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上冊觀察物體教學反思
【篇一】小學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在教學中,我努力讓學生在親身初中中進行自主探索。課堂教學中,組織了一系列活動,如找角、畫角、折角、剪角、評角扮碰、應用角、創造角等,使學生對銳角和鈍角的認識不是停留在機械的理解和記憶之上,而是經歷了一個親身體驗和不斷反思的認識過程,在做數學的活動中,促使學生真正理解和掌握銳角和鈍角的特徵。
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要改變傳統的傳授接受模式為探索發現的學習模式。因此,在學習中很多知識我都盡量讓學生用自己的方法去學習,去感悟。如讓學生給角進行分類這個環節就充分的體現了這個意圖,先讓學生動手分類,再經過小組合作、積極主動地思考分類的理由,學生自己不知不覺地就找到了要找的答案,表現出了很強的求知慾,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到後來的親自動手實踐量一量的活動中更進一步的讓學生動手去操作去驗證,同學們都積極地去參與整個課堂教學之中。
【篇二】小學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本學期,我主要任教二年級的數學工作,堅持以學生為本的宗旨,關心愛護學生,努力學習數學專業知識,認真反思本學期的教學工作,收獲不少,感受很多。在新的教學模式的引領之下,在與學生一起相處和教學相長的過程中,我感受到學生的巨大潛力,也促使我不斷地反思自己的數學課堂教學,不斷地改進自己的數學課堂的教學方法。現在對本學期的教學工作情況做出反思,找出不足,以促進數學教學工作再更上一層樓。
一、課堂教學
本學期初,根據本班數學教學的現狀,我大膽提出了「精講精練、當堂達標、當堂過關、單元過關」這一新理念。努力去學習、實踐著、摸索著,並逐步看到了自己學生的一些欣喜的變化,感受到由此帶來的課堂教學的輕松和愉悅。
(一)指導預習,使學生學會學習。
(二)精講、引導,教給方法。
對於討論中暴露出的問題,學生不懂的教師一定要精講。關鍵要講到學生需要之處,講到學生困惑之時,講到點子上。講要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解除疑點,強化弱點。不僅要講知識,更重要的是講方法,講思想。這樣才能舉一反三,達到一節課的學習目標,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另外,還可以將抽象、復雜的概念形象直觀展示出來,讓學生真正的會學習,掌握思考的方法。
(三)合作交流,共同進步。
對於及學生的疑問,先讓學生在小組內交流、討論解決,對小組內解決不了的,再組織學生開展小組間的交流,全班學生都解決不了的問題教師就要及時搜集起來,統一在課堂上講解。及時糾正偏見,消除誤解,更要關注學習消極的學生。
二、課後輔導
(一)關愛後進生。
真誠的接受和理解他們的做題過程中的各種心理表現和看法、想法。課堂上多給他們發言的機會,課後多和他們交流、談心。
(二)耐心輔導。
從「耐心」入手,去堅定學生的「恆心」。對後進生的輔導,並不限於學習知識性的輔導,更重要的是學習思想的納態輔導,要提高他們的成績,首先要解決他們心病,讓他們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對學習有興趣。從而自覺的把身心投放到學習中去。在此基礎上,再教給他們學習的方法,提高他們的技能。
(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讓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和培養學生廳茄談的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孩子們終生受益。首先要解決的是「聽」的習慣,讓他們學會傾聽別人的發言,從中吸取經驗和方法。其次是「說」的能力,要求學生不僅會做題,還能將思路和方法給大家有條理的講出來,提高語言表達和思維能力。
三、存在問題
(一)運用理論指導實踐不夠。
(二)課題探索研究工作力度不夠。
(三)現在教學媒介運用得不足。
四、改進措施
(一)今後繼續加強理論學習,突出自己的教學藝術和風格。
(二)強教學反思,積累經驗,切實提高教學質量。
(三)學習使用現代教育手段。
【篇三】小學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兩位數加兩位數(不進位加法)》是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上冊第二章《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二)》的第2個教學例題,要求學生在學完這節課之後,要掌握兩位數加兩位數(不進位加法)的計算方法,能夠熟練地進行計算。
在學習這節內容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兩位數加一位數(不進位加法)的教學內容,並能夠熟練地進行豎式計算。本節課,我便引導學生通過觀察、討論、動手操作等學習活動,學習兩位數加兩位數(不進位加法)。
1、規范課堂常規,做好習慣培養。
二年級學生經過一個學年的課堂常規培養,已經初步養成了一些良好的學習習慣。所以,我在原有的基礎上,對學生提出了上課要做到五到:口到、手到、眼到、耳到、心到,全身心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在教學中,通過表揚做的好的學生影響其他學生,共同做到規范課堂學習。
2、注重對學生傾聽習慣培養。
