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實錄
⑴ 二年級乘法的初步認識是什麼
通過直觀和操作,使學生理解求相同加數的和用乘法計算比較簡便,知道乘法算式的含義。掌握乘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會正確地讀出和寫出乘法算式。會正確地敘述乘法算式的意義;還要會用學具擺出乘法算式的含義。
教學目標:
讓學通過經歷乘法是由幾個相同加數的加法的簡便形式的變化過程。 讓學生從簡單的實際問題中抽象出求幾個幾相加的數學實際問題,並能用乘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學習乘法中培養學生對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掌握乘法的來源,理解乘法的意義。
教學難點:識別相同加數,理解兩個「因數」所表示的意義 授課過程: 揭示課題 動畫明星「熊二」統計小鳥數量的形式導入,發現使用同數連加的不方便。然後請求「貝貝」老師的幫忙,引出乘法的來源。
認識乘法 講解乘法如何從加法轉變而來,進一步講解乘法各個部分名稱的認識。 把連加如何寫成乘法。 「幾加幾的問題」如何寫成乘法算式。
練習鞏固 看圖算出花朵數量 幫助王爺爺數出綿羊的個數 (通過看圖寫乘法,解決簡單的乘法問題並鞏固)針對智力障礙五年級學生創作,根據本班學生注意力不集中,理解能力差的情況我的微課的設計思路如下: 用有關動畫明星的故事情境導入,提起學生對本節課的興趣和熱情。
在整個微課的講解中我速度緩和,用這種方式來適應智力學生的理解特點。在整個過程中我是字幕結合語音講解,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覺」和「聽覺」感官。
⑵ 怎樣教學「乘法的初步認識」
五位老師中,我是第一個上課的。在設計導入環節時,我發現我所上班級學生座位正好是7的倍數。於是,我引導學生從身邊的座位中得出幾個加法算式:7+7,7+7+7,7+7+7+7+7+7+7。然後,讓學生讀一讀、寫一寫這些算式,從中學生感受到這些算式的繁雜性,最後順理成章的引出簡便方法:用乘法表示幾個相同加數的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好像輕而易舉地接受了這個概念。可是,在練習過程中,隨著情境的更換,很多學生有些雲里霧里。當時,我很納悶:學生對概念不是理解了嗎,怎麼就不能靈活應用呢?接下來,我聽了大家的點評,以及後面幾位老師的課,我清楚地認識到:概念課在設計導入環節時,應從學生日常生活中所接觸到的實物或教材中的實際問題以及模型、圖形等大量不同類型的直觀感性材料出發,引導學生從中觀察、分析、比較、歸納和概括去獲取概念。這樣,才能使學生真正走進概念的本質。很明顯,我所執教的這堂課只是單純地依靠一些直觀感性材料引導學生學習概念,因為材料本身的局限性而形成片面性和狹隘性,從而影響學生對概念的准確掌握。
二、使用學具促進數學概念的形成
我們五位老師中,有一位老師利用了學具進行教學,得到了很好的效果。具體做法如下:首先,老師引導學生分小組擺出幾個相同的形狀,根據這些形狀寫出加法算式;接下來,小組匯報,得到了大量相同加數的算式,同時,還出現了加數不相同的情況,給接下來的概念教學提供了很好的反例。最後,老師引導學生從這些算式中觀察、分析。從而得出乘法的概念。學生興趣盎然,概念的獲得也是水到渠成。這樣的設計符合新課程理念。新課標指出:教師要發揮主導作用,處理好講授與學生自主學習的關系,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主動探索、合作交流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獲得基本的數學活動經驗。數學活動經驗是指學生經歷數學活動之後所留下的體驗和感悟。它需要在做的過程與思考的過程中積淀。而兒童認識規律主要通過「感知—表象---概念」這樣的一個過程。操作學具正好符合這一規律,能變學生被動地學為主動地學,充分調動各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去感知大量直觀形象的事物,獲得感性知識,形成知識表象,並誘發學生積極思考、探索,從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質特徵,從而形成科學的概念,獲得基本的數學活動經驗。
三、緊扣概念教學的關鍵字,使學生把握概念的本質
