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教育 » 商鞅變法教學設計

商鞅變法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 2025-01-09 21:46:26

㈠ 七年級歷史上冊秦統一中國教學設計

教學方案是教師們的教學計劃,也是對課程的一個教學安排,可以說教學方案決定了教學的質量,下面是我給大家帶來的 七年級歷史 上冊秦統一中國教學設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七年級歷史上冊《秦統一中國》教學設計

【課程標准】

知道秦始皇和秦統一中國,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權制度和統一 措施 對中國歷史發展的影響。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分析秦統一的原因,知道秦統一的過程及意義。

2、了解秦朝的中央集權制度和統一措施對中國歷史發展的影響。

3、知道秦始皇並能夠正確評價,培養學生評價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能力。

過程與 方法 :

1、通過閱讀史料和識讀《秦朝形勢圖》、《秦朝政治建制示意圖》、《統一漢字》《統一貨幣》等圖片材料,學習和運用搜集與利用歷史信息的方法。

2、通過歷史劇《秦囧》的表演,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團隊合作意識及創新意識。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認識秦朝統一的歷史意義。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奠定了我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

2、通過了解秦統一的過程和掌握秦鞏固統一的措施,認識統一對歷史發展影響,統一是歷史的主流,進行維護國家統一觀念的 教育

【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秦統一全國及其鞏固統一的主要措施。

2.難點:中央集權制度;正確評價秦始皇。

【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活潑、好動,喜歡參與,因此本課抓住七年級學生的此特點,根據西安當地歷史 文化 利用世界第八大奇跡——兵馬俑的圖片導入,激發學生興趣,編練歷史劇《秦囧》等活動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同時,由於七年級學生對歷史的了解大多數來自於影視作品,思維以感性思維為主,缺乏一定的史料解讀能力,本課用豐富的圖片和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史料呈現鮮活的歷史,符合學生認知的學習方式,有助於他們積極參與探究學習。

【教法與學法】

討論法、圖示法、情境體驗分析法、材料解析法。

【教學過程】

主要結合我校「精講多練,當堂達標」課改模式進行教學。

一、溫故知新。提問 1、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有哪些?2、有什麼重要的歷史意義?復習本課相關的知識。

導入新課——以秦始皇兵馬俑我們身邊的歷史文化遺跡導入,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師生共同認定學習目標。了解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學習任務。

三、達成目標、檢查預習。

(一)、秦滅六國

1、秦國為什麼能夠統一全國呢?閱讀課文P42,結合材料歸納秦統一六國的原因。

材料一:

戰國七雄長期分裂割據的局面,嚴重破壞和阻礙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在這種背景下,自然人心厭戰,安定統一成為時代的呼聲。

材料二 :

商鞅變法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一次變法,經過變法,秦國的封建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加強,逐步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

材料三 :

在統一全國前夕,嬴政招募並任用了李斯、尉繚、蒙恬、王翦等一大批傑出的文臣武將。尤為難得的是,他用人不疑,勇於認錯糾錯,表現出政治家的博大胸懷和氣度。

學生通過閱讀課文和分析材料得出秦統一的歷史條件:

A、統一是大勢所趨,民心所向

B、商鞅變法使秦國逐漸成為七國中實力最強的國家。

C、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善用人才,遠交近攻,長平之戰)

通過學習培養學生的史料閱讀能力,材料分析能力以及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秦統一時間及過程。

出示秦滅六國動態圖,使學生對秦統一的過程有個清晰地了解。同時培養學生的歷史識圖能力。

3、秦疆域圖。通過歷史地圖,使學生掌握秦定都咸陽,以及疆域四至。東到大海,西到隴西,北到長城陰山一代,南到南海。

4、秦統一全國有什麼意義?

分組討論得出結果。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長期混戰局面;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

(二)、確立中央集權制度

1、皇帝制度的建立

材料1:「天下大定。今名號不更,無以稱成功,傳後世。其議帝號。」

——《史記·秦始皇本紀》

出示秦始皇圖片及文字「我統一天下,德蓋三皇,功過五帝」。

材料2:「天下之事無大小,皆決於上。丞相諸大臣皆受成事,倚辦於上。」—— 皇權至上

材料3:「天子獨以印稱璽,又獨以玉,群臣莫敢用。命為制,令為詔。天子自稱曰「朕」。 ——皇權專制

2、中央政權機構的建立

丞相(行政)太尉(軍事)御史大夫(監察)

3、地方上—廢分封,立郡縣

材料閱讀:

丞相(王)綰等言:「諸侯初破,燕、齊、荊地遠,不為置王,毋以填(鎮)之,請立諸子,唯上幸許。」

……

廷尉李斯議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眾,然後屬疏遠,相攻擊如仇讎( chóu),諸侯更相誅伐,周天子弗能禁止……置諸侯不便。」 ——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

郡縣制的實行,開創了此後我國歷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第9課秦統一中國教學設計

通過相關的史料使學生對皇帝制度的建立有了充分的了解,同時通過《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圖》的講解使學生認識到秦朝建立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重要性、創新性,以及對我國封建社會的影響。

(三)、鞏固統一措施

出示材料:

「田疇異畝,車塗異軌,律令異法,衣冠異制,言語異聲,文字異形。」

——《說文解字》

了解秦鞏固統一措施的必要性。

通過歷史劇《秦囧》了解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及作用。

情境一

旁白:公元前221年,一個原秦國人駕著馬車、帶上了足夠多的錢,踏上了周遊全國的旅途。然而他一直夢寐以求的旅程結果卻……我們拭目以待吧!

秦人:唉!又累又餓,我要休息會!我從咸陽出發,走到韓國區域。因為我的車比韓國的大,韓國的道路太窄,車過不去,我只好步行。

1、 交通上:統一車輛和道路的寬窄;修馳道

出示秦直道的圖片,秦朝道路圖,得出作用:加強了各地的交通往來。

情境二

旁白:秦人路過一家布店,於是興致勃勃地去訂做了一條長裙,做好了穿在身上,卻發現是條短裙,他很生氣。

情境三

秦人:我的旅行啊,還怎麼繼續,既然如此,付錢吧……

做衣服的:我不收秦國貨幣,我收趙國貨幣

旁白:一車的錢秦人根本沒地方用。沒辦法,他只好把身上的玉佩抵押給了他。

2、經濟上:統一貨幣 統一度量衡

出示秦統一貨幣圖,度量衡圖,了解其作用:有利於國家對經濟的管理,促進各地經濟的交流與發展。

情境四:

賣衣服的人讓秦人寫個抵押玉佩的字據,可是他寫的字賣家都看不懂,秦人對他的旅行失望極了。

3、文化上:統一文字,把小篆作為通用文字頒行全國

出示秦統一文字圖,得出作用:有利於文化的交流與發展

4、軍事上: 北築長城, 南修靈渠

臣自追隨吾皇以來,備受重用,奉命統率30萬大軍鎮守北疆。今北方匈奴不斷侵擾,百姓苦不堪言。臣以為應早早提防。請皇上下旨定奪。 ——蒙恬

得出秦修長城的目的——抵禦匈奴南下。

出示秦疆域圖,了解秦長城。

第9課秦統一中國教學設計

5、思想上:焚書坑儒

廷尉李斯議曰:「……今諸生不師今而學古,以非當世,惑亂黔首。……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

以上材料反映的事件是什麼?

如何評價「焚書坑儒」?——分組討論

Ø 有利於加強思想控制,鞏固中央集權

Ø 但長遠看,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

6、談談秦始皇。

「始皇暴虐,至子而亡」——《貞觀政要》

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坼(裂),掀翻一個世界。

——(明)李贄

「千古一帝」秦始皇背後的 故事

統一全國後,每天確定閱覽120斤文書的日定額,不完成定額,不能休息。他先後6次大規模巡遊,進行實地考察,病逝於第六次巡遊途中。

(1)、拋去對個人功利的追求,結合秦始皇的身份,請你談談是什麼促使秦始皇做出如何豐功偉績?

