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P教學
『壹』 多媒體教室的教學應用模式
我國九年制義務教育是最基層的學校,師范大學的畢業生往往是基層教育戰線的主力軍。由於近年來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各級政府對教育的重視,已經使全國大部分中小學都有了很好的硬體設備,尤其是計算機和網路設備。因此,提出基於多媒體教室的教學應用模式具有普遍意義。
人類長期以來用紙作為主要介質,來承載和傳播知識。到了近代,廣播、電視、錄音設備、錄像設備等陸續有了它們的教學應用模式,這些介質作為知識傳播的媒介,由於它們的傳播的單向性特點,被人們稱之為線性媒體。
到了現代,計算機和計算機網路作為一種新的傳播知識的媒體,它不僅可以同時傳播文字、聲音、圖片和視頻等各種形式的信息,還可以用非線性的方式來和用戶進行實時、非實時地交互,帶來了一種知識傳播方式的革命。這種技術也正在深刻地影響著我國的教育模式,正帶來一場教育模式上的巨大變革。
多媒體教室的教學應用模式,是在可以從網路上獲得信息的教室條件下進行的。
一、需要的設備和資源
1.設備
學校至少要有一個多媒體教室,教室里至少有一台接入了網際網路的計算機。條件較好的學校,用多媒體投影設備向學生展示來自計算機和網路的信息。但是我國廣大農村學校,還有部分多媒體教室使用電視機向學生展示來自計算機和網路的信息。
我國農村遠程教育工程為小學配置了如下的硬體設備條件,具有多媒體教室的教學應用模式的典型性,下面簡單介紹它的硬體設備和資源。
在室外的接收天線通過功分器與衛星接收器和計算機相連;衛星接收的信息中的IP信息被接收卡接收和解碼,然後通過控制面板在顯示器或者電視機中顯示,有投影機的教室可以通過投影,在大屏幕上顯示;衛星接收的電視信號則通過數字衛星接收機的接收和解碼,在控制面板的指令下,採用相應的電視或投影顯示;DVD機通過控制面板,在計算機或大屏幕上顯示。從圖11-1中可以看到,在多媒體教室中,「中控台」是中樞,所有信號通過它來控制。
圖11-1 接入網際網路的多媒體教室
2.資源
遠程教育衛星資源共分四大類:電視類節目、語音廣播類節目、IP數據廣播節目和VBI數據廣播節目。
(1)電視、語音類節目 這是我國開展遠程教育最早所採用的節目形式,我國的廣播電視大學就是採用這種節目資源類型向全國各級電大發送教學資源信息,培養了大量的祖國建設人才。在20世紀80年代,在我國網路技術和數字技術發展還不很發達的時期,電視類節目、語音類節目是我國遠程教育資源發送的僅有節目形式,這兩種節目形式也是廣大受眾所熟悉的。因為廣播、電視已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學習、娛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VBI數據廣播節目 電視VBI數據類節目又稱VBI數據類節目或VBI節目。
進入20世紀90年代,隨著網路技術和數字技術的發展,進而增加了網路數據類節目和電視VBI數據類節目。
人們將計算機中各種格式的圖文數據插入到廣播電視節目的製作中,讓這些數據隨正常的電視節目一起播出,用戶端把接收的信號直接送給電視機,還原為常規廣播電視節目的一種廣播形式。同時它也可以把接收的信號直接送給具有VBI信號解碼功能的計算機(內有VBI數據接收卡),獲得VBI的圖文數據。
(3)衛星IP數據資源 在20世紀90年代後期,隨著數字壓縮演算法的不斷改進和網路技術的迅猛發展,IP數據廣播形式應運而生。IP數據廣播形式的出現以及衛星IP數據廣播的幾大優勢特點,帶來了衛星遠程教育的大發展。
衛星IP數據廣播是通過UDP協議將遠程教育資源數據打包送上衛星,每個數據包都有自己相應的PID碼(PID碼是英文Packet Identifier的簡稱,在這里是包識別碼的意思),衛星轉發器將接收到的數據包信息電波中繼轉發至地面接收端。接收端使用插有衛星IP數據接收卡的多媒體計算機和相應的接收軟體即可接收下載衛星IP數據廣播節目。
遠程教育衛星資源的節目內容包括中小學基礎教育節目資源和高等教育類課件節目等,如圖11-2所示。
圖11-2 我國農村遠程教育衛星IP資源
二、教學應用模式——授導型教學
1.授導型教學模式概念
講授法主要藉助教師口頭言語來呈現知識,闡明、分析其聯系,其操作簡單、應用廣泛。講授教學之所以盛行不衰,除歷史原因外,還在於講授為主的知識傳授方法具有高效率和經濟性的特點。但是隨著教育改革的推進,單一講授教學方法的不足日益明顯,在這里我們介紹「授導型教學」這個概念,這種教學模式對傳統的講授型教學模式加以優化、創新,符合新課程改革的要求。
