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教育 » 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發布時間: 2020-11-18 17:03:23

① 大一心理健康論文3000自我成長之路

寫作思路:寫出誠實的自己的話「寫誠實的自己的話」是老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說的。旨在營造「自主」作文的五彩世界。所謂「自主」就是不受條條框框的限制,讓學生無拘無束的思想,自由自在的寫作。「自主」作文就是「言為心聲」,率性而為,展現自我的風采,體現鮮明的個性。

正文:

時間一顆甜蜜的糖果,越吃越覺得有味道。時間是一種葯,有點苦,有點澀。時間是一塊木糖醇,偶爾會讓你清醒。我的人生就像糖果,葯,木糖醇。正因為它們,我的人生成長路充滿繽紛的色彩。

時間,記錄著我的成長路。小時候的我,很調皮。由於媽媽忙,我只好和外婆一起生活。外婆習慣做農活,我就一直在她的身邊玩玩。我喜歡玩土,把自己弄得黑黑的,這樣大家就認不出我來咯!哈哈!我還喜歡弄花草,喜歡研究它們。

我經常把外婆家弄得不安寧。一不小心把碗弄破了,一不小心摔了。我可真不讓父母他們省心啊!小時候的我因為給家裡增添了不少的歡樂和笑聲,我的生活充滿了繽紛的色彩。就這樣我慢慢的成長著。

時間,記錄著我的成長路。從小學到初中,也許大家對我的印象是乖乖女。因為我從小到大,基本上都是聽父母的話,他們不喜歡的事情,我都不會去做。就這樣,我在父母的良好教育下,慢慢成長了。在小學里,我和同學們玩得很瘋狂。我們經常一起去吃小吃,一起去海邊玩。在初中,我開始學會要懂得如何讀書。

我開始學會做更多的家務。甚至我學會了如何幫媽媽賣肉。在這階段里,我學會的更多的東西。我學會了幫助爸爸媽媽,學會給他們按摩,學會和他們談心,學會體諒身邊的人,學會了如何照顧人。因為父母的教育,讓我學會了很多在學校里學不到的東西。這些東西對我來說是寶物。我會一直利用和珍藏著。因為父母,我的生活充滿繽紛的色彩,我繼續慢慢的成長著。

時間,記錄著我的成長路。上了高中,我才知道,原來我還是有人關注的。以前我總抱怨說,爸爸媽媽他們都太偏心了,哥哥可以什麼事情都不做,但我就不行。但父母讓我讀高中的做法,改變了我的想法。高一到高二兩年了,父母的關心和老師的關心,讓我逐漸東得我該如何學習。我更加學會了感恩!因為父母,我懂得我的人生夢想。

因為老師,我懂得問問題,懂得和老師交流,懂得如何努力去奮斗。現在的我是高三的學生了,我的感觸挺多的。父母一天天的忙,我怕他們身體吃不消。哥哥在大學里,是否有好好照顧自己。外婆過得好不好。

他們是我最親的人,他們的關心一直沒有離開過我。我會帶著他們的愛一直努力到高考結束。也許大家都說高三很辛苦,但我覺得,因為有他們的愛,我並不孤單,即使再累,我也願意,這也值得。因為高三,是我追逐夢想的奮斗年。我的高三,我奮斗!因為他們的愛,我的人生充滿繽紛色彩。

我走在路上,嘗到了成長的辣。就像四川辣椒一樣,辣得你夠嗆,辣得你直流眼淚。當我走到那段充滿辣味兒的路時,正是小學六年級快要畢業的時候。那時,語文老師正在馬不停蹄地給我們復習,只見他右手從粉筆盒中挑出一支完整的粉筆,折掉三分之二,接著轉過身以劉翔式的速度把知識點用端正的字體「揮霍」在黑板上,嘴巴一張一合,同學們都在記筆記。

我的同桌和前桌的兩個男同學卻說得天馬行空,心思都到宇宙上找外星人去了,而我總在認真聽講著。當時,我被他們的聲音吵得無法聽講,雖不是震耳欲聾,但他們像蒼蠅一樣「嗡嗡」地在你耳邊叫著,能不煩嗎?

我便忍不住去勸他們停止演講,而老師就在我開口的那個瞬間直盯著我,當我的目光和老師的目光像兩條射線相交在一起時,一種莫名的感覺油然而生。我自認坦盪,所謂「不做虧心事,不怕半夜鬼敲門」,我說話是為了能更好地聽見老師講課的聲音,但老師怎麼……他的眉頭緊皺,目光死死盯著我,從他的眼神中透出幾分憤怒,而我的腦袋仍打著個大大的問號。

下課後,老師「飄移」著來到我桌前,還是以同樣的眼神盯了我許久,才面無表情地吐出一句:「去抄20次中小學生守則。」我愣了一下,當我回過神來時,老師的背影已遠去。

我快速地穿過人群,在走廊才追上老師,我走到老師跟前,「老師,你聽我說……」我才剛開口,沒想到老師就狠狠地說:「你不要解釋,有什麼好解釋的,說話就是說話,去抄!」老師給了我一塊重重的「必死金牌」。我賭著氣,委屈地抄著,邊抄邊哭了。那種感覺,像辣椒般的辣,把我的眼淚都辣出來了。

我仍繼續地走著,也嘗到了酸,嘗到了苦,嘗到了路上各種各樣的滋味。我回頭望去,這條路上有我留下的笑容,也有我撒下的淚水,但我喜歡這樣的道路,這樣豐富的人生。

陽光依然那麼耀眼,絲絲的涼風吹動了我的頭發。我想遠方望去:天上白雲朵朵,路旁的樹木揮動著幾片葉子向我友好地招手。我挺起胸膛,微笑地繼續走下去……

人的一生都在成長,有快樂,有煩惱,更有收獲,雖然有時我們並不想長大,不想承受成長的壓力和責任,但是成長是避不開的,與其消極的對待,不如奮起,所以作為陽光少年,我一定要樂觀的、快樂的成長,努力讓自己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② 需要一篇3000字左右的論文,關於心理健康的論文,謝謝!

