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教育 » 知音教學反思

知音教學反思

發布時間: 2022-09-13 02:16:38

如何教學反思日記

日記反思應體現專題,也可以就自己剛剛結束的教學活動進行全方位反思。反思日記可以分為三欄:第一欄對教學中包含問題的教學事件進行詳細、忠實地描述;第二欄談談你的看法和體驗,提出問題;第三欄可以提出改進的教學建議。教師不但應將自己教學中的諸多感悟記下來,還要特別牢記日記中提到的專題性問題和改進建議,以真正促進教師的成長。 從學習者角度反思。作為學習者,我們在兒童期、青春期和成人初期的學習經歷,在教學生涯的初期塑造著我們的教學方式,並且會影響我們的終生。如果我們經常性地努力學習一些新的或困難的東西,我們就可以利用這種經歷了解我們的學生在學習新的或困難的東西時所面臨的恐怖和焦慮。作為教師,我們做學生時的經歷對教師更好地理解我們現在的學生有重要影響。例如:如果你求學時經常是被教師冷落的對象,那麼等你做了教師,也許你會更好地注意這類問題,而不至於讓你身上發生的不幸在你的學生那裡再度發生。「有時最好的學習者會成為不能幫助學生解決學習困難的糟糕透頂的教師」。因此,教師如果偶爾能將自己放在學生的位置上,也許教師會更好地去理解學生。 對教師而言,短期進修培訓、學校組織的業務學習、參加學術會議、研究生學習等都是他們可以選擇的學習方式。在參加這些學習班的時候,學習者可以隨身帶上一個備忘錄或筆記本。建議記錄的方式:(1)簡要記下學習發生的時間、場合、涉及的學習內容和培訓(講授或主持)人員;(2)記下積極的教學事件,並寫下:為什麼是積極的,你從中可以學到什麼;(3)記下消極的教學事件,並寫下:為什麼是消極的,在你的教學中有過這樣的教學行為嗎,你從中可以學到什麼;(4)對本次作為學習者積極與消極的感悟加以總結,可以和自己的同事交流,也可以和自己的學生交流。 與同事和專家的交流中反思。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講的就是人際交往中的智慧助長問題。從動態的角度說,人際交往意指人與人之間的信息溝通和交流。作為教師,同事交往是其個人交往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工作業務上的交往又構成同事交往的主要內容。同事交往對教師成長的意義在於:同事是業務問題上的知音,只有同事之間才具有真正專業上的話語空間;同事是教師的監察者,他們最清楚也最了解我們的短長,也最了解我們教學中的問題;同事是朋友,不論合作程度怎樣,你都可以從他們身上學到對你的成長有價值的東西。因此,「同事們可以作為一面批判的鏡子,反射出我們行動的影像,……當我們聆聽他們講述相同的經歷時,就可以檢查、重構和擴展我們自己的實踐理論」。 通過同事進行教學反思,一要有外部環境的支持,主要是來自學校的支持;二要有民主、平等對話的氛圍。有了這兩個外在條件的支持,教學反思才有可能。(1)與同事就教學中共同感興趣的話題(問題)進行交流,並從各自教學的角度彼此提供有效的改善建議;(2)帶著良好的建議進行教學,可以邀請(或學校組織)同事去聽課,也可以對教師的教學進行全程錄像(條件許可的話);(3)進行教學對話,就反思教師教學中的得失進行交流。如果反思者不在場(有時不僅對反思教師還是其他同事都是有益的),交流的結果經整理後送達反思者本人;(4)反思者將同事們的教學交流意見做認真地研究和分析,並做出書面的個人看法,如果必要的話,還可以進行局部范圍內的教學交流;(5)再次帶著就自己實際教學的改良建議組織教學,與環節(2)相同;(6)看前後教學有無實質性進展,並進一步提出教學改善的建議。 從學生征詢意見中反思。我國兩千多年以前的《學記》就曾明確寫道:「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這里講的教學相長並不是指現在理解的師生彼此可以得到促進,而是指通過教學來學習,以教師之教促教師之學。因此,在教學這種互動過程中,受益者不僅僅是學生,教師也是師生互動的受益者,通過學生,教師可以更好地理解教學;通過學生,教師可以摒棄自己的許多「霸權假定」;通過學生,教師會把教學當作—項研究來對待,從而切實改進自己的教學。 如果教師是真誠的(這是反思型教師的特徵之一),則通過向學生征詢意見這種師生互動的操作是比較簡單的。(1)最好確定向學生征詢教學意見的主題,並設計為表格形式。當然,教師也可以要求學生不加限制地提出對自己的教學意見;(2)向學生明確解釋自己向他們征詢意見的動機,並告知學生應注意的規范,每位學生填寫意見時可以匿名;(3)學生認真回憶教師教學的各個方面(或與主題相關的方面) 並逐條加以審思和記錄,期間教師最好不要有干預行為;(4)教師將學生的教學意見加以整理分類。—般而言,學生的意見往往是真誠而中肯的,但就意見的性質來講,可以分為三類:合情合理的、合情而不合理的(可以做到,但屬無理)、合理而不合情的(超越實現的可能);(5)要對學生意見做出說明和解釋。對於合情合理的教學意見,教師要有一個明確的態度,言明要真誠接受,並告知學生可以在自己以後的教學中監督,即使暫時還難以改進的教學意見,也要做出真誠的說明。 當自己感到愉悅、激動、得意時,抓住亮點進行反思。 所謂「亮點」就是教學中的獨特、新穎、成功之處。就是一個亮點,幫助學生實現了學習上的自主、探究、合作,這種讓師生難忘的新穎的學習方式,就是值得教師反思的最好內容。諸如此類,亮點可以是幫助學生感悟文章的一個有效問題設計,可以是平等、自主、合作的—種教學組織形式,可以是師生情感碰撞、交融的一瞬間,可以是學生與文本的…段精彩對話,可以是富有挑戰性、創造性的一道練習……凡是讓教師、學生激動、興奮,甚至有些得意之處,都是值得你反思的最好內容。反思時,可以嘗試這樣的問題:(1)我是如何想到這個亮點的?靈感來源於什麼?(2)這個亮點設計,「亮」在何處?(分析時越具體越好)(3)這樣的亮點設計給學生帶來了什麼樣的變化?學生在哪些方面受益?(羅列典型案例)(4)這樣的亮點設計給自己帶來了什麼樣的改變?(5)其他教師如何評價這個亮點設計?(6)這個亮點設計,對教材、學生、教師、教學環境、學習氛圍等條件有什麼具體要求?還可以再次運用嗎?有沒有局限性?通過上述問題的自我剖析,教師必然會由感性的實踐,上升到理性的思考,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學理念,以實現教育教學的良性循環。 當自己感到如釋重負時,抓住重難點進行反思。 教學的重點往往是全文精華的凝聚點,重點部分因為難度較大,往往也是學生疑難之處。「答疑」「解惑」自古就是教師的責任,來自學生的疑難,教師必需認真對待。如果學生的疑難在教學過程中沒有得到較為滿意的解答,不僅影響學生對全篇課文的理解。而且在某種程度上,也會抑制學生的求知慾?所以,教師們都會在重難點部分的教學上多做思考,花費頗多的心思。很多生動、鮮活的教學案例也均來自於這部分的教學,試想,教師們突破了這樣的「堡壘」。怎能不感到如釋重負?但是,輕松之餘,千萬別忘了靜下心來反思剛才成功的教學,因為其間蘊藏著的無限的教學財富、教學智慧,正等著智慧型的教師去挖掘。因此,教師仍然可以從自己的感受出發,根據教學中是否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進行教學反思。反思時,嘗試分析: (1)重難點教學的突破口是怎樣選擇的? (2)採用了哪些生動形象的手段來強化學生的感知? (3)如何幫助學生體會語感?( 4)怎樣啟發引導學生理解、接受重難點部分內容的?(5)學生當時的思維活動是否積極有效?(6)設計了怎樣的練習幫助學生理解掌握?教師在這樣的教學反思中,會對教材的處理更准確。對學生的尊重更到位,對課堂的駕馭更自如、有效。(7)當自己手足無措,感到迷茫時,抓住盲點進行反思。 所謂盲點,就是事先沒想到、沒估計到,可在進行教育教學時卻發生的現象。具體可表現為:其一,教師自己對文本價值應有內涵的理解上出現的偏頗現象;其二,學生在課堂上出入意料的表現,如令教師措手不及的問題,和文本價值背離的獨特體驗等。圍繞這個教學盲點的反思,使我深切地感受到,此盲點的有效利用,增強了學生的問題意識,激起了學生的探究興趣,提升了教師的教學水平。我可以這樣反思: 為什麼會出現盲點?是因為教師備課的疏忽,准備的不足,還是因為教材自身編寫不當,或是因為學生的機智、聰穎、好奇? 出現盲點時,教師第一反映是什麼?學生當時有何表現?課堂上是怎樣的氣氛?(1)教師採取了什麼樣的方式、方法解決這個盲點的?效果如何?教師和學生都滿意嗎?(2)有沒有更好的方式、方法來解決這個盲點?(3)這次盲點的出現,給教師的教育教學理念,如學生觀、教材觀帶來了什麼樣的沖擊?如何避免類似的盲點再次出現? 這些內容極具研究價值,一方面可以促進教師鑽研教材,鑽研學生,另一方面,可以在反思中提高教師的教學機智,以達到真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目的。 當自己感到困惑不解時,抓住疑點進行反思顧名思義,疑點就是令教師或學生感到不解之處。疑點可能來自於教材的編寫方面;可能來自於某一個知識點的理解;可能來自於課堂上—個頗有爭議的問題;可能來自於一種沒有達到預期效果的教學設計;可能來自於學生的異常表現。如果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感到困惑不解,不要煩躁,應該慶幸,慶幸自己有了反思的素材。(1)疑點是什麼?來自何方?(2)對於疑點,學生有何看法?那些來自個別學生的疑點,其他學生會產生共鳴嗎?(3)對於疑點,教師的態度積極嗎?是視而不見、敷衍、搪塞,還是積極組織學生討論、解決?(4)疑點是什麼時候解決的?誰解決的?採用了什麼樣的方式、方法?(5)在討論、解決疑點的過程中,學生的學習行為、教師的教學行為有沒有發生變化?是怎樣的變化? 這樣以疑促思,有利於促進教師博覽群書,特別積極主動地學習教育理論,用教育理論指導教學實踐,改進教學,不斷提高教學水平。

