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雁歸來教學反思
1. 大雁歸來優質課教案
大雁歸來優質課教案 篇1
《大雁歸來》是一首優美的散文詩,在文中凝聚了作者對自然、對生命、對人生深刻的思考。而作者思考的出發點就是將大雁作為大自然生命中的一個平等的成員來看待,而非可以任意掠奪的對象。正如《敬畏自然》一文中所說的,自然界中的任何生命都是「宇宙智慧的創造物」「宇宙之美的展示者」,大雁也是一樣具有智慧與美的生物。而我們分析文章,也正應當從這兩個角度入手,看看作者如何展示大雁那獨一無二的智慧與美。
教學目標:
1、 把握文章內容,明白大雁的生活習性;
2、熟悉文章寫法上的特點;
3、體會文章飽含情感的語句;
4、培養關愛動物的情感。
教學重點:
1、把握文章主要內容,熟悉大雁的相關習性;
2、體會文章飽含情感的語句。
教學難點:
理解文章寫法上融知識性、形象性、抒情性於一體的特點。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創意:以題目為突破口,用加標點的方法啟發學生思考文章,理解文章。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學生介紹自己課前查找的有關大雁的知識,教師在黑板上板書提要:
如:鳥綱,鴨科、候鳥、 益鳥、游禽(類屬)
善飛、尊老愛幼、有智慧(性情)
對作者可以簡單介紹,略。
2、學生在黑板上寫出自己預習中發現的生字生詞。兩名同學,其他學生在書上標出來。
二、整體感知
1、學生閱讀課文,畫出文中描寫大雁的相關語句,思考文章都介紹了與大雁相關的哪些知識。
比如:大雁是報春的使者;大雁在3月份和11月份對待自己喜歡的水塘和沼澤態度不同;孤雁是失去親人的,叫聲充滿憂傷;大雁為了聯合可以付出生命的代價等。
2、這里有三個標點符號:「,。!」讀完課文,你傾向於在文章題目後面加哪一種?
討論明確:大雁歸來。是一個簡單的陳述句,只是表述了一個客觀事實--大雁飛回來了。
大雁歸來?是一個疑問句,表示了對大雁歸來的疑惑,吃驚,--大雁難道飛回來了嗎?
大雁歸來!是一個感嘆句,表示了對大雁歸來的期盼、激動和興奮--大雁可算飛回來了,太好了。
三、深度品讀
這是一篇寫法上融知識型、形象性、抒情性為一體的文章,試以文中具體語句或段落來說明。
學生小組合作探究,明確:
知識型主要體現在文中對大雁有關生活習性的描述和介紹(段落略)
形象性主要體現在文中對大雁的相關的描述上,語言很形象(語句略)
抒情性主要體現在文中多出流露出作者對大雁的喜愛和贊美之情(語句略)
四、疑難探究
學生提出不理解的語句來進行集體討論。(過程略)
五、拓展延伸
大雁為了聯合可以付出生命的代價,這與人類的表現有什麼不同?給了你怎樣的啟發?
六、作業
查找陳百強的《孤雁》一首歌的歌詞,進行簡單賞析。
大雁歸來優質課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抒情的語言。
2.了解大雁的生活習性,體會作者對大雁的喜愛之情。
3.了解作者用擬人手法描寫大雁。
教學重點:體會本文濃郁的抒情色彩。
教學難點:理解文中表意含蓄的幾個難句。
教學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每當蕭楓的秋季,仰視寥廓的萬里霜天,時常可見到一群群自北向南飛行的鴻雁,它們組成整齊的行列,單行橫空,宛如一個「一」字,雙行交叉,形成一個「人」字,如紀律嚴明的軍隊般,行動劃一。今天我們學習《大雁歸來》,看看這篇文章能為我們增添哪些有關雁的記憶。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遷徙(xi3)霧靄(ai3)窺(kui1)探緘(jian1)默
狩(shou4)獵凋(diao1)零滑翔(×iang2)顧忌(ji4)
2.解釋下列詞語。
凋零:凋謝零落。
遷徙:遷移。
緘默:閉口不說話。
窺探:暗中察看。
二.整體感知:
1.學生快速閱讀課文,概括要點,把握文意:提問:
作者對大雁作了哪些描寫?這些描寫突出了大雁哪些個性特點?
明確:文章描寫了三月大雁的歸來,覓食前後的鳴叫,孤雁,四月間群居沼澤時的鳴叫,即歸來、覓食、集會。
大雁是具有靈性的侯鳥,是報春使者,善群居,重友情,有聯合觀念。
2.文章的主旨是什麼?
明確:作者認為大雁是人類的夥伴,動物使地球充滿生機,充滿詩意,充滿樂趣,人類應該珍愛有益無損的動物,與動物和諧共處。一言以蔽之,即人類應該保護野生動物、珍愛野生動物。
三.課堂討論:
提問:為什麼說大雁知道威斯康星的法規?
明確:課文中說明大雁知道威斯康星法規規定:春季禁止獵殺大雁,而春雁每天都要去玉米地作一次旅行,不是偷偷摸摸的,作者用擬人的手法表明大雁知道法規,在春天的白天放心地活動,覓食。
四.品讀賞析:
體會本文獨特的寫法。感受濃郁的思想感情。
名師點拔:有人說這篇文章是知識性、形象性、抒情性的完美結合,請同學們選擇這三點中的一點進行探索,探究方式:例子+評定。
(1)探究知識性:
明確:飛行路線之直,雁隊的數字分析等知識都是作者自己苦心孤詣的發現,為人們聞所未聞。
(2)品味形象性:
明確:本文多用擬人手法描寫大雁,大雁的形象在作者筆下,躍然紙上,聲情並茂。
如:春雁歸來時的熱情低語,向水窪池塘問好,覓食前後鳴叫,似乎先有場辯論,返回後還會論述食物的價值;晚上大雁群居沼澤集會,發言,激烈的辯論,深沉的總結,稀疏的談論,形象的描寫,讓人如見其形,如聞其聲。
另外,襯托手法的運用也為文章增色不少,如主教雀、花鼠襯託大雁的堅定不移,烏鴉襯託大雁飛行路線筆直。
(3)感受抒情性:
體會下列句子,說說這些句子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①一隻燕子的來臨說明不了春天,但當一群大雁沖破了三月暖流的霧靄時,春天就來到了。
②一觸到水,我們剛到的客人就叫起來,似乎它們濺起的水花能抖掉那脆弱的香蒲身上的冬天。
③在我們的農場,可以根據兩個數字來衡量春天的富足:所種的松樹和停留的大雁。
④這些孤雁是傷心的單身……它們是喪失了親人的倖存者。
⑤每年三月,它們都要用自己的生命來為實現這個基本的信念做賭注。
⑥在這種每年一度的遷徙中,整個大陸所獲得的是從三月的天空灑下來的一首有益無損的帶著野性的詩歌。
學生分小組討論,賞析,談感受:
明確:
1.大雁是春天真正的使者,大雁給人們帶來了春天的生機,春天的希望,春天的喜悅,在作
者心目中,大雁像人類一樣具有靈性。
2.古來的大雁讓香蒲乃萬物擺脫了冬日的嚴寒,香蒲乃至萬物迎來春天,欣欣向榮,生動形象。
3.這表現了作者對大雁的喜愛、珍視。
4.作者為孤雁而感傷,為它們失去親人而悲哀傷痛,字里行間流露出對槍殺大雁者的反感乃到憤恨。
5.大雁用生命實現聯合的信念,而人類卻遙不可及,表現了作者對大雁贊揚、欽佩、崇敬之
情。
6.春風後大雁回歸,它離開了食品豐足、冬季溫暖的南方,最後來到陽光充足,夏季僻靜的北方,生育小雁,遷徙中的大雁,她的鳴叫,是帶著野性的詩歌,給整個大陸帶來詩意,作者覺得大雁是非常可愛的動物,大雁是人類的`朋友,他喜歡大雁。
教學反思:
語文是語言的天地,在這節課中我設計了這樣兩個品味的環節。
一是讓學生速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內容,並以「讀了,我知道了。」的句式講述你所知道的內容。並給學生作了示例:讀了第一段,我知道了大雁通常是在三月飛回來的。
二是讓學生小組討論,品味語言,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樣給學生一個固定的句式:「讀了,我感受到了。」和上一個環節一樣,給學生一個示例:讀「一隻燕子的來臨說明不了春天,但當一群大雁沖破了三月暖流的霧靄時,春天就來到了。」在對比中,我感受到大雁是春天真正的使者,在作者心中,大雁與人類一樣具有靈性。
大雁歸來優質課教案 篇3
訓練內容簡介:
大雁是春天的使者,給人間帶來春色、生機。雁群與人類有不少相似之處,它們的群體結構也以家庭為單位,富有親情。它們的鳴叫,似乎表明它們也具有社會性。面對大雁的聯合觀念,人類應該自愧不如。遺憾的是,人類的獵殺行徑,給大雁製造著災難。本文簡直是一篇愛鳥的抒情詩,作者筆下,大雁是如此可愛,人與大雁和諧相處,情趣盎然。
教學案例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掌握本可出現的生字詞
2、積累有關大雁的詩詞句
過程與方法:
1、讀課文,把握內容。
2、體會作者感情,把握文章主旨。
情感態度價值觀:
培養關愛動物的感情。
教學過程:
一、導課:今天,我們學習《大雁歸來》。對大雁,我們大家都很熟悉,古人也有「鴻雁傳書」的說法,在古詩詞當中也經常出現,你能否說出幾句?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王維《使至塞上》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李白《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雲》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王灣《次北固山下》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范仲淹《漁家傲》
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毛澤東《憶秦娥婁山關》
二、介紹文體(知識性散文)及作者(引導學生看課下注釋一)。
三、宣示學習目標:
1、 語文基礎知識積累。
2、 讀課文,把握內容,體會作者感情,把握文章主旨。
3、 培養關愛動物的感情,
四、檢查預習:給加點字注音。
遷徙 霧靄 窺探 緘默 狩獵 凋零 滑翔 顧忌
五、整體感知:速讀課文,思考問題:
讀了本文,你了解了有關大雁的哪些知識?在課本上畫出來。
來的季節是三月春天;
飛行的路線是筆直的;
三月的大雁一觸到水就叫,就喧嚷;
十一月份的大雁一聲不吭;
愛尋食玉米粒;
常成六隻或六隻的倍數列隊飛行;
四月的夜間,大雁會一陣陣喧鬧
六、合作探究:
1、作者在大雁身上找到哪些失去的東西?
2、「向我們農場宣告不同季節來臨的大雁知道很多事情,其中包括威斯康星的法規。」說大雁知道威斯康 星的法規是什麼意思?
3、為什麼說大雁單調的數字也能激發我的傷感?
七、挑戰自我
選擇題號,品味語言。說說你選出句子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1、一隻燕子的來臨說明不了春天,但當一群大雁沖破了三月暖流的霧靄時,春天就來到了。
2、一觸到水,我們剛到的客人就叫起來,它們濺起的水花使那脆弱的香蒲抖落掉身上的冬天。
3、在這種每年一度的遷徙中,整個大陸獲得的是從三月的天空灑下來的一首有益無損的帶有野性的詩歌。
明確:
1、寫出了大雁帶給人們春天的氣息,她是春天的使者。
2、表達了人們對大雁的喜愛與期盼。
3、寫出了大雁在每年一度的遷徙中給人們帶來了無窮的樂趣。
感悟文章主旨:
1、 本文給大家介紹了有關大雁的知識,但語言並不枯燥,為什麼?
比喻、擬人、對比等修辭手法的巧妙運用。
2、 這能表達出作者的什麼感情?你從哪兒能看出來?
對大雁的喜愛之情。
3、其實,作者寫這篇文章並非只為給我們介紹知識,你知道他還有什麼更深層次的目的嗎?
