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測量與評價雜志
1. 韓立福的科研成果
●《加快東西部教育合作發展的戰略性思考》,發表於《教育理論與實踐》(全國中文、人文社科、教育類核心)2003年第7期。
●《全面發展性學生評價觀——一種面向未來教育的評價理念》,發表於《教育理論與實踐》(全國中文、人文社科、教育類核心)2004年第3期。
●《建構全面發展性學生評價的綜合評價模式》,發表於《教育理論與實踐》(全國中文、人文社科、教育類核心)2004年第4期。
●《全面發展性學生評價方法策略研究》,於《教育理論與實踐》(全國中文、人文社科、教育類核心)2004年第7期發表。
●《論中西文化對學生評價的影響》發表於《教育研究雜志》(大陸版)2004年第8期(核心期刊)。
●《構建我國基礎教育質量監控與保障體系的建議》發表於《科學與決策》(總第191期)2004年第45期(核心期刊)。
●《教育政策的時間、滯延效應分析》,2004年全國博士論壇(中國人民大學主辦):收錄在《管理科學論文集》,並且在管理科學分論壇上宣讀。
●《法國高考制度對學生發展的影響》、《日本高考制度對學生發展的影響》,是2005年參與所級科研課題《各個國家和地區高考制度及對學生發展的影響》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英特爾未來教育教師培訓項目(在中國)效益評估報告》,是2005年主持英特爾未來教育教師培訓項目(在中國)效益評估項目時撰寫的總評估報告,約20萬字。得到教育部師范司和美國英特爾總部的高度評價。
●《新課程課後拓展行動策略》發表於《中小學管理》2005年第12期(核心期刊)。
●《要科學合理地建構基礎教育質量監控與保障體系》發表於《科學與決策》(總第210期)2005年第17期(核心期刊),2006年編入《對策與建議——2005-2006年度教育熱點、難點問題分析》(教育出版社出版)。
●《「觀、評、訓」三位一體校本培訓之探索》發表於《初中教育研究》2005年第1期。
●《論我國學校教育督導評估範式的轉型策略》發表於《教育理論與實踐》2006年第2期(核心期刊)。
●《基礎教育階段現代學校課堂教學評價制度初探》發表於《教育科學研究》2006年第11期(核心期刊)。
●《英特爾未來教育教師培訓項目(在中國)實施效益評估綜述》發表於《信息技術教育》2006年第7期。
●《關於英特爾未來教育項目的實施保障策略分析研究》發表於《中小學教師培訓》2006年第8期(合著)(全國中文核心期刊)。
●《談構建新課程師生觀的十點策略》發表於《初中教育研究》2006年第4期。
●《論學習型學校的組織文化》發表於《教學與管理》(核心期刊)2006年第11期。
●《自我發展評價方法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有效評價策略》獲北京市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實驗2006年度優秀論文一等獎。
●《淺論後現代主義教育觀》發表於《教育管理》2007年第2期。
●《新課程課堂教學改革成就及問題分析》發表於《科學與決策》2007年第20期(核心期刊)。
●《論學習型學校的制度基礎》發表於《民辦教育新觀察》2007年第9期。
●《高等師范學校教育實習現狀調查報告》發表於《大學研究與評價》2007年第11期(核心期刊)。
●《論高考改革新思維》發表於《山東教育》2007年第11期。
●《後現代語境中的教學話語轉型研究》發表於《教育理論與實踐》2007年11期(核心期刊)。
●《學習型學校的建設:現狀、問題和建議》發表於《新農村學校通訊》2007年第3期。
●《有效促進教師專業化的策略研究》發表於《現代教育報》2007年11月22日第3版。
●《論構建「知識建構型」有效課堂教學的轉型策略》發表於《江蘇教育》2008年第1期。
●《論高質量問題的生成策略》發表於《中小學管理》2008年第1期(核心期刊)。該文已經被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復印報刊資料G3《中小學教育2008年第6期全文》轉載。
●《論「先學後導」的有效教學觀》發表於《教育理論與實踐》(核心期刊)2008年第20期。
●《論新課程有效教學新思維和新模式》發表於《內蒙古教育》2008年8月。
●《高考制度創新:高中生畢業後隔年報考》發表於《科學決策》2008年12期。
●《我們需要構建什麼樣的中小學學校教育督導評估制度》發表於《教育測量與評價》2009年第1期。該文已經被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復印報刊資料G3《中小學教育2009年第1期全文》轉載。
●《「小組合作學習」概念重構及有效策略》發表於《教學與管理》2009年第4期
●《「差生」轉化策略研究》發表於《山東教育》2009年3月刊。
●《中小學督導評估的意義與方式創新》發表於《江蘇教育研究》2009年第3期
●《論「先學後導、問題評價」教學模式——一種具有操作性的新課程FFS」教學模式》發表於《教育理論與實踐》2009年第4期。該文已經被《新華文摘》(2009年第16期)「論點摘編」轉載。
●《推進素質教育新思路》發表於《中國科技博覽》2009年第四期。
●《有效教學的新特徵》發表於《教育文摘周報》2009年5月27日第五期。
●《課堂教學有效性的五個新視角》發表於《教育文摘周報》2009年7月29日第七期。
●《促進學生發展:學生評價的價值追求》發表於《教育測量與評價》2009年第9期。
●《中國中小學教師發展水平報告》發表於《中國教育報》2009年11月31日(第二作者)。
●《課改成功與經濟發達不成正比》發表於《基礎教育課程》2010年5月增刊。
●《走出瓶頸:實現「教」的課堂向「學」的課堂轉變》發表於《基礎教育課程》2010年12月增刊。
●《以創建有效教學為途徑,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專訪)發表於《中國教師報》(核心期刊)2010年12月8日(第B1版)。
●《論課型創新的新探索》發表於《基礎教育課程》2010年12月增刊。
●《將課堂教學改革進行到底—對話韓立福博士》(專訪)發表於《基礎教育課程》2010年12月增刊。
●《人力資源強國建設應從課堂改革起步》發表於《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03刊。
●《以三個假設思考「先知學生」》發表於《中國教育報》2011年9月2日第7版。
●《「走班制」教學是否符合新課程理念需要商榷》發表於《特區教育》2012年第4期
●《推動課堂教學轉型新視角》發表於《中國教育報》2012年4月5日第8版。
●《課改先鋒、引領全國》發表於《深圳商報》2012年4月16日版。
