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教育 » 楓橋夜泊教學反思

楓橋夜泊教學反思

發布時間: 2023-03-03 10:54:51

『壹』 古詩詞教學反思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里,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一些耳熟能詳的古詩吧,古詩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兩類。那麼都有哪些類型的古詩呢?下面是我為大家收集的古詩詞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古詩詞教學反思1

《山居秋暝》這首律詩是唐代詩人王維山水詩中的名篇。詩人描繪了山中秋夜優美的景色,清新幽麗,富於詩情畫意,其中寄託著詩人自己的高潔情懷和對理想境界的追求。《楓橋夜泊》這首詩所描繪的是楓橋的夜景。從其中的「泊」字我們可知,詩歌表現的是一種羈旅情懷。《長相思》納蘭性德的《長相思》也是這樣一首膾炙人口、情意綿綿的思鄉詞,表達了作者羈旅懷鄉的情懷。納蘭性德是清初著名大詞人,納蘭性德詞風清新雋秀、哀感頑艷,頗近南唐後主。近代著名學者王國維就曾給其極高贊揚:「納蘭容若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

教學效果

依據每首詩的特點和學生的生活積累、閱讀能力,我設計了由扶到半扶半放到全放的教學流程,收獲還是蠻大的,現總結如下:

1、聚焦第一首詩《山居秋暝》。

教學這首詩時我分三步走,一步一個台階,使學生的感悟能力和思維能力、吟誦能力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第一步,交流課前查閱的資料。先交流對王維的認識,知道他被稱為「詩佛」;接著交流題目,從題目中感受時間地點意境,整體上把握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初步感受意境的美。第二步,自讀自悟,標畫描寫了哪些事物,各有什麼特點?試著理解每句話的含義。創設班內交流的氛圍,在思維碰撞中去深刻感受。最後讓學生畫一畫,並在背誦這首詩後,默寫這首詩,使創新和內化有機地融為一體。

2、聚焦第二首詩《楓橋夜泊》。

這首詩的學習我是半扶半放,也用三步走的方法使學生學習逐步深入。先引導交流對作者的了解,拉近和文本的距離,在試著交流對題目的理解,指導理解課題的含義。接著讓學生藉助資料理解每句話的意境,抓住關鍵詞「愁」「寒冷」去體會作者當時的心情,感悟詩歌的靈魂。最後也是讓生背誦並配畫,將積累與創造有效融合。

3、聚焦第三首詩詞《長相思》。

這首詩詞學習時直接放給學生自學,以檢查的形式將學生的思維調動並引向深入。

4、合作交流,探究共贏。

學完三首詩後,讓他們觀察:三首詩的共同點是什麼?進一步去體會他們的性情,感悟他們的情懷。

二、成功之處

學生通過查閱資料環節有效地為本文的學習降低了難度,自學能力提升明顯,動手動腦能力得到很好的鍛煉。

三、不足之處

第三首詩詞放手對優等生來說沒有難度,但是中下等的學生則有點茫然。

四、改進措施

如果再重新上這篇課文,我會照顧所有學生的學習狀態和思維程度,讓所有學生都有所提高,讓每個學生在整堂課中都能充滿活力,都能學有所獲。另外,我還會增加吟誦的環節,在指導學生有滋有味的朗讀之後再引導他們思考領悟!

古詩詞教學反思2

謂「以詩傳情、以詩言志」,在這幅意境優美的山水畫的背後,傳達的是作者對悠閑自在生活的嚮往。詞中更吸引我們的不是一蓑風雨,從容自適的漁翁,而是江南水鄉二月桃花汛期間春江水漲、煙雨迷濛的圖景。雨中青山,江上漁舟,天空白鷺,兩岸紅桃,色澤鮮明但又顯得柔和,氣氛寧靜但又充滿活力。

所以,我在講授這首古詞時弱化了單一的解釋詩句的意思,而是注重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品讀,想像畫面,詞畫交融,進入意境,體會情感。我把詩詞中的景物都呈現在黑板上,這副畫成為學生脫離課本進行半扶半放式的背誦關鍵詞,使學生邁出積累語言的第一步。教學過程中,學生運用平時積累的語言把詞意說得很美,生動有詩意,我想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與思維能力已在潛移默化中鍛煉了。然後再聯系作者當時的寫作背景,指導學生品讀出「不須歸」所蘊涵的情感

此外,我注重學生對課內外詩詞的積累,在教學中適時穿插相關詩句,豐富畫面的同時,也讓學生學以致用。

其次,在設計教學環節及上課的過程中,緊緊圍繞教學目標,並力圖體現「從學生實際需要出發,以學生為主體,自主合作,營造融洽、和諧、民主的教學氣氛;教師參與引導,與學生平等對話」的新課程教學理念。使學生感悟這首詞的魅力所在,培養學生欣賞美、鑒賞美的能力。同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我十分重視學生學法的指導,讓學生不僅「學會,還會學」!

