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教育 » 教育類書籍讀書筆記

教育類書籍讀書筆記

發布時間: 2024-02-26 18:50:46

A. 教育書籍讀書筆記

教育書籍讀書筆記(精選8篇)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是時候寫一篇讀書筆記好好記錄一下了。可是讀書筆記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整理的教育書籍讀書筆記(精選8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教育書籍讀書筆記1

假期,學校布置了讀書談體會,粗略瀏覽推薦書目,專心閱讀教育專著《《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教育的55個細節》、《愛的教育》等,邊看邊與平時教育相比較,有了感觸,有了共鳴。這些書在教我們如何當一個好老師的同時,也教會了我們如何做人。

一、做一個不斷進取的教師

海納百川,才有了大海的浩瀚無邊。一個真正優秀的教師,就應該是一個不斷進取的教師,向前輩學習,向優秀者學習,甚至向我們的學生學習。「教育在歷史上第一次在為不可知的未來服務,教師和學生間的代溝從來沒有像今天那麼大,教師第一次不得不拋去因經驗豐富而擺出的架子,虛心向孩子學。這是我們怕見到而不得不見到的一幅圖景,教師此時有一桶水也是不夠用的」。

面對我們的學生,面對他們突然冒出的新花樣、新想法,我們常常會發出感嘆:現在的學生啊,我們常常有無所適從的感覺。這時,你的腦海里應敲響警鍾:你已經落後於你的學生了。在教育新形勢下,做一個與時俱進的教者,學習是唯一的途徑:學習,學習,再學習;以平常的心態對待學習,不急功近利,不心浮氣躁;從錯誤中學習,在合作中學習,在探究中學習。

二、做一個寬容的智者

在《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中有一條就是寬容在《中國教師缺什麼》一書中有這樣一句話我很欣賞:土地寬容了種子,才擁有了收獲;大海寬容了江河,才擁有了浩瀚;天空寬容了雲霞,才擁有了神采;人生寬容了遺憾,才擁有了未來。寬容意味著承認兒童的差異,承認兒童的未完成狀態。

教育應從寬容開始,寬容地對待自己的學生,你會得到退一步海闊天空的喜悅;教師寬容地對待自己的學生,意味著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教師寬容地對待自己的學生時,就是科學地看待教育過程。正如陶行知先生說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裡有牛頓,你的譏笑里有愛迪生。」

對待工作如此,對待人生也是如此人生在世,難免有許多不如意,同事相處、朋友相交,難免有一些誤會,但如果能用寬容的心對待一切,那麼,你就是生活的智者。

通過假期靜心讀書使我受益不淺,並體會到作為教師,尤其要多讀教育類書籍。願讀書能讓我們的人生充滿智慧。

教育書籍讀書筆記2

第一次聽課後,梁校長給了我一份《小學數學教學研究》。,雖然我只讀了一遍,但其中提到的一些說法和提供的實際案例,確實讓我有所感悟。

數學概念不是靠老師講出來的,而是靠學生自己去學懂的。

新課標中明確指出:要讓學生參與特定的數學活動,在親身體驗中學習數學。在數學概念的教學中,同樣需要學生親歷和體驗。老師講出來的概念大多會成為學生的短暫記憶或學生做題時硬記的方法,而不利於學生對知識的真正掌握,不利於啟發學生的思維。只有學生親身經歷概念的形成,不斷積累、漸進,揭示概念的本質屬性,才會轉化為學生內部的認識。同時,也需要學生在不斷的運用中進行鞏固,在鞏固中加深對概念的理解,這樣才可能靈活地運用知識解決問題,才能把已學知識進行遷移,達到知識的延伸。

有效地提高計算能力,必須遵循小學生的認知規律,採取合適的教學策略,使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和計算能力的形成同步發展。

很多知識在我們看來是簡單的、容易的,但是如何把這些我們一看就懂的知識、方法通過教學轉變為學生的思想、思維方法正是作為一名教師所要深入思考的。教導學生就需要老師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就要我們遵循小學生的認知規律,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情感態度,心理特徵等等。例如:小學生的思維從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邏輯思維為主要形式過渡,但低年級學生的思維仍然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因此在教學中就要通過演示、操作等方式直觀地進行教學,逐步培養抽象邏輯思維能力。

在計算的教學中,同樣也需要深入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就像課件中提出的小學生計算錯誤的歸因,也是我們需要了解和總結的。小學生在計算中出現的錯誤跟小學生所處年齡階段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也是有很大關系的。知道出錯的原因,才能更好地安排教學環節、內容、重難點等等。

現在,對數學教學還處以十分表面的理解,希望在以後的教學中,通過不斷的實踐和經驗的積累,對數學教學有越來越深入的認識。

教育書籍讀書筆記3

《帕夫雷中學》有這樣一段話:「一所學校可能什麼都齊全,但如果沒有了人的全面發展和豐富精神生活而必備的書,或者如果大家不喜愛書籍,對書籍冷淡,那麼,就不能稱其為學校。一所學校可能缺少很多東西,可能在許多方面都簡陋貧乏,但只要有書,有能為我們經常敞開世界之窗的書,那麼,這就足以稱得上是學校了。」蘇霍姆林斯基也曾經說過:「教師的讀書習慣和閱讀風氣會影響學生,影響學風和校風」。「把每一個學生都領進書籍的世界,培養對書的酷愛,使書籍成為智力生活的指路明星——這些都取決於教師,取決於書籍在教師本人的精神生活中有何種地位。如果你的學生感到你的思想在不斷的豐富著,如果學生深信你今天所講的不是重復昨天講過的話,那麼閱讀會成為你的學生的精神需要。」

書籍,特別是經過時間沉澱和篩選而被後人認可、接受的那些名著,是影響學生精神發展的最優秀、最重要和最有效的媒介。書籍是通往心靈的小路。閱讀能在學生面前展現我們自身的心靈世界。沒有這樣的閱讀,人就會受到精神空虛的威脅,因此無論什麼都不能取代書籍的作用。好書是自我教育的老師。蘇霍姆林提出:「我堅定的相信,少年的自我教育是從讀一本好書開始的,並且表現為他能用最高的尺度——那些英勇的、終於崇高思想的人們的生活來衡量自己。

課堂以外有萬水千山,閱讀之中有萬紫千紅。快打開閱讀這扇人文教育的窗口吧!優秀書籍是學生與古今中外優秀的`思想家、文學家、科學家們進行對話的橋梁。只有通過這座橋梁,我們的學生才能走出原先較為狹窄的精神洞穴,放眼世界文明的無塵雲影,領略中華民族的精神風采,從文本言語中去傾聽偉大的心靈的搏動,感受言語世界的奧秘,同時打好語文和人文精神的底子!「少一點煙酒味,多一點書卷氣,與其把時間浪費在麻將桌上或吃吃喝喝之上,不如用來讀書吧!」熱愛讀書吧!讀書能找回我們迷失的方向,能陶冶我們麻木的性情,開啟我們智慧的大門。讓書香伴隨人生同行,讓書香在我們心中永遠飄盪。

教育書籍讀書筆記4

這個暑期,我讀了吳非老師的《致青年教師》一書。翻開《致青年教師》的目錄,一個個親切熟悉的文章題目浮現在眼前,不禁讓我有興趣繼續深入閱讀。捧著這本書,就好似在與一位智者交談,讓我心靈不斷受到感染,讓我思想不斷得到啟發,《致青年教師》全書共分六輯「做個有胸襟的教師」、「不要急」、「心裡裝著學生的心」、「尊重常識」、「不放棄理想」、「播下一粒善良的種子」,共計85篇文章。作者用這六個方面闡述了青年教師應該具備的理想和素質。

作為一名青年教師,我也認識到了只有熱情的教學是不完美的,對我的職業生命負責,我必須提高自己的職業素質,就如吳非先生所言要做到「二者一家」,也就是成為思想者,學習者,實踐家。因此,我們應該提高專業知識和工作能力。工作中只有愛自己的專業才可能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而優秀教師一定是一個與書為友,勤奮好學,博才多識的人。只有這樣,我們心裡的底氣才足,我們也才能用自己的知識與智慧,為學生照亮他們的人生之路。現在的孩子接受的信息很多,很快,知識面很廣,興趣很多,如果我們老師還停留在原來所學的知識層面上,不多一些一技之長,那就會與學生不合群,從而被學生所疏遠,被社會所淘汰。所以,我們教師的專業知識和能力素養應當遠遠高於學生,還要多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十八般武器,不需要樣樣精,但起碼能通一些。在當前新課改的形勢之下,我們老師更應當表現得比學生善於學習,這樣,我們才能為學生樹立榜樣,為學生照亮人生的道路。

吳非老師的故事對我幫助最大的是他用愛換來了愛。教師需要用愛來教育學生。吳老師很講究語言藝術,吳老師請學生到辦公室通常會說:你願意到我的辦公室來玩嗎?這樣的問法不僅體現了師生平等,而且表達了他對對學生的尊重和關懷,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就會體會到來自老師的愛,久而久之,學生也會用愛來對待身邊的人,也就學會了待人接物的方式。因此,我們要心裡裝著學生的心,用愛去呵護、教育學生。

讓我們帶著執著與熱情行走在教育之路上,無需華麗的語言,在低調中保持著對教育的執著;無需多彩的生活,在育人過程中享受著快樂的繽紛生活。願我們能為教育事業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教育書籍讀書筆記5

最近讀了《致青年教師》這本書,書中通過一個個案例講述了青年教師的很多困惑,並從一位經驗豐富的老教師的角度提出很多好的建議,以及對教育的深層闡述……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不要急》這一篇。為什麼要這么急躁?教育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慢」,教育教學是「慢」的教育。教育上的事往往快不起來,所以不能急。

語文教學要做真正為學生長遠發展的事。於永正老師說教語文要做好三件事,讀書、寫字、寫作。讓學生愛上閱讀,一個喜歡閱讀的孩子學習不大可能太過糟糕。相反不愛閱讀孩子的學習會比較困難。兒童的學習越困難,就應該更多地閱讀。閱讀能教給他思考,而思考會變成一種激發智力的刺激。反觀我們現在的語文教學出於追求分數,像猴子種果樹一樣急於求成,把語文課上成了訓練課,讓學生做許多的練習,有基礎知識的,也有閱讀短文的。可孩子的語文素養還是得不到提高,不少孩子到了小學五六年級還不能寫一篇字通文順的作文。因為做題浪費了時間,學生讀書、思考以及說話的時間大大縮水,有的孩子因為成績不理想,上課完全變成聽眾,上課很難聽到他們的聲音,久而久之變得沉默寡言。有的孩子甚至懶於動腦筋,等著老師和同學的答案。與其費力不討好做題,還不如簡簡單單地學語文,讓孩子有充裕的時間練練字、讀讀書,寫寫日記、讀後感。老師、學生的腳步也放鬆下來,享受到語文學習帶來的樂趣。

教育是慢的藝術,欲速則不達。我們今天所做的一切,要在一個漫長的歲月之後才能看到效果。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不遵循教育的規律,拔苗助長,學生的根基沒有牢固,將來很難成材。

好的教育除了智慧,還要有耐心。作為一名教師,我們應以「等待、耐心、從容、寬容、期待」的心態去從事教育。對學生的教育,不是捏泥人,不是想捏成什麼樣就是什麼樣的,也不是即刻就能完成的。春風化雨,潛移默化的教育,比急功近利、拔苗助長的教育要好。只要我們有愛心、耐心,靜聽花開的聲音,相信孩子們一定會給我們帶來驚喜。

教育書籍讀書筆記6

作為一名剛入職半年的新教師,《致青年教師》這本書令我受益匪淺。機緣巧合選擇了這本書,也聽過很多人表達了對它的喜愛,一直到我自己讀了這本書,我才明白了其中的緣由。這本書裡面蘊含著作者多年的教育經驗,通過他這些經典案例的分享,我在教育中遇到的疑惑也隨之迎刃而解。這本書層次分明,多角度的剖析了青年教師初入崗位的種種困難,以及困難出現的原因,解決困難的方法。可以說,這本書對我的啟發很多。

吳非老師這本書涵蓋的范圍可以說非常廣,裡面有他有關教育的諸多觀點,切入點也不盡相同。有課堂上的,也有課下與學生交流的,還有有關教學內容的,可以說這本書的內容涵蓋教育的方方面面,也正是因為如此,也才可以稱得上是新教師的新手寶典。這本書最難能可貴的是,它不僅幫助讀者解決教育教學中出現的各種困難,還從教師實際生活中解析出了這些困難出現的原因,讓讀者大有感同身受的共鳴。這是非常難得的,如果不是長期從事在一線教師崗位,並處處細留心地觀察教師工作中的種種細節,是無法這樣像外科手術般的准確把握的。這讓我如獲至寶之餘,對吳非老師產生了深深的敬佩之情。

這本書最珍貴的地方也在於通過大量事例解決了老師在教學中的實際困難,也幫助了初入崗位的年輕教師,彌補了經驗匱乏的新教師對於教育孩子的空白。新教師不可避免地存在容易將自己的思想強加給學生,對學生的種種行為不理解等等,這就需要老師在教學中動腦子想想如何解決這樣的困難,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特殊的生理、心理階段,使用了正確的方法,使得教育教學工作在實際的運用中事倍功半。教育是一種高級的工程技術,其對象不是冷冰冰的機器,而是有血有肉的孩子。一個優秀的教師必然要使用正確的方法來應對教育中出現的困難。

感謝這本書,通過對它的閱讀,我相信在下學期的教育工作中,我將會游刃有餘,成為一名不斷成長的教師。與此同時,也希望我能真正的將這本書中的智慧轉化為我個人的實際能力,並在教學中運用。

教育書籍讀書筆記7

為什麼我的班級成績這么差?為什麼我常常感到束手無策?我究竟該以什麼態度面對學生?我究竟該做一名什麼樣的老師?這些問題,在我成為教師這兩年常常困擾著我。讀吳非老師的《致青年教師》,時而能將我浮躁的心情撫平,吳老師的諄諄話語,他娓娓道來的人生經歷,雖未能完全解惑,卻也為我指出了前進的方向:讓自己慢下來,用心看學生。

讓自己慢下來,用心看學生。首先,我應當放下我的急功近利,放平我的心態。學生是作為人生存於世上,他們有情感,他們有生活,他們不是製造成績的機器。

在追逐成績的道路上,我應當慢下來,用心看學生的生活。他們有的家庭並不完滿,他們有的父母常年在外,他們有的來自外地,沒有朋友玩伴……尤其,我還是一名初中老師,我所面對的孩子正處於身心急速發展變化的階段。我想,偶爾閑暇時,和學生們聊聊生活,將課堂教學與他們的生活相連,正如書中所述的那個涉及「離婚」的案例一樣。「心裡裝著學生」,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溫暖,我想,這是教育的基點。

