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故鄉教學反思
《故鄉》作為經典作品,有很多優秀教師對此進行深入研究,而且也有很多經典的案例。下面我整理收集了《故鄉》語文教學反思,歡迎閱讀!
《故鄉》語文教學反思1
魯迅的小說《故鄉》已經講完了。講解這課的時候,自己並沒有像往常一樣的去分析,而是運用了一種新的分析方法。
原因是這樣的,在一本雜志上看到了一篇文章,說的是如何教《故鄉》課,讀後深有感觸。於是就採用了這種方法。
這種方法說,課文里邊有很多的「三」,於是我就在講課之前,給學生布置作業,回家自讀課文,找出課文中的「三」,不僅是三什麼,更是「三個什麼」或者是「三什麼……」在第二天上課的時候,我就詢問是否找了,而學生說的幾乎全是課文中出現的,什麼「三十年」,什麼課文分「三個部分」等,這可不是我要的答案,也不是我希望出現的答案。於是我就開始了指導學生如何來找「三」,並不是說在課文里明明白白地寫著,而是需要你自己通過讀課文,來歸納總結,整理概括,才能夠更加明確的「三」的具體內容。
隨著自己的課的完結,學生的總結也接近了尾聲。自己在講課的時候,也是在有意無意之中給學生點撥或者暗示出那些三指的具體內容是什麼。那些三具體指什麼呢?下邊有具體的解釋:
三個故鄉
課文中一共寫了三個故鄉:一個是現實中的,一個是過去的,一個是理想中的,回憶中中的故鄉是過去時的,而現實中的是現在時的,而理想中的,則是將來時的。
回憶中的故鄉是充滿神異色彩的圖畫,這里有生機勃勃的西瓜地,這里有兒時的玩伴,這里有希奇古怪的事情,這里有鮮活的世界,這里更有作者美好童年的記憶。總之這里是一個美好的世界。是「我」少年時代的天堂。這個「故鄉」是一個美好世界,是少年美好心靈的反映,更是我記憶寶庫里的珍寶。而現實中的「故鄉」則是一個「蒼黃的天底下橫著的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在現實社會里失去活力的故鄉,是一個讓作者覺得悲涼的故鄉。物是人非事事休,更何況不光這里的物非,人也非了,原來是童年的好夥伴的閏土,卻與自己有了很深的隔閡,讓自己禁不住打了一個寒噤,原本性格開朗的閏土,中年的時候卻變的吞吞吐吐,原本與自己是兄弟相稱,而今卻是形同陌路人……原來是文靜的豆腐西施而今卻是畫圖儀器里的細腳伶仃的圓規,原本終日不說話的,而今卻是尖酸刻薄的化身,這怎麼能夠不讓作者傷心……不管是閏土,還是楊二嫂,他們的身上都反映一個時代的印記。他們的遭遇是當時整個社會的寫照,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寫下了這篇文章,因而更加具有代表性。
三種生活
很顯然這是說課文的倒數第三段中的「如我辛苦展轉而生活,如閏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如別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通觀全文,「我」雖然不是作者魯迅,但是在這個「我」身上,更多的還是作者的影子,以至於學生們一站起來,就說「我」是魯迅。雖然這種說法是不對的,但是這也是無可厚非的。而這樣的生活,是「我」(或者說是魯迅)所不希望的,我希望我的下一代們,能夠有新的生活,為我們所未經生活過的。
三代人
短篇小說里,不僅僅說的是現實的社會,也不僅說的是對未來的希望。課文里書提到了母親、「我」、閏土、楊二嫂、水生、宏兒,歸結起來是三代人,母親是長輩,「我」和閏土、楊二嫂是同輩中人,而水生、宏兒則是下一代。在這三代人里,母親是輕描淡寫的幾筆,去勾勒出一個知書答禮,富於愛心,愛護兒子的長輩;而我是整個社會的目擊者,而下一代則是接班者,代表著故鄉的希望,代表著國家的未來。可以說在這三代人中,我對水生、宏兒是充滿希望的。
三種感情
這三種感情是對母親的尊敬,對閏土楊二嫂的同情,對水生、宏兒的愛護。對母親長輩的尊敬還體現在聽從母親的話,去拜望親戚本家和鄉鄰的關心;對閏土的同情,主要是從他的變化上的來體現出自己對他的同情;而對下一代的愛護,主要是對下一代人熱情的關注。
在同學的歸納總結的內容里邊,還總結出三種吃西瓜的動物:刺蝟、獾豬和餷,三種做工的方式,三次提到了「隔膜」的一詞。
總之在故鄉里還有其他的三,不僅在這里有,在很多其他的文章里也是有的。在以後的教學中,不能夠墨守成規,適時地改變教學思路,會收到同樣的效果。
《故鄉》語文教學反思2
本文是一篇傳統的教材篇目,也是魯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如果教學中再走「介紹背景、分段、逐段分析、概括中心思想」的老路子,那就辜負了新課改教材選入此文的美意了。在教學中我做了以下嘗試:
一、遵循作者寫作思路,走進作者心境,把握小說主題,引導學生學會閱讀作品。
「授之於魚,不如授之於漁。」在教學中,我首先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從而感悟文章主題;然後採用探究方式,對有關問題進行研討。這樣使學生對作品的認識由淺入深、循序漸進,使學生始終處於主動學習地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對知識目標的掌握情況很好。
二、加強作品與現實社會的鏈接,為作品注入時代的活力。
魯迅作品中改造國民性的'思想,不僅僅作用於小說所屬的年代,而應是永久性的。在教學中,我注意了作品與現實的鏈接,由作品中的「新生活」到「構建和諧社會」的內涵;由閏土「多子」的事實到今天計劃生育政策的深入人心;由舊中國農民問題到今天政府對「三農」問題的重視……
教學中,引導學生聯系身邊生活,與閏土做個對比,從而激發學生對新生活的熱愛。這些教學環節使學生思維敏捷,情緒高漲,教學效果甚好。
三、注重培養學生的想像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教學中我讓學生發表個人見解、辯論、討論穿插於整個教學過程之中。另外我還設計了「再回故鄉」等一系列說話題目,讓學生盡情想像,感受作品,感受生活,從而激發學生發現和創新的熱情。
總之,作為新課改的實踐者,我也堅信魯迅先生之於「希望」的闡釋,教改之路是靠千千萬萬的實踐者走出來的。只要我們滿懷信心地走下去,定會踏出一條光明之路來!
