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數乘法解決問題教學反思
「小數乘整數」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在生活情境中,讓學生自主探索小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
2.讓學生能正確地計算及描述小數乘整數的過程。
3.感受小數乘法在生活中的應用。
教學重難點:理解小數乘整數的算理及演算法。
教學具准備:課件、作業紙。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
師:秋天到了,人們都在廣場放風箏。有三個小同學也想去放風箏,他們想買一樣的風箏(課件展示例題圖)。大家仔細觀察,從圖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意圖:通過生活情境的引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滲透數學來源於生活、應用於生活的思想,並為下面學生自主探究小數乘整數提供條件。)
二、自主探索
(一)了解小數乘整數
1.說一說如果是你,想買哪種風箏?
學生自由回答。
2.根據學生匯報情況,教師提出:xx同學說想買3.5元一個的風箏,那麼買這樣的三個估計需要多少錢呢?
學生思考並匯報。
師:你們能不能准確算出一共需要多少錢?
學生獨立計算。
指名匯報(可能可想出幾種不同的方法),教師根據學生敘述板書:
方法1:連加 。
方法2:化成元角分計算,先算整元,再算整角,最後相加。
方法3:豎式筆算35角×3=105角。
方法4:豎式筆算3.5元×3=10.5元 。
(意圖:在實際的問題情境中,讓學生運用原有的知識經驗自主地進行估算、筆算,在培養了學生的估算能力、計算能力的同時,讓學生懂得估算也是檢驗筆算的一種方法。在探究計算方法時,教師為學生搭建了充分發揮自己能力的平台,利用已有知識解決問題,同時又了解了新的解決問題的方法—豎式筆算。)
3.小結引出課題。
師:剛才我們在解決買三個風箏一共用多少錢時,想到了幾種不同的方法(教師指板書),可以用小數加法解決,可以化成元角分來解決,還想到了把元角分轉化成乘法豎式來計算,同學們可真棒。
(二)自主探索小數乘整數的算理、演算法。
1.比較發現
師:同學們看這個乘法算式,與以前學的乘法算式有什麼不同?
學生會發現,算式中有小數或小數乘整數。
師:這就是我們今天要研究的問題。板書:小數乘整數。
2.嘗試解決
教師出示0.72 × 5。
師:同學們看0.72不是錢數了,沒有元角分這樣的單位了,能不能計算出結果呢?
① 學生獨立思考。
② 小組交流計算方法。
③ 匯報演示。學生匯報的同時展示學生計算過程。可能有兩種方法:加法和乘法。引導學生進行比較,認識到乘法比較簡便。
教師板演乘法豎式計算過程。
④ 理解算理演算法。
師:仔細觀察乘法算式,誰能給大家解釋一下,你是怎樣計算的。
(教師重點引導學生理解3點:怎樣把乘數轉化乘整數;乘積如何處理;積末尾的0如何處理。從而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算理。)
⑤ 互動交流,總結概括。
師:同學們在計算小數乘整數時,想到了用轉化的方法把小數乘法轉化乘整數乘法計算。誰能舉個例子和大家說說具體的方法,計算時應注意什麼呢?
學生舉例子說明算理,並板書。
(意圖:通過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充分展示學生的知識潛能及合作能力,並自主獲取小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理解算理。教師作為一名點撥者、合作者在重點處啟發引導,幫助學生較好的理解小數乘整數的算理及方法。通過引導學生舉例說明計算方法,給不同的學生思維發展的空間,促進了學生思維的發展。)
三、實踐應用
師:(出示主題圖)我們通過解決買風箏的問題,認識並學會了小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
我們看圖中還有幾種不同的風箏,如果買3個其它形狀的,需要多少錢呢?能不能很快的算出來?
學生獨立計算,匯報交流。
師:下面我們就一起把風箏放飛(出課件)。
1.放飛第一個風箏。(點擊第一個風箏)出示:
(1)算一算,比一比。
學生計算後,引導學生說一說是怎樣算的?比較小數乘整數與整數乘整數有什麼不同?
(2)想一想,做一做。
14.5× 6 3.07×8
學生獨立筆算。教師巡視指導點撥。
2.放飛第二個風箏。(點擊第二個風箏)出示:
(1)看誰觀察得最仔細,你發現了什麼?
(2)解決問題:小紅家距奶奶家2.8千米,,她每天往返一次共是多少千米?
3.放飛第三個風箏。(點擊第三個風箏)出示:試試你的智力。
用1到5五個數字及小數點,任意組成小數乘一位整數的算式,並算出來。(能寫幾道寫幾道)
(意圖:通過多種形式的練習,既加強了學生對小數乘整數的理解,又使學生能夠靈活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並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從中體會到成功的快樂。)
Ⅱ 求教幾篇小學數學教學反思,謝謝。
一、復習了整數乘法的意義及整數乘法中由因數變化引起積的變化規律,為學生學習「小數乘整數」做好了鋪墊,尤其是掌握了積的變化規律,為學習小數乗整數的算理有很大的幫助。
二、創設了一個「購買風箏」的情境,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解決實際問題中自然的引出了小數乗整數的學習內容,使學生感到親切自然,學生在濃厚的興趣中探索新知。
三、在學習過程中,我注重學生的獨立思考,如解決實際問題時,我讓學生小組合作思考交流解決的方法,在師生的交流學習中,讓學生充分的表達自己的觀點與計算方法,從而得到許多有創造性的解決辦法。然後在老師的啟發引導下幫助學生較好地理解小數乘整數的算理及方法。
總之,這節課更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在思考交流的學習中,給不同的學生思維發展的空間,促進了學生的發展。
「小數乘小數」教學反思
課前,對這部分知識的教學擔心幾點:1、學生能不能理解例題中1008除以100的原因?2、學生能不能發現積的小數位數就是因數的小數位數之和?3、下午上新課,效果會不會不如早晨?學生會不會有意見?
