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現狀分析
先簡單說一下這個設想,是這樣的:1、提高底層老師收入。2、建「中心學校」。3、各大「211,985」大學師范類專業擴大招生。4、統招名額不變,擴招名額是指「地區定向師范生」。5、定向師范生簽訂合同。6、給定向師范生提供最好的保障和獎勵。
具體我們下面詳細說,我們先來回顧一下問題和現狀。
以上是我關於這個設想的大概內容,其實問題的關鍵在於,底層教育工作者的收入,和優秀大學畢業生更偏愛城市,以及底層公立學校難以規模化,大家現在對底層的公立學校已經失去了信心,寧可高費送入私立學校甚至購買學區房。關於這個設想大家覺得怎麼樣?歡迎留言探討。
② 中國教育的現狀是什麼
一是師德水平普遍下降。教師這一職業不同於其他職業,教書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賺錢,而更的是為了育人。
二是教育正迅速演變成一種高收入的產業。從古到今,是凡為國家、民族前途著想的人,都不是為了賺錢而辦教育,他們都是把教育當做一種不計經濟收益、只求社會效益的事業來做。
三是教育界的改革嚴重滯後。從20世紀90年代起,許多行業加大了改革的步伐,單位、個人的憂患、競爭意識增強了,都奮發圖強。
③ 中國當下的教育現狀是什麼
中國當下的教育現狀如下:
1、師德水平普遍下降
教師這一職業不同於其他職業,教書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賺錢,而更的是為了育人。
2、教育正迅速演變成一種高收入的產業
從古到今,是凡為國家、民族前途著想的人,都不是為了賺錢而辦教育,他們都是把教育當作一種不計經濟收益、只求社會效益的事業來做。
3、教育界的改革嚴重滯後
從20世紀90年代起,許多行業加大了改革的步伐,單位、個人的憂患、競爭意識增強了,都奮發圖強。
教育的意義:
1、教育為政治經濟制度培養所需要的人才
一方面,教育通過培養人才實現對政治經濟制度的影響;另一方面,教育通過促進個體社會化來為一定的政治經濟制度服務。
2、教育可以促進民主
一個國家的民主程度直接取決於一個國家的政體,但又間接取決於這個國家人民的文化程度、教育事業的發展程度。
④ 關於中國教育現狀的分析和思考
高考結束了,中考也結束了。參加完高考的孩子們,除了准備復讀的,大多數都可以過一個快樂的暑假。參加完中考的孩子們,也可以暫時從題海上岸,緩和一下三年的緊張情緒。
全社會都重視中考和高考,只因為這兩次考試決定了一個人可以進什麼樣的高中,進而決定一個人可以進什麼樣的大學。而「大學」在今天儼然成了人的第二出身,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人以後能從事哪些工作以及更重要的是能從事哪個層次的工作。
除了各種二代,全社會幾乎處於各個階層的人,都被調動起來。考進名校意味著將來更多的選擇機會,更大的成功概率。這個期望就像驢兒面前的胡蘿卜,似乎再咬牙堅持兩步,就能吃到。可結果呢?只有少數人才能進入。 可是,全社會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孩子們被各種題海和課外班填滿,而且愈演愈烈的是,以前給孩子補習是因為學習成績差,現在很多學習成績好的孩子也參加各種輔導班,目的是保持領先優勢,由此催生了規模龐大的中小學課外補習產業。不僅孩子們飽受摧殘,家長們也倍受折磨,在這上面,從學生到家長都付出了艱辛的努力,除了能證明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勤勞的民族,還能證明什麼?諾貝爾獎有幾個?近現代以來,我們為人類文明進步做出的貢獻有多少?這種殘酷的競爭確實使得少數人脫穎而出,但是中華民族作為一個整體,在3+2以及後來的3+x上,投入了如此巨大的財力、精力,這個投入產出比是高是低,相信大家都在反思。
