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閉圖形的植樹問題教學反思
⑴ 幼兒園植樹教案
作為一名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化的關節點。那麼教案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我幫大家整理的幼兒園植樹教案7篇,歡迎大家分享。
幼兒園植樹教案 篇1
設計意圖:
植樹節快到了,三月的天空溫暖和很多,路邊的大樹在隨風舞動,植樹節的日子快到了,這是春天的氣息,這是大地母親給我們最好的禮物,植樹節的味道越來越近了,每年我們的小朋友都會到郊區植樹,為城市的綠化做出自己小小的義務。義務植樹已經成為中國人的傳統美德,也是全球人類的義務。
活動目標:
1.幼兒能夠知道每年的3月12日是植樹節並懂得在植樹節里我們要干什麼。
2.了解樹和人類的重要關系,知道如何愛護花草樹木。
3.體驗種樹、澆樹保護環境的樂趣。
活動准備:
沙塵暴的圖片、小水桶、小鏟子
活動過程:
一、認識沙塵暴的危害
1.老師出示沙塵暴的圖片,幼兒自由討論在沙塵暴的天氣里的自身感受。
2.比較沙塵暴與綠色環境的不同,並說出喜歡哪一種環境,為什麼?
二、切入植樹節主題
1.老師請幼兒猜猜今天是什麼節日?(老師適當提醒是有關於樹的一個節日)。
2.老師與幼兒一起討論在植樹節里我們該干什麼?怎樣愛護小樹?(澆水、施肥、鬆土等等)。
三、我們一起行動在植樹節
1.老師帶領幼兒去戶外活動,並帶上工具(水桶、小鏟子、舀水的容器)。
2.老師組織幼兒澆樹,邀請兩個或三個小朋友一組把水舀到樹坑裡,或者拿小鏟子給樹鬆土,要求全體幼兒都參與到其中,體驗植樹節的樂趣。
3.老師拿照相機記錄幼兒在植樹節的活動。
四、活動延伸
老師要求幼兒從家帶盆栽,放到教室里,教會幼兒如何照顧好花草樹木。
活動反思:
興趣是學習的動力,靈活多樣的活動方式是增長知識的手段,動手動腦是探索發現的途徑。這次活動課,孩子們興趣盎然,積極性極高,不但知道了各種樹木的名稱,而且對其特點和功用也有了大致了解,更是滿足了好奇心和求知慾。就是有的幼兒對觀察到的不能運用比較合適的語言來表達,還有待於在日常生活中多看多說多教多引導。
幼兒園中班植樹節教案【2】
【教學目標】
1、學習按數取物,能不受物體排列方式、大小的影響比較9以內數量的多少。
2、辨認里、外的空間方位,能正確運用里、外等方位詞。
【教學准備】
教具:兩種形狀的小樹圖卡各9張;兩種顏色的小花圖卡各9張。
學具:幼兒活動材料《數學》P13、水彩筆。花、樹的操作紙和空白統計表。
【教學過程】
一、「種小樹」。
1、出示「回」形小樹圖,引導幼兒觀察。
2、小樹有什麼不一樣?各有幾棵?
3、共同設計表示里外的標志,並統計里圈、外圈小樹的數量。
4、引導幼兒:兩圈小樹的數量看上去不一樣多,其實它們都是9。
二、「種小花」。
1、出示雙圈形輪廓圖。里圈、外圈上的小花各有多少?引導幼兒用做記號的方法嘗試數封閉圖形中物體的數量,以免重復計數或漏數。
2、幼兒按顏色、里外分別統計小花的數量。
3、師幼共同檢查記錄結果。
三、「我為小鳥植樹種花」。
1、提供一張操作紙給幼兒,上有回形和雙圈形輪廓,請幼兒用水彩筆在輪廓線的周圍分別畫上兩種形狀的樹各9棵,兩種顏色的花各9朵。
2、教師巡迴指導,要求幼兒先計劃怎樣種樹和種花,然後邊畫邊數,不斷檢查。
四、「快快來植樹」。
1、出示幼兒活動材料《數學》第13頁《快快來植樹》,引導幼兒數一數不同的樹旁有幾個樹坑,按一個樹坑種一棵小樹的方法,找到小樹粘紙貼到樹坑裡,再把相應的數字貼紙貼在大方框里。
2、引導幼兒說說自己的數數方法,比一比哪種小樹種的多。
五、小結。
幼兒園植樹教案 篇2
教案目標:
1、初步掌握製作樹葉書簽、標本和保存樹葉的基本方法。
2、引導幼兒觀察形形色色的樹種,了解樹的名稱、形態、特點、生長規律等。
3、進一步增進幼兒對樹的認識,理解人與樹的內在聯系。
4、通過對樹的認識和探究,激發幼兒愛樹、護樹的情感,培養其環保意識。
5、體驗明顯的季節特徵。
6、讓學生了解節日的習俗。
教案准備:
1、與家長取得聯系,爭取家長的大力支持;
2、教師准備一些市區綠化的錄像帶、照片等資料。
教案安排:
1.綠化植物知多少:老師、家長和孩子一起調查了解幼兒園和幼兒園周圍有多少種綠化植物,並攝影,了解這些植物的生長特性以及與之相關的一些問題。
2.樹葉探趣:家長和孩子一起到幼兒園、公園、植物園等實地觀察樹葉的形狀、顏色,採集樹葉標本,製作樹葉貼畫、樹葉標簽,……