《故鄉》語文教學反思3
魯迅的《故鄉》,收在人教版九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小說單元。本單元主要是關於少年時光的,欣賞這些作品,能讓學生從中得到人生的啟示和藝術的享受。而本單元在學習時編者要求學生能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來理解小說的主題,分析人物形象,體會藝術特色,品味小說的語言。
基於以上的情況,我把這篇小說的教學目標定位為:
1、分析閏土、楊二嫂和「我」的人物形象,探討人物變化的深層次原因。
2、理解社會變更和封建社會雙重因素對人物的影響,理解小說的主題。
具體的施教過程如下:
由課文的第一段文字「我冒了嚴寒,回到相隔兩千餘里,別了二十餘年的故鄉去。」
小說題目是故鄉,圍繞題目設置問題:小說寫了哪幾個時間段的故鄉?由於三個時間段的故鄉在文中不是分得十分齊整,所以上課時當我把這個問題拋給學生時,他們不能一口答出答案來也是在情理之中的。我提醒學生可以看看課前編者的話,也許能得到提示。這樣做既提醒學生預習課文要留心課前編者的話,也要在預習時讀出問題來。
我先從回憶中的故鄉入手:關於回憶中的故鄉,作者說「現在我的母親提起了他,我這兒時的記憶,忽而全都閃電似的蘇醒過來,似乎看到了我的美麗的故鄉了。」回憶中的故鄉美在哪裡?
學生能輕易找出課文第12自然段的那幅「神異的圖畫來」。如果僅僅是找出環境描寫的句子就完成了教學任務,那是不負責任的。這段環境描寫重在評析語言文字美,即景色美語言更美。我在教學中抓住了三個外顯的顏色詞——深藍、金黃、碧綠,以及一個內隱的顏色詞——「下面是海邊的(亮黃)的沙地」。亮麗的色彩一下子點亮了「迅哥兒」心中的風景。回憶中的色彩越是亮麗,眼前的環境就越是晦暗。我在分析這段文字時力求讓學生能領悟到這一點。
回憶中的故鄉不僅僅景色美,人物更美。少年閏土和青年楊二嫂的相關描寫及其性格特點是這部分賞析的重點。我從語言、外貌、動作等方面引領學生分析了這兩人,為後面的「變」做鋪墊。
現實中的故鄉又是怎樣的呢?我用文中的一段話領著學生思考:故鄉的山水也都漸漸遠離了我,但我卻並不感到怎樣的留戀。我只覺得我四面有看不見的高牆,將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氣悶;那西瓜地上的銀項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來十分清楚,現在卻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現實中的故鄉著眼點在變化。環境變了,中年閏土變了,老年楊二嫂也變了。我採用和上一環節相似點方法來研讀這部分,但這部分我放手讓學生去分析和比對。我在結論部分加以引導,提示學生思考:作者為什麼要寫閏土與楊二嫂的變化?(鏈接辛亥革命知識)。討論後,我們明確:閏土代表辛亥革命以後破產的農民階級,楊二嫂則代表了辛亥革命後瀕臨破產的城市工商業者,作者寫這兩個具有典型意義的人,旨在指出辛亥革命沒有完成改變社會現實的使命,反而加重的人民的苦難,所以作者很失望但在失望之中強烈的希望實現社會變革。於是就有了小說最後……
於是自然過渡到理想中的故鄉。文中點出哪三種舊的生活態度?新的生活又該是怎樣的呢?(舊的生活態度:「辛苦展轉」「辛苦麻木」「辛苦恣睢」,新的生活是安寧、幸福、和平的生活。)1921年1月的中國有部分知識分子覺醒了,比如魯迅,但更多的是不覺醒者。所以覺醒後的魯迅也是彷徨的,沒有找到更好的出路,小說的最後對於新的生活「我」也只是「願望茫遠罷了」。但魯迅給時人提了一條很好的建議:「我想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我讓學生討論了這句話的內涵,同時把這句話和學生的學習聯系起來,讓大家能學以致用。
小說以「我」回故鄉的見聞與感受為線索,通過閏土20多年前後的變化,描繪了辛亥革命後十年間中國農村衰敗、蕭條、日趨破產的悲慘景象,揭示廣大農民生活痛苦的根源,表達了作者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社會生活的強烈願望。
『貳』 語文《故鄉》教學總結與反思
日子總是像從指尖流過的細沙,在不經意間悄然滑落,回顧這段時間的教學,一定收獲了許多吧,不如來個總結以對過去教學工作做個分析和借鑒。那麼什麼樣的教學總結才是好的教學總結呢?下面是我整理的語文《故鄉》教學總結與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語文《故鄉》教學總結與反思 篇1
魯迅的小說《故鄉》已經講完了。
講解這課的時候,自己並沒有像往常一樣的去分析,而是運用了一種新的分析方法。
原因是這樣的,在一本雜志上看到了一篇文章,說的是如何教《故鄉》課,讀後深有感觸。於是就採用了這種方法。
這種方法說,課文里邊有很多的「三」,於是我就在講課之前,給學生布置作業,回家自讀課文,找出課文中的「三」,不僅是三什麼,更是「三個什麼」或者是「三什麼……」,在第二天上課的時候,我就詢問是否找了,而學生說的幾乎全是課文中出現的,什麼「三十年」,什麼課文分「三個部分」等,這可不是我要的答案,也不是我希望出現的答案。於是我就開始了指導學生如何來找「三」,並不是說在課文里明明白白地寫著,而是需要你自己通過讀課文,來歸納總結,整理概括,才能夠更加明確的「三」的具體內容。
