纏海鞭桿教學
㈠ 鞭桿的主要特點
鞭桿在技法上以搬、攔、裹、劈、勾、掛、霍、剁、滾、格、墩、戳、砸、掠、挑、窩、飛、點、絞、壓等二十字訣動作為主要內容,同時也柔合移置刀劍槍棍的一些招式,組成了許多鞭桿套路。例流傳在隴南一帶的赤龍鞭桿,五虎群羊鞭桿,雲摩鞭桿,扭絲鞭桿等不下數十種之多。但是古老的鞭桿存在著不少的缺點和弊病,如在勁力上滯扭呆板,步法遲緩,身法僵硬,內容重復,套路冗長,已遠遠不適應現代武術的發展。
鞭桿的特點是長短適宜,運用方便、潑辣迅猛,兩頭並用,把法多樣,換手掉棒,變化多樣,適宜激烈格鬥。經過無數鞭棍拳家的歸納總結,交流,現今的甘肅鞭桿,形成了粗獷迅猛,快速多變的,大開大合,吞吐伸縮的具有西北獨具特色的鞭棍風格現象,引起了海內外武術界的深切關注。在西北地區較為流行的鞭桿和棍術套路有「纏海鞭桿」「五陰、七手十三法」、「風磨棍」「天啟棍」紐絲棍等。風磨棍:風磨棍的內容和結構是按古人「槍中寓棍」奇槍五十五棍圖的基本動作為匡架,以明代歷史文獻為依據,在趟子中加了「風磨式」」磨旗式「「迎風卷旗「」子午樁「報棍為向征,這也是風磨棍名稱的來歷。 數十年來,被譽為西北棍王的已故王天鵬、羅文源兩位先生,在他們的武術生涯中,對長短棍術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探索,去粗取精、推陳出新,系列性地形成了「五陰」、「七手」、「十三法」、「纏海十八下」等基礎性的鞭桿招式。例五陰、七手主要是練習鞭桿變換把位手法的方法,似曲譜中的音符,它們相配為伍,演變出了十三法,纏海十八連環招式及掉手鞭桿,黃龍鞭桿等。如十三法中的陰把四掉、三格三砸、二回頭、倒搬槳、扣拂穿喉等,與纏海十八招中倒掛金鍾,翻海三鞭,攪海鞭、坡子鞭、招手喚羅成、齊王亂點兵、雲摩鞭、跨海鞭、撥雲見青天、野鳥入林、蛟龍三顯身等式法,動作奇妙,身法獨特,攻防含義較強,稱得上鞭桿之中的精粹。由於他們遺留下的寶貴遺產,才有馬穎達、管其泰、解延虎等諸多名家的繼續開拓,使得許多優秀套路脫穎而出,纏海鞭桿就是比較典型的一個承前啟後的優秀套路。
㈡ 關於棍術
五郎八卦棍 詠春棍
㈢ 哪位有纏海鞭桿的視頻,哪兒有下
你知道纏海鞭桿?請問你是哪裡人?
