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教育 » 勸學優秀教學設計

勸學優秀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 2024-03-06 05:49:40

❶ 高二語文課文《勸學》教學設計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怎樣寫教學設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高二語文課文《勸學》教學設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高二語文課文《勸學》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了解荀況及其主張。

2、了解本文的條理性及運用大量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說得具體、明白、生動的寫法。

3、了解荀況對於學習的意義、作用、態度等的論述,認識學習的重要性和學習必要,須專心致志、堅持不懈的道理。

4、理解幾個文言虛詞和通假字的用法。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第一、三兩自然段的教學。

2、難點:以生動、通俗的比喻為論據。

教學時數:

一課時

一、導入:

1、新課導入:同學們,也許我們有的同學不能真正理解學習的重要性;也許我們有的同學整天或冥思苦想,或埋頭看書,但效果不佳,因而苦愁沒有一個好的學習方法。今天我們學習荀子的《勸學》,它將告訴我們學習的意義和作用,告訴我們學習的方法和應有的態度。希望大家能有所借鑒。

2、荀子(約公元前313~前238)名況,字卿,戰國末期趙國人,曾游學於齊,當過楚國蘭陵令。後來失官居家著書,死後葬於山東蘭陵。

荀子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後的代表,樸素唯物主義思想集大成者。韓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學生。他反對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規律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並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的思想。他強調教育和禮法的作用,主張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視教化兼用「禮」治,強調「行」對於「知」的必要性和後天學習的重要性,認為後天環境和教育可以改變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該書由《論語》、《孟子》的語錄體,發展為有標題的論文,標志著古代說理文的進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說理透徹、語言質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勸學》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幾段的節錄。

二、課文賞析

1、師范讀課文。

2、生自由朗讀,掃清字音障礙。

3、生齊讀課文,師點撥指導。

4、生藉助注釋工具書梳理課文。

5、師引導學生理解課文。

第1段,提出中心論點。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已,停止,學習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鬆,不可以半途而廢。)

開門見山,提出全文的中心論點,揭示了題旨。

第2段,闡明學習的重要意義。分三層連用比喻,證明學習的重要意義。

(1)青,取之於(從)藍,而(卻)青於(比)藍;冰,水為(凝成)之,而(卻)寒(冷)於(比)水。(也說明學習可以使人提高自己、改變自己。)

(2)木直中(合乎)繩(墨線),輮(烤彎)以(把……)為(作成)輪,其曲(曲度)中(合乎)規。雖有(又)槁暴(曬干),不復(再能)挺(直)者(的原因),輮(火烤)使之(它)然(這樣)也。(說明學習可以改變人的習性,使之向好的方面發展變化。)

(3)故(所以)木受繩(經墨線量過)則直,金就礪(放磨石,上磨過)則利,君子博學而日(每日)參省(檢查省察)乎(於)己,則知(智)明而行(行為)無過矣。(說明學習可以使人增長智慧,提高品德修養。)

正因為學習有這樣的重要意義,所以「學不可以已」。

第3段:闡明學習的重要作用。這一段運用比喻,從三個側面證明只要善於學習,善於假物,就能使人成為有才德的君子,然後得出結論:「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1)吾嘗(曾經)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片刻)之所學也;吾嘗肢(踮起腳跟)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看得廣)也。(學、思對比,強調了學習的作用;跛望與登高對比,登高的收獲大。兩例證明利用學習、利用外物的作用。)

(2)登高而招(招手),臂非加長也,而見者(看的人)遠(遠也看得見);順風而呼(呼喊),聲非加疾(快)也,而聞者(聽的人)彰(聽得更清楚)。(兩例證明利用自然條件的作用。)

(3)假(藉助)輿馬者(的人),非利足(快腳)也,而致(達到)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善游)也,而絕(橫渡)江河。(兩例證明利用工具的作用。)

(4)君子生(性)非異也,善假(利用)於(對)物(外物)也。

連用比喻,得出結論:那些有才德的君子,生來本性與普通人沒有什麼兩樣(生非異也),只是由於他善於利用學得的知識和本領,善於利用處界條件彌補自身的不足,不斷提高自己,所以才成為君子的。

正因為學習有這樣重要的作用,所以「學不可以已」,不可放鬆。

第4段,闡明學習應持的方法和態度。這一段也分三層,論述學習必須不斷積累、堅持不懈、專心致志。

(1)積土成山,風雨興焉(於此);積水成淵(深潭),蛟龍生焉;積善成德(形成良好的品德),而神明自得(自然獲得),聖心(聖人思想)備(也就具備)焉。(積土積水兩喻,從正面強調學習要靠積累,並引出結論:聖人是靠「積善成德』』培養了「聖心」。)

