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教育 » 瀟湘水雲教學

瀟湘水雲教學

發布時間: 2024-06-08 00:36:40

㈠ 我國四大書院叫什麼名字

嶽麓書院 白鹿洞書院 嵩陽書院 應天書院

中國古代四大書院——嶽麓書院嶽麓山上,清溪茂林之間,隱存著一座雅緻的千年庭院,青舍密密,屋宇麻麻,大門前懸掛有一副楹聯,上曰「惟楚有才,於斯為盛」。這就是北宋開寶九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辦學的基礎上,正式創立的嶽麓書院。 這塊令湖南人驕傲了幾百年的金底文化招牌,外人未免會覺得太過洋洋自得,可如果查看史料,你會默然承認,這座靜靜的庭院實在是有這樣的資本。單就清季以來,書院便培養出17000餘名學生,其中如陶澍、魏源、曾國藩、左宗棠、郭嵩燾、唐才常、沈藎、楊昌濟、程潛等,那一個不是一等一的傑出人物? ·中國古代四大書院--白鹿洞書院 唐貞元年間,洛陽人李渤與其兄李涉在此隱居讀書,養一白鹿自娛。此鹿通人性,常跟隨左右,且能跋涉數十里到星子縣城將主人要買的書、紙、筆、墨等如數購回,故時人稱李渤為白鹿先生,其所居為白鹿洞。後李渤任江州刺史,便在讀書台舊址創建台榭。到南唐升元中,在此辦起學校,稱「廬山國學」,也就是白鹿洞書院的前身。白鹿洞書院最盛時,有360餘間建築,屢經興廢,今尚存禮聖殿、御書閣、朱子祠等。書院內,大小院落,交叉有序;亭台樓閣,古樸典雅;佳花名木,姿態各異;碑額詩聯,比比皆是。這充分體現了古書院攻讀經史、求索問道、賦詩作聯、舞文弄墨的特色。·中國古代四大書院——嵩陽書院嵩陽書院,原名嵩陽寺,位於河南省登封市區北2.5公里嵩山南麓,背靠峻極峰,面對雙溪河,因坐落在嵩山之陽而得名。嵩陽書院是中國古代著名高等學府,在歷史上以理學著稱於世。北宋儒教洛派理學大師程顥、程頤在此聚眾講學,使書院名聲大振。北宋名儒司馬光、范仲淹、韓維、李剛、朱熹、呂晦等也曾在此講學。嵩陽書院一直是重要的儒學傳播聖地。嵩陽書院在古代並不是單純的指一個院落而言,而是由一個主體院落和周圍多個單體建築群組合而成,其地域分布比較廣闊。大至而言,除今天我們看到的嵩陽書院建築外,屬於書院的建築物,比較有名的還有位於嵩陽書院東北逍遙谷疊石溪中的天光雲影亭、觀瀾亭、川上亭和位於太室山虎頭峰西麓的嵩陽書院別墅-君子亭;書院西北玉柱峰下七星嶺三公石南的仁智亭等建築。·中國古代四大書院--應天書院應天書院的前身是後晉時楊愨所辦的私學,北宋政權開科取士,應天書院人才輩出,百餘名學子在科舉中及第的竟多達五六十人。l009年,宋真宗正式將該書院賜額為「應天府書院」。宋仁宗時,又於l043年將應天書院這一府學改為南京國子監,使之成為北宋的最高學府之一。後該書院在應天知府、著名文學家晏殊等人的支持下,得到很大擴展。著名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等一批名人名師在此任教,顯盛一時...

