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質的量優秀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老師,時常會需要准備好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那麼高一化學教案怎麼寫呢?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高一化學教案怎麼寫,希望大家喜歡!
高一化學教案怎麼寫篇1
氮和磷(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
1、知識目標
(1)掌握氮族元素性質的相似性、遞變性。
(2)掌握N2的分子結構、物理性質、化學性質、重要用途。熟悉自然界中氮的固定的方式和人工固氮的常用方法,了解氮的固定的重要意義。
2、能力和方法目標
(1)通過「位、構、性」三者關系,掌握利用元素周期表學習元素化合物性質的方法。
(2)通過N2結構、性質、用途等的學習,了解利用「結構決定性質、性質決定用途」等線索學習元素化合物性質的方法,提高分析和解決有關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氮氣的化學性質。氮族元素性質遞變規律。
[教學過程 ]
[引入]
投影(或掛出)元素周期表的輪廓圖,讓學生從中找出氮族元素的位置,並填寫氮族元素的名稱、元素符號。根據元素周期律讓學生通過論分析氮族元素在結構、性質上的相似性和遞變性。
[教師引導]
氮族元素的相似性:
[學生總結]
最外電子層上均有5個電子,由此推梁氏茄測獲得3個電子達到穩定結構,所以氮族元素能顯-3價,最高價均為+5價。最高價氧化物的通式為R2O5,對應水化物通式為HRO3或H3RO4。氣態氫化物通式為RH3。
氮族元素的遞變性:
氮 磷 砷 銻 鉍
非金屬逐漸減弱 金屬性逐漸增強
HNO3 H3PO4 H3AsO4 H3SbO4 H3BiO4
酸性逐漸減弱 鹼性逐漸弱增強
NH3 PH3 AsH3
穩定性減弱、還原性增強
[教師引導]
氮族元素的一些特殊性:...
[學生總結]
+5價氮的化合物(如硝酸等)有較強的氧化性,但+5價磷的化合物一般不顯氧化性。
氮元素有多種價態,有N2O、NO、N2O3、NO2、N2O4、N2O5等6種氧化物,但磷主要顯+3、+5兩種價態。
[教師引導]
氮族元素單質的物理性質有哪些遞變規律?
[師生共同總結後投影]課本中表1-1。
[引入第一節]
第一節 氮和磷
氮氣
布置學生閱讀教材第2-3頁的內容,進行歸納總結。
[邊提問邊總結]
(一)氮的存在
游離態:大氣中N2的體積比為78%、質量比為75%。
化合態:無機物中(如硝酸鉀等),有機物中(如蛋白質、核酸等)。
[引導]請學生觀察周圍空氣並通過聯想分析氮氣的物理性質。
[學生總結]
(二)氮氣的物理性質
無色無味,難溶於水(1:0.02),比空氣稍輕。
[投影]常見氣體在常溫常壓下的溶解度,讓學生進行比較。
難溶氣體:N2(1:0.02);H2(1:0.02);
微溶氣體:O2(1:0.2)
可溶氣體:Cl2(1: 2)、H2S(1:2.6)
易溶氣體:SO2(1:40)
極易溶氣體:HCl(1:500)
[思考]實驗室制N2時應該用什麼方橡察法來收集?
(三)氮氣的化學性質
[引導] 結構決定性質,先研究N2的結構。
1、N2的結構
電子式: SPACE PREFIX =O />;結構式:N≡N。氮氮三鍵的鍵能很大(946kJ·mol-1),所以N2很穩定,通常情況下,性質很不活潑。
2、氮氣的化學性質
(1)與氫氣反應
(2)跟鎂反應:3Mg+N2 Mg3N2
(3)與氧氣反應:N2+O2 2NO
引導學生從氧化還原反應角度分析上述三個反應。進而得出「氮氣既能表現氧化性,也能表現還原性」的結論。
[引導] 中國有句農諺,叫做「雷雨發莊稼」,誰能解釋這句話的含義?請大家閱讀教材第3-4頁內容,再來理解這句農諺。
[學生總結]
[補充演示實驗]
教師事先在一燒瓶內充滿一氧化氮氣體,讓學生觀察一氧化氮的'顏色等。打開瓶塞,讓學生觀察變化。
[學生觀察結論]
一氧化氮是一種無核者色氣體、二氧化氮顯紅棕色。通常條件下,一氧化氮易轉化為二氧化氮。
[教師引導]
雙線橋法標出以上三個反應中電子轉移的方向和數目。
[學生活動]
完成以上作業 ,教師根據學生作業 情況加以說明。
(四)氮氣的用途
1、合成氨、制氮肥、制硝酸。
2、用作保護氣:焊接金屬、充填燈泡、保存糧食和水果。
[教師引導]
請學生分析以上用途中利用氮氣哪方面的性質。
(五)氮的固定
將游離態的氮轉變為氮的化合物的過程叫做氮的固定。
途徑:自然固氮(雷雨固氮、生物固氮);人工固氮:合成氨工業。
教師向學生介紹人工模擬生物固氮這一世界性研究課題的現狀和前景,鼓勵學生獻身科學研究為人類作出貢獻。
[課堂小結]
結構、性質和具體反應之間的聯系:
非金屬元素及其化合物間的轉化關系:
[隨堂練習]
1、不屬於氮的固定的變化是( )
(A)根瘤菌把氮氣轉化為氨 (B)氮氣和氫氣在適宜條件下合成氨
(C)氮氣和氧氣在放電條件下合成NO (D)工業上用氨和二氧化碳合成尿素
答案:D。
2、在汽車引擎中,N2和O2進行反應會生成污染大氣的NO(N2+O2 2NO+Q),據此,有人認為廢氣排出後,溫度即降低,NO分解,污染也就會自行消失,事實證明此說法不對,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
(A)常溫常壓下NO的分解速度很慢
(B)在空氣中NO迅速變為NO2而不分解
(C)空氣中N2與O2的濃度高,不利於平衡向左移動
(D)廢氣排出後,壓強減小,不利於平衡向左移動
答案:AB。
3、利用下列方法,可以在實驗室里從空氣中製取氮氣的是( )
(A)把空氣液化, 然後分離出氮氣
(B)把空氣緩緩通過加熱了的銅網
(C)把空氣緩緩通過加熱了的鎂粉
(D)把空氣通過裝有氫氧化鈉的洗氣瓶
答案:B。
4、現有M、R兩種第ⅤA族元素,下列事實不能說明M的非金屬性比R強的是( )。
(A)酸性:H3MO4>H3RO4
(B)氣態氫化物穩定性:MH3>RH3
(C)氣態氫化物還原性:MH3>RH3
(D)含氧酸鹽的穩定性:Na3MO4>Na3RO4
答案:C、D。
5、在F、P、Si、Fe這四種元素中,每種元素都有某些方面區別於某它三種元素。若從中選出氟元素,選擇的理由中正確的是 ( )。
(A)最高價氧化物對應的水化物酸性最強
(B)單質與冷水反應最劇烈
(C)單質固態時為分子晶體,熔沸點較低
(D)在氧化物:OF6、P2O5、Fe2O3中,OF6最穩定
答案:BC。
6、在標准狀況下,將O2與NO按3:4體積比充滿燒瓶,將燒瓶倒置於水中,最後燒瓶內溶液的物質的量濃度約為(單位:mol·L-1)( )。
(A)0.045 (B)0.036 (C)0.026 (D)0.018
答案:B。
