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質教育在美國
Ⅰ 仿我者死,創我者生—《素質教育在美國》讀後感(網友:李莉)
[仿我者死,創我者生—《素質教育在美國》讀後感(網友:李莉)]
一看見《素質教育在美國》這本書,就被其封面上的幾行字所吸引:「中國的學生屢獲國際奧林匹克競賽獎,而當今中國尚未培養出獲諾貝爾獎的人才,這是不是發人深省的、中華民族的一大困惑?」——這也正是我一直困惑而無法釋懷的一個迷,仿我者死,創我者生—《素質教育在美國》讀後感(網友:李莉)。再看看作者的簡歷,這是一位在中國的教育中成長,在美國的教育中成才的留美博士。作者對中國和美國的教育都有著深刻的體會和思考,尤其當其兒子礦礦親身經歷了美國的教育之後,作者對中美教育的體會和思考更加具體,更加全面。當我如飢似渴一口氣讀完的時候,已是深夜2:00。輕輕合上書,卻無論如何也合不上沉甸甸的眼皮。我是一位有著十幾年教齡的教師,也是一位9歲孩子的家長,教育就像吃飯穿衣一樣成為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但是我們天天相伴的教育和美國的教育相比有哪些差距和誤區呢?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和反省之中。
在本書的第一章《創造性能不能教》中,作者講述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受中國畫啟蒙教育的兒子三歲就能畫出像模像樣的國畫。來到美國後,作者把有著繪畫天賦的兒子送進了邁阿密大學美術學院辦的繪畫學習班。可是在這個班裡,兒子卻無法落筆畫畫,因為老師什麼都不教,只讓學生塗鴉似的亂畫。甚為不滿的作者立即讓兒子退出了這個「誤人子弟」的繪畫班。可是一段時間之後,作者發現,美國孩子在繪畫的時候有著充分的想像力和創造力,他們從不問「像不像」,而是問「好不好」,也就是畫得獨特不獨特。而中國孩子評判一幅畫好壞的標准卻是「像不像」。像不像老師的畫,像不像現實中的實物。如果沒有一個參照物,他們就根本無法下筆。
看起來這好像只是評判標準的差異,而實際上這是一種觀念上的誤區,即把技能和創造分隔開,把教和訓練混為一談,結果是「許多中國的孩子具有的是相當好的繪畫基本技巧以及很高的COPY(拷貝)能力,但欠缺基本的創造力。」
作者認為,「訓練」就是要使被訓練者掌握某些技能或具有某些特長,無論從形式到內容都具有一定的強制性,受訓者對此是沒有選擇的。如「訓練某人用外側踢球」,受訓者就要按照教練所制定的計劃和步驟一絲不苟的練習。而「教」則是一個指導和引導的過程,學生有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的自由。我們常說的「傳道、授業、解惑」就是對「教」這一概念最好的解釋。也就是說「教」主要是一個啟疑、解惑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必須充分發揮受教育者的主觀能動性,使其經過思考後,提出問題。教育者的任務則是解答問題,而不是將自己的見解強加給受教育者。
作者最後寫道:把「教」混同於「訓練」,就會使學生自覺或不自覺地按照一個別人預設的模式、計劃和步驟去達到他人設計的目標。結果,教師或學校的無形外力就會延伸到本屬於孩子的自由發展和思考的空間。
這段話令我想起了我的女兒親身經歷的一件事。
女兒在上幼兒園之前是一個活潑可愛,調皮淘氣的女孩。上了幼兒園之後,老師總是反映女兒太內向,不愛說話,也不愛與其他小朋友交往。我覺得非常納悶:在家愛說愛笑的女兒,一到幼兒園怎麼就變得異常呢?我想大概女兒到了新環境不能適應的緣故吧,讀後感《仿我者死,創我者生—《素質教育在美國》讀後感(網友:李莉)》。可是有一段時間,她連吃飯都不好好吃,一口飯含在嘴裡,好半天不嚼不咽,一碗飯要吃2個多小時。我和丈夫對其軟硬兼施,均不見效。有一天,她突然問我:「媽媽,你聽見我吃飯的聲音了嗎?」我想吃飯嚼的快才會有聲音。看來女兒有進步了。於是忙說:「我聽見藝藝吃飯的聲音了,可好聽了」。可她卻噘起了小嘴,
仍舊一口飯含在嘴裡。我疑惑地盯著她看了好一會,問道:「藝藝,吃飯有聲音好不好?」
「老師說,吃飯不準發出聲音的。」
「為什麼?」我迷惑不解。
「老師說,上課吃飯睡覺都不許發出聲音,發出聲音的孩子不是好孩子」。
我鼻子一陣發酸。難怪女兒在幼兒園總是一聲不吭!難怪她總是把飯含在嘴裡!
