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藤蘿瀑布教學反思
第一次接觸《紫藤蘿瀑布》是高考試卷,文章給我的第一印象是行文很美,屬於修身養性之篇。一看後面的題目,難度不小。感覺學生很難理解宗璞在文中表達的情感。時隔八年,我第二次見到這篇文章,自己已轉型當上了正式的初一語文教師,重新拿來仔細品讀,文質兼美,的確是篇好文章。我請教了姜寶華、陳建鵬、王斌、張延玲等老師,她們都耐心地幫我出主意,主要就教材分析及課堂設計方面。大家的統一口徑就是文章不是很好講。我就想再難的文章如果缺少學生的獨立閱讀、獨立思考、獨立理解,老師的講解都只能是抓標不抓本,我必須在教學突破口、問題設計和教學思路上下功夫!
本單元中《在山的'那邊》和《走一步,再走一步》這兩課的教學我自認為上得比較細致到位,而本文的難度應該是介於二者之間,於是決定不妨讓學生多讀、多想,老師少說,我想我先要找好符合初一學生認知規律的突破口,於是我決定從他們比較熟悉的修辭及寫作手法入手,這不是「走一步再走一步」嗎?正好還可以溫故知新,這不就是「探究」的開始嗎?。課堂上,我們更多的時候,需要的是「調動」學生學以致用!
記得去年豐際萍老師來我校視導評課時,提出教師一定要作為一個「學習者」出現在課堂上,面對文本,教師必須有一種「初讀」時的新鮮感。只有這樣,才能容許學生的閱讀活動作為一種「真實的閱讀」來發生,而不是教學程序的一個點綴。教師只有是「學習者」、「初讀者」,才會遭遇真問題,在問題面前發愁傷腦筋,從而為學生提供切實的幫助。在整堂課中,我一直就站在學生的身邊,他們不時地提醒我,他們所在的位置在哪裡,我鼓勵他們一小步一小步地往前走。比如今天在課堂上周子煜提到的通感,便是活學活用,因為我頭一天剛給學生們講了這一不常見的修辭手法。那一刻,我感到很欣慰,為了學生這丁點的進步。我用《在山的那邊》中的原句修辭,引導學生怎樣去分析《紫藤蘿瀑布》中的修辭,讓他們體會到知識的前勾後連。另外我進行了文本拓展,設計了兩個仿寫訓練,教給他們答題的方法,我先做示範,然後讓他們模仿學習。因為學生們仍需對付考試!為了突出我們語文閱讀與寫作相結合,我課堂最後設計一個練筆環節,並且要求學生必須用上今天課堂上學到的修辭及寫作手法(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通過梅花、竹子、松樹等圖片的戰士,很好得調動了學生們的想像力,他們等著躍躍欲試站起來口頭作文,但很遺憾,下課時間到了。
雖然課上得不是很流暢,但我覺得在今後的課堂中我不時變換教學方法,我將與我的學生走得更加和諧堅定!
王瑞華老師給我的課做了點評,在這里我只講自己需要改進的地方:第一、作為散文,讓學生讀得偏少。第二、小組合作的利用還沒發揮到極致。課堂缺少小組之間的碰撞,沒有真正完全地動起來。第三、個別環節(比如檢查字詞預習最好放在前面剛開始上課)安排不是很科學。
張國忠局長也實在地點評了這堂課,我也只說說自己有待改進的方面:第一:課堂用威靈頓將軍的故事導入不錯,但沒岔開去,完全可以隨著學生的感悟,拓開去談「萬物都可以給人啟迪」,建議進一步把握教育機智,及時的進行點撥。第二、課堂上學生的。在課堂上老師一定不能說「給大家幾分鍾,完成──」第三、合理科學地用好工具書。第四、關注到每一位學生,老師在教室的巡迴務必轉到四個角。第五、因材施教,鑒於孩子不同的個性,允許學生保持沉默。第六、語文課堂一定是打開的。
盡管算是有了點教學經驗的老師,但我深知,自己跟優秀教師的差距,學海無涯,教海更無涯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