概念中都有一些關鍵性的詞語,這些詞語是揭示概念本質屬性的關鍵。教學中只有抓住關鍵詞語並理解它的深刻涵義,才會全面准確地把握概念的本質屬性。「乘法的初步認識」這一概念的關鍵字是幾個相同加數相加,即幾個幾相加。如8+8+8+8+8+8這個加法算式中有6個8相加,可以寫成6×8或8×6。反過來,要讓學生明白,這個乘法算式中,8指相同的加數,6指有6個這樣的8相加。這樣反復地緊扣這一關鍵字,學生對於乘法的意義理解自然根深蒂固了。
四、 設計好有針對性的練習,不斷地修正學生的概念
在我的教學環節中,練習設計得到了大家的好評。我的設計思路是這樣的:設計練習時,我們應該根據本課的教學目標設計層層遞進的練習,練習的環節不宜過多,但應將每個環節做強做大,講究實效性。
首先是基礎題的設計。這道題的類型基本與導入概念材料類似,檢測學生對概念是否理解到位。如本課的基礎題我是這樣設計的:把加法算式改寫成乘法算式:(1) 6 + 6 + 6 ;(2) 4 + 4 + 4 + 4 ;(3) 2 + 2 + 2 + 2 + 2 。這樣的基礎題可讓基礎差的學生解決,讓他們體會到成功的喜悅。
然後是是辨析題的設計。在練習中,恰當引入反例,可以使新教學概念的特徵更加明顯和突出,還可以使學生能夠通過正反比較,尋找自己思路中的錯誤,進行反思,強化理解記憶。如:反例3 + 3 + 3 + 2,10+10+6+10+10等的出示能更好的幫助學生理解記憶乘法的意義。
接下來是應用題的設計。概念來源於生活,就必須回到生活中去,我們要設計好富有實用性、生活性的應用題,讓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從而感受到數學的價值,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以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道題做完後,還可設計「編故事」(編應用題)的環節,引導學生感受身邊的乘法事例。
⑶ 小學數學課教學案例
《乘法的初步認識》案例分析
一、案例描述
1、創設情境,激趣引入
(1)談活:你們喜歡擺圖嗎?你最喜歡擺什麼?(學生爭先恐後地回答)
生1:我最喜歡擺房子。
生2:我最喜歡擺汽車。
……
2、動手操作,自主探究
(1)動手操作
①在規定的時間內,擺出相同的圖形,看誰擺得多又快。
②說一說,你擺的是什麼?給你擺得圖形取一個名字。
A、指名說(我擺的叫房子圖,我擺的叫電視機,我擺的叫「×」圖……)
B、同桌互說
③數一數,你擺一個圖形用了幾根小棒?那擺這么多圖形,一共用了幾根小棒?
④算一算,你是怎樣列出算式?
學生1:7+7+7+7+7
學生2:4+4+4+4+4+4
學生3:3+3+3+3+3+3+3+3+3+3+3+3+3+3+3(師寫時說:我都聽糊塗了。生答:有15個3。師及時說:這樣說我就清楚了。老師寫並請下面的同學幫著數,有些學生就嘰里咕嚕地說:太長了,真麻煩!)
⑤這些算式,有什麼特點?(學生經過認真觀察,仔細思考後都爭著回答)
生1:加數都一樣。(分別請學生說出這條算式的加數)
生2:都是加法。
生3:都有好幾個加號。
⑥談話:這么長,還有比這條3+3……算式更長的算式嗎?(有一位學生說出了30個2相加,這時,老師用很驚訝的神態望著他,使他感到很滿足、很自豪)如果有100個3相加,你感覺怎麼樣?(太長了,太麻煩了,一個黑板都寫不下)誰有好辦法,使這么長的算式變得簡短些?
3、自主探究
(1)獨立思考後,小組交流。(頓時學生摩拳擦掌,踴躍參與,有的沉思,有的討論,經過多次探索,熱烈地合作交流,在一片興奮的歡呼聲中,學生開始匯報)
(2)匯報:
小組1:用合並加數3+3=6、6+6+6+6+6+6+6+3(下面學生說:還是太長了)
小組2:3+3+3=9,9+9+9+9+9
小組3:15個3相加
小組4:用乘法15×3
師說:同學們想出了這么多的方法,真了不起,但感覺合並加數的方法還是太麻煩,而且我們以前學過加法,你們想知道數學家想出了個更簡便的表示法?(學生齊聲說:想)
(3)師出示:15×3並說:看到這算式,你想說什麼?
學生1:真的很簡便!
學生2:這個「×」是什麼?
學生3:15哪裡來,3哪裡來?
學生4:這個算式怎麼讀?
(根據學生的提問,請學生幫忙,逐一回答)
(4)從學生的提問和回答中引出乘法算式的讀法、表示意思、乘號和乘法。
(5)揭示課題:今天我們就學習這種表示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的簡便寫法——乘法。
4、體驗運用
(1)找:師:接下來,老師帶你們去游樂園一趟,那裡就有用乘法來解決的問題,看誰找得多?
(2)寫:針對問題寫出相應的乘法算式和加法算式。
(3)說:什麼樣的問題可以用乘法來解決?