例題出示,提出問題,列式、估算,都沒問題。提出用豎式計算後,學生埋頭計算,自己巡視了一圈,個別學生不知道如何計算,便輕聲提醒把算式看作整數進行計算;個別學生面對1008,雖然把小數點點在了兩個0之間,卻不知道為什麼點在這。告訴我看估算結果的;多數學生知道,因為兩個因數都乘10,積就乘100,要使原來的積不變,需要將現在的積除以100。幾個學生一說整個計算過程,其他學生恍然「哦!原來使這樣啊!」於是一通都通。「試一試」自然沒問題。計演算法則耶使學生自己總結的。因為在小數乘整數的教學中很注意讓學生總結小數乘整數的計演算法則,所以在這里只要在「看因數中有幾位小數」中添上「一共」就行了。最後黑板上只有五個字「算、看、數、點、化」。提醒學生可以用估算的方法檢查驗算。
今天的例2依舊利用下午第二節課上的,例題出示,說說有關數學信息,提出第一個問題後學生自己列豎式計算,根本不需要我去講解就說出了在「積的小數位數不夠時,要用0來補足」的注意點。後面的「試一試」自然一帆風順。
從兩天的作業看,學生出錯不是方法上,都是算錯,不進位、看錯數,7×7=46等。所以對這部分自己的評判是「過!」下周一上例3。
課後沒事,寫「教學反思」,感受是:「這部分知識是在學生已掌握小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和移動小數點位數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基礎上教學的。雖然最初擔心學生不理解積的小數位數就是因數的小數位數的和。但是,由於自己在教學小數乘整數時非常注意讓學生通過計算整理計演算法則,發現注意點(能化簡的要化簡,積的小數位數不夠時要用0補足),用估算的方法檢查驗算。所以在本部分的教學中自己才輕輕鬆鬆地完成教學任務。
通過這兩個例題的順利教學,提醒自己在教學中要注意以下幾點:
1、對於每單元的知識教學,一定要踏踏實實的講解到位,注意學生能力的培養,要注重雙基的訓練,每個知識點都要讓學生過。不要炒夾生飯,這樣才能讓自己後期的教學順利進行。
2、學生的學情不一樣,接受能力各不相同,基礎也不同,要盡量抓住課堂上的四十分鍾,多關注後進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多給他們說話、板演的機會。
3、課前注意鑽研教材,注意要教學的內容與前期教學內容及後期教學內容的聯系,對學生學習情況要清楚地了解,對學生可能出現疑問的地方進行預設,對學生出現的問題要隨機應變。」
求積的近似值教學反思
注重「創設情境」是《數學課程標准》中一個新的亮點。它使枯燥、抽象的數學知識更貼近學生的社會生活,符合學生的認知經驗。使學生在生動有趣的情境中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體驗學習數學的價值。然而,「創設情境」是教師個人的任務還是由師生共同完成,是實際教學中存在的兩種不同的做法。下面就「積的近似值」教學,談幾點自己的思考。
首先,要避免情境由教師備課時一個人精心設計好,避免問題由教師提出來,避免學生始終被教師「牽著鼻子走」。這樣,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習的自主性便大打折扣。要在師生互動的過程中自然生成問題情境。本課教學從討論「買菜時應該考慮了解哪些信息呢」入手,了解學生在解決這一問題時的真實想法。在充分尊重了學生看法的基礎上提供相關信息,使每位學生都成為情境的創設者。本課還創設了「填寫發票」的問題情境,通過聯系剛才大家解決的問題,提出「你能幫賣方填寫一張發票嗎?」,使學生產生「填寫發票」的需要。然後指導學生親自嘗試填寫發票的過程,在填寫過程中引導學生掌握填寫發票的方法,從而獲得了「必要的數學」。在這個解決問題的情境中,思考的主體是學生,教師只是根據學生隨時出現的問題加以針對性的指導。學生始終是問題情境的主動參與者。
Ⅲ 求老教師小學數學的教學反思
一、復習了整數乘法的意義及整數乘法中由因數變化引起積的變化規律,為學生學習「小數乘整數」做好了鋪墊,尤其是掌握了積的變化規律,為學習小數乗整數的算理有很大的幫助。
二、創設了一個「購買風箏」的情境,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解決實際問題中自然的引出了小數乗整數的學習內容,使學生感到親切自然,學生在濃厚的興趣中探索新知。
三、在學習過程中,我注重學生的獨立思考,如解決實際問題時,我讓學生小組合作思考交流解決的方法,在師生的交流學習中,讓學生充分的表達自己的觀點與計算方法,從而得到許多有創造性的解決辦法。然後在老師的啟發引導下幫助學生較好地理解小數乘整數的算理及方法。
總之,這節課更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在思考交流的學習中,給不同的學生思維發展的空間,促進了學生的發展。
「小數乘小數」教學反思
課前,對這部分知識的教學擔心幾點:1、學生能不能理解例題中1008除以100的原因?2、學生能不能發現積的小數位數就是因數的小數位數之和?3、下午上新課,效果會不會不如早晨?學生會不會有意見?
例題出示,提出問題,列式、估算,都沒問題。提出用豎式計算後,學生埋頭計算,自己巡視了一圈,個別學生不知道如何計算,便輕聲提醒把算式看作整數進行計算;個別學生面對1008,雖然把小數點點在了兩個0之間,卻不知道為什麼點在這。告訴我看估算結果的;多數學生知道,因為兩個因數都乘10,積就乘100,要使原來的積不變,需要將現在的積除以100。幾個學生一說整個計算過程,其他學生恍然「哦!原來使這樣啊!」於是一通都通。「試一試」自然沒問題。計演算法則耶使學生自己總結的。因為在小數乘整數的教學中很注意讓學生總結小數乘整數的計演算法則,所以在這里只要在「看因數中有幾位小數」中添上「一共」就行了。最後黑板上只有五個字「算、看、數、點、化」。提醒學生可以用估算的方法檢查驗算。
今天的例2依舊利用下午第二節課上的,例題出示,說說有關數學信息,提出第一個問題後學生自己列豎式計算,根本不需要我去講解就說出了在「積的小數位數不夠時,要用0來補足」的注意點。後面的「試一試」自然一帆風順。
從兩天的作業看,學生出錯不是方法上,都是算錯,不進位、看錯數,7×7=46等。所以對這部分自己的評判是「過!」下周一上例3。
課後沒事,寫「教學反思」,感受是:「這部分知識是在學生已掌握小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和移動小數點位數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基礎上教學的。雖然最初擔心學生不理解積的小數位數就是因數的小數位數的和。但是,由於自己在教學小數乘整數時非常注意讓學生通過計算整理計演算法則,發現注意點(能化簡的要化簡,積的小數位數不夠時要用0補足),用估算的方法檢查驗算。所以在本部分的教學中自己才輕輕鬆鬆地完成教學任務。
通過這兩個例題的順利教學,提醒自己在教學中要注意以下幾點:
1、對於每單元的知識教學,一定要踏踏實實的講解到位,注意學生能力的培養,要注重雙基的訓練,每個知識點都要讓學生過。不要炒夾生飯,這樣才能讓自己後期的教學順利進行。
2、學生的學情不一樣,接受能力各不相同,基礎也不同,要盡量抓住課堂上的四十分鍾,多關注後進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多給他們說話、板演的機會。
3、課前注意鑽研教材,注意要教學的內容與前期教學內容及後期教學內容的聯系,對學生學習情況要清楚地了解,對學生可能出現疑問的地方進行預設,對學生出現的問題要隨機應變。」
求積的近似值教學反思
注重「創設情境」是《數學課程標准》中一個新的亮點。它使枯燥、抽象的數學知識更貼近學生的社會生活,符合學生的認知經驗。使學生在生動有趣的情境中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體驗學習數學的價值。然而,「創設情境」是教師個人的任務還是由師生共同完成,是實際教學中存在的兩種不同的做法。下面就「積的近似值」教學,談幾點自己的思考。