授導型教學是指在課堂教學中以講解、演示、操練及練習、自主學習、小組討論、合作學習、問題化學習等方法綜合運用的課堂教學形式。
2.授導型教學的資源應用模式(圖11-3)
利用多媒體資源豐富的表現力,作為新課引入的工具。多媒體技術使得知識內容可以通過文本、圖形、圖像、動畫、聲音、影像等各種單一形式或者是幾種形式的組合來表現,從而使得知識內容豐富多彩。多媒體技術的運用,能夠刺激多種感覺器官,有利於學生對所學知識在直觀、生動感知的基礎上產生學習興趣,並增強學生進行聯想的線索。
多媒體是一種良好的知識組織工具,適合幫助學生形成新的概念。與傳統知識組織的線性特徵相比,計算機多媒體和網路技術所提供的非線性網狀的信息結構,通過超文本、超媒體技術,這種知識的組織方式更符合人類的思維方式(聯想),使得學生在學習中的聯想由虛幻的間接過度變為現實的直接鏈接。
多媒體技術不僅具有模擬性,且可生動直觀地展示原來無法直接展示的東西,具有交互性。不僅可以幫助教師擺脫傳統的被動的注入式的教學方式,而且這種教學模式能為學習者提供圖文音像並茂,豐富多彩的互動式人機界面,為學習者探索和發現知識創造有利條件。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習者可以主動建構知識的意義,實現自己獲取知識甚至自我創造新的知識。學生可通過網路通訊技術與同伴、專家及其他讀者合作,發布作品並進行交流。
多媒體可以為教師提供良好的總結工具。我們熟知的計算機管理教學(CMI)包括計算機化測試與評分、學習問題診斷、學習任務分配等功能。
多媒體技術,特別是計算機網路技術,可提供給學習者虛擬化的環境,可以作為學生應用知識的工具。虛擬教學環境有虛擬教室、虛擬實驗室、虛擬校園、虛擬學社、虛擬圖書館等。虛擬現實技術能使學生猶如身在真實環境當中一般的感受。虛擬技術對於那些危險程度大(如易爆化學物品的研製)、宏觀宇宙(如銀河星系的構成)、微觀世界(如DNA分子的復制)等知識和技能的學習有著巨大的現實意義。
圖11-3 授導型教學模式中多媒體資源的應用模式圖
三、授導型教學案例設計模式
1.學習者特徵分析
一般來說,在進行教案設計之前,教師要做學習者特徵的分析。主要從學習者的學習准備和學習風格兩方面來分析。
(1)學習准備 學習准備是指學習者在從事新的學習時,原有的知識水平或原有的心理發展水平對新的學習的適應性。
對學習者學習准備的分析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一般特徵,二是初始能力。
①一般特徵。學習者一般特徵指對學習者從事學習產生影響的心理、生理和社會的特點,包括學生的年齡、性別、年級水平、認知成熟度、智能、學習動機、個人對學習的期望、生活經驗、經濟、文化、社會背景等因素。它們與具體學科內容雖無直接聯系,但影響教學設計者對學習內容的選擇和組織、影響教學方法、教學媒體和教學組織形式的選擇與運用。
②初始能力。初始能力是指學生在學習某一特定的學科內容時,已經具備的有關知識與技能的基礎,以及他們對這些學習內容的認識和態度。態度是指通過學習形成的影響一個人對特定對象作出行為選擇的有組織的內部准備狀態。技能是掌握並能運用專門技術的能力。初始能力分析的內容包括:①預備技能的分析,即了解學習者是否具備了進行新的學習所必須掌握的知識與技能,這是從事新學習的基礎。②目標技能分析,在從事新的學習之前,了解學生對目標技能掌握情況的調查工作就是目標技能分析。③學習態度分析,如了解學生對將要學習的內容有無興趣、對這門學科是否存在著偏見和誤解、有沒有畏難情緒等都是學習態度分析的內容。
(2)學習風格 學習風格是由美國學者哈伯特塞倫於1954年首次提出的。學習風格一經提出,便引起教學心理學、學習理論和教學論工作者的廣泛關注,並成為一個重要的課題,被譽為「現代教學的真正基礎」。學習風格的定義頗多,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對學習風格的本質的解釋基本上是相同的,即認為學習風格是學習者持續一貫的帶有個性特徵的學習方式和學習傾向,都強調學生喜歡的或經常使用的學習策略、學習方式或傾向在學習風格中的核心地位;都強調學習風格具有穩定性,很少因學習內容、學習情況等因素的改變而變化;都認為學習風格具有個別差異和獨特性。
2.信息化教案設計建議
標題__________
一、學科領域
介紹本教案所適用范圍的學科領域。如果在教案中涉及多個學科,建議不要超過4門。
二、適用年級
