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如帖教學
『壹』 何如帖的法書簡介
【名稱】何如帖
【作者】王羲之
【時代】東晉
【摹搨】唐代
【書體】行書
【材質】硬黃紙本,墨跡
【規格】縱24.7厘米
【字數】3行,27字
【收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何如帖》又名《不審尊體帖》、《中冷帖》。唐張彥遠《法書要錄》及清《石渠寶笈》有載。
『貳』 介紹書法家王羲之的書法鑒賞
《寒切帖》
又名《廿七帖》、《謝司馬帖》。其中「謝司馬」應為王羲之至友謝安。此帖書體遒勁妍潤,沉著流動,寫時好像毫不費力,體現王羲之晚年書法高度成熟,水到渠成,極致妙處。正如唐人孫過庭說:「是以右軍之書,末年多妙,當緣思慮通審,志氣平和,不激不勵,而風規自遠。」
釋文:「十一月廿七日羲之報:得十四、十八日書,知問為慰。寒切,比各佳不?念憂老久懸情。吞食甚少,劣劣!力因謝司馬書,不一一。羲之報。」
《平安帖》》(可下載後,放大觀賞)
《平安帖》與《何如帖》、《奉橘帖》三帖連為一紙。此帖行筆流暢,側媚多姿,論者稱其筆勢,以為飄若浮雲,矯若驚龍亦不為過。
我們在上一個月反復說明了一個道理,亂世對於社會政治而言是讓人不安的,但對文化而言並不是這樣。魏晉南北朝給我提供的文化記憶,除了曹操、諸葛亮、魏晉名士和陶淵明的詩文外,還有大量超越文學的各種文化現象。今天要談的王羲之就牽涉到一種不可失落的文化記憶。
余秋雨:大家好,又到了我們的時間了。我們長久地把我們的學問和把我們的文化全部寄託在文本上,這個文本不是直接的一個審美對象,它是一個轉換性的文字,多少年來,在黃卷青燈下練就的眼神對於美的信號缺乏敏感、缺乏判斷能力。文本很重要,我們前面也講了很多文本,但是我們多麼真心地希望一旦有形象出來,我們能捕捉它。遺憾的是到今天為止,我們很難捕捉到非常重要的、值得每一個中國人都要記憶的形象,不管是諸子百家,還是屈原、司馬遷,形象感都是不強的,他們沒有留下更可靠的形象。但是就在魏晉南北朝,有形象可以供我們談論、供我們記憶了。我們先從王羲之開始,激活我們關於形象的記憶,激活人們對於線條的一種敏感。
中國在很早的時候曾經享受過這種非常抽象的線條美,一直像經緯一樣貫穿著中國歷史的始終,我很想讓大家談談一個問題,就是書法到底重要嗎?重要到什麼程度?哪一位先講?
我覺得書法在歷史上很重要,它用一種單純的、也是高貴的顏色傳承著文化。但是近代以來,尤其是白話文運動和簡體字推廣以來,我覺得書法重要性喪失了,我覺得主要的原因就在於書法更多的成為了茶餘飯後的談資,而且把寫書法當做一件附庸風雅的事情,導致了書法藝術很小眾,而且也很自戀,所以我覺得它沒有以前那麼重要了。
我認識一個同學,她寫字非常漂亮,人也心平氣和的,她跟我說她小時候脾氣很不好,然後父母就送她去練書法,書法讓她變成現在的樣子,非常的平靜,不張揚。
我來概括一下吧,書法對中國文化有一種象徵意義,這種象徵意義就是那種線條了,它的內容倒反而已經不重要了,世界上沒有一個民族有類似的藝術,其他民族也有文字,但是從來沒有把文字當做一種最高的藝術,極抽象的,以線條的流動來表現一種民族的生命力,這種生命力是典雅的、曲折的、游動的、收斂的,但是又可能是狂放的,它全部體現在這個上面了,和裡面的內容其實不是很有關系。
王羲之應該是這個領域里至高無上的一個人物,他開創了一代典範,《蘭亭序》的認知度是非常高的,哪怕絕大多數認知它的人讀不下來那個文句,但看到那兩個字就知道這是中國,象一個民族的記號,不必要很宏大。《晉書》的《王羲之傳》里提到王家是當時的名門,文化程度高,也有一定的官職,而且孩子一個個都是出落得比較的瀟灑漂亮,所以有一個叫郗鑒的太尉來到王家招女婿,男孩子們覺得是這么一個高官來找女婿,每個人都有點裝模作樣,唯獨在東邊的床上有一個人,袒露著肚子在吃東西,瀟灑到了極點了,這就是王羲之。大家知道嗎,現在我們之所以把女婿叫做東床,就是由這個典故來的。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可愛的魏晉南北朝,郗鑒看中了這么一個怪人,選對了一個王羲之,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故事。
