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鏡的教學設計
A. 怎樣測定凸透鏡的焦距 教學設計
(l)用平面鏡輔助法測焦距
實驗裝置的示意圖如圖2.5-2所示。將平面鏡固定在光具座上。把平行光源透鏡取下來,換上一個燈罩,罩上有一個邊長約4毫米的三角形小孔。使平行光源到平面鏡的距離略大於被測透鏡的焦距。接通電源,調節被測雙凸透鏡的位置和高度,直到從平面鏡反射回來的光仍然照在小孔的位置並成一個清晰的三角形像。並使像的一個邊與小孔的一個邊重合,像與小孔構成菱形。這時透鏡到小孔的距離即是透鏡的焦距。
(2)用物距和像距求焦距
卸下平行光源的凸透鏡,裝上「1」字屏。把凸透鏡固定在光具座中間,將光源置於導軌的左端,然後把毛玻璃屏自遠而近移動,直到在毛玻璃屏上出現清晰的「1」字像為止。雖然「1」字屏到透鏡的距離u及透鏡到毛玻璃屏的距離v。即可用公式出焦距f。
(3)用兩次成像法測焦距
裝置與「用物距和像距求焦距」相同。先將「1」字屏和毛玻璃屏固定在光具座上,使二者間的距離L大於4倍焦距。把凸透鏡放在二者之間並從「1」字屏慢慢向毛玻璃屏移動。當毛玻璃屏上出現清晰的「1」字像時,記下透鏡所在的位置。繼續移動凸透鏡,毛玻璃屏上再出現清晰的像時,再記下透鏡的所在位置。設兩個位置距離為此d,「1」字屏與毛玻璃房間距離為L,即可用公式求出透鏡的焦距。
B. 幼兒園小班凸透鏡教案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那麼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下面是我為大家收集的幼兒園小班凸透鏡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幼兒園小班凸透鏡教案 1
教學目的:
1、通過教學使學生知道凸透鏡有成像的作用、成像的規律及生活中的應用;
2、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主動探求的精神、方法,動手實驗能力、歸納概括能力和創造性性思維的形成;
3、培養學生養成主動探求的習慣,與人合作的科學態度,辨證的看待客觀事務的變化及變化規律。
教學重點:凸透鏡有成像的作用及成像規律。
教學難點:學生自行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教學用具:凸透鏡、蠟燭、火柴、紙屏、投影儀、相機等。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認識凸透鏡:
【設疑】:放大鏡有什麼作用?
【探究】:1、放大;2、聚光
【發現】:放大鏡根據折射原理製成的。
【設疑】:放大鏡的鏡片有什麼特點?
【探究】:摸一摸、看一看
【發現】:中間厚邊緣薄、透明----凸透鏡(板書課題)
(出示放大鏡)
這是什麼?誰知道它有什麼作用?
(有放大的作用。)
請學生到前邊來做個實驗(給學生放大鏡和一本書)試著把書上的字放得最大。
[學生反復實驗]
放大鏡還有什麼作用?
(有聚光的作用。)
(板書:·)
放大鏡是根據什麼原理製成的?
(光的折射原理製成的。)(在圖下板書:折射)
再來看看放大鏡的鏡片有什麼特點?摸摸、看看。
(放大鏡的鏡片中間厚,兩邊薄。)
還有什麼特點?
(鏡片是透明的。)
我們把中間厚、邊緣薄的透明鏡片叫做凸透鏡。(板書:凸透鏡)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關於凸透鏡的知識。(出示放大鏡)這叫什麼?
(應該叫凸透鏡。)
放大鏡就是凸透鏡。它有什麼作用?是根據什麼原理製成的?
(放大、聚光的作用。是根據光的折射原理製成的。)
二、認識凸透鏡有成像作用:
【設疑】:看看凸透鏡,還有什麼新的發現?
【探究】:(學生創造性的探究)
【發現】:通過凸透鏡看到的物體倒過來了。
凸透鏡還有什麼作用呢?
(能讓物體倒過來。)
你是怎樣做的?
(生示範)
大家都來做一做、看一看。你看到了什麼現象?