在執教完本首詞,我的腦海里便開始反思其中的遺憾與愧疚,收益頗多:

1.時間應該可以控製得更好一些。朗讀指導的環節里可以再花多一些的時間,讓學生讀得更到位。吟唱古詞,一來是想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二來是想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但這部分花的時間比預計多。

2.課堂上學生的發言積極性高漲,但我傾聽時卻不夠細心。傾聽學生的發言也是一門藝術,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當出現學生的回答有些偏離主題時,應該要仔細捕捉有關信息,作適時引導。

3.其實整堂課下來覺得自己還是不夠淡定,內心不夠平靜,沒把自己的情緒控製得剛剛好。

古詩詞教學反思3

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教材在最後一組——「綜合性學習」後面,安排了10首古詩詞背誦,包括7首古詩和3首詞。

本冊是全套教材的最後一冊,前面十一冊教材中,學生已經學習了一定數量的古詩詞,掌握了一些了解古詩詞大意的基本方法。教學這10首古詩詞,我不像以前教學古詩詞那樣詳細講解,而是讓那些學有餘力的帶動其他同學一起學習,了解大意,背誦古詩,復習古詩並能積累運用。教學這部分,有收獲也有失落:

一、是提高了自學能力。學生根據拼音和工具書,熟讀了10首古詩詞,利用每首古詩詞下面的注釋大體了解意思,不懂的地方可以藉助其他工具書,還可以請教老師家長和同學;通過反復的讀背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二、是給了學生一個交流開放的課堂。「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我們要還給學生一個「交流」的課堂,實現「文本對話」、「師生交流」和「生生交流」。還要給學生一個「開放的課堂」。讓孩子去「展示自己」。在展示課上,全班同學交流了10首古詩詞的大意,介紹了時代背景和作者,講述關於10首古詩詞的逸聞或故事,如:曹植的故事,於謙的故事,鄭燮的故事等。還初步對古詩進行了分類。

三、是注重實踐,根據分類的古詩去積累以前學過的古詩,提高學生的`板塊意識。根據10首古詩詞進行分類,如送別詩──《芙蓉樓送辛漸》《卜運算元·送鮑浩然之浙東》,引領學生背誦了《送元二使安西》《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詠物言志詩──《石灰吟》《竹石》,《詠鵝》《詠柳》《墨梅》;寫景詩──《鳥鳴澗》《江畔獨步尋花》,引領學生背誦《登鸛雀樓》《望廬山瀑布》《絕句》等,使學生們了解到了更多同類的古詩,而且無形中又積累了許多古代詩歌。

四、是加強古詩運用,結合xxxx學年第二學期天河區六年級語文期末復習冊中的積累運用部分進行練習。學生更進一步了解了詩中不僅油水、山、鳥……還有春夏秋冬……,並能在具體的語境中加於運用。

但在教學中,我明顯地感覺到部分學生的依賴性,讓同學老師牽著鼻子走,缺乏自我學習自我總結和自我積累能力,學習效果不佳。

古詩詞教學反思4

在教學本課時,我放手讓學生根據書中和詞語手冊上的注釋,自己弄懂詩句意思,然後比較三首古詩詞,體會其內容上的相似之處,感悟童年生活因環境的各異,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樂。

在寫法上讓學生體會詩與詞的不同,詩結構勻稱,有韻律,讀起來琅琅上口;詞是詩歌的一個種類,句子長短不一,所以也稱「長短句」,古代的詞,都可以伴樂歌唱,詞有詞牌名。在本課的教學中,我還注重學生想像能力的培養。

如《舟過按仁》中「歸來飽飯黃昏後,不脫蓑衣卧月明。」這句話寫的是吃飽飯的牧童休息時的情景。把以地為床、以天為帳,飢來即食,困來即眠,無牽無掛,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畫得活靈活現。

教學時讓學生想像:是累了,想躺下來好好地舒展一下身子,還是喜歡月夜的景色,想好好欣賞一下?仰望明亮的月亮,牧童心裡會想些什麼?或者什麼都沒想,就睡著了……圖中插圖中河面上為什麼起波浪?難道真的用傘作帆能前進?或許是順風順水罷了?

學完本課後,讓學生嘗試著把感興趣的一首詩或詞改寫成一個故事,使詩中的人物更生活化。通過改寫,讓學生走進詩歌,與古代詩人進行心靈對話,領略古代詩歌的深邃意境,認識祖國古代文化的燦爛悠久,培養學生創造性地運用祖國語言表情達意的能力,幫學生從根本上把握詩詞語言的含蓄凝練性與跳躍性的特點,從另一個角度感悟作品的境界。

古詩詞教學反思5

對正在經歷童年的孩子來說,童年是最貼近自己的,本冊的《古詩詞三首》為大家展示了千年以前的兒童生活,雖然年代久遠,但童真童趣依然,極易引起孩子興趣,產生共鳴。

詩詞的意境大多是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於是在學《清平樂。村居》這首詞時,我用了直觀的圖畫幫助學生理解詩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普通的農家小院圖,學生感受到一種平凡、美好,從詞中讀出「村居」的美好畫面進行描述,進入詞中要表達的意境;

