當前位置:首頁 » 教師老師 »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發布時間: 2020-11-18 15:06:55

①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怎樣檢查學生的作業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第12條說的是「怎樣使檢查家庭課業成為學生有效的腦力勞動」。蘇霍姆林斯基講了這樣一種情況:當被提問到的學生剛剛開始回答問題的時候,所有其餘的學生就各干各的事情了;對回答進行思考的,頂多也不過是少數幾個有可能被提問的學生。
怎樣才能在檢查功課的時候,使所有的學生都能對提出的問題進行思考呢?在教學工作中我們往往會遇到這樣的問題。蘇霍姆林斯基認為:使用草稿本是一個挽救的辦法。這種方法可以「把檢查知識變成知識的積極運用」,教師可以「密切注視學習困難學生的學習情況,考慮到他們的個人能力和特點」。
在我們實際生活中,課外作業的檢查大抵有這么幾種方式:一是科任教師「親力親為型」。但這樣往往會耽擱一些正常的課堂教學時間。二是班幹部「分工協作型」。在教師的指導下,構築作業檢查網路:科代表--小組組長--組員,分工協作。三是「家長協助型」。孩子作業經家長檢查後,簽字確認。
但是以上方法都沒能充分尊重課外作業的主體——學生,沒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沒能充分信任每個孩子。我們能不能把作業檢查權還給孩子呢?督促、指導孩子檢查好自己的作業,長期堅持下去,讓檢查作業成為孩子的自覺行為,成為一種習慣。我想,這值得我們進行進一步的探索。