我應當慢下來,用心看學生的情感。我常常對學生的行為感到不理解,常常埋怨他們不成熟。讀著這本書,自己的想法變得有些可笑,他們本身就是孩子啊。我著急地希望學生們快點長大,讓我「省心」一些,卻從未發現吳老師筆下孩子們的天真活潑。他們願意表達,他們有很多奇思妙想,他們有時沒心沒肺,有時也脆弱膽怯,他們不是大人,但也有尊嚴。我該反省的地方有太多,我應該常常提醒自己,他們是孩子。慢一點成長也無妨,「揠苗助長」從來不可取。我是引導者,也是陪伴者,平等的對話,尊重學生的想法,是我需要學習的方式。

我應當慢下來,用心看學生的學習狀態。學生總有其自己的學習狀態,他們是個體不是整體。面對整個班級上課的我,常常會忽略這個事實。每一個孩子學習的速度是不同的,慢下來,看每個學生課堂的表情,聽他們的討論與回答,課下詢問他們的聽課感受,此外,訓練自己的語言,讓我的每一句話精練且通俗易懂,這應當都是我需要學習做到的。

「教育教學是『慢』的藝術」,吳非老師如是說。我想,我應當慢下來,認真細致地面對學生,走進他們,用心地關心愛護他們,在「慢」中,幫助孩子們穩健快樂地成長。

教育書籍讀書筆記8

《致教師》這本書是由新教育實驗發起人朱永新老師所著,朱老師圍繞教師提出的教師關心的重問題和教師成長的關鍵問題,如「成為教師的理由」「樣具備好教師的慧眼」「如何書寫教師的生命奇」「怎樣過一種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四大方面,為教師一一解惑。當作為新手教師的我閱讀了這本書之後,許多原來縈繞於心的困惑在書中得以解答,感覺像是一位良師益友在對我諄諄引導,讓我撥開迷霧,看清前路。

在書中朱老師提到新教育教師有三寶,分別是專業閱讀、專業寫作和專業發展共同體。這種三專模式來源於國外的三大學派,一是以閱讀為基「專業引領」模式,二是以寫作為基礎的「研究反思模式,三是以同伴互助為基礎的「教育生態」模式。通過專業閱讀、專業寫作、專業發展共同體教師可以來自我培訓以實現專業發展。

首先,專業閱讀就是站在了大師的肩膀上前進。讀一本好書就是在與智慧對話,是在向偉大的人請教學習。作為一名教師我們需要各方面的知識,孩子年齡越小,他對教師的期望就越高,他會將老師當成網路全書來尋求十萬個為什麼。在他們看來老師是無所不知的,如果老師的知識面不廣就無法及時回應孩子,就會丟失自己的人格魅力所以我們要注意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那麼我們應該讀什麼書呢?主要有兩大類:提高教師職業認同的哲學、心理學等方面的讀物和教師所教學科的專業書。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思考與學習是不可分割的。怎樣才是善於思考呢?主要表現在思維有一定的深度、速度、變通性和創造性。做為教師應該主動鍛煉自己的思維,如思維導圖法。但最主要的是師生共寫隨筆,即教師通過教育日記、故事、案例分析等形式記錄、反思自己的日常教育生活,使自己更自覺地成長。

一個人可以走得很快,但是一群人能夠走得很遠。在我們完善自我時,也要看到其他人的閃光點。無論是在哪裡,尋找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讀書學習、討論交流、取長補短是非常有益的。而在學校里,建立教師專業發展共同體就是教師專業成長的捷徑。

最好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若能將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在教育生活中去反教育自己,利用教育完善自身,成就自我,那麼相信大家都能有所收獲!

;

B. 教育專著讀書筆記

教育專著讀書筆記(精選6篇)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書筆記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教育專著讀書筆記(精選6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教育專著讀書筆記1

什麼是最好的教育?這可能是每一位家長和教師都關心的話題。帶著這樣的疑問,我打開了由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張平主編的《什麼是最好的教育——教師最需要關注的66個教育細節》一書。什麼才是最好的教育?書的序言部分給了我們明確的答案:最好的教育是「無為」的教育:它不為感知、卻又深深影響著人心靈的教育。所謂「無為」教育,是指教育者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教育規律,隱蔽教育意圖的教育情境的熏陶、教育技能的感染、教師自身的示範等為間接教育手段,潛移默化,摒棄單調、枯燥的說教,充分信任學生,因勢利導,使學生在沒有直接沖突式的說教中自覺接受教育,在獲得親身體驗中領悟道理,在以自身為主體的自我教育中達到精神的升華和認識的飛躍的教育。

「無為」教育需要我們教師關注,並從教育的細節入手身體力行。書中從四個部分:做人篇、學習篇、做事篇和交往篇,充分闡述了教師如何有效關注教育的66個細節,如何身體力行地搞好教育工作,成為出色的人民教師。

有位哲人說:「人的一生只在做兩件事———做事與做人。」其實,人的一生只在做一件事:那就是做人。因為事是人做的,做事的實質也就是做人。因此,書中的四個部分把做人篇放在了首要位置,學生只有具備了做人的各項品質才能更好地學習、做事,也才能與周圍的

人和諧交往。因此,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教會學生如何做人,然後才是傳授知識。

編者將教師最需關注的66個細節一一闡述,而在闡述的手法上也避免了枯燥的論述,在闡述一個品質細節前,編者都引用了兩句名人名言來概括該品質的重要意義,緊接著運用一些鮮活的真人實例來具體論述,最後,編者提出培養這些良好品質的方法和建議,使這本理論性很強的書增加了不少的文學性和趣味性,大大提高了廣大教師讀者的興趣。

書中講述的教師最需關注的教育細節之四———健康是人生最可貴的,給我的印象最深。我們如何理解健康的含義:英國著名教育家洛克曾說過:「健康之精神寓於健康之身體」。可見身心健康是人類的共同追求。著名的作家海明威從小就跟著酷愛體育運動的父親走村串戶,穿林渡水。4歲時,他從父親那得到一支打獵用的槍,之後開始獨立活動,開始了釣魚、打獵和探險的生活,而年幼時的這些經歷成了《老人與海》的寫作素材。

《什麼是最好的教育——教師最需要關注的66個教育細節》對廣大的教師有很強的學習和借鑒意義,作為教師我將細細品味書中提及的每一個教育細節,在以後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充分貫徹這些教育思想,使我們的學生成為一個健全品格的人。有一句話說得好:有時候,不是我們的學生教不好,而是我們的教育沒有做夠。

教育專著讀書筆記2

一段時間以來,我認真拜讀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專著,陶行知先生是一位為世人敬仰、懷念的人民教育家。他以畢生的精力,批判舊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於教育改革並付諸實踐。他以蘊含豐富的教育思想寶庫,為我們提供了教育的理論和方法,給我們以啟示和教益。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在陶行知看來,教育和生活是同一過程,教育含於生活之中,教育必須和生活結合才能發生作用,他主張把教育與生活完全熔於一爐。「生活即教育」的核心內容是「過什麼生活便是受什麼教育」。陶行知認為,人們在社會上生活不同,因而所受的教育也不同,「過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過壞的生活,便是受壞的教育,過有目的的生活,便是受有目的的教育。」他還指出:「生活教育與生俱來,與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進棺材才算畢業」。可見,陶行知所說的「教育」是指終生教育,它以「生活」為前提,不與實際生活相結合的教育就不是真正的教育。他堅決反對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死教育、死學校、死書本。

陶行知認為,「生活主義包含萬狀,凡人生一切所需皆屬之」。「生活」不是人們通常狹義的理解,而是「包含廣泛意味的生活實踐的意思」。「生活」是包括整個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生活的總體,是人類一切實踐活動的總稱。「生活即教育」就其本質而言,是生活決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具體講,教育的目的、內容、原則、方法均由生活決定;教育要通過生活來進行;整個的生活要有整個的教育;生活是發展的,教育也應隨時代的前進而不斷發展。教育改造生活是指教育不是被動地由生活制約,而是對生活有能動的促進作用。生活教育的實質體現了生活與教育的辯證關系。陶行知認為:「在一般的生活里,找出教育的特殊意義,發揮出教育的特殊力量。同時要在特殊的教育里,找出一般的生活聯系,展開對一般生活的普遍而深刻的影響。把教育推廣到生活所包括的領域,使生活提高到教育所瞄準的水平。」

既然生活教育是人類社會原來就有的,那麼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謂「過什麼生活便是受什麼教育;過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過壞的生活,便是受壞的教育」。他還指出,「生活教育與生俱來,與生同去。進棺材才算畢業」。生活教育強調的是教育要以生活為中心,反對傳統教育以書本為中心,認為不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傳統教育脫離生活實際的基礎上產生的,是單純知識教育的對立物。

讀了陶行知先生的這一席話,讓我對他的教育名言「生活既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認識。他把生活教育提高到這么一個高度,讓人為之震撼,震撼於他的精闢和深刻,同時感嘆教育家的前瞻性,這不就是我們現在提倡的素質教育嗎?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我教育之路的一盞明燈,指引我繼續前進、感悟和探索……

教育專著讀書筆記3

這個星期我讀了義大利作家亞米契斯的一本書《愛的教育》。這本書經過對生活樸素的描述,使我感受到人類多麼需要相互關心,相互理解,相互幫忙!我認為這種關心、理解和幫忙,都離不開一個最根本的東西—愛!

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封父親的信《要學會愛人》,主要資料是講,安利柯的父親看見安利柯走路時不細心撞了一個婦人,連對不起也沒說就走了,感到十分生氣,並告訴他今後應當怎樣尊敬別人,培養好的品德。

說實話,其實我有時也和安利柯差不多,每當有家長陪同時我都很有禮貌,但當家長不在時我就變懶了,見到誰就當沒看見,頭一低就過去了,連句話都懶得說。

記得有一次,在上學的路上,碰見我家對門的阿姨,我連理也沒理,低著頭就往前走,裝做沒有看見,也不知人家是怎樣想的,是不是從此把我看成一個壞孩子呢總之,我這樣是十分不禮貌的。

還有一次,也是在上學的路上,當我走到馬路口時剛剛變紅燈了,我便停了下來,這時一位年過六旬的老奶奶因沒看見紅燈,繼續往前走,眼看對面的車就要過來了,本來這時應當趕緊把老奶奶拉回來,可我還在猶豫,到底去還是不去呢正當我猶豫不決時,我身旁的一位阿姨連忙把老奶奶拉回來,並對她說:「紅燈了,先不能過。」之後,又把那位老奶奶送過了馬路。看到這些,我十分的後悔,後悔我當時猶豫什麼。我發現我的愛心突然間全都飛走了。我對自我說,以後可千萬不能再這樣了。

一個人要培養好的品德,必須從小事做起。小事不注意,將來就成不了大事。

今後,我要學會關愛他人。如果看見有小同學摔倒了,就連忙扶起來;看見有人遇到困難,要及時幫忙;包括給老人讓路、給盲人引路、見窮人施捨、見傷員施救這都是禮貌的表現,這都是愛的表現。

我真期望全世界的人都充滿愛心!

教育專著讀書筆記4

假期,學校布置了讀書談體會,粗略瀏覽推薦書目,專心閱讀教育專著《《給教師的一百條提議》、《教育的55個細節》、《愛的教育》等,邊看邊與平時教育相比較,有了感觸,有了共鳴。這些書在教我們如何當一個好教師的同時,也教會了我們如何做人。

一、做一個不斷進取的教師

海納百川,才有了大海的浩瀚無邊。一個真正優秀的教師,就應當是一個不斷進取的教師,向前輩學習,向優秀者學習,甚至向我們的學生學習。「教育在歷史上第一次在為不可知的未來服務,教師和學生間的代溝從來沒有像今日那麼大,教師第一次不得不拋去因經驗豐富而擺出的架子,虛心向孩子學。這是我們怕見到而不得不見到的一幅圖景。教師此時有『一桶水』也是不夠用的」(《給教師的一百條新提議》),應對我們的學生,應對他們突然冒出的新花樣、新想法,我們常常會發出感嘆:此刻的學生啊,我們常常有無所適從的感覺。這時,你的腦海里應敲響警鍾:你已經落後於你的學生了。在教育新形勢下,做一個與時俱進的教者,學習是唯一的途徑:學習,學習,再學習;以平常的心態對待學習,不急功近利,不心浮氣躁;從錯誤中學習,在合作中學習,在探究中學習。

二、做一個寬容的智者

在《給教師的一百條提議》中有一條就是寬容在《中國教師缺什麼》一書中有這樣一句話我很欣賞:土地寬容了種子,才擁有了收獲;大海寬容了江河,才擁有了浩瀚;天空寬容了雲霞,才擁有了神采;人生寬容了遺憾,才擁有了未來。寬容意味著承認兒童的差異,承認兒童的未完成狀態。教育應從寬容開始。寬容地對待自我的學生,你會得到退一步海闊天空的喜悅;教師寬容地對待自我的學生,意味著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教師寬容地對待自我的學生時,就是科學地看待教育過程。正如陶行知先生說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裡有牛頓,你的譏笑里有愛迪生。」

對待工作如此,對待人生也是如此人生在世,難免有許多不如意,同事相處、朋友相交,難免有一些誤會,但如果能用寬容的心對待一切,那麼,你就是生活的智者。

經過假期靜心讀書使我受益不淺,並體會到作為教師,尤其要多讀教育類書籍。願讀書能讓我們的人生充滿智慧。

教育專著讀書筆記5

作者福祿貝爾,是德國著名的教育理論家和教育實踐家,是近代學前教育的奠基人。他創立了一種對當時來說是新型的學前教育機構,並以「幼兒園」這個獨特的名稱命名,能夠說是首倡者。

書的第一篇是總論,作者寫的很抽象。靜下心來,細細的品讀,才能夠有所理解,並且真的受益匪淺。作者認為,每個人都具有上帝精神,即他的本質。教育的目的在於使人的本質在他的身上得到發展和表現,成為覺悟,並使這種覺悟在人的生活中發揮作用。人的本質具體是指什麼呢它是「構成自然本質並永久地顯此刻自然中的東西」。本質是自然的.。「失去了上帝和自然,我們必須求助於人類的智慧和才智,我們只能建立空中樓閣。」對於幼兒來說,好奇、童真、善良……都是自然的,是兒童本質的體現。所以,學前教育的目的就在於讓這些天性得到充分的體現與發展。兒童從剛剛出生到這個世界上起,人們就應當按照他們的本質去理解和正確對待他,讓他自由地、全面地運用他的本事。此刻的家長很重視孩子的教育,他們期望孩子能夠學到別人不會的東西,各種興趣班,暑期班,培訓班越來越多。為了強調某些本事和肢體的運用而犧牲其他本事和肢體,這是幼兒教育中不可取的。

教育要順應自然的原則,是福祿培爾教育理論體系的一條重要原則。他要求讓兒童從最早期開始就能不受干擾地自然發展。所以,「教育、訓練和全部教學與其是絕對的、指示性的,不如更應當是容忍的、順應的,因為在純粹採用前一種教育方式下,人類那種完美的發展、穩步或持久的前進將會喪失。」作為教育者,如果永遠以領導者自居,對學生進行命令和干預,讓教育和教學起著毀滅的、阻礙的作用,反過來是害了孩子。