低年級學生注重表現自己,他們在老師提問題的同時總是迫不及待地搶著回答。這樣做以後,往往回答的結果答非所問。所以,我要求學生先認真傾聽老師提出的問題再仔細思考,最後再回答。與我初帶這個年級相比,學生們在傾聽方面已經進步不少。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有以下兩點:
一是為了讓學生理解兩位數加兩位數的算理,我組織學生擺小棒,在操作活動中理解算理。但是,在擺小棒過程中,存在以下問題:
1、學生不懂得合作。有些學生沒有按照要求帶來小棒,在活動時便沒有學具可供操作。我一再提出要求,讓學生同桌互相幫助。但是,有部分孩子還是不懂得分享與合作。
2、擺小棒之前沒有明確活動目的,有些同學沒有聽清擺小棒要探究的活動內容,擺小棒變成了玩小棒。鑒於這種情況,要注意培養學生分享與合作的意識。還要在組織學生開展活動時,讓學生明確活動目的及要求。
二是整堂課的時間劃分不合理。學生在學習新知識以後,沒有安排充足的練習時間。解決這個問題,教師要認真研讀教師教學用書,做好教學內容安排,設計適合班級學生學習的教學設計。
【篇四】小學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經過一學期的努力,較好的完成了教學任務,使大部分學生已經掌握了所學的基本知識,如:學會並比較熟練的計算100以內的加減法;知道乘法的含義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初步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和米;初步認識線段,會量整厘米線段的長度;初步認識角和直角;初步認識時間等等。但是也有個別學生由於基礎差,作業完不成,學習習慣差造成了成績較差的現象。現將工作總結如下:
一、認真做好課前准備
認真備課,不但備學生而且備教材備教法,根據教材內容及學生的實際,設計課的類型,擬定採用的教學方法,認真備好教案。每一課都做到「有備而來」,每堂課都在課前做好充分的准備,並製作各種利於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課後及時對該課作出總結,寫好教學後記。
二、充分利用遠程教育資源
對所學知識感興趣,有熱情,具備這樣的前提,學生才能把知識學好。本學期為了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我經常利用課余時間,上網查找資料,下載課件,輔助課堂教學。學生不僅體會到了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很多教學難點也迎刃而解了,效果極好。
三、課堂上「精講多練」
加強上課技能,提高教學質量,使講解清晰化,條理化,准確化,情感化,生動化,做到線索清晰,層次分明,深入淺出。在課堂上特別注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加強師生交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作用,讓學生學得容易,學得輕松,學得愉快;注意精講精練,在課堂上老師講得盡量少,學生動口動手動腦盡量多;同時在每一堂課上都充分考慮每一個層次的學生學習需求和學習能力,讓各個層次的學生都得到提高。
四、加強口算訓練
為使學生能熟練計算20以內的退位減法。熟練計算100以內兩位數加,減一位數和整十數。每天抽出5分鍾進行口算訓練,或對答或筆算,而且每天留口算作業。提高了學生思維的敏捷度,提高學生的計算速度和能力。
五、及時做練習冊
完成一小節的內容就及時做練習冊,本學期練習冊基本是在學校,在老師的指導下完成的。對練習冊即時批改,及時發現問題,即時解決,反復訓練,直到吃透弄懂為止。
六、認真批改作業
每次布置作業都非常用心,做到有針對性,有層次性。力求每一次練習都起到的效果。同時對學生的作業批改及時、認真,注重分析學生的作業情況,將他們在作業過程出現的問題作出分類總結,進行透切的評講,並針對有關情況及時改進教學方法,做到有的放矢。本學期在作業評比中,我班表現突出。
七、抓好差生
對後進生的輔導,並不限於學習知識性的輔導,更重要的是學習思想的輔導,為了提高後進生的成績,首先解決他們心結,讓他們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對學習萌發興趣。又通過各種途徑激發他們的求知慾和上進心,讓他們意識到學習並不是一項任務,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滿樂趣的。從而自覺的把身心投放到學習中去。在此基礎上,還教給他們學習的方法,提高他們的技能。
八、重視與家長溝通,取得了家長的支持。
【篇五】小學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角的初步認識》是二年級第三冊的教學內容,主要的目標是要讓學生初步的認識角。這節課也曾聽過一些公開課,有過各種各樣的處理方法,但大體的也主要是認識角的各部分的名稱、學會畫角、比較角的大小這三塊內容。那麼怎樣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讓學生掌握這個內容,建立正確的空間觀念呢?在教學設計的時候,我也作了一定的思考:
一、要在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的基礎上建立角的概念。
學生對於角究竟有多少認識呢?在一年級的時候,學生曾經有過觀察物體的學習體驗,學生覺得在長方體、正方體上都有一些尖尖的`角,可以說對於角的認識他們是比較模糊的,只是直覺中感覺角應該是尖尖的,另外學生也認識了一些平面圖形,這些平面圖形中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都有角。所以,我覺得角的認識首先應該從學生原有的認知經驗出發,並在這節課當中發展他的認知水平。由此,我在教學導入的環節,運用了符合學生年齡特點的兒童化的語言「認認老朋友」引導學生把已經學過的平面圖形(三角形、圓形、長方形、正方形)逐個地呈現出來,而後又從學生以及認識的三角形出發,把三角形的一條邊去掉形成一個新的圖形,這個圖形就是角。讓學生從原有的知識經驗出發來接受角的形象。這樣的教學處理我覺得是比較容易讓學生接受的,另外正確的角的出示也有利於學生對角的概念的形成。角雖然出現了,但並不代表學生就已經認識了。在這個基礎上,我又設計了一個了解學生基礎的環節「關於角,你聽到過或者知道些什麼?」,學生究竟有怎樣的基礎呢?這個基礎對於後續的學習是非常重要的,在學生原有的基礎上開展教學,也就是尋找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只有切合學生實際的才是對學生有意義的。
