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教育 » 編碼教學反思

編碼教學反思

發布時間: 2022-06-07 23:47:43

① 編碼過程中的修辭問題,是要關注什麼標准

一、 總覽語文課程標准「修訂版」的主要變化總體關注語文課程標准「修訂版」相比「實驗稿」,主要變化有以下幾個方面:1.根據黨中央以及教育部的要求,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語文課程中的滲透.學科課程標準是國家意志的體現.在「課程基本理念」的第二條里,增加了如下一段話:要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文化傳統和革命傳統,體現社會價值核心價值體系的引領作用,突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培養良好思想道德風尚,同時也要尊重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語文課程標准(2011)版》 第一部分前言(二、課程基本理念)需要注意的是,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教育,不是在聽、說、讀、寫的語文過程之外另加一項內容.必須與語文目標融合、滲透,而不是離開語言文字,專談思想政治.提倡教學盡可能要做到緊密結合.《語文課程標准》也反復強調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滲透價值教育.「教學建議」的第三條指出:培養學生正確的思想觀念、科學的思維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與幫助他們掌握學習方法、提高語文能力的過程融為一體的,不應該當做外在的附加任務.應該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容滲透於日常的教學過程之中.——《語文課程標准(2011)版》 第三部分實施建議(一、教學建議)在任何情況下,語文教學都要堅持這一教學思想,充分體現語文課程的基本特徵.2.進一步突出本次課程改革的核心任務——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本次課程標準的修訂進一步促進人才培養模式的變革,引導學生關注社會和自然,關注自己的成長,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創新.★社會責任感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不僅要讓學生懂得這方面的道理,還應該在閱讀、表達的活動中,通過引導,使他們在精神上受到激勵、感染,讓這種意識成為自覺的行動.★培養實踐能力語文課程作為一門實踐性課程,應避免圍繞知識條文、概念定義耗費精力.要培養這方面的實踐能力,不能光靠反復做題,學會應對考試,還要設計各種學習活動,讓學生把語言文字的運用和生活聯系起來,和各種學科的學習聯系起來,根據生活和學習的實際需要,在運用中真正提高語言文字運用的實踐能力.★培養創新能力培養創新能力是當代教育中的主旋律.語文學科也應該和其他學科一樣,高度重視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在語文課程中,應該逐漸改變「告訴式」的教學方式,積極引導學生學會探究,學習從習以為常的語言現象和事實中發現問題;在自己的表達中,努力擺脫模式化的套路,尋求語言運用的創新.實施創新教育,還必須改變刻板劃一的教學模式,創設生動、活潑、寬松的學習環境,讓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讓學生獲得展示自己語文學習成果的機會.3.進一步突出語文學習的核心目標——學習祖國語言文字的運用.這一次語文課程標準的修訂,關於「課程性質」的表述,作了如下修改——強調課程的目標和內容須聚焦於「學習語言文字運用」.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應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吸收古今中外優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養,促進自身精神成長.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課程標准(2011)版》 第一部分前言(一、課程性質)課程性質第一句就是對「什麼是語文」這樣一個問題的解答,這也是六十多年來我國第一次對語文課程性質所下的定義.關鍵詞是學習語言文字運用.強調課程目標和內容聚焦於「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突出「綜合性」「實踐性」特點.也就是說,語文課程的內容十分豐富,語文教學可以因教師風格的差異而異彩紛呈,但是教學目標和內容都必須圍繞一個核心,教學的種種舉措和行為也都應該緊扣這一核心目標.怎麼理解「學習語言文字運用」?我們都應該樹立這樣一種理念:課程的目標不是落在關於語言、文字的知識系統和學科規律的理論體繫上,語文課程是要讓學生通過語文的實踐學會「運用」,或者說學會「駕馭」語言文字這種工具.以此作為依據,我們會發現在語文教學中,有一些做法背離了語文課程核心目標,是不可取的.例如:有的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往往會脫離課文的語言文字運用情況,討論、評析作品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問題,盲目發散.學習語文的第一步,應該下在對具體語言材料的積累、品味、感悟上.閱讀教學可以從具體的語言文字運用現象入手,通過對課文語言的品味、咀嚼,來探索文本的意蘊;也可以從整體閱讀的感悟出發,到語言文字中找出依據.總之,要緊扣語言文字的運用.還有單純注重對文本意蘊領會的「深」和「透」,教師「講課」所考慮的重心在於如何把學生給「講懂」了,而忽視語言文字的運用.使學生「理解」「聽懂」「記住」,只能是語文教學目的的一部分,小學生學習語文,還應該多下工夫積累詞語,學會運用詞語進行表達.4.進一步增強課程目標的切合性和教學實施的可操作性.此次新課標的修訂,考慮了十年課改實踐中反饋的比較集中的意見.盡可能明確哪些要提倡,哪些要反對,以利於指導教師的教學實踐.有的部分原先設定的目標難度過高,需要適當降低.例如關於默讀的要求,實驗稿的語文課程標準是在第一學段中提出了這樣的要求:「學習默讀,做到不出聲,不指讀.」 2011版新課標則將「做到不出聲,不指讀.」的要求放到了第二學段的閱讀要求中,適當降低了第一學段的閱讀難度.有的地方需要補充說明,要強調改變繁瑣的教學過程和過於理性、抽象的要求;有的地方要修改對「目標」、「建議」的表述,力求使各學段目標的梯度和層次及有關表述更加清晰;如新課標的評價建議中針對不同學段在識字寫字、閱讀等方面的評價都提出了具體的評價要求,更有利於廣大教師操作.在「課程目標」和「實施建議」中,還有必要進一步強調關於語文學習的關鍵性要求,補充相應的措施和說明.例如,強調「讀書」在語文學習和思想文化修養中的關鍵作用,要求高度重視閱讀的「興趣、習慣、品位、方法和能力」,對於推薦閱讀書目和誦讀篇目也需要做一定的調整和補充.5.針對語文教學中的問題,提出一些新的建議和措施.在語文課程改革實驗中,大家都注意到了一些偏差.針對目前語文教學中出現的某些新的偏差,課標也有意提示糾偏,特別強調要加以改正.如閱讀教學中「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用集體討論代替個人閱讀,或遠離文本進行過度發揮」,就明確要求改正和防止.二、解析語文課程標准(2011年版)的具體改動 關於具體改動情況,將從語文教學的幾個基本內容:漢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語法修辭知識幾個方面談起.(一)關於識字、寫字與漢語拼音教學關於漢字教育,是這一次修訂工作重點考慮的問題之一.在這方面,急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主要有三個方面:1.錯別字情況嚴重;2.書寫質量普遍偏低;3.有的地區小學低年級學生寫字負擔過重.這一、二兩個方面的問題,既存在於中小學生之中,也存在於成人之中.從全國來看,寫字質量普遍下降的趨勢,並未得到有效地遏制.漢字書寫的教學問題成了一個大問題,應當引起我們每一位老師的高度重視.要轉變漢字教育的理念,不能簡單地把識字寫字的學習當作閱讀、寫作的附庸.學習寫字的過程,其實也是學生規范意識、書寫技能、習慣、性格養成的過程,是體會和認識民族文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能增強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和對中華民族文化的理解,提高審美感受能力.這個問題「語文課程標准」修訂組關注到了,在2011版語文課標中有關「識字、寫字」的目標中,做了比較明顯的調整與修訂,在加強寫字教學方面提出了一些新的舉措:1.從第一到第四學段始終強調「正確的寫字姿勢」和「良好的寫字習慣」,強調書寫的規范和質量.(「實驗稿」主要在第一學段提出這樣的要求,其他學段不再提出.)2011版課標在第三部分「實施建議」中對識字、寫字教學與漢語拼音教學的具體建議中做了如下內容的增加與修改:識字、寫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是第一學段的教學重點,也是貫串整個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教學內容.按照規范要求認真寫好漢字是教學的基本要求,練字的過程也是學生性情、態度、審美情趣養成的過程.每個學段都要指導學生寫好漢字.——《語文課程標准(2011)版》 第三部分實施建議(一、教學建議)漢字書寫的問題教育部也看到了,2011年8月2日,教育部在教基二〔2011〕4號文件中專門發出關於加強書法教育的通知,要求明確寫字的基本要求,並且把有關任務落到語文課里.加強書法教育,既要在技法上下工夫,也要重視在養成良好習慣、陶冶性情、提高審美情趣和文化修養方面的作用.不能簡單地將書法教育理解為單純地寫字.根據教育部的要求,一至三年級著重培養學生硬筆書寫能力,首先要能使用硬筆熟練地書寫正楷字,從三年級開始,過渡到硬筆軟筆兼學.三到四年級的學生除了能用硬筆熟練書寫正楷字,還要用毛筆臨摹正楷字帖.五到六年級學生能用毛筆書寫楷書.同時,為了把寫字教學落到實處,《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2011版)》還明確規定了書寫練習的時間:第一、第二、第三學段,要在每天的語文課中安排10分鍾,在教師指導下隨堂練習,做到天天練.要在日常書寫中增強練字意識,講究練字效果.——《語文課程標准(2011)版》 第三部分實施建議(一、教學建議)學習書法重在書寫實踐,要落實學生的書寫時間,引導學生認真對待每一次書寫實踐,並加強指導.課程標准要求小學階段必須在寫字教學方面投入更多的力量,要做到天天練,確保在每天的語文課中安排10分鍾,在教師的指導下隨堂練習,教師要關注學生練習的過程和寫字的質量.及時幫助學生保持正確的姿勢,養成良好的習慣,提高書寫技能.2.適當降低第一、二學段識字寫字量的要求.如第一學段,識字量由「1600-1800」改為「1600左右」,寫字量由「800-1000」改為「800左右」.(課件)認識常用漢字1600個左右,其中800個左右會寫.——《語文課程標准(2011)版》 第二部分課程目標與內容(二、學段目標與內容)第二學段,寫字量由「2000個左右」改為「1600個左右」.累計認識常用漢字2500個左右,其中1600個左右會寫.——《語文課程標准(2011)版》 第二部分課程目標與內容(二、學段目標與內容)第三學段,認識常用漢字3000個左右,其中2500個會寫.有較強的獨立識字能力.累計認識常用漢字3000個左右,其中2500個會寫.——《語文課程標准(2011)版》 第二部分課程目標與內容(二、學段目標與內容)修訂後的語文課程標准對小學不同年級學生寫字量做了適當調整,以更好地遵循識字寫字循序漸進的規律.調整之後,低、中年級適當減少了寫字量,高年級相應增加了寫字量,整個小學階段識字寫字總量保持不變,仍然要求認識常用漢字3000個左右,其中2500個會寫.在第一、第二學段,對學生的識字量和寫字量,不要急於趕進度,先要在學生寫字姿勢、寫字習慣和規范意識上下功夫,而且必須抓緊抓實,持之以恆.3.針對識字寫字學習負擔過重的問題,在「教學建議」中進一步強調「多認少寫」的教學原則.希望下功夫扭轉多年來形成的每學一字必須達到「四會」要求的教學觀念和做法.傳統教學中的「四會」難倒了學生,也破壞了胃口.例如:什麼叫「書」?字典中的第一個解釋是成本的著作,除此之外還有七種解釋,用於不同的詞語中、語境中.讓學生怎麼講?還有「走」字,什麼叫「走」?基本字義就有十種,怎麼講呢?所以,新課標強調「多認少寫」,重在運用,切實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4.在國家語委和有關專家組的支持下,推出《識字、寫字教學基本字表》和《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常用字表》.《附錄4 識字、寫字教學基本字表》是識字、寫字教學的基本字表.其中的300字應作為第一學段教科書中識字、寫字教學的重要內容.《附錄5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常用字表》共收常用漢字3500個.其中又分為「字表一(2500字)」和「字表二(1000字)」.「字表一」中的2500字可作為第三學段識字、寫字教學評價的依據.過去在識字寫字教學中,普遍是對具有不同教學難度的字,在不同教學階段,採用同樣的方法平均使勁,往往每學一字都要求學生抄寫十遍二十遍以上.實際上,不同的學習階段識字寫字的難度也不盡相同.《識字、寫字教學基本字表》的作用就是,讓學生在初級階段熟練掌握300個「基本字」.選出的這些高頻字裡麵包含漢字的各種筆畫類型和基本間架結構類型,學生多花一些工夫認識、體會並且練好這些字以後,學習其他的字可以少花時間和力氣,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5.具體提出了各學段識字與寫字的評價標准.第一、第二學段應多關注學生主動識字的興趣,第三、第四學段要重視考察學生獨立識字的能力.第一學段要關注學生寫好基本筆畫、基本結構和基本字,第二、第三學段還要關注學生的毛筆書寫,第四學段還要關注學生基本行楷字的書寫和對名家書法作品的臨摹.義務教育的各個學段的寫字評價都要關注學生寫字的姿勢與習慣,引導學生提高書寫質量.第三學段要求學生會寫2500個字.對學生寫字學習情況的評價,當以本標准附錄5「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常用字表·字表一」為依據.——《語文課程標准(2011)版》 第三部分實施建議(二、評價建議)「評價建議」對不同學段學生識字、寫字做出了明確的要求,使各學段目標的梯度和層次及有關表述更加清晰,增強了可操作性.(二)關於閱讀教學1. 強調閱讀是個性化行為,尊重學生的閱讀感受.請老師們關注新課標中關於閱讀教學的具體建議:教師應加強對學生閱讀的指導、引領和點撥,但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不應以模式化的解讀來代替學生的體驗和思考;要善於通過合作學習解決閱讀中的問題,但也要防止用集體討論來代替個人閱讀.——《語文課程標准(2011)版》 第三部分實施建議(一、教學建議)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提倡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但要防止逐字逐句的過深分析和遠離文本的過度發揮.——《語文課程標准(2011)版》 第三部分實施建議(一、教學建議)根據語文課程改革實驗中,大家都注意到的一些偏差,新課標在「實施建議」中進一步強調了關於語文學習的關鍵性要求,並補充相應的措施和說明.認真讀一讀這些增添的內容,我們不難發現,其中涉及到的一些關鍵性要求正是針對當前閱讀教學中常見的弊病提出了加以改正的建議和措施.那麼當前閱讀教學中存在哪些弊病,歸結起來不外乎以下五種:成人化的唯美主義.特別是在公開課上過分講究形式,對家常課的影響很不好.殊不知成人的那些唯美追求,可能會令聽課的教師贊嘆不已,但不一定為學生所賞識,所接受. 虛高化的深度解讀.教師在解讀教材上花工夫沒有錯,但「深入」必須「淺出」,重要的是引發學生自己的解讀.如果教師只能「深入」而不能「淺出」或是一味注重挖掘教材的「深度」,學生則難以形成扎實的語文素養.僵硬化的全盤預設.教師的預設精細綿密,而教學過程就成了滴水不漏地「走教案」.在這樣的課堂里,沒有學生的現場生成,有的只是讓學生俯首應和,被教師牽著走,上演了一出教學的「木偶戲」.泛泛化的人文灌輸.語文課程有很強的人文性是對的,但如果教師不牢牢把握「人文就在語文中」這個度,落入人文灌輸的誤區,學生也就只能成為被灌的「容器」.邊緣化的兒童實踐.語文教學的過程應當是教師引領下學生親身從事語文實踐的過程,這也是修訂版的課標十分強調的.當有限的課堂被上述的幾個方面佔領,沒時間讓學生作語文的實踐活動,學生怎能學好語文! 基於以上幾種現象,新課標做了修訂,強調教師應加強對學生閱讀的指導、引領和點撥;防止逐字逐句的過深分析和遠離文本的過度發揮;不應以模式化的解讀來代替學生的體驗和思考;要善於通過合作學習解決閱讀中的問題,但也要防止用集體討論來代替個人閱讀.2.正確認識有感情朗讀.課程目標中關於「有感情朗讀」的要求,如何做到「有感情」?「教學建議」和「評價建議」中指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各學段關於朗讀的目標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讀」,這是指,要讓學生在朗讀中通過品味語言,體會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態度,學慣用恰當的語氣語調朗讀,表現自己對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態度的理解.朗讀要提倡自然,要摒棄矯情做作的腔調.——《語文課程標准(2011)版》 第三部分實施建議(一、教學建議)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是朗讀評價的總要求.根據階段目標,各學段的要求可以有所側重.評價學生的朗讀,可從語音、語調和語氣等方面進行綜合考察,評價「有感情地朗讀」,要以對內容的理解與把握為基礎,要防止矯情做作.——《語文課程標准(2011)版》 第三部分實施建議(二、評價建議)關於有感情朗讀方面,新課標倡導自然,防止矯情做作.老師要首先能夠正確認識「有感情朗讀」,做到能夠「讀進去」,還可以「讀出來」,真正讀懂了文章後才能做到有感情地朗讀.3. 提出新的閱讀要求——「非連續性文本」的學習要求.2011版課標在第三學段的閱讀要求中提出了一種新文本的閱讀要求: 「閱讀簡單的非連續性文本,能從圖文等組合材料中找出有價值的信息.」所謂的「非連續性文本」,就是指「通過閱讀數據、表格、清單和憑證單、使用說明書、地圖等進行說明、解釋和討論」.其關鍵詞為「說明、解釋、討論」. 「非連續性文本」多以統計圖表、圖畫等形式呈現,特點是直觀、簡明.學生雖然不知道什麼是「非連續性文本」,但對這類閱讀材料並不陌生.閱讀「非連續性文本」,要注重對閱讀方法、閱讀策略的指導.根據2011版課標的要求,五、六年級學生閱讀的只是簡單的「非連續性文本」,學習的目標是「從圖文等組合材料中找出有價值的信息」.因此,閱讀這類文本要著重指導學生從多元材料中提取信息、分析信息和組合信息的方法.學生剛閱讀這類文本,可以引導學生從題目入手,了解文本提供的材料主要是講什麼,然後展開閱讀,整體了解所講的內容,用勾畫的方法找出和主題相關的或自己感興趣的信息.4.此次課標修訂,進一步強調要認真抓好「讀書」這一根本環節,要求高度重視培養學生閱讀的「興趣」「習慣」「品位」「方法」和「能力」.讀書是學習語文的第一要務.學語文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讀書,讀精品.語文學習水平的提高不呈「顯性」狀,多方面語文因素的提高會出現語文水平的「跳躍」.抓好「讀書」這一環節還應對課外閱讀格外重視.這次新課標修訂對於傳統文化的繼承是格外關注的.關注學生通過多種媒介的閱讀,鼓勵學生自主選擇優秀的閱讀材料.加強對課外閱讀的指導,開展各種課外閱讀活動,創造展示與交流的機會,營造人人愛讀書的良好氛圍.——《語文課程標准(2011)版》 第三部分實施建議(一、教學建議)新課標推薦學生課外閱讀科普科幻作品,如儒勒·凡爾納的系列科幻小說,各類歷史、文化讀物及傳記,以及介紹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常識的普及性讀物等.課外閱讀著力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滲透,增加了《革命烈士詩抄》《紅岩》等宣揚革命傳統的書目.對比課標「實驗稿」,語文科目在小學和初中階段都增加了背誦篇目.其中小學階段增加了6篇,分別是: 長歌行(青青園中葵)漢樂府;回鄉偶書(少小離家老大回)賀知章;滁州西澗(獨憐幽草澗邊生)韋應物;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天街小雨潤如酥)韓愈;三衢道中(梅子黃時日日晴)曾幾;觀書有感(半畝方塘一鑒開)朱熹.同時刪去了一篇《樂游原》(向晚意不適).增加背誦篇目是為了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語言習慣、傳承傳統文化.5.具體提出各學段閱讀評價要求.精讀的評價:第一學段可側重考察對文章內容的初步感知和文中重要詞句的理解、積累;第二學段側重考察通過重要詞句幫助理解文章,體會其表情達意的作用,以及對文章大意的把握;第三學段側重考察對文章表達順序和基本表達方法的了解領悟.文學作品閱讀的評價:第一學段側重考察學生能通過朗讀和想像等手段,大體感受作品的情境、節奏和韻味;第二學段側重考察在閱讀全文基礎上對重要段落和語句的細致閱讀,具體感受作品的形象和語言;第三、第四學段,可通過考察學生對形象、情感、語言的領悟程度,以及自己的體驗,來評價學生初步鑒賞文學作品的水平.學生課外閱讀的評價:應根據各學段的要求,通過小組和班級交流、學習成果展示等方式,了解學生的閱讀量和閱讀面,進而考察其閱讀的興趣、習慣、品位、方法和能力.

