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現象教學反思
⑴ 聲音是怎樣產生的教學案例及反思
作為教師,在教學中要開放自己的思路,給學生更大的學習空間,並注重教學過程中的「生成性問題」的價值,既要引領學生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科學學習活動,又要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發揮。在活動的實施過程中,教師應當是參與者、引導者,而不是單純的知識傳授者。
在《聲音是怎樣產生的》一課教學中,我尊重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圍繞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探究,為學生提供足夠的材料和時間,讓學生先根據已有經驗進行猜想,然後讓學生運用多種方法,展開觀察實驗活動,從而了解聲音的產生與物體的振動有關,得出「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結論。一開課我讓學生靜下來,仔細聽大自然中發出的各種聲音,激起學生對聲音的興趣。並問學生關於聲音,你們想進一步了解什麼問題呢?引發學生走入聲音世界,充分調動學生原有的知識,體現了科學知識的學習是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上通過學生活動主動建構的。「學起於思,思源於疑」。學生有了疑問,才會進一步去思考問題,有所發展,有所創新。在教學中,我先讓學生想辦法使尺子和橡皮筋發出聲音。在此基礎上,我又讓學生猜想聲音是怎樣產生的,讓學生由「機械接受」向「主動探究」發展,有利於發展學生的創造性。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以分工合作的形式進行探究活動,體現了新課程提倡的的合作學習的方法。在交流討論聲音產生的共同規律時,引導學生對相互之間實驗情況、記錄進行交流、相互補充、完善、評價,在觀察、比較、討論、交流中認識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學生通過這樣的實驗,不僅掌握了認識事物的方法,而且能夠通過親身感受發現事物之間的聯系,經歷了研究問題的全過程,培養了學生的認識能力、思維能力和探究能力。
當然對於這堂課也有一些不足之處,例如:學生操作實驗不夠規范時,教師沒有及時糾正;表格交流時應讓學生之間多交流,不要只注重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交流等等。這些都需要我花時間去好好研究的。只有教師本人通過不斷地學習和努力,才能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技能和教學水平,也才能更好地讓學生掌握科學知識,學會學習方法。
⑵ 《聲音是什麼》教學反思
本節課是本書的第一節,是初二學生剛剛進入物理學習的起始階段。以培養興趣為出發點,以培養初步的觀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為根本,並適時地激發學生的興趣,為本課教學設計的主旨。
一開始,就進行情景創設。通過讓學生傾聽各種聲音,把學生引入聲的世界,從產生興趣到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使學生善於發現和提出問題。
同時一些學生自己動手的簡易實驗可以加以體現,從本質上說,這都體現了物理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本節課涉及的內容多,且很零碎,實驗大都與學生的實際聯系緊密,所以讓學生動手比較容易,但個別實驗的演示、觀察也出現了一些困難,如:鍾罩實驗,由於抽氣機的聲音較大,電鈴聲音的變化不明顯,可以通過抽氣後向里放氣的方法,讓學生明顯聽到聲音變大,從而推斷出抽氣時聲音是變小的。再比如介紹聲音是一種波,若在燒杯里的水面上演示水波現象也很不明顯,且聲波也看不見、摸不到,針對這些較難處理的實驗,就通過視頻展示、圖片觀察等方法解決。
本節課主要採用科學探究的教學方式,
極大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熱情,
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但也存在不足,
現反思如下:
(1)診視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
