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教育 » 名師古詩教學實錄

名師古詩教學實錄

發布時間: 2024-09-05 21:00:45

Ⅰ 《晏子使楚》名師課堂實錄

[第一課時]

一、抓課題,隱含主題

生:背古詩……最後背《墨梅》。

師:“不要花開好顏色,只要清氣滿乾坤。”看你們,坐得大大方方,規規矩矩,說得更是字正腔圓。我呢,也是這樣精精神神、大大方方地站在同學們面前。這樣吧,彼此之間鼓勵一下自己,送給自己牌匾上的一句話。(出示:規圓矩方。學生齊讀。)

[看似簡單地交流,其間,教師那充滿深情的語言一下子就抓住了學生的心,激發了學生的情感,喚起了他們探究的慾望,正所謂“入境始與親”。]

師:注意觀察“矩”字,和你平時寫的有什麼不同?

生:“矩”的筆畫都是橫平豎直的。右邊的“巨”里多了一點。

師:想像一下,為什麼要在“矩”里多加一點?

生:是不是要強調自己規矩多一點?

生:是要告訴自己一定嚴格要求吧。

師:這個“點”正如同學們說的一樣要規矩多一“點”兒。對外呢,要更要講規矩,懂禮節。比如對這個人(晏子)--本來他叫晏嬰,為什麼稱“晏子”?

生:古代有貢獻的人的尊稱。

師:我是女性,假如竇老師是古代值得尊重的人,那就叫我“竇子”?(笑)

生:啊,我明白了,是指對古代有貢獻的男人的尊稱。

[牌匾的解讀既營造了寬松、愉悅的課堂氣氛,又巧妙地組織了教學,引出了本課教學的課題。]

師:晏子的故事很多。

生:我知道《二桃殺三士》,《越石父》。

師:還有《金壺箴言》等。同學們可以讀讀《晏子春秋》,你會知道得更多。今天,我們就走進晏子的一個故事--“晏子使楚”。(題目出示,學生讀出)

[介紹晏子的同時也介紹相關的作品,很自然地把課外讀物引入課堂,把小課堂置於一個大的語言環境之中,大氣。這跟竇老師的主題教學是一脈相承的。]

師:“使”是--(生答“出使”);“楚”指--(生答:楚國)。讓我們讀讀課文。

生: “春秋末期……顯顯楚國的威風。” (讀一二自然段,內容略)

師:自評一下自己讀得如何?

生:還不錯。(學生表情得意)

師:的確不錯,比如“大夫”,現在我們讀dàifu,過去我們讀dàfu。你讀得很准。

生:“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楚王只好吩咐大開城門,迎接晏子。”

師:誰來評價一下讀得如何?

生:“我在這兒等一會兒”。這句有兩個“兒”,兒化音,你讀得也不錯(該生對著剛才朗讀的同學說)。

生:“晏子見了楚王……楚王只好陪著笑。”

生:剛才讀的時候“臨淄”的發音要准一些;“晏子拱了拱手”,不是“拱拱手”。

師:大家很注意聽。讀人家的書一定要讀正確,不能丟字落字。我理解剛才這位同學,她在創造性朗讀呢。請你再規范讀一次,以後表演或復述的時候你就可以盡情創造啦。(該生又讀,讀正確了)。

生:“楚王安排酒席招待晏子……沒想到反讓大夫取笑了。”(學生評議,讀得很流利。)

師:注意,這里出現了兩個成語,是哪兩個?

生:“面不改色”和“得意洋洋”。(要求學生把這兩個成語畫下來。)

師:通過全篇朗讀,我們發現,第一次,楚王讓晏子鑽狗洞。第二次呢?

生:楚王瞅了晏子一眼,冷笑齊國沒人了;第三次,楚王諷刺齊國人在楚國偷盜。

師:晏子作為使節出使楚國,按理,雙方一定要做到講規矩,各方都要規矩多一點。然而卻沒有得到尊重。

師:但,不管怎麼樣,最後的結果呢?

生: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讓學生再齊讀課文的最後這句話,並板書。)

師:尊重的意思就是--(生依次說出“敬重”、“佩服”之意。)

師:那“不尊重”呢?

生:尊重。(同學們啊了一聲,該生一下子明白了)是瞧不起的意思。

生:侮辱,蔑視。

師:“不敢不尊重”呢?