●《課堂教學范型的六種境界發表於《教學與管理》2012年第6期
●《教師觀念應從「形轉」到「心轉」》發表於《中國教育報》2012年8月3日第4版(如何創建高質量課堂專題之一:教師觀念轉型之專家觀點)。
●《從教師搭台走向師生搭台》發表於《中國教育報》2012年8月5日第4版(如何創建高質量課堂專題之二:備課改革之專家觀點)。
●《變知識學習為問題導學》發表於《中國教育報》2012年8月6日第4版(如何創建高質量課堂專題之三:問題導學之專家觀點)。
●《預習是學習能力培養的奠基工程》發表於《中國教育報》2012年8月7日第4版(如何創建高質量課堂專題之四:學生先學之專家觀點)。
●《學習小組改變課堂「基因」》發表於《中國教育報》2012年8月8日第4版(如何創建高質量課堂專題之五:小組合作之專家觀點)。
●《展示對話學習 煥發生命活力》發表於《中國教育報》2012年8月9日第4版(如何創建高質量課堂專題之六:展示對話之專家觀點)。
●《從單一課型走向多元課型》發表於《中國教育報》2012年8月10日第4版(如何創建高質量課堂專題之七:課型創新之專家觀點)。
●《要從依靠模式到超越模式》發表於《中國教育報》2012年8月11日第4版(如何創建高質量課堂專題之八:課堂模式之專家觀點)。
●《選擇適合實際的行動路徑》發表於《中國教育報》2012年8月13日第4版(如何創建高質量課堂專題之九:行動路徑之專家觀點)。
●《從傳遞走向建構:論教學思維轉型》發表於《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年第16期。
●《如何看待「先教後學」、「先學後教」、「先學後教」教學過程思維》發表於《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年第35期。
●《論「學案」教學利弊及改進建議》發表於《教學與管理》2012年第28期。
●《南山:全國課改的;領頭雁》發表於《特區教育》2013年增刊(南山教育特刊)。
●《「問題導學」:當代課堂教學深度改革新方向》發表於2013年第1期《江蘇教育》。
●《學本課堂:讓每個生命精彩綻放》發表於2014年4月22日《現代教育報》。
另外,在地方教育期刊、雜志上發表科研論文若干篇。
著作完成情況
合著:《新課程教學方法》,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6月版
專著:《新課程有效課堂教學行動策略》,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3月版(2008年被山西省教育廳審定為全省中小學教師新課程培訓教材)、(2009年被內蒙古教育廳審定為全區高中教師新課程培訓教材)。
主編:《當代國際教育理論導讀》,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5月版(2009年被內蒙古教育廳審定為全區高中教師新課程培訓教材)
主編:《當代國際教育教學模式導讀》,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5月版(2009年內蒙古教育廳審定為全區高中教師新課程培訓教材)
主編:《新課程教師禮儀規范與指導》,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2006年6月版
主編:《新課程教師科研行動指要》,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2006年3月版(2007、2008年被河南省三門峽市審定為全市教師新課程培訓教材)、(2008年被河北省唐山市審定為全市教師新課程培訓教材)。
主編:《高考志願選擇與職業生涯規劃》,知識出版社,2006年5月版
主編:《新課程評價行動理念與策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5月版(2008年被河北省秦皇島市審定為全市教師新課程培訓教材)。
主編:《大學生教育實習成長記錄袋》(電子版),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11月版。
執行主編:《高等師范院校新課程教育實習指導叢書》,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11月版。
《叢書》包括12本:
1、韓立福執行主編,薛猛著:《中學語文教育實習行動策略》,2007年11月版。
2、韓立福執行主編,王曉輝等著:《中學數學教育實習行動策略》,2007年11月版。
3、韓立福執行主編,徐笑梅等著:《中學英語教育實習行動策略》,2007年11月版。
4、韓立福執行主編,項華著:《中學物理教育實習行動策略》,2007年11月版。
5、韓立福執行主編,劉克文著:《中學化學教育實習行動策略》,2007年11月版。
6、韓立福執行主編,郭友編著:《中學生物教育實習行動策略》,2007年11月版。
7、韓立福執行主編,趙克禮等著:《中學歷史教育實習行動策略》,2007年11月版。
8、韓立福執行主編,袁孝亭等著:《中學地理教育實習行動策略》,2007年11月版。
9、韓立福執行主編,車廣吉等著:《中學政治教育實習行動策略》,2007年11月版。
10、韓立福執行主編,尹愛青等著:《中學音樂教育實習行動策略》,2007年11月版。
11、韓立福執行主編,賈齊等著:《中學體育教育實習行動策略》,2007年11月版。
12、韓立福執行主編,高明等著:《中學美術教育實習行動策略》,2007年11月版。
專著:《有效備課——知識建構型視野下的備課問題與對策》,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年7月版(2009年被吉林省教育廳審定為全省教師新課程培訓教材)。
專著:《有效上課——知識建構型視野下的上課問題與對策》,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5月版(2009年被吉林省教育廳審定為全省教師新課程培訓教材)。
專著:《有效評課——知識建構型視野下的評課問題與對策》,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5月版(2009年被吉林省教育廳審定為全省教師新課程培訓教材)。
專著:《新課程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理論與策略——全面發展性學生評價研究》,吉林大學出版社,2009年6月版。
主編:《新課程有效教學成功案例》(小學版),吉林大學出版社,2009年6月版。
主編:《新課程有效教學成功案例》(中學版),吉林大學出版社,2009年6月版。
專著:《新課程理念下質性評價中的量化方法》(正在聯系出版)。
