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教學實錄
Ⅰ 語言風格
語言風格,是作家通過作品表現出來的創作語言特有的格調。
比如古代的:李白-雄奇飄逸,杜甫-沉鬱頓錯,白居易-清淺通俗,李賀-幽峭冷艷,李商隱-穠麗朦朧。
現代作家的:魯迅—冷峻,孫犁—朴實,趙樹理—通俗,朱自清—高雅
Ⅱ 錢夢龍的名師自述
錢夢龍:路是這樣走出來的
1980年2月初的一天,上海《解放日報》《文匯報》都以第一版整版的篇幅刊登了新評出的全市三十六位特級教師的照片,這是「文革」後第一次以這樣隆重的方式展示優秀教師的形象,報紙一出版,立即成了社會輿論的熱點。我的照片也榮幸地躋身其中。
「錢夢龍是誰?怎麼從來沒聽說過?」不少老師發出了這樣的疑問。也難怪,三十六位特級教師,大多在教育界早已享有盛名,只有名不見經傳的錢夢龍是個例外。
「錢夢龍也成了特級教師?是不是搞錯了?」有些稍稍了解我的人這樣說。也難怪,僅有初中畢業學歷的錢夢龍,即使作為一般中學教師也是不合格的,怎麼會和「特級教師」這個標志著教師最高榮譽的稱號扯到了一塊兒?
於是,一個問題引起了人們的興趣:錢夢龍的路究竟是怎樣走出來的?
我為什麼選擇教師職業?
我不是學師范的,當教師完全是出於個人的選擇。
我初中畢業以後,因母親病逝,家道中落,只讀了三個多月的高一就失學了。在家呆了半年左右,上海解放,翻天覆地的變化激起了我投身社會的熱情。
可是我能為這個新生的社會做些什麼呢?
當時我第一個想到、也是唯一能想到的,就是當教師。因為我的心中裝著一位教師的完美形象,是他使我切身感受到了教師工作的崇高和不同尋常的意義。
我從小智力平平,生性頑皮,不愛學習,到小學五年級的時候已創下了三次留級的「記錄」。老師送給我的評語是「聰明面孔笨肚腸」。自卑的陰影籠罩著我,使我完全喪失了進步的信心。但在我五年級留級後,遇到了一位終生難忘的好老師棗武鍾英老師,這是我一生的幸運。
武老師教我們國語課兼級任教師,上課的第一天就把我叫到辦公室,拿出一本四角號碼小字典,對我說:「現在我教你四角號碼查字法,如果你能學會,就可以證明你不是什麼『聰明面孔笨肚腸』。你想證明一下自己嗎?」我當然很想知道自己究竟笨還是不笨。結果在武老師的指點下很快學會了這種查字法,這使我對自己的信心大增。接著武老師又給我布置了一項任務:在他每教新課之前,由我把課文里的生字從字典里查出來抄在黑板上,供同學們學習。一個長期被同學們看不起的「老留級生」,居然還能承擔如此光榮的任務,自然感到從未有過自豪!我由於愛武老師,也愛上他的課,對他布置的作業都能認認真真、一絲不苟地完成,於是又不斷在國語課上受到表揚。到六年級時,武老師又把我的一篇作文推薦給縣里的一份報紙,居然發表了。當我看到自己的名字變成了鉛字,清清楚楚地印在報紙上時,真比登台領獎還要風光十倍!
最難忘領小學畢業證書和成績單的那一天。記得武老師在把成績單發到我手裡的時候,親切地拍著我的肩膀說:「錢夢龍,看看我給你寫的評語吧。」我至今對打開評語欄時看到的第一句話仍然保持著強烈的印象,這句話是:「該生天資聰穎」!我知道,這是武老師兩年來幫助我一步步克服自卑、自棄心理的最後一步。至此,「聰明面孔笨肚腸」那句話投在我心靈上的陰影,已被自信的陽光碟機散得無影無蹤了。當我進入初中的時候,已經是一個酷愛讀書的少年郎了。
今天,我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正是武老師,用他真摯的愛心和出色的教育藝術,把我從「差生」的路上拉了回來,乃至改變了我的一生。
1949年當我決定投身社會、面臨選擇的時候,又是武老師的形象堅定了我當一名教師的決心。於是我到縣城西門外的一所初級小學去毛遂自薦,居然感動了校長,讓我當了一名義務教師。這就是我的教師生涯的開始。
從我走上講台的那一刻起,五十多年來,武老師始終是樹立在我心中的一枝高高的標尺,是他,不斷地鞭策、鼓舞著我努力做一個像他那樣對學生充滿愛心的教育藝術家。
我也懂得了一個道理:人的能力暫時低一些不要緊,但心中的標尺不能低。
我是怎麼勝任高中語文教學的?