採納有木有

㈡ 天津七弦琴院的教學體系

初級階段
1 黃鍾第一 開指五步:
鴻蒙漸開,尋琴學門徑;次第五步,進雅樂殿堂;
古琴基礎知識;演奏基本姿勢;右手基礎指法;左手按弦方法;泛音練習;
(1)挑勾弦序練習(2)挑勾間弦練習(3)練習曲《我和你》(4)抹、挑、勾、剔的練習(5)右手八法練習(6)快速連續勾挑練習(7)練習曲《彩雲追月》片段(8)歷的練習(9)小撮、大撮(10)練習曲《小白菜》(11)打圓練習(12)輪指力度練習(13)拂、滾基礎練習(14)練習曲《康定情歌》(15)輪指練習(16)鎖的練習(17)疊蠲與全扶練習(18)調弦入弄(19)音階練習一(20)《仙翁操》(21)音階練習二(22)潑剌分開練習(23)《秋風詞》(24)《酒狂》
2 大呂第二 玄冰初破:
音階熟識,習常用指法;門徑初窺,弄三五小操;
(1)練習曲《哈薩克民歌》(2)練習曲《鳴泉》(3)練習曲《幽蘭》片段(4)音階練習三(5)《長相思》(6)《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7)《滄海一聲笑》(8)《讓我們盪起雙槳》(9)《琴曲片段》(10)《鹿鳴》
3 太簇第三 春到關山:
《關山》《送別》,進琴學初階;慢唱《陽關》,集原始積累;
(1)《良宵引》(2)《陽關三迭》(3)《關山月》(4)《送別》(6)《鳳求凰》(7)《凌虛吟》
4 夾鍾第四 小功告成:
舊曲新操,已告成初階;鞏固指法,為行有餘力;
(1)勾托練習(2)正撮反撮(3)快速勾托及拂滾力度練習(4)潑剌雙彈練習(5)《韋編三絕》(6)《歌唱祖國》(7)《普庵咒》(8)《綠袖子》(9)《碧澗流泉》
中級階段
5 姑冼第五 再上新途:
傳統名曲,久聞今初見;若欲隨心,需埋頭苦練;
(1)《洞庭秋思》(2)《長門怨》(3)《茉莉花》(4)《平沙落雁》
6 仲呂第六 步步為關:
流派紛呈,醉漁輕唱晚;《櫻花》迷人,滄海又龍吟;
(1)《醉漁唱晚》(2)《滄海龍吟》(3)《櫻花》
7 蕤賓第七 漸入瓶頸:
散拍跌宕,難輕易掌握;心指合一,情深《憶故人》;
(1)《瑤天笙鶴》(2)《莊周夢蝶》(3)《憶故人》
8 林鍾第八 中級艱澀:
修到此處,指法須鞏固;名曲六首,認證開個演;
(1)高音區音階練習(2)搖指練習(3)雙搖指練習(4)捻輪練習
(5)《欸乃》(6)《秋風》(7)《梅花三弄》
高級階段
9 夷則第九 流水花開:
久習拂滾,始見《流水》意;節拍難會,再弄《龍翔操》;
(1)《流水》(2)《龍翔操》
10 南呂第十 大麴擷英:
《搗衣》曲快,需慢處磨練;同會《秋鴻》,緊二五七弦;
《搗衣》
11 無射十一 《廣陵》曲小:
曲之師長,其實也不難;刪節精選,留大麴風范;
《廣陵散》
12 應鍾十二 《瀟湘》志遠:
貌似完工,琴學無止境;高級認證,打譜創作難。
《瀟湘水雲》