在幼兒的生活中,作者也有其獨到的見解。在沒有其他活動物體存在時,不能讓幼兒獨自呆在床上或搖籃里,這樣不僅僅會使身體虛弱,也是產生心理上嬌嫩和脆弱。幼兒的卧床從早期起不應過於柔軟,也不能用羽毛的枕頭。而飲食始終只能是養料,唯一的目的是促進體力和智力活動,兒童的食物應當盡量簡單,以能夠維持兒童的生活所需,使他在體力和智力上到達同樣程度的發展為限。教幼兒站立和步行時,我們不應當使用拐杖和繩子。在幼兒的成長中,他會自我發現自我有走人的教育讀後感1000字路和站立的力量,自然的學會這些技能。這些觀點,涉及到生活中的各個方面。對於兒童過分的保護,並不能讓他們最好的成長。適當的放手,讓幼兒在「艱苦」的環境中學會生活,在困難中學會堅強。有利於他們身體的發展,又有利於他們心理的鍛煉讓他們成為獨立、堅強、自信的人。

福祿貝爾把人的教育時期分為兩個階段:幼兒期和少年期,幼兒期又分為一般嬰兒期和幼兒期,少年期有分為少年期和學生期。在幼兒期,幼兒把他以前內化的東西重新外化,在這一階段,感官發展十分重要。少年期,外部的東西成為內部的東西,即學習的過程。兒童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這是他們學習的動力所在。作者認為,這一時期的家庭教育具有重大的意義,家庭生活對兒童來說就是他生活的榜樣,會對他的生活產生重要的影響。而擔任學生期的人的教學任務的主要是學校。在這一節里,福祿貝爾對學校的性質、任務、教學資料、教育方法等學校教育問題作了論述。

「恩物」是福祿貝爾設計的一套活動玩具,為了讓兒童開展游戲和其他活動,因為他十分重視游戲在兒童成長中的作用。他認為游戲是兒童發展的,這一時期人的發展最高階段。在游戲的過程中,幼兒能夠盡情的享受歡樂。但可惜的是,作為成人我們往往不能很好的理解這種歡樂。對於兒童的游戲,他們不僅僅不進取的參與,還採取各種行為進行阻止。認為玩泥巴太臟,玩水衣服會濕……其實,這些都是孩子們十分喜歡的游戲。而往往僅有這些兒童自發選擇的這些游戲才能顯示出他未來的內心世界。一個游戲著的兒童,一個全神貫注地沉醉於游戲中的兒童是兒童生活最完美的表現。此外他還主張為兒童創設活動條件,如讓孩子在自我的花園里種植植物,組織他們手工製作等。我想,此刻幼兒園里設立的植物角就是一個十分好的例子。游戲是孩子的天性,是孩子對以後生活的預習。所以,每一個大人都應當重視這個時期的游戲,給予充分的支持。

《人的教育》為我們講述了幼兒教育中的各種問題,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雖然整本書看下來,我還有很多地方並沒有真正的讀懂,我想,以後我還是應當再仔細的讀。

教育專著讀書筆記6

朋友向我推薦了《每個孩子都能成功》這本書,近段時間借著學校讀書活動的開展,我從頭到尾細細看了一遍,看後感觸頗深。

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國著名的學習問題專家托馬斯·阿姆斯特朗先生,他進行了15年深入的調查研究寫成的經典教育專著,他的研究成果證明,實際上根本沒有天生的所謂學習上不行的孩子。絕大部分也是世人帶著有色眼鏡看待的結果。在今日我們當前的學校教育中幾乎天天都在製造著很多的「學習殘疾人」,只可是是我們中國人給他們貼上了「差生」這個標簽而已。他們帶著這個標簽在學習生涯中艱難跋涉,永遠走不出失敗的陰影。這樣看來,我們教師豈不是變成了千古罪人。

書中講到有一個活潑好學的六歲小姑娘,當她第一天入校時是何等地激動。她已習慣於把時間花在小池邊與朋友們畫畫、戲水、玩沙、唱唱跳跳,在入校第一天這么一個有紀念意義的日子裡,她充滿了期待,她期待能在四周玩玩,她期待能了解一些新鮮事物,她還期待著能與其他夥伴在一齊自由自在地交流。然而,實際情景並非如此。她發現自我生活在一個不得不長時間坐在座位上的世界裡,在那兒,她必須去解析教師冗長復雜的說解,眼睛必須一眨不眨地盯著書本上那些細小而又彎彎曲曲的數字與字母。當她在教師面前表露出自我的失望與迷惑時,教師就提議她去專家那兒做個檢查。於是,她就理解了挑、串、刺等一系列深入檢查後,又被人認為是徹頭徹尾的「痴呆生」。實際上像《每個孩子都能成功》一書中的描述的這些外國孩子,在我們中國的現實生活中又何嘗不多呢

李聖珍,這位被中國教育界譽為「拯救差生的聖手」的本土教育家,在談到她的教育經驗時,她語出驚人:世界上不願意學習好的孩子根本不存在,學業差只是教育不當的結果。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她成功的教育改變了這些所謂「差生」的人生。在這位教師身邊曾有過這樣一個女孩子。她從小就被教師當作「傻孩子」「瘋孩子」,是不可救葯的學生,是木頭腦袋,被誤送過精神病院。鋼琴教師無情的將她淘汰,學校教師把它看作傻子不讓她參加團體游戲,因為怕她給班級丟分,教師不允許她參加全班大合唱。她的身後常有冷漠的目光,她的耳邊常響起教師同學諷刺的話語,幾乎所有的人都拋棄了她,她的心陷入了無邊的黑暗。她多次割腕自殺,兩只手上布滿了自我用刀片劃的傷疤。就這樣一個在教師家長眼裡註定要失敗的孩子,可在這位優秀教師的關懷教育下居然考上了北京重點大學,還在著名報刊雜志上發表了許多作品。是什麼力量是這樣一個瀕臨崩潰的孩子變得如此優秀呢這位教師是用什麼魔力拯救的這個孩子呢是自信,培養自信。

看到那裡,我也真有點愧疚感。雖然從沒有歧視過成績差、紀律不好的同學,並且加倍關懷,可是在幾次活動中,為了不影響班級,我也有過不讓余偉坤同學參加比賽。真沒想到,這樣竟然會給孩子帶來這么大的傷害。昨日我聽余偉坤媽媽講,余偉坤叫他媽媽去買些小禮物,他要送同學,這樣同學會對他好一點。聽了此話,我心頭一震,可憐的孩子多麼需要大家庭的溫暖。看來對這些孩子來說,教師的愛遠遠不夠,更需要同學的幫忙,他們才會感到幸福,才會樹立自信。

我們教師的職責應當是鼓勵每個學生樹立自我的奮斗目標,而不是狹隘的追求超過別人,以提升自我的聲譽,使考試和學習成為每個學生自我提高的途徑,而不是個別本事較強的學生獲得獎勵的本事競賽,要讓每個學生都有成就感,讓每個學生都樹立必勝的信念,讓每個學生都把自我想像成一個成功的人,讓他們表現的堅強又自信,一步步地走向成功x

;

C. 教育專著讀書筆記

教育專著讀書筆記(通用5篇)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書筆記吧。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書筆記頭疼,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教育專著讀書筆記(通用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教育專著讀書筆記1

在書店的時候看到《不做教書匠》這本書,題目引起了我的注意,有了想讀的念頭。這是管建剛老師這本書的標題。當聽到楊校長跟我們推薦《不做教書匠》這本書時,腦海中就有一個疑問:「不做教書匠,做什麼?」我開始閱讀這本書,漸漸了解了這是一本針對青年教師的心理而寫的書,深入淺出,有如青年教師的「聖經」,一些西方油畫的插圖更增加了這種感覺。隨著閱讀的深入,也開始明了作者的觀點是要求老師們用心做事,不做教書匠就是心中要有教育的終極目標。不做「教書匠」,「做一名有方向感的教師;做一名有約束感的教師;做一名有責任感的教師;做一名有上進感的教師;做一名有奮斗感的教師;做一名有專業感的教師;做一名有親和感的教師;做一名有智慧感的教師。」

書中親切生動的語言,一個個鮮活靈動的小故事來說理,來引領著我們走向自己美麗的教育人生。激勵著我們廣大青年教師。通過細細的品讀,讓我的確是受益多多。其中讓我感觸最深的一段是「年輕的老師們,不管你經受何種失敗,你不會貶值,只會升值。失敗本身就是一種收獲。對於一個勇敢的人來說,惟有失敗,真正給你帶來進步的思索。或許這次評優課你失敗了,或許這次論文評比你名落孫山了,或許這堂研討課你上砸了,或許你多次投稿都石沉大海,或許你的教改實驗沒有預期的效果,或許這學期你的教學質量不高。請記得,你沒有貶值,在這些磨練中你已經升值,只是這些價值還沒有適當的方式和機會展露出來,它需要在下一輪的實踐中帶給你驚喜。」這對於剛上崗並沒有幾年的我來說,看到這樣的語句,這樣深入我們年輕人內心的語言,這樣貼心地為我們分析失敗,鼓舞進步,怎能不讓人激動?我缺少的就是對失敗的正確認識,我很多時候在失敗面前迷茫而不知所措,這本書,給了我啟發,給了我無限的鼓舞。讓我有勇氣去面對失敗,讓我有勇氣去接受失敗,讓我有勇氣去挑戰失敗,在一次次的失敗中,吸取教訓,勇於創新與改變,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教學之路。

《不做教書匠》是一本催人奮進的好書,讀的越多就越感到看晚了。我按耐不住激動的心情繼續往下看「每個孩子的心靈就像荷葉上晶瑩剔透的露珠,年輕的你要盡一切可能,想辦法呵護她、保護她……」是呀!小孩子是無暇的。我不禁想起我現在的一幫可愛的孩子們,和他們一起游戲的快樂情景。真是一副和諧的畫面!年輕的我有理想、有憧憬、有許多作為教師作為青年應該有的。突然耳邊響起熟悉的聲音「這個小孩我一點都不喜歡」,「真巴不得早點送走他們」雲雲。剛舒張的笑容立刻收斂了下來。我在問自己,為什麼?是在我身上缺少了些什麼?我在書中找到了答案,那就是丟了教師該有的親和力。管校長說:「教育是朵帶笑的花。」教育工作更需要微笑,我們微笑的價值,將超越經濟的總和。是啊,所有孩子都喜歡老師能把微笑掛在臉上。當你能微笑著傾聽學生講述,微笑著贊許,微笑著撫摩孩子的頭,那對學生來說是一種無法比擬的快樂。反之如果老師板著一張嚴肅的臉,動輒就批評教育,那學生肯定是大氣不敢出,戰戰兢兢的坐在課堂里。如果說教師的人格力量是一種無窮的榜樣力量,那麼教師的愛心就是成功教育的原動力。陶行知先生說得好:「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這正是教師無私奉獻愛心的典範。所有的學生,都十分需要老師的愛。老師的愛與尊重是照亮學生心靈窗戶的盞盞燭光。我感謝這本書,它讓教師們從中汲取力量,擁有自己的教育理想,以更多的激情投入到教育實踐中去。

我國古人雲:授人魚,不如授之漁。當代教育界流行一句名話,即「教是為了不教」,並把它視為教學的最高境界。國外教育界提出「遷移而教,為遷移而學」。可見重視學生的後天學習、後天發展,是最科學的教學方法。回顧自己的教學,大部分時間只是比較機械的傳授學生以知識。正的成了管老師所說的教書匠了。

《不做教書匠》只要我們心中有教育,心中有學生,我們每天都很努力地學習著,工作著,始終跟著時代的腳步在前進,我們就能成為學生心目的好教師。這是最重要的!

教育專著讀書筆記2

放假期間,學校安排閱讀和談論經歷,粗略瀏覽推薦書目,集中閱讀教育專著《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教育的55個細節》、《愛的教育》等。與平時的教育相比,學校感受到了,產生了共鳴。這些書不僅教會了我們如何成為一名好老師,也教會了我們如何做人。

第一,做一個有進取心的老師

大海的浩瀚來自所有流入大海的河流。一個真正優秀的老師應該是一個有事業心的老師,向前輩學習,向優秀者學習,甚至向我們的學生學習。「歷史上第一次,教育為未知的未來服務。師生之間的代溝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大。第一次,老師因為經驗豐富,不得不扔掉架子,虛心向孩子學習。這是我們必須看到的畫面,因為我們害怕看到它。這個時候老師一桶水(《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是不夠的。面對我們的學生,面對他們突如其來的新花樣和新想法,我們常常感嘆:如今的學生,我們常常感到不知所措。這個時候,你應該在心裡敲響警鍾:你已經落後於你的學生了。在新的教育形勢下,學習是成為與時俱進的教師的必由之路:學習、學習、再學習;以平常心對待學習,不急功近利,不浮躁;從錯誤中學習,從合作中學習,從探究中學習。

第二,做一個寬容的智者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里有一個就是包容。《中國教師缺什麼》里有這么一句話,我很欣賞:土地在有收獲之前,是容忍種子的;大海包容河流,擁有浩瀚;天空寬容雲,雲過才看;生活只有包容遺憾,才有未來。寬容就是認識到孩子的差異和未完成的狀態。教育要從寬容開始。寬容地對待你的學生,你會得到退一步的快樂;教師以寬容的態度對待學生,意味著他們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老師以寬容的態度對待學生,就是科學的對待教育過程。就像陶行知老師說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冰冷的眼睛裡有牛頓,你冷笑里有愛迪生。」

這樣對待工作,這樣對待生活。活著的時候,難免會有很多失望。同事相處,朋友見面,難免會有一些誤會。但是,如果你能以寬容的心對待一切,那麼你就是人生的智者。

假期里安安靜靜的學習讓我受益匪淺,也意識到作為一個老師,尤其應該多讀一些教育類書籍。願閱讀讓我們的生活充滿智慧。

有人說,讀一本好書,就是和大師對話。這句話我之前沒有深刻理解過,最近理解的更深刻了。看了《跟蘇霍姆林斯基學當班主任》,深深感受到自己和名師的差距。和以前一樣,只看到名師的榮耀,知道名師那麼有名,卻很少關注他們是怎麼成為名師的。他們很少關注自己某一方面的意圖。現在對名師是怎麼做出來的有點了解了。想想你自己,你和名師如此不同也就不足為奇了。

看了《跟蘇霍姆林斯基學當班主任》,好像看到了教育史上的燈塔——蘇霍姆林斯基。我這么說是因為愛永遠是大師生命教育工作的主線,目的是培養全面和諧發展的人。所以作為一名班主任,我深受啟發,找到了教育的真諦。

第一卷的文章《在別人的眼中看到自已》提到,學生進行自我教育非常重要。同時給出了一個實例。師傅讓學生堅持每天用雪擦身體。當初並不是每個孩子都有勇氣每天用雪擦身體,但他從來沒有採取強制命令的做法。他要求每個孩子都坦白自己是否真的做過。對於真正做不到的孩子,可以讓同學教育孩子做別人有意識能做的事。在這個教育過程中,學生學會了面對困難的自我約束和勇氣。這才是真正的自我教育。即使沒有嚴肅的批評和嚴格的規章制度,學生也可以在沒有老師和家長在場的情況下遵循正確的規則。

