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推行中式教學法
『壹』 初中英語寫作課的講法
自從接觸英語開始,我們的目的就是能用英語進行交流寫作,因此能寫一篇好的英語作文事教學大綱對學生的一個基本要求。那麼作為教師,該如何在課堂教學中使學生掌握英語寫作,採用什麼樣的教學方法可以使學生得到更好的寫作技巧呢。我認為一堂寫作課,可以按照以下三個階段去進行准備:(一)准備階段准備階段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全面分析、掌握材料,形成寫作提綱。具體內容包括:閱讀、分析有關材料;交流觀點;圈定要點;擬出寫作提綱。筆者在這一階段的教學中是採用下列方法體現學生主體作用,指導學生寫作訓練的:首先,教給他們如何擴大詞彙量和英語慣用法;其次,教他們掌握英語基本句型,尤其是動詞句型;接著,教他們動筆前如何分析材料、審題;再次,教他們利用已知的知識背景,用不同的詞和結構表達思想;然後,教他們如何評品一篇作文和教他們閱讀時記筆記。上述每一件事都是由學生完成的,能極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教師的指導作用表現在決定學生該干什麼,指導學生如何干,糾正學生的錯誤。(二)寫作階段寫作階段的教學目標是要求學生在充分准備的基礎上進行文字寫作實踐。這一階段的具體內容包括:擬草稿;自檢錯誤;推敲文字然後初步定稿。英語寫作能力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力戒「速勝論」。在英語教科書中,寫作是按句子、段落和篇章三個層次來練習的。因此,教師應由易到難,由簡到繁,循序漸進地進行教學,幫助學生逐步提高寫作的技能,逐級提升英語寫作水平。寫作階段的順序一般是這樣設計的。 .控制寫作(controlledwriting)。在這一階段,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寫作活動,自由寫作的機會較少。應提倡模仿以英語為本族語的人所寫的東西。例如,可以讓學生按不同體裁和主題整理一些範文,看他們如何組織寫作,如何運用詞語和句子,從中學習一些寫作技巧;還可以讓學生做一些語句排序、填空練習或解答問題,用適當的詞句把這些答案重新組合起來構成一個有意義的故事。 .引導寫作(guidedwriting)。在這一階段,學生有一些創作自由,但教師還應給學生一些有效的指導。教師可以和學生一起議定若干寫作提綱,然後讓學生自己寫作文。近年來,高考中的「看圖作文」類型的「寫作」考題實際上即屬於引導寫作的范疇。 .自由寫作(freewriting)。在這一階段,學生可以進行自由寫作,他們可以寫自己喜歡的主題。最好的法是要求學生每天用英語記日記、寫信等,他們可充分表達自己的思想。教師也可每天定一個統一的題目(如myfavorite等),讓學生寫。需要說明的是,開展這種活動最好要求學生有一個專門的自由寫作本子,定期上交教師批改。這樣寫過後,學生可對照檢查自己前邊的寫作,看自己取得了多大的進步。(三)修改階段修改階段是反饋機制下的一個開放性過程,其教學目標是通過師生信息互動,使學生的作文逐步完善。具體包括:學生自改、互改;教師面批或全批;根據學生普遍存在的錯誤編寫的《錯誤集》,然後對文章進行多層面的修改。學生的英語寫作應有教師的審閱和評價。看拼寫和語法結構;看錶達的思想及表達方式;看對材料的分析是否正確、有新意,文章是否切中題目,等等。俗話說:「文章不怕千遍改。」修改是寫好作文的前提。教師要求學生的基本修改有四項:一是檢查體裁,看文章的格式布局、開頭和結尾用語是否正確;二是檢查要點是否齊全,字數是否符合要求;三是檢查語法是否有錯誤,可建議學生寫作時參考教科書或一些有關語法資料,或者向他人求教;四是檢查拼寫、大小寫、標點符號及詞形變化是否正確,行文是否流暢,語言是否豐富,對於文章的評判來說也是十分重要的。特別推薦教師對學生習作進行當面批改。因為面批更能體現因材施教;面批能培養師生感情,樹立學生自信而且面批在提高學生書面表達能力上見效特別快。作文經教師審閱後,學生還要繼續修改。這樣反反復復練習的機會就多,而且每循環一次就是一次提高,一次升華。這種方法,比不斷地讓學生寫新文章更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貳』 中西教育有差異嗎
在許多人看來,中西教育之間是有差異的,不但有差異,而且差異很大,不但差異很大,而且西方教育要比中國教育好。這個西方,主要指的是美國和英國。於是,近年來漂洋過海遠赴異鄉尋求「好的教育」的孩子如過江之鯽。有條件的要出國,沒有條件的創造條件也要出國。過去家長的問題是,我的孩子要不要出國?現在家長的問題是,我的孩子什麼時候走合適?這些家長唯一沒有思考的問題是,到了美國和英國,就能夠得到他(她)們所希望的「好的教育」嗎?
