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齡球教學
1. 保齡球常識
飛碟與弧線誰更強?看看這篇好文
自從飛碟球誕生的那一天起,關於飛碟球與弧線球的爭論也從來就沒有停止過,並
且永遠也不可能停止。
因為畢竟這是除直線球之外的兩種主要球路,兩者的優劣長短會
成為所有保齡球愛好者永遠感興趣的話題。
事實上,在各種媒體上(當然也包括網站)
,關於飛碟球與弧線球的比較與評述已經相當多了,但那隻是局限於技術層面上,而這
兩種球路的形成與發展都不是孤立的,都有著復雜的背景和環境。
因此,筆者只是將各
種復雜的因素梳理一遍,並不是一定要分出個好壞優劣,而是為廣大保齡球愛好者提供
一些可以參考建議,當然還要請各位保齡高手不吝賜教。
一、「全倒率」不能說明一切
評價一種打法好不好,全倒率是一個重要的指標,但並不是唯一的指標。
現在普遍
都有這一樣種認識:認為弧線球出高分的機會多,全倒率肯定就比飛碟球高。
其實,這
咱看法即使不是錯誤的,也是片面的。
首先,影響到全倒率的因素是很多的,除了球路本身的原因之外,球手的水平、狀
態、穩定性,以及道路的油路、球瓶的種類等等因素,都會影響到全倒率的高低。
因此
,在沒有同一標準的前提下,來比較兩種打法的全倒率是不科學的。
這兩種打法都有各
自的優點,也都有各的缺陷。
例如:飛碟球有「國王瓶」五號瓶和八號瓶,總是很難打
倒;而弧線球也有自己的「天敵」——七號瓶(左手)和十號瓶(右手),經常是莫名
其妙地紋絲不動。
但飛碟球的似乎比弧線球有更多的luckstrike(幸運全倒),因為飛
碟球橫向殺傷力強,球的重量也比較輕,擊打球瓶之後,球瓶之間互相擠、靠、壓,即
使不倒也要晃幾下,這就是俗稱的「活瓶子」。
而弧線球勢大力沉,球瓶向上飛散的機
會較多,借瓶打瓶的機會相對較小,所以有時會站一些「死瓶子」紋絲不動,尤其是打
較輕的球瓶是更是如此。
但如果是打較重的球瓶,飛碟球的全倒率也會大大下降。
其次
,即使弧線球的全倒率確實要比飛碟球要高,也要同樣面臨補中的問題。
弧線球大約會
出現2000多種殘瓶,如果沒擊中一號瓶,補中起來通常都比較困難。
而飛碟球的殘瓶種
類不會超過1000種,補中起來也比較容易,尤其是補七號瓶或十號瓶,這兩種瓶對於一
般弧線球級初級選手來說是經常會漏球的。
所以說,要將飛碟球與弧線球的全倒率分出高下,既沒有可能也沒有必要。
僅從技
術優越性的層面上來講,兩種打法應該是難分伯仲、各有千秋的。
二、保齡無捷徑
既然兩種打法技術原理的優越性差不多,絕大多數人都會認為飛碟球會更容易學,
更容易提高成績,認為飛碟球才是事倍功半的捷徑。
其實,這種看法是絕對錯誤的。
飛碟球的門檻比較低,入門比較容易,但達到一定的程度之後,再想繼續提高就越
來越難。
實際上,飛碟球的技術比弧線球更加細膩、更加復雜,目前國內大多數選手都
很難突破210 分的瓶頸(四百局以上的比賽遠平均分)。
而弧線球正好相反,學習過程
是很枯燥甚至是很痛苦的,但一旦達到了190分的水平,再提高以200甚至210 以上的水
平是很快的。
例如1995年至今,中國飛碟球選手(尤其是男子選手),很少有人能夠得
到兩次以上的全國個人冠軍,而沙明建和張曄都得到了四、五次之多,而弧線球選手的
數量,在整個參賽選手的比例不超過3%,他們之所以能夠取得這樣的好成績,只是因為