一邊是教育改革的口號和目標層出不窮,另一邊是教輔產業的蓬勃發展,可見教改收效甚微。歸根到底,從國家層面講,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建設國家的棟梁之才;可是從絕大多數人民群眾的視角來解讀,以中考和高考為目標的中小學教育,歸根到底就是一個利益分配,終極目的就是找個好工作,過上安穩日子。對於大多數人民群眾來說,哪有那麼多詩和遠方,生存才是第一位的。
有沒有解決的辦法呢?從我的工作經歷來看,因為我參加工作比較早,我們一屆入職參加工作的有來自重點院校的,也有來自一般院校的。沒有明顯的顯示出重點院校出來的能力高出一籌,雖然我也算重點大學畢業,很慚愧,混的一般。我們這一屆做的最好的是一個畢業於河北大學的同事,曾榮獲「全國五四青年」,在人民大會堂領的獎。也許我們一個單位不能說明問題,但至少我看到的情況是,一參加工作,大家甭管什麼院校畢業,又都站到了一個起跑線上。
說的這么多,我覺得有一個辦法可以給廣大中小學學生和家長松綁,那就是改變現在這種以學歷定出身的現實狀況。隨著就業形勢越發嚴峻,很多單位在招聘時,不但追求高學歷,還追求好學校。招聘碩士,還要求本科也得是985、211。這一刀,在高考完的那一刻,把很多孩子進入理想單位的希望給斬斷了。即使勉強進入大學,他們這四年將如何度過?不敢妄下結論,但是相對於重點院校的學子們,普通院校的孩子們,內心的期望值會降低。雖然有怨言,但是,全社會有充足的理由去堵他們的嘴:「你們不早點努力,怪誰?」
是啊,怪誰?考不上好大學,怪誰?第二出身不好,怪誰?出身綁定學歷,是全社會的選擇,雖然每個人都有可能深受其害,但是,怪誰?誰都不能怪。只能怪沒買學區房,沒上好幼兒園,沒上重點小學,沒進重點中學,只能怪父母沒給找一對一的教輔。為了避免將來受到孩子的埋怨,也為了讓孩子成功的概率更高一點,竭盡所能的為孩子買學區房和上補習班成了很多家長的必然選擇。
中國的教育現狀摧殘的不僅是孩子,還有家長,孩子們背著將近20斤的書包走進學校,背後是家長們咬緊牙關勉力支撐,孩子們的學習競爭成了家庭之間的競爭。
中國的孩子從出生的那天起,就背負了太多家長和社會的期望,雖然想到了以後孩子長大後極有可能也要承受跟我們這一代人同樣的壓力,但是我想很多家長還跟我一樣在哄騙孩子:「咬咬牙,上了大學就好了。」其實,我們心裡都清楚,大學以後呢?如果中國教育的狀況不改變,這些孩子中的大部分將會重復我們這一代人的路。
學歷定第二出身的局面,或許有它積極的一面,但是,中國社會發展到今天,這種狀況已經是嚴重的弊大於利。再往深里說,人活著是為了什麼,我們中國人追求的是什麼?我們努力奮鬥了40年,難道是為了把這一代的壓力傳給下一代?這種局面應該改改了。
我給出的葯方很簡單,以後大學畢業後發畢業證,由教育部統一制式,只標明專業以及是否合格,不能標注畢業院校。然後國家按照各專業分別建立不公開題庫,用人單位招聘時,採取在國家題庫隨機選題考試的方式,作為評價該畢業生的依據。這樣做有以下幾個好處:
1.甭管哪個學校畢業的,都有機會站在一個起跑線上比試。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可以緊張起來,避免很多大學生不事學業,考試前搞突擊。
2.中小學生升入名校的壓力會極大減輕,因為升入普通高校,只要努力,也有機會競爭優質崗位。
3.有利於改變當前高校重科研,輕教學的局面,所有大學生都會從中受益,讓真正愛學習,有能力學習的畢業生走上合適的崗位。
當然,還可以結合學校評價等對畢業生的發展前景進行更加綜合的評估。隨著互聯網和人工智慧的發展,這些操作已經不存在技術瓶頸。
以上是我結合自己的工作實際和對孩子教育培養過程中的一些切身體會進行的一些思考,不周之處,望大家海涵。歡迎討論。
⑤ 建國之初教育現狀分析
建國以前,經過多年戰亂,使得我國在教育、經濟等方面一直停滯不前,處於世界落後的地位。經過幾十年的發展與改革,如今,我國在各方面已取得了不同的進展,現就在教育方面取得的成就作出調查。
主體:建國以來教育工作的主要成就 新中國的教育是在一個經濟落後、文化教育很不發達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舊中國的教育事業非常落後,而且帶有濃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質的色彩。全國人口中的80%以上的人是文盲,學齡兒童入學率只有 20%左右。據國民黨政府教育部的統計,1947年全國高等專科以上學校僅有207所,在校學生只有15.5萬人;1946年中等學校僅有207所,在校學生只有187.85萬人;小學僅有28.9萬所,在校學生只有2368.35萬人。在中等以上的學校中,勞動人民的子女極少。
