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教育 » 張東武新架二路教學

張東武新架二路教學

發布時間: 2023-09-22 04:28:41

⑴ 陳式太極拳新架二路教學

陳式太極拳是太極拳的一個重要分支和流派,文化內涵豐富。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關於:陳式太極拳新架二路教學。歡迎閱讀!

陳式太極拳新架二路教學

1.心靜用意身正體松

思想安靜集中,始終用意引導動作。保持身軀正直,頭頂百會穴至襠中會陰穴上下對拉成一條垂直線。用意引導放鬆全身內外器官、肌肉、關節。即使負擔體重的膝關節也要緊中有舒松的感覺。有人說太極拳是意識體操、放鬆功,有一定道理。

2.開合虛實呼吸自然

在練習陳式太極拳的炮錘時要注意控制自己的呼吸,因為不管什麼運動,呼吸能與動作結合到一起才能達到最好的健身效果。太極拳中更是重視呼吸與動作自然地結合到一起,使得整體動作的開合虛實也能夠相應的保持自然,所以一定要注意這一點。

3.輕靈沉著中氣貫足

能松則輕,能輕則靈,由松入柔,積柔成剛,剛柔摩盪,即為輕靈沉著兼而有之。中氣亦稱元氣、內氣,中氣貫足,方能柔中寓剛,剛中有柔。

4.纏繞運動舒暢經絡

經絡發源於臟腑,布流於肢體,臟腑經絡氣血失和,則神機反常而產生疾病,和則氣血流暢而強身延年。太極拳結合經絡學說,纏絲勁的練法是暢通經絡之最有效方法。

內氣隨呼氣而發自丹田,兩腰隙(兩。腎)左右抽換,通過旋腰轉脊,纏繞運轉,布於周身,上行為旋腕轉膀,下行為旋踝轉膝,而達於四梢(手足尖端),內氣隨吸氣而復歸於丹田。古典太極拳論早已發其幽微。

5.眼神領先耳聽身後

眼睛要起到統領全局的作用,不管是對你動作的控制,還是對於整個場面的控制,都需要眼先到。同時要注意目光還要盡量跟隨你的動作走向。另外對於耳部,則應該達到補充眼部不及的作用,以聽力來關注眼所不及的位置的狀況。

6.上下相隨內外相合

以腰為軸,上部動而下部隨之,下部動而上部領之,上下動而中部應之,中部動而上下和之。步到、身到、手到,是謂“上下相隨”。

至於“內外相合”,初練時先注意外形合乎要求,成熟後再以外導內,逐漸轉為由內及外,“內動導外形,外形合內動”“內不動,外不發”。始而意動,繼而內動,然後外動,逐漸做到一動內外俱動、“形神合一”。

7.著著貫串勢勢相承

每一拳勢一般都包括有多種著法,造拳者就其中主要著法,像其形,會其意,以定勢名。

如“懶扎衣”(明代人長服束腰,當交手時,左手撩衣塞於身後腰帶,右拳橫舉右側,左足尖向左前成丁字步,眼視左前,藝高膽大,藐視對手,隨意撩衣,以便動步出腿,故定勢名為“懶扎衣”),“懶扎衣出門架子”,在拳套中作為第一式。

每一式既有多種著法,也各有其技擊作用,並又連環套似的編成套路,因此要著與著之間貫串起來,不使有斷續、生硬之處。

兩人交手,各立一勢,俟機而進,如不可誘,或不利於己,即可移步換形,另立一勢,但變換動作,仍需按照著法(技擊作用)承接,這是古代武術家編拳的原則之一。

練太極拳明白著與勢之區別與作用後,其行氣運勁便有著落。每一拳勢,各有其起、承、轉、合。發勢為起,接榫為承,變換為轉,成勢為合。合者,合其全體之神,四肢的上下、左右、前後,自然相合。

勢與勢之間,似停非停之際,內勁漸漸貫足,精神團聚,下勢之機勢自生。練習日久,逐漸做到“上下相隨”“內外合一”“一氣貫串”“一氣呵成”。

8.虛領頂勁氣沉丹田

虛領頂勁是頭頂百會穴(在兩頭角中間)輕輕向上頂起,似有繩索上懸,提起精神,便於中樞神經系統調節全身各個系統和器官、機能的活動,高度發揮人體平衡的控製作用。

氣沉丹田是當鼻或鼻、口同時呼氣時,聚於胃部之內氣下行至片田(臍下小腹);吸氣時丹田之內氣上行聚於胃部。

也叫做“提頂”“吊襠”,是太極拳鍛煉中通任、督,練帶、沖(任脈、督脈、帶脈、沖脈)的內壯方法,為保健、強身、延年之法,也是提高抗擊能力和增強爆發力的基本方法。百會穴與會陰穴上下對拉,使身體正直,是老年人預防駝背、弓腰的運動方法。

氣沉丹田,使重心下降,腿勁穩固,利用地面反作用力,加大爆發力。

9.含(涵)胸拔背尾閭正中

含胸拔背一直是太極拳中的一個重要的要求,在練習基礎太極拳時應該就有所了解了。含胸拔背指的是你的背部要挺拔,但肌肉要放鬆,同時自然形成胸部松圓能夠讓內臟舒適的狀態。保持含胸拔背對於太極拳技擊很重要,能夠使得你的動作更加自然圓活。

經絡學說的督脈,下起骶骨尾部中央尾骨末端的長強穴,沿督脈上行至頸部背面的大椎穴,而腧穴也都在背部,腧穴是人身氣血的總會,臟腑經氣都由腧穴而相互貫通。

太極拳重視脊背的鍛煉,“牽動往來氣貼背”可以起到調整陰陽、調和氣血、開通閉塞的作用,對機體消化機能、吸收機能和新陳代謝等都有良好作用。

虛領頂勁,氣沉丹田為上下(百會穴與會陰穴)對拉拔長,含胸拔背與尾閭正中為督脈的大椎穴與長強穴的上下對拉拔長是太極拳“立身須中正安舒”“上下一線,中正不偏”的必要條件。

