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箏教學史
A. 滇箏傳奇——雲南古箏事業發展的奠基者張樹德教授
古箏音樂在古代就得到廣泛的應用,深受各階層人士的歡迎與喜愛,是一種雅俗共渣物瞎賞的藝術。早在公元前5世紀至公元前3世紀的戰國時代,就在當時的秦國(現陝西)一帶廣泛流傳,又名秦箏,至今已經有2500年以上的歷史。在雲南古箏音樂的歷史上,有一位不會被遺忘的人,是他將古箏音樂帶到了這片土地並一路相伴成長,他就是我國著名古箏演奏家教育家、雲南古箏事業發展的重要奠基者——張樹德教授。
古箏演奏家、教育家:張樹德教授
張樹德,我國著名古箏演奏家教育家,現任中國古箏學會理事,專家委員會委員,雲南古箏協會首任會長,雲南藝術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1982年,中國古箏之父趙玉齋先生的高徒張樹德先生把中國最古老的民族樂器古箏,帶到了雲南這片紅土地上。 35年前,張樹德老師執教於雲南藝術學院,招收第一個雲南本地的學生,開設了雲南藝術學院古箏專業,填補了雲南古箏專業教學的空白,成為第一個雲南古箏史上的拓荒人。2006年成立了雲南省第一個專業古箏單位——「雲南省古箏協會」,旨為廣大專業院校學生和業余愛好者提供了學習交流的平台,促進箏藝的傳播發展。
在張教授的回憶里,他年少時學琴,為了不影響別人休息,故而用布蓋住琴弦把琴音降到最低。
1968年,張教授分配到吉林省樺甸縣金礦工作,張樹德在哪裡擔任文體幹事整整十年。盡管住在山溝,但他利用工作之餘來練琴,並參加各種文藝演出,這段經歷為他日後的箏樂事業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這些年來,張教授作為雲南古箏事業發展的重要奠基者,先後創作並改編了一批優秀的古箏曲目,比如,他將古箏音樂與雲南傣族傳統文化融合創作而出的經典曲目《潑水》,如今已是全國各地古箏學者必彈的考級曲目。張教授沿襲傳統和現代改革的開闊思路與精神,將雲南的古箏事業推向了一個又一個發展巔峰。
此曲是張樹德先生於1991年所作的一首現代箏曲。主要描繪了傣族的傳統節日——潑水節的情景,具有濃郁的雲南傣族的地方風情。全曲大體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描寫太陽初升,打破了黎明前的寂靜,一群傣家少女結伴來到河邊梳妝。第二部分:遠處一群傣族少年也正向河邊走來,大家為慶祝傣族的傳統節日,互相潑水祝福的歡快情景。第三部分:再現部分,描寫了潑水節在人們的祝福聲中緩緩地降下帷幕。
古箏演奏:《四段錦》;編曲:趙玉齋;古箏演奏:閻愛華、王曉紅、張樹德、高亮;鋼琴伴奏:計璐
2017年7月15日,「彈箏論道」雲南省古箏協會十周年暨趙曼琴作品音樂會在昆明舉行,趙曼琴、張樹德、趙冠華等3位中國著名古箏藝術家、演奏家齊聚雲南勝利堂文化藝術中心,演繹多首古箏名曲,詮釋中華古老文化的風采。作為音樂會的主要發起人,張樹德表示,古箏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樂器,其音色優美,音域寬廣、演奏技巧豐富,具有相當強的表現力,因此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
同年11月1日,張樹德教授參加「箏韻流芳」——古箏名家專場音樂會在揚州會議,這也是第八屆中國古箏藝術學術交流會系列活動之一,通過欣賞名家經典,感受古箏魅力。當晚演出的既有七八十歲的老一代古箏藝術家,也有中青年古箏演奏家,他們為觀眾帶了一場高水準的演出。
作為雲南省唯一一位古箏表演專業碩士研究生導師。2013年,張樹德回到沈陽音樂學院參加了紀念趙玉齋誕辰90周年演奏會演出。同年7月,張樹德帶領雲南省古箏協會及其碩士研究生到美國參加了第四屆文化•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美國行暨百花迎春美國林肯中心星光盛典活動的演出。2014年7月,張樹德再次帶領雲南省古箏協會及其碩士研究生到俄羅斯參加了第二屆文化中國•俄中青少年非物質文化遺產星光盛典等。