看了這篇文章,我的感受是,作為班主任,我們在教育過程中避免過多的說教,大量運用教育智慧,給予孩子更多的關心和信任,讓孩子從心底里教育自己,從而達到育人的目的。

教育專著讀書筆記3

我利用休息時間拜讀了教育專著《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的教育專著。通過讀書讓我覺得,讀書是一種幸福,一種樂趣,更是一種享受。讀這些教育專著時,我邊看邊與自己平時的教育實際相比較,不禁有了感觸,有了共鳴。這些書在教我如何當一個好老師的同時,也教會了我們如何做人。以下是我的一些體會:

感觸之一:做一個有思想的教者

人沒有了思想,根本就屬於酒囊飯袋、行屍走肉。教師沒有了思想,就不能稱其為教育者。教育需要思想。教育不光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學者,有思想的行政管理者,更需要有成千上萬有思想的教師做一個有思想的教育者,具有兩方面的意義:一是用思想去重塑我們的教育行為,「觀念改變行動,行動改變命運」。二是用思想陶冶學生的心靈。只有思想才能滋養豐富的心靈和厚重的人格。在教育世界中,倘若有豐富的思想熠熠生輝,倘若有豐富的思想相互碰撞,倘若有高尚、豐富、獨到、深刻的思想來鼓舞人心,我們的工作,我們的人生,才更有趣味,更有魅力,我們才真正無愧於上蒼給予我們的不可重復,不可不可替代,無比珍貴的生命。

感觸之二:做一個寬容的智者

在《中國教師缺什麼》一書中有這樣一句話我很欣賞:土地寬容了種子,才擁有了收獲;大海寬容了江河,才擁有了浩瀚;天空寬容了雲霞,才擁有了神采;人生寬容了遺憾,才擁有了未來。寬容意味著承認兒童的差異,承認兒童的未完成狀態。教育應從寬容開始。寬容地對待自己的學生,你會得到退一步海闊天空的喜悅;教師寬容地對待自己的學生,意味著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教師寬容地對待自己的學生時,就是科學地看待教育過程。正如陶行知先生說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裡有牛頓,你的譏笑里有愛迪生。」對待工作如此,對待人生也是如此,人生在世,難免有許多不如意,同事相處、朋友相交,難免有一些誤會,但如果能用寬容的心對待一切,那麼,你就是生活的智者。

感觸之三:注重教師的師德修養

師德是教師之魂,完善的思想道德修是驅使教師運用已有的知識能力教育作貢獻的動力。教師的角色是「學生學習的夥伴」,是「學生式的教師」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的教師與學生的對立關系,教師的作用不再單純地傳授知識,而是注重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使用,學會生存,學會做人。」教師既是學生的夥伴,又是教學的組織者,誘導者,促進者;教師是「學生式的教師」,學生是「教師式的學生」,相互影響相互探究,相互學習,共同發展。課堂上,不僅僅學習書本上前人創造的知識,也學習師生共同探究,發展,創新的新知識,使學生的認知解決,實用,貼近。教師要學會合作,要善於向別人學習,要學會支持,教師要善於運用支持的策略,使兒童獲得更多的探究機會。教師要認識到學生的主體地位,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探究發現,讓我們攜手,更加努力,更加勤奮,充滿了愛,充滿了知識,充滿了對工作的滿腔熱忱,無愧於「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做新時代的好教師。

感觸之四:做一個追求卓越、富有創新精神的教師

」教育家和教書匠,一個最大的區別,就是教育家有一種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創新的精神,他們以不教之本為基本的教育教學指導思想,追求的是一種充滿靈性與智慧的教育教學。而教書匠往往忽視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以灌輸作為教育教學的指導思想和主要的教育教學手段。接受教育的時間越長,卻使學生的思維更加單一,視角更加狹窄,更加缺乏想像力,更加不自信,這難道是我們教育的最終目的嗎?我們該如何保護兒童的想像力與好奇心呢?我想,或許我們會從中獲得一些啟示。我覺得像這樣的教育才稱得上是讓人終身受惠的教育。其實這種教育也在進行灌輸,但它不同於傳統的灌輸,它充滿著靈性與智慧,能給每個學生以深深的心靈震撼,又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能給每個學生樹立起遠大而切實可行的目標。「一個教師不在於他教了多少年書,而在於他用心教了多少年書。」一些教師,他教一年,然後重復五年十年乃至一輩子;有些教師,實實在在地教了五年。一個實實在在教五年的教師與一個教了一年卻又重復了一輩子的教師,他們的成就是不一樣的。因此,作為一個教師,我覺得應該具有不探索、不斷創新的精神,做一個教育上的有心人,千萬不要成為一個高高在上的教書匠。

讀完這本書,我感覺到自己過去似乎都在沉睡之中,而這本書一下子就把我喚醒了。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追求是我們永恆的主題。沒有理想的教育不可能在教育活動中洋溢著激情、詩意,也不可能有優質的教育。為了未來的教育,我們這些做教師的必須要有遠大的理想和抱負。也許我們離人們心中的理想教師還有一段距離,但我們有決心更有信心將這段距離逐漸縮短。我深信:「教育的理想會奏響新世紀中華民族的英雄樂章,理想的教育會開創新世紀中國文明的燦爛輝煌!」

教育專著讀書筆記4

有人說,讀一本好書就是和一位大師對話。這句話我以前沒有深入理解過,最近我的理解更加深刻。讀了《跟蘇霍姆林斯基學當班主任》後,我深深地感到自己與名師的差距。和以前一樣,我只看到名師的輝煌,知道名師是那麼出名,可是卻很少去關注他們怎麼成為名師的?很少去關注他們對某一方面的用心。現在我有點明白了名師是怎樣煉成的。想想自己,與名師之間的天壤之別也不足為奇。

讀了《跟蘇霍姆林斯基學當班主任》,我彷彿看到了教育史上的燈塔——蘇霍姆林斯基。我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大師一生的教育工作始終以愛為主線,以培養全面和諧發展的人為宗旨。為此做為班主任的我深受啟發,也找到了教育的真諦。

第一輯第一篇《在別人的眼中看到自已》一文中提到讓學生進行自我教育非常重要,同時舉了一個例子,大師讓學生堅持每天用雪擦身,剛開始不是每一個孩子都有天天用雪擦身的勇氣,但他從不採取強制命令的做法,他要求每個孩子都要坦白,說自已是否真的做到了,對於實在做不到的孩子可以請同學,以這樣的方式教育孩子自覺去做別人能做到的事,從而戰勝自己。在這樣的教育過程中,學生學會了自我剋制,學會了在困難面前拿出勇氣。這就是真正的自我教育,即使沒有嚴肅的批評,沒有嚴格的規章制度學生也能夠在教師和家長不在場的情況下也能遵遁正確的法則去行事。

讀完此文我的感悟:做班主任的我們在教育過程中避免過多的說教,寓教育於無形,潛移默化,極大地利用教育智慧,給孩子更多的關愛和信任,讓孩子從內心深處進行自我教育,從而達到育人目的。

教育專著讀書筆記5

一部最近很火的有聲讀物《第56號教室的奇跡》有幸拜讀了一下,略有些感悟。作為一個教師的確有振聾發聵的作用。第56號教室是美國洛杉磯霍伯特小學的一間極為簡陋的甚至會經常漏水的教室,這個班級高達九成的學生來自貧困的移民家庭,英語不是他們的母語。這些似乎註定平凡的學生卻在一位充滿愛心和教育智慧的老師的培養下,高居全美標准化成績前5%,他們長大後紛紛就讀於哈佛、斯坦福等頂尖大學並取得非凡成就。創造這一奇跡的就是——雷夫。艾斯奎斯先生。

讀這本書時,總讓我聯想起之前看過的日本作家黑柳徹子寫的《窗邊的小豆豆》。《窗》寫的是一個叫小豆豆的小女孩的故事。她在日本教育家小林宗作先生創辦的巴學園里度過了無比幸福的小學生活。我覺得第56號教室的先生和巴學園的小林校長,在很多地方都有相似之處。

一、給學生以足夠的信任。老師說:「多數教室以害怕為基礎,我們的教室卻以信任為基礎。」老師在開學第一天,就讓學生們玩信任的游戲,讓學生明白:「破裂的信任是無法修補的,除此以外,其他事情都可以補救。」做個公平公正的人,做個細心觀察的人,做個以身作則的人,做個講道理的人,努力掃除教室里的恐懼,不輕易發怒、火冒三丈。要站在學生的.立場上,顧及他們的想法,為學生打造一個堅固而友善的避風港。老師憑借這些,取得學生的完全信任,走進了學生的心靈。師生之間有了信任作紐帶,一切教育問題都會很容易解決。

巴學園的小林校長在50個學生眼裡,就是一位極為仁慈可信的父親。被原來校園逼著退學的小豆豆,第一次來到巴學園,就和小林校長絮叨了四個小時。而小林校長一次也沒露出不耐煩的樣子,向前探著身體,專注的聽著,這第一次,就讓小豆豆非常安心,非常溫暖,她想,能永遠和這個人在一起就好了。小林校長總是對巴學園的學生說:「不能欺騙動物,動物很信任你們,如果你們欺騙它們,那它們太可憐了!」小豆豆恪守著這一點,對她的小狗洛基始終信任,哪怕洛基有時無心地傷害了她,她也對它的忠誠堅信不疑。對動物尚且如此,何況人呢!小林校長對學生們的信任並非刻意為之,而是源於他對學生們的愛,對學生們心靈的關注,對學生們的尊重。他讓學生們不自覺地就把信任放在了他的肩上。

大育無痕,老師和小林校長內心汩汩流淌的愛,在學生心中澆灌出信任之花。

二、教給學生做人之道。老師說,人格品性才是教育本質。他用道德發展的六階段來教育他的學生,這六個階段是:一、我不想惹麻煩;二、我想要獎賞;三、我想取悅某人;四、我要遵守規則;五、我能體貼別人;六、我有自己的行為准則並奉行不悖(這一點,類似於我國提倡的『慎獨』)。他以此引導學生一步步邁向人生道德的最高階段,事實上他的學生做到了。布蘭達在路邊幫助了一個受傷的陌生人,卻一點也不聲張;他班的小小莎士比亞隊不論到哪裡演出,留給人的印象都是謙遜有禮;觀看有自己本班參加的比賽時,不論哪一方展現高超的技巧,都會大聲喝彩…老師說:「第56號教室的主要目標是——引導學生在一個什麼都有隻欠仁慈的世界中懷有仁愛之心。」

與老師相比,小林校長對學生的人格教育,更多的是「潤物細無聲」。開運動會時,為了身有殘疾的高橋君,他特意設計了適合這個學生的比賽項目,讓個子最矮、手腳最短的高橋君取得了很多項目的第一名,年年都是運動明星。這不僅教會了高橋君自信,使他再也不會為身體上的殘疾而自卑;也教會了其他學生應該尊重每一個人。巴學園規定,學生們可以在游泳池裡快快活活的光著身體游泳,小林校長想讓學生明白:「無論什麼樣的身體都是美麗的!」這樣,即使身體有障礙的學生,和大家在一起潑水玩時,對自己身體的羞恥感也不知不覺間消除了。

三、教給學生生活技能。學習的最終目的,是讓人們能更好的生活。雷夫老師和小林校長的教育觀念是一致的——「生活即校園,校園即生活」,這與我國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不謀而合。

老師利用一切可能的時間,運用多種方式教學生各樣的生活技能。他想方設法買來許多實驗器材,在被許多老師忽略的自然課上,認真地指導學生做實驗,培養他們的實踐能力和科學精神。他豐富學生們的藝術素養,他們班的小小莎士比亞就是專門表演莎劇的,這種戲劇表演中還配有舞蹈、音樂,都是學生們精心設計的,這個表演隊的水平近於專業,經常應邀到各地巡演。他還教學生打棒球,彈吉他,聽搖滾樂。還教學生如何存錢及謹慎用錢。還教學生做面具,編線繩,制自畫像。還教學生如何合理安排事情,如何整理物品……他所授的內容不勝枚舉。而這些,都不是標准化測試的內容,老師卻能幾十年如一日地做下來,而且做得功績卓然。真令人佩服!當然他並非全才,很多東西他原來一無所知,為了教給學生,他努力自學,查資料,請教專業人士,最終他不僅使自己的生活充滿情趣,更使他的學生們受益無窮。這也是他的學生日後都大有作為的主要原因吧。

小林校長在巴學園開設的教學內容也是豐富多彩的。他教學生們游泳,教極富節奏感的韻律操,教吃飯散步的禮儀,請附近的農人做「老師」,到田間教學生們使用農具種莊稼。更有意思的是,帶學生們去野炊,讓大家帶炊具、食材,幾個人一組,一起做飯,撿柴的,燒火的,切菜的,燒飯的,各顯其能,學生的團隊意識和動手能力都得到極大鍛煉,而且「樂亦無窮」。還有,運動會的比賽項目也是獨具匠心,和生活息息相關。像鑽鯉魚肚子、找媽媽等項目都充滿生活情趣,連比賽的獎品都是蔬菜:一根胡蘿卜,一棵捲心菜……想想都覺得有意思,也令人感動!

想一想,學生們能夠擁有如此多的生活技能,享受如此多的生活樂趣,生活該是多麼美妙!學習該是多麼快樂!

四、培養學生終身閱讀的習慣。我覺得,讓學生愛上閱讀,老師倘能做到這一點,也是一件功德無量的事。雷夫老師說:「閱讀不是一門科目,它是生活的基石,是和世界接軌的方式。讓學生長大後成為一個與眾不同的人,熱愛閱讀是基礎。」他平時給學生們推薦了許多優秀的文學作品,指導閱讀方法,開辦讀書會,讓學生寫每月讀書心得。這樣日積月累,學生的整體素養有很大的提升。小林校長建的圖書室,更是給巴學園的學生們提供了一處溫馨的精神家園。圖書室里擺滿了五顏六色各式各樣的學生們愛讀的書,「你們只要喜歡,什麼時間去圖書室都可以,借回家讀也行。」小林校長說,「請多多讀書。」從此學生們只要一有空,就往圖書室跑,甚至連去廁所都怕耽誤時間。

學生天生愛閱讀,請我們保持他們的天性吧。熱愛閱讀的學生必將擁有更美好的人生!

;

D. 關於教育書籍的讀書筆記範文

有人說,教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就應有一桶水。這話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添加,也有用盡的時候。下面就是我給大家帶來的關於 教育 書籍的 讀書筆記 範文 ,希望大家喜歡!

關於教育書籍的讀書筆記範文一

我們是教師,都是些普通人,但我們從事著神聖的事業。我們每一天應對的是人,我們的學生,他們天真、可愛、充滿生命的活力和幻想,他們對我們無限的信任和敬慕。我們付出了愛,得到的是更多的愛。

讀過《教師人文讀本》這本書,感受最深的是愛,對教育,對學生貫穿始終的是愛,最多的愛。

讀過這本書,經常思考的問題是:如何在人生的大航船上確定自己的位置,是船員還是舵手,是大副還是士兵。每個人在世界上所扮演的主角不同,關鍵在於定位。冥冥中有雙大手在指揮著我,從師范中學習的藝術到工作中教的課好似是風馬牛不相及的事情。但要想教好課不也是一門藝術嗎?