7、1898年,曾有人發明了固氮的一種方法,該法以石灰石、焦炭、空氣為原料。第一步反應是石灰石分解;第二步是使第一步反應產物和焦炭反應,在電爐中的高溫下製得第三步反應起始物;第三步反應中另一反應物是空氣,該反應也是在電爐中完成的,生成一種固體;第四步是使該固體和水蒸氣反應製得氨氣。又知該固體中有與N3-互為等電子體的離子。
(1)試寫出四步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2)試簡評該固氮方法。
答案:(1)CaCO3 CaO+CO2↑; CaO+3C CaC2+CO↑;CaC2+N2 CaCN2+C ; CaCN2+3H2O(g)=CaCO3+2NH3↑。
(2)這種方法,需要消耗大量電能,原料眾多,設備重,生產成本高。
8、有A、B、C、D四種氣體,能發生下列變化
A+D E+H2O, E+O2 D,
C+D B+F, B+O2 C。
且已知其中:C為紅棕色,D能使石灰水變渾濁,E常溫下是固體,F是一種酸酐。
(1)寫出四種氣體的化學式:A_________、B_________、C_________、D_________。
(2)寫出C+D B+F所表示的反應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寫出D使石灰水變渾濁的反應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H2S、NO、NO2、SO2。
(2)NO2+SO2=NO+SO3。
(3)SO2+Ca(OH)2=CaSO3↓+H2O。
高一化學教案怎麼寫篇2
本節課是學生進入高中的第一節化學課,旨在引導學生滿懷信心的認識高中化學,激發對化學學習的積極性,為後續學習打下堅實基礎。從兩個小實驗入手,讓學生體會高中化學的學習仍是以實驗為基礎,但將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更體會到初中到高中的學習思路和方法的不同。
教學目標
讓學生了解學習初中化學與高中化學方法的不同。
讓學生了解高中化學學習內容。
讓學生了解高中化學學習方法。
教學內容
初、高中化學的銜接。
高中化學課程設置。
學習高中化學的方法。
三、教學方法:實驗、多媒體輔助
四、教學時間:20分鍾
五、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第一環節:教師自我介紹
通過一個小魔術「白紙變字」引入教師的自我介紹(師生共同完成)
第二環節:初、高中化學學習的不同
抽兩名學生演示(初高中對比實驗)
實驗1:取一支試管加入約2mlNaOH溶液,再加入約3-5滴酚酞試液,振盪後再觀察。
實驗2:取一支試管加入約2ml碘水,再加入約2mlCCl4溶液,振盪後觀察。
學生觀察得出:兩支試管的溶液中均出現了紅色。
教師講解:以上兩個小實驗均產生紅色,但產生的原因不同。由此,我們上高中後一定要學會不僅要仔細觀察實驗現象,而且更重要的是我們還要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
活動設計:一位高三學生談高中化學學習的心得體會。(播放視頻)
教師:實驗是感知化學、體驗化學和探究化學的重要途徑。
學生演示:
實驗3:向一個盛有與水(水中先加入酚酞)的燒杯中加一粒黃豆大的金屬鉀。
引導學生從現象分析上升到理論分析,從而引出初中到高中的學習要求:從感性認知到理性分析。
第三環節:高中化學學什麼
介紹高中化學課程設置:高中化學共八個模塊,其中有兩個必修模塊,含必修1、必修2,六個選修模塊,含選修1《化學與生活》、選修2《化學與技術》、選修3《物質結構與性質》、選修4《化學反應原理》、選修5《有機化學基礎》、選修6《實驗化學》。
我們要學的模塊有必修1、2,選修1、4、5。
第四環節:高中化學怎樣學?
講學習方法,並通過一則小故事帶給學生啟示:做任何事貴在持之以恆。
第五環節:美好祝願。
高一化學教案怎麼寫篇3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電化學是高中化學知識框架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高考以及高二學業水平測試中佔有重要地位。"原電池"作為電化學知識的第一課,其內容大體上可以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原電池的組成和化學原理;
第二部分是化學電源;
第三部分是金屬的電化學腐蝕。
在現代生活、生產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中,電池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研究原電池原理另一個重要意義就是從本質上弄清金屬腐蝕,特別是電化學腐蝕的原因,找到金屬防護的方法;即研究金屬的腐蝕與防腐,以解決延長金屬材料的使用壽命;可見原電池原理的學習意義重大。本節課融合了氧化還原反應、金屬的性質、電解質溶液等知識,並彼此結合、滲透;在學習過程中還涉及到物理中電學的相關知識,體現了學科內、學科間的綜合。
二、學生狀況分析與對策
學生已經學習了金屬的性質、電解質溶液及氧化還原反應等有關知識;在能力上,學生已經初步具備了觀察能力、實驗能力、思維能力,喜歡通過實驗探究化學反應的實質,由實驗現象推測反應原理,並對其進行歸納總結。
三、教學目標及確立依據教學目標是學習活動的指南和學習評價的依據,根據教學大綱以及高中化學課程標准結合學生實際情況,確立本節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技能:學生通過學習活動,理解原電池的基本化學原理,初步掌握電極判斷、電極反應式的書寫;原電池構成條件;
2能力方法:通過研究性學習活動,訓練和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實驗設計能力及動手操作能力、表達與交流能力;從而獲得科學研究能力和技巧;增進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3情感態度:通過探究學習,培養學生勇於探索的科學態度,滲透對立統一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通過錯誤使用電池的講解,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
四、重難點分析
原電池的工作原理和形成原電池的條件,既是本節課的知識重點也是難點。在教學中如何突出重點?在課本實驗的基礎上,我設置了「關於電極作用、電解質溶液的作用、電流方向、能量轉化」等一系列富有啟發性的問題;放手讓學生進行化學實驗探究,對問題逐一分析、探索;通過實驗探究認識,原電池一般都是還原性較強的物質作為負極,負極向外電路提供電子;用氧化性較強的物質作為正極,正極從外電路得到電子;在電池內部,兩極之間填充電解質溶液。放電時,負極上的電子通過導線流向用電器,從正極流回電池,形成電流。初步構建原電池工作原理的知識體系。
在教學中如何突破難點?