作為統治者,對國家的高度責任感和使命感。

(2)、正確評價秦始皇——分組討論

四、回扣目標——以結構式板書進行課堂小結。

第9課秦統一中國教學設計

五、檢測目標——鞏固練習

1、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 國家是( )

A夏 B商 C秦 D漢

2、秦始皇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措施不包括( )

A加強皇權 B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

C焚書坑儒 D實行分封制

3、秦朝開創了為後來的封建王朝長期沿用的( )

A禪讓制 B世襲制 C分封制 D郡縣制

4、下列措施屬於秦始皇首創的是( )

A地方設縣 B修築長城

C用圓形方孔錢 D規定最高統治者稱皇帝

5、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勤勞和智慧的象徵。秦修築長城主要是為了( )

A統一六國 B抵禦匈奴

C開發北部 D旅遊觀光

6、下列關於靈渠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A溝通了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

B由李冰主持開鑿

C解決運輸問題

D利於開發南方地區

六、布置作業:

課後作業:撰寫「秦始皇之我觀」的小論文

預習第10課完成:1、秦暴政的表現

2、分析秦滅亡的原因

㈡ S版六年級語文下冊《商鞅南門立木》教學設計

《商鞅南門立木》S版六年級下冊的一篇語文課文,下面是S版六年級語文下冊《商鞅南門立木》教學設計。為大家提供參考。

教材簡析:

本課是一篇精讀課文。課文講我國戰國時期的改革家商鞅為了在全國建立起誠信守法的良好社會風尚,從根本上保證變法的成功,在都城南門立木取信的故事,顯示了他變法的決心和意志。

全篇課文可以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寫商鞅受權變法。

第二部分(第2-14自然段)講商鞅南門立木取信於民的故事。

第三部分(最後一個自然段)講商鞅「南門立木」所產生的影響和作用。

選編本文的目的:讓學生了解商鞅南門立木的歷史故事和意義,引導學生認識言而有信、說到做到和賞罰分明、嚴格執法的重要性。

設計理念:

本課的設計圍繞課文的重難點,引導學生讀書、思考、交流、討論,用適合自己的讀書方法去讀書,讓學生自行探究課文內容,提高閱讀的能力,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成為學生的主人。給學生更多發揮自己語言的空間,鼓勵學生大膽想像、發現、質疑,從而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人物特點。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引導學生了解課文內容,認識言而有信、說道做到和賞罰分明、嚴格執法的重要,初步建立法制觀念,在生活中要言而有信、說到做到。

3、指導學生根據提示,體會句子的意思,進而理解課文內容。

4、幫助學生認識「鞅」1個會認字和學會「孝、葫、礎」3個會寫字。掌握「葫蘆、基礎」,理解「冥思苦想、大步流星、喜笑顏開、真心實意、惹是生非」等詞語。

教學重點:

指導學生讀懂課文、了解商鞅南門立木的歷史故事和意義。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認識言而有信、說到做到和賞罰分明、嚴格執法的重要。

教學准備:

1、讓學生查閱商鞅變法的資料。

2、預習課文,了解課文內容。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引導學生了解課文內容,認識言而有信、說道做到和賞罰分明、嚴格執法的重要,初步建立法制觀念,在生活中要言而有信、說到做到。

3、指導學生根據提示,體會句子的意思,進而理解課文內容。

4、幫助學生認識「鞅」1個會認字和學會「孝、葫、礎」3個會寫字。掌握「葫蘆、基礎」,理解「冥思苦想、大步流星、喜笑顏開、真心實意、惹是生非」等詞語。

教學重點:

指導學生讀懂課文、了解商鞅南門立木的歷史故事和意義。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認識言而有信、說到做到和賞罰分明、嚴格執法的重要。

一、 談話激趣、導入新課

1、同學們,你們聽說過商鞅變法的故事嗎?

2、你對商鞅有那些了解呢?(課件出示商鞅圖片,引導學生交流課前的搜集。)

【培養學生搜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注重課內與課外的結合,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

3、為了進一步了解商鞅,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他的故事。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學習生字和新詞

1、請同學們選擇自己的方式讀課文,邊讀邊找出本課的生字和新詞並標出不懂的問題,然後同桌或小組內交流一下是怎麼學會生字和新詞的?

2、學生自學,小組交流。

3、教師檢測生字和詞語。

●課件演示生字,指名學生認讀,組詞。

●認讀詞語「葫蘆、基礎、冥思苦想、大步流星、喜笑顏開、真心實意、惹是生非」。

●重點理解「冥思苦想、大步流星、喜笑顏開、真心實意、惹是生非」,讓學生用「冥思苦想」、「惹是生非」說話。

【重點指導字「孝、葫、」兩個字。「葫」上下結構,上小下大,左下「古」略偏上;「礎」左右結構,左小右大,右邊「出」的筆順;第一、四筆為豎折、第三筆豎縱貫上下。注意「惹是生非」 不要寫成「事」。】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悟

1、指名學生讀課文,同時思考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麼事?全文可以分成幾部分?

(課文主要寫的是我國戰國時期的改革家商鞅為了在全國建立起一種誠信守法的良好社會風尚,從根本上保證變法的成功,在都城南門立木取信的'故事,顯示了他變法的決心和意志。)

【要求學生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注意評價中促進朗讀;對於學生的回答,不要求統一和精確的答案。】

2、互動交流:課文可以分為那幾部分?每部分主要寫了什麼?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寫商鞅受權變法。

第二部分(第2-14自然段)講商鞅南門立木取信於民的故事。

第三部分(最後一個自然段)講商鞅「南門立木」所產生的影響和作用。

四、合作評價,歸納質疑。

1、通過初讀課文,你覺得商鞅是個什麼樣的人?

隨機板書:商鞅--政治家--賞罰分明--嚴格執法

誠信和聰明

【引導學生評價,尊重學生獨特感受。】

2、通過合作學習你還有那些不懂的問題?學生提出,教師進行歸納。

預設:

(1)商鞅為什麼要說服秦孝公變革舊的法規?

(2)商鞅要在秦國實行變法遇到了哪些困難?

(3)商鞅為什麼要在南門立木?人們對商鞅南門立木的做法有什麼看法,商鞅是怎麼做的?

(4)商鞅南門立木有什麼影響和作用?

【學會讀書,學會思考。發現問題,有助於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3、同學們提出的問題很有價值,下節課我們繼續對這些問題的探究。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引導學生了解課文內容,認識言而有信、說道做到和賞罰分明、嚴格執法的重要,初步建立法制觀念,在生活中要言而有信、說到做到。

3、指導學生根據提示,體會句子的意思,進而理解課文內容。

4、幫助學生認識「鞅」1個會認字和學會「孝、葫、礎」3個會寫字。掌握「葫蘆、基礎」,理解「冥思苦想、大步流星、喜笑顏開、真心實意、惹是生非」等詞語。

教學重點:

指導學生讀懂課文、了解商鞅南門立木的歷史故事和意義。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認識言而有信、說到做到和賞罰分明、嚴格執法的重要。

一、復習激趣,談話導入

1.以游戲的形式復習生字、新詞,並引導積累運用詞語。

2、上節課我們初步學習了《南門立木》這篇課文,文中的商鞅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你最欣賞他的哪些做法?

3、這節課讓我們結合課文和上節課滯留的問題繼續感悟商鞅變法的決心和堅定的意志。

二、研讀課文

下面請同學們圍繞上節課幾個問題,抓住課文中動作、神態、語言、心理的描寫進行讀書、體會、交流。

1、出示自學提示:

(1)商鞅為什麼要說服秦孝公變革舊的法規?

(2)商鞅要在秦國實行變法遇到了哪些困難?

(3)商鞅為什麼要在南門立木?人們對商鞅南門立木的做法有什麼看法,商鞅是怎麼做的?