故(所以)不積跬(半步)步,無以(沒有用來……的辦法)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跬步、小流兩喻,又從反面強調了積累。正反對比,闡明學習必須不斷積累。)

(2)騏驥(駿馬)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劣馬)十駕(拉車走十天),功在不舍。鍥(刻)而舍(放棄)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雕刻)。(騏驥與駑馬對比,朽木與金石對比,從反正兩面論證學習取決於後天努力,要靠堅持不懈。)

(3)蚓(蚯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泥)土,下飲黃泉(地下泉水),用心一(專一)也。蟹六跪(腿)而二螯(蟹鉗),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居住存身)者,用心躁(浮躁不專)也。(蚓蟹對比,從正反兩面論證學習要專心致志。)

全段由強調「積」,到論證「不舍」,最後歸結到「用心一」。層層遞進,表明學習的方法和應有的態度。進一步證明「學不可以已」,不可鬆散,不可半途而廢。

6、老師引導學生歸納知識點。

青,取之於籃,而青於藍。(於,介詞。前者引進動作的處所,作「從」講;後者引進比較對象,作「比」講。)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於,介詞,引進動作對象,作「對」、「向」講。)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者,代詞。組成名詞的「者字結構」,作「的人」講。)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者,助詞,錶停頓,並提示下文要說的原因。)

知明而行無過矣。(而,連詞,表並列,可不譯。)

吾嘗終日而思矣。(而,連詞,表修飾,可譯作「地」。)

假輿馬者,非利是也,而致千里。(而,連詞,表轉折,相當於「卻」、「可是」。)

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而,連詞,表順承,相當於「就」、「於是」。)

雖有(又)槁暴(曝),不復挺者(通假字)

君子生(性)非異也(通假字)

則知(智)明而行無過矣(通假字)

7、學生討論,老師引導歸納文章寫作特色。

①大量運用比喻闡明事理,是本第一大特點。比喻能使抽象道理明白具體,深入淺出,使人易於了解和接受,提高表達效果。第二段用了五個比喻,說明學習的重要意義;第三段用了五個比喻,說明學習的作用;第四段用了十個比喻,說明學習的方法和態度。這些比喻有的用同類事物相襯托,如:「登高而招」與「順風而呼」,「假輿馬」與「假舟楫」,「積土成山」與「積水成淵」;有的用相反情況相對比,如「騏驥一躍」與「駑馬—卜駕」,「朽木不折」與「金石可鏤」等。比喻說理明白透徹,深入具體,使人信服。

②論證方法靈活,是本文另一特點。全文先提出中心論點,然後分段論證。每段說明一個問題。第二、三段是先行論證,最後歸結論點;第四段則把論點貫穿於論證之中。論證中有時先正後反,有時先反後正。靈活而有變化,使論辯生動有力。

③語言特點:多用對偶,夾用排比,也是一個特點。排比句使文章氣勢充沛,說理流暢。本文中排比句與大量對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齊對仗、節奏和諧,又參差錯落、變化流暢,反映了苟文議論透闢、筆勢雄健的特點

高二語文課文《勸學》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積累文本中的重點實詞、掌握幾個虛詞的用法。

二、技能目標:培養學生利用課文注釋和工具書閱讀、探討淺顯文言文的能力,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大膽質疑、善於探究的良好思維習慣。

三、情感目標:認識學習對提高個人修養的重要意義,並在學習過程中踐行「積累」「恆心」「專注」的優秀求學品質。

【教學重點】

文言詞語的積累,比喻的含義和內在聯系。

【教學難點】

理解比喻的含義和內在聯系,使文中論述的道理深入學生內心並使之身體力行。

【教具、學具准備】:

蘇教版高中語文課本必修一,中學生《古漢語常用字字典》。

【教學設想】

本文是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第二專題「獲得教養的途徑」中的第一篇,所以本文的教學緊緊圍繞這個專題展開。同時,《勸學》也是學生進入高中學習後接觸到的第一篇文言文,積累文言知識,引導學生深刻理解課文語句章法是教學設計中所考慮的另一重點。所採用的教學方式以指引學生樂於親近文言文為原則,以探究、合作為途徑,所以生生合作,師生互動,學生主體,教師主導是這篇教學設計的'主導思想。

【教學過程】

預習提綱:

1、結合注釋,藉助工具書,疏通文意。

2、把預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記在預習筆記上。

第一課時

導語設計:每個人都渴望成為一個有知識的人,每個人都渴望成為一個有修養的人。那麼獲取知識的途徑是什麼?提高修養的途徑又是什麼呢?答案有一個,就是學習。其實,學會學習也是一種學習,優秀的學習品質本身就是一種修養。相信兩千多年前荀子所作的《勸學》會對我們學會學習和培養我們的學習品質從而提高我們的學習修養有所啟發。今天,就讓我們走進這篇流傳千古的佳作。

荀子簡介:

1、學生讀注釋。

2、教師補充:荀子,名況,戰國末期趙國人。曾游學於齊國、秦國、楚國,韓非、李斯都是他的學生。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後代表人物,提出了「人性本惡」的觀點,但強調後天的環境和教育可以改變人性中的「惡」,因此,他特別重視人的學習,重視教育的作用。

課文賞析:

一、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提示學生注意老師發音、重讀、斷句。

2、學生自由朗讀,注意讀准字音,把握朗讀節奏。

3、三名學生分段朗讀課文,教師適時點撥,對學生讀得精彩的地方要及時鼓勵(可以帶頭鼓掌),以營造一種感情朗讀的氛圍。

二、小組合作,解決疑難:

1、學生根據預習筆記,把預習中遇到的問題在小組內合作解決。

2、教師在課堂巡迴,可適當參與到小組討論中去,對小組內爭論不定的問題給以解答。但要注意在解答時以引導、點撥為主,不宜直接明確「答案」,以免影響學生討論的積極性。

三、師生合作,答疑解惑:

每組可由一名代表提出小組內未解決的問題,教師給予解答或讓其它小組同學給予解答,教師在學生解答時要注意是否需要補充、拓展或強調。

四、邊讀邊譯,字句落實:

經過上面的環節,學生已經掃清了字、詞、句理解上的障礙,為鞏固效果,增強整體把握課文能力,要求學生邊小聲讀邊在心中翻譯。(翻譯的過程也是對所學知識運用、鞏固的過程)

五、布置作業:

1、背誦課文

2、比較「於」「焉」在文中不同語句中的不同意義和用法。

3、找出文中使用「而」的句子並根據它的意義和用法歸類。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

1、教師出示幾個重點、難點的句子,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教師選擇的文句要能反映課文中的重點文言現象。

2、檢查對虛詞「於」「焉」「而」等的掌握情況,並指導學生通過中學生《古漢語常用字字典》了解「而」「焉」的其它用法。教師此時注意適時講解、點撥。

二、師生共同研習課文:

(一)研習第一段

1、學生齊讀第一段。

2、教師明確本段第一句話「君子曰:學不可以已」是本文的中心論點。

3、教師出示問題:找出本段中論述到的事物及其關系,其所含喻義是什麼?

藍←———勝於——青(取之於藍)

提高自己

水←———寒於——冰(水為之)

直木——輮————→輪

木———受繩———→直改變自己

金———就礪———→利

結論:事物經過加工可以提高自己,改變自己。

喻義:人通過學習可以提高自己,改變自己。

注※:1、在分析所論事物的關系和特點時,教師注意提示學生用文本中的詞句加以表述。

2、「結論」和「喻義」由學生去總結、揭示,老師只作適當點撥。

(二)研習第二段

1、學生齊讀課文

2、教師出示問題:找出本段中五組對應關系,用文中的語句概括其共同特點,其中喻義是什麼?

跂而望——————→登高博見

登高招——————→見者遠

順風呼——————→聞者彰

假於馬——————→致千里

假舟楫——————→絕江河

共性:「善假於物」。

結論:善假於物,可以彌補不足,達到目標。

喻義:人通過學習可以彌補自己的不足。

注※:教師提示學生回顧荀子思想,荀子認為「人性本惡」,但強調後天的學習和後

天的環境、教育可以改變人的本性,從而提高自己成為君子乃至聖人的修養,所以荀子特別重視學習的作用。

3、教師引申:在學習和成長過程中,每個學生都具備一些有利條件又面臨許多不利條件,每個學生都應該利用和創造有利條件,努力克服不足,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的提高自己的修養。(在此,教師也可以設置成問題的形式,讓學生自由發言,交流感受和心得)

(三)研習第三段

1、學生齊讀課文。

2、教師出示問題:荀子在本段中強調了哪些優秀學習品質,除了運用比喻論證外還採用了什麼樣的說理方法?