3.樹木護養:老師和家長一起教給孩子一些有關養護植物方面的常識。
4.綠化植物攝影作品展和樹葉貼畫作品展。
教學設計:
明天就是植樹節了,當我們看到路邊的參天大樹的時候,是不是也在想,綠色的環境給我們的人類帶來了無限的生計呢?這是春天帶給我們的希望,這是環保意識逐漸增強的人類帶給自己的希望。植樹節愛樹活動開始了,通過本次幼兒園教案,讓孩子們了解更多的環保意識,從小培養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的意識。
拓展:
近代植樹節則最早由美國的內布拉斯加州發起。19世紀以前,內布拉斯加州是一片荒蕪的平原,樹木稀少,黃沙漫天,人民深受其苦。1872年,美國著名農學家朱利葉斯·斯特林·莫爾頓提議在內布拉斯加州規定植樹節,動員人民有計劃地植樹造林。當時州農業局通過決議採納了這一提議,並由州長親自規定今後每年4月份的第三個星期三為植樹節。此後的16年間,又先後植樹6億棵,終於使內布拉斯加州10萬公頃的荒野變成了茂密的森林。為了表彰莫爾頓的功績,1885年州議會正式規定以莫爾頓先生的生日4月22日為每年的植樹節,並放假一天。後來經商議,於1932年發行了世界上首枚植樹節郵票,畫面為兩個兒童在植樹。
幼兒園植樹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讓幼兒初步了解植樹節。
2、幼兒樂於自己動手操作。
3、培養幼兒對大自然的熱愛,對小動物關愛的情感。
4、知道節日的時間、來歷和風俗習慣,感受節日的氣氛。
5、參與節日游戲。
活動准備:
1、紙盒裝的土壤
2、樹枝若干
3、卡紙製作的樹葉
4、小動物的卡片若干
活動過程:
一、情景導入,激發幼兒興趣
1、小朋友看一看,今天我們的幼兒園里來了哪些好朋友?
(教師出示小狗、小蝴蝶、小魚兒、小鳥等動物)
2、呀,來了那麼多的好朋友,我們和夥伴兒們跳起來吧!
(播放音樂,教師帶領幼兒和小動物一起游戲)
3、教師做打「哈欠」動作。太陽下坡了,可真累啊,我們把小動物送回家吧!
(把小動物送回相對應的家。)
(1)大海是小魚兒的家。
(2)花朵是蜜蜂的家。
(3)小房子是狗狗的家。
(4)咦?小鳥怎麼沒有家呀?我們一起去找一找吧!
二、觀察光禿禿的土壤,深入主題
1、原來呀,小鳥的家在大樹上,可是光禿禿的土壤上沒有大樹,我們怎麼辦呢?
(小朋友舉手回答,教師引出我們大家一起植樹、送小鳥回家)
2、大樹應該什麼時候種?為什麼要種樹??
(教師引出植樹節的時間和植樹節的意義:每年的3月12是植樹節,我們可以一起去種樹,為小鳥造一個溫暖的家,你們想不想去為小鳥造房子?那我們一起去種樹吧!)
三、老師講解,把樹葉粘貼在樹枝上,製作大樹!
1、把幼兒分成五個組,教師仔細講解粘貼要點
(1)教師指導幼兒學習粘貼、撕下雙面膠。
(2)指導幼兒把樹葉的葉尖朝上貼在樹幹上。
(3)還可以為小樹戴上美麗的花朵。大家一起動起來吧!
2、給每個組的幼兒發材料,樹葉、樹枝、雙面膠等
3、幼兒在教師的指導下製作大樹
(1)引導幼兒輕輕的的,不要把我們的小樹苗弄傷了。
(2)大樹光禿禿的,我們一起給大樹穿上綠油油的衣服,戴上紅紅的花吧!
四、小朋友的大樹可真漂亮啊,我們一起把它種在土壤里吧!
(教師帶領幼兒將「大樹」種在土壤里)
五、帶動周圍的老師一起參加,送小鳥回家
1、小朋友們,我們牽著來看我們種樹的老師一起把小鳥送回家吧!
(帶動聽課的老師一起把小鳥送回「家」)
2、播放舒緩音樂,念《我是一隻小小鳥》
六、結束
附、《我是一隻小小鳥》
我是一隻唧唧喳喳的小小鳥
就這樣隨風飄搖
我是多想做只快樂地小鳥
享受陽光的照耀
可是大樹的臂膀,田野的美好漸漸的不見了
誰能給我一顆大樹
讓我可以在那裡築我溫暖的巢
誰能給我一顆大樹
讓我可以在那裡築我溫暖的巢
我是那隻想家的小小鳥
幼兒園植樹教案 篇4
一、活動主題:
小樹伴我成長
二、活動目標:
1.讓幼兒知道春天是萬物復甦的季節,三月十二日是植樹節。
2.了解樹木以及綠色植物對人類的作用,知道要愛護花草樹木。
3.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
4.體驗節日的快樂氛圍。
5.參與節日游戲。
三、活動組委會
活動總指導:XXXX
活動總策劃:XXXX
具體負責人:各班級教師
四、活動形式