「最喜小兒無賴,溪頭卧剝蓮蓬」出示一個天真孩童卧在溪邊剝蓮蓬圖畫,看圖描敘小兒「卧剝蓮蓬」的動作、神態,品味「無賴」,體會孩童的天真可愛。聯系生活中父母長輩對自己的愛,理解到這是一種喜愛。

「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我給孩子出示了一對白發夫婦面帶醉意的畫面,讓學生說他們會用鄉音親熱的說些什麼呢?孩子們有猜測是談論豐收的、談論他們可愛的小兒子的、談論大兒子能幹、談論二兒子懂事…。

之後再品味了「醉」字,難道僅僅是因為酒而醉嗎?我讓學生看著畫面去體會,學生很自然地說出他們看著三個兒子都那麼可愛,生活那麼平靜,是為這種幸福的生活而陶醉。

鄉村生活雖簡朴但卻不失優美,夫妻恩愛,孩子勤勞可愛,溫馨的生活令人陶醉。最後我讓學生一邊想像畫面,一邊有感情的朗讀。

用畫意解詩情,以更直觀的形式讓學生理解詩人精心營造的意境,體會字里行間傳達的情意,更好的理解了詩詞。

『貳』 二年級語文下冊《古詩》教學反思

隨著社會一步步向前發展,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反思過去,是為了以後。反思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我為大家收集的二年級語文下冊《古詩兩首》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二年級語文下冊《古詩》教學反思 篇1

古詩的教學一直是語文老師眼中的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每個人都明白,如果古詩教學得好,那將會給孩子帶來多大文化的體味與快感,但是處理起來總是心有餘而力不足。雖然古詩教學「五步法」——:①課前查詢知詩人。②介紹背景解詩題。③質疑討論明詩意。④想像誦讀悟詩情。⑤遷移應用背詩文。許多老師都瞭然於胸,但是操作起來,並不是很輕松,特別是第四步悟詩情入詩境,總覺得怎麼做都不能很好地帶領學生步入詩歌所描繪的意境當中去。因此,最後落得個讀古詩認生字,了解詩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話將詩歌的內容說一說,再背一背,默一默了事。這樣的做法其實存在許多問題的:

一是沒有關注到學情。

現在的孩子,在小學之前,或多或少都有接觸過唐詩,唐詩中的名篇總有部分是耳熟能詳的,加上我們學校從一年級開始就讓學生背誦《小學生經典誦讀》這一套書,所以入選我們課文的詩歌90%學生已經提前背誦過的。那麼朗讀、背誦這一關就可以省去許多時間。省出來的時間干什麼呢?需要我們老師去思考。

二是沒有關注到詩的文化內蘊。

學古詩與學現代文相同的是,利用教材學習語言,提高語文素養;但是古詩為何歷經千餘年仍然令人傳誦難忘呢?這與古詩的語言精練、畫面豐富,用詞准確、內涵博大、意境深遠,讀時朗朗上口有著很大的關系。如果老師不能通過一首首古詩讓學生逐漸步入古詩的大門,窺取個中的奧秘,不能不說是件憾事。

怎麼才能更好地處理這些問題呢?

一是要充分了解學情。

細到什麼程度,學生有多少人多讀會背這首詩,有多少人已經能認讀詩中的每一個生字。這樣,課前的檢查才能更加有的放矢。老師的任務是教學生不懂的不會的,或者是似懂非懂的,或者是學生根本就不會注意到的知識內容方法。像我這個星期教的《望廬山瀑布》與《絕句》這兩首古詩,班級里除了新來的陳浩及個別去年經典誦讀不過關的同學不會背之外,其餘的學生都會背誦。因此,在教學生字時,我把重點放在「廬與爐」兩個生字上,這兩個生字如果不能讓學生了解其中的來歷與不同,學生是很容易混淆的。教學時,我讓學生看「草廬」的圖片,簡說「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幫助學生了解,「廬」就是古代簡易的房子,可能是貧困人或隱士居住的,也可能是供過路人休憩的。「廣」就是為大家遮風擋雨。這樣學生從圖從來歷從字形上對「廬」字有了較全面的認識。再教「爐」字就相對簡單許多,詩歌中有「香爐」一詞,問他「香爐」是怎樣的?再問「爐」為什麼是「火字旁」,爾後進行擴詞,這樣學生能從字形字義上較好地區分這兩個音近字。

二是帶領學生評析詩歌。

IEA閱讀測試時把閱讀能力分成四個層面:

第一層,關注並提取明確陳述的信息;

第二層,直接推論;

第三層,解釋並整合觀點和信息;

第四層,檢視並評價內容、語言和文本的要點。

二年級語文下冊《古詩》教學反思 篇2

古詩兩首歷來都是可難可易的教學內容。說它難,是因為做老師的既想把作者背景、古詩大意、重點詞語、詩的意境都灌輸給學生,讓學生有個全面細致的了解,又想把詩的背誦、默寫同時完成。