我們一直教育女兒要聽老師的話,要做個乖孩子。原來她竟如此的乖,連吃飯咀嚼的聲音都不敢發出來。女兒啊,這究竟是誰的錯?
其實這一錯誤由來已久,甚至我們已麻木到視其為理所當然的事。我們從來就沒有想到過孩子自由發展和思考的空間在哪裡?更沒有想到過什麼是教,什麼是訓練,更不要說去關注它們之間的區別。難怪我們的教育會變成填鴨式的訓練!如果從上幼兒園開始就象馴馬一樣給孩子套上韁繩,釘上鐵蹄,最後當然能馴出一批批溫良恭順的良馬,但馬的自由與靈性已盪然無存。正象布封在談役馬時所說的「馬的教育從喪失自由開始,以接受束縛結束。」我們現在的教育不正是從喪失自由開始的嗎?我們習慣於把孩子束縛在安靜的教室里,束縛在老師的威嚴中,束縛在教科書的標准答案里。我們不僅把知識當作技能一樣讓學生死記硬背,還心安理得地教學生「沉湎」於題海中,名曰「熟能生巧」,實則只是機械般的訓練而已。學生成了知識的接受器,而不是知識的主人。學生的創造力、想像力,甚至最基本的質疑能力都被無情地抹殺掉了。而我們還在一味地強調標准化的答案、標准化的行為、標准化的考核。當我們把學生一個個修剪得標准之後,學生所回報的卻是厭倦和逃避。
一位考上大學卻因厭倦學習而自動要求退學的學生給《中國青年》雜志寫了一封信,信中寫道:
從我5歲上學前班開始,到現在我已上了15年學。15年啊,如果我能活到60歲,那麼它已消耗我四分之一的生命。事實上這15年我很不滿意,天天披星戴月學校家裡兩頭跑,甚至在上高中的日子裡,每周只有幾個小時的自由支配時間。每天腦袋裡裝滿了老師的「中心思想、標准答案、六大紀律、十項不準」等令人厭煩的一條條的稀里糊塗的東西,我們似乎從來都沒有時間想一下:我在做什麼?我想做什麼?我該做什麼?講台上老師走馬燈似地轉換,我們的腦袋隨著老師的身影和嘴巴轉,忘記了這個世界的存在,也忘記了生命強烈跳動的脈搏。15年我們收獲的東西真是太少了,回想起來總有說不出的遺憾在心間。而最令我遺憾的一件事是我曾經充當過「好學生」的角色,現在看來那曾被人津津樂道的「好學生」的贊譽真是對自己絕妙的諷刺……
多令人不可思議的遺憾,多令人悲哀的遺憾!
學校辛辛苦苦教出的好學生竟然為自己曾是好學生而感到遺憾!這不僅是對他自己的諷刺,更是對當前教育的諷刺。在應試教育的壓力下,學校、家庭、社會眼裡都只有分數,大家為了分數疲於奔命,赴湯蹈火。分數高的學生稱之為好學生,分數低的學生稱之為差生。如今教育行政部門已下令不許稱「差生」,而應稱「學習有困難學生」。名稱不同,評斷標准卻是相同的,即學習好壞,分數高低。有人曾經計算過,中國的中小學生有1
億多,如果按最保守的比例30%計算,全國大約有差生5000萬。
5000萬多麼觸目驚心的數字!5000萬相當於1個法國,10個瑞士,100個盧森堡!他們如成為合格的勞動者,舉起鋤頭,能耕種半個中國的良田,拿起扳手,能操縱半個中國的機器;他們如無所事事,游手好閑,混跡社會,成為不學無術的廢品,吐口唾沫,能污水遍地,哈口氣,能烏雲滿天。教師們,我們肩負的責任太重、太重!差之毫釐,謬以千里啊!