Ⅱ 《文言文二則》教學反思

《文言文二則》是部編版六年級上冊第22課。本文由《伯牙鼓琴》和《書戴嵩畫牛》組成。

在第一課時,學習《伯牙鼓琴》時,我是這樣進行教學設計的:

一、導入新課

1.理解題目

二、讀課文

1.自由讀課文,讀准字音。

2.指名讀,糾正讀音,隨文識字「哉、巍」。

3.聽課文朗讀。

4.指名讀,糾正朗讀,讀出節奏。

5.教師范讀,學生再自由讀,讀出節奏。

6.師生配樂共讀,讀出韻味。

三、理解課文大意

1.參照課下注釋,理解課文。(教師巡視答疑解惑)

2.指名說文意。

四、想像畫面

1.配樂讀課文,想像「伯牙彈琴,鍾子期聽之」的畫面。想像他們的神情,體會心情。

2.感受鍾子期死,伯牙悲痛欲絕的心情。結合資料袋,談感受。

3.聽古琴版《高山流水》,想像畫面,感受音樂之美。

五、根據課文內容,談談對知音的理解。

在課堂上,我把注意力放在了讀上。一讀正確,二讀節奏,三讀韻味。在反反復復的朗讀中,學生漸入佳境,課堂氣氛也很好。特別是配樂朗誦,學生們一個個捧書吟誦,儼然是一副書生模樣。但是在讀的過程中,我把課堂節奏放得比較慢,讀的時間較長。所以第四環節時間不足,只讓一名同學進行了分享。同時感受音樂,想像畫面也沒有時間開展。第五環節也沒有進行。整個課堂有一種虎頭蛇尾之感。

在理解課文內容環節,我先讓同學們參照注釋,自己說一說課文意思。然後讓有疑惑的同學提出疑問,我進行答疑。解疑答惑之後,指名讓同學們說一說課文的意思。在這一環節應該由同學們自主答疑,以調動同學們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另外,這節課板書設計不夠嚴謹,過於隨意。整體來說,本節課相對滿意,但還需不斷磨課,不斷進步。

在第二課時《書戴嵩畫牛》時,我依然採用了以讀代講的方式。從以下幾方面展開教學。

1.理解題目

2.三讀課文。(一讀正確,二讀節奏,三讀韻味。)

3.理解課文內容。用自己的話講述故事。

4.感悟道理。

在理解題目環節,我提示之前學習過的《書湖陰先生壁》,學生很快說出了「書」的意思。在讀的環節,我依然採用聽課文朗讀、自由讀、教師范讀、指名讀、齊讀等方式,要求讀出節奏,讀出韻味。理解課文內容時,我先讓同學們參照注釋自主理解,然後設置了「答疑解惑」環節。不理解的同學說出不理解之處,由其他同學幫助解答,同學們都不理解的地方,我再進行解答。學生互相答疑解惑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參與感。但是在講故事環節,學生只是局限在課文翻譯上,還不能流暢講述故事。課堂上也沒有提示學生想像人物對話畫面,加上人物的神態、動作講故事。在感悟道理環節,同學們都可以找到「耕當問奴,織當問婢。」這句話闡明了本課的道理。但是還不能根據這句話談自己的體會。

整體來說,讀的環節和理解課文內容環節進行得比較好。講故事環節和感悟道理環節不夠深入,課堂上沒有妥善處理重難點。在以後教學中,還需把握好課堂節奏,善用教學方法,機智處理教學問題。

Ⅲ 《伯牙鼓琴 》教學反思

  《伯牙鼓琴》選自《列子·湯問》,故事感人至深,卻只有5句話,77個字,而這77個字里卻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感人肺腑的故事。

  盡管這是學生第二次碰到文言文,但是就這篇文章而言,字詞的理解不算很難,文章比較淺顯,因此我通過讓學生憑借注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內容,在此基礎上記誦積累。對於這篇文章,我覺得讓學生體會到伯牙與子期之間真摯的友情,感受知音情誼是本文的難點。一節課下來,覺得做得比較好的有以下幾點: 