生:尊重晏子了。

師:那就直接寫了唄,為什麼還要用上“不敢不”。

生:不能不尊重。(教師讓學生把“不能不”送進句子中變成“楚王不能不尊重晏子了。”)

生:楚王只好尊重晏子了。

生:楚王必須尊重晏子了。

[在教師的牽引和巧妙地點撥下,學生快速瀏覽課文,不但理清了文章的脈絡,而且牢牢地把握了文本的重點,緊扣“不尊重”和“不敢不”通過換詞訓練,加強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語文味極濃。]

師:那楚王佩服晏子的什麼呢?

生:讀了這篇課文,我認為楚王是不得不尊重晏子的才華。

師:晏子靠什麼來表現他的才華?

生:表現在晏子說的那些話,也就是說楚王不得不尊重晏子能言善辯的口才。

二、依文字,鋪墊主題

師:那好,三個故事中,任選一個,找出晏子的話,給大家讀讀,看看晏子的話給你什麼印象。(學生自由讀。而後發言)

生:我說說第二個故事中晏子的這句話:“這是什麼話?我國首都臨淄住滿了人。大夥把袖子舉起來,就連成一片雲;人們都甩一把汗,就能夠下一陣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著肩膀,腳尖碰著腳跟。大王怎麼說沒有人了呢?”甩一把汗,真的就下一陣雨?袖子舉起來,真的就一片雲?用誇張手法啊。楚王不是說我們國家沒人嗎,這樣一來,楚王沒話說了。

師:晏子的語文修辭手法用得真好(笑)。這是古文中晏子的話“齊之臨淄三百閭,張袂成陰,揮汗成雨,摩肩接踵而在,何為無人。”後人從中概括了三個成語,結合課文,看看是哪三個。

生:有“張袂成陰”,意思是“大夥把袖子舉起來,就連成一片雲。”有“揮汗成雨”,意思是人們都甩一把汗,就能夠下一陣雨。

師:快把這兩條成語寫在課文相應的意思下面。一邊寫一邊記在心裡。還有呢,誰再說。

生:“街上的行人肩膀擦著肩膀,腳尖碰著腳跟”這句話的就是“摩肩接踵”。還可以說成“比肩繼踵”(另一個學生脫口而出)

師:你怎麼知道的?

生:我讀別的書讀到的,我平時看書看得多。

師:唉喲,你真用心。謝謝你給同學們提的醒兒,要多看書,注意積累。同學們趕快把這同一意思的兩個成語寫下來。也要工工整整地寫,一邊寫就一邊記在心裡啊。

[既有詞語的積累,又有方法的指導和學習習慣的培養,一舉多得。]

生:第二個故事中晏子還說了這句話:“敝國有個規矩,訪問上等的國家,就派上等人去;訪問下等國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這兒來了。” 晏子的理由真充分,你想啊,先說我們國家的規矩,然後再說我最不中用,最後呢,就得出結論--“楚國是最下等的國家”所以只好我就來了。

師:晏子的話里有“所以”,既然有“所以”,那就必然有--

生:“因為”。

師:用上“因為”說說這句話。

Ⅱ 小學古詩名師教學實錄(3)

三、升:夜半鍾聲化愁眠

師:月亮已經落下去了,詩人還看得見嗎?

生:(自由應答)看不見了。

師:(擦去「月落」)天地之間一片幽暗,烏鴉凄厲的叫聲也已經消失了。(擦去「烏啼」)那滿天的霜氣看得見嗎?

生:(自由應答)看不見。

師:(擦去「霜滿天」)在一片幽暗和朦朧之中,那瑟瑟的江楓看得清嗎?

生:(自由應答)看不清。

師:(擦去「江楓」)點點漁火忽明忽暗,若有如無。(擦去「漁火」)還有那姑蘇城外的寒山寺,看得見嗎?