二、依存學生體驗,發展學生認知。
數學教學一向來都是以知識和技能為重要目標的,直至到了新的課程標准出台才有了「經歷、體驗」這樣的詞語。以往可能在文科的教學中更注重學生的自我的體驗,因為文科更需要能夠激發學生的內心感受來理解文章的意蘊,那麼在理科中又為什麼要提到這個字眼呢。我覺得無論是哪一門學科,哪一種教育,其心理機制是一樣的,什麼東西都必須是來自學生內心的,無論是知識的重點還是難點,無論是他們容易出錯的地方,只有學生自己體會到了這個點的重要性,學生才能真正的重視起其中的一個或者幾個問題。體驗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所以在畫角這個環節中,我先讓學生回顧自己剛才創造角的時候是怎樣畫的?因為有了剛才畫角的過程,學生紛紛敘說自己的畫角的步驟,這個步驟有比較成功的、簡便的,也有比較繁雜的,學生在比較的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的看法,比如說,先畫一條邊,再畫一條邊,然後再將兩條邊延長到相交點,這個方法就有很多同學認為過於復雜,都比較喜歡先畫點再畫邊的方法。因為學生對於畫角都有了切身的體驗,所以能夠認同比較好的畫法,所以,我覺得建立在學生體驗的基礎上的教學,對於發展學生的正確的認識是很有好處的。體驗帶來的是一種學習的革命,數學課堂教學中要進入體驗的概念,要不斷豐富學生的體驗。
這節課,我覺得在比較角的大小的處理上還不夠好,學生折角後比較角的大小,這個比的過程還太短,給學生提供的素材太過於開放,沒有提供一些有利於學生觀察、比較、探索的材料,所以,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學效果還不夠好,還需要進一步的完善。
『貳』 小學二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6篇
【 #二年級# 導語】教學反思是教師在教學活動結束後,對教學活動過程進行回顧、反思、總結,以期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的一種帶有研究性質的教學總結活動。以下是 整理的《小學二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6篇》相關資料,希望幫助到您。1.小學二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本單元是學習「7-9」的乘法口訣,在教學中,對口訣的記憶如果單純的依靠讀、背,肯定會引起學生的反感,學生學得也比較累。所以我設計了多種形式的練習。比如開火車,幸運轉轉轉,讀兒歌,看圖列算式,畫一畫等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有加大了練習量可以說是一舉兩得。
乘法口訣是學生解決乘法運算的重要鑰匙,因此,它的教學可算得上是乘法計算教學的奠基石,顯得尤為重要。《表內乘法二》是北師版小學數學教科書第七單元的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2—6的乘法口訣後進行教學的。學生已經學會了2~6的乘法口訣,表內乘法二與表內乘法一相比數量上要多得多,難記些。如何記熟這些口訣也給孩子們的學習設置了障礙。面對學生對所學知識有所了解的現實,教學的側重點應放在口訣的理解和記憶上。教學中注重引導學生思考如何發現口訣中存在的規律,讓學生利用「上下句對比記、口算結果」等方法去巧記。練習形式注重趣味性。
2.小學二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本節課是人教版二年級上冊表內乘法(一)這個單元的第一節內容,這是在學生學會數數以及加法運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乘法教學的去始課,它是今後學習表內乘法、表內除法和多位數乘、除法的基礎。很多學生在學習此課前就背過乘法口訣,對乘法有了一定的了友乎搜解,但這種了解可能是知其然,而不只其所以然。
因此,本人在教學中,讓學生體會乘法是從現實生活中,從需要中產生和發展的。由教師開課時提出「每一隻手都有5個手指頭,2隻手一共有多少個手指頭?」等等類似這樣的問題,再有學生提出2個到3個像老師提出的問題。以上的問題用什麼方法解決呢?(列出加法算式)接著老師提出這些算式,它們都有什麼相同的地方?從此處揭示兩個概念「相同加數和幾個這樣的加數」,那麼像這的就可以把它就幾個幾相加。接著讓學生嘗試寫幾個幾個幾相加的加法算式,當寫到100個3相加時,學生會發出感嘆,「那麼長,太難寫了!」教師立即引出今天我們將要學習內容「乘法的初步認識」。
在學習新知的過程中,有教師先教學生把加法算式改寫成乘法算式和算式的讀法,並糾正讀法中的「乘和乘以」;再由學生
嘗試練習。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學生在活動過程中逐步理解和突破,使他們掌握本課的重、難點。
本節課不足的地方是:練習層次不清,有的過於難。例如:3+3+3+3+3+4+5改寫成乘法算式。