張教授從教三十如空螞飢余年,沿襲傳統和改革古箏音樂,在教育教學中除了在傳統古箏演奏技藝和音樂理念的嚴謹之外,還有老一輩特有的教學的嚴肅性、認真性。張教授以古箏藝術墾荒者的身姿,孜孜不倦的為雲南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專業的古箏演奏人材,使得雲南古箏有了今天的輝煌成績,先後應邀赴美國、日本.新加坡、香港,台灣等地講學.多次擔任國內及國際古箏權威賽事評委。為了更好的發展和規范雲南的古箏教育教學的發展孜孜不倦,張教授長期堅持培養雲南各地古箏教師的師資教學,而大多古箏專業學生學生都任教於雲南各高校古箏專業教師,有的繼承張教授的衣缽任教於各專業院校或各自開設古箏教學結構,繼續培養雲南甚至全國各地的古箏人才,不負桃李滿天下的盛名。但是,他依然低調如是,不追名逐利!如今,依舊孜孜不倦地從事著古箏教育事業,為古箏藝術在雲南更加彭勃發展而努力。
B. 古箏入門技巧
古箏又名漢箏、秦箏、瑤箏、鸞箏,是中國民族傳統樂器中的箏樂器。古箏有著悠久的歷史。現代家庭中不少父母都給孩子報古箏培訓班。對於古箏,入門需要知道哪些技巧呢?下面我整理了古箏入門技巧,供你閱讀參考。
古箏入門十問
1 學古箏 ,手臂手腕太用力了。怎摸放鬆哦```請指教
老師:從日常小事做起,調整心態,心理一定要放鬆。可以輔助手腕的形體練習(也就是舞蹈練習)不過注意這只是為彈琴做基礎。平時就要注意哪怕走路(似乎和手臂手腕無關)也要姿勢正確,身心平靜放鬆。
2 有的老師只教指法,沒有太在意指型坐姿,這種外在的東西,如遇到這種老師,是不是要換呢?
老師:要學好古箏,注意是學好,而不是學會,坐姿、手型包括指型、指法都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到了中級以後的曲子,如果沒有進行過系統的訓練,在彈奏時可能會有一定的困難。至於要不要換老師,我認為如果你有條件的話,應該找比較專業的老師學習,這樣會少走彎路。
3 在練習古箏的時候,怎麼才能讓手腕更好的放鬆呢?因為隨著速度的加快,我的手腕也就變緊了,很影響彈奏的速度。還有,怎樣加強搖指的密度呢?我在搖指的時候,流暢性不夠好,手腕也容易緊張。請老師指教!
老師:首先應該有一個很好的坐姿,(可以參見古箏的演奏姿勢一文),並且在演奏時保持這個姿勢,它可以讓上身的每一個部位,包括臂、肘、腕都得到放鬆。隨著速度的加快,也應注意保持坐姿,可以避免壓迫腕關節造成緊張。還有一種情況是因為在演奏時,為了加大力度或加快速度,不能完全利用手指的小關節及大關節運動彈奏,造成了手腕的持續緊張,如果是這樣,只能放慢速度練習,直到手腕完全放鬆為止,在此基礎之上再慢慢加快,應該會有效果。古箏的搖指(懸腕搖)主要是通過手腕的來回運動而成,原理上說保持手腕放鬆,手腕靈巧,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就可提高密度。但初學者一般不容易掌握技巧,應該通過多層次的訓練 方法 來練習,比如從慢到快,從快到慢,用不同的速度,不同的節奏來練習,練習時注意運動的速度要一致,力度要均勻,注意手腕不要上抬或下壓,應該可以解決你提到的流暢性不夠好,手腕也容易緊張的問題。
4 不好意思,我又碰到問題啦,我學古箏2個月了,第一個老師教得比較隨意,只教我彈,根本不注意我的動作,後來換了一個老師,對我要求就比較嚴格了,多次指出我手型不對,說我手型擺在琴上還是挺好的,一彈就不是那回事了,主要錯誤是彈的時候手腕抬太高,手背塌下去了,各個關節沒拱起來,我也意識到了這一點,但是彈的時候要把手腕壓下下去,手背關節拱起來我就覺得撥弦使不上勁,手酸得厲害,尤其是彈八度的時候,手指好象觸不到弦,特別扭,都有那種沒法彈了的感覺。我想求教各位老師有沒有強化訓練的辦法,做什麼樣的練習才能使我彈的時候也保持正確的手型,謝謝!!!!!