在教學時,除了Zn-Cu原電池演示實驗外,還設計學生自主探究實驗。
指導學生進行實驗探究學習的同時恰當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通過動畫的科學模擬演示,將微觀、抽象、不可見的電子的運動直觀化;將復雜的化學過程,變得清晰、形象、直觀。
五、教法與學法
1.教法
為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我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創設疑問情境,逐步引導學生去分析、去主動探究原電池的原理及組成條件,重視學生親身體驗知識形成和發展的過程。為學生創設好學習、研究的環境:⑴把時間留給學生;⑵把想像的空間留給學生;⑶把認知過程留給學生;⑷把交流與評價的權力留給學生。
2.學法——實驗探索法,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有人曾恰當地用這么幾句話概括了化學實驗的重要性:「我聽見因而我忘記,我看見因而我記得,我親手做因而我理解。」學生學習任何知識的途徑是由自己去探索發現,因此,在課堂內增大學生的活動量和參與意識,每兩人一套實驗裝置,通過認真實驗,仔細觀察,自己分析銅鋅原電池的特點,歸納出原電池的組成條件,使學生處於積極主動參與學習的主體地位。在此基礎上進行小組討論,交流評價,最後進行歸納與總結。
六、教學設計
1.課題引入
⑴從新科技材料引入
⑵從身邊最熟悉的事例引入
⑶從實驗引入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盡快進入課程學習狀態.
2.實驗研究
確定主題:(供給學生實驗學習)
探究1:將鋅片插入稀硫酸中;
探究2:將銅片插入稀硫酸中;
探究3:將鋅片、銅片同時平行插入稀硫酸中;設疑:為什麼上述實驗都是鋅片上有氣泡,銅片上無氣泡?
探究4:鋅片、銅片用導線連接後,插入稀硫酸中;設疑:
①鋅片的質量有無變化?
②銅片上產生了氫氣,是否說明銅能失去電子?
③寫出鋅片和銅片上變化的離子方程式。
④H+得到的電子從哪來?
⑤鋅失去的電子如何傳遞到銅?
探究5:如何證明裝置中產生電流?
設計與實施:原電池的工作原理和形成原電池的條件
⑴學生分組討論設計方案,為學生准備實驗用具,可擺放一些儀器和葯品,促使學生自由聯想,從而設計出富有創造性、切實可行的方案來。
⑵確定方案、動手完成實驗、觀察實驗現象、記錄實驗數據、分析、歸納、總結得出結論。教師巡視、指導,糾正學生操作中的問題、釋疑、處理偶發事件。
交流與評價:
⑴各組派代表上講台交流設計方案和展示實驗成果。
⑵同學自評和互評價。
教師組織交流並適當的提問,使學生的總結更加完善,從而使研究學習順利完成。
3.引申與提高
⑴電子板書將原電池裝置原理分析和構成條件展示給學生
⑵電子動畫模擬原電池和干電池電流形成的微觀電子的運動
4.結尾部分是本節課的升華部分。我是這樣設計的:在鞏固原電池原理及其形成條件的基礎上,介紹日常生活中常見電池和電池與環保間的關系,從而增強了學生的環保意識。
5、作業設計
指導學生登錄網站,查閱相關資料,各類電池介紹(水果原電池、自製電池等),科學家或科普文章,環境與電池等介紹;並親手製作一個水果電池。
高一化學教案怎麼寫篇4
一、教材分析:
1.本節課在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乙醇人教版必修2第三章「有機化合物」的第三節常見的兩種有機物.學好這一節,可以讓學生掌握在烴的衍生物的學習中,抓住官能團的結構和性質這一中心,確認結構決定性質這一普遍性規律,既鞏固了烷、烯、炔、芳香烴的性質,又為後面的酚、醛、羧酸、酯和糖類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使學生學會以點帶面的學習方法,提高了學生思維能力,帶動了學生學習素質的提高。
2.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結合本課的特點和素質教育的要求,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
掌握乙醇的結構,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
(2)能力目標:
①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能力。
②培養學生實驗觀察能力和對實驗現象的分析能力。
(3)德育目標:培養學生求真務實的精神。
3.教學重點、難點
(1)乙醇是醇類物質的代表物,因而乙醇的結構和性質是本節的重點,同時也是本節的難點。
(2)重點、難點的突破,可設計兩個突破點:
①乙醇結構的特點可通過問題探究、化學計算和分子模型來推導,電腦展示來確定,充分地調動學生的課堂積極性,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使學生在掌握乙醇結構的同時,也學會邏輯推理的嚴密性;
②通過實驗探究和電腦多媒體動畫演示的辦法認識和掌握乙醇的化學性質。
二、教法活用
