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楊禮贊教學設計
❶ 白楊禮贊 精確制導答案
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 、白楊樹的象徵意義
2、富有感情和含義深刻的語言
3、象徵的藝術手法;排比、反問的修辭手法
4、教會學生學會以研究、探討、合作的方法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二、難點和重點
1、作者是怎樣圍繞線索來安排材料的。
2、作者實如何用直接抒情的句子將全文內容貫穿起來的。
3、對比和烘托的巧妙運用
三、教學方式
自主研究,集體討論
四、創新設想及其理論依據
針對《新課程標准》中有關文體的閱讀方法,在學習的自主性、探究性,以及合作學習等方面作一點實踐性嘗試。
教學過程
課前准備(指導預習)
1、劃出課文中的生字詞
2、查閱資料,寫一篇100字左右的《茅盾簡介》
3、閱讀課本第31頁《散文的一般常識》,了解散文的特徵
課堂實錄
一、導入新課(板書課題)
1、播放一段汽車在生長著白楊樹的高原上行駛的風光短片,讓學生說說觀後感。
生:大西北具有雄壯、豪放、粗獷的風格。
2、請學生在黑板上寫出生字詞:
坦盪如砥 積雪消融 不折不撓 縱橫決盪
二、交流《茅盾簡介》
教師提示要點:1、原名沈德鴻,字雁冰。
2、現代作家。
3、代表作《子夜》,《林家鋪子》
4、茅盾文學獎
5、請學生上黑板寫出作者姓名及簡介
三、研討課文
教師:要粗略地讀懂一篇文章,其實首先只要弄懂三個問題:寫什麼、怎麼寫、為什麼這樣寫。請大家想想這三個問題實際上涉及了一篇文章的那些方面?
(學生討論)
學生:第一個主要是從內容上講,第二個主要談的是寫作手法等等,第三個則與主題有關。
教師:很好!再想想如果從散文的特徵--「形散神不散」這個角度來看呢?這三者的關系又是如何的呢?
板書:形散神不散
(學生討論)
學生:第一和第二問題主要是「形」這個方面的問題;第三則是有關「神」這個方面的。
學生:根據我所查閱的資料(課本第31頁《散文的一般常識》):所謂「形散」是指散文的取材可以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散文的表現手法可以不拘一格。但是兩者的運用都有一個前提:就是必須服務於「神」,即根據主題的需要去選擇材料和表現手法。
教師:非常好!下面我給大家開列一個書目,請大家瀏覽課文,然後以這三個問題為框架,各自列寫出這篇課文的學習提綱。最後請以四人為一個學習小組進行討論,在四人所列提綱的基礎上醞釀出一個新的提綱,以供大家交流和探討。注意充分運用所列書目。
書目:
《小橘燈》 《誰是最可愛的人》 《愛蓮說》 《荔枝蜜》
學生讀書、列寫提綱,展開討論。
教師:大家剛才閱讀都很認真,討論也很熱烈,現在我們來交流一下,哪個小組可以將提綱拿來給大家評頭論足一番?在眾人面前展示自己對問題的看法是要有點勇氣、有點實力的,但也是一個展示自己才華的難得的機會!
(運用實物投影儀展示第三組所列提綱)
提綱如下:
1、本文的體裁是什麼?
2、本文的線索是什麼?
3、本文是怎樣圍繞線索來展開抒情和議論的?(如何分段)
4、本文主要運用了那些藝術手法?
5、本文的主題是什麼?作者真正想禮贊的是誰?
6、文中哪些語句富有深刻的含義,哪些詞語御用比較准確、生動和優美?
教師:大家就這份提綱談談自己的看法,看看它的精譬之處何在?不足之處又是什麼?請大家暢所欲言,盡量做到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學生甲:這份提綱從體裁一直談到字詞,比較全面。
學生乙:這份提綱給我的感覺好象有些籠統或者問題太大了一些,有些方面的問題則沒有涉及到。
教師:怎麼講?
學生乙:比如說:根據書目中《荔枝蜜》一文主要是贊頌蜜蜂,作者卻宕開一筆寫荔枝林,我想,本文課題是《白楊禮贊》,那麼寫黃土高原的目的是什麼?黃土高原的特徵是什麼?