從學生的已有經驗入手,探究活動的設計力求與初二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保持一致,唯有如此,學生對探究活動才有高度的探究熱情,從而全身心地投入,在這種狀態下,學生的思維活動才是積極、主動而且真實的,思維能力才有可能真正得到發展。如本課教學中製造聲音的環節,活動限定了材料,可是不限定方法,這對學生而言是一個新的刺激,具有了挑戰性,學生願意探索,願意傾聽,從而找到了很多具體的辦法。學生的思維創新能力得到了鍛煉和發展。並且為後面的「固體、液體、氣體都能發聲」做好准備。
(2)密切聯系學生生活實際,為學生提供了充足的活動材料。
充分利用身邊的物品進行實驗,
拉近了物理與生活的距離,
紙、橡皮筋、筆帽、水、衣架、乒乓球等常見的實驗材料,從多角度、多層面為學生們開展科學探究提供了條件,促進了他們的思維與動手能力的發展。既便於學生操作,又讓學生在實驗過程中感受到「身邊處處有科學」。
同時引導學生在以後的學習中自覺的利用身邊簡單器材在課下進行小發明、小創作。
(3)關注學生差異,重視合作學習。
⑶ 《聲音是怎樣產生的》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比較發聲物體和不發聲物體的狀態,並對版這一現象權進行積極思考,探究聲音產生的原因。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創設情景質疑-—猜想假設-—觀察實驗-—合作交流等方式,讓學生親歷科學探究過程之中的各個環節,培養學生掌握觀察現象-—提出問題-—推測結果-—實驗驗證—得出結論等思維方法。
2、在動手實驗過程中,通過用看、模、畫、說等方法進行探究。
情感態度價值觀
學會與他人交流與傾聽,體會探究聲音的樂趣。
二、教學重點、難點
通過觀察、實驗、比較、討論、交流等活動,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⑷ 用多大的聲音教學反思有哪些
用多大的聲音教學反思如下。
1、教學過程是一種師生平等的.互動交往的過程。口語交際更需要創設實踐的空間,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提高學生聽的能力,說的水平,參與討論的熱情,並學會與人交往。
2、為此,本節課,我注意巧妙地創設交際情境,從生活中汲取素材,使學生饒有興趣地投入到說話訓練中去,積極地觀察、思考、想像。我再進行適當的引導、點撥,使學生在生生合作、師生合作中,不斷地掌握、完善交際要點。
3、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表達慾望。
課堂中力求能讓每個學生都動起來,都有說話、討論、評價的機會。為了改變口語交際課上單純乏味的說教,課堂上我採用講故事,演一演等形式,把單純的口語表達和交際行為結合起來,促進了知與行的轉化,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喜歡上表達,喜歡上交流。
4、為學生創設了表達的情境,降低了表達的難度。
我根據低年級兒童的心理特點,運用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活動情境中不知不覺地進入角色,在玩中學,學中玩,既激發學生說的願望,又使學生在相互交流中明其理、信其道,整個課堂氣氛非常活躍,有張有弛。
⑸ 聲音是怎樣產生的教學反思改進措施
一、讓學生「動」起來,在操作中有所悟
科學課堂以探究為核心,力求為學生提供大量的探究機會,嘗試運用科學的探究方法,讓學生充分經歷探究過程,逐步形成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和能力,從而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迎合新課改的基本理念。因此,本課,我力求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探究機會,不管是課初的「製造聲音」,還是「觀察發聲物體」都讓學生親力親為。為學生提供如鋼尺一類的物體,讓學生發出聲音太簡單了!學生會不以為然地亂敲亂打,所以在這里我提出:老師不是看哪個學生製造的聲音響,而是誰想到的辦法多。這樣既可以管理課堂,又可以讓學生的活動融入了思考,當學生觀察到物體被敲擊和撥動後會發出聲音,它們對聲音產生的原因可能解釋為「物體受到了力」「物體產生了運動」,這樣學生就在操作的過程中有所獲。而在學生作出初步假設後,我以實例證實物體受到力,產生了運動也沒有發出聲音,造成了學生的認識沖突,當他們進一步注意到不同的受力方式物體的狀態不同時,將逐漸進入研究物體振動的活動中。
二、讓學生「觀」起來,在現象中有所得
