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教育 » 國際教育信息化大會

國際教育信息化大會

發布時間: 2023-05-05 17:50:19

❶ 青島安全教育平台登錄賬號及登錄網址入口

青島安全教育平台登錄賬號及登錄網址入口

安全教育功能是安全教育的作用和能力問題。教育從產生之日起就與人 類的物質生產活動結合在一起,就與安全問題相關。安全教育關系重大、涉及面廣、知識體系龐雜;安全教育法規性強、強制性強、技術性強。下面為大家帶來了青島安全教育平台登錄賬號及登錄網址入口,歡迎大家參考閱讀!

一、青島安全教育平台登錄網址入口

青島安全教育平台登錄網址入口如下,學生可以點擊以下網址進入安全教育平台。

二、下面安全教育平台怎麼申請賬號和密碼

青島安全教育平台賬號注冊方法:

青島安全教育平台學生帳號和密碼是由班主任老師設定的,然後統一導入系統。所以學生或者學生家長無需注冊帳號,而且注冊了也不會審核通過。青島安全教育平台登陸賬號和密碼示例:

學生登陸帳號由學校批量開通,然後會把系統生成的帳號和密碼分發到各班主任老師處,然後再告訴每位學生。下面以學生姓名為「王小明」為例演示:

學生帳號:wangxiaoming9546(學生姓名+系統序號)

初始密碼:123456(初始密碼需登陸後自行更改)

三、青島中小學安全教育注意事項

義務教育校際均衡水平全國副省級城市居首,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優質教育

青島:書寫教育現代化新範式

「40年前的今天,我們七八級的大學生背上行囊走進大學校園。」恢復高考,被稱為改革開放的第一聲響雷,從那一代人的深情回望中,我們能感受到他們的激動和興奮,「我們如飢似渴地學習知識,教育的春天來了。」

「學有優教」日益成為現實,學生在多媒體星球地理教室開展探究學習。

從建築面積只有十幾畝到二百多畝,校園面積擴大近20倍,五所外遷高中實現物理空間和教育格局的大升級;1982年我市有幼兒園595所,2017年達到2097所,翻了近兩番;教育經費投入年均增長15%,增長速度居計劃單列市之首;職業學校由1978年的16所增加到2017年的57所;普通高校由1978年的4所發展到2017年的25所……改革開放40年,青島教育的變化可以用翻天覆地來形容。

教育是什麼樣子,國家的明天就是什麼樣子。改革開放40年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青島堅持把教育工作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持續加大教育投入和創新改革力度,教育事業取得全面快速發展——全市義務教育校際均衡水平在全國副省級城市中居於首位,先後承擔12項國家級試點任務,簡政放權等19項成果在全國推廣,國際教育信息化大會三度落戶青島……

青島市委教育工委常務副書記,市教育局局長、黨組書記劉鵬照說,唱響教育現代化的主旋律,凝聚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正能量,努力為青島實現率先發展走在前列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保證和智力支撐,青島教育事業正邁出改革創新、上下求索的鏗鏘步伐。

教育投入穩步增長——現代化高標准建設高中學校,幼兒園數量翻兩番

五所高中外遷,可謂近年來青島教育最亮麗的一筆。

老市區的高中學校,大都建於上世紀20年代和50年代,像老青島六中佔地面積只有13.7畝,老青島十九中佔地面積只有20畝,與現代化學校要求的辦學標准相差甚遠,極大限制了學生的自主發展和素質教育的實施。2012年起,我市陸續啟動5所寄宿制高中的新建項目,高標准規劃建設,使新建高中學校佔地面積達到了約260畝,建築面積約11萬平方米。按照未來教室理念,教室面積由省定標準的67平方米擴大到90平方米。每所學校都規劃設置了「學科教室」,便於實行走班制教學。在寬敞的新校園,青島六中的美術特色、青島九中的外語特色和禮賢文化、青島實驗高中的人文特色、青島十九中的科技特色、青島三十九中的藝術和海洋特色,都得到了更好的傳承和發展。新建高中不僅擴大了青島教育的物理空間,也彰顯了青島教育的新理念、新格局。

同樣備受矚目的還有義務教育學校的不斷拔地而起。典雅的德式教學樓、高大上的多媒體教室……按照現代化高標准建成的青島西海岸新區弘德學校,成為片區內公認的「最美建築」。這所九年一貫制學校的前身是一所村小,村民們還記得,老學校的土操場「刮風一臉灰、下雨一身泥」;老學校沒有食堂,離家遠的學生要從家裡帶飯;以前片區內也沒有初中,一些家長為了孩子上學方便而舉家搬遷……教育投入的加大,讓這一切得到翻天覆地的改變,學生不必再為求學而「東南飛」,在家門口便能享受優質教育。

2011年以來,全市累計投入41.9億元,新建、改擴建幼兒園1129所。全市幼兒園由1982年的595所,增加到2017年的2097所,學前教育三年毛入園率達到98.5%,學前教育普及水平位列副省級城市首位。2012年以來,全市投入252.5億元,新建、改擴建中小學799所。九年義務教育入學率、鞏固率分別達到100%和99%,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98%。全市中職學校由1978年的16所增加到2017年的57所;全市普通高校由1978年的4所、在校生3465人發展到2017年的25所、在校生373618人,每十萬人口擁有大學生4700人,比1978年增加78倍。全市特教學校由1978年的3所達到2017年的13所,殘疾兒童少年入學率達到98.5%,已構建起全面覆蓋智障、盲、聾和孤獨症的特教基本公共服務體系。