有句話說:「活在當下」。其實,每個人的命運還是掌握在自己的手裡。雖然從出生到長大,基本是家長在為自己做主。但今後還有漫長的幾十年,仍然有自己選取的機會,是選取努力踏實地度過還是空虛而歸,全在自己。在學校所學的專業直到此刻也拾不起來。工作上的雜事與生活中的事情攪得沒有時間,沒情緒(其實我明白這些都是找借口)。既然經常思考,我想這件事很快會提上我的生活日程的.

每看到書上的某一個片段,總在不停地在 反思 自己,自己在對待學生的態度,對待家人的態度。我慨嘆自己太平凡了,平凡得沒有一雙慧眼,去發現學生的長處與潛力。平凡得沒有一雙巧手,把學生引領到更加廣闊的天地中去。

工作幾年,能夠得到學校領導和家長的肯定,心裡自然很高興,但又覺得自己做得實在是太少了,有點愧對家長的信任,領導的表揚。

「公平公正」「愛心」「教師的發展」「教師的專業」等等,新教育為教師提出了那麼多的努力方向。所謂堅持,所謂勤奮,所謂的所謂……。教師自身的前進動力,外在的推動力.不論怎樣,都去做一個問心無愧的教師,努力的教師。

在《教師人文讀本》中,還收錄了古今中外很多名家的各種類型的 文章 ,每一篇都讓我有所獲益。《學習的革命》一文告訴我:「做教師首先要相信你所有的學生都是天才,你才會認真地教每一個人。」我領悟到,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和鼓舞;教育不是要改變一個人,而是要幫忙一個人。

教育的本體性是育人。如何在教育的過程中讓一個人具備品德的高尚我想:一個品德高尚的人,不論他為金錢去奮斗還是為理想奮斗,只要是正常的奮斗,正當的爭取。在奮斗的過程中不忘父母,不忘時時去幫忙別人,他都能夠說是品德高尚的人。

在教育學生的同時,新教育也教育了我,是新教育實驗學校讓我伎頰餉炊啵?恰督淌θ宋畝簾盡啡夢宜伎頰餉炊唷N倚老駁胤⑾我進步了.謝謝新教育給了我成長的舞台。我喜歡我此刻擁有的一切:學生、工作、家人、孩子。

《教師人文讀本》同時也為我們指明了新的教學觀。這就是教師不僅僅要向學生傳授知識,培養學生的潛力,提高學生的品德,更主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潛力。注重在教學中創設使人思考、激勵探索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使學生獲得知識信息的過程真正成為學生心智發展的過程。與此同時,作為「傳道、授業、解惑」的教育者也應成為實踐「終身學習」理念的楷模。重視和加強繼續教育,這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總之,終身學習是我們教師能走在時代前列必不可少的前提。

《教師人文讀本》給了我很多新的啟示,我將在自己平凡的崗位上盡職盡責、努力向上。最後,讓我用徐匡迪先生的一句話來結束此文吧!--教育是事業,事業的好處在於獻身;教育是科學,科學的價值在於求真;教育是藝術,藝術的生命在於創新。

四、《給教師的推薦》 讀後感

郭衛

「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對於我們教師而言,要學的東西實在太多,而我們明白的東西又太少了。有人說,教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就應有一桶水。這話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添加,也有用盡的時候。「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是固教然後知困,學然後知不足也」。所以,讀書吧,

老師們!

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實踐 經驗 的教育理論家。他寫的《給教師的推薦》一書中共談了一百條推薦,讀著此書,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他循循善誘,給我排解煩惱,給我指點迷津,又猶如一位和藹可親而又博學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難的時候及時給我以幫忙,讓我充滿信心……

書中每一條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娓娓道來,有益於教師開闊眼界,提高水平。書中眾多理論對我影響深遠,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條「教師的時間從哪裡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一看著題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我們經常聽到老師們這樣談論「我忙,沒有時間啊。」平時我也經常這樣地抱怨。一晝夜只有24小時,每一天在單位工作的時間只有8小時,而且這8小時是排得滿滿的:備課、上課、批改學生的作業、輔導學習潛力比較差的學生、還要時常接待家長、處理學生之間發生的摩擦,另外搞好班級的環境布置,完成大隊部的工作等等,已經是有點應接不暇,更何況此刻還要抽出時間來搞科研;晚上回到家還要忙著家中瑣碎的事情。那麼教師的時間到底從那裡來呢?帶著這個問題與煩惱我仔細閱讀了這一章節。書中寫到:每一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閑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

對啊!這段話發人深省,讓我從本質領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奧秘。我不就應總是抱怨沒有時間,抱怨事情太多,我應當在自己所教學的語文這門學科中,使學校教科書里包含的那點科學基礎知識,成為入門的常識。在科學知識的大海里,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里那點基礎知識,應當只是滄海一粟。明白了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拋到了一邊。書中所舉的那個歷史教師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證明。他的成功之處就是用他的終身的時間在擴大自己的知識海洋,持之以恆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師的時間問題是與教育過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關的。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怎樣使這些小溪永遠持續活力,有潺潺不斷的流水,這是我們安排時間時就應首先思考清楚的!

古人雲:「開卷有益」。常讀書和常思考,會使我們勇於和善於對自己的教育教學作出嚴格的反省和內省,既不憚於正視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補救途徑,更要擅於 總結 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經驗,從中提煉出可供借鑒的精華,為理論的突破夯實根基。讀《給教師的推薦》,我想對自己及老師們說一句:讀書,能使你的知識變得更豐富,若干年以後,「教科書在你眼裡看來就淺易得像識字課本一樣了」。

五、教師的時間從哪裡來

郁衛萍

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給教師的推薦》,我受到了深深感觸。的確,這些推薦使作為教師的我們有了更明確的方向,給了我們極大的幫忙,它就象一盞指路明燈一樣。

盡管這天的教育形勢比之蘇霍姆林斯基所寫書的年代有了很大的變化,但他的閃光的思想、精練的語言,對這天的教育工作者來說,絲毫不顯過時,它仍像一場及時雨,滋潤著一顆顆乾渴的靈魂。它像與教師應對面一樣,針對著教師的苦惱與困惑娓娓道來。在讀到「教師的時間從哪裡來」一段時,確實讓我產生了很大的共鳴。作為一名年輕教師,的確發現時間總是不夠用,每一天總是備課、製作教具、上課、寫反思等,仰望時鍾,一天時間卻又過去,可收獲卻不大。

《給教師的推薦》這本書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推薦:那就是讀書,每一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他還在書中舉了一個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師上了一堂十分精彩的公開課,她的風采吸引了在場的所有老師。當別人問她:「你花了多少時間來准備這節課」時,這位老教師說:「對這節課,我准備了一輩子,而且,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准備的!」感動之餘,我也豁然開朗。我們總在抱怨著時間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總是最公平的,它給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天24小時,問題還是出在疲於應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後面追著自己而沒有主動去做是事。

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於「抱佛腳」。有時為了一節公開課,花了超多的時間在網上和雜志上搜索著相關的圖片和知識;有時為了寫一片論文也是絞盡腦汁,趴在電腦前浪費時間。想起來真是可悲!我想這就是平時不學習,急來「抱佛腳」的後果。書中提到:「讀書是節約老師時間有效的 方法 之一。讀書不是為了應付,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試問,從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呢?俗話說:「活到了,學到老」,作為一名新時期的教師,我更應當主動地學習。因為只有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才能學會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贏得自身的發展,這是作一個‘真正的教師’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蘇霍姆林斯基也說:「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我再反省自己:我又看了多少書呢?

蘇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向我們闡述了許多偉大的真理,雖然他來自於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國度,但他閃光的思想對我們這一代來說,絲毫不顯過時。我想教育的問題是共性的,它不會因為時代的變遷而改變或消失。這天,我淺談了讀《給教師的推薦》後的一些感想,其實它裡面的很多經驗都值得我去一一聆聽和反思!這些都將成為我一生將享用不盡的財富!

關於教育書籍的讀書筆記範文二

閑暇時,我拜讀了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推薦》一書,受益匪淺。其中「教給 兒童 利用自由支配的時間」一推薦給我印象深刻。

盧梭的「寓教於樂」總讓我困惑,我常常思考:究竟怎樣才能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到快樂,在快樂中學習呢?縱觀這天背負著「升重點,考大學」沉重包袱。

孩子們,他們哪還有心思去玩,哪裡還有時間去樂呀!

「一個人在求學時代最寶貴的財富就是自由支配的時間」,雖然減負已不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但我們仍能聽到許多學生埋怨的聲音,細問起來,原先,每一天做完老師布置的家庭作業,回家還得完成家長的若干作業。鄰居家的小男孩,放學回家很少出門活動,就連寒暑假也不例外,每一天都關在小房間里做媽媽布置的什麼《江蘇正卷》、《課外補充閱讀題》等習題集,碰到難題(個性是些聯系生活談感受的題目)必過來問我,細看一下整本習題集,無非是些常見的題目,好些題目與學校統一的練習冊雷同,甚至一模一樣,而真正能開發智力的題目寥寥無幾,孩子就在這樣每一天練了又練的習題中荒廢了自己完美的童年時光。「最寶貴的財富」也在不知不覺中浪費了。

每每想到這兒,初為人母的我都會發誓將來要讓自己的女兒從繁重的「家作」中解放出來,我會和她做游戲,看她畫畫,欣賞她 唱歌 跳舞,引導她讀書明理,帶著她去看路邊藝人奇妙的手藝……帶著她認識大自然,認識社會學習在學校中看不到學不到的知識。

在社會要求學校給學生減負的同時,我們也呼籲各位家長給孩子減負。此刻正是他們對世界充滿好奇的年紀,正是他們好動好玩的年紀,如果每一位家長都能正確對待他們稚嫩的問題,欣賞他們童趣十足的舉動,多給他們「最寶貴的財富」,我相信每個童年在記憶中都會是五彩繽紛的。

關於教育書籍的讀書筆記範文三

寒假中,我讀了《教師專業化的理論和實踐》這本書,這本書是國內第一本系統論述教師專業化的論著,它對當前我國教師的改革將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作者不僅僅僅從教師專業化事實的角度來理解教師群體的專業化問題,而且還高屋建瓴,視角廣闊,從社會發展、 文化 進步的高度來看待教師的專業化與教師專業發展、教師隊伍整體質量提高三者間的辯證關系。如何提高教師的素質,培養和造就能夠滿足全面實施素質教育要求的教師,是關繫到能否進一步深化教育改革,能否實現跨世紀素質教育工程的重要工作。它引起了我的一些思索:

首先《教師專業化的理論和實踐》的書名使我思考。在這紛紜的世界裡,教師專業化究竟是什麼帶著這個思考,我在書中找到了答案:教師專業化是教師個體專業不斷發展的過程。教師專業化本質上是個體成長的過程,是教師不斷理解新知識,增長專業潛力的過程。教師要成為一個成熟的專業人員,需要透過不斷的學習與探究歷程來拓展其專業內涵,提高專業水平,從而到達專業成熟的境界。一個精神富裕、專業化程度高的老師,他能以自己特殊的職業眼光,掏出課程的引人入勝之處,以最簡潔的線條,拉動最豐富的信息,以最簡單的方式,讓學生得到最有分量的收獲;能從最接近學生此刻的起點,帶領他們直到離自己最遠的終點;能最大限度地尊重每一個學生;他不僅僅能讓學生學懂、學透知識,而且能把教學過程變成一種富有親和力的情感體驗過程,和學生一齊沉浸於其中,熱愛於其中,出神入化地與學生一齊創造於其中,並使學生的心靈飛翔起來;他有強烈的課程開發意識,不僅僅關注「跑道」的設置,面更關注學生跑的過程,他能讓生活成為一種教育,把教育變成一種生活。只有擁有可持續發展潛力的教師才能始終站在社會進步的前緣。

其次教師專業化發展是一帆風順的嗎?

20世紀80年代以後,世界上構成了一場教師專業化的運動。要求高質量的教師不僅僅是有知識、有學問的人,而且是有道德、有理想、有專業追求的人;不僅僅是高起點的人,而且是終身學習、不斷自我更新的人;不僅僅是學科的專家,而且是教育的專家。從目前看,教師的專業性發展遇到這樣幾個問題:教師只專注於自身專業的局限思考;在觀念和經驗上有錯覺;將質量問題歸因於學生、同行乃至外界;處理問題時專注於個別事件,缺乏整體、動態的 思維方式 ;文化水平高,比較主觀,滿足於現狀等,這些都需要我們在今後的實踐中努力克服。

那麼怎樣有效實施教師專業化?

學校應為營造「學習化、專業化」的教師群體而努力,將教師發展列為重要議事日程,營造群眾備課、相互聽課的互學互助氣氛,改善教師的心智模式。構成師帶徒、聽課指導,示範課與研究課的教研製度。有組織地開展教科研活動。

專業化水平的提高關鍵在於教師自己。作為一名優秀教師,要做到將教學生涯視為生命歷程的重要部分,增強使命感,不斷超越自我,活出生命的好處。(三種教學生涯觀:生存、生活、生命)要不斷更新教育觀念,重新審視教學過程中的師生關系,不斷改善 教學方法 。自己努力把握學科發展最新動態,用心學習和運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自我反思、博採眾長,構成風格,爭做專家。

20世紀80年代以來,教師的專業發展成為了教師專業化的方向和主題。人們越來越認識到,提高教師專業地位的有效途徑是不斷改善教師的專業教育,從而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只有不斷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才能使教學工作成為受人尊敬的一種專業,成為具有較高的社會地位的一種專業。

關於教育書籍的讀書筆記範文四

教師不僅僅是傳道授業解惑也,還要讓他們學會生活,學會勞動,學會學習,也就是陶行知的教育 名言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這也就是我們此刻所推崇的教育的目的。按照他的思想,「生活即教育」就是說「生活即教育」是人類社會原先就有的,自有人類生活產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隨著人類生活的變化而變化。其次,「生活即教育」與人類社會現實中的種.種生活是相應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種.種生活中進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種終身教育,與人生共始終的教育。只有在生活中,我們的教育才具有鮮明性,脫離了實際生活,教育就只是空洞的說教。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好處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內含教育的好處。」既然生活教育是人類社會原先就有的,那麼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謂「過什麼生活便是受什麼教育;過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過壞的生活,便是受壞的教育」。他還指出,「生活教育與生俱來,與生同去。進棺材才算 畢業 」。生活教育強調的是教育要以生活為中心,反對傳統教育以書本為中心,認為不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傳統教育脫離生活實際的基礎上產生的,是單純知識教育的對立物。

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這么一個高度,是我前所未聞的,更給了我一絲震撼,震撼於他的精闢和深刻,同時感嘆教育家的前瞻性,這不就是我們此刻提倡的素質教育嗎?