(4)商鞅南門立木有什麼影響和作用?

(5)你對商鞅的做法有什麼看法?

(6)結合實際談談你對「言而有信、說到做到」的理解。

2、學生自學,小組交流。

3、全班交流,點撥引導。

【以學生自學為主,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個性的感悟和體驗,不要求統一的說法,說出自己的理由就可以。教師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隨機的點撥引導。教師靈活把握重點,強調在「對話」中生成問題。】

(1)交流、體會商鞅變法的決心。

①閱讀第一部分,解決第一個問題。

【引導學生抓住「改革家」「說服秦孝公變革舊的法規,爭取國家富強」「主持變法」等,了解商鞅是怎樣的人,他為什麼要說服秦孝公變革舊法。】

②閱讀第二部分,通過理解重點句,解決第二、三個問題,教師指導閱讀。

【要引導學生了解商鞅要在秦國實行變法遇到了哪些苦難,他為什麼要在南門立木。抓住商鞅在南門立木時出示兩個告示及人們看告示後的議論,了解人們對商鞅南門木的看法。引導學生抓住「商鞅立即大聲宣布」和「鄭重地對大家說」的具體內容,理解商鞅言而有信、說到做到、嚴格執法的精神和意志。】

③閱讀第三部分,解決第四個問題。

【引導學生抓住「在全國上下引起了很大的震動」「不但……而且……」理解商鞅南門立木產生的巨大影響和作用。】

(2) 抓住重點詞句體會寫法。

①「天底下哪有這么便宜的事兒,怕是耍人玩兒的吧?」(人們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這是人們圍在大木柱的四周議論的一句話。把大木柱從南門扛到北門,就賞十兩黃金,天底下不會有這么便宜的事,恐怕是耍弄人。人們的這種想法,表示對商鞅變法的懷疑。這樣寫為體現商鞅言而有信,說到做到埋下伏筆。)

② 從圍觀的人群中走出一個小夥子,只見他挽起衣袖,把大木柱扛起來就走,一邊走,一邊還嘟囔著:「我倒要看看,這位左庶長大人說話算不算數。」(小夥子為什麼會這樣說話呢?從這段描寫中你體會到了什麼?)

(這是小夥子在商鞅第二天下令「誰能把這根大木柱扛到北門,就賞給他五十兩」之後,一邊走一邊嘟囔的一句話。他認為事情不會是那樣,有反說的語氣。左庶長說話不算數,試試看吧。從小夥子的動作、語言表明他對商鞅下的令持的懷疑態度。這段描寫讓我們進一步體會到「南門立木」的言而有信會對變法的實施有深遠的影響。)

③小夥子噌噌噌地登上了城樓,不一會兒,手捧五十兩黃金,喜笑顏開地走了下來。(小夥子不僅僅是因為得到了賞金而高興嗎?這是小夥子心裡會想些什麼?旁觀的人又會說些什麼?)

(小夥子「喜笑顏開」不僅僅是因為他得到了黃澄澄的賞金,還因為他親眼看到了這位左庶長的命令不含糊,說話算數、有效。為新法的順利實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這是小夥子心裡會想些什麼?旁觀的人又會說些什麼?兩個問題的設計,填補了課文空白,使學生更深地感受、理解了商鞅的了不起。學生對商鞅的做法有了更深的體會,我感到一個言而有信、說道做到和賞罰分明、嚴格執法的形象逐漸地走進了學生的心靈,我更欣喜地看到,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積累語言,內化語言,並靈活地運用了語言。】

3、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三、課外延伸

小練筆:你對「言而有信、說到做到」是怎樣了解的,把自己的想法寫下來。寫時要注意結合生活實際。

板書設計:

6、商鞅南門立木

變法-困難-南門立木-言而有信、說到做到

聰明--機智

教學後記:


㈢ 如何推動初中歷史課堂教學

學習歷史課程,可以使學生了解人類歷史的發展歷程,認識人類文明發展進步的原因和規律,認識歷史發展過程中人與人、人與自然及人與社會的關系。學習歷史課程,可以培育學生的歷史智慧和人文素養,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和世界意識,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和改革創新精神,使學生更好地迎接未來社會生活的挑戰。歷史課程在素質教育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年來,北京市廣大中學歷史教師認真貫徹落實北京市中學歷史學科的三個指導性文件,不斷深化歷史課堂教學改革,努力提高中學歷史課堂教學質量,取得了不少成績。但用素質教育的要求來審視,歷史課堂教學中仍存在著一些亟待改革的問題。
主要是:

一、教學目標的固定化與封閉性。
近年來,在確定中學歷史課堂教學目標時形成了一種固定的模式,即分為知識傳授、能力培養、思想教育三個方面。這一方面反映了歷史教學研究成果,教學目標在原來的基礎上有了發展;另一方面,它內含的固定化因素對課堂教學目標的制定也有一定的制約作用。首先,它造成了對這三項任務不能完全涵蓋的內容的忽略和排斥。諸如,不同年級學生在審美教育、情感教育、心理教育等方面的心理需求在歷史課堂往往不被認識或重視,這些直接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另外,固定化也導致了相對的封閉性,教學過程中存在著忽視各項目標之間有機聯系的現象。其表現,一是知識目標定得多且細,課堂教學承載量過大;二是能力目標和思想教育目標往往流於空泛,存在著老師用教學大綱中「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觀察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向學生進行社會發展規律教育、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教育」等歷史教育的宏觀目標作為一節課的具體目標的現象。三是教學目標間不能統籌兼顧,常常厚此薄彼或顧此失彼。其結果,是使中學歷史教學的育人功能得不到充分發揮。
二、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真正確立。
在歷史課堂教學中,舊的教學觀將教師視為知識的傳遞者、能力的培養者、思想認識的教育者。在這種觀念下,不少教師在備課時對學生的自主性活動或是缺乏設計,或是停留在一問一答淺層次的認知活動上。在教學過程中,教學方法和手段的單一化,也造成學生主體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不高。北京市基礎教育研究中心歷史室根據近兩年在各類學校所聽的約四百節歷史課的情況進行分析,得到的認識是:歷史課上教師以自己為中心,講述時間過長,學生主要是聽教師講,處在被動地位的現象還比較普遍地存在。其結果是,學生對歷史課不感興趣,課堂教學質量得不到真正提高。

三、教學評價的片面性和評價方式的單一化。
中學歷史課堂教學評價的片面性,主要表現在對教師教學的評價上。在評價課堂教學時,重視評教忽視評學,將教師「教」得怎樣作為評價課堂教學的主要依據,對學生的學習狀態、學習過程中的心理感受和學習的實際效果缺少有效的考查。教師在設計教學時也是從「教」的角度想得較多,從學的角度考慮得較少。
中學歷史教學評價方式的單一化,主要表現在對學生學業成績的評價上。一是在確定學生歷史課總評成績時,一般只重視期末的考試成績,對學生平時的歷史學習情況缺少記錄和考評,或者是有記錄而與總評成績無關;二是在考試方式上,一般只是書面考試,幾種常見的題型,很少有實踐活動的考查;三是在考試內容上,多以記憶性知識為主,歷史思維能力和唯物史觀的考查較少。對學生學業成績的評價方式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學生認為歷史考試必須「死記硬背」,形成懼怕或厭煩心理,或者平時不好好學,考試時臨陣磨槍。學生在平時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性得不到激勵,缺乏主動學習的內驅力。