近年來,青島建立健全教育經費投入穩步增長和生均公用經費定期增長機制。2012至2016年,全市教育經費總投入1182億元,年均增長15%,增長速度居計劃單列市之首。幼兒園、小學、初中、普通高中、中職學校生均公用經費撥款標准分別達到850元、900元、1100元、1500元、3000—5200元。2012年以來,補貼11.5億元為農村地區配備專用校車1800輛,惠及學生12萬名。以來,投入5.4億元建成808所中小學標准化食堂,惠及學生80萬人。

教育發展更加均衡——結對幫扶、縣管校聘,城鄉一體化齊步走

青島太平路小學是全市公認的優質學校,該校與平度宅科小學結成「對子」,根據宅科小學的需求,定期選派經驗豐富的骨幹教師到這所學校送課、跟蹤聽課,協助加強學科集備組和教研組的建設。宅科小學也派出骨幹教師到市南區進行全面參觀、考察和跟崗實踐活動,在交流中提升教師專業發展水平。2016年以來,市教育局先後協調市南、李滄、嶗山共18所優質學校與平度市18所農村薄弱學校實行跨區域合作。以來,市教育局共派遣238名骨幹教師到平度支教。從2018年開始,青島市教育局決定用3年時間,每年投入500萬元用於平度市農村學校教師培訓。

城鄉義務教育的不均衡,一直是教育工作的不能承受之痛。城區學校幫扶農村薄弱學校、城鄉學校一體化捆綁式評估,這種改革正是我市努力推動教育均衡發展的一個縮影。「改革開放40年,鄉村教育欠賬太多,這些年的差距正在一步步縮小。」相關部門負責人說。

在辦學條件方面,2008—2015年,市級財政投入近3億元支持兩區三市改造700餘所農村薄弱中小學。2016—2017年,市級財政支持兩區三市每年改造100所農村薄弱學校,打造「全面改薄」升級版。

在辦學模式方面,我市於起,全面推廣名校辦分校、委託管理、集團化辦學、高校或科研院校輻射中小學、學區制管理等辦學模式改革,採取名校+新校、強校+弱校、城區學校+農村學校、中小學+高校、民辦學校+公辦學校等合作形式,全市80%以上中小學參與辦學模式改革,參與市教育局組織的跨區域合作辦學學校擴大到85所,實現校際間優質課程、教師資源和管理模式共享。

在師資配備方面,我市於2015年起實施中小學教師「縣管校聘」管理改革,統籌區域內教師崗位和編制,通過超編多到超編少的學校調動、頂崗助教、輪崗交流、跨校競聘等形式的交流,教師資源配置更加優化均衡。此外,2016至2017年,我市為農村區市補充2016名音體美等緊缺學科教師。

近年來,青島義務教育正在逐漸從縣域均衡邁向市域均衡,從基本均衡邁向優質均衡,從外延均衡邁向內涵均衡。2015年底,青島10個區市均通過「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督導認定。2014—2015年,全市義務教育校際均衡程度在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均排名第一。2016年,全市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總體滿意度位居全國19個重點大城市第一。2017年,全國統籌縣域內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改革發展現場推進會在我市召開,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出席會議並對青島在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方面取得的成績給予充分肯定。

教育質量不斷提升——創新發展,激發活力,多項教育改革走在全國前列

前不久,嶗山區舉辦第二屆中小學生「山海科技節」,全區中小學生在實踐中樂享科學盛宴。近年來,該區實現了校校都有科技特色,特別是機器人創客教育,在各校開展得有聲有色,相關教育內容與國家課程相輔相成,成為激發學生探究興趣、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重要渠道。在這樣的土壤中,許多學生在世界機器人大賽中多次奪冠,諸如張村河小學這樣的村小,也屢有學生登上世界舞台嶄露頭角。

孩子的發展,最能檢驗教育的質量。如果說公平是教育的起點,那麼質量就是教育的生命線。改革開放40年,青島教育質量的變遷有目共睹,「學有優教」的夢想在一項項堅定而扎實的改革中照進現實。

近年來,我市創新學校德育工作機制,推進全員、全方位、全過程「三全育人」綜合改革,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深化課程和課堂教學改革,在中小學推出長短課、大小課、跨年級選課、選課走班、分層設計作業等舉措。推進家庭教育普及行動,加強課後託管服務,構建育人全鏈條。深化體育、藝術專項教學改革,推動足球、游泳、管樂等課程的普及,國家校園足球改革試驗區建設取得積極成效,全市擁有國家級特色學校131所、市級特色學校302所,在校參與足球活動的青少年達到20萬人。