(生1:我看見老師倒過來了。生2:前面的同學也倒過來了。)
是人倒過來了嗎?現在你再看,人是倒著的嗎?放下凸透鏡再觀察,想想通過凸透鏡看到的是什麼?
(通過凸透鏡看到的是物體的像。)
那麼這叫凸透鏡的什麼作用?
(凸透鏡能使物體成像。)
認識凸透鏡如何成像:
【探究】:讓蠟燭火焰的像出現在紙屏上
【發現】:蠟燭、凸透鏡、紙屏在一條直線上且高度相同。
【創造】:學生不同的擺放都能成像
【設疑】:像的大小與火焰的關系?
(反復探究)
【發現】:像有時大,有時小。
用凸透鏡、蠟燭、白紙做實驗,讓蠟燭的像出現在白紙上,自己做做看。
(學生實驗)
大家是怎樣做的?請這一桌的同學到前邊來做一做。
(巡視過程中錯誤的代表)
(兩生做實驗,紙上無像)
能不能自己想個辦法。
(生改變凸透鏡、白紙、蠟燭之間的位置關系,在紙上得到蠟燭火焰的像
給大家講講你們是怎麼做的?
(凸透鏡、蠟燭和紙的高度得相同才行,而且凸透鏡、蠟燭、白紙得在一條直線上。)
我們按這個辦法再來實驗,同時我們把白紙叫做「紙屏」,看看在紙屏上得到的蠟燭火焰的像有什麼特點?
(生實驗)
匯報實驗結果。
(生1:在紙屏上得到了蠟燭火焰的像。生2:我們在紙屏上得到了蠟燭火焰的.像還是倒立的。)
凸透鏡能使物體成像,而且成倒像。
(板書:凸透鏡使物體成倒像)
認識凸透鏡的成像規律:
【設疑】:你對這個發現有什麼問題?
(學生質疑)
【探究】:反復實驗,尋求規律
【發現】:與蠟燭、凸透鏡、紙屏三者的位置有關
【探究】:學生演示實驗、參與板書,進一步探究
【發現】:蠟燭、凸透鏡、紙屏三者的位置之間的辨證關系
【創造】:學生參與圖文結合的板書形成
到底通過凸透鏡得到的像比蠟燭火焰是大還是小?我們再來做做看,像的大小與什麼有關?
(生實驗,師巡視並指導)
誰到前邊來邊實驗邊匯報實驗結果。
(演示當凸透鏡離蠟燭近時,像就大,離紙屏近時像就小)。
那請你再說說什麼條件下成大像?
(當凸透鏡離蠟燭近、離紙屏遠時在紙屏上得到大像。)
那在什麼條件下成小像哪?
(當凸透鏡離蠟燭遠、離紙屏近時在紙屏上得到小像。)
那就請同學們再來做做看是不是這樣?
(學生實驗、老師巡視)
誰再來匯報實驗結果?
生1:
生2:
(板書:當凸透鏡離蠟燭近、離紙屏遠時在紙屏上得到放大的像。
當凸透鏡離蠟燭遠、離紙屏近時在紙屏上得到縮小的像。)
認識凸透鏡的應用:
【設疑】:凸透鏡成像規律在生活中的應用有什麼?
【創造】:
1、用照相機拍攝同一景物成一大一小兩個像;
2、利用投影儀成大小不同的像;
3、能解釋凸透鏡成像規律在生活中的其他應用。
這就是凸透鏡成像的規律。大家想一想,什麼地方用到了凸透鏡成像的規律?你能具體地說一說嗎?
(照相機就用到鏡頭就是凸透鏡,被攝的物體相當於蠟燭,底片就相當於紙屏。)
(我們教室里的投影儀也用到了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請你到前邊給大家講講。(生講解)你能讓屏幕上的像變大嗎?
(可以讓凸透鏡離投影片近些,也可以讓投影儀離屏幕遠點。(邊說邊做)
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在課後自己製作「土相機」。《凸透鏡》
幼兒園小班凸透鏡教案 2
教學目標:
⒈使同學知道凸透鏡有成像的作用,成像有一定的規律,初步了了解凸透鏡的應用。
⒉使同學的實驗能力和歸納概括能力得到進一步培養,通過製作土照相機,培養同學的製作能力。
教學准備:
蠟燭、火柴、凸透鏡、紙屏、米尺、半透明白紙、直徑不等的較長紙圓筒、透明膠(漿糊)等。
教學過程:
一、導入
⒈師:出示放大鏡,觀察放大鏡的鏡片有什麼特點?
