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電池教學反思
教學目標就是這節課要完成的學習任務,教學分析就是從教師角度分析這節課的重難點,學情分析就是從學生角度分析學生情況:哪些問題學生能掌握,哪些需要討論引導,哪些問題難,以便教師進行課前備課。具體內容: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1)掌握細胞的種類,即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2)分析細胞學說的建立過程。2.能力目標通過和諧教學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分析、探究、綜合能力。3情感態度價值觀使學生在快樂中學習,領悟科學家的科學探究精神。同時,樹立環保意識。學情分析:1。學生年齡特點分析包括所在年齡階段的學生長於形象思維還是抽象思維;樂於發言還是開始羞澀保守;喜歡跟老師合作還是開始抵觸老師;不同年齡學生注意的深度、廣度和持久性也不同。這些特點可以通過學習一些發展心理學的簡單知識來分析,也可以憑借經驗和觀察來靈活把握。 還有不同年齡學生的感興趣特的話題不同,教師一方面要盡量結合學生興趣開展教學,又要適當引導不能一味屈尊或者遷就學生的不良興趣。2。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分析針對本節課或本單元的教學內容,確定學生需要掌握哪些知識、具備哪些生活經驗,然後分析學生是否具備這些知識經驗。可以通過單元測驗、摸底考察、問卷等較為正式的方式,也可以採取抽查或提問等非正式的方式。如果發現學生知識經驗不足,一方面可以採取必要的補救措施,另一方面可以適當調整教學難度和教學方法。3。學生學習能力和學習風格分析分析不同班級學生理解掌握新知識的能力如何、學習新的操作技能的能力如何。據此設計教學任務的深度、難度和廣度。經驗豐富、能力較強的老師還可以進一步分析本班學生中學習能力突出的尖子生和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習困難學生,並因材施教、採取變通靈活的教學策略。4。學生學習風格分析 班級整體學習風格:一個班級的孩子在一起時間長了會形成「班級性格」,有些班級思維活躍、反應迅速,但往往思維深度不夠、准確性稍微欠缺;有些班級則較為沉悶,但可能具有一定的思維深度。不同的學生個體也是如此,教師應該結合教學經驗和課堂觀察,敏銳捕捉相關信息,通過提出挑戰性的問題、合作等方式盡量取學生之長、補其之短。 當然,切忌單純為了學情分析而去分析學生或者將學情分析孤立於教學設計之外,學情分析是系統教學設計的有機組成部分,並與教學設計的其他部分存在極為緊密的互動關系。 學情分析是教-學目標設定的基礎,沒有學情分析的教學目標往往是空中樓閣;因為只有真正了解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和心理認知特點,才能確定其在不同領域、不同學科和不同學習活動中的最近發展區,而從知識技能能力等方面來闡述最近發展區就是教-學目標。 學情分析是教-學內容分析(包括教材分析)的依據,沒有學情分析的內容分析往往是一盤散沙或無的放矢;因為只有針對具體學生才能界定內容的重點、難點和關鍵點。 學情分析是教-學策略選擇和教-學活動設計的落腳點,沒有學情分析的教學策略往往是教師一廂情願的自我表演;因為沒有學生的知識經驗基礎,任何講解、操作、練習、合作都很可能難以落實。總之,學情分析是對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的具體落實。學情分析就是學生在學習方面有何特點、學習方法怎樣、習慣怎樣、興趣如何,成績如何等。設計理念包括教學方法和學法指導,以及教學設想可以結合自己現任教的教材及知識點對學生的掌握情況進行分析,例如:針對教學內容,從「已知」、「未知」、「能知」、「想知」和「怎麼知」等五個方面全面分析學生情況。1學生的「已知」。這里的已知是指學生已經具備的與本節內容學習相關的知識經驗和能力水平等,明確這點很重要,它決定著學習起點的定位。例如對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分析,針對本節課或本單元的教學內容,確定學生需要掌握哪些知識、具備哪些生活經驗,然後分析學生是否具備這些知識經驗。可以通過單元測驗、摸底考察、問卷等較為正式的方式,也可以採取抽查或提問等非正式的方式。如果發現學生知識經驗不足,一方面可以採取必要的補救措施,另一方面可以適當調整教學難度和教學方法。2學生的「未知」。「未知」是相對「已知」而言的,它包括學習應該達到的終極目標中所包含的未知知識,而且還包括實現終極目標之前,還要涉及學生所沒有掌握的知識。3學生的「能知」。「能知」就是通過這節課教學,所任教班級的學生能達到怎麼樣的目標,它決定了學習終點(即學習目標)的定位。這是因材施教的基礎。在教與學的雙邊活動過程中,教師首先要設計好總體方案,讓學生有目標地進行合作學習。物理學是以觀察、實驗為基礎的科學。一個好的物理老師往往把一些演示實驗改為學生實驗,把驗證性實驗改為探索性實驗。這將為學生學好物理創設良好的實驗情景,提供充足的感性體驗。但是,如果安排每個學生獨立完成大量的實驗,獲取每一個數據,課堂教學的時間明顯不足,這時採取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就是一個很好的選擇。通過小組合作,既保證了教學任務的完成,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又讓學生真正體會到合作的意義。 4學生的「想知」。所謂「想知」,是指除教學目標規定的要求外,學生還希望知道哪些目標以外的東西(註:學生學習中,往往會通過提出疑問來體現「想知」。當然,學生的「想知」可能會超出教學目標或者學生認知水平。如果真是如此,課堂教學可不與拓展,但建議給學生一個提示性的交待)。 5學生的「怎麼知」。「怎麼知」反映學生是如何進行學習的,它體現學生的認知風格和學習方法、習慣等。這就要求教師要加強課堂紀律的調控,培養學生具有傾聽的意識和習慣, 只顧表達自己的意見,不善於傾聽他人,唯我獨尊,是現在孩子的通病。沒有良好的傾聽習慣,你說,我也說,課堂亂糟糟的,不僅影響討論效果,還無法使討論深入。因此,要求學生在討論時要相互尊重,學會傾聽;傾聽他人的意見,就是尊重他人。同時,告訴學生這也是人際交往的必備素質。這樣通過教師的引導, 讓學生在相互尊重中把雙邊活動搞得更加融洽,讓學生在雙邊活動中學會合作,從而達到教學的目標--學會交流與合作教材分析:新課程理念下的教材分析,對課程目標的設置、課程內容的組織、課程的實施、課程的評價的出發點與過去不同,過去強調的是學科體系構建,從學科體系的邏輯程序分析教材。現在是以學生發展為立足點和歸宿,強調以學生經驗為出發點,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幫助學生有效有意義地建構。
中學化學教材的分析與研究,是中學化學教師把握、領會和組織教材以便有助於教學展開的一種實踐活動,它是教學准備的首要工作。它對於教學計劃實施評價的內容及過程,對於每個年級以至每課的准備,對於講授內容的精選和處理,對於學生課業負擔的控制以及教具的選擇與研製等,都是十分重要的。
化學教師要經常對章、單元、節或每課的教材進行分析與研究。
中學化學教材的分析與研究的主要步驟包括:認識和理解教材;確定教學目標;確定教學重點和難點。下面這幾項工作做一些歸納與探討。
一、認識和理解中學化學教材
認識和理解教材是教材分析與研究的第一步。認真閱讀教材,熟悉本段教材的章、節名稱,主要內容和段落,達到能概述內容的要點、編寫層次與順序的程度,為認識和理解教材奠定基礎。認識和理解教材,通常應該做以下幾項工作:
(一)識別教材的內容
中學化學教材的內容,從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角度大致劃分為化學基本概念、化學基礎理論、描述性化學知識、化學用語、化學計算和化學實驗六大部分。認識和理解教材,首先要明確教材的內容屬於哪部分知識或技能。還要研究本段教材中各個具體內容分別屬於哪部分知識、技能,以便依據不同類別知識、技能的特點和教學規律,擇定適當的教學策略與方法。
(二)把握知識、技能的要點或知識點
(三)理解教材編寫的思路與內容的邏輯關系
思路往往不是教材外顯的部分,內容的邏輯關系也容易被忽視,對此,教師在認識和理解教材時應該特別給予重視。
要分析本段教材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表達方式和程序,研究素材、例證、練習與知識、技能穿插編排的意圖,從中領悟出教材提供的教與學的過程和方法,明確教材的思路及其內在的邏輯關系,以此作為理解教材的一個重要方面和設計教學過程的重要依據。
(四)明確教材在知識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掌握新舊知識、技能的聯系,是搞好新知識、技能教學和實現知識系統化的重要環節。教師應該認真研究教材內容中的新知識和前後教材中知識的關系,發掘新知識、技能的生長點,以實現知識、技能的正遷移。還要分析教材中新內容與相關知識的聯系與區別,不斷將新知識歸納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中去,努力構建各類知識、技能的網路,從全局上更好地把握和使用教材。
認識和理解教材示例:
1.識別教材的內容
從總體看,鹽類的水解是電解質理論的組成部分,它屬於化學基礎理論知識。本節教材中鹽的水解規律是理論知識,在教學中要突出系統性和論證性。鹽類水解的概念是化學基本概念知識,在教學中要加強對其內涵和外延的揭示與領會。書寫鹽類水解的離子方程式則是化學用語的技能,在教學中要強調書寫的依據和規范要求,並加強書寫訓練。
2.知識、技能的要點或知識點
知識、技能的要點:鹽類水解的概念;兩類鹽水解的一般規律;鹽類水解的離子方程式。可從知識、技能的要點中分解出知識點:鹽類水解的概念;強酸弱鹼的鹽水解的規律;強鹼弱酸的鹽水解的規律;鹽類水解的離子方程式;判斷正鹽(弱酸弱鹼生成的鹽除外)水溶液的酸鹼性。教材用較大篇幅分析兩種鹽水解的過程和介紹鹽類水解的利用,這些內容是研究鹽類水解規律的背景材料與應用例證,不屬於知識、技能的要點。
3.教材編寫的思路與內容的邏輯關系
鹽類的水解教材內容依次包括三個部分:建立鹽類水解的概念;探討鹽類水解的規律;運用鹽類水解的知識。其中,鹽類水解的概念是基礎,旨在揭示鹽類水解的實質,並為研究鹽類水解規律提供依據。鹽類水解的規律是核心,它是鹽類水解原理的具體化,並使鹽類水解一般概念得以直接應用。鹽類水解的利用,則是通過具體的情境及實例,促進對鹽類水解及其規律的理解、鞏固和深化。
為落實好鹽類的水解教材的內容,教師要突出個別與一般的辯證關系,幫助學生實現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要依據教材內容為學生提供鮮明的鹽類水解的實驗事實,深入探討產生宏觀現象的微觀本質,以形成鹽類水解的概念。要依據教材的典型實例,運用歸納法揭示幾類鹽水解的規律。然後,要運用演繹法,將規律應用於解決鹽類水解利用的實際問題,加深對鹽類水解及其規律的認識。
4.教材內容在知識系統中的地位和作用
高中化學教材中的電解質理論主要包括兩項基本內容:一是研究電解質的電離,建立強電解質的概念和弱電解質及其電離平衡有關的概念;二是研究電解質的化學變化,主要討論離子互換反應(酸、鹼、鹽間的復分解和鹽類的水解)與電化學反應(原電池反應和電解)的一般條件與規律。
Ⅱ 如何在中學化學教學中培養中學生良好的個性傾向性
現代倡導的新的學習方式,是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學習方式。我們之所以特別強調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其理由就在於:教育必須著眼於學生潛能的喚醒、開掘與提升,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必須著眼於學生的全面成長,促進學生認知、情感、態度與技能等方面的和諧發展。知識傳授的「灌輸式」教學方法和被動的「接受式」學習方法,使學生失去了學習的主動性,無法教會學生創造性地思考問題,扼殺了學生的主動性精神和創造性心靈的發展。正是基於此,新一輪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強調形成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
就化學科而言,化學是一門以試驗為基礎的學科,在化學的學習中要在掌握有關化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關注化學實驗,注重方法和實驗過程,以培養我們的科學態度,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學習方式上要注重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從前論述,化學科對自主學習認識,掌握自主學習的相關知識對中學化學教師更為重要。
本文介紹自主學習主要在中學化學教學中的應用,以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從自主學習的定義,自主學習的特徵,實現學生自主學習要滿足條件,自主學習中教師應做好自己角色的轉換,自主學習中應注意的問題幾個方面研究在中學化學教學實踐中自主學習方式。
一
、自主學習的定義
自主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覺地運用元認知策略和行為策略,主動而有效的進行學習的方式。此定義中學生是自覺地主動而有效的學習。
二、 自主學習的特徵
自主學習是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學習動機是內在的或自我激發的;學習內容是自己選擇的;學習方法由自己選擇並能有效地加以利用;學習時間由自己進行計劃和管理;對學習過程能夠進行自我監控;對學習結果能夠進行自我總結、評價,並據此進行自我強化;能夠主動組織有利於學習的學習環境;遇到學習困難時能夠主動尋求他人的幫助,發展自身主體性的過程。自主學習具有以下幾個基本特點:
1、自主學習的能動性。自主性學習是把學習建立在人的能動性基礎上,它以尊重、信任、發揮人的能動性為前提。能動性的表現形式有:自覺(自律)與主動(積極)。自主學習是一種自律學習,一種主動學習,這一轉,轉出了學生無可推諉的主體責任,也轉出了原來處於壓抑狀態時的那種不能自己決定、自己判斷的智慧。自主學習使學生的學習狀態發生了根本變化:從他律到自律、從被動到主動、從消極到積極,不僅開發出了學生的潛能,而且培養了學生學習的責任心。