關於教育書籍的讀書筆記範文五

教師,無疑是一個十分高尚的職業。每個老師都肩負著教書以及育人的雙重職責。所以,我們的教書必須要不斷地加強自身的潛力和素質。透過閱讀,透過不斷地反思來提高自己的各方面潛力。下面,就為各位分享來自學大網的一名教師的教育讀書筆記。

最近讀了《教師行為的50個細節》,透過讀書讓我覺得,讀書是一種幸福,一種樂趣,更是一種享受。讀這些教育專著時,我邊看邊與自己平時的教育實際相比較,不禁有了感觸,有了共鳴。這些書在教我將來如何成為一個好老師的同時,也教會了我們如何做人。以下是我的一些體會:

一、教師教育行為細節

育人是教師工作的重要資料。教師的教育行為要發揮理想的效果,務必擺脫枯燥與乏味的單一說教,關注自身行為的細節,從細小之處來影響學生。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的教育片段,常常源自與不經意間的一個細節。一句平常但是的話,一個細小但是的動作,都有可能給學生的心靈烙下痕跡。一次無意的非言語行為失誤,一句脫口而出的傷人之語,則有可能疏遠師生之間的關系,使教育產生的真實影響與預期的目標背道而馳。

二、教師教學行為細節

課堂是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主陣地,課堂教學是教師的基本教學工作。教師在課堂中的教學行為,能夠對學生產生教育影響,這些行為也體現了教師個人的 基本素養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表現出來的行為細節,不管是言語行為,還是非言語行為,不管是有意表現出來的行為,還是無意流露出來的行為,都可能對學生的課堂學習,乃至日常生活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以教師在課堂上的言語行為為例,假如教師表現出得當的言語行為,那麼就能夠感染學生,引導學生的情緒變化,激發學生學習知識的興趣和熱情;假如教師表現出失當的言語行為,那麼就有可能打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疏遠師生之間的情感,影響課堂教學的質量。

三、教師管理行為細節

在學校教育世界裡,教師經常承擔著管理者的主角。在課堂教學中,要進行課堂管理或者教學管理;在課余與學生的互動中,要進行學生管理。教師在管理課堂、管理學生的過程中,也要注意自己的行為細節,努力從細節之處做好管理工作。教師與學生打交道比較多,尤其要注意管理自己的管理行為細節。

四、教師學習行為細節

古人雲,「活到老,學到老」。在社會生活節奏加快,知識激增的當代,作為以「傳道、授業、解惑」為己任的教師,需要抓住各種學習的機會,不斷充實自己的知識,提高自己的素養,促進自己的專業發展。因而,不管參加有組織的學習活動還是自我學習,教師都要管理好自己的行為細節,提高學習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五、教師日常行為細節

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做到為人師表,在校園之中的日常行為,也要時時注意細節,以免給學生傳遞不良信息。在很多時候,教師日常的行為細節,就是對學生的一次次「身教」,而且這種教育比「」言教更具影響力。

教育讀書筆記是老師們提高自我的一個很好的方式,在閱讀相關的教育書籍之後,對教育以及自身的教學進行反思。能夠很好地幫忙我們自身去改善教學的方法,是一個好選取。

E. 《做溫暖的教育者》讀書筆記

《做溫暖的教育者》讀書筆記

讀完某一作品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書筆記吧。那麼如何寫讀書筆記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我為大家收集的《做溫暖的教育者》讀書筆記,歡迎閱讀與收藏。

《做溫暖的教育者》讀書筆記1

這本書是陶妙如先生的教學隨感,是她在教育實踐中提煉總結的教育智慧。本書從教育的不同角度分為:享、想、研、養、換、用、化、創、悟、賞、度十一個篇章。下面是我讀「想」這一部分做的整理以及自己的淺顯思考。

陶老師提出了三「想」:想像著我們自己能抵達的層次、想像著學生能登臨的高度、想像著我們能創造的妙境。

一、想像著我們自己能抵達的層次

想像著自己能抵達的層次,其實也就是在教育事業中有自己的目標和理想。初涉教壇,陶先生在筆記本扉頁上寫下了「我的目標:教育家」。經過十年的歷練,先生認識到教育局的價值在於開啟人類的心智,提升時代的思想境界。於是她在筆記本上認真寫下「成為教育實踐家」。先生化用《蘇東坡突圍》的話,概括了自己的理想的高度:光輝、從容、大氣、溫和、淡泊、厚實、高度

優秀的教育者應當有自己的教育理想,理想能給我們努力的動力和方向,在不斷學習中進取,不斷進取中調整,不斷調整中成長。

二、想像著學生能登臨的高度

每接一個班,我們都應思考這樣幾個問題:這些學生會成為什麼樣的人?怎樣才能把他們的優勢或者潛能都發掘出來?

學生是發展中的人,作為老師,應當了解學生的現狀,發掘他們的個人潛能,激勵他們勇於挑戰自己,不斷進取。

陶老師接到一個基礎很差的高三普通班,在第一堂班會課之前,她了解了班上每個孩子的基本情況,她理解孩子們常受批評,對自己沒有信心的心理,但是她抱定一個想法:不管他們原來怎樣,我只堅信每個孩子內心都是想優秀的。

接下來,陶老師讓學生自己選座位。第一堂班會課主題定為——「大學歡迎你」,用七張幻燈片展示七所名校的照片和名言來激勵學生,讓他們想像和憧憬自己未來,對自己的前途充滿信心。用訓狗師的故事和美國哈佛大學的調查數據告訴孩子們確定目標的重要性。

陶老師引導學生明確了目標,點燃了他們心中的理想之火,下一步就是測量自己離目標有多遠,正視起點,才知道怎樣去努力。於是,老師展示他們高二成績表與上一個層次班級分數的對比表和高考劃線標准,讓他們清楚自己跟目標的距離。

現實跟理想差距很大,看到錄取分數線,學生剛提起的`興趣又明顯地低落下去了。這時陶老師打開網站,讓學生看一位學長給學弟們的一段演講《讀書是讀不死人的》、《絕不讓自己後悔》。

聆聽同齡人的心聲,學生這次真的心動了,陶老師知道他們現在最需要的就是心靜,所以又講了《呆若木雞》的故事,讓他們明白心不能為外物所牽制。學生若有所悟,老師緊接著提問:十八歲成人禮意味著什麼?做事要五講:講秩序、講規范、講方法、講合作、講發展整堂班會課,陶老師理解並尊重學生的真實感受,引導學生想像自己可能達到的高度,讓他們對未來充滿信心,並且激勵他們努力克服困難,也明確了努力的方向。從這堂班會課里,我看到了一位溫和寬厚、循循善誘的師長,陶老師果然是一個溫暖又有智慧的老師!

三、想像著我們能創造的妙境

科任老師,接手一個新班級的學科教學,要讓學生在第一二節課就喜歡上老師,喜歡老師上的課,讓他們對學習產生一種追夢般的感覺。開始給學生上學科課,既要簡明扼要地縱向介紹本學科的體系輪廓,又要橫向生動形象地展示學科的奇妙與璀璨、博大與精深,將學生引領到一個文明的充滿情趣、理趣、無盡的妙趣甚至妙境的藝術天地。

在第一堂語文課上,陶老師來了一個幽默的開場白:請同學們抬起頭來,眼睛平視前方,微笑著注視著前面這道風景——將陪伴大家一道學習的老師,我!學生笑聲起,課堂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開始了。

這堂課陶老師給出的主題是:情趣理趣妙趣——語文,我們享受的時候。語文,其實是一種感覺,感覺來了,自然就感受到了。陶老師帶領學生會名人:季羨林,啟功大師,錢鍾書,蘇軾,孔孟。介紹這些文化大師,使他們感知到語文知識的廣博與璀璨,以激起孩子們的嚮往之情。最後老師總結:心靈之所以會枯竭是因為沒有擴充精神這一時空以厚度和深度。跳出井底的那一刻,開闊的不僅僅是眼界,更多的是心境以及今後不可估量的發展空間。

老師給學生描繪出語文的妙境,讓他們產生學習語文的美好願望,再給出語文學習的方法,提出語文學習的要求和建議,學生就能欣然接受,學生就願意追隨大師的方向,從而走進語文的妙境。

《做溫暖的教育者》讀書筆記2

自從上了班以後,發現自己的生活規律給全部打亂了。每次下班之後就不知道幹些什麼,無奈之中跑到書店去看看有什麼書可以消磨時間的。在書店打轉了很久,無意間看到一本《做溫暖的教育者》這本書和我的工作很有像,用該說很符合才對!

依稀的還記得書上寫的作者陳震老師是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他的語言功底深厚,善於敏感把握身邊事物,對各種話題,信手拈來,皆從教育的角度進行敘述,日積月累,堅持書寫,形成了二十七萬余字的教育類著作。書中文章大多短小精煉,無贅言贅語,給人很強的閱讀愉悅感。

作為一名教育者,自己本身就需要具有一定的工作姿態,有一種尋求的境界。還記得書中的第一段寫道:站在冬日的陽光下,倍感身體的溫暖;躺在母親的懷抱里,享受母愛的溫暖;手捧一本書,觸摸文字的溫暖;觀看陶妙如教授的講座,感受心靈的溫暖;學生進入校園,自然要得到教育的溫暖。溫暖是一種感覺,如何讓學生感受到教育的溫暖呢?

就是這么一段話,引起了我的興趣,同時也感動了我。我在想,裡面的指認公也是一位老師嗎?就是一個個的問題,讓我把這本書看下去。

教育教學是一項既簡單又復雜的工作,要取得良好的效果,首要條件是教師應具有愛心。教育要用愛來溫暖,熱愛學生是師德教育的核心。

書里說到了很多對教育和的建議,如:教師的基本要求是努力創設寬松的和諧環境,調節形成寬容的內部心境,堅持寬厚關愛的溝通心態;「小疑獲小進,大疑獲大進」,能夠努力培養出有懷疑態度,批判思維與創新精神的學生等等,這些都是需要教師不斷尋求的!

對於教育者的工作姿態陳震老師認為是有境界的。有得境界是教育自成格調、有的境界是教育才有生命力的、還有的境界是大小、高下之分,並無優劣。總體來說,教知識,教心態,教方法,可以形成教育的三種境界。

剛剛我們說到的是我們的態度,下現在是書里給我的做法,或者說是給我們教育者提的建議。我們不妨來看看吧!第一,我們要低下身子看學生,不要認為自己比學生高明,其實我們有些時候比不了學生,我們時常犯自以為是的錯誤。不要要求學生十全十美,留一些時間給學生講一點世界上的奇不能只教學生本學科的知識,不要經常嚴厲地批評和威嚇學生,可以批評學生做錯的事情,但不要責罵學生。我認為,老師和學生共同成長,只要老師低下身子與學生站在平等的地位,在學生的身上都能學到很多東西,老師和學生在成長過程中,都是相互學習的,學生是老師的一堂課,老師是學生的指向標。

第二,把微笑留給學生,把寬容留給自己。在學生的眼裡,老師臉上的微笑是什麼?老師的微笑對於學生來說就是認同,就是接納,就是鼓勵,就是嘉許,就是贊揚。而在這之下,誕生的不僅僅是學生的調皮,更是他們的自信,是他們對社會的感恩和自身胸懷的寬廣。權衡利弊,微笑一下又何妨?我們不妨把微笑寫在臉上,將微笑送給學生,讓孩子多些自強與自立;多些愛他人,少些愛自己;多些寬容,少些狹隘;多些善良,少些丑惡,相信在與孩子分享微笑的日子裡,他們定會變的慷慨大方、充滿自信、真誠善良、勇往直前!

我希望能按照書上的要求,去嘗試做一做。我也希望能經過書上提出的意見,能讓自己變的越來越好。在教育者的工作道路上走出一片屬於自己的世界,最後送你們文中的原文:做溫暖的教育者,是一種教育理想與情懷,也是新時期對教育一線的老師提出的更高要求。讓我們一起努力,不遺棄一個學生,讓每個孩子都樹立起成長的信心,讓每個孩子都有一定的收獲,讓每個孩子都擁有一個精彩的童年。

《做溫暖的教育者》讀書筆記3

對一本教育類書籍的的閱讀方式有多少種可能性呢?安靜地進入,讓作者帶著你簡單游弋在各種教育觀念間,尋覓著教育中的清風明月,陳震老師的《做溫暖的教育者》一書做到了。

陳震老師是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他的語言功底深厚,善於敏感把握身邊事物,對各種話題,信手拈來,皆從教育的角度進行敘述,日積月累,堅持書寫,構成了二十七萬余字的教育類著作。

書中文章大多短小精煉,無贅言贅語,給人很強的閱讀愉悅感。書中話題涉及豐富,讓我們深深感受到一位普通教師為師、為學、為人的自在尋覓過程。應對現實的瑣碎與繁雜,陳震老師始終以教育者的智慧關照教育現實,展現了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工作與生活姿態。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尋求有境界的工作姿態。

書中對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姿態提出了很多推薦,如:教師的基本要求是發奮創設寬松的和諧環境,調節構成寬容的內部心境,堅持寬厚關愛的溝通心態;「小疑獲小進,大疑獲大進」,能夠發奮培養出有懷疑態度,批判思維與創新精神的學生等等,這些都是需要教師不斷尋求的!

對於教育者的工作姿態陳震老師認為有境界為上,借鑒王國維先生對於境界的經典描述,即:第一境,「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第二境,「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眾里尋他千網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有境界的教育自成格調,有境界的教育才有生命力。境界有大小、高下之分,並無優劣。教知識,教方法,教心態能夠成為教育的三種境界,對於成長中的人來說,知識,方法,心態都是重要的,境界由低到高,低層次是知識獲得,高層次是心態培育,只要能夠有效整合,就能促進終生的和諧發展。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尋求有品質的生活姿態。

有品質的生活姿態是內涵多元的,閱讀是良好的通道。讀書能夠愉悅身心、提升自己。讀書讓生活更有品位,讀書使人內心更加寧靜,讀書使職業更有智慧。

教育工作者是文化的傳承與引領者,讀書不僅僅是提升自我的需求,也是職業的要求。一位教師只要願意與書為伴,堅持「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的態度,就能尋覓到心中的清風明月,就能塑造出有品質的生活姿態

讓每一點感動在心中融化,讓每一點感觸在心中發芽,並將思考記錄筆端。陳震老師作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為我們帶給了工作與生活姿態的良好範本。

讓我們以溫潤的內心,尋覓著教育中的清風明月,成為溫暖的教育者!