⒉生:中間凸起,中間厚,邊緣薄,能透光等等。
師:(小結板書)放大鏡的鏡片中間厚、邊緣薄,能透光,這種鏡片叫凸透鏡。(也就是說放大鏡就是凸透鏡,在科學上用得更多的是凸透鏡這個名稱,因為這個名稱更形象具體。教師連線強調凸透鏡的結構特徵。)
反思:此處的連線強調讓同學對凸透鏡的結構特點刻骨銘心。
⒊師:凸透鏡有哪些作用?
生:有放大作用,還有聚光作用。
師:凸透鏡除了有聚光和放大的作用外,還有什麼作用呢?今天來繼續研究凸透鏡。
二、新授
⑴指導同學認識凸透鏡的成像作用。
A初次實驗感知。
師:(提實驗要求)待會兒我們要做個小實驗,每個小組有6個凸透鏡,每個同學手持凸透鏡,手臂伸直,眼睛透過凸透鏡看窗外物體(教師事先在每個窗檯放一盆美麗的鮮花),你發現了什麼?可要仔細觀察喲!老師宣布開始實驗。
生:同學實驗
師:巡視指導,你發現了什麼?
生:我看到窗檯上的花是倒立的,我看到外面的樓房是倒立的而且縮小了……
B再次實驗感知:
師:剛才大家觀察仔細,真不錯!光能不能透過凸透鏡把窗外的景物的像映到白紙上呢?教師示範,讓同學們試一試。
生:進行實驗,看到像映在白紙上感到驚奇。
師:你是怎樣做的?你有什麼發現?
生:我移動白紙,外面的物體能透過凸透鏡在白紙上成像;物體通過凸透鏡映在白紙上的像是倒立的,像比物體縮小了;移動白紙時,映到白紙上的像有時清晰,有時模糊,白紙在一個地方像最清晰……
師:講解物體的像能映在白紙上的我們叫做實像。通過剛才的實驗,我們知道凸透鏡還有什麼作用呢?
生:成像作用。
師:(板書)凸透鏡有成像作用。
⑵指導同學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師:通過上面的實驗大家知道凸透鏡有成像作用,它成的像是不是一直是倒立的呢?剛才大家只得到了縮小的像,能不能得到放大的像呢?等會兒我們要繼續用點燃的蠟燭的火焰當物體進行研究,看你能發現凸透鏡成像到底什麼規律?下面提實驗要求:
反思:此處教師設疑,節約了時間。應該讓同學自身提出問題,即使多花點時間,但能培養同學的提問能力和問題意識,更能體現同學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
①介紹分組資料:蠟燭、火柴、凸透鏡、紙屏、米尺等。
②由於實驗用了點燃的蠟燭,要注意平安,防止燒了東西。
③蠟燭、紙屏要放在凸透鏡的兩側,並使它們基本在一條直線上,高度基本一致。
④教師示範:實驗報告單上的成像指的是最清晰的像,放大或縮小的像各丈量三次就行了,模糊的像我們不作研究。
⑤移動要注意順序,凸透鏡不動,先動蠟燭(距凸透鏡由近和遠),再動紙屏,紙屏每次由近和遠離開凸透鏡,直到紙屏上形成清晰的像為止。
⑥各小組要注意協作,不亂搶,由組長布置,兩人做成像實驗,兩人丈量,兩人記錄,發現的規律由小組討論再填寫。師宣布開始做實驗。
生:小組互助協作做實驗,師巡視指導。
師:分小組匯報,你小組發現了什麼?