得出主旨:珍愛野生動物,保護野生動物。
八、布置作業:
1、積累詩詞句。
2、寫一封保護動物的倡議書。
2. 大雁歸來教學反思
在辦理事務和工作生活中,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反思意為自我反省。如何把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我整理的大雁歸來教學反思範文(精選8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大雁歸來教學反思 篇1
在這節課中我設計了這樣兩個品味的環節。
一是讓學生速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內容,並以「讀了,我知道了。」的句式講述你所知道的內容。並給學生作了示例:讀了第一段,我知道了大雁通常是在三月飛回來的。
二是讓學生小組討論,品味語言,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樣給學生一個固定的句式:「讀了,我感受到了。」和上一個環節一樣,給學生一個示例:讀「一隻燕子的來臨說明不了春天,但當一群大雁沖破了三月暖流的霧靄時,春天就來到了。」在對比中,我感受到大雁是春天真正的使者,在作者心中,大雁與人類一樣具有靈性。
同時還設計了一個仿寫的環節,給學生一個句子:「一隻燕子的來臨說明不了春天,但當一群大雁沖破了三月暖流的霧靄時,春天就來到了。」先讓學生對句子進行分析,找到特點,然後進行仿寫練習。許多學生都寫出了較好的句子。
例如:一根白發說明不了歲月的蒼老,但當銀發占據全部的黑發時,人就老了。
一隻青蛙的來臨說明不了夏天的到來,但當一陣蛙鳴沖破了六月的暖和的細雨時,夏天就來到了。
一滴雨點的掉落說明不了暴風雨的來臨,但當狂風雷電沖破那烏雲密布的昏暗時,暴風雨就來到了。
一片兒雪花的來臨說明不了冬天的到來,但當一場狂風暴雪擊破了臘月的寒氣時,冬天就來到了。
一棵小草的萌發說明不了春天的到來,但當大地披上綠紗時,春天就來到了。
這一節課使我又一次深刻的意識到只有充分的發揮學生的主體能動作用,課堂才能夠活起來。這樣的課學生喜歡上,語文中的聽說讀寫練習也達到了預期的目標。
大雁歸來教學反思 篇2
一、 教學設計思想:
1.輕知識,重文理
《沙鄉年鑒》是一本自然隨筆和哲學論文集,由美國著名生態學家、被譽為「大地的觀察者和思考者」的利奧波德所著。《大雁歸來》是該書中的一篇觀察筆記,文章內容具體詳實,描寫生動細膩,情感真切動人,又包含有作者理性的思考。有些人把這篇文章定位為科學小品文,這顯然是一種嚴重的誤讀。因為文中雖然也涉及到一些有關大雁的知識,但作者本意並非在介紹大雁,而是要描寫「沙鄉」這塊「世外桃源」里,自然萬物(包括人類)之間平等、自由、美妙、和諧的境界,並藉此表達自己「土地倫理」的觀點:人與土地是一個共同體,人只是這個共同體中的一員。為了獲得這個共同體的平衡和長遠發展,人類必須學會尊重共同體中的所有成員,以及這個共同體本身——這就是「土地倫理學」。基於以上認識,這篇課文應定位為一篇「觀察筆記式」的散文(隨筆)作品,由此確定教學重點應該是通過品味語言文字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思考,而非講授大雁的知識。
2.淺閱讀,深感悟
語文課程的目標包含有三個維度,即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考慮到《大雁歸來》為翻譯作品,其語言文字已經不可避免地帶上了譯者的「個性解讀」,顯然不可能全然以語言文字為依據去理解作者的主題思想,但又不能離開課文空談作者的思想觀念,所以就定下了「重感悟」的教學重點。在教學中,力求讓學生和作者一起去「觀察」和「思考」,通過對課文語言文字的整體性品味和理解,深層次地感悟其中所包含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真正理解作者「土地共同體」的思想。這無疑是有難度的,但也正因為此,才能夠讓我們的語文課有點思想深度,而不僅僅停留在文字的表面。在具體的課堂教學結構中,設計的是從「觀察」(大雁的飛翔、聲音)到「思考」(大雁世界給予我們人類的啟示、作者的思想觀念),體現了由淺入深、由文字到思想、由感性到理性的層次性,最終從「我們」一詞突破,期望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感悟到作者看待自然萬物時的多角度和大視野,獲得一種全新的環保觀念——「土地倫理」。
3.小課堂,大世界
一堂語文課,由於執教者在教材理解和處理上的差異,帶給學生的東西也是不一樣的。對於《大雁歸來》,一直有多種主題解讀,我的看法是:「呼籲『環保』」顯然粗淺了些;「呼喚『野性』的回歸」更多的帶有「個性解讀」痕跡;而教參中認定的「保護野生動物、珍愛野生動物」則完全不符合作者的「土地倫理」觀念,是一種誤讀。其實,只要結合作者《沙鄉年鑒》中的其它文章,我們不難發現,作者真正追求、一心嚮往的是自然萬物之間平等、和諧的境界。從這個意義上說,「大雁世界」其實也正代表了「動物世界」、「植物世界」、「人類世界」等等……並且啟迪著我們對「土地」的思考。假如能在這短短的四十五分鍾里,不僅讓學生學會欣賞自然界美好和諧的畫面,且能給予他們一種思想上的「碰撞」,讓他們改變人們一貫以自然的「主宰者」身份居高臨下審視「自然」的視角,學得一種新的世界觀、人生觀,我以為,這節課就已經可以說是成功了。
二、 課後反思:
這節課,從教學的出發點上來說,是希望能夠引起同行們對語文教材「思想性」的關注,讓我們的語文課有語文課該有的「本色」,有語文課該有的「深度」,同時幫助學生建立起正確、積極、和諧的世界觀和價值觀。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無論這節課的教學設計思想如何正確、深入,也不管這節課的教學流程設計有多麼嚴謹有序,從最終的課堂呈現來看,教學效果卻很不盡人意,最為明顯的一個表現是「溫度」不夠,課堂氣氛比較低落。反思一下原因,不能排除一些客觀因素造成的評分偏低,如有些專家評委對教材的理解和處理有不同看法、絕大多數群眾評委更看重課堂氣氛的熱熱鬧鬧等等,但客觀原因畢竟不是最主要的,更應該反思的還是主觀上的不足。
1.教學設計不夠「活」
如果僅僅從學生的實際獲得來看教學目標的達成,不謙虛地說,這節課已經達到了預設的目標。在老師一步步的引領下,學生跟著作者的腳步進行了「觀察和思考」,從觀察「大雁」的世界到思考「土地共同體」的問題,最終真正理解了「我們」這個關鍵詞中所包含的作者的平等、博愛、和諧的環保觀念,這也是教學這堂課真正的目的所在。可惜的是,這是通過老師一步一步的引導,最終以一部分同學的思考、發言來呈現的,而不是在一種有實效性的教學活動中由學生「頓悟」,不是在一種非常融洽和諧的師生交流中「豁然開朗」而得到的,這就不能不讓人反思在學情預估和教學設計上存在的問題。這樣一篇在大量感性的描寫中蘊涵著深刻理性的隨筆,這樣一種有高度有難度的環保觀念——「土地倫理」,要想讓初二學生真正深入理解,確實是有難度的,還是應該尋找一種學生比較感興趣的、又能夠行之有效的活動形式作為載體來實現教學,而不是像這堂課中所採用的研讀、討論等如此「家常」化的教學形式,這里就暴露出對學情預估的不足。如果能夠解決這一個關鍵問題,那麼就完全可以達到王曜君老師提出的「三有」要求——有序、有趣、有效。而現在的這節課,盡管在「有序」上做得不錯,但「有效」畢竟不足,原因就是因為整個教學設計上缺乏一個吸引學生的「活動點」、「亮點」,所以「有趣」還差得遠。
2.教師調控不夠「靈」
在這堂課中,始終有一種感覺,就是台上學生們的表現有些緊張。這種緊張,不僅影響了學生思維的活躍性、語言的流暢度,也間接影響到老師在課堂上的情緒,最終導致課堂氣氛低落,不夠活躍。王曜君老師把課堂不足歸咎於教師的親和力不夠,而事實上,在平時的教學中,我自認為在學生面前還是很有親和力的,這又是怎麼回事呢?是學生的緊張造成了我的緊張,以致發揮失常了嗎?正在苦思冥想,不得其解時,俞建祥老師的一句話如醍醐灌頂,一下子驚醒了我。「學生的緊張是誰造成的?就是老師造成的!」是啊,課堂上,作為「組織者」、「引導者」的老師不是應該努力用自己的情緒、調控手段去影響學生的狀態嗎?怎麼可以反過來讓學生影響你呢?如果當時能夠多一些自身情緒的良好調控,多一些學生活動和心理方面的良性調控,這堂課不是就精彩得多了嗎?畢竟,那一部分敢於表現自己的學生的發言其實還是相當出彩的,缺少的,正是老師在語言、行動、情緒方面的靈活「調控」啊!看來下一步,在本身課堂情緒的調控方面、在學生活動的調控方面,還應該多多鍛煉自己,努力讓自己的課堂調控更加成熟。
3.課堂氣氛不夠「和」
得出了上兩條「不足」後,這個不足的存在其實是理所當然的了。看來,一堂好的語文課,不僅要有「深度」,還應該有它最佳、最合適的「溫度」,才能夠使課堂更加和諧、美好。最後,真誠地希望得到各位老師更多的批評意見。
大雁歸來教學反思 篇3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在教學這課時,是將問題交給學生自己去解決,進行自我培訓、自我提升、自我發展。我認為教師不要再一味地逞「口舌之能」,而應充分讓學生去想、去做,教師只需做個親切而睿智的點化者,組織者就行。在學習目標制定時,可嘗試著讓學生參與,讓學生知道什麼樣的問題有價值,實踐「我要學」。分值的計算,在某種程度上,既可以衡量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又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課堂真正成為學生展現自我、發展自我的舞台。堅信「我能學」。
我們要更新教師的教學觀,大膽實踐,不斷創新,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真正讓學生在課堂上成為學習的主動者。
大雁歸來教學反思 篇4
《大雁歸來》節選自《沙鄉年鑒》,這是一本自然隨筆和哲學論文集,由美國著名生態學家、被譽為「大地的觀察者和思考者」的利奧波德所著。
反復研讀文本以後,有以下幾點思考:
(1)《大雁歸來》應定位為一篇「觀察筆記式」的散文(隨筆)作品而不是科學小品,由此確定本課教學重點應該是通過品味語言文字感受作者的情感;
(2)對《大雁歸來》的主題有多種解讀,我的看法是:「呼籲『環保』」顯然淺了一些;「呼喚『野性』的回歸」更多的帶有「個性解讀」痕跡;而教參中認定的「 保護野生動物、珍愛野生動物」則完全不符合作者的「土地倫理」觀念,是一種誤讀。其實,只要結合作者的觀念,我們不難發現,作者真正追求、一心嚮往的其實是自然萬物之間平等、和諧的境界。如何使學生理解作者的這一觀念,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本課的教學設計由淺入深,由感性到理性,層層推進。既體現了「語文」課的本色,又實現了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
大雁歸來教學反思 篇5
《大雁歸來》是美國著名環保人士利奧波德的作品。文章用極為細膩的語言講述有關大雁知識,並更多的向我們傳達了作者對大雁對自然的情懷。我很喜歡這篇文章。我想我在教學中應該使我的學生也喜歡上這篇文章,如果學生能喜歡上這篇文章,我就算成功了。
單純把講解大雁的生活習性的話是沒有辦法吸引學生的。更何況語文課不是生物課。新課標提倡培養學生的語感,我覺得語感就像打籃球一樣,要有球感。教練在訓練球員打籃球時,一般是通過大運動量的練習。語文課我想應該與之有相似之處,那就是反復朗讀。所以我在設計本課時就把重頭戲放在朗讀上。我用了首先要求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但我的學生竟然都選擇了默讀,通過這次朗讀我解決了關於大雁生活習性的一些知識的查找。第二次我要求學生放聲讀,體會一下作者的情懷,學生基本上做到了。然後是精讀課文,我要學生找出描寫大雁的幾幅畫面,找出自己喜歡的一幅畫面朗讀學生完成的還行,最後是檢驗這幾次朗讀的成果,要求學生仿寫句子,後來驗證學生完成的也很好。我覺得我這樣的設計也是有梯度的,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但我對這次公開課的結果很不滿意。首先是情境創設還不夠,我講課有些著急,如果我能讓學生把那首詩朗讀一遍,最好把那首歌放給學生聽就好了。本來我想把我國那首《雁南飛》放給學生聽,後來我覺得這首個太傷感,就改成現在這首外國歌,從網上下載這首歌有些費事,我就把歌詞打到大屏幕上。第二是學生的預習情況不佳,這通過學生的朗讀情況可以看出來,這說明我平時強調的不夠。
新課程標准提出:初中語文教學應注重對學生基本功的培養與提高,尤其應加強語言表達能力、閱讀能力及寫作能力,並且充實詞語積累量,培養科學理性的精神和人文關懷的精神,全面提高語文素養。而這一切都應在保證教學以學生為主體及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前提下進行,並通過「自主、合作、探究」以及師生互動的形式實現教學目標。這次公開課我覺得我是基本上達到教學目標,距離優秀教師差的還很遠。
大雁歸來教學反思 篇6
本文是一篇優美的散文。與一般的動物觀察者不同,作者對鳥兒有一份詩人的情懷。認真閱讀課文後,我發現,大雁的形象,在作者的筆下,聲情並茂,躍然紙上。從內容上講,課文既介紹了有關大雁的知識,更用大量的筆墨抒發了自己的情懷。而細致研讀後就會發現,作者的側重點不在介紹知識而在抒發情懷,所以教學的重點,也應著重把握作者的情懷。本文的教學重點是把握作者的情懷。
首先,在品味形象性的過程中,通過大量的生動形象的擬人句的分析與感悟,讓學生體會了作者對大大雁的喜愛之情,這為把握作者的情懷打下了基礎。
其次,通過分析「對比」寫法,領會作者在分析對比中突出大雁的特徵,從而表達喜愛之情。再次,通過設計一系列問題,並引導學生對這些問題進行探究,在質疑探究中體會感情,把握主旨。
最後,通過對目前世界及我國野生動物保護的形勢的相關資料的閱讀,學生意識到保護野生動物,保護環境形勢嚴峻,總結出本文作者在告訴我們:我們應敬畏生命,關愛自然,人與自然應和諧相處。這樣,升華了學生的認識,也升華了主題。遺憾的是由於前邊幾個教學環節佔用時間過長,於是賞析這一環節就刪去了。歸根結底備課不夠充分的原因。
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在備課上還要多下功夫。
大雁歸來教學反思 篇7
上《大雁歸來》是在星期二早晨的朝讀課。6:50——7:35一節課,原本打算上完的,結果未完成。
上周六放學後,簡單備了一下課,再沒時間讀課文。今天一上課,問題全都出來了。
用《敬畏自然》中「我們不應該僅僅把生物當作桌上的美味佳餚……」導入,接著談對大雁的了解。本來想用一個「家」字貫穿貫穿全文的。從認識「家」,到談自己崇拜的「家」,引出對本文作者倫理家,動物保護主義者的認識。由本文「家」的「學識」「情趣」「精神」來展開課文,帶動全文。最後發散學生思維,自己理想的「家」。
課堂進入第三個重要環節時,讓學生讀課文,找出作者介紹有關大雁的哪些知識點。最大失敗也在此。我讓學生帶著問題讀完課文交流時,學生僅都木無表情,他們感到太難了。我在解讀時,這里也琢磨了好半天,最後,我自己也是模糊不清。茫茫然,上了講台。現在想來,是太辜負。
節奏慢。遲疑。學生都一聲不響。從來沒有遇到過這樣冷清清的課堂。我那樣地束手無策。不知所措。毫無一絲機制。完全不像一個熟練課堂的人。我完全沒有預設,如果學生答不出來,我該怎樣引導。我也沒想過,學生哪裡的思考會有難度。文章的重難點的把握也沒有。
我們坐在資料室里,伍老師一邊早餐,一邊給我談了課存在的問題。
一、文章的文體意識不明。本文寓情於敘,寓情於描寫的科普文。應該講清楚。我沒講。因為備課時,教參上沒有,我就想不到。科普文的寫法很靈活。議論,敘事,抒情和報告文學一樣表達方式多元化。
二、對學情了解意識不強。學生懂不懂,會不會答,你應該心中有數。伍老師說她坐後面,也沒讀懂什麼。老師自己都要讀那麼長時間,還有教參資料,學生不更難?有些文章思路本來也不清晰。《大雁歸來》思路就很模糊。當你讓讓學生找文中介紹有關大雁的知識點時,學生找不出來,就全是老師自己說自己板書的。
三、啟發性思維過程意識不強。的確,當時學生沒反應,我以為是學生想不到,就自己說了寫了。伍老師說,學生想不到,你可以提示啟發他們從某段中先找找,引導學生找一處,再讓他們自己找。才會有獨立思考。
四、問題切入意識不強。問題提的太虛,學生不好回答。你的問題要有預設,學生會怎麼答,心中要有數。問題要靠近學生。
五、文題知識點意識不強。文題上面做文章。《大雁歸來》從「歸來」,就可以看出作者的喜歡情感。
六、臨場機制意識不強。和學生的溝通融合力還很不夠。
七、對知識點的理解意識不強。課文中的「威斯威」的方位地址要搞清楚。在哪?大雁是從那兒來還是到那兒去,大雁從哪兒到哪兒,是是春天去還是冬天去?
