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橋夜泊的教學設計
Ⅰ 《楓橋夜泊》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老師,往往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藉助教學設計可以促進我們快速成長,使教學工作更加科學化。那麼優秀的教學設計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整理的《楓橋夜泊》教學設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楓橋夜泊》教學設計 篇1
一、學習目標
1、學會本課3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培養學生對詩的感悟及想像詩中所描繪畫面的能力,體會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學習過程
第一學時
(一)學習《楓橋夜泊》。
1、藉助拼音自讀。
2、同座互讀。
3、指名試讀,正音。
4、在朗讀的基礎上,結合插圖整體感受詩中的畫面和意境。(一個秋天的夜晚,詩人泊船蘇州城外的楓橋。江南水鄉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著這位懷著旅愁的遊子,使他領略到一種情味雋永的詩意美,寫下了這首意境深遠的小詩。)
5、藉助注釋,弄懂詩句的意思。(首句寫了月落、烏啼、霜滿天這三種有密切關聯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時大約天將曉,樹上的棲鳥也在黎明時分發出啼鳴,秋天夜晚的霜透著浸肌砭骨的寒意,從四面八方圍向詩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彌漫著滿天霜花。第二句寫詩人一夜伴著江楓和漁火未眠的情景。漁火,即漁船上的燈,江邊的楓樹,江面的漁火一靜一動,一暗一明構成一幅幽美的江中夜景,帶著旅愁的詩人一夜未眠。前兩句寫了六種景象,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後兩句只寫了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的鍾聲傳到船上的情景。)
6、為什麼詩人一夜未眠呢?前兩句是詩人看到的,後兩句是詩人聽到的,在靜夜中忽然聽到遠處傳來悠遠的鍾聲,一夜未眠的詩人有何感受呢?(遊子面對霜夜江楓漁火,縈繞起縷縷輕愁。這夜半鍾聲不但襯托出了夜的靜謐,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詩人卧聽鍾聲時的種種難以言傳的感受,也就盡在不言中了。)
7、這首詩採用倒敘的寫法,先寫拂曉時景物,然後追憶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鍾聲,全詩有聲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8、朗讀時,可按下列節拍進行: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鍾聲‖到/客船。
前兩句朗讀時要略帶感傷語調,語速要慢。姑蘇城外寒山寺要稍快,要有驚奇之感。最後一句讀得凄涼而悠長。朗讀時要想像詩中景象,體會詩中意境。
9、背一背(或搜集)夜晚思念(或感傷)的古詩。
春曉 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注釋]春曉:春天的早晨。曉:天亮。不覺曉:不知不覺地天亮了。聞:聽。聞啼鳥:聽見鳥叫。
靜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注釋]靜夜思:在靜靜的夜晚所引起的思念。疑:懷疑,以為。舉頭:抬頭。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間,鍾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注釋]泊:停船靠岸。瓜洲:在現在江蘇省長江北岸,揚州市南面。京口:在長江南岸,現在的江蘇省鎮江市。鍾山:現在南京市的紫金山。數重:幾層。綠:吹綠了。還:指的是回到紫金山下的家裡。
(二)學習《別董大》
1、簡介。《別董大》是高適漫遊時寫的送別詩,原題有兩首,本詩是其中的第二首。作者送別的朋友董大名叫董庭蘭。董庭蘭是玄宗時代的著名琴手,曾經得到宰相房的賞識和寵信。據說董庭蘭善古琴,當時盛行胡樂,董氏受到冷落,高適送別他,可能也正是詩人失意的時候。
2、按上面方法自學。
(詩中一二兩句寫景。千里黃雲蔽空,日落時天色昏黃,這暗示了董大的失意境遇。北風吹刮著大雁,大雪紛飛,寫雪中的景緻,同時也是隱喻董大即將分手遠行。日暮黃昏,且又大雪紛飛,於北風狂吹中,唯見遙空斷雁,出沒寒雲,在此情此景中送別友人,作者難免有凄涼悲苦之感。三四句是作者的勸勉,作者勸故人不要憂愁前面沒有知己,天下哪個人不賞識你呢?要相信天下有知己,前路有光明的遠景。作者沒有承接前兩句抒發悲苦的情調,而是表現昂揚的精神,豪壯的氣概。這同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詩有相似之處,後兩句比起王勃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來,更具一種豪傑氣概。)
3、朗讀時,可按下面節拍進行:
千里/黃雲‖白日/曛,
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
天下/誰人‖不/識君。
前兩句景物描寫朗讀時語速較慢,要有凄涼之情,空曠之感。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兩句要讀出慷慨大度的氣勢。
《楓橋夜泊》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培養學生對詩的感悟能力,想像詩所描繪的畫面;
3、體會詩人濃濃的愁緒。
教學重難點
想像詩的畫面,體會詩人感情。
教學過程
一、質疑導入
江蘇的寒山寺因為唐代詩人張繼一首《楓橋夜泊》而名噪一時,無數的詩人墨客均至此題詩作畫吟詠,引來上成千上萬的.遊人,楓橋也一躍成為蘇州三百餘座名橋之首。這首詩究竟散發是怎樣的魅力,讓我們一同走進張繼的《楓橋夜泊》。
二、初讀課文,把課文讀流利。
三、了解課文大意
1、解釋題目。
2、對照課後注釋,了解每句詩的大體意思。
四、感受畫面
祖國古詩歷來注重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通過剛才的讀,你彷彿看到了什麼。
五、分析課文,豐富認識
1、本詩包括題目僅32個字,卻包含了豐富的內容,同學們再讀一讀課文,找一找,詩人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感覺到了什麼?
2、面對這良辰美景,詩人是怎樣一種心情?從詩中的哪個字可以看出來?
詩人愁到什麼程度了?又從哪個字可以看得出來?眠是什麼意思?那詩人不是睡著了嗎,你是怎麼理解的?
3、詩人可能在愁些什麼?
蘇州是中的江南水鄉,夜色多麼迷人,可是在詩人的眼中這一切都更加激起了他的愁緒,所以月亮緩緩下墜更加激起了詩人的愁緒;
烏鴉的叫聲本來就很凄慘
天氣寒冷,周圍布滿了霜氣
河邊孤單的楓樹
漁船上的點點燈火
遠處傳來的悠遠的鍾聲
總之,全詩著一愁字,使得詩人所看到的,聽到的,觸到的,都染上的濃濃的愁的色彩。看到了吧,這就是詩人的高明之處。
帶著詩人的愁緒,我們再來讀一讀這首詩,邊體會詩人的心情,邊想像畫面。
4、你愁過嗎?是否看到了哪些美好的東西使你更愁了呢?看,詩人寫得多真實呀!帶著詩人的愁,想一想自己曾有過的愁,我們再來讀這首詩,一定會有新的感受。
六、情境創設,加深理解
這船家可是個熱心人,一大早就來叫張繼了:張公子,張公子,起床了嗎?喲,看你眼睛通紅通紅的,怎麼?昨晚沒睡好?你沒睡好,那你在做什麼?
詩人經歷過了無數個夜晚,但是這個夜晚卻與眾不同,在詩人眼中,這是一個怎樣的夜晚?
