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往教學論
交往是活動的最基本形式,亦是人的最基本的精神需要之一.交往不是靜態的社會關系的總和,而是動態地表現出來的主體之間的相互作用.簡而言之,所謂交往,就是共在的主體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理解,這是人基本的存在方式.
課堂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一,這種統一的實質是交往,它存在著師生間的交往和生生間的交往之分.據此,現代教學論指出,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沒有交往,沒有互動,就不存在或未發生教學,那些只有教學的形式表現而無實質性交往發生的「教學」是假教學.把教學本質定位為交往,是對教學過程的正本清源.它不僅在理論上超越歷史上的「教師中心論」和「學生中心論」,現實中的「學生特殊客體論」和「主導主體論"」,而且在實踐上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交往論承認教師與學生都是教學過程的主體,都是具有獨立人格價值的人,兩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即師生之間只有價值的平等,而沒有高低、強弱之分.師生關系是一種平等、理解、雙向的人與人的關系,這種關系得以建立和表徵的最基本形式和途徑便是交往,離開了交往,師生關系就只是外在的,而不能成為教育力量的真正源泉,甚至反倒成了教育的阻力.當前師生人際關系中普遍存在著教師中心主義和管理主義傾向,嚴重地剝奪了學生的自主性,傷害了學生的自尊心,摧殘了學生的自信心,由此導致學生對教師的怨恨和抵觸情緒,師生關系經常處於沖突和對立之中.改變師生關系因此被提到議事日程上來,可以說,通過交往,重建人道的、和諧的、民主的、平等的師生關系是本次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我們相信,在這樣的師生關系中,學生會體驗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寬容、親情與關愛,同時受到激勵、鞭策、鼓舞、感化、召喚、指導和建議,形成積極的、豐富的人生態度與情感體驗.
交往論強調師生間、學生間動態的信息交流,通過信息交流實現師生互動,相互溝通,相互影響,相互補充,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這是教學相長的真諦.交往昭示著教學不是教師教、學生學的機械相加,傳統的嚴格意義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將不斷讓位於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將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對教學而言,交往意味著對話,意味著參與,意味著相互建構,它不僅是一種教學活動方式,更是彌漫、充盈於師生之間的一種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圍.對學生而言,交往意味著心態的開放,主體性的凸現,個性的張顯,創造性的解放.對教師而言,交往意味著上課不是傳授知識,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課不是無謂的犧牲和時光的耗費,而是生命活動、專業成長和自我實現的過程.交往還意味著教師角色定位的轉換;教師由教學中的主角轉向「平等中的首席」,從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向現代的學生發展的促進者.可以說,創設基於師生交往的互動、互惠的教學關系,也是本次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