首先,要避免情境由教師備課時一個人精心設計好,避免問題由教師提出來,避免學生始終被教師「牽著鼻子走」。這樣,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習的自主性便大打折扣。要在師生互動的過程中自然生成問題情境。本課教學從討論「買菜時應該考慮了解哪些信息呢」入手,了解學生在解決這一問題時的真實想法。在充分尊重了學生看法的基礎上提供相關信息,使每位學生都成為情境的創設者。本課還創設了「填寫發票」的問題情境,通過聯系剛才大家解決的問題,提出「你能幫賣方填寫一張發票嗎?」,使學生產生「填寫發票」的需要。然後指導學生親自嘗試填寫發票的過程,在填寫過程中引導學生掌握填寫發票的方法,從而獲得了「必要的數學」。在這個解決問題的情境中,思考的主體是學生,教師只是根據學生隨時出現的問題加以針對性的指導。學生始終是問題情境的主動參與者。創設情境並非是教師的專利,教師應該積極引導每位學生參與到情境設計的過程中,使情境真正有助於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交流。
其次,要避免削弱學生的主體地位而造成的信息量比較少,討論的焦點要避免停留在「積應該保留幾位小數」上,要引導學生進一步體會「積的近似值」的應用價值。本課教學讓學生在實際應用中(根據計算結果幫賣方開發票寫金額)產生疑惑,並嘗試自己解決,進而在交流中加深理解、達成共識(錢應根據實際情況保留兩位小數),再進而能正確運用於實際生活中。
最後,要充分從生活中挖掘素材,加大信息量,力求針對性強,且具較強的開放性。學生討論的焦點也最終落腳在「哪種結果更合理」上。從而在討論合理性的過程中充分體會到「積的近似值」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力求每位學生學「有價值的數學」。在例5教學後,安排三個層次的練習加深理解:其一,舉出老師生活中購買東西的例子,有的錢保留一位小數(商場不收分了),有的錢保留整數(自由市場討價還價,了解一下去尾法保留),讓學生認識到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保留;其二,通過一道應用題的練習,讓學生按老師的要求進行多次保留,比較哪個值最精確,從而讓學生明確,數位越多越精確;其三,安排一道計算結果正好是兩位小數不需要保留的應用題,讓學生明確取近似值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判斷。在最後的鞏固練習中結合生活實際,根據3個商場的價目表,讓學生設計購買3樣東西的方案,由於學生要考慮到價格、質量、路程、時間、信譽等問題,因此出現了多種方案,是一道開放題。學生既得到了技能訓練,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也得到了培養。
「連乘、乘加、乘減」是「小數乘法」這個單元的內容。生活中需要用連乘獲乘加、乘減解決的實際問題很多,教材選擇了「學校圖書室用正方形瓷磚鋪地」這一學生較為熟悉的素材,設計了「用100塊瓷磚來鋪,夠嗎?110塊呢?」的問題情境。通過解決這一問題,呈現了小數連乘、乘加兩種算式,通過這兩種不同的解題思路引導學生學習小數連乘、乘加運算,使學生體會到小數的混合運算順序和整數的一樣,小數的混合運算也是生活中解決實際問題的重要工具。在學習本課前學生已經有了整數連乘、乘加、乘減的計算經驗,學習本節課的內容並不困難。但是要注意的是,教學時應當讓學生感受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理解小數四則混合運算與整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道理一樣,避免盲目地進行知識的遷移。因此本節課,我努力做好以下兩點:(1)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在現代教育中,知識不再是教育追求的根本目的,而是實現創新的手段。因此,要讓學生感受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本節課所學習的知識並不難,完全可以進行知識的遷移。但這樣一來,學生對小數的連乘、乘加、乘減的運算順序就相當於死記硬背。所以,本課我採用教材給我們提供的情境,啟發學生用不同思路解決,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領悟到小數的連乘、乘加、乘減的運算順序,並同時體會到小數的連乘、乘加、乘減的運算順序和整數的相同。(2)把數學活動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結合。在教學過程中,我特別注意把數學活動同學生的生活經驗相結合。如:從學生們較為熟悉的鋪地磚的活動引入,使學生易於從生活經驗出發,便於學生的理解,也便於學生用不同思路解決問題,有利於學生認同本節課所要領悟的規律。鞏固練習時,我特別注意應用本課學習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激發學生學好數學的良好情感。
「連乘、乘加、乘減」教學反思
「連乘、乘加、乘減」是「小數乘法」這個單元的內容。生活中需要用連乘獲乘加、乘減解決的實際問題很多,教材選擇了「學校圖書室用正方形瓷磚鋪地」這一學生較為熟悉的素材,設計了「用100塊瓷磚來鋪,夠嗎?110塊呢?」的問題情境。通過解決這一問題,呈現了小數連乘、乘加兩種算式,通過這兩種不同的解題思路引導學生學習小數連乘、乘加運算,使學生體會到小數的混合運算順序和整數的一樣,小數的混合運算也是生活中解決實際問題的重要工具。在學習本課前學生已經有了整數連乘、乘加、乘減的計算經驗,學習本節課的內容並不困難。但是要注意的是,教學時應當讓學生感受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理解小數四則混合運算與整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道理一樣,避免盲目地進行知識的遷移。因此本節課,我努力做好以下兩點:(1)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在現代教育中,知識不再是教育追求的根本目的,而是實現創新的手段。因此,要讓學生感受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本節課所學習的知識並不難,完全可以進行知識的遷移。但這樣一來,學生對小數的連乘、乘加、乘減的運算順序就相當於死記硬背。所以,本課我採用教材給我們提供的情境,啟發學生用不同思路解決,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領悟到小數的連乘、乘加、乘減的運算順序,並同時體會到小數的連乘、乘加、乘減的運算順序和整數的相同。(2)把數學活動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結合。在教學過程中,我特別注意把數學活動同學生的生活經驗相結合。如:從學生們較為熟悉的鋪地磚的活動引入,使學生易於從生活經驗出發,便於學生的理解,也便於學生用不同思路解決問題,有利於學生認同本節課所要領悟的規律。鞏固練習時,我特別注意應用本課學習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激發學生學好數學的良好情感。
整數乘法運算定律推廣到小數教學反思
這節課主要使學生理解整數乘法的運算定律在小數乘法中同樣適用。首先出示兩組算式:
0.7×1.2 1.2×0.7
(0.8×0.5)×0.4 0.8×(0.5×0.4)
(2.4+3.6)×0.5 2.4×0.5+3.6×0.5
讓學生先分組計算再觀察每組算式有什麼特點,實際上這三組算式分別運用的是整數乘法的交換律、結合律、分配律,但是這三組算式都是小數乘法,也符合嗎?通過讓學生觀察、計算,自己找出每組中兩個算式的關系,自己探究出「整數乘法的交換律、結合律和分配律對於小數乘法也適用。」培養了學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在這一環節中,教師的作用只是引導點撥,決不把規律強加給學生,而是讓學生自己去計算、觀察、發現。