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正在日益加快,競爭越來越強烈,人際關系也變得越來越復雜;由於科學技術的飛速進步,知識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們不斷地進行知識更新;「人類進入了情緒負重年代」,人們的觀念意識、情感態度復雜嬗變。作為現代社會組成部分,在大學院校生活和學習的大學生,對社會心理這塊時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況且,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還有他們自己許多特殊的問題,如對新的學習環境與任務的適應問題。對專業的選擇與學習的適應問題,理想與現實的沖突問題,人際關系的處理與學習、戀愛中的矛盾問題以及對未來職業的選擇問題等等。如何使他們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種種心理壓力而造成的心理應激、心理危機或心理障礙,增進心身健康,以積極的、正常的心理狀態去適應當前和發展的社會環境,預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發生,加強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關注的問題:
一、心理健康的定義
心理健康是指這樣一種狀態,即人對內部環境具有安定感,對外部環境能以社會上的任何形式去適應,也就是說,遇到任何障礙和因難,心理都不會失調,能以適當的行為予以克服,這種安定、適應的狀態就是心理健康的狀態。衡量心理是否絕對健康是非常困難的。健康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分界線。一般判斷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項原則:其一,心理與環境的統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動,在內容和形式上與客觀環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與行為的統一性。這是指個體的心理與其行為是一個完整、統一和協調一致的過程。其三、人格的穩定性。人格是個體在長期生活經歷過程中形成的獨特個性心理特徵的具體體現。而心理障礙是指心理疾病或輕微的心理失調。它出現在當代大學生身上大多數是因心身疲乏、緊張不安、心理矛盾沖突、遇到突如其來的問題或面臨難以協調的矛盾等出現,時間短、程度較輕微,隨情境的改變而消失或減緩;個別則時間長、程度較重,最後不得不休學甚至退學。心理障礙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主要表現在心理活動和行為方面。表現在心理活動方面如感覺過敏或減退、體感異常、錯覺、幻覺、遺忘、疑病妄想、語詞新作、意識模糊、紊亂的心理特點和難以相處等等。行為方面和焦慮、冷漠、固執、攻擊、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二、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
1、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方式
心理素質是主體在心理方面比較穩定的內在特點,包括個人的精神面貌、氣質、性格和情緒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質形成和發展的基礎。學生求知和成長,實質上是一種持續不斷的心理活動和心理發展過程。教育提供給學生的文化知識,只有通過個體的選擇、內化,才能滲透於個體的人格特質中,使其從幼稚走向成熟。這個過程,也是個體的心理素質水平不斷提高的過程。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質的影響。學生各種素質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質為中介,創造意識、自主人格、競爭能力、適應能力的形成和發展要以心理素質為先導。在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適應狀況,是抗拒誘惑、承受挫折、實現自我調節的關鍵。正是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強弱,主要取決於他們心理素質的高低,取決於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與否。
2、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驅動學生人格發展的基本動力
心理健康教育與受教育者的人格發展密切相關,並直接影響個體人格的發展水平。一方面,學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接受的道德規范、行為方式、環境信息、社會期望等來逐漸完善自身的人格結構;另一方面,客觀存在的價值觀念作為心理生活中對自身一種衡量、評價和調控,也影響著主體人格的發展,並且在一定條件下還可轉化為人格特質,從而使人格發展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同時,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消極地附屬於這種轉化,而是在轉化過程中能動地引導受教育者調整方向,使個體把握自我,對自身的行為進行認識評價,從而達到心理優化、健全人格的目的。
3、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開發學生潛能的可靠途徑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開發受教育者的潛能。良好的心理素質和潛能開發是相互促進、互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為二者的協調發展創造必要條件。心理健康教育通過激發受教育者的自信心,幫助主體在更高的層次上認識自我,從而實現角色轉換,發展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最終使潛能得到充分發展。
三、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現狀
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素質不僅影響到他們自身的發展,而且也關繫到全民族素質的提高,更關繫到跨世紀人才的培養,一項關於當代人主要素質的調查表明,當代人的素質不能適應社會進步和發展的需要,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質,具體表現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適應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競爭意識和危機意識,缺乏自信心,依賴性強等。究其原因,與教育不重視人的心理素質的培養與塑造有關。在大學生中,有人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絕而幾乎失去從事一切行動的願望和信心;有人因考試失敗或戀愛受挫而產生輕生念頭或自毀行為;有人因現實不理想而玩世不恭或萬念俱灰;有人因人際關系不和而逃避群體自我封閉。大量調查表明,目前我國大學生發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礙,精神疾病已成為大學生的主要疾病。具體表現為恐怖、焦慮、強迫、抑鬱和情感危機、神經衰弱等。我校每年對新生進行心理健康狀況調查,結果表明每年有大量大學生心理素質不良,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礙。土木水利學院 2002級學生入學第一年便因心理問題休學4人,他們四人分別因為:1、追求女生遭到拒絕而情緒不穩定;2、長時間懷疑同學背後議論自己、鄙視自己,因而不敢面對別人;3、對生活目標喪失信心,低糜消沉,抑鬱;4、狂躁不安,行為異常。最終都不能繼續學業。常見的大學生心理問題還表現為環境應激問題、自我認識失調、人際關系障礙、情緒情感不穩、感情適應不良等。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不容忽視。
四、對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原因分析
大學生心理素質方面存在的種種問題一方面是與他們自身所處的心理發展階段有關,同時也與他們所處的社會環境分不開。大學生一般年齡在十七、八歲至二十二、三歲,正處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變化最激烈的時期。由於心理發展不成熟,情緒不穩定,面臨一系列生理、心理、社會適應的課題時,心理沖突矛盾時有發生,如理想與現實的沖突、理智與情感的沖突、獨立與依賴的沖突、自尊與自卑的沖突、求知與辨別能力差的沖突、竟爭與求穩的沖突等等。這些沖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導、合理解決,久而久之會形成心理障礙,特別是當代大學生,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爭中取勝,幾乎是全身心投人學習,家長的過度保護、學校的應試教育、生活經歷的缺乏使這些學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學習、生活、交友、戀愛、擇業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們中的一些人難以承受,以致出現心理疾病,甚至離校出走、自殺等。從環境因素看,竟爭的加劇、生活節奏的加速,使人產生了時間的緊迫感和壓力感;個人對生活目標的選擇機會增多,難以兼顧的矛盾加劇了內心的沖突,產生了無所適從的焦慮感。凡此種種,對變化的環境適應不良而出現的各種困惑、迷惘、不安、緊張在明顯增加,社會的變革給正在成長著的大學生帶來的心理沖擊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更強烈、更復雜。各種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會因素交織在一起,極易造成大學生心理發展中的失衡狀態。心理素質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適應高速度、高科技、高競爭的環境,心理負荷沉重便容易導致各種心理疾病。
1、客觀方面
中學比,大學時期的學習、生活、人際關系都發生了很大變化。
1)學習的任務、內容、方法發生了變化。 中學學的是基礎知識,目的是為今後繼續深造或就業做准備;大學學的是專業知識,目的是把學生塑造成建設祖國的高級專門人才。中學課程幾年一貫學習僅有的幾門高考課程,中學有老師天天輔導,日日相隨;大學要有較強的自學能力,獨立地思考和解決問題。新大學生往往不適應這種變化了的學習生活,不知道如何適應和支配時間。
2)生活環境發生了變化。 部分新生在中學有寄讀經歷,但多數新生仍然是上學到學校,放學同家人居住在一起。進入大學後,班集體成為主要生活環境,宿舍成了主要的生活區,日常生活全要自理,這對那些平時習慣於依靠父母、家庭的人來說,確實是個難題。這種變化給他們帶來了一定的精神壓力。
3)人際關系較中學時代要復雜。 大部分新生在中學時期居住的比較集中,從小學到中學,都有一些從小在一塊兒的夥伴;班主任一任數年,天天相見。熟悉的面孔、相似的語言、習俗,構成自己熟悉的生活環境。跨進大學,周圍的人來自不同地區,素昧平生,語言、習俗各不相同;同學間由原來的熱熱鬧鬧、親密無間變得陌生,有想法也難以啟齒。這對年齡僅有十七八歲的新生來說,是極不習慣的,因此,每逢節假日就會想家、想同學,會產生孤獨感。
4)對待社會工作的態度發生了變化。 中學的工作和活動多是在老師指導下開展,由少數同學承擔的。大學強凋學生的自我管理,班裡事情多,社團活動多,學生除了要搞好自身的學習外,還要擔負一定的社會工作,關心班集體建設。新生往往不大適應這種較大工作量的生活,缺乏工作主動性,在其位又不知如何謀其政,感到壓力大。
2、主觀方面
生物質生活的依賴性與精神生活的獨立意識發生著矛盾;日益增強的自主自立意識以及主觀願望上的自主自立與客觀條件上的可能性及能力之間發生著矛盾。這兩方面的原因使那些適應新環境能力不強的新大學生很容易產生如下心理問題:
一是盲目自滿與自我陶醉 。因為考取了大學,老師表揚,同學羨慕,親友誇獎,父母慶賀,部分學生在這種自我陶醉中漸漸鬆懈了鬥志,終日悠哉游哉,認為自己是中學的尖子,大學里成績也不會差,從而放鬆了對自己的要求,盲目自滿。
二是失望與失寵感 。有的學生入學前把大學生活過於理想化、神秘化,入學後感到理想與現實差距太大,因而產生失望感,有的學生曾是中學的尖子,是家庭與學校的重點保護對象,進入大學一下子不受重視了,就會產生失寵感。
三是松氣情緒與歇腳心理。 有的同學認為考上大學就是端上了鐵飯碗,長期拼搏的目標已經達到,心理上得到了滿足,生理上希望得到休整。加上進入大學後奮斗目標不明,適應能力不強,競爭的氣勢也有所減弱,便產生了「鬆口氣,歇歇腳」的心理,再也鼓不起前進的勇氣了。
四是畏首畏尾。 因為環境變化而瞻前顧後畏縮不前,社會活動不參加,運動場不光顧。整日除了學習之外,無所事事,生活單一,有礙個性發展。

