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能力教育
1、轉變教育觀點,培養創新意識
教師觀念的轉變是實施創新教育的關鍵和前提,教師觀念不改變就不可能培養出具有創新意識的學生。首先,要認識課堂教學中教師與學生的地位和作用,教與學的關系,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學生以飽滿的熱情參與課堂教學活動。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知識不是通過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藉助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夥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構建而獲得。
因此,教師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應是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評價者,而不是知識的灌輸者,不要把教師的意識強加於學生;而學生是教學活動的參與者、探索者、合作者,學生的學習動機、情感、意志對學習效果起著決定性作用。
其次,在教學方法上也要改變傳統的注入式為啟發式、討論式、探究式,學生通過獨立思考,處理所獲起的信息,使新舊知識融合貫通,建構新的知識體系,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從中獲得成功的喜悅,滿足心裡上的需求,體現自我價值,從而進一步激發他們內在的學習動機,增加創新意識。
2、營造教學氛圍,提供創新舞台
課堂教學氛圍是師生即時心理活動的外在表現,是由師生的情緒、情感、教與學的態度、教師的威信、學生的注意力等因素共同作用下所產生的一種心理狀態。
良好的教學氛圍是由師生共同調節控制形成的,實質就是處理好師生關系、教與學的關系,真正使學生感受到他們是學習的主人,是教學成敗的關鍵,是教學效果的最終體現者。
因此,教師要善於調控課堂教學活動,為學生營造民主、平等、和諧、融合、合作、相互尊重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心情下學習,鼓勵他們大膽質疑,探討解決問題的不同方法。親其師,信其道,師生關系融洽,課堂氣氛才能活躍,只有營造良好的教學氣氛,才能為學生提供一個鍛煉創新能力的舞台。
3、訓練創新思維,培養創新能力
創新思維源於常規的思維過程,又高於常規的思維,它是指對某種事物、問題、觀點產生新的發現、新的解決方法、新的見解。它的特徵是超越或突破人們固有的認識,使人們的認識「更上一層樓」。因此,創造思維是創造能力的催化劑。提問是啟迪創造思維的有效手段。
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善於提出問題,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使學生在課堂上始終保持活躍的思維狀態。通過特定的問題使學生掌握重點,突破難點。愛因斯坦曾說:「想像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推動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
想像是指在知覺材料的基礎上,經過新的配合而創造出新形象的心理過程。通過想像可以使人們看問題能由表及裡,由現象到本質,由已知推及未知,使思維活動起質的飛躍,豐富的想像力能「撞擊」出新的「火花」。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誘發學生的想像思維。
4、掌握研究方法,提高實踐能力
科學的研究方法是實現創新能力的最有效手段,任何新的發現,新的科學成果都必須用科學的方法去研究,並在實踐中檢驗和論證。因此,教師要使學生掌握科學的探究方法,其基本程序是: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
課堂教學中主要通過實驗來訓練學生的實踐能力,盡量改變傳統的演示性實驗。驗證性實驗為探索性實驗;另外還可以向學生提供一定的背景材料、實驗用品,讓學生根據特定的背景材料提出問題,自己設計實驗方案,通過實驗進行觀察、分析、思考、討論,最後得出結論,
這樣才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協作精神和創作能力。有時實驗不一定獲得預期的效果,此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分析失敗的原因,找出影響實驗效果的因素,從中吸取教訓,重新進行實驗,直到取得滿意的效果為止。這樣不僅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而且還培養學生的耐挫能力。
5、教師應具備的能力和知識結構
現代社會,知識重量的增長及更新換代加速、新學科的涌現,促進了教學內容的更新和課程改革,呼喚著教育終身化。不斷學習成為現代人的必然要求。教師成為知識的傳授者,更要適應現代教育的發展需求,不斷學習新知識、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繼承是學習;創新也是學習。
教師要提高自學能力必須要做到:能有目的學習;能有選擇的學習;能夠獨立的學習;能在學習上進行自我調控。最終走上自主創新性學習之路,以學導學,以學導教。
同時,教師知識結構必須合理,現代社會的教師不能僅用昨天的知識,教今天的學生去適應明天的社會,作為教師除了掌握有廣博的科學文化知識,要有心理學,教育學知識,要掌握現代信息技術,才能適應現代發展的需要,才能更好地去當好先生而去教好學生。
6、利用新的信息,觸發創新靈感
現代社會,教師要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最新信息的能力。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新技術、新成果的不斷涌現,瞬息萬變的信息紛至沓來,令人目不暇接。只有不斷地獲取並儲備新信息,掌握科學發展的最新動態,才能對事物具有敏銳的洞察力,產生創新的靈感。