所以我們才更需要改革,更需要解放。改革我們的教育觀念,改革我們的教育手段;解放學生的思想,解放學生的行為,營造「自由與開放的追問風氣」,把學習的主動性還給學生,創造一種適合培養學生創造性的環境。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大力提倡「六大解放」。
即解放孩子的雙手、大腦、眼睛、嘴巴、時間、空間,就是要把學生培養成馳騁疆場的千里馬,
而不是循規蹈矩、謹小慎微、墨守成規的「小綿羊」。心理學研究表明,只有在極度輕松自如的心境下自主探索與體驗生命本體的狀態才是最富創造性與開拓性的,也就是說當人處於自由放鬆而又專注的神弛狀態時,人的創造性才是最強的。馬斯洛在論述人的創造力時說,每一個人都有一定程度的創造力,而初始創造力常處於無意識狀態,這種無意識能促進人發現與發明。因此,我們現在亟待把本屬於孩子的自由發展和思考的空間還給孩子。
「仿我者死,創我者生」。陶行知先生這句話道出了教育的真諦。願創造之花象陶先生所期望的那樣開的更美更艷;願我的女兒在創造的氛圍中開開心心地學習!(作者: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塘棲中學
李莉)
〔仿我者死,創我者生—《素質教育在美國》讀後感(網友:李莉)〕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Ⅱ 中美兩國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差異 哪種比較好及理由
個人感覺:中美兩國的教育各有優弊,中國教育雖然比較傳統但是孩子能懂得忠孝禮儀,美國教育雖然能孩子擁有獨立自主的人格,但是親子關系不比中國,文化底蘊和沉澱也不比中國,獨立人格更易引發犯罪。
由於中美兩國不同的價值觀、思維模式,不同的歷史文化背景,導致兩國在家庭教育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異。
(一)家庭教育目的的不同
家庭教育的目的是家庭教育活動的出發點和依據,也是家庭教育實踐活
動的歸宿。它制約著家庭教育活動的方向,一切家庭教育活動都是實現家庭教育目的的過程。
在我國,家庭教育的目的是指把孩子培養成人才,將來有出息,過上穩定、舒適的生活。至於孩子的獨立生活的能力,對未來社會的適應能力,以及公民意識則很少考慮。結果,即使學業成績再好,將來也很難立足社會,甚至還會與父母的期望相反。
美國家庭教育的目的,是要把孩子培養成適應性強和具有生存能力的社會人。這個目標與中國的家庭教育目標比起來,是不高的。社會人的目標不是讓人遙不可及的目標,而是一個現實的,易把握的要求。
(二)家庭教育內容的不同
英國教育家洛克在《教育漫話》中論述培養紳士的家庭教育時,提出並論述了家庭保健、家庭道德教育和家庭智育。陳鶴琴先生的《家庭教育》一書,對於兒童的家庭體育、德育、智育、美育、家庭勞動教育等方面的任務和內容,作了詳細地闡述。可見家庭教育所承擔的任務和教育內容是多方面的。有什麼樣的教育目的,就有什麼樣的教育內容。
中國的家庭教育內涵分為德、智、體、美、勞幾個方面。但往往當孩子進入學齡期就開始將智育放在首要位置。在體育上,中國的家長更喜歡防禦性的、靜態的、被動的保護方式。如:保證孩子生長發育的各種營養品,保護孩子安全,注意疾病的預防和治療。在智育上,向孩子傳授知識、技能,為孩子購買各種知識性、趣味性的讀物、訓練孩子讀、寫、算的能力,為步入學校教育打下基礎。在美育上,越來越多的父母,認識到特長的重要性。因而盲目的培養孩子的特殊藝術才能。如送孩子去繪畫班、舞蹈班學習、聘家教等,從而導致孩子學這學那,最後失去了學習藝術的興趣。相對中國的家庭教育內容,美國的家庭教育內容比較豐富、科學。