專著:《韓立福:有效教學法》,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3月版(由中國教育報刊社組織出版,是「中國當代著名教學流派」叢書之一)。
主編:《教師教育觀念深度轉型:由認識走向行動》,吉林大學出版社,2012年3月版。
主編:《教師教學行為深度轉型:由勤奮講授走向智慧導學》,吉林大學出版社,2012年3月版。
副主編:《追求卓越、對話世界》,教育科學出版社,2012年11月版。
專著:《教師導學力》,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年7月版。
專著:《新課程理念下質性評價中的量化方法》(正在聯系出版)。
2. 劉視湘發表文章
劉視湘在學術研究領域貢獻豐富,她的研究成果涉及多個教育和心理領域。以下是一些她的主要論文摘要:
1. 在1992年的《中美教育問題研討會論文集》中,她與鄭日昌合作發表了關於中學生職業指導的研究,探討了相關理論和實踐(235-239頁)。
2. 2001年,何建新與劉視湘合作的《消費者生活形態研究》被收錄在中國信息協會市場研究業分會的大會論文集中,討論了消費行為的新趨勢(150-155頁)。
3. 劉視湘與鄭日昌共同完成了職業評定量表(VIESA)的信度和效度研究,發表在《心理發展與教育》上,對職業評估工具的標准化提出了深入探討(第17期,47-51頁)。
4. 他們還合作修訂和編制了職業興趣量表SDS-R,並在樊富珉主編的學術會議上展示(226-234頁)。
5. 在2001年,他們對西方父母教養方式與青少年問題行為的理論及其研究進行了綜述,為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50-54頁)。
劉視湘與洪煒合作,關注績效評估與職業指導,發表了關於國外績效評估研究的文章(2001年,38-39頁)。她還與洪煒及劉麗景合作,對職業指導進行了全面回顧(2002年,17-19頁)。
關於職業興趣的研究,劉視湘與洪煒探討了其歷史和未來發展(2003年,57-59頁)。此外,他們的研究成果也涉及小學生和中學生的心理測評,包括氣質問卷的編制(2005-2008年)。
劉視湘、鄭日昌和趙亞男等人的小學生氣質問卷,以及鄭日昌、高翔和劉視湘的中學生心理健康自評、家長評價和教師評價量表,都在《教育測量與評價》等期刊上發表(2008-2009年)。
劉視湘和皮美清、張小英合作,對小學生道德判斷的研究也得到了關注(2009年),戴必兵、李娟和劉視湘則在《中國心理衛生雜志》上分享了韌性量表的編製成果(2011年)。
劉視湘的這些研究為理解青少年心理發展和教育實踐提供了有價值的數據和理論支持。
3. 郭成的學術論文:
2015年
國外數感研究評析及啟示(霍雨佳,郭成,楊新榮)。《課程教材教法》,2015年2期。
2014年
工作重塑: 獲得意義性工作及個人成長的新途徑*(趙小雲,郭 成)。《心理科學》,2014,37(1)
中小學教師自主水平的調查研究(唐海朋,郭 成,程 平,李振興)。《教育學報》2014年第2期。
中小學教師自主性發展及其與工作績效的關系(郭成,唐海鵬,孟曉磊,李振興)。《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3期。
2013年
青少年的時間管理傾向與學業自我 人格的關系(趙小雲,郭 成)。貴州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 年,第31卷,第3 期。
課堂情境中的合作創造力評估及其困境(王歡,郭 成)。現代中小學教育,2013年第9期
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的現狀及研究述評(盧慕雪、郭成)。《心理科學進展》2013(2);
流動少年兒童社會適應與其影響因素的結構模型(胡韜,郭成),《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
論青少年的學業自我及其教育培養(趙小雲,郭成),《現代中小學教育》,2013(4);
流動兒童的心理健康與自我概念狀況及其相關研究(胡韜,郭成,劉敏),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13(01);
中學生的學業自我與人格特質的關系(趙小雲,郭成),教育測量與評價(理論版) 2013 (01);
2012年
西南地區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分析(劉楊,郭成),中國健康教育 2012(10);
中學生的人格特質與學業成就:學業自我的中介作用 (趙小雲,郭成),心理研究 2012(05);
貴陽市流動兒童社會適應狀況分析(胡韜,李建年,郭成),中國學校衛生2012(09);
教育國際化視野下雙語教育的實踐和反思(李艷,伍思翰,郭成), 現代中小學教育2012(05);
淺論教育國際化視野下的雙語教育(李艷,張虹,伍思翰,郭成,劉衍玲),教育與教學研究 2012(05);
中小學教師教學審美能力對其心理素質的影響(郭芳,郭成,羅琴),長春理工大學學報 2012(04);
小學生個性和諧發展的途徑與方法(趙占鋒,郭倩,馬娟,郭成),現代中小學教育 2012(03);
土家、苗、侗、藏族高中生學業自我的發展特點及對策(趙小雲,郭成), 心理科學 2012(02);
班級團體輔導的應用探析(谷萌,郭成),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 2012(06);
國內教師心理健康研究述評(郭成,陽紅),四川文理學院學報 2012(02);
性別刻板印象的研究綜述(毛文娟,高淳海,郭成),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上旬) 2012(03);
被洞悉錯覺的綜述研究(毛文娟,郭成),四川教育學院學報 2012(02);
初中生考試焦慮與學業成就歸因方式相關研究 (李丹萍,郭成),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2012(02);
自我肯定對刻板印象威脅效應影響的實驗研究(吳鏑,郭成,冉紅瓊),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2(01)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mental health teachers in professional identity of intervention programs.(HaoLei,ChengGuo*, YanlingLiu*),Health, V4, N12, 2012.