生:(自由應答)看不見。

師:(擦去「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到客船」)天地之間,一片幽暗,一片朦朧,似乎已經沒有什麼景物可以相對了。(擦去「對」)

(形成如下板書)

愁眠

鍾聲

師:突然,聽——(鍾聲和音樂緩緩響起)

師:一聲!一聲!又是一聲!(在「鍾聲」下面畫上三條波浪線)聲聲敲打著愁眠,聲聲陪伴著愁眠,聲聲撫慰著愁眠。(在「愁眠」下面畫上三條波浪線)

(最後形成如下板書)

愁眠

~~~

~~~

~~~

鍾聲

~~~

~~~

~~~

師:這鍾聲,彷彿在說,張繼啊張繼……孩子們,展開你想像的翅膀,接著「張繼啊張繼」,寫一寫鍾聲的訴說。

生:(隨著音樂,想像寫話)

師:好!請停下你手中的筆。讓我們一起像張繼那樣,用心去感受這寒山寺的夜半鍾聲。這悠悠傳來的鍾聲,好像在對孤獨的張繼這樣說——

生1:(朗讀)張繼啊張繼,如果你無法入睡,如果你很孤單,就讓我來陪伴你吧。(掌聲)

師:好一個知冷知熱的鍾聲!(笑聲)

生2:(朗讀)張繼啊張繼,人的一生有悲歡離合,不可能是事事如意的,當你煩惱憂愁的時候,要學會調節好自己的心態呀。(掌聲、笑聲)

師:知足常樂,心平氣和。多麼善解人意的鍾聲啊!

生3:(朗讀)張繼啊張繼,你的親人在等著你回家,趕緊回去吧,趕緊回去吧!(笑聲)

師:家是你永遠的港灣,家是你永遠的溫暖!這鍾聲有撫慰,這鍾聲有勸解。當寒山寺的夜半鍾聲款款消失的時候,張繼的愁眠之情也漸漸化去了。(擦去「鍾聲」和「愁眠」)

四、轉:月落時分聽鍾聲

師:孩子們,其實「愁眠」是人人會有的一種心情。這種心情,會伴隨人的一生,也伴隨著人類的全部歷史。所以,古今中外,寫愁眠的詩歌成千上萬、數不勝數。在中國的古典詩歌中,寫愁眠,尤其是寫思鄉的愁眠,更是比比皆是。大家看——

(大屏幕出示)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唐】李白《靜夜思》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唐】杜甫《月夜憶舍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唐】張九齡《望月懷遠》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宋】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師:因為愁眠,大詩人李白曾經這樣寫道——

生:(齊讀李白的詩句)

師:因為愁眠,大詩人杜甫曾經這樣寫道——

生:(齊讀杜甫的詩句)

師:因為愁眠,詩人張九齡曾經這樣寫道——

生:(齊讀張九齡的詩句)

師:也是因為愁眠,王安石曾經這樣寫道——

生:(齊讀王安石的詩句)

師:還是因為愁眠,蘇軾蘇東坡曾經這樣寫道——

生:(齊讀蘇軾的詩句)

師:大家一定已經發現,所有的愁眠都跟一種景物連在了一起,這個景物就是——

生1:明月。

生2:明月。

生3:明月。

生4:明月。

生5:明月。

生6:明月。

師:正所謂,明月千里照愁眠,愁眠一夜望明月。於是,詩人的思鄉之愁、懷人之情,都寄託在了那一輪皎皎的明月上。那麼,在沒有明月的夜晚,在月亮落下去的夜晚,詩人張繼又把這份濃濃的思鄉之愁、懷人之情寄託給了誰呢?

(大屏幕出示)

楓橋夜泊

【唐】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

師:我們一起再來讀一讀張繼的《楓橋夜泊》。

生:(齊讀《楓橋夜泊》)

師:勸解張繼這份愁眠的是——

生:(齊答)鍾聲。

師:撫慰張繼這份心情的是——

生:(齊答)鍾聲。

師:溫暖張繼這顆心靈的,還是——

生:(齊答)鍾聲。

師:孩子們,在張繼之前,沒有人這樣寫過鍾聲;在張繼之後,盡管有很多人寫過鍾聲,但是,沒有一個人寫得像張繼這樣扣人心弦,感人肺腑。這,正是《楓橋夜泊》這首詩能夠流傳千古的秘密所在。讓我們再次滿懷深情地走進這首千古絕唱,《楓橋夜泊》——

生:(齊讀《楓橋夜泊》)

