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雪教學視頻
⑴ 詠雪的解釋
一個寒冷的雪天,謝太傅(即謝安)召開家庭聚會,跟子侄輩的人講解詩文。忽然間,雪下得又急又大,太傅高興地說:「這紛紛揚揚的大雪像什麼呢?」他哥哥的長子胡兒(即謝朗)說:「跟把鹽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兒謝道韞說:「不如比作風把柳絮吹得滿天飛舞。」太傅高興得笑了起來。道韞,就是謝太傅的大哥的女兒(謝道韞 ),左將軍王凝之的妻子。
⑵ 詠雪,我要講它
詠雪》課堂教學實錄
牡丹江市第十四中學 賈俊霞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熟練地背誦課文,積累文言詞語。
2、在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過程中學習閱讀文言文的方法,養成積累和誦讀文言文的閱讀習慣。
3、激發學生熱愛雪、熱愛詩、熱愛生活的情感。
教學重點:
培養學生誦讀文言文的能力,積累文言詞語,抓注重點語句,品讀課文。
教學難點:
培養學習文言文的習慣
教學背景:
在七年級的語文中,學習文言文對於學生來講是一個難點,這就需要教師從實際出發,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合理開發利用課程資源,激發興趣,創造情境,加強朗讀指導,加強對文章內容的理解,為今後學習文言文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
學情分析:
初一的學生剛剛接觸文言文,如果教師引導好,滿足學生對新知識的渴望,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養成閱讀文言文的好習慣會,為學生今後學習文言文打下良好的開端;在教學中除本課內容外,還穿插了與本課內容有關的數學詩謎、詠雪打油詩、四季小詩等內容,對此學生也會很感興趣。
教學准備:
搜集與「雪」有關的詩詞名句、成語、俗語、歌曲等,以豐富課堂內容,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教學實錄:
師:同學們,大家喜歡讀詩嗎?
生:喜歡。
師:下面老師給同學們朗誦一首數字詩,同學們注意聽,看誰聽完一遍,就能把這首詩復讀出來。「一片兩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無數片,飛入蘆花皆不見。」
師:同學們能一齊重復一遍嗎?
生:能。「一片兩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無數片,飛入蘆花皆不見。」
師:哇,好神奇的記憶力,那麼這首數字詩還是一首詩謎,哪位同學能猜到它的謎底呢?
生:(異口同聲)雪!
師:非常准確,誰能告訴老師你是根據什麼猜到的呢?
生:因為雪是一片又一片的。
生:因為雪像蘆花,所以飛入蘆花就看不見了。
師:說得好,雪像蘆花,蘆花似雪,下面我們共同走進一千五百年前的謝家,去看一看那時候的孩子是怎樣「詠雪」的。(板書課題)
師:這是一篇篇幅短小的文言文,我們學習這篇文章重點是在熟讀的基礎上背誦,並積累一定的文言詞語。下面請同學們聽老師讀課文,注意字的讀音和斷句(老師范讀,學生認真聽讀)。
師:接下來同學們自己自由朗讀課文,有疑難問題隨時可以舉手,老師隨時解答(學生自由朗讀,教師巡視指導)。
師:好,大家讀得很認真,下面我們進行朗讀練習,同桌兩人一組,甲同學先讀一遍,乙同學負責正音,並檢查停頓是否適當;之後,乙同學朗讀,甲同學指正,大家清楚了嗎?
生:清楚了。
師:開始(生合作朗讀,教師巡視指導)。
師:合作得不錯,朗讀過程中,一位同學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左將軍王凝之妻也」是在「王凝之」的後面停頓還是在「王凝」的後面停頓。
師:誰來發表一下你的意見。
生:我認為應在「王凝之」後面停頓,因為書下面有注釋「王凝之」是人名。
師:回答十分准確,剛才有疑問的同學明白了嗎?(同學點頭示意:明白了)下面齊讀一遍課文,做好單獨朗讀的准備。(師領起,生齊讀)
師:很好。哪位同學要展示一下你的朗讀才華。
(一學生站起來朗讀)
師:這位同學讀得怎麼樣?