本次活動具體由各班負責,活動形式根據不同的具體情況進行,如小班組可開展「我給小樹穿花衣」「我認識的小樹」等;中班幼兒可開展「我給小樹松鬆土、澆澆水」、我認識的小樹」等;同時豐富班級自然角的植物種類,可以種豆、種蒜並用幼兒喜愛的方式進行記錄。四月進行戶外種植活動,每班認領土地,自選植物種植,讓幼兒感受自己勞動美化環境的樂趣。同時各班可邀請有專業知識的家長來園做活動,激發家園共同愛護樹木及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五、活動時間
20xx年3月12日—4月12日
六、活動地點
各班自定
七、活動效果
各班做好活動過程、活動總結,上交保教處。
幼兒園植樹教案 篇5
一、活動主題: 一年種一棵樹,綠化我們的幼兒園
二、活動時間: 3月14日(星期一)8:40——9:30
三、集合地點: 幼兒園操場
四、植樹地點: 幼兒園南圍牆
五、活動目標
1、培養幼兒熱愛勞動、美化環境的情感,建立幼兒保護環境的責任感。
2、通過此次活動增強幼兒動手能力和團隊的協作能力。
3、讓幼兒了解植樹與環境的關系及植樹方法。
4、願意參加活動,感受節日的快樂。
5、了解節日的來歷,知道節日的日子及習俗,樂於參與節日的活動。
六、活動准備
1、植樹場地和植樹物資(樹苗、植樹工具等)。
2、大班和中班年級組每班從西到東認領一棵小樹。
3、小班每班為幼兒准備水桶和澆水的工具。
4、幼兒園每班製作活動宣傳牌及標語牌"我們和小樹一起成長"、"綠化環境,美化家園"等。
5、活動前老師或家長為孩子准備心願卡片,卡片上寫上自己的祝福和願望。
6、活動前園方在植樹地點挖出樹坑,方便種植。
7、植樹活動前通過科學和社會課程讓幼兒了解植樹節的`意義和所種植的樹木對於環境的重要性。
8、每班准備相機等設備,為活動留下照片資料。
七、活動流程
1、升旗儀式
2、國旗下講話
3、種植樹苗
(1)植樹物資提前到達種植場地,做好准備。
(2)負責老師講解瑞豐幼兒園之前種的樹的名稱
(3)邊植樹邊講解植樹過程:
A、在標記的地方挖好一個標准樹坑
B、大班每班各選派一名幼兒和老師一起把樹苗種在樹坑裡,並填好土、澆水
(4)每班依次把心願卡掛在樹上。
4、各班活動結束後組織相應宣傳,各班也可以組織幼兒搞一些後續活動,例如:為小樹澆水施肥,寫生等。
5、活動完畢,師生合影留念或在認領的樹前合影
幼兒園植樹教案 篇6
教案前言:植樹節快到了,今天讓我們認識一下植樹節吧,「植樹節」是一些國家以法律形式規定的以宣傳森林效益,並動員群眾參加造林為活動內容的節日。按時間長短可分為植樹日、植樹周或植樹月,總稱植樹節。通過本次幼兒園教案讓孩子們認識植樹節,記住植樹節的具體時間。
教案目標:
1、培養幼兒的耐心、愛心,體驗同伴間相互勞動的喜悅,知道「3月12日」是植樹節。
2、通過活動的開展,讓幼兒懂得保護植物就是保護環境的意識。
教案准備:
1、 提醒幼兒注意安全,知道要保護好植物,不能隨便折斷樹枝。
2、 介紹植樹節的相關活動。
3、 已學會用水壺給植物澆水的技能。
教案過程:
1、交代具體要求,告訴幼兒今天是植樹節,我們將為路邊的植物澆水,為環保出自己的一份力。
2、幼兒提著水壺出發到路邊。
3、師提出要求,要按順序給路邊的植物澆水並注意不碰斷小樹苗不踩壞小花蕊。
4、幼兒開始給植物澆水,教師巡迴觀摩並給予指導,引導幼兒用正確的方法。
5、教師對幼兒的勞動給予肯定並進行評價。
6、幼兒收好小水壺回園。
7、互相交流體會,師總結活動。
幼兒園植樹教案 篇7
設計意圖
植樹節快到了,藉此契機對幼兒進行環保教育,活動設計擬在讓幼兒認識自然物,了解人與自然的關系,頌揚人類改造自然、保護自然。通過本次植樹節的活動,把幼兒認知、情感、行為貫穿於各種活動中,讓幼兒採用不同的認知思路、多層次去認識周圍世界,運用觀察、談話、游戲、行動等多種方法,使幼兒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培養幼兒的思維能力。
活動目標
知道3月12日是植樹節,了解樹木與人類的關系。
了解植樹節的來歷和意義,樹木對環境的作用。
在活動中激發幼兒愛護樹木及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活動准備
請幼兒搜集樹的資料或圖片。
關於我國林木資源缺乏或森林火災的新聞片斷。
多媒體課件
活動過程
一、視頻短片導入,激發幼兒的活動興趣
1。請幼兒觀看風沙的危害及林木資源缺乏的新聞片斷。
2。教師引導幼兒一起討論:如何來避免風沙帶來的災難?
二、我知道的樹木
1。分組討論:你喜歡樹嗎?為什麼喜歡樹?喜歡什麼樹?