美國的家庭教育內容注重孩子在體力、認知、語言、社會性、情感上的和諧發展。美國人有這樣一個信念:成功靠努力爭取,而不是靠繼承。美國人崇尚個人奮斗,靠自己的能力和努力獲得成功。黃全愈的《素質教育在美國》一書中滲透出美國家庭教育的點滴。在促進體力的增強上,重視幼兒的戶外活動、體育鍛煉。如在院子里盪鞦韆,野外遠足等活動;在認知的發展上,家長注意開拓孩子的文化,審美視野,孩子的學習興趣,尊重兒童自己的選擇;在社會性的培養上,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並且要求孩子學會具有與同伴合作、分享、互動的行為;在情感的陶冶上,指導孩子欣賞音樂、美術、舞蹈的美,帶孩子到美術館、博物館看各種展品,鼓勵孩子親身接觸、體驗大自然的奧秘。
(三)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同
家庭教育方式是父母完成教育內容的具體措施和手段。選擇什麼樣的教育方式和文化傳統緊密相聯。
中國的家庭教育方式表現在生活上的包辦、代替。社會上過分保護,不少家長怕孩子吃虧或學壞,於是就限制孩子與外界接觸。經濟上對孩子放任,不少家長對孩子總是百依百順,有求必應。這無形中助長了孩子們奢華浪費的習慣。與生活、經濟、社交上的縱容相比,家長對孩子的學習要求卻非常高。當孩子出生後就以天才的標准來要求、教育孩子。
美國家長從鍛煉孩子獨立生活能力的角度出發,對孩子採取放手不放任的方法進行教育,主張開放式教育。重視實際鍛煉,強調在實踐中培養孩子,而不是說教。美國父母更尊重孩子的人格和人權,把孩子當作是一個獨立、平等的家庭成員相待。
(四)家庭教育的結果不同
由於教育目的和教育方式的不同,其教育結果也表現出一定的差異。 中國家長包攬一切,孩子形成了依賴性的思維定勢、不會自己做決定、遇事不果敢、缺乏興趣、不願嘗試、適應性較差。不懂得人際交往的技巧,人際關系較差,怕苦怕累,缺乏同情心和幫助別人的能力,缺乏社會責任感。美國孩子從小就表現出很強的自立能力,絕大多數18歲以上的孩子都靠自己掙的錢來讀書,美國孩子還對社會表現出很強的適應能力,他們更能吃苦,具有戰勝困難的勇氣和毅力,積極樂觀,求知慾強,敢於冒險,有作為社會成員而獨立存在的信心和勇氣。
Ⅲ 素質教育在美國七,教育要不要平等
中國的素質教育的核心在於培養全方位的人才,主要是從教師隊伍的建設、教學技術的支持及相關的教學理念、方式方法的調整,而最重要的是教材刪改及學生對於學習的態度問題的正面性。與美國相比較來說還是有很大的不同。中國注重德行與能力並重,側重於全面發展,美國注重個性、自由。這主要是因為兩個從歷史上、國情上都是不同的決定的。
Ⅳ 美國學校的處罰是什麼樣的
在校紀律處罰准則:
以下條例是學校管理者在處罰學生時可以使用。
(一)打架、故意損壞公物、言語攻擊、不恰當的語言、有危害的行為和偷竊:
第一次觸犯 1到3天校內停課室
第二次觸犯 5天校外停課。包括考慮警方干預。 (二)曠課、造假、未經允許離校、不服從校方安排: 第一次觸犯 1天校內停課室 第二次觸犯 3天校內停課室 第三次觸犯 5天校外停課 (三)喝酒抽煙:
任何的喝酒、抽煙、以及把煙或酒分給他人的行為