㈢ 古琴譜的古琴名家

孔子:春秋時著名的教育家、音樂家。約公元前481年,作琴曲《陬操》,以傷悼被趙簡子殺害的兩位賢大夫。現存琴曲《龜山操》《獲麟操》《猗蘭操》相傳都是孔子的作品。
師曠:春秋後期晉國著名宮廷樂師。目盲,精於審音調律,對於音感極為敏感。明、清琴譜中說《陽春白雪》等琴曲是他的作品。
伯牙:先秦琴師。《呂氏春秋》記載了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流水,而能為鍾子期領悟的故事。《琴操》記載伯牙學琴三年不成,老師成連帶他到東海蓬萊山去實地領略「移情」的功夫,於是創作出《水仙操》。現存琴曲《高山流水》(已分為《高山》《流水》二曲)《水仙操》都是源於這些傳說的作品。
雍門周:戰國琴師。善鼓琴,嘗為孟嘗君鼓琴。後世說他是最早發明琴譜的人。 桓譚:東漢琴家。任掌樂大夫。所著《新論》,常論及音樂。並著《琴道》,介紹有關琴及琴曲的事跡。
蔡邕:漢末琴家。他創作了著名的《蔡氏五弄》,包括《游春》《淥水》《幽思》《坐愁》《秋思》。現存《秋月照茅亭》《山中思友人》亦傳為他的作品。
蔡琰:漢末女琴家,字文姬,蔡邕的女兒。漢末,她被虜入胡地,十二年後被曹操贖回。琴曲中表現這一題材的有《大胡笳》《小胡笳》《胡笳十八拍》等。這些往往被認為是她的作品。 嵇康:魏末琴家、音樂理論家,竹林七賢之一。作有琴曲《嵇氏四弄》,包括:《長清》、《短清》、《長側》、《短側》,與《蔡氏五弄》合稱《九弄》。他的《琴賦》生動地描繪了琴曲藝術的多種表現,並評論了當時的一些琴曲,具有史料價值。此外,《玄默》《孤館遇神》等琴曲也傳為他的作品。
阮籍:魏晉名士,竹林七賢之一。精於琴道。現存琴曲《酒狂》傳說是他的作品。有音樂論文《樂論》傳世。
阮咸:魏晉琴家,竹林七賢之一。琴曲《三峽流泉》相傳為他的作品。
劉琨:晉朝琴家。創作琴曲《胡笳五弄》,包括:《登隴》《望秦》《竹吟風》《哀松露》《悲漢月》,是最早以胡笳聲編為琴曲的作品。 賀若弼:隋朝琴師。創作琴曲《石博金》《清夜吟》《不換玉》等。《西麓堂琴統》中存有《清夜吟》。
趙耶利:初唐琴師。琴藝冠絕當世。曾整理《蔡氏五弄》及《胡笳五弄》等琴曲。著有《琴敘錄》九卷,《彈琴手勢圖譜》和《彈琴右手法》。他總結琴派說:「吳聲清婉,若長江廣流,綿延徐逝,有國士之風;蜀聲躁急,若急浪奔雷,亦一時之俊。」這些評論至今仍符合吳、蜀兩派的特點。
董庭蘭:盛唐琴師。從鳳州參軍陳懷古學得當時流行的「沈家聲」「祝家聲」,而青出於藍。在唐代享有很高的聲譽。今存《大胡笳》《小胡笳》《頤真》等琴曲相傳為他的作品。
薛易簡:唐代琴家。他九歲彈琴,十二歲能彈雜曲三十及《三峽流泉》等三弄,十七歲彈《胡笳》兩本及《別鶴》《白雪》等名曲。他在講究「用指輕利,取聲溫潤,音韻不絕,句度流美」之外,更強調「聲韻皆有所主」的內在表現。還指出了從彈琴姿勢反映出的精神不集中的「七病」,為後世琴家所重視,從而引申出許多的彈琴規范。 義海:北宋琴家。夷中的入門弟子。在越州法華山學琴,「積十年不下山,晝夜手不釋弦,遂窮其妙。」著有《則全和尚節奏指法》。
郭楚望:南宋琴家。因感政治腐敗,猶如雲霧遮蔽九嶷山,遂作琴曲《瀟湘水雲》。又有《秋鴻》《泛滄浪》等琴曲作品。劉志方傳其琴藝與毛敏仲、徐天民形成著名的浙派。郭楚望實為浙派的創始人。
徐天民:南宋琴師。為楊瓚門客時,由學江西譜改學郭楚望譜,並參與編輯《紫霞洞琴譜》。其祖孫四代皆是著名琴師。後人推崇為「徐門正傳」。現存《神奇秘譜》中的《澤畔吟》為其作品。
毛敏仲:南宋琴師。為楊瓚門客時從劉志方學郭楚望傳譜。創作琴曲甚多,有《漁歌》《樵歌》《列子御風》《山居吟》《佩蘭》等。其中,《漁歌》《樵歌》的藝術水平很高。 嚴徵:明朝末琴家。虞山派創始人。琴風「清、微、淡、遠」,所編的《松弦館琴譜》為虞山派主要的譜集。
徐上瀛:明末琴家。虞山派集大成者。他和嚴徵同學藝於陳愛桐的弟子,但是琴風大不相同。他吸收《雉朝飛》《烏夜啼》等快節奏的琴曲,收入《大還閣琴譜》。琴風「徐疾咸備」,彌補了嚴徵的不足。所著《溪山琴況》對琴曲演奏的美學理論有系統而詳盡的闡述。