幼兒可以用搜集到的樹木圖片資料介紹自己喜歡的樹木。
運用多媒體課件以游戲的形式讓孩子們認識了解常見樹木的名稱及種類,進一步激發幼兒了解樹木的慾望。
三、我喜歡樹木
1。教師與幼兒一起討論樹的作用及好處。(凈化空氣、調節氣溫、防風降噪、防止火災……)
2。教師介紹植樹節的由來及意義,認識植樹節節徽。
3。教師與幼兒一起討論保護樹木的辦法。
四、我保護樹木
請幼兒把討論保護樹木的辦法用自己喜歡的形式表現出來,可以創造性的設計宣傳植樹節、植樹造林的宣傳畫報等。
延伸活動
帶領幼兒去園內的種植角觀察春天的樹木或參與到種植樹木的活動中,感受植樹的樂趣。
⑵ 植樹問題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我們該怎麼去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整理的植樹問題教學反思(精選5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植樹問題教學反思1
《植樹問題》是人教版新課程標准實驗教材四年級下冊「數學廣角」的資料,以前被演繹出了許多經典課例。因此在教學准備階段,我認真地研讀了很多課例,發此刻諸多課例中,存在著這樣一個共同的特點:任課教師都個性重視關於「植樹問題」的三種不同類型的區分,即所謂的「兩端都栽」「只栽一端」與「兩端都不栽」。普遍採用了「學生獨立探究(或分組探究)、反饋交流、教師總結」的模式進行教學。並將「三種狀況」的區分以及相應的計演算法則(「加一」「不加不減」「減一」)看成一種「規律」要求學生牢固地掌握,從而能在應對新的類似問題時不假思索地直接加以應用。同時在這些課例的反思中,我又發現了一個共同的特點,很多學生能找到規律但不能熟練地運用規律,不能把植樹問題的解決方法與生活中相似的現象進行知識鏈接。
透過對教材和各種相關的教學資料的深入解讀,我認為「植樹問題」就教學而言,可分為兩個不同的教學目標:
一、明確引出「間隔數」與「棵數」這兩者的關系,突出「一一對應」的思想,並以此為基礎分析植樹問題三種不同的狀況,即「兩端都栽」「只栽一端」與「兩端都不栽」,使學生真正理解棵數與間隔數的關系。
二、總結出相關的計算公式「總長÷間距=間隔數」,並透過公式幫忙學生更好地去掌握這一解題模式。
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認為這節課在以下幾個方面還是處理得比較好:
1、這節課主線明朗清晰,即從生活中抽取植樹現象,並加以提煉,然後透過猜想,驗證,建立數學模型,再將這一數學模型應用於生活實際。
2、我注重教學資料的整體處理,對教材進行了整合和重構,設計的例題是一個開放性的題目,開放性的設計,使課堂成為充滿活力的自由空間,從而激發學生的思維,讓他們用心地去探究,使學生完整的體驗「植樹」這一實踐活動,讓學生比較系統地認識到在直線上植樹有三種狀況,即兩端都栽;兩端都不栽;只栽一端。
3、植樹問題的思維有必須的復雜性,對於剛接觸植樹問題的四年級學生來說,則更有必須的難度了。所以,我讓學生根據示意圖用算式來表示出植樹的棵數,學生在列式計算的過程中,透過直觀的觀察初步感知三種狀況:兩端都栽「棵樹=間隔數+1」,只栽一端「棵樹=間隔數」,兩端都不栽「棵樹=間隔數—1」。之後,再引導學生用「一一對應」的思想,舉起右手比劃比劃,分析植樹問題三種不同的狀況,即「兩端都栽」「只栽一端」與「兩端都不栽」,從而真正理解這三種狀況下,棵數與間隔數的關系。
4、學生列式計算出三種栽法的棵數後,我引導學生思考:這三種狀況,我們在列式計算棵數時,第一步都是先求什麼,怎樣求?透過學生的小組討論後得出:要求棵數,得先求間隔數,並清楚地總結出相關的計算公式「總長÷間距=間隔數」,透過公式幫忙學生更好地去掌握這一解題模式。
5、注意反映數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聯系。鞏固練習之後,我以圖片的形式讓孩子們了解生活中與植樹問題相似的現象,讓學生進一步體會,現實生活中的許多不同事件都內含與植樹問題相同的數量關系,它們都能夠利用植樹問題的模型來解決它,感悟數學建模的重要好處。
我感覺這節課的不足之處有以下幾點:
1、數學的思想方法是數學的靈魂。本冊安排「植樹問題」的目的之一就是向學生滲透復雜問題從簡單入手的思想,本節課沒有讓學生體驗到「復雜問題簡單化」的解題過程。
2、一堂課上下來,覺得還是對學生扶的很牢,沒有完全放開,以至課堂中還有很多不足之處,期盼日後調整改善。
3、對課堂的生成問題處理還不夠靈活,不能進行很好的利用。
在今後的教學中,期望能透過自己一點一滴的積累和改善,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和調控、處理課堂生成的潛力,在不久的將來,能看到更棒的自己。
植樹問題教學反思2
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不但注重了學生動手操作潛力的培養,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到了數學來源於生活,也應用於生活的道理。比如:用排隊人數與間隔數的關系抽象出植樹問題中棵數與間隔之間的關系,既搞笑味性又貼近學生的生活。
教材在編寫時,都是給出路的長度,求間隔或棵數,但在練習時,很多題都是給出間隔和棵數,求路的長度。避免上節課出現問題的同時我還針對上節課出現的問題對學生提出質疑,讓生生互評或師生互評,重點表揚大部分學得好的同學使每一個學生獲得參與的機會、培養學生探究精神體驗成功的感覺,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榮譽感,使他們更加熱愛數學。本節課的主要目標是向學生滲透復雜問題從簡單入手的思想。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的事物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體驗到數學的魅力。因此在設計這節課時,我主要是運用這樣的教學理念:以問題情境為載體,以認知沖突為誘因,以數學活動為形式,使學生經歷生活數學化,數學生活化的全過程,從中學到解決問題的思想方法。以此為基礎,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我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