近年來,一些旅居國外的人士根據體驗和經歷,對中西教育差異進行了比較。這些比較一方面豐富了我們對於教育的認知和理解,但另一方面,模式化、概念化和抽象化的二元對立也損害了我們對於教育的正確認知和理解。概括說來,比較常見的差異主要體現在:在教育目標上,西方教育是公民教育,中國教育是應試教育;在教育理念上,西方教育強調自由,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和特點,培養學生的創造力,中國教育強調紀律和秩序,泯滅學生的個性和創造力;在教學方式上,西方教育是溫和的啟發誘導式教育,中國是嚴厲的填鴨灌輸式教育;以及,西方教育是平等、對話和交流,中國教育是虎媽狼爸式的高壓,等等。
這樣一種非此即彼的「臉譜化」比較在去年夏天那部很火很火的BBC紀錄片——《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中國式教育》中達到了高潮。在那部紀錄片中,中式教育被塑造成一副僵化、刻板、嚴厲的「猙獰面目」,但出人意料的是,在最後的考試較量中,它竟然戰勝了英國人引以為豪的英式教育,並由此引發了一場空前的關於中西教育比較的討論。令我困惑的是,盡管討論鋪天蓋地,但幾乎很少有人去質疑這部紀錄片的真實性。我的意思並不是說,紀錄片是假的;我的意思是說,紀錄片是真的,但紀錄片所展現的問題可能是假的。當初,第一次看片子時我就產生了一絲疑惑,中英課堂之間的差異有那麼大嗎?紀錄片里所展示的所謂「中式課堂」,看上去更像是按照一個事先寫好的劇本導演出來的。事實證實了我的猜測。五位中國教師中的三位,目前都在英國工作和生活,而那位被認為是最「中國化」的嚴厲老師,實際上從1997年起就定居英國了。他(她)們真的了解今天中國課堂里所發生的事情嗎?另一個被披露出來的事實是,在拍攝過程中,當中國教師試圖根據真實情況做出調整時,卻被導演組要求必須按照事先確定好的模式去呈現所謂的「中式教育」。也就是說,「面目猙獰」的「中式教育」很可能是BBC紀錄片導演組想像出來的產物,未必符合今天的中國教育現實。事實上,它只想實現一個戲劇性的傳播效果:一個不被認可的中式教育模式最後戰勝了一個被普遍認可的英式教育模式。這個「不可思議」的結果也許早在開機拍攝之前就被預設好了。那些呈現了「中式課堂」的中國教師,不過是BBC招募的演員罷了。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部「真實記錄」中英教育差異並引發巨大關注的紀錄片甚至招致了英國本土人士的不滿。從某種意義上說,BBC紀錄片成功實現了自身的商業目標,卻並沒有同樣成功地幫助我們增進對教育的理解。
我的觀點是,由於歷史、文化、傳統、社會乃至氣候和環境等諸多因素的不同,中西教育之間不可避免地存在某些現象上的差異,但是從「好的教育」出發,事實上二者之間並無本質差別,至少差別不像想像中的那麼大。
在開始下面的討論之前,我想嚴肅指出的一點是,這里所說的中式教育,並不只意味著當下中國的教育,而是包含了自孔子以降中國數千年來的教育理想、教育傳統和教育精神。我們之所以對當下中國教育產生諸多不滿和批評,並不一定說明中式教育本身存在多麼嚴重的問題,恰恰相反,是因為我們現在背離甚至丟棄了古代中國教育先賢的優良傳統。解決當代中國的教育問題,不僅僅需要眼睛向外,學習借鑒西方的教育理念和模式,更需要的是眼睛向內,從古代中國偉大的教育思想和實踐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論語》是人類的教育聖經,那才是中國人取之不竭的思想寶藏。
從這個角度出發,我們可以更清晰地看到,那些「臉譜化」的中西教育比較所存在的問題。比如,西方強調價值觀教育是事實,今天中國缺失價值觀教育也是事實,但在我們的老祖宗那裡,價值觀教育卻始終是教育的核心。這個價值觀就是教人如何做人。孔子的最高教育理想是「仁」。「仁」字在《論語》中一共出現了109次。什麼是「仁」?子曰:「愛人」。孟子也說:「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這樣的教育理念,不僅與西方最有影響的柏拉圖的「哲學王」教育思想、盧梭的自然教育思想、杜威的民主教育思想不謀而合,而且要遠比後者更為豐富和超越。