5、談收獲:……
6、生活拓展:生活中還有很多很多可以用乘法解決的問題,大家課後去找找,看誰找得多。
二、案例分析
本節課是讓學生初步體會乘法的含義,認識乘號,會寫,會讀乘法算式。教學設計,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合理地組織、運用教材
在課的開始,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以「擺小棒」的活動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再通過「列算式求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使新舊知識的聯系更加地緊密,使學生的學習狀態自然地從舊知識的鞏固轉移到新知識的學習中去。最後把課前插圖當作給學生體驗用知識的資源,學生會覺得輕松又興趣盎然。
(二)注重「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乘法的初步認識」這一學習內容,是學生剛剛接觸的學習內容,對於低年級學生的理解能力而言,是一個比較抽象的知識。因此,只有讓學生通過實際操作,獲得大量的感性認識,才能逐步形成「乘法」的概念。根據本節課的特點,整節課的教學,都能緊緊圍繞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藉助直觀、展示過程、啟迪思維」這一教學模式進行課堂教學。在學生初步形成「乘法」的概念的教學後,為了讓學生進一步理解「乘法」,我帶學生到公園去應用知識,解決問題,讓學生真正知道:只有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時才能用乘法,並從中獲知:數學就在我們身邊,產生對數學的親切之感。。
(三)注重學生的個人體悟,自主產生求知慾望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整個數學活動都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只是引導者、合作者。本節課的教學,很好地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既能獨立自主地學習數學知識,又能合理地引導學生進行合作探究。在初步形成「乘法」的概念前,讓學生通過「列加法算式」體悟遇到這種情況用加法真的很麻煩,學生有了這種體悟後,引導他們去想更好辦法,就有了很大激情、動力。當他們知道自己的辦法還是不大完美時,就有了知道數學家的辦法的強烈慾望。而且會不知不覺產生對數學家、對數學知識的強烈求知。再引導學生通過小組的合作探究,找出知識的共同特徵,並帶他們到生活中去用乘法,從而初步形成了「乘法」的概念,並體悟學習乘法的意義。
總之,在數學課堂教學要真正體現「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教學理念,就必須轉變教學觀念,創造性地運用教材,創造性地設計學習活動,從而有效促進基於學生的生活實踐或學習探究活動的預設生成中,讓學習主體的認知結構、自主探究、創新能力與個性發展等方面持續地、動態地生成於開放合作,積極互動的課堂學習環境中,如葉瀾教授所言:「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這節課接近尾聲時,讓孩子們說一說公園中哪些問題可以用乘法算式來計算?孩子們從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七嘴八舌地說開了。這樣孩子們的思維又得到了發展。整個過程,學生親身感受到的並不是老師在傳授知識,而是他們自己體驗、探討出來的。
⑷ 數學乘法二年級上冊幾乘幾等於幾乘幾等於幾乘幾等於幾乘幾
人教版二年級上冊數學《乘法的初步認識》教案
教學內容:乘法的初步認識
教學目標:
...
讀作:幾乘幾等於幾 3個2
3*2 乘法 *乘號
讀作:3
乘
2
4
⑸ 吳正憲乘法的初步認識是什麼
吳正憲乘法的初步認識:
通過直觀和操作,使學生理解求相同加數的和用乘法計算比較簡便,知道乘法算式的含義。掌握乘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會正確地讀出和寫出乘法算式。會正確地敘述乘法算式的意義;還要會用學具擺出乘法算式的含義。
教學目標:
讓學通過經歷乘法是由幾個相同加數的加法的簡便形式的變化過程。 讓學生從簡單的實際問題中抽象出求幾個幾相加的數學實際問題,並能用乘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學習乘法中培養學生對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掌握乘法的來源,理解乘法的意義。
乘法定義:
將相同的數加起來的快捷方式。其運算結果稱為積,「x」是乘號。從哲學角度解析,乘法是加法的量變導致的質變結果。整數(包括負數),有理數(分數)和實數的乘法由這個基本定義的系統泛化來定義。
乘法也可以被視為計算排列在矩形(整數)中的對象或查找其邊長度給定的矩形的區域。 矩形的區域不取決於首先測量哪一側,這說明了交換屬性。 兩種測量的產物是一種新型的測量,例如,將矩形的兩邊的長度相乘給出其面積,這是尺寸分析的主題。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乘法
⑹ 小學數學概念的小學數學概念教學片段舉例
(一)乘法的初步認識教學片段
1.創設情景,出示課題
師:老師帶來了一些鉛筆准備獎給學習認真的小朋友,如果每人2枝,獎給4位小朋友,一共要多少枝?怎樣列式?(板書:2+2+2+2=8)如果獎給5位小朋友,一共要多少枝?(板書:2+2+2+2+2=10)我們班46名同學學習都很認真,每位小朋友都獎勵2枝,該怎麼列式呢?教師一邊板書2+2+2+2……,一邊問:這樣要寫多少個「2」?能不能有一種比較簡便的方法來表示呢?這就是今天要學習的乘法(板書課題)。
2.直觀感知,形成表象
(1)教學乘號。
(2)學生擺紅花,寫算式。
師:在投影儀上先擺2朵,再擺2朵,最後再擺2朵。問:數一數,一共擺了幾個2朵?(板書:3個2)可以用什麼方法算?(板書:2+2+2=6)這個連加算式中加數都是2,我們可以把它改寫成乘法算式,寫作:2×3=6,讀做:2乘3;也可以寫作:3×2=6,讀做:3乘2。(教師示範,再指名讀、全班讀)
(3)學生擺小圓片,寫算式。
師:請小朋友自己擺一擺小圓片,再寫出算式,行嗎?