隨著自己的課的完結,學生的總結也接近了尾聲。自己在講課的時候,也是在有意無意之中給學生點撥或者暗示出那些三指的具體內容是什麼。那些三具體指什麼呢?下邊有具體的解釋:
三個故鄉
課文中一共寫了三個故鄉:一個是現實中的,一個是過去的,一個是理想中的,回憶中中的故鄉是過去時的,而現實中的是現在時的,而理想中的,則是將來時的。
回憶中的故鄉是充滿神異色彩的圖畫,這里有生機勃勃的西瓜地,這里有兒時的玩伴,這里有希奇古怪的事情,這里有鮮活的世界,這里更有作者美好童年的記憶。總之這里是一個美好的世界。是「我」少年時代的天堂。這個「故鄉」是一個美好世界,是少年美好心靈的反映,更是我記憶寶庫里的珍寶。而現實中的「故鄉」則是一個「蒼黃的天底下橫著的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在現實社會里失去活力的故鄉,是一個讓作者覺得悲涼的故鄉。物是人非事事休,更何況不光這里的物非,人也非了,原來是童年的好夥伴的閏土,卻與自己有了很深的隔閡,讓自己禁不住打了一個寒噤,原本性格開朗的閏土,中年的時候卻變的吞吞吐吐,原本與自己是兄弟相稱,而今卻是形同陌路人……原來是文靜的豆腐西施而今卻是畫圖儀器里的細腳伶仃的圓規,原本終日不說話的,而今卻是尖酸刻薄的化身,這怎麼能夠不讓作者傷心……不管是閏土,還是楊二嫂,他們的身上都反映一個時代的印記。他們的遭遇是當時整個社會的寫照,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寫下了這篇文章,因而更加具有代表性。
三種生活
很顯然這是說課文的倒數第三段中的「如我辛苦展轉而生活,如閏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如別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通觀全文,「我」雖然不是作者魯迅,但是在這個「我」身上,更多的還是作者的影子,以至於學生們一站起來,就說「我」是魯迅。雖然這種說法是不對的,但是這也是無可厚非的。而這樣的生活,是「我」(或者說是魯迅)所不希望的,我希望我的下一代們,能夠有新的生活,為我們所未經生活過的。
三代人
短篇小說里,不僅僅說的是現實的社會,也不僅說的是對未來的希望。課文里書提到了母親、「我」、閏土、楊二嫂、水生、宏兒,歸結起來是三代人,母親是長輩,「我」和閏土、楊二嫂是同輩中人,而水生、宏兒則是下一代。在這三代人里,母親是輕描淡寫的幾筆,去勾勒出一個知書答禮,富於愛心,愛護兒子的長輩;而我是整個社會的目擊者,而下一代則是接班者,代表著故鄉的希望,代表著國家的未來。可以說在這三代人中,我對水生、宏兒是充滿希望的。
三種感情
這三種感情是對母親的尊敬,對閏土楊二嫂的同情,對水生、宏兒的愛護。對母親長輩的尊敬還體現在聽從母親的話,去拜望親戚本家和鄉鄰的關心;對閏土的同情,主要是從他的變化上的來體現出自己對他的同情;而對下一代的愛護,主要是對下一代人熱情的關注。
在同學的歸納總結的內容里邊,還總結出三種吃西瓜的動物:刺蝟、獾豬和餷,三種做工的方式,三次提到了「隔膜」的一詞。
總之在故鄉里還有其他的三,不僅在這里有,在很多其他的文章里也是有的。在以後的教學中,不能夠墨守成規,適時地改變教學思路,會收到同樣的效果。
語文《故鄉》教學總結與反思 篇2
這篇文章很長,一般需要三課時才能解決。但考慮初三教學時間較緊,我計劃用兩課時完成。
我反復閱讀文章,雖然這樣的文章自己也已經上了多次,但是每次總是有新的`感受和觸動。本教學設計從理念和文章處理上希望有以下幾個突破。
1、努力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學習。到了初三發現很多學生已經不再參與我們的課堂,哪怕是很簡單的內容也不願意,因此想
通過小組討論和教師引導,逼迫這部分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來,這一點我覺得效果沒有我想像的好。
2、努力想讓學生思考,盡可能讓教師的教授放到第二位,讓學生自主去感受、體會和表達,那樣雖然可能不成熟、不完整,但比教師雖然精彩的分析,實際上效果更好。不過在本節課中,這方面的目標沒有達成,學生的思維容量不夠,語言表達和書面表達訓練不到位。
課文解讀方面:
1、努力想不破壞文章的整體性,以「悲哀」為情感基調,分析悲哀的具體原因,然後過渡到環境描寫和人物分析來。
2、人物分析想通過學法指導,引導學生再度深入文本,自主比較分析閏土的前後變化,從而歸結人物命運的原因,直至挖掘文章主題。
不過設想雖好,但是操作中存在著許多不足之處,導致教學流程不夠流暢,學生表現不夠理想,主要有以下幾個問題:
1、教學切入不夠明確,對文章的感情基調的把握,由於學生未能深入文本,讀出自己的感受,僅僅兩段文章的朗讀,未能引導學生進入文本,導致時間浪費,教學流程堵塞。
2、學生情感基調的把握,環境描寫的作用分析等都沒有設想的那樣順暢,無法進入良好的教學情境。
今天的課對人物分析進行的深入探究,表格形式還是非常有效,精讀描寫中年閏土的語言,學生的反應良好,說明細讀文本仍是我們語文教學的方向,從文本出發,對文本的深入思考,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說出對文本的獨到見解,把語文學習內化為自己的思想,我想,這將是我今後語文教學努力的方向。
語文《故鄉》教學總結與反思 篇3