在中職學校,我市以承擔國家高職綜合改革和現代學徒制改革為契機,著力推動中、高等職業教育、普通本科高校「上下貫通」,高中段普職教育「左右融通」和職業教育與產業「深度融合」,全市17所中職和本科學校參與「3+4」對口貫通培養試點,13所高中段學校開展普職融通試點,依託企業建設的職業教育生產性公共實訓基地達到15個。多元成長「立交橋」搭建起來,越來越多的學生走上適合自己的發展之路。

為激發學校辦學活力,我市頒布實施全國首部地方學校法《青島市中小學校管理辦法》,下放14項管理許可權,設置42項底線管理指標。創新學校辦學評估機制,依託「青島市教育評估與質量監測中心」,建立包括課業負擔、教學質量、體質健康在內的第三方教育質量監測機制。

為激發校長教師隊伍活力,我市深化校長職級制改革,配套制定校長選任、定期交流、目標績效考核等近20項制度。健全教師培養激勵機制,實施名師、名校、名校長「三名」計劃,帶動引領教育名家和品牌學校成長。目前,我市齊魯名師、名校長分別達到37名和33名,數量均居全省第一。

劉鵬照表示,率先實現青島教育現代化,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圍繞教育領域的堵點、難點及痛點加大改革力度,推動青島教育同我市各項事業發展要求相適應、同人民群眾期待相契合、同城市綜合實力和地位相匹配,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潮平兩岸闊,風好正揚帆。進入新時代,青島教育改革滿帆前行。

青島安全教育平台簡介

為貫徹《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落實《中小學公共安全教育指導綱要》,推動全國學校安全教育工作標准化、信息化建設,根據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委託,中國教育學會組織專家,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參考國外經驗,緊密結合我國中小學、幼兒園實際,研製完成切實可行的我國中小學、幼兒園的安全管理及評價標准。2013年,受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委託,中國教育學會在全國建立安全教育實驗區,開展基於信息化平台的學校安全教育和管理模式研究,探索和創新安全教育的途徑和方法,為各地開展安全管理及安全教育提供依據。

1、建立有效的安全教育管理機制。

實現安全教育過程和效果的實時管理和量化考核,強化和落實學校和教師的安全教育主體責任,全面提升實驗區的安全教育管理水平和能力,努力將實驗區打造成「全國安全教育示範區」。

2、建立有效的安全教育體系。

在確保安全教育內容的科學性、系統性和規范性的基礎上,藉助信息化平台資源建立有地方特色的安全教育校本課程體系。

3、協助中小學(幼兒園)教師開展有效的.安全教育。

通過信息化平台,教師可以方便地運用視頻資源組織課堂教學、帶領學生開展技能訓練、進行家校安全教育互動、及時了解和評價安全教育效果等。

4、協助中小學生(幼兒)自主開展安全教育活動。

通過信息化平台,學生可以隨時隨地開展安全知識學習、安全技能 訓練、參與安全專項活動、進行學習效果測試等活動,切實提高中小學 生(幼兒)的安全知識和技能水平。

5、協助中小學提升應急疏散演練效果。

各地和學校要按照《中小學幼兒園應急疏散演練指南操作規范》要求,做到中小學校每月一次、幼兒園每季度一次應急疏散演練,並確保演練安全和效果。中國教育學會協助各地重點解決學校師生開展演練過程中的實操性問題,提高應急疏散演練的效果。

6、加強家校互動,提高家長的安全監管意識和能力。

青島中小學安全教育新聞

萬般呵護,不如自護,為了讓全國中小學生安全教育日更加深入人心,青島西海岸應急安全體驗教育基地針對學生研發了一系列應急體驗教程,讓參與的學生在「體驗式」應急培訓中增知識、長技能。

大手拉小手一起學應急

嘉陵江路第一小學、香江路第二小學學生走進場館進行應急體驗學習。交通安全、飲食安全、校園安全……孩子的安全教育內容很多,針對學生年齡階段和日常生活環境,應急專業講師重點對學生進行了防拐騙、交通安全、飲食安全、用電安全、用火安全、應急救護等方面的培訓。

防拐防騙,巧變「狼外婆」

春季出行增多,也進入到了拐騙事故的高發期。上學、放學、外出遊玩途中,怎麼樣辨別「狼外婆」?學生們在理論培訓的同時,在游戲中提升意識,掌握安全技能。

走近紅綠燈我是小交警

「闖紅燈、馬路上嬉笑打鬧、隨意橫穿馬路、乘車不系安全帶……」小舉動大危險。在交通體驗區學生們進行了「汽車開裂」、模擬駕駛、交通標示識別、地鐵應急等體驗。此外,跟隨講師真正的認識了每日乘坐的校車,學習了校車逃生的方法和技能。

從小事做起,遠離電、火「兩只虎」

我們生活每天都離不開電和火,但是一旦使用不當就會導致一系列的事故發生。學生們現場進行火災隱患查找大比拼,學習了插排的正確使用方法,進行了消防滅火、高層緩降等體驗學習。

除了以外,學生進行了「5-8級地震」、「1-12級暴風雨」體驗,劇烈晃動的地面,倒塌的建築,打雷閃電瘋狂暴雨,大家第一時間活學活用保護動作進行自救,逃生成功的同時高呼驚險、刺激。