要求第一行擺3個小圓片,第二行也擺3個小圓片,一共擺了幾個小圓片?用加法算怎樣列式?能改寫成乘法算式嗎?(根據學生回答板書:
3+3=63×2=6或2×3=6
師:如果再擺兩行,那一共又有幾個3呢?算式該怎麼列?(根據學生回答板書:3+3+3+3=123×4=12或4×3=12
(4)看圖形,寫算式。
板書:4+4+4=12,4×3=12或3×4=12
5+5+5=15,5×3=15或3×5=15
3.分析比較,揭示本質
(1)師:仔細觀察黑板上的這些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你發現了什麼?引導學生得出:這些加法算式的加數都相同,所以能改寫成乘法算式。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用乘法計算比較簡便。
(2)討論下列算式哪些能改寫成乘法算式,哪些不能?為什麼?
2+2+33+3+3+35+56+6+6+7
4.多種訓練,鞏固和深化新知
(1)看圖列式。
*********************
加法算式:乘法算式:
(2)根據算式,用學具擺一擺。
2×24×32×5
(3)把前面「導入」中的三道加法算式改寫成乘法算式。
(4)自己寫一個加法算式,然後改寫成乘法算式。
5.小結(略)
評析:這節概念課遵循了概念形成的規律,依據感知——表象——概念——運用這么一條途徑。概念的引入能緊緊抓住同數連加這一已有的知識基礎,又輔以生動形象的直觀教學手段,可謂雙管齊下。一開始就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初步接觸「相同加數」,從計算全班學生的獎品總數而激起學生學習「乘法」的慾望。接著讓學生在操作實踐的過程中,各種感官協同活動,在獲得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礎上,形成清晰而豐富的表象,為學生初步認識「乘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新課展開以後能及時對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這些感性材料引導學生進行分析比較,抽象概括出本質屬性。「求幾個相同加數和,用乘法計算比較簡便」這一結論是抽象概括的結果。教師通過第一層次由學生擺出了3個2朵小紅花,列出加法算式2十2+2=6再引導學生看算式回答算式中的加數有什麼特點?再讓學生用正方形擺出4個3,用小圓片擺出5個4,分別列出加法算式,並觀察每個算式中加數的特點。第二層次,教師由三道加法算式引出新的運算——乘法,說明3個2相加的和,4個3相加的和。5個4相加的和,可以用乘法計算。第三層次,通過加法和乘法算式的比較,得出用乘法計算比較簡便。第四層次是抽象出乘法的意義。在這個由具體到抽象的過程中,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得到了培養。為鞏固新知設計的辨析題中既有肯定例證,也有否定例證,抓住了教學的難點,突出了教學的重點,有利於學生真正理解乘法的意義,即乘法是求幾個相同加數和的簡便運算。最後寫出求46個學生的鉛筆總數的乘法算式,使學生已有的概念得到了及時擴展。整節課學生都主動地投入了整個教學過程。
(二)面積單位及其進率教學片段
1.感知1平方分米
(1)學生觀察:教師在黑板上貼的紙上畫一條1分米長的線段,以這條線段為邊長,畫一個正方形。告訴學生,這個邊長1分米的正方形的面積是l平方分米。接著教師用剪刀剪下這l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紙,貼在黑板上。
(2)學生操作:剪出一個l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用手摸一摸,閉上眼睛想一想1平方分米的樣子及大小。
2.感知1平方厘米
(1)師:誰能第一個剪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學生動手剪出了l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後,要求他們說說是怎樣剪的。然後讓學生用手摸一摸,閉上眼睛想一想l平方厘米的樣子及大小。
(2)把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紙和l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紙放在桌面上,看一看,比一比,閉上眼睛想一想它們的樣子及大小。
3.感知1平方米
師:誰能告訴大家,怎樣剪出1平方米的正方形紙?學生說完,教師就把事先剪好的1平方米的正方形紙貼在黑板上,讓學生看一看,閉上眼睛想一想它的樣子和大小。
4.討論:什麼叫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l平方米?