第一次觸犯 至少5天校外停課。校方會通知地方警察。校長會開單獨的家長會。
第二次觸犯:至少10天校外停課。校方通知警察。在學生回校前,校長
助理可要求家長提供相應的證明或保證,以及有法律效應的家長簽名。情節嚴重
校方可向學監建議開除。
送交計劃室:(針對課堂紀律)
上課期間,如果學生有不尊重行為、不聽從指令行為,由教師送交計劃室。程序如下(四分之一個學年內):
第一次和第二次 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改過計劃書,學校把計劃書寄交家庭
第三次 全天校內停課室,告知家長
第四次 至少一天停課,直至校方、家長和學生開會討論
假如出現第五次甚至多於五次,那麼校長助理、教師代表、家長和學生會召開會議討論處罰決定。
(註:計劃室有專門老師負責,學生的計劃書一份交給老師,一份會被寄送給家長。寫完計劃後可以回課堂,必須完成課上布置的所有任務和作業。)
校內停課室(ISS:In-School Suspension Room): 校內停課室是一個校內的安靜的工作環境,違反校規的學生會被送到這里。被送到這里的學生有責任保持與普通班級學習內容的同步,制定使自己進步的計劃。只能在指定活動范圍內活動。如果一個孩子一學期被送來三次以上,學校將制定一個家長、學生和校長助理之間的個人發展計劃。如果這個計劃不成功,不好的行為繼續發生,這個學生將被帶到校際董事會,可能會被開除出校。
被送交校內停課室的學生每天一到校都要到規劃室報道。
被送交校內停課室的學生不能參加白天和晚上的課外活動,包括舞會。 就餐在兩個就餐時間段之間,不能與同學一起。
(註:校內停課室里的布置是每個小課桌都有比較高的隔板隔開,學生到這里要保持絕對的安靜,不能相互之間說話,不能隨意走動,未經允許不與外界聯系,要按課堂進度自己自修,並且要完成所有需要完成的課上任務和家庭作業。)
校外停課(OSS:Out of School Suspension)
校外停課期間,學生要保證跟校內同步的學習進度。OSS 被視為請假,在校內填寫請假記錄。在此期間必須完成制定的學習或其他任務,不得超期。校外停課的學生禁止以任何理由在學校范圍內出現,不得參加或出席一切學校的課外活動,包括舞會。
美國是崇尚法治的社會,提倡民主的社會,包括學校或學區內懲罰機制的建立要得到家長的認可,一旦制度被所有人認可,家長、老師和學生必須對校規持尊重態度,像是尊重法律一樣。
國情不一樣,校情也不一樣,但是,我們可以從美國學校的懲戒制度中借鑒一些適合我們學校的制度,從而使我們學校能夠走上更快、更好的發展之路。
Ⅳ 中國式教育和美國式教育,誰優誰劣
各有所長把,青少年時期的話,我比較喜歡美式教育
Ⅵ 中國教育與國外教育的差距
你這個問題問的很復好,我也曾經思制考過這個問題,我想,中國落後的根本原因就是中國的傳統教育方式落後於發達國家,因此,教育出來的新一代的思想還是特別傳統的,這種傳統的教育不僅是受學校教育的影響,更主要的是受家庭教育的影響,比如中國的重男輕女,這種封建的思想一直存在於我們中國的每個家庭里,我認為,中國要是優化一下教育方式會對中國的發展很有利的!
Ⅶ 求《素質教育在美國》(作者:黃全愈)
黃全育《素質教育在美國》出版的時間是1999年12月。出版社是廣東教育出版社。
Ⅷ ◇◆ 、美國人的教育特點。
有個在中國下過鄉、在國內上過大學,又在美國讀過教育學博士的人,黃全愈先生,這個人寫了一本書《素質教育在美國》,相信您的問題可以得到更全面的答案,這本書不必去買,網上就有!
