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教育 » 從軍行教學設計

從軍行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 2022-06-19 18:50:18

❶ 涼州詞 王翰 教案

教學目標:1、學會2個生字,練習寫好6個漢字。2、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課文3、通過讀這首古詩,感悟邊關將士悲苦的生活。教學重點與難點:品讀悟詩情。教學過程:一、音畫時尚導入:1、師:播放兩首有特色的樂曲,引導學生想像情境,再根據情境聯想詩歌。2、生:交流匯報並背誦相關的詩句。3、導入新課,板題,解題,讀題(解題)涼州詞:為盛唐時流行的一種曲子(涼州歌)配的唱詞,不是詩題,而是一種曲調名。當時許多詩人都喜歡這個曲調,為它填寫新詞。因此唐代許多詩人都寫有《涼州詞》二、初讀感知1、出示合作學習要求:(1)將這首詩讀給同桌聽,要求讀准,讀通。(2)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的主要意思。(3)將自學中不懂的地方標出來或寫下來。2、學生按要求學習3、匯報(1)指名讀文,齊讀課文(2)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的主要意思(3)質穎三、品讀悟詩情針對學生的疑問,引導學生悟情。如疑:「欲飲琵琶馬上催」什麼意思?「醉卧沙場君莫笑」(為什麼戰前還要喝酒呢?)引導:「飲」是飲什麼?琵琶聲聽過嗎?有什麼感覺?「醉」是因什麼醉?看看詩中哪些詞語與酒有關?過渡:以上這些詞語都與酒有關,但是不是席上只有酒?1、想像:席上除了酒,還有哪些東西?2、為什麼在詩人的眼中只有這紅紅的葡萄酒,而別無他物?3、說一說:酒有哪些作用?4、戰士們有哪些苦衷或煩惱?他們想借酒忘掉什麼?5、問:這一杯酒杯喝完了嗎?為什麼?6、如果你是這位戰士,出征前你會對父母、妻兒或自己說些什麼?(配樂)7、面對此情景,你有什麼感受?8、練讀詩句,將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9、配樂賽讀、齊讀。10、背誦四、拓展延伸1、學生交流背誦其他的邊塞詩(略)2、教師推介五、用鋼筆書寫這首詩六、作業1、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課文2、把你喜歡的詩句抄寫下來(有興趣的同學可以用毛筆寫一寫)3、積累其他的邊塞詩。板書設計 涼州詞(唐)王翰馬上催 殘酷醉幾人回 悲苦

❷ 小班古詩絕句教研

杜甫《絕句》古詩的教學設計1
【設計理念】

打破串講的傳統古詩教學模式,力避逐字逐詞逐句講析的呆板做法。給學生以自主學習的權力,充分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全程參與,在參與中達到自悟自得。

【設計特色】

重在學生參與,激發主體情趣。

【教學流程及設計意圖】

通過游戲設計,多種多樣的鋪墊、延伸的作業設計,變傳統古詩教學的單向灌輸為學生的自讀、自練、自悟,既激發了主體的學習情趣,幫助學生「走近古詩」,又調動了他們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積極性,體現了語文教學重在實踐運用的教學思想。

1.揭題後討論:你知道「絕句」的意思嗎?(「絕句」是古詩體裁之一,一首4句,每行5字或7字。)

你知道這首詩的作者嗎?(簡介杜甫:唐代詩人,自幼好學,7歲就會吟詩,他的詩流傳下來的就有1400多首,被譽為「詩聖」。)

2.自由朗讀課文,結合插圖,初步了解詩句的意思,然後思考:詩中描寫了那些景物?描寫的是什麼季節的景色?詩人在什麼位置看到了這般景色?

3.練習填空,理解詩句的意思。

(1)在()內填入描寫景物的詞語。

(2)在______上填入表示數量的詞語。

(3)在____上填入表示動作的詞語。

4.分組讀一讀填入的`詞語,體會這些詞語在詩中的作用。

(l)「黃鶴」「翠村」「白鷹」「青天」這些詞語有什麼特點?(名詞前面都加了表示顏色的。)加上這些詞有什麼作用?聯系詩句說說理由。

(2)請將4個數量詞分成兩類(實數和虛數),聯系詩句說說「千秋」「萬里」各說明了什麼?

(3)讀一讀詩句,想一想,4個動詞中,哪些真動,哪些「不動」。(鳴」與「上」是有動感的;「含」與「泊」是無動感的。)再次讀詩句,讀准「泊」的字音,感受詩的意境。詩的前兩句描寫的是動態,後兩句描寫的則是靜態。

5.用自己的話說說詩的意思,注意加上描寫色彩和形態的詞語。說後同學評議,在評議中教師點撥提升。

6.有感情地背誦詩歌,感受詩中所描繪的優美景色(春天的景色不僅色美,而且形美)。感受詩人用詞的精妙之處。

7.拓展性練習,自學自解唐代詩人劉禹錫的詩《浪淘沙》,八月濤聲吼地來,頭高數丈觸山回。須臾卻入海門去,捲起沙堆似雪堆。(也可以自己選擇詩歌來學習。)

❸ 出塞 王昌齡 教案

王昌齡《出塞二首(其一)》詩歌鑒賞
出塞二首(其一)

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徵人未還。
但使龍城①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②。

這是一首名作,明代詩人李攀龍曾經推獎它是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清沈德潛《說詩晬語》說:「『秦時明月』一章,前人推獎之而未言其妙,蓋言師勞力竭,而功不成,由將非其人之故;得飛將軍備邊,邊烽自熄,即高常侍《燕歌行》歸重『至今人說李將軍』也。防邊築城,起於秦漢,明月屬秦,關屬漢,詩中互文。」他這段話批評李攀龍只知推獎此詩而未言其妙,可是他自己也只是說明了全詩的主旨,並沒有點出作者的匠心。

沈氏歸納的全詩的主旨基本是對的,但這個主旨的思想是很平凡的。為什麼這樣平凡的思想竟能寫成為一首壓卷的絕作呢?