上述三個方面的問題,是當前進行歷史課堂教學改革,推進素質教育主要要解決的問題。對此,我們經過認真的研究和探討,提出以下四個方面的思考:
一、實現教學目標的開放性和多元化。
現代教育的不斷進步和歷史教育功能的深入挖掘,要求歷史課堂教學目標不斷更新和完善。要使歷史教學與時代發展同步,教學目標的設計和實施就要樹立以人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根本出發點的觀念,突破舊的模式,實現開放性和多元化。
第一,要充分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和教育。北京市21世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方案中的《歷史課程標准》(以下簡稱《標准》)對歷史教學目標的表述與過去的大綱有了很大不同。首先是將態度、價值觀目標放在了第一位。這是因為對人的發展而言,態度和價值觀相對於能力和知識應該更受到重視,在選擇教學內容,設計和實施教學目標時,應首先予以考慮。近來用「態度、價值觀」取代「思想教育」目標的作法已被越來越多的老師所接受,有人將其進一步表述為「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種表述比之「思想教育」拓展了歷史學科的教育功能,它可以涵蓋原來思想教育目標不能包括的情緒、興趣、動機和意志等各種情意目標,體現了目標的多元化。此外《標准》中還在「態度、價值觀」具體目標中,提出了「培養人文素養」、「提高審美意識和審美情趣」等內容,這是以往各版本中學歷史教學大綱從未明確提出的。和「思想教育」相比,「態度、價值觀」的表述更加重視學生的主體性。它提示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人文素養主要是通過學生主體參與教學活動,學習人類優秀文化成果得到的人格、氣質和修養的內化。從終生教育的大教育觀看歷史教學目標,青少年時期是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最關鍵時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確定當然至關重要。

第二,從學生的發展出發,實現教學目標的開放性。「學史使人明智」。「明」可以說是對歷史規律、人類文明發展的科學認識;「智」既包括鑒古知今的認識智慧,也包括開拓未來的創新智慧。「明智」的過程就是引導學生運用分析、歸納、比較和概括等思維方式,對重要的歷史問題、歷史現象和歷史進程的認識過程。這個認識既體現了教學目標的多元化,也說明了各項目標間開放、滲透和融通。北京素質教育經驗交流會展示課《戰國七雄》的教學設計在教學目標間的開放與融通上作出了成功的嘗試。首先,確定了以商鞅變法為重點教學內容,用以培養學生的改革意識和創新精神,引導學生從順應歷史潮流、推動社會進步的角度去認識人生價值的教學目標;在思維能力培養上,教師與學生一起就「商鞅變法為什麼能夠取得成功」,「為什麼商君死而秦法未改」等核心問題進行了討論、激發了學生思維的創造性;為保證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時間,教師對教材的知識內容大膽地進行了取捨。從教學實況看,學生主體參與的積極性很高,思維活躍,在探討歷史問題的同時掌握和理解了重點知識,訓練了歷史思維能力,從活生生的歷史中受到了做人、行事的啟迪。
二、確立學生在歷史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
學生是歷史學習的主體,推進素質教育,深化歷史課堂教學改革,需要我們認識主體、尊重主體、發展主體,讓學生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學生在自身的「體驗」中學習歷史,在體驗中「學會學習歷史」,就是能力的培養過程和人文素質的提高過程。
第一,認識主體,就要轉變舊的教學觀念,改變「以講為主」的教學模式。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明確「教」是為了學生的「學」;學生要成為教學活動的全面參與者;教師要成為學生主動學習的指導者和組織者。認識主體還要突破以教材為中心的舊觀念,全面了解學生,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按照學生發展的需要,調整教材內容,刪繁就簡,以保證學生主體參與教學活動的時間和空間。
第二,尊重主體,就要在教學過程中創設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平等、和諧的民主學習氛圍。教學民主性的激勵作用是顯而易見的,許多思維的火花就是在尊重中綻放。尊重主體就要面向全體學生,平等地關注和尊重每一個學生,給他們以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及表現、發展能力的機會。尊重主體就要在課堂上關注到學生基礎、智力和愛好特長的不同,使他們都能參與教學活動。一些歷史教師因材施教,實行了的分層教學。他們不僅在課堂教學中的講述、自學、提問等環節兼顧了不同層次的學生,而且在課前預習、課後輔導、作業和考核中都從層次性出發,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樣,全體學生在不同基礎上都可以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功,這種成功可進一步激發學生的自信心和學習興趣,並遷移到整個歷史學習的過程中。
第三,發展主體,探索適合學生主體學習的教學模式。教學模式作為課堂教學的結構和活動程序是客觀存在的,它受制於教育思想和理論的指導。「以講為主」教學模式是傳統教學思想和歷史教學傳承習慣的體現。但是,隨著素質教育研究的深入,改變舊的教學模式和落實素質教育精神已成為廣大歷史教師的自覺行動。經我們最新的調查表明,北京市歷史課堂教學學生主體活動時間有了明顯增加,由原來平均每節7分鍾,增加到了15-20分鍾。《德國法西斯專政的建立》、《爭取和平民主的斗爭和內戰的爆發》兩節研究課,採用了人文學科的「問題解決」教學模式,其課堂實錄師生討論的片斷在北京市歷史教學研究會年會播放後,引起了與會者的極大興趣並得到了蒞會各方面專家的肯定。當前,越來越多的教師正在探索和試驗體現學生主體學習的教學模式。教學模式可以不同,但遵循的教學規律和教學原則是有共性的。首先,要注意不斷提高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質量。歷史課堂教學中,學生應當經過「意向——感知——理解——運用」的認知過程,這個過程應是師生互動的,在恰當的歷史情境中對有價值的歷史問題提出、探究和解決。停留在一般感知層次的學生活動,不可能產生創新意識和培養創新能力。其次,要保證學生活動的足夠時間和空間。教師要給予學生系統的學法指導,還要調動學生情感、興趣、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再次,要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和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教學媒體的變換可以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還可使更多的學生有獨立觀察、思考和參與解決問題的機會。
三、運用多樣化、現代化的教育技術。
從培養適應21世紀人才的角度思考,顯然僅僅依靠一支粉筆、一塊黑板的傳統教學方式已遠遠不能適應需要,合理、創造性地利用現代化教育技術資源已成為課堂教學改革的重要任務之一。而從歷史學科本身所具有的不可再現性的特點和較其他學科更為嚴重存在的「師講生聽」的狀況看,如何實現現代化教學媒體為歷史課育人目標服務的功能,顯得尤為迫切和重要。
第一,轉變觀念。一是要轉變不重視現代化教育技術在人文學科中運用的思想或認為現代化教育技術的運用太麻煩、太難的畏難情緒。二是要改變已往把現代教育技術僅僅看作是一種教學手段或教學方法的看法,要看到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技術是社會變革的動因,而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全面運用,將「導致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方法和模式的深刻變革,並最終導致教育思想、教學觀念、教與學的理論乃至整個教育體制的根本變革」(何克抗:《論現代教育技術與教育深化改革——關於ME命題的論》,www.k12.com)。也就是說現代化教育技術的運用是與提高學生人文素養、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教育目標相聯系的。
第二,促進教學模式的轉變。從已經開發的教學軟體看,其設計思想基本上還是以「教」為中心,主要作用仍然是輔助教師如何在課堂上講授,而較少考慮學生如何學的問題。這種設計實際上同多年來統治我們課堂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有關。這也告訴我們,教學模式不改變,僅僅是內容、手段、方法的先進,是不可能真正使素質教育進入歷史課堂的。我們主張,在先進的教育科學理論的指導下,充分利用多媒體交互性強、共享性好等特點和超文本、網路特性,開發教師為主導和學生為主體兩者相結合的教學軟體,促進新型的教學模式的建構。
第三,因地制宜、靈活、創造性地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和技術。通過調查,我們發現全市歷史學科教育技術運用的狀況是不平衡的,大致分為兩種狀況:一是以城八區為主,計算機輔助教學發展得較快,有些區已經把讓青年教師掌握一種工具平台軟體視為教學基本技能。一是以遠郊區縣為主,由於設備、條件等硬體的限制,計算機輔助教學剛剛起步,教學媒體還以投影、掛圖為主。我們主張應將教育技術發展的現實性與長遠性相結合。具體而言,一方面應大力發展現代遠程教學網路和計算機輔助教學,在利用現已推出或上市的計算機輔助教學系統的同時,鼓勵中青年教師掌握一種工具平台技術製作優秀的教學軟體,而市區教研中心應為實現全市歷史教師軟體資源的共享,變現今全市軟體開發「人自為戰、封閉」式的小生產模式為開放、共享的模式創設條件;另一方面應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現有資源,靈活、創造性地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和技術推進課堂教學的改革。
四、明確教學評價的指導思想,改進教學評價的方式方法。
教育教學評價有很強的導向功能,形成素質教育機制帶有關鍵性的一項任務是解決教育教學評價問題。中學歷史學科要推進素質教育,必須改進教學評價特別是課堂教學評價。
第一,要樹立符合素質教育精神的歷史教育價值觀。教學評價是對教學活動及其結果進行價值判斷。進行價值判斷的依據是教育價值觀。素質教育的價值觀核心就是提高學生的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中學歷史教育是素質教育的組成部分,評價歷史教學,主要不是看教師是否能講,不是看學生對具體的知識記憶多少和某一次書面考試成績,而是要考察其是否有利於學生素質的提高和人文精神的養成。
第二,要構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評價指標體系。評價指標體系是教育價值觀的具體體現。目前,應從素質教育的要求出發,對評價的指標體系進行調整。在教學目標上,不能拘泥於教材內容,要考慮學生發展的需要,體現開放性和多元化;在教學內容上,要允許教師根據學生的狀況和教學的需要作靈活的處理和選擇;在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的選擇上,要鼓勵教師選擇和創造適合學生主體學習的教學模式,提倡展開課堂討論,師生合作、生生互動,通過研討問題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樹立科學的歷史觀;考察教學過程,不僅要看教師對知識結構的把握和重點、難點的處理,更要看教師如何「導學」,如何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在課上的活動既要有量(即一定人數和時間)的保證,也要有質(即活動的效率和效果)的要求;考察教學效果,主要看學生的學習效果,看學生在課上的思維狀況和學習情緒如何,測試學生具體的學習效果怎樣。
第三,提倡用多種方式評價學生的學業成績。學生平時學習成績和課上參與情況應在學期歷史學習總評成績中佔一定比例。歷史課的學業成績考核除了書面考試還要有實踐活動,要鼓勵學生進行歷史演講、歷史小製作、歷史參觀考察等實踐活動,鼓勵學生自己搜集資料,撰寫歷史小論文,對學生學習活動的成果應計成績。歷史書面考試也要從重知識考查向重素質考查、重能力考查轉變,逐漸扭轉死記硬背應付考試的局面。
第四,改進評價模式和評價策略。首先是變單向評價模式為雙向評價模式。教學是為學生的發展服務的,教師要評價學生的學業成績,學生也可以評價教師的教學態度和教學水平。教師日常教學情況怎樣,是否適合學生,學生最有評價權。學校和教育督導部門在評價教師時,也應重視學生的看法。當然,讓學生評價教師,有一個科學和慎重操作的問題。其次是合理採用量化統計和分析描述的評價策略。量化統計的評價策略重數據、重實驗控制,表述精確,但難於全面地評價教育效果的豐富內涵。比如評價學生主體活動的情況,光用活動的時間和發言的人次顯然不能說明實際的教學效果,還必須描述學生活動的內容和活動中的表現。分析描述性的評價帶有綜合性,能夠准確表達教學活動的意義,但沒有一定的數據也會缺乏說服力,特別是在評比性的教學評價活動中,量化指標有時是不可少的。