❷ 師生關系不好會有什麼危害
師生關系是指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人際關系。師生關系是學校環境中的最基本的一種人際關系,它不僅直接影響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而且影響師生雙方的心理和個性的發展。
現代教育越來越重視師生關系,重視師生交往中的情感因素,認為教育必須從建立教育關系入手。從20世紀中期起,各國都相繼出現了人本主義教改思潮,其核心就是改善師生關系問題。
師生關系是學校一切活動的前提條件,它限定了學校的各個方面,包括教育教學過程的性質、組織學生的方法,以及對學生的德育要求和標准等等。師生關系又是教師和學生思想和行為的心理背景,它限定了教師和學生的知覺、情感、態度和行為方式。美國心理學家羅傑斯說,這種關系是由教師來創造的。因此,要改革教育,首先就要改變學校中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的教師和學生之間的相互作用的模式。
羅傑斯認為,一旦教師真誠、尊重、理解的態度建立起來,「學生就能離開僵化走向靈活,離開依賴走向自主,離開戒備走向自我接受,離開被束縛走向創造性」。由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教育改革首先要著眼於改革師生關系,這是教育改革的關鍵。這一點,已成為世界教育家的共識,但在我國還沒有被充分的認識。在這里,我想就師生關系問題和同志們作一些討論,發表我個人的一點看法。
一、中學階段師生關系的特點:
1、隨著年級的升高,學生對教師的依賴性減少。
進入中學,隨著青春發育,自我意識的發展,從初二開始,學生就表現出較強的自主傾向,教師對學生的吸引力減小,學生對教師的依賴性大大減少。學生不再毫無保留地向教師說心裡話,師生距離拉大,這使得教師感到對學生不了解,工作難做,班主任對這一點感覺最深。
2、隨著年級的升高,師生關系的理性成分增多,感情色彩相對減少。
教師對年齡較小學生的關系主要是建立在教師對學生的愛護、關懷等情感的基礎上。隨著年齡的增長,師生關系就越來越多地具有理性的成分。學生對教師的能力、學識和個性的認可,在師生關系中越來越佔有重要的地位。學生尊敬那些學識淵博、品德高尚的教師,而對於那些他們評價不高的教師則可能只是「以禮相待」,甚至連這一點也做不到。
3、隨著年級的升高,師生關系穩定性降低。
隨著學生自我意識的發展和認識能力的提高,學生對教師的評價也不斷變化,他們這種內心的不穩定會反映到對教師的關繫上,在整個中學階段,學生與教師的關系經常處於變化之中。
4、隨著年級的升高,師生關系由簡單到復雜。
剛進入初中的學生,與教師的關系還有小學階段那種比較單純的特點,但很快就會變得復雜起來。學生對教師的情感包含多種成分,學生之間的關系、學生中群體之間的關系,都會制約著個體學生與教師的關系。因此,師生關系趨向於復雜。
5、隨著年級的升高,師生關系對學生的影響減弱。
隨著年齡的增長,自主意識的增強和認識能力的提高,教師權威逐漸減弱,師生關系對學生的學習和行為的影響也逐漸減弱,與此同時,同輩群體的影響增加。
為了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每一個教師都必須了解自己所教學生的心理特點,以及他們對師生關系的心理需求,並在與學生的交往中表現出適當的行為方式,這樣才有可能取得預期的效果。
二、影響師生關系的因素:
影響師生關系的因素很多,如學校的管理體制、學校領導者的觀念和要求、任課教師的管理方式和與學生的關系、學校所在社區的教育發展水平、「尊師重教」的傳統等等都是影響師生關系的重要因素。但是,在一所學校里,不同的教師與學生建立的關系可能是很不同的,這說明,決定師生關系的最主要因素是教師。
教師以下的幾個方面的特點對師生關系有著決定性的影響:
1、教師的領導方式。
在教師的許多角色中,學生群體的領導者是一個重要角色。學生在學校的一切活動都是在教師的領導下進行的。因此,教師的領導方式決定了師生相互作用的方式,從而影響師生間的關系。
很多研究都表明,在民主的、專制的、放任的領導方式下的師生關系有著很大的差別。
對教師的這三種領導風格的經典研究,早在20世紀30年代末就已經開始(勒溫)。專制式的領導:發號施令,指揮混亂,給予非建設性的批評,很少進行表揚和贊許;民主式的領導:提出建設性的建議,鼓勵自我指導;放任式的領導:不給成員提供任何信息和建議。
研究實驗結果:在民主的領導方式下,師生關系友好融洽,大家相處愉快;在專制的領導方式下,氣氛嚴肅,學生對教師抱有敵對和反抗情緒;在放任式的領導方式下,師生關系鬆散,學生過分自由,不接受教師指導,也不尊敬教師。
2、教師的個性特徵。
教師的個性特徵是影響師生關系的一個重要因素。大量的研究表明,具有熱情、親切、溫和、理解、友好、負責、有條不紊、富於幻想等性格特徵的教師,容易與學生建立良好的關系。
3、教師的業務能力。
費爾德曼和普羅哈斯基在1979年作了一次實驗研究,對被學生評價為能力高和能力低的教師進行了比較。結果發現,學生對於能力較高的教師表示內心懷有積極的期待,認為教師講授的課程不太難,並感到對該門功課有興趣,學習有效果。與此同時,會產生喜歡教師的情感。而對那些能力較低的教師反應消極,他們不僅感到學習上有困難,而且沒有興趣,學習效果差,因此也就不喜歡教師。
4、教師對學生的理解。
許多專家在對學生進行的關於教師的調查中,學生都將理解學生列為好教師的最重要的品質。可見,教師對學生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師生關系的好壞。
在學校里我們可以看到,與學生關系融洽的教師都是比較了解學生的,特別是對他們的學生的年齡特徵和學生的個性差異有深刻的了解,這使他們較能正確地理解學生的思想、情感和行為,接納學生。而與學生關系不良、敵對、矛盾沖突不斷的教師的一個主要問題就是對學生缺乏了解,尤其不了解他們的年齡特徵和個性差異,因此對學生的情感和行為不理解,對學生的總體評價偏低,容易產生不喜歡的感受。教師對學生的不理解導致經常誤解學生的言行,很容易與學生發生歧義。學生感到教師對自己不理解,歪曲自己的思想和動機,甚至把一些「莫須有」的罪名強加到自己頭上,蒙受了冤屈,於是對教師產生不滿、怨恨、敵對等情緒,導致矛盾和沖突。
三、師生關系對學生發展的影響:
師生關系作為學生的學習環境和成長氛圍的構成因素,應該說對學生的影響是全面而深刻的。
1、對學生學習的影響。
(1)、影響學生的學習動機。
一般說來,學生能否對一門課發生興趣,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學生是否歡迎任課的教師。學生總是把對教師的情感泛化到教師所教的學科上去。學生覺得和藹可親、人格高尚、學識淵博的教師令人欽佩、容易接近,於是對他有一種積極的期待,隨時准備聽他的講解,毫不懷疑地接受來自他的信息。而師生關系不良,學生對教師有疏離感,甚至反感,內心對教師是懷疑甚至抗拒的,對他所傳達的信息也就不會很好地接受。這種心理障礙會使學生缺乏積極的學習動機和正確的學習態度。
(2)、影響學生參與教學活動和與教師進行信息交流的願望。
課堂教學需要師生的共同配合,需要學生的積極參與。師生關系好,學生認為教師是欣賞自己的,信任自己的,於是在課堂上就有信心、願意積極主動參與學習,敢於大膽想像,提出問題,發表自己的意見。而師生關系不好,學生認為自己在教師心目中沒有地位,他們不信任教師,不積極主動參與教學,不願發表自己的看法,把自己的內心世界封閉起來。
(3)、影響學生學習時的心境。
師生關系不良,課堂氣氛緊張、死板,充滿著威脅和恐怖,這會使學生如坐針氈,惶恐不安或漠然。而師生關系良好,課堂氣氛溫馨和諧,學生會感到輕松愉快,思想活躍。伴隨課堂教學過程的心理氣氛在學生頭腦中留下的是帶有情感色彩的記憶。快樂的課堂情景是學生喜歡的、趨向的;不好的課堂氣氛下的課程,學生總是想辦法逃避。