七、自由背誦本詩。
《楓橋夜泊》教學設計 篇3
知識點:
1、理解詩句,想像詩中描寫的景色;
2、背誦古詩,默寫古詩。
能力點:
培養朗讀、品詩析句、表演詩的能力,體會詩人孤寂憂愁之情。
德育滲透點:
感受詩的自然美和語言藝術美,正確對待愁。
教學重點:
體會詩人孤寂憂愁之情。
教學難點:
1、有感情地吟誦;
2、詩人為何而愁。
教學流程:
一、談話導入
1、師導語:古詩詞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其中又以唐詩最為出色,先後涌現出詩仙李白、詩聖杜甫等一大批優秀的詩人。所以人們常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謅。今天我們就來欣賞一首唐代詩人張繼的詩——《楓橋夜泊》。
2、板書課題,齊讀、釋題。
二、欣賞、學習古詩
1、齊讀古詩。邊讀邊讀邊思考這首詩描寫的是什麼季節、什麼時間的景色。
2、既然是深秋夜晚和拂曉的景色,那麼我們讀的時候就應該讀出冷和靜。請聽老師吟誦一下,同學們在圖中標出景物。
3、請生匯報,師板書並釋詞。
4、誰能說說詩句的意思。
5、你能按照一定的標准將這些景物分類嗎?(「所見、所聽」或「動態、靜態」)
6、這些景物給你什麼樣的感受呢?文中哪一個字點明了作者這種心情。
7、作者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成功地藉助了這些凄涼、孤寂的景物抒發了自己內心的憂愁。你覺得是怎樣的憂愁讓作者一夜未眠呢?(讓學生暢所欲言)
8、大家說的都有道理,據史料記載,張繼是因為參加科舉考試沒有考中而憂愁。師簡介科舉。
9、課前老師編排了一個課本劇,同學們想看嗎?(課本劇台詞:旁白:「張繼參加科舉考試,誰知名落孫山,張繼懷著無比的憂愁還鄉,途中路經姑蘇城外,將船停泊在楓橋邊上。」張繼:「想我張繼十年寒窗,飽讀詩書,本想金榜題名光宗耀祖、報效國家,誰知考題希奇古怪,此次趕考無功而返,我怎能對得起日夜操勞的母親,有何顏面去見家鄉父老,唉!」旁白:「張繼憂愁難譴,看著月已西落,聽到烏鴉啼叫,滿天飛霜向作者侵來,江邊的楓樹、江上魚船上的燈火伴著作者難以入睡,回想起半夜寒山寺傳來的鍾聲,作者不禁有感而發。」張繼:「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
10、請生臨場一分鍾編排後表演(形式不限,如果沒有學生願意則此環節取消。)
11、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
12、中國歷史上有許多名人都通過詩歌來抒發自己心中的憂愁,你還知道哪些帶「愁」字的詩句嗎?(已經布置學生課前搜集)請生匯報後帶讀所搜集詩句。
13、老師也搜集了一些帶「愁」字的詩句,大家想讀讀嗎?投影出示。
14、人生不是一帆風順的,有笑語歡歌,也有憂郁哀愁,面對憂愁,有的人萎靡不振,有的人自暴自棄,而張繼呢,則變愁為詩,留下了這首千古絕唱,那麼面對坎坷和憂愁我們應該怎樣呢?(生暢所欲言,師引導學生正確對待愁。)
三、總結
我們應該做個堅強的人,變愁為號角,催人奮進;變愁為號角,勇敢地揚起帆,去破浪遠航。
四、作業
1、背誦、默寫古詩
2、編排本課課本劇,進行班級課本劇表演。
板書設計:
楓橋夜泊
(唐朝張繼)
所見:月落霜滿天江楓漁火愁
所聽:烏啼夜半鍾聲
《楓橋夜泊》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誦古詩,背誦古詩。
2、藉助注釋理解詩意,想像詩句所描繪的畫面,體會作者的情感。
3、培養學生誦讀古詩的興趣和熱愛我國古代文化的情感。
教學重點:
感受古詩意境,體會使人情感,並能有感情地朗讀背誦。
教學難點:
對詩中「愁」的理解。
一、 激趣導入,感受魅力。
1、導語:有一首詩,讓一位詩人名垂千古,讓一個城市名揚天下,讓一座橋梁成為當地三百餘名橋之首,讓一座寺廟成了中外遊人嚮往的勝地。這首詩,就是唐代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千百年來,《楓橋夜泊》究竟在散發著怎樣的魅力呢?這節課,咱們將一同去感受。
2、板書課題。
3、釋題。
二、讀通詩句,初步感知。
過渡語:《楓橋夜泊》是一首非常美的古詩,在學習之前,我們先來聽一聽?
1、課件出示古詩內容,聆聽范讀。
你們也想來讀一讀嗎?
為了讓你們能讀得更好些,老師給大家提幾個小建議,待會,同學們先一個人自由地讀讀這首古詩,注意把字音讀准,把詩句讀通順,明白了嗎?
2、學生朗讀。
⑴分男女生朗讀。
⑵指名朗讀。
三、賞析品味,體會意境。
過渡語:古詩雖然短小,但往往包含著非常豐富的情感,要學好古詩,咱們就得細細地去體會這其中的感情,只有理解了古詩所包含的意義才能更好的體會它所要表達的感情。下面我們進一步學習古詩,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
1、課件出示「月落烏啼霜滿天」學生試理解「月落」和「烏啼」以及「霜滿天」的意思。
2、學生根據句中詞語意思,試說詩句意思。
3、用以上方法逐句分析古詩。
4、自由誦讀古詩。
5、教師配樂吟誦古詩,學生閉眼想像詩文所描繪的畫面。
6、你覺得詩人此時心情怎樣?你是從哪裡知道的?
通過學習,我們一步一步走近了這位詩人,也走進了他的內心世界。同學們,你們想進一步了解了解這位著名的詩人嗎?
7、介紹作者。
進一步認識了詩人張繼,我相信大家更加理解他此時的心情。你能通過讀將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嗎?哪位同學能自告奮勇地試試?
8、指名吟誦古詩,試讀出詩人的感受。
9、作者在詩中沒有寫一句傷感失落的話,但通過八種景物,描繪了一幅寧靜、幽暗、寒冷而又美麗的江南秋夜圖,傳達出他濃濃的愁緒,這就叫做借景抒情。同學們,以後在你們的習作中也可以運用這種寫作方法,增添文章色彩。
四、深化主題,拓展延伸。
過渡句:同學們,張繼借《楓橋夜泊》抒發了千古一愁,你們還知道哪些帶「愁」字的詩句?
1、說一說:你還知道哪些帶有「愁」字的詩句?
2、你想對這些充滿愁緒的詩人說些什麼?
大家說的真好!
