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教育 » 課程與教學論筆記

課程與教學論筆記

發布時間: 2024-10-29 14:33:17

① 華東師范大學學科教學語文)專業考研經驗分享

華東師范大學學科教學(語文)專業考研經驗分享?

先介紹一下我個人的基本情況吧。我本科是學教育類專業的,和語文完全不搭界,但我一直以來都很想做語文老師,算是自己的一個理想,所以就下定決心考學科語文的專碩了。從2016年3月份開始准備,一直到2017年3月份復試結束,這期間自己下了很大功夫,同時也得到了學姐們的很多幫助。這一過程真的挺不容易的,但好在最終幸運地被錄取了。

② 讀書筆記16——靳玉樂《課程論》第一章

《課程論》由靳玉樂教授主編,是國家精品課程系列教材。在郭老師的推薦下,我認真閱讀了這本書。但是因為本人的理論知識有限,導致在閱讀本書的時候有些篇章顯得艱澀難懂。我挑選了其中能夠讀懂的章節,一節一節地慢慢閱讀,並一邊做筆記。歷時三天,我終於完成了第一章。現在試著把讀書筆記寫下來。

靳玉樂教授是國家重點學科「課程與教學論」的領銜人,在課程與教學論、基礎教育、多元文化教育等方面建樹頗豐,編著了《 現代課程論 》、《後現代主義課程理論》、《潛在課程論》(1996)、《課程研究方法論》《 新課程改革的理念與創新 》、《新課程教學案例研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理論和實踐》等,是我國著名課程論研究專家。

我國直到到20世紀80年代末,課程研究才正式開啟,主要是受西方的課程理論和我國課程改革的影響。課程一詞最早出現在英國教育學家斯賓塞的《什麼知識最有價值?》一文中。課程被定義為一門學程或者是學校提供的所有學程。此外,課程還被定義為學科和教材、經驗、教學計劃、預期的學習結果或目標、文化再生產、教學內容及其進程、學習活動總體規劃以及一個有多個要素構成的綜合體,九種不懂的含義。其中,美國教育家杜威是「課程是經驗」這一定義的支持者和引領者,他從「教育即生長」的觀點出發,提出課程設計要符合兒童的需要、本能和興趣。將課程視為經驗,在這種觀點下,課程概念強調和突出學習者作為主體的角色,以及在課程中的體驗,課程不是外在於學習者,也不是凌駕於學習者之上,學習者本人就是課程的組織者和參與者。

而北美課程理論代表人物博比特、加涅、波帕姆等學者從行為主義心理學和科學管理原理出發,支持「課程是預期的學習結果或目標」的定義,認為課程是教育者企圖達成的一組教學目標或預期的教學成果,即要把課程重點的手段變為目的

英國教育社會學家斯基爾貝克和勞頓主張通過分析社會公共文化來確定反映公共文化的課程形式及編制方法,把課程視為「再生產社會文化的手段和工具」。

靳玉樂教授認為,課程定義的取向主要有四個方面:一是強調文化知識的學術性取向,二是強調過程效能的技術性取向,三是強調個體經驗的個人化取向,四是強調適應和改革的社會化取向。

《課程論》在課程定義方面提出,課程就是學生通過學校教育獲得的旨在促進其身心全面發展的教育性經驗。這個課程定義有五個特點:經驗性、統整性、目的性、綜合性和系統性。

所謂統整性是指完整的課程涵蓋了外顯的課程和潛在的課程。外顯的課程以課程計劃、課程標准和教材的形式出現,是一種明確的表述。潛在課程的存在和作用是潛在的,它以精神氛圍或者外在的物質環境等形式出現。綜合性是指課程是一個綜合體系,在課程內容的構成體系中,知識並不是課程的唯一要素,課程應該重視學生的個人感受、心理體驗和社會經驗。

課程的價值包括內在的價值和外在功能。課程的內在價值主要有訓練感官、發展心智,傳承知識、發展能力和促進人格的完善三個方面。課程的外在功能也有三個方面:社會控制,保持和傳遞主流文化以及促進學生社會化。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說過:「教育的任務不在於把知識灌輸到靈魂中去,而在於把靈魂轉向」,這是說要通過知識的學習引導促進學生智慧的成長,他主要包括兩個彼此關聯的基本階段:一是「轉知成識」,即化「識道」為「知道」,化「知道」為「悟道」;而是「轉識成智」即化「知識」為「智慧」,使教育者超越知識,走向智慧。