② 給教師的建議的讀後感 登上人生幸福的三層樓

[給教師的建議的讀後感登上人生幸福的三層樓]教師與其他職業的區別在於:教師工作的對象是人,教師將自己的精神世界作為職業資源,不以實際的可被清點的收益取勝,給教師的建議的讀後感 登上人生幸福的三層樓。這就決定了教師這一職業的特殊性和復雜性。特別是在科學技術迅捷發展的今天,教師為適應社會的變化,面臨著許多挑戰,知識結構的變化、觀念的更新、教學技術的改進、新型教學手段的嘗試等等,都是擺在教師面前的難題。如何解決這些難題,針對社會的變化來調整自己,鄭傑的《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給我們每一位教師提出了不少中肯的建議。讀了這本書後,我獲得了不少收益:感受到了擁有自己的精神空間對教師來說是多麼重要;認識到了贊美的神奇作用;體會到了思索的快樂;知道了寬容也是一種精神……書中的一些精闢的理論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我談一些自己感觸最深的。 「登上人生幸福的三層樓」 對於我們教師來說,物質生活都有了保障,平時大家在一起訴苦的不是什麼經濟困難問題,而是做教師的工作壓力問題。 現在學校領導、家長、社會對教師工作要求很高,學生也越來越難教,我們常常為此而苦惱。這時作者告訴我們要學會用藝術來「宣洩」,可以將音樂、美術、小說、電影等作為自己人生的精神導師,通過欣賞藝術來獲得幸福感,忘卻暫時的煩惱。其實更幸福的是創造藝術,對於我們教師來說,不僅要培養自己藝術的眼光和心靈,更應把教書當作是一種藝術創作。享受藝術生活就是作者所提出的幸福的第二層樓:「單純的物質生活其實是一片沙漠,精神生活是沙漠中的一片綠洲,使人永葆年輕之心。」 幸福的第三層樓是獨立思考。巴爾扎克曾說:「一個能思考的人,才真是一個力量無邊的人。」作為教師我們思考更多的應是教育人的問題,思考我為什麼而教、怎樣教的問題。在思考這些問題的同時,我們還要不斷地探索,經常求教於書本和理論,進而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這就是一個教育工作者的幸福的第三層樓。作者就是用這樣一個淺顯易懂的三層樓的比喻,告訴了我一個優秀教育者所追求的人生目標。這個比喻也像一面明鏡,讓我對照自己,令我慚愧:我常常徘徊於第一、二層樓之間;也令我奮進:我不能再徘徊不前,我應努力登上第三層樓。 「從四十分鍾里榨出油來」 如何有效地提高課堂效率,一直是困擾我們每位教師的一個問題。因為低效率的課堂總是枯燥乏味、浪費時間,而高效益的課堂總是受到大家的喜歡。學生喜歡高效益的課堂,家長歡迎高效益的課堂,教師也因課堂的高效益而愉悅。因此,如何提高課堂效率,將成為我們不斷探索、改進的一個課題。這本書讓我認識到了這一點。而要真正做到這一點, 「從四十分鍾里榨出油來,」做短短課表的「守財奴」是我們必然的選擇。 「爭取學生熱愛你的學科」。在蘇霍姆林斯基看來,只有學生喜歡上了某一學科,那麼這些學生的天賦素質才會得到發展,他們的愛好、稟賦、才能、志向才能建立起來。是啊,作為老師,最希望的就是學生熱愛你的學科。你在台上講得繪聲繪色,他們在台下聽得津津有味,不時還能點點頭,或給你一個會心的微笑,那是多麼令人嚮往的課堂呀! 那如何讓學生喜歡你的學科呢?它所需要的條件太多了,教師靠高尚的人品,積極的智慧,高超的教育藝術吸引了學生,學生喜歡你,自然會愛烏及屋,從而喜歡了你教的這門學科。要想讓學生喜歡你的學科,我想,最關鍵的還是你能抓住學生的心,激發他們學習這門學科的興趣。俗話說:興趣是學習的先導. 教師要在教育學生的同時不斷學習,提高課堂效率,使學生真正成為「自己的學生」,使課堂成為學習知識的樂園.如<教師要繼續學習>.文中特別指出了教師果不學習就勝任不了現在的工作.就會被學生看成使「老古董」,到那時麻煩就大了,讀後感《給教師的建議的讀後感 登上人生幸福的三層樓》。我是一名英語老師,語言能力的提高在教學中非常重要。蘇霍姆林斯基也指出:「教育的藝術首先包括談話的藝術。」教師的教學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的語言表達能力,這就給教師的語言修養提出很高的要求。教師的語言是在教育教學實踐過程中逐步成的符合教育教學需要、遵循語言規律的職業語言。 如果教師的語言素養好,那麼他上起課來會非常輕松,學生聽的也非常明白,課堂效率怎能不高?相反,語言能力差,就會耽誤許多時間. 「教師應設法讓知識本身吸引學生」 這應該成為每一個教師努力的方向,教師要精心設計教學,凸現知識的樂趣。在課堂上能深入淺出地講解給學生聽,不照本宣讀,讓學生自己去尋求知識,探究知識的形成過程,明白知識的意義、學習的樂趣,讓孩子們真正愛上「語文」,愛上「數學」,愛上英語。記得有人說過這樣一句話:你想把自己的孩子交給怎樣的老師來培育,你自己就做這樣的老師吧!是的,老師,請把美好的笑容帶到學校,把對人與對世界的良好期盼帶到同事們和孩子們面前,像孩子一樣瞪著好奇的眼睛清點知識;把游戲這一人類最古老的快樂的方式引入課堂;把那些用了好些年的訓詞換成贊美,換成幽默;把那些塵封在角落裡的各種各樣的表情豐富在臉上。 「捧著良心教書」 很多普通的老師辛勤工作從來不看在「錢的份上」,而是看在「學生份上」,教師們經常以是否「憑良心教書」來衡量自己。如果教師連這一道防線也崩潰的話,那中國的基礎教育也將徹底崩潰。 「永不放棄 」 優秀學生是相似的,「差生」卻各有各的「差法」。那些好學生,你不用對他們吆五喝六,他們總是乖乖地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而當你面對那一個個千差萬別生龍活虎的差學生,他們一旦出了點小問題,我們總習慣先對他們進行批評、寫檢查、罰掃地……然後再對其講道理,進行所謂的原則性的指導。其實處罰和枯燥的說理不能觸及後進生的靈魂,反而拉大了老師與後進生之間的距離。而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告訴我們每個老師:「那些特別的孩子正是通過犯各種各樣的錯誤來學習正確的;我們永遠都不要絕望,是因為只要我們充滿期待,他們或許很有希望。」「照亮學校的將永遠不是升學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東西,而是聖潔瑰麗的師道精神,是一種對孩子的不染一絲塵埃的博大的愛,和對每個孩子作為無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憫。懷著愛與悲憫,我們不放棄,絕不放棄。讓我們專著的神情告訴所有人,我們沒有放棄。」從這些話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愛心去開啟學生心靈的窗戶,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成為他們的良師益友的重要性。其實後進生同優秀生一樣他們都是祖國的希望。對於那些尚未開放的花朵,我們就應該傾注更多的耐心,傾注更多的溫暖,特別的愛給特別的他們,百花齊放才能迎來滿園的春色! 「為了孩子們當下的人生幸福服務 」 作為校長,作者不僅為他的教師搭建「幸福的三層樓」努力,而且提出教師應為孩子們當下的人生幸福服務。作者提出教育本身的意義並不是培養領袖、科學家、企業家等有身份的人,教育必須要為學生的人生幸福服務,尤其是為當前的人生幸福服務。人生是由童年、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一個個階段組成,童年和少年是人生的重要部分,任何一個階段的缺憾都是一生的缺憾。許多人的一生不幸福源於他童年的不幸與受到的傷害。作為一名小學教師,我應該為我的學生青少年時代的幸福服務。我想這種服務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要引導學生尋找到自己的正確的幸福源泉。對那些樂於學習、擅長學習的學生,要為他們創造各種學習更多知識的機會,讓他們不斷獲得學習成功所帶來的幸福感和自信心;對於學習困難的學生,就要分析他們學習差的真正原因:是學習態度的問題就要及時幫助他端正學習態度;是學習能力的問題,教師除了不厭其煩地提供幫助外,更應引導學生尋找另一條到達幸福的道路。譬如,有的學生在綠蔭場上尋找到了幸福,有的學生在歌舞台上尋找到幸福,對於這樣的學生我們為何還要在學習上苛求他們取得同樣的成功呢。誠如作者所說:「我們要真正去感受每一名孩子的處境,了解每一個孩子的需求,成為孩子們學會把握自己追求幸福的權力的守望者」。 總之,讀過這本書後,帶給我極大的啟示和教育,使我懂得了不少教育的藝術,以後還要多看此類的書籍以增強業務水平和師德修養。 〔給教師的建議的讀後感 登上人生幸福的三層樓〕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③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在課堂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學會積極思考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在課堂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學會積極思考]