㈣ 武術裡麵包括哪些拳術、棍術、劍術呢
以佛聖道仙、神祗鬼怪命名的一神拳、二郎拳、韋馱
拳、大聖拳、八仙拳、天羅拳、地煞拳、六星拳、哪吒拳、金
剛拳、觀音拳、佛漢拳、佛教拳、羅漢拳、金剛錘。二十八
宿拳、四仙對打拳、七星訪友拳、羅漢螳螂拳、夜叉巡海拳、
金剛三昧掌、夜叉鐵沙掌等。
以「門」命名的——余門拳、硬門拳、法門拳、空門拳、
紅門拳、魚門拳、孔門拳、風門拳、水門拳、火門拳、鳥門
拳、佛門拳、窄門拳、字門拳、孫門拳、嚴門拳。熊門拳、自
然門拳、引新門拳、羅漢門拳、磨盤門拳、水滸門拳等。
以姓氏命名的——劉家拳、蔡家拳、李家拳、莫家拳、巫
家拳、薛家拳、岳家拳、趙家拳、杜家拳、周家拳、祈家拳、
溫家拳、孫家拳、鄒家拳、高家拳、戚家拳、洪佛拳、岳家
教、鍾家教、刁家教、李家教、朱家教、蔡李佛拳、岳氏連
拳、羅家三展、楊家短打、胡氏戳腳、 率洗兩 、陳氏太極
拳、楊氏太極拳、武氏太極拳、孫氏太極拳、吳氏太極拳、林
氏下山拳、武氏十八技等。
以人名命名的——燕青拳、太祖拳、孫臏拳、五祖拳、宋
江拳、白眉拳、珠娘拳、純陽拳、達摩拳、玄女拳、武侯拳、
五郎拳、文聖拳、南枝拳、詠春拳、岳王錘、武子門拳、子
龍炮拳、太祖散掌、三皇炮錘、孔朗拜燈拳、劉唐下書拳、武
松脫銬拳、武松獨臂拳、神行太保拳、燕青巧打拳、達摩點
穴拳、太白出山拳、甘鳳池拳法、黃嘯俠拳法、燕青十八翻、
羅王十八掌、達摩十八手、孫二娘大戰拳、武松鴛鴦腿拳等。
以地名命名的——潭腿(山東臨清龍潭寺)、少林拳、武
當拳、峨眉拳、崆峒拳(分五大門:飛龍門、追魂門、奪命
門、醉門、神拳門)、梅山拳、靈山拳、昆侖拳、關東拳、關
西拳、龍門拳、登州拳、東安拳、石頭拳、水游拳、西涼掌、
太行意拳、洪洞通背拳等。
以動物命名的一龍拳、蛇拳、虎拳、豹拳、鶴拳、獅
拳、象拳、馬拳、猴拳、彪拳、狗拳、雞拳、鴨拳、龍形拳、
龍樁拳、龍化拳、行龍拳、飛龍拳、火龍拳、青龍拳、飛龍
長拳、青龍出海拳、毒蛇吐信拳、虎形拳、黑虎拳、青虎拳、
白虎拳、餓虎拳、猛虎拳、飛虎拳、伏虎拳、五虛拳、八虎
拳、虎嘯拳、回頭虎拳、側面虎拳、車馬虎拳、隱山虎拳、五
虎群羊拳、工字伏虎拳、虎豹拳、虎鶴雙形拳、白鶴拳、宗
鶴拳、鳴鶴拳、飛鶴拳、食鶴拳、飽鶴拳、餓鶴拳、五祖鶴
陽拳、永春白鶴拳、獨腳飛鶴拳、獅形拳、金獅拳、獅虎拳、
二獅抱球拳、猿功拳、猿形拳、猿糅伏地拳、白猿短臂拳、白
猿偷桃拳、雞形拳、鴨形拳、鷹爪拳、老鷹拳、岩鷹拳、雕
拳、鷂子拳、鷂子長拳、燕形拳、大雁掌、蝴蝶掌、龜牛拳、
螃蟹拳、灰狼拳、黃鶯架子、鴛鴦拳、螳螂拳、硬螳螂拳、秘
門螳螂拳、八步螳螂拳、梅花螳螂拳、七星螳螂拳、摔手螳
螂拳、六合螳螂拳、光板蝗螂拳、玉環螳螂拳等。
以日常雜物命名的——巾拳、扇拳、傘拳、花拳、船拳、
鍾拳、板凳拳、褂子拳、雲帚拳、脫梏拳、百花拳、梅花拳、
蓮花拳、螺旋拳、山門拳、白玉拳、湯瓶拳、沾衣拳、衣衫
母拳、三戰鐵扇拳、三十六合鎖等。
以手法命名的——插拳,截拳、掛拳、擋拳、扎拳、套
拳、穿拳、撕拳、翻拳、炮拳、罩掌、劍手、短手、五手拳、
應手拳、捏手拳、合手拳、封手拳、練手拳、攔手拳、劈掛
拳、撂擋拳、撞打拳、通臂拳、殺手掌、反臂掌、字手、十
字手、排子手、萬古手、黃英手、八黑手、錦八手、照陽手、
金槍手、天罡手、地煞手、四門重手、分手八快、咬手六合