在古代中國,教育的首要目標是道德,其次才是具體的知識和技能。「士先器識,而後文藝。」所以孔子說:「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當實踐了孝悌信愛仁等一系列道德目標之後,還有餘力的情況下才去學習文化知識。《大學》則開宗明義地指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在韓愈的教育世界裡,「傳道」是教師的首要職責,「授業」則在其次,先後順序十分清晰。
20世紀以來,痛感於專業化教育所帶來的狹隘和封閉以及對人的全面發展所產生的局限性,西方頂尖大學紛紛進行了以通識教育為標志的本科教育改革,中國大學目前也加入了這一行列。通識教育的核心,是為了克服高等教育中日趨嚴重的專業化和職業化傾向,凝聚社會的共識,培養出一個對於自身、對於自身在社會和宇宙中的位置都有著全面理解的完整的人。這樣的思想其實早就存在於孔子的教育實踐之中,而且境界要更為高遠。因為西方教育只意識到了「通識」的價值,而孔子則強調的是更高層次的「通德」,「通識」尚在其次。道義要遠重於職業。孔子門下弟子三千,分列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四科。其中,德行為最高科,言語次之,政事又次之,文學(即知識)在最末。德行科的代表人物顏淵——也是孔子最喜愛的弟子——「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即使學了滿身本領,倘若違離於道,則寧可藏而不用。位列文學科的子夏也說:「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技巧雖然重要,但恐怕會妨礙遠大事業,所以君子不去從事它。最極端的例子是,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那簡直是怒不可遏,直接咒罵樊遲是小人了。「小人」是孔子最嚴厲的批評,比起批評大白天睡覺的宰予「朽木不可雕也」要嚴重多了。這種「重道輕術」的教育思想深刻影響了此後中國社會的發展。在古代中國,技巧被稱為「奇技淫巧」,那是連青樓女子都不屑為之的末技,為什麼今天反而成為我們孜孜以求的教育目標了呢?
今天,人們在批評中國教育扼殺學生個性和創造力的同時,往往非常推崇西方教育對學生個性和創造力的尊重與培養。殊不知,尊重學生個性恰恰是古代中國教育思想的精華。孔子對中國教育所做出的最重要的貢獻,就是提出「因材施教」的偉大思想。子路和冉有問的是同一個問題:「聞斯行諸?」孔子的回答截然相反,完全根據子路和冉有的不同性格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培養。我們需要反思的是,為什麼2000多年前就能實現的教育理想,今天反而做不到了呢?手裡捧著老祖宗的金飯碗,我們又何必舍近求遠,去西方尋求教育的真經呢?
今天,人們在批評中式教育強調統一標准答案的同時,往往非常推崇西方教育的批判性和發散性思維。其實,即使對於同一個問題,孔子也從來沒有提供統一的答案。這樣的例子在《論語》中比比皆是。比如,同樣一個「仁」的問題,子張、樊遲、宰我、子貢、顏淵、仲弓和司馬牛問過,孔子的答案都不一樣。其中,子張問過兩遍,樊遲問過三遍。關於問政,子貢、齊景公、子張、季康子、子路、仲弓、葉公和子夏問過,孔子的答案也不相同。類似的例子還有「孝」、「君子」,等等。為什麼我們現在反而一定要強調統一標准答案了呢?實際上,強調統一標准答案恰恰是西方「標准化考試」的結果。特別是在推行大規模機考之後,只有採用唯一答案才能被電腦快速識別——這恰恰是人被機器奴役的一個明證。標准化考試在為西方大學提供一定程度上的入學依據的同時,也受到西方教育界有識之士的嚴厲批評,並由此導致頂尖大學的招生錄取不依賴於標准化考試的分數而代之以對學生的整體性評價。那些在西方教育界也未必形成共識的「標准」,我們為什麼反而還要奉為圭臬呢?