2、自主學習的獨立性。自主學習把學習建立在人的獨立性基礎上,自主學習的實質就是獨立學習,獨立性是自主學習的靈魂,姜求學生能夠不依賴教師和別人,自主獨立地開展教學活動。
3、自主學習的非同步性。自主學習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學生在充分了解自身的客觀條件,並進行綜合評估的基礎上,根據自身的需要,制定出具體的學習目標,選擇相關的學習內容,並對學習結果做出自我評估。學習的非同步性;使不少學生脫穎而出,使暫時落後的學生能夠在教師的指導和幫助下盡快趕上來。
4、自主學習的監控性。自主學習不是依靠教師和家長的外力被動學習,而是依靠學生自覺、主動地對學習過程的監視、控制和調節等行為來達到學習目標,完成學習任務。所以,學生對學習活動的自我監控是自主學習最顯著的特點。
5、自主學習的創新性。「自主學習」的課堂教學中,每個學生都是獨特的自我,具鮮明的個性特徵。教師注重向學生傳授學習的方法,培養學生主動學習和創新學習的精神,引導學生在學習中善於發現勤於探究;既能求同,更能求異,成為適應新世紀需要的創造性人才。
自主學習是一種學生把自己置於主人地位上的學習,學習也就變成自己的事,自覺自願的事。學習積極性的根源在於學生內部學習動機,而這種積極性一旦被調動起來,學生將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學習也將是高效的。教師要放手給學生必要的個人空間,為學生創造、發現、表現,提供更多的機會,特別是為不同個性特點的學生提供必要的發展空間。
可以說自主學習不僅能開發出學生潛在的能力,而且能激活、誘導出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養成良好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一切天賦和諾言都不如習慣更有力量」。
三、實現學生自主學習要滿足的條件
(一)、激發興趣,培養自主學習的意識。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一手中帶有情緒色彩的認識傾向,它以認識和探索某種事物的需要為基礎,是推動人去認識事物,探索真理的一種重要動機,是學生學習中最活躍的因素。興趣在學生學習中的作用,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心理學家都有不少論述,兩千年前的教育學家孔子就指出:「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學生化學學習的興趣一旦被激發,其潛能便會得到開放,主體性便會得到弘揚。因而,化學教學應不失時機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自主學習的意識。應做到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利用要學習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教「碘的化合物性質」時,可以有這樣一段導語:在生活中大家肯定聽說過人工降雨,降雪,那麼人工降雪的原理是什麼呢?有幾種人工降雪的方法呢?這樣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另外,要及時評價,以贊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最後,由題質疑,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教《乙酸》第一節乙酸性質時,我讓學生先讀課題,從課題中,你想知道什麼?同學們的話題一下子打開了,提出了很多問題,學習興趣被激發了。
(二)、教給方法,多方面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
學生僅有化學學習的興趣是不夠的,若沒有自主學習的方法、不具備自主學習的能力、沒有較強的學習責任意識,時間一長,遭受學習挫折後,自主學習的興趣也就因此而減弱。因而,化學教學還必須教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責任感,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
1、教師引導。教師根據學生的愛好和個體差異,選擇一部分內容,圍繞教學目的,有意思地一步一步進行教學。如教《氯氣》一課,根據學習的愛好,選擇「從狀態—性質—用途」這一方法進行教學。第一步,學生帶著問題觀察氯氣,其狀態是什麼?第二步,根據生活中盛接來的自來水為什麼不能直接倒入金魚缸中和你見過消毒劑有哪些提問,然後學生回答,再做試驗說明他的氧化性。第三步,討論它的用途有哪些,體現了他的什麼性質?做小結?自主學習概括地說就是「自我導向、自我激勵、自我監控」的學習。然而要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自主發展,就必須最大可能地創設讓學生參與到自主學習中來的情境與氛圍。
2、總結方法。讓學生去自主學習,教學《氯氣》課後,我引導學生總結了學習方法,然後用這種方法小組合作,自主學習《硫》,學生學習起來就輕松多子,問題抓得很准,對內容的理解也很透徹。
3、領悟自得。教師引導學生把自己的學習本身作為認識和思考的對象,反思自己的思維方法、學習進程,從而達到在學習實踐中「悟」出學法的目的。
4、以學定教。讓學生自主選擇學習的內容和方法,如讀了課題,你最想了解什麼?然後讓那些想了解同樣問題的同學組合在一起,用他們喜歡的方法來自主學習,達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5、延遲評價。心理學家認為,延遲評價往往能促進學生思維的廣闊性和深刻性,而過早地評價無論是肯定或是否定,都會抑制學生的靈感和創造性。而學生之間能夠就對方的回答進行評價,說明他們已經主動地把自己融入到課堂學習中去,真正地體現了自主學習。在這堂課中,我對學生的爭論暫時不發表意見,對學生的回答也暫時不作評價,而由其他同學進行評價,較好地促進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自主發展。
(三)、給足自主學習的時間,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
習慣是個性心理中的個性意識的傾向性,習慣的力量是一種自然的力量。化學自主學習習慣的養成,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需要化學教師持之以恆的培養。化學課上,給足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讓學生在化學學習實踐中不斷提高自我導向,自我激勵,自我控制的能力,並逐步達到自覺化。
怎樣才能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主動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呢?
1、學習目標明確化
人們從事任何一種活動,需要是動力,動力來自興趣,學習活動更是如此。只有充分發揮學生興趣的潛能,把消極的、較弱的動機,轉變為積極的、主動的、強烈的學習動機,讓明白了學習的好處,才能體會到學習的樂趣。與此同時,適時引導學生建立學習目標,確立學習的方向。一方面,讓學生樹立遠大的志向;另一方面,要「量力而行」,「積硅步以致千里」,依據每個學生的不同情況,制定相應的具體的學習目標,使學習目標既有高度,又有實現的可能。
2、鼓勵經常化
當一個同學的一科成績好,教師、同學、家長對他的評價就會高,這位同學對這門課的興趣和學好這門課的志向水平也會隨之升高,對這門課的學習就會更加積極、主動、努力。學習積極性高,花的時間和精力就會多,克服學習困難的毅力就會增強,該科的成績又會更好,如此相互作用,形成良性循環。在教學中,經常可以發現:有些學生在某門課上成績一般,興趣不太大,但因偶然的機會,他在測驗或某次提問中,取得了極好成績,受到了老師的表揚,有了成功的體驗,常常會像換個人似的更加努力地去學習。因此,教師要對學生每一步思維過程做出正確及時的評價,對學習結果給予恰如其分的肯定,通過得法的引導與適當降低難度,及時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給予學生更多的表揚,經常多給學生「戴高帽」,通過獲得同學、老師的認可來實現學生的「自我價值」,使學生得到精神上的滿足,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3、學習方法多樣化
受社會、家庭、學校教育方式及個性的影響,學生的學習方法有許多類型,有的學生喜歡獨立學習,而有的學生喜歡以小組方式進行學習;有的學生喜歡通過聽講來學習,有的學生喜歡通過親身實踐來學習,每個學生的學習方式方法總是具有鮮明的個性特色。教師應關注每個學生富有個性的學習方法,幫助和引導其不斷摒棄一些不好的習慣,逐步探索建立適合於自己的、科學的學習方法,允許學生選擇學習的途徑和方式,讓學習盡情的自由學習。
4、師生關系融洽化
「親其師而信其道」,人的感情是有遷移功能的,特別是小學生更為明顯。學生如果喜歡老師,也就特別喜歡你所教的學科,上課就會積極思維,主動參與學習過程,學習效果就會事半功倍。因此,教師要不斷調控自己的情緒,做到熱愛每一位學生,建立起平等、民主、友好、和諧的師生關系。平時要關心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當學生學習遇到困難時,教師應給予真誠的幫助,做到細心講解,循循善誘。對於「學困生」更應多關心、多提問、多鼓勵、多幫助,使自己成為學生的好朋友。
5、學習夥伴親密化
有著不同家庭背景的學生,猶如一本本各具特色、風格各異的書,值得互相學習。當一個孩子步入學校,編班入隊後,孩子們互為影響、互為補充,就開始了一種群體性的社會生活方式。這個群體對學生個體而言,本身就有一種特殊的教育功能。如果學生處在一個親密友好、融洽向上的團體中,就更能激發他學習的興趣。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興趣、性格、能力、意願;有意地「牽線搭橋」,為學生找到可心的學習夥伴,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讓學生在互相幫助、互相學習、互相競爭中尋找自主學習的支點,培養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
四、自主學習中教師應做好自己角色的轉換
(一)自主學習中,教師要幫助學生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了解學生已儲備知識。教師在進行自主學習活動之前,先要做的事情就是要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和學習基礎。其次學生能否理解您准備讓他自主學習的內容。因此,要進行自主學習,首先就要研究學生。
2、選課題制定目標。教師確定的目標,是經過學生可接受的經努力可以達到的目標,選的課題也要設置切合學生實際。
3、指導學生自學。自主學習主要是學生自己學習,而自己學習就要有一定的科學合理的學習方法:這就要求教師在本科的教學中要注重引導學生掌握科學合理有效的方法。「授之以漁」會學比學會更重要。
4、與學生共同探討。學生要與教師和其他同學共同探討新方法,交流學習體會和學習材料,互相幫助。
5、得出明確結論。
(二)在自主學習中教師要做好自己角色的轉換:
1、教師要更新教學觀念
教師要確立為「學」而「教」的指導思想。要充分發揮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導作用,教師要把以「教」為重心逐漸轉移到以「學」為重心,並做好教與學的最佳結合。以「學」為重心,並不是排斥「教」,也不是不要教師的系統講授。以「學」為重心,其基本精神就是使學生愛學習,學會學習,具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充分體現他們是學習的主體,而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培養。學生的認知過程,是在教師指導下,由不知到知的矛盾轉化過程,教師要根據教學任務充分發揮主導作用,運用各種教學手段,促成矛盾轉化,從而使學生較快地實現學習上的飛躍。所以本人認為「學」是在「教」之下的學,「教」是為「學」而教。
教師在發揮導引作用的過程中應特別注重以下幾個環節:①在備課中既備教材又備學生;既備教師如何教,又備學生如何學;既考慮教材、「課標」要求,又考慮學生的知識現狀和能力水平,並精心設計調動學生課堂學習主動性的方法。②在課堂中「走出演講的角色」,引導學生進入語言情境,開動腦筋,自覺、積極地學習知識和提高能力,從而保障學生主體作用的充分發揮。③在課後不使學生進入大量的「題海」,這樣才能有利於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2、教學要歸還學生的主動權,拓展學生發展的空間
40分鍾,教師講得多,無疑就擠佔了學生的時間,把時間還給學生就是讓學生多讀,在讀中發現問題,學到知識。③把講的機會讓給學生。教師的精講是必要的,但學生表達自己的認識、情感的交流更重要。要更多地為學生提供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的機會。④把練的安排納入課堂。培養學生動腦、動口、動手,自覺培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及探究創新的能力。
五、自主學習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1、注重課堂調控。良好的課堂氛圍,有利於學生發散思維並暢所欲言,這是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前提條件。但許多教師卻忽略了這一前提,只顧自己滔滔不絕地講,結果使學生沉默寡言,就算有一兩個「尖子」學生躍躍欲試,也是教師和一兩個學生在演戲,而大多數學生則成了台下的觀眾。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決不僅僅指一兩個學生,而應盡量使每個學生都「動」起來。在大多數學生無動於衷、思維處於抑制狀態的情況下,怎麼能談得上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呢?