杜威提出,在教育上,人格比知識更重要,教育就是要形成完美人格。完整人格教育是課程的價值所在,也是素質的集中體現和必然要求。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認知——這是一個人多方面的充滿思想和情感的生活。一個人在認知過程中,是在希望、在感覺、在愛、在恨,教師應當關心的是讓學生在認識和體驗知識時確立自己的思想立場。教師要把教學自始至終變成對觀點、信念、追求、評價和自我評價的培養,並以此作為自己的使命。」

《課程論》總結出課程價值取向的新變化主要在三個方面:一是變課程內容和課程知識本位為學生發展本位,二是變課程的預定性和封閉性為課程的生成性和開放性,三是變課程的統一和求同為尊重多元和個性差異。

《課程論》還指出課程對於人類有兩方面的意義:一是藉此掌握外部世界;二是幫助人們改造現實世界,實現理想世界。

    這章書的主題是課程的意義,主要從課程的概念和課程的價值與功能兩個大的方面,對課程的起源、發展進程、代表理論和學者、課程定義、價值和功能等內容進行綜合闡述,為讀者打開一扇了解課程發展和形成的大門,幫助認識和理解當下應用的課程提供了理論視角和科學的評判標准。                       

                          2019/3/26

③ 涓婃搗浜ら氬ぇ瀛﹀︾戞暀瀛︼紙鐗╃悊錛変笓涓氳冪爺鍒嗕韓錛

涓婃搗浜ら氬ぇ瀛﹀︾戞暀瀛︼紙鐗╃悊錛変笓涓氳冪爺鍒嗕韓錛

鍐欑粰鑰冪爺涓婁笂嫻蜂氦閫氬ぇ瀛︾殑鍚屽︿滑錛屼負澶у舵暣鐞嗘葷粨涓涓嬩笂嫻蜂氦閫氬ぇ瀛︾墿鐞嗗﹁冪爺緇忛獙錛屽笇鏈涘逛綘浠鏈夊府鍔┿

鎽嗘eЭ鎬侊紝鐩鍏夐暱榪滐紝鑴氳笍瀹炲湴錛屽嫟浜庢濊冿紝榪欒佸仛鍒拌繖浜涳紝鎯寵佸共浠涔堜簨閮借兘鎴愬姛錛佸悇浣嶇爺鍙嬶紝鍔犳補錛

④ 大教學論讀書筆記

大教學論讀書筆記(精選6篇)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書筆記吧。可是讀書筆記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整理的大教學論讀書筆記(精選6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大教學論讀書筆記1

《大教學論》是17世紀捷克教育家誇美紐斯在教育理論方面的代表作,他是近現代教育和教學理論的最偉大的奠基者之一。古德教授曾說過:「17世紀開始了教育和科學的新時代,在一定程度上,誇美紐斯是這兩個方面的先驅。」特勒爾博士在一次報告中說:「誇美紐斯在教育史上居於首屈一指的地位。他在初等和中等教育中引來並支配者整個現代化運動。他與我們現在的教學的關系,類似於哥白尼、牛頓與現代科學的關系以及培根、笛卡爾與現代哲學的關系。」由此可見,誇美紐斯不愧為近代教育理論的先驅,他的泛智思想是近代網路全書的先驅。在教育史上,《大教學論》是他第一本教育學著作。

看著這本書的名字,誇美紐斯說過的話不由久久地回盪在我的耳畔:「我的主要教育事業之一是改良教育,這是我多年來的努力,想幫助學校里的青年,使他們擺脫所受的苦惱。」想想誇美紐斯所受過的苦難,國破家亡、喪妻失子、顛沛流離,書稿一再被毀,都沒有動搖他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和獻身精神。我敬佩他,愛戴他,我要帶著這份敬重之情細細地品味他書中的文字,記下自己的心得體會。

以下我從三個方面進行闡述:

一、作者創作這本書的背景

誇美紐斯於1592年3月出生於捷克摩拉維亞的烏爾斯基——波羅特附近的一個手工業者家庭,父親是新教徒。他的一生也與兄弟會結下了不解之緣。12歲時就成了孤兒,誇美紐斯中斷了初等教育,後由兄弟會資助受完了中等和高等教育。1614年,誇美紐斯擔任一所文法學校的教師,開始研究教育問題。1618年,擔任兄弟會牧師兼兄弟會學校校長。1618~1648年,捷克人民為反抗德意志天主教會的統治進行了長達30年的戰爭。捷克戰敗後,誇美紐斯離開祖國,開始了終生的流亡生涯。

流亡波蘭期間,誇美紐斯繼續在兄弟會創辦的中學里任教,並探討教育改革問題,他的幾部重要教育著作也相繼問世,如《語學入門》《大教學論》《母育學校》。《大教學論》於1654年首次正式公開出版,人民教育出版社於1984年將其列入《外國教育名著叢書》之中。

二、內容概括

《大教學論》這本書共三十三章,有其完整的體系,大體可劃分為六個組成部分:

1、總論:第一~十四章。

2、體育:第十五章。

3、教學論:第十六~二十二章。

4、德育論:第二十三~二十六章。

5、學制系統及課程論:第二十七~三十一章。

6、實現教育改革計劃的呼籲:第三十二~三十三章。

三、感悟

誇美紐斯認為,「不僅是富人和有權勢的人的孩子,而是一切孩子,不分男女,不分出身高貴或出身平民,不分富裕或貧窮,而是生活在一切城市和小鎮、村落和小村莊中的孩子,都應該上學。」這種普及教育的思想不正是體現了受教育的人人平等性嗎 ?這種普及教育為了使人成為理性的動物,成為萬物的主宰,從而有益地利用此生,利於社會的長遠發展。想想我們當今社會中的人,也許不受教育可以很好地生存,但是真正意義上成功的人一定受過良好的教育。也許你會說許多有錢的人不是照樣沒受過教育嗎,但是他們所謂成功的道路又能走多遠呢,靠什麼去支撐呢?就像索爾蒂斯說過的一句話:一個教師不學教育學,照樣成為好老師;但是,好也好的有限,而壞則每況愈下。所以一個人沒受教育就像一個老師沒有教育理論,好也好的有限。

誇美紐斯說:任何人的心性愈是遲鈍孱弱,他便愈加需要幫助,使他能盡量擺脫粗曠和愚蠢。世上找不出一個人的智性孱弱到了不能用教化去改進都能地步。一隻篩子,如果你繼續不斷地用水潑去,它便愈來愈干凈,雖則它不能夠把水留住;同樣,魯鈍和悟性孱弱的人,即使學問上面得不到進步,但是心性可以變得比較柔和……這些話語真的非常富有見地。他還對人的成長有先後進行了生動的描述:有些人小時候身體強壯,但是後來變得多愁多病;有些人青年時代多病矮小,後來卻長得壯健魁梧;智性也是一樣,有些人發展得早,但是不久就凋枯了,變魯鈍了,有些人原來很愚鈍,可是以後變得敏銳、聰明。誇美紐斯的思考與我們現在的思想是多麼的接近呀!想想我們的學校老師,對待一些智力有些遲鈍,性格內向的學生又是怎樣呢?有的老師會認為這個孩子有抑鬱症,也許他只是性格內向而已。由於老師的疏忽,同學的疏遠,孩子的自卑心越來越嚴重,只會變得越來越糟糕。所以,我們每位老師都應該平等地對待學生,不能給學生過早地下定論,應該讓每位學生感受到人文的關愛,沐浴到教育的陽光。