2011年
青少年一般學業自我量表的編制(郭成;趙小雲;張大均),西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1(12);
農村中學教師自我和諧與心理健康關系(梁麗;方可;周章毅;郭成),中國公共衛生 2011(12) ;
校本研修與教師多元發展 趙占鋒;馬娟;曾蓉;郭成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2011(12);
團輔班會課在中小學的應用探析(伍思翰;李翔;郭成;劉衍玲),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 2011(23) ;
不同作業環境下軍人情緒調節方式特點(王立菲;郭成;馮正直;彭文勝),第三軍醫大學學報 2011(22);
中小學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研究述評(魏曉燕;王揚;郭成),高等函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1(11);
中國古代教學心理思想對西南地區基礎教育教師的影響(張虹;秦安蘭;郭成), 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1(06);
感召及其相關研究(趙小雲;郭成),心理科學進展 2011(11);
重慶某高校大學生生命意義感與心理健康關系(彭霞;王鑫強;郭成),中國學校衛生 2011(09) ;
青少年學業自我的發展特點及研究展望(周海霞;郭成),比較教育研究 2011(09);
心理健康教育的藝術審美陶冶模式探析(胡韜;郭成), 安順學院學報 2011(04);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教學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李翔;信忠義;郭成;劉衍玲),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 2011(15);
心理劇干預對改善兒童同伴關系的比較研究(於小溪;郭成;楊玉帥),社會心理科學 2011(Z1);
高師生人際信任與人格特質的相關研究(姚翠榮;郭成),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 2011(05) ;
中學生社會自我發展特點的研究(趙麗霞;張大均;郭成),天津市教科院學報 2011(01);
人格與學業成績關系研究述評(雷燕;高淳海;郭成),濱州學院學報 2011(01);
論語文閱讀的內涵與理念(郭成;高淳海;鄭雁鳴;王雁玲),山東教育學院學報 2011(01);
老年人社會支持的相關研究述評(吳岳;郭成),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 2011(01);
2010年
碩士研究生學習倦怠及教育對策(周海霞;郭成),中國電力教育 2010(34);
大學生領悟社會支持與社交自尊的關系(姚曉琳;劉洪;郭成),中國學校衛生 2010(11);
中小學教師工作—家庭沖突的特徵分析及建議(吳明霞;張大均;余林;郭成;陳旭),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0(06) ;
學習拖延行為及教育對策(經承鳳;郭成),中國電力教育 2010(31);
論語文閱讀教學的新思維——自主對話教學(高淳海;雷燕;王雁玲;郭成),現代語文(教學研究版) 2010(10);
中學生的班級環境、學業自我與學業求助的關系(趙小雲;郭成;譚頂良),心理學探新 2010(05) ;
國外生涯適應力研究述評(趙小雲;郭成),心理科學進展 2010(09);
青少年生活滿意度的現狀及其對學業自我的影響(趙小雲;郭成),教育測量與評價(理論版) 2010(07);
中度抑鬱症狀大學生音樂審美欣賞干預的個案研究(周巧;郭成;張大均),中國特殊教育 2010(06);
自我調控學習影響因素的研究述評(姚曉琳;郭成), 四川教育學院學報 2010(04) ;
青少年情感自主研究綜述(何鳳雪;青秋蓉;郭成),成都航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10(01) ;
中小學教師心理教育能力及其培養策略探析(李方、郭成),《學園》2010.9;
2009年
建構教育心理學與認知神經科學之間的聯系(王晶;郭成;廖禮惠),上海教育科研 2009(11) ;
語文閱讀學習的價值分析(高淳海;鄭雁鳴;王雁玲;郭成),現代語文(教學研究版) 2009(11) ;
中學生負面學業自我概念內涵的探析及研究展望(梁麗;郭成),貴州教育學院學報 2009(10) ;
學業拖延概念與測量的研究綜述(易雯靜;吳明霞;郭成), 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9(S1);
青少年學業情緒研究綜述(李磊;郭成),貴州教育學院學報 2009(04);
假設檢驗思維策略的研究述評(劉青;郭成),宜賓學院學報 2009(04);
免費師范生主觀幸福感和職業價值觀的特點及其關系研究(秦攀博;郭成),貴州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9(01);
中小學教師工作-家庭沖突的測量(吳明霞;張大均;陳旭;余林;郭成),心理發展與教育 2009(01) ;
軍人情緒調節方式量表的編制(王立菲、郭成、馮正直、楊國渝、劉雲波),中華行為醫學與腦科學雜志,2009(4);
軍人情緒調節方式與人格特徵的關系(王立菲、郭成、張俐、李敏、馮正直),中華行為醫學與腦科學雜志,2009 (8);
論課堂教學設計的科學評價(趙小雲;郭成),教育測量與評價(理論版) 2009(01) pp.36-39;
2008年
教育領域中的自我控制研究進展(田蓮;郭成),教學與管理 2008(33) pp.5-6 ;
國內教師教學效能感研究的現狀及啟示(秦攀博;郭成),河西學院學報 2008(04) pp.91-94;
獨生子女心理研究述評(王立菲;郭成),當代教育論壇(宏觀教育研究) 2008(07) pp.86-87;
試論中學生的學業自我妨礙及其干預(趙小雲;郭成),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 2008(02) pp.28-32;
教學心理學發展的動因及其走向(梁麗;郭成;張大均),西華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8(03) pp.77-81;
行為主義在教學情境中的應用(王立菲;郭成;陳建中),當代教育論壇(宏觀教育研究) 2008(05) pp.50-51;
試論親子沖突及其與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關系(何曉燕;郭成),貴州教育學院學報 2008(04) pp.9-13;