所謂“尾閭正中”的練法訣竅,就是尾閭脊骨根向前托起丹田(小腹部),脊骨根並且要向前對准臉部中線至臍的一條垂直線,凡動作向何處轉動,脊骨根便須直對何處,等於對動向起著舵的作用。

這樣,在轉動時也就能夠處處保持“尾間正中”,身法也就始終能“中正不偏”。“尾閭正中”在推手時能加強合力作用,從而也加強爆發力的作用。

尾閭在生理上自然正中的,故在古拳譜上稱作“尾閭正中神貫頂”,有些書上改作“尾間中正”是不符原意的。

10.沉肩垂肘塌腰落胯

在松肩的前提下要求沉肩,在沉肩下要求墜肘。沉肩墜肘能幫助“含胸拔背”的形成,如果聳肩抬肘,會破壞“含胸拔背”的姿勢,也就不利於“氣沉丹田”,因為只有“含胸拔背”,肌肉、肋骨的松沉,外向前合,才能做好“氣沉丹田”。

沉肩墜肘時,要注意腋下留有餘地,可容一個立拳,要“肘不貼肋”,使手臂有迴旋餘地,又要“肘不離肋”,使肘部勿距肋過遠,失去自然保護肋部的作用。

每式定勢時,肩與胯要垂直,兩肩松沉並微向前合,有“含胸拔背”之意,兩肩骨節似有一線貫通,互相呼應。這樣,舒展中有團聚之意,加強了身軀和手臂的棚勁(似松非松,剛柔內含的富於彈性和韌性的擁勁)作用。

動作過程中不論前進後退、左旋右轉,肩與胯要上下相隨,保持上下對準的垂直線。

腰,始終要松沉直豎,結實而又靈活,胯宜松開靈活,青少年練拳應胯與膝平齊,以加強樁步的穩固性。兩胯根松開撐圓似半月形,膝關節始終曲而不直,在圓襠屈膝下,隨勢旋轉起落,虛實互換,松緊交替。

成勢時須塌腰落胯,以助內勁貫足於手足尖端。推手時腰襠的變換,為力點、角度、方向的潛移默化,“人不知我,我獨知人”的關鍵。

“下變萬化由我運,下體兩足定根基”,根基在兩足之穩固靈活,而蓄發相變,虛實互換之關鍵在腰襠。古典拳論指出:“有不得機不得勢處,其病必於腰腿求之。”

11.源動腰脊勁貫四梢

腰是上下體轉動的關鍵,凡動作變化、重心調整、勁力推動到肢體各部位,腰都起著主要作用。人體206塊骨頭,都靠關節的連接來負擔重量和進行活動,在肌肉、韌帶的牽動下,腰脊一動而全身關節隨之節節貫串地運動。

古典拳論說:“命意源頭在腰隙。”腰隙指的是兩腎,俗稱“腰眼”。古人認為腎是體內氣體的源頭,因此說:“氣由腎發。”

腎壯則精足、氣充、神清、目明,所以古典拳論強調“刻刻留心在腰間”。腰問又為“丹田”“命門”所在,帶脈、沖脈又為“丹田勁”運轉時的勁力。在意識引導下,腰脊一轉,丹田氣纏繞運轉而達於手足尖端。

輕輕運動,用意不用力,日久自然由松入柔,積柔成剛,剛復歸柔。不用力而自然沉重,外似棉花,內如鋼條,觸之則旋轉自如,發之如雷震電閃。

任何拳種都很注重腰力的運用,腰力運用得當,可以加強發力的強度和速度,並使全身力量於一剎那間集中於一點。太極拳家曾說:“掌腕肘和肩,背腰胯膝腳,上下九節勁,節節腰中發。”摔跤法的訣竅,也強調“擰腰變臉”。

太極拳以意行氣,以氣運身,源動腰脊,勁貫四梢的練法,對人體的神經、經絡、肌肉、骨骼、循環、淋巴、呼吸、泌尿等系統,同時並練,是內外統一性、整體性的體育運動方法。

採用放鬆、柔緩的訓練原則來作為治療各種慢性病,幾十年來的群眾實踐,證明它是行之有效、趣味濃厚的運動方法。

12.弧形螺旋身弓勁箭

動作弧形螺旋是太極拳的主要特點,陳式太極拳稱做纏絲勁。用纏絲勁練法行氣運勁,功深者周身處處在弧形螺旋地往復轉圈,觸之則即化即打,周身如弓之引滿,觸之則發勁似放箭。

陳鑫說:“精煉已極,極小亦圈。”“陡然一轉人不曉。”實際上都是動作弧形螺旋、“身似弓身勁是箭”的作用。

武禹襄氏得陳氏老架、小架之傳,在總結太極拳行氣運勁的技法時有句話,“往復須有折迭”,“折迭”就是纏絲勁轉圈時“陡然一轉”的技法。在摔跤中有“伸手見跤”的高級技術。

13.暢通經絡兼練帶沖

太極拳結合經絡學說,呼吸行氣,通任、督,練帶、沖,有助於內壯。但應先從姿勢簡單的靜坐功或站樁功人手,只要順其自然,容易產生內體感覺,逐漸體會內氣的流轉貫注、“腹內松靜氣騰然”的感覺。

拳勢動作復雜,結合腹式逆呼吸還比較容易。若過早結合通任、督,練帶、沖,特別在沒有良師益友的指導下,自行摸索,極易練出偏差,欲益反損。因此,學此拳者,如欲結合通任、督,練帶、沖,應先練習靜坐功或站樁功。

14.積柔成剛剛柔相濟

太極拳是由松入柔、積柔成剛、剛柔相濟的拳。凡是偏柔、偏剛的,都不能稱做太極拳,因為太極的含意就是陰陽互變、剛柔摩盪的。用意指導動作,輕輕運動,使全身該放鬆處都能放鬆。