建國之初,新中國對舊有學校進行了接管和改造。1952年以後,根據國家建設的需要,進行了高等學校的院系調整,在各級學校中開展教學改革,創辦了工農速成中學,積極開展成人教育,規定了一切學校都向工農開放,實行人民助學金制度。1953年新中國進入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教育事業納入國家計劃軌道。在這個時期,教育事業得到了迅速的發展。1961年前後,國民經濟處於暫時困難時期。隨後,根據中共中央關於「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1961—1963年間對教育事業進行了大幅度調整。經過調整,各級各類學校的教學質量和高等學校的科研水平得到提高。「文化大革命」期間,教育事業遭到了嚴重破壞,造成了各條戰線專門人才短缺、青黃不接的狀況。「文化大革命」結束以後,教育工作開始了撥亂反正和調整改革,從根本上改變了教育戰線的形勢,教育事業得到恢復和發展。1978年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從而教育工作的地位、作用也得到了不斷提高和加強,教育事業得到了迅速的發展。
自新中國成立以後,中國的教育工作盡管有許多失誤,特別是「文化大革命」期間,遭到嚴重破壞;但就全局來講,還是取得了巨大成就:
1949—1989年,中國的普通高等學校和中等專業學校共畢業1705.66萬人。1949—1989年的普通高等學校的畢業生數比1928—1947年的普通高等學校的畢業生數增加了35.6倍。1949—1989年的中等專業學校畢業生數比1931—1946年的中等專業學校畢業生數增加了8.3倍。
普通高等學校從1949年的205所增加到1989年的1075所,本、專科在校學生從10.65萬人上升到208.21萬人,分別增加了5.24倍和16.87倍。中等專業學校從1949年的1171所增加到1989年的3984所,在校學生數從22.88萬人上升到217.75萬人,分別增加了2.4倍和8.52倍。研究生1989年在校學生數比1949年增加了160.11倍,達10.13萬人。
1949—1989年,中國的普通中學教育和小學教育發展迅速,為提高中華民族的素質和人民的科學文化水平,做出了重大貢獻。1949年普通中學4045所,在校學生數103.90萬人,1989年上升到8.96萬所和4554.02萬人,分別增加了21.14倍和42.83倍。1949年小學34.68萬所,在校學生數2439.1萬人,1989年小學達77.72萬所,在校學生數為12373.1萬人,分別增加了1.24倍和4.07 倍。學齡兒童入學率已由解放前的20%左右增到 97.44%。幼兒教育也發展得很快,1989年幼兒園達17.26萬所,在園幼兒1847.66萬人。
職業教育發展也很迅速。1989年技工學校達所,在校學生為126.7萬人,而1949年技工學校才3所,在校學生僅2700人左右。1989年農業、職業中學達9173所,在校學生為282.27萬人,比1980年分別增加了1.77倍和5.22倍。許多地區的職業教育體系正在形成。1949—1989年,中國的成人教育也得到普遍發展。1989年全國各類成人學校達27.2萬所,在校學生達3661.32萬人。其中,成人高等學校達1333所,在校學生為174.11萬人;成人中等學校達5.63萬所,在校學生為1541.11萬人;成人初等學校達21.43萬所,在校學生為1946.1萬人。1989年,全國農村有395.55萬人參加識字學習。