5.討論:1平方分米、l平方厘米及l平方米的關系。
(1)要求學生看著自己桌上的1平方分米和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紙。想一想怎樣才能測出1平方分米中有多少個l平方厘米?學生認為動手擺一擺、畫一畫就能測出來。開始學生把兩張正方形紙的一個頂點對齊,然後沿著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紙的邊沿把它所佔的平面位置畫在了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紙上。再挪動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紙,緊挨著畫好的小正方形擺好,再沿邊沿畫出它所佔的位置。再挪動正方形……這樣畫了一排,再畫第二排,第二排沒有畫完,有的學生已經用尺子把l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每邊平均分成了10份,把對邊上的兩點連結,畫出格線,數一數,算一算,得出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2)提問:怎樣知道1平方米中有多少個1平方分米?如果沿l平方米的正方形的邊長擺1平方分米的小正方形,一排能擺幾個?可以擺多少排?得出: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3)想一想,算一算,l平方米等於多少平方厘米呢?學生很快就得出:
1平方米=10000平方厘米。
6.鞏固運用
(1)舉例說說1平方厘米、l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大小。
(2)填上合適的單位名稱。(略)
評析: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可以增加對所學知識的感性認識,在操作中獲得實物的表象,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這里的教學片段,教師正是出於這樣的思考,讓學生通過自己動手擺一擺,畫一畫,想一想,算一算,真正理解了1平方米、1平方分米、l平方厘米的意義及它們之間的進率,並且印象深刻,記憶持久。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自始至終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是主動積極的。
(三)質數與合數教學片段
1.導入
師:同學們都有自己的學號,請把表示你學號的這個數的所有約數找出來。
(指名反饋,教師根據29號、2號、26號、16號同學的發言,逐一板書這些數的約數。其餘同學互相交流。)
2.分類整理,揭示概念
師: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這些數(手指黑板),能不能把這些數分分類?同桌可以互相議一議。
生甲:我把這些數分成兩類,一類是奇數,一類是偶數。奇數有21、7、29,偶數有6、2、26和16。
生乙:我是按約數的個數來分的,7、29、2隻有兩個約數分為一類,6、16、21、26有兩個以上的約數分為一類。
生丙:我把6、7、2分為一類,這些數都是一位數,21、16、29、26分為一類,這些數都是兩位數。
師:還有其他分法嗎?(學生表示沒有)這些分法都有道理。奇數、偶數我們以前已經認識了,今天我們著重來研究按約數個數來分的情況。像這樣只有兩個約數的數,叫做質數,也叫做素數;有兩個以上約數的數叫做合數。
3.討論,建立概念
師:再請同學們仔細觀察一下:質數有什麼特點?合數有什麼特點?有困難的同學可以和周圍的同學商量一下。
生:質數的約數只有l和它本身兩個,合數的約數除了1和它本身還有別的約數。
師:有沒有不同意見?誰再來說一說?看看書上是怎麼說的。
4.理解和鞏固概念
師:現在我們知道了什麼是質數,什麼是合數,那麼除了黑板上的這些數,你還能舉一些例子嗎?寫在本子上。
生:19、23、27、31、59、61是質數,4、15、20、18、25、10、12、30是合數。
師:還有嗎?還有這么多同學想說,可是黑板只有這么大,怎麼辦?
生:用省略號表示。(板書)
師:這幾位同學舉出的這些數是不是質數?指板書我們來判斷一下。
生:19、23是質數,27不是質數。
師:27為什麼不是質數?
生:因為27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還有別的約數3和9,所以是合數。(教師調整板書)
師:這些都是合數嗎?(學生沒有意見)誰能說說12為什麼是合數?
5.運用概念
(1)教師從周圍環境中選取素材,讓學生進行判斷練習,概括出判斷方法(略)。
(2)討論「1」,得出1既不是質數,也不是合數,因為它只有一個約數。
6.綜合練習
(1)找一找,黑板上的這些數中,哪些是奇數?哪些是偶數?你發現了什麼?(一些數既是奇數又是合數,如9、21等;一些數既是偶數又是質數,如2)
師:既是偶數又是質數的只有2,其他偶數有可能是質數嗎?為什麼?同桌互相檢查一下,你找對了嗎?