2、對學生自我概念形成的影響。
自我概念是一個人對自己的知覺,包括對自己的生理、心理、行為以及自己與外界環境的關系等方面的認識和評價。自我意識是人格的核心成分,是個體內心實際的統治力量,也是聯系個體的內心世界與外部世界的唯一的紐帶。是否可以這樣說,在個人的生存發展中,關鍵不是他實際上是什麼樣的,而在於他認為自己是什麼樣的。因此,從心理學上說,一個人的心理的自我比真實的自我更重要。
從自我概念引發出來的兩個最主要自我體驗成分是自尊和自信。自尊和自信是一個人生存發展的兩種最基本的心理力量。一個自尊自信的人可以很好地學會知識和技能,可以戰勝困難,獲取成功。一個缺乏自尊和自信的人,既使有一些知識和技能,也不會得到很好的發揮。
中學生處於自我概念的形成過程中,他們對自己還沒有穩定的、正確的認識,他人的評價是學生自我意識的重要來源。在學校生活中,教師是社會權威,是學生心目中最重要的他人,教師的評價是學生自我評價的重要信息來源。因此,學生總是特別關注教師對自己的看法,總想從教師那裡得到一些答案。
學生往往從教師對自己的言談話語之中去揣測和體會自己的價值。與教師關系好的學生,認為教師喜歡自己、重視自己是因為自己有能力,因而感到自己有價值,從而產生自尊感和自信感。而與教師關系不好的學生,他們會感到被教師冷落,被教師不喜歡是因為自己不好,沒有價值,因而他們往往是自卑的、缺乏自信的。
3、對學生性格發展的影響。
人的性格是與環境作用的產物,體現的是個體需要的水平,及其滿足的定向和方式。良好的師生關系為學生基本的心理需要(如安全需要、愛和歸屬的需要、尊重的需要等)提供滿足。在基本需要得到滿足的情況下,學生會形成一些好的性格品質,如信任他人、寬容、善良、同情、友愛、尊重他人、自尊、自信等。進而學生的心理會向更高的水平發展,形成社會化水平更高的品質,如助人、追求成就、貢獻社會、有遠大的理想等等。
而在不良的師生關系中,學生的基本需要得不到滿足,從而導致個人的需要層次得不到提高,而停留在低水平上,或形成滿足需要的不正常方式,這都會造成學生不良性格的形成。如缺乏被愛需要的滿足,會造成學生的孤獨、冷漠、自卑、退縮、或冷酷、嫉妒、攻擊等;缺乏安全感會造成自私、不信任、多疑、貪婪等。缺乏尊重會造成自卑、自棄、不尊重他人、攻擊等。在這種情況下,學生的心理很難向高水平發展,很難形成高尚的人格。
四、師生關系對教師的影響。
1、影響教師的職業態度和工作有效性。
人們總是認為,學生是受教師控制的,而往往忽視了另一方面,教師也是受學生控制的。教師的工作成績是通過學生體現出來的,學生學習成績好,班上出了特別優秀出色的學生,教師就會感到自己是成功的,成就需要得到滿足。學生學習成績差,就宣告了教師的失敗,成就動機遭到挫折。
師生關系對教師的成敗感和情緒體驗影響很大。師生關系好的教師從學生的尊重和愛戴中體驗到自己的價值,在與學生的交往中享受快樂,使他們對自己的生命有積極的體驗。與學生關系不好的教師,得不到學生的接受和尊重,體驗到的是挫折。教師不能在自己的教育生涯中體驗到成就和價值,不能感受到與學生交往的快樂,怎麼能夠對自己的生命有積極的體驗,又怎麼能夠熱愛教師職業呢?
2、影響教師的心理健康。
人都需要愛他人和被他人愛、需要理解和尊重、需要友情和支持、需要接受和贊許。教師的這些需要的滿足主要來自學生,而師生關系體現了教師這些需要滿足的程度。
在良好的師生關系中,教師得到學生的愛戴、尊敬、信賴、欽佩,學生尋求並接受教師的幫助,理解、關心教師,支持教師的工作,在這樣一個使教師的基本需要得到滿足的環境中,教師有安全感、成就感、自我價值感和幸福感。這是一個有利於維護和促進教師心理健康的生存環境。
不良的師生關系使教師經常處於難於應付和失去控制的焦慮之中,情緒緊張。學生的敵視、挑釁、欺騙和吵鬧或搗亂都會使教師感到孤獨、寂寞、威脅、不被理解、不被尊重、沒有成就、沒有價值,感到自己的無能和無助而十分痛苦。在這樣的生存環境中,可能會出現許多心理問題,乃至心理疾病,嚴重影響到教師的心理健康。
五、師生關系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的作用:
1、教學是在師生交往的過程中實現的。
德國教育家創立了「交往教學論」,其核心思想是把教學過程看作是交往過程,把師生關系看作是影響教學的關鍵因素。美國的羅傑斯說,教學的成功不決定於教學技巧,不是建立在科學內容、課程計劃上的,也不在於視聽教具的生動表達、或生動有趣的讀物。真正有意義的學習是建立在正確的人際關系、態度和素養上的。他認為良好的師生關系對傳授知識更為有利。
如果單純從傳授知識來看,當前開展的電化教學,在有些情況下或許比教師在講台上講課的效果更好。電腦信息量大、判斷推理迅速准確,在許多方面都遠遠勝過教師。有一些國家曾經試辦過採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和電腦程序控制,進行自動化教學的學校,不聘用教師,但最後都失敗了。經過一段時間的實驗,學校不得不把教師再請回來。他們感慨地說,教學和教育作為教師的神聖職責是永恆的,因為機器無論怎樣先進,總是沒有生命的,無法顧及到學生的興趣、情感等心理狀態,僅僅只有應答反饋的功能,而不是人際交往。
豐富的學識和教學的技巧,可以決定「教什麼」,而師生關系卻可以決定「學到什麼」。嚴厲而冷漠的教師,雖然也可以保證講課正確無誤,但他卻可能使學生陷入無動於衷或反感的情緒中,而一無所得。因為教師缺乏熱情,就無法引起學生的積極反應。可以這樣說,「有效的教學取決於有效的交往」,師生關系的質量決定教學活動的質量。
2、師生關系是學生成長的環境和氛圍。
學校教育的任務是最大程度地挖掘學生各方面的潛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潛能,只是它們各不相同。開發學生的潛能,不是要灌滿一桶水,而是要點燃一把火炬。教育要創造條件,引發學生的這種無限創造力的潛能,使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在他天賦所及的一切領域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然而,學生年齡尚小,是無法知道自己有什麼潛能的,這就需要教師的幫助。教師的承認和欣賞使學生發現自己的潛能,從而去有意識地開發。創造需要懷疑和提出問題,只有在教師的充分信任和鼓勵之下,學生才可能大膽的懷疑、辯論、發表主見和創見。
美國「現實療法」的創始人格拉瑟在[沒有失敗的學校]一書中提出,學生在學校的成敗,將影響其一生的成敗。良好的師生關系,是促進學生發展的前提。他認為,學生在學校中失敗的原因是學校中的氣氛過於冷漠,缺乏溫暖和良好的人際關系,因而阻礙了學生愛和信任需要的滿足,自我價值感出現了危機,人格問題和行為問題由此產生。他倡導建立溫暖、體諒和關心的師生關系。這種關系使學生可以無須把眼睛盯在自己的失敗上,而把精力集中於自身的發展上。
3、師生關系的示範教育作用。
教育是示範性的,教師以成人榜樣出現在未成年人的學生面前,教師以自己的言行舉止告訴學生怎樣做事、怎樣做人,給學生提供一個楷模,讓他們效仿。教師的榜樣是重要的教育手段,它比純粹的說教更有說服力,容易被學生所接受,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師生關系是學生思想道德的直觀教科書。在良好的師生關系中,學生所吸取的道德經驗是:負責、熱愛、尊重、同情、誠實、守信、友好、平等等;在不良的師生關系中,學生所吸取的道德經驗是:冷漠、仇恨、鄙視、勢利、散慢等。不管教師有意識還是無意識,師生關系的這種示範作用都時刻存在著;不管學生願意還是不願意,他們都時刻接受它的影響。
六、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什麼是良好的師生關系,哥頓說得最具體:師生之間應該是坦誠相對、彼此關懷、獨立而不依賴、尊重對方、彼此適應對方的需求。也就是說,師生之間要相互尊重、平等合作。在這樣的關系中師生相處和諧、融洽、愉快。
那麼,如何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呢?