3、教師小結如何正確面對挫折。
人生不是一帆風順的,有笑語歡歌,也有憂郁哀愁,面對憂愁,有的人沉淪,有的人思索,有的人彷徨,有的人分奮發。而張繼呢,變愁為詩,留下了這千古絕唱。
4、全班齊聲背誦詩文,結束本課。
播放樂曲《平湖秋月》
師:同學們,最後讓我們在這優美的樂曲聲中背誦全詩結束我們今天的課程。
Ⅱ 三上《楓橋夜泊》優秀教學設計
《楓橋夜泊》是唐朝安史之亂後,詩人張繼途經寒山寺時,寫下的一首羈旅詩。詩中精確而細膩地講述了一個客船夜泊者對江南深秋夜景的觀察和感受,勾畫了月落烏啼、霜天寒夜、江楓漁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聲有色。
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8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能說出詩中“泊”的意思。
3、通過對詩句的誦讀感悟,體會詩中描繪的秋色和詩人抒發的感情。
教學重點: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8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能說出詩中“泊”的意思。
教學難點:
通過對詩句的誦讀感悟,體會詩中描繪的秋色和詩人抒發的感情。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有一首詩,讓一位詩人名垂千古,讓一個城市名揚天下,讓一座橋梁成為當地三百餘名橋之首,讓一座寺廟成了中外遊人嚮往的勝地。這首詩,就是唐代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板書課題,指名讀,強調“泊”字讀音。前不久我們學過一首詩,詩題中也有這個“泊”字,是哪首?(泊船瓜州)“泊”是什麼意思?誰能完整說說詩題的意思?是誰夜晚把船停靠在楓橋邊呢?簡介張繼。
二、初讀感知:
1、自由讀讀這首詩,多讀兩遍,要求把字音讀准確,把詩句讀通順。
2、指名讀,正音。(表揚讀得字正腔圓的學生)
3、誰還能讀出古詩的味道和節奏?指名讀。(表揚讀得有板有眼、抑揚頓挫的學生)
4、范讀指導:我讀前四個字,你們接後三個字,再反過來讀。
5、讀詩不僅要讀准字音,讀出節奏和味道,還要讀出自己的感覺。讀了幾遍,你能感覺到張繼當時的心情怎樣嗎?(愁苦、孤獨、寂寞……)
三、精讀理解:
1、再仔細找找,是詩中哪個詞帶給你這樣的感受?(愁眠)“愁眠”是什麼意思?你們有過因愁思不斷而無法入眠的時候嗎?詩人張繼又是因何而愁眠呢?想想愁眠的滋味,再讀讀這個詞。
2、正是因為“愁眠”,才有了這首詩。詩人在“愁眠”中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分別用——和~~劃出。學生自讀自劃。
作者孤單出行,一夜難眠,在不眠中他看到了什麼?(板書:月落、霜滿天、江楓、漁火)
3、詩人最先寫到的是“月落”,古往今來,寫月亮的詩句數不勝數,看你們能說多少?這些詩句大都以月寄託自己的思鄉之情,張繼也不例外,但有一點不同,人家都寫“月升”,而張繼寫的是“月落”,“月落”是什麼時間?上弦月升起得早,此時殘月西沉,天將破曉。天地之間一片幽暗,在朦朧之中,詩人在江邊又看到了什麼?(江楓、漁火)
4、想像一下江楓什麼樣?漁火什麼樣?
5、還看到什麼?(霜滿天)霜一般在哪?(地上)“疑是地上霜”嘛!霜是指由於氣溫低,水露凝結在地表上的小冰晶。可張繼為什麼會看到“霜滿天”?(秋天夜晚的寒意從四面八方襲來,再加上情緒低落,讓他感到寒滿天,冷滿天。)
6誰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此時眼前出現了怎樣的畫面嗎?學生自由描述。
7、指導讀前兩句詩。
8、不眠之中又聽到了什麼?(烏啼、鍾聲)烏啼好聽嗎?可能會讓人感到更加悲凄。而有一種聲音悠遠回盪,彷彿在安撫著張繼那顆孤獨的心?(鍾聲)在哪裡?(寒山寺)學生簡介寒山寺。什麼時候?(夜半,就是半夜)夜半怎麼會有鍾聲?你聽!(播放錄音)鍾聲傳來了,一聲又一聲,一下又一下,敲打著張繼的無眠,傳到那客船上。指導讀後兩句詩,聲音越來越輕。那種聲音好像在對張繼說——學生自由想像安慰張繼的語句。
9、小結:月落、江楓、漁火、霜天是景,烏啼、鍾聲也是景,這景那景都圍繞著一個詞——(愁眠),都伴隨著——(愁眠),都籠罩著——(愁眠),用詩中的.說法就叫——“對愁眠”,“對”在字典中有6種解釋,出示選擇題,學生選擇正確解釋。
10、讓我們伴著這份“愁眠”再讀讀這首詩吧!
四、再讀升華:
1、此時此刻,此情此景,背井離鄉的張繼,浪跡天涯的張繼,無法入眠的張繼,最希望誰來陪伴他?(父母、妻子、朋友……)。
漫漫長夜,沒有父母妻子的噓寒問暖,有的只是——“月落……”
沒有親朋好友的關心問候,有的只是——“姑蘇……”
這濃濃的思鄉、思親之愁使他情動而辭發,《楓橋夜泊》就這樣誕生了。
2、(配樂)月亮西沉,烏啼聲聲,霜氣布滿整個秋天;江楓瑟瑟,漁火點點,寒山寺的夜半鍾聲劃破了寂靜的秋夜。此情此景,輾轉反側,難以入眠的張繼情不自禁地輕吟——再讀全詩。
五、總結全詩:
今天,我們學了這首詩,一定會在你心中留下絲絲痕跡。如果你有機會去蘇州,一定會去看看那座橋——楓橋;在楓橋上,你一定會想起一個人——張繼;想起張繼,你一定會在心中念起一首詩。試背古詩。
從此,我們對張繼不再陌生,盡管我們相隔千年;從此,我們對寒山寺、楓橋都不再陌生,盡管我們相隔千里。這就是古詩的魅力。
六、課後作業:
1、熟背古詩。
2、拓展閱讀:陸游《宿楓橋》
板書: 楓橋夜泊
看 月落 霜滿天
愁眠(思念家鄉、親人)
江楓 漁火
聽 烏啼 鍾聲
Ⅲ 大班語言活動教案楓橋夜泊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綱與課堂教學的紐帶和橋梁。教案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我幫大家整理的大班語言活動教案楓橋夜泊,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班語言活動教案楓橋夜泊1
活動目標:
1、理解詩意,學習有感情、有起伏的吟詩。
2、感受詩中情景交融的藝術意境。
3、引導幼兒在古詩中學習,感悟生活。
4、萌發對文學作品的興趣。
5、鼓勵幼兒敢於大膽表述自己的見解。
活動准備:
1、詩歌範例。
2、人手一份紙、筆。
3、古代江南水鄉秋夜美麗的景色圖片。
活動重難點:
1、重點:理解詩意,有感情、有起伏地吟詩。
2、難點:感受詩中情景交融的藝術意境和詩人的思鄉情懷。
活動過程:
1、出示掛圖導入。
提問:這是什麼地方?你發現了什麼?
2、感受古詩的韻律美。
(1)教師示範朗讀。
提問:聽這首詩,你心裡有什麼感覺?
(2)再次欣賞,引導幼兒
結合掛圖理解古詩的意境。
提問:這首古詩描寫了怎樣美麗的景色?詩人當時的心情是怎樣的?