今天,人們往往推崇西方教育對每一個孩子的重視,尤其是一些在中國好像什麼都不行的熊孩子,一旦到了美國,馬上就變成了優秀人才;不像中國的中學,只盯著那幾個能考上北大清華的尖子生,其他學生全是「陪讀」。這的確是事實。然而,古代中國的教育不是這樣的。孔子說,「有教無類」;又說,「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只要主動地給我點見面薄禮,我沒有不盡力教的。為什麼我們今天反而要把學生按照考試成績高低分為三六九等了呢?
今天,人們往往十分推崇西方的誘導式教學,批評中國的填鴨式和滿堂灌。其實,誘導式教學法雖然源自蘇格拉底,但在西方教育界的大規模流行不過是二戰之後的事情,而且目前對此仍然存在頗多爭議。至少在美國,特別是在殖民地時期建立的以培養牧師為目標的學校里,教學方式是不折不扣的填鴨式。不管理解與否,學生必須死記硬背大段的聖經和拉丁文文獻,並以此通過考試。在哈佛建校後的頭兩個世紀里,學生每天都要背誦規定的學習內容。這甚至引發了1834年持續一周的騷亂,並導致幾乎所有的二年級學生被開除。而恰恰在古代中國,教學反而是誘導式的。孔子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用自己的志向、學問、行為舉止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引導和教育。所以顏淵才會由衷地慨嘆道:「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
今天,人們在批評中國教育行政管理機構對學校管得過多過死的同時,往往拿幾乎什麼都不管的美國教育部做對比。其實,老子早就說過:「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教育之道在無為,「自化」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他又說:「治大國若烹小鮮。」治理大國不能翻來覆去,多事瑣碎。對於今天我們層出不窮像「翻烙餅」一樣的教育改革措施而言,這難道不是當頭棒喝嗎?
所以,問題的關鍵不在於中西教育到底有哪些差別,更重要的是要問為什麼我們現在丟棄了古代中國教育的優良傳統;不在於我們到底要向西方學習哪些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更重要的在於如何挖掘古代中國的教育智慧並進行創造性轉化。西方教育是一面鏡子,可以讓我們從「他者」的角度更清楚地看到自身的問題,但教育的「真經」其實存在於我們的內心。教育不僅意味著傳授知識,也不只是訓練技能,甚至不完全是培養能力。歸根到底,教育和文化緊密相連,要使學生更加成熟,更富於智慧,幫助他(她)們建立起文化歸屬和文化認同。教育要讓人認識到,你是誰,你身在何處,你的根在哪裡。恰恰在這一點上,把孩子早早送出國,他(她)們會迷失自己的文化之根。那些現在一窩蜂把孩子送出國的家長,遲早有一天會後悔。孩子還是那個孩子,但他(她)已經不再屬於你,不再屬於中國,甚至也不屬於他(她)所在的地方。操著滿口流利的英語,擁有超凡出眾的能力,也許還能在跨國大公司中獲得顯赫的地位,但他(她)卻不知道自己是誰,你也不知道他(她)是誰。對於一個家庭而言,這樣的痛苦和打擊是毀滅性的。
我想,這也許就是我們這一代中國教育工作者身上肩負的使命:如何在一個全球化的時代,承擔起教育的本土責任?讓我們的孩子,在家門口就能夠接受到好的教育,每天可以見到爸爸媽媽,遵循自己的天性健康快樂地生長,在中國人的價值觀里一天天成長為具有全球視野的負責任的公民。這是我的夢想。我相信,在每一位中國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下,這個夢想一定會早日實現。
『叄』 急急急!!關於英語專業畢業論文方向的選擇
文學最好寫的
文學類
文學批評方法之我見
解讀布萊克詩篇《老虎》的象徵意義
彌爾頓創作目的和結果的矛盾之我見
華滋華斯詩歌的自然觀
簡析《秋頌》的美學價值
由《雲雀頌》看雪萊的詩歌創作觀
論葉芝詩歌中的象徵主義
狄金森詩歌的現實意義
論現代詩歌與後現代詩歌的異同
解讀《麥克白》的創作意義
由海明威的《殺人者》理解客觀敘述法
解讀福克納的《乾燥七月》
中外文學作品比較
不同英語文作品比較
英文作品中的人物分析
英文作品的社會意義
英文作品的文體風格