② 本人急需一篇 數學課程改革方面的論文

初中數學的研究性學習分析

摘要:隨著國家新課程改革的全面普及,研究性學習正逐漸成為我國中小學課程改革中的一大亮點和熱點,是現代社會迅速發展變化在教育教學上的體現,是時代發展、社會進步的必然產物,它體現了現代教育中以人為本的理念,充分結合學生的個性特點,讓學生在學習中獲得個性的解放。
轉變教育教學觀念,正確認識研究性學習在初中數學中的地位,是研究性學習順利開展的思想前提;轉變教學方式,建立新型師生關系,可以為研究性學習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研究性學習內容的合理與否,關繫到研究性學習能否切實有效地開展;科學合理的評價方式是研究性學習得以推廣和深化的有力保障。
關鍵詞:新課程、初中數學、研究性學習、學習方式、師生關系、評價
引言
隨著國家新課程改革的全面普及,研究性學習正逐漸成為我國中小學課程改革中的一大亮點和熱點。研究性學習是現代社會迅速發展變化在教育教學上的體現,是時代發展、社會進步的必然產物,它體現了現代教育中以人為本的理念,充分結合學生的個性與特長,讓學生在學習中獲得個性的解放。本次國家新課程改革確立了一以貫之的基本理念:轉變學習方式,崇尚創造。這里的「學習方式」不是強調關於學習的方法和技能的思考,而是關於學習的價值思考:每個人的學習方式都是其獨特個性的體現,在日常教育教學過程中應當尊重每個學生學習方式的獨特性。教育部頒布《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從小學至高中設置綜合實踐活動並作為必修課程,其內容主要包括: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以及勞動與技術教育。」設置研究性學習活動旨在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經濟、科技和生活中的問題,通過自主研究、親身實踐的過程綜合地運用已有知識和經驗解決問題,學會學習,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學素養。自此研究性學習活動作為國家基礎教育中的必修課程的地位已牢固確立起來。本文結合自身在新課程改革的實踐經歷,談談對初中數學中的研究性學習的初步認識。

一、轉變教育教學觀念,正確認識研究性學習在初中數學中的地位
在應試教育階段,教師通過系統的傳授,讓學生盡力接受人類已經有的知識。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往往體現教師滿堂課的問、講、分析,教師期望通過個體多講、多問、多分析,讓學生迅速形成解題的經驗。在教學評價中,利用考試單一的評價體制把學生的分數和教師的教學質量劃上了等號。在這種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下,教師不得不注重知識傳授的「質量」,為了努力保障這個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質量」,教師只能通過灌輸,把學生帶入枯燥乏味的題海戰術中去。這種教學方法過於強調被動接受、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過程,忽視學生的學習興趣的培養,扼殺了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
而本次國家新課程改革倡導的理念體現了通過學生的親身的實踐,使學生體驗到知識應用的樂趣,自主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新課程標准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其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它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在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同時,新課程標准還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內容的呈現應採用不同的表達方式,以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由於學生所處的文化環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維方式的不同,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新課程的這些理念促使廣大一線教師對以前的教育教學觀念進行反思和總結,借新課程改革的良機,更新教學思想和轉變教學觀念是當前教師面臨一個重要任務。
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當前倡導的研究性學習不僅僅是轉變學習方式,而且是通過轉變學習方式來促進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健康發展。它尊重每一個學生的獨特個性和具體生活,為每一個學生個性的充分展開創造空間。「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這說明人的知識既有傳授的,又有必須通過親身體驗、感悟而得到。過去,我們的教育過分注重知識的傳授,而完全忽視和拋棄了不可傳授的知識。而研究性學習把學生置於一種動態、開放、生動、多元的學習環境中,這種開放性學習,改變的不僅是學生學習的地點和內容,更重要的是提供給學生更多獲取知識的方式和渠道,促使他們去關心現實、了解社會、體驗人生、完善人格,促進自身的全面發展。學生只有實際親歷了認知的道路,才能獲得知識。學生在研究性學習中,從直接面向簡單規則和知識結論轉向面向「復雜本身」,在豐富的、復雜的真實情境中體悟知識、生成知識。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傾入自己的熱情、困惑、煩惱、欣喜等個人情感,用大量的附著知覺等隱性知識系統作支撐。在不確定的、復雜的情境中親自探究,在過程中體驗發現的喜悅,而不是傳統數學學習中直奔主題的簡單結論的記憶。表面看知識是簡單的、清晰的、可言傳的,但傳統教育、教學所言傳的所謂「焦點知識」,其實是乾枯的、僵化的知識,失去了活力和生機的。今天,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倡導研究性學習,就是要讓學生走出旁觀者的地位。