大雁的「聯合」力介紹中,一連串的地名,我也沒來得及查清楚。
總之,這節課非常清晰地凸現了我的整個課堂教學問題——文題與文體,問題與啟發,學情與機制,知識點與重難點,時間與內容,都是我應該致力於改進之處。
很清晰地明了這是我上得最糟糕的一節課。盡管糟糕之極,但我很喜歡——從來沒有如此清晰地認清自己的問題。
期待我課堂教學的「大雁歸來」!
大雁歸來教學反思 篇8
這節課結束了,這堂課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有兩點:
(1)選用朗讀法,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運用圈點,勾畫,品讀,討論,讀與寫結合的方法,抓住關鍵語句,反復咀嚼,從而領悟平易朴實的文字下深長的意味。
(2)老師飽滿的教學熱情,振奮的情緒狀態,感染了學生,激發了學生的情感,喚醒了學生的心靈,達到了學生與作者心靈相互溝通,和課文的內容發生了共鳴。
通過以上的教學,為了讓學生理解歸納文章的主旨,我用了充滿激情的語言過渡,如「同在藍天下,人鳥共家園。大雁是人類共同的朋友,同學們,我們應怎樣對待大雁呢?」大部分同學都能說「保護大雁,珍惜大雁,熱愛大雁」等。
我雖然根據本班的實際情況,設計了適合本班學情的幾個問題,但學生在活動的過程中欠認真,未把活動當回事,有些同學藉此機會講話,玩耍,部分基礎差的同學沒有積極主動的參與,興趣不高。
我認為作為教師,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要不斷更新語文教學理念,不斷鑽研教材,不斷更新教法,充分利用課堂教學這塊天地,激發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構建起嶄新的語文課堂。
3. 《大雁歸來》教學反思
《大雁歸來》是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文章,本單元所選的課文,以不同的形式表達了人們對生存環境的憂慮與思考。學習本單元,要在理解課文內容、熟悉科學文藝作品的同時,樹立環保意識。認真閱讀課文後,我發現,大雁的'形象,在作者的筆下,聲情並茂,躍然紙上。從內容上講,課文既介紹了有關大雁的知識,更用大量的筆墨抒發了自己的情懷。而細致研讀後就會發現,作者的側重點不在介紹知識而在抒發情懷,所以教學的重點,也應著重把握作者的情懷。但是如何設計教學過程呢?知識性、形象性、抒情性完美結合是本文寫作上的一大特色,是否可以從此入手?仔細斟酌後,決定以探究「知識性、形象性、抒情性」為本節課教學的重點內容,以「趣味導入(謎語導入)—感知知識性—品味形象性—感受抒情性—把握主旨」為教學思路進行教學,實現了教學目標。
一、有準備的課才上得有滋味。
這是一篇閱讀課文,課前,我布置學生進行了自學,學生得知要上公開課,也預習得特別認真,對課文熟悉到了一定程度,避免了老師講得頭頭是道,學生卻不知所雲、無所適從,同時,也保證了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效率得到提高。
二、教學重點的解讀不留痕跡。
本文的教學重點是把握作者的情懷。首先,在品味形象性的過程中,通過大量的生動形象的擬人句的分析與感悟,讓學生體會了作者對大大雁的喜愛之情,這為把握作者的情懷打下了基礎。其次,通過分析「對比」寫法,領會作者在分析對比中突出大雁的特徵,從而表達喜愛之情。再次,通過設計一系列問題,並引導學生對這些問題進行探究,在質疑探究中體會感情,把握主旨。最後,通過對目前世界及我國野生動物保護的形勢的相關資料的閱讀,學生意識到保護野生動物,保護環境形勢嚴峻,總結出本文作者在告訴我們:我們應敬畏生命,關愛自然,人與自然應和諧相處。
4. 八年級語文下冊《大雁歸來》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我們的教學經驗,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我整理的八年級語文下冊《大雁歸來》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八年級語文下冊《大雁歸來》教學反思 篇1
《大雁歸來》是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文章,本單元所選的課文,以不同的形式表達了人們對生存環境的憂慮與思考。學習本單元,要在理解課文內容、熟悉科學文藝作品的同時,樹立環保意識。認真閱讀課文後,我發現,大雁的形象,在作者的筆下,聲情並茂,躍然紙上。從內容上講,課文既介紹了有關大雁的知識,更用大量的筆墨抒發了自己的情懷。而細致研讀後就會發現,作者的側重點不在介紹知識而在抒發情懷,所以教學的重點,也應著重把握作者的情懷。但是如何設計教學過程呢?知識性、形象性、抒情性完美結合是本文寫作上的一大特色,是否可以從此入手?仔細斟酌後,決定以探究「知識性、形象性、抒情性」為本節課教學的重點內容,以「趣味導入(謎語導入)—感知知識性—品味形象性—感受抒情性—把握主旨」為教學思路進行教學,實現了教學目標。
一、有準備的課才上得有滋味。
這是一篇閱讀課文,課前,我布置學生進行了自學,學生得知要上公開課,也預習得特別認真,對課文熟悉到了一定程度,避免了老師講得頭頭是道,學生卻不知所雲、無所適從,同時,也保證了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效率得到提高。
二、教學重點的解讀不留痕跡。
本文的教學重點是把握作者的情懷。首先,在品味形象性的過程中,通過大量的生動形象的擬人句的分析與感悟,讓學生體會了作者對大大雁的喜愛之情,這為把握作者的情懷打下了基礎。其次,通過分析「對比」寫法,領會作者在分析對比中突出大雁的特徵,從而表達喜愛之情。再次,通過設計一系列問題,並引導學生對這些問題進行探究,在質疑探究中體會感情,把握主旨。最後,通過對目前世界及我國野生動物保護的形勢的相關資料的閱讀,學生意識到保護野生動物,保護環境形勢嚴峻,總結出本文作者在告訴我們:我們應敬畏生命,關愛自然,人與自然應和諧相處。
八年級語文下冊《大雁歸來》教學反思 篇2
一、 教學設計思想:
1 .輕知識,重文理
《沙鄉年鑒》是一本自然隨筆和哲學論文集,由美國著名生態學家、被譽為「大地的觀察者和思考者」的利奧波德所著。《大雁歸來》是該書中的一篇觀察筆記,文章內容具體詳實,描寫生動細膩,情感真切動人,又包含有作者理性的思考。有些人把這篇文章定位為科學小品文,這顯然是一種嚴重的誤讀。因為文中雖然也涉及到一些有關大雁的知識,但作者本意並非在介紹大雁,而是要描寫「沙鄉」這塊「世外桃源」里,自然萬物(包括人類)之間平等、自由、美妙、和諧的境界,並藉此表達自己「土地倫理」的觀點:人與土地是一個共同體,人只是這個共同體中的一員。為了獲得這個共同體的平衡和長遠發展,人類必須學會尊重共同體中的所有成員,以及這個共同體本身——這就是「土地倫理學」。基於以上認識,這篇課文應定位為一篇「觀察筆記式」的散文(隨筆)作品,由此確定教學重點應該是通過品味語言文字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思考,而非講授大雁的知識。
2 .淺閱讀,深感悟
語文課程的目標包含有三個維度,即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考慮到《大雁歸來》為翻譯作品,其語言文字已經不可避免地帶上了譯者的「個性解讀」,顯然不可能全然以語言文字為依據去理解作者的主題思想,但又不能離開課文空談作者的思想觀念,所以就定下了「重感悟」的教學重點。在教學中,力求讓學生和作者一起去「觀察」和「思考」,通過對課文語言文字的整體性品味和理解,深層次地感悟其中所包含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真正理解作者「土地共同體」的思想。這無疑是有難度的,但也正因為此,才能夠讓我們的語文課有點思想深度,而不僅僅停留在文字的表面。在具體的課堂教學結構中,設計的是從「觀察」(大雁的飛翔、聲音)到「思考」(大雁世界給予我們人類的啟示、作者的思想觀念),體現了由淺入深、由文字到思想、由感性到理性的層次性,最終從「我們」一詞突破,期望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感悟到作者看待自然萬物時的多角度和大視野,獲得一種全新的環保觀念——「土地倫理」。
3 .小課堂,大世界
一堂語文課,由於執教者在教材理解和處理上的差異,帶給學生的東西也是不一樣的。對於《大雁歸來》,一直有多種主題解讀,我的看法是:「呼籲『環保』」顯然粗淺了些;「呼喚『野性』的`回歸」更多的帶有「個性解讀」痕跡;而教參中認定的「保護野生動物、珍愛野生動物」則完全不符合作者的「土地倫理」觀念,是一種誤讀。其實,只要結合作者《沙鄉年鑒》中的其它文章,我們不難發現,作者真正追求、一心嚮往的是自然萬物之間平等、和諧的境界。從這個意義上說,「大雁世界」其實也正代表了「動物世界」、「植物世界」、「人類世界」等等……並且啟迪著我們對「土地」的思考。假如能在這短短的四十五分鍾里,不僅讓學生學會欣賞自然界美好和諧的畫面,且能給予他們一種思想上的「碰撞」,讓他們改變人們一貫以自然的「主宰者」身份居高臨下審視「自然」的視角,學得一種新的世界觀、人生觀,我以為,這節課就已經可以說是成功了。
二、 課後反思:
這節課,從教學的出發點上來說,是希望能夠引起同行們對語文教材「思想性」的關注,讓我們的語文課有語文課該有的「本色」,有語文課該有的「深度」,同時幫助學生建立起正確、積極、和諧的世界觀和價值觀。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無論這節課的教學設計思想如何正確、深入,也不管這節課的教學流程設計有多麼嚴謹有序,從最終的課堂呈現來看,教學效果卻很不盡人意,最為明顯的一個表現是「溫度」不夠,課堂氣氛比較低落。反思一下原因,不能排除一些客觀因素造成的評分偏低,如有些專家評委對教材的理解和處理有不同看法、絕大多數群眾評委更看重課堂氣氛的熱熱鬧鬧等等,但客觀原因畢竟不是最主要的,更應該反思的還是主觀上的不足。
1 .教學設計不夠「活」
如果僅僅從學生的實際獲得來看教學目標的達成,不謙虛地說,這節課已經達到了預設的目標。在老師一步步的引領下,學生跟著作者的腳步進行了「觀察和思考」,從觀察「大雁」的世界到思考「土地共同體」的問題,最終真正理解了「我們」這個關鍵詞中所包含的作者的平等、博愛、和諧的環保觀念,這也是教學這堂課真正的目的所在。可惜的是,這是通過老師一步一步的引導,最終以一部分同學的思考、發言來呈現的,而不是在一種有實效性的教學活動中由學生「頓悟」,不是在一種非常融洽和諧的師生交流中「豁然開朗」而得到的,這就不能不讓人反思在學情預估和教學設計上存在的問題。這樣一篇在大量感性的描寫中蘊涵著深刻理性的隨筆,這樣一種有高度有難度的環保觀念——「土地倫理」,要想讓初二學生真正深入理解,確實是有難度的,還是應該尋找一種學生比較感興趣的、又能夠行之有效的活動形式作為載體來實現教學,而不是像這堂課中所採用的研讀、討論等如此「家常」化的教學形式,這里就暴露出對學情預估的不足。如果能夠解決這一個關鍵問題,那麼就完全可以達到王曜君老師提出的「三有」要求——有序、有趣、有效。而現在的這節課,盡管在「有序」上做得不錯,但「有效」畢竟不足,原因就是因為整個教學設計上缺乏一個吸引學生的「活動點」、「亮點」,所以「有趣」還差得遠。
2 .教師調控不夠「靈」
在這堂課中,始終有一種感覺,就是台上學生們的表現有些緊張。這種緊張,不僅影響了學生思維的活躍性、語言的流暢度,也間接影響到老師在課堂上的情緒,最終導致課堂氣氛低落,不夠活躍。王曜君老師把課堂不足歸咎於教師的親和力不夠,而事實上,在平時的教學中,我自認為在學生面前還是很有親和力的,這又是怎麼回事呢?是學生的緊張造成了我的緊張,以致發揮失常了嗎?正在苦思冥想,不得其解時,俞建祥老師的一句話如醍醐灌頂,一下子驚醒了我。「學生的緊張是誰造成的?就是老師造成的!」是啊,課堂上,作為「組織者」、「引導者」的老師不是應該努力用自己的情緒、調控手段去影響學生的狀態嗎?怎麼可以反過來讓學生影響你呢?如果當時能夠多一些自身情緒的良好調控,多一些學生活動和心理方面的良性調控,這堂課不是就精彩得多了嗎?畢竟,那一部分敢於表現自己的學生的發言其實還是相當出彩的,缺少的,正是老師在語言、行動、情緒方面的靈活「調控」啊!看來下一步,在本身課堂情緒的調控方面、在學生活動的調控方面,還應該多多鍛煉自己,努力讓自己的課堂調控更加成熟。
3 .課堂氣氛不夠「和」
得出了上兩條「不足」後,這個不足的存在其實是理所當然的了。看來,一堂好的語文課,不僅要有「深度」,還應該有它最佳、最合適的「溫度」,才能夠使課堂更加和諧、美好。最後,真誠地希望得到各位老師更多的批評意見。
八年級語文下冊《大雁歸來》教學反思 篇3
《大雁歸來》節選自《沙鄉年鑒》,這是一本自然隨筆和哲學論文集,由美國著名生態學家、被譽為「大地的觀察者和思考者」的利奧波德所著。
反復研讀文本以後,有以下幾點思考:
(1)《大雁歸來》應定位為一篇「觀察筆記式」的散文(隨筆)作品而不是科學小品,由此確定本課教學重點應該是通過品味語言文字感受作者的情感;