生:我小組發現凸透鏡成的(實)像都是倒立的;我小組發現當凸透鏡距紙屏遠,距物體近時,就能形成放大的像;我小組發現當凸透鏡距紙屏近,距物體遠時,就能形成縮小的像……
師:適時板書
反思:實驗報告單的設計為同學集中探究凸透鏡在什麼情況下成放大的像,什麼情況下成縮小的像指明了方向,突出了重點;丈量欄目,培養了同學用實事數據說話的嚴謹的科學探究態度。然而,這個報告單也限制了同學的發散思維,教師設計時應加上探究的餘地,讓優勝組對什麼時候成相等的像、什麼時候不能成像也能進行探究。
⑶指導同學研究土照相機是怎樣工作的?
師:前面我們通過實驗知道了凸透鏡在成像作用,並探究出凸透鏡成像的規律。下面我們每個組用凸透鏡來製作一台土照相機,然後觀察使用。介紹資料,用一個製作好的土照相機示範講述製作要求:把兩個圓盒子套在一起,外盒口安上一個凸透鏡,內盒口蒙上一層半透明紙,使凸透鏡能隨其中一個盒子的拉伸等動作而一起前移或後退。
生:同學製作,製作後觀察使用土照相機。
師:你是怎麼觀察、使用的?你有什麼發現?
生:我用外盒的凸透鏡對著物體,拉動內盒,在內盒的紙屏上可以得到物體的倒立的像,而且這個像可通過調節物體、凸透鏡、紙屏三者之間的距離放大或縮小,我發現土照相機是利用凸透鏡成像原理工作的……
反思:製作使用土照相機這一活動,教師提供有結構的資料,讓同學輕易就嘗到勝利的愉悅,激發了同學的積極性和求知慾,使同學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應用鞏固了知識,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師:土照相機與小孔成像的裝置有什麼不同?有什麼相同?
生:(不同)小孔成像的裝置里物體通過小孔而成像,而土照相機則是通過凸透鏡而成像。(相同),它們都可以成倒立的像,並且像能擴大或縮小。
師:通過凸透鏡看到的像與平面鏡看到的像有什麼不同?
生:同平面鏡成像相比,凸透鏡成的是倒立的,並且可以得到放大或縮小的像;而平面鏡成的是正立的,與實物大小相等的。
反思:通過土照相機與小孔成像、凸透鏡成像與平面鏡成像的橫向對比,拓展了知識網,使所學知識更系統化。
三、鞏固應用
師:出示真照相機,讓同學推測照相機怎樣工作的?
生:利用凸透鏡成像的原理工作的。
師:怎樣用照相機照全身人像?怎樣照半身人像?
生:當照相機離人比較遠時,能照全身人像。當照相機離人比較近時,能照半身人像。
師:你知道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用到凸透鏡?
生:顯微鏡、攝像機、望遠鏡、老花眼鏡的鏡片……
師: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獲?還有哪些疑問?
生:凸透鏡有成像作用;凸透鏡成的像是倒立的;當凸透鏡距物體近,距紙屏遠時形成放大的像;當凸透鏡距物體遠,距紙屏近時,形成縮小的像。為什麼凸透鏡成的像是倒立的?……
總評:本課教學層次清晰,同學在由淺入深的活動中,積極觀察、考慮、概括、交流、傾聽,多種感官一齊融入到課堂中,他們的實驗能力、歸納概括能力、製作能力、協作能力等都得到了很好的培養。在探究成像規律時,假如讓同學自身提出問題,再分析問題、實驗探究,解決問題,那麼效果會更好、更完美。
板書設計:凸透鏡
放大鏡的鏡片邊緣薄,中間厚,能透光,人們把這種鏡片叫做凸透鏡。
⑴放大
作用⑵聚光①凸透鏡成的(實)像是倒立的;
⑶成像規律②當凸透鏡距物體近,距紙屏遠時,形成放大的像;
當凸透鏡距物體遠,距紙屏近時,形成縮小的像。
應用:照相機、望遠鏡、顯微鏡、攝像機、老花眼鏡的鏡片等。
C. 初一物理凸透鏡成像的規律教學設計
凸透鏡成像規律是指物體放在焦點之外,在凸透鏡另一側成倒立的實像,實像有縮小、等大、放大三種,下面我為你整理了,希望對你有幫助。
物理凸透鏡成像的規律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理解凸透鏡的成像規律。
2.知道凸透鏡成放大、縮小實像和虛像的條件。