五、對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教育措施
人的心理素質不是天賦的,而是取決於後天的教育與訓練,教育對心理素質的提高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我校在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方面進行了許多探索和嘗試,開展了一系列工作,並取得良好效果,但同時也有許多不足的地方有待改進。以下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
1、充分發揮學校心理咨詢作用。
學校心理咨詢是增進學生心理健康、優化心理素質的重要途徑,也是心理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時間的推移,心理咨詢被越來越多的人承認和接受,越來越多的大專院校,甚至中學開始設置心理咨詢機構。心理咨詢可以指導學生減輕內心矛盾和沖突,排解心中憂難,開發身心潛能。還能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適應外界環境。近年來,心理咨詢機構不斷完善,增設了多種形式的服務,已成為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最有效的途徑。
2、開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調查,做到心理問題早期發現與預防。
開展心理素質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學生心理素質的狀態,從而有針對性地提出教育措施與方案。我校每年對新生進行心理健康普查,採用「心理健康問卷」從中篩選出有心理症狀的學生,主動約請他們到心理咨詢中心進一步通過面談分析診斷,每年約有 10%的新生被約請面談,根據面談分析,區別不同的問題類型與程度,採取不同的應對措施,防患於未然,做到了心理問題早期發現、及時干預,使學生在入學之初就能得到具體的心理健康指導。
3、 把心理素質教育滲透在各科教學之中。
通過各科教學進行心素質教育既是學校心理教育實施的途徑,也是各科教學自身發展的必然要求。各科教學過程都包括著極其豐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因為教學過程是經社會歷史積淀的文化知識、道德規范、思想價值觀念為內容和主導的。教師在傳授知識過程中,只要注重考慮學生的心理需求,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並深入挖掘知識內在的教育意義,就能夠把人類歷史形成的知識、經驗、技能轉化為自己的精神財富,即內化成學生的思想觀點、人生價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質,並在他們身上持久紮根。
4、開設心理教育必修課,增強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素質的提高離不開相應知識的掌握,系統學習心理、衛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識,有助於學生了解心理發展規律,掌握心理調節方法,增強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質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學生自我教育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取決於學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因此,心理素質教育就是要注重培養學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5、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為大學生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心理社會環境。
大學生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健康的心理社會環境,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離不開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校風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影響學生心理發展的重要條件。良好的校風會潛移默化地優化學生的心理品質,如團結友愛的校風是學生形成群體凝聚力、集體榮譽感的土壤,有利於使人與人之間保持和諧的人際關系,促進同學之間相互溝通、相互幫助。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有助於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和健康愉悅的情緒特徵。因此,學校應該花力量抓校園文化建設,開展形式多樣的文體活動和學術活動,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圍、寬松理解的環境,有助於學生深化自我認識,充分發展個性,改善適應能力。
六、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是培養二十一世紀人才的基礎
二十一世紀的晨鍾已經敲響,在這新舊世紀交替之際,培養跨世紀人才是時代賦予高等學校的歷史重任。如何培養跨世紀人才,其核心是加強對青年學生基本素質的教育和培養,全面提高他們的整體素質。二十一世紀人才應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全面的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的生理心理素質,且相互和諧統一,這也是健全人格的科學內涵。我們應該反思以往的教育工作,人們往往偏重的是科技文化、學識才能素質,而較為忽視的是思想道德素質,特別是心理素質,即使在比較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今天,仍未對心理健康教育這一「心理衛生死角」引起足夠的重視,其結果是導致學生中出現了大量的心理問題,嚴重擾亂了學校正常的教學、生活秩序,影響了人才的整體素質,阻礙了高教目標的全面實現,給國家帶來無可挽回的損失。因此,保持健康的心態,不僅關繫到廣大學生健康生理、心理的發展,良好思想道德的養成和完美人格的塑造,而且關繫到人才素質的整體提高、高教目標的全面實現、直至現代化建設的順利進行。
優良的心理素質在青年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必將對二十一世紀人才的質量產生積極而又深遠的影響。健康的心理是一個人全面發展必須具備的條件和基礎。加強對大學生心理素質的教育與培養,全面提高跨世紀人才質量已成為高等學校所面臨的迫切任務。二十一世紀是一個思想文化激盪、價值觀念多元、新聞輿論沖擊、社會瞬息萬變、的世紀,面對如此紛繁復雜的世界,未來人才都可能在某一時刻出現心理危機。二十一世紀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將經受更為嚴峻的考驗。為此,就要不斷加強對青年大學生的適應性、承受力、調控力、意志力、思維力、創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質的教育與培養,使他們真正懂得:要想佔有未來,不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體魄的儲備,更要作戰勝各種困難挫折的心理准備,從而引導他們科學地走出自我認識的誤區,更新觀念,突破時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擊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參與國際人才競爭,迎接新世紀的挑戰!

③ 『我與心理健康』 論文

進入新世紀以來,心理健康教育越來越受到各方面的關注,實施心理健康教育不僅是教育本質的體現,而且正在逐漸成為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作為一名小學高年級班主任,,我常常想:如何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同時還能接受心理健康的教育呢?如何在「以德育人」的同時「以心育人」?既然班主任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幹、是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載體,那麼能否將二者有機結合,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呢?帶著這樣的問題我作了如下一些探索:一、將心理健康教育與作文教學相結合。班主任工作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利用隱性課程對學生的心理施加積極影響。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學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學生的內在心理狀態如何,情緒高昂,則效果倍增;情緒低落,則效果微小。只有靠學生內在情感動力,才能推動知識的掌握和智力的發展。」小學生作文源於他們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或親身經歷的人或事。小學生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用自己的話說出來,無需太多的加工潤色,更無需這樣或那樣的刪改,這就是在他眼中的事情的本來面目。從他們的作文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知道他們在想些什麼,他們對一些事情的具體看法。由此我想到把作文教學與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聯系起來,是可以起到教、育兩不誤的作用的。

二、將心理健康教育與作文教學相結合想法的實踐。這一實踐的宗旨就是「將心理健康教育向學生的日常生活滲透,與作文教學相結合」教、育共長。 保健

知生活是作文的本源,離開了生活,作文便失去了源頭和生命力。小學生學習寫作文,主要以生活為基礎。寫作文的過程既是培養、提高學生文字表達能力的過程,又是陶冶、豐富學生情感的教育過程。學生的情感是作文的內在動力,而作文又是其情感的記錄。因此,抓住這一切入點,將心理健康教育向學生的日常生活滲透,與作文教學相結合;把對整體學生的心理教育與個別學生的心理教育相結合。