庄臻鳳:清朝琴家。彈琴近三十年,創作了首琴曲,收入《琴學心聲》中,較為流行的有《梧葉舞秋風》《春山聽杜鵑》等。
徐常遇:清初琴家。廣陵琴派的先行者。所傳琴譜於1702年刊為《澄鑒堂琴譜》,為廣陵派最早的譜集。
徐祺:清代琴師。廣陵派的繼起者。傳譜輯為《五知齋琴譜》,所收琴曲以虞山派為多,並對各曲進行了加工發展,從中可以看出廣陵派與虞山派的淵源關系。
吳虹:清代琴師。學琴於徐常遇之孫徐錦堂。當時是廣陵派鼎盛時期,琴家雲集,日夜彈奏,對他很有幫助。他致力學琴數十年,編琴曲八十二首,於1802年刊印《自遠堂琴譜》,為廣陵派集大成者。
祝鳳喈:清代琴家。十九歲學琴,致力琴學三十多年。著有《與古齋琴譜》,對琴學理論有深入探討。
張孔山:清代琴師。學琴於浙江人馮彤雲。咸豐年間為四川青城山道士,1875年協助唐彝銘編成《天聞閣琴譜》。所傳諸曲如《流水》《醉漁唱晚》《普庵咒》都很有特點。經他發展加工的《流水》流傳甚廣。 張椿:(約1779-約1846)字大年,號鞠田,昭陽人,工書畫,善度曲,尤精於琴。他最突出的特點是:敢於把民間流行的音樂作品譜成減字譜。收入《張鞠田琴譜》中的,有根據花鼓、道情、《跌落》、《劈破玉》、《四大景》、《四美具》、《傍妝台》、以及崑曲《冥判》、《寫本》等改編的琴曲。在他以前,雖也有不少琴曲和民間音樂有著密切聯系,但是象他這樣大量地、直接運用民間音樂還是罕見的。他發現並指出傳統琴譜的缺點,認為減字譜的節奏的記寫很不精密,最多隻有斷連,緩急的劃分,卻沒有板拍。因此,他在琴譜中加附有工尺譜,這是琴壇的一個創舉。繼他之後,祝桐君、張鶴、楊宗稷等人,也陸續採用了工尺譜。這種做法在當時雖然是大勢所趨,但是阻力重重,直到百年之後,還有一些人對此抱有強烈的反感。據此,可見張鞠田首創精神是難能可貴的。
張鶴:字靜薌,浙江瑞安人。他是上海玉清觀的道士,長於詩、書、琴、畫,曾就學於祝桐君。他把祝氏傳譜加上工尺譜,又採用了《與古齋琴譜》中的論述,輯為《琴學人門》,初刊於同治六年(1867),以後又兩度再版,是流行的入門琴書。
陳世驥:字良士,吳江人,工於琴,兼長書、畫、鐵筆。他得到《與古齋琴譜》之後,「眠食與俱者三閱寒暑」。在演奏中他又融會了王坦的《琴旨》, 在上海和祝聽桐、何桂笙一起研討,編寫了《琴學初津》。二十年中改寫了三次,於公元1902年定稿,雖未及付印,但頗有影響。書中所收五十曲,他都詳加評論,被認為「無不中彀,言之啟豁人心,句句開通奧竅」。「同調諸公無不嘆服」,「從學者桃李盈門」。
張合修:字孔山,號半髯子,浙江人,曾學琴於馮彤雲。咸豐時在青城山中皇觀當道士,一時來青城山求琴者甚眾。但張本人卻經常雲游在外,與灌縣道士楊紫東、《錢氏十操》的作者錢綬詹等人交流琴藝。光緒初年(1875)繼曹稚雲之後,在唐彝銘家為清客,協助他把多年搜求的數百首琴譜詳加審訂,選出了一百四十五首,編為《天聞閣琴譜》, 是明清以來收譜最多的譜集。光緒三十年(1904)在武昌懸牌授琴為業,門弟子甚多。得其傳者有華陽顧玉成,號少庚。他的兩個兒子:顧雋,字哲卿(1879-1949)。顧犖,字卓群(1881-1936)傳其學,並將其傳譜輯為《百瓶齋琴譜》。顧氏在1912-1916年在長沙和彭慶壽等人組織了琴社。張孔山所傳的琴曲以《流水》《醉漁唱晚》《普庵咒》《孔子讀易》等曲最有特點。《流水》一曲是張孔山的代表作,尤其受到琴界的重視。
山東諸城涌現了幾位王姓琴家,當時稱:「諸城二王」或「琅琊三王」。以後又有王魯賓發展了具有山東地方特色的琴曲。
王溥長:(公元 1807~1886年)字既甫,派宗虞山。所傳十五曲,經後人輯為《桐蔭山館琴譜》。其子王作禎,字心源(公元1842~1921年)傳其學。他和派宗金陵的王雩門,字冷泉(約公元1807~1877年)稱「諸城二王」。兩人琴派雖不同,經過交流切磋,所奏之曲多有同者。王雩門輯有《琴譜正律》,其中首次刊出了諸城派的《長門怨》。