明確:學生不難得出本段中強調的三種優秀品質——積累、恆心、專注,以及正反對比論證的方法。

3、拓展延伸:積累、恆心、專注,是一個人學有所成的三種關鍵品質,我們在平常的學習生活中要不斷培養和增強自己的這種品質。教師在此處設置「缺點曝光台」和「優點展示廳」兩個欄目,針對這三種學習品質,鼓勵學生勇敢說出自己的不足,也大方說出自己做的比較好的方面,進而激勵學生不斷增強認識自我、反思自我、完善自我的勇氣和信心,從而提高自己的學習修養。

(四)學生總結,教師引導,歸納本文寫作特點。

1、大量運用貼近生活的比喻闡明事理。(釋理通俗,形象鮮明)

2、運用正反對比論證。(觀點突出,說理深刻)

3、結構採用「總—分」式。(綱舉目張,條理清晰)

三、布置作業:(二選一)

1、結合自己體會,採用「總—分」形式就「積累」「恆心」「專注」談談你的感受和認識,可三者聯系起來談,也可就其中一點發表見解。寫在周記本上,600字左右。

2、學習是提高人身修養的重要途徑,學習修養是人身修養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學生的你通過本文的學習受到哪些啟發?請寫一篇600字左右的感想於周記本上。

❷ 高中《勸學》原文教案

一《勸學》原文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木直中繩,輮(煣)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又)槁暴(曝),不復挺者,輮(煣)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詩曰:「嗟爾君子,無恆安息.靖共爾位,好是正直.神之聽之,介爾景福.」神莫大於化道,福莫長於無禍.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xìng)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以羽為巢,而編之以發,系之葦苕,風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莖長四寸,生於高山之上,而臨百仞之淵,木莖非能長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xiǔ ),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質非不美也,所漸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擇鄉,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類之起,必有所始.榮辱之來,必象其德.肉腐出蟲,魚枯生蠹(dù).怠慢忘身,禍災乃作.強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穢在身,怨之所構.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濕也.草木疇生,禽獸群焉,物各從其類也.是故質的張,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樹成蔭,而眾鳥息焉.醯酸,而蚋聚焉.故言有招禍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
是故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兩君者不容.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螣蛇無足而飛,鼫鼠五技而窮.《詩》曰:「屍鳩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其儀一兮,心如結兮!」故君子結於一也.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魚出聽;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故聲無小而不聞,行無隱而不形 .玉在山而草潤,淵生珠而崖不枯.為善不積邪?安有不聞者乎?
學惡乎始?惡乎終?曰:其數則始乎誦經,終乎讀禮;其義則始乎為士,終乎為聖人, 真積力久則入,學至乎沒而後止也.故學數有終,若其義則不可須臾舍也.為之,人也;舍 之,禽獸也.故書者,政事之紀也;詩者,中聲之所止也;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也. 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禮之敬文也,樂之中和也,詩書之博也,春秋之微 也,在天地之間者畢矣. 君子之學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蝡而動,一可以為法則.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故不問而告謂之傲,問一而告二謂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響矣.
學莫便乎近其人.禮樂法而不說,詩書故而不切,春秋約而不速.方其人之習君子之說,則尊以遍矣,周於世矣.故曰:學莫便乎近其人.
學之經莫速乎好其人,隆禮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禮,安特將學雜識志,順詩書而已耳.則末世窮年,不免為陋儒而已.將原先王,本仁義,則禮正其經緯蹊徑也.若挈裘領,詘五指而頓之,順者不可勝數也.不道禮憲,以詩書為之,譬之猶以指測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錐餐壺也,不可以得之矣.故隆禮,雖未明,法士也;不隆禮,雖察辯,散儒也.
問楛者,勿告也;告楛者,勿問也;說楛者,勿聽也.有爭氣者,勿與辯也.故必由其道至,然後接之;非其道則避之.故禮恭,而後可與言道之方;辭順,而後可與言道之理;色從而後可與言道之致.故未可與言而言,謂之傲;可與言而不言,謂之隱;不觀氣色而言,謂瞽.故君子不傲、不隱、不瞽,謹順其身.詩曰:"匪交匪舒,天子所予."此之謂也.
百發失一,不足謂善射;千里蹞步不至,不足謂善御;倫類不通,仁義不一,不足謂善學.學也者,固學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塗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紂盜跖也;全之盡之,然後學者也.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為美也,故誦數以貫之,思索以通之,為其人以處之,除其害者以持養之.使目非是無欲見也,使口非是無欲言也,使心非是無欲慮也.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聲,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是故權利不能傾也,群眾不能移也,天下不能盪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謂德操.德操然後能定,能定然後能應.能定能應,夫是之謂成人.天見其明,地見其光,君子貴其全也.