(2)對《大雁歸來》的主題有多種解讀,我的看法是:「呼籲『環保』」顯然淺了一些;「呼喚『野性』的回歸」更多的帶有「個性解讀」痕跡;而教參中認定的「 保護野生動物、珍愛野生動物」則完全不符合作者的「土地倫理」觀念,是一種誤讀。其實,只要結合作者的觀念,我們不難發現,作者真正追求、一心嚮往的其實是自然萬物之間平等、和諧的境界。如何使學生理解作者的這一觀念,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本課的教學設計由淺入深,由感性到理性,層層推進。既體現了「語文」課的本色,又實現了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
範例七
1、培養學生骨幹,落實學困生輔導。我通過安排兩次四人小組討論交流,全班交流。在整個過程中實現了對學生骨乾的培養,讓骨幹帶動其它學生學習,多次運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參考內容,既是拓寬所有學生的視野,更是對學困生進行有益幫助,他們從課件的內容上感受到了應學習掌握的知識點,又可以幫助其記筆記,平時教師只是一味點撥,板書少量內容,學困生記筆記很困難,多媒體完全解決了這一困難,還節省了大量教學時間,有利於增大課堂容量,讓優生吃個飽,學困生學個好!
2、圖、文、聲完美結合,生動有趣。教學中多次運用多媒體課件,課件內容很豐富,圖、文字、聲音完美結合,學生聽起課來就不覺的枯燥無味了,從而減輕了學習知識的難度。尤其是激發了學困生學習知識的熱情,這是傳統課堂根本不能辦到的。多媒體教學真是趣味無窮!
3、在以後的教學中,要注意充分利用農村遠程教育資源,在整合多媒體課件時盡量做到將知識性、美觀性、娛樂性容為一體,切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掌握知識的速度,讓全體學生在快樂中學習知識,從而使學困生樂學,優生更優!
八年級語文下冊《大雁歸來》教學反思 篇4
《大雁歸來》是美國著名環保人士利奧波德的作品。文章用極為細膩的語言講述有關大雁知識,並更多的向我們傳達了作者對大雁對自然的情懷。我很喜歡這篇文章。我想我在教學中應該使我的學生也喜歡上這篇文章,如果學生能喜歡上這篇文章,我就算成功了。
單純把講解大雁的生活習性的話是沒有辦法吸引學生的。更何況語文課不是生物課。新課標提倡培養學生的語感,我覺得語感就像打籃球一樣,要有球感。教練在訓練球員打籃球時,一般是通過大運動量的練習。語文課我想應該與之有相似之處,那就是反復朗讀。所以我在設計本課時就把重頭戲放在朗讀上。我用了首先要求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但我的學生竟然都選擇了默讀,通過這次朗讀我解決了關於大雁生活習性的一些知識的查找。第二次我要求學生放聲讀,體會一下作者的情懷,學生基本上做到了。然後是精讀課文,我要學生找出描寫大雁的幾幅畫面,找出自己喜歡的一幅畫面朗讀學生完成的還行,最後是檢驗這幾次朗讀的成果,要求學生仿寫句子,後來驗證學生完成的也很好。我覺得我這樣的設計也是有梯度的,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但我對這次公開課的結果很不滿意。首先是情境創設還不夠,我講課有些著急,如果我能讓學生把那首詩朗讀一遍,最好把那首歌放給學生聽就好了。本來我想把我國那首《雁南飛》放給學生聽,後來我覺得這首個太傷感,就改成現在這首外國歌,從網上下載這首歌有些費事,我就把歌詞打到大屏幕上。第二是學生的預習情況不佳,這通過學生的朗讀情況可以看出來,這說明我平時強調的不夠。
新課程標准提出:初中語文教學應注重對學生基本功的培養與提高,尤其應加強語言表達能力、閱讀能力及寫作能力,並且充實詞語積累量,培養科學理性的精神和人文關懷的精神,全面提高語文素養。而這一切都應在保證教學以學生為主體及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前提下進行,並通過「自主、合作、探究」以及師生互動的形式實現教學目標。這次公開課我覺得我是基本上達到教學目標,距離優秀教師差的還很遠。
八年級語文下冊《大雁歸來》教學反思 篇5
《大雁歸來》用擬人手法描寫大雁,表達了作者對大雁的喜愛之情。通過教學反思,教師可以盡早發現一些教學不足,比如說教學設計上出現哪些問題、課堂交流和啟迪是否得當、課後訓練是否到位等等,從而為自身教學水平的提高累計經驗。
在這節課中我設計了這樣兩個品味的環節。
一是讓學生速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內容,並以「讀了 ,我知道了 。」的句式講述你所知道的內容。並給學生作了示例:讀了第一段,我知道了大雁通常是在三月飛回來的。
二是讓學生小組討論,品味語言,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樣給學生一個固定的句式:「讀了 ,我感受到了 。」和上一個環節一樣,給學生一個示例:讀「一隻燕子的來臨說明不了春天,但當一群大雁沖破了三月暖流的霧靄時,春天就來到了。」在對比中,我感受到大雁是春天真正的使者,在作者心中,大雁與人類一樣具有靈性。
同時還設計了一個仿寫的環節,給學生一個句子:「一隻燕子的來臨說明不了春天,但當一群大雁沖破了三月暖流的霧靄時,春天就來到了。」先讓學生對句子進行分析,找到特點,然後進行仿寫練習。許多學生都寫出了較好的句子。
例如:一根白發說明不了歲月的蒼老,但當銀發占據全部的黑發時,人就老了。
一隻青蛙的來臨說明不了夏天的到來,但當一陣蛙鳴沖破了六月的暖和的細雨時,夏天就來到了。
一滴雨點的掉落說明不了暴風雨的來臨,但當狂風雷電沖破那烏雲密布的昏暗時,暴風雨就來到了。
一片兒雪花的來臨說明不了冬天的到來,但當一場狂風暴雪擊破了臘月的寒氣時,冬天就來到了。
一棵小草的萌發說明不了春天的到來,但當大地披上綠紗時,春天就來到了。
這一節課使我又一次深刻的意識到只有充分的發揮學生的主體能動作用,課堂才能夠活起來。這樣的課學生喜歡上,語文中的聽說讀寫練習也達到了預期的目標。
八年級語文下冊《大雁歸來》教學反思 篇6
這節課結束了,這堂課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有兩點:
(1)選用朗讀法,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運用圈點,勾畫,品讀,討論,讀與寫結合的方法,抓住關鍵語句,反復咀嚼,從而領悟平易朴實的文字下深長的意味。
(2)老師飽滿的教學熱情,振奮的情緒狀態,感染了學生,激發了學生的情感,喚醒了學生的心靈,達到了學生與作者心靈相互溝通,和課文的內容發生了共鳴。
通過以上的教學,為了讓學生理解歸納文章的主旨,我用了充滿激情的語言過渡,如「同在藍天下,人鳥共家園。大雁是人類共同的朋友,同學們,我們應怎樣對待大雁呢?」大部分同學都能說「保護大雁,珍惜大雁,熱愛大雁」等。
我雖然根據本班的實際情況,設計了適合本班學情的幾個問題,但學生在活動的過程中欠認真,未把活動當回事,有些同學藉此機會講話,玩耍,部分基礎差的同學沒有積極主動的參與,興趣不高。
我認為作為教師,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要不斷更新語文教學理念,不斷鑽研教材,不斷更新教法,充分利用課堂教學這塊天地,激發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構建起嶄新的語文課堂。
八年級語文下冊《大雁歸來》教學反思 篇7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在教學這課時,是將問題交給學生自己去解決,進行自我培訓、自我提升、自我發展。我認為教師不要再一味地逞「口舌之能」,而應充分讓學生去想、去做,教師只需做個親切而睿智的點化者,組織者就行。在學習目標制定時,可嘗試著讓學生參與,讓學生知道什麼樣的問題有價值,實踐「我要學」。分值的計算,在某種程度上,既可以衡量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又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課堂真正成為學生展現自我、發展自我的舞台。堅信「我能學」。
我們要更新教師的教學觀,大膽實踐,不斷創新,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真正讓學生在課堂上成為學習的主動者。
5. 《大雁歸來》教學反思5則
《大雁歸來》教學反思1:
這節課,從教學的出發點上來說,是希望能夠引起同行們對語文教材“思想性”的關注,讓我們的語文課有語文課該有的“本色”,有語文課該有的“深度”,同時幫助學生建立起正確、積極、和諧的世界觀和價值觀。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無論這節課的教學設計思想如何正確、深入,也不管這節課的教學流程設計有多麼嚴謹有序,從最終的課堂呈現來看,教學效果卻很不盡人意,最為明顯的一個表現是“溫度”不夠,課堂氣氛比較低落。反思一下原因,不能排除一些客觀因素造成的評分偏低,如有些專家評委對教材的理解和處理有不同看法、絕大多數群眾評委更看重課堂氣氛的熱熱鬧鬧等等,但客觀原因畢竟不是最主要的,更應該反思的還是主觀上的不足。
《大雁歸來》教學反思2:
只有充分的發揮學生的主體能動作用,課堂才能夠活起來。這樣的課學生喜歡上,語文中的聽說讀寫練習也達到了預期的目標。通過這節課,我總結出四點,即注重引導、注重貫穿、注重聯系、注重靈活。
這篇文章對於老師來說沒有任何難度,但對於學生,某些句子還是不容易理解的,畢竟這是篇翻譯過來的文章。當然,我沒有把自己的見解強加於學生,而是把探究的主動權交給了他們。我看到了學生自己經過努力獲取知識後的喜悅。教師在進行課堂環節設計時一定考慮到學生能夠獨立完成的任務,自己一定不要代勞。那麼教師就無事可做了嗎?不是的,教師的引導者身份一定要發揮重大作用。在教學中教師的組織、引導的到位與否往往決定著課堂的成敗。
如果說提問就像貫穿課堂的線索 ,那麼追問就是一顆顆璀璨的珍珠。它一步步引發著學生的思考,並最終走向謎底。課堂中不可能沒有提問。不僅教師能創設問題,學生也要能主動發現問題。然而,教師絕不止步於學生對表面現象的解釋和對一個問題的解答,也從來不給學生的思維活動劃句號,必須不斷的啟發和引導。長此以往,對學生邏輯思維的培養大有益處。比如在案例中我從來不在學生的首次回答後就此打住而是緊接著往深入處啟發,一次鼓勵他進一步思考。
加強課內、課外的聯系,充實了課堂教學內容。師生關系民主平等,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互動充分,課堂氣氛輕松活躍。培養了學生的人文精神,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養,達到了預設的效果。
通過靈活改進教學設計上課情況的反饋,可以看出處於新課課程改革下的每一位教師都應重新審視教學的意義,重新構建新的教學觀念,自覺變革自身的教師角色和教育教學行為,創造性地實施新課程,在新課程實施中敢於突破傳統教學思路,創造開放而有活力的課堂。而要想創造出開放而有活力的課堂,我們教師必須用心感悟教材,挖掘教材,不斷創新教學設計,大膽嘗試,使語文課堂教學充滿生機、充滿新意,在課堂上,我們必須充分尊重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尊重學生讀書體驗,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自己主動地去思考、去鑽研。如在調整後的《大雁歸來》上課過程中,我只是讓學生們在默讀課文後找作者迎接大雁歸來的感情句,而在第二環節中,通過學生再次閱讀歸納提煉,小組討論談自己的想法。並結合學生情緒和課堂需求調整教學設計。在這兩個環節中,教師只是設疑、傾聽,幾乎沒有過多的言語,而學生卻有了交流的時間,這樣的改進便遵循了學生是課堂的主人這一新理念。
總之,關於本次案例中表現出來的一些問題和值得反思的地方,我將繼續探討。希望大家提出寶貴意見
《大雁歸來》教學反思3:
這節課,從教學的出發點上來說,是希望能夠引起同行們對語文教材“思想性”的關注,讓我們的語文課有語文課該有的“本色”,有語文課該有的“深度”,同時幫助學生建立起正確、積極、和諧的世界觀和價值觀。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無論這節課的教學設計思想如何正確、深入,也不管這節課的教學流程設計有多麼嚴謹有序,從最終的課堂呈現來看,教學效果卻很不盡人意,最為明顯的一個表現是“溫度”不夠,課堂氣氛比較低落。反思一下原因,不能排除一些客觀因素造成的評分偏低,如有些專家評委對教材的理解和處理有不同看法、絕大多數群眾評委更看重課堂氣氛的熱熱鬧鬧等等,但客觀原因畢竟不是最主要的,更應該反思的還是主觀上的不足。
1.教學設計不夠“活”