學生的科學探究如果一味重於「動」的話,那麼我想這樣的探究更多的是流於形式的,學生的所獲也不一定是有價值的。研究物體為什麼會發聲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很難說清楚,尤其當學生在操作的基礎上,好不容易得出了一個初步的假設,卻在事實面前得到了新的矛盾沖突。要帶領學生繼續研究,為此為學生安排了一個觀察、比較、描述物體發聲時和不發聲時的不同現象的過程,推想聲音產生的原因。這個活動由扶到放,在前面動手的基礎上,操作上更是簡單易行,所以重點就是要讓學生學會觀察,在觀察中思考、記錄,通過相同現象的觀察分析,自然而然地得出發聲物體的共同點,即發生了振動。而這個活動我又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個活動觀察鋼尺、橡皮筋的發聲現象,簡單操作,意在讓學生關注到物體發聲是的「振動」,第二個活動,意在讓學生知道可以通過藉助其他物體來進一步觀察研究,這相當於一個加深理解的活動,學生通過探究將物體發聲這個過程觀察得更仔細,理解起來當然就更簡單。
三、讓學生「說」起來,在交流中有所展
能用自己擅長的方式表達探究結果,進行交流,知道對別人研究的結論提出質疑也是科學探究的一部分。因此在課堂中,我力求讓學生在動手、動眼的基礎上,積極動口。在學生通過系列探究活動,得出聲音是怎樣產生的解釋後,我並沒有止步。如果我要使正在發聲的音*停止發聲,有什麼好辦法?能說說你的理由嗎?學生立即「說」起來了,而所說的方法正是源於對本科所學知識的運用,即通過使音*停止振動從而停止發聲,這樣的一說,實際就讓學生從反面再次應證了聲音產生的原因,結合前面的探究,利用實驗從正反兩方面收集事實,驗證假設,再次深化認識。讓學生說說我們人是怎樣發聲的,無形中幫助學生建立了科學與生活相聯系的認知橋梁,同時在課的末尾我以問題的形式讓學生說說對於聲音還想研究的問題,延伸學生的探究興趣,力求把學生學到的知識延伸到課外。
⑹ 四年級科學《聲音是怎樣傳播的》教學反思
《聲音是怎樣傳播的》是小學科學四上聲音單元中的第三課,是在學生了解了聲音的大小、高低、產生的原因等基礎上進一步指導學生探究聲音能在氣體、固體、液體中傳播以及認識聲音的傳播離不開物體。教材的編寫意圖是使學生通過多個活動對聲音這一熟悉的事物去進行一番理性的探索,從而構建起對聲音的傳播的認識,為今後的探究、學習奠定感性基礎。
整個教學效果還是比較理想的,主要有以下特點:
1、預設情景,激發學習動機。通過演示對比實驗,提出「為什麼一個燒瓶中的小鈴聲能聽到,而另一個卻聽不到?」來引入新課,促使學生「願問其詳」,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和點燃其探究自然秘密的智慧火花。通過對演示實驗的觀察分析,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2、加強直觀,豐富感知。「活動是認識的源泉,智慧從動作開始」,教學時,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把理性認識化解在分組實驗和學具操作中,讓學生在靜態和動態中獲得感知並形成表象,理解聲音能在氣體、固體、液體中傳播,促使學生的思維由具體向抽象的轉化。讓學生動手實驗,觀察、討論、分析,既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又使他們學會了物體傳聲的實驗,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也使抽象的理性知識由直觀的教具演示了出來,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培養了學生的實驗,分析能力。
3、學會嘗試,鞏固運用。教學時,通過師生協同活動,啟發學生利用知識遷移規律,嘗試性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使學生學以致用,鞏固和掌握科學概念,發展學生智力,激發探究科學的情趣。通過設置情景,表揚激勵等多種方法,讓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既長知識又長智慧,在學中樂、樂中學。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自己通過實驗獲得新知,並加以運用,鞏固提高。
總之,本課時教學讓學生掌握一些操作,觀察,推理的學習方法,培養分析、綜合、歸納、概括等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通過實驗----分析----綜合的形式,步步深入,培養了學生實驗分析能力,同時注重講練結合,使學生逐步提高知識水平和技能。讓學生理論與實踐聯系起來,學以致用,達到舉一反三的目的。
⑺ 科學聲音是怎樣產生的教學反思
我們應該對教學活動進行反思。
這樣教學活動才能得到更好的提高。