Ⅸ 《素質教育在美國》讀後感
[《素質教育在美國》讀後感]
《素質教育在美國》讀後感
遼寧省教育廳教育信息中心景曉娜
這些日子讀了《素質教育在美國》這本書,書的作者是在中國的教育中成長,在美國的教育中成才的留美博士,《素質教育在美國》讀後感。在這本書中有這樣幾句話非常吸引人:「中國的學生屢獲國際奧林匹克競賽獎,而當今中國尚未培養出獲諾貝爾獎的人才,這是不是中華民族、發人深省的一大困惑?」可見作者對中國的美國的教育都有著深刻的體會和思考。我是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覺得中外教育在教育目的、教育內容、教育手段和方法等諸多方面都存在著差別,以下是我總結的幾點思考和體會。
一、中外在教育目的方面的差別
國外老師鼓勵學生擁有不同的觀點,鼓勵孩子有獨立性,但是中國的老師喜歡聽話的孩子、學習好的孩子。中國老師上完課就問學生還有什麼問題,沒有就好了,美國學校上完課以後問有什麼問題,大家都不回答,沒有問題,那就是有問題,他是以產生問題為目的,讓孩子自己產生問題。就是說我們的教學是以解決問題為目的,不是以產生問題為目的,這是中國老師跟美國老師教育目的的一個明顯區別。我國從小學教育開始,在家庭聽到的是父母督促學生學習、學習再學習。知識學習固然重要,但某種程度上卻抹殺了孩子們的創新能力。現在大學計算機專業的學生一個班級只有二、三個能寫軟體,有硬體設計能力的幾乎為零;學機械設計的不會開機床,甚至沒見過模具,這樣的學生有什麼用?這樣的學生就是看書機器,缺乏創造性和知識運用能力。歐美日澳等國家培養的學生自立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堪稱世界一流,世界上75%的發明源自美國,這些發明是人做的,人需要培養,我們應向外國學習人家是怎樣辦教育的。
二、中外在教育內容方面的差別
同樣的知識點,中外在教育內容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差別。比如對同一歷史事件,中外在教學時就會有不同的表述。如我國高中二年級考試有一道題目:成吉思汗元太祖繼承人渥闊台,公元哪一年犧牲?建立哪四大漢國?最遠打到哪裡?而美國世界史這道題目則是這樣考的:成吉思汗的繼承人渥闊台當初如果沒有犧牲,歐洲會發生什麼變化?試從經濟、政治、社會三方面加以分析。有個學生是這樣回答的:蒙古人如果當初沒有犧牲,那個可怕的黑死病就不會帶到歐洲去,後來才知道那個東西是老鼠身上的跳蚤引起的鼠疫。一直到20世紀才知道,黑死病就是鼠疫。但是600年前,黑死病在歐洲猖獗的時候,誰曉得這個叫做鼠疫。如果成吉思汗的繼承人沒有犧牲,那麼就不會有黑死病;如果沒有黑死病,神父跟修女就不會死亡;神父跟修女如果沒有死亡,就不會懷疑上帝的存在;如果沒有懷疑上帝的存在,就不會有義大利佛羅倫薩的文藝復興。教授一看就說:「棒,分析得好。」其實教授也沒有標准答案,需要大家都來思考。
又如我國高中有一道題:甲午戰爭是公元哪一年爆發?簽訂的叫什麼條約?割讓多少土地?賠償多少銀兩?而日本這道題目是這樣考的:日本跟中國近代以來每100年就打一次仗,19世紀打了一仗叫日清戰爭(我們叫甲午戰爭),20世紀打了一仗叫日中戰爭(我們叫八年抗戰),21世紀如果日本跟中國開火,你認為大概是什麼時候?可能的遠因和近因在哪裡?結果我們一天到晚在研究割讓遼東半島、台灣澎湖列島,賠償二萬萬銀兩,1894年爆發甲午戰爭,1895年簽訂馬關條約時,人家卻在分析日本跟中國很可能在台灣回到中國以後,有一場激戰,讀後感《《素質教育在美國》讀後感》。台灣如果回到中國,中國會把基隆與高雄封鎖,台灣海峽就會變成中國的內海,這條在日本叫做石油生命線,日本的油輪就統統走中國未來台灣基隆和高雄的右邊,這樣會增加日本的運油成本。如果中國政府把台灣海峽封鎖起來,日本的貨輪若非要從台灣海峽經過,日本就會派出主力艦和驅逐艦,中國海軍馬上就會上場。按照這樣的判斷,公元2015年-2020年,這場戰爭可能爆發。所以,日本現在就開始做好了對華做戰的准備,把這個事情當作是時事,在小心謹慎的准備,他們的學生統統在思考。我們的學生卻在孤獨、教條地死背李鴻章、伊騰博文等等。
三、中外在教育手段和方法方面的差別
