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寨職業教育中心
A. 柳州市鹿寨職業教育中心的學校概況
中心校園佔地450畝,規劃總投資2.1億元。其中,規劃校舍建築總面積96000平方米,總投資8640多萬元,教學實訓設備投資1645萬元,計劃分四期投入建成。首期工程開工於2005年1月,建設教學樓1棟、學生公寓2棟、實訓樓1棟、辦公樓1棟、學生食堂1棟、教師周轉樓1棟,並於2005年8月底建成啟用,建築面積19360平方米;購置了數控機床、普通機床、計算機以及其他教學設備一批,共投資2469萬元。首期工程的建成啟用顯現了一個高標準的現代化職教中心的雛形。2005年12月,二期工程啟動,建設教學樓2棟、學生宿舍樓4棟、實訓廠房2棟、教師周轉樓1棟,建築面積23632平方米,投資1900多萬元,現已全部交付使用。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和大力扶持下,力爭到2008年底,要把鹿寨職業教育中心建成高標準的現代化職業教育中心。
中心現有教職員工239人,教學班103個,學歷教育在校生5255人(含2008年春季招收新生),生源除鹿寨縣本地以外覆蓋柳州、桂林、玉林三個市、十多個縣。
鹿寨職業教育中心堅持「以就業為導向,以服務為宗旨」的辦學指導思想,積極開展對外交流與合作辦學,與區內部分高校或同類型職業學校建立了長期的合作關系,在借鑒和引進他們的先進教育理念和教學制度上,經過消化、吸收和不斷創新,逐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職業教育辦學模式和體系。中心還加強與區內外企業的交流和合作,實行訂單培養和進企業頂崗實習的方式,共建一批技能人才培訓中心,為中心學生的技能實訓、畢業實習和就業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和周到的服務,同時也為企業培養初、中級技能型緊缺人才。
中心按照市場需求進行專業建設,現開設有「數控技術應用、汽車運用與維修、機械加工技術、機電技術應用、模具設計與製造、計算機及應用、旅遊服務與管理、電子商務、電子電器應用與維修、製冷和空調設備運用與維修、服裝設計與工藝」等十一個學歷專業。中心依託機械加工技術、數控技術及應用等骨幹專業的建設,力爭把職教中心建設成集教學、培訓、實訓於一體的具備產學結合、校企合作功能的實訓實習基地,將我縣職業教育辦成廣西的一個品牌。目前,中心已建成了多媒體教室、機械製造、數控加工、數控模擬、汽車駕駛與維修、模具製造、電子、電工、製冷、服裝、酒店等配套設施齊全的教學、實驗、實訓場所。
同時,中心還開辦有電子裝配、縫紉、農用運輸機駕駛、農機維修等多個短期培訓專業,以滿足各種職業技能培訓的需要。
自辦學以來,鹿寨職業教育中心在管理和辦學方面進行了不懈的探索:在管理方面,強化主任室、管理部門和專業科的三級管理模式的功能,基本形成了大型學校「小行政,大教學,高效運作」的管理模式,並通過網路信息平台,規范學校的所有運行過程;在辦學方面,實踐「工學結合」、「校企一體化」的模式,引進企業生產線,主動承接企業的產品生產,努力辦好校區工業園,實現學生就地安置就業,為推動當地經濟發展,實現工業化、城鎮化建設服務。
目前,鹿寨職業教育中心已成為鹿寨縣職業技能、農業科技及其他培訓的綜合培訓實體,如勞動部門把中心作為「鹿寨縣職業技能培訓中心」,農業部門把中心作為「陽光工程」的培訓基地,科技部門把中心確定為國家科技部「星火學校」,教育部門把中心確定為教師學習與資源中心等等。據統計,2004年至2007年,中心的各類培訓達到44111人次。其中初、高中畢業生就業引導性培訓29500人次,有10248人次參加各類職業技能培訓,9270人實現轉移就業;農村實用技術培訓3012人次;陽光工程培訓3080人次;溫暖工程培訓1000人次;在職幹部職工培訓2150人次。
經過三年的不懈努力,鹿寨職業教育中心在教育教學、技能培訓等方面取得了驕人的成績:先後被評為全區職業教育先進單位、柳州市城市綠化先進單位、2006年教育部表彰首批縣級教師培訓機構、2006年暑期教育部「中小學教師新課程國家級遠程培訓項目」優秀研修集體、柳州市素質教育優秀學校、柳州市2007年德育先進學校等,是國家科技部首批認定「星火學校」、國家星火計劃農民科技培訓星火學校、國家教育部全國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網認定「教師學習與資源中心」、全國計算機應用技術證書培訓考試基地、全國示範性縣級教師培訓機構、自治區農業廳「陽光工程」十佳培訓基地、廣西勞動力轉移萬人培訓基地、廣西中小學教師計算機全員培訓認證考點、柳州市中小學(職校)政教幹部研修基地學校、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遠程研修基地。
鹿寨職業教育中心力爭辦成廣西桂中地區區域性的高標准、現代化職業教育中心,辦成全區、全國一流的具有較強影響力的縣級職業教育中心,成為服務鹿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科教基地。她將為鹿寨縣早日實現工業化,發展製造業基地,加快信息化進程提供更多的教育的同時,也為鹿寨縣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培養新型農民和各類職業技術人才,為承接東部產業轉移,企業進駐鹿寨工業區做好人才儲備,有力推進縣域經濟和社會持續、快速、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