二過程與方法
1.能在探究活動中,初步獲得提出問題的能力,體驗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和方法。
2.通過對凸透鏡成像現象的觀察分析,總結出凸透鏡成像規律,並用列表的方法歸納出凸透鏡成放大或縮小、正立或倒立、實像或虛像的條件,培養從物理現象中歸納科學規律的方法。源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通過研究凸透鏡成像的實驗以及對其成像規律的分析,有意識地滲透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2.通過探究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慾,樂於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勇於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規律。
二、教學重難點
這節課是在學生對生活中常見的透鏡及對其成像情況獲得豐富、具體的感性認識的基礎上,通過探究活動,研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使學生通過自主探究體驗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和方法。新教材以探究凸透鏡成像情況與物距關系為主線,安排了學生「提出問題、猜想、設計實驗、進行實驗、分析與論證」等教學過程,讓學生經歷產生興趣、發現問題、激發矛盾、進一步解決問題的過程,很好地體現了新教材讓學生在體驗知識的形成、發展過程中,主動獲取知識的精神,對今後進一步探究其他知識打下基礎。
因為學生對於科學探究的全過程缺乏經驗,因而把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作為教學重點。教學難點是科學探究中實驗資料的處理和分析。因為對於實驗探究學生處於起步階段,記錄資料後,分析這些資料歸納得到結論,是學生比較陌生的,因而此處確定為難點。
三、教學策略
本節課需要學生進行全過程探究,教學的關鍵是引導學生怎樣去猜想,在教學中創設合理的猜想情景,並且引導學生知道猜想要有猜想的理由,不能胡亂猜想。設計實驗是探究的一個重要環節,所以我們要引導學生進行設計實驗,讓學生明白實驗研究什麼和怎樣去研究,實驗時應該觀察什麼、測量什麼、記錄什麼。在培養學生對實驗資料的分析和論證的能力方面,教師引導學生分析表格資料進行比較,讓學生進行簡單的因果推理,讓學生以書面或口頭表述自己的觀點,最後教師歸納總結,培養學生處理資訊、分析概括的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四、教學資源准備
多媒體課件、光具座、光具座附件、蠟燭、火柴、凸透鏡等。
五、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匯入新課(5 分鍾) 學生活動一:讓學生用凸透鏡觀察書上的字,同學們都能看到放大的字,這是他們已有的知識體驗。然後讓學生通過凸透鏡觀察老師,學生會觀察到老師倒立、縮小的像,引發他們與已有經驗的沖突,同時,也引發他們的思索,為什麼透過同一凸透鏡卻看到不同的情景?進而引入新課。 學生活動二:讓學生用另一個焦距不同的凸透鏡,與前一透鏡並排放置,同時觀察課本文字,學生通過對比,得出所觀察到的像是不同的,進而引發學生對凸透鏡的成像可能與透鏡焦距有關的猜想。 學生進行觀察並描述看到的像的特點,提出猜想。 讓學生在老師創設的情景中進行自主探究,親身感受到凸透鏡成放大的像還是縮小的像與凸透鏡到物體的距離有關,引發對凸透鏡成像規律的猜想。 通過以上體驗活動,學生從中感悟到凸透鏡成像是有規律的,物距和焦距都會影響到所成的像,由此完成猜想。 新課教學( 30 分鍾) 1 .