教學活動是教和學的雙邊活動,必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使之相互促進,協調發展,根據這一基本原理我採用了如下教學方法:
1.情境激學法,創設問題的意境,激發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促使學生在意境中主動探究科學的奧妙。
2.實驗促學法:通過教師演示,學生動手操作,觀察分析實驗現象,掌握乙醇的化學性質。
3.計算機輔助教學法:運用先進的教學手段,將微觀現象宏觀化,瞬間變化定格化,有助於學生掌握乙醇化學反應的本質。
4.歸納法:通過學生的歸納和邏輯推導,最終確定乙醇的分子結構。
三、教學輔助手段
1、說實驗:
①乙醇與鈉反應,可作金屬鈉與水反應的對比實驗,且取用的金屬鈉盡量大小一致,表面積相差不大。
②乙醇氧化,銅絲一端捲成螺旋狀,以增大催化劑的表面積,使反應速度加快。
2、說現代化教學手段:乙醇主要化學性質可用以下兩個方程式作代表:
(1)2Na+2CH3CH2OH→2CH3CH2ONa+H2↑
(2)2CH3CH2OH+O2→2CH3CHO+2H2O
以上二個反應的過程可用電腦動畫模擬,以便讓學生深刻了解、掌握各反應的本質及斷鍵的部位,讓微觀反應宏觀化。
高一化學教案怎麼寫篇5
一、教學目標
1.物理知識方面的要求:
(1)知道並記住什麼是布朗運動,知道影響布朗運動激烈程度的因素,知道布朗運動產生的原因。
(2)知道布朗運動是分子無規則運動的反映。
(3)知道什麼是分子的熱運動,知道分子熱運動的激烈程度與溫度的關系。
2.通過對布朗運動的觀察,發現其特徵,分析概括出布朗運動的原因;培養學生概括、分析能力和推理判斷能力。
從對懸浮顆粒無規則運動的原因分析,使學生初步接觸到用概率統計的觀點分析大量偶然事件的必然結果。
二、重點、難點分析
1.通過學生對布朗運動的觀察,引導學生思考、分析出布朗運動不是外界影響產生的,是液體分子撞擊微粒不平衡性產生的。布朗運動是永不停息的無規則運動,反映了液體分子的永不停息的無規則運動。這一連串結論的得出是這堂課的教學重點。
2.學生觀察到的布朗運動不是分子運動,但它又間接反映液體分子無規則運動的特點。這是課堂上的難點。這個難點要從開始分析顯微鏡下看不到分子運動這個問題逐漸分散解疑。
三、教具
1.氣體和液體的擴散實驗:分別裝有H氧化氮和空氣的玻璃儲氣瓶、玻璃片;250毫升水杯內盛有凈水、紅墨水。
2.制備好的有藤黃懸浮顆粒的水、顯微鏡用載物片、顯微攝像頭、大屏幕投影電視。
四、主要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讓學生觀察兩個演示實驗:
1.把盛有二氧化氮的玻璃瓶與另一個玻璃瓶豎直方向對口相接觸,看到二氧化氮氣體從下面的瓶內逐漸擴展到上面瓶內。
2.在一燒杯的凈水中,滴入一二滴紅墨水後,紅墨水在水中逐漸擴展開來。
提問:上述兩個實驗屬於什麼物理現象?這現象說明什麼問題?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上述實驗是氣體、液體的擴散現象,擴散現象是一種熱現象。它說明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無規則運動。而且擴散現象的快慢直接與溫度有關,溫度高,擴散現象加快。這些內容在初中物理中已經學習過了。
(二)新課教學過程
1.介紹布朗運動現象
1827年英國植物學家布朗用顯微鏡觀察懸浮在水中的花粉,發現花粉顆粒在水中不停地做無規則運動,後來把顆粒的這種無規則運動叫做布朗運動。不只是花粉,其他的物質加藤黃、墨汁中的炭粒,這些小微粒懸浮在水中都有布朗運動存在。
介紹顯微鏡下如何觀察布朗運動。在載物玻璃上的凹槽內用滴管滴入幾滴有藤黃的水滴,將蓋玻璃蓋上,放在顯微鏡載物台上,然後通過顯微鏡觀察,在視場中看到大大小小的許多顆粒,仔細觀察其中某一個很小的顆粒,會發現在不停地活動,很像是水中的小魚蟲的運動。將一台顯微鏡放在講台上,然後讓用顯微攝像頭拍攝布朗運動,經過電腦在大屏幕上顯示投影成像,讓全體學生觀察,教師用教鞭指一個顆粒在屏幕上的位置,以此點為點,讓學生看這顆微粒以後的一些時間內對點運動情況。
讓學生看教科書上圖,圖上畫的幾個布朗顆粒運動的路線,指出這不是布朗微粒運動的軌跡,它只是每隔30秒觀察到的位置的一些連線。實際上在這短短的30秒內微粒運動也極不規則,絕不是直線運動。
2.介紹布朗運動的幾個特點
(1)連續觀察布朗運動,發現在多天甚至幾個月時間內,只要液體不幹涸,就看不到這種運動停下來。這種布朗運動不分白天和黑夜,不分夏天和冬天(只要懸浮液不冰凍),永遠在運動著。所以說,這種布朗運動是永不停息的。
(2)換不同種類懸浮顆粒,如花粉、藤黃、墨汁中的炭粒等都存在布朗運動,說明布朗運動不取決於顆粒本身。更換不同種類液體,都不存在布朗運動。
(3)懸浮的顆粒越小,布朗運動越明顯。顆粒大了,布朗運動不明顯,甚至觀察不到運動。
(4)布朗運動隨著溫度的升高而愈加激烈。
3.分析、解釋布朗運動的原因
(1)布朗運動不是由外界因素影響產生的,所謂外界因素的影響,是指存在溫度差、壓強差、液體振動等等。
分層次地提問學生:若液體兩端有溫度差,液體是怎樣傳遞熱量的?液體中的懸浮顆粒將做定向移動,還是無規則運動?溫度差這樣的外界因素能產生布朗運動嗎?