在實施過程中,我注意抓住學生中出現的一些帶有普遍性的問題,利用作文的形式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力求把教學要求轉化為學生的內在需要。如在一次家長會中,有些家長反映學生受不了委屈,因為一點小事便弄得大哭小鬧不止。這個問題引起了我的重視,於是我布置了作文《當我受了委屈的時候》。在作文中,有的孩子寫道:「當我受委屈的時候,我會非常生氣,有時候我會哭,有時候會靜靜的坐著不理睬他們,自已做自己的事,有時,我會打架,有時會罵人,還有時會摔東西。」一看就知道這個孩子的處理方式具有極大的普遍性。還有的孩子寫道:「會和好朋友說一說,讓她們說誰的對,如果是我的錯,我會向那個人說聲對不起,讓她原諒我,以後我們還是好朋友。」很顯然這樣的作法具有很強的理智性,且有一定的推廣價值。對於這樣的作文,教師就不能一味的按原有的方式進行批改了,而是需要加進更多的人性化色彩。如我給第一例學生的評語是:「你和我受委屈時的反映很像,而且這種方式確實可以充分的發泄一下,但這很不好,是嗎?我常想,其實可以想出更好的辦法:或解釋,或走開,或不去想,都可以,對嗎?」類似的評語,可以指導學生的行為,使他們知道再發生類似的情況時,怎樣可以做得更好些。在《我要做個好學生》這篇作文中,有學生這樣寫道:「小時候,我的學習成績在我們班裡差不多,我真想超過學習成績一直比我好的同學,我就每天都刻苦努力學習,終於超過了比我學習成績好的同學。我認為學習要放在第一位,我要做一個好學生。」她是這樣寫的,也確實是這樣做的,這篇作文也使我找到了她為什麼一直對班裡的事情漠不關心的原因。於是我在評語中寫道:你說的非常不錯,其實,我覺得你不僅要認真學習,更應投入到集體當中,這樣你才會有更大的收獲,有更多的快樂!此後我有意識的在班級生活中安排一些公益性的事讓她做,逐漸改變了她狹隘的學習觀。還有一名學生的作文更令人吃驚:「做一名好學生,不但要學習好,更要在老師和同學以及別的領導眼裡留一個好印象。」我一直對這名學生的印象不錯,但我沒有想到的是,這個孩子的內心竟有著如此」成人化」的想法。於是我在評語中語重心腸的寫道:「做一名好學生的標准很多,其實最終一點就是你的健康成長,你明白嗎?」

通過這種方式,在提高學生作文水平的同時,有效的發現、糾正了一些學生的觀點,幫助他們認識自己,悅納自己,提高他們對生活的適應能力,養成他們良好的生活習慣和正確的學習態度,培養他們健康、向上、樂學、合群、自信、自主、開拓、創新的健康人格。

學習寫作文和提高認識能力是相輔相成的,高年級學生掌握了足夠的字和詞彙,視野逐漸擴大,能主動地觀察周圍的變化,能表達出自己的情感和見解,對於生活中可喜、可悲、可愛、可憎的人和事都有著自己的理解方式。教學,歸根結底是為了學生的學習。學是內因,教是外因,教只有通過學才能起作用,沒有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教師的一切活動都毫無意義。

三、將心理健康教育與作文教學相結合想法的收獲

事實證明:經常寫作文會使一個人勤於動腦,感情豐富,思想活躍,促進認識事物能力的提高。生活中,孩子們會遇到許多人和事,要求他們寫下來,喜歡的、好的人和事,就在文章中贊揚它;憎惡的、壞的人和事,就在文章中批評它。久而久之,便會在孩子們心中形成一個衡量好壞、美醜、善惡的標准,使其用這種標准衡量生活,從而提高了他們的辨別力,豐富了感情,對於優美和高尚的人和事敢於贊頌,對於骯臟和丑惡的人和事敢於鞭撻,提高了審美能力。讓學生在交往中學習處理人際關系,勇於負責,培養了合作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形成良好的自我認識能力,學會控制和調節自已的行為,以奮發向上的態度面對學習,面對生活。

④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直面挫折論文1500字

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現狀: 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素質不僅影響到他們自身的發展,而且也關繫到全民族素質的提高,更關繫到跨世紀人才的培養,大量調查表明,目前我國大學生發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礙,精神疾病已成為大學生的主要疾病。具體表現為恐怖、焦慮、強迫、抑鬱和情感危機、神經衰弱等。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不容忽視。 對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原因分析 : 大學生心理素質方面存在的種種問題一方面是與他們自身所處的心理發展階段有關,同時也與他們所處的社會環境分不開。大學生由於心理發展不成熟,情緒不穩定,面臨一系列生理、心理、社會適應的課題時,心理沖突矛盾時有發生,這些沖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導、合理解決,久而久之會形成心理障礙,特別是當代大學生,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爭中取勝,幾乎是全身心投人學習,家長的過度保護、學校的應試教育、生活經歷的缺乏使這些學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學習、生活、交友、戀愛、擇業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們中的一些人難以承受,以致出現心理疾病,甚至離校出走、自殺等。對變化的環境適應不良而出現的各種困惑、迷惘、不安、緊張在明顯增加,社會的變革給正在成長著的大學生帶來的心理沖擊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更強烈、更復雜。各種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會因素交織在一起,極易造成大學生心理發展中的失衡狀態。心理素質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適應高速度、高科技、高競爭的環境,心理負荷沉重便容易導致各種心理疾病。 1、客觀方面 :與中學比,大學時期的學習、生活、人際關系都發生了很大變化。 1)學習的任務、內容、方法發生了變化。 中學學的是基礎知識,大學學的是專業知識,中學有老師天天輔導,日日相隨;大學要有較強的自學能力,獨立地思考和解決問題。新大學生往往不適應這種變化了的學習生活,不知道如何適應和支配時間。 2)生活環境發生了變化。 部分新生在中學有寄讀經歷,但多數新生仍然是上學到學校,放學同家人居住在一起。進入大學後,班集體成為主要生活環境,宿舍成了主要的生活區,日常生活全要自理,這對那些平時習慣於依靠父母、家庭的人來說,確實是個難題。這種變化給他們帶來了一定的精神壓力。 3)人際關系較中學時代要復雜。 大部分新生在中學時期居住的比較集中,從小學到中學,都有一些從小在一塊兒的夥伴;班主任一任數年,天天相見。熟悉的面孔、相似的語言、習俗,構成自己熟悉的生活環境。跨進大學,周圍的人來自不同地區,素昧平生,語言、習俗各不相同;同學間由原來的熱熱鬧鬧、親密無間變得陌生,有想法也難以啟齒。因此,每逢節假日就會想家、想同學,會產生孤獨感。 2、主觀方面 新生物質生活的依賴性與精神生活的獨立意識發生著矛盾;日益增強的自主自立意識以及主觀願望上的自主自立與客觀條件上的可能性及能力之間發生著矛盾。這兩方面的原因使那些適應新環境能力不強的新大學生很容易產生如下心理問題: 一是盲目自滿與自我陶醉 。因為考取了大學,老師表揚,同學羨慕,親友誇獎,父母慶賀,部分學生在這種自我陶醉中漸漸鬆懈了鬥志,終日悠哉游哉,認為自己是中學的尖子,大學里成績也不會差,從而放鬆了對自己的要求,盲目自滿。 二是失望與失寵感 。有的學生入學前把大學生活過於理想化、神秘化,入學後感到理想與現實差距太大,因而產生失望感,有的學生曾是中學的尖子,是家庭與學校的重點保護對象,進入大學一下子不受重視了,就會產生失寵感。 三是松氣情緒與歇腳心理。 有的同學認為考上大學就是端上了鐵飯碗,長期拼搏的目標已經達到,心理上得到了滿足,生理上希望得到休整。加上進入大學後奮斗目標不明,適應能力不強,競爭的氣勢也有所減弱,便產生了「鬆口氣,歇歇腳」的心理,再也鼓不起前進的勇氣了。 四是畏首畏尾。 因為環境變化而瞻前顧後畏縮不前,社會活動不參加,運動場不光顧。整日除了學習之外,無所事事,生活單一,有礙個性發展。 對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教育措施 : 人的心理素質不是天賦的,而是取決於後天的教育與訓練,教育對心理素質的提高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1、充分發揮學校心理咨詢作用。 學校心理咨詢是增進學生心理健康、優化心理素質的重要途徑,也是心理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心理咨詢可以指導學生減輕內心矛盾和沖突,排解心中憂難,開發身心潛能。還能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適應外界環境。近年來,心理咨詢機構不斷完善,增設了多種形式的服務,已成為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最有效的途徑。 2、開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調查,做到心理問題早期發現與預防。 開展心理素質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學生心理素質的狀態,從而有針對性地提出教育措施與方案。採用「心理健康問卷」從中篩選出有心理症狀的學生,主動約請他們到心理咨詢中心進一步通過面談分析診斷,區別不同的問題類型與程度,採取不同的應對措施,防患於未然,做到了心理問題早期發現、及時干預,使學生在入學之初就能得到具體的心理健康指導。 3、開設心理教育必修課,增強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素質的提高離不開相應知識的掌握,系統學習心理、衛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識,有助於學生了解心理發展規律,掌握心理調節方法,增強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質教育就是要注重培養學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4、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為大學生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心理社會環境。 大學生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健康的心理社會環境,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離不開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校風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影響學生心理發展的重要條件。良好的校風會潛移默化地優化學生的心理品質,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有助於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和健康愉悅的情緒特徵。因此,學校應該花力量抓校園文化建設,開展形式多樣的文體活動和學術活動,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圍、寬松理解的環境,有助於學生深化自我認識,充分發展個性,改善適應能力。 優良的心理素質在青年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二十一世紀是一個思想文化激盪、價值觀念多元、新聞輿論沖擊、社會瞬息萬變、的世紀,面對如此紛繁復雜的世界,二十一世紀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將經受更為嚴峻的考驗。為此,要不斷加強對青年大學生的適應性、承受力、調控力、意志力、思維力、創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質的教育與培養,使他們真正懂得:要想佔有未來,不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體魄的儲備,更要作戰勝各種困難挫折的心理准備,從而引導他們科學地走出自我認識的誤區,更新觀念,突破時空,超越自我,搏擊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參與國際人才競爭,迎接新世紀的挑戰!