二、轉變教學方式,建立新型師生關系
在傳統課堂教學中,由於「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教師成為了知識的權威,傳統的課堂教學始終圍繞「以教師為中心,課堂為中心,書本為中心」開展灌輸式教育。教師是教材的「奴隸」,是教材、教參的「忠實的執行者」,學生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課堂教學的「接受器」。單一的教學模式和風格,嚴重束縛了學生個性的發展。
與傳統的課堂教學相比,研究性學習中教師與學生的角色、地位和關系發生了變化,學生成為求知過程的探究者,主動的學習者,教師也不再是居高臨下的傳授者,而是作為課題研究的組織者、平等的參與者。在研究性學習中學生自主選題、自主研究。在一個開放的學習環境中進行實踐活動,教師失去了壟斷地位。同時學習的內容的開放性拓展了學生的視野,信息化的社會里,課本已不再是人類經驗存在的唯一的形式,知識的獲得可以通過學校以外的互聯網、電視、報紙等多種媒體、多種途徑,獲得知識的途徑由單一變為多樣化,教師也不再是學生唯一的知識來源和壟斷者。教師的地位由權威者向平等者,由傳授者向參與者等角色轉換。當然,長久的「權威者與傳授者」的思想還枝繁葉茂、根深蒂固,真正實現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平等,還需教師徹底放下架子。
在研究性學習中,師生關系發生了顯著的變化,這種關系將更少體現為有知識的教師將知識傳授給學生,而更多地體現為群體在共同探究有關過程中的相互影響。在這一框架下,學生可以質疑教師的權威,通過共同學習和相互合作,學生的潛能將逐漸被激發,創造精神與實踐能力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培養。師生關系的交往不再體現教師居高臨下的命令者,不再是單向的信息傳遞,應體現平等主體間的對話與合作。研究性學習中的師生關系,要求教師成為一個好的傾聽者和交往者,而不僅僅是好的講解者。教師積極主動地去傾聽學生的想法,重視和觀察學生心理變化的過程,消除學生的緊張、害怕的心理,讓學生敢於發表自己的見解,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讓學生認可教師是他們中的一員,建立起一種新型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讓學生好奇、喜探究的天性充分發揮出來,從而樂於學習。教師傾聽的意圖,不在於證實學生的見解和觀點的正確性,而應將學生不同的觀點聯系起來,積極地與學生的想法共舞,讓學生從自己的探究過程中悟得知識。當然,學生也有惰性,心理、生理還不成熟,在學生完全自主學習和合作討論中遇到困難時,逃避困難、選擇玩樂的弱點就會充分暴露出來,這也是教師對於研究性學習是否真正達到預期效果的一個心頭之患吧。因此,教師在研究性學習的初期,不但應在資料信息來源、思路點撥、研究方法等方面進行指導,還要做好研究性學習的組織協調者,創設輕松的活動環境,幫助學生克服困難,樹立信心。同時教師要成為學生共同求知過程中的夥伴和「競爭對手」,「大家一起做,共同探索」,當學生真正體會到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時,學生就會敢於面對問題,迎難而上。在學生開展研究性活動過程中,教師應認真參與,努力進行指導,引導學生質疑、探究和創新。當然,教師不可能做到全能全知,事事都懂,碰到實際問題,應指導學生可以通過哪些途徑尋找答案,教師從中也可以學到很多新的東西,做到既培養了學生,又充實了自身,真正實現教學相長。

三、結合初中生的生理、心理、知識特徵,合理確定研究性學習內容
初中學生恰好處在人一生中的黃金時代——青少年時期的初期,這也是人生的特殊時期,心理發展的節奏很快,情緒波動起伏的落差很大。在應試教育的階段,過重的學習負擔和升學壓力,給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發展帶來很多不利影響,久而久之,會導致相當一部分學生在學習上缺乏動力,逐漸形成不良的學習習慣。同時由於生活是個體存在的基本方式,由經歷和閱歷所得的體驗是人生的寶貴財富,體驗塑造了人的性格,並進一步制約人的命運。豐富的生活體驗意味著一個人可能見多識廣,人格成熟而且富有智慧。而好的研究性課題可以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的過程,通過親身體驗,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體會,同時使學生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也取得可貴的進步。因此研究性課題的確定至關重要,它不但直接影響課題研究的成功與否,更能確保研究性學習不流於形式,從而達到激發學生求知的慾望和興趣的目的。雖然,數學新教材中也提供了一些課題,但這並不完全適合於所有學生。適合學生「研究」的課題,不僅要使學生力所能及,符合學生所處的社會環境,更重要的是對學生的發展有價值,也就是說通過對學生的自主探究,真正體現研究性學習的目標,並將研究性學習中獲得的知識技能和問題解決的方法運用於數學學習,使之拓展和加深。
在長期的應試教育的影響下,我們的學生問題意識十分淡薄,提出問題的能力相當欠缺,因此,在新課程改革初期,教師不能簡單、一刀切地將教材中提供的課題擲給所有學生作為研究性學習的內容。作為教師應認真分析和掌握每個學生的實踐能力水平、認知差異和興趣愛好,了解和把握學生的所處社會環境及家庭背景,針對學生學習、生活的實際情況,設置結合學生實際的研究內容。
如我校外地籍學生較多,他們來自五湖四海。結合這個有利條件,我讓學生收集父母親友的身份證號碼,研究身份證號碼的編排方法,讓學生通過走訪派出所、上網等途徑搜集身份證號碼編排方式的信息,使學生親身體驗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認識數學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和地位,激發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充分發揮學生好奇和喜探究的天性。使學生明白數字編碼在實際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如郵政編碼、車牌號碼)。又如學習認識幾何體時可以讓學生去研究:為什麼酒瓶、熱水瓶、飲料中的易拉罐、礦泉水桶等容器大都是圓柱體的?這些容器為什麼設計成圓柱體的形狀?它們有哪些優點?圓柱體容器的底面半徑和高之間的比有沒有一定的規律?商家是如何選擇易拉罐的形狀、大小的?等等。這樣課題既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又緊緊圍繞著數學的學習,使學生體驗數學在生活設計中的重要性。再比如,學習軸對稱圖形、平移、旋轉的知識後,結合我校的各個小花壇,讓學生去研究從數學美的角度設計花壇布局的方案,讓學生充分體會平移、對稱、旋轉的幾何知識在建築標志中的設計應用,通過對美的欣賞,加深對這些知識的理解。

四、變革對學生的評價方式,保障研究性學習的有效實施。
受應試教育的影響,長期以來,學生一直處於評價的客體地位,受制於教育管理者的強制性評價,單一的評價方式,無法體現對學生評價的客觀性原則和公平性原則,從而導致扼殺部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壓制了部分學生對學習的興趣。
研究性學習倡導全體學生的積極參與,強調學生對所學知識、技能的實際應用,注重學習的過程,注重學習的實踐與體驗。在學生展開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使自身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得以提升。同時,學習的過程是整個研究性學習的重點。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始終處於積極、主動、活躍的狀態,從計劃的制定,資料、信息的收集,解決問題方案的確定,到最後探究結果的呈現,都能折射出學生積極的進取精神。因此,評價應注重學生在研究性學習中獲得的知識和技能方法在學習中的運用。
在數學學習中如何提問,怎樣收集解決問題的信息,怎樣確定解決問題的方案,只要通過學習使得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不管結果是否正確,有多少社會價值,我們首先應給予積極肯定的形成性評價。評定的價值去向不僅應停留在學生解決問題的結論,而且更應重視得出結論的過程。所以,研究性學習的評價不能再演繹過去僵化的評價模式,要堅決反對通過考試等量化的手段對學生進行分等劃類的鑒定式評價。大力主張採用「自我參照」標准和評價方式的多元化,引導學生對自己在活動中的各種表現進行「自我反思性評價 」。充分強調師生之間、學生同伴之間對彼此的個性化的表現進行評定、進行鑒賞。同時,教育的真正價值不僅體現於學生在學校情景中的表現,更體現於學生在非學校情景中的表現,體現學生解決真實生活中的真實問題的能力。因此,對學生的評價應充分體現真實性、情景性,這有利於學生形成對現實生活的領悟能力、解釋能力和創造能力。

結束語:
開展研究性學習方興未艾,研究性學習活動實施策略的研究任重而道遠。如何組織學生有效開展研究性學習是當前教師面臨的一個新的研究課題,它的成功與否關系著學生的學習方式能否真正有效轉變,關系著國家新課程改革能否順利有效地實施,這需要全體教育工作者揚起改革之風帆,屏棄僵化、陳舊的教育教學理念,努力踐行,奮力創新,配合課程改革,積極探索課改之路,保障素質教育的真正實施。

參考文獻
1、張華、李雁冰的《研究性學習的理想與現實》(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數學課程標准(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3、《研究性學習專輯》(浙江省教育科學研究院2001.10)

③ [研修心得]自主學習 開放課堂――學習「如何打造高效課堂」心得體會

課堂高效學習的方法。
①課前要先預習,找出不懂的知識、發現問題,帶著知識點和問題去聽課會有解惑的快樂,也更聽得進去,容易掌握;②參與交流和互動,不要只是把自己擺在「聽」的旁觀者,而是「聽」的參與者,積極思考老師講的或提出的問題,能回答的時候積極回答(回答問題的好處不僅僅是表現,更多的是可以讓你注意力更集中)。③聽要結合寫和思考。純粹的聽很容易懈怠,能記住的點也很少,所以一定要學會快速的整理記憶。④如果你因為種種原因,出現了那些似懂非懂、不懂的知識,課上或者課後一定要花時間去弄懂,不然問題只會越積越多。

其次,要學會整合知識點,提高知識理解和記憶能力。
把需要學習的信息、掌握的知識分類,做成思維導圖或知識點卡片,這樣會讓你的大腦、思維條理清醒,方便記憶、溫習、掌握。同時,要學會把新知識和已學知識聯系起來,不斷糅合、完善你的知識體系。這樣能夠促進理解,加深記憶。

沒有記憶就沒有學習,記憶是學習的根本。
提高記憶力,可以專門的訓練一下。這一類的訓練比較多,比如我比較熟悉的:速讀記憶、編碼記憶、思維導圖記憶。速讀記憶是一種快速閱讀之後的重點記憶和理解記憶;編碼記憶是一種將編碼信息與恰當的線索聯系起來的個性化記憶;思維導圖記憶是一種將所需記憶內容整合成關鍵詞句後的思維記憶。以上三種記憶,是我個人用下來比較好用的方法,但都需要系統的訓練,具體比較多,就不一一詳細講述了,大家可以自己去了解,或者參考《精英特速讀記憶訓練軟體》,軟體中對我上述的三種訓練都有具體的講解和訓練。