㈣ 人教歷史選修1第1課改革變法風潮與秦國歷史機遇教案

重點

春秋戰國時期改革變法的歷史背景。

難點

春秋戰國時期改革變法的必然性。

教材內容分析與建議

教材從三個方面介紹了「改革變法風潮與秦國歷史機遇」:社會變化的新氣象,風起雲涌改革和變法,處在十字路口的秦國。春秋戰國是中國歷史上的大動盪、大變革和大發展時期。經濟上,隨著生產力的迅速發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確立,新的階級關系產生。政治上,王室衰微、大國爭霸,代表地主階級利益的士大夫開始奪權,並且掌握了政權。隨著經濟基礎的變化,必然帶來上層建築的變革。新興地主階級要求廢除奴隸主貴族的特權,發展封建經濟,改革和變法風起雲涌。處在十字路口的秦國,面臨著巨大的歷史機遇,秦孝公發憤圖強,重用商鞅進行變法,秦國迅速強盛起來。建議教師在講授本節內容時,注意啟發學生聯系政治、地理等學科的知識,從不同的角度分析歷史現象,認識社會發展的規律。

本課引言由戰國形勢圖和文字兩部分組成。戰國時期,群雄角逐,諸侯爭霸,插圖反映了戰國時期這一社會形勢。建議教師以文字內容和插圖為素材,通過提問方式引導學生閱讀理解引言內容。問題:秦國地處西陲,比較落後,然而,恰恰是偏遠落後的秦國在群雄角逐中,脫穎而出,統一了六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為什麼秦國能夠完成統一?學生結合問題自主探究,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進入本課的學習。

第一目「社會變化的新氣象」

教材從社會經濟、政治、軍事、文化全方位闡釋了春秋戰國時期改革和變法的歷史背景。春秋戰國是中國歷史上的大動盪、大變革和大發展時期。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了土地私有制的確立。同時,也引起了社會階級關系的變化。經濟基礎的變化,必然引起上層建築的改革。各諸侯國為了在戰爭中處於有利的地位,進行了富國強兵的改革。

(1)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

教材從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等方面闡述了生產力發展的狀況。

農業生產的發展。教材從生產工具的改進和耕作技術的提高、興修水利和農田施肥等方面闡述了農業的發展。

鐵器和牛耕的出現和推廣。建議教師結合史料講清鐵器的使用歷史。西周晚期,鐵器開始使用;春秋時期,鐵器用於農業生產;戰國時期,鐵農具的使用范圍擴大。鐵器時代的到來,標志著我國社會生產力的顯著提高。建議教師用多媒體出示春秋戰國時期鐵器使用的相關的史料,請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然後,請學生回答:鐵器和木器、石器以及青銅工具相比有什麼優點?

春秋戰國時期,牛耕技術開始出現並逐漸推廣。牛耕技術,只有與鐵器的使用相配合,方可發揮出它的功能。耕犁的出現,使耕作效率大大提高。牛耕的運用,是我國農業技術史上農用動力的一次革命。當時,在人的姓名上把牛和耕一起使用,說明牛耕在當時社會生產中十分普遍且十分重要。孔子弟子冉耕字伯牛;晉國一大力士姓牛名子耕。《國語·晉語》中記載:「宗廟之犧,為畎畝之勤」,這也證實了春秋時代存在牛耕的事實。

建議教師總結:鐵器和牛耕的使用,大大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為私田的大量開墾和農田水利設施的興修創造了條件。

春秋戰國水利灌溉事業有了很大的發展。建議教師用多媒體出示相關的史料,請學生自主探究學習。也可以請學生結合初中所學的相關歷史知識,回答:春秋戰國時期的水利工程有哪些?這些水利工程的修建,有什麼重要作用?