新內容的講述結束了,教師問學生:「有什麼問題嗎?」教室里一片沉默,沒有問題,於是,教師得出結論,看來新內容學生們都搞懂了,《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在課堂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學會積極思考。但是當教師把學生一個接一個地叫起來,讓他們復述教師講述的內容的時候,他們都回答得前言不搭後語,根本講不出個所以然來。於是,教師常常不無憤怒地對學生們說:「既然你們一點都沒懂,為什麼你們剛才不提出問題來?」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常常氣憤學生的不懂裝懂。可是,在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分析之後,我不得不承認,我錯怪學生了。其實,在當時那種情況下,學生們根本無法判斷他們對新內容是理解了還是沒有理解,因為在講課之初,教師並沒有明確告訴學生,在學習這一新內容時,他們應該理解什麼,在思考過程中應達到什麼目的。思索﹑思考,只有當它的目的十分明確,也就是說,思考的過程是解決問題的過程的時候,才能成為名副其實的腦力勞動,讀後感《《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在課堂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學會積極思考》。教師越是善於把學生的思維活動賦予解決問題的性質,學生的智力也就能越加積極地參與到這項活動中來,學習中的阻力和困難也就越加清楚,因而腦力勞動的過程也就在某種程度上成了克服困難的過程。那種認為把教學內容講得越清楚,越明白,學生的問題就會越少,他們的知識就會掌握得越牢固的教師,是大錯特錯的。