3.小學二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認識長度單位》第一課時教後反思本節課開始,通過教師和學生,用自己的拃為單位測量課桌的長,由於所用的標准不同,所以量得的長度不同,由此引起了學生的認知沖突,學生就對統一長度單位有了想要進一步探究下去的欲 望,在解決這種沖突中,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本節課不足之處在於認識尺上的刻度0及由於學生帶的尺子規格不同,演示的尺子又距離比較遠,因此花的時間比較多,以致後面的練習進行的比較倉促。
《認識長度單位》第二課時教後反思學生認識「米」是在認識長度單位厘米的基礎上進行的,在實際生活中,學生接觸米比厘米的機會少。本課的教學是在教師的引導和組織下進行的,通過讓學生動手操作,引導學生認識米,體會1米的長度。在數中理解,1米=100厘米,用米尺測量物體的長度,學生通過觀察,比劃,測量討論,等一系列實踐活動時,所學的知識不斷內化為自己的經歷和體驗,構建起知識體系,而且在此過程中培養了動手操作,觀察和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認識長度單位》第三課時教後反思線段作為幾何知識中比較抽象的概念,學生要從數學的角度頃銷去理解,有些難度。
因此本節課教師主要分兩個層次教學來達到教學目標:
一、通過觀察,比較一根線拉直後好歷的樣子,引入線段,是學生初步感知,線段是直的,再結合學生熟悉的物體,讓他們明白,直尺,黑板,教材的邊都可以看成線段,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體會線段可以測量出長度。
二、在教學中,用直尺或其他合適的工具畫線段時,注重教師引導和學生的操作相結合,幫助學生進一步掌握,畫線段的方法。體會線段與多邊形的內在聯系。
4.小學二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長度單位》:
本課是二年級數學上冊第一單元的內容,是建立在學生已經對長、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認識,並會直觀比較一些物體的長短基礎上,學習認識長度單位的。在教學中讓學生充分感受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讓學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標准去測量物體長度,結果學生發現兩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用不同的物品作標准量同一長度。讓學生思考:為什麼都是量的數學課本的寬,量出的'結果卻不一樣呢?由此啟發學生想到:要想得到相同的結果,應選用同樣的物品作標准進行測量。
第二種情況:用不同的物品作標准量不同的長度。讓學生體會到:因為選用不同的物品作標准去量,可能數值上一樣,但由於它們的長度不同,所以測量的結果可能會與事實不符。
讓學生通過動手實踐感受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接著引出在日常生活中為了准確、方便的表示物體的長度,人們發明了帶有刻度的尺子,為了便於交流,尺上的刻度作了統一規定,由此引出厘米尺,為後面學習厘米和米作了鋪墊。最後通過「做一做」、「量一量」等活動加深學生的認識。鞏固了本節課的知識。
5.小學二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對稱」是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第五單元《觀察物體》第二課時的內容,主要教學「軸對稱」的知識。本以為《軸對稱圖形》是一節比較簡單,學生比較容易理解、接受的課,但這一次執教本節課,我卻深深地感覺到越發不知道怎樣去講,如何引導學生去探究軸對稱圖形的特點,如何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同時激發學生的審美情趣。
教材主要借生活中實例和學生操作活動判斷哪些物體是對稱的,找出對稱軸並初步、感性地了解軸對稱圖形的性質。學生對於自然和日常生活中具有對稱性質的事物並不陌生,他們也具備初步的判斷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數學課程標准》指出:教師應「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活潑的、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對數學學習的評價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因此,在課的開始,提供米奇兄弟的圖片,這一環節的設計,考慮到二年級孩子的認知特點,用他們感興趣的事物引出,促使他們投入較高的熱情去探究物體的對稱性,感受物體的對稱美。通過「我會找,我會分,我會折,我會判斷,我會剪」等一系列的活動來體現學生的自主活動,讓學生從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在猜測、想像、探索、交流中學習數學。
在這節課中,有幾個方面我處理的不夠:
1、在分一分這個環節,這是對平面圖形對稱研究的第一個層面,就是正確區分對稱和不對稱圖形,初步感知圖形的對稱性。我請兩名學生上去分,其中,他們把樹放到不對稱圖形那一邊,我在巡視時引導了他們,後來他們上去改過來了,其實這正是一個很好的進行怎樣正確區分對稱和不對稱圖形的實例。這方面我處理得不好。
2、在創造對稱圖形時,我沒考慮到我的示範局限了學生的思維,本來,這個環節是通過學生動手創造對稱圖形,充分展示學生對對稱美的理解,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進一步鞏固學生對軸對稱圖形的理解。沒想到我的示範學生也跟著剪起衣服來,這方面我也處理得不好,應該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創造,自己去發現,只要教會學生用折——畫——剪這三個步驟就可以了,這樣就不會局限學生的思維,學生就不會總圍著老師轉。沒有放開讓學生大膽嘗試、探究,而是教師攙扶著,唯恐學生學不會,反而限制了學生的發展。