如果僅僅從學生的實際獲得來看教學目標的達成,不謙虛地說,這節課已經達到了預設的目標。在老師一步步的引領下,學生跟著作者的腳步進行了“觀察和思考”,從觀察“大雁”的世界到思考“土地共同體”的問題,最終真正理解了“我們”這個關鍵詞中所包含的作者的平等、博愛、和諧的環保觀念,這也是教學這堂課真正的目的所在。可惜的是,這是通過老師一步一步的引導,最終以一部分同學的思考、發言來呈現的,而不是在一種有實效性的教學活動中由學生“頓悟”,不是在一種非常融洽和諧的師生交流中“豁然開朗”而得到的,這就不能不讓人反思在學情預估和教學設計上存在的問題。
這樣一篇在大量感性的描寫中蘊涵著深刻理性的隨筆,這樣一種有高度有難度的環保觀念——“土地倫理”,要想讓初二學生真正深入理解,確實是有難度的,還是應該尋找一種學生比較感興趣的、又能夠行之有效的活動形式作為載體來實現教學,而不是像這堂課中所採用的研讀、討論等如此“家常”化的教學形式,這里就暴露出對學情預估的不足。
如果能夠解決這一個關鍵問題,那麼就完全可以達到 王曜君老師提出的“三有”要求——有序、有趣、有效。而現在的這節課,盡管在“有序”上做得不錯,但“有效”畢竟不足,原因就是因為整個教學設計上缺乏一個吸引學生的“活動點”、“亮點”,所以“有趣”還差得遠。
2.教師調控不夠“靈”
在這堂課中,始終有一種感覺,就是台上學生們的表現有些緊張。這種緊張,不僅影響了學生思維的活躍性、語言的流暢度,也間接影響到老師在課堂上的情緒,最終導致課堂氣氛低落,不夠活躍。王曜君老師把課堂不足歸咎於教師的親和力不夠,而事實上,在平時的教學中,我自認為在學生面前還是很有親和力的,這又是怎麼回事呢?是學生的緊張造成了我的緊張,以致發揮失常了嗎?
正在苦思冥想,不得其解時,俞建祥老師的一句話如醍醐灌頂,一下子驚醒了我。“學生的緊張是誰造成的?就是老師造成的!”是啊,課堂上,作為“組織者”、“引導者”的老師不是應該努力用自己的情緒、調控手段去影響學生的狀態嗎?怎麼可以反過來讓學生影響你呢?如果當時能夠多一些自身情緒的良好調控,多一些學生活動和心理方面的良性調控,這堂課不是就精彩得多了嗎?畢竟,那一部分敢於表現自己的學生的發言其實還是相當出彩的,缺少的,正是老師在語言、行動、情緒方面的靈活“調控”啊!看來下一步,在本身課堂情緒的調控方面、在學生活動的調控方面,還應該多多鍛煉自己,努力讓自己的課堂調控更加成熟。
3.課堂氣氛不夠“和”
得出了上兩條“不足”後,這個不足的存在其實是理所當然的了。
看來,一堂好的語文課,不僅要有“深度”,還應該有它最佳、最合適的“溫度”,才能夠使課堂更加和諧、美好。最後,真誠地希望得到各位老師更多的批評意見
《大雁歸來》教學反思4:
一堂語文課,由於教師在教材理解和處理上的差異,帶給學生的東西也是不一樣的。對於《大雁歸來》,一直有多種主題解讀,我的看法是:“呼籲‘環保’”顯然粗淺了些;“呼喚‘野性’的回歸”更多的帶有“個性解讀”痕跡;而教參中認定的“保護野生動物、珍愛野生動物”則完全不符合作者的“土地倫理”觀念,是一種誤讀。其實,只要結合作者《沙鄉年鑒》中的其它文章,我們不難發現,作者真正追求、一心嚮往的是自然萬物之間平等、和諧的境界。
從這個意義上說,“大雁世界”其實也正代表了“動物世界”、“植物世界”、“人類世界”等等……並且啟迪著我們對“土地”的思考。假如能在這短短的四十五分鍾里,不僅讓學生學會欣賞自然界美好和諧的畫面,且能給予他們一種思想上的“碰撞”,讓他們改變人們一貫以自然的“主宰者”身份居高臨下審視“自然”的視角,學得一種新的世界觀、人生觀,我以為,這節課就可以說是基本成功了。
這節課,從教學的出發點上來說,是希望能夠讓我們的語文課有語文課該有的“本色”,有語文課該有的“深度”,同時幫助學生建立起正確、積極、和諧的世界觀和價值觀。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無論這節課的教學設計思想如何正確、深入,也不管這節課的教學流程設計有多麼嚴謹有序,從最終的課堂呈現來看,教學效果卻很不盡人意,最為明顯的一個表現是“溫度”不夠,課堂氣氛比較低落。反思一下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教學設計不夠“活”
如果僅僅從學生的實際獲得來看教學目標的達成,不謙虛地說,這節課已經達到了預設的目標。在老師一步步的引領下,學生跟著作者的腳步進行了“觀察和思考”,從觀察“大雁”的世界到思考“土地共同體”的問題,最終真正理解了“我們”這個關鍵詞中所包含的作者的平等、博愛、和諧的環保觀念,這也是教學這堂課真正的目的所在。可惜的是,這是通過老師一步一步的引導,最終以一部分同學的思考、發言來呈現的,而不是在一種有實效性的教學活動中由學生“頓悟”,不是在一種非常融洽和諧的師生交流中“豁然開朗”而得到的,這就不能不讓人反思在學情預估和教學設計上存在的問題。
這樣一篇在大量感性的描寫中蘊涵著深刻理性的隨筆,這樣一種有高度有難度的環保觀念——“土地倫理”,要想讓初二學生真正深入理解,確實是有難度的,還是應該尋找一種學生比較感興趣的、又能夠行之有效的活動形式作為載體來實現教學,而不是像這堂課中所採用的研讀、討論等如此“家常”化的教學形式,這里就暴露出對學情預估的不足。
2.調控不夠“靈”
在這堂課中,始終有一種感覺,就是台上學生們的表現有些緊張。這種緊張,不僅影響了學生思維的活躍性、語言的流暢度,也間接影響到老師在課堂上的情緒,最終導致課堂氣氛低落,不夠活躍。王曜君老師把課堂不足歸咎於教師的親和力不夠,而事實上,在平時的教學中,我自認為在學生面前還是很有親和力的,這又是怎麼回事呢?是學生的緊張造成了我的緊張,以致發揮失常了嗎?
課堂上,作為“組織者”、“引導者”的老師不是應該努力用自己的情緒、調控手段去影響學生的狀態嗎?怎麼可以反過來讓學生影響你呢?如果當時能夠多一些自身情緒的良好調控,多一些學生活動和心理方面的良性調控,這堂課不是就精彩得多了嗎?畢竟,那一部分敢於表現自己的學生的發言其實還是相當出彩的,缺少的,正是老師在語言、行動、情緒方面的靈活“調控”啊!看來下一步,在本身課堂情緒的調控方面、在學生活動的調控方面,還應該多多鍛煉自己,努力讓自己的課堂調控更加成熟。
3.課堂氣氛不夠“和”
得出了上兩條“不足”後,這個不足的存在其實是理所當然的了。
看來,一堂好的語文課,不僅要有“深度”,還應該有它最佳、最合適的“溫度”,才能夠使課堂更加和諧、美好。
《大雁歸來》教學反思5:
《大雁歸來》是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文章,本單元所選的課文,以不同的形式表達了人們對生存環境的憂慮與思考。學習本單元,要在理解課文內容、熟悉科學文藝作品的同時,樹立環保意識。認真閱讀課文後,我發現,大雁的形象,在作者的筆下,聲情並茂,躍然紙上。從內容上講,課文既介紹了有關大雁的知識,更用大量的筆墨抒發了自己的情懷。而細心研讀後就會發現,作者的側重點不在介紹知識而在抒發情懷,所以教學的重點,也應著重把握作者的情懷。但是如何設計教學過程呢?知識性、形象性、抒情性完美結合是本文寫作上的一大特色,是否可以從此入手?仔細斟酌後,決定以探究“知識性、形象性、抒情性”為本節課教學的重點內容,以“趣味導入( 謎語 導入)—感知知識性—品味形象性—感受抒情性—把握主旨”為教學思路進行教學,實現了教學目標。
一、有準備的課才上得有滋味。這是一篇閱讀課文,課前,我布置學生進行了自學,學生得知要上公開課,也預習得特別認真,對課文熟悉到了一定程度,避免了老師講得頭頭是道,學生卻不知所雲、無所適從,同時,也保證了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效率得到提高。
二、教學重點的解讀不留痕跡。本文的教學重點是把握作者的情懷。首先,在品味形象性的過程中,通過大量的生動形象的擬人句的分析與感悟,讓學生體會了作者對大大雁的喜愛之情,這為把握作者的情懷打下了基礎。其次,通過分析“對比”寫法,領會作者在分析對比中突出大雁的特徵,從而表達喜愛之情。再次,通過設計一系列問題,並引導學生對這些問題進行探究,在質疑探究中體會感情,把握主旨。最後,通過對目前世界及我國野生動物保護的形勢的相關資料的閱讀,學生意識到保護野生動物,保護環境形勢嚴峻,總結出本文作者在告訴我們:我們應敬畏生命,關愛自然,人與自然應和諧相處。這樣,升華了學生的認識,也升華了主題。
這是一篇語言優美、抒情性極強的文章,學習過程中宜在讀中感悟,但因時間有限,未能安排賞讀,我覺得是一件憾事。哎!魚和熊掌總是不可兼得。
6. 《大雁歸來》教學反思
《大雁歸來》教學反思1:
《大雁歸來》是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文章,本單元所選的課文,以不同的形式表達了人們對生存環境的憂慮與思考。學習本單元,要在理解課文內容、熟悉科學文藝作品的同時,樹立環保意識。認真閱讀課文後,我發現,大雁的形象,在作者的筆下,聲情並茂,躍然紙上。從內容上講,課文既介紹了有關大雁的知識,更用大量的筆墨抒發了自己的情懷。而細心研讀後就會發現,作者的側重點不在介紹知識而在抒發情懷,所以教學的重點,也應著重把握作者的情懷。但是如何設計教學過程呢?知識性、形象性、抒情性完美結合是本文寫作上的一大特色,是否可以從此入手?仔細斟酌後,決定以探究“知識性、形象性、抒情性”為本節課教學的重點內容,以“趣味導入(謎語導入)—感知知識性—品味形象性—感受抒情性—把握主旨”為教學思路進行教學,實現了教學目標。
一、有準備的課才上得有滋味。這是一篇閱讀課文,課前,我布置學生進行了自學,學生得知要上公開課,也預習得特別認真,對課文熟悉到了一定程度,避免了老師講得頭頭是道,學生卻不知所雲、無所適從,同時,也保證了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效率得到提高。
二、教學重點的解讀不留痕跡。本文的教學重點是把握作者的情懷。首先,在品味形象性的過程中,通過大量的生動形象的擬人句的分析與感悟,讓學生體會了作者對大大雁的喜愛之情,這為把握作者的情懷打下了基礎。其次,通過分析“對比”寫法,領會作者在分析對比中突出大雁的特徵,從而表達喜愛之情。再次,通過設計一系列問題,並引導學生對這些問題進行探究,在質疑探究中體會感情,把握主旨。最後,通過對目前世界及我國野生動物保護的形勢的相關資料的閱讀,學生意識到保護野生動物,保護環境形勢嚴峻,總結出本文作者在告訴我們:我們應敬畏生命,關愛自然,人與自然應和諧相處。這樣,升華了學生的認識,也升華了主題。
這是一篇語言優美、抒情性極強的文章,學習過程中宜在讀中感悟,但因時間有限,未能安排賞讀,我覺得是一件憾事。哎!魚和熊掌總是不可兼得。
《大雁歸來》教學反思2:
一堂語文課,由於教師在教材理解和處理上的差異,帶給學生的東西也是不一樣的。對於《大雁歸來》,一直有多種主題解讀,我的看法是:“呼籲‘環保’”顯然粗淺了些;“呼喚‘野性’的回歸”更多的帶有“個性解讀”痕跡;而教參中認定的“保護野生動物、珍愛野生動物”則完全不符合作者的“土地倫理”觀念,是一種誤讀。其實,只要結合作者《沙鄉年鑒》中的其它文章,我們不難發現,作者真正追求、一心嚮往的是自然萬物之間平等、和諧的境界。
從這個意義上說,“大雁世界”其實也正代表了“動物世界”、“植物世界”、“人類世界”等等……並且啟迪著我們對“土地”的思考。假如能在這短短的四十五分鍾里,不僅讓學生學會欣賞自然界美好和諧的畫面,且能給予他們一種思想上的“碰撞”,讓他們改變人們一貫以自然的“主宰者”身份居高臨下審視“自然”的視角,學得一種新的世界觀、人生觀,我以為,這節課就可以說是基本成功了。
這節課,從教學的出發點上來說,是希望能夠讓我們的語文課有語文課該有的“本色”,有語文課該有的“深度”,同時幫助學生建立起正確、積極、和諧的'世界觀和價值觀。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無論這節課的教學設計思想如何正確、深入,也不管這節課的教學流程設計有多麼嚴謹有序,從最終的課堂呈現來看,教學效果卻很不盡人意,最為明顯的一個表現是“溫度”不夠,課堂氣氛比較低落。反思一下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教學設計不夠“活”
如果僅僅從學生的實際獲得來看教學目標的達成,不謙虛地說,這節課已經達到了預設的目標。在老師一步步的引領下,學生跟著作者的腳步進行了“觀察和思考”,從觀察“大雁”的世界到思考“土地共同體”的問題,最終真正理解了“我們”這個關鍵詞中所包含的作者的平等、博愛、和諧的環保觀念,這也是教學這堂課真正的目的所在。可惜的是,這是通過老師一步一步的引導,最終以一部分同學的思考、發言來呈現的,而不是在一種有實效性的教學活動中由學生“頓悟”,不是在一種非常融洽和諧的師生交流中“豁然開朗”而得到的,這就不能不讓人反思在學情預估和教學設計上存在的問題。
這樣一篇在大量感性的描寫中蘊涵著深刻理性的隨筆,這樣一種有高度有難度的環保觀念——“土地倫理”,要想讓初二學生真正深入理解,確實是有難度的,還是應該尋找一種學生比較感興趣的、又能夠行之有效的活動形式作為載體來實現教學,而不是像這堂課中所採用的研讀、討論等如此“家常”化的教學形式,這里就暴露出對學情預估的不足。
2.調控不夠“靈”
在這堂課中,始終有一種感覺,就是台上學生們的表現有些緊張。這種緊張,不僅影響了學生思維的活躍性、語言的流暢度,也間接影響到老師在課堂上的情緒,最終導致課堂氣氛低落,不夠活躍。王曜君老師把課堂不足歸咎於教師的親和力不夠,而事實上,在平時的教學中,我自認為在學生面前還是很有親和力的,這又是怎麼回事呢?是學生的緊張造成了我的緊張,以致發揮失常了嗎?