說它易,是指完成古詩的背誦、默寫即可,應付考試、作業絕對沒有問題。

就我班學生而言,大部分學生對於背誦都能在較短的時間段內完成,即使後進生也能在一天之內追上其他同學。但是以往的測試中,古詩的默寫是個難點,總有一部分學生掌握不住某些字的書寫,究其原因是以為對易錯字的意義掌握不牢。

結合這種實際,我在教學時把兩首古詩用大字板書在黑板上,講到重點詩句、字詞時我就在黑板上相應字詞的旁邊寫上意思等知識點,同樣要求學生和我一樣在書上記筆記,這樣我才可以覺得踏實。記完之後,我在課堂上不斷地強化提問他們,以增強學生對這些知識點的理解。

對於書寫,我先教他們按照詩歌的格式在本子上抄寫,等背會之後,再教他們默寫。

我想這種方法,能夠使他們對古詩的學習有新的理解。

二年級語文下冊《古詩》教學反思 篇3

學習《古詩兩首》,學生識字和背誦應該不是問題,但是如果學生只是盲目地背誦,意義不大。因此,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力求把古詩的意思讓學生弄明白,並且注重朗讀指導。比如,我在指導第二首古詩《村居》時是這樣指導的。

《村居》是清代詩人高鼎描寫的田園風光的有名詩作,「詩中有畫」。在教學時,我著重引導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比如,「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這句詩給我們描繪了「地上有草,空中有鶯、堤上有柳」的清晰畫面。為了讓學生感受春的動態美感,感受作者沉迷於這迷人春色的愉悅心情。我指導學生仔細觀察文中插圖,對照畫面吟誦詩句,當學生吟誦不到位時,我范讀,讓學生體會。緊接著,我引導學生:「同學們,你們彷彿看到了什麼?地上的小草探出了嫩綠的小腦袋,可愛的黃鶯在空中自由地翻飛,歌聲悅耳動聽,堤上的楊柳舒展著嫩綠柔軟的枝條,彷彿婀娜多姿的少女扭動腰枝翩翩起舞……」同學們展開了想像的翅膀,彷彿置身於大自然春的懷抱,一種對春天的喜愛之情油然而生。接下來,我再讓學生自己朗讀,這時,學生都能根據詩歌的節奏抑揚頓挫的朗讀,他們彷彿深深地陶醉其中,朗讀地非常有韻味。

因此,在古詩教學中,不能生硬地把意思灌輸給學生,那樣會禁錮學生的思維,甚至會讓學生失去學習古詩的興趣,老師可以依據詩文的內容,引導學生的聯系他們已有的生活經驗,去引導學生學習古詩,能夠使學生更好的記住詩文,理解詩意,對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語文素養都有幫助。

葉聖陶先生說過,「文字是一道橋梁」,「凡是出色的文藝作品,語言文字必然是作者的旨趣的最貼切的符號」。朗讀者要透過這些文字元號,使作品表現的情、景、物、人、事、理在自己的內心跳躍起來,在自己的頭腦中閃爍,加深對作品思想內容的理解,使自己的感情與作者發生共鳴。

不足之處,對於古詩的朗讀和理解的評價有些單調,沒有更多的運用學生喜歡的方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給學生展示的機會還不夠,有些學生非常想朗誦,因為考慮時間關系而沒有給個別同學機會,在課下我會找時間加以彌補。

二年級語文下冊《古詩》教學反思 篇4

這兩首古詩都是唐代的著名詩人的作品,而且兩首古詩都是描寫秋景的,皆為傳誦千古的名篇。其中《山行》這首詩寫得是詩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所看到的深秋時節的楓林景色,描繪了一副山林秋色圖,表達了詩人熱愛大自然的感情。而《楓橋夜泊》寫的是夜間停船楓橋的所見所聞,雖然都是寫景的,但是第二首在理解上更要體會詩人獨自在外的孤獨與寂寞之情,所以相比之下,第一首古詩在教學上、在學生的理解上相對來說簡單些,學生通過誦讀也能走進文本,領悟詩中的含義。

學習這首詩我認為重點應該引導學生體會感情,欣賞意境,這同時也是個難點,因為對剛剛升入三年級的孩子來說,他們對古詩接觸不多,在這方面的學習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我還發現有些字詞在詩中所代表的意思與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樣,理解詩句也不是看著字眼按順序來說的,「遠上寒山石徑斜」,變成「寒山石徑斜遠上」也許理解時就容易多了。還有就是字詞的理解。一個「坐」字,隨學生怎麼想,都不會想到是「因為」的意思,所以只有告訴他們,才理解了「停車坐愛楓林晚」,呵呵,也許換成「停車坐愛晚楓林」更好理解一點。所以哪怕每個字的意思都出來了,小朋友們都難以組織一句通順的話。第二首更難體會了,小朋友怎麼也想不出詩人為什麼發愁,最後大多就我講的多一些,介紹一些詩人的情況等等,之後看他們的表情似乎有恍然大悟之意。