一、音樂渲染,營造氛圍。  上課伊始,我便以音樂高山流水導入,讓學生迅速進入學習古文的意境,在補充介紹伯牙在子期墓前悼念子期時,也以慘婉動人的音樂加以烘托,讓學生入情入境地體會伯牙那種悲痛欲絕的心情,最後,讓學生在音樂高山流水的伴奏下,再次誦讀課文,感受伯牙和鍾子期那種知音情誼。 

二、反復朗讀,感受文言文之美。  俗話說「文章不厭百回讀」,而「朗讀」在文言文教學中尤為重要。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指導學生反復朗讀。從剛開始時要求讀通順,讀流利,到讀出節奏,讀出韻味,讀出感情。每次的朗讀並不是簡單機械的重復,而是環環相扣,步步提升。通過多層次、多元化的朗讀,讓學生在朗讀中反復地品味語言,不斷加深對伯牙與鍾子期知音情懷的體會,真切地感受到文章不是無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腸。  在朗讀的指導過程中,我注意把朗讀與想像及理解進行有機地結合。比如文章的前四句,指導學生要讀出高興、激動、稱贊的語氣,讀出知音歡聚的那份融洽與歡樂;文章的後半部分,指導學生帶著對伯牙寂寞、孤獨,絕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進行有感情地朗讀。

三、拓展練習,豐盈文本。  教學中,我進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們知道俞伯牙是當時楚國有名的音樂家,那作為一個有名的音樂家,他的琴聲一定不只表現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俞伯牙的琴聲還會表現那些動人的場景呢?」在學生充分想像的基礎上,再對「皎皎明月,依依楊柳,萋萋芳草,裊裊炊煙……」這樣的場景進行句式練習,有效地調動學生去感受文言文的結構之美,又步步深入,准確地演繹,既豐富了文本的內容,又在不露痕跡的教學中,讓學生明白了所謂的知音,就是世上那個最懂你知你的人。

四、資料補充,升華主題。  體會伯牙與子期的知音情誼是本文的難點,讓學生體會到那種知音情誼,特別是伯牙破琴絕弦的行為,學生是比較難以理解的。所以我對文本進行了挖掘與擴充,引導學生想像別人是如何稱贊伯牙的,讓學生體會伯牙作為一名著名的樂師,卻無人能聽懂他的琴聲,無人理解他的心意,從中感受到他「相識滿天下,知音能幾人」的孤獨寂寞,了解知音的難求。補充介紹鍾子期死後,俞伯牙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時所寫下的一首短歌,幫助學生感受伯牙對於知音之死的悲痛欲絕、肝腸寸斷的心情,讓學生真正體會伯牙鼓琴的那種悲壯而又感人的行為。

我覺得教師的作用不僅僅是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還應進行正確的價值導向。因此,我在學生體會伯牙失去知音後那種痛苦與絕望的心情時,及時讓學生說說自己想對伯牙說什麼,在學生安慰、鼓勵伯牙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讓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然後告訴學生如果遇到了知音,應該好好珍惜,如果還沒有找到,則應該真誠對待周圍的朋友。  當然,在實際的教學中還存在很多缺憾,有一部分學生朗讀不是很到位。這篇課文中有兩處停頓難點:「哉」「兮」是表示感嘆的文言虛詞,讀這樣的語氣詞,應拉長些,才更具音樂美,還有課文的最後一句的朗讀都需要在適當的時機多加指導。還有,課堂應變能力也有待提高。 在教學中,我的教學語言的精練還需要進一步提高。有些時候,我的語言還有些碎,沒有達到最凝練的效果。有的導語的設計還不夠細致、到位,不能靈活地把握課堂生成、調節教學設計,影響了課的精彩。 

語文六年級上冊第25課伯牙絕弦課文

語文六年級上冊第25課《伯牙絕弦》課文行文簡潔、流暢,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義差別不大,有助於培養學生藉助注釋,自主讀懂課文的意思。我在此整理了語文六年級上冊第25課《伯牙絕弦》課文,供大家參閱,希望大家在閱讀過程中有所收獲!

語文六年級上冊第25課《伯牙絕弦》課文原文

《伯牙絕①弦》

伯牙善鼓②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③,鍾子期曰:“善哉(zāi)④,峨峨⑤兮(xī)⑥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⑦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①絕:斷絕。

②鼓:彈。

③志在高山:心裡想到高山。

④哉:語氣詞,表示感嘆。

⑤峨峨:高。

⑥兮:語氣詞,相當於“啊”。

⑦ 洋洋:廣大。

語文六年級上冊第25課《伯牙絕弦》課文解析

人生苦短,知音難求;雲煙萬里,佳話千載。純真友誼的基礎是理解,中華文化在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闡釋,莫過於春秋時期楚國俞伯牙與鍾子期的故事。“伯牙絕弦”,是交朋結友的千古楷模,它流傳至今並給人歷久彌新的啟迪。正是這個故事,確立了中華民族高尚人際關系與友情的標准,說它是東方文化之瑰寶也當之無愧。

故事盪氣回腸、耐人尋味。伯牙喜歡彈琴,子期有很高的音樂鑒賞能力。伯牙把感情溶進樂曲中去,用琴聲表達了他像高山一樣巍然屹立於天地之間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樣奔騰於宇宙之間的智慧,琴技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而鍾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與他產生了共鳴。不管伯牙如何彈奏,子期都能准確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識滿天下,知音能幾人!”子期死後,伯牙悲痛欲絕,覺得世上再沒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古人說:“士為知己者死。”伯牙絕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種真知己的境界,這也正是它千百年來廣為流傳的魅力所在。

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讓學生藉助注釋初步了解文言文大意;二是積累中華優秀經典詩文,感受朋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純真友情;三是體會音樂藝術的無窮魅力。

本文教學的重點是讓學生憑借注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內容,在此基礎上記誦積累。

語文六年級上冊第25課《伯牙絕弦》課文教學反思

今天要上《伯牙絕弦》,真是擔心啊,對於文言文,真是一點底都沒有啊!它是小學六年級唯一的一篇文言文,故事感人至深,卻只有5句話,77個字,而這77個字里卻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感人肺腑的故事。它是知音難求的人生寫照,是人們在孤獨中尋求溫暖的見證,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靈的呼喚。把重點放在文言語感的初步感知和對故事本身的體味上,通過誦讀、體驗、對話、聯想,走進這場悲劇,理解這個寓言,聆聽這聲嘆息,見證這種尋求,嚮往這份美好……

本文是文言文,是學生第二次碰到文言文,對於文言文的特點和理解方法還存在一定的難度,因此我把重點放在讓學生憑借注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內容,先把課文的字詞理解了,在此基礎上記誦積累,再進行對“知音”的解讀。

上課文之前,請教了辦公室老師,抓住文章的重點與難點。古文教學,朗讀是一大特點,因此,教學中,注重了朗讀。理解課文我首先指導學生把文章讀正確、流利,特別是對難讀的三句話:“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伯牙/謂/世/再無知音”進行了指導,目的是為了學生在朗讀古文時能注意停頓恰當,讀出古文的韻味來。在理解課文時我把理解與朗讀相結合,在感悟文章的每一句話的同時,也注重了指導朗讀。