;

F. 教育類書籍讀書筆記5篇

讀書筆記 是指讀書時為了把自己的 讀書心得 記錄下來或為了把文中的精彩部分整理出來而做的筆記。下面是我整理的 教育 類書籍讀書筆記5篇,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更多讀書筆記相關內容推薦↓↓↓

紅岩讀書筆記精選10篇

關於《平凡的世界》讀書筆記10篇

《艾青詩選》讀書筆記優秀範文5篇

紅星照耀中國寒假讀書筆記600字5篇

教育類書籍讀書心得1

看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老師的建議》,我從中受益匪淺,要想做一個好老師,不但但是知識上的給予,更是要付出更多的熱情,來感化每一個學生,挖掘他們的巨大潛能。

首先,我要樹立一個信念——天下沒有笨的學生,學生的心靈都是美好的、善良的。我要毫不猶豫地愛我的學生,不管這個學生是誰,不管這個學生成績如何,不管這個學生長相如何、性格如何,我都要公平地,全心全意地愛他們。為什麼呢?當我自己是一個學生的時候,我深知這種愛的力量對一個學生來說是多麼的重要。我總是不願意自己被老師忽視、遺忘,希望自己在班上、在老師面前表現一下自己,證明給大家看,我是多麼的優秀。其實這種需要是每個學生的正常的心理需要,作為老師,是不能忽視這一點的。

我要毫不猶豫地愛我的工作,愛我的教學,如何去愛,這還是一個很值得我去思索探究學習的一個問題。當我是學生的時候,我常常會有討厭上課的經歷,這往往是因為我討厭這個老師。為什麼會討厭呢?——上課枯燥呆板,布置大量作業、知識含量低、知識范圍窄、知識老化、不懂裝懂、架子大、單純的知識灌輸、 教學 方法 單一、學生學習積極性低等,往往是這一類老師的共同特徵。現代的老師,顯然不能這樣下去,作為受過現代教育的新一代老師,我要有現代的教學。

「我的教學設計是否合理、完善,還有沒有更好的設計方案呢?其他老師又是怎樣設計的呢?哪一點是值得借鑒的呢?別人的為什麼好呢?好在哪裡?」「在課堂上如何有效地滲透積極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讓學生有一個美味的精神享受?」「如果發生突發事件,我有什麼應變 措施 呢?」……我都應該認有效地真對待,作好充分的思考與准備,顯然這一步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努力,但是這一步做的如何也直接關繫到我的教學質量、教學效果。作好這一步,是至關重要的,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

課堂的時間,是我開始展示自己才識的時候了。所以我首先要在精神面貌上作好 文章 。當一個良好的精神面貌展現在學生面前,不僅給自己帶來信心,也可以鼓舞士氣。當我開始進入角色時,依據教學設計進行講學,那是必須的,但我不能死抱設計而不知靈活應變。我還要仔細的觀察我的學生,從他們的眼神、表情、聲音和動作,來判斷自己的課情況和學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快速評價這是否與預期效果吻合。經過大腦的快速運轉之後,及時適當地調整我的教學設計。學生是否專心上課,精神狀態是否良好,直接影響到我的'教學效果,所以,當學生士氣低迷時,我應怎樣鼓勵他們;當課堂氣氛沉悶時,我又應怎樣調動氣氛,讓大家活躍起來;當學生情緒高漲時,我又應怎樣正確引導他們;當學生提出了奇怪的問題,我又難以解答時,我又應該怎樣做;當我的教學設計與學生實際不吻合時,我又該如何改進;當個別同學故意搗亂時,我又應該怎樣做呢;當學生犯錯時,我又能否輕松有效地教育好這一學生;我應該怎樣提升我的人格魅力呢?……

總之,我的課堂應該有一種協調、融洽、輕松、互動的氣氛,在這種氛圍下,給我自己、我的學生最大的空間——教學的、學習的、思考的、創造的、自由的——以達到一種共同的進步。

教育類書籍讀書心得2

《教育的奇跡》這本書主要講了教育的驚人作用,一些當代的人物以往是父母、教師眼中的"差等生"、"笨小孩"、"問題孩子"、"殘疾孩子"等,可是,他們之後卻成功了:牛頓--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愛迪生--不受教師歡迎的"糊塗蟲"、達爾文--愛"說謊"的"厭惡鬼"、愛因斯坦--連續考試不及格的"愚笨兒",這些不好的"頭銜"根本沒有影響他們成才。這是為什麼顯然,是教育在起作用。這讓我從中悟到對每個學生都要充滿愛,賞識他們身上的閃光點,以此激勵他們。對教師來說,沒有什麼比愛心更重要的。教育家夏丏尊說:教育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能稱其為池塘。沒有情感,沒有愛,也就沒有教育。

著名認知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認為,每個人都有其特殊的智能綜合形式和理解世界的方式,如語言的、邏輯的、數學的、空間的、音樂的、身體的和內省的。每個人都有其不一樣的學習風格,有些人對視覺反應極敏銳有些人對語言比較敏感,有些人則敏於觸覺。由此可見,每個孩子都有著自我的強項和弱項,他們都會以自我獨特的方式來展示自我特有的天賦,所以,多加觀察孩子,從中發現孩子的智能結構特點,進行適當、有針對性的指導和訓練,使每個孩子的天賦潛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

每個孩子都有閃光點,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需要具有伯樂的眼光,賞識每一個孩子,多給孩子一些寬容,讓他們在教師愛的眼光中充滿自信,健康地成長;或許我們真誠的愛會創造教育的奇跡呢!

教育類書籍讀書心得3

《愛的教育》讓人深受感動,裡面的所有 日記 都體現出對老師、父母、同學的愛,讓人倍加感動。

《愛的教育》全文採用了日記的形式,講述一個叫恩利柯的小男孩成長的 故事 ,記錄了他十個月在學校,家庭,社會的所見所聞和他家人的信和老師講的動人的每月故事。

愛就像空氣,雖然天天都在我們身邊,但經常被我們忽略。《愛的教育》一書中描寫了一群快樂,可愛的少年。他們的身份各不相同,有出生於富裕家庭的,有出身於貧窮家庭的,但他們互相尊敬,互相關愛。這些孩子身上卻都有著一種共同的東西——對自己的祖國義大利深深的愛,對親友的真摯之情。

《愛的教育》里到處都體現了愛。最讓我感動的就是每月故事——萬里尋母記,講述了主人公馬爾可的媽媽為了讓家裡付起債務,便遠渡重洋,孤身一人來到了阿根廷共和國的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的一個富人家去做女傭,後來斷絕了聯系。13歲的主人公馬爾可,不顧去美洲的危險毅然向他爸爸提出了一人去美洲找母親的請求。這件事一開始雖沒成功,可兩天後他父親的一個船長朋友聽說了這件事後,便去找到了他父親告訴他可以免費帶馬克爾去美洲。於是,馬可爾開始了萬里尋母的旅程。途中,他歷盡了各種艱難險阻,嘗遍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不知過了多長時間,憑借著馬可爾堅持不懈的努力加上人們的幫助,終於找到了失去了生活意識的奄奄一息的媽媽。馬可爾的出現使母親找到了生命的價值,在醫生的幫助下,馬可爾和媽媽終於重逢了……

掩卷沉思,馬爾克是這樣的愛媽媽,為了媽媽,他甚至不顧一切危險,遠渡重洋,從熱那亞來到阿根廷共和國的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真另人佩服。

愛的教育真是一本經典的書籍。

教育類書籍讀書心得4

讀書,就一個人而言,正如莎士比亞的詩:「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

《教育智慧從哪裡來》這本書,雖然是教育類書籍,卻不同於以往我們常見的那種書卷氣,案例分析式講評,幾乎可以涵蓋一線老師平時教育中的所有常見問題,具有實踐性可操作性。更重要的是,這本書給我一種思想的啟迪:教師在教育中出了問題是因為沒有尋根求源,而當了情緒的奴隸,使自己的工作陷入非智慧的體力化;學生出了問題,也是因為教師不夠了解孩子的原因,不僅要了解孩子的成長史、 家庭教育 ,重要的是了解孩子喜歡什麼、害怕什麼;師生關系是最為微妙的,遠近皆有度,遠近皆因情緒而產生不同的學問;教師與家長的關系在現實並不理想,這就指導我們有很大的必要性要花精力指導家長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在教育的源頭疏堵漏洞,這是使自己的工作趨於輕松的必由之路;管理孩子不如引導孩子學會自我管理……

有人說:「讀一本好書,就是和一個品德高尚的人對話。」這話一點不假,《教育智慧從哪裡來》這本書就是一本好書,讀了書中的那一個個案例,及王曉春老師的精闢點評,受益匪淺。這本書讓我明白了,身為教育者,全身心地去愛學生固然重要,但教育智慧不可少。只有既有愛心,又具有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的教書育人。

愛究竟是什麼?它像空氣一樣,每天都在我們身邊,但又因為它無影無形,往往又很容易被我們忽略。但我們的生活中不能缺少它,它的意義已經融入我們的生命。而面對我們的教育,愛應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矗。《愛的教育》中有這樣一段話:「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如果我們對學生的愛是無私的,沒有功利性的,老師對學生的鼓勵,對孩子無微不至的關愛,甚至是一個無意的微笑,讓孩子在輕松、和諧的氛圍中感受愛,並把這種美好的感受帶給更多更多的人。

「智慧與愛心同等重要」這是王曉春老師點評案例1的標題。是啊,對學生每個老師都傾注了愛,但愛不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我們的身邊,這種現象數不勝數。學生病了,老師上門探望,課落下了,利用業余時間補;校內跌了,碰了,小心呵護,及時與家長聯系。但結果不一定如你所想,可能會令其家長感動,令周圍的同仁稱贊。但有時真不能讓學生從根本上改變。我想,收效不明顯的原因主要是我的教育智慧還不夠,沒有能解決他真正的心理問題,客觀的家庭問題等。

學生之間打打鬧鬧,鬥嘴絆腳,我總認為是小兒科的事,所以總是用很簡單的談話和互相道歉來解決。卻很少會想到去找找發生矛盾的真正原因,是它自身的,還是和家庭環境有關。王老師告訴我們,學一點心理學,走進一點學生,花一點耐心,這樣我們的收獲會讓我們驚喜。

如何走進孩子的世界,我在書上看到這樣一個詞——換位思考。並不陌生,卻有那麼陌生。它喚醒了我沉睡的心靈,讓我豁然開朗,使我不斷設想:假如我是孩子,我最需要的是什麼?假如是我的孩子,我會怎麼做?換位思考使我明白: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寬容,多一些耐心和等待,就會多一種教育的方法,就會讓自己讓學生多一份快樂。換位思考讓我不知不覺地走進孩子的心靈,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感受他們細膩、透明、五彩的童心,換位思考成了我和孩子們零距離溝通的一條無障礙通道。

「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面對一個個活生生的孩子,應當把陽光灑在他們每一個人的心田,要化更多的心思去了解他們、研究他們。」一語道出我們班主任比別人更要用心,不僅對每一個學生用心,要用心關注「優秀生」、「灰色 兒童 」、「潛能生」,慧眼識金,挖掘每一個學生的潛能助其自主成長。做教師的千萬不能用一成不變的眼光看待學生,每個學生都是「變數」,在發展,在變化,教師對他們投入細致的感情,加溫到一定程度,他們會成長,會進步。

每個學生都有被人賞識的渴望,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贊揚,我們要善於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多給他們一些寬容和鼓勵,多給他們一些關注,最大限度地為他們創造表現的機會。

教育類書籍讀書心得5

我有幸讀了《學學孔子怎樣當老師》這本書,深受啟發,真是受益匪淺。只感覺自己教學的心旅又多了一份堅定和從容。讀完此書,如沐春風,豁然開朗。做教師若不學孔子乃是一種缺憾。孔子不僅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政治理論家,而且是我國古代的教育家,曾被評為「世界最著名的 文化 名人」之一。他所積累的豐富教學 經驗 ,形成的博大精深、獨具風採的教育思想,是我國傳統教育思想中的寶貴遺產。

孔子的教育思想十分廣泛而全面:從教育理念到治學理念,從治學原則到教學目的,從教學態度到教學方法,從教師修養到教育手段,形成一套他獨創的、完整的教育思想體系。這是我們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學工作中,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教育思想源泉。

通過讀《學學孔子怎樣當老師》這本書,我覺得在今後生活、教學工作中應該像孔子一樣誠實守信、以身作則、像孔子一樣約之以禮、重視自省、做到終身學習、不斷進取。像孔子一樣誨人不倦,對待學生一視同仁,關愛每一位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運用啟發式教學,讓學生自主學習。像孔子一樣學思並重,因材施教。像孔子一樣教學相長、重視實踐,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學生正確的思想觀念,科學的 思維方式 ,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積極的人生態度,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中學到知識,使學生得到全面的發展。

總之,孔子的教育思想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我們取其精華融於現代教育的實踐中,這是保證我們的教育,特別是教育健康、持續發展的寶貴財富。


教育類書籍讀書筆記5篇相關文章:

★ 教育類的讀書筆記範文5篇

★ 教育學書籍讀書心得5篇

★ 教育類書籍讀書筆記摘抄

★ 關於教師讀書筆記5篇

★ 教育教學讀書筆記5篇600字

★ 教育類書籍讀書心得體會3篇

★ 教師教學讀書筆記範文5篇

★ 關於小學教師讀書筆記5篇

★ 關於守望教育的讀書筆記5篇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com/hm.js?";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G. 教育類的讀書筆記範文5篇

教育 是慢的藝術。在教學上,教師要慢慢地去感悟,就像為人父母,育人的 經驗 也是慢慢感悟出來的。那麼關於教育類的 讀書筆記 該怎麼寫呢?下面就是我給大家帶來的五篇教育類的讀書筆記 範文 ,希望大家喜歡!