生:好。
師:他讀得字音準確,節奏適當,說明他的同桌同學檢驗得認真,我們請他的同桌來讀一下如何?(該同學的同桌站起來讀)
師:看來他的同桌讀得更勝一籌,那麼經過朗讀,我們大致了解了課文內容,下面參照書下注釋,練慣用現代漢語復述課文,根據自己的意願,商量討論可以,自己進行也可以。(生有的自己練習,有的兩人商量,有的三四人討論)
師:誰來為大家復述?
(一生復述課文)
師:對他的復述有不同意見嗎?
生:我覺得「兒女」一詞他復述的不對,這個詞的含義和現代不同,在文中應是「子侄輩的人」。
師:糾正得很對,還有不同意見嗎?(無人發表意見)沒有不同意見,下面我們進一步練習誦讀,要求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這次我們來個男女生分組競賽,看哪組讀得好,男同學先讀一遍。(男生讀)
師:下面請女同學讀。(女生讀)
師:讀得都很好,達到了正確、流利、有感情的誦讀課文。下面給2分鍾背誦時間,看誰背得快?覺得能背下來就可以舉手,老師到你身邊去聽你背誦。(生自由背誦,1分鍾後有1人舉手,老師過去聽,學生起立,教師示意坐下,生背,老師聽,點頭贊許。)(又有幾人同時舉手)
師:齊背一遍試試。(生齊背,多數同學都能背下來)
師:誰勇敢地為大家背一遍?(一生熟背後,掌聲響起。)
師:非常好,多數同學已經能夠熟讀成誦了,那麼誰能用一句話概括一下這篇文章的內容。(此處為整體感知課文)
生:詠雪。
師:高度概括,能告訴老師,誰詠雪嗎?
生:謝家的孩子。
師:好,謝家的孩子們詠雪。
師:誰來回答,他們怎麼詠雪的?(此處為抓住重點語句品讀課文)
生二:兄子胡兒認為「撒鹽空中差可擬」,兄女謝道韞認為「未若柳絮因風起」。
師:也就是說,一個把雪比喻成「鹽」,一個把雪比作「柳絮」。(板書:「鹽」,「柳絮」)大家思考:①謝太傅認為哪個比喻好?②作者覺得哪個比喻好? ③你覺得哪個比喻好?理由是什麼?
下面大家以小組為單位研究一下。(學生分組討論,分四大組,每大組分三個小組。研究氣氛熱烈。)
師:好,研討到這,下面就第1個問題,哪個小組發表意見。
甲組第2小組代表:我們覺得謝太傅認為兩種比喻都好,因為「公大笑樂」,表明他聽了兩種比喻都非常高興。
乙組第1小組代表:我們小組認為謝太傅是「笑」——「撒鹽空中」,「樂」——「柳絮因風起」因為正好用了兩個詞,前後對應。
師:很好,英雄所見不盡相同,那麼作者的觀點呢?
丙組第3小組代表:我們小組覺得作者認為「柳絮因風起」好,因為文章結尾補充交代了謝道韞的身份就說了作者的觀點
丁組第2小組:我們也同意他的觀點。
師:那麼你們認為哪個比喻好?為什麼?
生一:我認為「柳絮因風起」好,因為柳絮輕盈,風一吹,能飄起來,跟雪一樣。
生二:我覺得「撒鹽空中」更好一些,因為鹽的顏色和雪一樣都是白色的,還因為鹽能化為水,這點也和雪一樣。
師:兩個同學各有道理,那麼我們發揮自己的想像力,看還可以把雪比做什麼呢?
(學生紛紛舉手)
生:像鵝毛。
師:不錯。空中鵝毛差可擬(板書:鵝毛)
生:像蒲公英的種子。
師:好!蒲公英的種子。(板書:蒲公英的種子)還有嗎?