介紹本教案所適用的學生年級,建議不要跨度過大。
三、教學/學習內容概述
在此處對學習內容進行簡要的概述,如果涉及角色扮演等,還應該在此處設置情境。
四、學習目標/學習成果
先要寫上一兩句話,概述一下學生通過此次學習將會獲得或學到什麼。然後清晰明了地描述學習者行為的最終結果可以是:
學到了一系列知識;
解答了一系列問題;
培養了高級思維能力和信息處理能力;
總結了所創建的事物的特徵;
闡明了自己的立場並進行了說明;
進行了具有創意的工作;
……
五、學習過程
介紹學習者完成任務應遵循的步驟。這一部分是教案的關鍵所在。一定要使用這些步驟簡明清晰。你還可以在此處為學生提供一些建議,以幫助他們組織所收集的信息或發展高級思維能力。「建議」可以採用由復選框組成的問卷形式,其中的問題旨在分析信息或提請對要考慮的事物的注意。如果有必要,可以在此考慮對不同層次學生的個別化教學問題。
(1)第一步
(2)第二步
(3)……
六、所需材料及資源
利用這一部分介紹學習者可以用於完成任務的材料或參考網址(建議在每個網址後寫上一句話,簡要介紹通過該網址可以獲得的信息)。
七、評價方法或工具
創建量規、自我評價表或其他評價工具,以便學生可以知道將如何評價他們。
四、小結
1.重視教學設計
有了接入網際網路的計算機多媒體教室和選擇了合適的教學資源以後,教師在備課方面要注意理解課程的要求,仔細鑽研教材,除了要明確教學的知識、能力目標以外,還要制定情感、策略、文化等有關目標,找出重點、難點。只有在對教材本身的教學目標非常明確的情況下,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資源在教育、教學中的作用。教師對教材理解得越深刻,對資源的使用就會越有效。可以說,教師對教材的理解是使用好軟硬體資源的前提條件和必要基礎。
教學的對象是學生,教師在備課時要准確了解學生的知識背景,這主要包括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具體地說,就是學生在學習某一知識之前,已經學習過了哪些知識,他們掌握的情況如何;在引入新知識之前,還應該補充哪些知識;有沒有情況比較特殊的學生,如插班的特教生等等。還要了解學生的興趣、需要、思想狀況,智力發展水平,學習習慣等。要對教學中學生有可能遇到的學習困難和障礙心中有數,為有針對性地開展課堂教學打好基礎。
教師要在課前大量地、深入地瀏覽和選擇多媒體資源,確定資源的課堂應用方式。無論是視頻、音頻、動畫、課件,還是智力游戲等,都是輔助教學的手段。哪些資源以播放為主,哪些資源應該讓學生同步參與等,教師都要在備課時進行設計,盡量做到對多媒體資源的最佳使用。
在理解課程要求、分析了學生特徵、選擇了媒體資源以後,就要設計教學活動了。要根據教學活動的內容來確定合適的教學活動形式,並寫出詳細的教學設計方案,為上好一節課作充分的准備。
2.靈活、合理地組織教學活動
利用多媒體資源的優勢,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共同參與各種學習活動,一起思考,形成互動。合理分配各教學環節的時間,既要對教學要點進行適當的解釋和強化,保證學生在充分體驗、消化和實踐的基礎上掌握這些知識,又要兼顧練習、作業和評價等教學環節的完整性。
注意實施新課程標准中強調的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主動適應新課程。設計豐富多彩的學習活動,重視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習,鼓勵學生對知識的探究和實際應用。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具,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積極性、創造性,要求或指導學生自己選擇或製作學具,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應用知識的能力等。
針對具體的學習內容,布置有一定挑戰性或開放性的課堂或課後作業,作業的形式要多樣,可以學生獨立作業,也可以合作完成。鼓勵學生的自我恰當評價,指導學生正確進行相互評價。還有重視知識的復習和擴充,要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進行有針對性地個別輔導,尤其是對學有餘力的學生的個別指導。
3.認真上課並做好課後總結