然後由松入柔,以意貫勁,視何手何足為主,內勁即纏繞流轉貫注於主動之手足。貫勁仍須用意作想像,不可用力,不可練氣使勁,用力和練氣使勁,都失之於硬。

成勢時微微貫勁於手足尖端,目的在於積累沉著松靜的內勁,逐漸達到積柔成剛、剛柔相濟階段。

15.先慢後快快慢相間

太極拳舉動輕緩的練法,是療病保健的有效方法,動作輕緩有利於調整呼吸,使呼吸逐漸做到“悠、長、細、緩、勻”,也有利於自我檢查放鬆程度、動作的正確性和內外的協調情況。

同時也是增強體質、提高武術技巧中快與重的特殊訓練方法。輕是保證全身內外充分放鬆的必要措施,“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每打一勢,輕輕運行,默默停止,惟以意思運行”。

不輕就不能松,不松就不靈活,不靈活就動作不快,所以輕是求松,松是求快。慢是為了“運勁須無微不到”。

初練拳一開頭就用快速用力練法,必然處處滑過,做不到處處都能恰到好處,輕松而又緩慢的練法,能逐步提高耐力,能逐漸產生一種沉重而又靈活的內勁。

等到輕緩有一定基礎,再逐漸練快,快後復慢,既能慢到十分,又能快到十分。如此反復鍛煉,始能快慢輕重,隨心所欲。

陳式太極拳小家的概述

陳式太極拳的訓練講究以大圈收至小圈、小圈收至無圈為登峰造極。歷史上陳式太極拳並無大、小架型之分,而是在訓練方法上,師傅為了使徒弟盡快入門,把架型放大,讓徒弟先從大圈、外圈入手。

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當徒弟掌握了畫圈走圓的運動規律之後,再逐步由大圈過渡到小圈、外圈過渡到內圈,形成勁路沿軀乾和四肢變化所傳遞的螺旋纏絲勁,達到外形上不見圈的高級境界。

隨著太極拳的發展,後人為了區分陳式太極拳的不同練習方法,拳術上出現了大架、小架(大圈、小圈)之稱。大架拳手也要講求將圈逐漸收小,小架訓練也開始講求將圈放大,兩者的訓練過程基本相同,因此有“大架不大,小架不小”之說。

陳式太極拳武術拳種今天流傳於世的為主的有3個系列。我們叫做系列比較好,因為它們還不像其他種類的太極拳那樣成其為分支拳種。大架新架,大架老架,小架3個系列。

拳理拳論都一致,理論上全都是陳家溝從陳王廷,陳長興,陳有本,陳鑫一脈相承的。拳譜大致相同,差異極小。有書為證的是陳鑫《陳氏太極拳圖說》的拳譜。拳譜上列了64個式子,實際的大架小架都是根據這些式子的組合。

⑵ 陳式太極拳的招式名稱


陳氏太極拳老架一路動作名稱
第一式太極起勢第三十八式掩手肱拳第二式金剛搗碓第三十九式小擒打第三式懶扎衣第四十式抱頭推山第四式六封四閉第四十一式六封四閉第五式單鞭第四十二式單鞭第六式金剛搗碓第四十三式前招第七式白鵝亮翅第四十四式後招第八式斜形第四十五式野馬分鬃第九式摟膝第四十六式六封四閉第十式拗步第四十七式單鞭第十一式斜形第四十八式玉女穿梭第十二式摟膝第四十九式懶扎衣第十三式拗步第五十式六封四閉第十四式掩手肱拳第五十一式單鞭第十五式金剛搗碓第五十二式雲手第十六式撇身捶第五十三式擺腳跌岔第十七式青龍出水第五十四式金雞獨立第十八式雙推手第五十五式倒卷肱第十九式肘底看拳第五十六式白鵝亮翅第二十式倒卷肱第五十七式斜形第二十一式白鵝亮翅第五十八式閃通背第二十二式斜形第五十九式掩手肱拳第二十三式閃通背第六十式六封四閉第二十四式掩手肱拳第六十一式單鞭第二十五式六封四閉第六十二式雲手第二十六式單鞭第六十三式高探馬第二十七式雲手第六十四式十字腳第二十八式高探馬第六十五式指襠捶第二十九式右擦腳第六十六式猿猴探果第三十式左擦腳第六十七式單鞭第三十一式左蹬一跟第六十八式雀地龍第三十二式前趟拗步第六十九式上步七星第三十三式擊地捶第七十式下步跨肱第三十四式踢二起第七十一式轉身雙擺蓮第三十五式護心拳第七十二式當頭炮第三十六式旋風腳第七十三式金剛搗碓第三十七式右蹬一跟第七十四式收勢
陳式老架二路拳譜

第一式 預備式 第二式 金剛搗碓第三式 懶扎衣 第四式 六封四閉
第五式 單鞭 第六式 護心拳第七式 斜行 第八式 回頭金剛搗碓第九式 撇身拳 第十式 指襠第十一式 斬手 第十二式 翻花舞袖第十三式 掩手肱拳 第十四式 腰攔肘第十五式 大肱拳小肱拳 第十六式 玉女穿梭第十七式 倒騎龍 第十八式 掩手肱拳第十九式 裹鞭炮 第二十式 獸頭式
第二十一式 披架子 第二十二式 翻花舞袖
第二十三式 掩手肱拳 第二十四式 伏虎第二十五式 抹眉肱 第二十六式 黃龍三攪水第二十七式 左沖 第二十八式 右沖第二十九式 掩手肱拳 第三十式 掃堂腿第三十一式 掩手肱拳 第三十二式 全炮捶第三十三式 掩手肱拳 第三十四式 搗叉搗叉第三十五式 左二肱右二肱 第三十六式 回頭當門炮第三十七式 窩底大捉炮 第三十八式 腰攔肘第三十九式 順攔肘 第四十式 窩底炮第四十一式 回頭井欄直入 第四十二式 金剛搗碓第四十三式 收式