因為本節課中有幾個環節設計得不夠嚴謹,我處理不夠得當,讓學生缺乏了創造美的機會,很遺憾。
總之,這節課中的問題還有很多,我要結合聽課老師們給我提出的寶貴的建議,重新做一調整,爭取下次講課能完美一些。
6.小學二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2、3、4的乘法口訣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5的乘法口訣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因此學生對乘法口訣有了初步的感知,有了一定的了解。本節課的教學取得了較好的學習效果,但也存在著很多不足。先談談做得好的地方。
1、教學設計層次清楚,一步一個腳印,每個環節的教學都落到了實處,學生對新知的掌握較好。特別是2、3的口訣,一堂課下來,大部分學生都能背下來了。
2、創設情境教學,學生興趣高,學習的效果好。在情境中學生能在老師的引導下得出有關的乘法算式,並編出乘法口訣,親身體驗了乘法口訣的形成過程,因此對乘法口訣的理解非常好,印象很深刻,也有利於記憶。
3、能及時捕捉每一個學生的學習動態,及時進行調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4、練習的設計由淺入深,既有基礎題又有開放題,特別是「填一填」的設計很好,放開了學生的思維,達到了活學活用。
5、對口令的游戲時,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師生關系融洽,學習積極性高。
不足之處:
1、課堂教學很扎實這既是一個優點,但同時也是存在著不足的地方。由於太過扎實,有很多地方顯得老師包得太多,放手不夠,例題的呈現形式也顯得過於單一,在設計時可放得更開一些。如3的乘法口訣的教學可以改為先用課件出示3棵幼苗,接著再出示3棵,最後再出示3棵,讓學生說說剛才的過程,並試著寫出相應的乘法算式,編出乘法口訣。4的乘法口訣的教學就可以完全放手讓學生從情境圖中找出4的乘法算式,並編出4的乘法口訣。這樣整個教學過程教師從扶到放,既能達到教學目標,又能較好的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體現學生的學習能力,增強他們的學習自信心,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2、教師的語言不是很規范。如不應該說幾個幾,而應說成幾個幾相加,板書也應跟上,這都是不嚴謹的表現,以後鑽研教材應更細致一些,多和其他老師商討,數學老師的語言一定要規范,嚴謹。
3、問題的提出應准確,嚴謹,不能太瑣碎。教師對每一個問題的提出,要有價值,要能引起學生的有效思考,不能太繁瑣。如我在教學時提出一個這樣的問題:「3的乘法口訣里,每兩句相鄰的口訣之間相差多少呀?」這就顯得不準確,指向不清楚,因而學生的回答也出現了不同的聲音。在提完第一個問題,我馬上意識到了自己的口誤,因而接下來我改正了自己的提問:「4的乘法口訣里,每兩句相鄰口訣之間的得數相差多少呀?」這樣一問,指向就清楚多了。但在說得數兩個字時聲音不突出,語速又較快,因而部分學生可能還是沒聽清是什麼,以後的教學中一定要注意這個問題,在提問時應有意識的突出關鍵的字眼。
4、導學案設計的不夠科學合理,比如「一組表示幾個幾?用乘法怎麼表示?兩組呢?」,總怕學生做不到,步子邁的太小,有時沒有合作探究的必要。
在今後的教學中要發揚優點,改正不足,多向優秀教師學習聽課,取人之長,補己之短。
『叄』 小學二年級數學觀察物體教學反思
小學二年級數學觀察物體教學反思
身為一位優秀的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小學二年級數學觀察物體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小學二年級數學觀察物體教學反思1
《觀察物體》這一單元的教學,我讓學生經歷觀察的過程。學生從不同位置觀察物體,觀察到形狀是不同的,最多能看到三個面,能正確辨認從正面、左面或右面、上面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觀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間觀念。有以下的'收獲:
1、學會觀察,教師要讓學生知道怎樣從不同位置觀察物體。例如:觀察一個圓柱,如果從正面觀察這個圓柱,教師要讓學生從比較遠的地方觀察,把圓柱放在講台上,讓學生站在教室的最後面,圓柱放的高度要與觀察者的眼睛一樣高,把眼睛稍微眯起來,這樣,學生正面看到的圓柱確實是一個長方體。大部分學生能體會到。
2、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藉助學具,利用這些學具體驗如果從正面看到的是圓,它有可能是什麼?如果從正面看到的是正方形,它有可能是什麼?……教師給出從正面看到的平面的由三個正方形組成的圖,要求學生用4個正方體積木,有哪幾種搭法?小組成員邊討論邊動手搭,最後形成共識。
3、學生在學會觀察物體的基礎上,教師讓學生觀察由幾個小正方體組成的實物,把從正面、左面或右面、上面所觀察到的圖形畫下來,大部分學生能畫正確。總之,《觀察物體》這一教學內容,只要讓學生通過具體的實物感知,就能讓學生真正掌握知識。
小學二年級數學觀察物體教學反思2
在本課的學習活動中,多次讓學生參與觀察活動,鼓勵學生能根據指定的視圖要求進行擺物體的活動,發揮各自的想像力,探索不同的拼擺方法,從而使學生的直觀思考能力和空間想像能力得到更為充分的鍛煉。在觀察、比較、實踐中,幫助學生進一步積累經驗,從而深化對實物與視圖關系的認識,發展空間觀念。