教師人格研究及其對新課程教師培訓的啟示(邊仕英;郭成),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8(02) pp.118-121;
我國留守兒童焦慮與孤獨感研究的回顧與展望(鄧自鑫、郭成、王金花)。《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 2008(09);
心理測驗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鄧自鑫、吳明霞、郭成),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4);
2007年
兒童游戲治療理論及應用(楊滿雲;劉衍玲;郭成),幼兒教育(教育科學版) 2007(12) pp.44-47; 兒童美育的心理功能(何麗;郭成),四川教育學院學報 2007(10) pp.15-17;
高中生學習動機及其影響因素分析(周仁會;王鋼;郭成),中國學校衛生2007(09) pp.28-29+31;
重慶市農民工子女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胡韜;郭成), 中國學校衛生 2007(08) pp.79-80;
論現代學習理論的整合(王海霞;郭成),四川教育學院學報 2007(08) pp.23-25+34;
中學生學業自我特點及其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梁麗;郭成;王鋼),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2007(06) pp.59-63 ;
國外心理健康學校社會工作的研究現狀與趨勢(楊國愉;龔德英;張大均;郭成),高等教育研究 2007(05) pp.87-93;
大中小學各學段學生學習適應性的差異及其銜接教育(張利;郭成;魏玲;金春寒),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 2007(17) pp.84-86;
化學實驗教學中培養中學生自我效能感的有效策略(田蓮;郭成;江洪),西昌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7(01) pp.147-151;
自我概念與心理健康的關系及其教育建議(郭成;郭峰),四川文理學院學報 2007(02) pp.78-80;
關於心理健康學校社會工作保障系統研究的思考(張大均;王金良;郭成),高等教育研究 2007(02) pp.89-93+113;
傳銷組織精神控制模式探析(湯萬傑;郭成),江西公安專科學校學報 2007(01) pp.66-69;
自我設限及其影響因素和對策(郭成;黃爽),西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7(01) pp.144-148;
2006年
策略性知識的學與教(金春寒;郭成),四川教育學院學報 2006(10) pp.11-12+47;
小學生心理素質對學業成績影響的研究 (劉衍玲;張大均;郭成),中國特殊教育 2006(09) pp.70-74;
美國高中班級分流與我國教育改革(卿凌;郭成),現代中小學教育 2006(08) pp.56-58;
國外閱讀治療的研究及其應用(李谷靜;郭成),北京教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6(02) pp.9-14;
高中生師生關系、應對方式及其關系的研究(何曉燕;張靂;郭成;郭峰),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6(01) pp.158-163;
民族心理劇: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種新途徑(劉冬威、郭成、張大均),《上海教育科研》2006,218(1);
學業自我概念及其與學業成績關系的研究述評(郭成、何曉燕、張大均),《心理科學》2006,29(1);
2005年
高中生的壓力應對方式及其與學業成績關系的研究 (郭成;陰山燕;趙慧),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5(06) pp.67-70;
中國近二十年來教師人格研究述評(郭成、陰山燕、張冀),《心理科學》,2005,28(4);
兒童青少年心理咨詢與成人心理咨詢的比較(郭峰,郭成,李西營),《中國臨床康復》2005,9(32);
高中生應對方式及與學業成績的關系(陰山燕郭成邊仕英趙慧),《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5年,19(5);
美育對小學生素質全面發展影響的實驗研究(呂新強、郭成),《南京師大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年(28);
2004年
元認知訓練對不同認知方式小學生應用題解題能力的影響(郭成、張大均),《心理科學》,2004;27(2);
新課程改革中教學觀念向教學行為轉化的條件與策略(郭成、徐燕剛、張大均),《中國教育學刊》,2004.2;
學校心理素質教育的教學設計與操作(郭成),《課程·教材·教法》,2004.6;
西方童話與中國神話中人物的人格特徵研究(楊健、郭成),《心理科學》,2004;27(4);
中學生身體自我滿意度與自我價值感的相關研究(陳紅、黃希庭、郭成),《心理科學》2004;27(4);
元認知訓練對小學生數學解題能力的影響(郭成),《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1);
英語教學審美化對初中生英語能力的影響(郭成、梁琴),《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3);
女中學生人格特點與教育對策(郭成、陳紅),《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4.30(3);
教師職業角色組合變化及角色壓力調適(吳明霞、張大均、郭成),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3);
小學生心理素質與學業成績的關系(張大均、劉衍玲、郭成),心理發展與教育,2004(1);現代教學評價的新拓展(周巧、郭成),教學研究2004(3);
2002年
中學生人格特質與應對方式相關研究(陳紅、黃希庭、郭成),心理科學,2002;25(5):520-523;
2001年
試論課堂教學環境及其設計的策略(郭成),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27(2)75-80
女中學生學習心理素質與教育對策(陳紅、郭成),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27(5)77-81.