2、目標導向要強。有的課堂,氣氛非常熱烈,大家都搶著發言,把教師忙得不亦樂乎。但學生所討論的問題,大多數是與教學內容、教學目標無關的,甚至全是些無關緊要的問題。這樣的課堂教學熱鬧非凡,但漫無邊際,費時低效。原因是教師忽視了教學的目標導向,忽視了自身的主導作用,片面地認為只要學生發言積極,就是主體作用得到充分發揮。
3、面向全體。現在有不少課堂教學出現這樣的現象:教師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而主體作用發揮得好的學生恰恰是接受能力較快,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他們往往能提出一些比較新的見解和主張,教師卻誤以為自己引導得法,就跟著這些「主體作用」發揮得好的學生「走」,而中等生和相對比較差的學生則喪失了「發揮」的機會。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就是教師沒有遵循大多數學生的認知規律,違背了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的原則,限制了大多數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
4、教法優化。在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同時,有的教師嚴重忽視了自身的主導作用,使處於重要地位的教師主導作用發揮不當。在一堂課的教學中,從大的環節看,是以學生為主體,根據學情來設計和安排的,但每個環節的具體教學過程,教師仍採用灌輸、填鴨式的一問一答的機械模式,牽著學生跟著自己的教案走,不容有半點變化。學生想說,而教師不是不讓說就是置之不理或者敷衍了事,這顯然不利於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這是因為教師的教學方法單一、落後而造成的。
5、注意學法指導。「教是為了不教」,「教學的最終目的是教會學生學會學習」。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重視學習方法的指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但有的教師只注重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卻忽視了學習方法的指導。學生的學習實際上仍然處於被動狀態,依賴性強,離開了教師,還是不會學習,這在某種程度上也制約了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
總之,在中學化學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其在中學化學教學中的應用,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掌握自主學習的定義和特徵的基礎上,努力實現學生自主學習條件,做好自己角色的轉換,注意應注意的問題,在中學化學教學實踐中應用自主學習方式教會學生自主學習,使其具備終身學習的能力,促進學生發展。
Ⅲ 如何構建與科學素養相匹配的教學評價
如何培養學生探究能力,提高科學素養 「新課標」下化學方面培育學生科學素養和探究能力〔摘要〕新課標中的「科學素養」理念和三個維度的課程目標是新課標的一大亮 點,方向明確,內容翔實,要求具體,給化學教學賦予了新的教育內涵,對中學化學課 程的改革和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為了探索適應新課標下的教學,正確培養學生的 科學素養,就必須明確科學素養的涵義,了解科學素養的意義,明確與科學素養相匹配 的化學教學目標體系,才能培養出具有科學素養的人。 〔關鍵詞〕課程標准,化學,實驗,科學素養, 探究能力, 培養 教育部頒布的《全日制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准》(以下簡稱「新課標」)明確指出: 「義務教育階段的化學課程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為主旨,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幫助學生了解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和方法,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使學生獲得進一 步學習和發展需要的化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引導學生認識化學在促進社會發展和提 高人類生活質量方面的重要作用,通過化學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社會責任感,提 高未來公民適應現代生活的能力。」[1]新的化學課程目標從提高未來公民科學素養的高 度,構建了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的課程目標體 系,全面體現了新課改理念和對學生科學素養的要求,更符合學生的發展需要,具有較 強的時代感[2]。長期以來的化學課堂教學片面強調知識與技能目標,忽視了全面培養學生 的科學素養。因此,如何發揮化學課程的教學內容覆蓋面廣,實驗類型多,與生活關聯 強的學科優勢,使其真正成為培養學生科學素質的重要領域,應是每位化學教師研究和 探索的課題。 1 科學素養的概念 「科學素養」一詞源自英文 scientific literacy,這個詞本身有兩個不同的含義: 一個是跟學者專家有關,指有學識、有教養;另一個跟普通公民有關,是指有文化、能 閱讀、書寫和計算。最旱給科學素養下定義的是美國斯坦福大學科學教育專家赫德(p.d. h u rd )他於 1958 年撰寫了《科學素養:對美國學校的意義》(science literacy,its meaning for american schools)一文,文中把科學素養解釋為理解科學及其在社會中的 應用,並探討了科學與社會的聯系[3],隨著科技和社會的發展,科學素養的內涵也發生著 變化。20 世紀 50 年代,科學素養強調的是了解科學術語和科學過程,能閱讀報紙或雜志 上有關的科學技術方面的報道和爭論的能力。到 20 世紀 70 年代,隨著科學技術對社會 1 影響的增大,科學素養的內涵中增加了對科學與社會的關系、科學的道德規范、科學和 人類的關系等方面的要求:重視解決問題的能力,如運用科學方法解決日常問題、掌握 科學研究基本程序等。自 20 世紀 80 年代中期以來,科學素養的內涵進一步豐富和深 化,包括了科學世界觀、科學事業的性質、科學思維習慣以及科學對人類事務的影響等 方面[4],2000 年,聯合國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啟動了著名的 pisa 項目,其中對科 學素養的定義是:科學素養是指在科學技術極大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的條件下,科學地 思考問題的能力。這種素養包括理解科學概念並運用科學觀念的能力。其中,科學概念 涉及物理、化學、生物科學、地球與空間科學等學科。我國在由國務院 2006 年 2 月 6 日 正式發布的《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也對「公民科學素質」的內涵作了界定: 「公民具備基本科學素質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學技術知識,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樹立 科學思想,崇尚科學精神,並具有一定的應用它們處理實際問題、參與公共事務的能 力」。 2 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意義 2.1 中小學基礎科學教育,是我國實施科學素養行動的最緊迫和最關鍵的任 務自 20 世紀 90 年代初以來,中國科協針對 18 歲至 69 歲的成年公眾相繼進行了 5 次 科學素養的專門調查。調查結果顯示:中國公眾的科學素養整體水平雖然呈現快速增長 的趨勢,但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隨著受測試者的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具備科 學素質的比例也在提高。但是,從比較中我們看到,我國具備科學素養的公眾中受過正 規的學校科學教育的比例均與美國、歐洲、加拿大等發達國家存在較大的差距。各國經 驗表明,正規的科學教育是提高公眾科學素養的最基本的途徑和最主要的手段,因此, 我國的學校教育,從小學、中學到大學,在提高公眾科學素養方面任重而道遠,特別是 中小學基礎科學教育,是我國實施科學素養行動的最緊迫和最關鍵的任務。 2.2 未成年人是實施科學素養行動的重點人群之一目前,世界各國都將未成年人作為提高科學素養的重點人群,未成年人科學素養水 平是我國未來人力資源的基礎,決定國家未來的科技創新能力,是實現 21 世紀中葉我國 成年公民具備較高科學素養的長遠目標的關鍵。隨著我國「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 (2049 計劃)的正式啟動和實施,人們日益認識到,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是建設創新型國家 的重要基礎,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我國《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 2 綱要》將未成年人列為實施科學素養行動的四大重點人群之一,提出要完善基礎教育階 段的科學教育,提高學校科學教育質量,使中小學生掌握必要和基本的科學知識與技 能,體驗科學探究活動的過程與方法,培養良好的科學態度、情感與價值觀,發展初步 的科學探究能力,增強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2.3 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是適應現代生產和生活的需要科學技術的社會化和社會的科學技術化,是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一個顯著特徵和重 要發展趨勢,科學、技術與社會相互作用的結果,一方面使得科學技術滲透到社會的各 個領域,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產方式、工作方式、工作質量、學習方式和生活方式。 另一方面也對享受現代科學技術福祉的公民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每一位公民都 應具有一定的科學素養,具有一定的科學知識和科學方法,能認識科學的本質和價值, 能積極參與有關科學技術的社會問題討論和決策,一個不具有基本科學素養的公民,是 很難在未來的社會中生活和生存的,因此,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是學生將來適應現代生 產和生活的需要。 2.4 培育學生的科學素養是化學課程改革的重點化學教學旨在把未來的公民培養成為具有一定的化學科學基礎知識,正確地認識化 學這一科學的本質,成為具有良好的科學態度、情感和價值觀,能認識科學、技術與社 會之間相互關系,具有人類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意識、有社會責任感的公民。由於化學 作為一門自然科學,其教學內容覆蓋面廣,利於多層次、多渠道地實施科學素養教育, 所以教育部頒布的《化學課程標准》確立了化學課程改革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學習化學 的興趣、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為主旨」,這一新課程理念對中學化學課程的改革和發 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3.基於科學素養的化學實驗教學目標體系科學素養的基本要素包括「科學知識」、「科學過程和科學方法」、「科學的本質 和價值」,培養科學素養,如何構建與科學素養相匹配的化學實驗教學目標體系是關鍵 [3] ,為此新課程標准制定了化學實驗教學目標體系如下表所示: 3 表 化學實驗教學 目標 實驗知識與技 能 實驗探究能力 化學實驗教學目標體系 培養學生的科學索養 化學實驗事實知識,化學實驗儀器和葯品方面的知識, 化學實驗安全方面的知識,化學實驗基本操作技能,化學實 驗儀器和葯品的選擇技能,綜合運用技能 發現和提出實驗問題能力,猜想與假設能力,實驗設計 能力,控制實驗條件能力,收集證據能力,得出結論能力, 反思與評價、討論與交流能力 實驗態度、情 感與價值觀 被動型實驗態度,興趣型實驗態度,自覺型實驗態度, 正確的情感與價值觀 註:表格引自:張建夫等.化學課程中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 4、實施科學素養的實驗教學策略 4.1 在化學實驗中感悟科學情感,培養中學生良好的科學品質科學品質是一種非智力因素,它主要包括情感、意志、興趣、作風、態度等方面。 良好的科學品質能使人們樂於參與科學的學習與實踐活動並從中得到樂趣和滿足,能使 人們有堅強的意志,表現出高度的自覺性、頑強性和自製性,能堅持實事求是的作風, 謙虛謹慎、勤奮努力。在中學化學教學中,通過多種生動活潑、豐富多彩的實驗活動, 逐漸培養學生的良好品質,對發展學生科學素質有重要意義。 化學實驗及實驗過程中蘊含著大量的、直觀的素材,及時適度地利用這些素材組織 教學,不僅可以使學生從中感悟化學實驗的內在樂趣,而且還能讓學生的科學情感在實 驗的過程中得到陶冶和提升。例如,通過向學生展示整潔規范的實驗環境、擺放有序的 儀器裝置、形狀多樣的實驗儀器、豐富多彩的實驗現象等,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以此 激發學生學好化學的興趣;通過教師規范而熟練的操作演示及講解說明,讓學生在感受 實驗操作的同時,引發對化學實驗規范的思索,確立基本的科學實驗態度;通過學生實 4 驗、家庭小實驗、趣味實驗等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動手實驗、觀察現象、揭示本質的一 系列活動中親身體驗化學實驗的內在樂趣,激發求知和探究的慾望;通過組織學生撰寫 實驗報告或設計實驗方案等活動,讓學生把在實驗過程中的感悟充分表達出來,培養學 生實驗表達能力和創造能力。 4.2 解決生活中的化學問題,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的積極性學生的化學素質重要的是看他能否運用化學知識去理解、解釋、解決生活中的化學 問題,去學習新知識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因此,在中學化學教學中應緊密聯系生 活、生產、科技等方面的知識,訓練學生應用化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新課標提 倡從生活走進化學、從化學走向社會。學習化學的興趣是學習化學的主要動機之一。生 活中的化學與學生有著密切的關系,從學生熟悉的身邊化學現象入手,引導他們發現問 題、展開探究,增強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加深他們對化學知識在生活中應用的認識。 