一、透過課前活動,以春季植樹為素材,從讓學生初步認識間隔,感知間隔數與植樹棵樹的關系。
二、以一道植樹問題為載體,營造突破全課教學重點及難點的高潮。
三、以生活中植樹問題的應用為研究對象,引導學生了解植樹問題的實質。
四、多角度的應用練習鞏固,拓展學生對植樹問題的認識。
反思整個教學過程,發現單純的用規律去解決實際生活中的植樹問題,對學生有些難,所以我在課堂中重視規律更強調方法,注重學生獲取知識過程的體驗。
體驗是學生從舊知識向隱含的新知識遷移的過程。教學中,我創設了情境,向學生帶給多次體驗的機會,為學生創設了一種民主、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給了學生充分的時間與空間。如果說生活經驗是學習的基礎,生生間的合作交流是學習的推動力,那麼藉助圖形幫忙理解是學生建構知識的一個拐杖。有了這根拐杖,學生們才能走得更穩、更好。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了對數形結合意識的滲透。直接例題導入,引導學生能夠畫圖模擬實際栽樹,透過線段圖的演示,讓學生充分理解「間隔數」與「植樹棵樹」之間的關系,就此向學生滲透復雜問題簡單化的思想,讓學生自主選取短距離的路用畫圖的方式得出結果。這樣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發展了學生的潛能,培養了學生的實踐潛力和創新意識。
但是我感覺在本節課的教學活動中,師生間的溝通交流上還有待於進一步加強,有時過高的估計學生的學習基礎和理解潛力,造成站位過高的局面。今後的教學中要全面、深入的了解學生,充分做好更方面的准備。
植樹問題教學反思3
「植樹問題」是新課程標准實驗教材四年級下冊的資料,本課安排「植樹問題」的目的在於向學生滲透復雜問題從簡單入手的思想。
教材將植樹問題分為幾個層次:兩端都栽、兩端不栽、環形狀況以及方陣問題等。其側重點是:在解決植樹問題的過程中,向學生滲透一種在數學學習上、研究問題上都很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化歸思想,同時使學生感悟到應用數學模型解題所帶來的便利。本課的教學,並非只是讓學生會熟練解決與植樹問題相類似的實際問題,而是把解決植樹問題作為滲透數學思想方法的一個學習支點。藉助資料的教學發展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必須的思維潛力。
我這節課教學兩端都栽的植樹問題,這節課主要目標是向學生滲透復雜問題從簡單入手的思想,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的事物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體驗到數學的魅力。我在十幾年前僅接觸過一年小學數學教學,今參加賽課,感覺個性好,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認為我執教的這節課整體是成功的。
首先,設計流暢簡單易懂。
整節課設計基於我班學生實際狀況,課前創設情境使學生明確要學習的資料,緊之後引出例題探討植樹問題,不規定間距,同時改小數據,將長度改成20米。目的在於,讓學生在開放的情景中,突現知識的起點,從而用一一對應的思想方法讓學生理解多1少1的原因,建立起深刻、整體的表象,提煉出植樹問題解題的方法。在那裡改小數據,有利於學生的思考,主要照顧後20℅的學生。然後以例題展開,讓學生動腦、動手反復驗證,最終總結出:段數+1=棵數。這節課的設計依據了認知規律:透過例題感知間隔,以例題為載體突破教學重點難點,以生活中植樹問題的應用為探討對象,了解植樹問題實質,多角應用拓展植樹問題的認識。整節課條理清晰、層次分明、淺顯易懂,始終圍繞重點資料進行難點的突破。
其次,注重實踐體驗探究。
教學中,我創設了情境,向學生帶給多次體驗的機會,注重藉助圖形幫忙學生理解建構知識。在教學過程中,我時刻對數形結合意識的滲透。教學中我先激勵學生自己做設計,想辦法設計植樹方案,在學生自主探索的過程中很多學生採用了畫線段圖的方式,交流時利用多媒體再現線段圖,讓學生看到把一條線段平均分成4段,加上兩個端點,一共有5個點,也就是要栽5棵樹。使學生發現植樹時准備樹苗的問題並不能簡單的用除法來解決。改變間距後,段數和棵數相應也發生了變化,緊之後提出問題:「你能找出什麼規律?」啟發學生透過現象發現規律,也就是栽樹的棵數要比段數(間隔數)多1。最後按照教材要求應用發現的規律來解決前面自己設計的植樹問題:間隔2米、4米、10米,而栽樹的棵數比段數(間隔數)多1。這樣就把整個分析、思考、解決問題的全過程展示出來,讓學生經歷這個過程並從中學習一些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
再次,聯系生活拓展思維。
有好處的學習是學生在具體情景中體驗自主建構,體驗和建構是學生學習的關鍵。體驗是建構的基礎,沒有體驗,建構就沒有好處。體驗是學生從舊知向隱含的新知遷移的過程。設計中,雖然創設了情景,但一次的體驗不能到達繼續建構學習的水平。所以,這節課我多次向學生帶給體驗的機會,而且創設能夠激發學生共鳴的情境。從自身、教室、做操、樓房等身邊熟悉的事物,引發學習興趣,產生共鳴,激發探究慾望。
這節課雖扎扎實實,但問題也存在著。
一、針對學生能夠找到簡單植樹問題的規律「棵數=間隔數+1」卻無法運用這個規律求路長的問題,因為學生的認知起點與知識結構邏輯起點存在差異。以為學生能發現「棵數=間隔數+1」就能解決問題了,實際上這只是部分學生具備了繼續學習的潛力,這恰恰導致了能找規律卻不會用規律。也就是在發現規律與運用規律間缺少了的'鏈接,我要加強對規律的擴散教學,比如:得出規律時,能夠說說「間隔數=棵數—1,路長=間隔數X間隔長」等等知識的擴散。
二、把握每一個細節,問題即時解決,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問題。