新架一路83式
第一式 預備式 第二式 金剛搗碓
第三式 懶扎衣 第四式 六封四閉
第五式 單鞭 第六式 第二金剛搗碓
第七式 白鶴亮翅 第八式 斜行拗步
第九式 初收 第十式 前蹚拗步
第十一式 第二斜行拗步 第十二式 再收
第十三式 前蹚拗步 第十四式 掩手肱捶
第十五式 第三金剛搗碓 第十六式 披身捶
第十七式 背折靠 第十八式 青龍出水
第十九式 雙推手 第二十式 三換掌
第二十一式 肘底捶 第二十二式 倒卷肱第二十三式 退步壓肘 第二十四式 中盤
第二十五式 白鶴亮翅 第二十六式 斜行拗步
第二十七式 閃通背 第二十八式 掩手肱捶
第二十九式 六封四閉 第三十式 單鞭
第三十一式 運手 第三十二式 高探馬
第三十三式 右擦腳 第三十四式 左擦腳
第三十五式 蹬一根 第三十六式 前蹚拗步
第三十七式 擊地捶 第三十八式 翻身二起腳
第三十九式 獸頭勢 第四十式 旋風腳
第四十一式 蹬一根 第四十二式 掩手肱捶
第四十三式 小擒打 第四十四式 抱頭推山
第四十五式 三換掌 第四十六式 六封四閉
第四十七式 單鞭 第四十八式 前招
第四十九式 後招 第五十式 野馬分鬃
第五十一式 六封四閉 第五十二式 單鞭第五十三式 雙震腳 第五十四式 玉女穿梭
第五十五式 懶扎衣 第五十六式 六封四閉
第五十七式 單鞭 第五十八式 運手
第五十九式 擺腳跌叉 第六十式 左右金雞獨立
第六十一式 倒拳肱 第六十二式 退步奪肘
第六十三式 中盤 第六十四式 白鶴亮翅
第六十五式 斜行拗步 第六十六式 閃通背
第六十七式 掩手肱捶 第六十八式 六封四閉第六十九式 單鞭 第七十式 運手
第七十一式 高探馬 第七十二式 十字擺蓮
第七十三式 指襠捶 第七十四式 白猿獻果
第七十五式 六封四閉 第七十六式 單鞭
第七十七式 雀地龍 第七十八式 上步七星
第七十九式 退步跨虎 第八十式 轉身雙擺蓮
第八十一式 當頭炮 第八十二式 金剛搗碓
第八十三式 收勢
新架二路71式
第一式預備式
第二式 金剛搗碓
第三式 懶扎衣
第四式六封四閉
第五式 單鞭
第六式搬攔肘
第七式護心捶
第八式拗步斜行
第九式煞腰壓肘拳
第十式井攬直入
第十一式風掃梅花
第十二式金剛搗碓
第十三式庇身捶
第十四式撇身捶
第十五式斬手
第十六式翻花舞袖
第十七式掩手肱拳
第十八式飛步拗鸞肘
第十九式運手
第二十式高探馬
第二十一式運手
第二十二式高探馬
第二十三式連珠炮(一)
第二十四式連珠炮(二)
第二十五式連珠炮(三)
第二十六式倒騎麟
第二十七式白蛇吐信(一)
第二十八式白蛇吐信(二)
第二十九式白蛇吐信(三)
第三十式 海底翻花
第三十一式掩手肱捶
第三十二式轉身六合
第三十三式左裹鞭炮(一)
第三十四式左裹鞭炮(二)
第三十五式右裹鞭炮(一)
第三十六式右裹鞭炮(二)
第三十七式獸頭式
第三十八式批架子
第三十九式翻花舞袖
第四十式掩手肱捶
第四十一式伏虎
第四十二式抹眉紅
第四十三式右黃龍三攪水
第四十四式左黃龍三攪水
第四十五式左蹬一根
第四十六式右蹬一根
第四十七式海底翻花
第四十八式掩手肱捶
第四十九式掃蹚退(轉脛)
第五十式 掩手肱捶
第五十一式左沖
第五十二式右沖
第五十三式倒插
第五十四式海底翻花
第五十五式掩手肱捶
第五十六式奪二肱(一)
第五十七式奪二肱(二)
第五十八式連環炮
第五十九式玉女穿梭
第六十式 四頭當門炮
第六十一式玉女穿梭
第六十二式四頭當門炮
第六十三式撇身錘
第六十四式拗鸞肘
第六十五式順鸞肘
第六十六式穿心肘
第六十七式窩里炮
第六十八式井攬直入
第六十九式風掃梅花
第七十式 金剛搗碓
第七十一式收勢
陳式太極劍49式動作名稱
1、太極劍初勢
2、朝陽劍
3、仙人指路
4、青龍出水
陳氏太極單劍
5、護膝劍
6、閉門勢
7、青龍出水
8、翻身下劈劍
9、青龍轉身
10、斜飛勢
11、展翅點頭
12、撥草尋蛇
13、金雞獨立
14、仙人指路
15、蓋攔勢
16、古樹盤根
17、餓虎撲食
18、青龍擺尾
19、倒卷肱
20、野馬跳澗
21、白蛇吐信
22、烏龍擺尾
23、鍾馗仗劍
24、羅漢降龍
25、黑熊翻背
26、燕子啄泥
27、白蛇吐信
28、斜飛勢
29、鷹熊鬥智
30、燕子啄泥
31、摘星換斗
33、仙人指路
34、鳳凰點頭
35、燕子啄泥
36、白蛇吐信
37、斜飛勢
38、左托千斤
39、右托千斤
40、燕子啄泥
41、白猿獻果
42、落花勢
43、上下斜刺
44、斜飛勢
45、哪吒探海
46、怪莽翻身
47、韋陀獻杵
48、磨盤劍
49、太極劍還原

