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村居教學實錄
⑴ 《清平樂·村居》教學片段及反思
【教學片段】
《清平樂·村居》是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寫的一首描寫農村生活的詞作。整首詞通過對農村清新秀麗、樸素恬靜的環境描寫以及三個兒子形象的刻畫,抒發了詞人喜愛農村安寧、平靜生活的思想感情。教學中,我在引導學生想像翁媼對話情景,以體會作者情感時,課堂上出現了意外。
師:讀到這里,大家能不能想一想,“翁”“媼”老倆口會用“吳音”嘮叨些什麼呢?
生:我們三個兒子有出息啦!老婆子,我們該心滿意足了。
生:是啊!怎能不讓人高興呢?老頭子,該叫大兒子歇歇啦!
師:心疼兒子啦!
(眾笑。)
生:大兒子勤勞,二兒子手巧,小三子又這么機靈聰明,長大後說不定還能考取功名,我們可以享清福嘍!
生:老太婆,到時我們可是老有所依嘍!
師:看到這么一幅美麗和諧的畫面,我們也不禁為他們的溫馨和睦而感動,難怪平時不怎麼喝酒的兩位老人今天不僅喝了酒,而且還喝得微有些酒意。
(生笑。這時,一名學生舉手錶示有不同意見。)
生:我認為,這里的“醉”不應該理解為喝醉了,而應該是“翁”和“媼”被這眼前其樂融融的景象所陶醉。
師:噢!說說你的理由。
生:“翁”和“媼”年紀都比較大了,而且都生活在農村,平時沒事怎麼可能喝酒,而且還喝得微微醉呢?所以,我覺得這里的“醉”理解為“陶醉”比較合適,詞中是說兩位老人對擁有美好生活的.一種滿足和陶醉。
師:有道理!別的同學有不同意見嗎?
(一石激起千層浪,教室里頓時沸騰起來,有同意這種看法的,也有反對的,最後雙方商定進行辯論。)
生1:詞中說“醉里吳音相媚好”,“相媚好”是說他們說話的聲音溫柔婉媚,那是因為“翁”和“媼”說話時都帶著酒意的緣故,所以“醉”應解釋為“喝醉,有醉意”。
生2:我們不同意對方的觀點!如果如你們所說的“翁”和“媼”都帶著酒意,那麼作者是怎麼知道的?如果說“翁”“媼”醉了而說吳音,那麼不醉他們就不用吳音說了嗎?所以,我們認為應該理解為“陶醉”,是說兩位老人被這美好的生活所陶醉了。
生3:從課本的插圖中,我們可以看出兩位老人是面帶紅潮,那不正是“微微醉”的標志嗎?
生4:說“翁”喝酒還有可能,“媼”年歲已高,她怎麼可能喝酒,而且還喝得微有醉意?這在情理上說不通,所以我們認為應該是,“翁媼”之意不在酒,在乎美好生活也。
【教學反思】
一、意外,也是一種教學資源
學生打斷教師預設的教學流程,提出自己的個性化理解,這正是學生獨特感受的流露,是學生潛心會文的直接體現,也是師生互動過程中生成的教學資源。教學的預設是必要的,但生成則更為重要,它是語文教學的活力所在。教師應接納和珍視教學中的“意外”,並加以開發利用,以生成高效的教學環節。案例中的學生敢於向教師挑戰,提出自己的見解,出人意料。但教者並沒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而是及時抓住這即發、生成的問題,讓預設的教案擱淺,引導學生展開辯論、探究,展現了課堂教學的真實性,師生共同演繹了一出豐富多彩、生動鮮活的“生成劇”。
二、辯論,放飛靈性的翅膀
很顯然,這是一場沒有結果的辯論!《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進而有所感悟和思考。這里的辯論無疑為學生提供了思考、體驗、感悟的契機。到底是酒醉人,還是人自醉?最終的答案或許已經不重要了。學生在辯論探究的過程中,在與教師、文本、同學的對話過程中,彼此分享著對方的思考與體驗,提升著各自的情感與審美。這樣的課堂充滿了鮮活與靈動,充滿著智慧與活力,而這一切,不正是新課程所倡導理念的體現嗎?
⑵ 語文《清平樂村居》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藉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那麼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以下是我為大家收集的語文《清平樂村居》教學反思(通用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語文《清平樂村居》教學反思 篇1
《清平樂·村居》辛棄疾現存詞有六百多首,是唐宋詞作家中存詞最多的一個。他的作品不僅內容豐富,風格也隨著內容的變化而變化。這首小詞,便全然不同於他那些激昂慷慨的作品,呈現出一種清新、寧馨的風格。詩人首先把我們的目光帶到了一座小茅草屋,茅草屋就在長滿青草的溪邊。聽見茅草屋有人操著柔媚的南方口音帶著醉意在互相說話取笑,是誰呢?原來是一對白發夫妻;再看看茅草屋外,老夫妻的大兒子在小溪的東面鋤豆田裡的雜草,二兒子正在編雞籠子,調皮可愛的小兒子,趴在溪邊剝著蓮蓬,那憨稚之態格外讓人喜歡。詩人以簡練的筆觸勾畫出一幅優美的田園景物,描繪出一家五口各具情態的形象,藉此表現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在教學中,我們為了突破教學重點:理解詩詞意思,體會詩詞意境,練習感情朗讀。教學難點:體會作者用詞的生動傳神,感悟詩詞中童年生活的快樂、田園生活的溫馨,受到美的熏陶。我們進行了這樣一些教學環節:
1、釋課題,知作者。
2、讀:讀准字音,讀通詩句。
3、明詩意。(藉助注釋,小組學習)。
4、品讀體驗: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
5、朗讀想像:感悟詩歌意境。
6、將這首詞改寫成故事。
7、拓展閱讀:關於描寫兒童生活的詩歌。
8、詩意行走:仿寫反映兒童生活的詩歌。
整個教學活動以學生為主體,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同時也培養了學生豐富的想像力,尤其是朗讀、想像、感悟、讀寫結合,充分體現了語文課堂精神。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語文《清平樂村居》教學反思 篇2
上周五,我教了《清平樂·村居》這一課。我在教學中深深地體會到,引導學生從古詩詞中受到美的熏陶,培養學生感受美和創造美的能力,是古詩詞教學的一個十分重要而又艱巨的任務。所以在設計教案及上課時,我都努力抓住古詩詞的幾個特點來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教學中,我首先引導學生結合拼音把這首詞讀正確,讀流利,在此基礎上,從整體上對詩詞的內容有個大概的了解;然後結合注釋,採用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理解每句詩句的意思,進而理解整首詞的意思,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後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詞,背誦這首詞。在學生對全詞大意有所理解的基礎上,結合課後練習第3題,我又引導學生深入讀悟,結合自己的感悟和課文中的插圖,想像詞中呈現的情景,體會詞中描述的孩子們童年生活的有趣。在感受到趣的時候,鼓勵學生把這首詞改編成一個小故事寫下來。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經驗積累,鼓勵他們大膽地想像,揣摩人物的心理,恰當地描寫人物的動作和語言,表達人物的思想感情。從而喚起學生豐富的聯想,引導學生深入體會了這首詞的意境之美。