《難忘的故鄉》一課,是通過回憶童年時代的美好生活來傾訴懷念故鄉之情的。教學中,我帶著學生在文章里走一個來回,讓學生從文章充滿情趣和友愛的故事中體會到了作者難忘故鄉、眷戀故鄉、熱愛故鄉的情感,並深刻地揣摩了作者表情達意的寫作方法,下面就針對本節課做一下教學反思:
一、以讀為本,讀中感悟。
本文中有許多出家鄉的美景和許多動人的故事,只有學生在多層,多角度的朗讀中讓學生感受如詩如畫的語,他們才會發自內心地理解其中的含義,從而受到情感的陶冶,將自已融入其中,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我並沒有進行過多的講解而是帶領學生採用「讀文一感悟一讀文」的方式,這用指名讀,同桌互讀,比賽,師生等讀,自由讀,輕聲讀等多方面的,大量的讀文來幫助學生深入理解,俗話說「讀書百遍,其義自現,」讀得多了,學生自然應理解了,隨後再交流感受與體會,自然會很深刻。
二、以學為主,學中悟法。
一篇好的文章,一定會有許多什得學習的寫作方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才會寫出生動的感人的文章,所以,在語文的學習中,教給學生行之有效的寫作方法是非常必要的,所以本節課我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文章含義的基礎上應著重於指導他們體會寫法,在品詞的確的用析句中揣摩作者表情達意的方法,比如:讓學生推薦自己認為最佳的用詞或句子,說明推薦的理由,並適時進行各種種修辭方法的指導,讓學生懂得運用這些修辭方法會使文章更加生動,形象,生動,更加耐人尋味,並進行了適當的仿寫練習,這樣學生剛剛學到的東西得到了練習與消化,效果不錯。
縱觀本課,也有一些不盡人意的地方,
1、由於學生學習的興趣比較濃,再加上文章內容也比較多有些學生興致勃勃的發言,我實在不好意思打斷,導政致在課堂時間上把握得不夠分班有些超時了。
2、由於班額比較在,學生較多,我盡量顧及,關注每一個學生,但還是有個別的學生被遺忘在了角落,這一點在以後的教學中是我努力的方向。
以上是我對本節課所做的教學反思,還有許多值得商榷的地方,還望各位領導,同仁多多指教。
語文《故鄉》教學總結與反思 篇4
《月是故鄉明》是季羨林老先生的一篇散文,課文以月作為抒情線索,通過對故鄉和自己童年生活的回憶,特別是對故鄉月色的動人描寫,抒發了作者對故鄉永遠的思念與牽掛。作者那淡淡的描寫,含蓄雋永的語言和娓娓訴說的真情,的確是最能打動人心的。這也正是培養學生語感、提升學生語言能力的極佳切入點。回顧整堂課的教學,總結如下:
1、教學效果(思效)
創設情境,調動語感
我在課前幾分鍾用多媒體展示月景圖片,並播放《彩雲追月》的背景音樂,營造濃濃的見月思鄉的氛圍,引發學生自由練說:想到了哪些古詩名句,想到哪些成語、哪些人?在引導學生回憶了經典的詠月思鄉名句後,我會對他們的回答一一給予肯定,並繼續以抒情的語句來激發學生們的情思:「同學們說得很好,思鄉之情最為苦,孤月離愁斷腸人。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的故鄉,看看那一個讓他情有獨鍾、魂牽夢縈故鄉是怎樣的情景」。這樣創設情境,巧妙調動學生語感,自然引導進入課文。
2、教學收獲(思得)
(1)抓住「小月亮」悟情感。
季羨林先生在文中不只一次把故鄉的月亮稱為「小月亮」,此時我引導學生:月亮難道還有大小之分嗎?學生立即投入到閱讀中,他們先是找到五處所謂的「大月亮」,這五處都是作者在風光旖旎的地方看到的月亮,其美妙是無與倫比的。作者的「小月亮」地處窮鄉僻壤,實在是很平凡的,因此,「小月亮」含有平凡的意思,然而就是這個平凡的月亮,伴隨作者度過那個美麗的童年,和作者一天長大,是作者情感所託,是作者鄉思、鄉情的凝聚點。因此「小月亮」更是平凡而難以割捨的思鄉情懷。
(2)多種方法認識漢字。
學好語文的第一要點是會識字,五年級學生應該已經掌握了一些學習漢字的方法。本課要求會認識14各生字,這些生字筆畫多,就是有的成年人也不一定能准確讀音。教學中,我讓學生自主識字,說說自己是通過什麼方法來認識這些生字的。「垠」,學生編成兒歌:「有金是銀,有土也是垠,有了黑土地,才能一望無垠。」這樣既學習生字,又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一舉多得。
3、不足之處(思失)
季羨林先生的文章中一些句子,和學生平時接觸到的文章略有不同,學生讀來覺得有點兒拗口,學生們不管是說話還是朗讀,都有點兒緊張,語速較快,同時學生的期待感不高,我想:也許是他們缺乏自信,心理素質不高的原因吧。這就需要在今後的教學中重點培養他們的自信心,給予他們更多的鼓勵,增強他們敢於鍛煉自己的勇氣。
4、改進措施(思改)
本文語言優美,意境深遠,在後期教學中,應該加強學生的朗讀指導,要達到熟讀成誦,這樣死板板的文字才有豐富的畫面感,學生才能將自己的理解、感悟融入聲情並茂的朗讀之中。
『叄』 九年級教師教學反思
九年級教師教學反思5篇
教學反思是指教師對教育教學實踐的再認識、再思考,並以此來總結經驗教訓,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水平。那麼九年級教師教學反思怎麼寫呢?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九年級教師教學反思,希望大吵彎培家喜歡!