比如:學生的質疑,間隔長和間隔數之間的區別,兩端和兩邊的區別,就應思考學生的知識構建,學生的知識認知一般是在具體情景中透過活動體驗而自主建構的。沒有體驗,建構就會顯得很抽象。在這一次的教學設計中,雖然我創設了情境,但學生僅憑一次體驗是不可能全部到達繼續建構學習主題的水平。我能夠利用線段圖或者實例來幫忙學生學習。讓學生有能夠憑借的工具,藉助數形結合將文字信息與學習基礎結合,使得學習得以繼續,使得學生思維發展有了憑借,也使得數學學習的思想方法真正得以滲透。
植樹問題教學反思4
本節課旨在通過學生的學習活動讓學生發現數學規律,建立植樹問題的數學模型,理解「棵數」與「間隔數」的關系,從而發展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和合作學習的精神,最終掌握植樹相關問題的解決辦法。
總的來說,本節課學生參與面廣,積極性和主動性得到充分發揮,課堂效率也高,較好地展示了動手操作、合作學習的優勢,主要體現了以下幾點:
一、動手操作、合作交流、探究規律:
本節課,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利用手中的學具設計不同的植樹方案,有利於學生發揮小組交流合作的優勢,學生在相互的表達和傾聽中促使思路的清晰化,促進知識結構的形成,提高了學生的思維水平,完善了學生的認知結構。
二、練習的設計獨特、新穎、有梯度:
本節課的教學我既注重教學過程,也注重教學效果。在練習環節中,我設計了有梯度的練習,體現了分參次教學。同時我還從不同的角度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一些生活中常見的植樹相關問題,有效實現了生活問題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的目的。
由於練習的解答採取競賽的方式,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優化了課堂教學效果,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三、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及教師的主導作用:
本節課,我通過引導學生動手操作——交流討論——得出結論——應用結論,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只是做了適時的點撥。
植樹問題教學反思5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根據教學資料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狀況,在探究兩端都植的規律時安排了動手操作,想透過引導學生用心參與,使學生在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中,加深對植樹問題棵數和間隔數之間的關系的認識與理解。
活動的設計是這樣的:出示一道開放性的題目:一條公路長()米,每隔5米植一棵(兩端都要植),需要多少棵?讓學生自己確定這條路的長度,從而探究出兩端都要植時的間隔數和棵數之間的關系,要求是這樣的:設計:全長()米,每隔5米,有()個間隔,種()棵樹讓學生獨立思考,畫線段圖,填表,匯報。本以為自己設計的教案思考到了學生的生活經驗,結合生活實際,重視了數學思維培養,方法的滲透,是可行的,學生們就應是能夠掌握的。
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在「植樹」時還是躍躍欲試的學生們到「探究規律」時一個個都像被打敗公雞,毫無鬥志與反應。勉強參與的總是那幾個平時成績比較優秀的學生。看來這樣的設計無法顧及全體學生的發展。沒有了學生的主體參與,何來思維的培養,主題的建構呢?我開始反思:為什麼學生不能找到簡單植樹問題的規律呢?為什麼缺乏參與的用心性呢?學生一臉的茫然。經過反復的思考,我想到了我設計的探究活動有必須的問題,對於學生來說太抽象,太難了,自己確定長度時,要思考到平均分還要分完,只給學生一條線段,他們不明白從何下手。我請教有經驗的老師們,自己又反復琢磨,調整了自己的教學過程,從簡單入手的思想,使這節課主線更清晰明朗了,即從生活中抽取植樹現象,並加以提煉,然後透過猜想,驗證,建立數學模型,再將這一數學模型應用於生活實際。
同時能靈活構建知識系統,注重教學資料的整體處理。能活用教材,對教材進行了整合和重構,讓資源啟迪探究。激發學生探究的慾望。設計的例題是一個開放性的題目,帶給給學生的是現實的,是有好處的,挑戰性的。開放性的設計,使課堂成為充滿活力的自己空間,從而激發學生的思維,讓他們用心地去探究,使學生完整的體驗「植樹」這一實踐活動。讓學生比較系統地建立植樹問題的三種狀況,即兩端都植;兩端都不植;封閉狀況下的植樹問題(一頭植和一頭不植)。
本節課的特點:
一、透過自主探索的活動,讓學生獲得學習成功的體驗,增進學好數學的信心。
本課設計正是從這的角度出發,設計了給學生這條路固定的總長是30米和樹的模型讓學生動手「植樹」的環節,這樣能夠充分調動學生手、腦、口等多種感官參與到數學學習活動中來,更大程度地提高學生參與學習的效度。學生在分組合作模擬植樹活動中尋找規律的時候表現的很簡單。這樣的活動方式,不僅僅是充分展示學生個性思維和了解學生原有生活經驗的難得平台,而且學生在活動中建立了植樹問題的模型,為學生在下面的學習做好直觀的鋪墊。
二、滲透「以小見大」的數學思想方法,培養學生數學思維潛力和解決問題的潛力。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新課程理念有個更具「與時俱進」的顯著特點是對滲透數學思想方法的關注。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利用學生想檢驗大數目時遇到困難,可引導透過「以小見大」來找規律加以驗證,讓學生透過觀察、猜測、實驗、推理與交流等活動。從而不失時機給學生滲透常用的數學思想方法,為將來的後續學習積累更豐富實用的思想經驗。