1、樹立正確的學生觀。
決定教師對學生的態度和行為方式的深層原因是教師的學生觀,即教師對學生的看法。如果教師認為,學生是天生怠惰、不願意學習的,也是不會學習的、並且學生是不願意服從教導和遵守紀律的,那麼,這位教師就會帶著社會賦予的職責和權力來強制學生接受教育,認為對學生的管理越嚴格越好,他不能放過學生的那怕一點小的錯誤和缺點。因此,他所選擇的必然是專制的辦法,他與學生建立的關系也就不可能是平等民主的。
如果教師認為,學生是有學習願望的,也是有學習潛能的,學生都有發展成長的願望,那麼,他就會認為自己的責任在於給學生的學習創造條件,總是把主動權交給學生,以平等的態度進行信息交流,在對學生的因勢利導中完成教學任務。因此,他著眼於學生的積極方面,總是看到學生的進步,而把學生存在的問題看成是成長發展中的不可避免的現象,從而採取積極樂觀和寬容的態度。這類教師對學生的管理採取的是民主的方法,他們與學生建立的關系是平等民主的關系。
科學的學生觀包括以下幾個主要觀點:
(1)、把學生看成是有獨立人格的人;(2)、把學生看成是有巨大潛能的人;(3)、把學生看成是具有「獨一無二」個性的人。
2、具體做法:
(1)、熱愛學生。
熱愛學生是教育學生的感情基礎,也是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的手段。學生都有「向師性」,都希望得到教師的愛。當學生意識到教師是真心愛自己的時候,教師的誘導和批評都是有效的,甚至對教師偶然的過火行為也是能諒解的。這是其他力量所難以達到的。
熱愛學生要對學生一視同仁。學生之間有許多差異,有的學生容易引起教師的好感、喜愛,有的學生則會使教師感到厭煩。教師應該控制這種情感,不偏愛某一個學生。
(2)、尊重學生。
1994年在日內瓦召開的第44屆教育大會上再次重申:「尊重生命、尊重人的尊嚴和權利」。尊重學生不僅是和諧師生關系的核心,也是當代教育進步的基礎。尊重學生的獨立人格就是尊重學生的價值和人的品質。不僅包括學生的優點長處,而且包括學生的缺點短處。教師不可能喜歡學生的一切,但要認識到學生是一個有價值的人。
尊重學生表現為對學生的一種善意的、肯定的態度。因此,我們應該注意那麼幾個問題:
a、對學生友好平等,不粗暴壓制。學生有獨立的人格,師生之間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故教師應平等地對待學生,體罰、訓斥、辱罵、諷刺等都是和尊重學生根本對立的,是對學生人格的污辱。
b、信任學生。信任是一種特殊形式的尊重,信任使人體驗到人的尊嚴。無端猜疑是不尊重學生的表現。
c、善於自我剋制。教師傷害學生的自尊心的事件,往往是在盛怒情況之下發生的。因此,教師一定要善於控制自己的情緒,在任何情況下都要沉著冷靜、不意氣用事。
d、一視同仁。教師不愛或偏愛都是對學生不尊重的表現。絕不因為學生的外表、出身、成績等而偏心、歧視或拉攏。
(3)、承認學生的個性差異。
我們的教育是要使每一個學生都在社會規范指導下充分發揮個人獨特性和潛能。學校教育既要把社會規范、文化技能內化為學生的價值,又要使學生的個性、潛能外化為社會的價值。因此,教育就是對具有不同資質的學生施以影響,使他們「能成為什麼就成為什麼」。教師應當:
a、承認學生的個性差異是正常的。學生的個性是健康的、合理的,在實踐中容許其存在,並且給予重視,並引導其向積極的方向發展。
b、了解學生的特長、興趣愛好,把它看作是開發學生潛能的重要工作。
c、為學生的個性發展提供盡可能多的條件。
(4)、了解學生、理解學生。
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都這樣告誡教師:了解學生越多,師生關系就越好。每個學生的個性都是獨特的、唯一的,教師必須具體地了解每一個學生的特殊情況和才能,恰如其分地給予肯定、尊重和信任。
師生之間存在著年齡、知識、思想、閱歷等方面的差別,這些差別不利於師生之間的互相了解。了解學生本身就是一件費心的事,但我們還是要做,因為它很重要。對學生的認識不全面、不準確,就不能適合學生的特點科學施教,就不能保證對學生作公正恰當的評價和處理,這會使學生產生一些消極情緒和抱怨情緒。
(5)、關懷、幫助學生。
a、關心學生,幫助他們去滿足需要。希望得到他人的關注,是人類的基本需要。有人關心,使人感到安全。當我們關心一個人的時候,我們在他生活中的重要性也隨之增加。我們應該盡量幫助有問題的學生,心平氣和地幫助他們解決存在的問題或設法澄清他們的錯誤觀念,引導他們以健康、正常的方式去滿足自己各種需要。
b、誠心地贊美和善意的批評。教師要堅信每個學生都有未開發的潛能,潛在的智慧和精神力量,確信每個學生都是可造之才,接納他們、引導他們。即使個別學生資質差些,過去的表現不夠好,性格上有弱點,對他們都應該一視同仁地對待和給予幫助。
教師要善於發現學生的長處、成績,表達出由衷地贊美。每人都有成就的需要,因此,教師要注意學生的反應,然後給予適當的引導和鼓勵。當學生感到教師的欣賞和肯定時,就會更親近教師。這里應注意的是,盡量不在學生之間做比較。