⑤ 求一篇關於心理健康教育的論文,1000字左右,O(∩_∩)O謝謝了。

當前,全國出現了許多起中小學生心理偏差的事故,引起了國家教委的重視。國家教委一再強調了中小學生減負的問題,減負這個問題已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現在的中學生基本是獨生子女,從小嬌生慣養、生活自理能力差,從小就承受著學習的壓力,家長對於女期望過高,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成為大部分家長的心願。子女考試分數的高低成為了分水嶺。這種無形的心理壓力,導致了學生的心理承受力十分脆弱,導致了身心發展扭曲變形、所以重視中學生的心理問題及心理調適尤其顯得十分重要。有利於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有利於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

心理學家指出 「人們存在的心理問題受社會、文化、經濟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約,心理健康和心理問題是可變的、可逆的和發展的。」在人的一生中,任何人都不可避免在一定時期存在著心理問題。據北京調查的數據中表明,目前中學生32%心理健康水平較差。輕度心理問題佔28%,中度3.9%,重度的0.1%,中學生—定要學會心理衛生,學會心理調查,學會適應社會,適應競爭,像重視身體健康一樣重視心理健康。

人的健康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身體健康,無疾病;一個是心理健康,心情舒暢。兩者健康,才稱得上健康,缺一不可。二者相互促進。身體健康會使人精力充沛,充滿朝氣、充滿信心。反過來,心理健康會促進人身體壯實,活動能力增強,人的心理因素活動和人的生理功能之間存在著緊密的內在聯系,良好的精神狀態和面貌,可以使生理功能達到最佳狀態。反之,則會降低或破壞生理上的某些功能,從而使人的健康受到影響,誘發疾病發生。特別是情緒因素,不良的情緒會引起身體鍵康的軀體障礙,如血壓上升、心率過快、冠心病、胃腸功能失調、糖尿病、皮膚病、濕疹、神經系統障礙等。古人所說的「養身必先養心」,在心理的養生中,精神食糧重於食物營養.情緒鍛煉優於體格鍛煉,心態平衡大於生態平衡。所以說保持一個健康的心理才能達到良好的身體健康。

現在中學生存在著心理問題有以下9個方面:

1.學習壓力感:這個問題相當普遍。學生生怕考試成績不好,無顏見江東父老,心理壓力過大。

2.適應性差:由於生活自理能力差,如同溫室的花朵,難以適應環境的變化,不適應學校生活和老師的指導方法及團隊活動。

3.情緒不穩定;隨著考試的成績好壞,情緒忽高忽低、心理十分脆弱。

4.人際關系敏感:與別人不合群,同學之間、鄰里之問、親戚之間情感不能溝通,性格內向、孤僻。

5.焦慮現象:遇到困難時或考試前,顯得精神晃惚,緊張不安。

6.抑鬱、自卑現象:受到挫折後,表現出情緒低落,孤獨感、自卑感嚴重。沒有一點上進心。

7.心理不平衡性:常常忌妒別人學習成績比自已的好,別人各方面比自已強。忌妒是一種可怕的心理;是一種痛苦又十分有害的心理。

8.敵對現象:在受到批評時,容易產生抬杠,產生敵對觀象。

9.偏執現象:以自我為中心,在家庭中及班級里,處處都以我為中心。

有存在心理問題的同學不要緊張、不要驚慌。早期發現,及時診斷治療,學會心理調適,把輕度的心理問題調適成正常人的心態。

人的正常心理健康應當是和諧的,有序的,平衡的。以下談談心理調適的八種方法。

1.學會微笑

微笑是一種無形資產,對於身心健康均有裨益。人的面部表情與人的內心體驗是一致的、沒有信心的人,經常愁眉苦臉、無精打采、眼神呆板。一個有自信心的人,眼睛炯炯有神,滿面春風,充滿朝氣。微笑是人快樂的表現,能使人心情舒暢,振奮精神,能使人忘卻憂愁、擺脫煩惱,學會微笑,體驗微笑這種美好的心理感受。這個辦法既簡便又十分有效,當你長年累月逐漸養成微笑的好習慣,你就會覺得內心充滿力量、充滿信心。

2.多想自己開心的事

每個人都有成功或失敗的一面,都有開心或不開心的事,多想開心的事,就是你做得最成功的事,那是你信心的保證,堅定自已的信心,就是力量的源泉。心理上美好的回憶能抹去心靈上的創傷。

3.語言調節法

語言是人類思想溝通的工具,也是人的情緒與表現的強有力的影響工具。通過語言既可引起人的愉快情緒。也可以引起人的消極情緒,既可以引起也可以抑制,即使內部不出聲的內部語言同樣也能使人調節自己的情緒。當你遇到緊急情況下,心裡反復默念「鎮靜」二字,當你遇到大喜的事情、心裡應默念「不要激動」,當你遇到憤怒或刺激時,應默念「息怒」二字,當你要發脾氣時,心裡應默念著「忍!忍!」在學習、生活、工作中,受到外界環境影響,總會產生一些消極情緒,為了盡快消除消極情緒,可以根據具體情況採用不同語言來調節自己情緒。

4.深呼吸身心放鬆法

古代有一高僧卧雲曾說過:「靜神養氣」,靜神養氣對人的身心十分有益,學會身心放鬆對緊張、焦慮、抑鬱、情緒不穩定有相當好的調適作用,當你靜下心來,站或坐著,閉上眼睛,心裡默念靜神養氣四個字,然後做深呼吸,吸氣要緩慢,節奏感順暢,然後慢慢呼氣,呼氣要細、長,速度比吸氣還要慢,反復幾十個深呼吸,會使人感到身心放鬆,收到比較滿意的效果。