拳、蓋手六合拳,九宮擒跌手、羅漢十八手、二十四破手、三
十六閉手、七十二插手、三十六看對手等。
以步法、腿法命名的——彈腿、暗腿、踔腿、截腿、連
腿、戳腳、四步拳、六步拳、八步拳、練步豢、穿步拳、順
步捶、腰步捶、擋步捶、涌步捶、亂八步、三步架、五步打、
八步轉、掘子腿、溜腳式、十二步架、六步散手、十字腿拳、
溜腳架子、連環鴛鴦步、鹿步梅花樁、八步連環拳、九宮十
八腿、少林二十八步,進步鴛鴦連環腿等。
地躺拳類——地躺拳、地行拳、地功戳腳,地功翻子、地
功羅漢拳、活法黃龍拳、地躺八仙拳、金剛地躺拳、少林地
龍拳、地功鴛鴦拳、飛龍地躺拳、九滾十八跌等。
醉拳類——八仙醉、水游醉、醉溜擋、醉八仙拳、醉羅
漢拳、文八仙拳、武八仙拳、大八仙拳、混八仙拳、清八仙
拳、少林醉拳、形式八仙拳、羅漢醉酒拳、太自醉酒拳、武
松醉跌拳、燕青醉跌拳、石秀醉酒拳、魯智深醉打山門拳等。
跌打拳類——跌撲拳、沾跌拳、沾衣十八跌、武松混打
拳、武松脫銬拳、水滸連環拳等。
此外,各地的著名拳種還有:形意拳(心意六合拳)、大
成拳(意拳)、八卦拳、八卦掌、八極拳、六合拳、查拳、華
拳、紅拳、節拳、綿掌、綿拳、太虛拳、二郎拳、大悲拳、功
力拳、石頭拳、連城拳、兩儀拳(太極快拳)、獨臂拳、瘋拳、
埋伏拳、迷蹤拳、緬拳、纏絲拳、磋跤拳、曦陽掌等。
2、棍術
猿猴棍、風火棍、齊眉棍、大桿子、旗門棍、小夜叉棍、大夜叉棍、少林棍、小梅花棍、雲陽棍、劈山棍、陰手棍、陽手棍、五虎擒羊棍等。對練棍術有排棍、穿梭棍、六合桿、破棍十二路盤龍棍,六合棍,五虎群羊棍,陰手棍,殼子棍,瘋魔棍,天齊棍,梅花棍,子午棍,五虎棍,生擒棍,琅琊棍,南洋棍,花子棍,雙棍,五郎八卦棍,八仙棍,螳螂棍,行者棒,華山棍,黑虎棍,八門棍,蟠龍棍,彈棍,九州棍,少林三十六棍,少林鎮山棍,六點半棍,達摩杖,玄武棍,五行棍,岳家棍,青城白虎鞭桿,進山棍,唐旗棍,天岐棍,亂九宮串子棍,雙節連枷棍,大連枷棍,纏海鞭桿,白眉棍,鐵門扭絲鞭,鷂子搜林棍,乾坤條子,黃龍條子棍,伏虎棍,七郎棍,橋梁救主鞭,逍遙步月九宮棍,飛顯條子棍,天水排子棍
5、劍術
達摩劍、乾坤劍、連環劍、太乙劍、二堂劍、五堂劍、龍形劍、飛龍劍、白猿劍、綈袍劍、劉玄德雙劍、青鋒劍、行龍劍、武林雙劍、二堂劍、五堂劍對刺、少林劍對刺、三十二式太極劍
㈤ 西北棍王是誰
西北棍王----李森林
李森林,男,1951年12月出生於甘肅天水武術世家,是漢飛將軍李廣之後裔。1981年進修於武漢體院,後又到西安體院深造。現任天水市武術協會主席兼秘書長、市武術館館長、天水市體育運動學校國家高級教練。
1968年參加工作,1974年調入省武術隊參加全國武術專業隊比賽及觀摩交流大會。從1974--1983年10年間以獨特的鞭桿及棍術多次取得全國武術比賽的優秀成績,連續10年獲全省武術比賽第一名。
在從事體育教學、訓練和研究工作的三十餘年中,進行武術挖掘整理,1985年獲省、全國武術挖掘整理工作先進個人;為省體工大隊,培養輸送了獲1998年,1999年分別為全國國際式摔跤冠軍、亞軍,2000年5月全國錦標賽冠軍,奧運會巡迴賽亞軍的徐玄沖和全國及國際武術比賽劍術冠軍的李淑紅等數十名傑出人才;1996年榮獲全國業余訓練先進工作者。從幼習武,以深厚的李氏家傳武術為底蘊,博納眾家之長,受武林名家前輩溫敬銘、劉玉華、"馬氏四傑"(馬穎達、馬賢達、馬令達、馬明達)、海燈法師、陳盛甫、邱培相、楊寶生、紀昌秀等專家真傳和指導,繼承與發展相結合,使纏海鞭桿和白眉棍法獨具風格,被美譽為"西北棍王"。1993年由《武林》、《武魂》、《精武》和北體院出版等六家單位主辦的全國麥積山首屆武術研討會上《天水棍術、鞭桿的探討》一文獲得優秀論文獎。在各種報刊雜志上發表了幾十篇武術論文和文章,撰寫了《天水武術史略》等專著。