《勸學》教案
《勸學》導學創意
浙江省吳興高級中學 肖亮
【導學設想】
1、關於教材:
《勸學》是高中語文教材的傳統篇目,集中代表了荀子關於學習的先進見解和主張.蘇教版《高中語文》把它列入了必修一第二專題「獲得教養的途徑」,目的在於使學生從「讀書求知」上升到實現自我完善、服務人類的精神追求.新課標要求「通過閱讀和鑒賞,深化熱愛祖國語文的感情,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養」.因此,必須引導學生從文化和思想層面去解讀文本.
「獲得教養的途徑」專題的學習方式是「問題探討」,這種學習方式側重的是「探討」.在文本閱讀中,藉助教材預設的問題,引發學生積極思考、討論和理解,同時結合課堂生成性問題,作深入有效的研討,從中學習探究的方法,發展學生的理性思維和批判意識,提高語文學習的能力和素養.
2、關於學生:
高一學生在初中文言文積累的基礎上,已經擁有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但探討是一種合作學習的方式,必須以個人對文本的基本理解為前提.本篇文言基礎知識點這一內容理解上的障礙應當先掃除,例如實詞、虛詞、詞類活用、古今異義詞的歸納整理和特殊句式的總結,應該在探討前先讓學生基本掌握.學生結合註解,理解文本應當不會有太大的困難.
在對文本大意理解的基礎上,則要啟發學生要有探究意識,讓他們懂得通過自主探究獲得的能力是最有價值的語文素養.這就要求學生在閱讀中要有獨立思考的意識,圍繞「求學之道」,和文本對話,和作者對話.在長久的中學語文教學中,由於課文只節選了《勸學》的第一、第三和第六段的前半部分,《勸學》一直都被解讀成了一篇講學習的目的、意義、態度和方法的文章,也就是說我們讀到的是《勸學》的工具價值,而忽略了它的人文價值,這樣就離荀子所要表達的原意與學習的終極目的就越來越遠了.所以我們在教學中要引導每位同學積極思維,調動他們參與的熱情,引導他們善於發現問題,能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保持和發展探討的興趣,把最終的落腳點落在「禮」的建設上,品德的追求上;並在交流討論中培養學生平等對話的意識,傾聽的意識,培養學生分析、歸納和總結的能力.
作為一篇說理文,荀子巧妙地運用大量比喻進行論述,通過比喻將議論逐步引向深入,是《勸學》一個十分突出的特點.體會到這一點,對於學生議論文寫作能力的提高也是大有幫助的.
【導學過程】
環節一:自主解題
板書課題、作者.讓學生就課題和作者,提出問題,並請其他同學積極回答提出的問題.
如:「勸學」的「勸」是什麼意思?你對荀子了解多少呢?
明確:「勸」是「勸勉」的意思.繁體字「勸」是形聲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數有「勉勵」的意思,如「勵」、「努」等,這是「勸」的本義.而現代漢語中,「勸」解釋為「勸阻」,詞義已經轉移了.
環節二:研讀文本
1、疏通課文文本,了解文章內容,掌握必要的文言基本知識.
課文節選部分篇幅較短,課文註解也比較詳細,可採用以小組為單位,合作翻譯文本的方法.然後各組推薦一名主講人,在班級進行交流.學生在講解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進行必要的修正和強調.如:積累「就、暴、參、知、絕、鍥、跬步、騏驥、可以、矣、焉、者」等文言實詞和虛詞;掌握定語後置等文言句式;掌握「水、日、上」等詞類活用.
2、探討本文的論述結構,作者是從哪些方面來闡述的.
明確:本文的中心論點是「學不可以已」,就是學習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鬆,不可以半途而廢.課文一開頭提出這一論點後,接著從三個方面展開論述:在第一段中,學習可以使人「知明而行無過」,說明學習具有重大的意義;第二段,學習使本性與一般人沒有差別的人 成為 君子,說明學習具有重大的作用;第三段,學習應持注重積累、持之以恆、專心致志的方法和態度,半途停止是學不好的,只有「學而不已」才能成功.通過以上三個角度,證明「學不可以已」的論點是正確的.
環節三:探究交流
1、向學生提供荀子《勸學》的原文,藉助有關資料,通讀全文,看看課文節選部分和原文之間主題和觀點是否一致.
《勸學》原文有一定閱讀長度、難度,可以指導學生分組閱讀.各自對所選擇或者承擔的語段進行深入解讀,在課堂上進行交流,以相互學習、質疑、啟迪.也可以根據學生的文言文閱讀水平,確定其中幾段(包含教材所節選部分)為精讀,其餘部分泛讀.精讀部分力求弄懂弄通,泛讀部分粗略了解大意即可.歷來對《勸學》註疏、研究的資料十分豐富,只要有重點的指導,完成通讀是不會有太大問題的.