5.想像放鬆法

有自卑感的人評價自已,總認為自已在學習生活、工作中,這個不行那個也不行。越來越沒信心,越來越無勁。克服這種心理,應樹立信心、牢記李白的詩句「天生我才必有用」。用默記的積極暗示心理。逐漸有了信心的力量,別人做得到的我同樣也能做得好。用想像的方法,做到人與大自然的融洽和諧。既然天生我才必有用,就來個天人合一,純朴歸真,想像你這時正在深山密林中,聽那潺潺的流水聲,幽谷的鳥聲,在藍天、白雲下的沙灘上,赤足享受海水的沖泡。也可以品味著天下著毛毛的細雨,淋濕了你的頭發及全身,充分享受著大自然的恩賜。在整個想像過程中,心裡伴隨著「松、松」的意念,煩悶之氣,自卑之感,緊張等隨之消失。

6.欣賞音樂法

一首健康的音樂的樂曲能調節人的情緒,陶冶人的情操,培養人的意志。當人受到挫折或遇到困難時,情緒低沉,缺乏信心的時候,選擇適當的音樂欣賞,能幫助人振奮精神。如《田園交響曲》、《藍色的多淄河》、《歡樂頌》、《義勇軍進行曲》等交響樂、能使人激發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的深情,從心理上戰勝自我,走出低潮。

7.團隊精神生活

團隊的精神是積極向上的,是一種凝聚力,經常參加集體團隊活動。可以消除同學之間的人際關系敏感和心理不平衡性以及敵對現象。可以形成一個團隊成員互相友愛、關系融洽、密切合作,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同學之間彼此親近,讓同學產生愉快的心理體驗,能在困難與挫折面前受到同學的安慰與鼓勵,增強團隊精神高於一切的思想,增強集體榮譽感。

8.將心理健康寓於體育教學之中

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在體育教學中更為突出,應試教育中學生學習負擔過重,在推進素質教育全面發展過程中,體育、美育顯得更加重要。

在體育教學中,針對學生中膽小臉紅、怕羞、自卑感,可多安排參加游泳、跨欄、單雙杠、跳高等項目的鍛煉,使學生生克服膽怯、害怕心理,以勇敢的精神戰勝困難跨越心理障礙。鍛煉了膽量,增強了自信心。

有的學生性格內向、孤僻、不合群、則多安排一些集體活動項目,如足球、籃球、排球、撥河等,逐漸與同學相互溝通感睛,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遇事急躁、易怒,容易沖動的學生,應多參加太級拳、越野、射擊等動作緩慢、持久的項目鍛練。有利於幫助他們調節神經中樞系統,增強自我控制能力,穩定情緒。對於有效緩解和改善急躁、易怒、沖動等不良情緒均有裨益。

⑥ 心理健康教育論文100字我上課的內容

兩個女生不同的經歷造就了不同的個性品格,也註定了她們不同的人生。這兩個女生大家其實都非常熟悉,前者就是眾人皆知的作家三毛,後者就是大名鼎鼎的詩人席慕蓉。
上面的例子再次證明了教師的德性對學生的影響,我總覺得教師應該用善良去教育教學,去善待學生,教師的善心善舉一定能在學生的心田播撒愛的種子。教師善良的品質不僅是一種個人的修養和品德體現,更能給學生、給社會帶來正能量。
總之,一個教師只有具備良好的德性,以一分真誠的心喚醒學生,多一分寬容,多一分關愛,多一分呵護,學生一定會還教師一個十分的驚喜和百分的寬慰。

⑦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關論文題目

一個心理健康的人能體驗到自己的存在價值,既能了解自己,又接受自己,有自知之明,即對自己的能力、性格和優缺點都能作出恰當的、客觀的評價;對自己不會提出苛刻的、非份的期望與要求;對自己的生活目標和理想也能定得切合實際,因而對自己總是滿意的;同時,努力發展自身的潛能,即使對自己無法補救的缺陷,也能安然處之。一個心理不健康的人則缺乏自知之明,並且總是對自己不滿意;由於所定目標和理想不切實際,主觀和客觀的距離相差太遠而總是自責、自怨、自卑;由於總是要求自己十全十美,而自己卻又總是無法做到完美無缺,於是就總是同自己過不去;結果是使自己的心理狀態永遠無法平衡,也無法擺脫自己感到將已面臨的心理危機。
心理健康是指這樣一種狀態,即人對內部環境具有安定感,對外部環境能以社會上的任何形式去適應,也就是說,遇到任何障礙和因難,心理都不會失調,能以適當的行為予以克服,這種安定、適應的狀態就是心理健康的狀態。衡量心理是否絕對健康是非常困難的。健康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分界線。一般判斷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項原則:其一,心理與環境的統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動,在內容和形式上與客觀環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與行為的統一性。這是指個體的心理與其行為是一個完整、統一和協調一致的過程。其三、人格的穩定性。人格是個體在長期生活經歷過程中形成的獨特個性心理特徵的具體體現。而心理障礙是指心理疾病或輕微的心理失調。它出現在當代大學生身上大多數是因心身疲乏、緊張不安、心理矛盾沖突、遇到突如其來的問題或面臨難以協調的矛盾等出現,時間短、程度較輕微,隨情境的改變而消失或減緩;個別則時間長、程度較重,最後不得不休學甚至退學。心理障礙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主要表現在心理活動和行為方面。表現在心理活動方面如感覺過敏或減退、體感異常、錯覺、幻覺、遺忘、疑病妄想、語詞新作、意識模糊、紊亂的心理特點和難以相處等等。行為方面和焦慮、冷漠、固執、攻擊、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心理素質是主體在心理方面比較穩定的內在特點,包括個人的精神面貌、氣質、性格和情緒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質形成和發展的基礎。學生求知和成長,實質上是一種持續不斷的心理活動和心理發展過程。教育提供給學生的文化知識,只有通過個體的選擇、內化,才能滲透於個體的人格特質中,使其從幼稚走向成熟。這個過程,也是個體的心理素質水平不斷提高的過程。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質的影響。學生各種素質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質為中介,創造意識、自主人格、競爭能力、適應能力的形成和發展要以心理素質為先導。在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適應狀況,是抗拒誘惑、承受挫折、實現自我調節的關鍵。
大學生心理素質方面存在的種種問題一方面是與他們自身所處的心理發展階段有關,同時也與他們所處的社會環境分不開。大學生一般年齡在十七、八歲至二十二、三歲,正處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變化最激烈的時期。由於心理發展不成熟,情緒不穩定,面臨一系列生理、心理、社會適應的課題時,心理沖突矛盾時有發生,如理想與現實的沖突、理智與情感的沖突、獨立與依賴的沖突、自尊與自卑的沖突、求知與辨別能力差的沖突、竟爭與求穩的沖突等等。這些沖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導、合理解決,久而久之會形成心理障礙,特別是當代大學生,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爭中取勝,幾乎是全身心投人學習,家長的過度保護、學校的應試教育、生活經歷的缺乏使這些學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學習、生活、交友、戀愛、擇業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們中的一些人難以承受,以致出現心理疾病,甚至離校出走、自殺等。從環境因素看,竟爭的加劇、生活節奏的加速,使人產生了時間的緊迫感和壓力感;個人對生活目標的選擇機會增多,難以兼顧的矛盾加劇了內心的沖突,產生了無所適從的焦慮感。凡此種種,對變化的環境適應不良而出現的各種困惑、迷惘、不安、緊張在明顯增加,社會的變革給正在成長著的大學生帶來的心理沖擊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更強烈、更復雜。各種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會因素交織在一起,極易造成大學生心理發展中的失衡狀態。心理素質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適應高速度、高科技、高競爭的環境,心理負荷沉重便容易導致各種心理疾病。所以大學生在學生過程中應學會自我心理調適,做到心理健康:
1、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學習是大學生的主要任務,有了學習興趣就能夠自覺地躍入浩瀚的知識海洋里邀游,拚命地吸取新知識,發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質,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2、保持樂觀的情緒和良好的心境,大學生應保持積極樂觀的情緒、愉快開朗的心境,對未來充滿信心和希望,當遇到悲傷和憂愁的事情要學會自我調節,適度地表達和控制情緒,做到勝不驕、敗不餒、喜不狂、憂不絕。
心理健康的大學生,應該具備良好的情緒狀態、正確的自我觀念、恰當的自我評價、完整的個性結構、和諧的人際關系和良好的擇業心理,應該符合社會的要求,能充分發揮聰明才智和對環境有適應能力。倘若具備了以上素質,則我們的心理健康不成問題,則一定能在學業和事業上取得一定的成功。