真正的好老師決不會越俎代庖地替學生解決難題,他們對學生的關心首先表現在讓學生明白擺在他們面前的困難是什麼,要想克服困難,不僅僅需要孩子們集中極大的注意力,而且需要他們付出極大的意志力。要想真正地掌握知識,不僅僅要在學生面前揭示教材內容的本質,而且要教給學生怎樣思考,讓他們獨立地,自覺地深入到教師的詳細講解中來。學生被動,消極地掌握住的知識,對學生思維發展起不到多大的影響,而通過積極的努力,主動地去採摘,獲取的知識,不但讓人深信不疑,倍加珍惜,更會不斷激發學生積極思考的興趣,以更大的熱情投入到學習中來。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在課堂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學會積極思考〕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④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給教師的建議》一書,我們讀了很多次,每一次讀都有不同的感受,書中給教師提出了一百條建議,每一條建議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娓娓道來,有益於教師開闊眼界提高水平,是一本非常好的教育名著,讀後感。閱讀完《給教師的建議》之後,感觸頗深,啟發非淺。讀完此書發現,蘇霍姆林斯基那光輝的教育思想對現在的教育工作者來說,絲毫不顯過時。蘇霍姆林斯基不愧為偉大的教育理論大師,針對教師的困惑和不解,好象與教師面對面地交流一樣,讀完後,有豁然開朗的感覺。有句名言說得好:書籍是人類的朋友,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書中談到這樣一個問題:教師的時間從哪裡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啊!是啊,我們經常聽到老師們這樣談論「我忙,沒有時間啊。」平時我也這樣地抱怨。試想:每天都要備課、課前准備、上課、批改作業、課後輔導,現在還要抽出時間來搞課題研究。教師和所有的人一樣,要做家務,也要教育自己的子女,這些都需要時間。那麼教師的時間到底從那裡來呢?蘇霍姆林斯基為我們指明了方向,解決了這個時間問題,答案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讀後感《讀後感》。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閑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多讀書。確實,我們在自己所教的那門學科里,學校所發的那本教科書里包含的那點基礎知識,只不過是入門的常識,在知識的海洋里,我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里的那點基礎知識,應當只是滄海之一粟。原來,
教師的時間問題是與教育過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關的。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怎樣使這些小溪永遠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斷的流水,這是我們安排時間時應該首先考慮清楚的。

因此,讀了這本書之後,我想對自己及老師們說一句:讀書,能使你的知識變得更豐富,若干年以後,「教科書在你眼裡看來就淺易得像識字課本一樣了」。所以,讀書吧,老師們!

要使學生學起來有趣,必須調動頭腦中的經驗知識,新舊結合,才更利於「新芽的營養生長和機體內養分的充分供給」。對於首次接觸的新知,該放開孩子手腳,推薦給他們相關的書籍,教給有效的方法,引導他們先去自主了解,獲取有關的「經驗知識」,在學習新知時,再將儲存的意識加以調動出來,再次感知,理解,針對事實現象進行更新和思考,做到注意力集中,從而輕松學習。在第四節中蘇霍姆林斯基就講過:只有當隨意注意、隨意識記與不隨意注意、不隨意識記結合起來時,才能點燃學生意識中的「思維引火線」。

簽於此,感覺自己在平時「預習知識」這一環節上,相對來說把握得還是比較適合一些,淺談點滴:在講新課之前,我一般先讓學生自己去閱讀教材,大體弄清楚教材中要學習什麼內容,這些知識跟已學的哪部分知識是相聯系的,教材上的解題方法和思想是怎麼樣的。對於自己搞不懂的問題,拿出來跟同學討論或者在聽老師講課的過程中,著重注意,將課堂講授的與自己預習的相對比,這樣反復識記,學到的知識是很難忘記的。而且經過預習的新課,上起課來比較輕松,學生勁頭也足,當然,這一環節上還有待於提高和加強。