原來,這首詩里,有一句最美最耐人尋味的詩句,即開頭第一句:「秦時明月漢時關」。這句詩有什麼妙處呢?得從詩題說起。此詩題名《出塞》,一望而知是一首樂府詩。樂府詩是要譜成樂章、廣泛傳唱的,為入譜傳唱的需要,詩中就往往有一些常見慣用的詞語。王昌齡這首詩也不例外。你看這開頭一句中的「明月」和「關」兩個詞,正是有關邊塞的樂府詩里很常見的詞語。《樂府詩集·橫吹曲辭》里不是就有《關山月》嗎?《樂府解題》說:「關山月,傷離別也。」無論徵人思家,思婦懷遠,往往都離不了這「關」和「月」兩個字。「關山三五月,客子憶秦川」(徐陵《關山月》),「關山夜月明,秋色照孤城」(王褒《關山月》),「關山萬里不可越,誰能坐對芳菲月」(盧思道《從軍行》),「隴頭明月迥臨關,隴上行人夜吹笛」(王維《隴頭吟》),例子舉不勝舉。看清這一點之後,你就明白這句詩的新鮮奇妙之處,就是在「明月」和「關」兩個詞之前增加了「秦」、「漢」兩個時間性的限定詞。這樣從千年以前、萬里之外下筆,自然形成一種雄渾蒼茫的獨特的意境,借用前代評詩慣用的詞語來說,就是「發興高遠」,使讀者把眼前明月下的邊關同秦代築關備胡,漢代在關內外與胡人發生一系列戰爭的悠久歷史自然聯系起來。這樣一來。「萬里長徵人未還」,就不只是當代的人們,而是自秦漢以來世世代代的人們共同的悲劇;希望邊境有「不教胡馬度陰山」的「龍城飛將」,也不只是漢代的人們,而是世世代代人們共同的願望。平凡的悲劇,平凡的希望,都隨著首句「秦」、「漢」這兩個時間限定詞的出現而顯示出很不平凡的意義。這句詩聲調高昂,氣勢雄渾,也足以統攝全篇。

詩歌之美,詩歌語言之美,往往就表現在似乎很平凡的字上,或者說,就表現在把似乎很平凡的字用在最確切最關鍵的地方。而這些地方,往往又最能體現詩人高超的藝術造詣。

(廖仲安)

〔注〕①龍城:或解釋為匈奴祭天之處,其故地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國鄂爾渾河西側的和碩柴達木湖附近;或解釋為盧龍城,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帶,為漢代右北平郡所在地。《史記·李將軍傳》說:「廣居右北平,匈奴聞之,號曰漢之飛將軍,避之數歲,不敢入右北平。」後一解較合理。②陰山:在今內蒙古自治區中部。

❹ 夜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的古詩

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二首·其二
宋 · 陸游
三萬里河東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
三萬里長的黃河奔騰向東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華山聳入雲霄觸青天。
中原人民在胡人壓迫下眼淚已流盡,他們盼望王師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三萬里河東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兩句一橫一縱,北方中原半個中國的形勝,便鮮明突兀、蒼莽無垠地展現出來了。奇偉壯麗的山河,標志著祖國的可愛,象徵著民眾的堅強不屈,已留下豐富的想像空間。然而,大好河山,陷於敵手,使人感到無比憤慨。這兩句意境擴大深沉,對仗工整猶為餘事。

下兩句筆鋒一轉,頓覺風雲突起,詩境向更深遠的方向開拓。「淚盡」一詞,千回萬轉,更含無限酸辛。眼淚流了六十多年,早已盡了。但即使「眼枯終見血」,那些心懷故國的遺民依然企望南天;金人馬隊揚起的灰塵,隔不斷他們苦盼王師的視線。中原廣大人民受到壓迫的沉重,經受折磨歷程的長久,期望恢復信念的堅定不移與迫切,都充分表達出來了。以「胡塵」作「淚盡」的背景,感情愈加沉痛。結句一個「又」字擴大了時間的上限。他們年年歲歲盼望著南宋能夠出師北伐,可是歲歲年年此願落空。他們不知道,南宋君臣早已把他們忘記得乾乾凈凈。

詩人極寫北地遺民的苦望,實際上是在表露自己心頭的失望。當然,他們還是不斷地盼望下去。人民的愛國熱忱真如壓在地下的跳盪火苗,歷久愈熾;而南宋統治集團則正醉生夢死於西子湖畔,把大好河山、國恨家仇丟在腦後,可謂心死久矣。詩人為遺民呼號,目的還是想引起南宋當國者的警覺,激起他們的恢復之志。

❺ 五年級下冊語文電子課本

新聞 網頁 貼吧 知道 MP3 圖片 視頻 網路 文庫 幫助 | 設置

網路知道 > 教育/科學 > 學習幫助
請問誰能給我人教版五年級下冊語文課本的目錄??? 懸賞分:5 | 解決時間:2010-2-4 12:18 | 提問者:獨坐高台
也就是每篇課文的題目!!!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謝謝
最佳答案 小學五年級語文 下冊(適用於人教版新課標語文實驗教材)-名師同步教學設計 目錄

前言
第一單元
1.《草原》教學設計
2.《絲綢之路》教學設計
3.《白楊》教學設計
4.《把鐵路修到拉薩去》教學設計
《語文園地一》整體教學設計
第二單元
5.《古詩三首》教學設計
6.《冬陽·童年·駱駝隊》教學設計
7.《祖父的園子》教學設計
8.《童年的發現》教學設計
9.《兒童詩兩首》教學設計
《詞語盤點》教學設計
《口語交際·習作二》教學設計
《回顧·拓展二》教學設計
第三單元
10.《楊氏父子》教學設計
11.《晏子使楚》教學設計
12.《半截蠟燭》教學設計
13.《打電話》教學設計
《詞語盤點》教學設計
《口語交際·勸說》教學設計
《習作·發言稿》教學設計
《回顧·拓展三》教學設計
第四單元
14.《再見了,親人》教學設計
15.《金色的魚鉤》教學設計
16.《橋》教學設計
17.《夢想的力量》教學設計
《詞語盤點》教學設計
《口語交際·習作四》教學設計
《回顧·拓展四》教學設計
第五單元
18.《將相和》教學設計
19.《草船借箭》教學設計
20.《景陽崗》教學設計
21.《猴王出世》教學設計
《詞語盤點》教學設計
《口語交際·習作五》教學設計
《回顧·拓展五》教學設計
第六單元
《信息傳遞改變著我們的生活》課教學設計
《利用信息,寫簡單的研究報告》教學設計
第七單元
22.《人物描寫一組》教學設計
23.《刷子李》教學設計
24.《金錢的魔力》教學設計
《詞語盤點》《口語交際·習作七》
《回顧·拓展七》教學設計
第八單元
25.《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教學設計
26.《威尼斯的小艇》教學設計
27.《與象共舞》教學設計
28.《彩色的非洲》教學設計
《詞語盤點》《口語交際·習作八》教學設計
《回顧·拓展八》教學設計
附:好課實錄與片斷賞析
笑談《草船借箭》的智慧
分享給你的朋友吧:
人人網
新浪微博
開心網
MSN
QQ空間