誇美紐斯提倡教學組織班級化。他總結了當時的新的教學組織的實踐經驗,把它們上升為理論,推動了教學組織的班級化。首先他論證了班級授課制的優越性:能減輕教師的工作負擔和有利於學生學習;調動了教與學的積極性;節省時間、精力、避免了干擾。其次,他確定班級教學是學校工作的基本單位,並據此制定了學年制以及學期、假期制和學時工作計劃。再次,他還具體說明了班級教學制的要求,應有一定的目標;每個班級應有固定的課本;一切科目都用同一的方法去教導;全班的學生在同時做同樣的功課;每種科目應該與相關的事項一道講授等。他所確立的班級教學制的理論和他所提出的關於班級教學制的要求,在近代教育學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誇美紐斯對於教學方法的重視程度很高。他對舊時學校缺點的體會是很深刻的。他說,舊時學校「教導青年的方法通常都是非常嚴酷的,以致學校變成了他們的才智的屠場。他自己就是一個不幸的人,是千千萬萬人中的一個,悲慘地損失了一生一世的最甜美的青春,在教育的小節上面浪費了青春的鮮美的歲月。」 所以他提倡青年們能夠迅速地,愉快地,徹底地進行學習。因為,人是有可塑性的,教育的力量又是十分巨大的,可見教育辦得不好的原因是教學方法不好,不是人的智力不夠,也不是學科太難。所以,我們每一位老師應該在平時的教學中改進教學方法,總結出一套適合學生的有效教法,而不能死搬硬套地用舊的教學方法,不注重創新,這樣只會害了學生。

《大教學論》這本書的內容非常豐富,給了我很多啟發。從這本書里我可以看到誇美紐斯熟悉以往全部西方教育發展史,熟悉西方歷史上的教育家,教育著作和教育經驗。他對教育的研究理論是令人敬佩的。他提倡民主教育和泛智教育。我相信這部著作也是他從事教育工作的實踐和理論相結合的典範。但是我想,誇美紐斯處於歐洲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時期,他的思想肯定兼帶時代的特點,充滿著矛盾。一方面他同情貧窮人的疾苦,提倡普及教育,民主教育,泛智教育。他的理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資本主義發展的.客觀要求,提出了一系列有利於發展資本主義的教育思想和措施。另一方面,在世界觀和教育觀上都未能徹底摒棄宗教神學和唯心思想。這也體現了他內心的矛盾。即使這樣,也不影響《大教學論》在教育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響。在以後的工作和學習生活中,我會把這本書當做一面鏡子,時刻照著自己不斷向前……

大教學論讀書筆記2

《大教學論》是誇美紐斯的代表作,他生活於是1592年到1670年,是一個介於文藝復興、宗教改革與啟蒙運動之間的時代。他終生從事教育工作,是一位偉大的教育思想家。在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論上做出了劃時代的貢獻,而被推崇為教育學生的哥白尼。他的教育體系為現代的系統的教育學奠定了始基,所以人們又稱它為「現代教育之父」。他一生的著作很多,主要的教育學說包括在他的《大教學論》里。《大教學論》實際上包含了整體教育學的內容,並且奠定了今日分科教學法的基礎。

這本書的扉頁上寫著這樣一句話:《大教學論》它闡明把一切事物教給一切人們的全部藝術。書中是這樣解釋這句話的含義的:這是一種教起來准有把握,因而准有結果的藝術;並且它又是一種教起來使人感到愉快的藝術,就是說,它不會使教員感到煩惱,使學生感到厭惡,它能使教員和學生全都得到最大的快樂;此外,它又是一種教得徹底、不膚淺、不鋪張,卻能使人獲得真實的知識、高尚的情誼和最深刻的虔信的藝術。

誇美紐斯的這本《大教學論》的主要目的在於:尋求並找出一種教學的方法,使教員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學生可以多學;使學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囂、厭惡和無益的勞苦,多具閑暇、快樂和堅實的進步;並使基督的社會因此可以減少黑暗、煩惱、傾軋,增加光明、整飭、和平與寧靜。

本書全面論述了人的價值、教育的目的及作用、舊教育的弊端、改革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教學制度、教學原則、教學方法、德育、宗教教育、紀律等。全書共33章,每一章都談到一個具體的問題。既有豐富的教育理論,又有生動的事例。作者強調了教育的作用和教育對人發展的作用,認為所有的人都應當獲得教育;對教學內容,方法及其藝術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和說明;提出了一套教學原則,如直觀性原則、循序漸進性原則、鞏固性原則等,奠定了教學論的理論基礎;系統地制定了分班上課的教學制度。