手工業的發展。教材從冶鑄、紡織、制漆等方面說明了手工業技術的進步。春秋戰國時期,冶鑄業有了劃時代的發展。紡織業也有了較大的發展。戰國時的制漆工藝,已經採用夾紵技術。

商業日趨活躍。商業發達,各地土特產品相互交流,中原市場繁華。並且出現了繁華的商業中心。

(2)封建生產關系的產生

教材重點闡述了封建生產關系出現的原因,以及新興地主階級和自耕農要求通過改革發展封建經濟的願望。

鐵器的應用,牛耕的普及,加之水利、施肥等技術的應用,使這一時期的生產力有了巨大的發展。生產力的進步引起了生產方式的變化,奴隸制集體勞作方式逐漸瓦解,以一家一戶為單位的小生產和個體經營為特色的小農經濟發展起來。隨著私田的開墾和增多,私田主人為了增加收入,開始改變剝削方式。將自己的「私田」分成小塊,租給奴隸和破產的平民耕種,向租種者收取地租。為了繼續維護自身的利益,一些奴隸主也主動改變剝削方式,實行更適應生產力水平的地租剝削。奴隸制社會的經濟基礎——井田制走向沒落,封建土地私有制確立起來。

(3)上層建築的改革

教材重點講述了上層建築改革的必然性。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社會經濟制度的變革,必然引起政治制度的變革。戰國時期,隨著封建經濟的不斷發展,新興地主的經濟地位不斷提高,政治勢力也越來越大,並且成為一種強大的政治力量。另一方面,生產力的發展,生產關系的變革,使舊的生產資料佔有方式——井田制和與之相適應的奴隸制剝削方式瓦解。隨著奴隸制上層建築基礎的崩潰,地主階級代替奴隸主階級進行統治是生產力發展的需要,是歷史的必然。一些傑出的政治家,順應時代潮流,推行變法,建立和強化封建專制統治,用中央集權制代替君主與貴族聯合專政。

建議教師結合教材,提出問題:為什麼說上層建築的改革是歷史的必然?然後,讓學生結合問題,進行自主探究學習。

(4)改革變法的內在動力

教材分析了改革變法和戰爭的關系,進而說明了改革的必要性。戰國時期,群雄角逐,戰爭頻繁。為了富國強兵,各諸侯國紛紛變法。

(5)法家學說成為改革變法的思想理論武器

春秋戰國時期,激烈的政治斗爭和經濟繁榮促進了學術思想的空前發展。當時,諸侯割據,不可能推行文化專制,各持一說的「士人」可以自由發表見解。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學派陸續誕生,出現了百家爭鳴的活躍局面。而法家思想順應了時代的需要,成為變法改革的思想理論武器。法家的代表人物有李悝、吳起、商鞅等。建議教師在教學中廣泛搜集法家的相關材料,設置問題:為什麼法家學說在戰國時期,備受推崇,並成為各國變法的理論武器?讓學生分組合作,交流探討,得出結論。

第二目「風起雲涌改革和變法」

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為適應生產力發展,穩定和鞏固統治;並在爭霸或兼並戰爭中處於有利地位,先後開展了變法運動。教材闡述了春秋和戰國兩個階段改革和變法的相關內容。這些改革和變法為商鞅變法提供了經驗教訓。

(1)春秋時期的改革

春秋時期,齊國和魯國等諸侯國通過賦稅制度改革,確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春秋時期,隨著生產力的進步和封建剝削方式的產生,井田制難於維持。很多地方出現了「公田不治」、「田在草間,功成而不收」等井田荒蕪的情況。齊國也出現了「無田甫田,維莠驕驕」,「無田甫田,維莠桀桀」的情況(大意是由於不想耕種公田,雜草長得非常旺盛)。為了擴大稅源,增加收入,齊桓公任用管仲為輔佐,進行改革。管仲首先從經濟入手,實行「井田疇均」和「相地而衰征」,根據土地多少和田質的好壞徵收賦稅。在政治和軍事上,推行政軍合一的「國野分治」制度。管仲改革,淡化了公田、私田的界限,實質上承認了私人對土地的所有權。管仲改革調動了土地所有者經營土地的積極性,推動了生產的發展,為齊國的強大奠定了物質基礎。

公元前594年,魯國實行「初稅畝」。規定不論公田和私田,一律「履畝而稅」。這就公開承認了土地私有。

賦稅制度改革的實質是廢除奴隸社會的井田制,承認私人對土地的所有權。

(2)戰國時期的變法

教材闡述了戰國變法的歷史背景以及李悝在魏國、吳起在楚國的變法。

戰國時期,隨著封建經濟的不斷發展,新興地主階級的經濟地位不斷提高,政治勢力也越來越大,並成為一種強大的階級力量。生產力的發展引起了生產關系變革。井田制和與之相適應的奴隸制剝削方式瓦解,奴隸制經濟基礎崩潰。同時,各國統治者希望通過變法改革,增強在激烈兼並中的軍事力量,實現富國強兵。

李悝在魏國的變法。魏國通過變法,在戰國諸雄中率先強盛起來。吳起在楚國的變法影響也比較大。楚國吳起的變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楚國在兼並戰爭中屢屢獲勝,成為戰國中的強國。建議教師利用多媒體出示吳起變法的有關史料,讓學生閱讀,加深對吳起變法的認識。

第三目「處在十字路口的秦國」

秦國地處西陲,比較落後。秦穆公時,秦國步入了強國的行列。秦獻公改革為商鞅變法創造了條件。秦孝公時,秦國面臨著巨大的歷史機遇。秦孝公抓住機遇,重用商鞅進行了改變秦國乃至整個中國歷史進程的變法運動。

教材重點講述了商鞅變法的歷史背景。

(1)秦穆公稱霸西戎。秦國地處西陲,一向為諸侯各國所輕視,稱之為「夷狄之邦」。秦穆公時,任用百里奚、蹇叔、由余為謀臣,擊敗晉國,俘晉惠公,滅梁芮兩國。後在崤(今河南三門峽東南)遭晉軍襲擊,大敗。轉而向西發展,攻滅十二國,稱霸西戎。秦國從此步入了強國的行列。但是,秦國比中原各國的經濟、政治和文化都要落後。

(2)秦獻公改革。秦獻公時進行的改革為商鞅變法准備了必要的條件。請學生結合教材內容自主探究學習。

(3)秦國的歷史機遇。教材重點闡述了秦孝公重用商鞅進行改革的歷史背景。秦自開國,就實行帶有軍事屯田性質的田制,宗法制度也不嚴格,各國人才在秦國都能得到重用。建議教師結合課本,提出問題:公元前4世紀,秦國面臨著怎樣的歷史機遇?秦孝公個人在秦國歷史上扮演了怎樣的角色?然後請學生結合問題進行自主探究學習。

三、教學設計與案例

1.教學設計

「社會變化的新氣象」一目。(1)利用多媒體出示春秋戰國時期相關的材料,設置問題: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如何?在新的生產關系條件下,勞動者地位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封建階級關系是如何產生的?請學生結合問題進行自主探究學習。(2)利用【學思之窗】的內容,請學生首先閱讀,然後完成其中的問題。活動過程參見問題解答部分。

「風起雲涌改革和變法」一目。建議教師針對教材內容:(1)設計問題:結合春秋時期各諸侯國賦稅改革的相關內容,談談奴隸社會的土地國有制(即井田制)是如何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的?(2)學生自己設計一個表格,填充李悝變法和吳起變法的有關內容。比較這兩次變法的相同點和不同點。(3)教師和學生共同設計本部分內容的知識結構:

「處在十字路口的秦國」一目。在教學中,建議教師利用網路資源提供有關秦穆公、秦獻公和秦孝公的素材,設置問題(問題參見教材分析),然後,讓學生利用史料,針對問題進行合作探究學習。

2.教學案例

案例一 在學習「社會變化的新氣象」一目時,用實物投影,或計算機、幻燈片介紹資料。

資料:春秋戰國時期鐵農具的出現和推廣:

材料一 1990年,考古學家在河南三門峽虢國墓地,發現一柄西周時期的銅柄鐵器,經鑒定確認為人工冶鐵製品。這就把我國用鐵歷史提前到了公元前的9世紀至公元前8世紀。

材料二 《國語·齊語》記載管仲的話說:「美金以鑄劍戟,試諸狗馬。惡金以鑄、夷、斤,試諸壤土」。在這里,美金指的是青銅,惡金指的是鐵,說明齊國已經用鐵製造農具。春秋中葉齊靈公時的《叔夷鍾》銘中有「造戜徒四千」的記載,「戜」,當是「鐵」字的初文。但是,應當注意的是,春秋時代的鐵制工具出土數量畢竟很少,這表明當時鐵制工具的使用還很不普遍。