Ⅳ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

《伯牙絕弦》是一篇人教版新課程實驗教材六年級的課文。文言文初次被編入小學教材,對於小學生來說,「文言文」是一個新的名詞,這張陌生的「臉」會讓孩子欣賞和熱愛嗎?我有點疑惑。
高山流水,知音難覓。伯牙和鍾子期,一個善鼓,一個善聽,而且善聽者深得奧妙,能從琴聲中知其表達的志趣與內涵,由解琴、解音而推衍為解人、解心,這就十分難得了。怎樣引領學生在這篇千古絕唱中去徜徉,去讀知音,品知音,悟知音,從而領悟到「高山流水不息,千古知音難覓」呢?
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知音
語文課首先要有語文味,古文更是如此。《伯牙絕弦》充滿著濃濃的語文味,教學時我扎扎實實地進行朗讀指導。不論是從詞語生發還是句段入手感受知音難覓,也不論是自由讀、指名讀、接讀、范讀還是背誦,「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每一次朗讀都步步落實,毫不含糊。學生在朗讀中理解語言、品嘗語言、運用語言,在扎實的語文實踐中習得語感,積淀語感,領悟語言規律。
二、「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品知音
語文離不開字詞句組成的有血有肉、有情有義的文章。葉聖陶在《語文教學十二韻》中指出「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唯文通彼此,譬如粱與津。」整堂課,我引領著學生如同暢飲著一杯醇香的酒,品味著一杯清香的茶,在字里行間,去品讀,去感悟。
讓學生找出「善」字一共出現了幾次,每次的意思有什麼不同。在現代文中,這個字的意思又是什麼。這一品,讓學生深切感受到伯牙琴技的高超,子期對伯牙琴聲的喜愛,以及他們之間的情誼。
讓學生用文中語言的規律來贊美伯牙的琴聲,學生自然而然運用課前積累的語言來說話,看似不經意的課前伏筆卻在這里熠熠發光,令人折服。通過這樣的師生對話,學生入情入境,領會了「知音」心有靈犀的難能可貴。
讓學生想像:伯牙在斷絕弦的時候,還斷了什麼?通過想像說話,再一次讓學生深切感受到伯牙失去知音的那種刻骨銘心的痛。
讓寫一寫安慰伯牙的話,這一品味,讓學生的情感得到了升華:那就是「千古知音最難覓」,珍惜擁有,珍惜友情。
三、高山流水總見情-悟知音
人文關懷是語文的終極目標。在這節課上,我把自己的情感也深深地融入到文本中,與學生隨著作者的情緒時起時伏,或歌或泣、或思或訴,努力實現師生「共鳴」。使得學生的個性和認識,得到最大化的贊揚和釋放,人文情懷得到滋潤和滋養,人生境界得以提升,這是一種「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的「無為」境界。
最後,我播放了樂曲《高山流水》,典雅流暢的琴音款款地浸潤孩子們的心靈,令人感嘆: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知音可遇不可求。伯牙絕弦謝知音令人感傷,令人欽佩,這堂課上,努力營造的強烈的文化氛圍,引導學生多向感受,讓學生把心放進課文里,設身處地去讀,去想。讓學生的靈魂沉浮於字里行間,讓心靈浸染書香,同文本真切地暢談,與老師真情互動,孩子們不僅理解了「知音難覓」,還收獲了對生命的感悟。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
人生苦短,知音難求;雲煙萬里,佳話千載。純真友誼的基礎是理解,中華文化在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理解,莫過於春秋時期楚國俞伯牙與鍾子期的故事——《伯牙絕弦》,是交朋結友的千古楷模,它流傳至今並給人歷久彌新的啟迪。正是這個故事,確立了中華民族高尚人際關系和友情的標准,說它是東方文化瑰寶也當之無愧。
這樣一篇飽含深意的文言文,該採用什麼方法教學呢?我參閱了很多名師的教學設計,也觀看了幾個老師的教師視頻,真是越看越亂,越亂越急,覺得什麼內容都好,不知道如何取捨,曾想過用兩節課的時間,但是又怕內容太少,沒有亮點,一節課下來不夠緊湊,再三思考之下,我還是決定一個課時完成,於是藉助教師教學用書,我把這篇課文的學習分成了四大板塊:整體讀文,初解絕弦;再解絕弦(何為知音、知音相遇、知音之死);深悟絕弦;回味絕弦。緊抓「情脈「,體會伯牙與子期的心心相應。總以為這條線會一通到底,可是,事實是殘酷的,我的幻想破滅了,一個一個的問題不斷涌現出來.。
1、學生的朗讀指導沒有到位,雖然看似花了很多的時間,但是朗讀的提高不大,特別是兩個語氣詞「哉、兮」,引導了多次,學生仍然讀不出味來,如果當時能示範讀一讀,傳授一些技巧,那麼效果會更好。
2、以學生為主體現還不夠,解難釋疑時還不能放手,應該讓學生自己讀懂文章,並有所體會,但是為了節省時間,當第一個學生說道「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時,我已經迫不及待把我的教學流程繼續下去,完全沒有留下讓學生提問的時間。
3、時間的把握更存在問題,當鈴聲響時,我還有一個環節沒有完成,就是「面對如此傷心難過的伯牙,你有什麼想說的嗎?」本想利用高山流水的音樂,讓學生去完成練筆,再回歸課文,齊誦全文,來個總結,給這堂課畫上一個完美的句號,但是由於前面引的太多,導致無法完成了,課後我利用了一點時間,讓學生去完成,發現學生寫的得好,甚至還有同學引用了詩句,如「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莫愁前路不知己,天下誰能不識君。」等,感受頗深,事後想想,如果可以少引多放,也許這些亮點就會出來了啊。
總之,這堂課存在的問題還有很多,幸運的是我還有機會去磨練這堂課,希望下次的我有所進步。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
《伯牙絕弦》一課是我今年剛剛接觸到的一篇新的文言文。全文僅有77個字,而這77個字里卻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感人肺腑的故事。可見這77個字的背後有著多麼深厚的人文內涵呀!通過這一節課的設計和教學我有很多收獲,審視自己的這堂課,還有些許不足,總結自我才能提高,反思自我才能向更高的目標邁進。
每次面對新的文本,我首先考慮的不是設計,而是反反復復地對文本進行透視: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選自《列子·湯問》,敘述了發生在春秋時代的一段千古流傳的故事。俞伯牙善於鼓琴,鍾子期善於悟琴,伯牙以子期為知音。後來子期不幸身亡,伯牙悲痛欲絕,將琴摔碎,立志再不鼓琴。由於這個傳說,人們把非常了解自己特長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樂曲高妙或知心朋友。本文是文言文,學生第二次學習文言文,雖然有了一點淺顯的認識,但對於文言文的特點和理解方法還存在一定的難度,因此這篇文章提出了兩個學習方向:一是學會藉助注釋和字典等工具書進行自主學習,理解文意,同時指導學生感悟文言文朗讀的節奏和韻味;二是引導學生理解「知音」,理解伯牙的摔琴之舉及其此舉背後隱喻的涵義——子期一死,伯牙為何摔琴?因為知音難覓,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無知音,因此也不必再來鼓琴。
閱讀這個文本,「俞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故事,是知音難求的人生嘆息,是人們在孤獨中尋求溫暖的見證,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靈的呼喚。把重點放在文言語感的初步感知和對故事本身的體味上,通過誦讀、體驗、對話、聯想,走進這場悲劇,理解這個寓言,聆聽這聲嘆息,見證這種尋求,嚮往這份美好……
一、創設情景、人文共鳴。
經過反復斟酌,我緊緊抓住「知音」這個情感線索,在多個環節進行了精心的設計,使得在教學中顯得整堂課環環相扣,緊扣中心而又層次分明。
1、用傳說引入課文,讓學生帶著「是什麼將地位如此懸殊,際遇如此不同的兩人緊緊聯系在一起,成為知音,演繹出一場感動千古的傳奇?」這樣一個疑問開始聆聽教師的范讀。
2、教學中,我緊緊的把理解與朗讀相結合,通過對朗讀的指導達到情感的升華:文章的前半部分,用遷移法,通過對「善哉」的理解和指導學生要讀出稱贊的語氣,通過聯想知音相聚的畫面指導學生讀出知音歡聚的那份融洽與歡樂;文章的後半部分,引導學生帶著對伯牙寂寞、孤獨,絕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讀。整堂課學生都隨著文章的情感起伏而變化,從最初的欣喜到結尾的潸然淚下,可以說達到了「其詞若出吾之口,其情若生吾之心」的境界。
3、結合自己能熟練運用信息技術的特點設計製作了了恰到好處的課件,這些課件在理解主要內容上恰到好處地點撥學生、啟發學生。在創設情景上又起到了烘托氣氛的作用,在想像時播放的優美畫面,沙沙細雨聲、潺潺流水聲、啾啾鳥鳴聲,無不給人以美的陶冶和享受,彷彿使學生置身於大自然中。教學中多次播放《高山流水》音樂,那典雅流暢的琴音款款地浸潤學生的心靈,學生在音樂聲中朗讀課文,不但更好地增強課文的表現力,而且讓文言文那優美的韻味深深地植根在學生心中。可以說課件的運用使學生的情感得以升華為教學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
4、在板書設計上我運用繪畫突出主題,為了營造「知音之死」的悲劇色彩我又特意在理解這一環節時一步一步擦去,整個黑板由剛才的高山流水的彩色畫面到只剩下孤零零的「伯牙」二字。隨著我的擦拭課堂上每個同學的心都揪了起來,很快由剛剛的喜悅轉成了悲傷。情感深深地融入到文本中,隨著作者的情緒時起時伏,或歌或泣、或思或訴,真正實現人文 「共鳴」。
二、關注過程,注重實效。
教學中,注意追求本色語文,扎實、有效地體現語文課所承載的內涵。不走過場,不耍花架子,為此,在課前我鼓勵學生們查找字典等工具書,理解不懂的語句,充分的預習使學生在自學文章的句子時能沉下心來,進入文本閱讀,體現語文學習的效果。要想理解文言文,首先要把文章讀通順。所以我引導學生在解決字音之後通過自由讀文劃出停頓節奏,並通過課件把朗讀節奏的劃分展示出來。在理解課文開始,我就引導學生就課題的「絕弦」展開討論,理解其含義,告訴學生翻譯文言文要學會變通,用熟悉的表達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滲透對文本閱讀和理解的能力方法的指導,不僅僅說清楚,也要能准確地翻譯過來。然後以「伯牙為何絕弦?為誰而絕弦?」設置懸念,在理解完課文後再向學生提問:「在這里,伯牙『絕』的僅僅是『弦』嗎?這『終身不復鼓』的僅僅是琴嗎?」讓學生真正明白課題 「絕弦」的深刻含義。讓學生找出「善」字一共出現了幾次,每次的意思有什麼不同。在現代文中,這個字的意思又是什麼。這一品讓學生領悟到了學習文言文要注意變通的運用。在最後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通說全文,達到融會貫通。
三、拓展探究,引導升華。
教學中,不忘結合課文進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們知道俞伯牙是當時楚國有名的音樂家,那作為一個有名的音樂家,他的琴聲一定不只表現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聲還會表現那些動人的場景呢?」在學生充分想像的基礎上,再對「皎皎明月,依依楊柳,萋萋芳草,裊裊炊煙……」這樣的場景進行感悟朗讀,有效地調動學生去讀書、去思考,步步深入又准確地演繹著文本中豐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跡的教學中,讓學生明白了所謂的知音,就是那個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我和學生既各自感受著,又互相感染著,美好的情愫在課堂悄然流淌,不知不覺進入了知音的精神世界。結尾時吟誦俞伯牙在鍾子期墓前留下的詩文,激發學生課後進一步拓展閱讀的積極性。
與學生交流自然、流暢是我在這堂課中的另一個收獲。因為課前針對學生的特點設計教學活動,使我能真正走進學生當中,課上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到誦讀、體驗、對話、聯想中,這也給了我極大的信心