學會高效復習,溫故而知新。
①制定階段性的復習目標,合理規劃自己每一天的學習復習任務。什麼時候復習什麼科目,什麼時候做題訓練,什麼時候看書背誦,什麼時候查缺補漏等等,都一一明確下來。
②復習的時候,不要長時間的只復習一科,也不要頻繁的更換復習科目。每一個時段的復習都要保證學科的完整性,按計劃復習完一個學科再進行另外一個學科的復習。
③自己在復習的時候,一定要跟上老師的節奏,最好就保持同步進行。如果你掌握的很好,可以快於老師的安排,但不能被老師遠遠落下。
④每一小階段的復習之後,要檢查掌握情況。可以自己一個人進行:合起書本,回憶一下這一階段都學習復習了哪些知識,哪些知識是已經掌握了的,哪些是比較模糊的、還沒有掌握的、有疑問的,針對有問題的要趁熱打鐵,折回去快速溫習鞏固。也可以找你的夥伴一起進行,相互檢查、考校。

認真做題和面對每一次考試。
做題的時候:①要仔細審題,而且要審准、審透,提煉出有效信息。②要講究效率,會的就過(一定是要真的會,而不是感覺會),把時間放在不會的上。③不要動不動就去看答案解析。看答案做題會讓你覺得題目很簡單,但實際做題的時候就不知道如何下筆了。④適當進行題海戰術,掌握各類型題目的解題思路。
認真面對每一次考試。考試除了是檢驗你學習效果的方式,同時也是你積累經驗的過程,比如:①學會如何分配和把控時間;②掌握作答中各種細節的處理技巧;③磨練考試心態;④幫助自己認識掌握的不足之處,復習提升。

④ 如何引導學生總結反思

在實際課堂教學中,老師一般習慣自己對一課的得失進行總結,然後讓學生機械記錄或者記憶。初中學生限於其年齡特徵以及數學認知水平,往往熱衷於做題而不善於反思總結,因而,學生的學習也就僅停留在知識表面。在以後的學習中遇到類似的問題還會做重復工作,出現「上課聽的懂,課後依然不會做」的現象。我在課堂教學中,在每個環節中包括例題分析時都會及時引導學生獨立總結,像對知識的認識、解題分析、常用結論等,提高學生總結反思能力
那麼,在數學教學環節中,如何適時引導學生總結?總結什麼?一、對課堂知識點及常規運用總結反思。
在實際教學中課堂小結是容易忽略的部分,往往一節課由於疏忽了這個環節而是整個授課環節成「虎頭蛇尾」之勢。每節課的教學都有教學目的,上課結束時是否達到了目的,可以通過五分鍾學生總結就可以知道。
在這個過程中,我是讓學生先獨立回憶本課學習過程(可以查看課本和草稿),引導學生梳理、鞏固要點、難點,使其形成內化的東西形成個人總結,老師根據學生能力和課堂教學知識的難易讓學生總結,其他學生補充交流,最後老師總結。
通過總結或強調重要部分來使學生保持專心直至授課結束。引導學生獨立總結自己本課掌握程度,明確課後復習目標,提升數學思想形成過程的再次感悟與體驗。
二、對例題和作業的總結和反思
課堂例題和作業的設置,不僅是為了讓學生學會做這道題,更應該達到提高解題能力、發展思維,達到舉一反三的目的。因此,要引導學生學會對例題的反思,以歸納方法、總結規律、體會技巧、掌握數學思想方法。如此一來,例題的作用無疑會被擴大。
1、反思例題中用到的概念和基礎知識。
例: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周長為12,求底邊長Y與腰長X的函數關系式;並寫出自變數X的取值范圍。
可以引導學生總結:在該例題中運用到的基礎知識有等腰三角形的性質、三角形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其結果為函數關系式Y=12-2X(3〈X〈6),這是一個一次函數,該函數圖象為挖去兩端點的線段、知道在幾何問題求函數關系式要注意求自變數的取值范圍,由例題引出的對基礎知識的反思,最大限度的幫助學生鞏固雙基,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例如初中平面幾何運算經常用到的含30°直角三角形三邊關系,像60°所對直角邊是30°所對直角邊得根號3倍,如果學生知道,無疑會提高學生在解決此類問題時的分析速度和運算速度。2、總結數學思想方法。
在解決例題時引導學生及時總結數學思想,可以不斷加強學生反思解題思路,總結解題思想,可以使學生提高解題能力,對開拓學生思維,培養創新精神起到很好作用。3、總結解題經驗教訓。
初中學段的學生思維發展的深度及廣度存在年齡差異以及個體差異,根據以上差異,可以針對性的進行以下方面的引導。
例如學生計算易錯時怎麼辦?學生普遍都是一個算式一個算式的檢查,由於「先入為主」,學生很難找出錯誤,我一般會讓學生用紙把原先的答案遮住,重新解一遍,兩次答案一樣才算通過。在各類考試中強調注意點時,像解決填空問題,就是要求學生填空題做完後,不看答案再重新做一次。在實際教學中,這樣做效果還是比較明顯的。
當學生出現錯誤時,如果老師能耐心一點,細致一點,給出錯的同學「發言權」,讓學生討論並總結錯誤的原因,便使「失敗」成為「成功之母」。
總之,引導學生學會總結反思,在總結反思中體驗數學知識的產生過程,一方面使學生更清晰的回味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思維品質,為學生的終生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擴展閱讀:高三歷史復習如何引領學生總結反思

高三歷史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總結反思
高三年級郭新偉
在高三歷史教學中,許多老師經常提到這樣的困惑:為什麼講過好多遍的知識點學生還是記不住,為什麼出現過多次的同一知識點的題目學生還是會出錯。為什麼學生對主觀材料題的分析總是不到位。產生這些現象有諸多因素,其中重要一點,就是老師在過程中只是一味的灌輸和訓練,忽視了學生對所學知識內容有一個自我消化與吸收的過程。就課堂教學而言,許多教師只關注本節課的教學任務能不能完成,很少關注學生能不能很好地消化,很少要求學生對一堂課所學內容系統理一理,逐個想一想。就作業練習來說,不少教師只關注學生練得多不多,做的對不對,很少要求學生在練習批改講評後再認真看一看,再仔細想一想,再用心寫一寫。本文從以下四個方面談一談引領學生總結反思的一些做法和思考。
一、留足學生總結反思的時間
要讓學生總結反思,首先必須有時間保證。高三歷史由於課時緊,復習任務重,導致課堂復習內容太多,課外作業練習太多,學生疲於應付,沒有時間靜心思考謀劃自己的學習,更沒有時間及時進行總結反思,所以講過多次的知識仍會遺忘,做過多遍的題目仍會出錯。在課堂上要把總結反思作為一個重要環節。這也符合新課改的精神,教學內容不要安排的太滿,應該留有幾分鍾的時間,引領學生根據學習目標,對照教材和筆記,認真想一想,這節課復習了哪些知識,獲得了哪些啟發,解決了哪些問題,還存在哪些疑問。如果有疑問,可以當堂提問,請老師解決。練習評講課,也要留時間給學生對練習的評講進行整理和再思考。課後作業練習要質精量少,使學生有時間對當天的學習內容進行總結反思。讓學生總結反思當天的學習內容,在梳理、思考所學內容的過程中,及時鞏固學習成果,發現存在問題,調整學習方法。
二、指導學生總結反思的方法。
總結反思作為一種良好的學習品質,大多數學生比較欠缺,思想上也未給予足夠的重視,
缺乏實際行動和有效經驗。因此必須指導學生總結反思的具體方法。可以指導學生嘗試以下一些基本方法:快速瀏覽,就所學內容翻閱、瀏覽一下課本和筆記,以加深對知識和問題的印象。歸納要點,就所學內容歸納出知識要點,以及各知識點的基本要素,梳理出知識線索。也可以直接在課本上圈點劃線。琢磨追問,對重點知識、疑難問題,再想一想,其關鍵特徵是什麼?還有什麼不解的疑問?掩卷沉思,合上課本,閉上眼睛,對一堂課的學習活動從頭至尾「過過電影」;然後再進一步總體思考。自己對這些內容和問題心中有數嗎?自己的學習態度、學習方式得當嗎?寫寫記記,有什麼心得,及時簡要寫下來,有什麼疑問及時記下
來,所學知識自己認為要特別注意的,就在課本上或筆記本上畫出來。毛澤東的一個重要學習方法是「不動筆墨不讀書」,學生在總結反思時,不能只是看看想想,也要多動筆,動筆做記錄,動筆寫體會。
對練習也要總結反思,也要看、想、問、寫相結合。要整體看一看,作業的錯誤率怎麼樣,主要在哪個部分出問題。要認真想一想,出錯的題目主要在哪個環節出差錯,審題對不對?選擇的知識與方法對不對?還是解決問題的思路不對?再想一想,這次作業練習自己耐心細致嗎?用心去做了嗎?要深入問一問,出錯的原因主要是什麼?是粗心大意嗎?是基礎知識掌握不牢嗎?是思考問題的方法不正確嗎?還要簡要的寫一寫,把教師評析時未記清晰的補完整,把還有疑問的記下來,把自己認為今後要特別注意的題目作好記號,也可以寫下幾句自己的感受和體會。
三、激勵學生總結反思的措施。
要靈活採取多種措施,激勵學生及時去總結,用心去反思。課堂上留幾分鍾時間給學生總結反思,不能毫無目的的讓學生自己總結反思,而必須提出一定的帶有指導性的任務。如把課堂教學與回歸課本相結合,讓學生把這堂課所學的知識要點在課本中標出來,容易混淆的關鍵詞語注出來。也可以與引領學生質疑提問相結合,就今天所學內容、所探討的問題,還有什麼疑問請當堂提出來。也可以與拓展遷移相結合,這堂課學習了哪些知識和方法,學習這些內容後,你有什麼感想和啟發?我們還可以在學案上設計總結反思環節。要求學生想一想,本課學習了哪些內容,探究了哪些問題?通過本課學習得到哪些啟示,還有哪些疑問?可將重點、難點、疑問、啟示在學案上寫下來,當堂交流,或者在課後請教老師、咨詢同學。
課後進行總結反思,也可以作為一個作業來設計和布置,要求學生作為一個作業必須認真完成。把今天所學的內容列出知識要點,理出知識線索,寫出學習的重點和難點。如果是練習講評課。對錯題要分析錯在哪裡,出錯的主要原因。列出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從錯題中得到了哪些經驗教訓。這里不在於學生分析得怎麼樣,關鍵是要激勵和指導學生去及時總結,認真反思。
四、收集和反饋學生總結反思的信息。
學生對自己的學習進行總結反思,也是一項重要的學習活動,教師必須及時予以回應和評價。無論是當堂總結反思,還是課後進行的總結反思,都必須及時組織相互交流,通過交流進行評價和指導。對學生提出的疑問必須及時給予指點,通過釋疑解惑進一步指導學生領悟知識、掌握方法。對學生提出的意見建議必須認真梳理,有意義的就積極採納,不妥當的就作出解釋。這既是對學生負責,也是提高教學效益的一個重要途徑。如果只是下達任務,
提出要求,而對總結反思活動的結果不聞不問,學生就會逐漸失去總結反思的興趣和耐心,教師也不可能深入了解學生真實的學習情況,有針對性地及時調整教學策略。
學生總結反思過程中發現的疑問、生成的問題、提出的意見、獲得的啟示等,真實反映了學生的學習情感、學習困難和學習需求,是一種十分有意義的課程資源。教師不僅要及時作出回應,而且要很好利用這些資源,因勢利導,拓展遷移,引導學生進一步領悟知識、掌握方法,引導學生勤於思考、善於思考,不斷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

⑤ 以講授「計算機系統的組成和基本工作原理」為內容完成一個教學設計方案,方案中要

教學課題:計算機系統的組成及工作原理

教學目的

1.認識計算機系統的硬體部分。

2.認識計算機系統的軟體部分。

3.了解計算機系統的工作原理。

4.了解信息編碼。

5.了解病毒的一般知識及防病毒的方法。

6.培養使用計算機的良好道德。

教學重點及難點:

1.對中央處理器的認識。

2.對內存儲器的認識。

3.信息編碼。

教學過程:

一、計算機系統的組成

由硬體和軟體兩部分組成,他們共同決定計算機的工作能力

一計算機硬體

計算機的硬體:運算器、控制器、存儲器、輸入設備、輸出設備

主機:運算器、控制器、內存儲器

外設:主機以外的部件。

1.主機

⑴中央處理器(CPU)