材料三 恩格斯說:「鐵使更大面積的農田耕作,開墾廣闊的森林地區,成為可能;它給手工業工人提供了一種其堅固和銳利非石頭或當時所知道的其他金屬所能抵擋的工具。所有這些,都是逐漸實現的;最初的鐵往往比青銅軟,所以石器只是慢慢地消失的。」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159頁

案例二 在學習「風起雲涌改革和變法」時,用實物投影,或計算機、幻燈片介紹圖片:

圖片:管仲、李悝和吳起像。

通過介紹管仲、李悝和吳起的生平、事跡,加深對於春秋戰國時期變法的認識。

案例三 在介紹「處在十字路口的秦國」時,教師可以這樣導入:

一個地處西陲,比較落後的秦國,能夠虎視中原,最後吞並「連橫」的六國,一統天下。靠的是什麼?靠的是制度創新——「商鞅變法」。秦國在公元前4世紀,面臨著巨大的歷史機遇。秦國當政者抓住了機遇,任用商鞅,以法家思想為指導思想,進行了改革。經過變法,秦國迅速強盛起來,最終完成了統一中國的大業。在改革開放的今天,我們重溫這段歷史,依然饒有興味。

四、問題解答

【學思之窗】

請你想一想,當時兵家、法家都主張重視戰爭,贏得戰爭。他們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認識?變法改革與戰勝又有什麼關系?

解題關鍵:思想是社會現實的反映;變法改革為什麼有利於戰勝對方?

思路引領:聯系兵家和法家思想,了解該思想和「戰勝強立」的關系;從變法改革的目的和內容回答。

答案提示:思想是現實的反映。戰爭是戰國時代的顯著特點,「戰勝強立」是戰國歷史的主線。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為了戰勝對方,都十分重視發展農業和獎勵軍功。法家是地主階級的改革派。法家思想直接產生於戰國時期的變法活動。而兵家思想來源於戰爭實踐,是在戰爭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升華。進步思想為社會變革提供思想基礎,指導社會變革的進程。

各諸侯國只有通過改革變法,發展經濟,才能夠富國強兵,達到對內鞏固統治、對外戰勝對方的目的。

【探究學習總結】

(一)本課測評

1.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實施改革變法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解題關鍵:改革變法的根本原因應從生產力發展的角度考慮。

思路引領:生產力發展引起社會階級關系的變化;經濟基礎的變化,必然引起上層建築的改革。

答案提示:春秋戰國時期,生產力迅速發展,社會經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了土地私有制的確立,進一步削弱了人身依附關系,引起了階級關系的變化。新興地主和自耕農出現。新興的地主和自耕農要求打破束縛,進一步解放生產力。而經濟基礎的變化,必然會引起上層建築的改革。因此,改革變法的根本原因是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2.春秋戰國時期除商鞅變法外,還有哪些國家進行的改革變法影響比較大?

解題關鍵:春秋戰國時期的著名改革變法有哪些?

思路引領:春秋時期,社會關系和上層建築的變革有哪些?戰國時期,新興地主階級為發展封建經濟和鞏固封建統治的改革有哪些?

答案提示:春秋時期,社會生產關系與上層建築的變革已經開始。著名的有齊國管仲改革和魯國的改革。齊國管仲採取「相地而衰征」的政策,實質上承認了私人對土地的所有權。魯國實行了「初稅畝」,公開承認了土地私有權。

戰國時期,李悝在魏國主持變法。實行「盡地力之教」、推行「平糴法」、制定《法經》。魏國在戰國諸雄中率先強盛起來。吳起在楚國的變法影響也較大。主張限制和削弱貴族勢力、整頓吏治和改良社會風氣。楚國經過改革,成為了戰國中的強國。

(二)學習延伸

㈤ 七年級歷史上冊教案第二單元


第二單元 國家的產生和社會變革 第4課 夏、商、西周的興亡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一) 知識目標

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的脈絡,對每個朝代的建立時間、建立者、滅亡時間、亡國者等有一個基本的認識,掌握西周分封制。

(二)能力目標

學習本課培養學生查閱資料,識別歷史地圖,合作的能力。通過引導學生學習和掌握基礎知識,分析得出結論:夏、商統治者的統治態度直接影響著國家的存亡。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和概括、歸納的能力。

二、過程與 方法

通過分組,鍛煉學生的合作能力;通過搜集整理資料、製作示意圖、編寫和表演歷史劇、講 故事 的過程,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習慣;通過抒發感想,開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通過製作比較表、分組討論等方法,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多媒體掘晌飢輔助教學手段的運用,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課堂容量。

[情感態度謹森價值觀]

通過夏、商、西周歷史的學習,認識到國家統治者的殘暴統治激起人民的反抗,最終推翻其統治,人民群眾有權利通過一定的形式和手段達到目的,樹立民族責任感和法律意識。

【重點】我國的原始人類

【難點】 通過奴隸制國家與原始社會對比,分析奴隸制度的進步性。

[方式與方法]綜合啟發式教學

【教具】地圖冊、我國夏、商、西周相關多媒體、考古新發現圖

【教學思路】

課前導學

1據學生的特點、能力、基礎水平合理分組;學生以組為單位,查閱書籍、雜志、網站,搜集有關夏、商、西周的文字、圖片、及視頻資料。

2.夏、商、西周朝代更替情況表格。

3.有能力、有條件的學生可以製作相關的 手抄報 、課件等。

二、教學滲透

1.上網查詢、搜集和剪輯相關影視資料,滲透信息和多媒體技術的運用。

2.可用多種生動活潑的文藝形式加深理解和掌握歷史知識、 總結 知識要點,如編演歷史短劇等以加深對本課內容的理解,使文、史融為一體。

【教學過程 】

1、導入新課

復習上節課所學內容,導入新課。前面學習了原始社會的有關內容,到原始社會末期,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夏。從此奴隸制在我國建立。

2、學習新課

學生通過預習已經對夏、商、西周三朝的內容有了一個大體的了解。再通過填充歷史判返再現表格從整體上有一個脈絡清晰的掌握。

一、夏朝

1、建立時間:公元前2070年 2、都城:陽城 3、建立人:禹

4、禹死後,傳位給啟,從此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

5、夏朝最後一個國王是桀

二、商湯滅夏和武王伐紂

1、在公元前1600年部落商在湯率領下滅夏

2、商朝最後一個國王:紂(暴君),酷刑炮烙

3、周武王繼位,在公元前1046年,周、商在牧野大戰,商朝滅亡,西周建立。

三、西周在政治上實行分封制。西周後期,政局混亂,發生了國人暴動,趕走了周厲王,公元前771年西周滅亡。

3、課堂小結:多媒體顯示歷史坐標圖,對本節課內容作一個概括總結。

4、開發思維

這是本節課的重點內容。夏桀、商紂的殘暴統治引起了人民的強烈反抗。就夏桀、商紂的殘暴統治,人民的反抗。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先分組討論。同學們還可繪制漫畫,講故事,寫詩以及一切可以表現自己觀點的形式都可以用來為自己服務,在形式問題上可以大膽探索,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5、自我測驗

利用選擇題和材料題兩種題型對學生的掌握情況作一個了解。所以,選擇題主要是基礎知識的再現,材料題是一個知識拓展題。向學生提供了奴隸制下奴隸的悲慘處境,加深對討論問題的理解。這部分採用搶答的方式,使學生有興趣參與進來,主動思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第 5 課 燦 爛 的 青 銅 文 明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比較全面地掌握夏、商、西周時期我國以青銅文明為代表的奴隸制經濟發展的基本史實。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我國夏、商、西周時期的奴隸制文明輝煌燦爛,源遠流長,一脈相承。

2 過程與方法:

(1)教師指導學生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通過動手上網查資料,搜集史料,體會夏 商周青銅文明的輝煌。