高等學校的科學研究,也取得了豐碩成果。中國高等學校也是全國科學研究的重要方面軍,為國家做出了重要的貢獻。1957年高等學校有6項自然科研成果獲得國家科學獎金。1982年7月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評選的自然科學研究122項重要成果中,高等學校(包括與其他系統合作的項目)獲獎56項,其中一等獎4項。高等學校的,科研成果大部分被推廣和運用到國防、工農業生產等各個方面,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也產生了巨大的社會效益。在高等學校的文科科學研究中,也取得了豐碩成果。新中國成立以後,各級各類學校的教材建設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保證了教學的需要。同時,各級各類學校的辦學條件,如校舍,教學設備和圖書資料也有了極大的改善。1977年以來,按照中共中央、國務院的指示,逐年增加了教育經費。在1979—1981年間,教育經費在國家事業經費中的比重由9.95%提高到13.5%;教育基本建設資占國家基本建設投資總額的比重,從1%提高到3%。新中國成立以後,廣泛地開展了外事國際交流,派遣和接受了大量留學生。在50年代,中國的教育國際交流,主要是在蘇聯和東歐等國之間進行。據統計,先後派往蘇聯的留學生和進修生9106人,派往其他國家的較少。1978年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國實行了改革開 放的政策,教育國際交流日益增多。1978—1989年間共派 遣留學生3.38萬人,其中畢業回國的留學生1.65萬人。同期,外國來華的留學生人數達1.29萬人。此外,中國教育系統還廣泛參加各種交流活動,各級各類學校都不同 程度地同外國學校建立了不同的校際聯系。新中國成立以後,中國已經建立了一支為社會主義教育服務的教職工隊伍。1989年全國各級普通學校的教職工數達1326.84萬人,比1949年增加了11.97倍。1989 年各級成人學校的教職工數達77.05萬人,其中專任教師 39.42萬人。教師隊伍的規模不斷壯大的同時,質量也在 不斷提高。
近二十年來,全民受教育水平普遍提高, 教育為現代化建設培養了大批專門人才和合格勞動者。
現在,全國已有65%以上的人口普及了九年義務教育,青壯年文盲率由1978年的18.5%下降到6% 以下。 基本改變了我國文盲、半文盲大國的狀況,國民素質和社會文化程度明顯提高。
通過教育宏觀結構的調整,有計劃地實行小學後、初中後、高中後的三級分流,中等職業教育迅速發 展。中等職業教育在校生占高中階段在校生總數的比例目前已經達到56%,20年來中等職業教育為經濟建設培 養了2770.22萬中等實用型技術人才。 我國原有教育體系中最薄弱的環節已得到補充和充實。
以崗位培訓和繼續教育為重點的成人教育成績顯著。全國已經有80%以上的鄉鎮和40%以上的行政村 建立了成人文化技術學校,初步形成了縣、鄉、村三級農村成人教育培訓網路;數以億計的職工和農民接受了 各種形式的崗位培訓和文化技術教育;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制度建立以來,報考人數累計已達到2000多萬。
高等教育在努力提高教育質量和水平的同時,形成了多形式、多層次的發展格局,培養了一大批專門 人才。高等學校本、專科在校生由1978年的89.16萬人,增加到1997年的近590萬人,大學毛入學率從 1.4%提 高到9.07%,高等職業教育迅速發展;20年來高等教育共培養本專科和研究生1801.15萬人,其中博士生3.6萬 人,碩士生39.46萬人;以面向21世紀重點建設一批大學和學科為宗旨的「211 工程」建設進展順利;面向21世 紀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向縱深發展,對提高整個高等教育的質量與效益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總結:經過這次調查,主要看到了建國以來我國在發展教育方面取得的種種成就,以及從中獲得的經驗與教訓,看到了我國這么多年來在教育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⑥ 中國教育的現狀及必須改革的需要