教師免不了要批評學生,但批評態度要誠懇、口氣要平靜,不含諷刺的味道,使學生體會到批評背後的善意和友情。批評不是挑剔,挑剔是有意地暴露他人的弱點和短處,是要打擊對方,傷害對方。善意的批評是幫助對方。
❸ 贊科夫提出的五大教學原則是什麼
教學論中贊可夫發展教學等五大原則有:高難度原則、高速度原則、理論知識起主導作用的原則、使學生理解學習過程的原則和使全體學生都得到發展的原則。
教學論既是一門理論科學又是一門應用科學。
教學原理部分闡明了基礎理論和教學的一般理論。在基礎理論方面著重探討知識與教學、教學過程、教學與發展等內容。在一般理論方面主要研究課程理論、智能理論、知情意結合理論、交往理論、活動理論、最優化理論等內容;應用性體現在教學模式和教學活動兩部分。
(3)交往教學論擴展閱讀:
贊可夫「教學與發展」教學理論贊可夫的「教學與發展」理論運用了他的導師、前蘇聯著名心理學家維果茨基最近發展區學說。維果茨基說:「教學應該創造最近發展區,然後使最近發展區轉化為現有發展水平;教育學不應當以兒童發展的昨天、而應當以兒童發展的明天作為方向。」
只有當教學走在發展的前面的時候,教學才有好的結果。
通過長期廣泛的教學實驗,贊可夫提出了五條教學原則,教學要有一定的難度,贊可夫認為:這個概念的涵義之一是指克服障礙,另一個涵義是指學生的努力。「以高難度進行教學,能引起學生在掌握教材時產生一些特殊的心理活動過程。」
❹ 導學案的設計需要遵循哪些原則
導學案的設計需要遵循以下原則:
1.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
語文素質教育以完善和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習慣、方法、語文知識、語言文字運用的能力與技能、思維模式、自主能力為根本目的。其中最主要的是自主意識和自主能力。導學案在設計教師教的同時,要突出學生學的內容,教師在教法中要融合學法指導,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和能力。
2.注重知識的系統性和連貫性
在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的同時,知識傳授應具有系統性、完整性、和連貫性的特點。在設計和實施導學案時,我們需要在學科知識的系統性與解決實際問題中所獲知識的隨機性之間保持一定的張力和平衡,基於整體課程與知識結構的系統性來設計問題,做到課時教學服從單元教學的要求,單元教學服從整體教學的要求。教師在處理教材時,要弄清知識的新舊聯系,做到由舊知帶動新知,由熟入生,如此,學生在各種各樣的彼此相互聯系的中,既加強了對舊知的鞏固,又引導了學生對新知的渴求。
3.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
我們常常不自覺地以教者的認識規律來取代學生的認識規律,從而違背了主體教學原則。因此,導學案的設計,必須是在了解學生的學業狀況,設計符合學情的問題、方法,還要了解學生的心理結構,確定課堂教學過程。要讓學生掌握所學內容,必須了解學生身心發展規律、認知發展規律,以學生易懂易會的形式表現出來,這樣才具有科學性、現實性,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才能體現學生是課堂的主人的觀念。
4.遵循教學過程中的多邊互動原則
交往教學論認為,教學活動是一個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多邊合作互動過程。如果沒有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相互合作,教學過程就會流於形式,教學任務就難以真正落實。現代教育思想倡導的教學方法不再局限於傳統的單向活動論,而是強調教學是一種多邊活動。
導學案的設計應體現這一教學思想,做到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甚至教師之間的多邊互動。
利用導學案使學生之間展開討論,師生之間展開交流,教師之間探討經念,形成一個多邊的信息交流網路,體現課堂教學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
❺ 教育雙主體理論的基本內容是什麼
1、教學系統論認為,教學是一種特殊的系統,在這個系統中,教師、學生和課程等形成了「人、人與物」之間的特殊結構,既不同於自然界和機器的「物、物」結構,也不同於政治等社會活動中「人、人」結構,更不同於生產等社會活動中「人、物」結構。在萬事萬物之中,人是最具有變化性的。作為教學要素中的教師和學生,均是最具有變化性的。所以,教師和學生應該是教學系統中的「雙主體」,教學活動的最優化,應當是教授(教師的活動)最優化與學習(學生的活動)最優化的有機統一,是充分發揮教師、學生「雙主體」能動性的過程。