活動接近尾聲,嘉陵江路第一小學副校長楊春江為學生們應急學習精彩的表現點贊,鼓勵大家學以致用,在提高安全意識的同時,將掌握的技能運用到學習、生活中。萬般呵護,不如自護,為了讓全國中小學生安全教育日更加深入人心,青島西海岸應急安全體驗教育基地針對學生研發了一系列應急體驗教程,讓參與的學生在「體驗式」應急培訓中增知識、長技能。

大手拉小手一起學應急

嘉陵江路第一小學、香江路第二小學學生走進場館進行應急體驗學習。交通安全、飲食安全、校園安全……孩子的安全教育內容很多,針對學生年齡階段和日常生活環境,應急專業講師重點對學生進行了防拐騙、交通安全、飲食安全、用電安全、用火安全、應急救護等方面的培訓。

防拐防騙,巧變「狼外婆」

春季出行增多,也進入到了拐騙事故的高發期。上學、放學、外出遊玩途中,怎麼樣辨別「狼外婆」?學生們在理論培訓的同時,在游戲中提升意識,掌握安全技能。

走近紅綠燈我是小交警

「闖紅燈、馬路上嬉笑打鬧、隨意橫穿馬路、乘車不系安全帶……」小舉動大危險。在交通體驗區學生們進行了「汽車開裂」、模擬駕駛、交通標示識別、地鐵應急等體驗。此外,跟隨講師真正的認識了每日乘坐的校車,學習了校車逃生的方法和技能。

從小事做起,遠離電、火「兩只虎」

我們生活每天都離不開電和火,但是一旦使用不當就會導致一系列的事故發生。學生們現場進行火災隱患查找大比拼,學習了插排的正確使用方法,進行了消防滅火、高層緩降等體驗學習。

除了以外,學生進行了「5-8級地震」、「1-12級暴風雨」體驗,劇烈晃動的地面,倒塌的建築,打雷閃電瘋狂暴雨,大家第一時間活學活用保護動作進行自救,逃生成功的同時高呼驚險、刺激。