生:(脫口而出)蘆花。
師:好,信手拈來數字詩中的「蘆花」。
生:我覺得還像棉花。
師:噢,冬天雪下得大,人們就稱為棉花套子雪。(板書:棉花)
生:還像白紙片,白泡沫磚的碎沫。
師:非常好!在同學們豐富的想像中,一朵潔白無瑕晶瑩如玉的六角冰花誕生了。(板書)
蘆花
棉花 鹽
雪
紙片 柳絮
鵝毛
師:同學們,大家喜歡這六角冰花嗎?
生:喜歡。(異口同聲)
師:為什麼喜歡?隨便搶答,開始——
生:(紛紛搶答)在雪天可以打雪仗、堆雪人、滑雪、滑爬犁……
師:同學們喜歡雪,古代的文人墨客也喜歡,有詩為證:唐代高駢的「六齣飛花入戶時,坐看青竹變瓊枝」;唐代李白的「燕山雪花大如席,紛紛吹落軒轅台」;李賀的「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 ……如果說雅俗共賞的話,唐代還有一首民間的寫雪的打油詩,大家想聽嗎?
生齊答:想。(鼓掌表示歡迎)
師:大家聽好,看聽完一遍能不能記住。(有感情的背誦)
「六角飄飄落九霄,山前屋後盡瓊瑤。待到日出天晴了,使掃帚的使掃帚,使鍬的使鍬。」
生:(聽後臉上露出喜歡的神情)(隨老師齊背)「六角飄飄……使鍬的使鍬。」
師:老師在這兒說了這么多詠雪詩,同學們想必早已著急了吧,好,搜索你的記憶,看看積累了哪些帶「雪」字的詩句、成語、諺語、俗語等。
生一:「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師:好。唐代柳宗元的《江雪》。
生二:「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能漫天作雪飛。」
師:韓愈的《晚春》。
生三:今年麥蓋三層被,來年枕著饅頭睡。
師:不錯,民間諺語。
生四: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
師:好!這是毛澤東的詞。還有這樣一句「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還有誰說?
生五:八月十五雲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燈。
師:民間俗語。
生六:瑞雪兆豐年。
生七:雪中送炭。
師:太棒了,大家的知識面很廣,宋代王安石還有一句「遙知不是雪——
生:(齊接)為有暗香來」。
師:還有盧梅坡的「梅須遜雪三分白——
生齊接:雪卻輸梅一段香」。
師:好,大家思路很廣,帶「雪」字的詩句,諺語等,有這么多,那麼帶「雪」字的歌兒有嗎?誰給大家唱一句?
生:(兩女生商量後齊唱)「你從雪山走來,春潮是你的風采……」
生唱:「我愛你,塞北的雪……」
生唱:「雪姑娘,雪姑娘……」(唱得很好,歌詞沒能全記下來)(生全體鼓掌,掌聲熱烈)
師:我們徜徉在雪的世界裡,留連忘返,我們回顧一下這堂課所學的內容:首先我們重點學了《詠雪》這篇文言文,大家再一齊背誦一遍,(生齊背)背得很熟,我們開始還接觸了一首數字詩,一齊來一遍,數字詩(生齊背:一片二片……)還欣賞了一首唐代打油詩,共同來一遍(生齊背:六角飄飄……)雪的世界,讓人樂此不疲,想到雪,老師自然地想到了下雪的季節,這個季節是——
生齊答:冬……季。
師:對,「大約是在冬季」由此教師又想起一首四季小詩:同學們感興趣嗎?(生齊鼓掌)「春天芳香,夏天明朗,秋天金黃,唱一首冬天的歌吧——冬天充滿了雪花」,大家一齊來一遍好嗎?
生齊:「春天芳香……充滿了雪花」
師:這首詩的結尾句原來是「冬天充滿了希望」,老師把它改成「冬天充滿了雪花」大家能理解是為什麼嗎?
生一:因為我們這堂課的課題就是詠雪。
師:回答非常到位,那麼現在老師想起英國詩人雪萊的一句詩:「冬天已經到了,(生齊接)春天還會遠嗎?」老師想把這句詩改動一下,作為我們這堂課的結束語,誰來幫老師這個忙呢?