我在小學擔任義務教師僅一個學期,就得到了一位中學校長的賞識,1950年開始到中學兼課,1951年成為專職中學語文教師,直至1957年上半年止,26歲的我已是這所縣重點中學的高中語文教師、教研組長、優秀教師。當時縣教育局舉辦教師暑期培訓班,還聘我擔任語文班的主講教師,為比我年長得多的語文教師講課。
人們覺得奇怪:一個僅有初中學歷的青年教師,怎麼可能勝任這樣的教學任務?
對這個問題,我有時候自己都有點納悶:我究竟是憑什麼勝任高中和語文教師培訓班的課程的?細細想來,無非是憑著這樣兩條:一條是學生時代打下的扎實的國文基礎;另一條是教學中採取了「反求諸己」的策略。
我在中學讀書時,國文成績突出,可以說完全得益於我的自學。我愛讀書,也愛寫文章;為了寫好文章,閱讀時又養成了琢磨文章的習慣,尤其在國文課上,老師每次開講新課之前,我總要先把課文好好琢磨一下,到聽課時就把自己的理解和老師的講解互相印證、比較。這種學法,把單一的「聆聽」變成了全方位的「思考」,不但知識學得活,又鍛煉了思維能力。課外,我雜覽旁搜,讀了不少書,古典的,現代的,中國的,外國的,詩詞、散文、小說、理論,都愛隨便翻翻;由於愛寫作,又獨自創辦了一份名為《爝火》的壁報,自己撰稿,自己編輯,定期刊出。不間斷的閱讀和寫作,使我的知識積累和語言表達能力,都明顯高出於我的同齡人,這又反過來促進了我課內的國文學習。每次國文考試前我都從不復習,但都穩穩當當地名列榜首。可見,我雖然只是初中學歷,但我的語文「學力」事實上已遠遠高於初中。
其次是在教學方法上比較善於體悟。《詩》雲:「執柯伐柯,其則不遠」,早年學習國文的這些經驗在我當了教師後正好給了我教好語文的啟示。初為人師的我根本不懂什麼教學法,但我深信,自學既能幫助我學好國文,肯定也能幫助我的學生學好語文。
因此,語文課上我盡量調動一切手段,或提些有啟發性的問題,或設置能引起學生思考的懸念和情境,想方設法激起學生讀書、求知的慾望和興趣,引導學生像我當年學習國文那樣學習語文;教學生讀課文時,則自己盡量少講,多留一點時間給學生自己讀書和思考。當時腦子里還沒有「教學藝術」的概念,但這種從自己獨特的「學歷」(自學的經歷)中體悟出來的「教學法」,與當時語文教學中普遍採用的刻板的串講法確實不大一樣,學生學得比較主動,讀書、寫作的興趣也很高,因此受到了學生的歡迎,彌補了我學歷不合格的「先天不足」。
1956年,我因教學成績比較突出,被評為優秀教師,並被指定在全縣優秀教師大會上宣讀了題為《語文教學必須打破常規》的論文。這篇論文,標志著我的語文教學改革意識的覺醒。我在1980年以後陸續提出的「自讀」、「教讀」等概念,「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的教學觀,以及在此基礎上構建的「語文導讀法」,追根溯源,都可以從我的自學、體悟的歷程中找到依據。
由此我想:一、一個人在中學(尤其是初中)階段打下厚實的語文基礎,知識面廣,能讀善寫,對他今後(乃至畢生)的發展,其作用比通常想像的要大得多;二、一個教師如果能從自己的發展過程中悟出某些帶有規律性的認識,用以指導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他就很可能成為一個教育藝術家或教學的藝術家。
機遇偏愛有準備的頭腦
我絕對意料不到,1979年下半年一次突然到來的機遇,一下子把我的名字和「特級教師」的榮譽稱號聯繫到了一起。
記不得具體日期了,上海市教育局決定在我當時供職的嘉定二中召開上海郊區重點中學校長現場會,會議的一個內容大概是研究課堂教學問題,並要求所在學校提供上課的實例。當時全校教師都做好了開課的精心准備。我因負責學校的黑板報工作,校長要求在開會前必須更新全校黑板報的內容,忙得我連備課的時間也撈不到。我想:反正我平時就這么上課,校長們來聽我的課,就請他們吃一頓隨意的「家常便飯」吧。有了這樣的精神准備,心裡也就坦然了。
想不到開會那天來聽我課的校長還特別多,把個大教室擠得滿滿的。我執教文言文《愚公移山》。我教文言文,從來不用串講法,而是在學生自讀的基礎上,結合對文章內容的理解,通過師生對話,引導學生體會文言詞句的含義和表達作用。這樣教讀文言文,學生學得主動,課堂氣氛生動活潑(後來我用同樣的方法在杭州教這篇課文,教學實錄在《語文戰線》雜志發表後,當時上海市教研員徐振維老師這樣評價:「錢夢龍《愚公移山》的教學震動了大江南北。」福建省教科所程立夫告訴我,他們曾把《愚公移山》教學實錄作為學習資料印發給全省語文教師參考)。想不到這頓「家常便飯」引起了市教育局領導和校長們的濃厚興趣,並給予了極高的評價。過後不久,市教育局主持的重點中學教導主任會議又在我校召開,又聽了我執教的文言文《觀巴黎油畫記》,又獲好評。