2、交往教學論認為,教學是師生之間有目的的交往活動,是共在的主體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理解,反映了人與人之間的互主體關系。在交往中,每個人都是主體,都是彼此間相互關系的創造者,並且都把與自己有關的其他交往者的主動性、自覺性、作為對話、理解和溝通的前提條件,換言之,交往意味著交往雙方均為具有獨立人格的自由主體。
3、以主體教育理論為主的現代教育理論認為,從多方面整體的角度發展學生的主體性,提升他們的主體性素質發展水平,強調尊重學生的主體權利、主體地位和主體人格,強調師生互動、民主和諧,充分激活學生主體的積極參與。
4、合作學習理論認為,營造平等、民主的教學氛圍,通過師生的互動交流,充分挖掘學生學習潛能,實現教師的學生的和諧統一,促進師生素質的全面提高。
❻ 課堂師生交往具有以下哪些特徵
交往是活動的最基本形式,亦是人的最基本的精神需要之一.交往不是靜態的社會關系的總和,而是動態地表現出來的主體之間的相互作用.簡而言之,所謂交往,就是共在的主體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理解,這是人基本的存在方式.
課堂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一,這種統一的實質是交往,它存在著師生間的交往和生生間的交往之分.據此,現代教學論指出,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沒有交往,沒有互動,就不存在或未發生教學,那些只有教學的形式表現而無實質性交往發生的「教學」是假教學.把教學本質定位為交往,是對教學過程的正本清源.它不僅在理論上超越歷史上的「教師中心論」和「學生中心論」,現實中的「學生特殊客體論」和「主導主體論"」,而且在實踐上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交往論承認教師與學生都是教學過程的主體,都是具有獨立人格價值的人,兩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即師生之間只有價值的平等,而沒有高低、強弱之分.師生關系是一種平等、理解、雙向的人與人的關系,這種關系得以建立和表徵的最基本形式和途徑便是交往,離開了交往,師生關系就只是外在的,而不能成為教育力量的真正源泉,甚至反倒成了教育的阻力.當前師生人際關系中普遍存在著教師中心主義和管理主義傾向,嚴重地剝奪了學生的自主性,傷害了學生的自尊心,摧殘了學生的自信心,由此導致學生對教師的怨恨和抵觸情緒,師生關系經常處於沖突和對立之中.改變師生關系因此被提到議事日程上來,可以說,通過交往,重建人道的、和諧的、民主的、平等的師生關系是本次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我們相信,在這樣的師生關系中,學生會體驗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寬容、親情與關愛,同時受到激勵、鞭策、鼓舞、感化、召喚、指導和建議,形成積極的、豐富的人生態度與情感體驗.
交往論強調師生間、學生間動態的信息交流,通過信息交流實現師生互動,相互溝通,相互影響,相互補充,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這是教學相長的真諦.交往昭示著教學不是教師教、學生學的機械相加,傳統的嚴格意義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將不斷讓位於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將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對教學而言,交往意味著對話,意味著參與,意味著相互建構,它不僅是一種教學活動方式,更是彌漫、充盈於師生之間的一種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圍.對學生而言,交往意味著心態的開放,主體性的凸現,個性的張顯,創造性的解放.對教師而言,交往意味著上課不是傳授知識,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課不是無謂的犧牲和時光的耗費,而是生命活動、專業成長和自我實現的過程.交往還意味著教師角色定位的轉換;教師由教學中的主角轉向「平等中的首席」,從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向現代的學生發展的促進者.可以說,創設基於師生交往的互動、互惠的教學關系,也是本次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