他們的平均水平已經超過了210 分,一兩場比賽看不出差距,時間長了就可看出這種差
距是明顯的。
不管是選擇哪一種打法,要想達到一定的水準(例如平均分210 左右),飛碟球與
弧線球投入的訓練時間是一樣的,至少飛碟球也不會比弧線球要少。
一個只有一年球齡
的飛碟球手,如果只比賽一兩局話,贏有十年球的齡弧線球手也是有可能的,但如果是
6局、12甚至24 局呢,恐怕就一點機會都沒有了。
飛碟球的門檻低,並不意味著要求也
抵,要想打出好成績,投機取巧、偷工減料也是肯定不行的。
三、弧線球為何難以普及和發展
筆者認為,除為有條件和有必要,否則飛碟球理會更適合於中國大多數的保齡球愛
好者。
這主要是因為四項條件的制約:訓練條件、經濟條件、身體條件、教學條件。
訓練條件就不用多說了,中國大多數球館都不可能將球道做得很規范,這不是水平
問題,而是經濟和觀念的問題。
不要說現在是球市低迷,即使是球市現在 *** 的時候,
球館不會把精力放在這上面的,因為球館利潤的主要來源是打直線球的普通顧客,其次
是飛碟球愛好者,他們不會為少數的弧線球愛好者者專門維護球道的,像北京錫華這樣
的特例是極少的。
經濟條件是一個更大的門檻,弧線球在許多方面都比飛碟球的開銷要大。
比如說球
吧,一顆11磅左右的飛碟球,它的最佳使用壽命大約是1000局至2000局,而一顆15磅左
右的弧線球最佳使用壽命只有50至200 局,有時一個球手一場比賽開好幾個顆新球都是
很正常的。
這里還有一個的事實:重磅球比輕磅球要貴得多!價錢將近貴一倍!
西方人身材比東方人要高大,這不僅是在體重上有一定的優勢,而且他們的手掌指
距也比較大,這一點對於批弧線球是很重要的,手掌越大,對球的控制能力就越強,球
的轉速越高,球的殺傷力越大。
這就像中國的小個子選手在跳水和體操之類的技藝性項
目中,始終佔有一的定的身體優勢一樣。
當然,身材矮小的打弧線球也不是完全不可以
,例如馬來西亞的著名女選手莎林朱紀菲的身高只有155 公分,成績也相當不錯,著名
傳統華裔球手陳瑋倫的個子也不高。
當然,這樣的天才和特例不是沒有,但肯定還是少
數,至少沙林朱紀菲也只是在亞洲出成績罷了,陳瑋倫在pba 當中的成績也並不突出。
西方國家的弧線球選手(尤其是男選手),多半的打殺傷性極強的大麴線,而亞洲一些
身材不夠高大的選手都是選擇技巧性和穩定性較高的小曲線,這也是亞洲整體水平不如
歐洲和美國的原因之一。
曾經四次奪得世界盃冠軍的菲律賓著名選手帕應•內波穆森諾
,他也是打大麴線的,他的身高達到了190 公分,手掌出奇的大,保齡球拿在他的手裡
,都顯得特別小。
教練條件更是顯而易見的,中國太缺少弧線球教練了。
如果說培養一兩個弧線球頂
尖高手很難的話,培養一兩個優秀的教練更難,因為教練不僅要懂球,還會有觀察力、
分析能、判斷能力、溝通能力和管理能力。
這樣的教練據我所知中國還沒有,由於保齡
球市場還沒有承載能力,中國又沒有職業聯賽,所以國外的高水平教練也難以引進。
盡管在如此不利的環境這下,中國仍然出了像沙明建、張曄這一些為數不多的一些
優秀弧線球選手,這是非常不容易的。
其實,他們也是有一定機遇加上自己努力才成功
的。
所以說,除非有必要條件,並且想成為專業的保齡球選手,否則,學習飛碟球更適
合大多數的保齡球愛好者,使大家更容易地享受保齡球的樂趣。
四、部分弧線球愛好者的三大觀念誤區