例如,學習「水」時,介紹新型能源的開發、目前各國開發新能源的舉措等,又如,學 習酸的通性、ph 時,要求學生用 ph 試紙測定肥皂水、食醋、礦泉水等液體的 ph 值,要 求農村學生測自家土地的 ph 值,判斷各種液體和不同土壤的酸鹼性,使學生親身體驗到 生活離不開化學,化學源於生活。 4.3 在團結協作的實驗探究中,培養中學生的科學精神 21 世紀不僅是競爭的時代,也是交流合作的時代。科學技術的進步、社會分工的細 化,人際之間的交往將日益頻繁。新課標要求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的能力,因此,合作也 是化學教學的重要課題和目標,理應成為學科教學關注的熱點。 中學化學實驗中,有許多都是以團隊協作形式呈現的,如小組實驗、興趣實驗、研 究性實驗等等。教學中,應根據不同的實驗類型,積極創造條件,組織學生開展小組研 討和實踐活動,讓學生在交流才智、集思廣益、共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會交往,從中 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意識。 4.4 在改進實驗的過程中,培養中學生的創新能力中學化學實驗中,還應培養敢於超躍現狀的科學創新精神。科學精神是科學素質的 靈魂,也是培養科學素質的人格要素,它體現的是人們對所從事的科學活動的關心和熱 愛,對科學研究的基本態度。因此,中學化學實驗教學中,不僅要培養中學生嚴謹細致 的科學作風、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團結協作的團體意識,還應注重在實驗探究中培養 敢於超躍現狀的科學創新精神。在當前大力提倡和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根據化學實驗 5 的自身優勢,創設條件,促進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不僅是素質教育的要求,更是時代 賦予教師的職責,因此,在化學教學中應增加實驗教學的探究性,引導學生對教材中現 有實驗方案進行改進或優化,對有關儀器或葯品進行變換或替代,這是實驗教學中培養 學生創新思維的有效方法[5]。 5、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能力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化學實驗對於化學課程目標的全面落實具有重要 的作用。化學實驗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最佳途徑,科學探究作為一種重要的學習方 式,教學中可採用形式多樣的探究活動。例如,學習「水」後,讓學生走出課堂,調查 本地水資源的利用和河水污染情況,深入社會生活實際去獲得第一手的信息,通過發現 問題後提出解決問題的合理化建議,並寫出調查報告。又如,空氣中氧氣的含量測定的 演示實驗,將其改為探究實驗方法,用多種方法進行實驗,實驗的目的是了解空氣中氧 氣的含量,等等。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是影響學生學習自覺性、積極性和學習效果的最直接因素。 著名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新課程標准明確 提出教師教學要關注學生的情感和情緒體驗,強調在課堂教學中首先要創設民主、和 諧、融洽的情感氛圍,以情喚起學生的共鳴,使學生輕松愉快和滿懷信心進行認知活 動。強調「設置情境,以趣導學」,培養學生的思維探究能力。心理學研究表明,當一 個人對某種事物發生興趣時,他就會主動、積極、執著地去探索。學生在學習活動中, 對自己感興趣的現象、原理、規律等,總是主動、積極地去認識、探究。 可見,興趣是 學習的基礎,也是探究的動力。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一語道破了學無無興的嚴重 性:「學生在某一學科上落後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他那冷漠的態度」。 因此,在教學 中,應設法激趣,以誘發學生的探究動機。 5.1 通過直接設疑提問,刺激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思考如在學習 NO2 與水的反應時,我設計了以下問題:①觀察現象②如何驗證 NO2 與水 反應的產物③改進實驗使 NO2 盡可能多的轉化為硝酸,並寫出總反應方程式④如果③中 NO2 改為 NO 呢? 在這樣幾個遞進的問題中,學生通過討論,合作,不僅自己在探究中獲 得新知識,復習鞏固舊知識,而且還從最後兩個問題中聯繫到了工業生產硝酸,思維也 有了拓展。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很好地引導學生,使不同水平的學生都有展示自己才 華的機會,要肯定學生思維上的閃光點,及時地給予表揚與贊同,使學生的發散思維發 揮地淋漓盡致。 6 5.2 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實驗,自主進行實驗探究,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學會了科學探究的方法。化學作為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是它的靈魂。化學 實驗不僅使學生能夠獲取直觀信息、認識化學世界,而且能夠幫助學生認識化學規律、 形成化學概念、理解和鞏固化學知識、提高各種能力,更重要的是化學實驗過程本身就 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探究能力的最佳途徑。比如,讓學生演示氨易溶於水的「噴泉實 驗」的同時,思考噴泉實驗的基本原理是什麼?是否還有產生噴泉的其他裝置?能否設 計黃色的、黑色的、藍色的噴泉?教師提前設計一套裝置,在實驗錐形瓶外有一水槽, 瓶中加入酒精,水槽中加入冷水後,再加入足量濃硫酸和生石灰,結果也產生了噴泉。 這樣,不同層次學生的探索興趣都會得到激發,創造能力也會得到不同程度的培養和提 高。 5.3 從化學在社會和生活實際應用入手,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培養探究能力。化學是當代科學技術和人類物質文明迅速發展的基礎和動力。化學學科自身的發展 促進了人類生活質量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類的衣、食、住、行無不與化學和化 學材料息息相關。在課堂上讓學生親身體驗化學與我們社會生活的廣泛聯系,感受到化 學是鮮活的、生動有趣的,體會到化學是實在的、有用的。如在講《原電池》這節內容 時,先提出問題:「為什麼初中製取 H2 時,要在硫酸中加硫酸銅呢?為什麼我們用的干 電池會產生電流 ?」接著講「好,我們學了今天的內容就能解決這些問題。」新課學 習以後,學生自己運用所學的知識來回答一開始提出的問題。又如學習「氮氧化物的產 生及轉化」時,學生看完課件後,就產生了好奇:人遇到雷雨要躲,而莊稼為什麼卻喜 歡雷雨?這樣學生在好奇中處於積極主動思維的學習狀態,主動討論去尋求答案。 當 學生能用化學知識解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問題後,他們就會產生成就感。學生的興趣被 激發,必然產生進一步去了解、去認識的求知慾望,探究意識在這種慾望中自然形成。 6、通過多種途徑,營造探究氛圍真正的現代教學觀 ,就是採用各種教學手段,最大限度地調動感知器官,激起學生 高度的學習興趣和最大限度的集中注意力,連續不斷地啟發學生積極思維和探究能力。 7 6.1 教學中巧問善誘是營造這種氛圍的最好方法。教學過程是一個特殊的認識過程,也是一個復雜的思維過程。思維源於問題,問題促 進思索。教師富有針對性和啟發性的課堂提問可以激發學生的思維,啟迪學生的心扉, 鼓舞學生探究的勇氣。因此,教學中要善於問,更要會問,更要指導學生多問善問。要 問得恰當,問在知識關鍵處;讓學生感到時時有問題可想,促使聯想,對比思考,設想 種種解決方案,從而使一系列復雜的心理活動在學生的大腦中展開,學生形成開放式探索 性思維。如講《鹽類的水解》一節可以這樣引入這樣的問題:「酸的溶液由於 c(H+)>c (OH-)而顯酸性,鹼的水溶液由於 c(H+)<c(OH-)而顯鹼性,正鹽的組成中只有 金屬離子和酸根離子,既無 H+又無 OH-,但它們的水溶液並不都顯中性,你們知道這是 為什麼嗎?」這些 問題揭示了日常概念與科學概念的矛盾,激起了學生強烈的好奇心, 很快吊起學生的學習「胃口」,思維馬上變得活躍起來,教學難點很容易予以突破。當 然,對於學生的回答,教師要充分肯定正確的見解,對錯誤的回答要善於誘導,為學生 的思潮推波助瀾,為學生創設一個安全可靠的心理港灣。 6.2 創設質疑情景,激發自主探究的慾望。傳統的教育在能力培養過程中,往往存在一種缺陷即缺少獨創性。經驗告訴我們, 在已知與未知之間,在學過和未學過的知識之間,在未知領域與新領域的知識之間沒有 學生不可逾越的鴻溝。只要教師能為學生架設聯系的橋梁,諸多認識問題是可以突破 的,這正是探索性實驗培養的關鍵。 盡管我國近幾年來教改一直進行,但傳統的教學方法在教育領域里始終占據著主要地 位,即要求學生理解教材里的知識,並通過反復做習題來熟記知識,學生的大腦儲存和 堆滿了考題,但鮮有獨辟蹊徑、標新立異的勇氣,也難以具備發現新問題、運用新方 法、提出新見解的能力。質疑是探究的開始,更是創新的動力。成功的化學教育應該是 使學生在存疑、思疑、質疑、解疑、釋疑、答疑的過程中,能夠具備發現問題、分析問 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化學教師必須走出傳統教學的窠臼,精心創設質疑情境,使學生 學會批判性質疑和探究性質疑。 7、引導學生自己解決問題能力,形成自覺的探究習慣通過指導學生收集、查閱資料,自己解決淺層問題。課堂教學中常常會有一些與本 節知識有關,即本節知識的生長點,但這些知識又不屬於本節必須掌握的內容。可指導 8 學生自己查找相關資料進行閱讀、分析,以成為本節課的延續和深化。這樣做學生就逐 漸養成不斷探究化學奧秘的習慣。 討論,是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的很好手段。學生可根據已有的知識,最大限度地發揮 其創造潛能,調動其探究積極性。通過引導學生討論,使學生解決有爭議的、有難度的 問題,並能在這樣的探究中找到樂趣。化學學習中會有許多有爭議或有難度的問題出 現,教師鼓勵學生通過討論解答。討論時,教師要啟發學生層層深入地分析問題,疏導 思維障礙;糾正思維偏差等。 指導學生整理、小結,歸納各知識點及各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分析知識點與考點的 關系,研究學習方法,並對自己的學習過程、思維方法、思維品質進行評價和整理,從 而使知識達到高層的遷移。探究習慣一旦養成,思維品質也就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優化, 探究能力自然也就得到了提高。 總之,中學生科學素養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養出來的,需要教師不斷地引 導、培養。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使中學生養成用科學的觀點去觀察、去思考、去 質疑的素養,需要中學教師堅持不懈、共同努力,才能抓出成效。化學課堂的教學是為 學生的發展服務的,學習不再是只為了分數和高考,而在於技能掌握、科學素養的提高 以及科學態度、價值觀的形成,在於科學的探究能力及合作精神的培養,在於創新潛能 的激發。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准[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 出版社. [2] 石碧希.精心設計課堂教學、落實課程三維目標[j].福建教育學院學 報,2004(12):5-6. [3] 張建夫,趙輝,苑乃香.化學課程中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j].周口師范學院學 報,2006, 23(2):77-80. [4] 范冬萍.提高公眾科學素養與科學教育新理念[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 版) ,2006,(6):9-14. 9 [5] 李清林.淺談化學教學中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j].瀘州職業技術學院學 報,2007(1):82-84. [6]上官子木 2006.3 [7]《中國教育與探索》 中國科技文化出版社 2007 年第 11 期 《創造力危機——中國教育現狀反思》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10
Ⅳ 怎樣控制電路優秀教案設計與教學反思
上節課學習了電路的組成和電路連接過程中的可能出現的幾種情況,在解決了如何使一個燈亮起來的問題後,進一步深入探討怎樣使兩個燈亮起來的問題。本節課從生活中的情景「在房間里需要安裝吊燈和壁燈」引入,如何把兩只燈接入電路?由學生自己動手動腦把兩只燈可能的連接方式找出來,並區分尋找它們的特點,分別命名為串聯電路和並聯電路.再利用連接好的電路進一步比較兩種電路中的電流路徑、電燈的工作狀況,從而總結出串並聯電路的區別,尤其是開關分別在串聯電路和並聯電路中的不同作用。最後應用前面總結出的串並聯的知識來識別實際電路的連接狀況。整節課從生活情景出發,最終落腳點還是落在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電路連接的基本方式》是在學生學習了簡單電路知識以後貫穿於整個電學部分的一個重要內容,是學生學習電學知識的一個基礎,如果無法正確連接電路圖,後邊的學習將無法進行,它對學生認識串聯和並聯電路的特點,培養學生連接電路的技能有著重要的作用。本節內容是學生在學習了電路的連接方法和學會了畫電路圖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有關電路連接的不同方式——串聯和並聯。它既是對前一節內容的深入研究,又為學生學習後面的有關內容做了准備。
學情分析
學生在上節剛學習了電路,知道組成電路的元件,也了解了家用電器,但家用電器以及電路的連接方式並不了解,根本不知道串聯和並聯,對於不善於觀察生活的學生來說,更不了解這些家用電器相互的工作情況,所以本節由理論到實際,從紙面到生活,從電路圖到實物元件,一步步對學生進行引導,有利於學生對串、並聯電路特點的掌握。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通過實際的獨立操作能連接簡單的串聯電路和並聯電路,能根據設計的串聯電路圖和並聯電路圖連接實際的電路,同時盡可能自己動手設計一些有應用價值的串、並聯電路。能說出生活、生產中採用簡單串聯或並聯的實例。
2、過程與方法:通過探究,實驗的方法了解串、並聯電路的區別。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能說出生活、生產實際中串聯或並聯電路的實例,提高觀察能力,認識科學技術對社會發展和人類生活的影響。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知道兩種電路的基本特點。
教學難點:串聯、並聯電路的識別及電路連接的方式的判斷和應用。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預設學生行為
設計意圖
復習
1、 干電池、發電機、太陽能電池在工作時的能量轉化。
2、 洗衣機、電飯鍋、電燈在工作時的能量轉化。
3、 什麼是電路?