五、合:鍾聲悠悠情滿天

師:於是,從張繼之後,從《楓橋夜泊》之後,除了「明月千里寄相思」,在中國詩人的心中,又多了一種寄託愁緒的美好景物,那就是——鍾聲!這鍾聲穿越時空、穿越歷史,在一代又一代的詩人筆下悠悠回盪。

(大屏幕出示)

七年不到楓橋寺,

客枕依然半夜鍾。

——【宋】陸游《宿楓橋》

師:聽,四百多年過去了,這夜半鍾聲在陸游的筆下悠悠回盪——

生:(齊讀詩句)

師:(大屏幕出示)

幾度經過憶張繼,

月落烏啼又鍾聲。

——【明】高啟《泊楓橋》

師:聽,八百多年過去了,這鍾聲在高啟的筆下悠悠回盪——

生:(齊讀詩句)

師:(大屏幕出示)

十年舊約江南夢,

獨聽寒山半夜鍾。

——【清】王士禎《夜雨題寒山寺》

師:聽,一千多年過去了,這空靈的鍾聲在王士禎的筆下悠悠回盪——

生:(齊讀詩句)

師:(大屏幕出示)

留連的鍾聲

還在敲打我的無眠

塵封的日子

始終不會是一片雲煙

——陳小奇《濤聲依舊》

師:聽,一千兩百多年過去了,這溫暖的鍾聲在陳小奇的筆下悠悠回盪——

生:(齊讀詩句)

師:孩子們,這就是經典!(板書:經典)這就是文化!(板書:文化)

今天,你讀了《楓橋夜泊》,你的心裡有了一種感觸、一種感受、甚至一種感動。所以,我想,假如你以後有機會去蘇州,你一定會去看一座橋,哪座橋?

生:楓橋。

師:來到楓橋,你一定會想到一個人,誰?

生:張繼。

師:想到張繼,你一定會情不自禁、充滿深情地背誦一首詩,那就是——

生:(齊答)《楓橋夜泊》。

師:來,我們一起邊走邊吟——

生:(集體背誦《楓橋夜泊》)

師:從此,你對張繼不再陌生,盡管你和張繼相隔千年;從此,你對楓橋夜泊、你對寒山寺的夜半鍾聲不再陌生,盡管你和楓橋相隔百里、千里、甚至萬里。孩子們,這就是經典的魅力!這就是文化的力量!(熱烈的掌聲)

最後板書:

經典! 文化!

Ⅲ 古詩文教學實錄

古詩文是我們語文必需學習的知識點,作為語文老師,我們應該怎麼對古詩文展開教學呢?以下是我精心准備的古詩文教學實錄,大家可以參考以下內容哦!

【學習目標】 通過品味詩歌語言領會詩人所運用的手法及抒發的感情。

【預習導學】

一、作者: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唐朝著名詩人。

二、背景

三、學生自學古詩,注意重點字詞的意思

1.北郭:這里指城牆以北.2.白水:明凈的水.

3.為別:分別4.孤蓬:又名飛蓬,枯後根斷,常隨風飛旋.這里比喻即將孤身遠行的友人.

5.征:遠行.6.浮雲:漂浮的雲.7.遊子:離家遠游的人.

8.落日:比喻朋友象下山的太陽一樣挽留不住.9.自茲:從此

10.蕭蕭:馬的叫聲.11.班馬:離群的馬.

四、理解詩句的字面意思

詩人已經送友人來到了城外,然而兩人仍然並肩緩轡,不願分離。只見遠處,青翠的山巒橫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繞城東潺潺而過。此地一別,離人就要象蓬草那樣隨風飛轉,到萬里之外去了。天空中一抹白雲,隨風飄浮,象徵著友人行蹤不定,任意東西;遠處一輪紅彤彤的夕陽徐徐而下,似乎不忍遽然離開大地,隱喻詩人對朋友依依惜別的心情。在這山明水秀、紅日西照的背景下送別,特別令人留戀而感到難舍難分。詩人和友人馬上揮手告別,頻頻致意。那兩匹馬彷彿懂得主人心情,也不願脫離同伴,臨別時禁不住蕭蕭長鳴,似有無限深情。馬猶如此,人何以堪!