在設計教案時我把朗讀作為一根主線貫穿始終。起始階段齊聲讀,個別讀;深入學習階段邊理解邊朗讀;學完全詞後讓學生反復朗讀,或一唱三嘆地吟讀,或搖頭晃腦式地自由讀。總之,要讓學生讀得琅琅上口,滾瓜爛熟,聲情並茂,方肯罷休。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在古詩詞教學中給學生適當地創設意境,給他們提供閱讀的背景,能有助於學生對詩詞內容的深入了解,有助於學生很好地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因此,在教學每一首古詩詞前,都要充分准備與之相適應的意境,讓學生在各種特定的環境中反復誦讀古詩詞,既是一種欣賞,又自然而然地悟出了作者的情感,陶冶了情操。
語文《清平樂村居》教學反思 篇3
《清平樂村居》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二組以「永遠的童年」為專題編排的單元教材中的第一 篇課文《古詩詞三首》中的第三首詞,在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曾在三年級上冊第一組課文以「多彩的生活」為主題編排了內容,令我們感受了兒童生活的豐富多彩,學生對描寫童年生活的文章有了一定的情感基礎。本次再次將童年的主題編進教材,一是讓學生通過讀書,體會作者對童年的眷念,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童年時光的珍貴,豐富情感體驗,更深切地感受正在經歷著的童年生活;二是通過對比閱讀,領悟文章的一些表達方式;三是豐富語言積累;四是交流和描繪自己的童年生活。
《清平樂村居》是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寫的描寫農村生活的著名詞作。作者通過對農村清新秀麗、樸素恬靜的環境描寫以及對翁媼及其三個兒子形象的刻畫,抒發了作者對鄉村田園生活的熱愛和嚮往之情,在描寫手法上,這首小令,沒有一句使用濃墨重彩,只是用純粹的白描手法,描繪了農村一個五口之家的環境和生活畫面。作者能夠將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態描寫得惟妙惟肖,活靈活現,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如若不是大手筆是難能達到此等藝術境界的。
在寫景方面,此人通過「茅檐」「小溪」「青草」這寥寥幾筆就勾畫出一副清新秀麗、樸素恬靜的農村景象,而在寫人方面,則通過「醉」寫出了「翁媼」生活的愜意與溫馨,而一個「最」字則寫出詩人對「小兒」的天真可愛的喜愛和對無憂無慮、自由自在童趣的贊賞。
備課時我就一直在想,我要教給學生什麼?是會背嗎?是理解詞義嗎?明顯不對,對於五年級學生來說,這首詞的意思很簡單,背誦更不是難事。那我要教的是什麼?是意境,是用現代語言再現詞文描繪的`意境,這是教學的重難點。
教學中,我以詞語教學為抓手,通過藉助注釋和插圖,聯繫上下文,疏通理解詞的表面意思,以小溪為線索,展現溪上、溪東和溪頭的畫面,引導學生走入詞境,最後通過「醉里吳音相媚好」兩位老人在說些什麼,讓學生想像、交流,感受老人醉心於田園美景、醉心於兒子的勤勞懂事,引導學生在理解與表達的訓練中進入詞境,感受詞的意境美。這個教學過程既是理解訓練,又是想像訓練,更是表達訓練。課程即將結束時,引導學生體會作者 思想感情時,我先由眼前的畫面體會作者的情感,再補充出示作者更多的背景資料介紹,從而體會在那種環境下作者對這種寧靜、恬淡生活的嚮往和憂國憂民的家國情懷。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雖然基本上按照預設的教學流程走,但覺得在想像畫面的這個環節留給學生朗讀的時間少了,互動交流的時間也不夠,如果時間安排更好的話,應該可以照顧到整個班級學生的朗讀,並有針對性地指導。更好地來體現備課中的「由讀引情」的理念。總之,一堂課下來,存在許多不足,希望各位 專家同仁提出寶貴意見和建議,謝謝大家!
語文《清平樂村居》教學反思 篇4
《清平樂·村居》是一首澹語清新、充滿詩情畫意的小令。全詞把一家老小村居生活的不同面貌和表現情態描繪得惟妙惟肖,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讓人感受到一種清新秀麗的自然美景和一種和諧溫馨愜意的農村幸福生活。
我在教學這首詞的時候,先出示了幾幅農村生活的畫面,營造出了一種氣氛,再開門見山地指明了本節課所學內容,從課題《清平樂·村居》入手,讓學生從《村居》二字展開聯想,再很自然地切入詞的內容的學習,並通過形式多樣的「讀」、圖文結合的「想」、自由開放的「議」、生動活潑的「演」、自主自創的「寫」,深入淺出地讓學生把握了整首詞的意思,層層推進地引領學生走向了詞的意境。
幾點感覺成功之處:
第一,誦讀,是詩詞學習的「敲門磚」。要讓學生讀出意境,讀出畫面,讀出詩人的心聲。詩詞這種文學形式,很多東西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只有靠自己邊讀邊體會,方能理解得深刻。我在這堂課上,重視了學生的讀,採用了自由讀,指名讀,齊讀,;品讀等方式,並不厭其煩地糾正學生在讀的過程中出現的錯誤,引導其讀正確,如指導學生讀正確「亡賴」、「剝」,在指導讀的過程中,很自然地就突破了個別字詞的理解,並在談談自己感受和理解的基礎上,再讓學生讀一讀,讀正確了,讀出詞的獨有的節奏與意韻了,也就開始打開「詞」的大門了。
第二,想像,是詩詞學習的「回魂丹」。我在引導學生學習這首詞的時候,不時地提示學生想像,並創設了不少情景、運用了技術手段讓學生自由想像。如,當學生讀到「最喜小兒亡賴,溪頭卧剝蓮蓬」這句時,在理解了大意的基礎上,不失時機地提示學生:想像一下,小兒躺在地上很頑皮到底是個什麼樣子。在學生想像的基礎上,又讓學生誦讀,無疑加深了理解。在讀到「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這句時,又讓學生想像一下,老頭與老太到底在說些什麼。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一下進入了情境。
第三,摹寫,是詩詞學習的「再生丸」。古詩詞的文字凝練,往往言有盡而意無窮,具有很大的擴展空間。把詩詞中的空白點、模糊點、朦朧點一一地進行現代文的補充,既是很好的想像思維訓練,也是一種很好的文字訓練,還能加深對詩詞意境的體悟。我深知這一點,便設計一個練筆環節:讓學生選擇一幅畫面來進行描寫。通過學生的作品來看,學生確實又一次加深了詞的理解。摹寫,是對細節的補白,有了「摹寫」這粒「再生丸」,詩詞中的形象會顯得更加細膩,有血有肉;詩詞意境也會很更加豐饒,氣蘊飽滿。
第四,演練,是詩詞學習的「潤滑劑」。我抓住詩詞中的可擴展處、有價值的地方,來演一演,會很容易激起學生的思維熱情,點燃學生的情趣之火。便設計了演繹老翁老媼對話的環節。學生通過聯系詞的前後意境,進行了生動活潑的二次創作。
通過這一演,學生的興趣馬上調動起來了。這一演,既是對詩意理解的一次反芻,又是意境體會的一次提升。
不足之處:
一、沒能重視調動學生個人「情」的介入。要先調動學生的這種熱愛之情,才能進而體會到詩人的情感。接通了讀者與詩人之間的情感,詩詞才會「活」起來,文本的意義才會體現。
二、引導學生學會抓「詩(詞)眼」的方法不夠。如這首詞,我們很容易就能抓住它的「眼睛」,就一個字:「喜」。喜什麼?喜的是「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喜的是「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喜的是「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的是「小兒無賴,溪頭卧剝蓮蓬」。一種喜的情感貫穿詞始終,融合在了人、物、事之中。如果學生從「喜」這個詩眼出發,詩意的理解和詩境的體會,可能就會兼顧了整體性和有機融合性。
語文《清平樂村居》教學反思 篇5
《清平樂·村居》是南宋詞人辛棄疾歸隱上饒農村時的作品,這節課的課時安排是1課時,教學目標有三個:一是掌握詞中的生字,了解詞的有關知識。二是有感情的朗讀詩詞,理解詞的意思。三是體會作者的感情,感受田園生活的意境。