活動接近尾聲,嘉陵江路第一小學副校長楊春江為學生們應急學習精彩的表現點贊,鼓勵大家學以致用,在提高安全意識的同時,將掌握的技能運用到學習、生活中。

如何應對教育教學信息化形式

摘要:在當今的信息化時代中,科技發展迅速,信息時代已經到來並應用到教育的每一個領育信息化建設,改善學校的教育教學環境,從教與學兩方面入手,實現教育信域,教育信息化理念、信息素養、學校信息管理、信息化教學、信息化學習等成為了未來教育教學主要方面,增強師生間、學生間交流,對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習效果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在信息化的沖擊下,如何能夠做出更好的應對措施是關鍵,加快學校教息化平穩有效的實施,對教師發展、學校校長領導的決策、學生的接受能力提出了要求。
關鍵字:信息化 教育教學 教學環境
21世紀已經步入了信息化時代,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發展,從日常生活、學習和教育各個方面,信息化給都我們帶來了方便,舊時代的信息閉塞已成為過去,網路的出現加速了信息的傳播,加快了信息化的進程,在這種形勢下,教育信息化也在逐步形成,如何去迎接和應對、如何做好教育信息化是我們要面臨的問題。 1 教育信息化時代的來臨
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內容是教學信息化。教學是教育領域的中心工作,教學信息化就是要使教學手段科技化、教育傳播信息化、教學方式現代化。教育信息化,要求在教育過程中較全面地運用以計算機、多媒體和網路通訊為基礎的現代信息技術,促進教育改革,從而適應正在到來的信息化社會提出的新要求,對深化教育改革,實施素質教育,具有重大的意義。
教育信息化指的是以現代信息技術為基礎的新教育體系,包括教育觀念、教育組織、教育內容、教育模式、教育技術、教育評價、教育環境等一系列的改革和變化[1]。
2013年,青島市政府承辦國際教育信息化大會在青島舉行,來自全球90多個國家的教育官員、學者、校長和教師等匯聚一堂,以「信息技術與未來教育變革」為主題,共同探索教育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徑,研討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更加廣泛的實施應用,可見世界對教育信息化的重視。
當代教育教學改革的特點,特別明顯的有,信息技術的學科整合、案例教學、合作信息化教學設計是指「信息化教學」的設計,而不是「信息化的」教學設計。其實這個概念和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密切相關。在平板電腦上閱讀教材、聽老師用幻燈片授課、打開網路課堂自學知識,教育的信息化,正在課堂內外悄然發生。老師的教法變了,學生的學法變了,傳統教學和信息技術結合,碰撞出教育改革的火花。
在教育規劃綱要中,教育信息化被納入國家信息化發展整體戰略,到2020年,國家將基本建成覆蓋城鄉各級各類學校的教育信息化體系。教育信息化意味著什麼?它會掀起教育領域怎樣的革命?學校、教師、學生應如何去做? 2 教育信息化對學校教育的影響和變化 信息化教育最初是應用於學校,學校是最先接觸者,如何做好校園信息化並製作相應的方針政策是學校的職責,也是引領教師和學生隊伍不斷發展的前提。 (一)學校的宣傳教育
教育信息化撲面而來,它是一把雙刃劍,既帶來了學習優勢,又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學生的自製能力、辨別能力差,在信息化的影響下,他們容易迷失自己,在學習的道路上漸行漸遠,所以學校在宣傳教育上要下功夫,作為學生學習的主要監督者之一,要教會學生摒棄不良的信息,吸收應用有利信息。
(二)信息化的制定與培訓
大海航行靠舵手,一個學校的辦學質量和學校的方針政策直接相關,在面對信息化形勢下,制定更多適合學校的信息化教育策略,同時讓學校教師去培訓相關信息化教學知識,未來教育培訓為教師們如何開展研究性學習提供了一條可操作的道路,從各種渠道獲得新理念、新知識和新技術,未來教育也要緊密地與新課程等教育改革的大目標相結合,才能保持更旺盛的生命力
(三)以學生為主體
隨著信息化的到來,以教師教授知識為主體的教學方式發生了轉變,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形式成為了主導,更多的工作圍繞如何為學生創造好的學習環境而做,網上的公開課,外校的先進教育技術,各種信息化網上學習,教師所應用的多媒體技術等,成為學校為學生服務的主要方向。
3 教師如何應對教育信息化
自20 世紀50 年代以來,伴隨著「知識爆炸」時期的到來而逐漸興起的, 教育的重心由知識的傳授為主轉移到以開發智力、培養能力為主, 告別了知識累積式的消極被動的教育形態[2]。到如今的21世紀初,各種高科技應用於教育行業,教育信息化給我們帶來了教育教學的美好未來,但信息化技術的出現不會自覺地就加入到教育教學過程中,它需要使用者對它的合理運用,才能發揮出它應有的效果,教育信息化的執行者是教師,應該做好以下的幾個方面:
(一)教育觀念的轉變
以前的教學方法只是在課堂上傳授知識,不注重學生接受知識的感受,在信息化形勢下,教師需要對自身做出改變,需要不斷的調整自己,調整教學觀念,對信息化教育有足夠的認識,學習信息化知識,認識到自己的差距和不足,找到相應辦法進行彌補,理解並領悟教學信息化意義,跟上時代的潮流[3]。
(二)教學能力的改變
現今的教學方式和以往有了很大的不同,以講授知識為主體的授課方式已經成為了過去,提提高課堂效率和提升學生學習能力是信息化教育的理念,首先教師要學習信息化資源,熟練應用並理解運動方式,其次要提高自身的教學設計能力,應用軟硬體設施,把知識都融入進去,既便於學生理解和學習,又讓教師充分體會到信息化教學的優勢;最後在教學方法中,以啟發學生動腦,發散式教學,替代傳統機械式教學,對不同學生採取不同的教學方法。
(三)師生關系的改變
信息化的普及對師生關系也有著很大的影響,對學生的身心發展更加的重視,良好的師生關系更能促進學生進一步發展,首先營造課堂學習氣氛,教學中採用多種教學手段激發不同層次學生的興趣,使得班級學生共同參與。互動中,教師和學生是共同的參與者,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學生個體的有效參加與學生的個性的發展,讓學生積極地全身心投入到師生互動中來。其次注重師生間情感交流,在課堂上,教師的威嚴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會限制師生互動方面等的發揮,重視師生間的情感交流,有助於師生關系融洽,提高了教學效果,同時也能激發學生學習動力,認真聽講,努力學習,積極參與到師生互動中來。最後教師應關注每一個學生,一個班級的學生知識水平多種多樣,表現出來的學習能力也各不相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只注重課堂效率,互動過程中只與那些積極主動、善於表現的學生交流,而對那些不善言辭的學生就往往忽略掉。在課堂上,教師應高樹立起一切為了學生的觀念,為全體學生共同考慮,照顧到每一個學生,充分發揮師生互動的作用。
4 學生如何面對教學信息化
信息技術使學生能夠用新的方法進行學習,只有當學生能夠選擇工具幫助自己及時地獲取信息、分析與綜合信息並嫻熟地表達出來時,信息技術與課程進行有效的整合,也就是說,讓學生利用信息技術工具來支持學習是非常必要的。信息化教學是指信息技術支持的教與學,但在我國目前情況下,在利用信息技術支持學生主動學習方面極為欠缺。信息化教學並不排斥其他教學方式, 可以與其他教學方式同步進行。
「要我學」是學生相對被動地接受知識,「我要學」則是讓學生在問題的探索中,自己去總結、歸納知識。讓學生在信息化過程中更加的對學習課程感興趣,主動的去學習,在此過程中,對學生有很大的影響,也對學生如何去面對教學信息化提出了要求。
(一)信息化對學生的影響
首先是鍛煉了學生的學習能力,信息化教學不同於以往的課堂式教學,更多的學習、復習內容是在多媒體、網上學習、網上答題過程中進行的,這樣也就減少了和老師之間的面對面交流的機會,對學生的自學能力培養有很大的幫助;其
次是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網上作業、答題、課堂多媒體教學,都減少了不必要的時間,極大地提高了學習的效率,使得學生在有效的時間里能學習更多的知識;同時信息化也有一定的負面作用,比如,降低了學生的創造力,缺少了課堂上聯想、想像的思維過程,學生所看到的內容都是通過電子編輯、網路製作等高科技成果,一並展示在學生面前,使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難以發展;最後是信息化也加重了學生的學習負擔,增加了效率,也就是減少了時間,和之前的學習過程相比,所較少的時間也都是學生所學習其他知識的時間,相比之下,學生所學習內容急劇增加,學生負擔加重,這需要學校和教師引起高度重視。
(二)調整好心理狀態
信息化在最近幾年突飛猛進,對學校教育產生了很大影響,學生在接受信息計劃的同時要做好心理准備。不同的學生面對信息化的處理方式各不相同,學生素質各有不同,有個好的應對的准備是十分必要的,小學生和中學生的心理活動有很大變化,中學生開始接觸信息化教學,要從心理上接受這種方式,逐漸對這種方式產生興趣,願意自己去探索,並不斷的去發現問題,對信息化逐步形成不同學生個體的不同的認識[4]。
(三)選擇適合的學習方式
信息化使得教師和學生在時間和空間上處於分離狀態,學生自主學習時間增長,學習方式也產生了巨大變化。首先是學生更多的是進行自學,對於課本內容自行進行內容劃分、內容預習,對於不清楚的知識在網上進行咨詢解答,使學習效果最佳。其次是課堂教學方式不同,學生的練習、學習內容也不同,不再是學生做試卷,老師講解,而是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多媒體進行講解,並附有全部解題思路。還有就是課堂復習作業發生了變化,作業內容極其豐富,學生網上提交,教師網上評閱,一氣呵成,學習效率增強,學生也可以把做題產生的想法加以說明,與教師網上進行互動,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與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 劉德亮.黎加厚博士談教育信息化.
[2] 潘涌.教育轉型呼喚教師角色的更新.
[3] 李群.教育信息化對教師教學能力的新要求[J]. 理論月刊. 2006(06).
[4] 顧小清,祝智庭,龐艷霞.教師的信息化專業發展:現狀與問題[J].電化教育研究. 2004(01)