歸納學生回答,液體存在著溫度差時,液體依靠對流傳遞熱量,這樣是浮顆粒將隨液體有定向移動。但布朗運動對不同顆粒運動情況不相同,因此液體的溫度差不可能產生布朗運動。又如液體的壓強差或振動等都只能使液體具有走向運動,懸浮在液體中的小顆粒的定向移動不是布朗運動。因此,推理得出外界因素的影響不是產生布朗運動的原因,只能是液體內部造成的。
(2)布朗運動是懸浮在液體中的微小顆粒受到液體各個方向液體分子撞擊作用不平衡造成的。
顯微鏡下看到的是固體的微小懸浮顆粒,液體分子是看不到的,因為液體分子太小。但液體中許許多多做無規則運動的分子不斷地撞擊微小懸浮顆粒,當微小顆粒足夠小時,它受到來自各個方向的液體分子的撞擊作用是不平衡的。如教科書上的插圖所示。
在某一瞬間,微小顆粒在某個方向受到撞擊作用強,它就沿著這個方向運動。在下一瞬間,微小顆粒在另一方向受到的撞擊作用強,它又向著另一個方向運動。任一時刻微小顆粒所受的撞擊在某一方向上占優勢只能是偶然的,這樣就引起了微粒的無規則的布朗運動。
懸浮在液體中的顆粒越小,在某一瞬間跟它相撞擊的分子數越小。布朗運動微粒大小在10-』m數量級,液體分子大小在10-「m數量級,撞擊作用的不平衡性就表現得越明顯,因此,布朗運動越明顯。懸浮在液體中的微粒越大,在某一瞬間跟它相撞擊的分子越多,撞擊作用的不平衡性就表現得越不明顯,以至可以認為撞擊作用互相平衡,因此布朗運動不明顯,甚至觀察不到。
B. 如何進行高中化學定量實驗的教學
定量實驗是利用專用儀器和化學反應計量關系來認識客觀世界的一種化學方法,是以定性實驗為基礎的研究。
定量實驗的教學應包括對實驗設計的教學及誤差分析等內容。定量實驗的核心是「定量」,因而實驗的設計應圍繞「定什麼量?」、「如何定量?」、「如何精確定量?」展開,實驗設計的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實現下列三個原理的整合:
①實驗原理:定量實驗中採用的化學原理(包括反應原理、定義式)和化學計量關系。
②操作原理:為准確實現實驗原理採用的操作步驟和專用儀器使用要求配套的操作步驟。
③儀器原理:定量實驗中專用儀器的設計原理和使用方法。
高中化學定量實驗教學設計是將實驗原理、操作原理和儀器原理進行整合,使學生形成實驗過程和思維。在教學中幫助學生尋找到需要測定什麼量,在將目標量轉化為可測量的過程中,形成實驗原理,圍繞實驗原理選擇甚至設計出測定這些量的操作和儀器,而操作原理和儀器原理通過相互修正來共同實現實驗原理。
高中定量實驗教學可分為定量驗證和定量分析,在不同的實驗中思維上有所不同,設計也有所差異。
第一、定量驗證:如一定物質的量濃度溶液的配製和氣體摩爾體積的測定,這類實驗可深化對概念的理解。其實驗原理即是已有的概念和相關的定義式,因此需要測定的目標量是十分明確的。要解決的是如何通過實驗完成對目標量的確定,如果目標量無法直接測定的話,需要利用化學反應,依據化學計量關系將目標量轉化為可測定的量。
一定物質的量濃度溶液的配製》教學為例,簡單流程如下:
以復習質量分 以待測量為依據 以量筒為量器 從精度要求切入引
數引入教學 確定儀器和步驟 修改操作步驟 出容量瓶完成設計
以復習質量分數引入教學,從濃度的定義引出實驗原理:確定「溶液體積」和「溶質物質的量」。
由於這兩個量可轉換成溶質質量和溶液體積,是有現成儀器可測量的,學生得出了使用天平和燒杯。根據儀器原理,學生就設計出計算、稱量、溶解和定容的操作步驟。此時由實驗原理得到的配套儀器(學生已有知識范圍內)和主要操作步驟已經成型。
教師接著提問:「燒杯定容准確嗎?」轉入能否精確定量的討論,引出實驗原理對儀器的更精確要求。學生想到了用量筒替代,由於使用了量筒,實驗步驟必須添加轉移和洗滌,以確保溶質的量不變,這一環節體現了儀器原理對操作原理的修正過程。教師在分析了量筒的缺點後,學生提出修正意見:要密封容器,要更細一點,要有一定容積;於是,容量瓶被學生設計出來。通過專用實驗儀器的設計,對操作原理提出了進一定的改良和修正,同時實驗儀器又滿足了操作原理的需求。這樣在操作原理和儀器原理的共同作用下,實現了實驗原理,完成了實驗設計。
第二、定量分析:如硫酸銅晶體中結晶水含量的測定和酸鹼中和滴定等。這類實驗中實驗原理的設計需要先找到合適的相關反應並確定計量關系,然後圍繞實現實驗原理、測准實測量展開關於操作原理和儀器原理的討論,完成實驗設計。
例如:《硫酸銅晶體中結晶水含量的測定》教學簡單流程如下:
尋找合適反應 設計基本步驟 就測定結果是否 修改實驗步驟
確立計量關系 確定配套儀器 准確進行討論 完成實驗設計
流程第一模塊中從定性實驗「如何證明晶體中有結晶水?」引入,通過「如何測定有多少結晶水?」「要測定什麼量?」實現從定性到定量的轉化,學生利用相關化學反應,建立起待測目標量與實驗實測量的計量關系,完成對實驗原理的討論。
第二模塊中,在實驗原理的指導下,學生很快完成了基本步驟的設計(即稱量、加熱、稱量)和配套儀器的選擇(即酒精燈、坩堝及配套儀器)。
教師接著提問:「要結果准確操作中的關鍵是什麼?」進入流程第三模塊,以是否能准確測定實測量為切入,對實驗操作步驟和儀器使用展開進一步討論。由於本實驗對實驗儀器的要求不高,而對稱量及加熱操作和判斷實驗終點有較高要求,因此在這個流程中,教師通過「你准備怎樣稱量?」「怎樣確保完全分解?」「如何判斷完全分解?」的提問,幫助學生進一步將實驗操作具體化,從而尋找到步驟中的漏洞和儀器的需求。
討論後,學生相繼提出了「用坩堝代替稱量紙」、「要進行研磨」、「冷卻不能在空氣中」、「重復加熱至質量不變」,「加熱程度即需要充分又需要適宜」的問題,依據這些思考,學生得到了研磨、冷卻、恆重操作這些重要的操作原理。明確了使用坩堝直接稱量,使用乾燥器冷卻這些實驗儀器使用中的原理。通過修改和完善,形成了實驗設計。
這樣的教學過程,為學生提供了解決問題的真實情景,使學生始終處於解決問題的思維模式中,讓學生在完成實驗設計的同時,建構起化學的學科思維。
課改對實驗的提出更高的要求,定量實驗的比重和要求也不斷提高,突顯出配套實驗儀器的精確性對學生實驗的感知的重要性。雖然教師能夠引導學生形成對定量實驗思維,並對誤差的存在進行分析,引導學生關注方法而不是結論。但是學生在體驗實驗後,絕大多數是以自己的定量是否精確來認知方法的可行性。實驗儀器的不配套造成學生難以形成認知,如:缺少分析天平,量氣裝置,pH計等,學生也說道:從來沒用過電子天平,怎麼設計出選擇電子天平啊?教材中新的實驗方法只能停留在紙上談兵的尷尬境地,如何解決定量實驗不定量的矛盾,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通過教學後發現學生對定量實驗仍有畏難情緒,比如在可供選擇的習題訓練中相當多的學生迴避了定量實驗設計題。我認為這個問題的根源是學生由於缺少實踐,因而不能做到理論聯繫到實際,難以真正內化相關的知識。如何尋找新的實驗教學的載體,提供學生更多的實踐機會,使教學成果進一步內化,克服畏難情緒,值得進一步進行探索。
C. 高三年級化學說課稿範例
【 #高三# 導語】高三學生很快就會面臨繼續學業或事業的選擇。面對重要的人生選擇,是否考慮清楚了?這對於沒有社會經驗的學生來說,無疑是個困難的想選擇。如何度過這重要又緊張的一年,我們可以從提高學習效率來著手! 無 高三頻道為各位同學整理了《高三年級化學說課稿範例》基升蔽,希望你努力學習,圓金色六月夢!1.高三年級化學說課稿範例
一、指導思想
化學基本概念的學習,長期以來都陷入教師感覺難教,學生感覺難學的困境。既無生動有趣的實驗,又無形象具體的研究對象,如何讓概念學習的課堂也煥發出勃勃生機,對此我進行了大量探索,選取了「物質的量濃度」這一概念教學作為嘗試。