對我有幫助
291回答時間:2010-

❻ 王維的隴西行的教案.謝了!!!

隴西行

十里一走馬。
五里一揚鞭。
都護軍書至。
匈奴圍酒泉。
關山正飛雪。
烽戍(一作火)斷無煙。 【注釋】 ①隴西行:樂府古題名之一。隴西,隴山之西,在今甘肅省隴西縣以東。
②都護:官名。漢代設置西域都護,唐代設置六大都護府以統轄西域諸國。
③匈奴:這里泛指我國北部和西部的少數民族。
④酒泉:郡名,在今甘肅省酒泉縣東北。
⑤關山:泛指邊關的山嶽原野。
⑥烽戍:烽火台和守邊營壘。古代邊疆告警,以烽燧為號,白天舉煙為「燧」,夜晚舉火為「烽」。戍,一本作「火」。
⑦斷:中斷聯系。 【賞析】 這是一首採用樂府舊題寫的邊塞詩,表現了匈奴入侵、邊防告急的情景。作者沒有正面描寫戰爭,而是截取軍使送書這一片斷,通過描繪出一幅迷茫、壯闊的關山飛雪遠戍圖,側面渲染邊關的緊急與緊張,展現出詩篇「意余象外」的深邃與凝重。所以有張戒《歲寒堂詩話》中的「信不減太白」之譽。 王維(699-761),字摩詰(jié),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官至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原籍祁(今山西 祁縣),遷至蒲州(今山西省永濟),晚年居於藍田輞川別墅,漢族。其詩、畫成就都很高,蘇軾贊他「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尤以山水詩成就為最,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晚年無心仕途,專誠奉佛,故後世人稱其為「詩佛」。他著有《王右丞集》,存詩400首。不僅如此,王維善畫人物、叢竹、山水。唐人記載其山水面貌有二:其一類似李氏父子,另一類則以破墨法畫成,其名作《輞川圖》即為後者。但是傳為他的《雪溪圖》及《濟南伏生像》都非真跡。王維在唐詩的范疇顯然有更高的成就,他是唐代山水田園派的代表。
王維青少年時期即富於文學才華。開元九年(721年) 中進士第,為大樂丞。因故謫濟州司倉參軍。後歸至長安。開元二十二年張九齡為中書令。王維被擢為右拾遺。其時作有《獻始興公》詩,稱頌張九齡反對植黨營私和濫施爵賞的政治主張,體現了他當時要求有所作為的心情。二十四年 (736)張九齡罷相。次年貶荊州長史。李林甫任中書令,這是玄宗時期政治由較為清明到日趨黑暗的轉折點。王維對張九齡被貶,感到非常沮喪,但他並未就此退出官場。開元二十五年,曾奉使赴河西節度副大使崔希逸幕,後又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選,天寶中,王維的官職逐漸升遷。安史亂前,官至給事中,他一方面對當時的官場感到厭倦和擔心,但另一方面卻又戀棧懷祿,不能決然離去。於是隨俗浮沉,長期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
王維在詩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無論邊塞、山水詩、律詩還是絕句等都有流傳人口的佳篇。他確實在描寫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獨到的造詣。無論是名山大川的壯麗宏偉,或者是邊疆關塞的壯闊荒寒,小橋流水的恬靜,都能准確、精煉地塑造出完美無比的鮮活形象,著墨無多,意境高遠,詩情與畫意完全融合成為一個整體。
山水田園詩派是盛唐時期的兩大詩派之一,這一詩派是陶淵明、謝靈運、謝朓的後繼者,這一詩派的詩人以擅長描繪山水田園風光而著稱,在藝術風格上也比較接近,通過描繪幽靜的景色,藉以反映其寧靜的心境或隱逸的思想,因而被稱為「山水田園詩派」。其主要作家是孟浩然、王維、常健、祖詠、裴迪等人,其中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是王維和孟浩然,也成為「王孟」。
以軍旅和邊塞生活為題材的《從軍行》、《隴西行》、《燕支行》、《觀獵》、《使至塞上》、《出塞作》等,都是壯闊飛動之作。《隴頭吟》、《老將行》則抒發了將軍有功不賞的悲哀,反映了封建統治階級內部矛盾的一個側面。《觀獵》生動地描寫了打獵時的情景。《夷門歌》歌詠歷史人物的俠義精神。《少年行》四首表現俠少的勇敢豪放,形象鮮明,筆墨酣暢。這些作品一般認為是王維早期所作。還有一些詩歌,如貶官濟州時所作《濟上四賢詠》以及《寓言》、《不遇詠》和後期所作《偶然作》六首之五《趙女彈箜篌》,對於豪門貴族把持仕途、才士坎坷不遇的不合理現象表示憤慨,反映了開元、天寶時期封建政治的某些陰暗面。《洛陽女兒行》、《西施詠》、《竹里館》則以比興手法,寄託了因貴賤不平而生的感慨和對權貴的諷刺。還有抒寫婦女痛苦的《息夫人》、《班婕妤》等,悲惋深沉,也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一些贈送親友和描寫日常生活的抒情小詩,如《送別》「山中相送罷」、《臨高台送黎拾遺》、《送元二使安西》、《送沈子福歸江東》,《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相思》、《雜詩》「君自故鄉來」等,千百年來傳誦人口;《送元二使安西》、《相思》等在當時即播為樂曲,廣為傳唱。這些小詩都是五言或七言絕句,感情真摯,語言明朗自然,不用雕飾,具有淳樸深厚之美,可與李白、王昌齡的絕句比美,代表了盛唐絕句的最高成就。