2000年
探索教學心理規律,開展心理素質教育研究(張大均、郭成),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6,人大復印資料《心理學》2001年第1期全文轉載。
關於學生心理素質研究的幾個問題(張大均、馮正直、郭成、陳旭),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3。
4. 教育測量與評價的測量評價
測量:根據法則給事物賦予數量(史蒂文斯)
教育測量
考試與測驗
考試與測驗存在一些差異
測驗的范圍較廣,如心理測驗,各種常識測驗,時事小測驗等。而考試一般指用於比較正式場合下的測驗,比如說高考、自學考試等。有時二者可以互相等同,如既可說學年測驗又可說學年考試,有些場合二者又不可替代,如高考不可說高測,心理測驗不能稱為心理考試等。
測驗的目標一經確定,測驗的內容—般變化在一定的范圍,且測驗可以經過相當一段時間的使用,逐步達到標准化過程,而考試則是目的性較強,會受時間、目的、地域等因素的影響、且考試的標准化較難達到。
教育測量的基本問題(續) 揭示教育評價概念的原則
第一,教育評價對評價而言,是一個屬概念,因此揭示教育評價概念的內涵,必須把它放在高一個層次的種概念的性質之中。
第二,教育評價是評價中的一類,除此之外,還有社會評價、經濟評價、技術評價等等.因此,揭示教育評價概念的內涵,必須揭示它與其他類評價在對象、內容等方面的特點或特殊性。『
第三,教育評價是一種認識活動,它不僅運用判斷這一思維形式,也運用概念、推理等思維形式.而且也是一個具有自身結構的理性的思維活動,因此揭示教育評價概念的內涵,要涵蓋教育評價結構的主要內容。
第四,教育評價活動是一種對象性活動,因此揭示教育評價概念的內涵,要反映評價對象的主客體的價值關系、價值意義以及評價的功能意義
教育評價的概念
教育評價是評價者對教育活動或行為主客體價值關系、價值實現過程、結果及其意義的一種認識活動過程,其核心內容是揭示教育活動或行為中的客體對主體的需要、目標的價值意義。
教育評價概念的特點
第一,肯定了教育評價是以對教育活動或行為中的主客體及其價值關系的認識為前提的,或者說,是以認識教育活動或行為中主客體的價值關系的事實為前提的。
第二,指出了教育評價活動雖然不同於對事實的認識活動,但其本質上是一種認雹或識活動、一種思想建空昌構活動
第三,揭示了教育評價活動的基本結構,即評價主體、評價客體(對象)、評價標准(需要和目標)
第四,涵蓋了教育活動或行為的全過程,既包括了對正在進行的教育活動或行為的評價,即形成性評價,又包括了對教育活動或行為結果的評價,即總結性評價。
第五,囊括了教育評價活動的主要內容。教斗肆扒育評價活動既包括對教育活動或行為中的主客體的價值關系事實的認識,也包括教育活動或行為中客體對主體的價值及其實現過程、結果的認識,還包括對評價功能意義的認識 聯系:
教育測量就是指根據一定的理論、規則,運用一定的測量工具對教育現象進行數量化描述的過程
教育評價是對教育現象狀態和價值的判斷,這一判斷是以對評價對象的客觀描述為前提的,沒有對評價對象的客觀描述,就不會有對評價對象價值的客觀判斷教育測量是教育評價的基礎,教育評價要在教育測量所獲得的客觀信息的基礎上進行 ,同時,教育測量的結果要通過評價才能獲得實際意義
教育測量與評價的區別
第一,測量是對事物數量特徵的獲得,純屬於對事物客觀存在真理性的認識。而教育評價則是對教育現象客體的價值進行判斷,是對教育現象的價值關系的認識 。
第二,教育測量是一種純客觀的過程,其突出特點是客觀性。而教育評價則具有兩種屬性,即客觀性和主觀性 。
第三,測量的任務是對事物的量的認識 ,而評價作為一種認識活動,是人的意識對實踐活動及其結果的綜合反映,它反映的是活動的過程和終點,又是新的實踐活動的起點。
1904年以前(教育測量的萌芽期)
中國的科舉制(隋煬帝大業二年,公元606年)
科舉制的特徵:逐級考核、制度完備、考場嚴格、命題規范
科舉制的考核方法:口試、貼經、墨義、策間、詩賦
產生在中國、發展在西方
美國賀拉斯曼1845年將「筆試」引入美國
英國費舍在1864年《作業量表集》
美國賴斯在1897年的《拼字實驗》
美國桑代克的巨著《精神與社會測量導論》問世。標志著以科學理論為指導的教育測量理論的誕生。
桑代克在這本巨著中提出:無論什麼東西,只要存在,總存在於數量之中
麥克爾提出:任何東西,存在於數量中的,都可以被測量
這就是後來人們說的「凡存在的東西必有數量;凡有數量的東西都可以測量」
這兩句話,看成是構成一切測驗和量化評價的公理。
1909年,桑代克根據「等距原理」發明了編制量表的單位,編制了標准化的測驗量表。
1915---1930年教育測量的興盛期
在桑代克的影響下,教育測量的運動轟轟烈烈的開展
測驗品種有算術測驗、書法測驗、學科測驗、智力測驗、個性測驗、興趣測驗等,在數量上已有3000多種
標准化測驗的問世
批判的原因是什麼?
對教育測量批判的原因
教育測量雖然能使教育成就定量化、客觀化、標准化;但畢竟不能測量出人的學力和人格的全部內容。
第一次大戰以後,人們的教育觀點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不在將教育看成是單純的傳授知識,而是將人的全面發展作為教育目標。而人的全面的重要因素如:社會道德、人的情緒態度、動機 興趣、鑒賞力等是不能光靠測量的。
對教育測量批判的原因
教育測量存在的弊端
為測量而測量,盲目追求量化,忽視教育服務對象的整體目標與價值。
教育測量的理論基礎只有心理學、統計學和測量學,而沒有教育學原理。
教育評價產生的社會背景
1929—1933年席捲美國、波及全球的經濟大蕭條
社會與教育危機四起
生產過剩、工廠倒閉、工人下崗
學校因經濟不景氣,部分學校關閉,有些學校的班級減少。
整個社會和教育皆處於反省之中
教育評價產生的社會背景
1930年美國有25%的失業,青年近乎100%找不到工作,1910年14—17歲的青年17%上大學,而到1930年上升到51%。
有相當一部分人上高中並不想上大學,而當時的美國高中設課就是為了上大學服務的,為此中學設課與失業青年的需求就產生了尖銳的矛盾
教育評價的起源
美國進步主義聯盟負責人艾欽於1933—1940年領導了中學課程改革實驗研究,其中課程評價委員會由俄亥俄州的州立大學教授泰勒主持,這就是美國教育歷史上著名的「八年研究」,也是教育評價問世的開始。
八年研究的內容
泰勒教授選了30所參加實驗的高中學生對這些學生進行了4年中學、4年大學學習的追蹤研究,歷時「八年」,這也是「八年」研究的由來。
八年研究的內容
當時選進步學校和和傳統學校學生各1475人,按性別、年齡、種族、學業能力傾向、家庭、社會環境、職業興趣和嗜好等基本原則進行一一配對,進行比較。
八年研究的內容
評價是八年研究的有機組成部分,泰勒認為課程計劃和編制必須回答以下四個基本問題
1、應幫助學生達到什麼目標?