在教育部頒布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的指導下,我力求:「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的過程」。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節課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必修)《化學》第一冊第三章第三節《物質的量濃度》第一課時。本節教材是在介紹了「物質的量」的基礎上引入的新的表示溶液組成的物理量,通過本節的探究既鞏固對「物質的量」的運用,又在初中化學的基礎上擴充對溶液組成表示方法的認識,提高化學計算的能力。
2.教學目標分析
依據教改的精神、課程標準的要求及學生的實際情況確立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
a.理解並能初步運用物質的量濃度的概念。
b.掌握溶質的質量分數與物質的量濃度的區別與聯系。
c.了解物質的量濃度在生活、生產中的運用。
能力方法:
a.通過課前探究,學會獲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
b.通過對物質的量濃度概念的構建,學會自主探究獲取知識、應用知識的方法。c.通過對溶質的質量分數與物質的量濃度的對比,提高運用比較、歸納、推理的能力。
情感態度:
a.在相互交流與評價中,養成團結協作的品質。
b.關注與物質的量濃度有關的'生活、生產問題,體驗化學科學的發展對當代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意義。
c.通過溶液組成的不同表示方法之間的關系,滲透「事物之間是相互聯系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3.教學重點、難點及其成因
物質的量濃度在高中化學中具有極其廣泛的應用,因此將理解並能初步運用物質的量濃度的概念確定為教學重點。
「幫助學生形成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是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因此將在物質的量濃度概念的構建過程中學會自主探究獲取知識、應用知識的方法確定為教學難點。
三、學情、學法分析
本節課的教學對象是高一學生,他們具有一定的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對初中接觸的「溶液體積」與「溶劑體積」存在一定程度的混淆。
在本節課的學習中,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感受概念、具體實例運用概念、交流評價強化概念、歸納小結升華概念,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同時消除學生對概念的神秘感和泛味感。
四、教學程序
本搏州節課依據主體探究式課堂教學模式進行設計。
按照主體探究式學習,我在教學中力求「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去獲取知識、應用知識和解決問題;從而在掌握知識內容的同時,讓學生體驗、理解和應用科學方法,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2.高三年級化學說課稿範例
各位評委好,我是XXX號考生,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高中化學必修1第二章第一節《物質的分類》的第一課時,下面開始我的說課,根據新課標的理論我將以教什麼,怎樣教,為什麼這樣教為設計思路,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等幾個方面進行說明,首先說一下我對教材的認識。
一、說教材
《物質的分類》是高中化學必修1第二章第一節的內容,主要包括了簡單分類法及其應用和分散系及其分類兩個內容。物質的分類是新課程背景下化學教學的新內容之一,簡單分類法及其應用更是伴隨新課笑鋒程而生的一個內容。新課標中要求根據物質的組成和結構進行分類。在整個高中化學必修1和必修2中,本節課起到很好的承先啟後、提綱挈領的重要作用。學生通過對分類法的學習能夠對以往的化學知識進行系統化的梳理,並且為今後將要學習的更為龐大的化學知識體系奠定重要的基礎。同時學生學習了這種分類方法,打破了以往化學中以「族」的概念來學習化學知識,而以元素及其化合物的類別的視角去研究化學,從而使得化學知識更具有生活性。
【過渡】接下來說一說我所面對的學生。
二、說學情
學生處於初高中的過渡時期,對化學物質和化學反應有了一定的基礎,對物質的組成及分類也有了一定的基礎,學習了混合物、純凈物、單質、化合物、有機物、無機物、氧化物、酸、鹼、鹽等物質分類方法的具體應用的相關知識。但在思維上,學生正從直覺型經驗思維向抽象型思維過渡,學生還沒有把分類形成一種方法,沒有形成化學學習的思想。而高中涉及到的化學物質很多,學生不會根據其性質進行分類學習,從而加大了學習負擔,增加了學習難度。本部分教學內容正好對學生學習過的化學物質及反應進行總結和歸納,並進行適當的拓展和提高,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化學物質,進而掌握分類方法,形成分類觀。使原本瑣碎的知識將會系統化,學習也會輕松很多。本節內容的學習對於學生深入了解化學的世界有著深遠的意義。
【過渡】結合對教材分析和學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三、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能夠根據物質的組成和性質對物質進行分類;能夠運用「交叉分類法」和「樹狀分類法」這兩種常用的方法對化學物質及其變化進行分類。
【過程與方法目標】
在化學學習過程中,逐漸養成問題意識,能夠發現和提出有價值的化學問題,學會評價和反思,逐步形成獨立思考的能力,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善於與他人合作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對自己所熟悉的知識進行分類,感受到分類法對化學科學研究和學習的重要性,能在以後學習生活中中進行實際應用。
四、說教學重難點
基於以上對教材、學情以及教學目標的確立我將本節課的重難點確定如下:
【重點】
常見的物質及變化的分類方法。
【難點】
常見的物質及變化的分類方法、應用。
【過渡】根基新課標倡導的學生觀及教師觀,為了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以及教師教學的主導地位我將本節課的教育教學方法做了如下設計:
五、說教學方法
本部分教學內容少,也很簡單,如果採用傳統的教學方式,不僅學生沒什麼興趣,就是教師自己也覺得教之無味。而新課程理念下我們不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來教,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是一個設計者、組織者、指導者,學生處於主動地位,是學習的主角。所以本節課採用建構主義理論的指導下的「知識問題化、問題情境化」的教學模式,在共享集體成果的基礎上達到對所學知識比較全面、正確的理解,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在採用的活動探究式教學中每一個活動以問題作為情境,採取多種小組活動,通過學生組內的合作與交流,不同小組間的交流與共享,問題得以解決,學生得出相應的結論,並學會總結歸納。
【過渡】接下來重點談談我的教學過程設計。
六、說教學過程
教與學是有機結合而又對立統一的,良好的設想,必須通過教學實踐來實現,因此我設計了如下的教學過程。
第一環節:導入新課