❸ 互聯網+教研1.做法舉措2.存在問題3.意見建議

教研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途徑。在「互聯網+」背景下,教研的模式及發展路徑發生了重要變化。在梳理同類研究基礎上,該文從「互聯網+教研」模式的角色、內容、資源、環境及評價等關鍵要素出發,闡述了教研形態在互聯網進程中的轉型特徵;基於路徑依賴視角分析了影響「互聯網+教研」模式選擇的主要因素,包括利益者認知能力、政策制度、經費投入、技術支撐、評價機制等,旨在探究教研模式呈現多樣化的原因,從而為教研模式的選擇提供參考。該文提出了樹立協同發展願景、政策頂層設計保障、優化技術支撐環境、經費投入結合實際、教研服務供給改革、基於數據驅動開展教研評價的發展策略,以期為教研實踐提供指引。

關鍵詞:「互聯網+」;教研模式;發展路徑;路徑依賴理論

四、開展「互聯網+教研」實踐的策略性建議

(一)運用互聯思維,樹立協同發展的教研願景

面臨新時代的挑戰,需要用互聯思維考慮教研問題,多方協同參與。(1)樹立共同願景,營造在線協同發展的教研氛圍。通過互通聯結,聚集具有專業發展需求的教研參與者成為教研共同體,在志趣相投的文化氛圍中共同探討和嘗試解決教學中的典型問題。如今,依託網路平台,形成了網路名師工作室、在線教研社區等形式多樣的共同體教研路徑[20]。以「浙江省網路名師工作室」為例,一線教師通過網路結交名師,在共同的價值觀和願景感召下進行持續的專業學習和實踐成果共享[21];(2)發揮社會協同力量,助力協作教研[22]。如浙江省和安徽省的教育廳教研室聯合教育信息科技類企業,在多所城鎮、鄉村中小學實施AI教育公益計劃,讓一線教師掌握如何利用人工智慧減輕教師重復性工作量,實現「人與人工智慧」協同發展;同時,教育信息化企業人員開始參與課堂教學設計和教研活動,深入了解教師教研所需,為教研提供更多服務。

(二)堅持頂層設計,完善「互聯網+教研」政策保障

自上而下的頂層設計能夠營造高效有序的「互聯網+教研」全局觀,為帶動教師成長提供有利的政策環境保障:(1)發揮國家政策戰略導向作用。近年來,我國政府部門高度重視信息化帶動教師專業化發展工作,作出了「全面振興教師教育」戰略部署,推出了一系列重要文件支持教師專業發展,呼籲教師要主動適應信息化、人工智慧等新技術變革,積極有效開展教育教學;(2)政策扶持保障「互聯網+教研」的行動實施。國際教育信息化大會《青島宣言》中指出:「為教師使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提供廣泛的系統支持,激勵教師創新,協助研發教研網路和平台的建設」[23]。