❼ 十五從軍行和出塞的教案

出塞
唐-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徵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譯文:
依舊是秦漢時的明月和邊關,
征戰長久延續萬里征夫不回還。
倘若龍城的飛將李廣而今健在,
絕不許匈奴南下牧馬度過陰山。
題解:這是一首慨嘆邊戰不斷,國無良將的邊塞詩。詩的首句最耐人尋味。說的是此地漢關,明月秦時,大有歷史變換,征戰未斷的感嘆。二句寫徵人未還,多少兒男戰死沙場,留下多少悲劇。三、四句寫出千百年來人民的共同意願,冀望有「龍城飛將」出現,平息胡亂,安定邊防。全詩以平凡的語言,唱出雄渾豁達的主旨,氣勢流暢,一氣呵成,吟之莫不叫絕。明人李攀龍曾推獎它是唐代七絕壓卷之作,實不過分。
[注釋]
1.出塞:是唐代詩人寫邊塞生活的詩常用的題目。
2.秦時明月漢時關:即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塞。意思是說,在漫長的邊防線上,一直沒有停止過戰爭。
3.但使:只要。
4.龍城飛將:指漢朝名將李廣。南侵的匈奴懼怕他,稱他為「飛將軍」。這里泛指英勇善戰的將領。
5.胡馬:指侵擾內地的外族騎兵。
6.陰山: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古代常憑借它來抵禦匈奴的南侵。
[簡析]這是一首著名的邊塞詩,表現了詩人希望起任良將,早日平息邊塞戰事,使人民過著安定的生活。
詩人從寫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邊關的蒼涼景象。「秦時明月漢時關」不能理解為秦時的明月漢代的關。這里是秦、漢、關、月四字交錯使用,在修辭上叫「互文見義」,意思是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詩人暗示,這里的戰事自秦漢以來一直未間歇過,突出了時間的久遠。次句「萬里長徵人未還」,「萬里」指邊塞和內地相距萬里,雖屬虛指,卻突出了空間遼闊。「人未還」使人聯想到戰爭給人帶來的災難,表達了詩人悲憤的情感。
怎樣才能解脫人民的困苦呢?詩人寄希望於有才能的將軍。「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只要鎮守龍城的飛將軍李廣還活著,就不會讓胡人的騎兵跨越過陰山。「龍城飛將」是指漢武帝的鎮守盧龍城的名將李廣,他英勇善戰,多次把匈奴打敗。「不教」,不允許,「教」字讀平聲;「胡馬」,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騎兵。「度陰山」,跨過陰山。陰山是北方東西走向的大山脈,是漢代北方邊防的天然屏障。後兩句寫得含蓄、巧妙,讓人們在對往事的對比中,得出必要的結論。

這首詩著重表現的是對敵人的蔑視;是對國家的忠誠,是一種勇往超前、無所畏懼的氣概。前兩句寫皎潔的明月和雄偉的城關,既引起了人們對歷史上無數次侵略戰爭的回憶,又是今天將士們馳騁萬里、浴血奮戰的歷史見證。後兩句用漢代的名將李廣比喻唐代出征守邊的英勇將士,歌頌他們決心奮勇殺敵、不惜為國捐軀的戰斗精神。這首詩由古到今,有深沉的歷史感,場面遼闊,有宏大的空間感。字里行間,充滿了強烈的愛國精神和豪邁的英雄氣概。
這首詩被稱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悲壯而不凄涼,慷慨而不淺露,王詩《出塞》兩首,本詩是第一首
作者簡介:王昌齡(約698-756),字少伯,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市)人。唐代詩人。
十五從軍征
這是一首敘事詩,描繪了一個「少小離家老大回」的老兵返鄉途中與到家之後的情景,抒發了這一老兵的情感,也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具有一定的典型意義。開篇便不同凡響:「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這兩句,直言老兵「十五」歲從軍,「八十」歲方回,看似平淡無奇,像不經意間道來,實卻耐人尋味,頗見功力。他「十五從軍征」,奔赴何處,詩中未作說明;其軍旅生活如何,戰況怎樣,詩中也均未交代。這就給讀者留下眾多想像的空間。但有一點是明確的,那就是他「從軍征」,系出於戰事,而且這一去就是數十年!「八十」與「十五」相對照,突出其「從軍征」時間之久;「始得歸」與「從軍征」相呼應,則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來。
正因為「十五」從軍,「八十」方回,其間數十年與家人失去聯系,對家中情況一無所知,老兵才急切地想知道家中的情況,於是,這也就極其自然地引出下文——老兵在歸鄉途中與鄉里人的對話。老兵,「道逢鄉里人」,便迫不及待地問道:「家中有阿誰?」「鄉里人」答道:「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唐代詩人宋之問的詩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渡漢江》),反映其在久別家鄉之後、返鄉途中的矛盾心理,與此詩筆法有別,卻殊途同歸。宋之問的詩句是曲筆寫其返鄉途中想了解家中情況的迫切願望,而此詩則是直言之。二者均表現了久別家鄉的返鄉之人的真實情感。此詩中「鄉里人」的回答很巧妙,沒有明言直說老兵家中還有誰,而只是用手指著遠處長滿松柏的眾多的高墳說:「那兒就是您的家。」言下之意就是:「您的家中已無他人了。」其實,「鄉里人」這樣回答,是不忍心道明真相,怕老兵一下子承受不了家敗人亡的痛楚。如此著墨,顯然是以哀景寫哀情,也與下文相呼應。
老兵家中的情況究竟怎樣呢?其心情又是如何呢?「兔從」四句承接上文加以描繪。老兵到家後所目睹的景象是:兔子從狗洞進進出出,野雞在樑上飛來飛去;庭院中長出了「旅谷」,井台上也長出了「旅葵」。「兔」與「雉」(野雞),均系動物,一在「狗竇」(下方),一在「樑上」(上方);「旅谷」、「旅葵」,均系未經種植而自生自長的植物,一在「中庭」(庭院中),一在「井上」(井台上)。這些處於不同方位的動、植物在這里構成的是一幅多麼悲涼的景象啊!造成這一景象的直接原因是老兵家中無人。而其家中無人,又是誰造成的呢?對此,詩未明言,這又給了讀者想像的空間。這幾句詩仍然是以哀景寫哀情,以悲涼的景象烘托老兵心中的悲哀。而更令老兵悲哀的還在於:他以「旅谷」煮飯,以「旅葵」做羹,未用多少時間就做好了,卻不知道將飯與羹送給誰,也即無親人與之共享了。這正是「舂穀」四句所表現的。老兵孤身一人回家,家中也無親人了,到頭來還是他孤身一人。這不僅照應了上文——鄉里人的答話與老兵返家後所看到的景象,而且繼續以哀景寫哀情。
詩的最後兩句於對老兵的動作描繪中進一步抒發老兵心中的悲哀。這里,突出老兵出門張望(「出門東向看」)與老淚縱橫(「淚落沾我衣」)這一細節,將舉目無親、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將其悲痛欲絕的茫然之情抒發得淋漓盡致。試想,他「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家中已了無親人,而只有荒涼的景象,怎能不悲從中來?以後的生活,又當如何呢?他又怎能不感到茫然呢?其悲慘的遭遇是誰造成的,盡管詩中未明言直說,但我們只要聯繫到此詩產生的時代背景,則不難看出這一點。根據吳兢《樂府古題要解》的說法,此詩晉時已譜入樂府,當可視之為漢魏戰亂之際的作品。正是當時窮兵黷武的統治者與無休無止的戰爭,造成了該老兵的悲慘遭遇。反映該老兵的悲慘遭遇,也就反映了當時在沉重的徭役壓迫之下的平民百姓的悲慘遭遇,深刻地揭露了當時黑暗的社會現實。
此詩圍繞老兵的返鄉經歷及其情感變化謀篇結構,巧妙自然。其返鄉經歷是:始得歸→歸途中→返回家中→「出門東向看」;情感變化為:急想回家,急想知道「家中有阿誰?」,充滿與親人團聚的希望(歸途中)→希望落空→徹底失望(返回家中,景象荒涼,了無一人)→悲哀流淚,心茫然(「出門東向看」)。這些又歸結為表現揭露黑暗社會現實的詩之主題。全詩運用白描手法繪景寫人,層次分明,語言質朴,且以哀景寫哀情,情真意切,頗具特色,也頗能體現漢樂府即景抒情的藝術特點。