課堂上,作為“組織者”、“引導者”的老師不是應該努力用自己的情緒、調控手段去影響學生的狀態嗎?怎麼可以反過來讓學生影響你呢?如果當時能夠多一些自身情緒的良好調控,多一些學生活動和心理方面的良性調控,這堂課不是就精彩得多了嗎?畢竟,那一部分敢於表現自己的學生的發言其實還是相當出彩的,缺少的,正是老師在語言、行動、情緒方面的靈活“調控”啊!看來下一步,在本身課堂情緒的調控方面、在學生活動的調控方面,還應該多多鍛煉自己,努力讓自己的課堂調控更加成熟。
3.課堂氣氛不夠“和”
得出了上兩條“不足”後,這個不足的存在其實是理所當然的了。
看來,一堂好的語文課,不僅要有“深度”,還應該有它最佳、最合適的“溫度”,才能夠使課堂更加和諧、美好。
《大雁歸來》教學反思3:
只有充分的發揮學生的主體能動作用,課堂才能夠活起來。這樣的課學生喜歡上,語文中的聽說讀寫練習也達到了預期的目標。通過這節課,我總結出四點,即注重引導、注重貫穿、注重聯系、注重靈活。
這篇文章對於老師來說沒有任何難度,但對於學生,某些句子還是不容易理解的,畢竟這是篇翻譯過來的文章。當然,我沒有把自己的見解強加於學生,而是把探究的主動權交給了他們。我看到了學生自己經過努力獲取知識後的喜悅。教師在進行課堂環節設計時一定考慮到學生能夠獨立完成的任務,自己一定不要代勞。那麼教師就無事可做了嗎?不是的,教師的引導者身份一定要發揮重大作用。在教學中教師的組織、引導的到位與否往往決定著課堂的成敗。
如果說提問就像貫穿課堂的線索 ,那麼追問就是一顆顆璀璨的珍珠。它一步步引發著學生的思考,並最終走向謎底。課堂中不可能沒有提問。不僅教師能創設問題,學生也要能主動發現問題。然而,教師絕不止步於學生對表面現象的解釋和對一個問題的解答,也從來不給學生的思維活動劃句號,必須不斷的啟發和引導。長此以往,對學生邏輯思維的培養大有益處。比如在案例中我從來不在學生的首次回答後就此打住而是緊接著往深入處啟發,一次鼓勵他進一步思考。
加強課內、課外的聯系,充實了課堂教學內容。師生關系民主平等,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互動充分,課堂氣氛輕松活躍。培養了學生的人文精神,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養,達到了預設的效果。
通過靈活改進教學設計上課情況的反饋,可以看出處於新課課程改革下的每一位教師都應重新審視教學的意義,重新構建新的教學觀念,自覺變革自身的教師角色和教育教學行為,創造性地實施新課程,在新課程實施中敢於突破傳統教學思路,創造開放而有活力的課堂。而要想創造出開放而有活力的課堂,我們教師必須用心感悟教材,挖掘教材,不斷創新教學設計,大膽嘗試,使語文課堂教學充滿生機、充滿新意,在課堂上,我們必須充分尊重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尊重學生讀書體驗,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自己主動地去思考、去鑽研。如在調整後的《大雁歸來》上課過程中,我只是讓學生們在默讀課文後找作者迎接大雁歸來的感情句,而在第二環節中,通過學生再次閱讀歸納提煉,小組討論談自己的想法。並結合學生情緒和課堂需求調整教學設計。在這兩個環節中,教師只是設疑、傾聽,幾乎沒有過多的言語,而學生卻有了交流的時間,這樣的改進便遵循了學生是課堂的主人這一新理念。
總之,關於本次案例中表現出來的一些問題和值得反思的地方,我將繼續探討。希望大家提出寶貴意見。
7. 可愛的小鳥閱讀答案
我讀書!讀書讓我知道了什麼是酸?什麼是甜?什麼是苦?什麼是辣?讀書讓我知道了怎麼為人處事,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於可愛的小鳥 閱讀答案 ,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可愛的小鳥
愛的小鳥沒有一片綠葉,沒有一縷炊煙,沒有一粒泥土,沒有一絲花香,只有水的世界,雲的海洋。
一陣台風襲過,一隻孤單的小鳥無家可歸,落到被卷到海里的木板上,乘流而下,姍姍而來,近了,近了……
忽然,小鳥張開翅膀,在人們頭頂(盤旋旋繞)了幾圈,「撲啦」一聲落到了船上。許是累了?還是發現了「新大陸」?水手攆它,它不走;抓它,它乖乖地落在掌心。可愛的小鳥和善良的水手結成了朋友。瞧,它多美麗,嬌巧的小嘴,啄理著綠色的羽毛;鴨子樣的扁腳,呈現出春草的鵝黃。水手們把它帶到艙里,給它「搭鋪」,讓它在船土安家落戶。每天,把分到的一塑料桶淡水勻給它喝,把從祖國帶來的鮮美的魚肉分給它吃。天長日久,小鳥和水手的感情日趨篤厚。
清晨,當第一束陽光(照進射進)舷窗時,它便敞開美麗的歌喉,唱啊唱,嚶嚶有韻,宛如春水淙淙。人類給它以生命,它毫不慳吝地把自己的藝術青春奉獻給了哺育它的人。可能都是這樣?藝術家們的青春只會獻給尊敬他們的人。
小鳥給遠航生活(塗上蒙上)了一層浪漫色調。返航時,人們愛不釋手,戀戀不舍地想把它帶到異鄉。可小鳥憔悴了,給水,不喝!喂肉,不吃!油亮的羽毛失去了光澤。是呀,我們有自己的祖國,小烏也有它的歸宿,人和動物都是一樣啊,哪兒也不如故鄉好!