一、中國教育的現狀
談及中國教育的現狀,我認為更多的是要說中國教育制度的優點和缺點。下面我從以下幾個方面談一下:
(一)國家對教育的重視
中國政府一向重視發展教育事業,國家制定了多種法律,從不同角度保障人人受教育的權利,其中特別強調少數民族、兒童、婦女和殘疾人接受教育的權利。
九年義務教育正在有計劃、分階段的實施,全國大部分地區普及了小學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技術教育、形式多樣的成人教育和民族教育業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初步形成了多種層次、多種形式、學科門類基本齊全的體系、國際教育交流和合作也得到了廣泛的發展。多年前國家看到了應試教育的諸多弊端,提出了素質教育,素質教育也正在逐步的走進各個階段的教育。隨著科技革命的開展,經濟技術的進步,我國實施改革開放,與國際的接軌。外國的各種先進教育形式也正在被國內的教學所採用。總之,我國的教育業取得了豐富的成就。
(二)當今中國教育面臨的問題
中國教育在取得諸多成績的時候,也面臨著很多急需解決的問題,只有將這些問題解決了才能使中國的學生得到更加全面的發展。
1、教育正迅速演變成一種高收入的產業
從古代到今天,凡是為了國家的社稷、為了民族前途著想的人士,他們辦教育、教書都不是為了賺錢,他們都把教育當做是一種不計經濟效益、只求為社會的發展做貢獻的事業。然而,當今的情況卻不是這樣,當然社會中還有這樣的人士存在。一個人從幼兒園、小學、中學、高中直至大學畢業,沒有十萬左右是完不成學業的。於是目前的中國教育成了商人投資的一個熱點,學校成了獲取高額利潤的地方,大學普遍實行收費制度,一般的專業每年收5000,藝術類的專業收1000左右。這是迎合了經濟市場化的需求,但是其負面作用也很大。高等教育的高額收費使許多寒門學子失去了學習的信心,中途輟學的學生比例加重,造成教育機會的嚴重的不平等。
2、教育資源分配不均
教育資源是指投入教育過程的人力、物力、財力的總和。具體包括教育經費、教育教學和行政後勤人員、教育設施、一起、設備等一系列與教育有關的有形和無形的資源。當這些東西配置的合理的時候,就會影響到整個社會的公平與正義的實現。中國目前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表現在基礎教育涉及面廣,公共產品屬性強,卻沒有得到國家相應的高投入;高等教育屬於相對少數的群體,即使經過較大范圍的擴招,但還是屬於少數人才能享有的「精英教育」,卻得到國家相應的高投入。同時,城鄉的教育資源分配也很不均,在偏遠的農村家庭往往為了支付基礎教育費用而欠下大量債務,農村的師資力量非常弱,而城市卻享有豐富的資源。教育資源分配的不均衡將會加劇社會的兩極分化和合社會心理失衡等等。因此,教育分配不均要引起廣泛的關注。
3、教育過多的重視結果、考試
隨著時代的發展,智力的發展不能代表能力的發展,現實中一個人的能力是多種因素決定的。說到中國的教育,作為中國的學生。我感觸最深的就是考試。小學升初中要考試,要進入大學,你就更要為之付出艱辛的努力。素質教育提了很多年,但作為「80後」的我們,感受的不是那麼深,更多的是重視考試的結果,也就是應試教育的比重依然很大。應試教育是為了應付社會生活中的各種必要的考試,它脫離社會發展的需要,違背了人的發展規律,以應付升學考試為目的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為。是教育工作所存在弊端的集中表現。學生、家長、老師、校長關心的仍是分數。考好了學生高興,家長高興學校高興;考砸了,彷彿是災難降臨,大家都惴惴不安。這樣的教育不但傷害了青少年的身心,也培養不了新世紀所需要的人才。
4、義務教育難讓人民滿意