學生丙:還有,各個段落之間的關系如何?另外根據參考書目《誰是最可愛的人》一課中第四、第八小節再結構上的作用,我想本文的一、四、六小節在結構上也可能與之相類似,但是又不完全相同,這里的異同點是什麼?
學生丁:我覺得第七和第八小節很重要:第七小節的四個反問句之間的關系,第八小節在內容和結構上的作用是什麼都應該作重點分析。
學生戊:我覺得還有一個問題要補充一下,那就是本文是在什麼樣的背景之下寫出來的?……
還有,好象作者寫得比較隱晦,不,是含蓄。
教師:你從哪兒發現的?
學生戊:就是最後一小節寫那個楠木,好象作者對楠木持否定的態度。作者在前文中由白楊樹聯想到了北方的農民和哨兵,但是這里卻沒有說明楠木是指誰?
教師:不錯,這個問題提的好?同時表現這個同學很會思考,善於發現問題。
我們不妨請這個提綱的原作者--第三組的同學談談自己的看法。
學生戌:我覺得這幾個同學提的意見很好。(下面一片笑聲)但是我們覺得有必要解釋一下:有兩點,第一,老師在提出列寫提綱的時候,並沒有明確說明是要列詳細的還是簡略的提綱;(下面竊竊私語,教師插一句:這個好象的確是老師欠考慮之處)第二,我們覺得,如果要想包括剛才幾位同學所提的問題,那麼這個提綱就得是一個比較詳細的、包含幾個層次的提綱。
教師:好,總之大家確實是認真地閱讀了課文,並且進行認真深刻的思考,提的問題比較有價值,而且最難能可貴的是,大家在探討現有問題的同時,能夠不斷發現新的問題。這很值得贊賞!下面請大家結合剛才幾位同學的發言,對自己原有的提綱進行再討論和修改,然後編寫出一個比較詳盡的,富有層次感的提綱,最好幫我把板書也設計出來,這樣也省得我再動腦筋了。(學生大笑)注意:要綜合大家剛才所提的方方面面的建議。並且能夠通過討論自行解決提綱中涉及的問題。
學生分組討論
展示第七組經過修改後的提綱(實物投影儀)
1、本文的體裁是抒情散文。
2、本文以贊美白楊樹的不平凡為線索。
3、本文是怎樣圍繞線索來展開抒情和議論的?如何分段?
學生先討論「本文是怎樣圍繞線索來展開抒情和議論的?」,討論意見歸納如下:
1)課文首句就採用直接抒情的方式,點出贊美對象。然後宕開一筆寫黃土高原,先寫其「雄壯」「偉大」,再寫其「倦怠」「單調」,目的還是突出白楊樹。接著寫其外形,通過展示其外形進而揭示其內在的「神」美。並且在抒情議論中揭示白楊樹的象徵意義,最後再次直接抒情,突出文章主題。這樣文章的主線十分清楚,布局嚴謹。
2)課文第1、4、6小節在結構上的作用
這幾小節在結構和語言運用上都有其相似之處,實際上它們在結構上起著承上啟下的過度作用。正是它們使課文的線索清晰可辨,將課文的各個部分聯結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4、關於段落的劃分:
學生甲:根據課文的線索--「不平凡」--本文可以分為五個段落:
第一部分:(第1小節)點明白楊樹的不平凡,直接抒發對白楊樹的贊美和和崇敬 之情。統領全文。
第二部分:(第2-4小節)描寫黃土高原的景色,揭示其生長環境的不平凡。
第三部分:(第5、6小節)具體描寫白楊樹外形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第7、8小節)贊美白楊樹是「樹中的偉丈夫」,揭示白楊樹的象徵 義。
第五部分:(第9小節)再一次抒發對白楊樹的贊美和崇敬之情。
教師:大家認為他的劃分方法如何?