老師:先練小撮,小撮有助於固定手型。
第二,手指酸是正常的,手指無力肯定撥不動弦,寧可現在手酸,不能以後整條胳膊都酸!
第三,手型糾正之前,任何所謂的小曲都不要彈。
5 我剛學古箏,碰到一個問題,手的起伏動作(老師好象稱這個為吊手),老是練不好,顯得特僵硬?
老師:在日常生活中,就要有“柔軟”的意識,不論是外部形體,還是為人處世。閑暇時手腕就可以多多活動,應該多多做一些肢體上的伸展練習,肩膀尤其重要,肩膀一緊,手腕也無法放鬆。放鬆是做任何事尤其是做藝術的第一步,動作僵硬音色必然僵硬。
世間萬物都是相互聯系的,所以不能單一從一個方面去看,彈琴之所以能改變人,也是這個道理。
6 我還有一問題請教您:為什麼在掃搖時越到後來掃得越無力?有時乾脆掃不出聲音。這是為什麼?
老師:那是手指沒有勁了啊從最早的練習練起,就會逐漸是手指有力度,我的學生常常好奇怎麼他們戴上指甲還沒有我不戴指甲聲音大,就是這個
7 請教,左手按弦時要不要戴指甲呢?如果要戴,但有時摁的時候指甲會碰到面板了也還不夠,怎麼辦呢?
老師:現在哪裡還有幾首單手彈奏的曲子呢?所以戴指甲按弦是常事了。戴指甲按弦注意幾點:
1、即使是戴了指甲,也要記住,始終是指尖的一小塊面積在接觸琴弦,而不是有的人想的,用戴指甲的那一面去按。2、檢查按弦點與雁柱的距離,應該在15CM左右,注意要隨著琴弦的變化而轉移按弦的位置,不要一直在一樣的距離按弦。3、如果距離正確,音準還差一點,可以朝斜前方按,就差不多了。
8 懸腕是不是就是不用小指支撐啊?
老師:是的,所謂懸腕,也算是中國特色了,書法上就有懸腕的嘛。所以肯定是不能有任何支撐的,其實懸腕一方面就是單臂完全放鬆,這樣才能揮灑.
9 我想彈好搖指,請問有什麼要注意的事項?
老師:1、手腕一定要放鬆,從肩膀到小臂一定都得放鬆,也就是在搖指的時候,別人輕輕一拉就可以把你的手拉開,這就放鬆了。這是第一步。2、手背一定要和弦面平行,這也是所有指法的基礎3、注意是以手腕內側掌根部做支點搖,搖的時候手掌也是和弦面平行的4、先劈後托5、初學時應該上壓弦而不是平搖和下壓弦搖6、先把動作做到位全放鬆了再上弦搖,先別在乎出來的音色,偶爾碰到其他弦也沒問題,能不要扎樁,就不要扎樁,扎樁容易緊張,而且會因為著急出來所謂的“搖指效果”而出錯。
10 請教掃搖技法!