否則,創新將成為無水之源、無土之木。因此,要引導學生通過各種渠道獲取新信息,如:通過圖書館、電視、報紙、互聯網、社會調查等獲取信息,為創新奠定堅實的知識基礎,這樣才能在科學的高屋建瓴,運籌帷幄,駕馭科學發展的潮流,才能使創新能力結出豐碩的成果。
(1)創新能力教育擴展閱讀
實踐教學體系構建應遵循以下3條基本原則:
1、特色性原則
特色是學校生存和發展的源動力,為此,確立以素質教育為核心,技術應用能力培養為主線,應變能力培養為關鍵,產學研結合為途徑,與時俱進的人才教育培養模式這是我院實踐教學體系構建中遵循的原則。
2、實用型原則
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要充分體現專業崗位的要求,與專業崗位群發展緊密相關。以此為原則組成一個層次分明、分工明確的實踐教學體系。如實驗、實訓教學平台可分為基礎實驗技能訓練平台、專業崗位技能訓練平台、專業崗位實踐平台三大步進行構建。
3、混合型原則
混合型體現在教師類型的混合、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混合、教室與實驗室的混合等方面,淡化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專業教師與實踐指導教師、教室與實驗室的界限,打破原來按學科設置實驗室的傳統布局,對實踐教學設施進行重新整合,形成一體化混合實踐教學模式。
Ⅱ 如何培養學生科技創新能力
一、創設良好的學習情景,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一些課堂教學形式單調,內容陳舊,知識面窄,嚴重影響學生對數學的全面認識,難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創造慾望。新課標中指出,數學教學應從學生實際出發,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的問題情景。認知心理學關於學習機制的最新研究,揭示了學習主動性的本質是認識主體的主動建構。只有當學生認識主體意識是影響和決定學習成敗的時候,主動建構才有可能實現。從認識論意義上看,知識總是情景化的,而且在非概念水平上,活動和感知比概念更重要,因此,只有將認識主體置於飽含吸引力和內驅力的問題情景中學習,才能促進認識主體的主動發展。 二、鼓勵學生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利於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 在教學過程中,解決教學問題的關鍵是教育內部的革新、教育觀念的更新和教學方法的創新。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助與共同發展的過程。弗萊登塔爾曾經說:「學一個活動最好的方法就是做。」學生的學習只有通過自身的探索活動才可能是有效的,而有效的數學學習過程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不是被動吸收、反復練習和強化記憶的過程,而是一個以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為基礎,通過個體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主動建構意義的過程。 三、注重開放題的教學,提高創新能力 沿襲已久的教育內容和方法不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數學作為一門思維性極強的基礎學科,在培養學生創新思維方面有其得天獨厚的條件,而開放題的教學,又可充分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尤其對學生思維變通性、創造性的訓練提出了新的更多的可能性。所以,在開放題的教學中,選用的問題既要有一定的難度,又要讓大多數學生能接受,既要隱含創新因素,又要留有讓學生可以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充分施展他們聰明才智的餘地。如:開展調查本校學生課外活動的情況,面對這個比較復雜的課題,一定要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進行充分的探索和交流。 四、尊重學生個體差異,實施分層教學,開展積極評價 美國心理學家華萊士指出,學生本身的個體差異、教師素質的個體差異,在教學過程中,將影響學生創造能力、創造性人格的培養。因此,教師在調控教學內容時,必須在知識的深度和廣度上分層次教學,盡可能地採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指導策略;在教學評價上要承認學生的個體差異,對不同程度、不同性格的學生提出不同的學習要求。
Ⅲ 在中職德育課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21世紀是一個以信息為代表的高科技時代,高科技在生產和生活中的運用,不僅提高了生產率,節省了人力資源,同時也加大了國家間的人才競爭。在這種形勢下,對人才培養就有了不同於以往的新的要求。職高生畢業後大多就業於企業的一線,是主要的勞動力,所以在高中時期不僅要關注他們知識的掌握,更要關注他們能力的培養,尤其是創新能力的培養。如何對中職學生進行創新教育,是擺在中職德育課老師面前的一個新課題。
一、創新教育與中職德育教育的關系
中職德育教育的目的是對中職學生進行系統的公民品德教育和馬克思主義常識教育,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政治方向,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在所有的學科教學中,思想政治教育佔有首要地位,對其他學科起方向性作用。具體表現在:
1、動力作用