這兩件事過去也就過去了,我根本沒放在心上。想不到1979年底,校長給了我一份「上海市特級教師申請表」讓我填,說是縣里推薦我為上海市特級教師。老實說,表我是填了,但自知只是填填而已,根本不抱任何希望。因為這是建國以來首次評特級教師,挑選特嚴,比例是三萬分之一(三萬名教師中評出一名),而我的條件又太差:學歷初中畢業;政治身份「摘帽右派」(當時「右派」還未改正);在市裡又毫無知名度。但更出乎意料的是,經過評審委員會的嚴格審查,一輪輪地淘汰,最後留下了36名幸運者,我居然也名列其中!
有人說,錢夢龍的機遇好,如果沒有那兩次市級會議的聽課,他怎麼可能脫穎而出。此言有理。但我更信奉生物化學奠基人巴斯德的一句名言:「機遇偏愛有準備的頭腦。」我所展示的雖然只是短短的兩堂課,上課前也沒有精心地備課,但為了上好這兩堂課,我卻准備了幾十年!事實上,從我走上講台、摸索適合我的教法的第一天起,我就已經在「時刻准備著」了。
Ⅲ 文言文課例分析範文
1. 伯牙絕弦的教學案例
1、揭題導入有一個故事千古流傳,令人吟誦至今,它就是我們今天將要學的《伯牙絕弦》。
希望通過今天的學習,同學們能進一步了解文言文,喜歡文言文。2、整體讀文(1).自由讀,大聲讀,有讀不通的地方多讀幾遍。
(2).再讀,隨機點評,必要時教師范讀或帶讀,注意引導學生感受文言文的節奏和韻味。3、初解絕弦(1).理解文章的題目:「伯牙絕弦」是什麼意思?(引導學生用大家熟悉的表達方式說,學習文言文要學會變通。)
(2).文章還在哪裡提到了伯牙絕弦?這里的「絕弦」意味著什麼,向世人宣告了什麼?(它意味著鋒畢終身不再彈琴,向世人宣告了徹底地放棄彈琴。)4、再解絕弦。
將文章再讀一遍,看看哪些地方讀懂了,哪些地方沒讀懂?學生研讀課文後交流。預設的幾個教學生成點:(1).四個「善」字不同的用法:「善鼓琴」「善聽」中的「善」字可以理解為「擅長、善於」的意思;兩個「善哉」是表示贊嘆之義。
(2).從何處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換位體驗: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透過伯牙的琴聲,你彷彿看到了什麼?於是你怎麼贊嘆?(3).既然說伯牙善鼓琴,那麼他的琴聲一定不只表現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聲還會表現哪些動人的場景呢?引導學生想像回答:皎皎明月、徐徐清風、裊裊炊煙、瀟瀟春雨……(4).引導學生進行語言的拓展和運用:假如你是子期,當「伯牙鼓琴,志在清風」,透過伯牙的琴聲,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風了嗎?於是你怎麼贊嘆?(「善哉,徐徐兮若清風!」)當「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過伯牙的琴聲,你看見那皎皎的明月了嗎?於是你怎麼贊嘆?(「善哉,皎皎乎若明月!」)(5).一起想像這樣一幅畫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聽琴。當伯牙鼓琴志在楊柳、志在春雨、志在雲霧、志在炊煙……子期會怎樣贊嘆?引導學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說句子。
(6).這正是:「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贊之,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這就叫——知音。
而不論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還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風,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這就是真正的知音! 1.伯牙當時已經是楚國著名的音樂家,你說他還會缺少贊美嗎?他為什麼獨獨把子期看作知音?2.當伯牙聽見別人那些不著邊際的贊美的時候,你能體會到什麼心情嗎?3.那時的伯牙心中一定有一種渴望,渴望什麼?他一定忍不住在心裡無數次地發出呼喚,他呼喚什麼?4.終於有一天,伯牙遇到了自己的知音鍾子期!面對如此善聽的子期,面對這樣難得的知音,伯牙又是一種怎樣的心情?他一定會對子期說什麼?5.知我者,子期也!這時的伯牙與子期,你覺得他們還僅僅是一對音樂方面的知音嗎?6.知音歡聚,一定非常歡樂、非常融洽,再讀課文,感受知音歡聚的融洽與歡樂。 無奈世事難料,子期不幸去世。