生二:我覺得可以這樣改:秋天已經到了,冬天還會遠嗎?
師:有其它改法嗎?
生:冬天已經到了,雪的世界還會遠嗎?
師:能說出理由嗎?
生:因為我們這堂課的課題是詠雪,我們所接觸的詩句都是與雪有關的,所以結束語也應扣在雪上。
師:說得太妙了,像寫作文一樣,結語也要扣題,但老師想問:冬天已經到了嗎?還有兩周才立冬呢,還應怎樣改一下?
生:冬天就要到了,雪的世界還會遠嗎?
師:非常好,這堂課,我們沉浸在雪的世界裡,了解了謝家孩子的詠雪,了解了文人墨客的吟雪,了解了凡夫俗子的樂雪……那麼等到雪的世界到來的時候,我們用自己的詩詠自然的雪可以嗎?
生齊:(充滿激情的)可以!
師:今天我們的作業是把《詠雪》這篇文章背熟,然後收集整理帶「雪」字的詩句、成語、諺語等,看看誰搜集得多。
《詠雪》評析
孫雪梅
初聽賈俊霞老師的課,似乎很平常,沒有別出心裁的創新設計,沒有大起大落的波瀾起伏,也不著意於情境的創設和語言的雕琢,卻在不經意間流露出教師深厚的功底,在平淡之中彰顯其教學的藝術魅力,使我們不能不驚嘆於賈老師的教學功力。
仔細回味,本節課的突出優點如下:
1、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整節課,從導入到閱讀課文,再到對文章內容的理解乃至課外的延伸,教師始終注意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問題設計和內容要求都富有情趣,讓學生總是感到通過努力容易做到,教師適時而適當的鼓勵和激勵性評價,使學生始終興趣昂然而又充滿成就感,享受到學習的快樂,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了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
2、遵循學生認知規律和語文學習規律,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對於《詠雪》這樣一篇淺易的文言文,本節課以朗讀、背誦、積累和培養語感為主,體現了文言文學習規律,避免了以「教」統治「學」,以教師的思維代替學生的思維,而是給學生很大的自主學習的空間,一節課下來,學生不僅對課文熟讀成誦,而且能夠背誦四首關於「雪」的詩歌,還積累了很多關於「雪」的詩句、俗語、諺語等,豐富了學習內容,激發了學生對「雪」的情感。更難能可貴的是,這些內容的學習,都是在學生興致勃勃而又非常輕松的狀態下完成的,教師在不著痕跡之中凸顯其教學藝術,達到潤物無聲的效果。
3、尊重學生個性體驗和感悟,激發學生創造才能。語文課程標准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賈俊霞老師注重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語文學習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在教學中有意識引導學生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如關於「雪」的兩種比喻,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有自己獨到的理解,敢於發表自己的見解,而且發揮想像力,又進行多種比喻,激發學生創造才能,拓展學生思維空間,很好地培養了學生自主閱讀、創造性閱讀的能力
⑶ 詠雪的意思
《詠雪》:一個寒冷的雪天,謝太傅把家人聚會在一起,跟子侄輩的人談詩論文。忽然間,雪下得緊了,太傅高興地說:「這紛紛揚揚的大雪像什麼呢?」他哥哥的長子胡兒說:「跟把鹽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兒道韞說:「不如比作風把柳絮吹得滿天飛舞。」太傅高興得笑了起來。道韞是太傅大哥謝無奕的女兒、左將軍王凝之的妻子。
⑷ 小學一年級語文一冊識字2《詠雪》教案
雪就像白色的精靈,在空中營造最美的意境。以下是小編帶來的詠雪教案,希望對你有幫助。
教學目標:
1、學習古漢語知識。
2、背誦短文。
3、比較「撒鹽空中」與「柳絮因風起」的美感差異。
教學過程:
一、 師生交談家庭聚會時的情況,引入作對聯,詠詩詞歌賦,之後,師生共同研讀南朝文學家劉義慶的一篇短文《詠雪》。
二、要求學生對照課文注釋默讀課文,圈畫出生字、難詞。之後,小組利用工具書解決。之後,提出不懂的問題,全班交流。
看大屏幕 講析文言詞句:
內集,家庭聚會。
兒女,子侄晚輩統稱。
俄而,不久,一會兒。
驟,猛。
欣然,高興的樣子。
擬,比,比擬。
未若,不如。
差,大致。
因,趁,乘。
1、白雪紛紛何所似?似何,像什麼。
2.即……之妻也。「……也」,「是 ……。」
3、即……之妻也。省略主語「(謝道韞)就是……。」
三、教師范讀課文。
四、教師領讀課文。
五、學生自由朗讀一遍。
六、教師示範、指導背頌課文(合上書,一學生讀,其餘學生聽,三遍之後背誦)。
七、簡析課文內容:文中贊賞了誰?