有一句話說:上課都是在遺憾中度過的。我個人覺得這句話說得很對,一節課下來,既有優點,有值得其他老師學習和借鑒的地方;也有不足,有自己需要完善和改進的地方。
首先,這節課下來,成功的地方主要有一下幾點:
一、同學們的預習工作做得很充分,這讓老師在上課的時候節省了很多預習和檢查的時間,可以直接進入正式講課階段。課堂的開始很順利。
二、關於詞的介紹,簡明扼要,學生理解的很充分。在了解寫作背景的時候,學生一邊讀,老師一百年解釋,關於「安撫使」的解釋,學生都能理解,並能把握這首詞是在作者官場不得志歸隱鄉村時的作品,背景的了解對於整首詞的理解非常關鍵,為學生在正式學習這首詞做了很好的准備。
三、關於詞的講解,分為上闋和下闋。上闋主要寫景,引導學生想像畫面,描繪場景。下闋主要寫人,了解主要寫了幾個人,主要引導學生體會詞中人物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
四、關於課堂氣氛,一開始的時候,學生似乎沒有進入學習狀態,舉手回答問題不是很積極。但是課堂的後半段,課堂較為活躍,用情和景調動了學生積極思考,開動腦筋。
五、學生能夠熟練的誦讀課文,並能掌握詞中的關鍵詞。對於作者的情感,學生能在老師的引導下體會到位,並能合理的理解「醉」「喜」的涵義。
對於這節課需要改進的地方,也有很多,主要有一下幾點:
一、對於詞的朗讀,引導不是很到位,沒有充分地帶領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詩詞。
二、對於板書,在書寫時出現了錯別字,而且寫得不緊湊。
三、關於教學課件,雖然總體上較為清晰、對比鮮明,但是在板塊設計上不是很合理,有的字放置的過於考上,學生會看不清楚,而且課件中犯了最低級的錯誤:出現了錯別字。
四、對於課後要求的作業沒有完成,改寫小短文要留在課後,佔用學生大約20分鍾的時間給大家補一個小課。這個很不好,沒有及時完成教材的課標要求,屬於教師失誤,教案沒有寫完整,課沒有準備充分。
五、課堂氛圍低沉的一段時間,沒有及時鼓勵學生積極動腦。
六、講課聲音偏小。
針對這些不足,以後在備課教課的時候,一定要注意:
一、對於教材要求的任務一定要盡量在當堂完成。
二、多引導學生讀課文,運用靈活的方法鼓勵學生開動腦筋,積極回答問題。
三、在上課之前,一點要自習檢查自己的教案和課件,不允許出現低級錯誤,一定要認真備課。
四、講課聲音要大,讓全班同學都要聽清楚。
⑶ 五年級上冊第26課《清平樂·村居》課文
《清平樂村居》宋·辛棄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卧剝蓮蓬。
作者:辛棄疾 [xīn qì jí]。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佔。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於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後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
譯文: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邊長滿了碧綠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吳地方言,聽起來溫柔又美好,那滿頭白發的老人是誰家的呀?大兒子在溪水東面豆田鋤草,二兒子正忙於編織雞籠。最令人喜愛的是淘氣的小兒子,他正橫卧在溪頭草叢,剝著剛摘下的蓮蓬。
賞析:這首詞,沒有一句使用濃筆艷墨,只是用純粹的白描手法,描繪了農村一個五口之家的環境和生活畫面,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上闋頭兩句,作者只用了淡淡的兩筆,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組成的清新秀麗的環境勾畫出來了,點明了環境和地點。三四兩句,作者把一對親密無間的白發翁媼的那種和諧、溫暖、愜意的幸福生活形象地再現出來。下闋四句,雖極為通俗易懂,但卻刻畫出鮮明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小兒子無拘無束地剝蓮蓬吃的那種天真活潑的神情狀貌,栩栩如生,可謂是神來之筆。其中的 「卧」字用得極妙,它成功地讓小兒天真、活潑、頑皮的勁兒躍然紙上。全詞緊緊圍繞著小溪布置畫面,展開人物的活動。在寫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本是農村中司空見慣的東西,然而作者把它們組合在一個畫面里,顯得格外清新、優美。在寫人方面,翁媼飲酒聊天,大兒鋤草,中兒編雞籠,小兒卧剝蓮蓬。通過這樣簡單的情節安排,詞人就把一片生機勃勃和平寧靜、樸素安適的農村生活,真實地反映出來了,給人一種詩情畫意,清新悅目的感覺。對農村清新秀麗 、樸素雅靜的環境描寫,對翁媼及其三子形象的刻畫,充分表現出詞人喜愛農村和平寧靜的生活。作者晚年遭受議和派排斥和打擊,志不得伸,歸隱上饒。他閑居農村時,留下了這首詞作。詞作描寫的農村和平寧靜、樸素安適的生活,並非是作者對現實的粉飾。作者一生關心宋朝恢復大業。正因為他嚮往這樣的農村生活 ,所以此情此景會更加激起他抗擊金兵、收復中原、統一祖國的愛國熱忱。
⑷ 清平樂村居中哪一句為我們描繪了一派素樸拓靜的鄉村田園生活
清平樂村居,作者辛棄疾。這首詩中,「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為我們描繪了一派素樸拓靜的鄉村田園生活。
詞中真意此中尋――《清平樂村居》教
學賞析
在湖南省首屆湖湘語文方陣風采大賽上,株洲市天元區教研室周靜老師執教了五年級《清平樂?村居》一課,她以精巧的教學設計和靈動的課堂呈現,為我們展現了一堂清新自然,情趣盎然且文化意味頗為濃厚的詩詞課,獲得大賽特等獎。
《清平樂?村居》是辛棄疾為數不多的詞風清新明麗,情味盎然的作品之一,傳達了作者對和諧美好的鄉村生活的嚮往之情。整首詞僅46個字,卻以畫入詞,物我和諧,情景交融,三言兩語間描繪了一幅極具情致的田園生活圖景:茅屋雖然低小,但房前屋後溪流潺潺,芳草萋萋。生活雖然不是很富足,但夫妻恩愛,大兒子、二兒子勤勞懂事,更有頑皮可愛的小兒子為全家平添了生氣和樂趣。如此寧靜祥和,如此素樸安逸,有家若此,夫復何求!
這樣一首詞作,教師如何引領學生感悟詞境,體味情意呢?縱觀這堂課,成功的法寶無他,唯緊扣詞中幾個緊要字,比一「青」字,品一「媚」字,想一「卧」字,解一「醉」字,得其音韻之美,情韻之妙,神韻之趣,意蘊之深,由此開掘出整首詞的氣象,可謂寥寥數字,盡得風流。
一、比一「青」字,得其音韻之美。
「在中國文學中,詞是一種非常微妙的文學樣式」
⑸ 清平樂 村居 插圖 詩句
清平樂 村居課文插圖上的荷葉和荷花十分惹眼,由此你會想到詩句: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請你為書上這幅完整的插圖取個名字——映日荷花。
⑹ 《清平樂·村居》原文及翻譯
《清平樂·村居》是南宋大詞人辛棄疾的作品。此詞描繪了農村一個五口之家的環境和生活畫面,藉此表現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清平樂·村居》原文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音同"無")賴,溪頭卧剝蓮蓬。
《清平樂·村居》翻譯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邊長滿了碧綠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吳地方言,聽起來溫柔又美好,那滿頭白發的老人是誰家的呀?