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設施,形象直觀地對物體進行觀察,提高學習效率,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在本課教學中,學生的主體意識得到了充分的張揚,創新的思維火花、熱烈的氣氛都有利於學生全面和諧的發展。具體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主體性、探究性、實踐性。
(一)主體性。
培養、發展人的主體性,是教育改革的一個主題,也是深化當前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突破口。基於這一指導思想,本課的設計始終圍繞著「自主參與──獨立學習──深刻體驗」的學習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增強自主意識,從而主動去獲取和領悟感性材料中的簡單數學問題。如創設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讓學生不由自主地進入學習活動中,繼而讓學生獨立沉浸在豐富的學習材料之中,有玩具,也有生活用品,鼓勵學生自己選擇觀察的方向,再畫一畫,畫好後又讓他們離開自己的座位,從不同的方向去觀察所畫的物體,最後,通過小組合作交流,互相啟迪,體會到在實際的生活中,幾乎所有的物體都是立體的,而觀察的方向不同,看到的形狀也就不一樣。
(二)探究性。
本節課注重為學生營造探究條件,一方面以小組為單位讓學生自己帶自己喜歡的玩具刀課堂上來;另一方面我也參與到學生的探究活動之中,同學生一起觀察,這樣的操作活動既能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又能通過他們的探索逐步體會到成功的喜悅。
(三)實踐性。
對於這節課,我准確把握了教學要求,每個學生我准備了學具,切實組織好活動,使每個學生都能真正參與進來,學生通過,操作,觀察,比較,強化了視圖與實物的認識,做到不以教師的演示來替代學生的操作,不以對教材中的插圖觀察來替代對實物的觀察。數學是一種工具,一種將自然、社會運動現象法則化、簡約化的工具。
數學學習的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學會建立數學模型,用以解決實際問題。因此,在這節課中,大量地創設條件,讓學生把課堂中所學的知識和方法應用於生活實際之中,「學以致用」,讓學生切實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如課中觀察玩具、用品等,都採用了貼近學生生活的材料,旨在聯系生活,開闊視野,同時延伸學習,使學生能從看到的物體的某一個面,聯想到整個物體的形狀,培養其觀察立體實物的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發展形象思維。
小學二年級數學觀察物體教學反思3
《觀察物體》是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物體,在本冊教材中這部分是難點,它是在學生熟練掌握上下前後左右的基礎上,對學生空間概念的培養,現對教學中的不足做以下幾點反思、整理:
一、教學目標定位為:正確辨別從不同位置(正面、左側面、右側面、後面、上面、下面)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
教學目標的定位直接影響教學的效果,對於本課時來說我的教學目標定的有些過高,本節課的難點過多,尤其是被觀察物體的選擇,涉及到了透視圖,所以部分同學出現了問題,學生對於左右面的認識和親自實踐觀察其實都是沒有問題的。
二、教學中的課堂組織
本節課大部分學生都是隨著老師的教學在聽課,但本節課在觀察物體的實踐活動環節中,由於給學生的改錯時間太過局限,所以有幾個同學沒有改完錯,在一直改錯,沒有注意聽老師下面的環節。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注意留給學生更多的自我改錯時間。
三、細節設計
本節課的教學環節從整體上來說還算緊湊,但有些環節是可以更深入挖掘的,這些點需要教師在備課中自己挖掘,一節課的點不能太多,但對於教學中的重點是必須要深入挖掘的。
四、學生能力的培養
在本節課中針對難點,我是循循善誘的教學方法,鼓勵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自己解決問題,但一節課下來,發現還是自己說的較多,給學生們「留白」的時間較少。
小學二年級數學觀察物體教學反思4
人教版二年級數學《觀察物體》的教學目標是:學生能辨認從不同位置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在教學本課時,我准備了許多實物作為教學教具,以此希望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以達到教學目標。
上課開始,學生的學習熱情高漲,都被老師手中的各式各樣的物體吸引,積極回答問題,達到了我預期的效果,讓我欣喜不已,但是沒過多久,我發現有些學生開始交頭接耳,注意力開始不夠集中,這突如其來的變化讓我有些不知所措,面對此情景,最後我只能採取高壓政策,才使教室恢復了平靜,才使本節課順利完成,同時完成了教學任務,但是教學效果可想而知,並不會好到哪裡去。
課後,我反復思索著課上發生的一切,學生為什麼會在後半段注意力不集中呢?最後我總結出了兩點原因導致本課出現如此局面:
第一、課堂形式設計過於單調,使學生的學習熱情被逐漸瓦解。
第二、疲勞,低年級學生由於年齡較小,大多堅持不下40分鍾,導致出現疲勞,注意力不集中。
針對以上兩點,我提醒自己在以後的`教學設計過程中要注意做到以下幾點:
1、內容合理,不易過多。
2、課堂形式多樣,適合學生的學齡段。
3、形式與內容合理搭配。
4、針對不同年齡段學生設計適合學生的小游戲,以轉移學生注意力,緩解學生在課堂上的疲勞。