學生乙:我認為他的劃分不錯。不過我們認為還有另外一種段落劃分方法。
教師:原聞其詳。
學生乙:我們認為全文是總-分-總的結構關系。剛才那位同學也說了開頭作者贊美白楊樹,其結構上的作用是統領全文,那麼結尾處的再次贊美既回應了開頭,同時也是對白楊樹的感情升華,在結構上也起了收束全文的作用。此其一。其二,從表達方式上來看,第1、9兩小節主要側重於抒情,抒發對白楊樹的贊美和崇敬之情;而中間則主要通過描寫間以抒情議論的手法分別從三方面分說其不平凡。據此我們認為本文在結構上可以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小節)點明白楊樹的不平凡,直接抒發對白楊樹的贊美和和崇敬 之情。統領全文。
第二部分:(第2-8小節)從三個方面分說白楊樹的不平凡之處。
第三部分:(第9小節)再一次抒發對白楊樹的贊美和崇敬之情。收束全文。
教師:好!觀點鮮明,論述充分,條理清楚。大家鼓掌給予鼓勵!下面請大家發表一下看 法。
學生紛紛表示認同:由於角度不同,導致分段結果不同。但是並不矛盾,因此,兩種分段方 法可以並存。
教師:在學習過程中不迷信權威,不盲從,具有懷疑精神和挑戰精神是學好任何知識所必須 具備的良好素質。
5、本文主要運用了象徵和對比烘托以及托物言志等藝術手法。
1)先討論本文象徵手法的運用
以白楊樹象徵抗日軍民;楠木象徵蔣介石(第五組有學生提出異議:楠木可以象徵國民黨反動派,或者更精確一點象徵了一切妥協、退讓,實行消極抵抗的人。在「抗日軍民」前必須加上修飾語
「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西北敵後」)
教師點評:同學們在這個問題上考慮比較全面細致,但是有一點大家要注意:楠木前有一個修飾語--「貴族化」,那麼楠木象徵「象徵了一切妥協、退讓,實行消極抵抗的人」是否完全正確呢?
2)討論對比烘托手法的運用
第二小節通過描寫白楊樹的生長環境--西北高原,為引出白楊樹設置了背景,並且為下文描寫白楊樹的外形起正面烘托的作用。
第九小節以楠木反襯白楊樹的「不平凡」
3)課文在第八小節揭示出全篇托物言志的主旨。
另外在第七小節,作者採用欲揚先抑的手法來揭示白楊樹的象徵意義。
6、討論第二小節是如何寫高原的?
學生回答:本小節主要從三個方面來買寫高原:「黃綠錯綜」寫其色彩;「無邊無垠」寫 其遼闊;「坦盪如砥」寫其平坦。
7、討論第五小節是如何寫白楊樹的外形?
課文先以「力爭上游」總述其外形特徵;然後分別通過對干、枝、葉、皮等方面的描寫來表現其「力爭上游」的特徵;最後再概括出其「倔強挺立」、「不折不撓」的性格特點。
8、討論第七小節是如何揭示白楊樹的象徵意義的?
作者首先採用欲揚先抑的手法,從外在形象到內在氣質全面地贊美白楊樹。然後運用四個反問句構成一組排比句,逐層加深地揭示白楊樹的象徵意義:第一句啟發人們的聯想;第二句肯定其品質及其與北方農民之間的聯系;第三句進一步明確指出白楊樹象徵堅強戰斗的抗日軍民;第四句肯定白楊樹的精神面貌,象徵了敵後抗日軍民的精神和意志。而第八小節末尾一句則進一步深化了四個排比句的意思。
9、討論語言富有深刻的含義,詞語運用比較准確、生動和優美。
教師提示:試舉一-二個例子來說明即可。其餘可以作為課外作業來處理)
學生:第一小節用「實在」來強調作者對白楊樹的高度贊美和崇敬之情。
第二小節「撲」、「涌」等詞語的運用精當貼切、生動凝練。
10、作業:討論本節課的得失,課後寫一篇學習體會,就課文內容、藝術手法、語言運用、課堂教學形式、目標達成的情況,或者乾脆就是自己意見或建議等方面,任選1--2點談談自己的看法
