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教育 » 不含括弧的三步混合運算教學反思

不含括弧的三步混合運算教學反思

發布時間: 2024-03-28 04:40:39

Ⅰ 小學二年級數學《混合運算》教學反思

【 #二年級# 導語】所謂教學反思,是指教師教育教學實踐的再認識、再思考,並以此來總結經驗教訓,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水平。以下是 無 整理的小學二年級數學《混合運算》教學反思相關資料,希望幫助到您。

小學二年級數學《混合運算》教學反思篇一

「混合運算」一課是在小學生學習的加法、減法;乘法,除法,並且學習了用分步解決乘加、乘減兩步計算的問題的內容。根據二年級小學生年齡小,思維直觀的特點,課堂上我利用多媒體課件輔助的教學手段,創設了購物情境提出問題,在結合具體情境中學生了解到在一道算式中有乘法和加(減)法時要先酸乘法,再算加或減法,體會混合運算的意義,逐步提高他們的計算能力,樹立學習數學的信心。

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是:

1、在解決具體問題中,理解運罩悄算順序,掌握簡單的四則混合運算的技能。

2、在具體情境中,提出運用混合運算解決的問題。

3、樹立學習的信心,感受學習數學的樂趣。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是掌握混合運算的順序。

一、重視情境的引入。

數學源於生活,課堂上我展示了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在超市買東西的照片,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激發學習的興趣,特別是同學們在大屏幕上看到同學在買物品,馬上興趣昂然。從中自然地提出數學問題,把解決實際問題與計算教學緊密結合。這樣不僅使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更便於學生積極調動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解決問題,而且情境的創設更能促進學生對運算順序的理解。

二、注意新知識與舊知識的矛盾沖突。

課堂上在解決第一個問題時,由於學生認知水平的差異,出現了很多種解題方法,課堂上隨之也出現了不同的想法。當一個學生說出3+4×2這道算式時,顯然不能按照從左到右的順序計算,這與學生在一年級原有的認識產生沖突,抓住這個時機的運算順序的教學,我除了安排請學生來講解,又安排了同桌交流等學習方法,學生自然而然的認識到要先用乘發算出4個毽子的價錢,再加上一個玩具狗的價錢,突破了難點。在解決第二個問題時,將問題放手給學生,讓他們在交流中發現出運算順序,在這點的處理上,感到處理的有點老師引的過多,教學機智還有待提高。

三、靈活用好練習題。

在練習題中設計了說運算順序,計算,解決問題和給小馬虎改錯幾中類型,根據學生中出現的典型錯誤選取,問題從學生中來,讓學生自己解決,學生即能糾正自己的錯誤,有能體驗到幫助他人解決問題的樂趣,養成認真仔細的好習慣。在准備這節課時,我心中一直也存在著一點困惑,在教材中一直沒有出現加或減在前乘在後的算式,但在本學期的期末的綜合練習試卷中都已出現這種綜合算式,為了更能突出先算乘的優越性,在課堂上我大膽做了一下嘗試,將兩種情況都出現了。

小學二年級數學《混合運算》教學反思篇二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覺得有以下幾點值得思考的地方:新與舊——運用知識的遷移,讓學生自主探索新知。數學教學一定要充分考慮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學生通過自己的額獨立思考就能獲取的知識,教師完全可以放心、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實現知識的遷移。學生對混合運算的順序已經有了基本的認識,這些人是包括:要用遞等式計算;在沒有括弧的算式里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減法。在含有小括弧的兩部計算的混合運算的教學中,我們只需要為學生創設新的情境,讓我們利用「遷移」以前學過的知識方法就可以正確計算了。運用知識的遷移規律,我先讓學生進行計算練習:在數之間添+、×符號,而後再添-、÷符號計算,並說明運算順序。讓我們鞏固「含有乘法和加減法的混合運算」和「含有除法和加減法的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這一過程讓學生初步體會在含有小括弧的算式里,要先算小括弧里的算式的運算順序。在學生初償知識遷移的滋味時,我再讓我們完成「做一做」習題,從習題當中,讓學生利用知識的正遷移,溝通了新舊知識的聯系,掌握了新知,同時體會到學習只要自己勇於探索,真知就離我們不遠,成功就在我們手中。