王露:(公元1877~1921年)字心葵。自幼從其父王作禎學琴三年,以後又學王雩門所傳諸曲,綜合了虞山、金陵兩派的特點,而以前者為主。八年後赴日本學西洋音樂六年,曾隨孫中山的興中會從事革命宣傳,回國後拒絕了袁世凱的入都正樂之請,在家鄉督工斲琴。他最珍愛的一張宋琴,曾在亂兵中失盜,後以良田十畝贖回。公元1915年「北游燕趙,南歷吳楚」,在章太炎的啟發下,回濟南大明湖結「德音琴社」,一時學者甚多。公元1918年蔡孑民聘他為北京大學教師。在北京組織了國樂研究社。張友鶴、詹澄秋都是他的入室弟子。所傳二十八曲輯為:《玉鶴軒琴學摘要》,一時和諸城二王並稱為琅琊三王。
王魯賓:(公元1866~1921年)字燕卿,受學於王雩門,經康有為介紹,到南京高等師范教琴。他善於吸收時曲編之入琴,所傳十四曲經弟子徐卓、邵森編印為《梅庵琴譜》。
黃勉之:(公元1853~1919年)江蘇江寧人。曾受業於蕭山陶夢蘭,技長的琴曲有:《漁歌》《梅花三弄》《漁樵問答》《平沙落雁》等。清末在北京以 金陵琴社的招牌招攪弟子,其著名的有:楊宗稷、賈闊峰、史蔭美、溥侗等。
楊宗稷:(公元1865~1933年)字時百,號九嶷山人,湖南寧遠人,清末貢生。在家鄉曾學過琴,到北京後又繼續向黃勉之學琴。讀書、寫作很勤奮,公元1911~1931年陸續編著了《琴學叢書》四十三卷,約七十萬字。文字部分涉及面很廣,曲譜部分有三十二首,附有工尺板眼。晚年設九嶷琴社傳琴,當代琴家管平湖曾從其學,其子楊葆元亦能琴(《今虞琴刊》)。 在十月革命的影響下,我國興起了以《五四》運動為標志的文化革命運動。這個運動狠狠地打擊了垂死的封建文化勢力。1919年在蘇州、上海連續召開了兩次范圍很廣的琴會。一次由鹽商葉希明主辦,在蘇州怡園召開。這次集中了北京、長沙、揚州、上海、浙江、四川五省、十一地區的琴人,共三十一人,會期一天。會上有十五人演奏,會後綜印了《怡園會琴實記》。另一次由鹽商周慶雲、報業史量才等人主辦,在上海晨風廬召開,會期三天,兩天演奏,一天座談。會上散發了周慶雲主綜的《琴史續補》《琴書存目》等書。會後留下琴人李子昭、昊浸陽、符華軒等與鄭覲文繼續編輯《琴操存目》。1934年查阜西等人組織了「今虞琴社」,先在蘇州,後移上海,定期聚會。當代琴家如常熟的吳景略,揚州的張子謙等人,都是社中骨幹力量。他們聯系並推動了各地琴社的活動,包括北京「岳雲琴會」、長沙「愔愔琴社」、太原「母音琴社」、揚州「廣陵琴社」、南京「青溪琴社」、南通「梅庵琴社」等,一時頗為活躍。其中今虞琴社的活動,一直繼續到全國解放以後。
己故琴人中有南京的夏一峰、成都的龍琴舫,濟南的詹澄秋、南通的徐立孫、廣州的招鑒芬等人,他們在當地都頗著聲譽。而對全國琴壇具有較大影響的是周慶雲、管平湖、查阜西、吳景略、張子謙。
周慶雲:(公元1861~1931年)字湘舲,號夢坡,浙江烏程人。清代曾任教諭,後經營鹽業,為上海有名的富商。他收藏琴書、古琴甚多,稱 「江南第一」。由於好琴,他經常接待各方琴客。1919年他在上海晨風廬邀集各地琴家,舉行了一次盛大的聚會,會上散發了他主編的《琴史補》《琴史續》《琴書存目》等書。《琴史補》是補充朱長文《琴史》中遺漏部分;《琴史續》是把宋代的《琴史》繼續到清代,收有六百多琴人的有關記載,並逐條註明出處,便於使用者查閱原始資料。《琴書存目》編於1914年,匯集了歷代著見琴書書目,和音樂書目共三百多種。《琴操存目》於1929年編成,收集了歷代著見曲目八百五十五首,為琴學研究積累了豐富的資料。
管平湖:(公元1897~1967年)蘇州齊門人。父親管念慈字敬安,是「如意館」畫師,頗受光緒皇帝的稱賞。管平湖從小隨父學琴、學畫,十三歲喪父後,又從葉詩夢、張相韜繼續學琴,以後又從楊宗稷學《漁歌》《瀟湘》《水仙》等曲約二年。1923年游天平山,遇悟澄和尚,經他整理指法,半年後琴藝有明顯進步。以後又向山東秦鶴鳴道人學川派《流水》。解放以前,他的生活極為清苦,除在燕京藝專教課之外,還兼收私人學生,同時還修琴、修整古漆木器等維持生活。1952年受聘於音樂研究所,從此生活安定,業務活動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優越條件。在研究所十多年來,整理了以前所習諸操,同時積極從事傳統名曲的發掘整理,陸續彈出《廣陵散》《幽蘭》《離騷》等曲目十多首。他所彈奏的《廣陵散》《流水》氣勢磅礴,以指法堅勁見長,國內外有很高的聲譽。