小學二年級數學觀察物體教學反思5
在本課教學中,學生的主體意識得到了充分的張揚,創新的思維火花、熱烈的氣氛都有利於學生全面和諧的發展。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課堂上努力體現「三性」
(一)主體性
張揚、培植受教育者的主體性,理應成為現代教育追求的目標。培養、發展人的主體性,是教育改革的一個主題,也是深化當前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突破口。基於這一指導思想,本課的設計始終圍繞著「自主參與──獨立學習──深刻體驗」的學習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增強自主意識,從而主動去獲取和領悟感性材料中的簡單數學問題。如創設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並配以輕柔愉悅的音樂,讓學生不由自主地進入學習活動中,繼而讓學生獨立沉浸在豐富的學習材料之中,有玩具,也有生活用品,鼓勵學生自己選擇觀察的方向,再畫一畫,畫好後又讓他們離開自己的座位,從不同的方向去觀察所畫的物體,最後,通過小組合作交流,互相啟迪,體會到在實際的生活中,幾乎所有的物體都是立體的,而觀察的方向不同,看到的形狀也就不一樣。
(二)探究性
本節課注重為學生營造探究條件,一方面讓學生自己帶東西到課堂上來,有玩具汽車、飛機、水壺、鍾、塑料椅子、絨毛玩具等物品,再從中選取信息探究新知;另一方面我也參與到學生的探究活動之中,如應用拓展的練習「擺正方體」,看著組合圖形的三視圖把圖形擺出來,這樣的操作活動對於需要教師點撥指導的學生來說,既能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又能通過他們的探索逐步體會到成功的喜悅。
(三)實踐性
數學是一種工具,一種將自然、社會運動現象法則化、簡約化的工具。數學學習的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學會建立數學模型,用以解決實際問題。因此,在這節課中,大量地創設條件,讓學生把課堂中所學的知識和方法應用於生活實際之中,「學以致用」,讓學生切實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如上課伊始的猜冰箱,課中觀察玩具、用品,給熊貓照相等,都採用了貼近學生生活的材料,旨在聯系生活,開闊視野,同時延伸學習,使學生能從看到的物體的某一個面,聯想到整個物體的形狀,培養其觀察立體實物的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發展形象思維。本課的所有教學環節都注重藉助學生生活中常見的`事物為知識載體,意在讓學生感悟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生活離不開數學」。
二、需進一步探究的問題
「觀察物體」的內容主要是對簡單物體正面、側面、上面形狀的觀察,因此本節課選擇了大量生活中的實物讓學生觀察,旨在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但同時,生活中有些柱形體的幾個面沒有明顯的區別,這些物體的觀察又如何與本課的學習目標有機結合,它們的尺度該如何把握,都是有待進一步探究的問題。
本節課課末的拓展練習中已涉及觀察三視圖後擺出組合圖形,這個要求有一定的難度,但對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卻是極其有效的。課堂上四人小組通過討論思考,都能擺出正確的結果,可見一年級學生已能基本達到此要求,那麼在今後的學習中「圖形的認識」又該如何編排?如何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呢?這也有待教師進一步思考。
小學二年級數學觀察物體教學反思6
1、本節課主要採取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教學。通過學生合作觀察探究、相互交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幫助學生建立空間觀念。幾何知識的教學重要的是建立空間觀念。由實物抽象出實物圖形,是幫助學生建立空間觀念的一種有效途徑。教學時先出示積木,小組合作擺成和老師一樣的圖形,找到物體的前面、上面和左面。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畫出物體的前面、上面和左面,並能從這三個面觀察到物體的不同的形狀,從而幫助學生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間觀念。
3、通過讓學生觀察、想像,發表自己的見解,並能說出從某個方位看到的物體的形狀。認識物體的前面、左面和上面是觀察物體的前提。在這一節的教學中,我以「簡單的活動,真實的感受,有效的學習」這一想法為指導,引導學生逐步認識物體的前面、左面和上面。利用積木,提高了學生的興趣,學生學在其中,樂在其中,不僅認識了物體的前面、左面和上面,更身臨其境地體會到觀察的位置決定著觀察的結果,為後面的學習創設了一個輕松愉悅的氛圍。
;『肆』 數學二年級上冊各單元教學反思
【 #二年級# 導語】教師的教學反思是教師自我完善和提高的過程,通過反思教學能使教師不斷成長,成為出色的專家型、學者型教師。教師的專業發展使他們盡快投入新課程改革努力提高教學質量必須把教師的教學實踐與教學反思融為一體使之成為促進教師專業持續發展、能力不斷提升的過程。以下是 考 網整理的相關資料,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篇一】