出示句子,學生讀:「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1.子期死,伯牙怎麼就會認為世上再無知音了呢?2.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過去的生活中了,沒有知音,無人理解的日子,他已經不堪承受。
這種無人能夠傾訴的痛苦,最後以一種極端的方式表現了出來: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在這里伯牙「絕」的僅僅是「弦」嗎?他在斷絕琴弦的同時也斷絕了什麼?3.當你理解了伯牙此時的心情,請再讀這句話。5、深悟絕弦(1)?明代小說家馮夢龍根據這個傳說創作了《俞伯牙摔琴謝知音》,收在《警世通言》這一本書中,用生動的筆觸描述了這個動人的故事。
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經寫下了一首短歌,來追悼自己的知音鍾子期。出示詩歌學生讀:「憶昔去年春,江邊曾會君。
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但見一抔土,慘然傷我心! 傷心傷心復傷心,不忍淚珠紛。
來歡去何苦,江畔起愁雲。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義,歷盡天搭缺涯無足語,此曲終兮不復彈,三尺瑤琴為君死!」(2).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無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彈給銀枝芹何人聽?只有這一段動人的故事千古流傳!學生讀課文。
(3).面對伯牙的痛苦與絕望,你想對他說什麼?將你的想法寫下來。6、回味絕弦人們根據這個動人的故事,編寫了一首同樣動人的樂曲:《高山流水》。
(播放《高山流水》樂曲,請學生欣賞)伴著那一曲動人的《高山流水》再讀讀這個故事。(教學設計: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區教育局教研室閆學)。
2. 淺談如何打造生動高效的初中文言文課堂
文言文教學是中學語文閱讀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起著傳承民族優秀文化、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幫助學生認識古代社會以及更好的掌握現代漢語的作用。
2000年秋季開始使用的人教版中學語文新教材加大了古詩詞和文言文的閱讀量,新大綱提出了「誦讀古代詩詞和淺易文言文,能藉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內容,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的要求。較之以往,出現了兩大特色:一是對初中文言文教學的閱讀量增大了,二是對學生的學習要求降低了,只注重朗讀、背誦及對基本內容的理解,而對虛詞含義、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等已不再做具體要求。
但是如果不把其中的字詞、句式弄懂並掌握,又何談理解與運用呢?我認為這是一對教學矛盾。如何突破初中生文言文學習難關,切實解決「量多求寬」與「粗讀低標」之間的矛盾,將成為我們教學探究的一大重點。
基於上述考慮,本人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來提高文言文課堂教學的效率。 一 吃透教材,確立目標 對文言文中的詞、句的字面意思理解正確,是文言文教學的基礎和重要目標之一,但這並非是唯一目標。
除此之外,學生還要對文章進行適當的鑒賞評析。選入教材的文言文大多具有很強的文學性。
其人物的思想性格、作者的人生態度、理想追求、思想感情對形成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審美情趣等都有影響。如《愚公移山》、《陋室銘》、《愛蓮說》,他們的文學價值不言而喻。
所以,在教學中,要先確定教學目標,在指導學生掌握文言文基本知識的同時,還要讓學生對作品做出適當的鑒賞、評析。體味文中之情,想像文中之景,領悟文中之道,感受文中之雅,是文言文教學追求的最高境界。