CPU:控制器和運算器組成,是計算機的核心,通常CPU的型號決定了整機的型號和基本性能。

計算機的主頻率:中央處理器時鍾的頻率。主頻通常以兆赫茲(MHZ)為單位,是衡量計算機運算速度的重要指標。

常用的CPU的型號有Pentium(奔騰)、Pentium II、Pentium III等等。

⑵內存儲器

內存儲器:簡稱內存,主要用於存儲計算機當前工作中正在運行的程序、數據等,相當於計算機內部的存儲中心。

分類:按功能分,可分為隨機存儲器(RAM)和只讀存儲器(ROM)。

隨機存儲器(RAM):主要用來隨時存儲計算機中正在進行處理的數據,這些數據不僅允許被讀取,還允許被修改。重新啟動計算機後,RAM中的信息將全部丟失。我們平常所說的內存容量,指的就是RAM的容量。

只讀存儲器(ROM):它存儲的信息一般由計算機廠家確定,通常是計算機啟動時的引導程序、系統的基本輸入輸出系統等重要信息,這些信息只能讀取,不能修改。重新啟動計算機後,ROM中的信息不會丟失。

存儲器存儲容量的基本單位:位元組(Byte,簡稱B)

常用的單位:千位元組(KB)、兆位元組(MB)、千兆位元組(GB)。

換算關系:

1KB=1024B 1MB=1024KB 1GB=1024MB

2.輸入設備和輸出設備

輸入設備:將各種信息(如文字、數字、聲音、圖象等)傳送到計算機中。

輸出設備:顯示向計算機輸入的內容和計算機處理的結果。

常用的輸入設備:鍵盤、滑鼠、掃描儀、光筆、語音輸入設備。

常用的輸出設備:顯示器、列印機。

3.外存儲器

功能:主要用來存放需要保存的信息。

常用的外存儲器有:軟磁碟、硬磁碟、光碟

軟磁碟:常用的容量為1.44M

硬磁碟:簡稱硬碟,存儲容量較大,一般為幾百兆到及千兆,存儲速度比軟盤快。

光碟:分為只讀光碟和可讀寫光碟,常見的是只讀光碟。光碟的容量很大,一般在600MB左右。

二計算機軟體

計算機軟體:是計算機使用的程序、供程序用的數據以及相關文擋資料的集合。

分類:系統軟體和應用軟體。

系統軟體:直接控制和協調計算機及其外部設備的運作。常用的有DOS、WINDOWS。

應用軟體:直接用於完成某種具體應用而無須用戶編程的軟體。

計算機軟體是軟體設計者腦力勞動的創造性產品,有版權,受法律的保護。

計算機系統機構圖。

二、信息編碼

馮。諾依曼結構的要點:

1.計算機有輸入、存儲、控制、運算和輸出五大功能部件組成。

2.計算機內部採用二進制數。

3.將程序存儲在計算機內,簡稱「程序存儲」。

三、二進制

計算機中所有信息都是以二進制數的形式表示,二進制的運演算法則是逢二進一。目前國內外使用最普遍的字元編碼是ASCII碼。它由八位二進制組成。
十進制數

四、計算機的安全使用

1.計算機病毒

定義:是指可以在計算機系統中起破壞作用的程序。

2.計算機病毒防治

⑴增強軟體保護意識,不使用非法復制或來歷不明的軟體。

⑵對存有重要信息的文件作好備份。

⑶經常使用殺毒軟體。

五、培養使用計算機的良好道德

⑥ 加涅的信息加工學習理論對教育技術有什麼影響

加涅在教育技術學發展中的重要作用與貢獻
(一) 促進了教育技術學基礎理論——學習理論的深化和發展
教育技術學是一門綜合的應用教育學、心理學、生理學以及理工學的知識和技術,研究實現教育目標的最優化手段、方法的一門學科。即在教育學、心理學、生理學及理工學(包括計算機科學)等各門學科的結合下,探討教學效果最優化的理論和技術。
學習理論是教育科學中最核心的理論,它是指導人類怎樣學習的理論。學習理論旨在闡明人們行為變化怎樣產生,並揭示學習過程依據心理、生理機制的規律,它對教育技術的產生、發展和應用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在學習理論發展過程中,對教育技術影響較大的主要是行為主義和認知主義兩大學習理論。
行為主義心理學家以桑代克(E.L.Thorndike)和斯金納(B.F.Skinner)為代表,雖然當時他們已經開始用心理學的研究成果來解釋人類的學習,但是他們研究的對象集中在機械的無意義材料的學習和記憶、人類和動物的條件反應、動物的學習和人的心理測量等領域。用這些成果來解釋人類的復雜學習和教育顯然是困難的。
20世紀60年代,隨著信息科學和計算機科學的興起,出現了所謂「認知心理學革命」。60年代後的認知心理學分為兩派,一派是強調學習者原有知識結構在新的學習中的作用的建構主義心理學,另一派是側重分析信息從外部輸入人的大腦所經歷的加工階段的信息加工心理學。
加涅將行為主義學習理論與認知主義學習理論結合起來,成為兼取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和認知主義學習理論二者之長的聯結——認知主義學派(也稱折衷主義)的重要代表。加涅認為:學習可以改變行為,學習是否發生可以通過行為表現的改變來推斷;學習離不開內部和外部條件,人的學習固然與外界刺激分不開,但人是有認知機能的,在學習時,他總是利用這一機能,為實現一定的目標,主動地去尋找外部刺激進入內部認知過程,因而學習既要重視外部事物的刺激作用,又要重視學習者內部機制的中介作用,強調有機體的內部狀態。加涅還提出了認知結構的新觀念,認為人的各種認知因素,如知識、策略、感知、記憶、反應等,相互之間不是孤立的,而是一個相互作用、有機聯系在一起的完整結構。學習就是在原有認知結構的基礎上,經內部認知活動而擴大原有認知結構的認識過程。這些理論得到了很多教師和學習者的認同,為確定教學內容、教學起點和教學策略及其學習過程的階段的劃分、學習結果的描述,以及獲取反饋信息的教學技術提供了更加科學的理論基礎。例如現在的計算機多媒體網路教學環境支持下的發現式教學法,就是根據學習者已有的認知結構特點設定問題,引導學習者自己尋求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
在加涅之前,學習心理學家們都試圖找到一個可以解釋所有學習的理論,但是人類的學習現象是十分復雜的,用某個學習理論來解釋一切學習現象的企圖最終都失敗了。加涅的理論則與這種「萬能學習論」的思想截然不同。經過長期的努力,加涅終於形成了自己獨具特色的學習結果的分類理論,並由此發展出學習層級論、學習過程論和學習條件論,從而逐漸形成一個新的學習論體系。加涅的研究深化和發展了教育技術學的基礎理論——學習理論,並促成了以行為主義為基礎理論的教學設計到認知主義的根本轉變。
(二) 促進了教學設計理論的形成與發展
加涅在學習論、教學論方面的研究成果,促進了學習理論、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的「橋梁學科」——教學設計的形成與發展,並提出了一整套教學設計原理與技術。
加涅認為,對人類學習研究的目的,就是為了豐富教學理論的知識,教學理論與學習原理是聯系在一起的(Gagné,1985)。他所關注的重點就是把學習理論研究的結果運用於教學實踐。因此,加涅在其學習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一個教學論新體系,並將其運用於教學實踐,提出了一整套教學設計原理與技術。
1.關於教學目標。加涅對教學目標進行研究,提出了用五種學習結果來解釋教育目標。這五種學習結果分別是言語信息、智慧技能、認知策略、動作技能和態度。他要求學校的每一門學科都要按照五種學習結果制定具體的教學目標。並且提出,應把認知策略作為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這是對教學目標理論的重大發展,使「教是為了不教」的設想落實到具體學科教學目標之中。加涅還強調,這五種學習結果的習得需要不同的學習條件,每種不同類型的學習所適用的教學方法是不同的,所有的教學設計必須以這五種學習結果及其學習條件為基礎進行設計。
2.關於教學過程。加涅根據信息加工心理學原則提出了一個得到廣泛認可的學習與記憶的信息加工模型。
信息加工模式(資料來源:Gagné,1988)
這個模型比較完整地描述了有機體內的信息加工過程,這個過程大致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注意刺激,當信號刺激人的感覺器官引起人的注意而被感覺登記時,人體內的信息加工系統就開始運作了,並且在感覺登記階段就開始對刺激信號進行篩選,以保證一定數量的信息迅速進入短時記憶。
第二階段是信息編碼,就是對短時記憶中的信息進行組織,將大腦中儲存的原有信息結構重組或改建。短時記憶加工信息的能量非常有限,但如果把信息組織成為有意義的組塊,則能增加信息的攝取量並增強記憶保持。
第三階段是儲存信息,將信息以某種方式儲存到長時記憶中,以便於日後的提取。
第四階段是提取信息,即回憶和再現長時記憶中的信息的過程,提取線索與長時記憶中的信息距離越近,形成模式匹配,越易於提取。此外,加涅還將期望和執行控制與其他結構聯系起來,融入了人本主義和控制論的觀點。
加涅信息加工模式對有機體內信息加工過程的描述與分析,不僅有助於進一步了解人類學習的內部過程,而且為把握學習規律、尋求有效的教學策略、設計科學的教學活動,提供了有益啟示和科學依據:
1.設計教學活動時,不能僅考慮到刺激本身的特徵,更要關注學習者已有的信息或認知結構,在教學過程中,努力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盡量減少或排除無關刺激的干擾,使學生自始至終將注意力集中在學習對象上。
2.短時記憶加工信息的能量是有限的,應適當減少短時記憶的負擔。教學過程中如果一味追求在短時間內讓學生掌握大量信息,不給他們留下加工或思索的餘地,結果只會顧此失彼。
3.「組塊」有利於短時記憶能力的增強,因此,設計教學活動時,應加強知識間的縱橫聯系,將知識組成有意義的塊狀,構建有意義學習,減少機械學習。
4.信息提取過程中,注意與原有信息的匹配,因此,設計教學時,要注意原有信息的適時使用,講練結合。
加涅認為信息加工模式可用來識別學習的結構,揭示學習的內部過程。據此,他將學習過程劃分為八個內部階段,即動機階段,領會階段,習得階段,保持階段,回憶階段,概括階段,作業階段,反饋階段。每一個階段需要進行不同的信息加工,在各加工階段中發生的事情,即學習的事件,這些都是學生內部加工的過程。加涅根據信息加工模式揭示出學習的過程及其內部加工階段,不只是為了說明學習是如何進行的,而且是為了服務於教學實踐,為教學設計活動提供科學依據,使教學設計中的每項工作,都適合於學生的內部加工過程。
注重應用,即把學習理論的研究成果運用於教學實踐,是加涅學習理論的最大優點,也是他對教育技術學的突出貢獻。加涅在學習的內部階段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與內部階段相對應的,並對內部過程起促進作用的外部條件,即教學過程。教學過程既要根據學生的內部加工過程,又要指導、影響並促進這一過程。加涅把每一教學階段中發生的事稱為教學事件,這些教學事件是學生學習的外部條件,主要由教師依據學生學習的內部過程來安排和控制。教學過程是由一系列教學事件構成的,而設計教學的目的,又是要有效地影響學習的內部過程。因此,教學階段與學習階段是完全吻合的。教學的藝術,就在於學習階段與教學事件的完美匹配。
3.關於教學方法。由於加涅注重教學事件對學生學習的內部過程的影響,所以特別強調教師的指導作用。與布魯納(J.S.Bruner)和奧蘇伯爾(David.P.Ausubel)相比,加涅更關注教學方法,即教師如何影響和促進學生的學習過程,而不大關注教學內容如何編排,因為一般教師很少有可能自己編寫教科書。加涅認為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目標中所確定的學習結果類型及某類學習當時所處的學習階段,選擇最適合的教學方法。
加涅對教育技術學的最大貢獻,就在於他將學習理論、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聯系起來,提出了一整套教學設計原理與技術。由於加涅的教學設計原理是在他的具有自己鮮明特色的學習論和教學論基礎上提出的,因此,他的教學設計原理也就具有自己鮮明的特色。其教學設計原理可以概括為一句話:依據不同的學習結果類型,創設不同的學習的內部條件並相應安排學習的外部條件。這是加涅教學設計觀的一個重要的基本理念,成為加涅整個教學設計的出發點和中心。在這一基本思想指導下,衍生出許多具體的教學設計原理,如在教學中正確處理言語信息、智慧技能和認知策略三者之間相互作用的原理、通過任務分析導出教學過程和方法的原理、教學目標制約教學媒體選擇與應用的原理等。
加涅還開發了一系列實施其教學論思想的具體教學設計技術,如用五成分陳述教學目標的技術、任務分析的技術、媒體選擇與運用的技術以及教學結果測量與評價的技術等。
(三) 確定了教育技術學研究的邏輯起點——學習起點論
對於任何一門成熟的學科來說,邏輯起點的選擇和確立都是十分重要的,因為不同的邏輯起點不僅決定著理論體系的出發點和立足點,而且決定著貫穿整個理論體系的邏輯主線,並形成不同學派獨特的研究範式。
美國教育技術學界對邏輯起點的認識存在著兩大主流學派:一派是媒體起點論,此派形成較早,美國印第安納大學是此派的主要代表;另一派是學習起點論,此派最有影響的代表人物就是加涅。在加涅主編的《教育技術學基礎》一書中,學習范疇不僅是邏輯起點,而且是貫穿全書的邏輯主線。加涅認為,教育技術學的所有問題都是基於學習而展開的,為學習設計教學(Design Instruction for Learning),人類的學習是教育技術理論源泉的中心,促進人類有效學習是教育技術學的主旨。他希望通過描述教育技術學的所有領域,構建起以「促進人類有效學習」為核心的教育技術學基礎理論的框架體系。