九年級教師教學反思篇1
去年擔任九年級的語文老師,暑假的時候心裡盤算學校應該會繼續讓我教九年級的語文。沒有料到的是新學年分到了八年級1班,重新做一名八年級語文老師。
八年級的學生,沒有七年級學生那麼活潑,沒有九年級學生那麼沉穩。八年級學生的優點,是思想很活躍,上課氣氛很好。對於初中語文的學習,有了一定的積累。
八年級部編版語文教材,有了輕微的變化,增加了第五課《國行公祭,為佑世界和平》第六單元《孟子》也從兩章變成三章。經過九年級復習,我對語文考試的重點和難點也有一定了解,教法上面更加細致。首先,在語文基礎知識方面,增加了每課的生字,生詞,多音字,成語等的積累。基本上是每一篇文章的教學中都給學生深入一些文學常識。其次,針對每個單元素材教材的研究上,也比往年有了深刻的理解。更加註意到記敘文與說明文教法上的不同之處。此外,在課外名著閱讀上面,收集一些資料對學生進行閱讀課的開展,幫助學生課下多讀書,讀好書,愛讀書。最後,關於語文的備課和講課上面還是有一些迷茫。對於教材,自身理解、解讀並不到位。個人思考太少,更不具備研究的能力,處於升唯一種模仿名師為主的模式。還是應該自己多讀專業書籍,尋求一條適合自己的明確的的備課之路。
本次考試,比六班鬧激差了很多,個人反思覺得最後復習階段不夠細致。學校少了一次月考,應該抽空自己考。考試可以鍛煉學生思維,只是單純做題講題並不能深刻理解。今後,每一單元結束後都應該給學生進行測試,改變之前單純的聽寫默寫,加大難度。還有一點需要特別注意:自己今後更要自己多做題,研究題型。
這是我愛人寫的,她是一名語文老師,卻不愛寫文章,我也多次建議她多讀書、多寫作,她以照顧孩子累、沒時間等緣由置之不理,直到現在她竟然主動的來寫教學反思,這就是進步啊,我很開心,我相信,這將是她教學生涯的轉折點。因為我們都知道,善於總結和反思的人是進步最快的,不管是老師還是學生,或是企業老闆或者企業員工,都是這樣的。
要知道,每一顆鑽石在被發現前,都要經受埋藏塵埃的寂寞時光。
耐心和積累,是實現理想的前提,只要認定了自己奮斗的目標,努力堅持下去,總會取得屬於自己的一番成績。畢淑敏曾說:「每一顆鑽石在被發現前,都要經受埋藏塵埃的寂寞時光。」保持等待與希望,總有一天,埋得再深的鑽石,也會被發掘。
九年級教師教學反思篇2
據了解,對已經在學生學習困難形成的原因,大多數教師都歸因已經在學科內容難、學生素質差、家庭教育環境不良等教師以外的因素。只有極少數教師認為是自己教得不好。而學生卻認為,自己學習有困難,大約三分之一的原因在已經在教師的教學和管理。有人更是提出這樣的觀點,沒有教不會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
這些充分表明,老師在學生學習困難形成過程中是有一定責任的。所以作為老師,應該深入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從而減少學生學習困難的產生。在數學教學中,反思是發現問題的源泉,是優化教學設計、提高教學質量的好方法,是促進認識升華的可靠途徑。我國古代的先哲孔子曾經說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國外的學者也對反思的重要性作過闡述。
如荷蘭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曾說:反思是重要的數學活動,它是數學活動的核心和動力。美國的波斯納指出教師的成長=經驗+反思。可以說,沒有反思的經驗只是狹隘的經驗,至多是膚淺的認識。反思可以使存在的問題得到整改,發現的問題及時探究,積累的經驗升華為理論。反思還能提高數學意識,優化思維品質。那麼課後我們應該反思些什麼呢?以下就談談我的一些看法,供各位同行參考:
一、反思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指在該節課學生需要理解的概念、掌握的方法、熟悉的技巧、領會的數學思想等,是教師進一步教學的基礎和前提,是學生提高自身綜合能力的必具條件。教師反思教學目標,實際就是要通過反思教學過程真正弄清楚學生到底有沒有理解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定理的前提和結論;會不會靈活運用定理解題,定理本身包含的思想方法、定理的適用范圍如何、本節課所要掌握的基本方法是否已經掌握等。要知道這一切,首先我們必須留意學生在課堂上的一舉一動。如果上課學生精力集中、反映積極、動作迅速、心情愉快等,則意味著學生態度熱情、主動參與、學有所得、學有所樂。
如果上課學生無精打采、置若罔聞、拖拉疲塌、焦頭爛額等則意味著課堂氣氛沉悶、學生積極性不高、學習很吃力,效果欠佳。其次檢查學生做課堂練習的情況。若多數同學能在規定的時間里正確完成規定的題目,則教學目標可以說基本達到;若多數同學遲遲動不了筆或只能做題目的某些步驟或即使做了也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則說明學生對本節內容沒有真正弄懂,知識技能沒有過關。再次是批閱學生課後作業情況。如果學生做題思路清晰、推理有據、定理公式運用得當、計算準確、步驟有詳有略,說明學生已掌握了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思維方法。相反如果學生做題顛三倒四、亂套公式、亂用定理、計算錯誤不斷等說明學生基礎知識不過關、技能不過關。通過以上一系列的方法手段,找出問題所在,思考補救的措施。該補充的就一定要補充,該糾正的錯誤一定要糾正;該集體強調的一定要集體強調,該個別輔導的就要個別輔導。將當堂課內容補起來,以便進行下面的學習。