二年級語文下冊《古詩》教學反思 篇5

本節課的`教學為古詩教學,主要任務為朗讀、識字和背誦。識字環節中,我引導學生回憶上單元新學的識字方法:熟字加偏旁法與換偏旁法。然後提出學習要求,讓小組長組織組員學習,相互說說自己用什麼方法記住了哪些字,強調合作與互助。匯報時的方法多種多樣,通過齊讀、男女生賽讀、小老師教讀、開火車讀生字、組詞,及讀詞語的方法反饋學習情況。在學寫生字的過程中,先讓學生自己描紅,初步體會生字的間架結構。老師再進行范寫,引導學生掌握生字書寫結構。閱讀與背誦環節中,教師以第一行詩句的學習為路,指導學生理解詩句。引導學生質疑有什麼不懂的地方。並向學生講授:古詩中的一個字就是一個詞,把詞語的理解,用通順的話說出來,就可以理解詩意了。在學生有感情地誦讀之後,嘗試背誦。

在整個教學環節中,教師能夠做到放手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學有實效,且學生學得開心,老師教得輕松。我啟發學生領讀,充分尊重了學生的已有經驗,注重了資源開發。在生字教學中,抓住字詞,扎實訓練,夯實基礎。然後讓學生自由質疑,引發自主學習,師生互動學習交流,促進學生知識的建構和生成。符合學生心理需要,有利於學生的發展。抓住「讀」的根本,結合古詩情境美的特點,積極創設情境,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促進學生理解感悟。然後讓學生反復吟誦,感悟詩句的意境,培養讀書能力,激發閱讀興趣。寫字環節中若是能夠到學生身邊單獨指導的話會更好。

二年級語文下冊《古詩》教學反思 篇6

本節課所學的兩首古詩,通過預習以及學生的知識積累,大部分同學都已經會背,因此教學起來相對輕松。在教學本課時,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師生互動,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學習

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和興趣愛好,激發學生積極參與、主動學習,而教師要適時指導、相機點撥,主動參與到學生的學習活動中去,在師生互動的和諧氛圍中,實施教學。要努力為學生營造自讀自悟的環境和交流討論的機會,引導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古詩,如學習杜甫的《絕句》時可以讓學生讀一讀、說一說、畫一畫等。通過自學、質疑、討論等環節的有效調控,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作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參與者、合作者,又要注意發揮主導作用,當好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

二、以讀為本,引導學生讀中感悟

古詩教學要強調誦讀。讓學生充分地讀,從讀中發現問題,由讀來解決問題,把讀和想像、讀和理解結合起來,在誦讀中感知形象,體味語言,賞詩中景,悟詩中請,揣摩詩歌意境,感受詩詞魅力。啟發學生的想像能力,引導學生進入詩人描繪的畫面、境界。如「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可以引導學生體會色彩、動靜等描寫,激發想像,再現畫面,充分感受生機勃勃的大好春色,想像詩人閑坐草堂欣賞清麗明快的優美景色的情形,體驗詩人愉快的心情。

兩首古詩中都有不少生動傳神的動詞,應該通過引導學生反復朗讀體味,體會其藝術魅力。

教學時還要注意朗讀方法的指導,引導學生准確把握節奏和重音,努力體會語感。如第一首詩的後兩句「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朗讀時要一口氣讀下來,讀出廬山瀑布撼人心魄的磅礴氣勢。第二首詩的後兩句「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朗讀時語速要稍緩,要傳達出詩人對和平安寧生活的嚮往之情。

二年級語文下冊《古詩》教學反思 篇7

這首古詩同學們已經會背誦了,所以一上課我的問題時:你讀懂了這首詩歌的哪個詞或者哪一句話?學生只能解釋注釋裡面的詞語。於是教學進入我為學生解疑的環節,我引導學生看圖明白「一樹高」意思是「高高的柳樹」啟發學生思考:春天來了,柳樹上應該有什麼?讓學生弄明白,「碧玉」意識是青綠色玉,這里比喻成嫩綠的柳葉。讓學生在整首詩歌中,在圖中理解,「綠絲絛」是指綠色的柳枝,這里比喻成用絲編成的帶子。我還讓學生把第三句和第四句話的「裁」「剪」圈起來,告訴他們這兩個詞語互相解釋。弄懂了整首古詩的意思,在煽動學生感情讓他們讀出感情。

學完這首古詩,我則讓學生總結學習古詩的方法:

1.看注釋。

2.看圖理解。

3.根據語境理解..

4.發揮想像理解。

5.最重要的一點是找出詩中的詩眼。

學習《春日》這一首古詩時,我則鼓勵學生大膽運用剛才總結出來的方法自己學董古詩。同學們積極性很高,每當孩子們在我的引導下弄懂了詞語或者一句話的意思時,他們臉上露出成功的喜悅!