在國內的弧線球愛好者中,確實存在著一些觀念上的誤區,這也引起弧線球與飛碟
球經常爭論優劣的原因之一。
筆者在此僅是對事不對人,並不是說所有的弧線球愛好者
都有這些觀念的誤區,也沒有打算要影射任何人,請大家不要對號入座。
第一是好高騖遠。
雖然打弧線球的目標各有不同,但絕大多數弧線球愛好者都希望
自己能夠成為頂尖高手,甚至是國手,他們都夢想著有一天能夠像沙明建、張曄一樣,
可以有機會一戰成名。
目標遠大當然沒有什麼錯,可是有些球手只是合影偶爾打個260
自我陶醉一下,其實連步伐都走得不對,根本就匆視了基本功的訓練。
第二是盲目執著。
弧線球對於某些人來說,已經不僅僅是一種愛好,而變成了一種
宗教信仰。
盡管打了五六年仍然絲毫不見長進,可他們只是怪環境不好,只想讓環境適
應他們,而不想去主動適應環境,更不想要創造環境克服困難。
他們是寧願盲目執著,
也不願理智地放棄。
有一個球友甚至說,寧可不打保齡球了,也決不改飛碟。
第三是自命不凡。
雖然有些弧線球愛好者都沒有說出來,但從他們的語氣和神態中
可以看出:他們是瞧不起飛碟球的。
他們普遍都認為弧線球是名門正宗,飛碟球是旁門
左道,難登大雅之堂。
在《中國保齡網》上,有的弧線球手直接就蔑稱飛碟球為「二奶
」。
對於飛碟球所取得的一些成績,他們也不以為然,認為是運氣+ 球道不規范的結果
,對於楊振明取得世界盃冠軍的事實,他們也說「這是pba 高手沒有參加的情況下取得
的」,言語中透著一股酸勁。
沒錯,pba的水平是很高(pba職業選手是不允許打其他比
賽的),但他們如果參加了世界盃就一定可以得冠軍嗎?號稱美國夢之隊的國家男子藍
球隊,在這屆世錦賽上連前四名都進不了,具很大優勢的集體項目尚且如此,更何況是
偶然性更大一些的保齡球個人項目。
這些人開口閉口都是pba ,可那是地球另一端的事
情,你自己的基本功又如何?
五、阻礙飛碟球發展的三大瓶頸
繼楊振明在1995年奪得世界盃冠軍之後,曾素芬也贏得1997年amf 世界保齡球錦標
賽女子組冠軍。
在1998年的曼谷亞運會上,飛碟球奪得全部12塊保齡球金牌中的一半,
曾素芬一人贏得2金1銀,隨後入選世界保齡球名人堂(此前是馬英傑與楊振明)。
可是
自從那以後到目前為止,再也沒有一位飛碟球選手進過名人堂,2002年的釜山亞運會上
,飛碟球更是全軍覆沒,一塊金牌也沒有拿到。
不可否認的是,飛碟球經歷了九十年代後期的 *** 之後,現在正處於低谷之中。
那
么是什麼原因阻礙了飛碟球的發展呢?筆者認為是因為以下的三點原因:
首先是急功近利。
飛碟球上手比較快,這是飛碟球的優點,也是阻礙進步的重要原
因之一。
因為許多人都認為飛碟球比較簡單,只要球轉起來都算是飛碟球,然後只要多
練習就夠了,他們忽視了教練的重要性(或許沒有遇到好教練),忽視了了基本功的訓
練。
於是,各種各樣「土飛碟」泛濫成災,各種各樣的動作千奇百怪、張牙舞爪!有的
人甚至還打出了一點小名氣,學了三個月的飛碟球就敢敢去參加全國錦標賽了,可是他
們永遠也進步不了,因為基本功太差。
這一點與弧線球是絕然不同的,弧線球沒有三五
年的基本功訓練,是根本不可能出來打比賽的。
其次是門派分立的問題。
門派觀念在中國人的思維中根深蒂固,在武術、戲曲、中
醫等具有中國傳統文化背景的各行業中,門派之分也經是由來以久、習以為常的,各門
派之間表面是互相尊重,心裏面實際上是互相都瞧不起對方,且並保持著適當的距離。