⑦ 學習經驗交流

學習的方法因人而異,但是,絕對離不開預習、認真聽課和課後復習。

課堂上認真聽講這個很簡單,就不說了,主要說說預習和復習。
預習,不僅僅是簡單的看書,對於文科,應該畫一些重點字詞、概念和一些重要的知識點;理科則要著重地看例題和定理、概念。看完書以後,可以試著做做課後的練習題。這可以幫助你知道你是否基本了解了這些新知識。

至於復習,人長得越大,記憶力就越是遞減。因此,常常復習很重要。但是,不必天天復習。你可以學的當天復習一次,然後隔一周,再隔兩周,再一個月。如果一個月後你記住了這些新知識,那麼,以後,只要你有空的時候再看看,就一定可以牢牢記住了。

關於做題,我文科學得不太好,那就講講理科。首先,應該備一本習題本,把平時的錯題和經典例題抄在里頭,那麼,每逢大考,你只要看這習題本和一些基本的概念、定理就可以了。
還有,做完以後,記得要總結解這一類題的方法,學會舉一反三。這樣做題,才有效。
學語文最重要的是積累
1 平時多讀課外書籍,積累字詞
2 善於想到就做,讀文章或其他的時候,有不知道或不懂的字詞,要馬上就去查字典,然後把查到的東西標注在旁邊
3 上課認真聽講,要記好筆記,學會總結,不要老是記那些不重要的
4 字詞很重要,不要以為佔有的分數不多就不注意了
5 要背書,善於理解性背書,不要死記硬背
7 多看名著,然後總結他們寫的好的原因,好在哪裡?以後我要怎麼學習他們。不要看了就完了
8 寫日記,寫文章,常常寫作,養成習慣
當我們意識到有必要學會英語,並且下決心去攻克這個難關時,我們就一定要:

1、投資我們的時間和心智。我們並不傻,有足夠的智慧和大腦空間來消化儲存那些ABCD。別人能學會,我們也能學會,只要我們善於投資自己的時間。上帝賦於我們每日24小時,上班8小時,睡覺7小時,三餐飯2小時,莫名其妙kill2小時,無論如何應有1小時來學習。越忙的人,越有時間做事;越閑越懶散的人,越找不到時間來做事。

2、要從心底滋生出一種對英語的喜愛之情。把學英語當成一個開心而愉快的美差,而不是硬著頭皮、頭懸梁、錐刺骨的苦力。因此,先要從簡單的入手,找一本好教材或一本故事書(生詞量不超過30%)悉心研讀,默識揣摸,就會有收獲感,嘗到甜頭,進而信心更足,如開始就啃一本詞彙量太大,沒有詞典看不下去的書,只會扼殺學習興趣,降低情緒,最終放棄。

3、要有自我約束力,且稱之為「心力」吧。春來不是讀書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秋來蚊蟲冬又冷,背起書包待明年。總有一些理由不學習。這樣下去,我們的英語之樹永遠長不大。古人雲:「人靜而後安,安而能後定,定而能後慧,慧而能後悟,悟而能後得。」很有道理。在四川大足佛教石刻藝術中,有一組大型佛雕《牧牛圖》,描繪了一個牧童和牛由斗爭、對抗到逐漸融合、協調,最後合而為一的故事。佛祖說:「人的心魔難伏,就象牛一樣,私心雜念太多太多;修行者就要象牧童,修煉他們,馴服他們,以完美自已的人生。」我們學英語也一樣,要能夠馴服那些影響我們學習的大牛、小牛,抵制各種誘惑,集中精力,專心學習。

4、要有信心。英語不過是表達思想的一種工具、一種說話習慣而已。我們要堅信,只要有投入,有付出,就會有收獲。絕不會「付出的愛收不回。」

5、要有實際行動。一個真正的馬拉松運動員絕不會空等奧林匹克金牌從天下掉下來,現在就行動起來。

6、要有連續性、持續性。學英語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走走停停便難有成就。比如燒開水,在燒到80度時停下來,等水冷了又燒,沒燒開又停,如此周而復始,又費精力又費電,很難喝到水。學英語要一鼓作氣。天天堅持,在完全忘記之前及時復習、加深印象,如此反復,直至形成永久性記憶。如果等到忘記了再來復習,就象又學新知識一樣,那麼,我們就永遠是初學者,雖然在辛辛苦苦地燒開水,卻難品味到其甘潤。

如何自學?
1、養成自學的習慣從課前預習開始。
預習的作用很大,一可以跟上老師上課的節奏,二可以抓住上課聽課的重點(上課著重聽一點自己預習不明白的地方)。
2、要給自己一點自學的壓力。
在重點大學,老師上課速度如飛,知識點都是蜻蜓點水般帶過,學生一不留神就雲里霧里了,你不自學不預習也不行,否則聽課就沒有意義了。所以重點大學的學生的自學預習能力是逐步得到提高的。
我們上海師范大學的老師比較「愛護」「關心」我們的學生。上課慢,而且特仔細,生怕你哪點沒有明白,上課講課程內容的80%,作業就那麼一點點,考試前復習一下,考試只考教學內容的70%,閱卷松一點,大家都通過,是不是皆大歡喜???——錯 !

——我們與重點大學的區別之一:學習能力的培養遠遠不夠

正因為如此,我們學生的自學能力大大不如重點大學的同學,長此以往,以後沒有老師就覺得自己沒有了翅膀,想飛也飛不動了。

3、強調做自學讀書筆記,預習筆記

4、建議是每一位同學每個學期看一本老師不會教的專業書籍,如果80%能夠看懂,習題基本會做,那樣你的自學能力就過關了。以後就不怕沒有老師了。

如何聽課?
1)要做筆記,原因有三:
(1)大學知識點多,你會摸不著頭緒的;
(2)筆記上重點、難點很明確,便於復習;
(3)上課記筆記就不會打瞌睡。

2)一定要提高上課效率
我的經驗是:上課不聽,你下課要用3倍或更多的時間去補,得不償失哦!
順便說一句:上課聽不懂是很正常的,全都聽懂那才不正常呢!

——與重點大學的區別之二:上課的難度、速度大有不同

如何用參考書?
難以想像大學學習不用參考書。老師都會推薦給大家一些參考書目,希望同學去讀,去看。但讀的有幾個?做得又有幾個呢?很多同學大學四年沒有去過幾次圖書館,更沒有去過上圖,可以想像他能讀的好書嗎?

——與重點大學的區別之三:不會用參考書,不會利用圖書館。

如何用好參考書呢?
1)選擇好的參考書,權威的作者,比較大的出版社。
2)各本書的寫作側重點有所不同,可以互補。
3)協調好教材,教輔,習題,考試用書的比例。
4)我認為數學的習題要先看看別人怎麼做,然後模仿,再自己動手做,這樣效果比較好。
5)參考書不用人手一本,可以以寢室為單位購買,那樣節約一點。

如何自修?
晨讀:讀外語(主要是背單詞);
自修:有空課的時間不要滯留在寢室里,希望到教室里,圖書館去晚自修:每周兩次固定的晚自修,其他自己安排,一般5:00~9:30都是晚自修的時間,提倡到教室里自修,認真的同學是不關燈不走人的。