提出問題 通過上一節的學習,大家知道了照相機、投影儀裡面都有凸透鏡,放大鏡本身就是一個凸透鏡。他們都利用凸透鏡使物體成像,但成像情況各不相同。照相機所成的像比物體小,而投影儀所成的像比物體大;照相機、投影儀所成的像是倒立的,而放大鏡所成的像是正立的。 通過凸透鏡能觀察到豐富多彩的像,對此大家能提出什麼問題? 2 .作出猜想 啟發學生對提出的問題作出猜想:前面的學生活動一中,凸透鏡離書上的字較近,成正立、放大的像;老師離凸透鏡較遠,成倒立縮小的像。照相時物體到凸透鏡的距離較大,成倒立縮小的像;而投影儀中物體到凸透鏡的距離較小,成倒立、放大的像。看來凸透鏡所成像的大小、正倒跟物體到凸透鏡的距離(即物距)有關。 通過學生活動二,可以看出凸透鏡的焦距也會影響到所成的像。 因此,物距和焦距可能都會影響到所成的像大小、正倒和虛實。 3 .設計實驗 要發現凸透鏡成像的規律,必須進行實驗。實驗要研究的問題就是凸透鏡所成像的大小、正倒和虛實與物距和焦距有怎樣的關系?實驗時,可以在凸透鏡焦距不變時,不斷改變物距,觀察所成像的特點。還要研究在物距不變時,換用焦距不同的凸透鏡,觀察所成的像是否改變。 思考:如何區別像的正立、倒立?怎樣觀察實像和虛像? 4 .進行實驗 介紹實驗器材:光具座、光具座附件、蠟燭、火柴、凸透鏡。 思考: (1)怎樣測量凸透鏡的焦距?(讓凸透鏡正對著太陽光,拿一張白紙在它的另一側來回移動,直到紙上的光斑最小最亮,用刻度尺測出光斑到凸透鏡中心的距離,即為該凸透鏡的焦距) (2)在光具座上放置蠟燭、凸透鏡、光屏時,誰在中間?(凸透鏡) (3)為使像成在光屏,實驗中燭焰、凸透鏡和光屏還應滿足怎樣的位置關系?(在同一高度) (4)怎樣固定蠟燭?怎樣利用光具座上的刻度確定物距、像距?(利用蠟燭燃燒滴下的蠟油固定蠟燭;利用物體、像與凸透鏡所在刻度的差確定物距、像距) (5)怎樣在光屏上得到一個清晰的像?(將光屏向左右兩個方向移動一點點,像都比原來模糊,則原來那個位置的像就是最清晰的像,這時光屏到透鏡的距離才是像距) (6)如何觀察虛像?可以示範當物由遠及近靠近凸透鏡時,光屏無論怎樣移動都不成像,這時把眼放在光屏這一側,透過凸透鏡觀察燭焰,可觀察到虛像,與放大鏡觀察物體相同。 在思考討論的基礎上,學生按課本上的步驟進行實驗。 在測得了幾組成倒立、縮小的像和倒立、放大的像的資料以後,思考:在什麼情況下可以得到等大的像?理論和實驗指出,當物距是焦距的二倍時,像和物等大。你通過實驗做一做,並觀察此時的像距是多少?像是正立的,還是倒立的? 當蠟燭移到透鏡的焦點時,在光屏上看不到蠟燭的像,繼續把蠟燭向凸透鏡靠近,這時在光屏上能看到蠟燭的像嗎?拿去光屏,用眼睛直接對著凸透鏡觀察蠟燭的像,像是放大的,還是縮小的?正立的還是倒立的?此時的像是實像還是虛像? 5 .總結歸納 總結凸透鏡成像的規律:凸透鏡既能成實像,也能成虛像;既能成放大的像,也能成縮小的像;既能成正立的像,也能成倒立像。 當物距大於二倍焦距時,成倒立、縮小的實像。 當物距等於二倍焦距時,成倒立、等大的實像。 當物距大於一倍焦距小於二倍焦距時,成倒立、放大的實像。 當物距小於焦距時,成正立、放大的虛像。 進一步總結升華: 老師:通過實驗我們能發現,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是成像的兩個重要分界點,分別是成什麼像的分界點? 老師:實驗並思考:當物體從一倍焦距逐漸遠離凸透鏡時,像距和像的大小怎樣變化?從一倍焦距逐漸靠近凸透鏡時,像的大小又怎樣變化?(在真實實驗的基礎上也可用計算機模擬整個過程。直接觀看凸透鏡成像的整個動態變化,從而對凸透鏡成像形成一個巨集觀的整體的認識)。 老師:很好,為了幫助大家記憶,老師編了一個口訣: 一焦分虛實 (即物體在一倍焦距以內成虛像,一倍焦距以外為實像) 二焦分大小 (即物距小於二倍焦距,成放大的像;大於二倍焦距成縮小的像) 實像異側倒 (成實像時,物和像總在透鏡的兩側,且像是倒立的) 物遠像近小 (物體離透鏡越遠,所成實像離透鏡越近,且像越小) 虛像同正大 (成虛像時,物和像總在透鏡的同側,且像是正立、放大的) 物近像變小 (物體離透鏡越近,所成虛像越小) 其中一、二兩句是對成像情況的總體把握,三、五兩句是成像情況的靜態分析,四、六兩句是成像情況的動態描述。 