首先是導入環節,在此環節中我准備採用學生常見的生活場景-超市購物引入「分類」的話題。由於本節課的課題很簡單,也很生活化,只是沒有進行系統的學習。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讓學生認識到知識來源於生活,也服務於生活,學會用科學的方法解決問題,是化學知識也更具有系統化,便於以後的學習和教學。
第二環節:新課教學
接下來進入新課教學環節。此環節我將採用「知識問題化、問題情境化」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以學生已有的知識為出發點,結合問題情境,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參與新知的建構。
1.交叉分類法
教師通過問題,在初中化學中我將元素、物質如何分類,引出化學中「分類」的概念。提出學習任務,將Na2CO3、Na2SO4、K2SO4、、K2CO3進行分類,在任務的驅使下,學生自主學習到交叉分類法的相關知識。
由於學生在初中階段學習了混合物、純凈物、單質、化合物、有機物、無機物、氧化物、酸、鹼、鹽等物質,對物質的組成及分類也有了一定的基礎。通過復習舊知識的形式引入分類話題,再讓學生對已經學習的物質進行分類,分類的過程中,學生會用到新知識交叉分類法,學生也會自主地學會交叉分類法。此時的老師只需簡單的提點,會使得學生的學習輕松化。
2.樹狀分類法
教師通過分配任務,大家分組閱讀P25頁第一段,小組交流合作討論完成圖2-3。然後選擇下列合適的物質填在物質類別上,HCl、H2SO4,CH3COOH,NH3H2O,Ba(OH)2,KNO3,NaHCO3,Cu2(OH)2CO3。學生通過分組合作,查閱資料,探究學習,師生通過共同交流,學會樹狀分類法,並可以對化學物質進行分類,完成化學分類圖。
本部分是整節課的亮點,是本節課的XX。學生通過合作探究,對學過的知識重新進行有意義的建構,分類的方法過去一直在使用,今天學會了把它作為一種很重要的方法對學過的知識進行歸納梳理,從低層次的無意識使用到高層次的有意義建構,實現了思維上的質的飛躍。
3.化學反應的分類
通過復習初中四種基本反應,找出它們是按照什麼標准進行分類的,引出化學反應又可以按照新的不同的標准進行分類。
因為本板塊教學內容簡單,學生有能力獨立完成這一教學任務,可以幫助學生對剛學過的分類知識進行進一步強化應用。
第三環節:鞏固提高
在知識學完後為學生呈現幾道道物質分類的題,鞏固所學知識,並提升他們的綜合運用能力:
第四環節:小結作業
1.課堂小結
先採取學生小結的方式,目的在於訓練學生概括總結的思維能力。再結合教師評價的方式進行結課。由於高中化學課程標准中要求堅持終結性評價與過程性評價相結合,努力將評價貫穿於化學學習的全過程。幫助學生更好地成長。
2.布置作業:
為了體現素質教育的理念,本節課的課後作業預留了必做題、選做題的方式,以及學生自主實踐類題。主要是考慮到學生的個性發展,以及讓學生學會學有所用。
七、說板書設計
我的《物質的分類》說課稿板書本著簡潔、直觀、清晰的原則,採用的是綱領式的板書,這就是我的板書設計。
3.高三年級化學說課稿範例
一、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
高中化學新課程准指出,高中化學新課程應有助於學生主動構建自身發展所需的化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進一步了解化學學科的特點,加深對物質世界的認識,有利於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學習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加深對科學本質的認識,增強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有利於學生形成科學的自然觀和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更深刻的認識科學、技術和社會之間的相互關系,逐步樹立可持續發展的思想。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知識結構:本節是人教版高中《化學》第二冊第三章第三節《生活中兩種常見的有機物——乙酸》,乙酸是羧酸類物質的代表物,本節共1課時完成,按教材的編排體系,包含乙酸概述、乙酸的分子結構特點、乙酸的性質研究、乙酸的用途和乙酸的製法。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從教材整體上看,乙酸既是很重要的烴的含氧衍生物,又是羧酸類物質的代表物,它和我們的生活生產實際密切相關,從知識內涵和乙酸的分子結構特點上看,乙酸既是醇知識的鞏固、延續和發展,又是學好酯(油脂)類化合物的基礎。故本節有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3、教學重點:根據教學大綱和以上的教材分析,乙酸的結構和性質是本課時的教學重點,特別是酯化反應的特點和過程分析即對酯化反應演示實驗的觀察和有關問題及數據分析、推理又是性質教學中的重點。
4、教材的處理:為了使教學具有更強的邏輯性,突出教學重點內容,充分說明物質的性質決定於物質的結構,對教材的內容在教學程序上進行了調整:
(1)將乙酸的結構特點放在乙酸的性質之後去認識。當學生對乙酸的性質有了感性認識後,再提出為什麼乙酸會有這些性質呢?必然使學生聯想到它的結構有何特點呢?這樣既加深了學生對結構決定性質,性質反映結構觀點的認識,又能反映出化學思維的主要特點:由具體到抽象,由宏觀到微觀。
(2)為了突出酯化反應的過程分析和加深對酯化反應的條件理解,將課本P、75的演示實驗做了適當的改進(詳見教學過程設計),增強了學生對實驗過程及實驗數據的分析推斷能力,達到了「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教學效果。
5、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使學生掌握乙酸的分子結構特點,主要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和用途,初步掌握酯化反應。
(2)能力培養——通過實驗設計、動手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加強基本操作訓練,培養分析、綜合的思維能力和求實、創新、合作的優良品質。
(3)方法訓練——介紹同位素原子示蹤法在化學研究中的應用,通過酯化反應過程的分析、推理、研究、培養學生從現象到本質、從宏觀到微觀、從實踐到理論的自然科學思維方法。
三、教學方法——「探究式」
教學活動是師生互動的一個過程,其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必須相互促進,協調發展。根據教學任務和學生特徵,為了限度地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過程,使其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成為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高手,其基本過程如下:
反饋矯正評價
以上過程可概括為:情景激學,實驗促學,構建導學,遷移博學。
四、學情分析和學法指導
1、學情分析:從知識結構上看,學生已經學完烴的基礎知識和乙醇等內容,對有機化合物的學習特別是有機分子中的官能團和有機物的化學性質之間的相互聯系有了一定的認識,能掌握常見的有機反應類型,具備了一定的實驗設計能力,渴望自己獨立完成實驗。有較強的求知慾,師生間彼此了解,有很好的溝通交流基礎。