2、一直以來,《勸學》節選部分的傳統解讀「是一篇論述學習的重要意義,勸導人們以正確的目的、態度和方法去學習的散文」.(我們環節二的解讀也是如此)將原文通讀後所獲得的認識,與前面我們解讀的傳統觀點作比較,看看是否有不同,談談你的看法.
討論明確:
課文節選部分談到的學習的重要性,「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談到學習可以增長能力「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積累善行能夠養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這些句子都與「獲得教養」有關.
課文中未選入的語句如「學惡乎始?惡乎終?曰:其數則始乎誦《經》,終乎讀《禮》;其義則始乎為士,終乎為聖人」,「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這些語句也可以證明荀子勸勉人們學習就是讓人們完善自己,最終成為一個有修養的人.歷史和現實無數的事實證明,只有立德才能立人,只有尚德才能治國.時至今日,先賢的宏聲巨音仍回響在現代文明的上空,引領著人們求美、求善.
因此,《勸學》是一篇講學習方法、學習內容與學習目的的文章,「學習」是路徑,「禮」(品德修養)才是目的,也就是說「學」應該不僅僅是對知識的追求,更是對「禮」的追求,對品德的完善.
當然,荀子講學習要積累、堅持、專一的方法和態度,對我們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也具有啟發意義和指導作用.
環節四:再讀探究
《勸學》告訴我們所學的內容是人生的智慧,無怪乎荀子在開篇就提出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那麼文章是怎樣具體來論證這個觀點的呢?
可以將問題細化,逐步引導:
1、第一段列舉了四種事物:「青、冰、木、金」,有什麼作用?
明確:列舉這幾組事物都屬於「比喻論證」.「青」、「冰」的比喻論證了學習可以提高人的水平;「木」、「金」的比喻論證了學習可以改造人的品性.
2、同樣的寫法在接下來的兩段還有哪些,請舉例.
例如:以「騏驥」「駑馬」為喻比較說明客觀條件再好,也未必能成為學習好的決定因素,關鍵在於主觀努力;條件雖差,如果主觀上能做到刻苦學習,持之以恆,則最終必能達到目的.以「朽木」的比喻指出在學習中一曝十寒,沒有恆心之弊;以「金石」的比喻指出堅持不懈之功等.
大量運用比喻闡明事理,是本文的一大特點.比喻能使抽象道理明白具體,深入淺出,使人易於了解和接受,提高表達效果.通過這個環節讓學生進一步品讀文章,體會比喻論證的作用,增強議論文的寫作能力.
環節五:誦讀全文,摘錄品評
從《勸學》中摘錄一個句子作為自勉的話,並把你對該句的解讀形成一篇200字的短文.范圍可以不限制在課文節選范圍之內,教師也可以提供一些句子備選: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
·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為美也
作為課堂作業的一種形式,解讀是一個實踐的過程,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借語言載體得以充分展示,更使學生的認識上升到了智性的認識.
該文章轉自[蘇教版高中語文教學網]:http://www.oldq.com.cn/beike/ShowArticle.asp?ArticleID=89892

熱點內容
每日一句英語口語 發布:2024-11-24 05:37:17 瀏覽:996
touchtouch兒童感覺美術館 發布:2024-11-24 04:51:11 瀏覽:158
去廣告軟體哪個好 發布:2024-11-24 04:49:13 瀏覽:510
菊花教學設計 發布:2024-11-24 04:41:04 瀏覽:1
光明新區教育科 發布:2024-11-24 04:38:04 瀏覽:431
蘭陵教師招聘 發布:2024-11-24 04:35:43 瀏覽:934
吉娃娃舞蹈教學視頻 發布:2024-11-24 02:12:11 瀏覽:954
韶山教育局 發布:2024-11-24 01:23:53 瀏覽:326
絲是多少 發布:2024-11-24 00:15:12 瀏覽:412
四年級語文上冊補充習題答案 發布:2024-11-23 21:47:47 瀏覽: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