二 巧施計策,激發興趣 初一學生,剛接觸文言文的學習,學習難度較大。「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對學習有了興趣,就會有動力,就會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所以,在新課導入時,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就顯得特別重要,生動活潑的新課導入促使學生進入積極、愉悅的學習狀態,緩解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畏難心理,促進學生對學習文言文詞句和內容的理解與積累。根據文言文的特點,可試用以下幾種方法: 1.成語警句導入法 有許多成語出自初中文言文課文中,對這類文言文教學,如果採用相應的成語來導入,會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初中文言文中,有不少篇目都可以用這種方法來導入,如刮目相看——《孫權勸學》,世外桃源——《桃花源記》。另外,初中文言文中還有不少名言警句,用它們來導入,既能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同時又加強了語言的積累。
2.故事導入法 用生動的故事、美麗的傳說導入,同樣也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用來導入的故事可以是課文本身所敘述的故事,也可以是與課文內容有關的其他故事。
如:講授《狼》、《口技》、《為學》等故事性較強的文言文時,教師可先給學生講故事,然後再引導學生學習相應的文言文,繼而落實字詞句篇的教學。再如講授《岳陽樓記》可用滕子京修建岳陽樓的故事導入,講授《出師表》可用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鞠躬盡瘁的故事導入,以拓展學生的視野,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3.利用圖片、媒體激發學生的興趣 可以調動學生已有的與課文內容有關的知識儲備來引入課文,溫故知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用地理知識中的長江三峽導入《三峽》;可從網上下載與課文有關的圖片,利用多媒體手段為文章配上古典音樂朗讀,或採用多媒體手段直接展示與課文有關的音像、圖畫內容,創設情景;充分發揮學生積極參與的主動性,讓學生在預習時利用網路資源和相關書籍,查找與課文有關的信息。 三 突出重點,強化朗讀 生動活潑的新課導入,也只能是個開頭,在具體的指導閱讀階段,務必強化誦讀,突出學習重點,切忌求全求細,面面俱到。
同時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徹底摒棄教師「滿堂灌」的教學方式,應多讓學生思考、討論、發言,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特別是強化學生的誦讀訓練,採取靈活多樣的方式讓學生朗讀、吟誦。
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 古人雲:「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意思是說反復閱讀能領會文章的旨意,閱讀仍是學習文言文的重要方法。在教學中,我們不僅要注重課堂閱讀,也要注重課外閱讀。
課堂閱讀可以分三步走:首先是教師范讀。教師聲情並茂地范讀課文,不但能讓學生記住生難字、詞讀音;句子的停頓;節奏的快慢,更重要的是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
教師准確傳神的范讀,再藉助重音、語調、停頓、語速、音量等不同的變化,在不知不覺中把學生帶進文章美好的境界中,使他們產生學習的興趣與動力。其次是學生朗讀。
在教師范讀的基礎上,學生反復誦讀,朗讀時一方面可要求學生邊讀邊勾畫出課文中關鍵的詞語及名言警句,重點記誦;另一方面可具體感知課文內容,結合語境從句子結構和上下文去深入理解疑難詞語和句子的含義,把握文章表現出來的作者的觀點、態度和思想傾向。再次是學生誦讀。
誦讀是在理解文章意思的基礎上,反復朗讀,以求熟讀成誦。對學生的誦讀要進行科學的、有針對性的指導,避免毫無目的機械重復的讀。
誦。
3. 請教大家下小學語文教學案例怎麼寫,請給範文販有誰了解的告訴下
一、教學案例撰寫的意義 1.教師撰寫教學案例,是教師不斷反思、改進自己教學的一種方法,能促使教師更為深刻地認識到自己工作中的重點和難點,這個過程就是教師自我教育和成長的過程。