各個門派都是沿襲著師傅帶徙弟的作坊式教學,而且多半是以口頭方式,不會留下任何
文字資料(以免外傳),各個門派之間也從不交流。
對於他們來說,對於本門派的忠誠
,遠比提高行業整體水平更重要。
然而,近親繁殖的結果就是種群退化。
中醫已經有五千年的歷史,可現在只能成為
西醫的「補充」,而西醫只有兩百年的歷史,中醫在西方被稱為「另類醫學」(幾乎和
巫術差不多);中國武術遠比柔道和跆拳道要歷史悠久,可是柔道和跆拳道早已成為奧
運會正式比賽項目,並且在全世界擁有眾多的愛好者;至於中國戲曲就更不用說了,在
中國國內都很難生存,更沒說是在國際上。
飛碟球也是中國人發明的,也難以走出門派
之分的怪圈,這和中醫、武術、戲典等行業的發展有著驚人的相似。
歐洲有一名古老的格言:在沒有找到正確的航向之前,任何方向都是逆風。
最後,
就是理論體系混亂,這可能是最為致命的一個原因。
例如飛碟球的球孔和手勢,可以說
是一個師傅一個方法,甚至一個師傅幾個方法。
很難看到有兩個人的打法是一樣的,甚
至接近的都不多,這是因為飛碟球出球的手勢變化非常的微妙,每個人的學習的對象不
同,再加上每個人的理解也有所不同,所以球路變化很大也就不足為奇了。
對於各種打
法,至今沒有人進行過系統的研究,也沒有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
現在飛碟球的整體水平之所以不及少數的弧線球選手,不是因為飛碟球不如弧線球
好,而是弧線球一直在進步,而飛碟球卻停涉不前。
盡管個中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但
以上三點原因肯定是最主要的。
六、正確理解飛碟球與弧線球的關系
打一個比較形象的例子,飛碟球與弧線球就相當於交誼舞和芭蕾,交誼舞通俗易懂
、老少咸宜,對場地和設備的要求不高,而且易於提高成績,享受運動的樂趣,所以喜
愛者眾多;而芭蕾的觀賞性高,她有著嚴格的設備、場地要求、完善的訓練體系,對參
預者的能力和素質的要求也比較高,台上十分鍾台下十年功,他們需有有超出常人的忍
耐力,盡管參預者不多,但一旦成名便會光芒四射。
因此,通俗的飛碟球與高雅的弧線球是互補的,我們需要通俗,也需要高雅,這兩
者本身不存在什麼競爭和排斥的關系,也不應該要一定要分出高下不可。
以楊振明為代
表一批台灣高手,都有著非常扎實的弧線球功底,他們在飛碟球上的造詣,也有部分是
源自弧線球的影響。
所以,飛碟球與弧線球也是同本同源的,擊瓶的物理原理也是一樣
的。
我們需要的不是一個誰好誰壞的答案,而是理解和寬容的心態。
我真誠的希望那些有條件而且有必要的弧線球選手們,繼續堅持訓練,將弧線球進
行到底,忍受得了暫時寂寞,才能達到輝煌的頂點,相信你們終有一天能沖出亞洲為國
爭光。
至於那些既沒有條件也沒有必要的弧線球愛好者們,飛碟球也許是更好的選擇。
同時,我也真誠地希望飛碟球能快一點突破阻礙發展的三大瓶頸,早日達到新的高
峰。
京劇發展了150年才成為中國的國粹,保齡球在不到20 年的時間就已經在海峽兩岸
擁有了數以萬計的保齡球愛好者,甚至許多外國選手已經開始學習飛碟球了。
那麼,飛
碟球何時才能成為中國的國粹呢?希望這一天不會太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