學到了知識,然後用學到的知識去解決問題才是數學學習的真諦。既然發現了整數乘法運算定律在小數乘法中同樣適用,再運用這些定律使小數計算變得簡便,這一步教學能激起學生運用新知識的慾望。接著出示:
0.25×4.78×4 4.8×0.25
0.65×201 1.2×2.5+0.8×2.5
在簡算的過程中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
不足之處:只重視了運算定律,而忽視了口算能力,在練習時,乘法分配律的逆向應用不夠靈活.。
針對這一現象我認為在練習課時要加以改進。注重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把數學知識和實際生活緊密聯系起來,讓學生在不斷的感悟和體驗中學習知識。
Ⅳ 怎樣進行整數,小數,分數的乘除法教學反思
反思類型多種,抓住一個或兩個特別的話題進行反思,不要面面俱到。
反思類型可有縱向反思、橫向反思、個體反思和集體反思等,反思方法可有行動研究法、比較法、總結法、對話法、錄相法、檔案袋法等等。
縱向反思和行動研究法
即把自己的教學實踐作為一個認識對象放在歷史過程中進行思考和梳理。同時不斷地獲取學生的反饋意見,並把它作為另一個認識對象進行分析,最後把兩個具體的認識對象揉在一塊兒整合思考。教學反思貫穿於你的教學生涯,而不是某一階段的特殊任務。我思故我在,我思故我新。
橫向反思和比較法
教學反思教學反思需要跳出自我,反思自我。所謂跳出自我就是經常地開展聽課交流,研究別人的教學長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過學習比較,找出理念上的差距,解析手段、方法上的差異,從而提升自己。當然,無論是運用行動研究法還是比較法,我們都需要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達到「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境界。
個體反思和總結法
「課後思」:一場課下來就總結思考,寫好課後一得或教學日記,這對新教師非常重要;「周後思」或「單元思」:也就是說,一周課下來或一個單元講完後反思,摸著石頭過河,發現問題及時糾正;「月後思」:對於自己一個月的教學活動進行梳理;「期中思」:即通行的期中質量分析,這是比較完整的階段性分析。通過期中考試,召開學生座談會,聽取意見,從而進行完整的整合思考;也可以以一個學期、一個學年或一屆教學的宏觀反思。
集體反思和對話法
集體反思指與同事一起觀察自己的、同事的教學實踐,與他們就實踐問題進行對話、討論,是一種互動式的活動,它注重教師間成功的分享、合作學習和共同提高,有助於建立合作學習的共同體。俗話說:「旁觀者清,當局者迷」,以旁人的眼光來審視自己的教學實踐,能使自己對問題有更明確的認識,並獲得對問題解決的廣泛途徑。教師互相觀摩彼此的教學,詳細記錄所看到的情景。還可以用攝像機將教學活動拍下來,組織觀看。每個觀摩的教師都寫教學反思,都以自己的教學實踐去分析,促使大家各自思考,然後共同研討,重在針對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困惑,進行團隊反思,每個教師發表自己的見解,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即使出現認識上的沖突,也是一個智慧碰撞和切磋學習的機會。」 注重教師之間的合作與對話是反思性教學的一個重要特徵,反思不僅僅是「閉門思過」,與外界的溝通與交流也是進行教學反思的重要途徑,這是由教與學的社會性本質所決定。除了同事之間的集體反思外,還可請教育教研學者介入,提出有促進性、針對性的建議,促使教師不斷反思,從而獲得更新、更全面的認識。
Ⅳ 如何提高小學數學學習中的計算能力的教學反思
一、存在的現象 在一節四則混合運算應用題的復習課上,我共讓8位學生上台板演,但結果讓人大跌眼鏡:8位學生式子全部正確,但有7位學生的計算結果錯了,而且這7位學生根本不是學困生,有些甚至是成績比較好的學生。事後我與辦公室的同事聊起了這件事,大家都有同感:現在學生的計算能力的確差多了。在參加區教研室組織的新教材研討會時,與會的許多教師都談到類似的問題。由此看來,學生的計算能力薄弱,不僅僅是我所遇到的困難,或許是整個數學教學中的普遍現象。 二、思考 《小學數學課程標准》將「合理、准確、迅速的運算能力」作為四大基本能力之一鮮明地提出來。由此不難看出運算能力在學生數學綜合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 培養學生准確而迅速的計算能力,是小學數學教學中的一項重要而艱巨的任務,也是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中必須努力完成的重要任務,更是學生學好數學的基礎。 因此,作為數學教師,一定要認真分析、准確找出學生計算能力弱的原因,以便對症下葯,確保教學質量。 三、調查 經過一個月的校內調查,在同事的協助下,我們總結出學生的計算錯誤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1.習慣不好,粗心大意 (1)題目抄錯。如將「÷」看成「+」;將「0.93」寫成「0.98」;將「645」誤寫成「654」等。 (2)答案抄錯。如把驗算的結果抄寫成計算的結果,或者算對了結果卻寫錯了等。 還有的學生書寫不規范,導致數字變形,就把變形了的數字看成其他數字,以致出錯。 2.口算不強,基礎較弱 如20以內加減口算不熟練,造成在完成進位加和退位減時出錯較多。有些學生的乘法口訣還不能熟練背誦,導致試商出錯。 3.算理模糊,張冠李戴 如:857-298=857-300-2=557-2=555,已經從 857 中多減2了,應該加上2;再如,在教學小數加減法時,我們常強調小數點要對齊,但學生在學習小數乘法時,常常就把末位對齊變成小數點對齊了。 4.態度不端正,求快出錯 部分學生由於懶惰,只求完成任務,不仔細審題,從而造成錯誤,如單位未統一、用錯公式或未挖掘題意中的隱含條件等。另有部分學生一味求快,急於求成,導致運算錯誤。 四、對策 我們根據以上的原因,制定了相應的措施,以對症下葯,解決實際問題。 1.興趣引路,提升計算慾望 要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教師首先要激發學生的計算興趣,使學生樂於計算。我以介紹中外數學家的典型事例、在計算題的教學中創設學生感興趣的情境、開展計算比賽活動等形式來激發學生計算的興趣,收到了比較好的效果。同時,改善評價的方法,像分小組競賽、個人加分、評選計算標兵、計算不出錯的免去當天晚上的家庭作業等方法,也確實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在整個數學學習過程中產生了不同的感受。當計算出現錯誤時,學生會產生自責感;當自己找到錯誤的原因時,他們會有喜悅感;當計算正確時,他們會產生成功感;當連續幾次正確率在100%時,他們會產生自豪感……這些不同的感受都會從他們的言行中表現出來,更加增強了他們正確計算的慾望。 2.訓練口算,提高計算能力 口算是估算和筆算的基礎。口算的速度、正確與否直接影響到計算能力的提高。我們在練口算時,要注重引導學生理解口算的算理,堅持做到「節節有口算,天天練口算」,使學生逐步達到熟練的程度。我們在每次訓練中都有明確的目的、恰當的要求,注重形式的多樣性,較好地激發了學生練口算的積極性。 3.優化策略,強化計算方法 在教學中,教師要做好必要的引導與示範。首先要弄清算理。計算教學最忌諱重結果輕思維、重法則輕算理的做法。在教學中,我始終堅持不僅讓學生知道怎樣算,而且讓他們知道為什麼這樣算。這樣,既使學生明白了算理,又能把所學知識前後融會貫通。其次,要培養學生科學有效的思考方法。科學有效的思考方法不僅可以節省時間,而且能提高計算的准確率。訓練時,我讓學生看題目,想演算法,選擇正確科學的計算方法;做完後,讓學生交流自己的思維過程,並給予及時糾正和補充,從而讓學生學會科學的計算方法。同時,我將計算題型進行歸類,讓學生一天練一個類型,隔天鞏固練一題。這樣有的放矢,進行有針對性的練習,有利於學生掌握計算方法,形成計算技能。 4.日常入手,培養計算習慣 良好的計算習慣是提高計算正確率的前提和保證。因此,教師要注意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計算習慣。首先,教師要教育學生作業認真、仔細、書寫整潔,對計算的結果自覺檢查。必須注意,課堂計算時,教師絕對不要提「看誰算得快」的要求;否則,學生往往是只圖快,不求對,久而久之,容易養成不良的習慣。其次,教師要做好表率。平時板書、批改作業時,字跡一定要規范整潔,以便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第三,要提出明確的要求,發動家長做好配合。如在家庭作業中,發現孩子有錯題,可讓家長幫助孩子找到錯誤的原因,再訂正到糾錯本上。 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要我們善於做計算教學的有心人,就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為學生的數學學習插上騰飛的翅膀。