學生舉手回答,教師給予肯定。
復習鞏固,為引入新課作鋪墊
引入新課
如果給你一個開關、一個電源、兩個小燈泡,你如何連接它們?請畫出電路圖。
教師指出:這是兩種不同的電路,是電路連接的兩種基本方式,一種是串聯,一種是並聯,這節來研究電路連接的基本方式。
學生在練習本設計,並讓設計出不同電路圖的兩個學生板演。
激發學生的興趣,開拓學生思維
新授
1:串聯電路
PPT展示串聯和並聯的電路圖,講解定義:把元件逐個順次連接組成的電路叫做串聯電路;把元件並列連接組成的電路叫做並聯電路。
活動1:桌上現有兩個帶燈座的小電燈、電池、開關和導線若干,同桌合作,按展示的電路圖組成串聯電路。
活動2:
a.同桌討論:沿著電流方向看,電流由正極到負極有幾條路可以走?
b.同桌合作,取下一個燈泡,觀察另一個燈泡是否發光。
c.同桌合作,改變開關的位置,閉合、斷開開關,觀察開關的作用是否改變。
討論:串聯電路有哪些特點?
引導:1.有幾條電流路徑?2.各元件是否相互影響?3.開關位置對其作用有無影響?
討論完畢後PPT展示串聯電路的特點:
1.整個電路只有一條電流路徑。
2.各元件相互影響。
3.整個電路只需一個開關,且開關位置改變其控製作用不變。
學生積極動手,互相協作,連好電路,閉合開關,燈泡發光,學生露出成功的喜悅。
學生邊實驗邊討論並用筆記錄觀察到的現象。
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合作能力及觀察能力,讓他們感受到物理實驗的重要。
2:並聯電路
活動3:同桌合作,把桌上的元件按並聯電路圖組成並聯電路。
活動2:
a.同桌討論:沿著電流方向看,電流由正極到負極有幾條路可以走?
b.同桌合作,取下一個燈泡,觀察另一個燈泡是否發光。
c.教師演示:隨機用一組學生已連好的電路,給支路各加一個開關,分別閉合、斷開三個開關,觀察各開關的作用。
討論:並聯電路有哪些特點?
引導:1.有幾條電流路徑?2.各元件是否相互影響?3.讓學生了解並聯電路中的幹路和支路,開關位置對其作用有無影響?
討論完畢後PPT展示並聯電路的特點:
1.整個電路至少有兩條電流路徑。
2.各元件相不影響。
3.幹路開關控制整個幹路,支路開關只控制本支路。
學生積極動手,互相協作,連好電路,閉合開關,燈泡發光。
學生邊實驗邊討論並用筆記錄觀察到的現象。
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合作能力及觀察能力,讓他們感受到物理實驗的重要。
課堂練習
根據串並聯電路的特點分析:
1、房間里的兩個燈是如何連接的?為什麼?
2、請你判斷教室里的日光燈是如何連接的?為什麼?
3、街道的路燈是串聯還是並聯呢?為什麼?
4、你家裡的各種用電器之間是如何連接的?
生活、物理、社會:
節日小彩燈是怎樣連接的?
冰箱的壓縮機和冷藏室的照明燈之間是怎樣連接的?
同桌討論、分組討論。
活躍課堂氣氛、鞏固本節新知,讓他們參與實踐、從物理走向生活,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做到學以致用,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布置作業
1、畫出房間里兩盞燈連接的電路圖。
2、教室里有六盞燈,三個開關,畫出它們連接的電路圖。
獨立或合作完成
拓展視野,培養觀察生活的能力。
板書設計
一、串聯電路
1.定義:把元件逐個順次連接組成的電路叫做串聯電路;。
2.電路圖:
3.特點:
a.整個電路只有一條電流路徑。
b.各元件相互影響。
c.整個電路只需一個開關,且開關位置改變其控製作用不變。
二、並聯電路
1.定義:把元件並列連接組成的電路叫做並聯電路
2.電路圖:
3.特點:
a.整個電路至少有兩條電流路徑。
b.各元件相不影響。
c.幹路開關控制整個幹路,支路開關只控制本支路。
學生學習活動評價設計
自我評價表
我學到的知識
在生活中的應用
串聯電路的定義:
串聯電路的特點:
①
②
③
並聯電路的定義:
並聯電路的特點:
①
②
③
教學反思
通過本節教學發現,串、並聯電路的特點學生理解較快,而且很快用於解決實際生活問題,但部分學生的動手能力較差,串聯電路幾乎所有學生都能連接,但並聯電路在規定時間內連好的卻不足一半,使整堂課進度在此耽擱時間較長,所以在以後的教學中,我將注重從以下兩方面入手:
1.加強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在實驗的過程中教師加強指導,同時注重學生中間互相幫助。
2.如果時間比較緊張,將組成並聯電路這一學生實驗改為演示實驗,給學生留有充足的觀察、思考、討論的時間。
Ⅳ 六年級作文
論Copy作業
教育最大的弊端,老師眼中最大的敵人就是-------抄作業。抄作業,為何如此猖狂,又如此經久不衰呢?好的東西往往源源流長,那麼抄作業呢?從設立學堂以來,抄作業就沒有不存在過。抄作業當然不是好事,遺臭萬年的應該有「抄作業」一份。
抄作業有什麼壞處呢?
一、 學生會因此更懶散;
二、 學生的成績會更差;
三、 班級紀律會更差。
總而言之,抄作業百害而無一利。
所以,對我以前給別人抄的行為,我感到十萬分的不好意思。以前,每次有同學來問我問題,我是來者不拒,但別人來向我抄作業,我也是表示支持。因為我想,抄作業是因為他們不想做,既然不想做,那抄上滿滿的字總比空白好。就算他們不抄,交白卷,訂正的時候也是抄,早抄,晚抄,一個樣,所以我也就不拒絕了。而對於老師抄作業的態度,我也只是覺得小題大做。
我有一個親戚----言丹,她的學習還比較好,在她的描述中,我知道,他們四人小組,言某,蔣某,錢某等,四人分工,語數外自。雖然,他們相互抄作業,但蔣某、錢某的自然成績還是數一數二,有時比他們班學生一號選手還要好。這使我更加不排斥抄作業。而中考後,一個杭高,一個十三中,這讓我無法懷疑抄作業的壞處。
一個特殊的例子,導致了一個錯誤的想法。再說,老師說過不能抄作業,卻不曾舉出抄作業的危害。但是,當我明白「父母血汗之錢來之不易」的時候,我有些明白抄作業的壞處了。
抄作業,導致了父母的希望落空,導致了父母的血汗沒有結果,我發現,此刻,抄作業背負了太多太多不必背負的罪惡。如果沒有抄作業,也許又有多少個父母的夢想成真。
抄作業,這個現象過去有,現在有,將來也還會有,這是無法杜絕的。我沒有這個能力,但我會杜絕自己抄作業。我不想背負罪惡感,我不會也不敢再給人抄作業了。
心靈的感悟比說百遍好
本學期我接任五年級數學,經過一個多月的教學,發現學生有一個共同的不良習慣,就是大面積數學作業抄襲。開始幾個星期,採取了嚴厲的措施,有時真讓我惱火,可收效甚微,特別表現在所謂的聽話的女生尤為明顯抄襲作業。我在想,為何再三教育,還是收效不大呢。我處於深深的思索之中,經過向幾位典型學生的了解,我明白了學生為何反復抄作業。
於是,我一次品德課上,我舉行了一次主題活動:「抄襲作業…………」。要求學生起來交流:(1)為何要經常抄作業?(2)你抄作業有你的苦衷,能向全班說一下你的心中話嗎?(3)這樣做的好處有嗎?在啊里?(4)幾位學生說出抄帶來的害處。(5)我今後如何辦?整整一節課,學生涌躍發言,談對抄作業的感受,從而在心靈受到沖擊,抄作業最大壞處是讓自己不動腦筋完成任務,從而越來越懶惰,影響以後的學習,到高年級了,再也不能這樣做。通過這一次的全班交流,學生裝受到啟發很大,最近再也未發現這個現象。有時老師說百遍,還不如學生從心靈觸及來得快。
抄作業會影響個人的發揮情況,使自己的意識由主動變被動,從而導致對抄襲作業有一種依賴性。當然這只是片面的說法,事物都有兩面性。
當今校園學生抄作業現象日趨嚴重。許多學生早晨匆匆趕到學校不是讀書,而是抄作業;更有甚者「分工合作」集體抄作業。學生抄作業是中學教育中的一個頑疾。其後果是十分嚴重的,它敗壞了學風,形成了惰性,影響了學業成績,甚至嚴重妨礙了正常的教學工作。成績的落後是表面的,不勞而獲思想的滋生蔓延才是可怕的。抄作業,其主要責任在學生。但作為教師在追究學生這頭原因的同時,應當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學,是否擁有了先進的教育理念和適合學生自身發展的教學行為。許多學生抄作業與教師過激、粗糙的教學行為有關。 一、 學生抄作業的原因之一:「我不會」 現象分析:這其中有三種,一是自身的惰性,不肯動腦筋,見到作業,頭腦發脹,大呼不會做,缺乏鑽研精神;二是而是恐懼心理,只要是老師沒講過的,自己就沒有把握,人家做的總是對的,不自信;三是上課不專心,不會的越積越多,但作業又必須交,於是抄抄抄,可謂久病成疾。 反思一:有沒有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精神?課程改革到今天,「滿堂灌」,「滿堂問」的課堂教學模式還在泛濫,有些教師只是提供一個標准答案就……
Ⅵ 教案設計的三環節六要素是指什麼
一、三環節
1、要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根據課程標准、教材特點及學生實際,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確定具體的教學目標。
2、是整合優化教學內容,把握教材內容重難點協調各類課程間的內在聯系。
3、要以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宗旨,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和需要,究確定教學方式、教學手段,形成課時教學計劃即教案。
二、六要素
(1)備教材(課標)要求弄懂、弄通、吃透。
(2)備學生,要求關注學生的思想、生活、學習實際,了解學情,有的放矢。
(3)備資源,主要指社會資源,校內外的,特別是時政資源。
(4)備教學方法(手段)通過比較,找出最佳方法。
(5)備教學環節,進行教學環節的設計,包括時間的分配。
(6)備教學反思,成功、失敗之處,學生反映,同事評價,修改、充實教學設計等。
(6)原電池教學反思擴展閱讀:
教案設計總體優化
在教學設計中,要求教學過程結構具有整體優化的品質。要做到這一點,必須抓住教學過程的主要矛盾,分析各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相互作用方式,使教學過程各要素達到有機的配合,才能使教學得到最佳的整體效果。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各要素處於不斷變化之中,因此,必須從動態的、綜合的角度加以考察。每一個要素都會產生一定的力,但導致最後教學效果的力並不是各要素的力的簡單加和,而是各要素關系之間構成的「合力」。
這是教學設計必須遵循的一條重要原理。善於利用一切積極因素,克服不利因素,爭取最大合力,這是教學設計的主要任務。
Ⅶ 高一化學
第二章 化學反應與能量 (必修2)
教材分析:
本章共三節,可分為兩個部分——化學反應和能量、化學反應速率和限度,它們都屬於化學反應原理范疇,是化學學科最重要的原理性知識之一,也是深入認識和理解化學反應特點和進程的入門性知識。同時,它們又是在社會生產、生活和科學研究中有廣泛應用的知識,是對人類文明進步和現代化發展有重大價值的知識,與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因此,化學能對人類的重要性和化學反應速率、限度及條件控制對化學反應的重要性,決定了本章學習的重要性。
初中化學從燃料的角度初步學習了「化學與能源」的一些知識,而在選修模塊「化學反應原理」中,將從科學概念的層面和定量的角度比較系統深入地學習化學反應和能量、化學反應速率和化學平衡的原理。因此,本章內容既是對初中化學相關內容的提升與拓展,又是為選修「化學反應原理」奠定必要的基礎。
通過化學能與熱能、電能的相互轉化及其應用的學習,學生將對化學在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和開發新能源中的作用與貢獻有初步認識;通過對新型化學電源開發利用的介紹,學生將對化學的實用性和創造性有更多的體會;通過對化學反應速率和限度的討論,學生將從原理上加深對化學反應條件的認識。這些都會增進學生對化學的興趣和情感,體會化學學習的價值。
由於本章內容在初中化學、高中必修模塊和選修模塊中均有安排,體現了學習的階段性和層次性,在具體內容上前後還有交叉和重疊,因此,教師在教學時要充分注意到這一點。既要加強教學內容與實際的聯系,體現化學的實用性和重要性,又要注意知識的前後聯系和階段性、漸進性,把握教材內容的深度、廣度,防止任意拓寬加深,增加學生負擔。
第一節 化學能與熱能
第1課時
教學目標:
1、 通過實驗知道化學反應中能量變化的主要表現形式,能根據事實判斷吸熱反應、放熱反應,能說出中和熱的涵義。
2、 通過實驗探究體驗科學研究的一般過程,了解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
3、 通過實驗發展學習化學的興趣,進一步形成交流、合作、反思、評價的學習習慣。
重點難點:吸熱反應、放熱反應、中和熱等基本概念。
教學過程:
[創設問題情景]
在一支試管中放入一小塊生石灰,加入少量水,讓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再讓學生用手觸摸試管外壁,然後要求學生回答觀察到了什麼現象?觸摸試管外壁時有何感覺?說明什麼問題?並要求學生寫出反應方程式。
[結論]
生石灰與水反應生成糊狀的氫氧化鈣,試管發燙,說明反應放出了熱能。
[設問]
熱能是能量的一種表現形式。那麼,除剛才的這個反應,其它的化學反應過程中是不是也會有能量變化呢?其表現形式又是怎樣的?根據你已有的知識經驗舉例說明。
[學生舉例、說明]
[歸納小結]
物質在發生化學反應的同時還伴隨著能量的變化,這些能量變化通常又表現為熱量的變化。
[設疑]
那麼,化學變化中熱量變化的具體形式又有哪些呢?這將是我們本節課研究的主要內容。下面我們通過實驗來進行研究、探討,從中我們還可以了解到科學研究的一般過程和方法。
[學生分組實驗]
見教材實驗2-1。
[思考與討論]
用眼睛不能直接觀察到反應中的熱量變化,那麼,你將採取哪些簡單易行的辦法
來了解反應中的熱量變化?各有什麼優缺點?