2.教師撰寫教學案例的過程是將來自外部的教育理論與指導自己教學實踐的內在教學理論相互轉化的過程,可以為新教師和在職教師的教學提供比較豐富的實際情境,有利於教學中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教學案例是教師教學行為的真實、典型記錄,也是教師教學理念和教學思想的真實體現,因此是教育教學研究的寶貴資源,是教師之間交流的重要媒介。
二、什麼是教學案例? 四種說法: 1.案例是一個實際情境的描述,在這個情境中,包含有一個或多個疑難問題,同時也可能包含有解決這些的方法。 2.「教學案例描述的是教學實踐。
它以豐富的敘述形式,向人們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師和學生的典型行為、思想、感情在內的故事。」 3.教學案例是指包含有某些決策或疑難問題的教學情境故事,這些故事反映了典型的教學思考力水平及其保持、下降或達成等現象。
這類案例的搜集必須事先實地作業,並從教學任務分析的目標出發,有意識地擇取有關信息,在這里研究者自身的洞察力是關鍵。 4.教學案例是指「由教師撰寫,或由研究人員與教師共同撰寫的敘述性的教學實踐記錄。」
學校教育教學中有許多典型事例和疑難問題,案例可以從不同角度反映教師在處理這些問題時的行為、態度和思想感情,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和例證。教學案例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教學的重點、難點、偶發事件、有意義的、典型的教學事例處理的過程、方法和具體的教學行為與藝術的記敘,以及對該個案記錄的剖析、反思、總結。
案例不僅記敘教學行為,還記錄伴隨行為而產生的思想,情感及靈感,反映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遇到的問題、矛盾、困惑,以及由此而產生的想法、思路、對策等。它既有具體的情節,過程,真實感人,又從教育理論、教學方法、教學藝術的高度進行歸納、總結,悟出其中的育人真諦,予人以啟迪。
可以說,教學案例就是一個具體教學情景的故事。在敘述這個故事的同時,人們常常還發表一些自己的看法--點評。
所以,一個好的案例,就是一個生動、真實的故事加上精彩的點評。 三、教學案例的特點 1、案例與論文的區別 從文體和表述方式上看,論文是以說理為目的,以議論為主;案例則以記錄為目的,以記敘為主,兼有議論和說明。
也就是說,案例是講一個故事,是通過故事說明道理. 從寫作的思路和思維方式來看,論文寫作一般是一種演繹思維,思維的方式是從抽象到具體;案例寫作是一種歸納思維,思維的方式是從具體到抽象。 2、案例與教案、教學設計、教學實錄的區別 教案和教學設計都是事先設想的教學思路,是對准備實施的教學措施的簡要說明;教學案例則是對已經發生的教學過程的反映。
一個寫在教之前,一個寫在教之後;一個是預期,一個是結果。 案例與教學實錄的體例比較接近,它們都是對教學情景的描述,但教學實錄是有聞必錄,而案例則是有所選擇的。
四、教學案例的一般要素 1.背景 所謂背景,即是向讀者交待清楚:"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等。背景介紹也不必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說明"故事"的發生是否有什麼特別的原因和條件。
背景是案例很重要的環節,描述的是事件的大致場景,是提供給讀者了解「事件」有用的背景資料,如所在學校的情況、個人的工作背景、事件發生的起因等。 2.主題 每篇案例要有一個鮮明的主題,即這個案例要說明的某個問題,是反映對某個新理念的認識、理解和實踐,還是說明教師角色如何轉變,教的方式、學的方式怎樣變化,或是介紹對新教材重點、難點的把握和處理,等等。
3.細節 有了主題,就要對原始材料進行篩選,有針對性地選擇最能反映主題的特定的內容,把關鍵性的細節寫清楚。要特別注意提示人物的心理。
因為人物的行為是故事的表面現象,人物的心理則是故事發展的內在依據。面對同一個情景,不同的教師可能有不同的處理方式。
為什麼會有各種不同的做法?這些教學行為的內在邏輯是什麼?執教者是怎麼想的?揭示這些,能讓讀者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在這個環節中,要講明問題是如何發生的,問題是什麼,問題可以和事實材料交織在一起。
這是整個案例的主體,要詳盡地描述,展現問題解決的過程、步驟以及問題解決中出現的反復挫折,也可以涉及問題初步解決成效的描述。 4.結果 案例不僅要說明教學的思路,描述教學的過程,還要交待教學的結果--某種教學措施的即時效果,包括學生的反應和教師的感受,解決了哪些問題,未解決哪些問題,有何遺憾、打算、設想等。