Ⅵ 五年級反思上課怎麼上
一定復要認真聽從老師制講課,絕不遛號,也不能私自在下面搞小動作。更不能養成惰性十足的學生。回家要認真對待作業並預習明天所學習的內容,上課積極發言,並且把不會的知識點用彩色的筆做好標記,下課問老師,做一個積極陽光向上的好少年。(共110字,請借鑒)
Ⅶ 小數乘法的解決問題需要注意的地方
小數乘法實際上和整數的相乘
基本都是一回事
只要注意最後的小數點移動
即兩個小數x與y相乘
二者的移為整數分別小數點右移a和b位
那麼就是用二者移為整數之後相乘,最後小數點左移(a+b)位
Ⅷ 51海口家教網
51海口家教網-提供杜威的(思維與教學)
杜威反對教學中過分重視學生知識資料的獲得和積累,以便考試時照搬的做法。「'知識』作為一種資料,意思就是進一步探究的資本,必不可少的資源。知識常被視為目的本身,於是,學生的目標就是堆積知識,需要時炫耀一番。這種靜止的、冷藏庫式的知識理想,有礙教育的發展。這種理想,不僅放過思維的機會,不加利用,而且要敗壞思維的能力。」那種脫離深思熟慮的行動的知識,是死的知識,是毀壞心智的沉重負擔,是智力進一步發展的巨大障礙。教學應是學生思維能力培養的過程。
所謂思維,就是有意識地努力去發現我們所做的事和所造成的結果之間的關系。思維有兩端,反省前的情境,即一個迷惑、困難或紛亂的情境,產生思維必須解答的疑問;反省後的情境,即一個解決了的問題,疑難情境的消除。思維就在這兩端間進行。所以,「反省思維的功能在於,將經驗到的模糊、疑難、矛盾和某種紛亂的情境,轉化為清晰、連貫、確定和和諧的情境。」即思維從疑難的情境趨向於確定的情境。在這兩端之間,思維有以下五個形態:「(1)暗示,在這里,思維躍進於一種可能的解決;(2)感覺的(直接經驗的)困難或迷惑的理智化,成為一個待解決的問題,一個必須找到答案的疑問;(3)用一個又一個的暗示,作為領導觀念或假設,以發起和引導觀察和其它心智活動,搜集事實材料;(4)推演觀念或假設的涵義(推理,指推論的一部分,不是推論的全部);(5)在外表的或想像的行動中檢驗假設。」杜威進一步指出,五個階段的順序不是固定的,可依具體問題具體選擇操作策略。「五的數目,原來也沒有什麼神聖。」
關於教學,杜威認為持久地改進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的唯一直接途徑,在於把注意集中在要求思維、促進思維和檢驗思維的種種條件上。思維是有教育意義的經驗的方法,因此教學法的要素和思維的要素是相同的。即「第一,學生要有一個真實的經驗的情境──要有一個對活動本身感到興趣的連續的活動;第二,在這個情境內部產生一個真實的問題作為思維的刺激物;第三,他要佔有知識資料,從事必要的觀察,對付這個問題;第四,他必須負責一步一步地展開他所想出的解決問題的方法;第五,他要有機會通過應用來檢驗他的想法,使這些想法意義明確,並且讓他自己去發現它們是否有效。」
杜威認為,在學校里,學生思維訓練失敗的最大原因,也許在於不能保證象在校外實際生活那樣,有可以引起思維的經驗的情境。因此,他的方法論中,活動居於中心地位,兒童中心實際是兒童的活動中心,因為,沒有活動就沒有經驗,而聯系活動與經驗的橋梁則是思維,反省的思維,所以他特別主張從「做中學」。在《我們怎樣思維》中,有這樣一個例子,「一個教師,看到學生做小數乘法,小數點放錯,不知怎麼辦,數目是乘得對的,但是數值全錯了。……這個結果表明,學生雖然算對,但他們並不思考。因此,他派學生到一家木行去買手工工場所需的木材,預先和商人約好讓他們計算貨價。數的運算和教科書里的習題相同。小數點全沒放錯。」杜威不僅主張學生在做中學,而且要求教師要參與到學生的活動中去。這種教學,教師不是旁觀者,而是共同參與者。在這樣的活動中,教師成為學習者,學習者也是教師,無論教師還是學生,愈少意識到自己在那裡施教或受教,教學也就達到了愈好的境界。
杜威的教育思想涉及的教育問題非常廣泛,這里只做了選擇性的介紹。杜威以兒童為出發點,以民主社會為歸宿,在廣泛吸收歷史上諸多教育思想家的教育思想之基礎上所創建的博大精深的教育理論,喊出了其時代的教育最強音。他是繼盧梭之後,又一個以關注兒童的天性,發展兒童的個性,解放兒童的身心為主題,向壓抑兒童,強迫兒童的傳統教育堅決作戰的勇猛戰士。他以現代教育的兒童中心、活動中心、經驗中心挑戰傳統教育中教師中心、課堂中心、書本中心的思想;無疑具有片面的深刻性,影響久遠。他不僅理論上建樹頗多,而且親身投入教育實踐,創辦實驗學校,推行他的教育思想。更重要的是,他有眾多的思想追隨者,他們所發展起來的進步主義教育運動,對當時的美國乃至於世界上許多國家的教育實踐產生了深刻的影響,20世紀的上半葉可謂是進步主義教育運動時期。同時,我們也不能忽視,從20世紀30年代起,批評之聲就由所謂新傳統教育派中發出。特別到了1957年,蘇聯衛星事件給美國朝野帶來了強烈沖擊,人們把美國教育的落後歸咎於進步教育,歸咎於杜威,使其失去了教育理論界的統治地位。美國的教育經歷了60年代的培養天才後,70年代同世界上許多國家一樣,教育的發展處於一個反省的時期,提倡回到基礎學科,之後從80年代開始的新一輪的世界教育改革中,杜威教育思想的影響可見一斑。全面的評價杜威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不過,歷史已經並將繼續做出最好的回答。
請家教,51海口家教網,絕不二的選擇,想提高成績,來51海口家教網,一對一教學,因材施教。
Ⅸ 百度文庫VIP分享
如果是用下載券下載的,如果今天還需要,那麼採納一下即可發送
Ⅹ 求北師大版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面的旋轉》
開學的第一天就學習了面的旋轉,學生的表現出乎意料,能很快快適應到學習中,沒有了以往的浮躁,學習熱情高漲。
面的旋轉的教學內容實際就是圓柱和圓錐的認識,北師大版教材的重點不僅限於認識圓柱和圓錐的特徵,為了能更好的達成教學目標,通過觀察情境圖1和圖2,感受「點動成線」,通過學生用筆代替線段在桌面上平移,感受「線動成面」,通過轉動豎立的數學書(代替一個長方形的面),感受「面動成體」。利用課件教學,非常形象直觀,學生接收效果好
第一單元 《圓柱的表面積》教學反思
在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時,學生已經理解了表面的含義,為學習圓柱的表面積打下了基礎。圓柱的底面積計算對於學生來說不是新知識,因此把本節課的重點放在計算側面積。課前布置學生如何把圓柱的側面轉化成以前學過的圖形,轉化後的圖形與圓柱有什麼聯系,學生預習效果很好,很快推導出了側面積計算公式,突破了難點。本節課還存在的問題:1、計算出錯多。本單元的計算都牽扯到圓周率,計算比較麻煩,出錯率高,因此讓學生背誦從1×3.14到10×3.14,提高學生計算效率。2、底面積忘記乘2,或者多算。應該讓學生在做題時,審好題,弄清題意。
第一單元 《圓柱的體積》教學反思
