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教育 » 思仁教育

思仁教育

發布時間: 2023-11-08 02:49:41

㈠ 儒家的教育思想

儒家思想的核心: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
編輯本段仁
仁:愛人。孔子思想體系的理論核心。它是孔子社會政治、倫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標准,也反映他的哲學觀點,對後世影響亦甚深遠。「『仁以處人,有序和諧』是孔子思想的原發點,是儒家思想核心之核心。」(陳志歲《載敬堂集》) 仁體現在教育思想和實踐上是"有教無類",春秋時代學在官府,孔子首開私學,弟子不問出身貴賤敏鈍,均可來受教。仁體現在政治上是強調"德治",德治的基本精神實質是泛愛眾和博施濟眾,孔子把仁引入禮中,變傳統"禮治"為"德治",他並沒有否定"禮治",他的"德治"無疑是對"禮治"的繼承和改造。愛人既為仁的實質和基本內容,而此種愛人又是推己及人,由親親而擴大到泛眾。
編輯本段義
義:原指"宜",即行為適合於"禮"。孔子以"義"作為評判人們的思想、行為的道德原則。「義(誼)者,人所宜也。段玉裁注《說文·言部》曰:『誼、義,古今字,周時作誼,漢時作義,皆今之仁義字也。』義有君子義與小人義,君子義大我,小人義小我。大我,為大眾、為社會也;小我,撮伙偏黨也,今所謂『哥們義氣』是也。」(陳志歲《載敬堂集·民說》)
編輯本段禮
禮:孔子及儒家的政治與倫理范疇。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禮"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道德規范和生活准則,對中華民族精神素質的培養起了重要作用,但隨著社會的變革和發展,特別是封建社會後期,它越來越成為束縛人們思想、行為的繩索,影響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編輯本段智
智:同"知",孔子的認識論和倫理學的基本范疇。指知道、了解、見解、知識、聰明、智慧等。內涵主要涉及知的性質、知的來源、知的內容、知的效果等幾方面。關於知的性質,孔子認為,知是一個道德范疇,是一種人的行為規范知識。
編輯本段信
信:指待人處事的誠實不欺,言行一致的態度。為儒家的"五常"之一。孔子將"信"作為"仁"的重要體現,是賢者必備的品德,凡在言論和行為上做到真實無妄,便能取得他人的信任,當權者講信用,百姓也會以真情相待而不欺上。
編輯本段恕
恕: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包含有寬恕、容人之意。
編輯本段忠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孔子認為忠乃表現於與人交往中的忠誠老實。
編輯本段孝
孝:孔子認為孝悌是仁的基礎,孝不僅限於對父母的贍養,而應著重對父母和長輩的尊重,認為如缺乏孝敬之心,贍養父母也就視同於飼養犬,乃大逆不孝。孔子還認為父母可能有過失,兒女應該婉言規勸,力求其改正,並非對父母絕對服從。這些思想正是中國古代道德文明的體現。然而孔子論孝,還講"父母在,不遠游", "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表現了其時代的局限性。孝被後世之儒定為繁瑣儀式,《禮記》中規定父母死後"水漿不入口,三日不舉火","哭泣無數"以至"身病體羸"變成精神和肉體的自我摧殘。宋明時代把孝道作為道德論中最重要的范疇之一,理學家朱熹提倡父權絕對化。孝觀念,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演變中,剔除宣揚封建主義糟粕外,也有一些合理因素,提倡子女對父母的"尊"、"敬"、"養老",將孝親與忠於民族大義相結合,主張死後薄葬節用等。
編輯本段悌
悌:指對兄長的敬愛之情。孔子非常重視悌的品德,其弟子有若根據他的思想,把悌與孝並稱,視之"為仁之本"。

㈡ 孔子的哪些教育思想依然可以適用於現代社會教育

孔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者,儒學教育理論的奠基人。

孔子教育思想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傳承兩千多年,一直指引著中華民族教育發展,時至今日,仍然影響著現代教育發展。

提起孔子教育思想,自然想到「治國安民要靠教育」「性相近,習相遠」「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等等,涉及包括教育作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育對象、德育及教師素質等教育領域的諸多方面。這些震古爍今、歷久彌新的教育思想經過歷代傳承至今,是我國教育發展中的寶貴財富,對現代 社會 教育仍有著深遠的影響。