Ⅵ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範文1

《伯牙絕弦》選自《列子·湯問》,故事感人至深,卻只有5句話,77個字,而這77個字里卻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感人肺腑的故事。盡管這是學生第二次碰到文言文,但是就這篇文章而言,字詞的理解不算很難,文章比較淺顯,因此我通過讓學生憑借注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內容,在此基礎上記誦積累。對於這篇文章,我覺得讓學生體會到伯牙與子期之間真摯的友情,感受知音情誼是本文的難點。一節課下來,覺得做得比較好的有以下幾點。

一、音樂渲染,營造氛圍。

課伊始,我便以音樂高山流水導入,讓學生迅速進入學習古文的意境,在補充介紹伯牙在子期墓前悼念子期時,也以慘婉動人的音樂加以烘托,讓學生入情入境地體會伯牙那種悲痛欲絕的心情,最後,讓學生在音樂高山流水的伴奏下,再次誦讀課文,感受伯牙和鍾子期那種知音情誼。

二、反復朗讀,感受文言文之美。

俗話說文章不厭百回讀,而“朗讀”在文言文教學中尤為重要,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指導學生反復朗讀。從剛開始時要求讀通順,讀流利,到讀出節奏,讀出韻味,讀出感情。每次的朗讀並不是簡單機械的重復,而是環環相扣,步步提升。通過多層次、多元化的朗讀,讓學生在朗讀中反復地品味語言,不斷加深對伯牙與鍾子期知音情懷的體會,真切地感受到文章不是無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腸。

在朗讀的指導過程中,我注意把朗讀與想像及理解進行有機地結合。比如文章的前四句,指導學生要讀出高興、激動、稱贊的語氣,讀出知音歡聚的那份融洽與歡樂;文章的後半部分,指導學生帶著對伯牙寂寞、孤獨,絕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進行有感情地朗讀。

三、拓展練習,豐盈文本。

教學中,我進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們知道俞伯牙是當時楚國有名的音樂家,那作為一個有名的音樂家,他的琴聲一定不只表現了高山流水,除了峨蛾泰

山,洋洋江河,俞伯牙的琴聲還會表現那些動人的場景呢?”在學生充分想像的基礎上,再對“皎皎明月,依依楊柳,萋萋芳草,裊裊炊煙……”這樣的場景進行句式練習,有效地調動學生去感受文言文的結構之美,又步步深入,准確地演繹,既豐富了文本的內容,又在不露痕跡的教學中,讓學生明白了所謂的知音,就是世上那個最懂你知你的人。