那個時候他字就寫得非常好,名氣越來越大。最有名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就是有個老太太賣扇子賣不掉,王羲之看著可憐,魏晉名士總想表現一下,他就在上面寫幾個字,老太太就哭了,覺得乾乾凈凈的扇子都賣不掉,你給我塗得亂七八糟怎麼賣得掉,王羲之說你可以增加十倍的錢去賣,這是王右軍的字,結果大家來搶購,第二天老太太又來找王羲之寫字,王羲之覺得挺麻煩了,就拒絕了。這種事情在當時晉代發生的可能性非常大。
王羲之寫字尋找一個審美對象,他所尋找到的最美的審美對象是鵝,鵝的瀟灑、鵝的潔白、鵝的這種動作太像書法了。王羲之知道有一個老太太養鵝養得特別好,就到她家裡去看,那個老太太就把鵝先蒸熟了給王羲之吃,因為貴客來臨,所以就變成了個悲喜劇。後來他只要見到鵝就不肯走,而且問人家要,後來有個道士就說其實你用不著給我錢,也用不著這么求情,你寫一點東西來換就可以了,這個道士真是聰明,換到了稀世珍寶,王羲之也獲得了自己所喜愛的鵝。所以山陰道上的道士用鵝來換取王羲之的《黃庭經》這樣的故事,就成為一個非常美的文化傳說。
我們必須記住王羲之,因為他是中國書法藝術的最高峰,在他之前也出過不少傑出的書法家,卻都被他的光輝掩蓋了,在他之後優秀書法家更是代不乏人,但都把他看作是永恆的導師。
有各種好的書法,但是王羲之奇跡般地成了最高峰,而且王羲之的《蘭亭序》成了最高峰,所以我們要直接面對一下《蘭亭序》。很多中國古代文人無數次地把它臨摹,所以這324個字就像圖騰一樣,深深地刻在中國文人的心頭,連王羲之寫錯的地方你也得寫錯。有趣的是王羲之本人也覺得這一幅寫得好,他後來也無數次地重新寫過,但都沒有這幅好,所以他說是神的力量推動自己把它寫出來的。
這幅書法前面是寫時間、地點、風景,實在是很通俗,像"少長咸集群賢畢至"已經成為了成語,但到了後面就慢慢地變艱深了,不知道他在講什麼了。這篇散文的結構基本上受到了魏晉名士清談之風的影響,但是對魏晉名士又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他認為在我們的人生當中有各種各樣的境遇,有各種各樣的感覺,都會不斷地產生,但是實際上呢我們要選擇,古代和今天、未來是一件事,這是王羲之在《蘭亭序》里非常精採的表達。魏晉名士討論到最後,就認為生死是一件事,長壽和短命是一件事,但是王羲之說不是,還是有很大的區別的,但是他覺得最好玩的是我們有沒有可能把古人、今天和後人連在一起,所以這樣一來,我們今天的聚會就很有意思了,把每人寫的詩結合在一起寫給《蘭亭序》,多少年以後看到以後就會想起我們的聚會,歷史就像流水一樣貫穿起來了。
『叄』 怎麼有效的練習書法
多臨多寫
以勤為先
『肆』 王羲之何如帖是什麼字體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為歷代書法家所敬仰,被譽作「天下第一行書」。王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
。其書法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世人常用曹植的《洛神賦》中:「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彷彿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颻兮若流風之回雪。」一句來贊美王羲之的書法之美。傳說王羲之小的時候苦練書法,日久,用於清洗毛筆的池塘水都變成墨色。後人評曰:「飄若游雲,矯若驚龍」、「龍跳天門,虎卧凰閣」、「天質自然,豐神蓋代」。有關於他的成語有入木三分、東床快婿等,王羲之書風最明顯特徵是用筆細膩,結構多變。
王羲之書法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書苑。唐代的歐陽詢、虞世南、諸遂良、薛稷、和顏真卿、柳公權,五代的楊凝式,宋代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元代趙孟頫,明代董其昌,這些歷代書法名家對王羲之心悅誠服,因而他享有「書聖」美譽。
~~
『伍』 王羲之所有書書法的釋文
二謝貼
二謝面未? 比面遲承良不靜。羲之女愛再拜,想邰兒悉佳。前患者善。所送議當試,尋省。左邊劇。