圓柱的體積這部分知識是學生在有了圓柱、圓和長方體的相關知識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在本節課提示課題後,我先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要解決圓柱的體積問題,可以怎麼辦?學生通過思考很快確定打算把圓柱轉化成長方體。那麼怎樣來切割呢?此時採用小組討論交流的形式。同愛們有了圓面積計算公式推導的經驗,經過討論得出:把圓柱的底面沿直徑分成若乾等份。在此基礎上,小組拿出學具進行了動手操作,拼成了一個近似的長方體。同學們在操作、比較中,圍繞圓柱體和長方體之間的聯系,抽象出圓柱體的體積公式。這個過程,學生從形象具體的知識形成過程(想像、操作、演示)中,認識得以升華(較抽象的認識——公式)。不足之處是:由於學生自由討論、實踐和思考的時間較多,練習的時間較少。
為了讓學生能熟練地掌握計算圓柱的體積,在設計練習時要多動腦,花心思去考慮怎樣才能讓學生用最短的時間完成不同類型的題目。通過反思,我概括出五種類型:
1.已知圓柱底面積(s)和高(h),計算圓柱體積可以應用這一公式:V=sh。
2.已知圓柱底面半徑(r)和高(h),計算圓柱體積可以應用這一公式:V=πr2h。
3.已知圓柱底面直徑(d)和高(h),計算圓柱體積可以應用這一公式:V=π(d/2)2h。
4.已知圓柱底面周長(c)和高(h),計算圓柱體積可以應用這一公式:V=π(c÷π÷2)2h。
5.已知圓柱側面積(s側)和高(h),計算圓柱體積可以應用這一公式:V=π(s側÷h÷π÷2)2h。
第一單元 《圓錐的體積》教學反思
圓錐的體積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認識並掌握了圓錐的特徵,又以學過圓柱的體積計算公式的基礎上學習的。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掌握圓錐體積的計算方法;難點是體驗圓錐與圓柱體積之間的關系,推導出圓錐體積的計算方法。教育心理研究表明:數學知識不是學生聽出來的,而是做出來的。動手操作更是培養技能技巧,促進思維的有效手段。因此在教學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時,我首先讓學生利用學具動手操作,深刻體會到:圓錐與圓柱體積之間的關系,明確圓錐的體積是等底等高圓柱體積的1/3,即v=1/3sh 。從中也體會到1/3的意義。這樣在愉快的氣氛中,在師生共同參與和評價中,學生可以隨時質疑,教師也可以設問挑疑 ,達到了循序漸進、優化思維,推陳出新的效果,使學生受到學習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
第二單元 變化的量
「數學源於生活」,因此這節課我是這樣導入的:直接出示一個表格說這是我們班某某的體重變化情況,學生比較感興趣,然後問這個表中哪些量在變化?他十周歲前的體重是如何隨時間的變化而變化的?然後讓學生把答案寫下來。(讓學生寫的目的是讓學生全體參與)得出結論:通過看圖表能夠看出量的變化。然後出示駱駝圖片讓學生說一說看到駱駝會想到哪些變化的量?然後出示統計圖,讓學生回答問題還是寫下來,然後進行交流。得出結論:通過看統計圖也能看出變化的量。再出示蟋蟀叫的次數與氣溫之間的關系,讓學生寫一寫關系式。得出結論:看關系式也能看出變化的量。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同學們對變化的量有了一個清楚的認識,然後提出什麼是相關聯的量。直接告訴學生什麼叫相關聯的量。出示練習讓學生判斷是不是相關聯的量。對練習的出示本著從身邊的例子出發。最後送給同學們一句話:只要我們善於觀察,勤於思考動腦,我們的眼界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得開闊,就會有更多的發現盡收眼底。
上周講了《正比例》一課。課前學生自主確定了專家小組,教師布置預習任務,並進行輔導。我班的小組人數較多,而且學生水平存在很大差異,因此對專家小組又進行了詳細分工。專家小組中的四位水平較好的學生負責輔導,其他四位水平稍弱的負責課上統分,正好解決了教師計分的問題。本節課存在的問題:
1、 由於對專家小組的指導不到位,以及對小組策略的理解不夠,整節課下來專家小組的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2、 課堂上基本上還是以教師為主,不敢完全把學習放給學生。小組的合作學習主要體現在課下預習上了。
3、 課上教師引導不到位,學生語言表達不準確。
畫一畫這節課實際上是對正比例圖像的教學, 對於本課的學習,《數學課程標准》提出:能根據給出的有正比例關系的數據在有坐標系的方格紙上畫圖,並根據其中的一個量的值估計另一個量的值。針對課標要求和前一節課學生對《正比例意義》的掌握,本節課進一步引導學生從表格-關系式-圖像來加深對正比例意義的理解與掌握。
對正比例圖像的學習,把它看做是理解正比例意義的一種途徑,通過分析圖像,更好的理解成正比例的兩個量之間的變化規律,進行函數思想的滲透。所以在教學時,我沒有簡單地停留在描點、連線和機械敘述等技能訓練上,而是引導學生觀察圖像、分析圖像,加深了對正比例意義的理解,減少學生枯燥的學習,節省了時間。
本堂課是在學生學習了正比例的基礎上學習反比例,由於學生有了前面學習正比例的基礎,加上正比例與反比例在意義上研究的時候存在有一定的共性,因此學生在整堂課的思維上與前面學習的正比例相比有明顯的提高。
首先復習,為新知做鋪墊。復習環節出示了:兩個判斷兩種量成什麼比例和一個用正比例方法解答的應用題的練習,讓學生判斷題中有怎樣的比例關系,說出為什麼,列出數量關系等式、並解答。復習的效果是不錯的,接著為引出新知,出示了表格,學生借用上節課學習的方法,探索反比例的規律。
新知探究後,共設了三個層次的練習,第一個層次是基本練習,考慮到解答反比例應用題的關鍵是根據題目中相關聯量間的變化關系,找出等量關系,讓學生獨立進行練習,了解學生掌握基本解法的程度,效果是好的。第二個層次的練習,是在題目條件上有了變化,這樣做是為了考查學生在找反比例關系對已知條件的正確使用。學生練習效果還是比較好的。第三層次是設了一道有難度的練習,練習效果不好。
這一節反比例應用題的教學效果還是比較好的,學生掌握了基本反比例應用題的解題思路和方法,但是還存在著不足,一是第三個層次的練習效果不好,這里反映出老師在教學中對學生知識靈活的運用上,對問題的分析能力上培養不夠。二是教學節奏比較慢,造成第三個層次的練習時間少,學生之間缺少相互探討的時間。
《比例尺》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第十二冊第二單元內容,通過本課的學習,讓學生理解比例尺的意義,學會求平面圖的比例尺,同時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本課的重點是讓學生理解比例尺的意義,學會求比例尺。難點是多角度理解比例尺的含義。
在教學時,首先設計了一個「腦筋急轉彎」:「今天早上老師從A地坐了一個多小時的車才到B地,可是有一隻螞蟻只用5分鍾就從A爬到B了,這是為什麼?」,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後出示地形圖,從地圖中找出A、B。第二步,著力於引導學生採用與新課程相適應的學習方式--自學,讓學生帶著老師提出的三個問題進行自學:1、什麼叫比例尺?2、怎樣求比例尺?3、求比例尺時應注意哪些問題?這樣,培養學生嘗試學習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只要學生解決好這三個問題,本課的重難點也就解決了。第三步,提出「為什麼同一段路程,在不同的地圖上大小卻不一樣?」安排這個環節,使學生產生探究知識的慾望。第四步,安排了「學習比例尺,對我們有什麼用處?」 通過這一系列的設計,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中學習、探究,對本課的問題掌握較好,對比例尺也進行了多角度的認識,對其應用價值也進一步得到體驗,讓學生真正體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
這幾天學習了正比例反比例,從學生掌握情況來看,對於「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義」這部分內容學生理解並掌握了這種數量關系,可以應用它解決一些簡單的正、反比例方面的實際問題。