1995年擔任了在西安拍攝的23集古裝電視劇《花木蘭》的武打設計工作及花木蘭師傅白雲道長的扮演者,1999年元月載入《世界名人錄》,2000年8月應各國武術名家的邀請在香港進行了武術表演和學術交流
㈥ 馬鳳圖的人生經歷
幼年受伊斯蘭經堂教育,讀私塾,繼入滄縣高小。馬幼年與父馬捷元學劈掛拳,與舅父吳懋堂學青龍拳,又與吳懋堂、吳世科學八極拳。
11歲從黃林彪習通備大架子、十二大趟子、劈掛、青龍等拳術及六合槍要法、雙手刀法、宣化劍(七十三劍)等,並系統地接受了李雲標、肖和成及黃林彪等所倡導的通備學說。
1899 年,馬鳳圖當時12歲,拜鹽山縣黃林彪為師,習通背大架子,十二大趟子,劈掛,青龍等拳及六合槍要法,雙手刀法,七十三劍(宣化劍)等藝。系統接受了李雲標,肖和成,黃林彪所倡導的通備學說。
宣統元年(1909)以不第秀才資格考入天津北洋師范學院。不久參加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為「燕支部」主要成員因為精通武術,膽氣充盈,被推為鐵血團成員,參與了許多秘密活動。奉同盟會之命,為對抗日本武士精神,同李存義、李書文、李瑞東等一起創立中華武士會,任副會長兼教習。
1910年受同盟會燕支部之命,與同盟會人士,形意拳家葉雲表等創辦中華武士會。馬鳳圖被公舉為副會長兼總教習。
1912年後偕弟及八極拳家韓會清等赴東北,在沈陽結識了「奉天三老」(即郝鳴九,胡奉三,楊俊峰)及流寓東北的山東螳螂拳家程東閣等,彼此引為武藝知己。與馬,郝,程等結為金蘭換藝之誼。期間,從郝,胡,習翻子,戳腳等藝。從程習螳螂九手,八極及翻子等藝。並將劈掛,八極,及六合大槍要法,通備劍法贈教郝,程等人。
曾以武士會代表身份與在天津某校任教的日本劍道教習比試擊劍,結果連勝三局。
北京政府時期,他因參與反袁世凱恢復帝制活動而遭迫害,遠走關東。在東北任中、小學教師,曾聯合不滿現實的知識分子發起「新村運動」。
民國九年(1920)返鄉務農,耕田為業,練武兼習中醫。
民國十二年(1923)年,家鄉大旱,率二弟英圖、三弟昌圖及長子廣達赴豫投奔馮玉祥。不久隨馮進駐北京。曾任前門稅務稽查主任、通縣稅務局長。
1924年在張家口與張之江創辦馮玉祥部的新武術研究會,並任馮玉祥所部白刃戰術教研室主任,主編《白刃戰術教程》。期間與胞弟馬英圖一起創編了寓槍於棍的風磨棍,被西北軍廣泛用於訓練和實戰的「破風八刀」以及劈掛拳第三路飛虎拳。
民國十五年(1926),馮軍在南口大戰失利,主力向西撤退,馬隨馮軍劉郁芬部經寧夏入甘肅,馬英圖隨張之江去南京,後籌備中央國術館,擔任要職,也是國術館的競技代表。
1926年隨國民軍入西北,先後任職於軍政兩界。
民國十八年(1929)他創建張掖縣國術館後,參與甘肅省國術館之籌建,任副館長。
1933-1935年之間,創辦了甘肅省國術館和青海省國術館,曾兼任兩個武術館的副館長。