查阜西:(公元1895~1976年)名鎮湖,又名夷平,字阜西,江西修水人。童年學奏琴歌《概古吟》《客窗夜話》。二十年代在上海、長沙學奏器樂化的琴曲。三十年代組織「今虞琴社」,編有《今虞》琴刊。通過這些活動,聯系了全國各地的琴人,並向他們進行了調查。他主要職業為民用航空公司負責人,於解放前夕,參加了民航起義,為人民解放事業立了功。1953年以後,歷任全國音協常務理事、副主席,中國音樂研兗所通訊研究員,北京古琴研究會會長,以及中央音樂學院民樂系主任等職。晚年集中精力從事琴學活動。1956年進行全國古琴探訪調查,又通過北京古琴研究會,主持編印了《存見古琴曲譜揖覽》《琴曲集成》《歷代琴人傳》《琴論綴新》等,為全面、系統整理琴學史料進行了大量工作。
吳景略:(1907~1987年)吳先生諱韜字景略,江蘇常熟人。弱冠即習國樂,後專七弦古琴。四十年代主上海今虞琴社,五十年代赴津京任中央音樂學院民族音樂系教授;文革後兼北京古琴研究會會長。先生之琴,重傳統,擅表情,以起衰開派功見重於時。
張子謙:(1899~1991年)原名張益昌,江蘇儀徵人。二十三歲離鄉到天津謀生,結識著名琴家查阜西及彭祉卿(慶壽),經常切磋交流,結為知音,在當時有浦東三傑之稱,人們以三位琴家的拿手琴曲尊稱他們為查瀟湘、彭漁歌、張龍翔。張子謙擅彈《梅花三弄》《平沙落雁》等曲,尤以《龍翔操》為突出,故得此稱號。1936年三位琴家成立了今虞琴社,半個世紀以來在古琴界影響至廣。1961年張子謙和查阜西、沈草農合著《古琴初階》由音樂出版社出版。1956年張子謙調任上海民族樂團古琴演奏家,經常做演出及錄音。1988年被天津音樂學院聘為名譽教授,為古琴音樂的理論研究、打譜和教學作出貢獻。
成公亮:他先後師承梅庵派大師劉景韶和廣陵派大師張子謙,在演奏技法上更多地繼承了廣陵琴派的風格,這個琴派具有三百年的歷史,善於變換指法。運用這些指法,成公亮把聲音處理得細膩豐富,充分表達內心的情感。「秋籟」是一張音色柔和的琴,你在聽秋籟時,琴弦發出的聲音,手指在琴弦上滑動的聲音,甚至成公亮隨著旋律起伏呼吸聲,共同構成了完整的音樂,這時你會很真切地感覺到他彈的琴是活生生的。日本當代哲人加滕周一的評價指出了這一特色:他認為成公亮的琴表現了「內心情感的極致執教於南京藝術學院音樂系的成公亮,除了用彈奏的方法體驗古琴的精神之外,象一切學者一樣,鑽研琴學理論也是他的當行本色。在這方面,他的打譜工作顯得尤為突出。古代的琴譜是用漢字偏旁和筆劃組成的「減字譜」,不直接指示聲音,而是一種手法譜。《紅樓夢》八十六回中,賈寶玉看見琴譜中 「『大』字旁邊『九』字加一勾,中間又添個『五』」字。」林黛玉解釋說: 「這『大』字『九』字是用左手大拇指按琴上的『九徽』,這一勾加『五』字是右手鉤『五弦』,並不是一字,乃是一聲。」成公亮把這種工作稱作音樂考古。不過他認為:古琴的記譜方法盡管神秘而疏簡,但卻合法地寬容了琴人對原譜作適度的靈活處理以體現出自己的理解和個性。歷經數年,他己打出了《鳳翔千仞》、《遁世操》、《孤竹君》、《忘憂》、《文王操》等古譜。千百年以前的美妙音樂,又回盪在現代的時空之中。打譜工作,加深了成公亮對古琴的理解,他摸到了古琴最深厚而沉默的脈搏。一九八九年,他費時半年打出的古曲《文王操》成為電視劇《孔子》的主題曲。《韓詩外傳》中記載,孔子向魯國樂師師襄子學琴,由音聲而知曲意,由曲意而知作曲之人,指出這是周文王所作的《文王操》,令師襄子佩服不已。這是一首少見的古老而博大真誠的儒家音樂。一九九七年,在中國交響樂團的伴奏下,成公亮演奏的《文王操》再次獲得了古代和現代音樂交融後的新生命和新魅力。