一、《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學習《角的初步認識》,是學生已經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礎上學習的,由於角對於二年級學生來說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學生難以理解,因此,教學時,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所學知識,我將觀察、操作、實驗、自學討論等方法有機地貫穿於教學各環節中,引導學生在感知的基礎上加以抽象概括,通過找一找、折一折、做一做、畫一畫、說一說等教學困森形式,讓學生在大量的實踐活動中掌握知識形成技能。此外,在教學中,我還充分應用了現代教育技術手段,通過形象生動的教學手段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將抽象的知識直觀化,使學生的眼腦手口協調活動,為學生創設愉快、和諧的學習環境和氣氛,力求使課堂教學成為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實踐能力的廣闊天地。
【篇二】
二、《觀察物體》教學反思
《觀察物體》這一單元的教學,我讓學生經歷觀察的過程。學生從不同位置觀察物體,觀察到形狀是不同的,最多能看到三個面,能正確辨認從正面、左面或右面、上面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觀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間觀念。有以下的收獲:
1、學會觀察,教師要讓學生知道怎樣從不同位置觀察物體。例如:觀察一個圓柱,如果從正面觀察這個圓柱,教師要讓學生從比較遠的地昌尺灶方觀察,把圓柱放在講台上,讓學生站在教室的最後面,圓柱放的高度要與觀察者的眼睛一樣高,把眼睛稍微眯起來,這樣耐扮,學生正面看到的圓柱確實是一個長方體。大部分學生能體會到。
2、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藉助學具,利用這些學具體驗如果從正面看到的是圓,它有可能是什麼?如果從正面看到的是正方形,它有可能是什麼?……教師給出從正面看到的平面的由三個正方形組成的圖,要求學生用4個正方體積木,有哪幾種搭法?小組成員邊討論邊動手搭,最後形成共識。
3、學生在學會觀察物體的基礎上,教師讓學生觀察由幾個小正方體組成的實物,把從正面、左面或右面、上面所觀察到的圖形畫下來,大部分學生能畫正確。
總之,《觀察物體》這一教學內容,只要讓學生通過具體的實物感知,就能讓學生真正掌握知識。
【篇三】
三、《長度單位》教學反思
本單元是二年級數學教學的第一單元,因為這一部分的知識和生活息息相關,因此生活中的經驗積累非常重要。上完課後有一些體會:
1、在教學1厘米有多長時,不要把尺子放在實物投影儀上,以免放大的尺子誤導學生。
2、測量要求從零開始,但是也應該教會孩子能夠不從0開始也能計算出所量線段的長度
3、對大人來說「厘米」和「米」非常簡單,但是對孩子來說,要建立表象,理解概念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要利用多媒體多出示一些長度是1厘米和1米的物體,進行多次感知。並且讓他們多動手量身邊的物體:比如課桌的長、寬、高,門窗的高度等,對學生日後填單位很有好處。
【篇四】
四、《表內乘法(一)》教學反思
乘法的初步認識它是建立在學生已經學過加法、減法,這一節是學生學習乘法的開始,由於學生沒有乘法的概念,加之這個概念又難以建立,在這種情況下,教材一開始就專列了一節「乘法的初步認識」,使學生知道乘法的含義,為以後學習乘法的其它知識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礎。教材十分重視數學來源於生活及學生實際操作,首先通過學生比較熟悉而又十分喜愛的游樂園引起學生的興趣,為認識乘法作準備。接著讓學生用小棒擺各種各樣的圖案,由同數連加算式引出乘法。從中我們可以清晰地得出二個知識點:一是初步認識相同加數及相同加數的個數,從而引入乘法,這是本節教學的一條主線。二是乘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這是理解乘法的意義和實際計算的基礎。通過以上對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確定以開放式的課堂教學本課。本課的教學難點是識別相同加數,理解乘號前後兩個數所表示的不同意義。而我在教學中只輕輕地點了一下,致使有很多中下生不能列出正確的乘法算式,影響了教學效果。
這節課使我認識到:信任學生,凡是能讓學生自己學會的,讓學生自己去學會;凡是能讓學生自己去做的,讓學生自己去做;凡是能讓學生自己去講的,讓學生自己去講。
【篇五】
五、《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二)》教學反思
在教學《兩位數加兩位數進位加法》時,我注重知識間的相互遷移,重視了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構建新的知識內容,消除了學生對新知識的陌生感,希望使學生易於接受、理解。而且也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用擺小棒的方法,力求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又使學生更直觀地了解抽象算理
本單元的《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二)》是在學生會口算兩位數加、減一位數和整十數的基礎上編排的。主要教學兩位數加、減兩位數的筆算,其包含兩位數加兩位數的不進位加法和進位加法,兩位數減兩位數的不退位減法和退位減法,兩位數的連加、連減和加減混合運算以及兩位數加減法估算等內容。重點是進位加和退位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