❽ 五年級從軍行評課優缺點

優點:教學設計合理,語言表述能力好,條理清晰,生動有趣,板書規范,符合教學要求。
缺點:課上學生互動少,語速快,可由學生解決的問題由老師替代了,拖堂時間長。

這首詩出自唐代詩人王昌齡,古詩原文: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王昌齡(698—757),字少伯,漢族,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說京兆長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後人譽為「七絕聖手」。

❾ 急求!《從軍行》 《月下獨酌》教案!!!!!!!!!!要詳細資料!

月下獨酌(四首其一)作者:李白(唐,701—762年)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雲漢。
千古名句: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注釋1.陶淵明《雜詩》:"欲言無余和,揮杯勸孤影。"
2.獨酌:酌,飲酒。指獨自飲酒。
3.三人:指月亮、作者及其身影。
4 對:朝著
.5 不解飲:不會喝酒
6 徒:徒然,白白地。
7.將:和。
8 行樂須及春:意謂趁著春天好時光及時行樂。 及春:趁著陽光明媚之時
9 月徘徊:月亮因我歌而徘徊不進。
.10 無情游:不是一般的世情,超乎世俗的情誼。指忘卻世情的交遊
.11 相期:相約會。
12 邈(miǎo):遙遠。
13雲漢:銀河。 詩詞大意月下獨酌
我准備一壺美酒,擺在花叢之間,自斟自酌無親無友,孤獨一人。
我舉起酒杯邀請媚人的明月,低頭窺見身影,共飲已有三人。
月兒,你即不會喝酒?影兒,你徒然隨偎我這個孤身!
暫且伴隨月和影,這無情瘦影吧,我應及時行樂,趁著春宵良辰。
月聽我吟詩,在九天徘徊不進,影隨我舞劍,在地上蹦跳翻滾。
清醒之時,咱們盡管作樂尋歡,醉了之後,免不了要各自離散。
月呀,願和您永結忘卻世情的交遊,相約會遠的銀河,再見!
詩文解釋
在花叢中擺上一壺美酒,我自斟自飲,身邊沒有一個親友。舉杯向天,邀請明月,與我的影子相對,便成了三人。明月既不能理解開懷暢飲之樂,影子也只能默默地跟隨在我的左右。我只得暫時伴著明月、清影,趁此美景良辰,及時歡娛。我吟誦詩篇,月亮伴隨我徘徊,我手舞足蹈,影子便隨我蹁躚。清醒時我與你一同分享歡樂,沉醉便再也找不到你們的蹤影。讓我們結成永恆的友誼,來日相聚在浩邈的雲天。 [編輯本段]詩詞賞析這首詩約作於天寶三載(744),時李白在長安。詩人寫自己在花間月下獨酌的情景。"對影成三人"句構思奇妙,表現了他孤獨而豪放的情懷。《李詩直解》:"此對月獨飲,放懷達觀以自樂也。"傅庚生《中國文學欣賞舉隅》:"花間有酒,獨酌無親;雖則無親,邀月與影,乃如三人;雖如三人,月不解飲,影徒隨身;雖不解飲,聊可為伴,雖徒隨身,亦得相將。及時行樂,春光幾何?月徘徊,如聽歌;影零亂,如伴舞。醒時雖同歡,醉後各分散;聚時似無情,情深得永結;雲漢邈相期,相親慰獨酌。此詩一步一轉,愈轉愈奇,雖奇而不離其宗。青蓮奇才,故能爾爾,恐未必苦修能接耳。"
[題解]
原詩共四首,此是第一首。詩寫詩人在月夜花下獨酌,無人親近的冷落情景。詩人運用豐富的想像,表現出由孤獨到不孤獨,再由不孤獨到孤獨的一種復雜感情。 李白仙才曠達,物我之間無所容心。此詩充分表達了他的胸襟。詩首四句為第一段,寫花、酒、人、月影。詩旨表現孤獨,卻舉杯邀月,幻出月、影、人三者;然而月不解飲,影徒隨身,仍歸孤獨。因而自第五句至第八句,從月影上發議論,點出「行樂及春」的題意。最後六句為第三段,寫詩人執意與月光和身影永結無情之游,並相約在邈遠的天上仙境重見。全詩表現了詩人懷才不遇的寂寞和孤傲,也表現了他放浪形骸、狂盪不羈的性格。 邀月對影,千古絕句,正面看似乎真能自得其樂,背面看,卻極度凄涼。
賞析一
這首詩突出寫一個「獨」字。李白有抱負,有才能,想做一番事業,但是既得不到統治者的賞識和支持,也找不到多少知音和朋友。所以他常常陷入孤獨的包圍之中,感到苦悶、彷徨。從他的詩里,我們可以聽到一個孤獨的靈魂的呼喊,這喊聲里有對那個不合理的社會的抗議,也有對自由與解放的渴望,那股不可遏制的力量真是足以「驚風雨」而「泣鬼神」的。
開頭兩句「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已點出「獨」字。愛喝酒的人一般是不喜歡獨自一個人喝悶酒的,他們願意有一二知己邊聊邊飲,把心裡積郁已久的話傾訴出來。尤其是當美景良辰,月下花間,更希望有親近的伴侶和自己一起分享風景的優美和酒味的醇香。李白寫這首詩的時候正是這種心情,但是他有酒無親,一肚子話沒處可說,只好「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邀請明月和自己的身影來作伴了。這兩句是從陶淵明的《雜詩》中化出來的,陶詩說:「欲言無予和,揮杯勸孤影。」不過那隻是「兩人」,李白多邀了一個明月,所以是「對影成三人」了。