二、反思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是為完成教學任務、達到教學目標所採取的措施手段及所藉助的輔助工具。俗話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教學方法的選擇,取決已經在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通常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我們可以採用講授式、啟發式、發現式、問題式等教學方法,也可以利用掛圖、模型、實物、小黑板、多媒體課件等輔助教學。反思教學方法,首先要根據學生在當堂課的表現,從他們學習中最吃力、最不易理解、最不易掌握的地方突破,從他們最無聊、最無味的地方入手,從他們容易忽略卻很富有教學價值的地方拓展。其次教師要尋求最利已經在學生接受、學生也最樂已經在接受、最利已經在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最利已經在培養學生科學的創造性、最利已經在學生各方面協調發展的最佳教學形式。
如果課題引入得太平淡,激不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給學生講解數學家的成長歷程、新奇的數學問題、身邊的數學問題等;如果是定理公式的推導證明僅僅限已經在教材、學生不好理解,可以挖掘新意改變策略,以充實的內容、淺顯易懂、循序漸進的形式滿足同學們的求知慾,同時激發其科學知識的創造性;如果是例題習題的處理缺乏深度,學生不好掌握,可以層層深入、舉一反三,在同學們掌握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前提下盡量培養他們的集中思維和發散思維。只要我們善已經在觀察、善已經在思考,就一定能逐步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教學質量也一定能夠提高。
三、反思教學價值。
教學價值是在教師完成教學目標,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的情況下,教學意義、思維培養、陶冶道德情操的升華,是教育教學的更高境界。有一句教育格言說得好「教育是一項事業,需要我們無私的奉獻;教育是一門科學,需要我們刻苦的鑽研;教育是一門藝術,需要我們不斷的創新。」反思教學價值,就是挖掘該節課富含的認識教育價值、情感教育價值、行為教育價值。
要知道每一種數學思想都包含著一種人生哲理,每一種解題方法都豐富著學生的價值觀和世界觀,每一點滴的數學知識都凈化著學生的心靈。只要我們細心觀察、認真分析、深入思考、努力拓展,不放過課堂教學中的蛛絲馬跡,不放過教材中的一字一句,我們一定能做到,我們也一定能做好。如分類討論的思想教學生辨證地看問題,函數的思想教學生既要注重問題的現象更要認識到問題的本質;數形結合的方法教學生認識什麼是數學美、怎樣欣賞數學美、如何運用數學美,反證法讓學生認識到解決問題不一定要正面出擊、有時側面迂迴效果更好;數學家的成長歷程可以給學生樹立榜樣、激勵學生刻苦學習;我國悠久燦爛的數學發展史可以讓學生產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激起同學們的愛國主義熱情,從而奮發讀書獻身祖國的現代化建設。
現代教育不是要教出一群書獃子,不是要教出一群高分低能兒,而是要為學生未來著想,為他們豐富多彩的人生作必要的知識准備和心理准備。知識是死的,不知道是可以從書本上學到,而能力素質卻是無形的、是無法教會的。一個人的素質決定了他的生存能力和發展前景。歸根結底,教學的價值在已經在塑造人,交給學生做人的道理,交給學生科學的思維方式和自我發展的基本素質,讓他們都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九年級教師教學反思篇3
人總是在衰老的過程中看到自己的成熟,而我,還不衰老,所以不成熟也是應該的。但是,直到現在,我認為,在作文教學中我也許還只是一個門外漢。我對我的同行經常如是說:語文這行當力,頗讓人有些手足無措的竟是作文的教學。我那樣說著的時候只是一臉的坦誠和無助。
也許,寫作就源於一種沖動吧,即是說激情是寫作的動力。激情決定了學生能否進行寫作,比如很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往往摸索到了一些學習的訣竅,如果把它表述出來與同學們交流,至少能對同學們有所啟發,對自己方法的改進也不無裨益,可真正能這樣做的僅是少數。又如我們的師父常說,老師在教授完一篇課文之後往往會又一些新的想法,或者探索,如果能把它寫下來並堅持這么做的話,一定大又長進。聽著他這般述說時,我竟又幾分驚奇,因為於我說來,上課之前倒還有著某種激情的話,一節課兩節課下來,除了偶爾瞬間的反思,大抵鬆弛÷懶散,所以一直以來我就如蝸牛的爬行。究其原因,不一定是他們不會寫,不一定是我們不會寫,而是沒有意識倒自己需要去寫,應該去寫,即沒有寫作意識。沒有意識,談何寫作的激情,寫作的沖動呢?