提高課堂效率,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是我們要做到的,作為教師上好課,做好預習,提高效率,以學生為本,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
〔讀後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⑤ 《給教師的建議》第63條讀後感

[《給教師的建議》第條讀後感]
《給教師的建議》第63條讀後感

六匡中心小學
袁冬磊

教學就是教師為學生服務,教師是課堂上的學生的服務員,《給教師的建議》第63條讀後感。現在提出這樣的看法應該是有它的道理的。我們經常提出的以人為本,那麼課堂上的人就是學生,讀後感《《給教師的建議》第63條讀後感》。教師要為學生服務。蘇老提出了這樣的看法:「課——首先是具體的兒童」。教師在備課的時候,不光是要考慮教材的教法,更為重要的是要重視我們所面對的學生的情況。要知道我們的課堂是學生的課堂,在課堂上不是看老師怎麼表演的,更為重要的是要看學生是怎樣學習的,學生在本堂課的收獲到底是怎樣的?我想這才是我們所應該關注的。正如蘇老所講的那樣:「如果教師不了解他的學生情況,不了解聽他講課的是些什麼樣的人,那麼他是無法備好這節課的。」由此可見在備課的時候要能夠做到多多了解學生的情況,我想這才是我們進行教學設計的出發點。

〔《給教師的建議》第63條讀後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⑥ 《給教師的建議》第16條讀後感

[《給教師的建議》第16條讀後感]
在這條建議中蘇霍姆林斯基提出積極活動就是結合課程內容與學科知識而採取的一系列教學活動,這種活動不局限於課堂教學它還應該體現在課外的活動,這種活動是積極的,目的就是讓學生親近大自然,然後能夠結合生活實際將學習到的知識進行思考,轉化為運用,在這樣的積極活動中,學生就會自然而然地發展了思維和言語,提高了學生的自身素養,《給教師的建議》第16條讀後感,讀後感《《給教師的建議》第16條讀後感》。從中看出這條建議非常注重積極活動的內容和實效。也是非常有效的。

⑦ 一部指點迷津的教育專著—《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一部指點迷津的教育專著—《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有句名言說得好:「書籍是人類的朋友,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一部指點迷津的教育專著—《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中,偉大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從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出發把教育好孩子的建議向我們娓娓道來,不僅給我排解煩惱,為我指點迷津,還給我教育教學的好方法,受益頗豐。以下就幾條給我印象最深的建議,結合自己的實踐教學經歷發表一下我的觀點。

一、蘇霍姆林斯基在許多條建議中都提到,教師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養,就是要讀書,讀書,再讀書。書中寫到: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閑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他告誡我們要把讀書當作第一精神需要,當作飢餓者的食物。要有讀書的興趣,要喜歡博覽群書,要能在書本面前坐下來,深入地思考。確實,我們教師教給學生的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一粟,教師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學時游刃有餘,這就需要持之以恆地讀書,不斷地補充自己的知識的儲備,使自己的知識海洋變得越來越寬廣。

只有讀書,才能從知識的海洋里汲取營養,才能充實我們的頭腦,提升我們的思想,才能讓我們擺脫「坐吃山空」、「無物可教」的尷尬境地!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書中所舉的那個歷史教師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證明。他的成功之處就是用他的終身的時間在擴大自己的知識海洋,持之以恆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怎樣使這些小溪永遠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斷的流水,這就需要我們做一個會讀書會思考的人,要從繁重的教學中抬起頭來,多看,多想,多實踐。