然而,明月是不會喝酒的,影子也只會默默地跟隨著自己而已。「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結果還只能是自己一個人獨酌。但是有這樣兩個伴侶究竟是好的,「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暫且在月和影的伴隨下,及時地行樂吧!下面接著寫歌舞行樂的情形:「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月徘徊」,是說月被我的歌聲感動了,總在我身邊徘徊著不肯離去。「影零亂」,是說影也在隨著自己的身體做出各種不很規矩的舞姿。這時,詩人和他們已達到感情交融的地步了。所以接下來說:「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趁醒著的時候三人結交成好朋友,醉後不免要各自分散了。但李白是不捨得和他們分散的,最後兩句說:「永結無情游,相期邈雲漢。」「無情」是不沾染世情的意思,「無情游」是超出於一般世俗關系的交遊。李白認為這種擺脫了利害關系的交往,才是最純潔的最真誠的。他在人間找不到這種友誼,便只好和月亮和影子相約,希望同他們永遠結下無情之游,並在高高的天上相會。「雲漢」,就是銀河,這里泛指遠離塵世的天界。這兩句詩雖然表現了出世思想,但李白的這種思想並不完全是消極的,就其對社會上人與人之間庸俗關系的厭惡與否定而言,應當說是含有深刻的積極意義的。
這首詩雖然說「對影成三人」,主要還是寄情於明月。李白從小就喜歡明月,《古朗月行》說:「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台鏡,飛在青雲端。」在幼小的李白的心靈里,明月已經是光明皎潔的象徵了。他常常借明月寄託自己的理想,熱切地追求她。《把酒問月》一開頭就說:「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在《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這首詩里也說:「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他想攀明月,又想攬明月,都表現了他對於光明的嚮往。正因為他厭惡社會的黑暗與污濁,追求光明與純潔,所以才對明月寄託了那麼深厚的感情,以致連他的死也有傳說,說他是醉後入水中捉月而死的。明月又常常使李白回憶起他的故鄉。青年時代他在四川時曾游歷過峨眉山,峨眉山月給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寫過一首《峨眉山月歌》,其中說「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很為人所傳誦。他晚年在武昌又寫過一首《峨眉山月歌》,是為一位四川和尚到長安去而寫了送行的。詩里說他在三峽時看到明月就想起峨眉,峨眉山月萬里相隨,陪伴他來到黃鶴樓;如今又遇到你這峨眉來的客人,那輪峨眉山月一定會送你到長安的;最後他希望這位蜀僧「一振高名滿帝都,歸時還弄峨眉月」。明月是如此地引起李白的鄉情,所以在那首著名的《靜夜思》中,才會說「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一看到明月就想起峨眉,想起家鄉四川來了。明月,對於李白又是一個親密的朋友。《夢游天姥吟留別》里說:「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在另一首題目叫《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的詩里,他又說:「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簡直是以兒童的天真在看月的。更有意思的是,當他聽到王昌齡左遷龍標的消息後,寫了一首詩寄給王昌齡,詩里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在李白的想像里,明月可以帶著他的愁心,跟隨王昌齡一直走到邊遠的地方。
當我們知道了明月對李白有這樣多的意義,也就容易理解為什麼在《月下獨酌》這首詩里李白對明月寄予那樣深厚的情誼。「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永結無情游,相期邈雲漢」,李白從小就與之結為伴侶的,象徵著光明、純潔的,常常使李白思念起故鄉的月亮,是值得李白對她一往情深的。孤高、桀傲而又天真的偉大詩人李白,也完全配得上做明月的朋友。
賞析二
詩篇描寫月下獨酌情景。月下獨酌,本是寂寞的,但詩人卻運用豐富的想像,把月亮和自己的身影湊合成了所謂的「三人」。又從「花」字想到「春」字,從「酌」到「歌」、「舞」,把寂寞的環境渲染得十分熱鬧,不僅筆墨傳神,更重要的是表達了詩人善自排遣寂寞的曠達不羈的個性和情感。
從表面上看,詩人好象真能自得其樂,可是背面卻充滿著無限的凄涼。詩人孤獨到了邀月和影,可是還不止於此,甚至連今後的歲月,也不可能找到同飲之人了。所以,只能與月光身影永遠結游,並且約好在天上仙境再見。
賞析三
李白的五言古詩創作的題材非常廣泛,風格也是多姿多彩的,這首《月下獨酌》完全是李白飄逸風神和浪漫詩風以及個人精神世界的充分展示。全詩一共十四句,前八句平聲韻,後六句仄聲韻。就五言古詩這一體裁來說,《月下獨酌》的篇幅並不算長,但其中卻飽含了一顆孤獨、寂寞心靈的追求與嚮往。這首詩通篇的出場人物只有李白自己一個人,卻通過獨白的方式,在心靈的深處掀起了一層又一層的感情波瀾,既跌宕起伏又率性天然,歷來被認為是李白詩歌的激情代表之作。