小學二年級數學《混合運算》教學反思篇三

物和渣本單元的主要內容是學習混合運算,一是進一步學習加減乘除四則混合運算,二是用混合運算解決實際問題。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的正確主要根源於解決實際問題的需要。棚裂本單元要學習的加減乘除四則混合運算是在前面學習的同級兩部運算的基礎上的進一步學習,因此首先要注意之前所學的只是對本單元知識理解的「負遷移」效應。

在課堂練習中會發現,部分學生可能會出現將同級的兩部運算順序與不同級的運算順序想混淆,同級的兩部運算的運算順序是從左到右,那麼學生在學習本單元知識時會很自然地聯想到這一點,認為也是從左往右進行運算。所以這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設計一定的情景,是學生通過探究活動體會到運算順序並不是都是從左往右的,而是根據具體情況來確定,從而掌握先乘除後加減的四則運算。

在二年級上冊中的「連加、連減、加減混合」中學生已接觸用綜合算式解決問題,但在教學中並沒有強調必須列綜合算式。在學習本單元時,部分學生還停留在一步計算來解決問題的思維上,有的甚至讀不懂題的意思,教學難度較大。只有個別學生能列出綜合算式進行計算。尤其是對於小括弧,學生在具體的問題情境中知道了小括弧的作用,但在解決問題時總是不知道該不該添小括弧。如碰到先乘再減並且乘號在後面時,本來不用添括弧的,可好多學生一想到後面的要先算,就把括弧加上去了。所以在解決問題時,學生對小括弧的使用並不真正熟練掌握。我就在練習課中,增加對小括弧的訓練,從而進一步鞏固小括弧的正確使用。我出示一些分步算式,然後讓學生把兩個分步算式合並成一個綜合算式。使學生能正確熟練地列出綜合算式,並且能正確使用小括弧。

學生在獨立的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要首先教會學生都會題意,看出哪些數學信息,可以通過簡單畫圖等方式解決問題,鼓勵學生根據分步算式在列出綜合算式,目的是進一步鞏固兩部混合運算的相關知識,培養學生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

解決問題是學習數學的出發點與落腳點,我更覺得要根據實際生活中問題的存在,來解決這些問題就需要更加深入的學習數學知識,提高認識水平和能力。因此,本單元的第一部分混合運算的學習也要從實際問題的解決中來,第二部分的解決問題主要是對混合運算知識的鞏固與提升,特別是解決問題過程中策略的選擇尤其重要。

Ⅱ 二年級數學老師教學反思範文參考五篇

《數學課程規范》指出:同學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實際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於同學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想、驗證、推理與交流。以下是我整理的二年級數學老師教學反思,希望可以提供給大家進行參考和借鑒。

二年級數學老師教學反思範文一:《平均分》

人教版小學數學第四冊第29頁例3用除法解決問題,本課的主要教學目標是通過學習使學生初步學會解答「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個數按照每幾個一份來分,看能分成份」的除法應用題,會寫單位名稱。通過提供豐富的、現實的、具有探索性的學習活動,感知生活與數學的緊密聯系,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逐步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和創新意識。教學重點是使學生初步學會解答「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個數按照每幾個一份來分,看能分成份」的除法應用題,會寫單位名稱。教學難點是使學生逐步養成愛動腦筋分析、解決問題的習慣。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兩個問題的內在聯系,受到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啟蒙教育。

在課堂教學中,我覺得在這幾個方面做得比較理想:

1、對教材的充分理解與把握。

新課程對教師提出了更大的挑戰,它要求教師對教材有深刻的理解,理解編者的意圖,充分挖掘所提供教材的有用性。要求教師恰如其分地把握教材,選擇教材,利用教材,從教材出發卻又不局限於教材。對教材有游刃有餘的運用能力,程度地發揮教材的教學作用。