生活是數學知識的源泉,正反比例是來源於生活的。因此,在處理教材時,沒用教材的例子,而是舉的學生熟悉的生活例子找規律,再由規律回歸生活。教學中,提供一個具有綜合性、開放性的題目:「你能舉出一個正比例或反比例的例子嗎?為什麼?」學生說出理由。
在教學了正比例了知識後,大部分學生都明白了如何判斷兩個量是不是正比例,在做相關的題目時,學生出錯的可能性不大,主要在於語言表達的完整性和科學性上。可是一旦教授了反比例的知識之後,學生開始混淆兩者了!不知道是把兩個量相「乘」還是相「除」!這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是由於學生對於「正」和「反」的理解不夠到位。
總復習 整數教學反思
在讀寫大數的教學中,數中有零和數的末尾有零的大數的讀寫是教學中的一大難點。因為讀寫的時候,有時寫著的0不讀出來,有時又要全部讀出來,有時有寫0要讀,有些0不讀;寫數時,所有的0又都要寫下來。寫數往往會出現少讀、少寫或多讀、多寫的情況。記得學生在四年級初學時錯誤百出,怎樣才能較好地復習好這個難點呢?在復習教學中,我讓學生採用「先分級、再讀寫」的方法,就能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所謂「先分級、後讀寫」,就是按照我國的計數習慣,先將一個多位數從右往左,每4個連續數位分為一級,(最後一個數級不一定能滿足4個數位),每個數級依次叫做個級、萬級和億級,然後從高位數級起,按級讀,按級寫。具體為:
教學實踐證明,「先分級,後讀寫」是提高學生正確讀寫多位數行之有效的方法。學生一旦掌握、熟悉了「先分級,後讀寫」的方法以後,形式可以從簡,有關過程可以省略,讀寫多位數的速度就會隨之提高。
總復習 小數、分數、百分數和比 教學反思
復習完知識點後上了一節數學習題課,處理課本和練習冊上的習題,學生基礎參差不齊,不管難的還是簡單的,我都一一道來,滿滿的寫了一黑板,臨近下課,還有幾道題沒處理完,我布置了課後完成,這時一個學生問我一道較難的數學題,看看黑板已是無從下手,於是我對同學們說:「大家都來思考一下這道題。」趁這個時間,我趕緊擦了一下黑板,擦完後,當我宣布時間到,我正要講的時候,卻有好多同學發出請求:「老師,先不要公布答案,讓我們再想想。」正說著下課鈴響了,我也不便再講了。
總復習 常見的量 教學反思
課上直接引導學生:「我們學過哪些量?它們各有哪些計量單位?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把它進行整理。」課下時,學生自己根據所學過的內容簡單回憶,整理復習。由於很長時間不接觸有關量的知識,學生整理起來不很順利。然後組織學生對自己的成果小組交流、補充和完善,再將小組交流的結果展示。為了讓學生對計量單位的理解更有序、更准確,我接下來出示了一個表格,在這個表格中,我把計量單位的意義這一學生自己整理時忘記的但不是重點的知識點特別揭示給學生,使學生對此有了理論上的認識和科學的表述。那怎樣記住這么多的進率呢?在學生邊填表格的同時再次引導學生發現進率規律,避免學生死記硬背進率。同時它也是本節課的一個重點內容。然後再教學本節課的另一個內容改寫。一節課下來,感到本節課
本節課的內容對於學生來說並不難,而且估算在生活中應用非常廣泛,因此在備課時覺得很困難,不知道怎樣設計才能讓學生真正體會到估算的意義和好處,想了想應該是更多的創設真實情景,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感受到估算的好處。可是,由於平時疏忽了對估算教學的重視,學生並不是很認同估算,潛意識里還是覺得只要是牽扯到計算就一定要求的精確結果,不知是喜是憂。
總復習 運算律 教學反思
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莫過於能加以運用。今天數學課是一節運算律的復習課。學生已經基本掌握了簡便演算法,具備了進行簡算的能力,再進行簡算的練習無非是浪費時間或是造就「熟練工」而已。於是課的開始,提問學生,我們為什麼要學習運算律(為了運算簡便)。我請學生用字母的方式寫出簡便運算中所用的方法。時間不長,提問時,學生很快說出已經寫好的加法交換律、加法結合律、乘法交換律、結合律、分配律的字母公式。有學生補充a+(b-c)= a+b-c、a-(b+c)= a-b+c、a-(b-c)= a-b+c以及a÷(b×c) = a÷b÷c、a÷(b÷c) =a÷b×c。
然後接著讓學生根據運算律舉出例子,並進行簡算。難點還是在於分配律。
總復習 計算與應用 教學反思
每次做題或考試後,總有一個感覺,為什麼學生的計算能力這么差啊,通過這幾天的復習總結出了以下問題:
1、學生口、筆算能力下降。
2、計算出現兩極分化,優的更優,差的更差。
3、估算流於形式,沒有真正運用於實際。
往往學生估算只是為了估算,沒有真正聯系實際。
針對問題及產生的原因,我覺得可以採用以下策略應對:
1、通過直觀理解算理,進一步抽象成明確的演算法。
計算能力的形成可以通過以下過程,先是認識新的計算,初步直觀的了解算理;再模仿進行操作,在操作過程中加深對算理的理解;最後通過自己的理解,形成抽象的演算法。經歷一個「動作思維-→形象思維-→抽象思維」的過程。雖然不用像以前一樣讓學生去死記硬背算理演算法,但是可以讓學生結合實際算式去反復講說算理演算法,達到加深理解的目的。
2、筆算、估算相結合。
估算商的近似值、試商、估計小數乘法的結果、用估算驗算,在這些方面加強估算的運用,讓估算真正發揮作用和威力,而不僅僅停留於為估算而估算的程度。並且讓學生養成及時估算驗算的習慣。
3、演算法多樣化與演算法優化相結合。
在繼續肯定演算法多樣化的優點同時,可以引導學生理解某些「通法」「通則」的優點所在,並且確保每個學生理解並且會運用「通法」「通則」去進行計算。對個別差生可就讓他掌握「通法」「通則」。
4、良好的計算習慣的形成。
我們可以發現,書寫習慣好的學生計算往往就好,細心認真踏實的學生也往往計算很好。所以,要讓學生計算能力提高,在教學之外還要特別注意養成他們良好的計算習慣。從認真讀題、審題、抄題、做題、驗算檢查到美觀清晰的書寫,都要進行培養。這些非知識因素會大大影響他們的計算能力或者說是計算能力的發揮。
總復習 運算的意義 教學反思
今天復習的是四則運算的意義和法則,對這一直感到很煩惱:如果單純地讓孩子回憶意義和法則,全部到位,一節課的時間也就所剩無幾了,根本沒有練習的時間;而更為重要的是學生會背誦法則是否表示他能正確合理地進行計算了呢?這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基於這樣一種考慮,今天我並沒有強求學生背誦意義法則,特別是法則,主要是結合具體的習題練習來復習。顯然,學生也更喜歡更願意通過習題來復習,而不是枯燥地背誦。
練習分成了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整數、小數的四則計算和驗算,主要考慮這兩者的計算方法幾乎一樣,有共通性;第二層次是分數四則計算,第三層次則是估算,這是我本學期增添的內容。
在練習中,特別強調了計算中的余數處理問題,如5400÷2600,我讓學生明確計算時可以寫成54÷26,但確定余數時必需回到原式;又如70.5÷2.5,也通過同樣的道理讓學生明確余數應該結合原數確定。在課後練習中,同樣的情況,由於課中進行了練習,錯誤明顯降低,這也要求教師在進行教學前一定要認真研究習題,做到預先計劃,才能達到更好的效果
《方程》教學反思
教學中為避免學生的這種厭煩情緒,我對這節課每一個環節都進行了精心的設計,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課前布置作業:1、什麼是方程?什麼是等式?2、等式與方程有什麼關系?3、用字母表示數時應該注意點什麼?4、列方程解應用題的解題步驟有哪些?這些純粹是概念性的敘述,讓學生在課前整理羅列並做簡單的記憶,目的在於防止課堂上出現學習障礙。