慈愛的水手們決定放開它,讓它回到大海的搖籃去,回到藍色的故鄉去。離別前,這個大自然的朋友與水手們留影紀念。它站在許多人的頭上,肩上,掌上,胳膊上,與喂養過它的人們,一起融進那藍色的畫面……
1.畫去括弧中不正確的詞語。
2.結合上下文解釋詞語。
毫不慳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愛不釋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照第1自然段寫一句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鳥和水手為什麼能結為朋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可小鳥憔悴了,給水,不喝!喂肉,不吃!」 句子 中連用兩個感嘆號,你有什麼感覺?你能想像一下,小鳥在想什麼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畫去:旋繞照進塗上
2.一點也不小氣。喜歡的東西捨不得放手,形容極其喜愛。
3.「略」
4.水手們給小鳥搭鋪、喂水、魚肉;和小鳥友好相處。
5.小鳥在想家,思念親人。
可愛的小鳥閱讀答案相關 文章 :
★ 人教版五年級語文試題
★ 語文六年級上冊復習資料(附四套期末試卷)
★ 鶯鳥與鐵星閱讀試題及答案
★ 最新一年級語文復習計劃大全
★ 國慶節送什麼禮物最好
★ 初中八年級語文《大雁歸來》優選教案
★ 小學二年級語文《鳥島》備課教案
★ 小學語文單元教學反思
★ 艷打一成語的答案
★ 遷到邁打一成語的答案
8. 《大雁歸來》教學反思
在快速變化和不斷變革的新時代,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反思自己,必須要讓自己抽身出來看事件或者場景,看一段歷程當中的自己。反思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大雁歸來》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大雁歸來》教學反思 篇1
這節課,從教學的出發點上來說,是希望能夠引起同行們對語文教材「思想性」的關注,讓我們的語文課有語文課該有的「本色」,有語文課該有的「深度」,同時幫助學生建立起正確、積極、和諧的世界觀和價值觀。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無論這節課的教學設計思想如何正確、深入,也不管這節課的教學流程設計有多麼嚴謹有序,從最終的課堂呈現來看,教學效果卻很不盡人意,最為明顯的一個表現是「溫度」不夠,課堂氣氛比較低落。
反思一下原因,不能排除一些客觀因素造成的評分偏低,如有些專家評委對教材的理解和處理有不同看法、絕大多數群眾評委更看重課堂氣氛的熱熱鬧鬧等等,但客觀原因畢竟不是最主要的,更應該反思的還是主觀上的不足。
《大雁歸來》教學反思 篇2
只有充分的發揮學生的主體能動作用,課堂才能夠活起來。這樣的課學生喜歡上,語文中的聽說讀寫練習也達到了預期的目標。通過這節課,我總結出四點,即注重引導、注重貫穿、注重聯系、注重靈活。
這篇文章對於老師來說沒有任何難度,但對於學生,某些句子還是不容易理解的,畢竟這是篇翻譯過來的文章。當然,我沒有把自己的見解強加於學生,而是把探究的主動權交給了他們。我看到了學生自己經過努力獲取知識後的喜悅。教師在進行課堂環節設計時一定考慮到學生能夠獨立完成的任務,自己一定不要代勞。那麼教師就無事可做了嗎?不是的,教師的引導者身份一定要發揮重大作用。在教學中教師的組織、引導的到位與否往往決定著課堂的成敗。
如果說提問就像貫穿課堂的線索 ,那麼追問就是一顆顆璀璨的珍珠。它一步步引發著學生的思考,並最終走向謎底。課堂中不可能沒有提問。不僅教師能創設問題,學生也要能主動發現問題。然而,教師絕不止步於學生對表面現象的解釋和對一個問題的解答,也從來不給學生的思維活動劃句號,必須不斷的啟發和引導。長此以往,對學生邏輯思維的培養大有益處。比如在案例中我從來不在學生的首次回答後就此打住而是緊接著往深入處啟發,一次鼓勵他進一步思考。
加強課內、課外的聯系,充實了課堂教學內容。師生關系民主平等,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互動充分,課堂氣氛輕松活躍。培養了學生的人文精神,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養,達到了預設的效果。
通過靈活改進教學設計上課情況的反饋,可以看出處於新課課程改革下的每一位教師都應重新審視教學的意義,重新構建新的教學觀念,自覺變革自身的教師角色和教育教學行為,創造性地實施新課程,在新課程實施中敢於突破傳統教學思路,創造開放而有活力的課堂。而要想創造出開放而有活力的課堂,我們教師必須用心感悟教材,挖掘教材,不斷創新教學設計,大膽嘗試,使語文課堂教學充滿生機、充滿新意,在課堂上,我們必須充分尊重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尊重學生讀書體驗,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自己主動地去思考、去鑽研。如在調整後的《大雁歸來》上課過程中,我只是讓學生們在默讀課文後找作者迎接大雁歸來的感情句,而在第二環節中,通過學生再次閱讀歸納提煉,小組討論談自己的想法。並結合學生情緒和課堂需求調整教學設計。在這兩個環節中,教師只是設疑、傾聽,幾乎沒有過多的言語,而學生卻有了交流的時間,這樣的改進便遵循了學生是課堂的主人這一新理念。
總之,關於本次案例中表現出來的一些問題和值得反思的地方,我將繼續探討。希望大家提出寶貴意見
《大雁歸來》教學反思 篇3
這節課,從教學的出發點上來說,是希望能夠引起同行們對語文教材「思想性」的關注,讓我們的語文課有語文課該有的「本色」,有語文課該有的「深度」,同時幫助學生建立起正確、積極、和諧的世界觀和價值觀。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無論這節課的教學設計思想如何正確、深入,也不管這節課的教學流程設計有多麼嚴謹有序,從最終的課堂呈現來看,教學效果卻很不盡人意,最為明顯的一個表現是「溫度」不夠,課堂氣氛比較低落。反思一下原因,不能排除一些客觀因素造成的評分偏低,如有些專家評委對教材的理解和處理有不同看法、絕大多數群眾評委更看重課堂氣氛的熱熱鬧鬧等等,但客觀原因畢竟不是最主要的,更應該反思的還是主觀上的不足。
1.教學設計不夠「活」
如果僅僅從學生的實際獲得來看教學目標的達成,不謙虛地說,這節課已經達到了預設的目標。在老師一步步的引領下,學生跟著作者的腳步進行了「觀察和思考」,從觀察「大雁」的世界到思考「土地共同體」的問題,最終真正理解了「我們」這個關鍵詞中所包含的作者的平等、博愛、和諧的環保觀念,這也是教學這堂課真正的目的所在。可惜的是,這是通過老師一步一步的引導,最終以一部分同學的思考、發言來呈現的,而不是在一種有實效性的教學活動中由學生「頓悟」,不是在一種非常融洽和諧的師生交流中「豁然開朗」而得到的,這就不能不讓人反思在學情預估和教學設計上存在的問題。
這樣一篇在大量感性的描寫中蘊涵著深刻理性的.隨筆,這樣一種有高度有難度的環保觀念——「土地倫理」,要想讓初二學生真正深入理解,確實是有難度的,還是應該尋找一種學生比較感興趣的、又能夠行之有效的活動形式作為載體來實現教學,而不是像這堂課中所採用的研讀、討論等如此「家常」化的教學形式,這里就暴露出對學情預估的不足。
如果能夠解決這一個關鍵問題,那麼就完全可以達到 王曜君老師提出的「三有」要求——有序、有趣、有效。而現在的這節課,盡管在「有序」上做得不錯,但「有效」畢竟不足,原因就是因為整個教學設計上缺乏一個吸引學生的「活動點」、「亮點」,所以「有趣」還差得遠。
2.教師調控不夠「靈」
在這堂課中,始終有一種感覺,就是台上學生們的表現有些緊張。這種緊張,不僅影響了學生思維的活躍性、語言的流暢度,也間接影響到老師在課堂上的情緒,最終導致課堂氣氛低落,不夠活躍。王曜君老師把課堂不足歸咎於教師的親和力不夠,而事實上,在平時的教學中,我自認為在學生面前還是很有親和力的,這又是怎麼回事呢?是學生的緊張造成了我的緊張,以致發揮失常了嗎?
正在苦思冥想,不得其解時,俞建祥老師的一句話如醍醐灌頂,一下子驚醒了我。「學生的緊張是誰造成的?就是老師造成的!」是啊,課堂上,作為「組織者」、「引導者」的老師不是應該努力用自己的情緒、調控手段去影響學生的狀態嗎?怎麼可以反過來讓學生影響你呢?如果當時能夠多一些自身情緒的良好調控,多一些學生活動和心理方面的良性調控,這堂課不是就精彩得多了嗎?畢竟,那一部分敢於表現自己的學生的發言其實還是相當出彩的,缺少的,正是老師在語言、行動、情緒方面的靈活「調控」啊!看來下一步,在本身課堂情緒的調控方面、在學生活動的調控方面,還應該多多鍛煉自己,努力讓自己的課堂調控更加成熟。
3.課堂氣氛不夠「和」
得出了上兩條「不足」後,這個不足的存在其實是理所當然的了。
看來,一堂好的語文課,不僅要有「深度」,還應該有它最佳、最合適的「溫度」,才能夠使課堂更加和諧、美好。最後,真誠地希望得到各位老師更多的批評意見
《大雁歸來》教學反思 篇4
《大雁歸來》是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文章,本單元所選的課文,以不同的形式表達了人們對生存環境的憂慮與思考。學習本單元,要在理解課文內容、熟悉科學文藝作品的同時,樹立環保意識。認真閱讀課文後,我發現,大雁的形象,在作者的筆下,聲情並茂,躍然紙上。從內容上講,課文既介紹了有關大雁的知識,更用大量的筆墨抒發了自己的情懷。而細心研讀後就會發現,作者的側重點不在介紹知識而在抒發情懷,所以教學的重點,也應著重把握作者的情懷。但是如何設計教學過程呢?知識性、形象性、抒情性完美結合是本文寫作上的一大特色,是否可以從此入手?仔細斟酌後,決定以探究「知識性、形象性、抒情性」為本節課教學的重點內容,以「趣味導入(謎語導入)—感知知識性—品味形象性—感受抒情性—把握主旨」為教學思路進行教學,實現了教學目標。
一、有準備的課才上得有滋味。這是一篇閱讀課文,課前,我布置學生進行了自學,學生得知要上公開課,也預習得特別認真,對課文熟悉到了一定程度,避免了老師講得頭頭是道,學生卻不知所雲、無所適從,同時,也保證了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效率得到提高。
二、教學重點的解讀不留痕跡。本文的教學重點是把握作者的情懷。首先,在品味形象性的過程中,通過大量的生動形象的擬人句的分析與感悟,讓學生體會了作者對大大雁的喜愛之情,這為把握作者的情懷打下了基礎。其次,通過分析「對比」寫法,領會作者在分析對比中突出大雁的特徵,從而表達喜愛之情。再次,通過設計一系列問題,並引導學生對這些問題進行探究,在質疑探究中體會感情,把握主旨。最後,通過對目前世界及我國野生動物保護的形勢的相關資料的閱讀,學生意識到保護野生動物,保護環境形勢嚴峻,總結出本文作者在告訴我們:我們應敬畏生命,關愛自然,人與自然應和諧相處。這樣,升華了學生的認識,也升華了主題。
這是一篇語言優美、抒情性極強的文章,學習過程中宜在讀中感悟,但因時間有限,未能安排賞讀,我覺得是一件憾事。哎!魚和熊掌總是不可兼得。
《大雁歸來》教學反思 篇5
《大雁歸來》節選自《沙鄉年鑒》,這是一本自然隨筆和哲學論文集,由美國著名生態學家、被譽為「大地的觀察者和思考者」的利奧波德所著。
反復研讀文本以後,有以下幾點思考:
(1)《大雁歸來》應定位為一篇「觀察筆記式」的散文(隨筆)作品而不是科學小品,由此確定本課教學重點應該是通過品味語言文字感受作者的情感;
(2)對《大雁歸來》的主題有多種解讀,我的看法是:「呼籲『環保』」顯然淺了一些;「呼喚『野性』的回歸」更多的帶有「個性解讀」痕跡;而教參中認定的「 保護野生動物、珍愛野生動物」則完全不符合作者的「土地倫理」觀念,是一種誤讀。其實,只要結合作者的觀念,我們不難發現,作者真正追求、一心嚮往的其實是自然萬物之間平等、和諧的境界。如何使學生理解作者的這一觀念,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本課的教學設計由淺入深,由感性到理性,層層推進。既體現了「語文」課的本色,又實現了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
範例七 1、培養學生骨幹,落實學困生輔導。我通過安排兩次四人小組討論交流,全班交流。在整個過程中實現了對學生骨乾的培養,讓骨幹帶動其它學生學習,多次運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參考內容,既是拓寬所有學生的視野,更是對學困生進行有益幫助,他們從課件的內容上感受到了應學習掌握的知識點,又可以幫助其記筆記,平時教師只是一味點撥,板書少量內容,學困生記筆記很困難,多媒體完全解決了這一困難,還節省了大量教學時間,有利於增大課堂容量,讓優生吃個飽,學困生學個好!
2、圖、文、聲完美結合,生動有趣。教學中多次運用多媒體課件,課件內容很豐富,圖、文字、聲音完美結合,學生聽起課來就不覺的枯燥無味了,從而減輕了學習知識的難度。尤其是激發了學困生學習知識的熱情,這是傳統課堂根本不能辦到的。多媒體教學真是趣味無窮!
3、在以後的教學中,要注意充分利用農村遠程教育資源,在整合多媒體課件時盡量做到將知識性、美觀性、娛樂性容為一體,切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掌握知識的速度,讓全體學生在快樂中學習知識,從而使學困生樂學,優生更優!
《大雁歸來》教學反思 篇6
教材分析
「教育就是喚醒」,學生的心靈一旦被喚醒,就能和作者的心靈相互溝通,和課文的內容發生共鳴,從而尋求精神的家園。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人類漸漸已經與自然疏離,地球上出現了日益嚴重的生態問題,關注自然,保護自然,是每一個人的責任。利奧波德的《大雁歸來》通過對大雁的描寫,激發了人們熱愛大雁,保護大雁,從而保護野生動物,珍愛野生動物的感情,培養學生樹立環保意識。
學情分析
我所教的班級學生基礎參差不齊,語文綜合能力普遍偏低。有百分之十的同學基礎很好,學習,認真;有百分之五十的同學雖然能讀課文,但對學習興趣不高,學習欠認真,課堂紀律有待加強;有百分之四十的同學不會拼音,不會朗讀,更不會理解文中的字詞句。所以為了調動大部分學生的積極性,增強學生學習興趣設計了這一課。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目標
1、學習本文抒情的語言。
2、了解大雁的生活習性,體會作者對大雁的喜愛之情。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1、體會本文的寫作特色,增強語感,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2、訓練學生的概括能力,理解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熱愛自然,珍愛野生動物的感情。
教學重點
通過品味本文生動形象的語言,了解大雁的生活習性,體會作者對大雁的喜愛之情。
教學難點
體會本文濃郁的抒情色彩,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方法
朗讀,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猜一猜,這種動物是哪一種?