酒與月,是李白一生須臾不曾離開的最忠實的伴侶,無論他走到哪裡,身處何方,總會留下有關美酒與明月的興會淋漓之作。如"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客中作》);如"且就洞庭賒月色,將船買酒白雲邊"(《陪族叔刑部侍郎曄及中書賈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如"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里"(《把酒問月》);如"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將進酒》)。通過這些膾炙人口的詩句,李白營造出一種獨特的既不乏浪漫又帶有些許悲涼的境界,而把這種酒月情結發揮到極致的,就是這首《月下獨酌》了。
在詩的一開始,我們的詩人是處在花間月下、一個非常宜人的環境之中,"花間一壺酒",花叢之中,一壺美酒,開懷暢飲,一醉方休。可是出乎意料的是,這花叢,這美酒,卻反而使得李白心情不暢,原因何在?是因為"獨酌無相親"!李白有一句名言,可以作為此詩的注腳,"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一杯"(《山中與幽人對酌》)。有了志同道合的"幽人"相伴,方可在花間同赴醉鄉,盡情分享飲酒的無窮樂趣。可是眼下卻無人作伴,要獨自一人喝了。但他靈機一動,又為自己創造出一個全新的境界:"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從落落寡合的"無相親"到談笑風生的"成三人",李白是在一舉手、一投足間完成的,你看他,一舉杯,明月成伴,一低頭,身影相陪。何其瀟灑,何其自在,活脫脫一付天下難尋的"謫仙"面目,豈是他人可以效法、摹仿得來的?天上的月亮是李白在精神世界中永遠的知己,也是李白詩歌中頻繁光顧的常客。他曾經回憶自己兒時對月亮的最初認識:"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古朗月行》);出門在外,月光勾起他遊子的鄉情:"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靜夜思》);秋月里,他曾傾述過不盡的相思:"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玉階怨》);月光下,他能和古人結為知己:"月下沉吟久不歸,古來相接眼中稀"(《金陵城西樓月下吟》)。所以在讀到"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時,我們一點也不會驚訝與不解,反而認定這才是真正的李白,是那個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裡的純粹的、浪漫的、不食人間煙火的"詩仙"李白!只有他才做得出這樣匪夷所思的舉動,也只有他才寫得出如此飄逸風神的詩行。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李白雖然請出了月亮與身影作伴,可惜,月亮卻遠在天邊,它只能掛在高高的蒼穹,不能和李白同酌共飲;影子雖然近在咫尺,但也只會默默地跟隨,無法進行真正的交流。此時此刻,此情此景,詩人內心仍然是孤獨寂寞的,也許大凡天才都與常人在思想境界上有相當的差距,他們的追求與探索也常常會被人誤解。比如李白為了建功立業的理想不能實現,不肯做一個御用文人,為唐明皇、楊貴妃的醉生夢死、歌舞昇平塗脂抹粉,所以放著京城好好的榮華富貴不享,錦衣美食不要,待詔翰林不幹,非要浪跡江湖,還要說自己什麼"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行路難》),這不是自討苦吃、自討沒趣嗎?也許正是這種被世人看來的不識實務,才使他最終落得個"長流夜郎"的下場。與李白有一面之交的大詩人杜甫曾經多次寫詩表達他對李白的欽佩與擔憂:"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夢李白二首》)。不過,李白即便落到了"斯人獨憔悴"的地步也是絕不會後悔、絕不向世俗低頭的,他有一首《獨坐敬亭山》詩這樣寫到:"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閑。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不管是有生命的鳥,還是無生命的雲,只要是能動彈的,都義無反顧地遠離李白而去,剩下的只有那一座紋絲不動的大山了,即使這樣,李白還是能夠心安理得地安坐山中,修身養性,自得其趣,不肯與世俗同流合污。所以,李白勸月亮飲酒未果、與身影交流不成的時候,轉念一想,能夠在花間月下,飲酒作詩,而遠離世俗的雜念干擾,不正是當初醉卧長安時求之不得的賞心樂事嗎,那麼就在這美好的春夜裡,和天上的明月與地下的身影一道,及時行樂,不醉不休吧。但是一個"暫",說明李白也清醒地知道,這種解脫不過是暫時的,不過,大概也許正是因為其短暫,所以更顯得珍貴,不能輕易放過。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永結無情游,相期邈雲漢。"以下詩歌就由平聲韻轉入了仄聲韻,情緒也顯得更加激昂了。此時的李白,已經酒至半酣,漸至佳境了,只見他亦歌亦舞,憨態可掬,他醉眼向上望去,空中的月亮好像在隨著他歌唱的節奏徘徊起舞,他醉眼向下看來,地上的身影更是隨著他的手舞足蹈而搖曳不定。這一切似乎都顯出一種莫名的凄涼與寂寞,而他覺得能夠有它們來陪伴已屬不易了,"交歡"一詞,顯示出詩人對此的知足,的確,美酒使李白忘卻人間的煩惱,明月給李白帶來心靈的安慰。在這種無人相伴的"交歡"中,詩人終於沉醉了,而在沉醉之前的最後時刻,李白還意識到,只要他一醉倒,什麼月亮、什麼身影也都將回復到它們原先的形態,這個以他為中心的臨時組合將不復存在了。