二年級語文下冊《古詩》教學反思 篇8

這是一篇古詩詞的文章,古詩一直以來都是較為難上的篇章,一方面因為文章簡小精悍,很多一年級學生早已是背得朗朗上口,但是對於其中的寓意學生又是極難掌握的,把握不好便會將課文上的枯燥乏味,所以我試著用情景導入的方式來引導學生;另一個難點便是如何指導學生讀出古詩的韻味。古詩是中國文化寶庫中的奇葩瑰寶,作為華夏文明的繼承和發展者,我們有責任也有義務去學好這些優秀的詩篇,所以在朗讀的時候應該盡量地引導學生去體會作者的感情,並帶著這種感情去領悟古詩的精華。配以課文中原有的插圖,學生能進一步了解和領悟到詩人的內心感受,再加以范讀指導,學生的朗讀水平有了明顯的提高。但是在教學過程中還是出現了很多的問題,例如很多的問題可能並沒有符合一年級學生的領悟水平,他們的回答總是與我自身想要的答案相差很遠,於是整個課堂變成了以我為主而學生為輔的畫面,他們總是在聽我講,以我的思想和要求在朗讀古詩,而並沒有達到我預期的效果,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應該多注意他們的水平,不可提出過分高的要求。

二年級語文下冊《古詩》教學反思 篇9

教學前,覺得兩首古詩沒什麼好教的,本打算一課時教完。等到走進課堂,才發現一首詩可以教的內容很多,於是就整整花了一課時教《尋隱者不遇》。

這首詩的意思不難理解,課前,我布置預習作業:理解詩句的意思。課上一檢測,學生十分准確地說出了「言」「深」「不知處」等詞的意思,每句詩的意思也說得很清楚。

在此基礎上,我重點站在「鑒賞」的角度,引領學生深入學習:

1.通過了解賈島嚴謹的創作態度。課上,讓學生講講詩中的故事,逐步完善故事內容(完成補充習題三),從而明確「一問一答,藏問於答」的獨特形式。

2.引導學生思考,詩人主要寫誰?通過比較「詩人、童子、隱者」,學生明確了歌詠的對象是隱者。原來書寫的對象竟然隱藏在看似平淡的一問一答之中,體現出構思的精妙。

3.進一步思考:隱者有什麼特點?從字里行間推敲推敲。學生抓住「雲深不知處」「言師采葯去」概括出「學問高深、神秘莫測、飄忽不定」的特點。教師接著從「隱者」這個社會現象談起(聯系學生熟悉的「陶淵明」等人物故事),了解隱者的性格特徵。

4.從課題入手,思考:詩人為什麼要「尋隱者」?從而領悟詩人對隱者的崇敬、仰慕之情。「尋隱者不遇」有一絲遺憾,但更多的是對隱者的贊譽,通過「不遇」之行,詩人對隱者的仰慕之情更深了。練習朗讀、背誦。

5.拓展閱讀《補充習題》四中宋朝詩人魏野的《尋隱者不遇》,這首詩與書上的詩互為補充,可以幫助學生想像賈島一路上的所見,為課後編寫這個故事服務。

總結這堂課的經驗教訓:深入挖掘教學內容,拓展同類同題詩歌,讓教學內容更豐富。

二年級語文下冊《古詩》教學反思 篇10

在一年級教學《春曉》時,我僅作單純地分析講解,然後提問,讓學生再回答,說說古詩每個句子的意思,接著反復練習背誦。這樣的教學,學生只是被動地聽著,使勁地記著,至於審美情趣的陶冶,詩的意境的體會就做不到了。

「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他們有思想、有感情、有獨立的人格,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個體。每個學生都蘊藏著獨立學習的巨大潛能。」「新課標」把「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作為語文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我平時正努力地用新理念來指導自己的教學。那這首古詩的教學,我如何嘗試用新理念來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呢?

低年級學生正處在學知識長見識的黃金階段,遇到不懂的事總喜歡打破沙鍋問到底。他們對自己的生活充滿著無窮無盡的幻想和各式各樣、稀奇古怪的問題和想法。我覺得要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善於「利用」這些寶貴的資源,激發他們的求知慾,培養學生的想像力。只要能充分挖掘出這些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他們就會像鳥兒一樣展開翅膀,在想像的天空中無拘無束地翱翔。古詩短短的幾行字,裡面卻蘊涵著豐富的文化知識和詩人所傳遞的情感和意境,學生一定會有許多好奇。課堂上當老師剛讀出《草》時,好多同學就齊聲背出了後面的詩句,這時我就問:「你們有沒有問題要問呢?」同學們馬上活躍起來,提出很多問題:那個人干嗎寫這首詩?他寫的是什麼意思?寫這首詩的人是什麼時候的人?「離離」是什麼意思?草燒沒了怎麼會長?等雖然學生很小已經會念這首《草》了,可他們那小腦門中仍然裝著無窮無盡的問題。

在前面教學中,老師作單純地分析講解後,讓學生再說說古詩每個句子的意思,結果很多學生說不好甚至說不出來。低年級學生由於年齡小,又特別好動,學習注意力易分散,興趣不穩定。怎樣讓學生自主地發現古詩的意思,並且會說呢?我為學生搭建自由舞台,引導學生分小組討論,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理解古詩意思。這無疑給課堂帶來一泓活水,學生個個興致勃勃。他們在交流中發揮了自己的才能,在交流中培養了合作精神。並且,學生發現學習古詩一點兒也不枯燥,有了興趣,注意力也集中多了。