四、資料補充,升華主題

體會伯牙與子期的知音情誼是本文的難點,讓學生體會到那種知音情誼,特別是伯牙破琴絕弦的行為,學生是比較難以理解的。所以我對文本進行了挖掘與擴充,引導學生想像別人是如何稱贊伯牙的,讓學生體會伯牙作為一名著名的樂師,卻無人能聽懂他的琴聲,無人理解他的心意,從中感受到他的孤獨寂寞,了解知音難求,感受“相識滿天下,知音能幾人”。補充介紹鍾子期死後,俞伯牙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時所寫下的一首短歌,幫助學生感受伯牙對於知音之死的悲痛欲絕、肝腸寸斷的心情,讓學生真正體會伯牙絕弦的那種悲壯而又感人的行為。

我覺得教師的作用不僅僅是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還應進行正確的價值導向。因此,我在學生體會伯牙失去知音後那種痛苦與絕望的心情,及時讓學生說說自己想對伯牙說什麼,在學生安慰、鼓勵伯牙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讓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然後告訴學生如果遇到了知音,應該好好珍惜,如果還沒有找到,則應該真誠對待周圍的朋友。

當然,在實際的教學中還存在很多缺憾,有一部分學生朗讀不是很到位。這篇課文中有兩處停頓難點:“哉”“兮”是表示感嘆的文言虛詞,讀這樣的語氣詞,應拉長些,才更具音樂美,還有課文的最後一句的朗讀都需要在適當的時機多加指導。還有,課堂應變能力也有待提高。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範文2

“人生苦短,知音難求;雲煙萬里,佳話千載。”純真友誼的基礎是理解,中華文化在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闡釋,莫過於春秋時期楚國俞伯牙與鍾子期的故事。《伯牙絕弦》講述了千古流傳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伯牙子期的真摯情誼令人動容。本課的教學目標為:1、朗讀課文;背誦課文。2、能根據注釋和課外資料理解詞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3、積累中華經典詩文,感受朋友間真摯的友情。

因為這是學生第二次接觸文言文,而且本文行文簡潔、流暢,不足百字,古今字義差別不大,所以可讓學生藉助注釋自讀自悟,重點字詞教師稍作點撥即可。在教學中,我注意把握好以下這兩點:

一、緊扣課題和課文結尾,理解“伯牙”為什麼要“絕弦”和怎樣的人才堪稱“知音”。學生通過讀文就明白了,當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時,子期都能感受出來,總之“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因而伯牙把子期視為知音;子期死了,世間再也找不到能懂得伯牙心意的人了,伯牙便“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在學生匯報交流時,相機引導他們理解文中四個“善”字的不同含義、“志”和“念”的意思以及“哉”“兮”兩個語氣詞的用法。

二、適當拓展,深化理解。伯牙作為當時著名的音樂家,他的技藝一定非常高超,他的琴聲一定不止表現了高山流水。因此我引導學生想像他的琴聲還可能會表現出哪些動人的場景?並且仿照課文句式進行語言拓展:“伯牙鼓琴,志在( ),鍾子期曰:‘( )’志在( ),鍾子期曰:‘( )’”這樣,既使學生體會到伯牙的琴技爐火純青,又讓學生感受到子期的“善聽”,可以稱得上是真正的知音,還發展了學生的想像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另外,在理解伯牙為子期“破琴絕弦”時,我為學生配樂(二胡曲《長相思》)朗誦了相傳伯牙給子期寫的一首短歌,凄涼傷感的音樂襯著那首“憶昔去年春,江邊曾會君。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但見一抔(póu)土,慘然傷我心!傷心傷心復傷心,不忍淚珠紛。來歡去何苦,江畔起愁雲。此曲終兮不復彈,三尺瑤琴為君死!”讓學生深切地感受到子期死後,伯牙悲痛欲絕。最後,我讓同學們交流自己收集的古今交友名句,進一步體會友情的珍貴。通過以上做法,我覺得基本達到了本課的教學目的。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範文3

《伯牙絕弦》是小學六年級唯一的一篇文言文,故事感人至深,卻只有5句話,77個字,而這77個字里卻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感人肺腑的故事。它是知音難求的人生寫照,是人們在孤獨中尋求溫暖的見證,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靈的呼喚。把重點放在文言語感的初步感知和對故事本身的體味上,通過誦讀、體驗、對話、聯想,走進這場悲劇,理解這個寓言,聆聽這聲嘆息,見證這種尋求,嚮往這份美好……

本文是文言文,是學生第二次碰到文言文,對於文言文的特點和理解方法還存在一定的難度,因此我把重點放在讓學生憑借注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內容,先把課文的字詞理解了,在此基礎上記誦積累,再進行對“知音”的解讀。

理解課文開始,我就引導學生就課題的“絕弦”展開思考,理解其含義,告訴學生翻譯文言文要學會變通,用熟悉的表達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然後花了一定時間對課文進行熟讀,了解故事的大概,在這基礎上,引出問題,從而探索課文。

古文教學,本人覺得朗讀是一大特點,因此,教學中,注重了朗讀。理解課文我首先指導學生把文章讀正確、流利,特別是對難讀的三句話:“峨峨兮/若/泰山 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謂/世/再無知音”進行了指導,目的是為了學生在朗讀古文時能注意停頓恰當,讀出古文的韻味來。在理解課文時我把理解與朗讀相結合,在感悟文章的每一句話的同時,也注重了指導朗讀。文章的前半部分,要讀出稱贊的語氣,讀出知音歡聚的那份融洽與幸福;文章的後半部分,指導學生帶著對伯牙寂寞、孤獨,絕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讀。在教學尾聲之時通過播放《高山流水》音樂,讓典雅流暢的琴音款款地浸潤學生的心靈,再讓學生在音樂聲中試著背誦課文,會更好地增強課文的表現力,讓文言文那優美的韻味深深地植根在學生心中。

在教學過程中,我進行了適當的拓展延伸:“既然伯牙善鼓琴,那麼他的琴聲中一定不只表現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琴聲里還會有哪些場景?能照樣子說上幾個動人的場景嗎?”在學生充分想像的基礎上,再對“皎皎明月,依依楊柳,裊裊炊煙……”這樣的場景進行“伯牙鼓琴,志在_______,鍾子期曰:“善哉,_____________!”感悟朗讀,有效地調動學生去讀書、去思考,步步深入,准確地演繹著文本中豐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跡的教學中,讓學生明白了所謂的知音,就是那個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

一堂課下來,首先一點,覺得在對古文的朗讀指導中,還欠缺教學方法,學生可能是把古文給讀正確了,讀順了,但古文的韻味還沒讀到位,應該在教學中慢慢滲透;其二,在理解課文時,對課堂中生成的關注度還不到位,有時,忙於趕時間,就匆匆過場,這可能跟自身的素養有很大的關系。總之,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今後,要在自己的課堂中好好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同時也希望同行們能多提寶貴意見。

。審視自己的這堂課,有著點滴收獲,也有些許不足,總結自我以待提高,反思自我向更高的目標邁進。

每次面對新的文本,我首先考慮的不是設計,而是反反復復地對文本進行透視: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選自《列子·湯問》,敘述了發生在春秋時代的一段千古流傳的故事。俞伯牙善於鼓琴,鍾子期善於悟琴,伯牙以子期為知音。後來子期不幸身亡,伯牙悲痛欲絕,將琴摔碎,立志再不鼓琴。由於這個傳說,人們把非常了解自己特長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樂曲高妙或知心朋友。