馬鳳圖其長子廣達以刀法見長。廣達曾任馮玉祥部手槍隊隊長等職,長城抗戰之役中,以身殉國。抗戰爆發後,長子犧牲於長城戰線,老年喪子,對他精神打擊很大,此後基本脫離政界,專心研討武術及中醫。
1945年以後任西北師院體育系兼職副教授,期間為教課之需,創編了後來被列為劈掛拳第四路的「太淑拳」。
民國三十六年(1947),在蘭州創辦「華斌體育學社」。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從事醫學工作。晚年客居西北,經數十年之傳習與研究,融匯各家之長,形成了以他為代表的、以「通備勁」為核心的劈掛、八極、翻子、戳腳以及奇槍、風魔棍、劈掛刀、袍劍、纏絲鞭桿等拳械的獨特風格,並廣為流傳於西北諸省、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馬鳳圖謝辭人民政府所予的物質待遇,以醫術為業,自食其力。由此避開了解放後的一系列風潮獨善其身。從事醫學工作,歷任甘肅省政協委員,省民革常委,省武協主席,省中醫協會主席等職。馬鳳圖繼承了黃林彪所傳之劈掛拳等藝,又繼承了孟村,羅曈倆支八級拳及羅曈系統的六合大槍,又通過郝鳴九等學到徐兆雄系統的翻子,戳腳等藝。後來又采擷了西北地區的棍法及鞭桿法之萃要,通過多年的潛心研究和融匯熔鑄,終於形成了以「通備勁」為核心的通備門拳械繫列。這個系列理論上發端於李雲標,肖和成,及黃林彪。實踐上則重要完成於馬鳳圖及其弟馬英圖。這個系列既包括分屬長拳,短打的劈掛,八極,翻子,戳腳等拳法。也包括源遠流長的槍,棍,刀,劍等器械。他與河北省劈掛,八極,及東北地區翻子,戳腳同源而異流,勁力特質和演練風格上則存在鮮明的不同。
馬鳳圖晚年潛居西北寧夏,經過他數十年的傳習推廣,以「通備勁」為特徵的劈掛,八極,翻子,戳腳等全套拳法,以及奇槍,風磨棍,劈掛刀,剃袍劍,纏海鞭桿等器械套路,已廣泛的流行於西北諸省,成為解放以後西北諸省參加全國性武術活動的代表性拳種套路。
1973年,馬鳳圖去世,享年85歲。
㈦ 李森林的工作成就
在從事體育教學、訓練和研究工作的三十餘年中,進行武術挖掘整理,1985年獲省、全國武術挖掘整理工作先進個人;為省體工大隊,培養輸送了榮獲全國摔跤冠軍、奧運會巡迴賽亞軍的徐玄沖和國際武術比賽劍術冠軍的李淑紅等數十名傑出人才;1996年榮獲全國業余訓練先進工作者。從幼習武,以深厚的李氏家傳武術為底蘊,博納眾家之長,受武林名家前輩溫敬銘、劉玉華、馬氏四傑(馬穎達、馬賢達、馬令達、馬明達)、海燈法師、陳盛甫、邱培相、楊寶生、紀昌秀等專家真傳和指導,繼承與發展相結合,使纏海鞭桿和白眉棍法獨具風格,被美譽為西北棍王。1993年由《武林》、《武魂》、《精武》和北體院出版等六家單位主辦的全國麥積山首屆武術研討會上《天水棍術、鞭桿的探討》一文獲得優秀論文獎。在各種報刊雜志上發表了幾十篇武術論文和文章,撰寫了《天水武術史略》等專著。
1995年擔任了在西安拍攝的23集古裝電視劇《花木蘭》的武打設計工作及花木蘭師傅白雲道長的扮演者,1999年元月載入《世界名人錄》,2000年8月應各國武術名家的邀請在香港進行了武術表演和學術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