二、怎樣學習別的教師的經驗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怎樣從「三人」中學習他們的經驗?蘇霍姆林斯基在這條建議里為新教師提出了幾點經驗,這些經驗同樣值得我這個工作二十年的「老」教師借鑒。怎麼確定該向哪位老教師學習?蘇氏的方法實在出乎我的意料,卻又在情理之中,那就是「看學生的練習本」。原來學習練習本是「全部教育工作的一面鏡子」,幸好平時我改作業還算認真,但以後還得得加倍認真了。明確了學習對象後,就要走進他們的課堂去聽課。因為一個班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一定和教師的課堂教學有關。從課堂上可以了解到學生的學習狀態,從學生的表現思考教師是如何引導的,再和自己的課堂教學進行對比,想想他取得成功取決於哪些因素。這里我們要注意的是,切不可照搬別人的經驗,不能把名師的經驗當作「放之四海」的標准,我們要學的應該是優秀教師的教育理念。這樣你就不會為自己明明按照名師課堂實錄上課卻達不到人家的課堂效果而惶惑了。在學習別人的經驗的同時,我們就會越加認識到自己的不足,這種認識必將推動我們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到那時,你也許就會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了,讀後感《一部指點迷津的教育專著—《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其實不光是老教師的經驗值得學習,年輕教師一樣有許多東西值得學習的.
三、怎樣培養學生的注意力

書中蘇霍姆林斯基就如何培養學生的注意力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培養學生的注意力,只有一條途徑,這就是要形成、確立並且保持兒童的這樣一種內心狀態——即情緒高漲、智力振奮的狀態,使兒童體驗到自己在追求真理,進行腦力活動的自豪感。如果教師不去設法在學生身上形成這種情緒高漲、智力振奮的內部狀態,那麼知識只能引起一種冷漠的態度,而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只會帶來疲勞。」同時他還提出:「直觀性作為一條教學原則來說,具有廣泛的含義。但如果把直觀教具僅僅看作是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手段,那麼這不僅僅對教學,特別是對智育,都是很有害的。」

蘇霍姆林斯基在談到教師怎樣使學生注意力集中時,很形象地把學生的注意力比作一根絲線。他在帶領孩子們上完一堂有趣的植物課後這樣寫道:「要讓所有的孩子都圍攏來看這些植物,我就得用注意力這根很細的絲線把孩子們都栓在我的身邊來,這就好比是一根無形的韁繩,只要一個兒童的注意力轉到一件有趣的事物上,那根絲線就斷了,於是我給他講的和所指給他要看的東西,他就再也不看,不聽了——思想開了小差。」教師這個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要做到教書育人、持續穩定地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不僅要連通學生在課堂上的注意力這根「絲線」,使用好這根「韁繩」,而且要在課堂內外連通師生之間的情感這根「絲線」,通過這根「絲線」來培養和尊重每個學生的人格,發展每個學生的個性,創建新型的師生關系,使教師與學生在親切、和諧、彼此信任的氛圍中教學相長。

四、讀了這本書,讓我對學習困難兒童有了新的認識。蘇霍姆林斯基在第6條建議中有這樣一段話:對於這些兒童來說,把學習僅僅局限於背誦必修的教材是特別有害的,——這種做法會使他們養成死記硬背的習慣,變得更加遲鈍。我曾用過許多手段來減輕這些學生的腦力勞動,結果得出一條結論: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擴大他們的閱讀范圍。我對這段話的記憶非常深刻,在我們的身邊不乏「學習困難」的學生存在,他們對知識的接受能力明顯比普通學生差。我總認為對這些「學困生」不能要求太高,要把他們腦力勞動的范圍壓縮到最低限度,認為這些學生連教材上的內容都不能很好地理解掌握,去讀其他的書籍,就是增加他們的負擔,也會浪費時間。在數學教學中我僅僅希望「學困生」先能夠把基礎知識掌握好,如:把書中的幾個公式記住,把幾個概念背熟,把一些計算過程搞清楚,但是這樣做的結果我也發現了——這些「學困生」對於一些需要動腦分析的題目就變得束手無策。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學生學習越感到困難,他在腦力勞動中遇到的困難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閱讀,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較長時間的曝光一樣,學習成績差的學生的頭腦也需要科學知識之光給以更鮮明、更長久的照耀。不要靠補課,也不要靠沒完沒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閱讀、閱讀、再閱讀。」這位偉大的教育家的這一點想法確實新穎,我們以前做的方法也確實值得思考:把學習僅僅局限於必修的基礎這種做法是否會使學生養成死記硬背的習慣?看來我們數學教學同樣值得考慮——如何擴大學生的閱讀范圍,不斷增加信息量,提高分析能力。看來我們到了不妨嘗試一下蘇霍姆林斯基用「閱讀、閱讀、再閱讀」的方式來補補差的時候了。它可能難收立竿見影般的急功近利,可一年,三年,五年後,你說不定就能「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啦!