大兒子在溪東邊的豆田鋤草,二兒子正忙於編織雞籠。最令人喜愛的是小兒子,他正橫卧在溪頭草叢,剝著剛摘下的蓮蓬。
《清平樂·村居》注釋
⑴清平樂(yuè):詞牌名。村居:題目
⑵茅檐:茅屋的屋檐。
⑶吳音:吳地的方言。作者當時住在信州(今上饒),這一帶的方言為吳音。
⑷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樂。
⑸翁媼(ǎo):老翁、老婦。
⑹鋤豆:鋤掉豆田裡的草。
⑺織:編織,指編織雞籠。
⑻亡賴:」亡「讀wú,通假字,通「無」。這里指小孩頑皮、淘氣。
⑼卧:趴。
《清平樂·村居》賞析1
辛棄疾詞中有不少作品是描寫農村生活的佳作,其中,有風景畫,也有農村的風俗畫。這首《清平樂·村居》,就是一幅栩栩如生、有聲有色的農村風俗畫。
劉熙載說 ,「詞要清新」,「澹語要有味」(《藝概·詞曲概》)。作者的此作正具有「澹語清新」、詩情畫意的特點。它表現在描寫手法、結構和構思三個方面。
在描寫手法上,這首詞,沒有一句使用濃筆艷墨,只是用純粹的白描手法,描繪了農村一個五口之家的環境和生活畫面。作者能夠把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態,描寫得維妙維肖,活靈活現,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如若不是大手筆,是難能達到此等藝術意境的。
上闋頭兩句,寫這個五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緊靠著房屋有一條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溪邊長滿了碧綠的青草。在這里,作者只用了淡淡的兩筆,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組成的清新秀麗的環境勾畫出來了。不難看出,這兩句在全首詞中,還兼有點明環境和地點的使命。
三四兩句,描寫了一對滿頭白發的翁媼,親熱地坐在一起 ,一邊喝酒,一邊聊天的優閑自得的畫面,這幾句盡管寫得很平淡,但是,它卻把一對白發翁媼,乘著酒意,彼此「媚好 」,親密無間,那種和協、溫暖、愜意的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形象地再現出來了。
這就是無奇之中的奇妙之筆。當然,這里並不僅僅是限於這對翁媼的生活,它概括了農村普遍的老年夫妻生活樂趣,是有一定的典型意義。「吳音」,指吳地的地方話。作者寫這首詞時,是在江西上饒,此地,春秋時代屬於吳國。「媼」,是對老年婦女的代稱。
下闋四句,採用白描手法,直書其事,和盤托出三個兒子的不同形象。大兒子是家中的主要勞力,擔負著溪東豆地里鋤草的重擔。二兒子年紀尚小,只能做占鋪助勞動,所以在家裡編織雞籠。三兒子不懂世事,只知任意地調皮玩耍,看他躺卧在溪邊剝蓮蓬吃的神態,即可知曉。這幾句雖然極為通俗易懂,但卻刻畫出鮮明的人物形象,描繪出耐人尋味的意境。尤其是小兒無拘無束地剝蓮蓬吃的那種天真活潑的神情狀貌,饒有情趣,栩栩如生,可謂是神來之筆,古今一絕!「無賴」,謂頑皮,是愛稱,並無貶意 。「卧」字的用得極妙它把小兒天真、活潑、頑皮的勁兒,和盤托出,躍然紙上。所謂一字千金,即是說使用一字,恰到好處,比坐、躺、趴等用的更妙,就更能給全句或全詞增輝。這里的「卧」字正是如此。
在藝術結構上,全詞緊緊圍繞著小溪,布置畫面,展開人物的活動。從詞的意境來看,茅檐是靠近小溪的。另外 ,「溪上青青草、」「大兒鋤豆溪東」,「最喜小兒無賴,溪頭卧剝蓮蓬 」四句,連用了三個「溪」字,使得畫面的布局緊湊。所以,溪」字的使用,在全詞結構上起著關鍵作用。
在寫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這本來是農村中司空見慣的東西,然而作者把它們組合在一個畫面里,卻顯得格外清新優美。在寫人方面,翁媼飲酒聊天,大兒鋤草,中兒編雞籠,小兒卧剝蓮蓬。通過這樣簡單的情節安排,就把一片生機勃勃和平寧靜、樸素安適的農村生活,真實地反映出來了。給人一種詩情畫意 ,清新悅目的感覺,這樣的構思巧妙、新穎,色彩協和、鮮明,給人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從作者對農村清新秀麗 、樸素雅靜的環境描寫,對翁媼及其三子形象的刻畫,表現出詞人喜愛農村和平寧靜的生活。
這首詞 ,是作者晚年遭受議和派排斥和打擊,志不得伸,歸隱上饒地區閑居農村時寫的,詞作描寫農村和平寧靜、樸素安適的生活,並不能說是作者對現實的粉飾。從作者一生始終關心宋朝恢復大業來看,他嚮往這樣的農村生活 ,因而會更加激起他抗擊金兵、收復中原、統一祖國的愛國熱忱。就當時的情況來說,在遠離抗金前線的村莊,這種和平寧靜的生活,也是存在的,此作並非是作者主觀想像的產物,而是現實生活的反映。
《清平樂·村居》賞析2
在這首詞中作者通過對農村景象的描繪,反映出他的主觀感情,並非只在純客觀地作素描。
作者這首詞是從農村的一個非勞動環境中看到一些非勞動成員的生活剪影,反映出春日農村有生機、有情趣的一面。上片第一、二兩句是作者望中所見,鏡頭稍遠。「茅檐低小」,鄧《箋》引杜甫《絕句漫興》:「熟知茅齋絕低小,江上燕子故來頻。」此正寫南宋當時農村生活條件並不很好。如果不走近這低小的茅檐下,是看不到這戶人家的活動,也聽不到人們講話的聲音的。第二句點明茅屋距小溪不遠,而溪上草已返青,實暗用謝靈運《登池上樓》「池塘生春草」語意,說明春到農村,生機無限,又是農忙季節了。作者略含醉意,迤邐行來,及至走近村舍茅檐,卻聽到一陣用吳音對話的聲音,使自己感到親切悅耳(即所謂「相媚好」),這才發現這一家的成年人都已下田勞動,只有一對老夫婦留在家裡,娓娓地敘家常。所以用了一個反問句:「這是誰家的老人呢?」然後轉入對這一家的其他少年人的描繪。這樣講,主客觀層次較為分明,比把「醉」的主語指翁媼似更合情理。
下片寫大兒鋤豆,中兒編織雞籠,都是寫非正式勞動成員在搞一些副業性質的勞動。這說明農村中絕大多數並非坐以待食、不勞而獲的閑人,即使是未成丁的孩子也要干點力所能及的活兒,則成年人的辛苦勤奮可想而知。「卧」字確實使用最妙, 它把小兒躺在溪邊剝蓮蓬吃的天真、活潑、頑皮的勁兒,和盤托出,躍然紙上, 從而使人物形象鮮明,意境耐人尋味。表現出只有老人和尚無勞動力的年齡最小的孩子,才悠然自得其樂。這實際上是從《莊子·馬蹄篇》「含哺而熙(嬉),鼓腹而游」的描寫化出,卻比《莊子》寫得更為生動,更為含蓄,也更形象化。特別是作者用了側筆反襯手法,反映農村生活中一個恬靜閑適的側面,卻給讀者留下了大幅度的想像補充餘地。這與作者的一首《鷓鴣天》的結尾,所謂「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正是同一機杼,從藝術效果看,也正有異曲同工之妙。
詩人描繪了一家五口在鄉村的生活情態,表現了生活之美和人情之美,體現了作者對田園安寧、平靜生活的羨慕與嚮往。
作者介紹
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標南)人。南宋著名愛國詞人,其詞藝術風格多樣,以豪放見長,慷慨悲壯,筆力雄厚。有《稼軒長短句》存世。
《清平樂·村居》說課稿
一、教材分析與處理