當務之急,是要培養一種寫作意識,或者說寫作的激情。有寫作願望,但沒有具體的生活作依託,這種激情也只是一種毫無現實根據的沖動,只有立足於現實,立足於生活,才可能產生除錦綉文章來。「文生於情,情生於哀樂,哀樂生於治亂」,一個人深入生活的程度究決定了他是否會產生寫作激情。如果魯迅先生沒有對舊生活的實際真切體驗,沒有對諸多矛盾÷弊病產生原因的苦苦探索,沒有改變這種現狀的迫切心情何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他是絕不會拿起筆來改造社會的。一切作家之所以要去深入生活,體驗生活,除了可以積累素材外,更主要的原因就是感受生活的脈搏,讓生活去碰撞,激發自己的寫作激情。
我想倒了已故語文教育家黎錦熙先生提出的作文教學的觀點「日札優於作文」,日札就是修養日記和讀書札記。我的語文老師歷來推崇周記(或者日記)可以理解為是它的一種變式,我們似乎也需要這樣的理論支撐。我始終認為周記(或者日記)應該成為學生嘗試各種敘述的一個平台:在內容上,可無所不寫;形式上,敘述描寫抒情議論隨意選用。這種沒有精神壓力和文法顧忌的寫作一旦養成習慣,在量的不斷積累下,定會有質的飛躍。許多大文學家就都有寫日札的習慣,不但增強了筆力,還以此為素材創作了許多文學作品。
哈佛有句名言:思想決定行為,行為形成習慣,習慣形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在我們的作文教學中,應該大力提倡和督導學生不間斷地寫周記(或者日記)進行這種自由地寫作,學生會養成一種用文字來表情達意的習慣,並將有利於他們去發現和捕捉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可能引起思索或爭議的事件。有話可說,就有了寫作的沖動。剛開始嘗試著用文字表情達意時,也許不能很准確地把所想所說都准確地表達出來,這種詞不達意的現象只是因為對文字的陌生。堅持下去,待對文字熟悉了,駕輕就熟了,作文實在是一件小事。我們對作家的欽佩,很大以部分源於他們說出了或者說著我們想說的話。當表達成為一種需要,成為一種意識,如果我們學生能用自己的激情去寫作,一定也能彈奏出時代的強音。當然,這肯定需要一個艱苦卓絕的過程的蛻變,就像蛹化蝶一樣,但我們應該去期盼那些美麗的蝶的出現,那將給我們一個繽紛的世界。
我在從事初中作文教學過程中,發現學生厭煩寫作文的現象非常普遍。造成厭煩心理的原因很多,也很復雜。但分析起來,根本原因還在教師身上。教師學是否高,藝是否精,業是否有道,品是否端正,責任心是否強,往往就決定了學生的興趣和愛好的方向和程度。為此,解決學生的厭煩心理,首先要從教師入手。
(一)敬業精業,授課精彩。
要努力認真鑽研教材,設計課堂環節,力爭每一堂課都是精品。讓學生感道聽老師講析作文或課文就是一種享受,以自己全身心地投入來感染和引導學生。精湛的藝術,高尚的品格,本身就具有極強的吸引力。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在這種氛圍中逐漸萌發對文學,對寫作的興趣。
(二)教師下水,現身說法。
身教勝於言教。教師的一舉一動,比千言萬語還要有說服力和感召力。在這一點上我做的不夠好,我准備在以後的教學中彌補這一點。
(三)典型引導,正面鼓勵。
對學生要多鼓勵、多表揚,不說打擊和挫傷學生積極性、自信心的話;不做打擊和挫傷學生積極性、自信心的事。堅持多從學生的作文中找評析範文,不求完美,但求有獨到之處,力爭每學期絕大多數學生的作文都有被選做範文的機會。同時,注意在學生中培養寫作愛好者。
總之,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對語文老師的要求也更加嚴格、全面。需要教師具有豐厚的文化底蘊和良好的職業道德,更要有對教育事業、對學生赤城的愛。很難想像,一個對現實生活冷漠、對學生漠不關心的教師會寫出情真意切的作品,會培養出品格高尚具有良好素質的人才!