兩位謝先生見信如晤!未能當面(問候二位),沒有及時責訴(自己),很是不安。 羲之代女兒(向二位)叩拜請安了。 想必阿耶家小一切都好吧?(我)前些時患的病已好了些,對(你們)提出來的建議是應該試著加以參考和推察。左側身體劇烈疼痛,(勉力寫到這里,知名不具了。)
『陸』 晉王羲之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卷的介紹
晉王羲之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卷,屬於中國晉代書法,文物原屬故宮舊藏,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這件書跡是雙鉤廓填(以透明或半透明的紙覆於原作上,先雙鉤字的輪廓,再逐筆填墨)的方法,摹寫在硬黃紙上,包含了三封簡訊。第一則為「平安帖:,是一件行書兼草書的作品。第二則」何如帖「和第三則」奉橘帖「都是用行書書寫。三帖中,」平安帖「的運筆提按頓挫變化較多,一些牽絲引帶的草書筆法,十分靈巧;」奉橘帖「的字形大小偃仰,也很富變化;相形之下,」何如帖「就比較端整。
『柒』 何如帖是什麼意思
http://ke..com/view/5177233.htm
『捌』 王羲之書法何如帖譯文
《何如帖》是東晉王羲之書寫的手札尺牘。行書,3行,27字。結體瘦峻,點畫銛利。收藏於台灣台北故宮博物院的墨跡為唐代依照原作雙鉤廓填的響拓本。
『玖』 何如帖的介紹
《何如帖》是東晉王羲之書寫的手札尺牘。行書,3行,27字。結體瘦峻,點畫銛利。收藏於台灣台北故宮博物院的墨跡為唐代依照原作雙鉤廓填的響拓本。
『拾』 何如帖的書法賞析
《何如帖》行中帶楷,規矩嚴然而不拘板,法度謹然而不滯泥,有飄逸流暢之妙,用筆圓勁流利,中鋒為主,風格妍麗動人,且秀骨清相,筆纖墨濃,非功力極深者,不能得此妙處。
「欹側」是王體行書最典型的特點,唐太宗李世民所言:「鳳翥龍蟠,勢如斜而反直。」左欹、右側、上欹下側和左欹右側局部是斜的,但整個字又是正的,如《何如帖》的「不」、「審」兩字,是上欹下側,……這種從險絕中求穩定,從動態中求平衡,達到「奇宕瀟灑,時出新致,以奇為正,不主故常」的境界。 《何如帖》結體瘦峻,點畫銛利。唐代歐陽詢的《張翰帖》、《夢奠帖》深得王羲之《何如帖》個中三昧。但與《何如帖》相比,《夢奠帖》書法風格能實而不能虛,能近而不能遠,能果決而不能出人意表,能精到而不能微妙。由此反觀《何如帖》的微妙,則是於有意無意間所得。通過對筆墨細節的分析考察來體會作品的微妙:銛利是由用筆實現的。如「羲之白不審」中的「白」、「不」兩字,鋒芒畢露,用筆斬截。「白」字的右肩挺括,乾脆利落;下橫右伸,起筆微曲,中橫圓收,有娓婉和圓潤之感;中橫位置略偏下,使字內的留白不均衡。如此寫作,「白」字在銛利之餘,內涵耐人回味。
奇巧往往由拗救而來。一件作品的內涵豐富性,除了點畫的筆致之美外,主要就表現在結體的拗救上。啟功說:「用筆何如結字難。」如「比復」的「復」字,左旁略曲,中間遠距離留白;右旁整體上呈左傾之勢。同時,「復」字右旁上部高挑,有振翅欲飛之意,中橫左伸,阻止右旁的動勢,末筆的反捺起筆甚低,正全字之勢,作了煞尾。
書法作品中用筆用墨的輕重變化會使作品有韻致,重筆能給觀者以醒目之感,輕筆則靈和,引人入勝。《何如帖》文中「羲之中冷無賴」的「中冷無」三字,為輕筆。輕快之筆往往產生於書家書寫暢達之時,書家偶然興會,筆忘手,手忘心,倏忽而成數字,一如陶淵明「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李太白「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所描述的境地。「中」字似繁實簡,右肩直帶而下,調鋒作橫,收筆自如。「冷」字一任鬆散,了無局促,骨清神寒,如不勝衣。「無」字簡淡奇峭,出於法度之外。「審」字和「奉」字,張弛有度,妙不可言。簡言之,字勢結體欹正有致,不作正局,倘若端端正正寫出來,是唐楷之法,已非晉人之韻。 來一石:「書法中的一個要旨是將文字進行有機增損,或施之於實處,或施之於虛處。對這個帖的臨摹,即重於此,若『尊』的繁縟其筆勢,『復』的省其筆而增其虛等。」
陳忠康:「此帖筆毫鋪行中,線形變化無端,形取章草之意,簡潔明快。原帖因折紙書寫而使筆毫受挫。雖筆致宕逸,然亦有礙自然,余以為不必盡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