❷ 《白楊禮贊》的教案和資料
課文說明
這是一篇托物抒情的散文,寫於1941年。在此之前,作者茅盾在新疆工作一個時期之後,到延安講學。當時,正是抗日戰爭的相持階段,他親眼目睹了北方軍民在共產黨的領導下同心同德、團結抗戰的情形,從解放區的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深受鼓舞,寫下了這篇熱情洋溢的散文。
文章一起筆,就直接照應題目,直抒對白楊樹的贊美之情(禮贊,意思就是崇敬而贊美)。這樣直抒胸臆,造成的效果非常明顯,使人感覺起筆峻拔有力,贊美之情破空而來,容易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時,這樣寫也有點明題意、總起全文的作用。可以說,文章一開頭就卓爾不凡。
然而文章的第二段,作者卻筆鋒一轉,拋開白楊樹,描繪起了高原景色。高原是怎樣的呢?「是黃綠錯綜的一條大氈子」,黃的是土,綠的是麥田,而且「無邊無垠,坦盪如砥」,這些描寫成功地勾畫了一幅遼闊平坦、色彩鮮艷的高原圖景,為全文開拓了一個廣闊的背景。所以作者在這里很自然地點出一般人都會有的感受:雄壯或者偉大等諸如此類的形容詞。然而文筆一轉,用一個設問句引出了另外一種感受:看久了,也許會有單調、厭倦之感。這樣寫高原景色,真可謂是一波三折。這種欲揚先抑的手法,為下文白楊樹的出現做好了鋪墊,積蓄了氣勢。
就在這樣的環境之中,白楊樹正式出場了。「剎那間……猛抬頭」,看到了前方像哨兵傲然聳立的幾株樹木,頓時使人的情緒從懨懨欲睡中驚醒過來。讀者的視線由高原引向遠處的樹木,文章也由低潮轉向高潮。但作者在這里並沒有直接點明白楊樹,而把突出點放在「我」情緒的轉變上,為下文白楊樹的出現做了渲染。問答句的方式提醒了讀者的注意力,目的在於引起讀者的共鳴。
緊接著,作者用一個簡潔的過渡段,點出了白楊樹,既是對上文「驚叫」的補敘,也是下文贊美白楊樹的前奏。此處二贊白楊樹的不平凡,照應開頭。
白楊樹正式出場了。這一段僅七句,卻把白楊樹的外形、色彩、性格寫得極為形象生動。開頭一句用「筆直」點出白楊樹是力爭上游的一種樹,這是總括;接下來的四句,依次描寫白楊樹的干、枝、葉、皮,分別用「絕無旁枝」「絕不旁逸斜出」「微微泛出淡青色」等詞語來襯托白楊樹的形象美,這是第二層;最後兩句概括白楊樹的氣質和性格,突出它的正直、堅強、倔強和不折不撓。接下來,作者用擬人和對比的手法,進一步給白楊樹以高度的評價。兩個「沒有……」似乎要否定白楊樹的美,這是欲揚先抑。「但是……」一轉,變抑為揚,否定的是好女子,但肯定的卻是「偉丈夫」。以此對比,突出了白楊樹的與眾不同。由贊美樹到贊美人,過渡非常自然。在這里,文章連用了四個反問句,像剝春筍一樣一層深似一層地揭示白楊樹的象徵意義,引導讀者去思考。第一個「難道」以反問句引導讀者思索人和白楊樹的聯系,引起讀者的共鳴,為下文做鋪墊。第二個「難道」以反問句肯定白楊樹不平凡的本質,肯定白楊樹和北方農民之間的聯系。第三個「難道」以反問句進一步明確指出白楊樹象徵著堅強戰斗的抗日軍民。第四個「難道」以反問句肯定白楊樹的精神面貌,而這正是敵後抗日群眾的精神和意志。四個反問排比句,由外向內,層層深入,句法同中有異,點破白楊樹的象徵意義,贊美之情到這里也發展到了頂點。同時,此處也是思想內容的精華所在,展現了一種更為闊大更為深遠的境界。
最後兩段,在完成對白楊樹形象刻畫的基礎上,展開議論,進一步強調了白楊樹的象徵意義,又一次說明贊美白楊樹的原因,從正面點明了主題。兩個「相似」是排比句,「不但……尤其……」是散句,句式富有變化,與文中感情的波瀾相適應。文章以昂揚的調子高聲贊美白楊樹,有力地結束了全文,與開頭形成呼應。作者所描述的白楊樹的意義,由於抒情性的議論的點染,顯得更加鮮明突出。