義務教育面臨許多問題。單就農村而言,就有很多問題。第一,教育經費投入不足,教育資源貧乏。農村的教育事業費用支出仍遠遠低於城市教育事業費用支出,由於教育經費短缺,農村學校教學儀器、圖書資料、體育設施、實驗用品等都非常缺乏,甚至有的學校連教室都還是危房。第二,教學師資薄弱,制約教育質量。體現在三個方面,民辦、代課教師支撐著農村基礎教育,青年骨幹教師大量流失,教師素質與能力水平偏低。第三,新課程改革的「城市取向」並不適應農村小學現行新課程改革主要以城市學生的學力為依據制定全國統一大綱、統一教材和統一標准,有明顯的「城市取向」,無視城市和農村、發達地區和貧困地區兒童少年在教育環境、教育資源上的巨大差別。這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問題。這應該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
一、教育改革的提出與落實
(一)教育改革概述
國際著名教育改革理論專家哈維洛克教授曾對教育改革作出如下定義:「教育改革就是教育現狀所發生的任何有意義的轉變」。教育改革是一個系統工程,應包括各級各類教育。各級教育有其自身的特點。
在<<國家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中,我們看到其在教育改革中涉及到了一下幾個方面,推進素質教育改革、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改革、終身教育體制機制建設、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改革、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現代大學制度改革、深化辦學體制改革、地方教育投入保障機制改革等等。可以看出,教育改革所要涉及的面還是很寬泛的。
(一)教育改革的關鍵和必要性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許多行業加大了改革的步伐,單位、個人的憂患、競爭意識增強了,都奮發圖強。然而教育界依然沒有太大的變動,許多人捧著「鐵飯碗」混日子,唯有學校很少有人因為工作不努力而下崗這一現象。高校尤為突出,專業不去適應變化了的經濟結構而作調整;後勤行政人員超過一線教師;教授專家的意見受不到重視,不按規律辦事;教育培養的學生都像是大批量生產的產品,沒有創新性,不能很好的迎合社會、經濟等的發展需要。這種局面不改變,我們的教育界就不能承擔起培養一流人才、傳承與創新知識的重任。因此教育改革在當今是很重要的。
教育改革在當今是一項重要的任務,說起教育改革的關鍵我覺得他又回到了教育的最初目的上,就是培養人,塑造人,把人培養好,一切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從人的實際出發。將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方法交給受教育的一代,讓受教育者用這些方法去為祖國做貢獻,為祖國的未來添磚加瓦。
一、 我理想中的中國教育改革
教育改革是一項系統的工程,它的完善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作為社會主義的國家,我國將教育方針確定為「教育必須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必須同生產勞動相結合」,我們的教育活動也圍繞這個方針如火如荼的開展著。作為一個新世紀的學生,我認為有了一個為黨和國家服務的教育方針是不夠的,重要的是要與時俱進,不斷地去跟新觀念,更新知識傳播的手段,即要在教育的改革上下功夫。下面我談一下我理想中的教育改革包括的幾個方面。(一)義務教育與素質教育
義務教育和素質教育一直以來就被廣泛的提及,義務教育體現了國家的教育的投入與支持,素質教育更是體現了國家在教育改革方面的偉大創新。現今,義務教育正在積極的推廣,素質教育在運行的過程中則是磕磕絆絆。
1、 義務教育決不能削弱
義務教育是教育事業的基石。黨中央、國務院在安徽進行稅費改革試點後,義務教育情況如何,一直是廣大百姓所關心的大事。然而仔細研究能夠發現,中國離真正的義務教育還很遙遠。前面已經提到一些義務教育多面對的問題,我談一下一些改進的措施。第一,加大投入,優化教育資源配置。義務教育經費投入理應法制化,而且要重視農村地區差異,按東、中、西部三類地區不同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建立不同的政府農村義務教育投資模式,才能從根本上改變教育資源不合理的狀況。第二,提高師資,夯實教育發展基礎。通過制定和落實優惠政策,改善教師的工作環境,建立健全教師繼續教育制度,切實加強在職教師的學歷教育和經常性培訓。