《清平樂·村居》是人教課標版小學語文 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課文,它通過「茅檐低小,坡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大兒鋤豆西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卧剝蓮蓬。」這些農村特有的清新秀麗、樸素恬靜的環境描寫以及對翁媼及其三個兒子形象的刻畫,抒發了詞人喜愛農村安寧平靜生活的思想感情。根據教材編寫意圖,新課標的教學要求,結合學生思維情感、認知發展的需要和教學實際情況,確定了以下幾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認識2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初步了解詞的有關知識;理解這首詞的內容,想像這首詞所描繪的情景。
2、能力目標:
利用網路展示文、聲、色的動態效果,創設詩意氛圍,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田園生活的意境,使學生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審美情趣。
二、媒體設計
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教學媒體通常以單機操作、單線型課件形式表現教師的教學設計,但是,這種課件有局限性,往往一位教師用了,其他教師就無法使用,使用不當甚至會造成一種新的滿堂灌──「電灌」。新時期,新課程,新方式,對教學資源的運用提出了新課題。本著以學生發展為本,以服務教學為宗旨,在《清平樂·村居》的教學中以網路為平台,設計了課程資源網頁。該網頁貫穿於整個教學活動,分為美文誦讀、詞義點撥、課文動畫、宋詞簡介、田園佳句等部分,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和學生實際情況有選擇的運用。整個媒體設計具有可選性、實效性、多層性、可操作性、可再生性。
三、教法學法
1、教法:
新課標倡導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教學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因此,將教學方法確定為促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的「情境教學法」、「以讀代講教學法」。
2、學法:
教師的教是為了不教,作為教師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學習,教與學是不可截然分開的,教師的教法實際上是對學生學法的滲透與指導。
⑴ 「邊讀、邊看、邊想、邊理解」的學習方法貫穿始終,把時間留給學生。學生的朗讀水平隨著對課文理解的深入逐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在「讀准、讀懂、讀好、讀寬」的遞進性活動中得到提高。
⑵ 採用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方法。學生在具體感悟美的活動中,資助的發現問題,獨立或合作解決問題,既達到本課教學目標,又實現學習方法的自主構建。
四、教學過程設計及理論依據
本課的教學設計,按以下四個環節進行:
1、在古樂中 「走向村居」,恬淡走近詩詞:
(讀對讀通)
畫是一種含蓄深刻的語言,它能把人引入心馳神往的境界。教學伊始,在揭示課題前教師先出示了一幅鄉村生活的圖畫,讓學生在古箏樂曲的相伴中欣賞這幅畫面,然後談自己的感受。伴著悠揚的古琴曲,在一份恬靜的田園氛圍中,學生探究的慾望和閱讀的興趣得到了激起,形成了「未成曲調先有情」的良好課堂基調。新課標特別強調要加強朗讀訓練。揭示課題之後,指導學生進入「賞韻讀文」下的「美文誦讀」邊聽課文范讀邊藉助課後的拼音,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全詞,運用自讀、默讀、齊讀等方式,將這首詞讀正確,讀通順。這部分的多媒體設計主要是讓學生藉助媒體提供的課文范讀、生字注音運用自己的方式將課文讀對、讀通,初步感知詞的內容。
2、在吳音中 「走入村居」,悠閑走進詩詞:
(自己讀懂)
在學生初步感知課文的內容之後,再次讓學生帶著感受,對照圖畫讀這首詞。這里採用「以圖畫為先導,以音樂作鋪墊,以語言描繪作引子」的方法,讓學生在想像中朗讀,朗讀中想像,使文中之境成為學生心中之境、口中之言。讓學生自由組合進行合作探究,藉助「詞義點撥」、「配樂演繹」來幫助理解本詞,感受田園的意境。「詞義點撥」提供了「茅檐」、「醉里」、「吳音」、「相媚好」、「翁媼」等詞的意思,便於學生釋疑詞中一些不易理解的詞語,為了讓學生更真切的理解「吳音」我在該詞義邊上設計了一個鏈接,提供了吳方言的定義以及一些簡單的吳方言;而「配樂演繹」中的動畫再現了詞中的景象──「茅檐低小」、「坡上青青草」……通過這些動畫結合詞的內容,讓學生在讀中思考,在讀中討論,在讀中探究,在讀中感悟,教師相機點撥,緊緊圍繞「你讀懂了什麼?」這個問題展開交流。當學生談到讀懂了「醉里吳音相媚好」一句時,相機提了這樣兩個問題:
⑴ 「這里是誰在講吳音?」
⑵ 「你想像一下他們會講些什麼呢?」同學們便會插上了想像的翅膀,展開了激烈的討論。之後,教師說一段吳地方言,這時學生定是興致盎然,手舞足蹈,以講自己所在的吳方言為趣,彷彿個個身臨其境,整個教室中充滿了歡聲笑語。最後,再讓學生在讀中感受詞的意境。學生會在輕松、悠閑的音樂中對詞的內容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和感悟。這部分的媒體設計主要讓學生藉助「配樂演繹」、「詞義點撥」運用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來讀懂課文。
維果茨基認為,學生是通過與教師和同伴的共同活動,通過觀察、模仿、體驗,在互動中學習。教師、學生、教材、媒體多邊互動,形成多維度的良性循環,有力的突破了重難點,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3、在欣賞中 「走出村居」,自然外化詞意:
(讀好讀出來)
在學生能讀出意思的基礎上,又該如何使學生的身心與朗讀內容融為一體呢?一首詩詞不但要讀懂而且要讀好,這時要求學生把自己的心放進去,進入「誦讀嘗試」再讀這首詞,談自己的感受。(提示:你感覺這戶農村人家生活得怎樣?)有的'同學說:「這一家人生活得很溫馨。」;有的同學說:「這一家人很和睦,我好羨慕。」;也有的同學說:「這一家人毫無一點煩惱,我也真想去那裡生活。」……同學們個個說得頭頭是道,可看出他們感受到了這安寧、悠閑的鄉村田園生活,也充滿著對這種生活的嚮往。同學們通過字字到位的讀、讀出圖意、讀出韻味的螺旋上升的朗讀練習,理解了詞意,領悟了內蘊,在讀中獲得了情感的熏陶。新課標指出,學生的語文能力只有在語言實踐的基礎上才能獲得,藉助「意義識記」的方法,結合課文插圖再現詩境,進入「誦讀嘗試」給自己配配音樂,在「誦讀嘗試」一頁中我還設計了「背一背」的鏈接,組織游戲背誦,從而達到積累內化。這樣的設計,使學生樂學、趣學、善學,享受到學習的樂趣。《學記》中說:「能博喻然後能為師」,學生在積累體驗中,進一步體會到田園的恬靜、和諧,受到了美的熏陶。