" 有教無類"的辦學方針仍是當今實現教育公平的重要思想。

孔子提倡「有教無類」,並將此作為其辦學方針。「有教無類」指不分貴賤、貧富、種族、國別和年齡,人人都可以入學,接受教育。孔子認為,只要有學習的願望,並履行師生見面流程,就可以拜師學習,成為其弟子;其弟子有貴族子弟孟懿子,也有「賤人」仲弓,「鄙家」子張,有家累千金的子貢,也有捉襟見肘的原憲和窮居陋巷的顏回。孔子的教育對象不論出身貴賤,都能接受平等的教育,滿足了平民渴望接受教育的願望,培養了大量人才,推動了當時 社會 的正向發展。

孔子「有教無類」的教育主張歷經傳承演變至今,推動了教育公平理論的深入發展。我國實施了九年義務教育,部分地區試行了十二年義務教老晌育,義務教育成為國家必須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業,讓學生接受平等教育,並大力倡導全民終身教育。此外,國家行政部門根據各地區實際發展的現狀來科悄團學合理的優化配置教育資源,使全國各地受教育的機會和條件相對平等,人人享有接受平等教育的權利。

「仁愛」的教育主張培養了德才兼備的人才,也為當代教育重視德育做了重要的鋪墊。

孔子主張培養德才兼備的人才,在他「學而優則仕」的教育觀點中,強調要通過培養平民中德才兼備的人才去做官。孔子非常重視弟子的德行修養,向弟子傳授「禮」外在的道德規范和「仁」內在的仁愛之心的德育內容。

《論語》中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體現了「仁」,孔子告訴弟子,自己不想要的就不要強加於別人,要學會推己及人,給予對方倫理關懷。

孔子要求弟子克己內省,吾日三省吾身,反思自己的所作所為;還要求做到言行一致、表裡如一;以及要有立志有恆,安貧樂道的遠大志向才能成為真正德才兼備的人。

孔子「仁愛」的教育主張培養了德才兼備的人才,也為我國當代教育重視德育做了重要的鋪墊。現如今,我國同樣非常重視學生的德育,旨在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完善學生人格,教會學生如何做人,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創新型人才。

孔子的教學方法仍是現代 社會 教育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孔子教導弟子在學習過程中要做到學、思、行結合。 「學而知之」是孔子教學的主導思想,而獲取了知識之後,就要思考。在《論語》中,孔子用「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來論述學與思的關系,說明要想有效學習,就要學思結合。孔子強調「學以致用」,說明學習是收獲知識的一種手段,行才是真正掌握知識的目的。因此,正確的學習和教學過程,就是要做到學而思而行。對於現代教育而言,正需要培養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鼓勵學生積極參加活動,在活動中考察學生對已學知識的運用程度。

孔子提出啟發式教學法 。在教學過程中,孔子提倡啟發誘導教學法,目的在於訓練弟子的思考能力。孔子認為,應該引導弟子積極思考 探索 新知識,激發弟子的求知慾望,進而提高弟子的思考能力。或在弟子遇到疑惑時,擺明道理正確引導,讓弟子深入思考,舉一反三。時至今日,啟發誘導教學法在我國當代教育教學過程中佔有重要地位,國家要求中小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設置課堂導入環節來引導學生自主思考,激發學生 探索 知識的慾望,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侍運鋒營造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

孔子提出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 「有教無類」的教育主張使得孔子的學生年齡、 社會 成分、文化水平、性格等差別很大,沒辦法進行統一教學,因此,孔子採用了因材施教教學法,有效解決了個體差異性問題,加速弟子成長成才。應用因材施教教學法的前提就是要了解學生的特點,孔子認為可以通過談話法和觀察法進行。通過與弟子交談及觀察他們的所作所為了解其思想,根據弟子的實際情況,進行針對性教育。在《論語》中,有孔子對兩個弟子相同問題的不同解答,是因為兩個弟子的性格不同,處事的態度也不同,這也體現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因材施教教學法傳承至今也運用在當今教育教學中。