2、為達到目標應幫助學生學習那些預期的知識?
3、怎樣組織學習過程才能使學生的學習成效最大?
4、怎樣評價教學方案?
八年研究的內容
結果發現
來自實驗的學生在大學四年中,每年獲學術性榮譽略多;
具有更強的理智、好奇心和學習動機;
思維更精密、更系統、更客觀;
對教育的意義有更清晰的看法;
對新情況有更強的應變能力;
具有更有效的解決問題的辦法;
更多的參加有組織的學習團體;
獲得非學術的榮譽更多些;
對職業的選擇有更好的定向;
更積極的關注全國和全世界的事物。
新舊課程比較結論
教育評價的問世
八年研究後泰勒等人的研究結論是:
舊課程及其教育測驗是教科書主義,測驗內容只是要求學生記誦教材中的知識,是片面的,不能反映學生的全面發展。
泰勒提出:以全面發展的教育目標為核心和依據的兩條相互依存的原理,即課程編制原理和評價活動原理,也就是泰勒原理
教育評價的創始人—泰勒
在八年工作報告中第一次提出教育評價
這個報告被稱為「劃時代的教育評價宣言」
宣布了教育評價的誕生
給出了教育評價的原理、方法和手段
奠定了泰勒---教育評價之父的地位
同時也迎來了美國教育史上「泰勒時期的到來」
評價的發展
1940—1957年教育評價的平穩期
特點:
教育評價的理論在不斷的進行深入研究
布魯姆完成教育目標分類學
教育評價活動沒有普及
評價的發展
這與當時美國的歷史背景有關,二戰後,美國處於「籌劃與享受生活的時代」。
社會對教育的發展很少提出新的要求。
評價的發展
1957—1972批判泰勒模式時期
特點:
1957年前蘇聯的人造衛星上天
引發美國對教育的不滿
開始批判泰勒教育模式
評價的發展
1972----現在 專業化時期
特點:
高等學校出現了許多教育評價的碩士、博士、博士後專業點
各類教育評價研究中心紛紛建立
如:美國有西密執安大學評價中心、洛杉磯加里福尼亞大學研究中心等
教育評價專著、雜志大量出版
如:《評價研究》《評價評論》《評價信息》等
五、教育測量與評價的發展趨勢及特點教育測量的發展趨勢及特點
教育測量的政治性得到強化
教育測量的重心發生了變化
教育測量的理論得到飛躍發展
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提高了測驗的效率
測驗的統計模型為教育測量學科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理論支持
更加重視測量結果的解釋
教育測量內容的發展
教育評價的發展趨勢及特點
評價方法由注重相對評價轉向重視絕對評價
重視教育目標研究
教育評價研究中不斷引入新的研究方法
越來越重視發展性教育評價理念和被評價者的參與
越來越重視元評價
越來越重視對評價結果的全面解釋和慎重處理
思考題
1、教育測量與評價的概念
2、簡述教育測量與評價的關系
3、八年研究的內容及對教育評價的意義
4、簡述教育測量與評價的發展趨勢及特點
5. 你看過最Low的雜志是什麼
《課外閱讀》就是這個名字,整本雜志都是摘錄文章,文章前後邏輯不通,雞湯滿滿,打著青少年閱讀的定位,沒有任何啟迪少年兒童獨立思考的能力。
6. 教育測量與評價教育測量與評價
教育測量是根據法則賦予事物數量的過程,如史蒂文斯的理論,它通過考試與測驗來衡量,盡管兩者有時可通用,但測驗范圍廣泛,如心理測驗和常識測驗,而考試通常指正式場合下的測驗,如高考。測驗有標准化過程,而考試受目的、時間等因素影響,標准化程度相對較低。
教育評價是認識活動,通過對教育活動價值關系的認識,揭示其內涵。評價分為教育評價與社會、經濟、技術等其他類型的評價,涉及對象、內容和結構,並關注評價對象的價值意義及功能。
教育測量與評價的關系密切,測量是評價的基礎,評價依賴於測量結果,但測量側重於數量化,評價則需結合主觀判斷和價值判斷。例如,中國科舉制的考核方法,以及西方教育測量的興起和發展,如桑代克的理論和標准化測驗的誕生。
教育測量與評價的區別在於測量的客觀性與評價的主觀價值判斷,以及測量側重於量的認識,評價涵蓋過程與結果的評價。教育評價在社會背景如經濟危機和教育目標轉變中發展,從泰勒的「八年研究」開始,逐漸重視全面教育目標和評價方法的創新。
當前,教育測量和評價的發展趨勢包括強化政治性、重心轉移、理論飛躍、技術進步,以及評價方法和理念的更新,如重視絕對評價、元評價和全面解釋。思考題涉及教育測量與評價的基本概念、關系、八年研究的意義以及發展趨勢。
(6)教育測量與評價雜志擴展閱讀
《教育測量與評價》雜志經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准,於2008年7月1日創刊,並面向全國公開發行。該刊由湖南省教育廳主管、湖南省教育考試院主辦,國內統一刊號:CN43-1482/G4,國際標准刊號:ISSN1674-1536,郵發代號42-353,大16開,64頁。分為理論版和高考版。
7. 上師大理數學院的「學科教學」究竟是考什麼呢
上海師范大學是上海市重點建設高校,現有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管理學、農學、藝術學等11個學科門類,那麼上師大理數學院的「學科教學」究竟是考什麼呢?一起來看看吧。
1.上海師范大學學校簡介
上海師范大學是一所以文科見長並具教師教育特色的文、理、工、藝等學科協調發展的綜合性大學。學校已進入上海市教育綜合改革部市共同支持的高校行列,為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學科)建設試點單位。