有一種動物,它們寒則自北而南,熱則自南而北,它們像人一樣組成一個家庭,有著人一樣的親情。團圓的時候,它們歡呼著旅行,喧鬧著覓食,集會;孤獨的時候,它們憂郁的鳴叫著,徒勞地尋找著失去的親屬。它們的到來,宣告春天的回歸,它們的鳴叫,則使天空回響著野性的詩歌。
大雁是春天的使者,是人類共同的朋友。它的到來給大地帶來了許多的生機和情趣。利奧波德的《大雁歸來》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繪了大雁歸來的情景,抒發了對大雁的喜愛,贊美之情。
(二)整體感知,了解大雁
學生自主學習,快速瀏覽課文,整體感知本文內容,共同分享文中可愛的大雁,引導學生思考兩個問題(1)找出文中描寫大雁的句子,用橫線畫出來。(2)概括作者筆下大雁的特點,然後學生齊讀這些句子。
(三)品讀課文,欣賞大雁
目的是引導學生自主品讀課文,賞識語言,找出文中你喜歡的句子,圈點勾畫,並說說你喜歡的理由。
示例一:「一觸到水,我們剛到的客人就會叫起來。」
稱呼大雁為「我們剛到的客人」及「我們的大雁」表達了作者對大雁的喜愛和見到大雁歸來後的欣喜之情。
示例二、「在這種一年一度的遷徙中,整個大陸所獲得的是從3月的天空灑下來的一首有益無損的帶著野性的詩歌。」這句話運用比喻修辭方法,把三月遷徙中的天空大雁,比喻成一首詩歌,它們的鳴叫,它們的飛行,給整個大陸帶來詩意。
(四)合作探究,理解大雁
目的是通過引導學生對主旨句的理解,分組討論下面這些句子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1、一隻燕子的來臨說明不了春天,但當一群大雁沖破了三月暖流的霧靄時,春天就到來了。
2、一觸到水,我們剛到的客人就叫起來,它們濺起的水花使那脆弱的香蒲抖落掉身上的冬天。
3、在這種每年一度的遷徙中,整個大陸獲得的是從三月的天空灑下來的一首有益無損的帶有野性的詩歌。
(五)拓展延伸,抒寫大雁
1、積累有關描寫大雁的詩句。
(1)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王維《使至塞上》)
(2)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雲》)
(3)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范仲淹《漁家傲秋思》)
(4)木落雁南度,北風江上寒。(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懷》)
2、設計目的是藉助文本激發學生與心靈的對話,抒寫自己所觀察到的大雁,字數在一百字左右。
(六)小結課文
通過這篇課文的學習,讓學生懂得自然界的許多野生動物是人類共同的朋友,我們要保護野生動物,珍愛野生動物,回歸自然與它們為伴,並與它們和諧相處的道理。
教學反思:
這節課結束了,這堂課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有兩點:
(1)選用朗讀法,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運用圈點,勾畫,品讀,討論,讀與寫結合的方法,抓住關鍵語句,反復咀嚼,從而領悟平易朴實的文字下深長的意味。
(2)老師飽滿的教學熱情,振奮的情緒狀態,感染了學生,激發了學生的情感,喚醒了學生的心靈,達到了學生與作者心靈相互溝通,和課文的內容發生了共鳴。
通過以上的教學,為了讓學生理解歸納文章的主旨,我用了充滿激情的語言過渡,如「同在藍天下,人鳥共家園。大雁是人類共同的朋友,同學們,我們應怎樣對待大雁呢?」大部分同學都能說「保護大雁,珍惜大雁,熱愛大雁」等。
我雖然根據本班的實際情況,設計了適合本班學情的幾個問題,但學生在活動的過程中欠認真,未把活動當回事,有些同學藉此機會講話,玩耍,部分基礎差的同學沒有積極主動的參與,興趣不高。
我認為作為教師,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要不斷更新語文教學理念,不斷鑽研教材,不斷更新教法,充分利用課堂教學這塊天地,激發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構建起嶄新的語文課堂。
《大雁歸來》教學反思 篇7
《大雁歸來》是美國著名環保人士利奧波德的作品。文章用極為細膩的語言講述有關大雁知識,並更多的向我們傳達了作者對大雁對自然的情懷。我很喜歡這篇文章。我想我在教學中應該使我的學生也喜歡上這篇文章,如果學生能喜歡上這篇文章,我就算成功了。
單純把講解大雁的生活習性的話是沒有辦法吸引學生的。更何況語文課不是生物課。新課標提倡培養學生的語感,我覺得語感就像打籃球一樣,要有球感。教練在訓練球員打籃球時,一般是通過大運動量的練習。語文課我想應該與之有相似之處,那就是反復朗讀。所以我在設計本課時就把重頭戲放在朗讀上。我用了首先要求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但我的學生竟然都選擇了默讀,通過這次朗讀我解決了關於大雁生活習性的一些知識的查找。第二次我要求學生放聲讀,體會一下作者的情懷,學生基本上做到了。然後是精讀課文,我要學生找出描寫大雁的幾幅畫面,找出自己喜歡的一幅畫面朗讀學生完成的還行,最後是檢驗這幾次朗讀的成果,要求學生仿寫句子,後來驗證學生完成的也很好。我覺得我這樣的設計也是有梯度的,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但我對這次公開課的結果很不滿意。首先是情境創設還不夠,我講課有些著急,如果我能讓學生把那首詩朗讀一遍,最好把那首歌放給學生聽就好了。本來我想把我國那首《雁南飛》放給學生聽,後來我覺得這首個太傷感,就改成現在這首外國歌,從網上下載這首歌有些費事,我就把歌詞打到大屏幕上。第二是學生的預習情況不佳,這通過學生的朗讀情況可以看出來,這說明我平時強調的不夠。
新課程標准提出:初中語文教學應注重對學生基本功的培養與提高,尤其應加強語言表達能力、閱讀能力及寫作能力,並且充實詞語積累量,培養科學理性的精神和人文關懷的精神,全面提高語文素養。而這一切都應在保證教學以學生為主體及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前提下進行,並通過「自主、合作、探究」以及師生互動的形式實現教學目標。這次公開課我覺得我是基本上達到教學目標,距離優秀教師差的還很遠。
《大雁歸來》教學反思 篇8
《大雁歸來》是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文章,本單元所選的課文,以不同的形式表達了人們對生存環境的憂慮與思考。學習本單元,要在理解課文內容、熟悉科學文藝作品的同時,樹立環保意識。認真閱讀課文後,我發現,大雁的形象,在作者的筆下,聲情並茂,躍然紙上。從內容上講,課文既介紹了有關大雁的知識,更用大量的筆墨抒發了自己的情懷。而細致研讀後就會發現,作者的側重點不在介紹知識而在抒發情懷,所以教學的重點,也應著重把握作者的情懷。但是如何設計教學過程呢?知識性、形象性、抒情性完美結合是本文寫作上的一大特色,是否可以從此入手?仔細斟酌後,決定以探究「知識性、形象性、抒情性」為本節課教學的重點內容,環環深入,利用多媒體教學,實現了教學目標。現對本堂課進行總結:
1、有充分准備的課才上得有滋味。這是一篇閱讀課文,課前,我布置學生進行了自學,學生預習得特別認真,對課文熟悉到了一定程度,避免了老師講得頭頭是道,學生卻不知所雲、無所適從,同時,也保證了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效率得到提高。
2、多次運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參考內容,既是拓寬所有學生的視野,更是對學困生進行有益幫助,他們從課件的內容上感受到了應學習掌握的知識點,又可以幫助其記筆記,平時教師只是一味點撥,板書少量內容,學困生記筆記很困難,多媒體完全解決了這一困難,還節省了大量教學時間,有利於增大課堂容量,讓優生吃個飽,學困生學個好!
3、在以後的教學中,要注意充分利用農村遠程教育資源,在整合多媒體課件時盡量做到將知識性、美觀性、娛樂性容為一體,切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掌握知識的速度,讓全體學生在快樂中學習知識,從而使學困生樂學,優生更優!
4、在教學過程中,拓展遷移做得不夠好。可以增設防寫動物的公益廣告,交流寫雁的詩詞等環節。
9. 《大雁歸來》教學反思
身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麼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大雁歸來》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一、 教學設計思想:
1 .輕知識,重文理 《沙鄉年鑒》是一本自然隨筆和哲學論文集,由美國著名生態學家、被譽為「大地的觀察者和思考者」的利奧波德所著。《大雁歸來》是該書中的一篇觀察筆記,文章內容具體詳實,描寫生動細膩,情感真切動人,又包含有作者理性的思考。有些人把這篇文章定位為科學小品文,這顯然是一種嚴重的誤讀。因為文中雖然也涉及到一些有關大雁的知識,但作者本意並非在介紹大雁,而是要描寫「沙鄉」這塊「世外桃源」里,自然萬物(包括人類)之間平等、自由、美妙、和諧的境界,並藉此表達自己「土地倫理」的觀點:人與土地是一個共同體,人只是這個共同體中的一員。為了獲得這個共同體的平衡和長遠發展,人類必須學會尊重共同體中的所有成員,以及這個共同體本身——這就是「土地倫理學」。基於以上認識,這篇課文應定位為一篇「觀察筆記式」的散文(隨筆)作品,由此確定教學重點應該是通過品味語言文字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思考,而非講授大雁的知識。
2 .淺閱讀,深感悟 語文課程的目標包含有三個維度,即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考慮到《大雁歸來》為翻譯作品,其語言文字已經不可避免地帶上了譯者的「個性解讀」,顯然不可能全然以語言文字為依據去理解作者的主題思想,但又不能離開課文空談作者的思想觀念,所以就定下了「重感悟」的教學重點。在教學中,力求讓學生和作者一起去「觀察」和「思考」,通過對課文語言文字的整體性品味和理解,深層次地感悟其中所包含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真正理解作者「土地共同體」的思想。這無疑是有難度的,但也正因為此,才能夠讓我們的語文課有點思想深度,而不僅僅停留在文字的表面。在具體的課堂教學結構中,設計的是從「觀察」(大雁的飛翔、聲音)到「思考」(大雁世界給予我們人類的啟示、作者的思想觀念),體現了由淺入深、由文字到思想、由感性到理性的層次性,最終從「我們」一詞突破,期望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感悟到作者看待自然萬物時的多角度和大視野,獲得一種全新的環保觀念——「土地倫理」。
3 .小課堂,大世界 一堂語文課,由於執教者在教材理解和處理上的差異,帶給學生的東西也是不一樣的。對於《大雁歸來》,一直有多種主題解讀,我的看法是:「呼籲『環保』」顯然粗淺了些;「呼喚『野性』的回歸」更多的帶有「個性解讀」痕跡;而教參中認定的「保護野生動物、珍愛野生動物」則完全不符合作者的「土地倫理」觀念,是一種誤讀。其實,只要結合作者《沙鄉年鑒》中的其它文章,我們不難發現,作者真正追求、一心嚮往的是自然萬物之間平等、和諧的境界。從這個意義上說,「大雁世界」其實也正代表了「動物世界」、「植物世界」、「人類世界」等等……並且啟迪著我們對「土地」的思考。假如能在這短短的四十五分鍾里,不僅讓學生學會欣賞自然界美好和諧的畫面,且能給予他們一種思想上的「碰撞」,讓他們改變人們一貫以自然的「主宰者」身份居高臨下審視「自然」的視角,學得一種新的世界觀、人生觀,我以為,這節課就已經可以說是成功了。
二、 課後反思:
這節課,從教學的出發點上來說,是希望能夠引起同行們對語文教材「思想性」的關注,讓我們的語文課有語文課該有的「本色」,有語文課該有的「深度」,同時幫助學生建立起正確、積極、和諧的世界觀和價值觀。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無論這節課的教學設計思想如何正確、深入,也不管這節課的教學流程設計有多麼嚴謹有序,從最終的課堂呈現來看,教學效果卻很不盡人意,最為明顯的一個表現是「溫度」不夠,課堂氣氛比較低落。反思一下原因,不能排除一些客觀因素造成的評分偏低,如有些專家評委對教材的理解和處理有不同看法、絕大多數群眾評委更看重課堂氣氛的熱熱鬧鬧等等,但客觀原因畢竟不是最主要的,更應該反思的還是主觀上的不足。
1 .教學設計不夠「活」 如果僅僅從學生的實際獲得來看教學目標的達成,不謙虛地說,這節課已經達到了預設的目標。在老師一步步的引領下,學生跟著作者的腳步進行了「觀察和思考」,從觀察「大雁」的世界到思考「土地共同體」的問題,最終真正理解了「我們」這個關鍵詞中所包含的作者的平等、博愛、和諧的環保觀念,這也是教學這堂課真正的目的所在。可惜的是,這是通過老師一步一步的引導,最終以一部分同學的思考、發言來呈現的,而不是在一種有實效性的教學活動中由學生「頓悟」,不是在一種非常融洽和諧的師生交流中「豁然開朗」而得到的,這就不能不讓人反思在學情預估和教學設計上存在的問題。這樣一篇在大量感性的描寫中蘊涵著深刻理性的隨筆,這樣一種有高度有難度的環保觀念——「土地倫理」,要想讓初二學生真正深入理解,確實是有難度的,還是應該尋找一種學生比較感興趣的、又能夠行之有效的活動形式作為載體來實現教學,而不是像這堂課中所採用的研讀、討論等如此「家常」化的教學形式,這里就暴露出對學情預估的不足。如果能夠解決這一個關鍵問題,那麼就完全可以達到王曜君老師提出的「三有」要求——有序、有趣、有效。而現在的這節課,盡管在「有序」上做得不錯,但「有效」畢竟不足,原因就是因為整個教學設計上缺乏一個吸引學生的「活動點」、「亮點」,所以「有趣」還差得遠。
2 .教師調控不夠「靈」 在這堂課中,始終有一種感覺,就是台上學生們的`表現有些緊張。這種緊張,不僅影響了學生思維的活躍性、語言的流暢度,也間接影響到老師在課堂上的情緒,最終導致課堂氣氛低落,不夠活躍。王曜君老師把課堂不足歸咎於教師的親和力不夠,而事實上,在平時的教學中,我自認為在學生面前還是很有親和力的,這又是怎麼回事呢?是學生的緊張造成了我的緊張,以致發揮失常了嗎?正在苦思冥想,不得其解時,俞建祥老師的一句話如醍醐灌頂,一下子驚醒了我。「學生的緊張是誰造成的?就是老師造成的!」是啊,課堂上,作為「組織者」、「引導者」的老師不是應該努力用自己的情緒、調控手段去影響學生的狀態嗎?怎麼可以反過來讓學生影響你呢?如果當時能夠多一些自身情緒的良好調控,多一些學生活動和心理方面的良性調控,這堂課不是就精彩得多了嗎?畢竟,那一部分敢於表現自己的學生的發言其實還是相當出彩的,缺少的,正是老師在語言、行動、情緒方面的靈活「調控」啊!看來下一步,在本身課堂情緒的調控方面、在學生活動的調控方面,還應該多多鍛煉自己,努力讓自己的課堂調控更加成熟。
3 .課堂氣氛不夠「和」 得出了上兩條「不足」後,這個不足的存在其實是理所當然的了。看來,一堂好的語文課,不僅要有「深度」,還應該有它最佳、最合適的「溫度」,才能夠使課堂更加和諧、美好。最後,真誠地希望得到各位老師更多的批評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