⑶ 求陳氏新架一路、二路拳譜。。

陳式太極拳老架二路 陳式太極拳老架二路又稱炮捶,由中國河南溫縣陳家溝陳氏第十四世祖陳長興,在祖傳太極拳的基礎上,精煉歸納編定而成。以采、肘、靠等手法為主,以朋、捋、擠、按為輔,具有快慢相間,剛柔相濟的風格特點。
1.預備式
2.金剛搗碓
3.懶扎衣
4.六閉四封
5.單鞭
6.護心拳
7.斜形
8.回頭金剛搗碓
9.撇身捶
10.指擋捶
11.斬手
12.翻花午袖
13.掩手肱拳
14.腰攔肘
15.大肱拳小肱拳
16.玉女穿梭
17.倒騎龍
18.掩手肱拳
19.里變里變
20.獸頭式
21.披架子
22.翻花午袖
23.掩手肱拳
24.伏虎
25.抹眉肱
26.黃龍三攪水
27.左沖
28.右沖
29.掩手肱拳
30.掃堂腿
31.掩手肱拳
32.全炮捶
33.掩手肱拳
34.搗叉搗叉
35.左二肱右二肱
36.回頭當門炮
37.窩底大捉炮
38.腰攔肘
39.順攔肘
40.窩底炮
41.回頭井攔直入
42.金剛搗碓
收式

⑷ 陳氏太極拳 24式各式名稱

第一段
一、起式 1、並腳直立 2、開步站立
二、右金剛搗碓 1、轉體棚捋 2、轉身右捋 3、擦腳平推 4、虛步撩掌 5、舉拳提膝 6、震腳砸拳
三、攬扎衣 1、左轉托掌 2、分掌劃弧 3、擦腳合臂 4、馬步立掌
四、右六封四閉 1、轉體旋腕 2、下捋棚舉 3、棚刁上托 4、虛步雙按
五、左單鞭 1、轉體推收 2、轉身提勾 3、屈膝擦腳 4、馬步立掌
六、搬攔捶 1、轉體變拳 2、轉體橫擊 3、劃弧翻拳 4、轉體橫擊
七、護心捶 1、轉體栽拳 2、躍轉掄擊 3、馬步合臂
八、白鶴亮翅 1、擦腳插掌 2、收腳分掌
九、斜行拗步 1、轉體繞臂 2、踏腳擦步 3、左轉提勾 4、提膝推按
十、提收 1、扣腳合手 2、收腳收手 3、提膝推按
十一、前趟 1、擦步右捋 2、轉身旋掌 3、馬步分掌
十二、右掩手肱捶 1、提膝刁收 2、擦腳合臂 3、轉身旋臂 4、弓步發拳
十三、披身捶 1、轉身撩拳 2、外旋舉拳
十四、背折靠
十五、青龍出水 1、轉提繞臂 2、轉提旋臂 3、撩彈收拳 4、馬步發拳
十六、斬手 1、擺腳翻掌 2、震腳切掌
十七、劈架子
十八、翻花舞袖
十九、左掩手肱捶 1、擦腳合臂 2、轉身旋臂 3、弓步發拳
二十、左六封四閉 1、下捋棚舉 2、虛步刁托 3、擦腳翻掌 4、虛步雙按
二十一、右單鞭 1、轉體推收 2、轉身提勾 3、屈膝擦腳 4、馬步立掌
第二段
二十二、雲手(向右)1收腳旋掌 2、開步推掌 3、插步旋掌 4、開步旋掌 5、旋掌平擺 6、提膝橫擊
二十三、雲手(向左)1、踏腳旋掌 2、開步推掌 3、插步旋掌 4、開步旋掌
二十四、高探馬 1、轉提旋掌 2、馬步分掌 3、轉身推掌
二十五、右連珠炮 1、轉身捋棚 2、撤步刁托 3、跟步前推 4、撤步刁托 5、跟步前推
二十六、左連珠炮 1、撤步左捋 2、退步刁托 3、跟步前推 4、撤步刁托 5、跟步前推
二十七、閃通背 1、屈膝分掌 2、弓步穿掌 3、擰腰旋掌 4、轉身推劈
第三段
二十八、指襠捶 1、轉身旋掌 2、擦腳合臂 3、轉身旋臂 4、弓步發拳
二十九、白猿獻果 1、轉提左捋 2、轉提棚臂 3、提膝出拳
三十、 雙推手 1、落腳旋掌 2、虛步雙推
三十一、中盤 1、轉身挫掌 2、翻轉挫掌 3、翻轉挫掌 4、轉身穿掌 5、繞臂擦掌 6、馬步提手
三十二、前招
三十三、後招
三十四、右野馬分鬃 1、轉提繞臂 2、提膝繞臂 3、馬步穿掌
三十五、左野馬分鬃 1、提膝旋掌 2、馬步穿掌
三十六、擺蓮跌叉 1、轉身旋掌 2、轉身捋按 3、收腳擺掌 4、獨立擺腳 5、震腳跌叉
三十七、左右金雞獨立 1、提膝穿掌 2、落腳踏按 3、擦腳擺掌 4、收腳收掌 5、提膝穿掌
第四段
三十八、倒卷肱 1、馬步展臂 2、退步推掌 3、退步推掌
三十九、退步壓肘 1、轉身旋掌 2、轉體擺掌 3、退步橫擊
四十、 擦腳 1、轉身右捋 2、歇步疊臂 3、分腳拍掌
四十一、蹬一根 1、轉身疊腕 2、撩拳揣腳
四十二、海底翻花 1、屈膝旋臂 2、提膝翻臂
四十三、擊地捶 1、落腳落拳 2、提腳舉拳 3、弓步舉拳
四十四、翻身二起 1、翻轉舉拳 2、騰起拍腳
四十五、雙震腳 1、落腳分展 2、屈蹲按掌 3、落踏按掌
四十六、蹬腳
四十七、玉女穿梭 1、落腳穿掌 2、騰插架推
四十八、順鸞肘 1、擦腳合臂 2、馬步頂肘
四十九、裹鞭炮 1、跳轉繞臂 2、馬步分擊
五十、 雀地龍
五十一、上步七星 1、弓步穿拳 2、虛步架拳 3、旋腕外撐 4、變拳翻轉
五十二、退步跨虎 1、撤步分掌 2、丁步舉掌
五十三、轉身擺蓮 1、轉身旋掌 2、提膝分掌 3、落腳擺掌 4、獨立拍腳
五十四、當頭炮 1、落腳推掌 2、轉身收拳 3、轉體棚擊
五十五、左金剛搗碓 1、變掌平捋 2、虛步撩掌 3、震腳砸拳
五十六、收式