比如中國小孩撞到桌子哭起來了,中國的媽媽通常會說:「小寶不要哭,媽媽打這個桌子。」而在日本,這個媽媽就馬上把他帶過來說:「再走一遍!再走一遍!」世界上有這種小孩第二遍又撞上去的嗎?所以他就從旁邊走過去了,媽媽就會對孩子說:「一個小孩會撞到桌子,通常會有三個理由,第一是跑步太快,來不及剎車;第二是頭一直低著看地上,沒有注意到桌子;第三是心中不知道在想什麼。你是哪一個原因呢?」這就是日本的教育。美國媽媽遇到這種情況則會說:「湯米站起來!」小孩若仍在地上哭。媽媽就會堅定地說:「湯米!站起來!」孩子若還是耍賴,媽媽會更加堅定地說:「站起來!」他就站起來了。媽媽把他帶到路邊開始訓斥:「湯米,你看看你剛才,像個男子漢嗎?還說長大以後保護媽媽,你那個樣子能保護媽媽嗎?」
再如,一家美國人在上海火車站出現,爸爸背一個大包,媽媽背個中包,還有個小孩背個小包,三個人排成一條線在等火車。爸爸那個大包里邊,肯能是一些帳篷、毯子之類的,媽媽那個中包大概是日常用品,小孩那個小包大概是巧克力和玩具。同時在上海火車站還有100多個上海小孩,統統抱著可樂,拿著漢堡,啃著署條,沒有一個身上背包的。美國小孩從小就背一個小包,每個人負起自己的責任,自己的玩具、自己的點心裝在自己的包里。中國小孩從小總是依賴父母,不負起自己的責任,這也是一個現象。但中國孩子這種做法並不是他們天生養成的,而主要是我們的中國父母教育所至。美國孩子一出生就與父母分開住了,剛開始感覺很殘酷,其實很利於孩子心理斷奶,使他從小就自己長大,很容易獨立,不像我們很大的孩子還跟父母睡,老是依靠父母。
還有一種現象,一般的我們把孩子送到幼兒園的第一天都會向他交代,如果有人欺負你,你就打回去,目的是不讓自己的孩子受欺負。但是美國教育不是這樣,美國的家長則教育自己的孩子要善於利用規則,利用法律,利用學校的力量保護自己,將來到社會上,要知道利用警察、利用法律保護自己,不能自己去打,自己打是違法的。
中外教育之所以有如此諸多的差別,歸納起來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第一,教育目的的差別,源於中外歷史對教育的認識。
我們的師道從古至今形成的是傳道、授業、解惑,解惑就是把問題解決了,殊不知起疑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孩子不會產生問題是不好的,能夠有不同的想法和不同的觀點是最好的。現如今,我們的學校有升學和考試排名,社會上也受科舉制度的影響,也更多看重學習,於是就有「一心只讀聖賢書」一說。讀書即讀已經形成的、為人們所普遍接受的知識,只需掌握、運用即可,無形中便在我們的孩子頭腦中沒有了創新動力細胞。而國外歷史經過若干次變革,不斷更新,人們已經習慣了接受新事物,並努力去推陳出新,在教育方面便體現出鼓勵創新,鼓勵個性化發展。
第二,教育內容方面的差別,源於我們對歷史的認識。
我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曾經有過「文景之治」、「貞觀之治」、「康乾盛世」的輝煌,每每回顧起來,都讓我們引以自豪。唯獨提起中國近代的屈辱史,就讓我們無法接受,但回顧歷史是無法迴避的。於是人們便提出,牢記屈辱的歷史,不忘家仇國恨,但人們更多的時候應該展望未來,為了將來的強大而努力。國外很少經歷過中國這樣的歷史,所以他們則立足於現在,更多的是展望未來。
第三,教育手段和方法的不同,源於人們長期形成的觀
念不同。
中國人大多受封建社會影響,長期以來總是有「父為子綱」的思想,孩子只要在父母身邊便永遠是孩子,永遠受到父母的愛護,孩子也要完全聽從父母的意見。國外大多崇尚個人奮斗,所以很注重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再有,我國幾千年來一直是「人治」社會,人們更多的是依賴人,而不是法。國外目前法制比較健全,人們已經習慣了用法律來保護自己,而不是以個人暴力來對抗暴力。
總之,中外教育存在著很大的差別。我們不光要認識到我們的長處,更要的要認識到我們與國外教育的相比的不足之處,學習他們的長處,努力完善中國的教育,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培養更多的人才。
〔《素質教育在美國》讀後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Ⅹ 《素質教育在美國》最新txt全集下載
素質教育在美國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