4、在積累中 「放眼村居」,漫步走進詞海:
(讀寬讀下去)
小學語文課程標准中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薛法根老師的組塊教學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示,課前布置學生收集圖片、文字資料,課上指導進入「宋詞簡介」、「詞人介紹」、「田園佳句」等鏈接進行搜索查找有關江南、村居的詩詞,再縱向回憶低年段閱讀過的《江南》、《憶江南》、《水鄉歌》後,並在課堂上討論、交流、展示,如:詩詞朗誦、我來介紹、名句講解等。學生通過這樣的拓展學習,能將課前搜集的資料、已有的知識經驗與課上自己有選擇的點擊媒體所得到知識的進行整合,外化成精練的語言表達出來,感受我國古代文化藝術的魅力。
這樣的整合學習,拓寬了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促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中滲透整合,初步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意識。
大語文教學觀認為,語文教學要打破課時、教材的束縛,把學習延伸到課外。這樣的設計為學生提供更多協商交流的空間,學生能夠對自己的學習進行及時的反饋評價,培養學生終生學習的意識。
五、教學總結
《清平樂·村居》一課的教學設計,以心理學、建構主義理論為指導,根據新課標精神,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使語文教學與媒體運用形成新的整合模式:利用情景資源,創設情景;運用教材,感知課文;整合課程資源,質疑探索;處理信息,拓展學習,最終達到知識建構的目標,促使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致力於學生語文素質的形成與發展。
《清平樂·村居》改寫
一漲清溪,優哉游哉地流著,叮咚作響,像流動的水晶;溪底的細黃沙和白石子像篩出來的金屑和瑩潤的珍珠。那溪水可真清!清的向天真少女純凈的眼波;流水碧沉沉的,像是一疊厚厚的玻璃,連溪底的游魚和碎石也歷歷可數。沿著小溪的上游一直往前走,一陣濃郁的荷花香撲鼻而來,清涼的馨香。
荷花旁的草坪上有一座茅草屋,屋檐很低,上面還爬著瓜蔓。溪邊的草長得正旺,綠綠的,還帶一點青,愈發愈現出了夏天的生機。茅草屋裡有一位老爺爺和一位老奶奶。鬢邊的頭發全白了。唯有那向上翹起的嘴角,顯示出了他們零星的活力。老爺爺一手端著酒,一邊操著吳地的方言與老奶奶談論著:我們的兒子們越來越懂事了,總算沒白養他們。老奶奶回應道:是呀,在這兒的確很好,兒子們又孝順,環境也很好。下半輩子在這可真是舒坦啊!他們已經七旬了,是安享晚年的時候了。
瞧,那是他們的三個兒子!大兒子戴著斗篷,赤著上身,賣力地鋤著豆田裡的草,希望今年有個好收成,卻早已汗流浹背;二兒子坐在樹蔭底下,細心地編織著雞籠,頭上的藍絲帶不停地搖著,他還時而搖搖雞籠,看看結不結實,時而又拆了,重新編一點,好像這樣會更漂亮;最可愛的可就是小兒子啦!他趴在溪邊,頑皮地翹起腳,一會兒剝剝蓮蓬,一會兒又逗逗溪里的小魚兒,小魚兒也不怕他,還咬著他手指。小兒子被魚兒咬疼了,倒吸了一空涼氣,還甩著手指,不跟小魚兒玩了,繼續剝著蓮蓬。這真是一幅和睦的田園風景呀!
泉水繼續叮咚響,一家五口也繼續著他們悠閑的田園生活
⑺ 五年級古詩《清平樂·村居》教學反思
《清平樂·村居》教學反思一
古詩教學歷來是我比較感興趣的,因為我十分佩服那些偉大的詩人,短短幾句詩文,包含的內容多,含義深刻。教學中我常常滿懷激情,入情入境。詩文教完了,我的心還久久不能平靜。
最有趣的是《清平樂·村居》這首詞,給我們展現了一個和諧、安康、祥和的令人難以忘懷的畫面。
“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這句詩,也許有的老師認為把詞的意思弄明白,我們的任務也就完成了。但是我認為這是個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好機會。
“你從這句詩中體會到什麼?”孩子們自然發言很踴躍,各種答案都有。但是我都不夠滿意。“中國人的傳統美德是什麼?”我又提示了一番。這下子孩子們才恍然大悟。
你看孩子們都在幹活,就連最小的孩子還走不穩呢,就知道剝蓮蓬。但是老父親,老母親卻在那裡邊喝酒邊嬉戲。那就是孩子們孝敬老人呀!現在一些不孝子孫們對老人的一些令人不齒的做法,與這首詩向我們展現出的畫面形成了多麼鮮明的對照呀!
誰說描寫景物的古詩教學不能進行德育滲透?教學中只要認真動腦筋,好好動腦筋就會有收獲,“潤物細無聲”似的教育也許才是最有效的。
《清平樂·村居》教學反思二
《清平樂·村居》是豪放派詞人辛棄疾的一首田園詞。它通過對農村清新秀麗、樸素恬靜的環境描寫以及對翁媼及其三個兒子的形象刻畫,抒發了詞人喜愛農村安寧、平靜生活的思想感情。它好似一幅栩栩如生、有聲有色的農村風俗畫。開篇以素描之法,勾出“茅檐”、“溪上”、“青草”,只淡淡幾筆便形象地描畫出江南農村的特色,以景物襯托出人物生活寧靜、恬適的氛圍。畫面中的主要人物──翁媼“醉里吳音相媚好”,足見其生活的安詳,精神的愉快,接著從遠到近勾畫出三個兒子的動作。詞人尤喜小兒,“無賴”、“溪頭卧剝蓮蓬”等詞句形象地刻畫出他無憂無慮、天真活潑的神態。
這首詞處處洋溢著濃郁的農村生活氣息,洋溢著作者對農村生活的喜愛之情,畫面感極強。所以在教學這首詞時,我採用了樂、演、唱、畫、寫多種方式來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
課伊始,播放悠揚的古琴聲把學生帶入情境,給學生創設一個恬靜的田園氛圍。伴著樂聲,教師范讀,使學生初感全詞;伴著樂聲,學生品讀,描述心中意象,展開想像;伴著樂聲,學生誦讀全詞,讓學生心中也涌動著喜愛田園生活的審美情趣。精神在樂聲中自由徜徉,情感在樂聲中不斷升華……
“醉里吳音相媚好”是本篇詞作的“留白”處。上課時我抓住這點,讓學生充分展開想像:老頭兒和老伴兒三兩杯酒下肚,微帶著醉意,話開始多了起來。他們會說些什麼呢?讓學生討論後再根據自己所理解的詞意和課文所提供的畫面來演一演。教師則可在學生表演的過程中進行難解詞語的點撥指導,如“無賴”等。通過表演讓學生讀懂詞句的意義,讓表演成為學生內在思維活動的'外在表現。
學生讀懂全詞後,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吟唱此詞。讓學生通過自由編曲,古詞今唱的形式唱出對詞的理解,受到情感的熏陶。還可以根據詞意讓學生畫出詞中展現的畫面,加深對詞義的理解。
寫是本課課後要求之一。在充分誦詩全詞後,讓學生把這首詞所描繪的情景寫下來,在寫的過程中要求學生要走入詞人的內心,體會辛棄疾的情感,還要加入自己合理的想像。