語言與語言學類
從歷史文化的發展看某個英語詞或短語的語義演變
英詩中常用的修辭
英語諺語的修辭手法
委婉語種
英語中的縮略語
英語詞彙中的外來語單詞
英語新詞新意探究
美國英語的特色
如何正確把握英語定語從句(或其他各種從句或語法形式)在句子中的確切含義
Fuzzy Words and Their Uses in Human Communication
Ambiguity and Puns in English
Some basic consideration of style
English by Newspaper
English Personal Pronouns: a Preliminary Textual Analysis
Thematic Network and Text Types
An Inquiry into Speech Act Theory
On Lexical Cohesion in Expository Writing
The Inferences of Conversational Implications
Context and Meaning
The Construc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Cohesion in Texts
語言教學類
多元智能理論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故事教學
小學英語教學與智力開發
初中英語教材Go for it的適應性研究
如何有效地進行初中/高中閱讀教學
初中/高中英語教材中的文化因素
初中/高中英語教材中的文化因素
合作學習在中學英語學習中的應用
角色扮演與高中英語教學
任務型語言教學在語法教學中的應用
怎樣教授中學英語詞彙
英語教學中情感的重要意義
擴大詞彙量和提高英語閱讀能力的關系
提高英語閱讀速度的主要障礙
英語閱讀能力和閱讀速度的關系
通過擴大知識面提高英語閱讀能力
如何在閱讀實踐中提高英語閱讀能力
閱讀英文報刊的好處
如何處理精讀和泛讀的關系
如何對付英語閱讀材料中的生詞
如何通過閱讀擴大詞彙量
提高閱讀能力和提高英語聽力的關系
英語聽說讀寫四種技能的關系
通過英語閱讀提高英語寫作能力
英語快速閱讀能力的構成成分
中學生英語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英語教學中的語言焦慮及解決策略
簡筆畫-英語教學中簡單高效的教學手段
提高英語聽力理解能力的策略和技巧
電子辭典與英語教學
普通話對英語語音的遷移作用
母語遷移在基礎教育各階段中的作用
提高大班課堂教學的效果
《英語課程標准》研究
口語教學中教師的角色
從心理學角度探討少兒英語教學
英語課堂提問的策略研究
英語後進生產生的原因以及補差方法研究
英語詞彙教學方法探討
小學生英語口語能力評估方法研究
朗讀在英語教學中的作用
任務型教學法研究
方言對學生英語語音的影響
英語閱讀課堂教學模式探討
英語課堂的合作學習策略研究
中學生英語學習策略的培養
探究式教學法在中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現代信息技術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教師教學行為對高中生英語學習的影響
實施成功教育減少兩極分化
小學英語活動課教學模式研究
中學英語聽力訓練最佳方案
原版電影與英語學習
中學生英語興趣的培養
《瘋狂英語》(或各種教學方式)的利與弊
張思中教學法實踐調查報告
如何杜絕中式英語
英語教師的文化素養
網路時代如何學好英語
背景知識與閱讀理解
上下文在閱讀理解中的作用
家庭教師在中學生英語學習中的利弊
中學英語教學現狀分析
中學英語課堂上的Daily Report
中外教師解釋課文方法比較
中外教師課堂提問方法比較
中外教師課堂鼓勵性用語比較
中外教師對學生總體要求之比較
計算機輔助英語教學中的諸問題
不同種類的計算機輔助英語教學方式
計算機輔助英語教學中的教學法原則
The Instructive Meaning of Inter-language Pragmatics for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Pedagogical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on Teaching