班級授課制是誇美紐斯對近代教育學最大的貢獻之一,在今天已經廣泛普及。在17世紀之前,西歐各國仍普遍採用的個別施教的教學形式,全年不同時間都會招收新學生。這樣使得同一教室內的學生存在不同程度,教師的個別施教使得學生相互干擾,效率不高。適應社會生產的日益發展和擴大,參照耶穌會已有的實際教學經驗,誇美紐斯從理論上闡明了班級授課制度,開創了新的教學形式,有了劃時代的意義。

作者指出:「我認為,一個教師同時教幾百個學生不僅是可能的,而且也是要緊的;因為,對教師、對學生,這都是一種最有利的制度。教師看到跟前學生數目愈多,他對於工作的興趣便愈大;教師自己愈是熱忱,他的學生便愈會表現熱心。同樣,在學生方面,大群的伴侶不僅可以產生效用,而且也可以產生愉快;因為他們可以互相激勵,互相幫助。」

「把全體學生分成班級,比如十人一級,每組由一個學生去管理,管理的學生又由上一級的去管理。」

在論述班級授課制優越性的基礎上,誇美紐斯提出了相應的要求:

1)教導從每年的一定時間開始。

2)學科的劃分要使每年、每月、每周、每日,甚至每小時都有一定的工作,因為這樣會使計劃好的一切工作易於完成。

3)要使用固定的課本。

4)要用同一的方法去教導。

此外,讀過《大教學論》,自然」一詞在我心中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這位「現代教育之父」,以自然中的種種現象通俗易懂地向我們揭示了教育中的諸多原則和規律。遵循自然法則,教育就會有可喜的結果。在《大教學論》中,誇美紐斯舉了這樣一個例子:鳥兒孵出小鳥,它絕對不會把卵放到火上,去使它們快些孵出來,而讓它們在自然溫度下慢慢發展。後來,鳥兒也並不隨意用食物填它的幼鳥,急著讓它們快快長大,而是小心地為它們選擇食物,按照它們脆弱的消化力所能支持的分量慢慢喂它們。而教師對於後進生的教育,更應該學習鳥兒孵卵、餵食的方法。後進生」暫時比一般學生的學習能力更加差一些,如果硬是要求他們把所有的學習任務都完成,出現的結果是,他們一樣都不完成。對於這些學生,我們應該根據他們能力的大小,單獨為他們確定一個階段的學習目標,他們的進步就會變得明顯;然後再確定下階段的學習目標。對於這些學生,我們千萬不能心急。因為「自然不性急,它只慢慢前進」。

大教學論讀書筆記3

作者誇美紐斯是捷克摩拉維亞人,他生活的年代是1592到1670年,相當於我國明代萬曆二十年到清康熙九年,是一個介於文藝復興、宗教改革與啟蒙運動之間的時代。他終生從事教育工作,是一位偉大的教育思想家。他繼承了培根的唯物觀點,發揚了捷克兄弟會的民主傳統,在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論上做出了劃時代的貢獻,而被推崇為教育學生的哥白尼。他的教育體系為現代的系統的教育學奠定了始基,所以人們又稱它為「現代教育之父」。他一生的著作很多,主要的教育學說包括在他的《大教學論》里。《大教學論》實際上包含了整體教育學的內容,並且奠定了今日分科教學法的基礎。

他26歲時因為戰爭開始了流亡的生活,從此他幾乎顛沛流離一生。也可能是這種艱苦成就了他深邃的思想,它是人類教育史上第一個注意到人民大眾教育問題,並提出了普及義務教育的主張的人。他還系統地制定了分班上課的教學制度。提出了學校教育必須與生活實際相結合的思想,第一次系統地闡述了教學的基本原則與規則。

書中的很多真知灼見還依然是那麼的精闢,依然閃爍著智慧的光輝。只是由於他做過牧師,信仰並傳過教,對於不信仰宗教的人來說,有些地方會難於理解。我坦率地承認自己閱讀的收獲是籠統膚淺的,感受不多。最重要的是通過讀這本書,加深了我對「教學相長」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教與學不僅局限於老師和學生,而是泛指「教」與「學」的活動。同時我也驚訝誇美紐斯對節制的見解。對於教育工作者來講,是非常有必要閱讀和了解誇美紐斯的教育思想的。我個人當然也希望有時間進一步研讀和消化理解書中的思想。