本文是文言文,學生初次見識文言文,對於文言文的特點和理解方法還存在一定的難度,因此這篇文章提出了兩個學習方向:一是學會藉助注釋和字典等工具書進行自主學習,理解文意,同時指導學生感悟文言文朗讀的節奏和韻味;二是引導學生理解“知音”,理解伯牙的摔琴之舉及其此舉背後隱喻的涵義——子期一死,伯牙為何摔琴?因為知音難覓,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無知音,因此也不必再來鼓琴。

閱讀這個文本,“俞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故事,是一場人生的悲劇,是一個人生的寓言,是知音難求的人生嘆息,是人們在孤獨中尋求溫暖的見證,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靈的呼喚。把重點放在文言語感的初步感知和對故事本身的體味上,通過誦讀、體驗、對話、聯想,走進這場悲劇,理解這個寓言,聆聽這聲嘆息,見證這種尋求,嚮往這份美好……

對於文言文的朗讀問題,我考慮到學生只是通過教師范讀的聆聽是無法准確感受文言文朗讀的音韻與節奏,為此通過課件把朗讀節奏的劃分展示出來。同時課件的主體內容力求恰到好處地點撥學生、啟發學生,不求花哨而求簡潔明了,在課件中我把每個關鍵環節的語句、字詞通過動畫出示和顏色的變換達到提高學生認知的情緒。在教學尾聲之時通過播放《高山流水》音樂,讓典雅流暢的琴音款款地浸潤學生的心靈,再讓學生在音樂聲中朗讀課文,會更好地增強課文的表現力,讓文言文那優美的韻味深深地植根在學生心中。可以說課件的運用為教學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

這篇課文本來的教學思路我從閆學老師的課堂實錄上有所借鑒,但是畢竟東西不是自己的,用著也不順手,總是不能把那話說利索。但我有個習慣,備課的時候多寫幾次教案,哪怕是重新抄一份也好,因為每次都能有新的靈感加進來,幾易其稿,索性徹底改為自己的東西了,這樣才舒服。經過於老師的反復斟酌,在多個環節進行了精心的設計,使得在教學中顯得整堂課環環相扣,緊扣中心而又層次分明。充分的准備使自己能對課上的每個環節爛熟於胸,所以便於在課上隨機地改變取捨的方向,保證了課堂質量的完整和流暢。

理解課文開始,我就引導學生就課題的“絕弦”展開討論,理解其含義,告訴學生翻譯文言文要學會變通,用熟悉的表達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同時,我以“說俞伯牙是當時楚國有名的音樂家,那作為一個有名的音樂家,為什麼在事業最頂峰的時候不再彈琴了呢?老師相信繼續學習課文大家就會對“絕弦”這個詞乃至文章有更深刻的理解”這樣一個問題激疑,設置懸念,之後在理解完課文後再向學生提問:“在這里,伯牙‘絕’的僅僅是‘弦’嗎?這‘終身不復鼓’的僅僅是琴嗎?”讓學生真正明白課題“絕弦”的深刻含義。

教學中,把理解與朗讀相結合,在感悟文章的每一句話的同時,我也注重了朗讀的結合體味:文章的前半部分,指導學生要讀出稱贊的語氣,讀出知音歡聚的那份融洽與歡樂;文章的後半部分,指導學生帶著對伯牙寂寞、孤獨,絕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讀。

教學中,進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們知道俞伯牙是當時楚國有名的音樂家,那作為一個有名的音樂家,他的琴聲一定不只表現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聲還會表現那些動人的場景呢?”在學生充分想像的基礎上,再對“皎皎明月,依依楊柳,萋萋芳草,裊裊炊煙……”這樣的場景進行感悟朗讀,有效地調動學生去讀書、去思考,步步深入又准確地演繹著文本中豐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跡的教學中,讓學生明白了所謂的知音,就是那個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我和學生既各自感受著,又互相感染著,美好的情愫在課堂悄然流淌,不知不覺進入了知音的精神世界。

教學中,追求本色語文,扎實、有效地體現語文課所承載的內涵。不走過場,不耍花架子,滲透對文本閱讀和理解的能力方法的指導,不僅僅說清楚,也要能准確地翻譯過來。為此,在課前我為每桌都准備了字典等工具書,真正讓學生在自學文章的句子時能沉下心來,進入文本閱讀,體現語文學習的效果。

與學生配合交流愈發成熟自然,是我在這堂課中的一個收獲。我能真正走進學生當中,課前與學生親切、隨意地交流,和學生共同進行古詩背誦競賽,完全打消了學生因為臨時抽班級而產生的陌生感,使得課上學生也能積極參與到“新”語文老師給他們上的課中。學生們的素質也是很高的,課堂上他們都能積極參與到誦讀、體驗、對話、聯想中,恰倒好處地配合著我,也給了我極大的信心。

但是認真總結這堂課的教學,還有著許多不足之處,需要我進一步努力提高:

學生初識文言文,朗讀不是很到位,我的范讀起到了引領的作用,但是在范讀之後,沒有引導學生把朗讀的節奏在書上劃出來,在學生朗讀的時候,個別不到位的斷句也沒有及時指出。種種原因,使得在後面的學習中仍出現了有朗讀不準確的現象,如果做到了以上這些,就能很好地避免學生斷句讀錯的現象了。

課堂調控的能力有待於加強。當學生發言不是很充分的時候,我的過渡語言沒有很好地激發起學生回答的慾望,隨機應變能力不夠,沒有很好地調動學生的熱情,使得課堂上學生發言略顯集中,關注了一部分學生,但也忽視了一些學生的學習效果。

教學語言的精練需要進一步提高。個別的時候,我的語言還有些碎,沒有達到最凝練的效果,影響了課的精彩。

因為是新的授課形式,無法提前布置學生准備,所以學生對伯牙子期的相關閱讀鏈接無法通過自主預習做到,我在教學設計中曾加進了延伸閱讀一方面內容,由我給學生講述伯牙在子期墓前作短歌悼念並決然摔琴的一段故事,同時給學生深情朗讀博牙所做短歌,讓學生更進一步感悟“知音”情深,理解“伯牙絕弦”。但可惜因為時間的關系,在授課結束之際,我不得不忍痛割捨。沒有讓學生由文本了解更多的知識,這也是我本節課的一個遺憾。

課堂上我比以往表現放鬆了許多、灑脫了許多,懷念李玉學老師,是他的多次指點讓我懂得了男老師上課就要有一份瀟灑勁、一份精神氣。課堂上我比以往講話自如了許多、清楚了許多,感謝以前曾經為我指導課的盛華、崔繼明等老師,是她們讓我記住了備課不要放過每個細節,包括一句評價學生的語言也要做到心中有數;課堂上我比以往自信了許多,感謝於曉冬老師,是她的精彩設計、耐心指導、持久鼓勵,讓我在教學中有了更好的表現。

“好上課——上好課——課上好”,是我教學的追求,我會繼續努力。

Ⅶ 《伯牙絕弦》教學設計及反思

一、教材說明: 六年級第十一冊 P137頁

二、教材分析:

本課是六年級上冊第八組教材的第一篇,本組教材是以感受「藝術的魅力」為專題來組合課文的。《伯牙絕弦》是一篇文言文,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與鍾子期的真摯情誼令人感動。本文行文簡潔、流暢,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義差別不大。

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讓學生藉助注釋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積累中華優秀經典詩文,感受朋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純真友情;三是體會音樂藝術的無窮魅力。本文教學的重點是讓學生憑借注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內容,在此基礎上記誦積累。教學難點在於體會伯牙、子期之間真摯的友情。