贊賞謝道韞的才氣。從哪一句得知?文末交代道韞的身世可見。
八、兩個小孩都很快做出了句子,且小男孩最快,隨後小女孩微起朱唇出妙語「未若柳絮因風起」,因而公大笑樂,比較「撒鹽空中」與「柳絮因風起」形容「白雪紛紛」,哪一個更好?學生各抒己見,自圓其說即可。
教師見解:「撒鹽空中」這句雖然形似,但給人的感覺不美,「柳絮因風起」句則形象、動態、美感兼具,有意蘊。舉例:有一首打油詩寫道:「江山一籠統,井上一窟窿。黑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腫。」這首打油詩有形象,無意象,我們體會不到景物美,這不是成功的文學創作,好的文學形象要有美感,有情趣。如:「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韓愈《詠雪》)
《詠雪》中「寒雪」、」內集」、」欣然」 、」大笑樂」營造了怎樣的氣氛?
營造了歡快輕松的家庭氣氛,這是一個充滿文化氣息的家庭。
九、齊背課文。
十、拓展練習。
要求學生背出自己熟悉的詠雪詩句,師生共同欣賞。
附課文《詠雪》
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
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公大笑樂。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
⑸ 天地一籠統,井上黑窟窿;黑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腫。這詩是什麼意思啊
天地一籠統,井上黑窟窿;黑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腫。這首詩的意思是大雪把整個江山染成了一片白色,只有屋前的那口井成了一個黑窟窿。在雪中追逐的黃狗和白狗,黃狗身上染成一片雪白,而那隻白狗身上堆起了雪,似乎變得腫了起來。
詩名為《詠雪》,是唐朝詩人張打油所作的一首打油詩。這首詩用了白描的手法,形象而風趣地出雪中景物特點。全詩觀察獨特、比喻恰當、形象鮮明、表達准確,雖通篇沒有一個「雪」字,雪的形象卻躍然紙上。
首句寫大雪覆蓋下一片白茫茫的景象,人看雪景,視野模糊,在白茫茫一片之中,只見井口開了一個「黑窟窿」。江山極大,井口極小,首行兩句,以江山之白對照井口之黑,看似「荒謬」,對照卻極鮮明。三四兩句寫黃狗與白狗在下雪時候的變化,更是具體生動,別饒「奇趣」。
(5)詠雪教學視頻擴展閱讀
打油詩最早起源於唐代民間,以後瓜瓞綿綿,不斷發展,表現出活躍的生命力。這類詩一般通俗易懂,詼諧幽默,有時暗含譏諷,風趣逗人。
唐人張打油不過是一般的讀書人,有人說他是個農民,總之是個無名小卒。但他的這首《詠雪》「天地一籠統,井上黑窟窿;黑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腫。」
在後人看來算得上一鳴驚人,開創了一個嶄新的打油詩體,名垂千古。此詩描寫雪景,由全貌而及特寫,由顏色而及神態。通篇寫雪,不著一「雪」字,而雪的形神躍然。遣詞用字,十分貼切、生動、傳神。用語俚俗,本色拙樸,風致別然。格調詼諧幽默,輕松悅人,廣為傳播,無不叫絕。
⑹ <世說新語>詠雪