大教學論讀書筆記4

這個寒假,強迫自己靜下心來閱讀誇美紐斯的《大教學論》,看後雖然不太能領略其中的精華,但還是有些感觸。

《大教學論》闡明把一切事物教給一切人們的全部藝術。主要目的在於:尋求並找出一種教學的方法,使教員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學生可以多學;使學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囂、厭惡和無益的勞苦,多具閑暇、快樂和堅實的進步;並使基督的社會因此可以減少黑暗、煩惱、傾軋,增加光明、整飭、和平與寧靜。

在《大教學論》中,作者以自然中的種種現象,通俗易懂、深入淺出地向我們揭示了教育中的許多原則和規律。

如第十七章《教與學的便易性原則》中的原則六就舉了這樣一個例子:鳥兒孵出小鳥,它絕對不會把卵放到火上,去使它們快些孵出來,而讓它們在自然溫度下慢慢發展。後來,鳥兒也並不隨意用食物填它的幼鳥,急著讓它們快快長大,而是小心地為它們選擇食物,按照它們脆弱的消化力所能支持的分量慢慢喂它們。這讓我想到了班裡的後進生,難道不更應該學習鳥兒孵卵、餵食的方法嗎?「後進生」暫時比一般學生的學習能力差一些,如果硬是要求他們把所有的學習任務都完成,出現的結果是,他們一樣都不完成。就如「我們拿一隻仄口的瓶子,把大量的水猛烈地倒進去,而不讓它一滴一滴地滴進去」的結果一樣可悲:即大部分的水流到瓶子外邊去,最後,瓶子所盛的水比慢慢地滴進去的還小。這就提醒我們「教學生的時候,不是盡學生所能領會的去教,而是盡教師自己所願教的去教」是愚蠢的行為。所以,對於這些學生,我們應該根據他們能力的大小,單獨為他們確定一個階段的學習目標,他們的進步就會變得明顯;然後再確定下階段的學習目標。對於這些學生,我們千萬不能心急。因為「自然不性急,它只慢慢前進」。

又如第十八章《教與學的徹底性原則》中原則八也舉了一個顯淺易懂的例子:當一隻鳥兒形成的時候,肢體與肢體連接,骨頭與骨頭連接,筋肉與筋肉連接。一株樹木的情形也一樣,樹干是和樹根連接的,樹枝是與樹干連接的,嫩枝是與枝柯連接的;所以,這些東西雖則都有成千上萬,但整個都是構成一株樹木的。一所房屋也一樣,假如要能耐久,牆壁就必須建在基礎上面,天花板和屋頂就必須建軍在牆壁上面,總而言之,一切部分,從最大的以至最小的,都必須連接和裝配起來,它們才能形成一所房屋。這幾年,我們學校嚴格按照新課程實驗計劃開齊課程,開足課時,音樂、美術、體育、信息技術、綜合實踐等課程,一門也沒落下,還特別開發了校本課程,如朗讀、書法、形體、每周一歌等。看了《大教學論》這一章節,我對學校的這一做法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這是為孩子們打下良好的學習、發展基礎,建好牢固的連接、支撐框架。同時也為平時偶爾偷偷佔用一點這些課程的時間去做語、數、英等區統考科目的習題感到慚愧,目光太短淺了,對不起自己的學生啊!是的,學生終生的學業應該組成一個網路全書式的整體,他們將養成一種習慣,能夠輕易地、自然地從一件事情走向另外一件事情,讓他們的眼睛將看到一個非凡的范圍。

大教學論讀書筆記5

帶著虔誠的心,閱讀誇美紐斯的《大教學論》,和這位異國的教育哲學家,實幹家在文字構建的空間里對話,內心洋溢著一種滿足與沖動。我的心提醒我:把感受寫下來,祭奠先哲的智慧,啟迪有志於學校教育的讀者。