(2)出示2~50的數,要求很快找出質數。
反饋時要求介紹一下你有什麼好方法。
(3)把下面各數寫成兩個質數的和。
6=()+()8=()+()
10=()+()12=()+()
師:這里的6、8、10、12都是什麼數?
生:是合數,也都是偶數。
師:能不能把這些數寫成兩個質數的和?學生在練習本上寫。
師:是不是所有不小於6的偶數都能寫成兩個質數的和?這是一種猜想,要證明它可不容易,這就是世界有名的難題「哥德巴赫猜想」,有興趣的同學課後可以去查閱有關資料。
評析:這是一節比較抽象的概念課,其最大的特點是教師能遵循學生概念學習的特點展開整個教學過程。上課一開始就緊緊抓住「約數」這一已有的基礎知識,讓學生找一找表示自己學號的數的約數,通過觀察、分類,揭示質數、合數的概念。再通過進一步的觀察、討論,並用自己的語言來說一說什麼是質數、合數,初步建立概念。在此基礎上,請全體學生舉例,進行判斷,從而檢驗並鞏固了所學的概念。綜合練習的組織,在及時鞏固運用新知識的同時,溝通了與舊知識的聯系,讓學生明確了奇數、偶數、質數、合數間的區別和聯系,使概念系統化。
除此之外,這節課還有以下三個特點:一是教師能真心誠意地把學生當做學習的主體,課堂的主人,發揚教學民主,讓每個學生都積極參與教學過程,在自主探索中獲取新知,體驗成功。二是注意就地取材,充實教學內容,使抽象的教學內容變得生動,貼近學生生活。三是能以知識學習為載體,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獨立思考的能力和敢於創新的
⑺ 什麼是知識技能目標什麼是過程性目標並請分析附件中的兩個教學案例,談談在教學中怎樣體現這些目標
案例1
教學目標
1.對乘法有初步認識,知道「求相同加數的和,用乘法計算比較簡便」。
2.會把相同數連加的算式改寫成乘法算式。
教學過程
師:口算下面兩組題。
第一組:4+3+5+6;8+2+6;7+8+5。
第二組:4+4+4;5+5+5+5;2+2+2。
師:這兩組題有什麼相同點和不同點?
生:相同點是兩組題都是加法,不同點是第一組題加數不相同,第二組加數都相同。
師:像第二組那樣的加法叫「求相同加數的和」。(板書:求相同加數的和)
師:請同學們看熊貓圖(每幅圖上畫2隻熊貓,有3幅這樣的圖)。一共有多少只熊貓,請你列出加數算式。
生:2+2+2=6。
師:這個加法算式有什麼特點,老師剛才教你們可以怎樣說?
生:求相同加數的和。
師:求相同加數的和過去我們用加法計算,今天老師教給同學們一種新的方法:用乘法計算(在板書「求相同加數的和」的後面添上「用乘法計算」)。……(接著教學乘號、乘數、積等)
師:請同學們看這幅圖(有8盤蘋果,每盤3個)。求一共有多少個蘋果,怎樣列出加法算式?
生:3+3+3+3+3+3+3+3=24。
師:這個加法算式有什麼特點,還可以怎樣算?
生:求相同加數的和,用乘法計算。
師:你回答的真好,用上了我們剛學的知識。怎樣列出乘法算式呢?說一說你是怎樣想的?
生:相同加數是3,相同加數的個數是8,所以寫成3×8=24。
師: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比一比,哪個更簡便?(學生齊答:簡潔簡便。教師在板書「求相同加數的和用乘法計算」的後面添上「比較簡便」)
……
案例2
教學目標
1.通過數一數活動,使學生發現幾個幾個地數,用加法計算起來很馬煩,迫切需要尋求一種簡便的表示方法,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通過數一數、列一列活動,使學生體會到相同加數的加法算式,可以用乘法算式表示。
3.通過找一找活動,使學生初步體會乘法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過程
活動一:數一數
1.小組活動(每組有方格紙一張,每行有10個格子,有8行;有糖塊一版,每行有6塊有4行;蘋果圖,有6盤,每盤3個)。
師:同學們在小組內數一數這張方格紙有多少格,這版糖有多少塊,這幅圖上有多少個蘋果?說說你可以怎樣數,分別列出算式。
(在小組活動的基礎上全班交流)
生1:數方格時,我們組的同學有的橫著數:1個10,2個10,……,8個10,列式是10+10+10+10+10+10+10+10=80;有的豎著數:1個8,2個8,……,10個8,列式是8+8+8+8+8+8+8+8+8+8=80。
生2:數糖塊時,我們組的同學有的橫著數:每行6塊,有4行,列式是:6+6+6+6=24;有的豎著數:每豎有4塊,有6豎,列式是:4+4+4+4+4+4=24。
生3:數蘋果時,我們組的同學3個3個地數,列式是:3+3+3+3+3+3=18。
2.教師提出:如果要給我們班每個同學發2本練習本,要准備多少本練習本?該怎樣列式?先由學生試著在練習本上列,然後讓學生互相說一說列式過程中的感覺。
3.教師說明:像這樣的加法問題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是很多的,同學們都覺得用連加來計算太麻煩了。今天我們就來研究有沒有一種簡便的表示方法。
活動二:數一數,列一列
出示圖(見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第44面)。
⑻ 怎樣教學「乘法初步認識」
「乘法的初步認識」。
二、教材分析:學生已經學過加法、減法,這一節是學生學習乘法的開始,由於學生沒有乘法的概念,加之這個概念又難以建立,在這種情況下,教材一開始就專列了一節「乘法的初步認識」,使學生知道乘法的含義,為以後學習乘法的其它知識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礎.