孔子的教師觀是現代教育仍需遵循的重要教育思想

孔子認為教師應該首先具備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職業素養。 學而不厭是指教師應該掌握廣博的知識,博學多識,並在自己教授的領域里充實自己,不斷學習,熱愛學習的精神。誨人不倦是指教師熱愛教育事業,對學生有高度的熱情和責任感,全心全意投入到教育事業中而不知疲倦的精神。孔子終生好學樂學,一生熱愛教育事業,投身教育事業,他的教育精神令人敬佩不已。孔子作為教師的楷模,他對教師職業素養的要求至今也沒有改變,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成為當代教師為之努力奮斗的目標。

孔子提出師愛生敬,教學相長。 孔子認為,教師應該愛護學生,學生也應該尊敬老師,要保持師愛生敬的融洽的師生關系,並且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僅是教學生,也可以向學生學習,不恥下問,相互切磋,教學相長。孔子非常關心弟子的 健康 ,同時他的弟子也十分尊敬他,在教學時,孔子經常從弟子的思想言論中受到啟發。孔子的師愛生敬,教學相長的教師素質觀對兩千多年後的當代教師職業素質產生了巨大影響。

孔子提出為人師表,以身作則。 孔子對其弟子進行教育的過程中,不僅有言傳,還要身教。前者是為了傳授理論知識,後者是為了示範實際操作。作為教師,為人師表,要教導弟子們身正,首先要端正自身作風,為弟子學生做好榜樣。為人師表,就要為學生樹立正確的榜樣,以身作則,從自身做起。學生會潛移默化地模仿教師的言行,想要培養出品德優秀的學生,教師的師德就要過關。加強教師師德建設,是當今 社會 教育任重道遠的重大課題。

孔子將其畢生精力投入到教育事業中,培養了大量人才,推動了當時 社會 的發展,為我國教育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孔子的有教無類,對德育的重視,學、思、行結合、啟發誘導、因材施教等教學方法,及其教師素質觀等,這些震古爍今的教育思想不僅對古代教育發展起了推動作用,更對當代教育發展有重要的啟示作用,值得我們後輩學習傳承。

為官必須愛民。2人人都要遵守社會公德,還要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線。

不能。 社會 要發展,人類要進步。時代要改革。孔子的一些封建的思想,迷信的東西都是要被淘汰掉的。其中一部分人文的東西還會傳承下去。民主,文明,法治,將是人類 社會 的未來。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孔子雖說被尊為聖人,但他的思想屬時代的局限性。時代在發展, 歷史 在進步,我們對孔子的思想也應該取其精華來繼承和發揚他的思想。我認為孔子的思想核心「仁」和他「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永遠是值得我們後代繼承,弘揚的,那些腐朽的綱常是要廢除,不能讓它再束縛人們。

孔子思想謂之集大成者,教育內容集中體現在六藝的教學上:禮、樂、射、御、書、數。其中的射箭也常被用做教化手段。

《孔子觀鄉人射》

山東曲阜孔廟的聖跡殿中,有120幅石刻版《聖跡圖》,記述孔子生平事跡,其中有一幅畫《觀鄉人射》,描繪了孔子觀人射箭選拔時的言行。

翻譯成現代語言就是:孔子觀看鄉人射箭,感嘆地說,「先修身心再射箭,沒有射不中箭靶的,只有賢者能做到;不修身心怎能射中箭靶呢?」

我以為這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極富有哲理的一句話,也是一語中的的一句話,非僅適用於古人,同樣適應於身處信息爆炸、內心焦躁、思緒萬千的現代人。

身心不修,無以成事,如玉石未經打磨,難放光彩,不堪成器。

射箭好比人生,箭靶子好比目的地,凝神運目,調整身心,一心專系,擯棄外緣,全神貫注,氣定神閑……這個修身心的過程,就是教育和自我完成的過程。不斷調整自己、修訂錯誤、校正方向,初心不改,方成始終。

古人雲: 射有不中,反求諸己 。射箭還可以培養自己的自省心,同樣適用於急於求成的現代人。

詩經女孩來回答,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倡導仁、義、禮、智、信。 孔子的很多教育思想到現在還流行,我們現代人尊稱為他為孔聖人,是不無道理的!