《大教學論》在中國知名度很高,人人都知曉,但是真正閱讀過的人很少,我身邊的不少教師就沒有讀過,偶爾幾個剛畢業的教育院校的學生說自己讀過,是在教授的要求下閱讀的,但深究其內容和書中真義,坦言早就盪然無存,不免覺得可惜。中國的學校教育制度就源於這本《大教學論》,但從事學校教育的我們卻沒有親臨教育的源頭,無怪學校教育有諸多困惑和無序。

誇美紐斯開篇就說,此書是「把一切事物教給一切人們的全部藝術」,是「使青年男女毫無例外地,全部迅速地、愉快地、徹底地懂得科學,純於德行,習與虔敬地去學習現世與來生所需要的一切事項」。無疑,這是人安身立命、自足發展、服務於世所必須修煉的真理。我似乎感覺這本書不僅僅是學校教育工作者必讀書目,也應該成為每一個為人父母的,和教育沾邊的人所必須閱讀的書。因為我們的現世都在為來世做准備,今天我們受教育的程度與最後的結果將直接影響著整個世界,影響著我們共同的未來。

閱讀這樣一本書,最好有宗教的基礎。書中大量引用宗教教義,章節,這是沒有宗教基礎知識的中國讀者在閱讀上可能或產生的障礙。初讀時的晦澀感是真切的。但我也相信只要是有一些耐心,這些含著真美的純凈文字是能夠被理解和沁入的。同時,我也感受到正是因為作者對宗教信仰的無限虔誠,才使得他對「教育人」這件神聖的事充滿著信心和信念,堅定不移地推廣,宣揚。例如,開篇第一章節,誇美紐斯就提出「人是造物中最崇高,最完善,最美好的」,接著又說「人的終極目標在今生之外」,「今生只是永生的預備」,他要以此讓大家明白:教育就是人的未來。我以為,這些來自內心的篤信正是一個教育學者必須持有的,這也是誇美紐斯教育思想的源脈所在。做教育的,必須是有信仰的人。

閱讀這本書,我很感興趣的是誇美紐斯的表述方式。習慣於閱讀行雲流水般集中,順暢表述的中國讀者,初次接觸到這本書會覺得新鮮:難道大教育家就用這樣的「只言片語」在闡述他的觀念。是的,恰是這樣的只言片語有著比較嚴密的邏輯結構。自然現象+實例分析+模仿+偏差分析+糾正措施。整個論述的過程比較生硬,但契合了教育所需具備的理念:從自然中模仿,運用到實踐中去,在過程中反思,做好改進調整使之趨於完善。整個表述的過程帶著溫和不爭的風格,但在不爭中卻已經有了不需要爭辯的結論,征服的是讀者的心。例如他闡述的教學便易性原則,改良學校的可能性,教與學的一般要求等,都是這樣的表述方式,溫文爾雅,以理服人,讓人在很舒服的感受下接受觀念。相比當下一些人急於推廣的理念,咄咄逼人,一定要通過各種方式讓你接受,認同,還要付諸實踐,最可怕的是要看到結果,而且是要拿出能證明觀念是正確的結果。強制性的理念推廣者們,可以讀讀《大教學論》即便是其中有些觀點已經過失,經過實踐證明未必是真理,但讀者的心卻是向著誇美紐斯的。我在閱讀時會在心裡替他說話:那個時代,能提出這樣的觀念已經很不容易啦!

誇美紐斯的實踐觀也讓我佩服。很明顯,這是一個從教師成長為校長最後再到教育家的偉人。這樣的人提出的觀點帶有強烈的「實踐檢驗真知」的意味,有一種讓人信服的權威性。在我的身邊,前兩步走好的人不少,但還沒有看到走到第三步的,中國本土上的教師成長為教育家的,受到公眾認可,系統闡釋自己教育理念的,目前還未見其人。為什麼?是體制,是個人因素,環境作用,還是別的原因?不管如何,還是請「有關專家」讀讀《大教學論》,感受溫潤的教育智慧吧。記得於永正先生說如何教小學生寫字,要一邊寫一邊提醒,要講述字易錯的地方。先生笑談:如果是有關專家看了一定會反對,怎麼能這樣教呢?這樣不是教死了么?先生說:先來教教看,一些理念能否在課堂上實施,能否產生實際效果。小學生生字的返生率有多高?所有理念要通過實踐的檢驗才有效。深以為然。