(3)幼兒跟讀。
3、了解古詩結構。
教師:這首古詩共四句,每行七個字,這種格式的詩叫「七言絕句」。
4、分句理解古詩。
在一個秋天的晚上,寒風習習,玩玩的月亮落下了。詩人坐在船上聽著遠處傳來烏鴉低沉的叫聲、寒山寺沉悶的鍾聲,望著岸邊的楓樹和漁船的燈火,詩人思念家鄉、思念家鄉的親人,他久久不能入睡。
5、學做小詩人。
(1)感受古詩的韻味。
教師抑揚頓挫地、有感情地吟詩。
(2)學做小詩人。
集體吟誦古詩,在誦讀中體會古詩的韻味和意境。
(3)欣賞畫
欣賞江南水鄉秋夜的美景畫。
活動反思:
這首詩描述了一個秋天的深夜,詩人夜泊楓橋的所見所聽所感。整個畫面給人孤獨、寂寞、憂愁、寂靜的感覺。教學設計中,抓住「愁眠」這個關鍵詞展開教學,讓幼兒說說這個愁眠的夜晚,詩人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又感受到了什麼。再結合詩人的心境,讓幼兒展開想像,力求想像出畫面,入情入境。
大班語言活動教案楓橋夜泊2
活動目標:
1、理解詩意,學習有感情、有起伏地吟詩。
2、感受詩中情景交融的藝術意境。
活動准備:
1、詩歌範例。
2、人手一份紙、筆。
3、古代江南水鄉秋夜美的景色圖。
活動過程:
一、出示掛圖導入。
1、提問:這是什麼地方?
2、你發現了什麼?(引導幼兒觀察畫面所反映的時間、地點、人物、景物、季節,鼓勵幼兒把自己的發現小聲與身邊的同伴交流。)
二、感受古詩的韻律美。
1、配樂教師示範朗讀。
提問:聽這首詩,你心裡有什麼感覺?
2、再次欣賞,引導幼兒結合掛圖理解古詩的意境。提問:這首古詩描寫了怎樣美麗的景色?詩人當時的`心情是怎樣的?
3、幼兒跟讀。
4、了解古詩結構教師:這首古詩共四句,每行七個字,這種格式的詩叫"七言絕句"。
三、分句理解古詩。
1、月落烏啼霜滿天--月亮落下了,遠處傳來幾聲烏鴉的叫聲,寒氣陣陣,秋霜彷彿滿了天地間。
2、江楓漁火對愁眠--望著岸邊的楓樹和江面上漁船的燈火,詩人想起家鄉,難以入睡。
3、姑蘇城外寒山寺--姑蘇城外那座寒山寺傳來了沉悶的鍾聲。
4、夜半鍾聲到客船--半夜裡,鍾聲傳到了詩人乘坐的客船上。
教師:在一個秋天的晚上,寒風習習,彎彎的月亮落下了。詩人坐在船上聽著遠處傳來烏鴉低沉的叫聲、寒山寺沉悶的鍾聲,望著岸邊的楓樹和漁船的燈火,詩人思念家鄉、思念家鄉的親人,他久久不能入睡。
四、學做小詩人。
1、感受古詩的韻味。
教師抑揚頓挫地、有感情地吟詩。
2、學做小詩人。
集體吟誦古詩,在誦讀中體會古詩的韻味和意境。
請個別幼兒念。
3、作畫。
五、過渡語:剛才我們做了一回小詩人,現在我們來當個小畫家,讓我們聽著配樂詩畫出江南水鄉秋夜的美景。
1、是否理解詩意,並能有感情地吟誦詩歌。
2、能否根據自己對詩歌的理解畫出心目中神往的秋夜美景。
Ⅳ 四年級上冊《楓橋夜泊》教學設計
【四年級上冊《楓橋夜泊》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學會本課3個生字。
2、情感目標: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3、能力目標:根據對古詩內容的理解,想像詩中所描寫的情景,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通過對詩句的誦讀感悟,想像詩中描繪的秋色和體會詩人抒發的感情。
教學難點:
嘗試用本節學到的學習古詩的方法,自己試著自學一首古詩。
教學准備:
生字卡片、有關《楓橋夜泊》的圖片、學生課前預習本節古詩。
教學過程:
一、質疑導入,激發興趣
唐代著名詩人張繼泊舟蘇州城外的楓橋時,被江南水鄉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 了,讓他領略到一種情味雋永的詩意美,於是寫下了這首意境清遠的七言絕句。自從張繼的《楓橋夜泊》問世後,寒 山寺因此就名揚天下,成為千古的旅遊勝,這首詩究竟散發是怎樣的魅力,讓我 們一同走進張繼的《楓橋夜泊》。
二、初讀課文,初步感知
1、自由讀古詩,注意把字音讀准,把詩句讀通順,有什麼問題,朗讀後可提出來
2、檢查學生朗讀情況(糾正讀音)
3、理解課題:
(1)教師:楓橋在哪裡?
(2)理解題目。
「楓橋」交代了什麼?(地點)夜:夜晚;泊:停泊;楓橋夜泊:夜晚把船停泊在楓橋邊。(教師板畫「楓橋」 楓橋:在今江蘇蘇州西部的一座橋。②。江楓:寒山寺旁邊的兩座橋「江村橋」和「楓橋」的名稱。楓橋也叫封橋 。)「泊」的是哪只船呀?(教師板畫「客船」)為什麼說是「客船」呢?這個「夜」點明了什麼?(貼卡片「泊」)
(3)齊讀古詩一二句,想想古詩描寫了哪些景物,同學說老師板書,並解釋詩中的名詞的意思, (愁眠:懷著旅愁,似睡非睡。姑蘇:蘇州的別稱,因城西南有姑蘇山而得名。寒山寺:在今蘇州西楓橋附近的一座古寺,因唐初著名詩僧寒山曾住這里而得名。夜半鍾聲:唐代寺院的半夜打鍾聲音。)
(4)再叫同學們上來試著解釋一兩句的意思,老師再講解。(「月落烏啼霜滿天」,這是詩人夜泊時所見,點明了時間是深夜,季節是晚秋。在江南秋夜的漫漫寂靜之中,偶有烏鴉啼叫劃破夜空,反而使周圍的`氣氛顯得更加寧謐深沉。詩人通過這些景物,要表達怎樣的情感?(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他們充分讀書,通過合作學習,討論交流,初步想像古詩描繪的畫面,初步體會詩人的「愁」。)
(5)第三句: 朗讀訓練 :學習第三、四句:你還看見了什麼?(教師板畫「寒山寺」,貼「寺」「鍾」)寺里還傳來了什麼?(解釋句中一些名詞(姑蘇:蘇州的別稱,因城西南有姑蘇山而得名寒山寺:在楓橋附近,始建於南朝梁代。相傳因唐僧人寒山、拾得住此而得名)聽,鍾聲怎樣?(傳得很遠,傳到了客船上詩人的耳朵里)這就是第四句詩 ——夜半鍾聲到客船。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兩句詩的意思。