【課堂研討】

一、導入課文: 「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離別的苦痛是每個人都曾經歷的感情,發之於心而言之於外,就成了送別詩。古代交通很不發達,相知的朋友一旦分手,有可能終身不會再重逢,(唐)王維在《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古人」。因而離別在古人那裡變得鄭重而飽含深情,友誼也因此顯得彌足珍貴。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其中的一首,它就是李白的《送友人》。看一看同樣是送別詩,李白是不是也和大多數人一樣悲傷和凄婉。

二、教師出示目標,學生齊讀目標

知識目標:誦讀、體會詩歌語氣並會背誦詩歌,了解李白的創作風格。

能力目標:品味詩歌語言,分析其表現手法,領悟詩歌鑒賞方法。

情感目標:感受詩人通過詩歌所抒發的思想感情,領會作者朋友的深摯感情。

三、師:我們以前在回憶詩歌學習時是分幾個過程學習的?

生:1.了解作者的生平簡介和詩歌的寫作背景。

2.弄懂詩詞的字面意思。

3.仔細品味全詩。(包括重點字的使用方法,以及意象意境的分析)

4.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展開想像和聯想,深入體會詩的意境

老師: 誰來點評一下這首詩的語氣?

學生1:老師,我覺得這首詩雖然是送別詩卻毫無哀傷之意。

學生2:我也有此感覺,所以讀的時候應明快達觀一些吧。

老師: 從哪裡看出來的?

學生2:描寫的景物空闊遼遠,「蕭蕭班馬鳴」中的「鳴」顯出一種豪氣,而「蕭蕭」豪邁中蘊涵著凄涼。

老師:你能給大家作個示範嗎?(此生讀詩)。

老師(面向大家):讀得如何?———全班掌聲響起。

老師:大家的眼睛很明亮,對你表示贊許。———下面咱們齊讀一遍,讀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情來,開始。

學生自由讀

老師:看來大家感受比較深刻,讀得很好。大家是怎樣理解詩人情感的?

語言是傳情達意的工具,作者也是運用一系列事物來表達其最深摯的情感,能否從其他的地方舉一些有關這些事物的例子?

學生1:「青山依舊在」 中的「青山」。學生2「青山獨歸遠」 中的「青山」。

學生3「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中的「青山」

老師:好在哪裡?

學生1:白水這里運用了擬人的手法,把春天寫活了,寫出了春天的盎然生機。

老師:說得好!還有嗎?學生2:「抽刀斷水水更流」中的「水」

老師:有道理,認識很深刻。學生3:老師我能舉一個關於「落日」的例子

學生7:名詞有「青山」、「白水」、「孤蓬」、「浮雲」、「落日」、「斑馬」、「遊子」。學生8:動詞有「橫」、「繞」、「征」、「揮手」。

老師:這些詞都會產生什麼樣的效果呢?大家交流一下。(2分鍾)

學生9:青山和白水,比較明麗,然而孤蓬、浮雲、斑馬給人飄泊不定之感,與遊子相照應,但是我卻不明白,既然這樣,為什麼還寫那色彩明麗的山水呢?

老師:大家說呢?(學生疑惑)。

老師(引導):李白是什麼性格的人呢?

學生9:他是浪漫主義詩人,是比較樂觀的人。

老師:那麽,這首詩送別詩,有沒有哀傷之意呢?

學生9:沒有。這正表現了李白的豁達與樂觀

老師:所以這首詩雖為送別詩卻感而不傷這就是源於李白的達觀的高貴品格。

老師:那些動詞呢?大家認為哪些更好?

學生:「橫」、「繞」

老師:好在哪裡?——(學生疑惑)。

老師(引導):首先要看這兩個動詞前後分別連接的是什麼詞。比如說「橫」,前後連結的是名詞,綜合考慮,然後再跟「繞」的運用對比。

學生10:「白水繞東城」, 水是動的,那應該是「繞」把水的動態寫出來了吧。

老師:說得很好,「橫」呢?