不過,他並沒有絲毫的灰心喪氣,因為他與月亮和身影這種關系是長期穩定的。由此我們可以知道,這並不是李白第一次的月下獨酌,更不會是最後一次,因為李白所選定的人生道路,在當時的情況下,是註定要以寂寞與潦倒為伴的,所以除了自己,他是沒有人可以依靠的。這也是他之所以在一生中最崇拜的就是義不帝秦的魯仲連這種獨往獨來的英雄的原因所在吧。因此他要說"月下沉吟久不歸,古來相接眼中稀",所以他只能引天上的月亮和地上的身影這些"無情"之物,為一生的知己,這可真是此時無情勝有情了。與無情之物交歡,自然而然地顯示出當時的世態炎涼與人情冷暖,可以想像李白當初在長安待詔翰林任上,有的是人迎奉吹噓,可是離開京城、身陷囹圄之際,卻飽嘗了世態炎涼。但是,透過這番在花間月下的獨酌與獨白,人們可以清楚地感到,李白仍然是歷盡挫折,初衷不改。李白作為盛唐詩人的代表,所以為後人推崇備至,正是因為他詩歌中表現出來的那種與生俱來的曠達與出神入化的浪漫。乾隆皇帝也是從這一角度對《月下獨酌》加以肯定的,"千古奇趣,從眼前得之。爾時情景雖復潦倒,終不勝其曠達。"
《月下獨酌》是以感情跌宕起伏和率性純真而著稱的,通觀全詩其感情波瀾可以明顯分為幾層起伏,第一句起首是揚,"花間一壺酒",而第二句緊接著抑,"獨酌無相親"。但是接下來的兩句:"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一掃這種無相親的冷落,孤單。在詩歌的第一部分的結尾所出現的這種局面,是一種經過起伏、努力後獲得的由冷清到熱鬧的場面。這第一起情感的起伏可以看作是序幕的拉開,是"月下"場景的布置與"人物"(包括虛擬的月亮和身影)的出場。雖然出現了一點困擾,但還是比較圓滿地順著詩人自己設想的軌跡進行的。
詩歌的第二部分也是四句,詩人同樣又經歷了一次由悲涼到喜悅的情感的輪回。從感嘆月亮與身影這兩個招呼來的酒伴的不盡人意,到全然不顧、自得其樂的忘我境界。詩歌的第二波起伏是情節的正式展開,是"獨酌"的實施,在這一階段,詩人靠著自己雖然熱烈但卻是孤獨的心境,在執著地追求一種如果不可能完美,因為在孤獨寂寞的境遇下,只有"不解飲"的月亮和"徒隨身"影子,已經不可能完美,但至少也是理想的境界,盡管"暫伴月將影"一句的"暫伴"多多少少透露了作者心中那一絲無可奈何的惋惜,但是"行樂須及春"卻說明了詩人已經調整了自己的心態,從而實現了這一次不再需要藉助任何外界因素的自我滿足的"獨酌"。
詩歌的第三波起伏是獨酌的高潮與升華,在這一階段,詩人已完全被自己創造出來的這個"月下獨酌"的境界所陶醉,零亂的舞步,徘徊的月光,似醉似醒,物我一體,詩人在盡歡之後,馬上就要在花間月下的美酒之鄉沉沉睡去了,但就在他的神志清醒的最後一刻,他沒有忘記再次與那兩位與他一起成就"獨酌"的月亮與身影做出長久的約定。"永結無情游,相期邈雲漢",這種不離不散的執著情懷,我們只有對李白的身世和追求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後,才有可能真正體會。
這首詩歌第二個成功之處是全詩的率性純真,毫無做作。對此,沈德潛是這樣評價的:"脫口而出,純乎天籟。此種詩,人不易學"(《唐詩別裁》)。的確,李白成名之後,多少文人墨客都想步其後塵,不過到頭來卻總是半途而廢。所以,千百年來,人們只能對李白這種"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藝術境界發出由衷的贊嘆了。
月下獨酌的背景
李白懷才見棄,政治理想不能實現,心情是孤寂苦悶的。但他面對黑暗現實,沒有沉淪,沒有同流合污,而是追求自由,嚮往光明,所以在他的詩篇中多歌頌太陽和詠月之作。太陽是自然界中光明絢麗的形象,明月是清澈純潔的象徵。尤其是明月,清新、明麗、寧靜、溫柔,因而詩人和它相親相近。
在這首詩中,詩人還進一步把明月引為知己,對月抒懷。詩篇突然而起,直抒胸臆,表達一種孤獨寂寥的思想感情。這種孤寂之情無法驅遣,於是詩人以奇特的想像,生動的描寫,把明月作為知音,相邀對飲。同時還異想天地把自己的身影,也看作有情有知的同類,邀其共酌。表面上有明月相伴,身影相隨,好象並不是獨酌,但月不解飲,影徒隨身,這就更加突出了詩人的孤獨感,正如孫洙所說:「題本獨酌,詩偏幻出三人。月影伴說,反復推勘,愈形其獨。」(《唐詩三百首》卷一)
因為世少相知,詩人不得不以明月、身影為伴,向月而高歌,對影而起舞以排遣自己深沉的郁悶。結聯進而要和明月、身影永遠結成忘情好友,將來在邈遠的碧空中相見遨遊。這表現了詩人對污濁現實的強烈不滿,在孤獨中嚮往自由和光明。
這首五言古詩,構思新穎,想像奇妙,情致深婉,是李白抒情詩中別具神韻的佳作。

熱點內容
生物檢測法 發布:2025-01-11 10:32:16 瀏覽:437
班主任鬼使群 發布:2025-01-11 09:53:08 瀏覽:46
松原特崗教師 發布:2025-01-11 09:43:09 瀏覽:234
五年級語文測試題 發布:2025-01-11 09:26:16 瀏覽:322
數學怎麼教 發布:2025-01-11 08:53:29 瀏覽:21
初中教師德育工作計劃 發布:2025-01-11 08:52:49 瀏覽:72
地理地利 發布:2025-01-11 08:39:23 瀏覽:829
師生互懟圖 發布:2025-01-11 08:24:14 瀏覽:501
高中語文ppt 發布:2025-01-11 07:54:38 瀏覽:576
正心美術 發布:2025-01-11 05:56:25 瀏覽: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