(1)力求進入生活情景。如果知識與實際相結合,知識也就活了,學生也更願意學了。通過回憶「同學們玩游戲」的情景,讓學生看主題圖,在圖中收集信息,提出用除法解決的問題。這是同學們生活中經常發生的,是符合現實生活的。「每組有幾人?」「可以分成幾組?」也就變成了他們希望解決的問題。可見聯系實際能夠激起他們學習的願望,並且使學生發現生活中有許多數學問題,還能夠有效地使數學課堂延伸。

(2)力求體現探究性學習。探究性學習是綜合性學習的活動方式。在實際時,我是這樣一步步完成的:第一步,由觀察「同學們玩游戲」的情景,使學生發現問題;第二步,讓學生從中找出數學信息,提出數學問題;第三步,讓學生用除法獨立解決「每組有幾人?」「可以分成幾組?」這兩個問題;第四步,回顧解決問題的方法,並比較兩題之間的關系,發現相同點與不同點,進而使大家能夠多留心身邊的數學信息和問題,並解決這些問題。

(3)根據學生的能力增加了發展題。發展題是有一定難度的,又來了3人,如何平均分為3組。進而發展學生思維,培養思維能力。

2、學方式方法的優化。

(1)注重學生灶橘的說。在課堂中,呈現了不同的說的方式,個別說、小組討論說、跟著同學一起說,給了學生充足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通過說展現思維過程,表達自己的想法。在說的過程中理解「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個數按照瞎辯宴每幾個一份來分,看能分成份」的除法應用題的數量關系,掌握解決方法。在實現教學目標的同時發展了學生的表達能力、自主能力以及對不同觀點的審視能力。

(2)合作學習與獨立思考相結合。如在例題教學「兩道題之間有什麼關系?」這個問題,你是怎麼想的,我採用了小組合作討論的形式,而在做一做這題中,我讓學生直接回答。小組討論的形式給了學生更寬裕的時間,有利於學生組織更好的語言,並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而獨立思考的形式發揮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對於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更具優勢。合作學習與獨立思考相結合的思想。

二年級數學老師教學反思範文二:《除法的初步認識》

《除法的初步認識》是在學生已初步了解乘法的意義,會用2—6的乘法口訣計算表內乘法的基礎上學習的。這一課時的主要目標是使學生通過實際操作,經歷從「任意分」到「平均分」的過程,了解平均分的含義,能根據要求把一些具體物品平均分,並知道每份是多少。通過本課教學,有以下幾點體會。

1、在操作活動中學習數學

二年級的小學生,喜歡動手是他們的天性,具體形象思維是他們認知的特點。數學活動中的操作既可以激發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興趣,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體驗、理解數學的知識。比如通過學生分小棒來理解「平均分」,這樣做學生既動手又動腦,在操作中探索規律,建立概念,這樣將興趣激發,思維訓練,能力培養融為一體,使知識充滿內在活力,充分為學生提供體驗經歷探索的過程,並敢於把自己想法、做磨銀法展現給大家。

2、創設問題情境,提高學習興趣

這節課的教學,我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展示給大家10個又紅又大的蘋果,分給兩個小朋友,問有幾種分法,然後又提出:要使兩個小朋友分得同樣多,應怎樣分?用小棒來代替蘋果分一分吧!學生們很願意動手來分,這樣做,提高了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身邊問題的能力,從學數學的角度,注意了數學知識的特點。

總之,這節課較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學生們在操作的基礎上,充分理解了平均分。但整節課顯得過於平淡,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也有待於進一步提高,在今後的教學中,應注意對學生的這方面的能力培養,多多採用激勵性的語言,提高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

二年級數學老師教學反思範文三:《混合運算》

本課在在學習了加減混合、乘除混合以及加、減、乘、除混合運算的基礎上進一步的擴展,引入了帶小括弧的混合運算。理解和掌握這個問題的關鍵是了解運算的運算順序,才能為後面更艱深的混合運算的計算打下堅實的基礎。