The Importance of Cultural Authenticity in Teaching Materials
Micro-teaching and Student Teacher Training
How to Evaluate the Teacher Performance - A Case Study
English Test Design
The Interference of Native Language in English Writing or Translation
Translation Methods and English Teaching
翻譯類
英漢文化差異和翻譯
英語習語翻譯
翻譯與語境
翻譯中的對等問題
翻譯中的銜接與連貫
翻譯中的文化信息傳遞
語篇體裁與翻譯策略
漢語四字詞語的翻譯
數字的翻譯
翻譯中的語序轉換
談英語被動句的翻譯
英漢句法對比和翻譯
談合同(或其他各種類型文本)的翻譯
英語否定句的翻譯
廣告英語及其翻譯
中國特色詞彙及其英譯
英語長句的理解與翻譯
商號、商標、公司名稱等的翻譯
Importance of Meaning Group in Translation
『肆』 如何看待 BBC 紀錄片「中式學校」 里中國班贏了
我的一位老師曾說過,中國的高考(基礎教育)是和大學教育脫節的,然而這個問題又是無解的。後來他詳細地解釋了這個說法,我簡述如下:1、高考的實質是套用標准化的答題模型。這位老師本人是高考歷史命題人,他說他出過的高考題基本上都遵循一個基本的邏輯模型,從原因推導出結果,語言上很少有晦澀的地方(近年來則向學術語言傾斜),邏輯思考的過程也很清楚。只要學生掌握了題目中包含的大綱知識點就能做對。也就是說,他認為高考不僅是考歷史,也要考邏輯,是思維訓練和技能訓練的結合體。2、目前的大學教育正在向博雅教育和科研轉型,要逐漸的和曾經的工程師教育劃清界限。放到實際情況中就是:淡化新生專業區別,加強通識教育,強化高等基礎教育等。3、中國的十二年基礎教育制本身是固結的,很少有實質性的變動,其實這種教育的目的是為了以前的蘇式工程師教育准備的,但由於大學教育的博雅化和大學職能向研究型轉變已經不適合現在的情況了。以至於現在大學的改革進退維谷:你要博雅,但是學生的基礎教育跟不上;你要工程師,就不適合向研究型的轉變了。所以,要改變的是基礎教育。4、他認為:在基礎教育階段實施通識教育有一個很大的難點,就是教師的水平問題。現在普通公立學校教師收入低,導致好老師不願意去,好學校的同學現在已經大殺全場虐翻四方,如果推行通識教育肯定會加劇不公平。目前的中國還沒有發展到容許階級固化的程度(即窮人還太窮)。所以這個問題是一個解不開的死結:教師收入低→好學校虐翻→階級固化加劇→貧富差距更大(好學校更好差學校更差)。所以基礎教育又不能變。5、所以基礎教育不能變,高等教育也不能變,只能保持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脫節的現狀。6、他只好用自己微不足道的努力來改變現實:在高考題中強調歷史學的研究方法。剩下的都是些政治不正確的話,就不轉述了,以免為他帶來麻煩。
『伍』 中式教育和英式教育的區別有哪些
首先,中英兩國國情不一樣,導致中英教育存在很多差異:
1、學制差異
英國滿3個月的孩子就可以上幼兒園了,小學5年,中學3年,高中4年,大學三年,研究生1-2年,博士3-5年。
2、教育目標不一樣
英國堅持的是精英教育,教育會分層;而中國堅持的是大眾教育,並沒有光明正大的將教育分層。
3、教育的方法
英國人堅持快樂教育和精英教育;而中國推行的是應試教育為主,素質教育為輔的教育方式。
其實,無論是中國教育還是英國教育,都有其自身的優越性和不足,相對於中國教育,英國教育的優勢體現在:
1、職業導向性更強,學生不會為了學習而學習,他們有明確的學習目標,知道自己未來想做什麼、要成為什麼樣的人,並且有老師(也有專門的機構)會根據學生的目標,給他們合理的職業規劃建議;
2、在教學內容上,更加重視知識的理解和應用;在考試內容上,更加重視考察學生的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
3、在大學升學體系中,不再把成績作為唯一的參考標准,會全面考察學生的綜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