盡管整堂課我都努力地按照設計時的想法在做,但備課還是顯得過於理想化了些,沒有更多的考慮自己班級學生的整體水平(包括理解、朗讀、唱歌及繪畫水平)!所以整篇課文在教學時間的安排上還是出現了一些小問題。前面鬆了些,後面有些趕。另外,在某些環節也有“蜻蜓點水”之嫌。有些浮於表面,顯得程式化了。如果時間安排更好的話,應該照顧到整個班級學生的總體水平, 這樣引導學生感悟如畫般的詞《清平樂·村居》,才能創設多彩的教學情境,創造靈動而有生趣的課堂,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清平樂·村居》教學反思三
前段時間我上了語文蘇教版五上第26課《清平樂·村居》,這是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寫的一首描寫農村生活的著名詞作。作者用過對農村清新秀麗、樸素恬靜的環境描寫以及對翁媼及其三個兒子形象的刻畫,抒發了對鄉村田園生活的熱愛和嚮往之情。
在描寫手法上,這首小令,沒有一句使用濃筆艷墨,只是用純粹的白描手法,描繪了農村一個五口之家的環境和生活畫面。作者能夠把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態,描寫得維妙維肖,活靈活現,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如若不是大手筆,是難能達到此等藝術意境的。
在寫景方面,詞人通過“茅檐、小溪、青草”這寥寥幾筆就勾畫出一幅清新秀麗、樸素恬靜的農村景象,而在寫人方面,則通過“醉”寫出了“翁媼”生活的愜意與溫馨,而一個“卧”則寫出了“小兒”的天真與可愛。
在備課時我就在想,我要教給學生什麼?是會都會背嗎?是理解詞意嗎?不,對於五年級的學生來說,這首詞的意思很簡單,背誦更不是難事。那我要教的是什麼?是意境,是詞人通過詞向人們傳達的思想。於是我將“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作為全課的主線,學生通過對詞的學習,從總體上明白了詞的意思,然後引導學生去說“翁媼”談論的內容,去談自己的現在與未來。而這恰恰是詞沒有直接表達的,這是什麼?這就是詞人對生活的理解,這也是辛棄疾所向我們傳達的沒有言明的東西。只有理解到這一步,我覺得這才能算完整的學完這首詞。
白居易曾說過“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這既是古訓,也是這位文豪自己的切生感受。既然這樣,我們讀詩詞就必須把握時代的脈搏,停住自己的腳步,用自己的心去迎合那時代的節奏,去感悟時代,去理解時代,與時代產生共鳴。
辛棄疾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順南宋,他一生堅決主張抗金。但是他的抗金主張並不僅沒有得到南宋政權的認可,而且遭到主和派的打擊,曾長期落職閑居江西上饒、鉛山一帶。這首次就創作與這段時間。對於一個終生主張抗擊外敵入侵的將領來說,百姓的幸福安定就是他畢生的追求,同時這也就是他對生活的嚮往。因此,在設計是我們有拘泥於文章的教學,而是讓學生有所思,用自己的思想去填補那一個個空白。真正的走進文章走進作者。
但是我在教學時沒有適當的拔高,沒有進一步的去理解作者,走進歷史,這就使我的教學出現了失誤,沒有讓感情得到深華。在教學時我脫離了課文也是我教學時的一個錯誤,在教學時我的教學語言不規范也是我今後要注意的。
我想,經過這樣的學習與討論,我們新教師一定能很快的成長起來的。
⑻ 《清平樂·村居》優秀課堂實錄+教學反思
《清平樂 村居》是人教版第二組《純真童年》第一課的一首詞,是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寫的一首描寫農村生活的著名詞作。作者通過對農村清新秀麗、樸素恬靜的環境描寫,對翁媼及其三個兒子形象的刻畫,抒發了他對農村安寧平靜生活的喜愛、嚮往之情。
設計理念:
1.從兒童出發,在文化的視野下,引導兒童漫步詩詞王國,“讓學”於生,以生為本,順學而導,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得意、得言、得法。
2.詩詞是一種藝術,一種語言的抒情藝術,品讀詩詞應從形象入手,從意境入手,所謂“情緣景發”“意與境會”“思與境偕”,把握詩詞韻感,體會詩詞美感,領會詩人情感。
學習目標:
1.利用工具書及課下注釋學會本課生字,理解“吳音”“相媚好”“亡賴”。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以讀代講,邊讀邊想像,感受詞中兒童的自由快樂的生活,感受田園生活的恬靜與安寧,使學生從中受到美的熏陶。
4. 初步結合時代背景,理解詩詞的意境,初步體會詞人的情感。
5.初步感受品讀詩歌,體會古詩詞“煉字”的妙處,學習遣詞造句。
學習重點: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詞,背誦背誦。
2.通過看注釋,邊讀邊想像詩中情景的方法,感知詩詞的大意,並能用自己的話講述詩句的意思。
3.感受詞中兒童的自由快樂的生活,感受田園生活的恬靜與安寧,使學生從中受到美的熏陶。
學習難點:
1. 初步結合時代背景,理解詩詞的意境,初步體會詞人的情感。
2.感受農村生活的恬靜與安寧,使學生從中受到美的熏陶。
3.初步感受品讀詩歌,體會古詩詞“煉字”的妙處,學習遣詞造句。
教師准備:
製作課件(文字、圖片、音樂)
學生准備:
了解辛棄疾的有關資料,預習課文。
【環節一 創設情境 導入課題】
師生問好
師:板書:村居
看到這個詞你想到什麼?
生:想到房子。
生:想到了鄉村生活。
生:想到小橋流水人家。
生: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兒童放學歸來早,忙趁東風紙鳶
師:同學們,在清朝詩人高鼎的眼中,“村居”是一首詩,是草長鶯飛二月天……在辛棄疾的眼中,“村居”是一首詞,齊讀題目。
師:糾正樂的讀音yuè
師:講詞牌,中間停頓一下讀。下面先來認識一下作者辛棄疾。
出示課件(辛棄疾資料)
自由讀,記住你感興趣的地方。
【環節二 初讀課文 整體感知】
師:這首詞讀過三遍以上的同學舉手,預習是個非常好的習慣。誰願意讀給大家聽聽。其他同學仔細聽,看他字音是否准確。
一讀 讀正確、流利
校正“翁媼”的讀音
生:就是我們指的老爺爺,奶奶就是“媼”
再讀這個詞,帶在句子里再讀
生糾正相媚好讀錯了
生糾正蓮蓬的讀音
師:正常中讀第二個讀輕聲,但是在古詩中為了押韻,第二個還是讀第二聲
師:出示剝,討論應該讀哪個音?
生:我覺得應該讀bāo。
師:對,表示把東西的皮去掉時念bāo老師教讀兩遍,放到句子里讀。
本文和我們以前學過的詩在形式上有什麼不同?
生:句子字數不一樣
師:句子有長有短,所以詞又叫長短句
生:中間空了一行,分成兩段。
師:這不叫兩段,叫上闋和下闋。
聽錄音 二讀出節奏 讀出韻律
師:同學們觀察的不錯,但是誦讀還需練習。古人頌詩時往往還會有動作,(模仿古人搖頭狀)先聽錄音,我們加進動作再來讀一讀,還要注意停頓。
師生齊讀。
三讀 手舞足蹈的讀
師:古人讀詩時還會手舞足蹈,像詩人李白所說的“踏歌聲”,像這樣(有節奏地手舞足蹈),師生齊讀。
師:不知不覺中,我們已經讀了好幾遍了,不同的讀法讀出了不同的味道。那你明白詩詞所講的意思嗎?
生交流,用自己的話表達。
師:現在考考你。
出示課件
《清平樂·村居》詞中哪幾句寫景,怎樣的一幅圖景?詞人刻畫了哪些人?他們都在干什麼?