[反思、交流與評價]
1、實驗過程中,你自己最滿意的做法是什麼?最不滿意的做法是什麼?
2、在思考、討論的過程中,其他同學給了你哪些啟示?你又給了他們哪些啟示?
[演示實驗]
見教材實驗2-2
[思考與討論]
1、通過觀察實驗現象,你得出了哪些結論?寫出反應方程式。
2、你覺得做這個實驗時需要注意哪些問題?還可以做哪些改進?實驗中對你最有
啟發的是什麼?
[小結]
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經常表現為熱量的變化,有的放熱,有的吸熱。
[設疑]
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知道燃燒反應、金屬與酸的反應是放熱的,而氫氧化鋇晶體與氯化銨晶體的反應是吸熱的,那麼,作為一類重要而常見的反應,酸與鹼的中和反應是放熱的還是吸熱的呢?下面,請同學們自己通過實驗來揭開這個秘密。
[學生分組實驗]
建議按教參P22頁的三組對比實驗進行。
[討論與交流]
1、通過實驗,你得出什麼結論?如何解釋?
2、通過這個實驗,你學到了哪些知識?學會了哪些研究方法?
3、要明顯的感知或測量反應中的熱量變化,實驗中應注意哪些問題?如何減小你與同組同學的實驗結果的差異?
4、聽完其他小組的匯報,發現他們的哪些做法比你們好?哪些不如你們的好?你現在是否又有了新的想法?假如要讓你設計一個能較准確地測量反應中熱量變化的裝置,它的大體構造是怎樣的,你可以和同學交流探討共同確定。
[教師講解]
1、中和反應都是放熱反應。
2、三個反應的化學方程式雖然不同,反應物也不同,但本質是相同的,都是氫離
子與氫氧根離子反應生成水的反應,屬於中和反應。由於三個反應中氫離子與氫氧根離子的量都相等,生成水的量也相等,所以放出的熱量也相等。
3、中和熱:酸與鹼發生中和反應生成1mol水所釋放的熱量稱為中和熱。
4、要精確地測定反應中的能量變化,一是要注重「量的問題」,二是要最大限度地
減小實驗誤差。
[總結]
本節課我們結合已有的知識經驗,以實驗為主要的研究手段,初步探討了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及其主要形式。相信通過學習,同學們會有許多收獲。但是,隨著學習的深入,也必然會有更深層次的問題涌現出來,比如:化學反應中為什麼伴隨有能量的變化?為什麼有的反應放熱,有的反應吸熱?如何來合理地表達反應中的能量變化?等等。這些問題我們將在下一節課上進一步探討。
補充練習
1、下列反應中屬吸熱反應的是 ( )
A 鎂與鹽酸反應放出氫氣 B 氫氧化鈉與鹽酸的反應
C 硫在空氣或氧氣中燃燒 D Ba(OH)2•8H2O與NH4Cl反應
2、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
A 化學反應除了生成新物質外,還伴隨著能量的變化
B 放熱反應不需要加熱即可發生
C 需要加熱條件的化學反應都是吸熱反應
D 1mol硫酸與足量氫氧化鈉發生中和反應生成水所釋放的熱量稱為中和熱。
3、 城市使用的燃料,現大多為煤氣、液化石油氣。煤氣的主要成分是CO、H2的混合氣體,它由煤炭與水蒸氣在高溫下反應製得,故又稱水煤氣。試回答:
(1) 寫出製取水煤氣的主要化學方程式————————————,該反應是——————反應(填吸熱、放熱)。
(2) 設液化石油氣的主要成分為丙烷(C3H8 ),其充分燃燒後產物為CO2和 H2O,試比較完全燃燒等質量的C3H8及CO所需氧氣的質量比。
4、 比較完全燃燒同體積下列氣體需要的空氣體積的大小:
天然氣(以甲烷計)、石油液化氣(以丁烷C4H10計)、水煤氣(以CO、H2體積比1:1計)
5、 兩位同學討論放熱和吸熱反應。甲說加熱後才能發生的化學反應是吸熱反應,乙說
反應中要持續加熱才能進行的反應是吸熱反應。你認為他們的說法正確嗎?為什麼?
(江蘇省海門中學 施紅專)
答案:1.D2.BC3.(1)C+H2O CO+H2 吸熱 (2) 70:11 4.石油液化氣>天然氣>水煤氣5.略
第一節 化學能與熱能
第2課時
教學目標:
1、能從化學鍵的角度理解化學反應中能量變化的主要原因,初步學會熱化學方程式的書寫。
2、能從微觀的角度來解釋宏觀化學現象,進一步發展想像能力。
2、 通過化學能與熱能的相互轉變,理解「能量守恆定律」,初步建立起科學的能量觀,
加深對化學在解決能源問題中重要作用的認識。
重點難點:
1.化學能與熱能的內在聯系及相互轉變。
2.從本質上理解化學反應中能量的變化,從而建立起科學的能量變化觀。
教學過程:
[導入]
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對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有了初步的認識,知道了反應中
的能量變化通常表現為熱量的變化——放熱或者吸熱,也了解了中和熱的概念。那麼,很多同學也許會有這樣一些疑問:化學反應中為什麼會有能量變化?為什麼不同反應的熱效應不同?本節課,我們將圍繞這些問題,先從微觀和宏觀的角度來揭示這些秘密,然後介紹反應中熱效應的表示方法,最後再談談化學在能源開發、利用中的作用和地位。
[創設問題情景]
氫氣和氯氣的混合氣體遇到強光會發生什麼現象?為什麼?
[學生思考、討論]
氫氣和氯氣的混合氣體遇到強光會發生爆炸。這是因為反應在有限的空間里進行,放出大量的熱,使周圍氣體急劇膨脹。
[進一步思考]
反應中的熱量由何而來? 氫氣和氯氣反應的本質是什麼?
[學生思考、討論]
從化學鍵角度分析氫氣和氯氣反應的本質。
[教師補充講解]
化學反應的本質是反應物中化學鍵的斷裂和生成物中化學鍵的形成。化學鍵是物質內部微粒之間強烈的相互作用,斷開反應物中的化學鍵需要吸收能量,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學鍵要放出能量。氫氣和氯氣反應的本質是在一定的條件下,氫氣分子和氯氣分子中的H-H鍵和Cl-Cl鍵斷開,氫原子和氯原子通過形成H-Cl鍵而結合成HCl分子。1molH2中含有1molH-H鍵,1mol Cl2中含有1mol Cl-Cl鍵,在25℃和101kPa的條件下,斷開1molH-H鍵要吸收436kJ的能量,斷開1mol Cl-Cl鍵要吸收242 kJ的能量,而形成1molHCl分子中的H-Cl鍵會放出431 kJ的能量。這樣,由於破壞舊鍵吸收的能量少於形成新鍵放出的能量,根據「能量守恆定律」,多餘的能量就會以熱量的形式釋放出來。
[歸納小結]
1、 化學鍵的斷裂和形成是化學反應中能量變化的主要原因。
2、 能量是守恆的。
[練習反饋]
已知拆開1molH2中的化學鍵要吸收436kJ的能量,拆開1molO2中的化學鍵要吸收496 kJ的能量,形成水分子中的1mol H-O鍵要放出463 kJ的能量,試說明2H2+O2=2H2O中的能量變化。
[講解]
剛才我們從微觀的角度分析了化學反應中能量變化的主要原因,那麼,又怎樣從宏觀的角度來判斷一個反應到底是放熱還是吸熱的呢?各種物質中都含有化學鍵,因而我們可以理解為各種物質中都儲存有化學能。化學能是能量的一種形式,它可以轉化為其他形式的能量。不同物質由於組成、結構不同,因而所包含的化學能也不同。在化學反應中,隨著物質的變化,化學能也隨之改變,如H2 與Cl2、O2的反應。那麼,一個化學反應吸收能量還是放出能量是由什麼決定的呢?