⑧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在經濟轉軌、社會轉型、競爭加劇的大背景下,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顯得尤為重要。大學生是青年中知識層次較高、很有發展潛力和創造性的群體。大學生要成長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成長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生力軍,接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接力棒,就必須既具有較高的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品德修養,又具有健康的生理、心理素質和健全的人格。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是時代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對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的必然要求。 大學生正處於身心全面發展的關鍵時期,容易引發較多的心理沖突,而一些大學生又不能科學對待,且心理沖突調適能力較差,對心理咨詢難以啟齒,忽視心理健康教育咨詢,產生心理煩惱和困惑,甚至出現心理障礙。產生心理障礙的主要原因是對心理沖突調適不當。大學生正處於知識儲備、潛能開發、就職擇業、交友戀愛的人生關鍵時期,在這個時期很容易引發較多的心理沖突。由於一些大學生無法對產生的心理沖突進行調適或調適的方法不當,很容易產生心理障礙,嚴重地影響身心的健康發展。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系統地向我們普及心理健康知識,解析心理異常現象,傳授心理調適方法,介紹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方法和途徑,從而促進我們身心健康全面發展。課程在對我們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時,還指導我們加強對心理沖突調適能力的提高,使我們學會進行自我心理調適,有效消除心理困惑,提高承受和應對挫折的能力。課上老師指導我們建立真實的自信;由學會知識到學會學習;學會健康地去「愛」;學會與他人相處;做好成功走向社會的准備。 結合生活實際,引導我們樹立「健康」新觀念,增強我們的心理保健意識 。「觀念」是人的思想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人的心理和行為起著重要的影響和指導作用。「健康」是我們所熟悉的概念,也是人們所關注的問題。人們非常注意自己的健康狀況,但一提到「健康」,總把它與「疾病」相聯系,認為身體無「疾病」就是「健康」。其實就人的軀體而言,「健康」並不難定義。現代醫學已足能鑒定和驗證:只要任何器官都沒有實質上的細胞病變,就可以說是健康的。但我們所講的「健康」,並不單純指的是生理上的健康:「而是除此之外,還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狀態和社會適應能力。」這說明,人作為一個整體,身體和心理是相互依附、彼此制約的,只有在生理和心理兩方面都屬於正常狀態,並對社會有良好的適應能力,才能鑒定為「健康」。 因此,老師引導我們樹立「健康」新觀念,增強我們心理保健意識。在課堂講授中,特別強調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除了加強體育鍛煉,注意飲食衛生,保證自己的生理健康外,還要努力學習、加強交往、注重個人修養,確保自己的心理健康。 因為:(1)心理健康是保證生理健康的重要條件。(2)心理健康是大學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前提,是大學生進行正常學習、交往、生活各方面得到發展的保證。從現實情況和社會發展需要來看,作為新世紀的一代大學生,除了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外,還必須具有相應心理素質和適應能力,現代社會的特徵是生活節奏加快、競爭意識增強,原有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價值觀念、擇業觀念以及道德規范都發生了巨大變化,要想盡快適應社會,重要的一條是提高心理素質和適應能力。 結合大學生心理健康實際,培養學生健全的自我意識。自我意識是個體對自己以及人我關系的認識和評價,他在人格形成、發展和人格結構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個體的認識、情感、意志都受其影響和支配。大學生自我意識的發展狀況既是以往心理發展和健康狀況的反應,也是現階段心理健康和人格發展的新起點。因此,老師幫助我們正確地認識自我,了解自身的心理健康實際,培養我們健全的自我意識。 辯證唯物主義指出,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只有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在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諸因素中,自我意識不健全既是構成心理疾患的重要因素,又是心裡不健康的重要標志。因此要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素質,最重要的是必須解除學生自身存在的不正確的「自我觀」,培養其健全的自我意識。 為此,在教學中,老師引導我們:(1)正確認識自我,即對自己的優點、缺點要心中有數,對自己的能力能充分估計,做到自知之明。(2)積極地悅納自我,即積極地喜歡自己、肯定自己、無條件地接受自己,包括好的、壞的、成功的和失敗的。(3)有效地控制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即有效地約束自己的言行、調節和支配自己的情緒和意志。只要一個人能正確地認識自我、積極地悅納自我,戰勝和去掉自身存在的一些不利自己發展的弱點,以自尊、自信、自強、自立的心態去面對人生的一切,就會在生活和學習中避免心理疾患的出現,成為人格健全、各方面都得到充分發展的未來的建設者。 結合實際,培養健康的情感,提高其情緒的自控能力。情感或情緒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滿足自己的需要而產生的態度體驗。它和人們的身心健康關系密切,是心理因素中對健康影響最大、作用最強的成分。人的任何活動都以情緒為背景,並伴有情緒色彩。愉快而穩定的情緒對人的活動有增力作用,能激勵大學生刻苦學習,積極進取,樂於承擔社會義務,促進人際交往,提高克服困難的勇氣,增強對挫折的耐受力,促進人的身心健康。而苦悶、抑鬱等不良情緒,能削弱人的意志,降低活動能力,使人頭腦昏脹、記憶混亂、注意力分散、思維遲鈍、學習效率降低,長期下去會嚴重地影響大學生的身心健康。 由於大學生的生活相對來說比較緊張,社會期望高、心理壓力大、學習負擔重、彼此之間競爭激烈,再加上大學生自身特定年齡階段情緒活動特點的影響,個人理想與現實的沖突、學習與戀愛的挫折、人際關系緊張等因素,極易導致不良情緒的出現與持續。 因此我們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要學會保持愉快的情緒,維護良好的心境,重視情感的自我調控,並向我們介紹一些調控情緒的方式和方法。此外還有自我意識調控、轉移調控、合理宣洩調控等方法。 針對學生個人實際,進行心理疏導和咨詢,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學生的心理問題既有普遍性,又有一定的個別差異。對於普遍存在的問題,老師通過課堂講授給予系統講解、分析,指出解決的辦法。並對於個別存在的問題舉例說明,形象生動。 學習是一項艱苦的腦力勞動,在學習過程中會遇到許多困難和挫折,所以大學生要取得優秀的學習成績,掌握更多的科學文化知識,沒有意志,沒有不屈不撓的向上精神是不可能的。健康的心理,以積極進取、服務於社會的人生觀作為自己人格的核心,並以此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願望、目標和行為統一起來,樹立遠大理想,「以天下為己任」,從而產生強大的學習內驅力,推動大學生努力完成學業,自覺攀登科學高峰。心理健康是大學生掌握文化科學知識的重要保證,有了良好的心態,不僅能取得好的學習效果,而且有益於終身的發展。如果離開良好心理的培養,就培養不出具有先進文化知識的合格大學生。綜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不僅是提高大學生整體素質的要求,而且也是大學生全面發展,成為「四有」人才的重要保證和基礎。 總之,大學生要做到心理健康,爭取身心健康是關繫到成才與否的頭等大事。只有健康的心理素質和健康的生理素質相結合,加之其他積極因素的相互作用,大學生成才就有了可靠的內在條件,一顆顆人才的新星就有可能升起。 「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弱,則國弱,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與地球,則國雄於地球。」梁啟超先生這一名言震盪著一代代年輕大學生的心靈,我們大學生要以良好的心理素質迎接未來的挑戰,為國家的富強奉獻自己的青春。