一、孔子的教育理念

孔子主張「有教無類」,意思是受教育者不應該分類別,比如智商高低;分階級,比如貴族平民;分貧富,比如有錢沒錢等等。即受教育者無論什麼情況,教育機會應該均等。

這一思想我們至今仍然在沿用,那就是九年義務教育。孔子的這一思想打破了教育的等級界限,擴大了教育對象,讓所有人都能接受教育,所以說這一思想具有重大的進步意義。



二、孔子的教育方法

孔子有一系列的教學方法,我們今天仍然適用。

1、因材施教 :

孔子主張「因材施教」,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也就是說對於中等才智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談論高深的道理;而中等才智以下的人,不可以和他談論高深的道理。因人實教,這正是我們今天教學者所踐行的!

2.舉一反三:

孔子特別強調「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述而》)即:不到他苦苦思索而想不通時,我不去啟發他,不到他想講而講不明白時,我不去開導他。學生要根據自己的理解和分析,擁有舉一反三的能力。

3、溫故而知新 :

《論語》中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這溫故而知新有好幾層含義:

第一,經常復習以前學過的知識,才能學好新知識;

第二,一方面要溫習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擷取新的知識;

第三,溫故,知新。隨著自己閱歷的豐富和理解能力的提高,回頭再看以前看過的知識,總能從中體會到更多的東西;

第四,是指通過回味 歷史 ,而可以預見,以及解決未來的問題。

你看,孔子的一句話,可以讓我們有不同的理解,我們今人也學會了不同的道理。

4.三人行,必有吾師焉 :

這句話出自於《論語·述而》原文是: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意思是:孔子說別人的言行舉止,必定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選擇別人好的學習,看到別人缺點,反省自身有沒有同樣的缺點,如果有,加以改正。

我們今天也常常說這句話,就是不恥下問,多聽多看多觀察,謙虛謹慎,三個人裡面一定有自己的老師。


三、孔子的教育目標

孔子要培養的是什麼樣的人呢?那就是他著名的「學而優則仕」思想(《子張》)。

這句話中,優:通「悠」,有餘力。此句話的意思是,學習之餘還有餘力或者閑暇,就去做官(進一步推行仁義)。 教育的目的,除了教化之外,很重要的是為國家培養棟梁之才。

這也是我們今日人們的教育目標。所以縱觀孔子的教育思想,我們今天大部分都在踐行著,孔子不愧是偉大的教育學家!

當然適應。萬代師表嘛!尤其是孔子的不學禮,無以立如何做人的教育思想,現在丟的差不多了,所以有些人不知如何做人了, 社會 便出現了諸多亂象。

談孔子思想的現代意義之前,我想說明的是,我們為什麼要在這里談孔子,或者說,現在為什麼有這么多的人談孔子。在過去,中國人,只要是個讀書人,都以孔子為師,都把孔子尊為「聖人」,我們罵有的人枉受了教育,枉讀了書,往往就說這個人「枉讀聖賢書」,什麼意思呢?說的就是白讀了孔子的書,白受了孔子的教育。而且我們說這話的時候,往往還有一個前提,那就是批評某人在道德方面出了問題。如果一個人不會打仗,不會修路,如果一個人讀了十多年書,沒有考中舉人,我們是不會說他白讀了聖賢書的,我們是不會說他白受了孔子的教育的。什麼時候說一個人白讀了聖賢書、白受了孔子的教育?是在這個人的道德操守出了問題的時候,是在這個人的行為方式,在這個的為人處世方面出了問題時,我們才會說這句話。

過去我們批評一個人出賣朋友、偷雞摸狗,批評一個讀書人貪污受賄,說他是枉讀了聖賢書,枉受了孔子聖人的教育。現在我們怎麼說?對一個幹部,一個公務員,貪污受賄、違法亂紀,我們可以說他是枉受了黨的教育,對一個一般的人怎麼說?當一個人說話不算數,愛騙人,不守信用,甚至偷雞摸狗,我們怎樣批評他,當然也可以說他是枉受了黨的教育,但這樣說總覺得,不太適合,太正規了,也不合我們的生活實際,但可不可以說他是枉讀了孔子的書?枉受了孔聖人的教育?好像更不行!那我們怎麼說?還真不知道怎麼說,最後可能只是譴責一下,你這個人如何如何不守信用,如何如何欺世盜名,輕的就譴責一下,重的交給警察了事。