[學生討論、交流]
1、 一個確定的化學反應在發生過程中是吸收能量還是放出能量取決於反應物
的總能量和生成物的總能量的相對大小。
2、 畫出反應物、生成物總能量的大小與反應中能量變化的關系示意圖。
[思考與分析]
甲烷燃燒要放出熱量,水電解產生氫氣和氧氣,試從化學鍵和物質所含能量的角
度分析氣原因,並說明反應過程中能量的轉變形式。
[提出問題]
前面我們通過對具體反應的分析,從微觀和宏觀兩個角度探討了化學反應中能量變化的主要原因,知道了化學能和其它能量是可以相互轉變的,還知道化學反應中能量變化通常表現為熱量的變化。那麼,怎樣把物質變化和熱量變化統一地表達出來呢?你可以在和同學討論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想法,並對其他同學提出的表達方式作出評價。
[教師講解]
熱化學方程式的含義及朗讀和書寫的注意點
[練習反饋]
乙炔( C2H2)氣體在氧氣中完全燃燒會放出大量的熱,形成高溫火焰,可以用於焊
接或切割金屬。已知0。5 mol乙炔完全燃燒生成液態水會放出649 kJ的熱量,試寫出
反應的熱化學方程式,並計算1Kg乙炔完全燃燒放出的熱量。
[教師講解]
乙炔是一種重要的烴類,煤、石油、天然氣的主要成分也是各種烴類,它們在燃燒
時都會放出大量的熱,所以煤、石油、天然氣在能源中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對促進
人類社會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閱讀相關圖片、資料或播放錄像]
[思考、交流]
根據你的經驗體會,談談你對當前能源利用、開發及能源危機的看法。
[總結]
化學反應伴隨能量變化是化學反應的一大特徵。我們可以利用化學能與熱能及其它
能量的相互轉變為人類的生產、生活及科學研究服務。化學在能源的開發、利用及解決
日益嚴重的全球能源危機中必將起帶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同學們平時可以通過各種渠道來關心、了解這方面的進展,從而深切體會化學的實用性和創造性。
補充練習:
1、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
A 化學反應除了生成新物質外,還伴隨著能量的變化
B 物質燃燒和中和反應均放出熱量
C 分解反應肯定是吸熱反應
D 化學反應是吸熱還是放熱決定於生成物具有的總能量和反應物具有的總能量
2、已知金剛石在一定條件下轉化為石墨是放熱的。據此,以下判斷或說法正確的是( )
A 需要加熱方能發生的反應一定是吸熱反應 B 放熱反應在常溫下一定很容易發生
C 反應是放熱還是吸熱,必須看反應物和生成物所具有的總能量的相對大小
D吸熱反應在一定條件下也能發生
3、有專家指出,如果將燃燒產物如CO2、H2O、N2等利用太陽能使它們重新組合變成CH4、CH3OH、NH3等的構想能夠成為現實,則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 ( )
A 可消除對大氣的污染 B可節約燃料
C 可緩解能源危機 D此題中的CH4、CH3OH、NH3等為一級能源
4、已知破壞1mol N≡N鍵、H-H鍵和N-H鍵分別需要吸收的能量為946kJ、436kJ、391kJ。試計算1molN2(g)和3 molH2(g)完全轉化為 NH3(g)的反應熱的理論值,並寫出反應的熱化學方程式。
5、「用天然氣、煤氣代替煤炭作為民用燃料」這一改變民用燃料結構的重大舉措,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請分析其優點,並將你的觀點和同學討論交流。
(江蘇省海門中學 施紅專)
答案:1.C 2.CD 3.B 4. 92KJ N2(g)+3H2(g)=2NH3(g) △H=-92KJ/mol
第二節 化學能與電能
第1課時
教學目標:
1、通過實驗探究原電池中發生的反應,認識化學能轉化為電能的基本原理。
2、學會分析、推理、歸納和總結的邏輯思維方法,提高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
題的能力。
3、通過實驗和小組合作學習,體驗科學探究過程。
4、了解各類電池在生產、生活實際中的應用,認識化學的價值。增強環保意識。
重點難點:初步了解原電池的概念、原理、組成及應用。
通過實驗探究從電子轉移角度理解化學能向電能轉化的本質及原電池的構成條件。
教學過程
[創設問題情景]
電能是現代社會最清潔、也是最重要的二次能源,人類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都離不開它。而火力發電又在電能生產中佔有相當大的比重,是電能最主要的來源。
[播放錄像或展示圖片]
[提問]
燃燒的本質是什麼?火力發電中能量的轉化方式是怎樣的?火力發電又有哪些優
點和缺點呢?
[學生討論、分析]
[激疑]
針對火力發電的缺點,能否通過某些方式將化學能直接轉化為電能呢?
[分組實驗探究]
鋅銅原電池原理
實驗1:把一塊鋅片和銅片同時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燒杯里。
實驗2:用導線將鋅片和銅片連起來。
實驗3:在導線中接入一個靈敏電流計。
將實驗中觀察到的現象和自己的結論記錄下來。
[學生交流、討論]
1、實驗1和實驗2中的現象有何不同?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2、鋅片和銅片用導線連接後插入稀硫酸中,銅片表面有氣泡產生,你認為這種氣體可能是什麼?鋅片和銅片上可能分別發生什麼反應?如何證明?
3、 靈敏電流計的指針發生偏轉,說明有電流通過,你如何解釋這一現象?該裝置的
正負極分別是什麼?請你再設計一個實驗證明之。
[教師補充講解]
原電池的定義;鋅銅原電池的工作原理;電極反應式及電池總反應式的書寫。
[設疑]
通過剛才的實驗我們可以體會到,化學能在原電池裝置中可以直接轉化為電能,
那麼,符合什麼條件的裝置才能構成原電池呢?
[分組實驗探究]
原電池的構成條件。見教師用書P29頁。
[交流討論、歸納總結]
原電池的構成條件:1、兩種活潑性不同的金屬(或一種金屬和另一種非金屬
導體)構成電極。
2、電解質溶液。
3、構成閉合迴路。
4、能發生自發的氧化還原反應。
[反思與評價]
在剛才的分組實驗中,同伴或其他組的同學的哪些做法對你有啟發?你又提出了
哪些好的思路?根據提供的儀器、葯品,你現在還能設計出其它的原電池裝置嗎?
[實踐活動]
製作水果電池
[小結]
通過前面的兩組分組實驗,我們了解了原電池的工作原理和構成條件,同學們對
於通過實驗來進行化學研究的思路、方法也一定有了更深的體會。為了滿足生產、生活、
科學研究等各方面的需要,科學家尤其是化學家根據原電池原理設計出了許許多多形狀
各異、用途不同的實用電池,極大地方便了我們的生活,也有力地促進了科學的發展。
那麼,你所知道的電池有哪些呢?
[學生舉例]
[教師引導學生分析]
常見電池的組成和工作原理。
[鞏固練習]
相同條件下,純鋅粒和粗鋅粒與同濃度的稀硫酸反應的速率一樣嗎?為什麼?假
如要求你設計實驗來證明你的觀點,你的實驗方案是怎樣的?證據和結論又是什麼?
補充練習
1、根據Zn+Cu2+=Zn2++Cu的反應原理設計一個原電池,當Zn為負極時,正極可以選用的金屬材料是:
A 鎂 B 石墨 C 鋁 D 鉛
2、X、Y、Z都是金屬,把X投入Z的硝酸鹽溶液中,X的表面有Z析出, X 與Y組成原電池時,Y為電池的負極,X、Y、Z三種金屬的活潑性順序為: ( )
A X>Y>Z B X>Z>Y C Y>X>Z D Y>Z>X
3、電工操作規程中規定不能把銅導線與鋁導線連接在一起,其中的化學原理是——————
——————。
4、市場上出售的「熱敷袋」中含有鐵屑、炭粉、木屑和少量氯化鈉、水等,熱敷袋啟
用前,用塑料袋和空氣隔絕,啟用時打開塑料袋,輕輕揉搓就會放出熱量。試回答下列
問題:
(1) 熱敷袋產生熱量的來源是
(2) 炭粉的主要作用是
(3) 加入NaCl的作用是
5、生活中,有些金屬製品在使用一段時間後會失去表面的光澤,嚴重的會變得銹跡斑斑影響使用,尤其是鋼鐵製品在潮濕的空氣里很容易生銹,你知道這是什麼原因嗎?試結合生活實際討論防止鋼鐵生銹的方法。
(江蘇省海門中學 姜明 施紅專)
答案:1.BD 2.C 余略
第二節 化學能與電能
第2課時
教學目標:
1、 通過實驗探究認識電解和電鍍的基本原理,進一步學習電極反應式的書寫。
2、 能從能量轉化、裝置、電極反應等方面區別電解反應和原電池反應,進一步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 初步了解電解在生產和生活中的應用,感受化學在促進社會發展、提高人們生活質量中的重要作用。
重點難點:電解和電鍍的原理。
電解的電極反應式及總反應式。
教學過程:
[創設問題情景]
在初中里我們就學過水的電解,知道把電流通過水就能製得氫氣和氧氣。事實上,
電流也能使其他很多物質發生反應,比如,工業上利用電解飽和食鹽水的方法來生產
燒鹼、氫氣和氯氣,利用電解熔融的氧化鋁來生產金屬鋁。那麼,電流是怎樣使各種
物質發生反應而獲得我們所需要的物質的呢?這節課我們就將通過實驗探究來了解電
解的原理。
[實驗探究]
在教師指導下,讓學生用下面介紹的簡易裝置進行電解實驗,並交流討論實驗結
果。
1、 取一段約2厘米長的棉線,置於大片玻璃片上,用3滴食鹽水將整根棉線潤濕。
然後在其左右兩邊各加數滴食鹽水溶液,再在兩端各滴加1滴酚酞試液。
2、 將兩只鱷魚夾分別夾住棉線兩端,用導線把鱷魚夾分別與直流電源相連,約15
—20s後,觀察發生的現象。
3、 在沒有顯示紅色的一端滴加一滴碘化鉀澱粉溶液。
[交流討論]
將記錄下來的實驗結果進行討論。
實驗1—食鹽水滴加酚酞試液沒有顏色變化。
實驗2—通電後,跟電源負極相連的一端溶液呈紅色,並有細小的氣泡產生,說明
氫氧根濃度增大。
實驗3—與電源正極相連的一端滴加碘化鉀澱粉溶液後溶液呈藍色,證明有氯氣產
生。
[教師補充講解]
1、 電解反應中的能量轉化方式及電解池的構成條件。
2、 陰陽極發生的反應(電解原理)及電極反應式、總反應式。
[觀看錄像或展示圖片]
氯鹼工業
[設問]
假如用石墨作電極,用氯化銅溶液代替氯化鈉溶液,進行電解,在陰陽極上各發生
什麼反應?如何證明你的結論?
[交流討論]
[歸納小結]
電解反應的本質是電解質溶液在電流的作用下,在兩極發生氧化還原反應。
[提問]
假如把剛才的實驗裝置改動一下,用粗銅作陽極,用精銅作陰極,用氯化銅溶液作
電解質溶液進行電解,兩極反應又是怎樣的?
[交流討論]
[教師說明]
銅的電解精煉及其價值。
[交流討論]
某同學根據他所學的知識設計了一個實驗,他用銅作陽極材料,鐵作陰極材料,電
解硫酸銅溶液,請你幫他分析兩極及溶液中發生的變化,說明理由及該實驗可能的實用
價值。
[教師補充說明]
電鍍的原理及其應用。
[實物展示]
各種電鍍產品。
[比較總結]
原電池與電解池的區別與聯系(從裝置構成、能量轉化方式、兩極反應等幾個角度)。
[鞏固練習]
分析用惰性電極電解硝酸銀溶液、硫酸銅溶液、氫氧化鈉溶液時兩極發生的反應,
寫出電極反應式和電解總反應式。
補充練習
1、在原電池和電解池的電極上所發生的反應,同屬氧化反應或同屬還原反應的是( )
A 原電池的正極和電解池的陽極所發生的反應
B 原電池的正極和電解池的陰極所發生的反應
C 原電池的負極和電解池的陽極所發生的反應
D 原電池的負極和電解池的陰極所發生的反應
2、用電解水的方法分析水的組成時,需加入一些物質以增強水的導電性,一般不宜加
入的物質是 ( )
A Na2SO4 B NaCl C CuSO4 D KOH
3 、已知金屬M中混有金屬P,電解精煉M,P以單質形式沉積於陽極下面的泥中,M、
N組成原電池,M為正極,則M 、N、P三中金屬活動性順序為: ( )
A P>M>N B N>P>M C P>M>N D N>M>P
4、下列關於銅電極的敘述中錯誤的是: ( )
A 銅鋅原電池中銅是正極。 B 用電解法精煉銅時,粗銅做正極。
C 在鍍件上鍍銅時,可用金屬銅作陽極
D 電解稀硫酸制氫氣、氧氣時,銅作陽極。
5、如圖所示,A為一張浸透澱粉碘化鉀溶液並滴有酚酞試劑的濾紙,a、b 為兩張緊貼
濾紙上的Pt片,並用導線與直流電源 M、N相連,通電後,在a
周圍觀察無色溶液變為藍色。
(1) 電源哪一極是正極?
(2) b周圍可觀察到什麼現象?為什麼?