思考:1.在做「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實驗時,某同學在光具座上將蠟燭放置在凸透鏡前,然後移動光屏,可他無論怎樣移動光屏,都無法在光屏上觀察到燭焰的像。請你分析發生這一現象的可能原因。 2.凸透鏡成實像時,像與物體上下是顛倒的,此時像與物體左右是否相反? 引導學生可以通過實驗進行研究。最簡單的方法是輕輕吹一下燭焰,看光屏上燭焰的像向哪個方向飄動,若兩個飄動的方向相同,則說明像與物體左右不相反;若兩個飄動的方向相反,則說明像與物體的左右也相反。也可以取一高一低兩支蠟燭同時放在凸透鏡前,要使它們緊靠在一起並且物距相同,光屏上便出現高低不同的兩個燭焰的像,比較燭焰和它們的像的位置關系,便可知道像與物體的左右是否相反。 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凸透鏡所成像的大小、正倒跟物體的位置有什麼關系? 引導學生進行合理猜想。 學生思考回答:像的正立、倒立是指像與物體的上下位置相比較是否顛倒。實像是由實際光線會聚而成的像,能用光屏承接;虛像不是由實際光線會聚而形成的,無法用光屏承接。 學生思考並回答。 學生進行實驗,把觀察到的現象和測量的資料記入表格。 學生實驗並回答。 在分析實驗資料的基礎上,總結歸納。 學生:一倍焦距為成倒立實像與正立虛像的分界點;二倍焦距為成放大實像與縮小實像的分界點。 學生:前者成的是實像,像距和像都變小;後者成的是虛像,像變小。 學生交流並回答:光屏上不能出現像,這個原因比較多。可能是燭焰位於凸透鏡焦點以內,這時凸透鏡只能成虛像,而虛像不能成在光屏上,眼睛必須從光屏一側向蠟燭看,才能看到正立放大的虛像。也可能是燭焰正好位於凸透鏡焦點上,這時凸透鏡既不能成實像,也不能成虛像。還有可能是燭焰、凸透鏡和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按要求調整好即可。最後一個可能是燭焰位於比凸透鏡焦距稍大的位置,這時成的像離凸透鏡太遠,像也太大,小小的光屏接收不了。 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 讓學生有根據地進行猜想。 使學生明白實驗研究什麼問題,怎樣去研究這些問題。 為了順利進行實驗,這些問題必須弄清楚。 了解觀察虛像的方法。 得出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對凸透鏡的成像規律進一步加深理解。 學會應用凸透鏡成像的規律回答問題。 課堂小結( 5 分鍾) 通過這節課你學到了什麼?學生回答或與同學們進行交流,老師恰當總結。 梳理本節課知識內容,把自己所學到的知識與老師同學交流,最後總結出本節課的知識點。 培養學生總結歸納的能力。同時也可以幫助學生記憶 物理凸透鏡成像的規律教學反思1 對教材進行靈活處理,對教材進行了重新整合。教材的安排是講完《透鏡》之後,再講《生活中的透鏡》,最後才講《凸透鏡成像規律》。本課在講完《透鏡》後,直接先學《凸透鏡成像規律》,然後再講《生活中的透鏡》,這樣,學生的理解會更深刻一些。
2處理好探究與知識落實的結合。探究實驗僅僅是學生掌握知識和提高能力的手段。本節課的關鍵是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得出,在實驗結束得出實驗資料之後,關鍵是對資料的處理,在講課時引導學生將實驗資料分成三部分,一部分是物體放在二倍焦距之處,一部分是物體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間,第三部分是放在焦點之內,並且把實驗資料結合著成像進行講解,降低了學生認知的難度,符合了學生的認知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