(三)兼顧區域特點,逐步優化「互聯網+教研」的技術環境

在「互聯網+教研」實踐中,技術支撐的作用最為顯性化。例如,從視頻技術輔助教學實景還原,到移動技術提供優質攜帶型資源共享;從虛擬技術支持情境式教研體驗,到智能技術精準教研分析。然而,我國各區域發展差異明顯,在開展「互聯網+教研」實踐時要考慮到區域信息化基礎設施和技術環境的實際,逐步優化。要進一步彌合區域之間、學校之間的數字鴻溝,教育信息化工作要按照「四代同堂」[24](開發一代、試用一代、推廣一代、普及一代)的模式與思路整體推進。對於「互聯網+教研」實踐,可以先做小規模的技術變革嘗試,然後再逐步大規模優化:(1)先允許「互聯網+教研」小規模進行應用;(2)根據實踐成效施加改進;(3)大規模推廣應用;(4)普遍適應進而實現迭代的良性循環。

(四)經費投入結合實際,強化優質教研資源的示範效應

優化「互聯網+教研」的建設方式,結合實際選擇投入的側重點[25]。首先,以解決教研難點問題為核心,按科學流程將經費投入到教研平台軟硬體建設、教研師資培訓、教研模式選擇、教研成果應用推廣上。如福建等一些省份匯聚多方經費成立基礎教育研究院,投入基礎設施、吸納人才,既有利於匯聚基礎教育信息數據進行監測,為教育決策提供學術支持,也為一線教師提供信息咨詢服務[26]。其次,要結合省、市(州)、縣(區)、學校地方情況調整教研經費投入機制。在落實基本教研服務投入標准基礎上,有條件的地區可以根據學校自籌經費情況適當增加教研服務類別,如購買虛擬服務,引入虛擬現實和混合現實等新技術,實現讓教研團隊感同身受的強情景感知環境創設。而對於欠發達地區,則需要專項補助資金保障基礎信息化經費投入,或與優勢區域結對進行網路合作教研。如詹家鎮中心小學利用衢州教育結合自身特色開展「名師資源網上共享」活動,當地老師感言到:「以前一年才去城裡聽幾堂優質課,而且名額有限,大家要輪著去,網上名師課堂開通以後,我們不用出校門就可以聽城裡的名師上示範課,只要想聽隨時都可以」[27]。

(五)創新基於網路的教研眾籌機制,變革教研服務的供給方式

探索教研眾籌機制創新,增強教研服務供給側對接需求側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28]。眾籌本是一種大眾商業融資方式,指用「團購+預購」的形式向社會募集項目資金的模式。在教研領域中,眾籌思路指引下的教研眾籌意味著活動可以由「草根」教師發起,利用互聯網和社交媒體展示其教育創意,爭取校內外教師、同行、專家的關注和支持,進而獲得所需要的教育資源或技術支持。例如浙江省溫州鹿城區「面向未來的教師」研修項目[29],圍繞教學研究、教學技藝、教學手段、學科信息技術整合等方面,集合參與教師的力量快速匯集許多種實用教學科研工具,教師在參與教研眾籌中獲益,實現優質教研資源的共建共享。此外,教研供給服務形式還可由教師結合自身經驗和需求自下而上提出[30]。依據對教師授課行為、課程教學實施過程追蹤及教師發展情況的數據分析診斷,教研服務供給方提供定製的「菜單式教研」綜合服務,實現教研資源的自主選擇。

(六)基於數據驅動手段,推行彈性和多維的教研評價

教研評價是「以評促研」的重要動力之一[31]。數據驅動的教研評價為教師的能力發展提供精準的依據指引,教研評價從經驗模糊評判、反饋調節欠缺,轉向為利用數據挖掘工具開展伴隨式的教研行為分析。基於數據驅動推行彈性評價和多維評價,有助於激發教師的教研活力:(1)從評價范圍角度來看,集約化評價方式更適合於工業時代的標准化批量生產方式,而彈性評價更加提倡教師參與互動和進行教育創新,可藉助網路評課工具、網路問卷、教研社交網站、教師檔案袋系統等多種網路工具進行豐富數據採集和評估。由此,鼓勵教師藉助互聯網開展「切口小、范圍廣、方式多、周期短、見效快」的教研活動[32],適當淡化競爭,促進教師發自內心合作;(2)從評價內容來看,以網路教研活動為載體,包括對不同學科、學段的教師知識能力、教師學習軌跡、教研行為、教研風格等內容進行診斷和評測,可以獲得大量靜態或動態數據,輔助進行更加細微、多維層面的解讀和評價,教研評價更加清晰、顯性和有效。

五、結語

「互聯網+」是助力教研新發展、提升師資水平的重要機遇。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已經融入到中小學教師教研的全過程,並發揮著日漸重要的影響。如何迎接「互聯網+」背景下教師教研的新機遇和新挑戰,正確探索「互聯網+教研」的組織模式和發展路徑,這既不能簡單「唯技術」,也不能孤立「談教研」,而是要把技術和教研相融合,秉持創新性的思維方式來加以推動。本文探討了「互聯網+教研」模式的結構要素及其路徑依賴視角下的發展影響因素,並針對推動實踐提出了相關的策略性建議。在未來,如何將「互聯網+教研」模式有效落地、持續優化其發展路徑,仍需進行更多深入的理論與實踐研究。