(江蘇省海門中學 姜明 施紅專)
答案:1.BC 2.BC 3.D 4.D 5.(1)M (2)溶液變成紅色,因為b極周圍H+減少,導致pH增大。
Ⅷ 高中學習
一、立志是學習動力的源泉
微生物學家、化學家巴斯德說過:「立志、工作、成功是人類活動的三大要素。立志是走向成功的大門,工作是登堂入室的旅程,這旅程的盡頭就有一個成功在等待,來慶賀你努力的結果。」
作為一個高中學生,應該學會把握時代的脈博,面向未來,立振興祖國之志,立自我成才之志,還要逐步培養和樹立自己的專業方面的志向和理想。有了遠大的志向抱負,就有力爭上游、奮鬥成才的強大動力,刻苦學習,努力爭取優異的成績。
二、跨越好從初中到高中的學習台階
初、高中之間,在知識上有它的連續性。初中所學過的知識,都是高中學習的知識基礎。但是,跟初中比較起來,高中各學科在知識廣度、內容深度上有明顯的提高。因此,認識高、初中在學習內容、學習方法等方面有什麼不同,做好思想准備,並主動積極地創造條件,盡快適應各科學習,是非常必要的。
相對初中的學習,高中的學習跨越了知識和能力兩大台階。高中的知識內容與知識結構與初中相比出現了兩個飛躍:從具體到抽象,從特殊到一般,在知識的廣度和深度上都大大提高。在能力方面,高中的學習對同學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抽象概括思維能力、邏輯推理思維能力、分析綜合能力、自學能力等等都要求有較大的發展和提高。
從初中階段進入到高中階段,在學習上要跨上一個較高的台階。為了順利地跨越這一台階,我們要有足夠的思想准備,要以新的、不同於初中的學習方法,學好高中的課程。
三、尋找一套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學習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每個同學都應根據自己的特點,逐步摸索出一套適合自己的好的學習方法。下面提出一些高中階段一般較為適合的學習方法,供同學們參考。
1.努力做到全面發展與培養個性特長相結合
中學生應該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就學科學習來說,也要全面發展。語文、英語作為語言文字的基本工具,數學作為運算的基本工具,首先必須學好;物理、化學、生物、計算機,作為現代科技的基礎,也要努力學好;政治課的學習,能使我們確立正確的政治方向和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歷史、地理知識以及音樂、美術等藝術科目,對於文化修養和思想境界的提高,以及培養對高雅藝術的欣賞鑒別能力的發展,都是不可缺少的。
作為一個中學生,在全面發展的基礎上,也要培養自己的個性特長。培養自己的個性特長,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對自己准備選考的X科目,既要培養對它的興趣,又要努力把這個X科目學得較好。第二個含義是要有自己特別熱愛的領域或技能,如電腦技術、書法、繪畫、音樂、體育等,力爭達到較高的水平。要擺脫那種千人一面的傳統軌道,讓自己的個性、創新精神和潛在才華得到發展。你有哪一項特長,你就在那一項活動及其相關的競賽或考試中一顯身手,展示你的才華。
2.學會讀書
成功的學問家,都有著迷地讀書的特點。「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作為中學生,讀書,首先要讀好課本,然後還要進行廣泛的課外閱讀。
(1)正確使用課本
課本,是教與學的根據。要學習好各個學科,必須重視並學會閱讀課本。有些同學不知道應該怎樣使用課本,往往只是在課後從書本中找出解題的公式,把習題做出來,就以為是讀了課本了。這種用書的方法,在高中是決不可行的。在不同的學習環節中,都要閱讀課本,但有不同的要求。
在上課前,最好先預習課本中將要講授的內容,這一遍是略讀,只要知道將要講什麼就可以了,有不明白之處記下來,課堂上認真聽明白它。預習是為了使聽課心中有數,提高聽課效率。
課後第一件事不是做練習,而是閱讀課文。課後復習,是消化階段,是自己進行深入理解、分析綜合的積極思維過程,必須及時地、仔細地、逐字逐句地閱讀課本,並在此基礎上,動腦動手,積極消化。
最後,在學完每章之後,還應把整章課文再閱讀,做一個全章總結,把全章內容整理成有綱有目的系統內容,有系統地掌握它。這是一種知識歸納。
(2)廣泛的課外閱讀
除了精讀課本外,為了開拓自己的視野,培養自學能力,還應進行廣泛的課外閱讀,特別是科普書籍和報刊。對科普報刊上的文章,除了自己特別有興趣的可以精讀外,一般只要泛讀就可以了。在泛讀中可能遇到一些自己讀不懂或讀得不太懂的問題,這不要緊,從閱讀中知道有這么一回事,也是有益處的,這種閱讀的主要意義在於擴大你的知識面,活躍你的思維。
3.認真做好實驗
實驗是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的基礎和最重要的研究方法。在學習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時,實驗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和鞏固有關知識。因此,必須學會實驗。在高中,我們怎樣會科學實驗呢?
(1)要認真學好歷史上的著名實驗。學習這些歷史上著名實驗的實驗方法、實驗原理和實驗裝置,可以啟發我們自己的思路,使我們在自己進行實驗時可以進行借鑒,吸取其精華,並認識到對現象的認真觀察和科學歸納的重要性。
(2)正確觀察演示實驗。課堂上的演示實驗,是教師進行操作,引導我們正確觀察、從實驗中分析總結得出規律的實驗。這時我們雖然沒有機會動手,但在實驗的過程中,可以充分地看和聽,還可以充分地思考。觀察演示實驗。首先要認真聽清老師關於為什麼要做這個實驗和怎樣安排實驗的講解,明確實驗目的,知道要考慮哪些因素,排除什麼干擾,用什麼儀器,它們的作用如何等等。在演示的過程中,要看清每個步驟的目的、操作過程、現象變化過程、怎樣做可以獲得成功、怎樣將導致失敗等等。總之,看演示實驗,要認真觀察和思考,把注意力放在觀察和思考實驗目的、原理、裝置、實驗操作步驟和變化過程上,而不能單看實驗結果,更不能只覺得好看、好玩就心滿意足了。
(3)認真動手做好實驗。教學中安排的學生實驗,是極為寶貴的學習機會。百聞不如一見,更不如一做,要真正掌握實驗技能,必須通過自己的實踐。怎樣動手做好實驗呢?那就要做到「六要六不要」:
一要預習,明確實驗目的、原理、步驟,做到胸有全局。不要心中無數,實驗中手忙腳亂,實驗後對實驗結果茫茫然。
二要理解儀器性能及使用注意事項,愛護儀器。不要隨意玩弄,任意亂用。
三要仔細觀察實驗現象及變化過程細節,透過現象看本質。不要粗心大意看熱鬧。
四要操作規范,養成良好的實驗素養,這是獲得准確的實驗結果和取得實驗成功的保證。不要隨心所欲、胡亂操作甚至損壞儀器。
五要既動手又動腦,不但在操作上下功夫,而且積極動腦深入思考為什麼要這樣做,不要光做不思考。
六要認真處理實驗數據,分析實驗結果,找出產生誤差的原因,填好實驗報告。不要潦草馬虎,為了得到滿意結果而拼湊數據。
4.養成做練習的良好習慣和規范
做練習是高中學習中的重要環節,歷來為同學們所重視,它對透徹理解和鞏固所學知識,培養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都起很大的作用。要做好練習,必須有良好的習慣。如果只追求解題的答案和數量,陷入題海中,必然收效甚微。
理解掌握基礎知識,是正確完成練習的前提條件。基本概念、規律是解題的依據。不會解題或解題錯誤,常常是因為基本概念和規律沒有理解好的緣故。
做練習的正確方法和良好習慣應是怎樣的呢?
首先要認真審閱題目。例如在解物理題時,首先應認真分析研究對象和物理過程。要仔細閱讀題目中每一句,每一個概念,每一個數字,每一個單位,使自己清楚題意。然後確定研究對象是哪個物體或哪個系統,這些對象經歷什麼過程,從而確定解題的目標和依據。
畫草圖是幫助我們分析題目,使題目形象化、具體化的途徑。
要把已知條件和未知量一一列出。練習題中的已知條件,有的是直接給出為已知數,有的不是直接給出,而是間接給出,隱含在一些給出的數值或信息中,要通過分析,根據一些相互關系,才能求出來。
根據題意分析,找出各物理量之間的變化關系、確定解題的物理公式。要特別注意某些習題中的近似條件或發生轉折的臨界狀態。還要注意許多物理習題,由於思考的角度和思路不同,選擇的研究對象不同,運用的物理公式和數學方法不同,可有幾種不同的解法。做習題時,進行一題多解的練習是很有必要的。通過對各種解法加以分析比較,不但能使知識融會貫通,而且能學會選擇最簡捷、最巧妙的解法。
在運算中,必須統一單位制。
解物理習題,不能一解出結果就認為達到目的了,還要研究這些結果是否合理,是否已經齊全,是否有取值范圍,等等。必須確認答案已經全面合理,正確無誤,解題才算結束。
做練習時,要注意培養認真嚴謹的學風,做到表達規范。
練習、測驗經老師批改發回後,不能只看分數,要認真研究老師批改中指出的問題,檢查發現自己在理解和運用知識方面的漏洞和錯誤,及時補上和改正。應建立一個錯題記錄,仔細分析原因,找出相應的薄弱知識點加以強化,這樣才有可能避免犯同樣的錯誤。
5.掌握記憶的方法
學習中,有大量的知識都要求我們記憶,以便隨時可以拿出來加以應用。怎樣才能迅速、完整、准確地記住它們呢?
理解是記憶的基礎。進入了高中階段,更要強調在加深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記憶,在理解和記憶的結合上有更高的要求。
理科的概念和規律有些似乎簡單,有些則很抽象、復雜,不論如何,在學習時都應加以分析,弄清來龍去脈,突出要素,抓住關鍵,這樣就能加深印象,可以在達到理解的同時記憶下來,並在分析和解決問題時能靈活運用了。(突出重點記憶法)
在研究某些問題時,許多概念、規律往往成組出現。在學習時除了弄清它們的來龍去脈,還應縱橫比較,弄清如何得來,如何應用,如何從一些公式推出另一些公式,還應將它們與有關的相類似的公式從形式上、內容上、特徵上加以比較鑒別。可以進行列表類比、知識歸類,掌握知識的內在聯系和相互區別。這樣,對較為復雜的內容,也能理出體系和線索,並能清晰地記憶和運用它們。(對比聯系歸類記憶法)
反復自我撿查,反復應用,是鞏固記憶的必要步驟。每節課後的復習、單元復習、解題應用、實驗操作、學期學年復習,都應有計劃做好安排,才能不斷鞏固自己的記憶。
四.把學知識和學方法結合起來,發展能力
學習中,不但要掌握各科的基礎知識,而且要與學習一些科學的研究方法結合起來,培養有效地從事學習、工作和探索未知事物的能力。有了這些能力,就可以學得快而好,長大後就有更強的獨立工作能力和發明創造能力。
在解題時,不能只會解就算了,而是要提高到掌握解題的基本方法的高度。
在高中階段,要培養的能力是多方面的,下面主要談談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實踐動手能力,以及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培養問題。
觀察能力 一個有較強的觀察能力的學生,在觀察實驗時和自己做實驗時,就能抓住過程和現象的特徵,能夠敏銳地發現一些原來設想不到的或有細微差別的現象,也能從周圍的日常生活中獲得很多的知識。怎樣培養自己的觀察能力呢?
觀察時必須目的明確、專心致志,抓住觀察現象的特徵。對實驗的每一步驟,都要明確主要是探索或驗證什麼,把觀察的注意力集中到這點上。觀察還必須精細,留心有什麼新的現象發生,而不是浮光掠影、視而不見。
我們還要敏於觀察,對一些現象還要反復觀察。在觀察過程中積極思考,在實踐中就能不斷提高自己的觀察能力。
思維能力 思維能力是各種能力的核心。思維包括分析、綜合、概括、抽象、推理、想像等過程。應通過概念的形成、規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知識的應用等培養思維能力。因此,在學習過程中,不但要學到知識,還要學到科學的思維方法,發展思維能力。
要提高思維能力,就要經常用比較法進行學習。首先,在學習每一個新概念時,不但聽老師講解,還要自己進行比較,找出相似的例子,加深認識。第二,學到意義相近的概念、規律時加以比較,從多角度、多方面分析其區別與聯系。經常用比較法進行學習,可以學會全面分析問題,從多種事物發現它們的聯系、區別和各自特徵,使思維的廣闊性和深刻性得到提高。
實踐動手能力 學習中既要善於動腦,也要善於動手。實際操作能力主要指能夠做出東西來,並且養成一系列有關智力的意志品質(如事前設計好操作步驟、能正確使用儀器和工具、注意准確和精密、及早糾正偏差或迅速改用更合理的方案等)。課堂上做好分組實驗和隨堂小實驗,在課外積極參加各種創意實驗設計和科技發明創造活動,都能使自己的實踐動手能力得到很好的提高。在課堂、課外的實驗和各項設計、製作活動中,都要努力和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結合起來,培養收集、處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 培養自己的創造才能,首先要學會發現問題,敢於提出問題。愛因斯坦說過:「發現問題往往比解決問題更重要。」要敢於對已有的結論提出疑問,敢於抒發自己的不同意見,敢於通過自己的探索去「發現」知識。要通過課內老師指引下的研究性學習,以及課外自訂題目、獨立進行的研究性的探索,體驗知識的發現過程,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學會求異,學會創新。要知道,科學的發展離不開創造,要想將來在科學上有所建樹,是離不開創造性思維的。今天具有創新性的學習精神,他日就能在國家的社會主義建設中,搶占科技發展高級領域中的「制高點」,進而控制一大片的開闊地帶,成為攀登科技高峰的優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