這篇文章在藝術上頗具獨到之處。全文以贊美白楊樹的不平凡為主線,貫穿起各個部分,但中間又起伏有致。它起筆就贊美白楊樹的不平凡,但並沒有直接說明理由,而是緊接著寫了高原景色。寫高原景色,又是一波三折,先有雄壯偉大之感,然後又產生倦怠單調情緒,一揚一抑,才讓白楊樹出場。寫白楊樹,也錯落有致,步步深入。如文章從白楊樹的生長環境寫到一排乃至一株白楊樹,從廣袤的大自然收縮到特定環境中的一點,這是由面到點;從抬眼望見前面遠遠有傲然聳立的哨兵一樣的白楊樹,到對白楊樹的干、枝、葉、皮的近距離細致描寫,這是由遠及近;從白楊樹站立的姿態,聯想到白楊樹質朴、堅強、力求上進的性格,再從白楊樹的外形特徵聯想到北方抗日軍民的斗爭精神,這是由樹及人,托物抒情。就這樣,文章一步步深入到作者所要表現的主題,形散而神不散。
本文語言也非常凝練優美,富有變化。無論寫高原還是寫白楊樹,都能抓住特點,運用形象貼切的詞語來描繪。如用「無邊無垠」來寫高原的廣闊,用「坦盪如砥」來寫高原的平坦,用「偉岸」「挺拔」等來形容白楊樹的高大筆直。同是贊美白楊樹的不平凡,每次說法都有變化,層層遞進。有些動詞,如「撲」「涌」等都用得精當貼切,形象生動。
關於練習
一、朗讀全文,體會其中的思想感情,回答下面的問題。
本題意在考查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整體把握能力。
1.本文是以什麼為線索來貫穿全文的?
本文是以贊美白楊樹的不平凡作為抒情線索的。
2.白楊樹在文中是怎樣的形象?在作者心中,它象徵了什麼?
白楊樹在本文中的形象,從外形來說,是筆直的干、筆直的枝,干、枝、葉都「一律向上」「絕無旁枝」「緊緊靠攏」「不折不撓,對抗著西北風」。從神來說,是力求上進,正直、朴質、嚴肅、堅強不屈。
在作者的心目中,它象徵了北方的解放區軍民,尤其象徵了民族解放戰爭中所不可缺少的朴質、堅強和力求上進的精神。
二、本文一開始用大段的文字描寫高原景色,然後才寫到白楊樹,這樣寫有什麼好處?文中類似寫法的段落不止一處,試著把它們找出來,分析一下。
本題意在引導學生理解文章的藝術手法和寫作特點。
這樣寫的好處是:交代白楊樹生長的典型環境,尤其以其「單調」來襯托白楊樹的不平凡。類似寫法的地方有第六段、結尾寫楠木的一段等,都是先抑後揚,進而襯托白楊樹的不平凡。
三、找出課文第七段中的排比句和反問句,看看它們的意思是怎樣逐步加深的。
本題意在引導學生分析、體會文筆精華。
在第七段中,排比句和反問句是連用的。它們分別是「難道你就只覺得它只是樹」「難道你就不想到……」「難道你就一點也不聯想到……」「難道你又不更遠一點想到……」它們的意思是這樣一步步加深的:第一句讓人由白楊樹向外聯想,第二句讓人由白楊樹的朴質、嚴肅、堅強,聯想到有相同特點的農民;第三句由白楊樹的堅強不屈聯想到傲然挺立、守衛家鄉的抗日軍民;第四句由白楊樹的枝葉緊密團結、力爭上游的精神,聯想到用血寫出中國歷史的精神和意志。四句話由外向內,層層深入。
教學建議
理解白楊的象徵意義是全文的中心點。象徵在這里指托物抒情。
教學時,不僅要使學生知道用什麼象徵什麼,而且要理解象徵體和本體之間的聯系,也就是要體察到對白楊樹的描寫和對抗日軍民的贊美這兩者之間的聯系。順著作者的思路一步步深入下去——從白楊樹的生長環境到一排樹,三五株樹,到一株樹;從猛抬頭看見遠遠傲立的白楊,到對干、枝、葉的描寫;從白楊樹形狀姿態的描寫進而寫到它的風格、品質,從而點出其象徵意義。由形到「神」,由樹到人,引導學生仔細揣摩第七段的四個反問句逐層推進的特點。