以「問題」為主線,有矛盾、沖突甚至「懸念」,能引起讀者興趣和深入思考。 5.評析 評析是在記敘基礎上的議論,表明對案例所反映的主題和內容的看法和分析,以進一步揭示事件的意義和價值。
評析可以是自評,就事論事,有感而發,也可請專家點評、深化。通過對背景、問題、解決問題方法的描述,反思自身的教育教學行為,總結利弊得失和。
4. 中小學的語文的試講範文與課例
2005年初中教師職評典型課例教學各學科試講課題各中學: 現將初中教師申報中教一級職稱參加典型課例教學(試講)課題予以公布,請各校速將課題通知有關教師,並請參加試講的教師按照教研字(2005)168號《關於印發 的通知》通知要求,做好備課、提供教案等試講准備。
黟縣中小學教師職評典型課例教學考評辦公室 2005.11.16附:各學科試講篇目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 21課《風箏》 魯迅八年級上冊 9課《老王》 楊絳八年級上冊 12課《橋之美》 吳冠中九年級上冊 14課《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 羅迦。
5. 以古今史例為據
孫子兵法-----孫武 《三十六計》是根據我國古代卓越的軍事思想和豐富的斗爭經驗總結而成的兵書,是中華民族悠久文化遺產之一。
「三十六計」一語,先於著書之年,語源可考自南朝宋將檀道濟(?—公元436年),據《南齊書.王敬則傳》:「檀公三十六策,走為上計,汝父子唯應走耳。」意為敗局已定,無可挽回,唯有退卻,方是上策。
此語後人賡相沿用,宋代惠洪《冷齋夜話》:「三十六計,走為上計。」。
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語的人更多。於是有心人採集群書,編撰成《三十六計》。
但此書為何時何人所撰已難確考。
6. 課堂教學案例怎麼寫(小學語文),請給個範文或格式,謝謝~
案例名稱: 《《直線、線段和射線的認識》案例》 學年:2008 教學片段: (一) 教學線段: 1、過渡語:老師手中的毛線真頑皮,瞧,它們一跳就跳到了大屏幕上。
(師出示課件1,顯示一條線段)請仔細觀察,有什麼發現?(線段,直的,有兩個端點。) 2、如果給你一把尺子,能量出這段線的長度嗎? 3、說一說你是怎樣量的?生說後,他要求同學畫一條5厘米長的線段,並讓同桌互相檢查是否正確。
4、誰能完整地說一說線段具有哪些特點。(學生回答) (二)教學直線 …… (三)教學射線 1、請大家再發揮想像,如果把一條線段的一端無限延長,可以得到一條什麼樣的線?(射線,直的、有一個端點、不可以度量長度。)
2、在我們的生活中,你見過哪些射線?(課件出示手電筒和太陽的光線,) 學生聯系生活回答。 3、生活中的射線可真不少,我發現這些射線大多都是光線,把我們的生活裝扮得五彩繽紛。
下面請大家在練習本上過一點畫射線,邊畫邊想,能畫多少條?(出示課件) (學生匯報總結:過一點可以畫無數條射線。) 4、出示一組練習 5、請大家以組為單位,比較線段、直線和射線的異同,完成大屏幕上的表格。
(出示課件) (1)自己獨立完成 (2)小組討論 (3)學生匯報結果。 …… 反思:關於獲取知識,蘇霍姆林斯基有一句經典的論述:教給學生藉助已有的知識去獲取知識,這是最高的教學技巧之所在。
本節教學注重「以生為本」,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沿著學生的學習思路與需要去實施教學,促使學生主動的觀察、思考、自主探索、小組合作與交流,促使他們成為知識的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同時教師關注數學與生活的關系。
具體表現為: 1、充分運用直觀的教具進行展示和演示,動手操作感知,以幫助學生建立表象、發展空間觀念。用電腦演示將線段兩端無限延長變成直線,一端延長變成射線。
這樣的演示,充分展示了三條線之間的關系,形象生動。比教師空洞,抽象的語言更有說服力。
2、給學生思維的空間和時間,自主探究、感受知識的形成發展過程。如: 在辨析直線、線段、射線三條線之間的關系時,放手讓學生自己討論, 3、教學中設計了讓學生過一點畫直線,過兩點畫直線和過一點畫射線能畫多少條?的操作題。
使學生自主探究、主動構建的概念。 總之,這節課順應學生思維發展的規律,提供了適合學生構建知識的學習背景,採取多種多樣的學習方式,學生經歷了知識形成、發展的過程,發展了空間觀念,獲得了深刻的:「做數學」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