生(分組討論後進行回答)
(③姑蘇:蘇州的別稱,因城西南有姑蘇山而得名寒山寺:在楓橋附近,始建於南朝梁代。相傳因唐僧人寒山、拾得住此而得名。等等)老師再解釋這兩句詩的意思。
最後和同學們一起欣賞名句——「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 秋天的夜晚,一艘遠道而來的客船停泊在蘇州城外的楓橋邊。明月已經落下,幾聲烏鴉的啼叫,滿天的寒霜,江邊的楓樹,點點的漁火,這清冷的水鄉秋夜,陪伴著舟中的遊子,讓他感到是多麼凄涼。此詩只用兩句話,就寫出了詩人所見、所聞、所感,並繪出了一幅凄清的秋夜羈旅圖。但此詩更具神韻的卻是後兩句,那寒山寺的夜半鍾聲,不但襯托出夜的寧靜,更在重重地撞擊著詩人那顆孤寂的心靈,讓人感到時空的永恆和寂寞,產生出有關人生和歷史的無際遐想。這種動靜結合的意境創造,最為典型地傳達了中國詩歌藝術的韻味。
三、出示問題,引發思考
1、詩人到底因為什麼而愁呢?提問(首先,結合詩文,引導學生感受詩人漂泊 在外、四處奔波的寂寞之愁、思鄉之愁 。
2、然後,介紹作者,( 張繼[唐](約公元七五六年前後在世)字懿孫, 世。博覽有識,好談論,知治體。與皇甫冉交,情逾昆襄州(州治在今湖北 省襄陽縣)人。生卒年均不詳,約唐肅宗至德初前後在弟。天寶十二年,(公 元七五三年)登進士。嘗佐鎮戎軍幕府,又為鹽鐵判官。大歷末,入內為檢 校祠部員外郎。又分掌財賦於洪州。後來夫婦俱歿於其地。繼詩以楓橋夜泊 一首最著名,有詩集一卷,《新唐書藝文志》傳於世。)補充相關資料,引導學生感受詩人憂國憂民的愁、人生求索的愁。)
3、通過詩中的哪些景物,你能感覺到詩人的「愁」? (再讀詩文,引導學生想像古詩畫面,感受詩人通過「月落」、「烏啼」、「寒霜」、「鍾聲」等意象表現出來的深深的「愁」。在本環節的教學中,要注意預設與生成的關系,引導學生細細品味詩文,鼓勵學生大膽表達見解。)
4、利用音樂、畫面,創設清冷、凄美的意境,教師述說詩文大意
四、出示圖片,幫助理解
引導學生看圖片,(出示楓橋夜泊圖片)說說這首詩所描寫的景色。
1、詩寫景的目的是為了抒情,那麼從詩人當時的心情,體會抒發了什麼思想感情?(分組討論)
2、指導有感情地朗讀。
五、總結全詩,體會感悟
1、這幅畫在你眼裡是這樣的美麗,但是,它在詩人的眼裡卻不是這樣的,這和詩人當時的心情有關。詩人是怎樣的心情呢?詩中的哪個字寫出了這種心情?(貼出「愁」)
2、讓我們成為詩人,坐上小船,回到那個秋夜吧
3、教師描述:在一個月色朦朧秋霜漫天的夜晚,你坐的小船停靠在楓橋邊,寒 冷,你把外衣裹得緊緊的,江邊的片片楓葉和江面上的點點漁火使你感到孤 獨,使你難以入眠。此時,寒山寺的鍾聲傳到了你的客船上
4、讓我們用滿腔的情,來吟誦這首名傳千古的詩吧。
小結:前兩句寫了六種景象,「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後兩句只寫了姑蘇城外寒山寺,孟薰的鍾聲傳到船上的情景。前兩句是詩人看到的,後兩句是詩人聽到的,在靜夜中忽然聽到遠處傳來悠遠的鍾聲,一夜未眠的詩人有何感受呢?遊子面對霜夜江楓漁火,縈繞起縷縷輕愁。這「夜半鍾聲」不但襯托出了夜的靜謐,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詩人卧聽鍾聲時的種種難以言傳的感受,也就盡在不言中了。
詩人運思細密,短短四句詩中包蘊了六景一事,用最具詩意的語言構造出一個清幽寂遠的意境:江畔秋夜漁火點點,羈旅客子卧聞靜夜鍾聲。所有景物的挑選都獨具慧眼:一靜一動、一明一暗、江邊岸上,景物的搭配與人物的心情達到了高度的默契與交融,共同形成了這個成為後世典範的藝術境界。其名句有:「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
這首詩採用倒敘的寫法,先寫拂曉時景物,然後追憶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鍾聲,全詩有聲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詩人運思細密,短短四句詩中包蘊了六景一事,用最具詩意的語言構造出一個清幽寂遠的意境:江畔秋夜漁火點點,羈旅客子卧聞靜夜鍾聲。所有景物的挑選都獨具慧眼:一靜一動、一明一暗、江邊岸上,景物的搭配與人物的心情達到了高度的默契與交融,共同形成了這個成為後世典範的藝術境界。
六、開闊視野,延伸拓展
鮮為人知的唐代詩人張繼《楓橋再泊》 唐代詩人張繼留下的詩並不多,但一首《楓橋夜泊》伴隨蘇州城,伴隨寒山寺流傳千年。張繼重遊寒山寺時,又寫了一首《楓橋再泊》知道的人就不多了。詩文是: 「白發重來一夢中,青山不改舊時容。烏啼月落寒山寺,依枕嘗聽半夜鍾」。請同學們用本節學到的分析詩歌的方法嘗試著自己鑒賞這首詩,下節課把你不理解的詩句、詞語提出來,大家一起分析解答。
Ⅳ 四年級語文《楓橋夜泊》說課稿
【四年級語文《楓橋夜泊》說課稿】
一、說教材:
《楓橋夜泊》是唐朝詩人張繼創作的一首耳熟能詳、童叟皆知的詩篇。在那個詩人輩出,幾乎人人都能附庸風雅地吟唱詩歌的朝代,僅憑一首詩歌而享譽於世的並不多。而張繼就是其中一個。在《全唐詩》中,張繼名下的詩歌只有兩首,而我們熟悉的就只有這首《楓橋夜泊》。因此,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這么一首二十八字的詩歌如何流傳千年而日久彌新了?當我們拋開張繼的創作背景,單單從審美的角度來剖析這首七言絕句時,驚奇地發現其中一個個意象竟成了一種文化的符號,情懷的象徵。