這說明一個什麼問題?這說明,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已經失卻了一個批判的武器。我們要批評某人的一些道德缺陷,這里說的是缺陷,不是犯罪,已經沒有什麼思想依據了。要是在日常生活中,批評一個朋友的道德缺陷,講一通大道理,可能自己也要發笑,因為這些大道理適用於大問題、大場合。而在過去,我們要是批評朋友說,你枉讀了聖賢書,這個朋友會無話可說。過去有些作父母的批評兒女,也是用「枉讀詩書」這句話。

這一方面說明了孔子思想在人們心目的的地位很高,一方面也說明了人們願意接受孔子思想的教育。

為什麼人們願意接受孔子思想的教育?這個問題,我們可以按下不表,說起來,可說的話也很多,我們可以另找一個機會說。這里我要說的是,我們講傳統,不是單一的文化傳統,也不是單一的工作作風方面的傳統。我們講的傳統,應該有三個方面的內容,一個是政統,就是政治傳統,沿革下來的是政治思想、治國方略,一個是道統,道統強調的是道德操守和行為方式,還有一個,就是學統,也就是治學規范,作學問的基本准則,一個學者的學術操守。對於一個普通人而言,對一個人的日常生活而言,起作用最大的是道統。也就是道德規范。

孔子被我們批判了近一個世紀,現在人們又開始讀孔子的書,人們開始梳理孔子的思想,尤其是許多少兒開始讀四書五經,這說明一個什麼問題?這說明,我們的 社會 ,在哪裡出了問題,或者說,我們的 社會 曾經在哪裡出了問題。我想來想去,可能是我們的道統出了問題。我剛才說了,傳統分三個方面,一個是政統,政治的「政」,傳統的「統」,政統也就是政治傳統,治國方略方面的傳統,一個是學統,中國現代學術的建立,使我們現在的學者與過去的學者,在作學問方面,大不相同。還有一個是道統。傳統的道德被否定了,新的道德體系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准確地說,還處於建立的過程之中。這就是我們現在的現實。

所以說,在我看來,我們對孔子思想的回顧,在一定程度上,意味著對中國傳統道德體系的回顧,意味著人們對當前道德普遍滑坡的擔憂。我甚至認為,人們現在重新重視孔子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是對當前道德風氣的一種否定。我們現在學習孔子,學習孔子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一種重建現代道德體系的行為,是一種延續中國道統的行為。值得說明的是,我們這里說的是「重建」,既然是重建,就是是對孔子思想的照單全收,我想這一點,聽眾朋友都知道,不用作過多的解釋了。

那麼孔子的思想對我們今天的道德建設有什麼意義呢?或者說,孔子思想的現代價值表現在哪些方面?

我認為,孔子思想的現代意義至少表現在下面三個方面:

其一、孔子的思想是建設我們現代道德的精神資源;

其二、孔子思想為現代人提供了人生的智慧;

其三、孔子的精神為我們現代人的人生設計,樹立了標高。

為什麼說孔子的思想是建設我們現代道德的精神資源?我們知道,建一個大橋,需要鋼筋水泥,需要水與砂石,如果我們把我們的道德規范比作一座大橋,孔子思想,就是這座大橋的鋼筋水泥。現代道德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光有經濟上的公平交易等道德規范,肯定不行,我們還需要從孔子思想里尋找中國道德建設的基本內容。比如 社會 公道問題,比如家庭倫理道德問題等,孔子思想有很豐富的內容。

為什麼說孔子思想為現代人提供了很豐富的人生智慧呢?我們知道,孔子是一個實踐的智者,孔子很重視實踐。我們過去談中庸,認為講中庸,很容易讓人失去原則。其實中庸講不偏不倚,並不是不要原則。中庸是一種人生的智慧,是一種做人的水平,也是一種人生的境界。我們現在講和諧,講協調發展,其實都可以從中庸里找到哲學依據。