學生對混合運算順序已有了一定的認識,並且知道在有小括弧的算式里要先算小括弧裡面的。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上,我運用知識的遷移規律進行教學,復習鞏固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讓學生觀察比較與以前學習的有什麼不同,學生明確是含有小括弧的三步混合運算,也初步體會到了要先算小括弧面的。我讓學生獨立進行嘗試計算,並出示學生的不同的計算過程,再進行討論交流,學生自主歸納出結論,也品嘗到了獲取知識的樂趣。

在做第49頁做一做第2題時,我讓學生比較每組的2道算式有什麼異同,通過比較溝通了新舊知識的聯系,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到了小括弧對改變運算順序的作用,進而鞏固了新知。

從學生做的作業情況來看,計算準確率不是太高,還得必須重視良好的計算習慣的培養,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二年級數學老師教學反思範文四:《長度單位》

《長度單位》是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教學內容,也是在比較物體長短的基礎上學習的。盡管學生已有這方面的經驗和基礎,但由於長度單位及其操作應用是多種知識的綜合,針對二年級的小朋友的認知能力來說,難了點。

在本單元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對認識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認識1厘米和1米、用厘米測量線段和較短的物體的學習中並不感到困難,但是在將物體從直觀表象抽象成文字表述後再讓其選擇合適的單位時,一部分孩子就不能正確的對長度單位進行選擇,這於學生的生活經驗的積累有一定的關系。長度單位的選擇需要孩子在親身經歷中有所經驗積累。針對小朋友的這一特點,在教學中,我給學生安排了互動交流的機會,讓學生能更自然、更主動地進行交流合作,互幫互助,共同發展提高。

注重學生個體參與的過程性與實效性,讓學生全程參與,全員參與,有效參與,讓不同水平的學生都有不同層次的發展,學習效率會大大提高。例如:認識長度單位"厘米"時,讓每個學生用手比一比,動手測一測,量一量,用眼看一看,用口說一說,用腦想一想,估一估,讓每個學生參與到學習過程的始終。如先讓學生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的長度,體會每一大格的長是1厘米——建立1厘米的空間觀念;再讓學生找一找身邊、身上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為1厘米,學生找出了很多,如:手指的寬度、一節手指的長度、牙齒、鼻孔、眼睛、田字格等等,這是我課前沒有想到的,我想對學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最後用手勢比劃出1厘米的長度。通過這些活動,讓學生正確建立1厘米的空間觀念,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引導學生建立幾厘米的長度觀念。

然後應用厘米來估一估、量一量、辨一辨,讓學生在嘗試測量、比較、交流中,逐步總結出測量物體長度的方法,課堂上學生有的用「把物品左端對准0刻度,右端對著刻度幾就是幾厘米」這種方法,也有的學生採取其它刻度對准物體的左端,一格一格的數的方法,通過讓他們對比,明白前一種方法方便且快。在判斷中,使學生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

在建立"米"的觀念時,由於長度較大,個體不易完成操作,就安排學生小組合作完成,如:兩人合作,用10厘米的學具擺出1米,再進行觀察比較,認識"米"與"厘米"的關系;測量時,一人測量,另一人記錄。以此建立起良好的合作關系,培養了學生的協作意識。

在學生掌握了基本的測量方法之後,我讓他們用直尺選擇身邊喜歡的事物進行測量,讓學生在生活情境中發現數學問題,並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問題,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很高,他們開始量書本、練習本的長和寬;有的量鉛筆的長;有的量刀子等,達到了在玩中練,在練中玩的學習效果。讓學生體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從而體會數學的內在價值。也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而這些活動對於建立學生正確的表象、形成良好的數感,有著重要意義。

二年級數學老師教學反思範文五:《輕重》

《數學課程規范》指出:同學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實際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於同學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想、驗證、推理與交流。數學活動必需建立在同學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依據新課標提出的兩個基本理念,在教學中,我深深地體會到:

一、用活教材,誘發學習的動機

教材出現給我們是一個靜態的知識,它所創設的情境有些離本地同學的生活實際較遠。在備課時,教師要吃透教材的編寫意圖,發明性地使用教材,創設同學熟悉的生活情境和問題情境。找准「知識的最近生長區」,誘發同學學習的內在動力。在本節課中,我先讓同學交流平時購物中的一些發現,同學學會了認識商品的質量標注,從而感受到克和千克的知識是真實的、親切的,就在我們的生活中,為同學學數學建立了充分的信心。

二、為同學提供「做數學」的機會

保守的教學中,知識形成的過程是由教師講的。教師的講授代替了同學的操作與思維,同學無法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

在本節課中,我充沛地給同學提供了「做數學」的機會,讓同學積極、主動地去建構知識。同學通過掂一掂、猜一猜、稱一稱的活動,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認識,然後又充沛地去掂量、去感受並例舉了生活中許多大約重1克的物品。同學通過大量的操作:稱一稱2分硬幣、數學書、1千克重的食鹽、書包等,對克與千克的質量觀念是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深刻。同學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輕」、「1千克有點重」逐步發展到用彈簧稱稱物品、估測物品、認識物品的質量,這些生活中的數學不是由教師教的,而是小朋友們自身體驗到的,並形成了一定的技能,獲得了積極的情感體驗。

三、拓寬同學體驗的自由空間

同學們對克和千克的認識假如僅僅停留在「1個2分硬幣重1克」、「兩袋鹽重1千克」的認識上,是遠遠不夠的。教學中,教師要發揮同學學習的潛能,調動多種感官積極參與,拓寬同學的體驗空間。

在本節課中,同學稱了2分硬幣,又稱了數學書、文具盒等缺乏1千克重的物品,接著又分小組稱了稱超越1千克重的物品。在小組活動中,同學們分工合作,有的同學換物品,有的同學看指針,活生生的一幅「購物局面」得到了再現。更可喜的是,在交流知識的過程中,在思維的碰撞中,同學們體會到同是1千克重的物品,有的體積大,有的體積小,從而拓寬了同學體驗的空間。


Ⅲ 小學數學計算課教學反思

小學數學計算課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藉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那麼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整理的小學數學計算課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小學數學計算課教學反思1

小學數學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培養計算能力,小學數學計算課教學反思。一個小學畢業生應能正確地、迅速地進行整數、小數和分數的四則計算,為升入中學進一步學習打好基礎。如何實現這個教學要求呢?

一、要講清算理和法則

算理和法則是計算的依據。正確的運算必須建築在透徹地理解算理的基礎上,學生的頭腦中算理清楚,法則記得牢固,做四則計算題時,就可以有條不紊地進行。

小學生遇到的算理如:10以內數的組成和分解,湊十法和破十法,相同數連加的概念,十進制計數法,有關數位的概念,小數的意義與性質,小數點位置的移動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積、商的變化規律,分數的意義與性質,分數單位的概念,分數與除法的關系,約分與通分等概念。

二、要講清四則混合運算的順序

運算順序是指同級運算從左往右依次演算,在沒有括弧的算式里,如果有加、減,也有乘、除,要先算乘除,後算加減;有括弧的要先算小括弧裡面的,再算中括弧裡面的。

小學數學教材中,關於運算順序這部分知識是分散出現的,一年級就出現了兩步計算的加減式題,二年級出現了兩步計算的式題(沒有括弧),三年級學習兩步計算的式題(有小括弧),四年級學習四則混合運算順序三步計算式題,五、六年級繼續鞏固。

在講解運算順序時,學生會出現下列問題:

第一,脫式計算時,學生會出現如下錯誤的情況。如,

36-135÷9或36-135÷9

=15(沒有把「36-」照抄下來)=15-36(顛倒了兩個數的位置)

36-135÷9=21

=135÷9(不理解脫式計算的含義)