在理解課文內容和寫法的基礎上,引導學生作練習,練習要落實在書面上。
有關資料
一、本文寫作背景
本文寫於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時,正處在抗戰的相持階段。作者於一九三九年三月到新疆講學,第二年五月赴延安魯藝講學,十月離開延安到重慶。這期間,作者目睹國民黨反動派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種種事實,看到北方軍民在共產黨領導下同心同德,團結抗戰,粉碎了日本侵略者的「掃盪」,鞏固和發展了敵後抗日根據地。他從解放區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受到了鼓舞,寫下了這篇激情洋溢的散文。
二、托義於物的表現手法
理解和掌握托義於物的表現手法,是這篇抒情散文的教學目的。
要達到這一教學目的,首要的工作是必須把課文講清講透。這就要求教者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突破難點,講清重點,讓學生正確領會作者贊美白楊樹的深刻意義。
要挖掘這深刻意義,就要突破課文的難點,講清課文的重點。
文章的第二、三自然段是這篇範文教學的難點。所謂突破難點,就是讓學生弄明白寫白楊樹為什麼先寫高原的景象。
在這里,文章是從作者對西北高原的「所見」「所感」展開的。寫「所見」,從「撲入」入手,見景生情,「湧起」感想來是必然的。這感想有兩點:一是雄壯、偉大;一是倦怠、單調。寫白楊樹為什麼要寫高原呢?意在描寫白楊樹生長的環境。這環境如此雄壯、偉大,那麼生長在這雄壯、偉大之中的白楊樹,也定是不平凡。這就對白楊樹做了很好的襯托。但在你有感於這黃綠主宰的世界的雄壯、偉大之後卻又會產生倦怠和單調的情緒,不禁感到像缺少點什麼東西。而驅趕了那懨懨欲睡的情緒,令人振奮得驚叫起來的是白楊樹。這就更突出了白楊樹的不平凡,對白楊樹做了很好的反襯。這一正一反的襯托,都落筆在白楊樹上。可見這部分的所見所感,都是緊緊圍繞著所寫的中心——白楊樹來進行的。講清了這一點,學生就會懂得寫白楊樹為什麼要寫高原的景象和怎樣寫了。
文章的第五和第七自然段是教學的重點。第五自然段是從白楊樹的形象、氣魄上描繪白楊樹旺盛、堅強的風貌。在教師的指導下,要求學生列出如下的描寫提綱:
這樣,學生就能從白楊樹旺盛、堅強的風貌中體會到白楊樹有一種不平凡的氣質,初步體會到作者已將白楊樹人格化了。
文章的第七自然段,通過對白楊樹抒情性的評價,把白楊樹進一步擬人化了。白楊樹和其他樹相比,沒有婆娑的姿態和屈曲盤旋的虯枝,那麼白楊樹美不美呢?單就這一點來說,「白楊樹算不得樹中的好女子」,這似乎是對白楊樹「抑」了一下,但白楊樹卻偉岸、正直、朴質、嚴肅,不缺少溫和而又堅強挺拔,這就肯定了白楊樹是樹中的偉丈夫,具有大丈夫的剛健的美。這就是作者對白楊樹所作的抒情性的評價。這里學生便非常明確地看出寫白楊樹的意義遠不只是寫「樹」了。……文章分析到這里,還應讓學生明確作者為什麼特別強調北方農民?這應該聯系時代背景來理解。這時正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到達祖國北方的第五個年頭,北方農民的覺醒是黨喚起的;北方農民的思想是黨武裝的;北方農民的精神和意志,就是黨的精神和意志的體現。所以贊頌白楊樹,意在贊頌北方農民,意在贊頌組織和領導他們的中國共產黨。但是這後一贊頌,是作者當時在國民黨統治區想說而又不能公開說的話,所以作者就把這一意義寄寓在白楊樹上,只有讓讀者自己去體會了。這種把意義寄託在所描寫、稱贊的事物上的寫法就叫做「象徵的寫法」。經過這樣的分析,學生就會對象徵的寫法和它的運用有比較清楚透徹的了解了。