上課的過程一般都不會是原封不動地執行自己已經設計好的各種活動的過程,而應該是一個根據自己的教學設計和學生們的課堂表現,靈活調整自己的教學活動的過程。
教師要在教與學的互動中認真觀察學生,尊重學生的體驗,促使他們自主學習。指導學生合理把握自己的學習進度。既要重視對學生的學習方法進行指導,又要對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進行具體的知識環節上的輔導。教師要在宏觀上調控教與學的進度,既照顧全體,又兼顧個別;在微觀上調控媒體的靈活使用和學生的個別化學習進程。同時,既要按照備課時設計的評價方式,又要結合上課時學生的表現,及時調整評價方式。選擇了恰當的評價方式,給了學生恰當的評價,尤其是鼓勵性評價,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好的學習效果。
『貳』 求一篇計算機畢業論文(5000字)
論信息時代的學校網路教學
摘要:本文從信息時代對人才素質結構的要求、網路及網路教學的特點出發,分析了學校開展網路教學的重要意義;分析了網路教學的開展給學校教學帶來的新變化、新特點;最後提出了目前開展網路教學的迫切需要關注的幾個問題。
關鍵詞:信息時代,學校教學,網路,網路教學,課堂教學
有人說,多媒體與信息高速公路是推動人類進入信息時代的兩個技術杠桿。網路的發展,尤其是國際互聯網的出現將信息時代的社會細胞(多媒體計算機和掌握了計算機技術的人)連成了一體,實現了人類智慧的連網,並由此創造出全新的網路文化。
不少學校順應時代需要建設了校園網,並連入了互聯網,開始了網路教學的嘗試。開展網路教學有何意義?它對學校教學將會帶來什麼影響?當前開展網路教學應注意些什麼?本文想就這些問題作初步的探討。
一、 開展網路教學是學校教育面臨信息時代的必然選擇
教育是一個產業,其產品的好壞需要社會的檢驗。我們不能脫離社會大環境來討論人才的素質結構及其培養模式。同樣,網路教學是信息時代的產物,我們對網路教學的討論也必須從信息時代的特點談起。
信息時代特點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
1、"知識膨脹",信息量大;
2、知識更新速度快;
3、人才競爭激烈。
這對信息社會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具有發散性思維、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即具備高度創新能力的創造型人才,而不應當是只接受知識、只會記憶和背誦前人經驗、不善於創新也不敢於創新的知識型人才。
其實,創新是任何時代、任何國度、任何民族"進步的靈魂",在信息時代,由於競爭的激烈,對人才的創新素質的要求顯的猶為迫切。
2、培養的人才要學會認知,具有信息的獲取、分析和加工的能力,即信息能力。這是信息社會所需人才的最重要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素質。
信息社會知識多、更新快,學習者必須"有選擇地學、不斷地學",想從老師那裡學點知識以"一勞永逸"已經不可能了。"授之魚,不如授之以漁",明智的選擇應該讓學生學會如何學習,學會如何在信息的海洋中尋覓到自己需要的知識,如何利用各種認知手段以不斷獲得新知,使自己與時代同步。
3、具備完善的終身教育體系。
信息的高速更新,一方面需要學習者學會認知,另一方面需要社會構建完善、方便的終身教育體系,使人們可以不受時空限制自由的接受教育、進行知識更新。
4、教育要大幅度地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益。
同樣由於信息之多、更新之快、人才競爭之激烈,對教育除了有人才素質結構的要求以外,還要求其內容科學、方法優化,使學習者可以優質、高效地接受教育。
綜上所述,信息時代一方面對教育的產品即人才的素質結構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另一方面對教育的水平及受教育的機會和方便程度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為計算機和網路,我們步入信息社會,同時,計算機和網路也為信息時代的教育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寬頻網路與伺服器及多媒體計算機相連,具有以下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