⑨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的3000字左右論文

當前在全國乃至全省、我們中山市各級中小學都積極開展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各種形式、各種渠道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經在全市中小學普遍生根開花。在努力形成全社會都來關心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的風氣方面,我市教育局、中山師范學校與市關工委、市婦聯、團市委、市科委、市科協及市中山日報社等部門緊密配合,採用多種形式向社會擴大影響。經過各級新聞媒體的宣傳,對於我市社會各界和廣大家長來說,「心理健康教育」或「學校心理輔導」已不是一個陌生的名詞。現在,不少中小學已把舉辦「家長學校」或定期舉行「家庭教育」講座作為一項經常性的工作來抓。市教育局和市婦聯、關工委等部門一起成立了專門的機構,以便更好地協調家長學校的工作。華南師范大學、市教育局、中山師范學校和教科部門還組織各學校心理輔導的骨幹教師培訓學習,對於形成一種「全社會都來關心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的社會風氣,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具體說來,在中小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以下的現實意義。

1.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是當前學校教育的需要,是避免各種突發事件,維護社會團結穩定,學校正常運作,學生家庭幸福的預防針。

國家教委新頒布的德育大綱第一句就明確提出:「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與心理健康教育。」明確地把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德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所謂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據心理活動規律,採用各種方法與措施,以維護個體的心理健康及培養其良好的心理素質。而從心理健康的角度來看,人們心理狀態可以分為三種情況或狀態;正常狀態(常態)、不平衡狀態(偏態)與不健康狀態或病態(變態)。在中小學生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維護正常心理,糾正偏態心理,治療變態心理,有著現實的意義。

① 有利於學生的身體健康成長。

中學生正處在心理機能迅速發育成熟的時期,因此,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讓學生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就是及時地針對性地施以教育,對症下葯。使學生知道什麼是健康和不健康的心理學保持心理健康就能促進學生身體健康成長。

② 有利於學習、工作效率的提高。

健康的心理對於學習、工作的效率起重要的作用,對競賽技能的發揮更為重要。一個心理健康的人是朝氣蓬勃,開朗樂觀,學習和工作就有勁,效率就高。而一個心理不健康的人常常心神不定,思慮過多,不能集中精力於學習和工作上,既影響生活效率,也大大妨礙創造才能的發揮。

③ 有利於智力與個性的和諧發展。

心理健康對於促進人的智力與個性和諧發展,發揮人類最大的聰明才智,對培養人才具有重要意義。對於處在智力發展成熟和個性形成時期的中學生尤為重要。一個人重視心理健康,可使大腦處於最佳狀態,更好地發揮大腦功能,有利於開發智力,充分發揮各種能力,有利於個性的和諧發展。

④ 有利於心理疾病的防治。

心理疾病的發生,有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我們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就會注意防止和消除產生心理疾病的各種因素,以防止病變的發生和發展。人的心理疾病,大多數是在成長過程中受到各種社會因素的影響而積累逐漸形成的。如果發現學生有了心理病變的苗頭,就及時採取適當措施,使它在量變過程中得到以終止和消失;如果確實患了心理疾病,應及早給予積極的治療,使之盡快恢復健康。

2. 開展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學生正常健康、全面發展的保證。

從個體發展的角度來說,注重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對於個體的發展有三方面意義。

① 促進學生學業事業成功。

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是發展性教育,有目的有計劃地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這些心理素質是他們學業成功、事業成功的重要保證。

② 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思想品德,一般由道德品質、政治傾向和行為規范等要素構成。青少年時期,思想品德發展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發展自己的共產主義理想、政治觀點和道德品質;二是培養自己正確的道德評價和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健康在某些方面可以說是優良思想和品德的基礎;而在另一方面則是它們的直接組成部分。所以說,心理健康有利於青少年思想品德的發展。

心理健康的人,必然具有健全的性格,必然會正確地對待周圍環境,熱愛祖國,熱愛集體,熱愛人民,熱愛勞動,熱愛科學,熱愛社會主義,艱苦奮斗,嚴於律己,寬於待人,助人為樂,與人為善。心理健康的人,他們善於處理人與人、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所有這些都是共產主義思想品德發展的基礎和組成部分。

心理健康還有利於人積極、樂觀地認識環境、改造環境。心理健康的人常表現出思想開闊,能在任何環境下樂觀地對待現實,以進取精神面對現實、正視自己、適應社會,努力創新。

許多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凡有心理問題的學生,他們在集體中都不善於處理各種關系,都可能成為集體的嫌棄兒;他們更多地表現出沖動、急躁、孤僻、任性和不聽話;他們時而表現出自卑、厭世,時而表現出高傲、狂妄;他們缺乏活動願望和興趣,不善交際,經不起挫折,狹隘猜疑,膽小怕事。這樣的人很難形成良好的共產主義思想品德。

③ 保證學生正常健康地生活與發展成人。

在中小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學生心理處於健康狀態,是其正常生活、正常地發展的前提與保證。中小學生能否健康地成長,心理健康教育是起著很重要的作用。

3. 開展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青少年身心發展特點的需要。

青少年時期是一個非常特殊的階段,個體從兒童進入青少年階段,其身心發展起了重大的變化。首先是出現了對其心理與行為有著重要影響的兩方面需要,一是性的成熟,使青少年性意識與沖動出現;二是由於身體的全面發展與性的需要的形成,使青少年產生了成人感,出現了強烈的獨立性需要。這就是青少年時期的新需要與其心理成熟水平及社會地位水平的矛盾,具體為四個方面:

① 新的性需要與社會地位的矛盾。

② 性成熟性意識增強與心理上道德上准備不足的矛盾。

③ 新的獨立性需要與社會地位的矛盾。

④ 新的獨立性需要與心理成熟水平的矛盾。

青少年時期這些特定的矛盾,導致了他們在各方面表現出既不同於兒童,又有許多成人的心理特點,使他們最容易進入心理不平衡狀態而又最不容易通過自我調節或尋求成人疏導以得到解脫。同時,青少年接近於成人的活動能量,對以上的矛盾系統又起著激發作用,容易使矛盾爆發,因此,對青少年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尤其迫切。

4. 開展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當前社會變動時期的需要。

近幾十年的發展,隨著社會變革而產生的一些變化或暫時不可避免地滋生的一些因素,都將對青少年心理狀態產生消極影響。

從家庭方面來看,離婚率不斷增高,家庭氣氛溫馨減少,家庭對獨生子女教育不當的管教方式,都會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產生消極因素。

從學校方面來看,高考升學壓力,頻繁的測驗考試,學生分數排位等等,導致競爭激烈,壓力增大,使青少年學生無止休地陷入緊張、焦慮、擔憂、挫折等等不平衡狀態中。

從社會角度來看,一些黃色、淫穢東西的出現,信息渠道的暢通,政府部門一些不正之風,觀念的多元化,也將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產生不利影響。

因此,在中小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僅非常重要而且非常迫切,現實意義重大。

熱點內容
班主任女友第一次 發布:2024-11-24 20:30:41 瀏覽:66
女教師吧 發布:2024-11-24 19:45:42 瀏覽:858
屈由歷史 發布:2024-11-24 19:40:09 瀏覽:580
高中地理app 發布:2024-11-24 19:17:09 瀏覽:881
上帝與新物理學 發布:2024-11-24 18:59:23 瀏覽:449
金源康生物 發布:2024-11-24 18:27:09 瀏覽:651
保定教育網 發布:2024-11-24 17:17:02 瀏覽:787
師德先進個人推薦材料 發布:2024-11-24 16:04:48 瀏覽:580
優酷校園大使 發布:2024-11-24 16:01:06 瀏覽:723
班主任感懷 發布:2024-11-24 15:55:55 瀏覽: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