【環節三 精讀課文 品味意境】
師:古人稱讀書為煮書,就是反復讀,而且邊讀邊思考、邊讀邊想像詩詞所描繪的畫面,這樣你會對文章有更深的體驗。下面再仔細地把你的心放到這首詩中,尋找哪些詞句能夠給你留下深刻的印象?用筆畫一下你思考的痕跡,因為思維是最美的浪花。
生自由讀,展示交流。
出示課件
這里有( ),
這里有( ),
這里還有( )
……
這真是一個( )的地方啊!
生:這里有青青的野草。
生:這里有潺潺的小溪。
生:這里有明如玻璃的帶子般的小溪。
生:小溪里有亭亭玉立的荷花,有盛開的、有菡萏的,擠擠挨挨熱熱鬧鬧。
師:說的真美!
生:荷葉下一群群小魚游來游去。
師:一個“青青”一個“溪”字就讓我們聯想到這么多美好的景物,有聲有色,這就是古詩詞語言的精妙之處。
師:畫面上還有什麼呢?
生:這里還有高大的盤虯卧龍般的果樹。
生:這里還有青翠欲滴的'竹林,竹子隨風搖曳。
生:這里還有長勢喜人的莊稼。
生:這里還有連綿起伏的山巒。
師:這真是一個——
生:寧靜、景色宜人的地方。
生:這真是人間仙境啊!
師:同學們的想像力真豐富!不僅會看,還會想。他們住的是低矮的茅屋,那他們的生活怎麼樣呢?你是從哪裡看出來的?
生:我覺得是醉里吳音相媚好……這句話中,感覺到他們非常幸福,天下非常太平。
解釋吳音
師:相媚好是什麼意思?
生:非常相親相愛的意思
相媚好就是親熱的意思。吳音相媚好,就是用方言親熱地交流
師:他們究竟在親熱地交流什麼呢?
老頭子……老婆子……啊的
生:妻子啊,這幾天兒子都長大了,應該讓他們出去干點活,多給家裡賺點錢
生:翁會對媼說,你看他們多孝順啊,大兒子在除草,中兒子在織雞籠。
師:我們也來誇誇這三個孩子吧!
生:大兒子是個非常勤勞孝順孩子,在烈日下除草。
師:那我們送他一首詩吧!
生:鋤禾日當午……
生:二兒子會編織雞籠,說明他心靈手巧。
師:觀察他編織雞籠時的神情。
生:聚精會神,全神貫注。
師:可以看得出來二兒子做事非常專注,這樣才能把事做好,我們應該向他學習。最討人喜歡的是小兒子,你看
讀出這句話
齊讀“最喜小兒亡賴,溪頭卧剝蓮蓬”。
師:他在干什麼?
出示圖片,仔細看
生:他趴在地上,拿著這個蓮蓬在那剝。
師:這就是俯卧,他還能怎麼剝
生:還可以仰卧、側卧、俯卧。
師:正如你說的,想怎麼卧就怎麼卧。
生:我要是他的話,我會翻過來翻過去,想幹活就幹活,不想幹活就不幹活?
師:這真是一個無賴!
(引得全場大笑)
師:亡賴是什麼意思?
生:亡賴原指不講理的人,在這里指頑皮
生:最喜看出,這是夫妻倆最喜歡的兒子
師:還有誰喜歡這個可愛頑皮的小兒子?
生:還有作者也喜歡,作者寫最喜
師:孩子們,其實像亡賴,表達了詞人對小兒的喜愛,這是愛稱啊,在生活中,爸媽也會指著我們的鼻子說,你這個小調皮、小搗蛋……
師:再想一想,他們還會想什麼呢?
生:媼對翁說,看他們多好啊!等我們有錢了,多給他們買點好吃的
生:你看現在多好啊,生活多麼幸福啊!
齊讀
師:描寫了兒子他們還會在那說些什麼呢?
生:今年風調雨順,一定會是大豐收!
出示課件:
大兒子( ),
二兒子( ),
小兒子( ),
老兩口( ),
他們的生活( )!
指名練讀
師:他們的生活——
生:溫馨快樂、幸福美滿。
生:家庭和睦 、安居樂業。
師:這真是一幅完美的村居圖啊。
這副村居圖,給你留下了什麼樣的感覺?
師:留給我們就是這樣的溫馨,板書,溫馨、美好、和諧、幸福……
讓我們帶著這種感覺,把這首詞讀出來
齊讀
師:孩子們你們所說的匯集成一個字——醉。酒不醉人人自醉啊,讀到這里我們已經明白醉的真正含義
生:——陶醉。
【環節四 體會作者感情】
師:這樣恬靜優美的景色,這樣幸福寧靜的生活讓我們也不知不覺的陶醉其中,似乎冷落了一直站在旁邊的作者。
出示資料:辛棄疾出生於被金人侵佔的北方,親眼目睹了漢人的妻離子散、家破人亡。他十分渴望百姓能過上安定寧靜的生活,一直為抗金而不懈努力,但卻遭受奸臣打擊,被貶到遠離戰火的江西農村,一住就是18年。這首詞就在他被貶之後寫的。
師:看完這段文字,我們或許更容易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當他看到此情此景,他會怎麼想呢?
生:唉,外面也像這里一樣溫馨美好,該有多好啊 !
師:心中有情,眼中才有景,他是多麼渴望天下太平,人們能過上這般幸福美滿、安居樂業的日子啊。
【環節五 再讀詩詞 升華情感 】
師:讓我們帶著新的感受再讀這首詞。
(放音樂齊讀,情感得以升華)
【環節六 課外延伸】
師:辛棄疾筆下的溫馨與安寧,是我們人類共同的追求,在我們中國古詩詞的長河裡也不乏這一類的文章,在本堂課的最後向同學們推薦陶淵明的《歸園田居》,我們一起欣賞。
【環節七 布置作業】
將本文改編成一篇小短文
音樂聲中宣布下課!
清平樂 村居
辛棄疾
恬靜優美
醉 贊美 嚮往
幸福安寧
教學反思:
棄疾現存詞有六百多首,是唐宋詞作家中存詞最多的一個。他的作品不僅內容豐富,風格也隨著內容的變化而變化。《清平樂村居》這首詞,作者通過對農村清新秀麗、樸素恬靜的環境的描寫,對翁媼及其三個兒子形象的刻畫,抒發了他喜愛農村安靜平靜生活的思想感情。
引導學生從古詩中受到美的熏陶,培養學生感受美和創造美的能力,是古詩教學的一個十分重要而又艱巨的任務。教學時,我抓住古詩“詩中有畫”的特點,把“詩”與“畫”結合起來進行教學。通過圖畫,具體而形象地再現詞中的畫意;通過語言,喚起學生豐富的聯想,從而引導學生深入體會詞中的意境之美。接著,幫助學生“由讀引情”,把朗讀作為一根主線貫穿始終。初讀階段齊聲讀,個別讀,讀出詞的韻律和節奏,讓他們感受詞的韻律美和節奏美;細讀階段邊理解邊朗讀,頭腦中浮現出清新秀麗的江南農村景象,感受農家生活的祥和與寧靜;學完全詩後讓學生反復朗讀,或一唱三嘆地吟讀,或搖頭晃腦式地自由讀。總之,讓學生讀得琅琅上口,滾瓜爛熟,聲情並茂。學生通過朗讀和聯想,感悟了詞中田園生活的意境,體會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時達到熟讀成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