.預備式 23.扇通臂 45.如封似閉 67.上步搬攬捶
2.起勢 24.撇身捶 46.十字手 68.上步攬雀尾
3.攬雀尾 25.進步搬攬捶 47.抱虎歸山 69.單鞭
4.單鞭 26.攬雀尾 48.斜單鞭 70.雲手
5.提手上勢 27.單鞭 49.野馬分鬃 71.單鞭
6.白鶴亮翅 28.雲手 50.攬雀尾 72.高探馬帶穿掌
7.左摟膝拗步 29.單鞭 51.單鞭 73.十字腿
8.手揮琵琶 30.高探馬 52.左右玉女穿梭 74.進步指襠捶
9.左右摟膝拗步 31.左右分腳 53.上步攬雀尾 75.上步攬雀尾
10.手揮琵琶 32.轉身蹬腳 54.單鞭 76.單鞭
11.左摟膝拗步 33.左右摟膝拗步 55.雲手 77.下勢
12.進步搬攔捶 34.進步栽捶 56.單鞭 78.上步七星
13.如封似閉 35.翻身撇身捶 57.下勢 79.退步跨虎
14.十字手 36.進步搬攔捶 58.金雞獨立 80.轉身擺蓮
15.抱虎歸山 37.右蹬腳 59.左右倒輦猴 81.彎弓射虎
16.肘底看捶 38.左打虎式 60.斜飛式 82.上步搬攬捶
17.左右倒輦猴 39.右打虎式 61.提手上勢 83.如封似閉
18.斜飛式 40.回身右蹬腳 62.白鶴亮翅 84.十字手
19.提手上勢 41.雙峰貫耳 63.左摟膝拗步 85.收勢
20.白鶴亮翅 42.左蹬腳 64.海底針
21.左摟膝拗步 43.轉身右蹬腳 65.扇通臂
22.海底針 44.上步搬攬捶 66.轉身白蛇吐信

陳氏太極拳老架一路
來源:陳正雷太極網
第一式 太極起勢 第三十八式 掩手肱拳
第二式 金剛搗碓 第三十九式 小擒打
第三式 懶扎衣 第四十式 抱頭推山
第四式 六封四閉 第四十一式 六封四閉
第五式 單鞭 第四十二式 單鞭
第六式 金剛搗碓 第四十三式 前招
第七式 白鵝亮翅 第四十四式 後招
第八式 斜行 第四十五式 野馬分鬃
第九式 摟膝 第四十六式 六封四閉
第十式 拗步 第四十七式 單鞭
第十一式 斜形 第四十八式 玉女穿梭
第十二式 摟膝 第四十九式 懶扎衣
第十三式 拗步 第五十式 六封四閉
第十四式 掩手肱拳 第五十一式 單鞭
第十五式 金剛搗碓 第五十二式 雲手
第十六式 撇身捶 第五十三式 擺腳跌岔
第十七式 青龍出水 第五十四式 金雞獨立
第十八式 雙推手 第五十五式 倒卷肱
第十九式 肘底看拳 第五十六式 白鵝亮翅
第二十式 倒卷肱 第五十七式 斜形第
第二十一式 白鵝亮翅 五十八式 閃通背
第二十二式 斜形 第五十九式 掩手肱拳
第二十三式 閃通背 第六十式 六封四閉
第二十四式 掩手肱拳 第六十一式 單鞭
第二十五式 六封四閉 第六十二式 雲手
第二十六式 單鞭 第六十三式 高探馬
第二十七式 雲手 第六十四式 十字腳
第二十八式 高探馬 第六十五式 指襠捶
第二十九式 右擦腳 第六十六式 猿猴獻果
第三十式 左擦腳 第六十七式 單鞭
第三十一式 左蹬一跟 第六十八式 雀地龍
第三十二式 前趟拗步 第六十九式 上步七星
第三十三式 擊地捶 第七十一式 轉身雙擺蓮
第三十四式 踢二起 第七十式 下步跨肱
第三十五式 護心拳 第七十二式 當頭炮
第三十六式 旋風腳 第七十三式 金剛搗碓
第三十七式 右蹬一跟 第七十四式 收勢