但是只研究到這里,學生還會存在一些懸念,還應該引導學生弄清以下幾個問題:
1.本文贊樹的目的是為了贊人,但又不直接說,而且是採用這種含蓄的形式即用具體的事物表現某種意義。這種意義不是所描寫的事物本身就具有的,而是作者借某一事物所作的聯想和寄託。
2.象徵也是把事物形象化和人格化,這與擬人和比喻又有什麼聯系和區別呢?首先要認清象徵是一種表現方法,即寫作方法,是就篇章而言的。不是一般所說的象徵義;而擬人與比喻則是修辭方法,只表現在具體的句子上,不在篇章上。
象徵與擬人的相同點是都把事物人格化,但象徵的寫法大都用在立意上,即把某種特定的意義寄託在描寫的事物的形象中。通過所描寫、刻畫的事物,來表現一定階級的本質或某種意義;而擬人則是用在語句的表現上,是為了把事物寫得生動、形象,增強表達效果。雖然也是把物人格化,但所表現的還是擬人化的事物的本身。例如:山也笑來水也笑,只反映人物歡悅的心情,並不反映人的性格和品德、精神和思想、形象和氣魄;並不寄寓別的更深的意義,也沒有描繪山的形象,這山中也不寄寓另一個形象。
象徵與比喻中的借喻,也有相同點,那就是都使事物形象化了。但借喻是建築在相似的基礎上;象徵卻是將所描寫的事物賦予一定的意義,所以對托義的物必須做細致地描寫和刻畫,理解時應加以細心地分析。比喻就無須做描繪和刻畫。
3.象徵這個表現方法,是文學家們在斗爭中創造的。它的基本作用有二:一是把作家要說而不願直說的托義於物,以增強文章的表現力;一是幫助作家把想說而不能說的話,巧妙地告訴給讀者。《白楊禮贊》和高爾基的《海燕》屬於後者。這方法幫助《白楊禮贊》和《海燕》分別沖破了國民黨和帝俄政府的「審查」。我們今天運用象徵的寫法一般說是屬於前者,主要是為了增強文章的表現力,收到更好的文學教育效果。
這些問題明確之後,學生就能掌握象徵的寫法了。懂得不但要對托義的物進行細致的描寫和刻畫,還要對它做恰當、深刻的評價,即加以議論,上升到一定的高度,點明它的象徵意義。
(節選自《課文分析集》初中第五冊,作者劉樹春。)
三、《白楊禮贊》的結構美
《白楊禮贊》是我國現代散文園地的一篇力作,也是茅盾先生留給後人的一份寶貴遺產。它不僅思想博大精深,而且結構嚴謹完美,具有不同凡響的藝術魅力。
許多人用「形散神不散」來概括散文結構上的特點,嚴格說來,是不夠確切的。一方面,以嚴謹著稱的散文本來就不乏其篇;另一方面,大多數所謂「形散」的,也只是個別段落出於藝術穿插的需要,故意「散」一下,並不是通篇皆散。所以,大凡好的散文,都是攏中見散,散攏結合的。《白楊禮贊》即是如此。從通篇布局上看,它嚴收謹攏,頗具論辯色彩;從個別段落上看,它又漫放巧縱,確有形散神凝的筆法。看上去,開闔自如;讀起來,跌宕有致。
線索是結構的核心,線索抓不準,結構就理不清。文章中,作者一唱三嘆,反復歌詠「不平凡」的白楊樹。「不平凡」三字,是作者抒發贊美之情的基礎,也是作者用來結構文章的線索。圍繞這個線索,作者「首句標其目」:「白楊樹實在是不平凡的」,起筆峻拔有力,贊美之情破空而來,讓讀者在文章開頭就獲得一個深刻印象。繼之,作者又具體分析白楊樹的不平凡,構成文章的主體。對此,作者從三個不同側面分別敘寫:白楊的生長環境不平凡,白楊的外部形態不平凡,白楊內在氣質的不平凡。這樣,從白楊賴以生存的「景美」,說到白楊自身的「形美」,又進而揭示白楊內在的「神美」,由遠及近,由表及裡,寫盡了白楊的「不平凡」。行文中,雖不見作者以「美」字直許,而白楊卻美不勝收,盡得風流。