2、素質教育要盡快落實
在高考競爭激烈、就業形勢極為嚴峻的狀況下,我們會發現,素質教育一直只是一個口號。多數學校實行的還是應試教育,學生、家長、老師、校長關心的仍然是分數。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完善,最關鍵的是我們的改革開放要大踏步的前進,政治、經濟體制的改革必然帶來教育格局的調整,教育思想的轉變、甚至是人們教授教育理念的轉變。具體而言,我們可以採取一些積極的措施。第一,由上而下的制定「素質教育」的實施的具體標准和規范。這個規范和標准也就是評價學校各方面成績的杠桿和尺度。第二,由上而下規范課程標准、考試標准。要依據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的發展規律和社會發展需要去定標准,要普遍降低難度,真正體現能力。第三,由上而下分層次培養優秀的教育行政管理隊伍、校長隊伍、教師隊伍。讓真正懂教育的人來進行教育,來管理學校。相信不久的將來,我國的素質教育會很好的貫徹下來的。
(二)教育資源分配與社會公平
當前,在教育方面令很多人關注的是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例如城鄉的差異,導致農村學生和城市裡的學生享有的待遇不同,農村學生的教學設施陳舊,教師力量薄弱,這讓學生產生了很大的不公平感。還有很多農村學生雖然來到城市裡上學,但卻受到歧視。雖然都是中學和大學,確有了重點與非重點之分等等。可見教育資源的分配不均是與社會公平相聯系的。
真對這一現象,我們可以採取一些措施,第一,國家教育政策的制定要多考慮農村、偏遠的學校,多考慮如何才能達到教育資源的平衡。第二,注重義務教育階段,人人享受教育的權利平等。保證義務教育階段經費投入的穩定、均衡。第三,資助民辦教育、促進教育的多樣性。國家可以採取教育券的形式,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需要去自主選擇學校,對於處境困難的學生增加了上學的選擇機會,同時也幫助了民辦學校。第四,借鑒西方發達國家的做法,建立完整的稅收優惠政策體系,鼓勵社會投資辦學,對積極投資教育的個人、企業、社會團體免除其相應的納稅額度。總之,教育公平的問題必須放到教育改革的核心位置上面。這樣才能讓學生、家長滿意,讓社會滿意。
(三)教育產業化的思考
隨著經濟市場化的發展,人們更多的談及「教育產業化」這個問題,想到曾經的有識之士將教育當成自己畢生奉獻的事業,將其看成是一個只求學生能夠學到知識,富強國家的「慈善事業」,不禁多了幾分思考,當教育變成產業化,就說明上學你要交很多的費用,教育更多的是變成了一個生產部門。其利處是讓學校產生了居安思危的心理,你的學校辦的好,才有學生去選擇你的學校,從而給學校帶來收入,滿足擴大教學科研、生產後勤設施設備,對各種建築物和各類物品和服務的需求。我認為敝處會多一些,他會造成教育的不平等,沒錢的上不起學。當教育產業化形成一定的規模後,勢必以犧牲教育質量為代價,高校擴招,又會增加大學生就業的難度。
當然這不是表示,所有學校的教育資金都由國家來支付,教育是一項造福於社會、國家的公共事業,決不能把它當做工廠企業來辦,以追求利潤為它的目的。根據現在得國情和老百姓的收入水平,可以收一些費用,但應該有原則,比如,費用的收取應該讓老百姓承擔的起等等。各地審計部門需對教育收費嚴格審計,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擴招要與社會需求溫和起來。總之,我們要辯證的看待教育產業化這一問題。
⑦ 中國教育現狀
1.國家正在強化對各學歷層次的學校的分級,對不同層次、不同實力的學校的扶持力度不同,讓各學校都能很好的發展,讓老百姓選擇學校和專業時心裡更加有數