教學過程是這樣的:在學生已經掌握了兩頭都植的規律的探究方法後,讓學生分組自主尋找兩頭都不植的規律,學生透過自己動手畫,自己整理表格,很快就發現了其中蘊含的規律,產生了很強的成功感,同時也有了一份自信,極大的調動了學生用心性。
三、關注植樹問題模型的拓展和應用,注意反映數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聯系。
植樹問題的模型它源於現實,又高於生活。所以,在現實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價值。為了讓學生理解這一建模的好處,加強了模型應用功能的練習,在學生已經自主地尋找到植樹中前兩種的規律後,我適時的提出在我們的生活中有沒有類似植樹的狀況呢?透過學生的舉例,讓他們進一步體會,現實生活中的許多不同事件都內含與植樹問題相同的數量關系,它們都能夠利用植樹問題的模型來解決它,感悟數學建模的重要好處。我並沒有就此罷手,而是讓學生找找生活中的類似現象,如栽電線桿,排座位,安路燈,插彩旗等等,在學生從具體生活中抽象出數學現象後,又再一次讓學生運用規律解決形式各異的生活問題,使數學知識運用於生活,使學生深深地體會到數學的價值與魅力。整節課,大多數學生的思維表現的很活躍。
四、滲透數形結合的思想,培養學生藉助圖形解決問題的意識。
數形結合是數學解題中常用的思想方法,數形結合的思想能夠使某些抽象的數學問題直觀化、生動化,能夠變抽象思維為形象思維,有助於把握數學問題的本質;本著這個思想我在達成本課的教學目標之一:初步理解間隔數與植樹棵數之間的規律時,我採用數形結合的方法——畫圖解決問題,從而逐步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潛力。在出示完例題後,安排了這樣的一個實踐活動:以小組為單位在一條線段讓用小樹的模型模擬植樹,在增加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由於使用了數形結合的方法,植樹中棵樹和間隔數之間的關系便迎刃而解,且容易理解。
本節課的不足:
1、那就是我把學生估計過高,我以為只要學生弄懂了棵數和間隔數之間的關系之後,解決植樹問題就就應沒多大的問題了,但事實出乎我的預料,因為有一部分學生明白了全長和間距不會求間隔數,我以為這是學生早已經學過的而且經常用到的,所以沒個性的復習,導致了基礎較差的學生無法下手。
2、在時間的分配上我前松後緊,在規律的尋找和簡單應用中花費的時間有點長,以致後面的練習很倉促。
3、在教學過程中,因擔心上不完,當遇到學生「答非所問」的時候就表現的很急躁不能靜下心來仔細地聽完學生的發言;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雖然這節課給人留下了很多遺憾之處,但它畢竟是我自己的產物,是我對新的教法的一種大膽的嘗試,而且在准備這節課的過程中,我學習了很多,也收獲了很多。為了讓每節課的遺憾能少一些,我會繼續為之努力。但願自己在這條路上能走的更遠。
⑶ 植樹問題教學設計
《植樹問題》是新人教版小學五年級數學上冊數學廣角的內容。本節課是第一課時,是植樹問題中比較簡單的情況。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植樹問題教學設計,歡迎閱讀參考!
教學目標:
1.通過猜測、試驗、、驗證等數學探究活動,使學生初步體會兩端都栽的植樹問題的規律,構建數學模型,解決實際生活中的有關問題。
2.培養學生通過「化繁為簡」從簡單問題中探索規律,找出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的能力,初步培養學生的模型思想和化歸思想。
教學重點:
發現並理解兩端都栽的植樹問題中間隔數與棵數的規律。
教學難點:
運用「植樹問題」的解題思想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教學准備:
課件、直尺、學習紙。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教師:你們知道3月12日是什麼節日嗎?關於植樹你知道些什麼?(引導學生說諸如植樹時兩棵數之間有一定的距離,這些距離一般相等……這些與本課學習相關的信息。)
教師:其實在植樹中還隱藏著很多數學問題呢!今天我們這節課就來研究植樹中的數學問題。(板書課題:植樹問題)
(二)充分經歷,探究新知
1.大膽猜測,引發沖突。
(1)讀一讀,說一說。
課件出示例1,引導學生獲取相關數學信息。讓學生讀題,然後指名說一說:從題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重點幫助學生弄清楚下列數學信息的含義:
「每隔5米栽一棵」是什麼意思?
使學生明確「每隔5米栽一棵」就是指每兩棵樹之間的距離都是5米,每兩棵樹之間的距離也叫間隔長度,也可以說成「兩棵樹之間的間隔是5米」。
「兩端要栽」是什麼意思?「一邊」是什麼意思?
可以先讓學生說一說,然後教師拿出實物演示。例如:讓學生指出尺子的兩端指的是哪裡?一邊指的是什麼?
(2)猜一猜,想一想。
讓學生根據例題中的信息,猜一猜一共要栽多少棵樹苗,教師對學生的猜測不發表評論,引導學生積極發表自己的看法。
教師:到底要栽多少棵呢?對不對呢?你打算怎樣檢驗自己的猜想?
引導學生用畫線段圖的方法進行驗證。
(設計意圖:幫助學生釐清題意,讓學生通過猜想答案,引起認知沖突,激發學生繼續探究的慾望。)
2.藉助操作,探究規律。
(1)初步體驗,化繁為簡。
教師:我們用一條線段表示100米的小路,每隔5米栽一棵,大家可以用自己喜歡的圖案表示樹,每隔5米種一棵,每隔5米種一棵,照這樣一棵一棵種下去……是不是很麻煩?
教師:為什麼覺得很麻煩?
學生:因為100米裡面有20個5米,太多了。
教師:也就是說100米在這道題中顯得數據有點大,因此畫圖時會比較麻煩。像這樣比較復雜的問題,我們可以先從簡單一些的'情況入手進行研究。比如,我們可以先選取100米中的一小段研究。
(2)教師演示,直觀感知。
教師演示課件,邊演示邊說明。
教師:我們選取100米中的20米來研究,用一條線段表示20米,每隔5米栽一棵,也就是說樹的間隔是5米。(教師板書)
教師;大家看一看,我們把這段路平均分成了幾段?也就是有幾個間隔?栽了幾棵樹?