❹ 泉州五中有多牛

泉州五中高中部號稱「高考狀元的搖籃」。

1.9成的一本概率。

2.1/2的211概率。

3.1/4的985概率。

福建省泉州第五中學,簡稱「泉州五中」。始建於1902年,是福建省最早創辦的公立中學之一。

泉州五中1994年成為福建省第四所一級達標高中;2003年9月被福建省教育廳確認為首批示範性高中;2006年被確立為「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樣本校」。

2012年被確定為「福建省多樣化課程改革試點學校」;2016年成為「福建省教育信息化示範學校」;2017年通過「福建省示範性普通高中建設學校」評估,同年獲評「全國文明校園」。

泉州五中有桂壇南區(初中部)、桂壇北區(初中部)、城東校區(高中部)三個校區。2013年秋季桂壇校區復辦初中,同年城東校區投入使用;2018年春,泉州三中整體並入泉州五中。

辦學特色:

辦學宗旨:「營造優良校風,實施優質教育,培育優秀人才」。

校訓:「嚴謹、勤奮、求實、進取」。

辦學理念:「以人為本、追求卓越」。

教鳳:「敬業、博愛、奉獻、奮進」。

學風:「立志、文明、善學、向上」。

學校六大領域的發展性課程包括傳統文化與民族精神、西方文化與國際交流、科普知識與學科競賽、心理健康與主體發展、藝術審美與休閑健身、生態文明與社會實踐。

學校有麥田電視台、舞蹈社、模聯社、吉他社等幾十個學生社團和組織,有學生交響樂團、民樂團、合唱團和舞蹈隊,舉辦各種音樂會。學校被授予全國「中小學舞蹈教育傳統校」、「福建省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校示範校」等榮譽稱號。

2015年5月,在首屆國際教育信息化大會上。泉州五中自主研發的教育管理和資源平台入選了優秀案例,並在福建展區展示。

2016年,經福建省教育廳審核,泉州五中被確認為「福建省教育信息化示範學校」。

2017年11月,「福建省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管理研究」順利結題,由泉州五中開發、設計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信息化管理平台」向全省推行。

學校國際部自2011年9月創辦以來,構建了融合中西方文化精髓的課程體系,實現國際和國內課程優勢的全面整合。泉州五中國際項目已經成為福建省中外合作辦學項目。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福建省泉州第五中學

❺ 致國際教育信息化大會的信包含那些觀點

值此國際教育信息化大會開幕之際,我謹代表中國政府和人民,並以我個人的名義,向出席會議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博科娃女士、各國教育官員、專家學者及企業界人士,表示誠摯的歡迎!向首屆國際教育信息化大會的召開,致以熱烈的祝賀!當今世界,科技進步日新月異,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深刻改變著人類的思維、生產、生活、學習方式,深刻展示了世界發展的前景。
因應信息技術的發展,推動教育變革和創新,構建網路化、數字化、個性化、終身化的教育體系,建設「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型社會,培養大批
創新人才,是人類共同面臨的重大課題。
中國堅持不懈推進教育信息化,努力以信息化為手段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我們將通過教育信息化,逐步縮小區域、城鄉數字差距,大力促進教育公平,讓億萬孩子同在藍天下共享優質教育、通過知識改變命運。
人才決定未來,教育成就夢想。中國願同世界各國一道,開拓更加廣闊的國際交流合作平台,積極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融合創新發展,共同探索教育可持續發展之路,共同開創人類更加美好的未來!

❻ 人教版和冀教版的區別是什麼

人教版和冀教版的區別。

1、出版社不同:

人教版:人民教育出版社。

冀教版:河北教育出版社。

2、適用范圍不同:

人教版:大部分地區所使用的教材。

冀教版:主要使用於河北地區。

3、教材內容不同:

人教版:教材內容更加普適化。

冀教版:內容更多因河北地區本身歷史文化所決定,比較獨特。

5月23日至25日,由教育部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聯合主辦的國際教育信息化大會在山東省青島市召開。大會期間,在青島國際會展中心舉辦了全國教育信息化應用展覽。

教育部副部長杜占元、劉利民先後來到人教社展台參觀,觀看並體驗了《中小學校園足球叢書》、「中華經典文化資源庫」、人教社數字教材、人教PAD等重點產品,並對人教社的教育信息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韋志榕總編輯、王岳副總編輯、王志剛副社長、王強副社長在現場指導工作。人教社展台吸引了近萬人參觀,多項產品達成了購買意向。

熱點內容
笙視頻教學 發布:2025-01-10 09:02:09 瀏覽:765
負責英語 發布:2025-01-10 08:32:28 瀏覽:302
學校師德師風檢查總結 發布:2025-01-10 08:09:29 瀏覽:291
順產多少錢 發布:2025-01-10 07:56:11 瀏覽:303
重慶小學老師工資 發布:2025-01-10 06:33:24 瀏覽:228
聚焦中考數學 發布:2025-01-10 06:24:46 瀏覽:312
班主任工作分享ppt 發布:2025-01-10 06:24:43 瀏覽:716
書法基礎教學視頻 發布:2025-01-10 05:46:19 瀏覽:875
騎馬舞舞蹈教學視頻 發布:2025-01-10 05:16:38 瀏覽:635
小學師德師風建設整改方案 發布:2025-01-10 04:46:50 瀏覽: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