教材十分重視讓學生實際操作,首先提出了讓學生擺一擺、算一算.通過實物圖、加法算式與乘法算式相對照;乘法算式的讀法、意義與乘法算式相對照.這樣形數的有機結合,使學生初步認識乘法.在認識乘法過程中學會乘法算式的讀法和寫法.
從中我們可以清晰地得出二個知識點:一是初步認識相同加數及相同加數的個數,從而引入乘法,這是本節教學的一條主線.二是乘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這是理解乘法的意義和實際計算的基礎.其中初步認識乘法的意義,能把相同加數連加改寫成乘法算式是本課的重點,識別相同加數、理解乘號前後兩個數所表示的不同意義是本節課的難點.
三、學情分析:
「乘法的初步認識」這一學習內容,是學生剛剛接觸的學習內容,對於低年級學生的理解能力而言,是一個比較抽象的知識。因此,只有讓學生通過實際操作,獲得大量的感性認識,才能逐步形成「乘法」的概念。
在初步形成「乘法」的概念前,讓學生通過「列加法算式」體悟遇到這種情況用加法真的很麻煩,學生有了這種體悟後,引導他們去想更好辦法,就有了很大激情、動力。
四、設計理念:
本課在教學設計中力圖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學思想,不僅僅滿足於讓學生理解掌握乘法的意義,更注重讓學生主動參與乘法知識的探索過程。教師給學生足夠的自主空間,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一系列探究活動,發現並認識乘法,讓他們經歷一次知識的「再創造」過程。使其成為真正的學習者。
五、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目標:
(1)初步理解乘法的含義,知道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用乘法表示比較簡便;
(2)認識乘號,會讀、寫乘法算式;
(3)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比較、分析、推理及動手操作的能力。
2.過程性目標:
經歷知識形成的全過程,體驗探究的樂趣,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比較、分析、推理及動手操作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
(1)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2)知道數學知識來源於實踐,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3)經歷知識形成的全過程,體驗探究的樂趣,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比較、分析、推理及動手操作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初步理解乘法的含義,知道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時,用乘法表示比較簡便,認識乘號、會讀,寫乘法算式。
六、教具准備
電腦課件、激勵星。
學具准備
小棒、練習本。
七、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1、師:小朋友們,今天,老師帶你們到公園里的游樂場去玩,好嗎?請看大屏幕(電腦出示主題圖)。請仔細觀察,你都看到了些什麼?誰來說一說?生:喜歡玩過山車的小朋友一共有12人。師:你是怎麼知道的?
生:數的、算的。2+2+2+2+2+2=12。
師:那麼,觀纜車上、小火車上、都有多少人、圓桌周圍共有幾把椅子。(生答)
師:你不僅能認真觀察,而且還算出了喜歡玩過山車的小朋友一共有12人,真是個有心的孩子,老師非常喜歡你!請坐!
師:大家的發現可真多! 「游樂園」里不僅快樂多多,而且智慧也多多!就讓我們一起跟隨「小精靈」去親自感受一下吧!
我們走出公園,再去學校看看同學們在作什麼?(出示:課件3)
師:老師知道你們也喜歡擺學具,一會請同學們拿出自己的學具,按學習小組擺出較難的圖形,擺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你們組必須要擺一樣的圖形,在老師規定的時間內擺,老師喊聽就聽。然後小組內按老師提出的問題議一議,最後由組長匯報。(出示課件4)1、擺一個圖形需要幾根小棒?2、你們組擺了幾個?3、一共用了幾根小棒?4、怎樣列式?