教參中指出,教學本課,要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誦中生情,在吟中入境。大量事實證明:低年級學生學古詩,靠老師的逐句串講,根本行不通;必須更多地藉助讀,讓學生在反復誦讀中識字、學詞、析句、理解內容,培養閱讀能力及習慣。讓學生耳、腦、口、眼協調活動,注意詩的停頓和節奏,讀出感情,從中感受到詩的語言美、節奏美、音律美,從而漸入古詩意境。讓學生在變換中領會讀的樂趣,悟出詩的意境,提高朗讀能力。因此,我雖然知道學生很多早已會背誦了,但我還是花了大量的時間,用多種方法指導學生進行朗讀。通過讀,學生體會了春天的美麗,野草頑強的生命力。

『叄』 古詩三首教學反思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麗、充滿生氣的秋景詩。作者以豐富的想像,生動的描寫,凝練的語言使這首詩的意境之美躍然紙上。

      一、教學效果:古詩是小學語文教材中一類特殊的課文,從表現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練、節奏強、跳躍大;從敘寫的內容上看,它離我們的時代較久遠。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將古詩中抽象的意境,用學生喜聞樂見的簡筆畫的形式呈現給他們,直觀、便於理解,降低了學習難度,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詩人杜牧眼中,這山中的美景就像一幅美麗的畫卷。詩中描寫了哪些景物?學生說「白雲生處有人家」。老師想把它畫下來,應該在黑板上畫上哪些景物?生:我覺得首先要畫一座很遠的山,要畫白雲和人家。隨著學生的回答,我在黑板上畫出了一座遠山。白雲應該畫在人家的哪裡呢?有的學生說「畫在房子下面」,有的說「畫在山頂上」,有的說「應該圍繞在房子上,因為山很高,雲在飄浮,房子只是隱隱約約而見」。「是啊,作者從飄浮的白雲里隱隱約約地看到人家,所以作者用了『生』而不是『深』,要不就完全看不見了。」我接著說道。在後來的默寫中沒有學生寫錯字。

      二、成功之處:1.古詩教學,要求學生讀讀背背,在讀中消化和吸收。首先我為學生營造了一個民主、輕松、和諧的學習環境。而後,又因勢利導地引導學生放飛想像的翅膀,想像詩句所描繪的畫面,並鼓勵學生不受詩句約束,大膽想像除了詩人描繪的景物外還可能看到的景物,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更為廣闊的大自然中去,從而讓學生感悟到大自然的美好春光以及更深地體會到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同時,在學生說話的過程中,既訓練了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又在無形中理解了詩意,內化了語言。2.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小組合作為古詩配畫。適當地給予點撥和引導,增強了學生作畫的信心。學生作畫的過程,正是理解和感悟詩意的一種外在表現,他們的畫再現了杜牧周圍多姿多彩、清新開闊的自然景觀,正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而畫後的展示、說畫、賞畫更讓他們由畫之美自然地體味到詩之美。這樣,學生自始至終置身於濃濃的詩情畫意之中遐想著,體驗著,感悟著,徜徉著……

      三、不足之處:沒有充足的時間讓學生閱讀。

      四、改進措施:留出充足的時間,發揮主體作用。讓學生自己去研讀古詩,讓他們在自讀自悟、相交切磋、合作交流中讀准字音,讀通古詩,初步感知大意。讓他們在成功的體驗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在讀通課文的基礎上,適時地張貼文中插圖,使詩意就蘊含在這一張張的圖片中。

。            《贈劉景文》教學反思

      《贈劉景文》這首詩作於公元1090年蘇軾任杭州知府之時。劉景文,原名劉季孫,字景文,北宋開封祥符人,當時在兩浙任兵馬都監,也在杭州。蘇軾很看重劉景文,曾稱他為「慷慨奇士」,與他詩酒唱和,交情頗深。這首贈給劉景文的詩,描寫的是秋末的景象,寓情於景,表達了對劉景文的崇敬之情,同時也寄託了詩人自己的理想。

      一、教學效果:傳統的古詩文教學是字字落實,解釋詞句成了古詩文教學的主要任務,結果是把一篇篇充滿著深刻意蘊、豐富情感和詩情畫意的古詩文肢解得支離破碎。其實,古詩具有一詩一畫的特點。一畫,就是當初誘發詩人有所感的場景。我們學習古詩首先就要帶領學生看到詩人所感的那個場景,才能由此進入詩意的境界,誘發學生的情感。在本次教學中,我不是讓學生根據詞語意思進行組合,而是藉助音樂、圖片,讓孩子先在頭腦中展開想像,浮現出相似的畫面,順應詩境的朦朧,再根據詩句中詞語的提示,按照自己習慣的語言方式表達出來,讓孩子們進入了詩所描繪的景象之中。在此基礎上,引導孩子們去看、去想、去說、去聽、去悟。學生的思維在擴張,認知在深化,每個孩子眼中有畫,心中有景,此時此刻他們的情感也在不斷積淀、不斷升華,對秋天的贊美之情自然溢於言表。