所以,在以後的教學中我要同學生一起練筆,這樣才能在思考中進步。
九年級教師教學反思篇4
《孔乙己》是名篇,也是熟課。本預想在兩節課內把內容處理完,上了一節課,發現預想和實際授課情況差距甚大,講完全篇,整整用了四節課時間,比原計劃多一倍的時間。原先在備課時,我是按小說的三要素著手進行設計的。上了第一課時,發現今年這一級學生的接受能力、文學底蘊等與往屆差別較大。為此,我只好完全改變了原定的教學模式。
我先從七年級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風箏》,八年級的《阿長與〈山海經〉》等入手,讓學生在熟悉的狀態中對魯迅有一個再認識,在此基礎上又講到《故鄉》,最後引到《孔乙己》。而且我還發現學生對《孔乙己》的期待遠遠高於我最初的設計,因此對初中階段魯迅所有作品的回憶,使得學生對魯迅的思想也有了較為深刻的認識,學習本文就省事多了。雖然如此,前面的復慣用了大量的課堂時間,以致於學完整篇文章耗時四課時。雖然用了四課時才搞定本文,但四節課下來,我和學生的感覺似乎都是滿滿當當的。一篇課文的學習,讓學生了解了一段歷史,一個時代;了解了魯迅的人生,了解了魯迅作品的主題與風格。學生在談本文所得時,大都感覺這篇文章值得讀,值得學,值得品味,太好了,太沉重了……值得思考的東西太多了。我想老師能做的僅限於此吧!
通過本文的教學,我認識到老師教給學生的不該僅僅是課文內所限的那些,重要的是能調動起學生思考的欲 望,探求的欲 望,這才是我們真正的成功之處!
九年級教師教學反思篇5
本周我們學習了《反比例函數》,從教學設計到課堂教學,課後仔細回味,覺得有很多值得反思的地方。
《反比例函數》是在《一次函數》的基礎上,再一次進入函數領域,是一個再認知的過程,它是初中階段三大函數之一,區別於一次函數,但又建立在一次函數之上,本章內容的學習為以後更高層次函數的學習,以及函數、方程、不等式間的關系處理奠定了基礎,在數學學習中起著承上啟下的橋梁作用。本章蘊涵的類比、建模、轉化、方程等數學思想方法,對學生觀察問題、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都是十分有益的。
備課時,我仔細研讀教材,認為本節課無論是重點和難點都是讓學生掌握反比例函數的概念,以及如何與一次函數及一次函數中的正比例函數的區別。所以,我在講授新課前安排了對「函數」、「一次函數」及「正比例函數」概念及「一次函數」和「正比例函數」一般式的復習。
設計合理的習題,立足於思維訓練。每節課每個知識點都設計了針對性的變式練習,通過練習學生的解體技巧、方法、思維都得到了訓練。在處理課堂練習時,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問題來回答,照顧了學生的個體差異,關注了學生的個性發展,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參與者、合作者、促進者。特別是在處理練習時,我還是沿用之前的方式讓學生充當老師講解自己的觀點,使我看到學生的智慧,聽到了富有思想的回答,讓人忍不住為他們鼓掌。在學習的過程中讓學生覺得數學的簡單,不僅是一種技巧,更是一種智慧,是還原數學最樸素的狀態。只有這樣,才能極大地釋放孩子的潛能。
注重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在反比例函數的性質教學時,緊緊抓住關鍵詞語,突破難點。性質強調「在同一象限內」,而我們學生往往忽略這個問題,無論是怎樣的兩點,都直接用性質,對此,採用討論的觀點,結合圖像觀察,讓學生看到理解到:在同一象限內可直接用性質,不在同一象限內,一、二象限的點的縱坐標永遠大於三、四象限內點的縱坐標。這樣,非常明了的讓學生把最容易混淆的知識分清了,突破難點的同時及時總結出這其中體現出的數學思想方法:分類討論和數形結合的思想方法。
回顧教學的過程,仍存在許多問題:
1、預見性不夠。這主要體現在知識回顧中的問題,本來打算一點而過,結果學生的回答偏離了老師的預想,老師勢必站在學生的角度給他們一一糾正,從而浪費了時間,自己對於突發事件的處理靈活性還不夠,掌控課堂的能力有待提高。
2、對學生的情感關注太少。本來想營造一種和諧的課堂氣氛,學生因為緊張回答問題不積極,不敢大膽發表自己的觀點,課堂氣氛死氣沉沉,沒有煥發出學生的激情。如果在一開始就用生動活潑激趣的語言導入課題,在教學過程中對少數同學的回答能及時給予表揚和激勵,不但能消除學生的緊張情緒,也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堅定學習的信心。
3、角色轉換不徹底。在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圍繞主題、圍繞學生提問的多,給學生提問的時間和機會很少.不能大膽放心把課堂交還給學生.
今後還需要改進的地方:
1、在上課過程中,要始終關注學生的情感。因為學生的學習是認知和情感的結合,只有給了他們情感上的極大滿足,學生才會獲得渴望成功的動力,我們的自主學習活動才能收到應有的效果。
2、不斷學習新的教育理論,不斷更新教學觀念,使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3、注意評價的多元化,全面了解學生的數學學習歷程,對數學學習的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
有反思才會有進步,作為一線的教育工作者,更應該勇於創新,積極接受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