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給我們提供了百條「建議」,我不能一一列舉,這些建議都是我們教育工作者在平時所接觸的一個個話題。這些建議的背後所展示的或是一個個鮮活的教育案例,或是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教育故事,這些建議也是我們教師在實際教育教學工作中要進一步實踐和思考的。通過閱讀《給教師的建議》,體會和領悟蘇霍姆林斯基的偉大教育思想,從中得到許多啟迪和教育,讓自己的思想與靈性飛舞,使自己的教育品質得以有效地提升。
〔一部指點迷津的教育專著—《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⑧ 給教師建議讀書筆記

閱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讀完此書發現雖然現在教育形勢發生了很大改變但蘇霍姆林斯基那光輝的教育思想對現在的教育工作者來說絲毫不顯過時.蘇霍姆林斯基不愧為偉大的教育理論大師針對教師的困惑和不解好象與教師面對面地交流一樣讀完後有豁然開朗的感覺.本書一開始就提出了值得教師深思的問題:"為什麼在一年級就開始出現落伍的考試不及格的學生 而到了二三年級甚至有落伍得無可救葯的學生呢 "是這些學生太笨是他們上課不專心聽講還是從教師自身尋找原因

因為曾經遇到過這樣的學生所以我不由得陷入了沉思:作為教育者我們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性 是否做到了面向每一個學生 特別是弱勢群體.學生再幼稚也有他個人的思想和情操有他獨特的思維和心靈.他們不是我們恩賜或施展個人魅力的對象更不是等待我們塑造的蒼白魂靈.我們應該多一份關愛多灑一些陽光給那些"落伍"得"無葯可救"的後勁生.蘇霍姆林斯一基曾提到對那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要走到他們跟前看看他們有什麼困難提出專門為他們准備的習題.學習差的學生腦力勞動的效果如何不能要他們光聽別的學生流利的回答記黑板上的內容而要設法使他們獨立思考因為思考的過程已經包含對知識因素的利用.要促使他們在每一節課上在腦力勞動中哪怕獲得一點點進步也好.

⑨ 《給教師的建議》第78條讀後感

[《給教師的建議》第78條讀後感]

本周學習《給教師的建議》第78條:一個「差生」的「思維的覺醒」,《給教師的建議》第78條讀後感。很有感觸!

小孩剛出世,都是一張白紙。是誰在一些白紙上書寫了「差生」的一筆呢?都說關於「差生」形成是由於學校、家庭、社會造成的,者應該擔負責任。但是「差生」的這一帽子一般都是由老師有意無意間給戴上。就如文中的女教師一樣對工作我們不能說她不認真負責,但她是個合格的老師嗎?我表示質疑!

確實生活中也不乏有這樣的教師他能滿腔熱情地投入工作但方法簡單生硬,面對學習困難的學生或者孤立、歧視,或者體罰,或者向家長或學校告狀之類的生硬簡單的辦法來教育孩子,導致的後果就是一個個早期的巴甫里克!我想說的是巴甫里克是幸運的,畢竟後來他遇到了那位植物學教師,如果不是這位老師的話,他以後的學習和生活會怎樣呢?