這類錯誤常在低中年級學生中出現。教師要反復講清,為什麼不能改變順序,為什麼未算的部分要照抄下來的道理。

第二,不認真審題,出現了感知性錯誤,或抄錯數字元號等。

如,3.5+1.5-3.5+1.5(應等於3,而誤得0);236-36×5(應等於56,而誤得400),756÷4×25(應等於4725,而誤得7.56),都是沒按運算順序計算造成的。

類似這樣的題,在教學中應加強練習,也可以進行對比練習,以引起學生對運算順序的注意。如:75÷25×4,75÷(25×4);240-15×6+10,

240-(15×6+10)。

三、要講清運算定律的意義

小學教材中主要講了加法的交換律、結合律,減法的一個性質:「從一個數里減去兩個數的和等於從這個數里依次減去兩個加數。」以及乘法的交換律、結合律和分配律。這幾個定律對於整數、小數和分數的運算同時適用,用途是很廣泛的。

講解時,首先要使學生理解這幾個定律的意義。鑒於學生難掌握減法性質和乘法分配律,教學時,可舉學生熟悉的事例,並配合畫一些直觀圖加以說明。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要求他們記熟定律的意義。應要求他們會用字母表示定律。

其次,要使學生能根據運算定律進行簡便運算。要啟發學生根據題目的數字特徵進行簡便運算。

為了提高學生合理靈活的計算能力,還可以指導學生變化一些題目的運算順序和形式,使計算簡便。如,240×18÷72=240÷(72÷18)=240÷4=60(根據除數是乘數18的4倍,直接除以4);560×15÷8=560÷8×15=70×15=1050(運用交換律);240÷15×60=240×(60÷15)=240×4=960(根據乘數是除數15的4倍,直接乘以4);18×35=18×5×7=630(將35分解成5和7相乘);81÷36=81÷9÷4=9÷4=2.25(將除以36變成先除以9再除以4),教學反思《小學數學計算課教學反思》。

四、要加強基礎知識教學和基本技能訓練

有些知識,要通過課堂教學的訓練,使學生能脫口而出,並做到准確無誤,只有這樣,計算起來才能正確迅速。如,20以內的加減法,乘法口訣等。

在四則混合運算中,加強基本訓練的一個重要環節,就是要加強口算教學和練習。

口算是筆算的基礎。筆算的技能技巧是口算的發展,筆算是由若干口算按照筆演算法則計算出來的。如987×786一題,就要進行9次乘法口算和14次加法口算,由此可以看出,如果口算出錯誤,筆算必然出錯誤。因此,不僅低中年級基本口算的訓練要持之以恆,隨著學習內容的擴展、加深,在高年級也應同樣重視。這不僅有利於學生及時鞏固概念、法則,增大課堂教學的密度,提高計算能力,而且可以在口算訓練中,通過引導學生積極思維,靈活運用知識,培養學生思維的敏捷性、注意力和記憶力。

①要重視講計算方法。講兩位數乘以一位數23×2時,旁註了2個20是40,2個3是6,40加6得46,就說的是兩位數乘以一位數的思考過程。教學時,應使學生掌握口算步驟,防止盲目多練。

②要採取多種形式練習。如視算,聽算讓學生直接說出結果。在低年級也可以做數學游戲,找朋友、送信、奪紅旗或搞數學比賽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對於教材中的重點、難點知識,更要注意加強基本技能訓練。如,商中間或末尾有0的除法,學生很容易丟掉0,為防止出現這樣的問題,可以安排如下的練習:

先說說下面各題的商是幾位數,再計算。

43344÷869844÷494343÷4311600÷58

由於學生在做題之前,先判斷了商是幾位數,如9844÷49一題,商應該是三位數,如果計算過程中不夠商1,學生就會意識到商0佔位。

五、要有計劃地組織練習

要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除了要重視算理和法則的教學,四則混合運算順序的教學,運算定律的教學,有計劃地組織練習也是很重要的。

基本的口算,基本的計算應該天天練,單項的計算要根據學生掌握的情況重點練,對於學生難掌握之點易錯之處要突出練。編排練習題時,題目可按鞏固基礎知識的,提高運算基本技能的,形成運算技巧的順序進行。

第一,訓練學生用文字敘述題的形式讀題。240-15×6+10讀作:從240里減去15乘6的積,再加上10的和是多少?