為什麼現在人很浮躁?易中天曾經在中央電視台作節目,節目主持人問,為什麼這么多人浮躁,易中天回答得很智慧,也很能給人啟發,易中天說,我整天在琢磨別人賺了多少錢,怎麼能不浮躁?這個回答的確能說明問題。我們現在很多人總喜歡給別人算賬,說這個人賺了多少多少錢,那個人賺了多少多少錢,他只算別人賺了多少錢,不算別人付出了多少努力,心裡總是憤憤不平,總是感到心浮氣躁。如果一個學者整天在琢磨怎麼賺錢,而不是在琢磨讀書教書,他肯定整天會心浮氣躁,因為一個學者再能賺錢,也賺不過那些專門作生意的,即便是賺了很多錢, 社會 對他的評價還是看他的學問如何,而不是看他賺了多少錢。

在生活是,在職業場中,我們首先要有清醒的角色意識,然後我們要知道自己究竟想做什麼,我們究竟能做什麼,我們的人生目的是什麼。在《大學》里,叫「知止」。現在許多少兒在讀經,讀經一般是從讀四書開始,我們過去說要讀四書五經,這「四書」就是四書五經里的四書。讀四書一定要讀《大學》,在《大學》《論語》《孟子》《中庸》四部書里,《大學》是一個總綱,什麼叫「大學」?朱熹說,「大學者,大人之學也。」「大學」具體到我們生活中,就是教一個人怎麼作人,教一個人成為一個成熟的人的道理。《大學》的開篇即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接著又說,「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為什麼知止這么重要?什麼叫「知止」,這個「知」是知道的「知」,「止」是停止的「止」,通俗地說,說是知道你的人生目的,知道你的人生方向。知道了自己的奮斗目標,就可以心平氣和,靜下心來朝你的人生方向奮斗,就不會去與他人進行各種各樣的攀比,那麼經過努力,總可以取得一定的成就。

顯然,這是一種人生的智慧。

孔子的思想,為我們的道德建設樹立了一個標高。孔子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一個實踐者。

孔子生逢亂世,當時諸侯紛爭,周天子的權威也不存在了用今天的話說,那是一個道德大崩潰的時代。孔子到處勸人講仁愛,勸人遵守周天子定下的禮樂制度,當時各諸侯到處搶人搶地盤,沒有聽他的,有時乾脆把他趕出國門。但他「知其不可為而為之」,仍然堅守自己的立場,四處傳播自己的思想。這種堅守理想的精神值得我們反思,值得我們學習。

現在許多人,以賺錢多少來判斷一個人的生存價值,你要勸人廿於清貧、廿於寂寞,肯定有人說你的神經不正常。但我想,一個人還是要有自己獨立的追求,你可以去追求金錢,但我們對那些廿於清貧、廿於寂寞不去趕時髦的理想主義者,應該給予尊敬。

我們現在天天談孔子,我們現在大談特談孔子思想的現代價值,這實際上是在極大程度上肯定孔子,換句話說,孔子在現代有許多知音。但孔子生前,是一個深刻的孤獨者,孔子生前非常寂寞,我們說孔子弟子三千,賢者72人,但當時理解孔子的人非常少,許多人對他敬而遠之,還有人對他冷嘲熱諷,感覺他不合時代,人家在圈地兼並小國,你勸別人去講仁義道德,各個諸侯國都想在大變動、大動亂中,多撈點土地,多撈 點金錢,你去勸別人仁義禮智信,這多不合時宜,與孔子的身份地位差不多的人,都去諸侯國王那裡出將入相,幫諸侯王攻城略地建功立業,孔子卻勸別人不要打仗,勸別人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勸別人不要去搶地盤賺大錢,孔子在周圍很難找到知音。就是這樣孤獨,寂寞,不被當時人理解,他仍然周遊列國,四處傳播自己的政治主張,傳播自己的作人准則。這種理想主義精神,這種為了理想而廿受寂寞的精神,是我們這個時代最需要的!