      二、成功之處:學生在我的引導下主動體會詩的意境,感受雖然荷盡菊殘,但是「橙黃橘綠」不是另外一派喜人的景象嗎?讓學生在體會讀的意境中自己醞釀朗讀時的情感和語氣。當學生捧起書來讀時,我很享受。他們豐富的朗讀與詩融合在一起,特別是前後兩句詩的深沉與喜悅的對比,讓人從深秋凋零景象的惆悵中,很快地步入金秋果園的豐收喜悅中。此刻,學生則能夠從體會到詩人對秋天的贊美之情過渡到體會詩人對友人的激勵之意。

      總之,在教學《贈劉景文》這首詩時,學生發言交流,師生共同討論的互動的機會比較多,注重了讓學習在朗讀中體會詩的意境,講解比較簡潔,完整,學生也能夠在學習中體會雖然荷盡菊殘,然而那開敗了的菊花枝還傲寒斗霜,那「橙黃橘綠」,更有另外一番風味的詩韻。同時,他們也能從理解詩境時感悟到蘇軾贊頌劉景文高尚的情操,明白個中做人的道理。

      三、不足之處:在教學中仍存在著此許的不足,如講解中缺少了童趣的語言。

      四、改進措施:課堂里增設點課堂內完成的作業或許效果更佳。

            《夜書所見》教學反思

      《夜書所見》是南宋詩人葉紹翁寫的客游在外,因秋風落葉,感到孤獨郁悶,由看到遠處籬笆下的燈火,料想是小孩再捉蟋蟀,不禁回憶起自己的故鄉和童年的生活,於是那種郁悶之情又被一種親切之感所代替。

      一、教學效果:創設情境,激發學習的興趣

      教學本課我精心准備了多媒體課件:飄落的梧桐,發黃的秋葉,稀疏的籬笆,黃昏的江面,孤單的客船,配以輕柔的音樂,讓學生走進詩人眼中的蕭瑟的秋天,走進詩人客居他鄉的那種思鄉之心境。此時無聲勝有聲,孩子們在這樣的情境中已經不知不覺中走進了文本,為理解詩句奠定基礎的同時,更是激發了學生學習的濃厚興趣。在課前,我讓學生搜集詩人的資料,了解詩人,為學生學好古詩和走《夜書所見》進詩人的內心世界做鋪墊。在教學時,我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符號,畫下古詩中描寫的景物,並寫下自己的感受。讓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在理解詩意時,我又教給學生學習古詩的方法,如在導入時,我問學生,「書」是什麼意思?你是怎麼知道的?然後我告訴學生可以查字典,也可以聯繫上下文來理解;在理解「促織」一詞時,當學生回答之後,又問:「你是怎麼知道的?」我告訴學生藉助注釋來理解意思,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方法,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運用所學方法,理解了古詩意思,培養學生語文學習的能力。

      二、成功之處: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在教學過程中,要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中年級的學生已有一定的知識基礎和學習能力。在本節課教學時,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選擇安排了學生自學的基本步驟,設計了這樣的過程:1、自己正確讀古詩,對不認識的字,可以查字典;2、把詩讀給小組內的同學聽,評評誰讀得好。(小組長先讀,組員依次讀);3、藉助注釋、圖畫自己理解詩意;4、小組合作討論,歸納總結出完整的詩意;5、畫出不懂的地方,提出疑難問題大家解決。課堂上,學生興趣盎然,做到獨立思考,激烈討論,彼此間互相學習、互相幫助,在自己獲取知識的過程中,體驗成功的喜悅。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小組長先讀,組員依次讀)的要求設計,既樹立了小組長的威信,又使學生明白合作學習也要遵守秩序,才能順利地完成任務的道理,培養了學生合作學習精神。

      三、不足之處:1、朗讀的時間可以在充分些,真正做到面向全體學生;2、教學時間上把握不夠准。

      四、成功之處:語文教學光靠教材是不夠的,我靈活把握教材,拓展教材,使課堂教學得到拓展和延伸,並架起課內、課外有機連接的橋梁,豐富學生的積累。同時做到新舊知識的整合,注重語言的積累。我在課堂上復習了古詩《小兒垂釣》、《所見》、《村居》,拓展了張籍的《秋思》、張繼的《楓橋夜泊》。整堂課,書聲琅琅,學生學得很快樂。

熱點內容
文章說英語 發布:2025-01-10 14:10:08 瀏覽:972
華祺教育 發布:2025-01-10 13:53:42 瀏覽:186
aa校園巴士 發布:2025-01-10 11:44:41 瀏覽:729
中國歷史上被譽為葯王的是 發布:2025-01-10 11:29:56 瀏覽:123
全國二卷2017數學文科 發布:2025-01-10 11:17:49 瀏覽:111
配音h教學 發布:2025-01-10 11:16:27 瀏覽:276
笙視頻教學 發布:2025-01-10 09:02:09 瀏覽:765
負責英語 發布:2025-01-10 08:32:28 瀏覽:302
學校師德師風檢查總結 發布:2025-01-10 08:09:29 瀏覽:291
順產多少錢 發布:2025-01-10 07:56:11 瀏覽: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