老師:先練好大指懸腕搖,做到可以完全掌握熟練運用並能控制的游刃有餘時,開始做掃搖初步練習。即以中指或名指向內掃弦接搖指,可以,先慢速勾/搖,先成 ^/// ,然後慢慢往一起連。
古箏入門從理論開始
1 學會正確的 學習方法 就是到學好古箏的關鍵
學任何知識都需要好的方法。學習古箏也不例外,對於初學者掌握正確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您正在採用錯誤的學習方法來練習古箏,那麼一旦形成習慣,以後改起來會很困難。一般來說,古箏入門的時候要有正確的姿勢,手形和彈奏方法。古箏彈奏時候姿勢以坐式為多,一般坐在琴的右側,身體正中心對准一號琴碼坐正,腰部與面板同高。身體離側板一拳左右。雙腿分開呈“稍息”狀。手形為半握拳狀,就像嬰兒睡覺時的手形。彈奏時運指方向與箏面平行,要求指甲正面觸弦,各指的彈奏方向與箏弦平面基本垂直,發力點在指關節。
2 豐富的表達使得古箏學習更上層樓
演奏的音樂表現至關重要。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的古箏演奏家非常出色,身臨其境的感受,現場創建了一個生動的藝術形象。初學古箏需要注意什麼?這個就是第二點了。
3 保持良好的學琴興趣是古箏學習的不懈動力
興趣是孩子學習古箏的最主要的動力。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是古箏教學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環。
4 合理有效的練琴是學好古箏的保證
總之,我們知道這是漫長而艱難的過程,學習古箏,就必須有正確的方法和豐富的音樂表現力。他們應該是相輔相成的,但只要以上幾點,對於練習的時候也合理安排,做到以上幾點,就能彈好古箏。就可以把我們的古箏音樂發揚光大。所以當我們在教一個小孩子接觸古箏的時候,一定要想到初學古箏需要注意什麼樣的問題。
初學古箏入門如何指法練習
對於初學者要能特別的了解掌握有關左右指法的彈奏技巧,這些基礎的彈奏技巧是以後能更好的掌控古箏的前提。
一、右手指法分為單指指法和組合指法
1、單指指法:
①拖,演奏時大指向外撥弦,即向低音的方向撥弦。托的動作,是通過肩、臂、手及假指甲自然巧妙而協調一致的運動。
②抹,演奏時食指向里撥弦。抹常用於配合大指或大、中二指的演奏,也用單音或上行音階的撥弦。
③劈,演奏時大指向里撥弦,指的是向高音的方向撥弦。劈的動作仍以大指連接手掌根部的關節為基點,略偏斜上方角度撥弦。
④挑,演奏時食指向外撥弦。食指向外撥弦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大指依附在食指第一關節上,藉助大指的輔助力量,以腕帶指進行撥弦;另一種是食指依靠自己第一、第二關節的撥動。
2、組合指法,即用兩個以上單指指法配合撥弦的方法。在組合指法中還可分為撮類指法、搖類指法和 其它 組合指法。
二、左手指法分為吟按指法和撥彈指法
1、左手吟按指法,是箏最富有特色的指法。古代彈箏有隻用吟按指法不用左手撥彈的。在箏曲中,表現出的細膩、委婉的情趣,與左手技法的巧妙運用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
2、雙手配合撥弦指法:
①輪抹:左右手用抹的指法快速交替撥弦。撥弦的順序,一般是先右手後左手。輪抹常用於演奏連續的十六分音符,表現跳躍或急促的情緒。
②這是一組雙手配合撥弦的綜合指法。共有四次撥弦的動作:第一右手用三勾;第二左手用抹;第三右手用抹;第四左手用抹。三勾輪抹常用於情緒熱烈的樂曲中。
③輪撮:左右手用撮的指法交替撥弦。撥弦的順序,一般是先右手後左手。輪撮常用於連續快速八度和音的演奏。