㈣ 當代著名古琴演奏家各自有何特點(成公亮、龔一、李祥霆、趙家珍等)

成公亮善於變換指法,運用這些指法能把聲音處理得細膩豐富,充分表達內心的情感。

龔一老師比較注重琴韻,沉穩,現在加入了一些現代的地方音樂特色,他的風格我十分喜歡。

李祥霆老師的功底十分醇厚,基本上每次演出都是即興表演,創造力很強。

趙家珍是我認為不夠格冠上演奏家的級別的人。11月底的那次眾古琴演奏家齊聚演出上,曲子後半部分節奏比較快,好多音她根本就來不及彈上去,還有好多的雜音,掐的時候全都是敲擊琴面的聲音,完全聽不到琴音,基礎不好,手法太粗糙,動作的幅度太大。

張子盛老師其演奏風格在主攻九嶷派和虞山派基礎上形成了運指華美、取音純凈、心韻合一的特色。

戴曉蓮老師是幾位老師中的女中豪傑(我認為),功底厚實,她的風格我十分喜歡。

拓展資料

演奏名家-現代

桂世民(金陵派:夏一峰再傳弟子) 龔一(師承:張子謙、徐立孫等人)劉赤城(梅庵派 師承:徐立孫)成公亮(廣陵派 師承:張子謙劉景韶)

丁承運(泛川派師承:顧梅羹、張子謙)李祥霆(後現代派 師承:管平湖)吳文光(現代派 其父乃吳景略)陳長林(閩派 )李鳳雲(師承廣陵派張子謙)李天桓(九嶷派師承其父李浴星)朱默涵(師承泛川派顧梅羹,中國第一個古琴碩士研究生)

劉正春(金陵派,師承:王生香、夏一峰、程午嘉等)李禹賢(閩派)吳釗(師承:吳景略)劉揚(廣陵派,師承劉少椿、梅曰強)喬珊(師承:管平湖嫡傳弟子王迪)楊青(師承:管平湖嫡傳弟子王迪等人)戴曉蓮(師承:張子謙)汪鐸(師承:吳兆基)李金洞(九嶷派 師承:李天桓)

呂建福 (師承:吳兆基,吳門琴派)顧澤長(師承:顧梅羹)王燕喜(燕山琴派)謝導秀(嶺南派)張子盛(九嶷派 虞山吳氏)陳熙珵(師承:管平湖 吳景略)鄭雲飛(新浙派師承:徐元白)徐曉英(新浙派 師承:徐元白)沈偉宏(九嶷派 師承:楊青)