教育類的讀書筆記範文(1)

寒假裡有幸拜讀了張文質先生的《教育是慢的藝術》,感觸頗深。張文質,福建閩侯人,教育學者,詩人。1983年 畢業 於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系「生命化教育」的倡導人、負責人。多年來致力於「生命化教育」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長期植根於中小學課堂,推動中國基礎教育的變革和發展。在研究和實踐過程中,創辦了1+1讀書俱樂部,推廣1+1式的讀書理念。透過學習,讓我深深感受到了「教育的魅力在於激勵與喚醒」,首先我們要做教育中的有心人,平時,我們要更細致、耐心些,多一些等待、思考與克制。其次要廣泛閱讀,努力付諸實踐,積累經驗,構建自己的認識平台。

張文質先生在《教育是慢的藝術》一書中,詳盡而又靈動地提煉、詮釋了生命化教育的理念。當他提出「教育是慢的藝術」這個觀點後,很多人都提出了質疑,因為這天這個時代確實是泥沙俱下、萬馬奔騰的年代,有人認為教育不可能有慢的耐性,更不可能有慢的境界。但是張老師認為:好的教育肯定是慢的,俗話說慢工出細活。這樣的教育在我們任何人看來,或許都會覺得都是一種理想中的教育,教育是慢的藝術,張老師很顯然給出了他自己的宣告。一個字一個詞,字是慢,詞為藝術。張老師認為我們的教育太快啦,快在那迅速展現而又擦去的ppt上;快在了教師應對這一大群叫不出名字卻能把課演繹的完美而流暢上;快在了教師與校長們每一天似乎都在忙於應付各種各樣事務性的事務上,快在了教師冷漠地看到教室里那些不解而又迷惑的目光上……正如那作者苦惱的快一樣,我們這天的學校里。教室座位整齊,台下人頭攢動,一派工業化大生產的氣勢。

老實說確實難以看到具有生命個性的人。這也難怪作者所推崇的葉瀾教授不斷的發出呼喚,呼喚教育創新要有「具體個人」意識,呼喚要在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中「人」的轉向要從「抽象的人」到「具體個人。說到底快到了我們的課堂上都看不到一個個活生生的人了。慢又是一種什麼樣貌的課堂,什麼樣的教育呢?作者眼裡慢是像W老師那樣的」教師身體動作是慢的,說話的語速是慢的,等待學生回答問題的過程是慢的「。又如作者所說的,日本的佐藤學認為」教育往往要在緩慢的過程中才能沉澱一些有用的東西「。在平時教學活動中,速度要放慢,慢下來教師才能注意到每位學生的困難並及時給予幫忙,多給他們帶給創造、交流經驗、合作學習的機會,逐漸增強自信心和自我潛力。教育,作為一種慢的藝術,需要留足等待的空間和時間,需要有舒緩的節奏。高頻率、快節奏、大梯度,不利於學生的有序成長和發展。

張文質老師倡導」生命化教育「。在當今教育界為越來越多的人所關注。」生命化教育「,簡單地講,就是把對學生的的理解、關愛、信任、成全,在具體的教育過程中體現出來;它不是僅僅停留在理念上的表達和理解,它務必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體現出來。

「生命化教育」的實現包括主觀和客觀兩個方面:起主觀作用的,就是教師。教師要關注每個獨立的學生個體,不僅僅要尊重、善待學生,還要研究學生特點;在注重全體學生知識獲得的同時,還要注重學生個體發展的差異,根據學生不同的認知風格,帶給與之相匹配的 教學 方法 ;關注學生異常的情緒變化,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注重情感交流;注重師生互動交流,引發思考……客觀條件,就是課堂環境,教學空間。張文質在《教育是慢的藝術》一文里的一段話:美國教育家博耶說,學校還是小的好。那麼「小「到什麼程度為好呢?」小到學校所有師生都能彼此叫出對方的名字,亦即人數控制在二三百人內為最佳」。博耶又說:「當班生數超過30個人時,教師的注意中心就從對個體的關注轉為對班級的控制。」這些見解都令人感佩。但博耶必須想不到,在中國有那麼多「名師」能夠在叫不出一個學生名字的狀況下也能把「課做得神采飛揚」,他更不可能想到一些更厲害的「名師」竟能夠在體育館數千名觀眾面前在叫不出一個學生名字的狀況下把「課做得神采飛揚」,也許,從某種好處上說,這正是中國教育勝過美國教育「難能可貴之處」。

如果教學課堂環境沒有保障,首先就給教師組織課堂帶來了困難,信息的傳輸呈單向化而不是多樣化,「生命化教育」也就成了一句空話;而一味地強調教學質量,並以此作為衡量教師業績的標准之一,也是對教師的不公,因為能把」課做得神采飛揚「的老師畢竟是少數。以」生命化教育「為理念,就要做到主觀與客觀的結合;既要強調教師的主觀作用,又要營造良好的關注學生獨立個體的空間,把「生命化教育」具體落實到教育過程中的每一細節和實處。

教育是慢的藝術。在教學上,教師要慢慢地去感悟,就像為人父母,育人的經驗也是慢慢感悟出來的。一個好教師,應是偶有所得,有些獨特的理解、獨特的發現,然後順著這種正道,終成大器。教育是些潛移默化、潛滋暗長的東西。功利的教學都是短暫的,不關注長遠的,不關注正確的教育價值取向的。我們的教學研究,也是慢的藝術,有所發現,有所用心,慢慢地去做。這個慢,就是讓學生感受、體驗過程,構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個慢,就是不急於求成,要有足夠的期盼,足夠的耐心,減少教育浮燥與功利,這才是真正的教育。

教育類的讀書筆記範文(2)

《愛的教育》是一本值得父母和孩子一齊細細品味的名著。我懷著完成任務的心態去讀的書,看了這些 故事 深深感到其中的愛!書中有關於孩子、家長、老師的一個個感人的故事給我和孩子留下深刻印象。讓我們和孩子一齊共同學習和成長。

它以 日記 的形式,透過看似平凡的人和事。作為一名家長,當我看到父親教育兒子的細節,我常常想,生活中的我好象少了些耐心,多了些浮躁;少了些寬容,多了些挑剔;少了些鼓勵,多了些批評……自己期望孩子在怎樣的環境下成長又期望孩子成為怎樣的人孩子原本是可愛的,在其成長的路上真的需要愛的精神,愛的教育,教會孩子學習,讓她擁有愛心,讓她懂得做人。

古往今來,有多少愛的真情故事啊,可見,愛,是無處不在的,愛的教育家長 讀後感 。我們一出生,就沉浸在愛的海洋里,有父母的愛和爺爺奶奶的愛。漸漸長大了,上學了,又有老師的愛,同學們的愛。愛就如空氣一般,我們身邊到處都是愛,我們從未離開它,離開了愛的人,就等於沒有靈魂的人。愛能夠使人絕處逢生,愛能夠使浪子回頭,愛又能夠激發人無窮的力量。

「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完美的人間!」如同這首《明天會更好》的歌一樣,只要有愛人間會變得更加完美更加溫暖。

教育類的讀書筆記範文(3)

這是一本催人淚下的書,這是一本有著千萬呼聲的書,這更是一本有著充分教育意義的書。這就是《愛的教育》。

本文是以一個義大利四年級小學生在一年中所發生的事情,用日記的形式。從與朋友們在同一屋檐下學習,到因父母工作變更,而不得不轉學。安利柯,這個10歲的小男孩逐漸在生活中學會堅強,學會努力……他逐漸長大。的日記,來透視日常生活中的學校和家庭關系,老師和學生的關系以及父母,兄弟姐妹間的天倫之愛。

讀了這本書的人,無一不為它的內容所震憾,震撼於作者那流暢的文筆,更震撼書中一個個鮮明的人物形象。特別是每周一次的精神講話,通過一個發生在義大利國土上的小故事來教育孩子們,啟迪孩子們的心鎖,讓孩子們踏上美好的未來之路。這也不失為一種好的教育方法。

書中的人物太多,我無法一一列舉,但是總體分為三大類:老師,同學,父母。這些人無一不體現出書的主題"愛"。這些中,有朋友之間的愛,有父母對孩子的愛,有老師對學生的愛……很多很多。且這都是人世間最真摯的愛。

但是在如今的社會,這種愛恐怕早已成為泡影了吧,不止一次在電視上,報紙上,網上……看到有一些人嫌父母老了,不中用了,就虐他們;有一些人,見到以前的朋友老師,理都不理。這難倒就是所謂的"愛"嗎?我們不得不捫心自問了。用最平實的語言來表達這份愛,我不會用什麼華麗的詞藻我只想用這人世最平實的語言來表達這份愛。

愛的教育文字雖然簡單朴實,所描寫的也是極為平凡的人物,但是,其中流露出人與人之間的真摯情感,會讓人感受動不已。

"愛是什麼"不會有明確的答案,但我知道"愛"是沒有限制的,小到同學之間的友好交談,老師對學生的鼓勵,父母對孩子無微不至的關愛,甚至萍水相逢的人們的一個微笑……大到捐獻骨髓,獻血,幫助希望工程……。因為如同空氣般的愛有時會被"污染","稀釋",甚至"消失",所以希望更多的人去感受一下朴實語言中深厚的愛,我想這部好小說將會把這種美好的感受帶給更多更多的人。

「愛」是我們每個人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個字,可是,有時候,我們也常會忽略周圍的愛:如父母 對子 女無微不至的愛、老師對學生循循善誘、朋友間互相安慰……這些`往往都被我們視為理所當然,而沒有細細地加以體會。而如果你加以體會,你會感覺到,人生,這是一個多麼美好的東西啊!

班級里有幾個學困生,學習習慣極差,生活習慣更差,我試圖用自己的愛去感化他們。新學期的資料費都是我幫他們交的;個別談話,談理想,探討生活中的人很事;探討為人處事,關愛他人;買學慣用品如文具盒、筆等為進步的禮物給他,讓他們感覺濃濃的愛包圍他們,讓他們有事干而不總想著做壞事。期待愛能創造出奇跡——當他們回憶自己的童年,有一位老師曾經給他們以關愛,以愛的教育,愛的感化。

讀完整本書,不僅明白了如何去給予愛,更明白,原來自己的一舉一動都會影響到很多人的思想,情感,所以更注意一言一行。《愛的教育》,不僅描述了安利柯所受的"愛的教育",現實生活中的我更是受益匪淺。

教育類的讀書筆記範文(4)

最近我讀了這樣的教育著作因其避免了過多「博大精深」的理論闡述和學術語匯的堆砌而能直指教育實踐本質,引起了一線教師的共鳴,成為廣受歡迎的教育學著作。

書中提到的新教育實驗六大行動:營造書香校園、師生共寫 隨筆 、聆聽窗外聲音、熟練運用雙語、創建數碼校園、構築理想課堂,使我們這些一線教師眼睛一亮。讀完此書,我一下子被書中那句「中小學搞教育科研,就是應該從記錄自己教育現象,記錄自己的感受,記錄自己的思考開始的,把這一串的‘珍珠’串起來,那就是一條非常美麗的項鏈。」朴實的話深深的感染與震撼了,我們平時不是一直在講科研先導、科研興課嗎?如果我能從教育隨筆,教育日記開始,那不是最真實的科研嗎?從那時起,我找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一定要堅持從關注學生心靈開始,記下自己教育中的點點滴滴,不斷 反思 自己的教育教學,和學生一起成長!

《新教育之夢》對於「理想的教師」提出了八點要求。這些要求為我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同時也讓我對自己的職業有了更深入的認識。「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善於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師」這句話給我的印象最為深刻。任何一個崗位都充滿著競爭,教師間的競爭往往又是多於合作的。目前,教師這個行業的職業特點,工作制度,評價方式都需要競爭。但是作者在書中說,一個不善於合作的教師走不了太遠,因為這個社會是需要合作的社會,社會如此,教師職業也是這樣。從書中,可以看到作者對教師間合作的渴望和信心。「只有雙贏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競爭」這句話說得多好啊!當今社會除了競爭,合作也是非常重要。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就呼喚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社會需要合作,教師也要學會合作。教師要成為受歡迎的教師,作者提出了三點建議:一換位,二尊重,三互惠。這三點建議同樣也在告知人們怎樣學會合作。

《新教育之夢》告訴我,智育不能獨領風騷,也不只是一串阿拉伯數字,或是一紙文憑,一張入學 通知書 ,它「應該超越知識,走向智慧,激發創造,健全人格,為學生將來擁有終生幸福的精神生活打下堅實的知識能力基礎」;德育不再是空中樓閣,它還應讓學生「自警、自誡、逢勵」在「陶冶情操、磨礪意志的過程中形成‘不教之教’的自律習慣」,讓學生在「自然的活動中養成德性,在游戲和豐富多彩的自主活動中體驗和感悟道德的境界」;體育不只是追求四肢發達,它應「體現奧林匹克精神,培養學生在人生路途上追求‘更快、更高、更強’,並能完善自我,體現人性之崇高」;美育不只是提供休閑消遣,它「應該引導和教育學生熱愛生命,珍惜生命,享受生命,優化生命,激揚生命」。

作為一名新時期的教師,在自己還很迷茫的時候我讀了這本可讀性很強的書。是朱永新先生的《新教育之夢》讓我審視自己所做一切的意義,讓我尋找到一條自我突破自我發展的道路。

關於教育類的讀書筆記(5)

時間過得飛快,也體會到了作為教師的酸甜苦辣。

前不久看了《魏書生教育教學藝術》一書,思緒萬千,感慨不已。既感嘆其教育思想的時代性和切實性,又佩服其教育方式和方法的針對性、多樣性,「同為人師,為何一些簡單不過的道理在自己身上就不能運用,起不到好的效果」成為看魏書生書的同時時常徘徊在腦海中的問題。

古人雲:知已知彼,百戰不殆。我們的教育又何嘗不是如此,只有了解學生才能真正做到教書、育人。綜觀古今中外凡有成就的教師、教育家,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有知人之明,能察覺學生思想深處的奧秘,能觸摸到學生感情的脈搏,他們的心和被教育者是息息相關的。也只有這樣的教學,對於教師和學生來說才是一種幸福和享受。反思過去,作為教師,自己的責任心很強真是把他們都當成了自己的孩子,對他們嚴格要求,關愛有加;可是今天想來,自己對他們又了解多少呢?又有多少時間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和朋友那樣與他們聊天、談心,真正走進他們的心靈?

在了解學生方面,我們也往往是從學生 學習態度 、行為習慣的表現上簡單的了解和簡單的評價學生,對那些上課認真聽講,下課也不調皮搗蛋的孩子老師當然是越看越喜歡,也自然給他們的機會多一些;而那些所謂的「不討人喜歡的孩子」有時就被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忽略了。長此以往,孩子的發展當然是越來越失衡。這些都是我們所不願看到了。因此教師不僅要了解學生思想、行為變化的特殊規律,而且要了解學生思想、行為變化的普遍規律,不僅善於把精力花在偶然的個別事件的處理上,更善於把主要精力用在帶有普遍性、規律性的問題上,從而提高教育工作的效率。學了魏書生的有關理論,現在漸漸認識到了學生的心靈都是矛盾的統一體,好學生和後進學生的區別只在於頭腦中是非,好壞排列的順序及比例不同而已。正是因為後進同學上進心的幼苗小而枯黃,有的常常被壓在石頭下,才更需要教師的同情、關注和扶植。懂得了這些理論知識,我在具體教育過程中加以運用,果然效果明顯,某些平時不聽話的同學,調皮的同學經過一階段的努力,都有了較大的進步,與學生的情感交流也更和諧了。

隨著社會文明的不斷發展,教師的角色地位也在不斷地變化。以前教師說的,學生就得無條件的服從,無條件的執行老師的安排。現在我們更多的是關注人文性,也在不斷提倡「人性化服務」。說到底其實我們的教育更應人性化,我們一直在說:要蹲下身子和孩子說話,就是要強調人與人之間的平等性。老師也是從學生時代走過來的,學生的今天就是老師的昨天,學生犯了錯誤時的心情,老師通過回憶自己當年犯的錯誤時的心情就能認識更真切一些。這就是魏書生說的「用回憶的方法去感知」。

讀魏書生的書是一種享受,讀魏書生的思想是對自身思想、靈魂的提升和升華,讀了魏書生的書才知道什麼是教書育人,什麼是為人師表。

熱點內容
默樂生物 發布:2024-12-25 23:35:17 瀏覽:153
永春縣歷史 發布:2024-12-25 23:24:54 瀏覽:618
唐山市路南區教師招聘 發布:2024-12-25 21:39:40 瀏覽:835
書信英語作文 發布:2024-12-25 21:11:21 瀏覽:175
美國自然人文地理 發布:2024-12-25 21:04:02 瀏覽:138
雲計算教學視頻 發布:2024-12-25 20:40:22 瀏覽:544
歷史永遠 發布:2024-12-25 19:18:47 瀏覽:631
河南利偉生物 發布:2024-12-25 17:47:33 瀏覽:111
心意拳教學 發布:2024-12-25 17:27:32 瀏覽:930
吉他成都教學視頻 發布:2024-12-25 16:57:50 瀏覽: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