「明月寄相思」的「月落」,那幾聲揪人心扉的烏鴉的「驚啼」,已然成了我們遙思故里、漂泊他鄉驚魂的「化音」。那幾點被江霜渲染得愈加昏黃的「漁火」,透過彌漫的寒氣讓人稍稍感到「家」的溫馨,撫慰著那顆飽受羈旅之苦的心靈,同時也勾起多少遊子「思歸」的心懷。冷月、孤舟、漁火,何其落寞、凄清、幽渺!聲聲啼鴉,陣陣鍾聲,似乎是從生命的最深處,一下一下撩撥著詩人與讀者的心弦。我們透過那滌盪千年的寒山寺的鍾聲,夜深人靜時分在心底吟詠此幀小詩,分明可以從每個字元中捕捉到散發傳遞著時代久遠的生命情感信息。「何時最是相思處?月落烏啼霜滿天」(明.孫憤);「北城月落烏啼夜,更是孤舟腸斷時」(明.張文潛);唐以後,這已成為中國詩人飄泊羈旅途中最銷魂的風景了。
二、教學目標:
針對以上教材分析,綜合學生認知發展水平,擬定以下幾點教學目標:
1、在反復誦讀中,感受一種滌盪千年的文化情懷,一個遊子對故鄉、親情的無限牽掛。
2、在深入文本的過程中不斷觸摸古詩的「內核」——情感,從而在對比閱讀中,不斷豐厚、滋養、催生這種文化情懷。
3、在「詩言」——「詩意」——「詩韻」間走一個螺旋式的來回,從而培養學生學習古詩的有效策略。
三、說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本課教學的重點是反復誦讀,感悟詩境,積累背誦。在引領學生一次次入詩言中,讀出自己的見解,讀出自己的體悟,讀出自己內心獨特的情感體驗。
教學難點:感受中華民族悠久厚重的古詩文化,品味重點句,借詩句的誦讀來觸摸文化的脈搏,以文化的厚度去詮釋文字的意韻。
四、說教學理念:
1、古詩教學的關鍵與難點都在如何引領學生在吟誦淺顯的詩句中,披文入情、披文入境,從而觸摸詩句背後所蘊藏的積淀千年文化內蘊。因此,本課教學設計努力引領學生在自讀自悟,教師適時點撥中入「詩言」,品「詩意」,悟「詩韻」。
2、重誦讀品悟,重內化積淀。詩歌的境界是情趣與意象的融合。因此,教學中努力通過反復吟誦、想像補白、情境對話、切己體悟,探詢詩歌傳達出的情趣,在學生腦海植下一個個生動而充滿文化內涵的意象。
五、說教法與學法:
新課標指出:「要讓學生認識到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本課教學試圖搭建一個師生平等對話的平台,營造一種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在學生自主感悟、合作探究中入詩言、入詩情、入詩心;在教師巧妙點撥、適時引領中出詩言、出詩境,從而在詩人、學生、詩歌之間搭建起一座傳盪著古老文化之風的「對話」的橋梁。因此,在這堂課中,我主要採用誦讀體悟,品評賞析,積淀深化的教學方法,適時藉助多媒體的音樂與畫面的渲染,引領學生讀中感悟,思中明理,讀中融情,悟中升情。
六、教學過程:
(一)日暮鄉關何處是——未眠
1、 復習吟誦王維《鳥鳴澗》。「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深澗中。」
導語銜接:夜晚,在王維心田留下的是恬靜的圓月,清幽的山澗,幾聲回盪山谷的鳥鳴。
2、 深情誦讀李白《靜夜思》。
順情而導:同樣的夜晚,同樣的月色,湧上李白心頭的卻是對故鄉無盡的思念。
(但在樂清市首屆古詩研討會上,因為結合我們育英學校學生寄宿的現狀,我課前談話
的內容就調整為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如銀的月光撒在你的床頭,你都在想些什麼?這樣的話題意在喚醒學生的情感體驗,從而為體會詩人的四鄉情懷做感性的鋪墊。)
3、 導入新課:
在一個秋高氣爽的傍晚,詩人張繼乘船路過蘇州寒山寺畔,天色已晚便系舟江畔。並寫下了這首《楓橋夜泊》。
(理念闡釋:同樣的月色,別樣的情懷;同樣的景緻,不同的心境。這就是
為什麼中國古典詩詞能藉助一個個簡單常見的景物抒發如此豐厚的情感底蘊的原因所在。正所謂「言有盡,而意無窮。」通過《鳥鳴澗》與《靜夜思》的復習導讀,在上課伊始就營造一種文化的心境,從而為探尋《楓橋夜泊》意象背後的文化意韻做了情感上的鋪墊。)
4、 讀題,理解題意。(泊是什麼意思?泊一般指船舶停靠在岸邊。能用一個完整的句
子說說題目的意思嗎?什麼時候,誰干什麼。夜晚,張繼停船在楓橋岸邊。)
5、過渡:在張繼的筆下,那晚的月色又留下怎樣的故事,那晚的景色又勾起詩人多少遐想呢?讓我們走進張繼,走進他筆下的《楓橋夜泊》。請同學們反反復復把詩歌讀上三遍,第一遍、第二遍努力讀出節奏的變化,第三遍用心去讀,爭取讀出詩歌的感覺來。
6、指導朗讀:
檢查朗讀,指導讀出節奏的變化,以及適度的綿音。
7、我們讀著讀著就把這首詩歌讀得有點感覺了。但讀古詩還得讀出一幅幅畫面來。請同學們再次走進詩歌,結合下面的注釋說說詩歌的意思,並想想讀著讀著你彷彿看到了怎樣的景色呢?
(1)交流:浮現在你腦海里的是一幕幕怎樣的景象呢?月亮、楓樹林、烏鴉、漁船……
(2)根據理解,用自己的語言對這些景物加以描述,教師根據學生的發言提煉意象。
預設:月亮慢慢西沉;幾點漁火若隱若現;一艘小船獨系江邊;驚飛的寒鴉……
(3)老師把同學們看到的一幕幕景象都出示在課件上了,請大家自由讀讀這些詞語,抓住那個在你眼前清晰可見的詞語反反復復地讀讀。
明月西沉 烏鴉驚啼 飛霜漫天 孤舟獨系 鍾聲傳盪 漁火愁眠
① 誰來讀讀第一組詞語。追問:在這樣的夜晚月亮慢慢西沉,你突然聽到幾只烏鴉
驚啼打破了夜的寂靜,你有怎樣的感受?——再讀第一組詞語。
② 誰來讀讀第二組詞語。追問:孩子,在那白霧彌漫的江面你看到了什麼?你再看
那艘孤孤單單的小船上有一個孤單的身影,你看到了嗎?
③ 同學們,就讓我們帶著這樣的感受再次走進這幅江南秋夜圖。——齊讀片語。把
這些片語的意韻放進詩歌中去,再次誦讀詩歌。
④ 讀著讀著你彷彿看到了一幅怎樣的江南秋夜圖呢?(寧靜、幽暗、寒冷、凄清、
悠遠、美麗……)
(理念闡釋:新課程標准十分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讀自悟。因此在梳理詩句意思時,屏棄了傳統古詩教學的逐句講解,而是讓學生首先對詩歌的意韻有一個感知層面的整體把握,再通過註解自主探究詩句意思。)
8、再次走進詩歌,讀著讀著浮現在你腦海里的是一幕幕怎樣的景象呢?