⑧ 程序設計

、應用最廣泛的windows、linux和UNIX三個操作系統都是用C語言編寫的。0S是計算機系統(由軟硬體兩個子系統構成)的核心和靈魂,它是軟體中最龐大最復雜的系統軟體。既然如此龐大復雜的0S都可以用c語言編寫,從狹義而言,還有什麼系統軟體和應用軟體不能用c語言編寫呢?由此可以肯定的說,c語言是一門十分優秀而又重要的語言。
c語言程序設計是過程性程序設計語言,它的發展貫穿了計算機發展的歷程,它蘊含了程序設計的基本思想,囊括了程序設計的基本概念,所以它是理工科高等院校的一門基礎課程。
從市面上有關c語言的書籍和高等院校採用的教材來看,它們有一個共性,那就是:脫離了實際應用(全是小打小鬧的小例子),純粹的過程性程序設計,沒有軟體工程思想的體現,沒有一定程序設計風格,僅僅是為了讓大家明白什麼是c語言而已。
高等院校開設c語言程序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對程序設計有個入門,有個直觀的理解,同時為其他後續課程作鋪墊。但是如果教學僅僅以此為目的,那麼教學本身就效果而言是個大大的失敗。
大家知道,在商業上講究唯利是圖,「利」是商業追求的目標,離開了「利」經商,則商無動力,其結果是必敗無疑。在c語言程序設計教學當中,教師應該把「唯用是圖」作為教學的首要目標。如果拋開了實際應用進行程序設計教學,就是紙上談兵,就是「說明書」式的教學。印度的程序設計課程採用「事件驅動式」教學,我認為在中國的c語言程序設計教學中應該採用「項目驅動式」教學。「項目驅動式」教學就是以項目為目的,以c語言理論教學為過程,最終能用c語言設計項目,實現項目的要求。「項目驅動式」教學的關鍵在於培養學生「如何做什麼」和「可以干什麼」。一個項目就是一個工程,在「項目驅動式」教學中,首先應該讓學生簡單了解什麼是軟體工程思想,其次在c語言理論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懂得面向對象的程序設計的風格,最後引導他們來設計項目。
(二)「項目驅動」式教學應注意的問題
1.c語言程序設計教學要幫助學生樹立面向工程的觀點
在計算機行業中,軟體是通過人們的智力活動、把知識與技術轉化成信息的一種產品。軟體的設計已經用工程的觀念來進行管理。軟體設計工作被當作一項系統工程來對待。軟體的的生存周期一般可分為以下階段:問題定義、可行性研究、需求分析、概要設計、詳細設計、編碼、測試、運行與維護。我們不難看出軟體工程的復雜程度是很大的。理工科高等院校把c語言作為一門基礎課程,也是為了給社會培養信息技術人才。眾所周知,養成一個好的習慣是非常重要的,所以c語言程序設計作為大多數工科院校學生接觸的第一門程序設計語言(有的院校講pascal),就應該讓學生樹立正確的觀點。那麼當前的程序設計教學也必須以切合將來軟體工程開發的實際需要為第一目標,使學生在學習程序設計的初級階段就樹立正確的軟體工程觀點。這樣做不僅可以為學生將來從事計算機應用設計打下良好的基礎,而且有利於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完備性,以及統籌全局,協調關系的基本素質。
2.理論教學應從單一的「結構化程序設計」向「結構化與面向對象並舉」轉變
「結構化程序設計」方法是程序設計的基礎,必須讓學生掌握得堅實可靠。結構化程序設計的過程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過程,在教學中經常發現有些學生的思維混亂。這些都是缺乏思維訓練的結果。結構化程序設計的訓練不僅可以讓學生養成良好的程序設計習慣,而且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思維的條理性和邏輯性。所以在授課過程中要注意講解結構化程序設計的思想時應突出兩點:(1)程序的質量首先取決於它的結構。(2)程序設計的基本方法是自頂向下地逐步求精和模塊化。
在c程序教學過程中,越到後面的章節,學生越會產生設計程序逐漸變難的感覺,這是不符合邏輯的一種怪現象。按照常理,C語言學的越多,說明你的程序設計知識越多,設計起程序來應該更加得心應手,那麼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何在呢?當然該問題的出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長期以來程序設計的觀念不是以如何處理好對象為出發點,而是以如何使用好語言為基本點。受這種思想的影響,我們的程序設計教學大多數不是以如何解決好問題為重點,而是以講解語法規則和語句格式為重點,是「說明書」式的教學。這樣做造成的結果就是見到一個程序後學生首先想到是該用哪條語句,而不是思考怎樣合理的解析。要切實解決這個問題,首先應該改變程序設計的觀念。「面向對象程序設計」思想是目前最為流行、極為實用的一種程序設計方法,但是讓學生直接接觸「面向對象程序設計」,肯定不能對程序設計打下牢固的基礎。「結構化與面向對象並舉」是現代計算機程序設計的發展趨勢,應該認真探索研究,讓學生有一個較為輕松的學習過程。程序設計的實質就是編寫處理對象的過程,所以將c與c++有機的融為一體的教材應該是首選教材,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從社會發展的角度進行探索研究,將目前最為流行又極為實用「面向對象程序設計」思想融合到c語言教學中。
3.c語言教學應培養學生良好的程序設計風格
具有良好的設計風格應該是程序員所具備的基本素質,在實際的項目中程序員往往都有自己的一些編程風格。目前95%以上的程序設計書籍不注重程序設計風格問題,這導致了很多學生沒有良好的程序設計風格,在他們剛剛畢業踏入社會時,如果周圍的同事沒有良好的編程風格,那麼很難通過環境來使自己提高這方面的素質,即使有提高也不容易比較全面的提高。因此在學生接觸的第一門程序設計語言教學中,就應該培養學生良好的程序設計風格,使他們一進工作環境就具備這個素質。
Pascal設計者N.Writh教授十分重視程序設計風格的養成,他堅信「教給學生們以表達他們思維的語言會深深地影響他們思維和創造發明的習慣,而正是這些語言本身的混亂直接影響著學生們的程序設計的風格」,他這里所指的「這些運用」是當時那些主要用於程序設計教學的計算機語言。對學生來講,一開始就強調程序設計風格很有必要,良好的程序設計風格不僅有助於提高程序的可靠性、可理解性、可測試性、可維護性和可重用性,而且也能夠促進技術的交流,改善軟體的質量。所以培養良好的程序設計風格對於初學者來說非常重要。
程序設計風格,實際上是指的是編碼風格。在教學過程中應從源程序文檔化,數據說明的原則,輸入/輸出方法這三個方面培養學生的編碼風格,進而從編碼原則探討提高程序的可讀性、改善程序質量的方法。
(1)源程序文檔化。編碼的目的是產生程序,但是為了提高程序的可維護性。源代碼是需要實現文檔化的。源程序文檔化包括選擇標識符(變數和標號)的名字、安排注釋以及標準的書寫格式等。
①選擇標識符的命名規則。標識符包括模塊名、變數名、常量名、標號名、子程序名等。這些名字應能反映它所代表的實際東西,應有一定實際意義,使其能顧名思義。另外在模塊名、變數名、常量名、標號名、子程序名中使用下劃線是一種風格。使用這一技術的一種廣為人知的命名規則就是匈牙利命名法(變數類型由一個或兩個字元表示,並且這些字元將作為變數名的前綴)。當然使用匈牙利命名法與否都沒有錯誤,重要的是要保持一致性——在整個程序中使用相同的命名規則。這就是說,如果你在一個小組環境中編程,你和其他小組成員應該制定一種命名規則。並自始至終使用這種規則。如果有人使用了別的命名規則,那麼集成的程序讀起來將是很費勁的。此外,你還要與程序中用到的第三方庫(如果有的話)所使用的風格保持一致。如果可能的話,你應該盡量使用與第三方庫相同的命名規則,這將加強你的程序的可讀性和一致性。
②注釋。程序中的注釋是程序設計者與程序閱讀者之間通信的重要手段。注釋能夠幫助讀者理解程序,並為後續測試維護提供明確的指導信息。因此,注釋是十分重要的,大多數程序設計語言提供了使用自然語言來寫注釋的環境,為程序閱讀者帶來很大的方便。注釋分為功能性注釋和序言性注釋。
a.功能性注釋。功能性注釋在源程序中,用以描述其後的語句或程序段是在做什麼工作,也就是解釋下面要「做什麼」,而不是解釋下面怎麼做。對於書寫功能性注釋,要注意以下幾點:第一描述一段程序,而不是每一個語句。第二利用縮進和空行,使程序與注釋容易區別。第三注釋要准確無誤。
b.序言性注釋。序言性注釋通常位於每個程序模塊的開頭部分,它給出程序的整體說明,對於理解程序具有引導作用。有些軟體開發部門對序言性注釋做了明確而嚴格的規定,要求程序編制者逐項列出。有關內容包括:程序標題;有關該模塊功能和目的的說明;主要演算法;介面說明:包括調用形式,參數描述,子程序清單;有關數據描述;模塊位置(在哪一個源文件中,或隸屬於哪一個軟體包);開發簡歷:模塊設計者、復審考、復審日期。
③用標準的書寫格式。源程序清單的書寫建議採用以下幾點:
a.每行只寫一條語句;
b.用分層縮進的寫法顯示嵌套結構層次,這樣可使程序的邏輯結構更加清晰,層次更加分明。
c.書寫表達式時適當使用空格或圓括弧作隔離符。
d.在注釋段周圍加上邊框;
e.注釋段與程序段、以及不同的程序段之間插入字行;
(2)數據說明採用的原則。在編寫程序時,要注意數據說明的風格。
數據說明的次序如果規范,將有利於測試,排錯和維護。首先說明的先後次序要固定,例如,按常量說明、簡單變數類型說明、數組說明用數據塊說明、所有的文件說明的順序說明。當然在類型說明中還可進一步要求,例如按如下順序排列:整型量說明、實型量說明、字元量說明、邏輯說明。
其次當用一個語句說明多個變數名時,應當對這些變數按字母的順序排列。
最後對於復雜數據結構,應利用注釋說明實現這個數據結構的特點。
(3)輸入/輸出方法。輸入/輸出的方式和格式應當盡量避免因設計不當給用戶帶來的麻煩。這就要求,源程序的輸入/輸出風格必須滿足能否為用戶接受這一原則。所以在設計程序時,應考慮以下原則:輸入數據時,要使輸入的步驟和操作盡可能簡單,應允許使用自由格式輸入;應允許預設值;對輸入的數據要進行檢驗,以保證每個數據的有效性。
(三)結束語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讓學生設計一個程序模擬體育彩票的銷售與對獎的過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他不僅啟發和誘導了學生獨立思考、積極思維的主動性,而且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積極性,使學生融會貫通地掌握了所學知識,提高了分析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搞好c程序設計的教學工作涉及的因素很多,如果以項目來驅動教學,首先讓學生樹立面向工程的思想,其次把教學從單一的「結構化程序設計」向「結構化與面向對象並舉」轉變,最後特別要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編碼風格,從而使他們學會能夠「干什麼」,那麼我們認為教學目的就達到了。