2、學法指導: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特點,在教學中:
(1)通過指導學生設計多種能證明乙酸酸性和酸性強弱的實驗,培養學生實驗操作能力、分析比較能力和創新能力,使學生掌握如何通過化學實驗設計和實施化學實驗達到研究物質性質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通過對酯化反應演示實驗的改進,突出了酯化反應過程、條件和實驗裝置特點的分析推理和研究,使學生在課堂上通過教師創設的演示實驗氛圍,潛移默化地受到自然科學方法XX思想的熏陶。自然科學的研究過程是以自然現象、科學實驗為基礎,用提出問題—探索分析—解決問題—遷移發展(再提出問題)的方法展開探索的過程。教會學生對實驗數據的分析和處理能力。
五、教學手段
教學中充分利用演示實驗、學生設計實驗、實物感知和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等手段,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共同創設一種民主、和諧、生動活潑的教學氛圍,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動腦想」「動手做」「動口說」的機會,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4.高三年級化學說課稿範例
各位評委老師上午好,我是化學_____號,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__________(板書:課題、作者),下面我將從說教材、說教法和學法、說教學過程、說板書設計四個方面來對本課進行說明。
一、說教材
《XX》是魯科版XX年級必修X(或選修X)第#單元的第#節第#課時,本節是化學教學中一個十分重要的概念,它貫穿與高中化學的始終,本節是在學生學習的基礎上,介紹為今後學習打下重要的基礎,本節內容在整個高中化學的教學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結合單元教學要求和本節課特點,依據新課標中要求,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知識目標:通過,學生掌握、了解。
2.能力目標:通過的教學,培養學生分析、推理、歸納總結的能力。
3.情感目標:通過本節的教學,形成相信科學、尊重科學、依靠科學的思想。養成學習自然科學的興趣及不斷進取,創新的優良品質。
二、說教法和學法
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達到教與學的和諧完美統一。基於此,我准備採用的教法是導學法、講授法、點撥法。講授法與導學法相結合可以系統的'傳授知識,充分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
學法上,我貫徹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具體的學法是討論法、實驗探究法和導學法,讓學生養成自主合作探究的良好習慣。
三、說教學過程
為了完成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課堂教學我准備按以下五個環節展開。
環節1創設情境、引入新課,我設計的XX是()此XX以師生對話的方式展開,消除了學生上課伊始的緊張感,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環節2落實基礎,整體感知讓學生結合導學稿中(回顧與思考)環節進行自學釋疑,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環節3提出問題、實驗探究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教師請學生先分組討論。學生積極主動的思維和討論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進而解決教學難點。
環節4課堂矯正、拓展延伸
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和閱讀范圍,滿足學生的XX等等之類
環節5課堂小結、鞏固遷移
在學習本節教學內容後進行簡單的總結,讓學生對所學的內容有系統的認識,並通過練習在鞏固所學的知識。
四、說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書力圖全面而簡明的將授課內容傳遞給學生,清晰直觀,便於學生理解和記憶,理清文章脈絡。
5.高三年級化學說課稿範例
一、新課程標准要求
⑴舉例說明烴類物質在有機合成和有機化工中的重要作用。
⑵認識鹵代烴、醇、酚、醛、羧酸、酯的典型代表物的組成和結構特點,知道它們的轉化關系。
二、教學背景分析
1、學習內容分析:
有機合成是有機化學服務於人類的橋,是有機化學研究的中心,是化學工作者改造世界、創造未來最重要的手段。
有機合成高三化學說課稿有機合成是有機物性質的應用,要求學生在前兩章及本章前三節的學習基礎之上熟練掌握好各類有機物的組成、結構、性質、相互衍生關系以及重要官能團的引入和消去等基礎知識,同時對本節第一課時有機合成的過程要有初步掌握。本節課教學要幫助學生學會運用逆合成分析法設計有機化合物合成路線的基本技能,旨在培養並提高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合成問題的能力,為學生順利學習本模塊第五章進入合成有機高分子化合物時代及選修一《化學與生活》的學習奠定基礎,同時使學生認識到合成的有機物與人們生活的密切關系,對學生滲透熱愛化學、熱愛科學的思想教育。
2、學生情況分析:
學生已有的認知學生已有的學習能力學生學習心理的期待群體中的個體差異。
三、本節課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使學生掌握有機物的性質及轉化關系,學習逆合成基本原則及其應用。
2、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小組討論、歸納、整理知識,培養學生對有機物性質和官能團轉化方法的歸納能力。
②通過與生活實際相關的有機物的合成方法的.學習,培養學生的逆合成分析法的邏輯思維能力以及信息遷移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體會新物質的不斷合成是有機化學具有特殊的科學魅力,對學生滲透熱愛化學的教育。
②培養學生將化學知識應用於生產、生活實踐的意識。
③加強學生的溝通能力和合作學習能力;以化學主人翁的身份體會化學學科在生產、生活中的實用價值,激發學習化學的興趣。
四、教學設計流程與教學設計
(一)教學設計理論依據
布魯納認知結構理論、皮亞傑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維果茨基「最近發展區」理論。
(二)教學策略與方法選擇標准
根據本節課教學目標的內容與層次,化學教學內容的具體特徵,高二學生的年齡與思維發展情況,我班學生的知識儲備和能力特徵,化學學科的特徵(研究方法、基本思想、邏輯結構),教師的教學優勢能力及我校化學教學的技術條件。
(三)教學策略
啟發式教學、探究式教學
(四)教學方法
1、問題解決法
2、情境激學法
(五)重、難點突破
五、教學過程
六、教學課後反思
1、教師變「教學」為「導學」。
2、教育是既見樹木又見森林的過程。
3、教學注重務實、創新、高效、學思結合。
4、教師學會了等待就學會了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