(1)交流眼前浮現的景物:月亮、楓樹林、烏鴉、漁船……
(2)根據理解,用自己的語言對這些景物加以描述,教師根據學生的發言提煉意象。
預設:月亮慢慢西沉;幾點漁火若隱若現;一艘小船獨系江邊;驚飛的寒鴉……
(3)出示課件,指導讀出這些片語的意韻、情味。
明月西沉 烏鴉驚啼 飛霜漫天 孤舟獨系 鍾聲傳盪 漁火愁眠
(理念闡釋:本環節的設計意在把古詩中的意象通過學生自主的感悟化為一個個可視、可感的景象,從而在孩子幼小的心田播下一棵閃爍著中華文化的種子。然後通過朗誦把學生腦海中形成的模糊的「心象」清晰起來,明朗起來,從而體味這些片語背後的詩人情懷。)
(二)煙波江上使人愁——愁眠
1、就在這幅昏黃的畫面里,詩人看著漸漸西沉的明月獨佇船頭,迎著清冷的江風,又怎能入眠呢?
引讀:「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隨即板書「未眠」。
2、面對這樣的夜色,多少漂泊在外的詩人留下了消魂的詩篇,對比參讀:
孟浩然《宿建德江》選句:「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崔灝《黃鶴樓》選句:「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3、反反復復地朗讀這些詩句,你體會到他們怎樣的情懷?你從那個字眼體會到他們這份沉重的情懷的?(隨即板書「鄉愁」)
5、 同學們,讀詩歌的更高境界就是與詩人進行心與心的交流,請大家抓住這個「愁」
字選擇一句反復地誦讀,讀到自己彷彿已經成了詩人。
6、 生成對話:崔灝啊,你為何而愁啊?這樣的夜晚是什麼勾起了你的思鄉之愁呢?(提
升評價:這是漫無邊際的思鄉之愁!這是無人傾訴的思鄉之愁!這是獨在異鄉為異客的漂泊之愁!這樣的夜晚這樣的景色,怎能不讓人憂愁呢?)
7、在音樂聲中,情境導讀:
就是這樣的月色,就是這樣的江畔,詩人獨倚船頭,望著月兒悄然西沉——「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就是這樣的心情,就是這樣的景緻,詩人眺望遠方,不知何時眼眶已然潤濕——「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從日暮鄉關到到月亮西沉,詩人在愁緒中,眼簾漸漸低垂,他手握書卷,疲倦的心慢慢安歇下來——「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設計說明:通過詩句鏈接,豐厚學生對詩人漂泊羈旅之苦的體驗,然後在低沉、緩慢、略帶憂愁的樂曲中,教師運用自己深情的語言,反復導讀詩句。不知是詩句中意象打動了學生,還是詩人的情懷感動了孩子,我們期待的就是學生與詩人在心境上達成一種「合契」。)
(三)夜月偏驚遊子眠——難眠
1、 追問:詩人昏睡低垂的雙眼,真的能全然合上嗎?朦朧昏沉的心湖,真的能平靜下來嗎?(愁緒中的遊子的靈魂始終不能真正的安頓)
2、江畔的遊子苦苦難以真正「入眠」,難道只有漂泊在外的詩人難以入睡嗎?還有誰也總在夜深人靜時輾轉反側呢?她們又會在編織著怎樣的夢呢?
預設:
詩人的妻子也無法入睡,她日夜思念著漂泊在外的丈夫,又怎能安然入夢呢?
詩人的母親也無法入眠,她在擔心著自己的孩子出門在外睡得香嗎,吃得飽嗎?
還有詩人最知交的'好友,他在牽掛著何時能與自己的朋友把酒言歡,對酒談心……
追問:深夜裡思念著遠方詩人的家人朋友,又會在低聲祈禱著什麼,祝福寫什麼呢?
預設:
妻子:「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你什麼時候回家團聚呢?
母親:孩子,在家千日好,出門一日難。你一人孤身在外一定要保重身體。
朋友:張繼兄,祝福你高榜提名,名滿九州!
孩子:爸爸,爸爸,你什麼時候再陪我去放風箏啊?
4、睡夢中的詩人思念著故鄉的親人,故鄉的親人牽掛著遠方的遊子,怎奈夜月凄冷,偏醒遊子睡意————誦讀「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理念闡述:剛剛「欲眠」卻又「難眠」。其實今夜難以入夢的又何止詩人一人呢?「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這是遊子對故鄉的思念;「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這是閨婦對遠游的丈夫的牽掛。通過跨越空間的阻隔,進行詩人與家人的情境對話,編制一個多維的情感磁場,從而讓學生對「故鄉」這個現在的城市孩子漸漸淡忘的意象有了感官的認識——原來故鄉就是對家人的思念,就是對故鄉一草一木的嚮往……同時也更深入的走進詩人的心理,探詢「難眠」的深層原因,他在思念親人,同時想到親人也在牽掛自己,這時思家的心更緊縮了,歸家的意更急切了。)
(四)鍾聲攪碎鄉思夢——不眠
1、 過渡:夜已深,人慾睡;歸心急,苦難眠。
2、 教師范讀,學生靜心體悟詩人的心懷,聽到了什麼?感受到了什麼?
低沉的蕭鳴與一聲聲鍾聲,齊讀「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
3、 那一聲聲寒山寺傳來的鍾聲劃破了夜晚的寂靜,更劃破了詩人入睡的心,攪碎了
詩人入眠的夢!此時湧上心頭的是離愁之恨,是思家之愁,是羈旅之苦,是失意之悲。頭頂劃過陣陣驚鴉的悲鳴,詩人迎著凄凄的江風,夜的夢卻又被寒山寺飄來的鍾聲攪碎,攪碎了似乎剛剛平靜的心湖,攪碎了剛剛理順的思緒。此時的他想起了……想起了……
4、 音樂聲中,學生寫話,抒發郁積胸口的情感。
5、 交流、評議、提升:
預設:他想起了自己出門時,妻子含情相送的眼神,他想起了孩子拉扯著自己的衣腳久久不原松開的小手;
他想起了自己年邁的母親連夜趕制御冬的衣服,他想起了母親拉著自己的雙手千叮萬囑的話語;————引背孟郊《遊子吟》
他看著遠處星星點點的漁火,想起自己的孩子可能正趴在自家小院里捉蟋蟀的情景,不禁淚滑眼角。————引背葉紹翁《夜書所見》
他想起家鄉稻穀飄香,瓜果滿園的景色,想起自己的朋友登高遍插茱萸的情形。————引背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理念闡述:有效整合課程資源,豐厚文本的人文內涵。立足文本,又不拘泥文本,積極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體現的正是新課標提出的「大語文觀」的教學思想。其次,通過對比參讀,立體化地構築學生的認知、情感、思維體系,更深化對文本的認識,從而對「月落、烏啼、漁火、鍾聲」等具象背後所蘊涵的中華文化有更深層次的體悟。)