陳式太極拳老架二路

第一式 太極起勢 第二式 金剛搗碓
第三式 懶扎衣 第四式 六封四閉
第五式 單鞭 第六式 躍步護心拳
第七式 進步斜行 第八式 回頭金剛搗碓
第九式 撇身拳 第十式 指襠
第十一式 斬手 第十二式 翻花舞袖
第十三式 掩手肱拳 第十四式 轉身腰攔肘
第十五式 大肱拳小肱拳 第十六式 玉女穿梭
第十七式 倒騎龍 第十八式 掩手肱拳
第十九式 裹鞭裹鞭 第二十式 獸頭勢
第二十一式 披架子 第二十二式 掩手肱拳
第二十三式 伏虎 第二十四式 抹眉肱
第二十五式 黃龍三攪水 第二十六式 左沖右沖
第二十七式 掩手肱拳 第二十八式 掃堂腿
第二十九式 掩手肱拳 第三十式 全炮捶
第三十一式 掩手肱拳 第三十二式 搗叉搗叉
第三十三式 左二肱右二肱 第三十四式 回頭當門炮
第三十五式 變勢大捉炮 第三十六式 腰攔肘
第三十七式 順攔肘 第三十八式 窩底炮
第三十九式 回頭井欄直入 第四十式 金剛搗碓
第四十一式 收勢
陳氏太極拳新架一路
第一式 預備勢 第四十三式 抱頭推山
第二式 金剛搗碓 第四十四式 三換掌
第三式 懶扎衣 第四十五式 六封四閉
第四式 六封四閉 第四十六式 單鞭
第五式 單鞭 第四十七式 前招
第六式 第二金剛搗碓 第四十八式 後招
第七式 白鶴亮翅 第四十九式 野馬分鬃
第八式 斜行拗步 第五十式 大六封四閉
第九式 初收 第五十一式 單鞭
第十式 前蹚拗步 第五十二式 雙震腳
第十一式 第二斜行拗步 第五十三式 玉女穿梭
第十二式 再收 第五十四式 懶扎衣
第十三式 前蹚拗步 第五十五式 六封四閉
第十四式 掩手肱捶 第五十六式 單鞭
第十五式 第三金剛搗碓 第五十七式 雲手
第十六式 撇身捶 第五十八式 雙擺腳
第十七式 青龍出水 第五十九式 跌岔
第十八式 雙推手 第六十式 金雞獨立
第十九式 三換掌 第六十一式 倒卷肱
第二十式 肘底看捶 第六十二式 退步壓肘
第二十一式 倒卷肱 第六十三式 中盤
第二十二式 退步壓肘 第六十四式 白鶴亮翅
第二十三式 中盤 第六十五式 斜行拗步
第二十四式 白鶴亮翅 第六十六式 閃通背
第二十五式 斜行拗步 第六十七式 掩手肱捶
第二十六式 閃通背 第六十八式 大六封四閉
第二十七式 掩手肱捶 第六十九式 單鞭
第二十八式 大六封四閉 第七十式 雲手
第二十九式 單鞭 第七十一式 高探馬
第三十式 雲手 第七十二式 十字單擺腳
第三十一式 高探馬 第七十三式 指襠捶
第三十二式 右擦腳 第七十四式 白猿探果
第三十三式 左擦腳 第七十五式 小六封四閉
第三十四式 轉身左蹬一跟 第七十六式 單鞭
第三十五式 前蹚拗步 第七十七式 鋪地錦
第三十六式 擊地捶 第七十八式 上步七星
第三十七式 二起腳(踢二起) 第七十九式 退步跨虎
第三十八式 護心拳(獸頭勢) 第八十式 轉身雙擺蓮
第三十九式 旋風腳 第八十一式 當頭炮
第四十式 右蹬一跟 第八十二式 金剛搗碓
第四十一式 掩手肱捶 第八十三式 收勢
第四十二式 小擒打

陳氏太極拳新架二路
陳氏太極拳新架二路亦稱炮捶。 新架二路拳動作比較復雜。套路中以"采挒肘靠"四隅手的運用為主, "掤履擠按"四正手的運用為輔,剛中寓柔,力求堅剛,震腳發力,閃戰 騰挪,竄蹦跳躍,松活彈抖,著重於彈性勁的練習。外形上顯示疾剛跳 躍為主,緩柔沉穩為輔的特點。運勁方法要求以手鄰身,配合靈活的步 法,以剛為主,剛柔相濟,以內勁為統馭,內不動,外不發,一動全動 ,節節貫穿,完整一氣。 學習新架二路拳,應在練好新架一路拳的基礎上進行。
陳氏太極拳新架二路動作名稱
第一式 預備勢 第二式 金剛搗碓
第三式 懶扎衣 第四式 六封四閉
第五式 單鞭 第六式 搬攔肘
第七式 護心捶 第八式 拗步斜行
第九式 煞腰壓肘拳 第十式 井攔直入
第十一式 風掃梅花 第十二式 金剛搗碓
第十三式 撇身捶 第十四式 斬手
第十五式 翻花舞袖 第十六式 掩手肱捶
第十七式 飛步腰攔肘 第十八式 雲手(前三)
第十九式 雲手(後三) 第二十式 高探馬
第二十一式 連珠炮 第二十二式 倒騎麟
第二十三式 白蛇吐信 第二十四式 海底翻花
第二十五式 掩手肱捶 第二十六式 左裹鞭炮
第二十七式 右裹鞭炮 第二十八式 獸頭勢
第二十九式 劈架子 第三十式 翻花舞袖
第三十一式 掩手肱捶 第三十二式 伏虎
第三十三式 抹眉紅 第三十四式 右黃龍三攪水
第三十五式 左黃龍三攪水 第三十六式 左蹬一跟
第三十七式 右蹬一跟 第三十八式 海底翻花
第三十九式 掩手肱捶 第四十式 掃膛腿
第四十一式 掩手肱捶 第四十二式 左沖
第四十三式 右沖 第四十四式 倒插
第四十五式 海底翻花 第四十六式 掩手肱捶
第四十七式 奪二肱 第四十八式 連環炮
第四十九式 玉女穿梭 第五十式 回頭當門炮
第五十一式 玉女穿梭 第五十二式 回頭當門炮
第五十三式 腰欄肘 第五十四式 順攔肘
第五十五式 穿心肘 第五十六式 窩里炮
第五十七式 井攔直入 第五十八式 風掃梅花
第五十九式 金剛搗碓 第六十式 收勢