學生8:「橫」描繪出了山的靜態。

老師:動靜結合,相得益彰。

學生11:老師,這樣看來,「一」和「萬里」也應綜合考慮了。也就是說在此一別就是萬里,有一種惜別之情,而「斑馬」又增強了這種感情。

老師:對。大家的發言很精彩。著首詩在同學們的積極探討下越來越清晰了,所以我們通過品味詩歌語言,就能夠了解詩人,就能與他們進行時空對話。其實這里所說的名詞就是詩歌中所說的意象,我們可以把它稱為意象語言,那麼,什麼是意象呢?大家已經體會到,它首先是客觀物象,其次還寄託著作者的思想情感。其實還有一類語言叫做情感語言,如「鴻雁不堪愁里聽」、「萬里悲秋常作客」中的「愁」、「悲」還有常出現的獨「斷人腸」等,就直接蘊寄作者的情感。而其他的詞,如動詞、形容詞、數詞等,我們就稱他為特定詞語。鑒賞詩歌時,我們都應該認真品味。

語言是傳情達意的工具,作者也是運用他們最精練的語言來表達其最深摯的情感,能否從其他的地方舉一些語言運用精練的例子?

學生3:「紅杏枝頭春意鬧」中的「鬧」字。

老師:好在哪裡?

學生3:這里運用了擬人的手法,把春天寫活了,寫出了春天的盎然生機。

老師:說得好!還有嗎?

學生4:「僧推月下門」中的「推」與「敲」的故事。若用「推」就是說門是僧人自己關的,表現出他的孤寂;若用「敲」則說明還有其他人但是卻能產生以聲襯靜的效果。

老師:有道理,認識很深刻。

學生5:老師我能舉一個非詩歌的例子嗎?

老師:當然可以。

學生5:《風雪山神廟》中「那雪下得正緊」中的「緊」字,寫出了風的緊雪的急,還烘托出當時那種緊張的`氣氛。

老師(微笑):看來你是一個細心而善於思考的人啊!(面向大家)其實他們剛才所說的是動詞和形容詞,究竟還有沒有其他

老師(引導):李白是什麼性格的人呢?

學生9:他是浪漫主義詩人,是比較樂觀的人。

老師:那麽,這首詩送別詩,有沒有哀傷之意呢?

學生9:沒有。這正表現了李白的豁達與樂觀

老師:所以這首詩雖為送別詩卻感而不傷這就是源於李白的達觀的高貴品格。

老師:那些動詞呢?大家認為哪些更好?

學生:「橫」、「繞」

老師:好在哪裡?——(學生疑惑)。

老師(引導):首先要看這兩個動詞前後分別連接的是什麼詞。比如說「橫」,前後連結的是名詞,綜合考慮,然後再跟「繞」的運用對比。

學生10:「白水繞東城」, 水是動的,那應該是「繞」把水的動態寫出來了吧。

老師:說得很好,「橫」呢?

學生8:「橫」描繪出了山的靜態。

老師:動靜結合,相得益彰。

學生11:老師,這樣看來,「一」和「萬里」也應綜合考慮了。也就是說在此一別就是萬里,有一種惜別之情,而「斑馬」又增強了這種感情。

老師:對。大家的發言很精彩。著首詩在同學們的積極探討下越來越清晰了,所以我們通過品味詩歌語言,就能夠了解詩人,就能與他們進行時空對話。其實這里所說的名詞就是詩歌中所說的意象,我們可以把它稱為意象語言,那麼,什麼是意象呢?大家已經體會到,它首先是客觀物象,其次還寄託著作者的思想情感。其實還有一類語言叫做情感語言,如「鴻雁不堪愁里聽」、「萬里悲秋常作客」中的「愁」、「悲」還有常出現的獨「斷人腸」等,就直接蘊寄作者的情感。而其他的詞,如動詞、形容詞、數詞等,我們就稱他為特定詞語。鑒賞詩歌時,我們都應該認真品味。

總結:這首送別詩寫得新穎別致,不落俗套。詩中青翠的山嶺,清澈的流水,火紅的落日,潔白的浮雲,相互映襯,色彩璀璨。班馬長鳴,形象新鮮活潑。自然美與人情美交織在一起,寫得有聲有色,氣韻生動。詩的節奏明快,感情真摯熱誠而又豁達樂觀,毫無纏綿悱惻的哀傷情調。這正是評家深為贊賞的李白送別詩的特色。

台灣女詩人白靈說:將心情跟自然的景象放在一塊,讓自己跟外在的事物之間有一個互動的關系的時候,詩就在那裡!