三、學生特點:

這是學生第二次接觸文言文,學生已初步掌握了通過多讀、憑借注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文言文的學習方法。而且本文行文簡潔、流暢,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義差別不大,有助於培養學生藉助注釋,自主讀懂課文的意思。至於課文所包含的人文內涵只要有所體會即可,不必強行灌輸。

四、教學目標:

1.了解祖國悠久燦爛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獨有的語言特點和魅力,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2.讀准字音,讀通課文,能藉助注釋和課外資料理解詞句意思,用自己的話初步講講這個故事。

3.積累中華經典詩文,感受朋友間真摯的友情。

五、教學理念:

文言文是我國古代優秀文化的寶貴遺產,在現行的教材中安排文言文的教學任務,充分體現了新課標「讓學生吸收祖國語言文化的珍貴遺產,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的要求。這些文言文雖然只是浩瀚文學海洋中的點滴,但卻是小學生認識、吸收我國民族文化的有效方法。引導小學生學習文言文,教師應樹立「朗讀是第一位」的觀念。以讀為本,讓學生讀、悟,讀懂意思,讀出韻味,讀出語感。

六、教學准備: 多媒體課件

七、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感受古文形式美。

1、欣賞「伯牙鼓琴圖」,揭示課題。

2、課件出示豎排全文,感受古文形式美。

二、初讀課文,感受古文音樂美。

1、自由讀文,讀准字音,讀通句子,注意詞句內部的停頓。

2、檢查朗讀情況,指導讀出節奏、讀出韻味。

重點指導難句: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3、教師范讀,學生再次練讀,指名讀。

三、解文悟情,感受古文意境美。

(一)理解大意。

1、解題,相機總結學習方法:聯系資料、藉助注釋以及要靈活變通地理解古文。

2、文中有哪些文言詞是你在以往的古詩文學習中已經理解了的?

3、還不懂的地方怎麼辦?

(1)學生交流學習方法。

(2)自瀆課文,試著理解每一句話的意思,然後用自己的話說說課文的內容。

(3)全班匯報交流,相機指導理解重點詞句。

在理解「哉」字時,引導學生用上「哉」字表述太高興了(樂哉、喜哉、快哉)和太悲痛了(悲哉、哀哉、痛哉),為後面的教學作鋪墊。

(4)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

(二)感悟深情。

1、得遇知音之喜。

從哪兒可以讀出他們是知音?

出示: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你的想法、心聲,你的朋友都能懂得,這是古今多少人嚮往的美好境界啊!這樣的朋友就叫做——知音。讓我們走近這對千古知音:焚一爐香,伯牙席地坐於瑤琴之前,子期凝望著遠方,思潮起伏。同學們,現在你就是那善聽的子期,讓我們用心來聆聽這動聽的`琴聲吧! (播放音樂)

伯牙的琴聲幽然響起,他的思緒隨琴聲飛向了那峨峨的高山之顛,子期,你的眼前彷彿出現了怎樣的畫面?

伯牙的手指熟練地撥弄著琴弦,洋洋的流水彷彿從他的指間流淌而出,子期,此時你好像看到了怎樣的景象?

(在指導朗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語言的拓展和運用:美哉、妙哉、壯哉……巍巍兮、浩浩兮、滔滔兮……)

伯牙得遇子期這位知音,他內心會發出怎樣的感慨?(板書:知音得遇,喜哉)

2、痛失知音之悲。

現實常常是那樣殘酷,子期先伯牙而去了。當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時,再也沒有人會說——志在流水時,也再沒有人會說——(出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子期已歸,伯牙來到墓前,以琴聲悼念子期。秋風瑟瑟,萬木蕭蕭,更增添了伯牙心中的哀傷。明代小說家馮夢龍這樣寫道:

(伯牙)盤膝坐於墳前,揮淚兩行,撫琴[撫琴:彈琴]一操[一操:一曲]。那些看者,聞[聞:聽]琴韻鏗鏘[鏗鏘:形容樂器聲音響亮節奏分明],鼓掌大笑而散。

此情此景,伯牙心裡會是怎樣一番滋味呀?

萬般的滋味化作一句話——(板書:子期已歸,悲哉!)

(播放廣播劇剪輯)反復感情引讀「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激發學生情感。

四、回味誦讀。

隨著那一聲「破琴絕弦」的砰然巨響,伯牙的琴聲消逝了,只有這段友誼的絕唱千古流傳,讓我們把這動人的故事永遠銘記在心。

八、教學反思:

1.以讀為本,在逐層深入的讀中,引導學生逐步感受古文的形式美、音韻美、意境美。由淺入深,由表及裡,帶領學生投入到了那美妙的意境之中,感受到了古文獨有的韻味,領略到了古文那博大深厚的內涵。

2.以文言教文言,課堂處處飄溢著濃厚的古文化氣息。老師的導語、評價語充滿古韻與詩情畫意,這樣的語言不知不覺地感染著學生,學生的語言也富有詩意起來。

3.合理運用課外資源。無論是音樂、繪畫、廣播劇,還是拓展閱讀的課外文本,都極為有效地縮短了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把學生帶入了一個完全忘我的境界,從而更加深入地走進語言文字,感悟其中深情。

Ⅷ 《伯牙鼓琴》教學反思

我們都知道,「高山流水」這個成語用來形容知音難覓,其實它還形容樂曲高妙,它來源於《伯牙鼓琴》這篇文言文,今天我們用一課時來學習它。

文言文,重在讀。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結合注釋理解了這篇古文的意思。從伯牙和鍾子期的對話中,可以看出他們的心有靈犀。

對於理解古文的意思,學生還是能用自己的話說下來的。也能找出對伯牙和鍾子期語言的描寫。

當伯牙鼓琴志在太山時,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當伯牙鼓琴志在流水時,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

在學生沉浸在伯牙和鍾子期的對話時,我適時拓展填空:

伯牙鼓琴而志在________,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 ,____________________。」

學生回答得非常精彩,有的說「志在明月,皎皎乎若明月」;有的說「志在清風,徐徐乎若清風」;有的說「志在楊柳,依依乎若楊柳」;有的說「志在白雪,皚皚乎若白雪」。

學生喜歡動腦思考,能從自己的角度想像伯牙和鍾子期的之間的心心相通,答案真的是令你腦洞大開。

以後的課堂上,還是多設計一些思考性的問題,讓學生在思考中學習,在思考中反思,在思考中成長。

熱點內容
軒轅劍數學 發布:2025-01-10 23:23:31 瀏覽:683
國泰君安2016暑期 發布:2025-01-10 22:30:34 瀏覽:624
師德錘煉典型案例 發布:2025-01-10 21:48:58 瀏覽:6
使徒的氣息有什麼用 發布:2025-01-10 21:42:23 瀏覽:748
東營泰貝爾化學科技有限公司 發布:2025-01-10 19:59:16 瀏覽:443
八字教師 發布:2025-01-10 18:25:48 瀏覽:7
京東怎麼樣 發布:2025-01-10 18:11:48 瀏覽:81
小學語文教師隨筆 發布:2025-01-10 17:32:48 瀏覽:86
文章說英語 發布:2025-01-10 14:10:08 瀏覽:972
華祺教育 發布:2025-01-10 13:53:42 瀏覽: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