一直以來都認為小學的孩子可塑性是最大的,因為他們畢竟還小,性格還在形成期,行為習慣還可以糾正!期間教師起的作用致關重要,讀後感《《給教師的建議》第78條讀後感》。我們常常聽到家長這樣的說法,孩子在家不聽父母的,可老師的一句話他就當聖旨去做!雖有誇張,但足見我們教師對孩子的言行起到的作用也可想而知了!當教師將「差生」的帽子帶在某孩子頭上時,很容易導致這學生把暫時的不良看成是自己的習慣化行為:我很差,很笨!從而降低了自我上進的動機,隨之而來的極有可能的是自我放棄了。

給孩子貼上「差生」標簽是一種極不恰當的教育方式!作為教師該學一學那位植物學老師!從激勵入手,讓他們感到溫暖,樹立起信心,抬起頭來走路。用「激勵」的措施來轉化所謂「差生」!
〔《給教師的建議》第78條讀後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⑩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讀後感800字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讀後感800字]龍山全體校教師在邵校長引讀下,我讀完前蘇聯當代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遺著《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感覺受益匪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讀後感800字。一直以來,都因為工作忙而疏於靜下心來讀書,總借口沒時間而不能夠靜下心來學習。可前不久,一本前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卻讓我有如獲至寶、如遇知音之感。 書中提到一個問題:教師的時間從哪裡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啊!確實,做教師的都知道,每天必須做的幾件事佔用了我們絕大多數的時間:備課、上課、改作業、課外輔導、處理學生之間的種種問題……現在還要抽出時間來讀書搞科研。我真是不知道該怎樣才能做好所有的工作。在書中,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教師的時間從讀書中來。只有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就像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一般。就像書中那位成功的歷史教師說的:「對這節課,我准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說,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不過,對這個課題的直接准備,或者說現場准備,只用了大約15分鍾。」讀到這里,我突然之間明白了,為什麼有的特級教師能在課堂上得心應手、左右逢源、游刃有餘,讓人覺得聽課是一種享受,而自己上課時盡管精心准備,教學環節的設計可謂精心,但在上卻往往顯得捉襟見肘,感到語言貧乏,缺乏感染力,讀後感《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讀後感800字》。真是「書到用時方恨少啊!」原來,這是因為用一輩子來備課和用課前的幾小時來備課,效果肯定不同。大師讓我知道了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要知道作為教師,在科學知識的大海里,我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里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之一粟。若我們沒有「源頭活水」,怎可能教出好學生來? 書中每條談一個問題,既有生動的實際事例,又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用平實的語言娓娓道來。 書中還特別重視德育教育,重視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重視對學生足夠的尊重,是真正以人為本的教育。在大師眼裡,德育教育絕對不是空洞的說教和口號式的響亮文字,而是生活中的細節,是一個微笑的眼神,一句親切的話語……「應當教會兒童去愛,而不是教他們去談論愛,應當教會兒童體驗和珍藏自己的感情,而不是教他們尋找詞句去訴說並不存在的感情……」反思自己的教育,是不是缺了些什麼? 作為一線的教師,在讀完這些文章後,真有令人有豁然開朗的感覺,這也使我更加堅定了在奔向合格教育工作者道路上走下去的決心。我會倍加努力的學習,提高自身的素質,讓自己培育出的桃李遍天下!〔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讀後感800字〕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熱點內容
夏同學科普 發布:2024-09-19 22:41:32 瀏覽:325
2013年學校師德師風工作總結 發布:2024-09-19 21:42:32 瀏覽:399
胃癌的早期症狀是什麼 發布:2024-09-19 21:15:12 瀏覽:936
西安德龍生物 發布:2024-09-19 19:53:08 瀏覽:477
伊斯蘭歷史 發布:2024-09-19 18:40:22 瀏覽:181
德州地理中考試題 發布:2024-09-19 17:55:25 瀏覽:802
師生同台心語 發布:2024-09-19 16:34:58 瀏覽:267
無線怎麼設置 發布:2024-09-19 15:49:14 瀏覽:640
甘肅教育信息 發布:2024-09-19 14:31:52 瀏覽:496
怎麼去眼下皺紋 發布:2024-09-19 13:48:43 瀏覽: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