思想政治素質對其他素質起著統帥作用,規定著其他素質的性質和方向。因此,讓學生具有堅定的政治信念是中職德育教育的首要內容。具有愛國主義、社會主義、集體主義等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人,就能充分激發自身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進而不斷進取、不斷創新;沒有堅定的政治信念的人,是難以有真正的創新精神的。
2、導向作用
科學的人生觀、價值觀塑造的良好的思想道德,對人生的選擇和發展起著指導作用,它指引著人們前進的方向。沒有良好的思想素質的引導,創新就失去了正確的方向。一個人縱然才高八斗,也未必能夠對社會做貢獻。
3、保障作用
創新教育的核心是創新人格,而創新人格的教育與培養離不開思想政治教育,離不開科學的人生觀、價值觀的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中職德育教育是人們進行創新不可缺少的條件和保障。
二、中職德育課實施創新教育的途徑
1、教學手段的創新
傳統的中職德育課教學所依賴的教學手段是課本、教參、小黑板、練習冊,其他的教學手段很少在中職德育課堂中出現,這嚴重束縛了學生的創新行為。而有助於學生的創新行為的創新教學手段是:
(1)幽默
教學幽默的基本特徵之一就是趣味性,它與學生的學習興趣密切相關。在中職德育課中巧妙地使用幽默技巧就會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思維,使枯燥乏味的學習變成一種精神享受。如在講述我國農村生產力落後狀況時,把農民比喻為「1007部隊」,「1」是一條扁擔,「00」是兩只水桶,「7」是一把鋤頭。這一比喻形象地揭示出我國在過去幾十年裡農民落後的生產狀況。這樣的幽默教師信手拈來,妙趣橫生,既可獲得良好的幽默效果,又能喚起學生一連串的想像,促使學生去探索,激發起學習的興趣,開拓他們的創新思維。
(2)音樂
用音樂導入新課,使學生產生耳目一新的感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迅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講授「事物是普遍聯系」時,先播放音樂《說句心裡話》,接著讓學生思考並回答;作為軍人的我為什麼還要想家?我為什麼還要出來當兵?我和媽媽、他之間,家與國之間存在怎樣的關系?通過導入和歸納,激發學生的興趣。
中職德育課講述的概念、原理一般比較抽象、枯燥,學生往往對教師在理論上的講解不感興趣,因此在理論講解時藉助於音樂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加深學生對理論的理解。如在講「一切事物都是變化發展的」時播放音樂《山不轉水轉》。通俗的歌曲育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使枯燥乏味的哲學原理變得形象生動。
(3)電教媒體
現代教學論認為:學生對知識理解是建立在對客觀事物感知基礎上。教學中運用富有直觀性的電教媒體有助於吸引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生創新意識,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如在講「我愛我家」時通過Flash影片《結婚好還是不結婚好》來闡述一個簡單的道理「家,其實就是責任,就是付出」。
(4)、寓言、典故
中職德育課的許多觀點深奧抽象,而寓言典故則具有具體形象、生動有趣的特點,在剖析觀點時,適當地引用一些寓言典故,能使枯燥內容具體化、形象化、通俗化、趣味化做到寓教於樂。如:用「拔苗助長」的寓言說明客觀規律性和主觀能動性關系;用「塞翁失馬」的典故說明矛盾雙方相互轉化的原理;用「五十步笑百步」、「愚人吃餅」說明量變和質變辨證關系原理等等,使學生的思維活躍,讓課堂教學生動有趣。
2、教學方法的創新
(1)創設情境法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在真實的情境下進行學習,可以使學習者利用自己原有的認知結構中的有關經驗去「同化」和「順應」當前學習的新知識,從而賦予新知識以某種意義。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是提高中職德育課教學實效的重要途徑。情因境生,境為情設,境與情和諧統一方為情境。在適合的學習主題上,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去創造一個與知識相遇的真實情境,使他們在情境中利用自己已有的經驗,在對知識的理解和創造中尋求自身的發展。如在講「求職面視」時,分別讓不同的學生扮演求職者和面試官,通過角色的相互體驗,激發學生學習和創新的慾望。
(2)發現問題法
「學成於思,思起於疑」。傳統的中職德育課教學也強調質疑,而那往往是在情境之後。在創新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利用書本及教師提供的素材和信息,根據自己的程度、自己的意願去選擇學習的具體內容,以不同視角去探究學習內容。如在《實踐與認識的關系》框題,有的學生只把感興趣的「實踐是認識的來源」這一部分作為重點學習內容,而有的則把「實踐是認識的動力」作為主攻方向。
(3)讓學生講課法
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提前預習新課,讓學生在課堂中充當教師角色,引導其他學生進行學習。這種教學活動使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都得到了發揮,而且培養了他們的競爭意識。在《民法的基本原則》一課,讓學生輪流擔當教師角色,他們課前認真預習,虛心向老師請教,准備充分後,走向講台,接受學生的提問,解答學生的疑問。這種教學方法不僅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當然,創新的教學方法還有許許多多,而且,隨著教學理論的發展和教學實踐的積累,還會陸續創造出許多新的教學方法,希望這些創新教育能在教育的實踐中得到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