我總認為,現在很需要理想主義者。任何教育,失去了理想教育,都是失敗的教育。任何道德體系的建設,失去了理想重建,這個道德體系是沒有骨架的體系,是很容易散架的、是缺鈣的說教。

我們現在談孔子,當然以孔子的思想為核心。但我們也不能離開孔子本人來談,孔子本人,是一個有著深沉的道德感召力的思想家。他本人那種忠於職守、堅持理想、嚴格自律的精神,值得我們認真學習!我想,孔子本人作為一個道德標高,對現代的意義更大,也更具體,更能給人一種看得見摸得著的感覺。

孔子是一代聖人,他開創了私學,他的教育思想更是影響了很多人。對我們現代來說,孔子的教育思想依然適用於現代的教育。


1.孔子的因材施教

對每個學生而言,都應該是根據學生的綜合情況進行教育,面對現如今的填鴨式教育,是很有借鑒意義的。這樣做的好處就是培養出了標準的人才,但是缺少了年輕人的那種活力感。


我們現在做任何事情,包括我在內,都喜歡問一下標准答案是什麼?似乎我們朝著標准答案而走,就不會有錯。


2.孔子培養學生的人格

孔子非常注重學生健全人格的發展,教育他們要做君子,要成為一個仁義之人。


隨後就是不斷的學習 歷史 傳統文化,「仁以為己任」心中要時刻想著天下,君子應該要有大的格局。


其餘的,有些階級層次的是為了適應當時的 歷史 。現在肯定不太適合我們了,去除掉即可。

孔子為何幾千年以來被尊稱為聖人?!

聖德仁義禮 聖為最高境界 還有誰超越了?!

㈢ 荊門哪裡的補習班最好

我的小孩也在補習,是思仁教育輔導中心, 地址在湖北省荊門市東寶區泉口路丁香園梅園12棟1樓思仁教育(原文博教育輔導中心)。孩子學了一個月數學英語成績有很大進步,思仁還是不錯的。

㈣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意義是什麼

孔子的教育思想的核心是有教無類,孔子是我國教育史上第一個將畢生精力貢獻給教育事業的人,他對後世的教育活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孔子的教育思想意義:

1、「有教無類」的教育對象

孔子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私人辦學的教育家,孔子在選擇教育對象上奉行的是「有教無類」的原則,這就打破了官府對教育事業的壟斷,擴大了當時受教育者的范圍,在當時讓一些有意想學習,但是卻支付不起學費的有識之士都可以享受到平等的受教育的權利,可以說孔子為培養人才做出了無私的奉獻。

2、「德才並重」的教育內容

孔子指出來,要學好修身治國的學問,必須要先培養高尚的道德品質,他在教學中採取了品德修養與知識、技能的學習並重的原則。

孔子以四項內容教育學生:禮樂和文獻、人、忠、信。孔子又指出,一個人只講究品德修養而不喜歡學習禮儀,就是矯枉過正,只有將這兩種並重才能成為一個完善的人。

3、「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

孔子指出,在教學方面要根據不同的學生,不同的智力水平,來教授難度不同的教學內容,這充分體現了孔子因材施教的原則。同時孔子不僅要求學生學思結合,這種教學的方法可培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這里孔子還強調了「舉一反三」的學習方法,這些對提高學生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無疑是有效和科學的。



孔子的教育的影響:

孔子提出了儒家學說,盡管他「述而不作」,但他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千古聖人」,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後世並尊稱他為至聖、萬世師表,認為他曾修《詩》、《書》、定《禮》 、《樂》,序《周易》,作《春秋》,而《論語》是儒家的經典著作。孔子的思想及學說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孔子的仁說,體現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禮說,則體現了禮制精神,即現代意義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義是人類永恆的主題,對於任何社會、任何時代、任何一個政府都是適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會則是建立人類文明社會的基本要求。孔子的這種人道主義和秩序精神,是中國古代社會政治思想的精華。

熱點內容
葫蘆絲教學法 發布:2025-01-04 06:41:38 瀏覽:70
生物進制 發布:2025-01-04 05:37:20 瀏覽:264
去眼袋紋哪裡好 發布:2025-01-04 04:50:57 瀏覽:305
教師報投稿 發布:2025-01-04 03:02:49 瀏覽:755
瀟湘溪苑班主任是我姐 發布:2025-01-04 02:20:49 瀏覽:791
校園網看不了愛奇藝 發布:2025-01-04 01:28:03 瀏覽:120
愛無赦舞蹈教學 發布:2025-01-04 00:11:15 瀏覽:105
杭州房價歷史 發布:2025-01-03 23:48:00 瀏覽:57
高二上學期物理 發布:2025-01-03 23:29:19 瀏覽:937
英語詞彙聯想 發布:2025-01-03 23:01:59 瀏覽: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