資料來源:網路:古琴

㈤ 著急需要經典古箏音樂

《漁舟唱晚》是一首著名的古箏曲。一般以為,此曲是婁樹華在本世紀三十年代中期,根據古曲《歸去來辭》的素材改編而成。標題取自唐代王勃《藤王閣序》中的名句——「漁舟唱晚,響穹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
近來又有研究表明,此曲非婁樹華首創,而是金灼南根據流傳於山東聊城地區臨清一帶的民間箏曲《雙板》及其演變樂曲《三環套日》、《流水激石》改編而成。本世紀三十年代金灼南將此曲傳授給婁樹華,婁樹華又以金譜為藍本,作了較大發展並增加了樂曲的後半部分,此版本於是迅速流傳全國。
全曲共分三段。
第一段用慢版奏出韻致悠揚而富於歌唱性的旋律,並配合左手揉、吟等裝飾手法,抒發了對湖濱晚景的贊賞情懷。
第二段是從第一段上下八度關系的曲調中發展而來的,用按、揉兩種指法相配合,奏出長音「FA」,使調式有所變化。
第三段用快板奏出一連串模進音符。表現盪槳、搖櫓和浪花飛濺等情景,然後樂曲逐步加快,以各種按、滑迭用的催拍(亦稱催板)奏法,描繪漁舟晚歸的情景。
《漁舟唱晚》以歌唱性的旋律描繪了夕陽西下,漁人載歌而歸的詩情畫意。它的後半部分運用遞升遞降的旋律和漸層發展的速度、力度變化,成功地表現了百舟競歸的熱烈情景。而樂曲的前半部分樂句與樂句、或者樂句中的小分句大都採用上下對答的「對仗式」結構,盡管上下樂句和小分句的結構不是十分方整勻稱,但音樂的上下呼應仍然給人以結構規整之感。
《漁舟唱晚》旋律流暢優美,被改編成多種形式演奏,成為最受廣大群眾喜愛的我國傳統樂曲之

★《戰台風》作者:王昌元

㈥ 古琴 廣陵派和學院派的區別在哪裡

廣陵派是古琴派別之一,創始者為江蘇揚州琴家徐常遇,因揚州古稱廣陵而得名。該派溯源悠久,風格獨特,為歷代琴家所重視。廣陵派中的吟和猱用的很多。

代表人物
徐常遇字二勛,號五山老人,其古琴演奏風格崇尚"淳古淡泊",取音柔和,善用偏鋒,節奏也比較自由而不拘。徐常遇之所以能成為一派之宗,主要原因是他受當時浪漫主義和 感傷主義 文藝思潮的影響,"指法探微淺奧,積古人之未盡",與早半個世紀形成的著名琴派"虞山派"的 "輕、微、淡、遠" 琴風相近而有所發展,因而博人喜愛。但是他主張古曲沒有不盡之處,只能刪而不能增,為了闡明自己的主張.他還比喻說"如刪得不好,最多如古玩字書雖有破損,其未損處未必減色,如果增得不好,就象清水加進了污濁,就再也無法還其本色了";甚至強調"既是加得極佳,也總非古人所有"。

而學院派是近幾年才有的名詞,主要指那些在音樂學院里教書的老師,演奏風格各異,共同點是指法精湛、節奏嚴謹、旋律動聽,攻於理論研究和教學。
學院派又分為兩類,一類是李祥霆、曾成偉、龔一、戴曉蓮這種演奏風格傳統的,另一類就是以大名鼎鼎的趙家珍為代表,風格獨特,注重外在的表現力。

熱點內容
默樂生物 發布:2024-12-25 23:35:17 瀏覽:153
永春縣歷史 發布:2024-12-25 23:24:54 瀏覽:618
唐山市路南區教師招聘 發布:2024-12-25 21:39:40 瀏覽:835
書信英語作文 發布:2024-12-25 21:11:21 瀏覽:175
美國自然人文地理 發布:2024-12-25 21:04:02 瀏覽:138
雲計算教學視頻 發布:2024-12-25 20:40:22 瀏覽:544
歷史永遠 發布:2024-12-25 19:18:47 瀏覽:631
河南利偉生物 發布:2024-12-25 17:47:33 瀏覽:111
心意拳教學 發布:2024-12-25 17:27:32 瀏覽:930
吉他成都教學視頻 發布:2024-12-25 16:57:50 瀏覽: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