四、李白除了這首送別詩,我們還學習過李白的哪些送別詩

《渡荊門送別 》《贈汪倫》《送孟浩然之廣陵》表達了對友人的不舍之情和對他們的美好祝願。這些詩中都表現的是一種真摯熱誠而又豁達樂觀的感情基調,體現了李白浪漫主義詩風

五、回顧學過的李白的詩歌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靜夜思》《望廬山瀑布》《秋浦歌》《獨坐敬亭山》《古朗月行》《望天門山》《早發白帝城》六、李白詩風特點: 浪漫主義詩歌的特點是在反映客觀現實上側重從主觀內心世界出發,抒發對理想世界的熱烈追求,常用熱情奔放的語言、瑰麗的想像和誇張的手法來塑造形象。

【當堂檢測】

一、填空題

1.詩中的「郭」意思是指 外城

2.「白水」的意思是 明凈的水

3.「為別」意思是 送別

4.「孤蓬」是指 此詩中比喻遠行的朋友。

5.「蕭蕭」的意思是 馬的嘶叫聲。

6. 「浮雲」在此指 飄動的雲.

7.本詩的作者是 唐 (朝代) 李白 (人名)。

8.「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運用了 比喻 的修辭手法,它的表達作用是 形象地抒發了詩人對朋友漂泊天涯的深切關懷和對友人的依依不捨之情 。

二、選擇題

1.下列理解錯誤的一項是 C

A.「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中「橫」字寫出了青山的靜,「繞」字寫出了白水的動。

B. 「孤蓬萬里征」中詩人用隨風飄轉的蓬草比喻遠行的友人。

C. 「揮手自茲去」寫的是既然離別已成定局,那就用瀟灑一揮手來對待吧。

D. 「蕭蕭班馬鳴」一句是借馬的鳴聲來寄託詩人和友人的離別之情。

(C選項中的「那就用瀟灑一揮手來對待吧」有錯誤,應該是「依然不捨得離別。」)

2.對這首詩理解賞析錯誤的一項是 D

A.「送」字統領了詩人在這首詩中的情感。

B.「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中的「孤蓬」比喻詩人眼中離別的友人。

C.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既點出告別的地點,又飽含著綿綿的離情。

D.這首詩將自然美與人情美交織在一塊,其感情基調是哀傷情調。

(D選項「其感情基調是哀傷情調」改成「其感情基調是濃濃的依戀不舍之情」。)

3.對這首詩理解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B

A. 整首詩通過對送別環境的刻畫及氣氛的渲染,表達出依依惜別之意。

B.「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點明了詩的主題,抒發了詩人對友人離別的無限傷感之情。

C. 「蓬」之前用「孤」來限制,准確而生動地描摹出朋友的孤單無依,行跡無定。

D.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運用了對偶、比喻的修辭手法,表達了詩人與友人離別時的難舍難分之情,也表達了詩人對友人的無限關切之情。

(B選項「抒發了詩人對友人離別的無限傷感之情。」改成「抒發了詩人對朋友飄泊生涯的深切關懷和依戀不舍之情」。)

2009(四)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20—21題。(4分)

湖 上

花開紅樹亂鶯啼,草長平湖白鷺飛。風日晴和人意好,夕陽簫鼓幾船歸。

20.說說詩中使用「亂」字的好處。(2分)

「亂」字不僅形象地描繪出紅林深處傳出的此起彼伏的鳥鳴聲,還表現出黃鶯上互飛舞,穿梭於林間枝頭的動感。

21.全詩寫出了遊人怎樣的心情?(2分)

【答案】寫出了遊人愉快的心情。

熱點內容
潛水艇美術教案 發布:2024-12-23 14:15:19 瀏覽:458
有一部韓國電影師生戀 發布:2024-12-23 13:40:37 瀏覽:252
goodtime舞蹈教學 發布:2024-12-23 13:09:20 瀏覽:939
女老師和校長 發布:2024-12-23 12:14:57 瀏覽:750
廈門師德考核辦法 發布:2024-12-23 12:04:23 瀏覽:248
一年級拼音教學設計 發布:2024-12-23 10:56:24 瀏覽:960
新師德與教師教育心得 發布:2024-12-22 21:58:52 瀏覽:981
化學表面處理 發布:2024-12-22 21:51:56 瀏覽:428
生物考前指導 發布:2024-12-22 20:58:00 瀏覽:786
初一生物卷子 發布:2024-12-22 19:59:11 瀏覽: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