④雙手琶音:用雙手配合彈奏琶音,演奏分解和弦,取得如流水效果。
⑤左右手交替進行柱外刮奏。它常用左手來撥奏,有時也用右手或左右手交替撥奏。
初學者在練習古箏的時候不要急於進度,而應該把指法練扎實再去學習曲子,在練習古箏的時候要明確練習目的。漫無目的地練了幾個小時沒有絲毫進展。
猜你喜歡:
1. 古箏入門技巧
2. 古箏入門技巧
3. 初學者如何自學古箏的方法
4. 初學者掌握古箏節奏的方法
5. 古箏快速入門技巧
6. 古箏的學習方法
7. 初學者如何學習古箏的方法
C. 楊娜妮古箏教程的內容簡介
歷史將要跨入21世紀,在這世紀之交,我的這本古箏教程終於脫稿了。
1977年,我大學畢業留校從事古箏教學工作。在教學中,由於沒有系統、科學的教材,使教和學都處於被動狀態,從那時起便萌生了寫作一套古箏教程的念頭。l 985年,我隨趙玉齋先生讀碩士研究生時便開始了這本教程的寫作,趙老師對我的想法給予了極大的關注和支持。
1991年,我寫了《初級古箏教程》,並由遼寧人民出版社出版,承蒙箏界前輩和同行們的厚愛,沒想到這本教程在1994年竟能再版,再版的教程也很快就銷售一空,此後,經常有同行來信索要,也有一些同行鼓勵我繼續寫下去,使我備受鼓舞,在大家的支持下,我又對這本教程進行了重新修訂和增補,並按照原來的計劃,把中級和高級部分完成,合並成一套完整教程,由於目前出現了許多教程,所以就把這本教程稱作《楊娜妮古箏教程》,現在呈現給大家還是一隻「丑小鴨」
這本教程實際分為初級、中級和高級三個部分,這樣也就了卻了我在《初級古箏教程》中提出的還要寫中級、高級的夙願,但是一隻「丑小鴨」,怎麼「打扮」也不漂亮,與出版社簽訂的出版合同也馬上到期,只好匆忙付梓,請有關專家學者和世界同仁賜教斧正了。
整個教程主要由練習曲、樂曲和傳統樂曲三個部分組成,同時,這本教程在訓練過程中注意了以下三個步驟:
一是指法練習,讓學生在沒有負擔的情況下簡單掌握古箏的基本技巧;
二是音階練習,使學生在輕松地掌握了古箏的基本技巧之後,使技巧逐步復雜化,並把單一的技巧有組織地進行銜接,使音樂流動起來;
三是練習曲,把技巧與音樂貫串為一體,全面提高學生的演奏技術,為演奏樂曲打下基礎。不僅如此,整個教程還強調和突出了練習曲和樂曲的標題性。我認為,中國民族音樂的一個很大特點就是它的標題性。盡管這種標題性有的具有很強的形象性,但也有一部分具有相對的抽象性。無論是具有形象性還是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對學習古箏的學生來說,它無疑會加深學習者對樂曲的理解稅想像,提高學習的興趣,並在學習的過程中加深對中國民族音樂文化的了解,陶冶學生的情操。
在演奏技術方面,這本教程的初級部分以「大勾搭」、「小勾搭」練習為主,注意了學習者對古箏的最基本的技術的掌握;中級部分以「快四點』』和大指技巧的練習為主;而高級部分則重視了「四指分指」練習和「快速托劈」;根據當前古箏參加各種樂隊和參加各種合奏、伴奏的需要,本教程還增加了「即興伴奏」一章,對古箏的民族調式和聲及伴奏的音型等也作了一點簡單的介紹,目的是使學習者通過這一章的訓練,掌握和提高基本「即興伴奏」能力。
本教程在編寫過程中,參考和引用了《古箏曲集1949——l 979》(人民音樂出版社)、《古箏曲集》(一)(二)(人民音樂出版社)、《潮州箏曲選》(,李萌編,人民音樂出版社)、《中國嶺南箏譜》(陳安華編,香港新城文化服務有限公司出版)、《箏曲集》(徐曉琳作曲,香港文響古箏團出版)、《潮州箏藝》(蘇巧箏著,廣興書局有限公司)、《漢樂箏曲四十首》(史兆元編,人民音樂出版社)、《中州古調》(曹正編,《中國音樂》)、《曹東扶箏曲集》(曹永安、李卞編,人民音樂出版社)、《古箏曲集》(北京樂器學會編印)等專著和曲集,從中得到很大的啟發,使我受益匪淺,也為這本教程增添了光彩,在此謹表誠摯的謝意。