文章開頭,作者雖直接點出禮贊對象,卻不急於描寫闡發,而是輕宕一筆,用舒緩親切的筆調領我們在黃土高原上漫遊起來。你看,忽而是「黃綠錯綜的一條大氈子」,忽而又是「宛若並肩的遠山」;本來是「雄壯」,一下子又變成了「單調」,令人應接不暇……作者如此不厭其煩地潑寫塞外風光,是在為白楊出場布置背景,渲染氣氛……不妨設想一下,作者如果直接承前寫白楊的「形」和「神」,而不是先寫白楊賴以生存的「景」,那麼,白楊的「筆直」和「堅強」就將有根基不牢之感。所以,這種「放」,從根本上說,是為巧妙的「收」,是貌離而神合。
「景」如此,「形」呢?作者寫「形」,用的是工筆細描的手法。他先用「力爭上游」這一人格化的語言,總括出白楊在外貌形態上的基本特徵,然後牽引著人們的視線,自下而上地觀察白楊的「干」(絕無旁枝)、枝(「緊緊靠攏」)、「葉」(「片片向上」),由平視而仰視,突出白楊的高大。接著,他又把讀者的視線拉回來,集中在白楊的「皮」上:「光滑而有銀色的暈圈,微微泛出淡青色」,給白楊穿上一件富有光澤和色彩的外衣。這一筆很傳神,像定影一樣,使得剛才還略覺模糊的形象,一下子清晰起來,活現出白楊的神韻風采。
「神」是作者「禮贊」白楊的根本處。白楊的象徵意義在「形」里只是若隱若現,須靠想像才能補足;而在寫「神」時,作者一反暗寓之辭,在議論和抒情中,直陳白楊的象徵意義,使白楊形神畢現。狀「形」,作者十分注意描寫層次;言「神」,作者又很講究抒情脈絡。先以「偉丈夫」和「好女子」的比照為根據,突出白楊的鮮明特性;再以錯落有致的排比手段,突出白楊的象徵意義;接著,又補寫一筆,直接說明贊美白楊的原因,賦予「不平凡」以實際內容。至此,景、形、神三美合一,一個高大豐滿的白楊形象矗立在讀者面前。
最後,「卒章顯其志」,作者在具體分析白楊的基礎上,水到渠成地得出結論:「白楊樹是不平凡的樹」,並且再次疾呼:「我要高聲贊美白楊樹」,以照應文章的開頭。這最後一筆同樣能體察出作者經營結構的甘苦。寫頑固派的態度,實際上是換個角度繼續贊美白楊,寫楠木的「貴族化」,實際上是反襯白楊的「不平凡」。正是由於作者抓住了「不平凡」這個綱,又輔之以巧妙的過渡和自然的呼應,使得全文有疏有密,有散有攏,線索清晰,層次井然,作者的贊美之情藉此得到淋漓盡致的抒發,文章的主題也因結構上的邏輯力量塗上了強烈的論辯色彩,顯得根據翔實,不容置疑。
思想是作品的靈魂,結構是文章的骨架。骨架搭的如何,直接影響表達效果。《白楊禮贊》能夠廣為傳誦,恐怕與它的結構美不無關系。如果把《白楊禮贊》的結構比作一座具有民族風格的宮殿,那宕開的一筆,就是宮殿上翹然凌空的飛檐。
❸ 請問哪裡有<白楊禮贊>這篇課文的教案啊
http://218.22.166.105:8000/resource/cz/czyw/new3/ja/nJJ00214ZW_02_0005.ehmc
或者這個
http://www.eywe.com/Article_Print.asp?ArticleID=1025
回答者:魏子尹 - 舉人 五級 2-12 15:12
--------------------------------------------------------------------------------
http://www.eywe.com/Article_Print.asp?ArticleID=1025
回答者:不會飛的玉米 - 魔法學徒 一級 2-15 21:06
--------------------------------------------------------------------------------
人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