陳式太極拳競賽套路
第一段
一、起式 1、並腳直立 2、開步站立
二、右金剛搗碓 1、轉體棚捋 2、轉身右捋 3、擦腳平推 4、虛步撩掌 5、舉拳提膝 6、震腳砸拳
三、攬扎衣 1、左轉托掌 2、分掌劃弧 3、擦腳合臂 4、馬步立掌
四、右六封四閉 1、轉體旋腕 2、下捋棚舉 3、棚刁上托 4、虛步雙按
五、左單鞭 1、轉體推收 2、轉身提勾 3、屈膝擦腳 4、馬步立掌
六、搬攔捶 1、轉體變拳 2、轉體橫擊 3、劃弧翻拳 4、轉體橫擊
七、護心捶 1、轉體栽拳 2、躍轉掄擊 3、馬步合臂
八、白鶴亮翅 1、擦腳插掌 2、收腳分掌
九、斜行拗步 1、轉體繞臂 2、踏腳擦步 3、左轉提勾 4、提膝推按
十、提收 1、扣腳合手 2、收腳收手 3、提膝推按
十一、前趟 1、擦步右捋 2、轉身旋掌 3、馬步分掌
十二、右掩手肱捶 1、提膝刁收 2、擦腳合臂 3、轉身旋臂 4、弓步發拳
十三、披身捶 1、轉身撩拳 2、外旋舉拳
十四、背折靠
十五、青龍出水 1、轉提繞臂 2、轉提旋臂 3、撩彈收拳 4、馬步發拳
十六、斬手 1、擺腳翻掌 2、震腳切掌
十七、劈架子
十八、翻花舞袖
十九、左掩手肱捶 1、擦腳合臂 2、轉身旋臂 3、弓步發拳
二十、左六封四閉 1、下捋棚舉 2、虛步刁托 3、擦腳翻掌 4、虛步雙按
二十一、右單鞭 1、轉體推收 2、轉身提勾 3、屈膝擦腳 4、馬步立掌
第二段
二十二、雲手(向右)1收腳旋掌 2、開步推掌 3、插步旋掌 4、開步旋掌
5、旋掌平擺 6、提膝橫擊
二十三、雲手(向左)1、踏腳旋掌 2、開步推掌 3、插步旋掌 4、開步旋掌
二十四、高探馬 1、轉提旋掌 2、馬步分掌 3、轉身推掌
二十五、右連珠炮 1、轉身捋棚 2、撤步刁托 3、跟步前推 4、撤步刁托 5、跟步前推
二十六、左連珠炮 1、撤步左捋 2、退步刁托 3、跟步前推 4、撤步刁托 5、跟步前推
二十七、閃通背 1、屈膝分掌 2、弓步穿掌 3、擰腰旋掌 4、轉身推劈
第三段
二十八、指襠捶 1、轉身旋掌 2、擦腳合臂 3、轉身旋臂 4、弓步發拳
二十九、白猿獻果 1、轉提左捋 2、轉提棚臂 3、提膝出拳
三十、 雙推手 1、落腳旋掌 2、虛步雙推
三十一、中盤 1、轉身挫掌 2、翻轉挫掌 3、翻轉挫掌 4、轉身穿掌 5、繞臂擦掌
6、馬步提手
三十二、前招
三十三、後招
三十四、右野馬分鬃 1、轉提繞臂 2、提膝繞臂 3、馬步穿掌
三十五、左野馬分鬃 1、提膝旋掌 2、馬步穿掌
三十六、擺蓮跌叉 1、轉身旋掌 2、轉身捋按 3、收腳擺掌 4、獨立擺腳 5、震腳跌叉
三十七、左右金雞獨立 1、提膝穿掌 2、落腳踏按 3、擦腳擺掌 4、收腳收掌 5、提膝穿掌
第四段
三十八、倒卷肱 1、馬步展臂 2、退步推掌 3、退步推掌
三十九、退步壓肘 1、轉身旋掌 2、轉體擺掌 3、退步橫擊
四十、 擦腳 1、轉身右捋 2、歇步疊臂 3、分腳拍掌
四十一、蹬一根 1、轉身疊腕 2、撩拳揣腳
四十二、海底翻花 1、屈膝旋臂 2、提膝翻臂
四十三、擊地捶 1、落腳落拳 2、提腳舉拳 3、弓步舉拳
四十四、翻身二起 1、翻轉舉拳 2、騰起拍腳
四十五、雙震腳 1、落腳分展 2、屈蹲按掌 3、落踏按掌
四十六、蹬腳
四十七、玉女穿梭 1、落腳穿掌 2、騰插架推
四十八、順鸞肘 1、擦腳合臂 2、馬步頂肘
四十九、裹鞭炮 1、跳轉繞臂 2、馬步分擊
五十、 雀地龍
五十一、上步七星 1、弓步穿拳 2、虛步架拳 3、旋腕外撐 4、變拳翻轉
五十二、退步跨虎 1、撤步分掌 2、丁步舉掌
五十三、轉身擺蓮 1、轉身旋掌 2、提膝分掌 3、落腳擺掌 4、獨立拍腳
五十四、當頭炮 1、落腳推掌 2、轉身收拳 3、轉體棚擊
五十五、左金剛搗碓 1、變掌平捋 2、虛步撩掌 3、震腳砸拳
五十六、收式

視頻http://mp3..com/m?f=ms&rn=&tn=mp3&ct=134217728&word=%CC%AB%BC%AB%C8%AD&lm=1

熱點內容
高中地理app 發布:2024-11-24 19:17:09 瀏覽:881
上帝與新物理學 發布:2024-11-24 18:59:23 瀏覽:449
金源康生物 發布:2024-11-24 18:27:09 瀏覽:651
保定教育網 發布:2024-11-24 17:17:02 瀏覽:787
師德先進個人推薦材料 發布:2024-11-24 16:04:48 瀏覽:580
優酷校園大使 發布:2024-11-24 16:01:06 瀏覽:723
班主任感懷 發布:2024-11-24 15:55:55 瀏覽:920
揚大湯老師 發布:2024-11-24 15:50:48 瀏覽:292
閔行區十佳師德標兵 發布:2024-11-24 14:17:16 瀏覽:853
合肥特崗教師 發布:2024-11-24 13:22:16 瀏覽: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