一個寒冷的雪天,謝太傅把家人聚會在一起,跟子侄輩的人談詩論文。忽然間,雪下得緊了,太傅高興地說:「這紛紛揚揚的大雪像什麼呢?」他哥哥的長子胡兒說:「跟把鹽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兒道韞說:「不如比作風把柳絮吹得滿天飛舞。」太傅高興得笑了起來。道韞是太傅大哥謝無奕的女兒、左將軍王凝之的妻子。 陳太丘和朋友預先約定好一起出行,預定在中午時分,約定的時間過了朋友卻沒有到,陳太丘便不再等候友人而離開了。當他離去以後,他的朋友才來到。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捨去。去後乃至。
陳太丘的兒子陳元方當時年僅七歲,正在家門外做游戲。違約的客人問他:「你的父親在家不在?」陳元方回答說:「父親等待您很長時間而您卻沒有來到,已經離去了。」客人便發怒說道:「不是人啊!和人家約好一起出行,卻拋棄人家而離去。」陳元方說:「您與我父親約定在中午時份見面,中午了您卻沒有到,這就是沒有信用;對著小孩子的面罵他的父親,這便是沒有禮貌。」
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
客人感到慚愧不安,忙下車前來拉元方表示好感。元方徑直走入家門,根本不回頭看那失信無禮的人。
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⑺ 《詠雪》文言文的翻譯
一、翻譯
謝安在寒冷的雪天舉行家庭聚會,和他子侄輩的人講解詩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興地說:「這紛紛揚揚的白雪像什麼呢?」他哥哥的長子胡兒說:「跟把鹽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
他哥哥的女兒說:不如比作風吹柳絮滿天飛舞。」太傅大笑起來她就是謝安大哥謝無奕的女兒謝道韞,左將軍王凝之的妻子。
二、原文
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公大笑樂。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
三、出處
南北朝的劉義慶的《世說新語·言語第二》。
(7)詠雪教學視頻擴展閱讀
一、賞析
《詠雪》是南朝文學家劉義慶收錄在《世說新語》中的一段文言散文。始出於東晉謝安與其子侄輩們的一段即興對話。言簡意賅地勾勒了疾風驟雪、紛紛揚揚的下雪天,謝家子女即景賦詩詠雪的情景,展示了古代家庭文化生活輕松和諧的畫面。
文章通過神態描寫和身份補敘,贊賞謝道韞的文學才華,並因此而流傳千古,成為一段佳話。《詠雪》作為清談名士的教科書,特別注意傳達魏晉清談家的獨特的語言形象,重視人物語言的潤飾。
二、創作背景
《世說新語》主要是記錄魏晉名士的逸聞軼事和玄言清談,這篇《詠雪》就始出於東晉謝安與其子侄輩們的一段即興對話。
三、作者簡介
劉義慶(公元403—公元444),字季伯,漢族,原籍彭城(今江蘇徐州),世居京口(今江蘇鎮江),南朝宋文學家。宋武帝劉裕之侄,長沙景王劉道憐次子,其叔父臨川王劉道規無子,即以劉義慶為嗣,襲封臨川王。
劉義慶曾任秘書監一職,掌管國家的圖書著作,有機會接觸與博覽皇家典籍。17歲升任尚書左僕射,位極人臣,但其堂弟宋文帝和劉義康的「主相之爭」日益激烈,因此劉義慶也懼遭不測之禍,29歲便乞求外調,解除左僕射一職。曾任荊州刺史等官職,在政8年,政績頗佳。後任江州刺史。
劉義慶是劉裕的侄子,在諸王中頗為出色,自幼就被劉裕所知,稱贊其「此吾家豐城也」。他「性簡素,寡嗜欲」。愛好文學,廣招四方文學之士,聚於門下。劉宋宗室,劉義慶自幼才華出眾。著有《世說新語》,志怪小說《幽明錄》。為中國古代文學做出了巨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