古箏是我國一件古老的民族樂器,學習起來有一定難度,特別是傳統樂曲中的「按」、「「滑」音的掌握和運用,必須具有很扎實的基本功、掌握民族音樂風格和文化底韻,否則是很難學習好的,記得我的導師趙玉齋先生在為我的《初級古箏教程》撰寫的序中引用了王安石的兩句詩——「看似尋常最奇崛,得來容易卻難辛」,直到今天品味起來還很有滋味。我學習古箏的過程和寫作這本教程,是深刻領會了王安石所說的道理,但「藝無定法」「藝無止境」,尋常中有艱辛,奇崛也並不一定就不容易,只要刻苦勤奮,熟練掌握了演奏的技巧和藝術的規律,熟悉和掌握中國古老文化的深邃含意,就會在學習和掌握中國這一古老樂器時得心應手,我國這一古老的樂器也會在新的世紀大放光彩。
以上千言,謹以為序。
·查看全部>>
D. 介紹古箏歷史
箏,又稱古箏、秦箏、瑤箏, 中國彈弦樂器,音域寬廣,音色清亮,表現力非常豐富。 是漢版族的民權族傳統樂器,屬於彈撥樂器。早在公元前5世紀至公元前3世紀的戰國時代,就在當時的秦國(現今的陝西)一帶廣泛流傳,所以又叫秦箏。計算起來,它已經有2500年以上的歷史了。
E. 古箏的發展過程
箏,是中國最古老的樂器之一,據史書中最早關於古箏的記載是在司馬遷的《史記》中《李斯列傳.諫逐客書》記載「夫擊瓮,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嗚嗚快耳者,乃真秦之聲也。李斯上諫秦始皇的時間是公元前273年,因此古箏自春秋戰國時期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
古箏形制的變化過程
早期——箏形似築
早期的箏只有五弦。東漢末(公元23年--220年)應邵撰的《風俗通》中說道:「箏,……五弦築身。」
許慎撰的《說文解字》中關於箏的解釋是:鼓弦竹聲,從竹爭聲。根據這些史料後人推斷,早期的箏的形狀和材質與築相似,都是竹樂器,但築為細項,箏不是細項。因箏是截竹製成的,受竹身的圓徑長度所限,所以早期的箏,只有五根弦,音質也比較粗糙。
東漢末——箏形如瑟
至東漢末(23年---220年)箏的形狀和製作材料有了顯明的變革。(清)朱駿聲(1788--1858)在《說問通訓定聲》中說:「古箏五弦,施於竹,如築。秦蒙恬改於十二弦,變形如瑟,易竹於末。」漢應邵在《風俗通義》中說:「今並、涼二州箏形如瑟,不知誰所改作也。」(並州、涼州現在山西、陝西、寧夏、甘肅的一部分地區。)
瑟的體積較大,通體為共鳴箱,一弦一琴碼,由琴碼將弦的振動傳遞到面板,引發面板振動,繼而引發共鳴箱內的空氣振動,把聲音擴大了由音孔發散出來。
古箏效仿了瑟的結構,增加為12根琴弦後,使古箏的音域、音量和音色都有了明顯的擴大和改善,加上它與瑟比較,12根弦的器身相對比較小和輕便,於是較快的得到了流傳和運用。如《古今樂錄》說:「吳聲歌,舊器有篪、箜篌、琵琶,今有笙箏。」這個記載了古箏演奏已從村間的自娛逐漸進入其他的音樂形式。
明清——琴弦數量增加
到明清,古箏的琴弦增加為十四、十五弦。《瑟譜》中寫道:「今宮箏十五弦,而世多用十四弦者。」清末十六弦箏出現。
當代——21弦S型古箏橫空出世
1950年新中國成立後,古箏從民間進入高等學府的專業教學的學科領域。在1958年左右,上海音樂學院的王巽之先生和上海民族樂器一廠的繆金林師傅共同試製成功21弦S型古箏,並配置有上海音樂學院樂器廠戴闖與李良才二位先生發明的由琴鋼絲、蠶絲
、尼龍為質地的鋼絲尼龍纏弦作為古箏琴弦。該古箏因音域寬、音量大、音色明亮、琴弦相對牢固,加上外觀美麗,因此,很快被箏界認同推廣。成為當代古箏的基本型制和規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