二、下面請同學們開始擺吧!(老師畫梅花)
三、學生匯報
1、下面那組的小組長第一個告訴我們?
2、學生匯報,老師板書算式。
3、誰能把老師畫的梅花,列式計算出來一共有幾朵呢?
四、實踐操作,引導探究
1、師:大家開動腦筋不僅擺出了自己喜歡的圖形,而且還計算出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真了不起!
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黑板上這些算式! 2.引導探究。
師:仔細觀察,默默地讀一讀,你發現了什麼?
師:對加數都相同,
師:誰能吧老師畫的梅花,一共有幾朵,列式計算出來?
板書:3+3+3+3+3+3=18
那麼,這個算式的相同加數是幾?有幾3,和是多少?
板書:3 6 18
師:也就是說6個3相加的和是18.
板書:6個3
3、請同桌的再說說其餘這些算式,相同加數是幾?有幾個這樣的相同加數,和是多少?
(學生匯報)
師:看來用「幾個幾」說真簡單!
師:請同學們看老師的這道算式,如果老師繼續畫梅花,那麼算式會有很多3相加,算式就會很長,用什麼方法讓這個算式寫起來更簡單些?
生:用乘法。
師:對,現在我們就來認識乘法。黑板上的算式,用乘法表示就是3×6=18
或6×3=18因為有6個3相加,所以數學家就在3和6中間用這樣的符號「×」連起來。3就是加法算式中相同加數,6就是算式中3 的個數。寫的時候,先寫3,再寫6。
這種表示方法,我們把它叫做「乘法」。也就是我們今天學習的內容:「乘法的初步認識」(板書課題)
中間這個運算符號我們把它叫做──乘號,讀作:乘。寫作X(跟讀一遍)
4、師:因為乘法是加法得來的,所以乘法就是加法的簡便運算。數學家就把加號一歪,就成了乘號,寫的時候,先寫左斜,再寫右斜。請同學們跟老師寫一遍。師:這個乘號人們一直使用它。這兩個算式你會讀嗎?誰願意試一試?
3×6=18 讀作:3乘6等於18
6×3=18 讀作:6乘3等於18
師:讀的時候按照從左到右的順序來讀。
誰再來讀?同桌互相讀一讀!
5、乘法也有各部分的名稱,乘號前後的數都叫做因數,得的數叫做積。
6、(出示課件6)下面老師再提出一個有趣的問題,一位同學有兩隻眼睛,5位同學呢?怎樣列式?10位同學呢?60位同學呢?60個2相加,我們可以用乘法表示,更多個2相加我們也可以用這樣的乘法表示。所以許多的相同加數連加用乘法表示比較簡便。乘法就是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的簡便運算。請同學們讀一遍。
7、我們用這樣的乘法算式來代替原來的加法,你們有什麼感覺?
五、練習:
1、現在用這樣的乘法算式來代替原來的加法,請你把黑板上的算式改寫成乘法算式。
2、我們再來看大屏幕。(課件7、鞦韆)
3、接下來,男女生進行一個小比賽,請看屏幕:(課件8、齒輪、剪刀)
4、下面的題目,同學們也會順利完成的。(課件9、熊貓)
5、同學們再看小豬儲蓄罐,你怎樣列式。(課件10)
6、我們再來練一道(課件11、寫出乘法算式,再讀出來)
7、課件12.下面的算式能不能寫成乘法的形式?為什麼?
六、總結反思,激發求知慾。
這節課大家學習了乘法的初步認識,乘法在生活應用非常廣泛,同學們可以說說你具體學習了什麼?
八、板書: 乘法乘法的初步認識
⑼ 乘法的初步認識
乘法是加數相同的加法的一種簡潔的表示方式,表示幾個幾相加。例如:2+2+2+2+2+2+2+2是7個2相加可以用2×7來表示;4×5表示4個5相加或者5個4相加。
一、乘法的初步認識教學方法
1、結合數一數、擺一擺的具體活動,經歷相同加數連加算式的抽象過程,感受這種運算與日常生活的聯系,體會學習乘法的必要性。
2、結合具體情境,經歷把相同加數的連加算式抽象為乘法算式的過程,初步體會乘法運算的意義,體會乘法和加法之間的聯系與區別。
3、會把相同加數的連加算式改寫為乘法算式,知道寫法、讀法,並能應用加法計算簡單的乘法算式的結果。
二、乘法的初步認識教學目標
1、能根據加法算式列出乘法算式,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及含義。
2、知道用乘法算式表示"相同加數連加算式"比較簡便,為進一步學習乘法奠定基礎。
3、能從生活情境中發現並提出可以用乘法解決的問題,初步學會解決簡單的乘法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