⑻ 四年級科學《聲音是怎樣產生的》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
《聲音是怎樣產生的》一課,重點是讓學生在觀察回、實驗、比較、討論中讓學生在頭腦中形答成振動的概念,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因此,我在教學前,依據教材內容,圍繞學生的「動」,准備了許多材料,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進程和課前預設,隨機取捨某些環節,引導學生合作探究,弄清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⑼ 聲音是怎樣傳播的教學反思
當一根針落到地上、當我們朗讀課文、當一架飛機急速劃過長空,就會將聲音一波一波地發送出去,就像一塊石頭被扔進池塘引起的波紋一樣,我們把這稱為聲波。我們看不見聲波,但是我們的耳朵可以探測到它們,我們的大腦能將它們加工成聲音。 聲音是以波的形式傳播的。當聲波碰到物體時,它們會使物體振動。盡管聲音能夠穿過各種物質(固體、液體和氣體),但在不同的物質中,聲音傳播的速度是不同的。在空氣中聲音傳播的速度是每秒340米(每小時約1224千米)。聲音傳播得如此之快,以至於在短距離內,聲音對發出者與接受者來說似乎是同時發生的。但事實並非如此,聲音從一個地方傳播到另一個地方確實需要一定的時間,比如雷雨天,我們經常是先看到閃電,後聽到雷聲。 對於很多學生來說,很難理解聲音的傳播能穿過空氣等物質。用不同的物質做實驗的經驗會讓他們逐漸理解這一現象。 學情分析 「聲音是怎樣傳播的」屬於探索性實驗,從教學進程來分析,對於四年級的學生的認知水平來說,這種實驗並不適合大步子教學,四年級的學生從接觸科學到現在,他們經歷的觀察活動比較多,驗證性實驗比較多,為此,本課宜採用層層推進的方式設計教學。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他們對周圍的世界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積極的探究欲。我們教師是科學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領者和親密的夥伴,對學生在科學學習活動中的表現應給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並以自己的教學行為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 教學目標 1.聲音是向四面八方傳播的。 2.聲音的傳播離不開物質,聲音能在固體、液體、氣體中都能傳播,不同物體傳播聲音的能 力是不一樣的。 3.聲音是通過物體以波的形式,從一個地方傳到另一個地方的。 ● 過程與方法: 1.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和分析綜合能力。 2.藉助實驗和想像,對聲音傳播的方式進行描述。 3.設計聲音在不同物體中的傳播實驗,對聲音在不同物體中的傳播情況進行比較。 ● 情感、態度、價值觀: 1.意識到從實驗中獲取事實是認識世界的基本方法。 2.理解科學與生活有著緊密的聯系。 3.學習安靜地做聲學實驗。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聲音在氣體、固體、液體中都能傳播,不同物體傳播聲音的能力是不一樣的。 教學難點:聲音是通過物體以波的形式,從一個地方傳到另一個地方的。
⑽ 怎樣聽到聲音教學反思
在上課之初,我問:我現在說話,你能夠聽見嗎?學生回答能。我接著問他們:怎樣聽到的?學生是用耳朵。這樣就非常容易得出是耳朵這個主題。我想這個就非常的自然。
在接下來的學習中,我和同學們一起學習了耳朵的結構。這個部分,學習比較的容易。學生根據示意圖和相關的資料進行學習。
學生學習的過程,我提出我看看耳朵的外耳廓,這個形狀的有什麼作用?學生進行猜想。當時我是引導學生進行根據生活中的例子進行理解。舉了個例子是一個人站在遠處叫另一個人,而另一個人當聽到隱隱約約額聲音的時候,做了個什麼動作。學生進行根據自己掌握的信息進行回顧。但是我發現,學生現在關於這個方面的信息比較的少。我想現在可以改一下,在學生進行 猜想之後,我就知道學生進行設計實驗進行探究,這樣的效果會更好的。雖然這個實驗做起來比較的難一些。
在介紹鼓膜的作用的時候,學生先進行猜想。當然這個猜想是比較的簡單。然後我出示實驗材料就進行學生進行的設計。在這個的過程,學生的表現還是不錯的。
在介紹耳朵的相關的保健的資料的時候,學生根據自己的相關的經驗進行分析。我想在以後的教學中,與耳朵有關的資料,應該讓學生搜集的更加的豐富一些就會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