本節課設計之初,我首先把教材,教參認真的翻閱了一遍,然後在網上查閱了很多有關復習課的授課方法。於是我覺得首先應在授課形式上應用創新,激發學生課上的學習興趣,打破以往復習課沉悶的氛圍,於是我設計了課前三分鍾的「有獎競答」環節,意圖是在這一題組練習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上課伊始我先讓學生在完成前置性作業的基礎上小組內互相交流,這樣根據互補性原則學生對知識的整理已有了初步掌握,然後再在全班交流,交流之後用「智闖三關」的練習形式進行鞏固訓練。以小組比賽形式,通過一些填空及判斷、選擇題的練習,復習檢測學生這部分內容的掌握程度。進一步對這些知識進行查漏補缺。從課堂情況來看學生的參與性廣,積極性高,而且對這部分內容掌握不錯。
《探索規律》教學反思蘊涵著觀察、猜想、歸納的思想方法,是鍛煉學生抽象思維能力的一個好素材,教材中主要是鼓勵學生探索數與數之間蘊涵的規律、實際生活中蘊涵的規律等,對於規律的探索,不僅能加深對所學的數的理解,而且為數學交流提供了有效的途徑,它的方法、函數思想以及推理的方法也為數學本身和其他學科發研究提供了基礎。在數學教學中,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及認知特點,創設了適合於六年級學生的數學情境,培養他們一種願意甚至喜愛的積極情感。「每個人想一個數記在自己心裡。然後將它加上5,再乘2、減去4、再除以2,最後減去你記在心裡的那個數。你得到的結果是什麼數呢?知道嗎?即使你不告訴我,我也猜得到!」讓學生帶著好奇的疑問去學習數學,自始自終,學生的思維始終處於活躍狀態,並保持了旺盛的學習興趣和熱情。
《正、反比例》教學反思這一部分內容比較抽象,學生不易理解,因此有些吃力,很多學生就是通過背誦記憶的。從學習到現在的復習也已經過了一段時間,為了讓學生更好的理解,藉助已有的知識經驗,聯系乘法、除法之間的關系輔助學生理解,效果還可以。但是比例尺的內容還是難點,學生對公式已經掌握,但是應用卻很吃力,可能是比例尺更加抽象吧,應該更多的藉助實例幫助生理解。
《線與角》教學反思這節課上下來,發現學生對線段、直線、射線等概念有點模糊了,採用同學課下自己回憶,整理知識,相互補充,教師補充等方法再現知識。對於量角,學生量出的角還是有一定的誤差。接下來復習了銳角、直角、鈍角、平角、周角等,總的來說,內容筆較簡單,另外及時的補充一些常見的出錯點。學生的復習效果較好。
《平面圖形》教學反思課下先讓學生自主整理了學過的平面圖形的有關知識,可是我在最後的整理過程中,代辦了知識整理的過程,復習時零敲碎打,一個個知識點的無序積累,結果知識沒有得到整合,學生只是把知識回憶一遍,並沒有融會貫通,構建出自己的數學體系,復習的過程變成書本知識再過濾的過程。其實這中間,有多處學生可以展現自己思維過程,進行爭論、創新、應用知識的時機,我不應該依然按「套路」引著學生一步一趨地走教案。 另外我的時間分配不恰當,所以時間不夠,學生的練習不充分,對學生知識掌握程度,老師認識不夠充分。
這堂課還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希望在不斷的學習中,使得我的教學和教育手段得到不斷的提高和發展。
《立體圖形》教學反思這部分內容的教學主要引導學生復習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圓錐等立體圖形的認識以及特徵,復習觀察物體的有關知識。教材在「回顧與交流」中提出了兩個問題,引導學生進行回顧和整理。第一個問題是引導學生復習立體圖形的特徵,再用一定的方式驗證這些特徵。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主要從點、面、棱等角度進行刻畫,圓柱和圓錐的特徵主要從面的角度刻畫,還可以從「展開圖」的角度引導學生進行復習。對於特徵的驗證可以結合知識梳理過程進行。第二個問題是通過看一看,連一連,引導學生復習觀察物體的有關知識,進一步體會從不同的方向觀察物體看到的形狀可能是不同的,發展空間觀念。
《圖形與測量》教學反思復習的主要內容是長度、面積和體積的認識,度量單位的認識以及進率,平面圖形的周長與面積,立體圖形的表面積和體積等。通過與學生一起整理、復習,學生進一步體會鞏固了圖形測量的知識,掌握了計算圖形周長、面積和體積等方法,提高運用有關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發展空間觀念。書本的「回顧與交流」提出了9個提示性的問題,我讓學生對這些問題進行了思考,這樣學生對這一內容的知識更加根深蒂固
《圖形的變換》教學反思這部分內容,主要包括軸對稱、平移和旋轉。在教學時注重學生的觀察與動手操作,並將其與想向有機進行結合。另一方面,在教學旋轉相關知識時,讓學生在描繪時一定要講清楚以誰為中心點、旋轉的方向和角度等。這部分的內容學生的錯誤率還是挺低的。
《圖形與位置》教學反思通過確定大本營的位置這一情境,鼓勵學生回顧確定位置的正確方法。要確定平面上一個物體的位置,可以用數對來確定,也可以用方向和距離來確定。無論哪種方法,都要有參照點,這個非常重要,在教學中一定要注意落實。大本營的情境圖學生的一個難點就是要建立坐標系,大部分同學不能獨立完成,但在教師的引導下基本上沒什麼問題。第3題的教學,涉及到海里這個概念,先讓學生自己互相理解,然後老師介入。整節課的教學比較順暢。
《統計與概率》教學反思在教學過程中注重了學生的自主交流和探索,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嘗試經歷收集數據、整理數據的過程,並在相互的平議和交流中,明確統計的過程,了解各類統計圖的特點。在統計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把提出問題作為統計過程的一個環節,自然而然滲透到教學中,所以學生都自覺地把分析數據、提出問題作為自己的統計活動的一部分。
《可能性》教學反思通過對「摸球」、「拋圖釘」、「轉盤游戲」、「晴天雨天」等圖例,讓學生進行討論和交流,在討論和交流的過程中,師生一起梳理了小學階段所學的可能性知識。在教學第(1)題時,教師對於圖中的每個問題都進行了提問,學生進行分析和研究。對於圖(3),學生怎樣轉到紅色區域的可能性為八分之五,這個問題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考慮,這樣學生的思路更為廣闊,學生自己說出了很多自己的想法,這些想法都比較有創意。
《解決問題策略》教學反思解決問題不是單純的解數學題,二是包括提出數學問題、建立數學模型、尋找解決問題的策略,制定解決問題的計劃、事實解決問題的方案、直到最後回顧解決問題的過程的一系列環節。它貫穿於整個數學教育之中,旨在為學生提供一個發展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機會。所以教學的重點不是說讓學生會做題目,而是使學生形成自己解決問題的某些策略。在講解書本上的題目時,讓學生不僅說出結果更要說出自己的想法,並且對於不同的想法予以鼓勵,拓展了學生的思維。
《雞兔同籠問題復習》教學反思在上節課的解決問題策略的反思上,我提出了應該給予學生不同的想法肯定。今天這節課,重點復習了雞兔同籠類型的問題。先給出了課堂作業本上最後一頁的練習,讓學生讀題後,進行思考,說成自己的想法。題目理解後,少數幾個同學說到了,假設都是2元硬幣,會有什麼情況。假設都是5元硬幣的話又會怎樣。其實他們提到的就使用假設法來做,當學生採用這種方法時,我在觀察,發現還有很多同學聽得似懂非懂。我就問還有沒有不同的做法,這時,有學生提到了用方程做,用畫表格的方法做,用畫圖的方法做,我覺得都非常好,給予了肯定,然後,接著完成課堂作業本最後一道題目的練習。大部分同學能採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解題。通過多種方法的展示,匯報,學生的解決問題的能力應該會有所加強。
《分數、百分數實際問題》教學反思關於分數、百分數應用題,掌握得好的同學已經水平很高了,但是掌握不好的同學連最幾本的題目都不會,所以這種兩極分化的情況是最難應付的。讓同學們自學了之後,獨立完成練習,然後全部由學生來講評,既使好的同學多了一次鞏固、理清思路的機會,又使剩下的同學多一次聽的機會,也許還是有些效果的。
因為手頭上只有下學期的反思,希望對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