2.教育界的人士為不同層次的學生定製了不同的課程標准,讓學生們能夠在各個教育階段學到適合他們學習的知識;很多優秀的教師探索出了針對不同特點的學生的教育方法,讓學生能夠更好地接受知識
3.教育資助政策較完善,可以基本保證不讓學生因貧失學
4.新媒體和先進的教學設備推動著教育的發展,增加了普通公民聽優質課程的機會,政府以及很多學者正在推動著新技術、新設備在教育當中的應用
5.家庭教育改革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關注
6.各類教育考試的作用不言而喻。它們維護了社會公平,有著正確的改革方向,命題正在以推動學生建立學科素養為目標在前進,推動著國家科技發展和全民族科學素養的提升;考試制度越來越健全,教育考試正變得越來越權威;未來的教育考試將更加尊重考生的個性和不同專業對學生的需求,允許高校、學生自主選擇科目考試
7.高校錄取高中生逐漸取消本科普招錄取批次,平行志願已經普遍推廣,錄取制度越來越公平
8.全社會重視科普教育,科普教育的媒介豐富,公民接受科普教育的成本正在降低
⑧ 如何看待當今中國的教育現狀
不公平,需改善
⑨ 中國教育現狀與趨勢
在過去幾年裡,中國在國際教育領域的發展速度可謂突飛猛進。根據國際學校咨詢集團(ISC)的最新數據顯示,目前中國目前擁有國際學校的數量在全球排名第二,僅次於阿聯酋。現階段,在全球范圍內國際教育的市場也在快速增長,需求遠遠超過供應。從2009年到2013年,國際學校的入學人數增長了42%,達到340萬,而學校數量只增長了33%左右,達到6734所。
中國國際教育需求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其勞動力開始變得愈加國際化、高等教育水平學術流動性的迅速增長以及英語作為商業語言的主導地位日益增強。
一開始,中國的國際教育(國際學校)主要是針對外籍家庭子女的市場。但是中國當地的種種因素一直在阻礙這一領域對中國人的發展,而實際上,這一領域可能是無限的。在中國的國際學校還未對中國籍的孩子開放之前,中國擁有的410所國際學校主要服務於外籍兒童或那些父母一方是外國人的跨國婚姻的子女。
一些比較好的國際學校,會在北京、上海、蘇州等地都設有辦事處,每一個一線城市和更多的二線城市,至少有一所北美教育體系的國際學校和一所英聯邦教育體系的國際學校,而且他們的人數不斷增長。一些富裕的中國家長為了能讓孩子能有在國際學校入讀的資格,甚至從非洲和加勒比國家為孩子拿到護照。這就是為什麼很多著名的國際學校中登記甘比亞或塞內加爾護照的中國孩子會很常見。
現狀是中國的國際教育已成為世界上最昂貴的教育之一,上海和北京的高端國際學校每年收費達到4萬美元,這樣的收費水平已經與西方頂尖大學的學費相當。如今,為了進入這個利潤豐厚的市場,中國越來越多的私立學校開始為中國籍的學生提供國際課程。這些學校的學生可以選擇退出中國傳統課程,轉而學習英語課程,以提高他們入讀西方頂尖大學的機會。
當然能實現這一舉措的根本原因是中國的社會大環境放寬了對國際教育的嚴格規定。其中之一是最近對中外合作辦學的規定有所放寬。如果這些規定進一步放寬,考慮到中國學生對海外大學的需求,這個市場肯定會進一步增長。考慮到中國家長對子女教育投入的毫不保留,以及現代社會教育方式的多元化蓬勃發展,中國的國際教育正在成為全球最大的教育市場。
⑩ 我國教育的現狀是什麼
正規教育主要是指學校教育,是學生在有組織的教育機構中所受到的教育,也指制度化教育。非正規教育是對有組織的教育機構以外所開展的教育活動的統稱。
教育支出穩步增長推進教育行業發展
十九大報告關於發展教育事業部分中指出,「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近幾年,中國教育支出持續增長,2019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238874億元,同比增長8.1%。其中,教育支出34913億元,同比增長8.5%。教育支出的穩步增長推進了中國教育行業的不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