⑨ 如何設計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課堂教學 10

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求教施教者的教學過程要符合被教育者的認知規律。什行是的認知?認知有哪些規律呢?怎樣做才能符合認知規律?
一、什麼是認知:
「認知」不是一個詞,可以分為「認」和「知」。
認:分別、識別,識認辯識,認識指人的頭腦對客觀世界的反應。這里的「認」應理解為認識。認識:就是人們對客觀世界的分辨、識別、了解的反應過程。
知:①知道,曉得,明了,知道懂得。②知識:人們在改造世界的實踐中所獲得認識和經驗的總和。這里的「知」應理解為知道。
認知(cognition)有廣狹兩種含義。狹義的認知是指記憶過程中的一個環節,又叫再認,指過去感知過的事物在當前重新出現時仍能認識。廣義的認知與認識是同一概念,是人腦反映客觀事物的特性與聯系,並揭露事物對人的意義與作用的心理活動。現代認知心理學強調認知的結構意義,認為認知系以個人已有的知識結構來接納新知識,新知識為舊知識結構所吸收;舊知識結構又從中得到改造與發展。我們現在說的認知就是廣義上的認知。
瑞士皮亞傑(1896~1980)1970年出版的發生認識論原理 一書,它全面闡述了他的結構主義發生認識論原理,指出傳統認識論一般只顧及高級水平的認識,忽視認識本身歲一種建構,它需要從各種起源的發生學角度進行多學科的研究。
作者從兒童心理個體發展的每一個階段研究了認識心理的發生,研究了認識的發生發展。以為認識是不斷建構的產物,建構成的結構對認識起中介作用;建構過程依賴主體的不斷活動,是從比較簡單到更為復雜結構的過程。因此,認識的獲得必須將結構主義和建構主義緊密地連接起來。
在認知心理學家看來,學生的學習是一個認識的過程,是一個建構過程,學生在這個建構過程中儲存有組織的信息,並將課文或教師傳授的知識轉變為有用的技能(如問題解決)。
認知,即對人們在改造世界的實踐中所獲得的認識和經驗的分辨、識別、了解的反應過程。
認知是一個過程,完成認知過程的核心是「悟」——領悟、感悟。「悟」就是對所有知識的一個整合過程。即把原有的知識,新學的知識在頭腦里進行整理、組合的過程,「悟」就是我們常說的「同化」。
二、何為認知規律
認知規律的研究源起於六十年代美國心理學家奈瑟《認知心理學》,它的基本觀點是把人看成信息傳遞器和信息加工系統。認知心理學所探討的問題,涉及人類心理活動的深層次心理機制及其過程,既具有難度,又令人神往:諸如人是如何通過感知、注意、記憶、語言、思維與推理等心理活動過程,對信息進行加工、簡約、轉換而成為知識與經驗來解決所面臨的問題的;人又是如何運用知識來對自己的行為和認知活動做出決定並產生效果的。這些問題不斷地引起了人們的高度關注。
在教學上對認知規律的研究,目前已由對教師教的研究轉向對學生學的研究,即以學生為主體。對認知結構的闡述包含的理論前提是:學生是決定學習到什麼的關鍵和直接因素,而教材、教法、環境條件、社會影響等一切外部條件雖然是重要的,但都是間接的因素。教學中不僅研究學生的認知過程、認知策略、認知條件等,還要研究認知活動展開的支持系統,如情感、意志等。對認知結構的研究影射到對學生整體的研究。認知結構與學生主體思想相互印證,相互促進,相得益彰,它隨著學生主體思想的發展而不斷深化,突出了學生自主建構的必要性和意義。
三、認知有哪些規律
(1)漸近規律。
人們的認知有一個由淺入深,由表及裡的過程。
(2)抽象規律。
人們的認知有一個由感性到理性,由具體到抽象的過程。概念的學習不是學生簡單地感知,被動的接受,而須學生自己積極、能動地在行為上、心理上構造,通過連續不斷地建構得以完成的。概念形成實質上可以概括為:從完整的表象蒸發為抽象的規定,使抽象的規定在思維過程中導致具體的再現,這樣的兩個階段。即概念的習得只有通過學生自主建構才能真正完成。例如講「數列極限」這節課,學生對它的理解歷來是有一定的難度的,所以更應該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學生的「數學現實」。在「數列極限」的概念教學中,要通過學生觀察數列的特點引出數列的極限,然後讓學生再多觀察幾個有代表性的數列,再通過動畫的演示,使學生明白不同的數列有不同趨近方式,使學生形成完整的表象,從而歸結出數列的感性的描述性定義,接著用這個定義分析幾個數列極限問題,在這幾個數列的極限的分析中,對學生發生的錯誤加以糾正,發生的矛盾加以引導,引出數列極限的更高一級的量化定義,這樣一來,使得學生在對概念的理解又深了一層。數學概念的教學必須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從表象到規定,從規定到新的表象,從新表象引出更高一級的規定,它體現了學生學習數學概念的一個螺旋漸進的過程。
(3)差異規律。
人的認知是有差異,人們感知事物,就是外界某些刺激在頭腦形成的反映,同樣的刺激在不同的人的頭腦里反映的結果是有差異的。例如幾個沒見過老虎的人聽一個人描述老虎的外形,在這幾個人心中的虎的形象是不完全相同的。這就是思維的差異性。 再如,讓優秀生和學習困難學生解答學習過的中等偏上難度的數學應用題,盡管他們的解題成績不同,但兩組學生在解應用題上的認知步驟是大致相同的,即閱讀、分析、假設、計算、檢查。所不同的是優秀生解題過程中用時所佔比例最高是在分析階段,而學習困難學生解題過程中用時比例最高是在計算階段。優秀生由於受元認知策略指導,知道在分析階段要進行哪些內容和過程的分析。在列式計算過程中,當出現復雜運算時,優秀生會自覺地再分析:「這道題很麻煩,我要看看有沒有列錯式子。」(任務元認知知識);「是否還有哪些條件沒有用上。」(自我提問的元認知策略);而且他們明確知道要使用驗算這個認知策略(策略元認知知識),而學習困難學生在這一點上就表現得很不明顯。在解題過程中,當遇到麻煩時,學習困難學生的元認知知識主要表現在,「這道題目真難,我做不出來。」(個體元認知知識);「我得留著問老師。」(策略元認知知識)。
人的認知差異性是培養人們的創新能力的基礎。由於人的認知的差異性,所以才產生不同的認知。不同的認知就有不同的表現。這些不同的表現正是創新思維的萌芽。我們之所以能培養人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正是基於人們的這種思維的差異。
(4)有序規律。
人們認知的一個事物,首先是根據外世提供的信息,經過大腦的編碼對該事物形成初步的認識。隨著外界信息量的擴大。這些後來的信息與頭腦中原有的信息結合產生對該事物新的信息,進而使人對該事物重新認識——加深了認識,重復上述活動對該事物的認識越來越深刻——最後到了全面認識該事物。也就是人們對任何一個事物的認知。都要經歷初步認識(了解)——深入認識(理解)——全面認識(掌握)這樣一個過程。
因為人的認識是一個過程,所以就要有時間來完成這個過程。任何操之過急的做法都是錯誤。
下邊看一個例子,有一位教師講集合的概念一節課,把集合的概念講完後:他是這樣總結的:「在元素與集合的關系中有屬於和不屬於兩種情況,在集合與集的關系只有包含不包含的關系」。隨後給學生布置了一些練習題,其中有這樣的一道題:
已知 A={{a},{b},{c}} 則 ( )
A {a}∈A B{a}∈A C {a} A D {a}
一部分學生都選C,一部分學生都選A,一部分學生不知所措。
四、在教學中如何落實這些規律
當前要克服教師頭腦中存在的「三怕」觀念。
一怕耽誤好學生,二怕完不成教學任務,三怕進度跟不上月考要求,得不到好成績。
首先說一下好學生,我們普通高中的所謂好學生只是相對而言。與實驗中學的工費比,他們是好學生嗎?也就是說,我們的所謂好學生,共實他們的知識結構也是很不完整很不建全的。他們的知識中有很多是似是而非的。很多概念是混淆不清的。如果按照這樣的 上去學習新知識,可想而知,只能使他們的知識結構越來越槽,後果只能是所謂的好學生變成差學生。如果從學生的知識最後發生區入手,在學習新知識的同時,修正原有的知識結構,對學生到良好的知識結構是有益的。有了好的結構將會有好的成績,再說在學生的知識最近發生區講授知識時,根據分層教學的原則也可以給不同基礎的學生安排不同的學習活動,以處進學生的發展。
再談完成教學計劃。大家想一下,不顧學生的接受能力和接受程度的去完成教學任務和教學計劃,學生什麼也沒學會,這和不完成計劃有什麼兩樣。如果我們的授課貼進學生的知識最近發生區,學一點,會一點,開始看似慢一點,可是會越學進度越局快。到期末時並不一定落下。
再說進度跟不上月考,可以試想光憑趕進度,學生沒學會,考試不也是得零分嗎。僅從得分的角度講,還不如點會點,考試時對會的學生還能得點分。
上述的三個觀念不轉變,的結果只能是越教越費勁,學生越學越不會。所以學生就只好不學。在某種意義上說,學生的不學是老師教出來的。不為過分。
如果我們講課貼進學生知識的最近發生區,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你教點,他會點,他缺啥,你補啥,後來達到,你教啥,他會啥,這樣學生能不學習嗎?這樣形成良性循環,學生的成績能不提高嗎?
什麼是學生知識的最近發生區。
一個人按受一個新知識,必須具備一定的知識基礎,新知識圍繞所具備的知識基礎進行,也就是說所有的新知識都是固定舊知識的錨樁上。要使我們傳授的知識貼近學生知識的最近發生區,要做到:
(1)你所講的知識應該與已有知識聯系緊密。
(2)現有知識結構對形成就知識結構的跨度不能太大。
(3)對新知識在某種程度上有所感知。
要使我們的教學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應注意:
1、在教學過程中要給出充足的感性材料。實踐的機會。
2、要給學生同化的時間。
3、注知識交待的順序。

怎樣應用認知規律
為了使我們的教學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呢,「低起點、小步子、緩坡度、慢節奏、多變式、勤反饋」的「十八字」教學思想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低起點」是要求教師對學生原有知識的起點要低。不要以為我們的學生啥都會,要想有很多知識他們不會。我們都知道:新知識是原有知識的基礎建立起來。只有承認學生的起點低,教師才能在教學設計上設計出適合你所教的學生的特徵的教法、學法。
「小步子」就每節要求學生學習的知識點少一點,做到三個明確:即學什麼,怎樣學,學到什麼程度。這樣才隨時解決在教學過程中反映出來的學生原有會混不清的知識,使其真正掌握所學的新知識。
「緩坡度」是要求教師遵循循漸近的原則。在知識點與知識點之間給出恰當的過渡,例題與例題,習題與習題之間的梯度要小一些,或者把同一個問題從不同的角度提出,這才有助於對新知識的內容和外延有更清楚列明了的認識。
「慢節奏」是要求教師在組織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環節與環節之間要留給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讓學生有回味,有體會。不能講話向機關槍,提出問題象連珠炮。
「多變式」就要求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盡可能多的讓學生參與教學過程,例想一想,做一做,研究研究,說一說等。學生不參與,才能真正的學會。
「勤反饋」教師在學生的參與過程中反饋信息根據學生的接受了解情況,調整教學環節,教學進程,教學方法得當,才能學生學法得當,只有這樣才能把教與學統一起來,把教學工作與學生的基礎實際結合起來。
希望同志們在教學工作中按學生的認知規律進行教學,落實「十八字」教學原則,經過辛勤的工作,學生的素質一定會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五、我是這樣教數學的
通過學習使我們找到傳統教學與現代教育模式差異和過程差異:傳統的教學模式
直教式——教師講學生聽。 強迫式——教師強迫學生學。 單向式——教師單向傳輸沒有及時反饋。
現代教育模式
誘導式——教師誘導學生學。 自學式——教師指導學生自己學。雙向式——師生雙向傳輸及時反饋。
傳統教學過程(環節)
組織教學、 復習舊課 、 講授新課、 鞏固新課、 布置作業
現代教學過程(環節)
導學 、 自學 、 示學 、 互學 、 用學
通過學習使我們感覺到:過去我們的成績就是在舊有的模式下拼來的,題海戰術滿堂灌、拼學生、拼老師,以致造成了很多學生厭學,老師厭教。是少、慢、差、費的辦法。
我們倡導的是: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的主導作用,「實踐出真知」、「尊重主體,面向全體」、「教師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於教會學生學」、「教師的教必須為學生的學服務」等教學觀念,認真落實課堂教學的實質——全過程都讓學生學。
我們都知道,學生的學習思維有一個想學——會學——愛學的過程,學生認知事物有一個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知的過程,學生想獲取知識的願望——想學——是由興趣和目的兩個方面的因素組成,我們還知道,學生年齡越小,興趣是想獲取知識的動力就越大,所以,我們在教學中,就要注意甚至是有意識的調動學生的學習願望,學生只有有了學習願望,他才能有學習的行為,才能有學習的效果,才能達到會學、愛學。
下邊就我在教學中的基本環節談談自己的體會:
1、承前啟後 熱身訓練。(輔助環節l,約5分鍾)
【做法】將訓練題課前寫好(投影膠片或小黑板或題簽),課上(通過投影或小黑板)讓學生看。
【目的】讓學生復習一下與本節課學習有關的知識,起到承前啟後的作用。
【作用】(1)復習以前學過的知識,為本節學習奠定基礎。
(2)通過做對題目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在上課開始就樹立能夠學好的信心。
【學生活動】學生通過訓練,掌握本節學習的基礎知識。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完成訓練,檢查做題效果。
【注意】(1)要認真鑽研課本和課程標准,根據本節課的學習內容恰當地選擇訓練題,既不要過於簡單,也不要太難。
(2)學生做題時間不能太短,也不要太長。
(3)學生做完,要同桌之間互相檢查一下
2.揭示目標,指導學習。(輔助環節l,約3分鍾)
【做法】將訓練學習目標、學習方法課前寫好(投影膠片或小黑板或題簽),課上(通過投影、小黑板或題簽)讓學生看。
【目的】讓學生從總體上知道本節課的學習任務和要求;知道自學什麼、怎麼自學、用多長時間、應達到什麼要求、屆時如何檢查。
【作用】(1)揭示學習目標,實質是給了學生一個課題,使學生的自學變成探究性的學習,發展學生的學習能力,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創新意識。充分體現了研究性學習的特點。
(2)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在上課開始時就有明確的學習目標,有的放矢,減少盲目性,從而提高學習質量。

⑩ 基於MATLAB 的信道編碼教學實驗軟體設計 循環碼的實現

1.通信工程

通信工程是一個比較寬泛的專業。主要學習 :電路、信號與分析、電子技術、通信系統原理、數字通信系統、通信網路基礎、電信網路、程式控制交換技術、無線通信技術、數字微波通信等。

畢業後能在通信領域中從事研究、設計、製造、運營。多在國民經濟各部門和國防工業中從事開發、應用通信技術與設備的高級工程技術。
需要掌握的知識和能力:
---1.掌握光波、無線、多媒體等通信技術。
---2.分析、設計、調試際通信系統和通信網

熱點內容
中公教育四川 發布:2025-01-11 22:11:08 瀏覽:189
智慧的英語 發布:2025-01-11 22:01:53 瀏覽:287
是歷史潮流 發布:2025-01-11 21:59:34 瀏覽:722
幼兒園師德先進事跡 發布:2025-01-11 21:07:41 瀏覽:785
許姓班主任 發布:2025-01-11 20:23:36 瀏覽:918
大專學歷教育 發布:2025-01-11 19:23:58 瀏覽:883
上巳節是什麼意思 發布:2025-01-11 19:02:29 瀏覽:221
白淺歷史 發布:2025-01-11 19:00:56 瀏覽:981
假期的英語 發布:2025-01-11 18:31:42 瀏覽:750
山東教育官網 發布:2025-01-11 18:24:23 瀏覽: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