第二,訓練學生講運算順序。 如,0.46+(36-765÷25)×25

這道題有加法、減法、乘法、除法,又有小括弧,要先算小括弧里的除法,再算減法,再用小括弧里的結果與25相乘,最後算減法。開始學習時,也可以讓學生在算式中標明運算順序。

第三,對比性練習。

將易混易錯的題目放在一起,讓學生區分比較,以提高學生的鑒別能力。

如,指出下面每組題運算順序有什麼不同,再計算。

①120×10÷5120×(10÷5)

②80+60÷1280+60-12

第四,填空練習。

為了突破難點,教材中關鍵的地方可採取填空形式練習。

①加減法的速演算法

348+198=348□200□2

514-396=514□400□4

638-599=638-□+□

728-69-31=728-(□○□)

②乘法分配律201×42=(□○□)×42=□×42+□×42

98×65=(□○□)×65=□×65○□×65

76×28+76×72=□×(□○□)

39×42+42=(□○□)×□

第五,改錯練習。

可把練習中典型的有代表性的錯誤板書寫出來,讓學生指出錯誤之處,說明產生錯誤的原因。並改正過來。 如,80×5÷80×5=1 54-54÷6=0

第六,趣味性練習。

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也可以適當搞一些趣味性的練習。

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是一項細致的長期的教學工作,除了要做好上述幾項工作,還要注意做好學生的輔導工作。課堂上,通過學生回答問題,口算、板演、或書面作業,要及時地發現學生在計算中出現的問題,並加以解決,使學生的錯誤消滅在萌芽之中。教師要認真批改作業,分析錯誤原因,找出錯誤規律,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審題、做題和驗算的習慣,也是很重要的。

小學數學計算課教學反思2

「圓柱體積計算公式的推導」是在同學已經學習了「圓的面積計算」、「長方體的體積」、「圓柱的認識」等相關的形體知識的基礎上教學的。同時又是為同學今後進一步學習其他形體知識做好充沛准備的一堂課。

課始,教師創設問題情境,不時地引導同學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舊知,探索和解決實際問題,並製造認知抵觸,形成了「任務驅動」的探究氛圍。

展開局部,教師為同學提供了動手操作、觀察以和交流討論的平台,讓同學在體驗和探索空間與圖形的.過程中不時積累幾何知識,以協助同學理解實際的三維世界,逐步發展其空間觀念。

練習布置注重密切聯系生活實際,讓同學運用自身剛推導的圓柱體積計算公式解決引入環節中的兩個問題,使其認識數學的價值,切實體驗到數學存在於自身的身邊,數學對於了解周圍世界和解決實際問題是非常有作用的。

教師無論是導入環節,還是新課局部都恰當地引導同學進行知識遷移,充沛地讓同學感受和體驗「轉化」這一解決數學問題重要的思想方法。同時,還合理地運用了多媒體技術,形象生動地展示了「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體圖形就越接近於長方體」,有機地滲透了極限的初步思想。

小學數學計算課教學反思3

初中老師經常抱怨說學生計算能力比較差,在小學的時候就沒有打好良好的基礎,作為小學數學老師,我覺得非常內疚。小學數學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培養計算能力。一個小學畢業生應能正確地、迅速地進行整數、小數和分數的四則計算,為升入中學進一步學習打好基矗為了實現這些目標,我結合平時教學,覺得計算能力可以這樣培養:

一、講清算理和法則,加強基礎知識教學和基本技能訓練

算理和法則是計算的依據。正確的運算必須建築在透徹地理解算理的基礎上,學生的頭腦中算理清楚,法則記得牢固,做四則計算題時,就可以有條不紊地進行。教學情況表明,一個學生的計算能力的高低,與他口算能力的強弱是成正比例的。口算是筆算的基矗筆算的技能技巧是口算的發展,筆算是由若干口算按照筆演算法則計算出來的。如987×786一題,就要進行9次乘法口算和14次加法口算,由此可以看出,如果口算出錯誤,筆算必然出錯誤。因此,不僅低中年級基本口算的訓練要持之以恆,隨著學習內容的擴展、加深,在高年級也應同樣重視。這不僅有利於學生及時鞏固概念、法則,增大課堂教學的密度,提高計算能力,而且可以在口算訓練中,通過引導學生積極思維,靈活運用知識,培養學生思維的敏捷性、注意力和記憶力。

二、重視估算,通過估算來檢驗計算的正確性

教學大綱明確提出,要使學生具有估算意識和初步的估算能力。「估算」穿了整套教材,教學中應把它應用於整個計算教學中。比如,在教學商中間有0的除法時,428÷4,很多同學都會把答案寫成12,出現這種錯誤時,教師不但要講清算理和計算過程,還可以結合估算,讓他們養成通過估算來檢驗計算結果的習慣,這樣能有效的提高計算的正確率

三、要研究學生的心理

學生計算時正確率不高,究其原因,沒有掌握計演算法則、方法的只是極少數,大部分同學都把其規結為「粗心」,其實這只是一個表面現象。其主要症結還在於學生計算時的不良心理素質導致其成了不良的計算習慣。在計算時,因為脫離了分析審題這一關,學生的潛意識里只把計算看作簡單的加減乘除,內心生了一種懈怠的心理,從而缺乏內控的心理素質。在這種心態下學生沒有產生一種「簡單的題往往容易出錯」「我要認真計算」、「我要全部算對」的心理,其外在表現就是計算時東張西望,邊講邊做,很難把注意力集中到計算上,做完就放一邊,也沒有養成檢驗的習慣,以先做完為標准,而不是以做對為目的。還有一些學生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是沒有養成做完認真檢查的習慣,做完就東張西望無所事事。針對這些問題,教師就要幫助學生一起分析做錯的原因,讓每個學生都認識到,「粗心只是一個借口,思想上沒有充分重視才是最主要的。

四、多種形式練習,提高計算興趣

編排練習題時,題目可以有以下形式:

一、訓練學生用文字敘述題的形式讀題。240-15×6+10讀作:從240里減去15乘6的積,再加上10的和是多少;

二、訓練學生講運算順序,如:0.46+(36-765÷25)×25;

第三、對比性練習。將易混易錯的題目放在一起,讓學生區分比較,以提高學生的鑒別能力;

第四、填空練習。如加減法的速演算法348+198=348□200□2;

第五、改錯練習。可把練習中典型的有代表性的錯誤板書寫出來,讓學生指出錯誤之處,說明產生錯誤的原因。並改正過來。如,80×5÷80×5=154-54÷6=0;

第六、趣味性練習。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也可以適當搞一些趣味性的練習。

總之,計算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養形成的,而是一個長期和連續的過程。因此,我們各階段的教師都應重視學生計算能力的培養。計算能力的初步形成後,還必須在今後應用中得到鞏固、發展和深化,才能逐步提高。

;
熱點內容
默樂生物 發布:2024-12-25 23:35:17 瀏覽:153
永春縣歷史 發布:2024-12-25 23:24:54 瀏覽:618
唐山市路南區教師招聘 發布:2024-12-25 21:39:40 瀏覽:835
書信英語作文 發布:2024-12-25 21:11:21 瀏覽:175
美國自然人文地理 發布:2024-12-25 21:04:02 瀏覽:138
雲計算教學視頻 發布:2024-12-25 20:40:22 瀏覽:544
歷史永遠 發布:2024-12-25 19:18:47 瀏覽:631
河南利偉生物 發布:2024-12-25 17:47:33 瀏覽:111
心意拳教學 發布:2024-12-25 17:27:32 瀏覽:930
吉他成都教學視頻 發布:2024-12-25 16:57:50 瀏覽: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