學校學科門類齊全,教學成果豐碩。現有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管理學、農學、藝術學等11個學科門類,一級學科博士點9個、博士後流動站9個、一級學科碩士點32個、18個專業學位類別。學校現有1個國家重點學科;11個上海市重點學科;11個學科進入上海市高峰高原學科;1個教育部和上海市本科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業;4個教育部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建設點;3個教育部卓越教師培養計劃改革項目;1個國家級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8個上海市屬高校應用型本科試點專業建設項目;18個上海市本科教育高地建設項目。5個學科進入ESI前1%學科。學校現有各類研究生近9000人。
學校重視國際化辦學,對外交流合作廣泛。被列入來華留學生中國政府獎學金院校以帆含碰及上海市外國留學生預科基地。學校與全球六大洲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近400個高校和組織建立了交流合作關系。
2、「學科教學(數學)」學科、專業簡介(導師、研究方向及其特色、學老鍵術地位、研究成果、在研項目、課程設置、就業去向等方面):
目前,本學科主要研究方向有:數學教材開發、數學認知研究、數學課程與教材比較研究、數學課堂教學比較、數學學習評價、數學教師教育、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的整合等。研究論文主要發表在《全球教育展望》、《現代教育技術》、《數學史研究》、《數學教育學報》、《外國中小學教育》、《上海教育科研》、《中國教育學刊》等國內外專業學術刊物。曾參與教育部重大課題《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准》的研製,參與國家社科基金重點課題《主要國家高中數學教材比較研究》的研發,主持或參與多項教育部與上海市的教育研究及課程改革項目。曾主編、參編上海市中學數學教材。學院主辦的《中學數學教學》雜志已創刊40年,本方向的研究生導師承擔該雜志的編輯、組稿、審稿等工作。
近十年來,該學科建立了一套比較完整的課程體系和嚴格的考核方法。開設的專業課程主要有《數學課程與教材分析》、《數學史》、《數學教育哲學》、《數學教材開發研究》、《數學教育測量與評價》、《數學教育科研方法》、《數學教育心理學》、《現代數學與中學數學》等。
本學科學制為兩年,第一學年的主要任務是理論學習,完成所需學分,第二學年將去中學進行半年以上的教育實習,同時完成畢業論文。學校有中學教育實習基地學校60多所,有研究生高端教育實習基地學校6所。研究生除去上述學校參加教育實習外,每年有一批學生將去海外參加教育實踐活動。
本學科為上海市重點學科,畢業生的90%以上在上海就業,主要在上海的基礎教育學校工作,少部分畢業生在教育科研機構、教師進修機構、出版社和其他事業單位從事教育科研工作。近幾年畢業生的就業率為100%,簽約率保持在95%以上。
本碩士點目前的負責人為陸新生副教授,主要導師有丁瑋教授、張偉平副教授、管艷副教授等,同時邀請本校教育學院黃友初教授、黃興豐副教授、賀真真副教授兼任本專業的碩士生導師。學位點依託上海師范大學數學一級學科博士點,聘請數學系內10多位對數學教育有獨到研究的數學教授兼任學位點碩士生導師。另外學院還聘請中學數學教育界王海平、王國江、李秋明、曹建華、穆曉炯、陳振華、徐儉、鄧本標等30多位態談名師擔任本方向的校外碩士生導師。
3、「學科教學(物理)」學科、專業簡介(導師、研究方向及其特色、學術地位、研究成果、在研項目、課程設置、就業去向等方面):
上海師范大學「物理課程與教學論」學科自1996年開始招收物理教育方向碩士研究生,並於1996年正式獲教育學碩士學位授予權。目前,本學科主要研究方向有:中學物理課程與教學研究、大學物理課程與教學研究、物理實驗教學研究、物理考試評價研究等。
中學科學課程與教學,包括基礎教育科學課程與教學論;科學課程教學研究方法;科學課程的整合研究和案例設計,科學課程評價研究等。集中研究實踐中難點,即科學課程的整合問題,對如何解決科學課程拼盤式的大綜合教學的困局,提出了建設性的教學改革建議和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學實踐案例設計等。主要研究成果《科學新課程的教學實踐案例探索》是北京大學出版社「12五」重點出版項目,已經於2012年6月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並獲得2015年被評為上海市優秀教材獎。
近十年來,該學科建立了一套比較完整的課程體系;制定並嚴格執行考核方法。本專業碩士生在全國各類競技大賽中鈞取得較優異的成績,均順利按時畢業,畢業論文均達到碩士學位的學術水平要求。畢業生大部分在上海市工作主要在中學、教育科研機構、教師進修機構、出版社和其他事業單位從事研究和教學工作,受到用人單位好評。
本碩士點目前的負責人為馮傑教授。主要導師有馮傑博士、郭長江博士、塗泓博士、方偉博士,趙振宇博士後、岳曉婷博士、胡志娟博士、劉愛雲博士、秦曉梅博士後、胡古今教授、林方婷教授等。
考研政策不清晰?同等學力在職申碩有困惑?院校專業不好選?點擊底部官網,有專業老師為你答疑解惑,211/985名校研究生碩士/博士開放網申報名中:https://www.87dh.com/yj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