讀《大教學論》可能有些枯燥,但是還是希望教育者讀讀。有些書,枯燥中才帶著真義,枯燥就是提醒我們要邊讀邊想,不要囫圇吞棗。

大教學論讀書筆記6

最近我讀了《大教學論》這本書,書的作者誇美紐斯是捷克人,他一生從事教育教學工作,是一位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他是第一個注意到人民大眾教育的問題並提出普及義務教育的人。他繼承了培根的唯物觀點,發揚了捷克兄弟會的民主傳統,在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論上做出了劃時代的貢獻,而被推崇為教育學生的哥白尼。他系統地制定了分班上課的教學制度,提出了學校教育要與生活實際相結合的思想,系統地闡述了教學的基本原則和規則。

通過讀這本書,加深了我對「教學相長」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教與學不僅局限於老師和學生,而是泛指「教」與「學」的活動。讓我對誇美紐斯的「節制」這一品德有了清晰的理解。對於教育工作者來講,是非常有必要閱讀和了解誇美紐斯的教育思想的。

誇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提到:「備好工具、材料和模型以後,我們還需要三件事情,才能學會一種藝術——材料的正確利用;熟練的指導;經常實踐。就是說,學生應當受到教導,知道在什麼時候去利用他的材料,怎樣去利用;他在利用材料的時候應當得到幫助,一面發生錯誤,如果發生了錯誤也可以改正;他不應當在發生錯誤和被改正錯誤的時候就停止,要到能夠正確地、迅速地工作的時候才可以停止。」課外閱讀是為了積累語言,模仿創作,以及寫意抒情。因此要指導學生比較各種表達效果,讓學生了解多種寫法,為學生設置多個創作題案,引起學生的反思,掌握作文的技巧。促使學生從渾沌的被動的思維境界到達一個比較清晰、主動的思維境界,消除他們對作文的慣怕心理及各種壓抑、凝滯狀態,為他們本來較為閉塞的寫作思維吹進一絲涼風,豁然開智,輕松地進入寫作佳境。在指導創作實踐的時候,要由淺入深,由粗而精,重在創作的的興趣,而勿重創作的技巧或成果。讀後感,讀是基礎,感是關鍵,要在潛心讀書的基礎上,通過聯想,把自己的閱讀所感寫下來,或是根基閱讀材料提供的事實,評價其好與壞、真與偽、善與惡、美與丑等,總之要尊重學生的閱讀個性,不可要求過高,影響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甚至使學生視課外閱讀為畏途。

他認為,現世的人生嚴格講並不是人生,而是永生的序幕,世間的生活只是永生的一種預備,其目的是使靈魂利用身體作中介,去為未來的生活預備各種有用的事情。人的終極目標是與上帝共享永恆的幸福,為此,人在有形的造物之中要成為:理性的動物,一切造物的主宰和造物主的形象與愛物。人生成就要:熟悉萬物,具有管束萬物與自己的能力;使自己與萬物均歸於萬有之源的上帝。人類的一切優點都完全表現在博學、德行和虔信這三種品質中,這是今生與來生的基礎,是我們生活的要點。

關於《大教學論》的理解只是膚淺的一點,希望在以後的學習中有更多更深刻的理解。

;
熱點內容
一年級拼音教學設計 發布:2024-12-23 10:56:24 瀏覽:960
新師德與教師教育心得 發布:2024-12-22 21:58:52 瀏覽:981
化學表面處理 發布:2024-12-22 21:51:56 瀏覽:428
生物考前指導 發布:2024-12-22 20:58:00 瀏覽:786
初一生物卷子 發布:2024-12-22 19:59:11 瀏覽:292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學設計 發布:2024-12-22 19:53:36 瀏覽:465
加滿一箱油多少錢 發布:2024-12-22 19:05:29 瀏覽:564
傷口發炎怎麼辦 發布:2024-12-22 17:22:51 瀏覽:517
金陽教師招聘 發布:2024-12-22 15:27:28 瀏覽:594
東莞理工學院城市學院怎麼樣 發布:2024-12-22 15:07:01 瀏覽: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