引導學生說出20米長的一條路,間隔長度是5米,有4個這樣的間隔,可以栽5棵樹。
(設計意圖:讓學生體會復雜問題可以從簡單問題入手的解題策略,並通過課件的演示,向學生示範線段圖的畫法,為學生下面的自主探究作好准備。)
(3)動手操作,初步體驗。
讓學生自由選擇100米中的一小段,動手畫一畫,看一看這一小段上,兩端都要栽,一共要栽幾棵樹。
教師選擇有代表性的作品進行展示,為什麼這樣畫?重點讓學生說一說自己的想法:你是怎樣畫的?為什麼這樣畫?一共要栽多少棵樹?
教師:雖然這些同學選取的長度不一樣,一共要栽的棵數也不一樣,但他們所畫的線段圖特別是他們的分析和思考方法有相同的地方,你能找到嗎?
引導學生觀察,在這些不同的畫法中,有一個共同的地方:棵樹比間隔數多1。
(4)合理推測,感知規律。
教師:不用畫線段圖,如果這條路長30米、35米……又應栽幾棵樹呢?請同學們拿出學習紙,填寫表格。
學生填寫表格,教師巡視,對個別學生進行指導和說明。
學生填寫完表格後,小組交流匯報結果。
(5)歸納概括,理解規律。
教師:請大家認真觀察表格,你發現在一條線段上栽樹(兩端要栽),間隔數和棵樹有什麼關系?將自己的發現在小組內說一說。
學生匯報自己的發現。
引導學生發現兩端都栽樹,植樹的棵數比間隔數多1,也可以說間隔數比棵數少1。
教師:為什麼兩端都栽樹,棵數比間隔數多1?
學生回答後,教師藉助課件演示幫助學生進一步直觀理解。
(設計意圖:學生動手操作,合作交流。讓學生在不斷的操作和交流中,經歷了觀察、發現和感受的全過程,學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
(6)即時鞏固,強化規律。
教師:同學們都明白了兩端都栽的情況下樹的棵數與間隔數之間的關系,老師出幾道題考考大家:7個間隔種幾棵樹?20個間隔種幾棵樹?9棵樹之間有幾個間隔?20棵樹之間有幾個間隔?
(設計意圖:通過這個小練習,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在兩端都栽的情況下,樹的棵數和間隔數之間的關系。)
3.運用規律,驗證例1。
教師:回到例1,在100米的小路一邊植樹,每隔5米栽一棵(兩端要栽),到底一共要栽多少棵樹?哪些同學剛才猜對了?
教師(點幾個猜錯的同學):現在你知道自己猜錯的原因是什麼了嗎?給大家說說看,你要提醒大家注意什麼?
學生嘗試列式解決問題,教師巡視,有針對性地指導。
全班匯報交流,主要讓學生弄清楚:100÷5=20是什麼意思?為什麼還要用20+1=21(棵)?
(設計意圖:讓學生經歷猜測——試驗——驗證的探究過程,同時讓學生明確每步算式的意義,以便於學生更好地理解植樹問題的數學模型。)
(三)回歸生活,實際應用
1.「做一做」第1題。
教師:這道題里沒有植樹呀,能用我們今天學的方法解決嗎?
使學生明確應用植樹問題的規律,可以解決生活中很多類似問題。在本題中把一盞路燈看成一棵樹,也能用植樹問題的規律來解決。
教師:其實植樹問題,並不只是與植樹相關,生活中有很多問題和植樹問題相似,比如安裝路燈、電線桿、設立車站等。
2.練習二十四1、2、3題。
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到植樹問題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3.練習二十四第4題。
教師:這一題與例題有什麼不同?
老師引導學生找出此題與例題的區別。例題是知道全長與間隔長度求棵數,而本題是知道間隔長度與棵數求路的全長。
教師:你是怎樣計算的?為什麼用36減1?
(設計意圖:運用植樹問題的數學模型解決生活中的類似問題,把植樹問題進行拓展應用,使學生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並讓學生體會到數學與實際生活的緊密聯系。)
(四)課堂小結,暢談收獲。
反思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讓學生了解兩端都栽的情況下,棵數和間隔數的關系,這部分內容比較抽象,為了將難點化簡,講授新知前,我利用手指游戲導入,孩子很感興趣,而且初步感受到了棵數、間隔數的關系。再從生活中抽取簡單的植樹現象,加以提煉,建立數學模型,再將這一數學模型應用於生活實際。
一、創設愉悅氛圍,讓游戲走入情境。
從學生感興趣的猜謎和游戲入手,創設輕松愉悅的氛圍,讓學生初步感知棵數、間隔數的關系,為進一步的探究奠定了基礎。這種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有利於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數學活動中。
二、注重自主探索,讓體驗走入方法。
體驗是學生從舊知識向隱含的新知識遷移的過程。教學中,我創設了情境,為學生提供了充分思考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從簡單的問題入手,藉助直觀的圖示,探索植樹問題兩端要栽的規律。藉助圖形,建立知識表象,注重對數形結合意識的滲透,使學生得到啟迪,悟到方法,從而建立起學習的信心,進一步解決較復雜的問題,滲透一種化歸思想。
三、倡導知識運用,讓建模走入生活。
「數學來源於生活,而又應該為生活服務。」讓學生認識到只要善於觀察,就會發現生活中的許多事例跟植樹問題相似,引導學生要靈活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
但這節課也有我頗感不足的地方,我覺得自己對學生的學習起點沒有充分把握,沒有注重學生逆向思維的培養,也沒能很好地關注到全體學生,在以後的教學中,我還要注意把握好教材的度,適當進行取捨,更合理的安排好教學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