6、 音畫渲染,誦讀體悟意象背後的文化承載。
我想詩歌讀到現在,張繼筆下的《楓橋夜泊》已經在你們的心靈深處留下一幅昏黃、
朦朧的畫面。播放意境圖,音樂響起誦讀:
明月西沉 烏鴉驚啼 飛霜漫天 孤舟獨系 鍾聲傳盪 漁火愁眠
7、讓我們在音樂聲中再次走進這幅悠遠、寧靜的秋夜思鄉圖吧!學生齊誦《楓橋夜泊》。
8、結語:「何時最是相思處?月落烏啼霜滿天」,「北城月落烏啼夜,更是孤舟腸斷時」 。
在唐以後,這已成為中國詩人飄泊羈旅途中最銷魂的風景了。老師相信隨著你們年歲逐增,對這份情感也會有更真切的體會。
(設計說明:從日暮鄉關系舟江畔,到月上樹梢江畔獨倚;從夜闌寂靜輾轉反側,到魂系故鄉煙波愁眠;從夜月啼鴉漁火隱映,到夜半鍾聲驚碎鄉夢。詩人從「未眠」到「欲眠」,從夜月凄冷,偏醒遊子睡意的「難眠」,到鍾聲擊碎迷糊朦朧的睡夢的徹底「不眠」。《楓橋夜泊》在向我們展現了古典文化中最消魂的「鄉思圖」的同時,也用簡潔凝練的詩句描述了一個飽受羈旅之苦,鄉思之愁的遊子孤思難眠的一夜。可以說「未眠」——「欲眠」——「難眠」——「不眠」構成了本詩的線索。因此,教學時圍繞「鄉愁」這個永恆的主題,以詩人的心懷為線索構築本課的教學。)
七、說練習設計:
1、背誦詩歌,要求默寫一次。
2、改變人物角色,把自己當作詩人,寫下自己一夜的所見、所聞、所感。
(理念闡述:語文是一種文化的建構。它承載著傳承中華文明的使命。因此,語文學科應格外重視誦讀積累。其次,語文又是一種生活的延伸。我們在披文入境中欣賞別人的生活,目的是豐富自己的人生閱歷,豐厚自己的情感體驗。因此,第二道課外練習,就是讓學生切己體悟、換位思考,並進行語言實踐,努力體現的都是「語文即生活」的新課程理念。)
八、說板書:
楓橋夜泊
張繼
未眠——難眠——不眠
鄉愁
(設計說明:以「眠」串起本課的教學,以「鄉愁」搭建起本課教學的文化主題。)
Ⅵ 《楓橋夜泊》優質教學設計
【課型】
精品賞讀
【課時】
一課時
【教材解讀】
這是一首著名的絕句。詩人在一個秋天的夜晚泊舟姑蘇城外楓橋,江南水鄉秋夜的美景深深地吸引了這位滿懷旅愁的客子,因此寫下了這首意境清遠的小詩。四句詩繪聲繪色,情景交融,抒發了作者在旅途中的孤寂情懷。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
2、理解詩義;
【教學重點】
引導探究、賞析詩人之愁;
【教學難點】
引導探究愁之心結所在;
【教學准備】
課件,與課文內容有關的唐詩。
【教學過程】
一、質疑導入,鋪墊情感
江蘇的寒山寺因為唐代詩人張繼一首《楓橋夜泊》而名噪一時,無數的詩人墨客均至此題詩作畫吟詠,引來上成千上萬的遊人,楓橋也一躍成為蘇州三百餘座名橋之首。這首詩究竟散發是怎樣的魅力,讓我們一同走進張繼的《楓橋夜泊》。
二、初讀感知,積累情感
讀通詩文:
1、重點字詞正音:泊、愁;
2、朗讀匯報與指導;
明了詩義:
1、解釋題目;
2、對照課後注釋,了解每句詩的大體意思;
想像畫面:
祖國古詩歷來注重“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聽朗讀,看看你能想到什麼。
1、聽配樂朗誦,閉眼想像;
2、描述自己想到的畫面;
3、朗誦詩文,邊讀邊想像;
小結:大家所描述的畫面就是詩人夜泊楓橋的所見所聞;
三、詩歌研讀,品悟情感
體會情愁:
1、面對這良辰美景,詩人是怎樣一種心情?從詩中的哪個字可以看出來?(愁)
2、試用詩中的景物描述作者的心情;
例:月落 月亮心情沉重,早早地躲到山後邊,不肯出來見人。
3、學生匯報;
探究愁因:
1、質疑:詩人因何而愁?是什麼讓他憂心忡忡?
2、介紹有關背景;
金榜題名對當時讀書人的重要性;作者考試榜上無名,名落孫山;
品悟愁緒:
1、蘇州是中的江南水鄉,夜色多麼迷人,可是在詩人的眼中這
一切都更加激起了他的愁緒,所以:
月亮緩緩下墜,更加激起了詩人的愁緒,他會想 ;
烏鴉叫聲凄慘,他會想 ;
看著河邊孤單的楓樹在風中瑟瑟發抖,他會想 ;
漁船上的點點燈火一明一暗,他會想 ;
遠處傳來的悠遠的鍾聲,沉重而幽長,聲聲叩擊在詩人的心上,他會想 ;
2、有感情地朗讀
全詩著一“愁”字,使得詩人所看到的,聽到的,觸到的,都染上的濃濃的.“愁”的色彩。看到了吧,這就是詩人的高明之處。帶著詩人的愁緒,我們再來讀一讀這首詩,邊體會詩人的心情,邊想像畫面。
四、再品情愁,抒發情感
1、讀範文《楓橋夜泊》;(附1)
2、交流聽後感;
3、這是一個什麼樣的夜?
4、有感情地朗誦詩歌;
五、課堂拓展,升華情感
一個平凡的夜,因詩人的多情而流傳千古,讓無數多情的後代文人因之而感徹肺腑。古往今來,寫“夜”佳作不計數,但真正能與本詩相媲美的卻並不多,唐朝詩人李商隱的《夜雨寄北》便是其中之一(附2)。讀一讀,想一想,比一比,看看本詩美在何處。
附1:
楓 橋 夜 泊
夜,已深。
弦月拉長了灰黃的臉,在西山痛苦地呻吟。流浪的秋風,穿過沉沉夜色,穿過無言楓林,驚醒了巢中寒鴉的殘夢。它“呱呱”大叫幾聲,那聲音刺破了黑夜的沉寂,讓江面也泛起層層漣漪,於是,秋月黯淡的光和影,在水中碎成無數晶瑩的淚珠,淚雨紛飛,讓船頭的漁火也陷入沉默,沉默,沉默地在我微潤的眼裡搖曳,搖曳。霜霧趁機襲來,彌漫成無邊的幻景:田野上,秋色正濃,花香十里,碩果遍地……茅檐前,書聲不斷,墨香四溢,有人正對軒窗,或凝神誦讀,或奮筆疾書……油燈下,白發親娘正穿針引線,趕制冬衣,腳邊,調皮的大黃狗趴在地上,不時搖著那毛茸茸的尾巴……
夜,無眠。
月落了。天空和大地一下子跌入黑色的夢,楓橋睜大驚恐的雙眼向漁舟求助,漁舟一搖,一晃,只顧哀嘆自個兒漂泊不定的命運。楓樹伸長瘦削的雙手向天空呼救,天空手足無措,滿臉全是對明天的迷茫。“咚--,咚--,……”寒山寺的鍾聲,沉重而幽長,從遠山傳來,卻找不到前行的方向,只能在天空久久回盪,回盪,回盪在失落的樹林,回盪在無助的楓橋,回盪在落寞的吳江,回盪在遊子冷冰冰的心房。
夜,凄涼。
附2:
夜雨寄北
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
卻話巴山夜雨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