(2)通過合作討論,得出正確結論。

3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學習本課,學生了解我國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 文化 ,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樹立人民創造歷史的正確人生觀。

二 重點和難點:

青銅器的高超工藝是全課的重點子目。

正確地理解青銅文明這一概念是本課的難點問題。

三 教法和學法:

1 啟發式教學結合網路教學

2自學探究式學法

【 教具】地圖冊、我國夏、商、西周相關多媒體、考古新發現圖

四 教學手段:多媒體和網路教學

五 教學設計

1 導入新課:出示一組三星堆文化圖片,進而引導學生初步了解商周時期青銅文明的基本概況。

2 打出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的圖片供學生討論,了解夏商周青銅器的高超技藝,運用物理化學知識分析青銅器的製作成分和製作工藝。並要求學生用橡皮泥或膠泥製作一種器皿,引出夏商周陶瓷,玉器製造業也很興盛,體會勞動人民創造歷史的艱辛,通過實踐提高感性認識。

3 以同學們日常生活中常吃什麼?導出夏商周農業和畜牧業的發展情況,得出當時的農牧業已相當發達的結論,這個時代人們所創造的物質文化,便被稱作青銅文明。

4 設置二個動腦筋題:

(1)組織學生討論:談談你所認識的青銅文化,全面了解青銅文化,認識是農業,手工業,畜牧業和商業的繁榮,形成了夏商周燦爛的青銅文明。

(2)提出你認為誰是輝煌燦爛青銅文化的創造者?問題,供學生討論,明確青銅文明代表夏商西周高度奴隸制文明。

5 教學小結:要求學生自行設計本節課的知識結構,體現知識的整體性。

6 課堂驗收:摘星星專欄,以多種方式使學生掌握本課知識重點。為進一步發散學生的思維,提出問題你認為我國是世界文明故國嗎?學生大體了解什麼是文明古國,並和其他世界文明古國橫相聯系,增強民族自豪感。
第 6課 春秋戰國的紛爭
【教學目標】

1、知識能力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掌握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春秋時期著名的霸主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晉楚爭霸與城濮大戰,了解南方的吳越爭霸,掌握戰國的形成過程、名稱、方位及長平之戰的影響。

能力要求:通過比較春秋爭霸戰爭和戰國兼並戰爭所體現的不同時代特徵,培養學生在比較中認識歷史的能力。

2、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對齊桓公、晉文公和越王勾踐建立霸業過程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國興靠治,人興靠明確的追求目標和堅忍不拔的毅力。興人是興國的關鍵。

【重點和難點】

本課的重點是齊、晉稱霸。

本課的難點是春秋爭霸戰爭和戰國兼並戰爭的不同,東方六國再也無力抵禦秦軍的進攻等表述中,就隱含著歷史走向統一趨勢的意思,要指導學生分析理解。

【方式與方法】綜合啟發式教學

【教具】地圖冊、我國夏、商、西周相關多媒體、考古新發現圖

[教學過程]

1、導入:同學們,我們生在山東,長在淄博,齊魯大地,物產豐盈,人傑地靈。誰能 說說 看,為什麼稱山東稱為齊魯大地?齊國古都出現在哪一歷史時期?引出課題。

提問:東周從何時開始,它分為哪兩個歷史時期?為什麼取名春秋戰國?(明確春秋戰國是兩個歷史時期)

一、春秋爭霸

(一)第一霸主齊桓公

出示史料: "平王立,東遷於洛邑,避戎寇。平王之時,周室衰微, 諸侯強並弱,齊、楚、秦、晉始大,政由方伯." --《史記·周本紀》

閱讀材料回答:

1、春秋時期為什麼出現諸侯爭霸的局面?

2、春秋時期出現了哪些主要霸主?最早稱霸中原的是誰?,

3、假如你是齊桓公,應該怎樣作才能成就霸業?請同學們充當謀士,為齊桓公獻計獻策。小組討論,選出代表發言。

教師對學生的發言給予鼓勵,然後做一概括總結。

1. 齊國東方,盛產魚鹽。出示春秋形式圖,顯示齊國的位置。

2. 任用管仲,改革內政。(插入" 管仲與齊桓公圖",問:你知道管仲與齊桓公的故事嗎?談談你對齊桓公的看法.)

3. "尊王攘夷"為號召,擴充疆界。"尊王攘夷"的含義是什麼?

過渡:齊桓公以後即起參與爭霸的是晉國和楚國。晉楚數次聯合盟國在中原地區的對決,先後持續百餘年,是春秋時代最壯觀的景象。

(二)、晉楚爭霸

1、這兩國爭霸的情況怎樣?哪位同學能說說看?(培養學生概述歷史事件,口頭表達的能力)

2、奠定晉文公成為霸主的戰役是什麼?

3、為什麼本處於劣勢的晉軍能取得勝利?

4、想一想春秋時期,齊國和晉國能夠迅速強大的共同原因是什麼?今天有哪些歷史啟迪?

5、除了中原各國的爭霸,還有南方的哪些國家也加入了爭霸戰爭?

6、你聽說過卧薪嘗膽的故事嗎?你從中受到什麼啟發?

春秋時期的兩百多年間,諸候們打了四百多場大戰。到春秋末期 ,初期的一百多個諸候國銳減到二十幾個了。到戰國時期主要只有七雄,這

說明了什麼?(出示春秋戰國形勢圖。此題有些難度,可對照地圖,學生討論,然後回答。)

二、戰國七雄:

戰國時期,形成七雄並立的局面,出示戰國七雄示意圖,讓學生觀察它們的地理位置,說出有什麼特點?(教師總結口訣:"齊楚秦燕趙魏韓,東南西北到中間)這七雄中,哪些國家變化最大?誰能指圖說說看?(如果學生能回答出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可不作講解

1、 戰國時期是一個人才輩出的時代,由家鄉梓童山的鬼谷洞,引出軍事家孫臏龐涓,學生了解桂陵、馬陵之戰。

2、 請大家想一想,身處這樣一個環境中,一個國家怎樣才能避免被消滅的厄運呢?

3、 如果你是當時的預言家,請你預測戰國時期的走向(或歷史發展趨勢)是什麼?哪國最有能力主宰歷史?

4、戰國七雄的局面是怎樣被打破的?長平之戰中秦取勝的原因是?

三、課堂小節:出示歷史歌謠,小節本課。

春秋諸侯齊首霸,尊王攘夷管助他,晉楚爭霸在中原,此時舊制如碎瓦。

戰國七雄並立打,桂棱馬棱留史話。長平戰後秦無敵,秦掃六合統天下

四、課堂練習(見幻燈片)
第 7 課 大變革的時代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在掌握和了解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及其歷史作用的基礎上,分析商鞅變法的成敗,以掌握初步分析歷史問題的方法。

2、過程與方法:通過學習商鞅變法、創設問題情境,培養解決歷史問題,再實踐前人的創新過程的探究式學習方式。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商鞅變法,培養改革意識和創新精神。

【重點和難點】

本課重點: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和歷史作用

本課難點:封建社會的形成。

教法學法]分組導學,學生自學探究。

【教學手段】多媒體

【教具】地圖冊、我國春秋、戰國相關多媒體、形式圖

【教學設計】

課前准備:

教師查閱書籍、報刊、網站等,收集相關資料。了解學生的准備情況以便能及時、准確地對學生的資料作出評價、指導。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改革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方式,春秋戰國時代也是一個大變革時代,讓我們了解當時的改革是怎樣推動社會進步的.

二、 展現大變革的時代背景

通過學生角色[奴隸、統治者、新興地主]扮演,展現大變革的時代背景

1.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生產力水平提高。奴隸生產積極性不高。

2.奴隸主大量開墾私田,改變剝削方式,成為新興地主。

3.統治者統治面臨危機。[公田不治諸侯爭霸]

三、討論問題:假如你是當時的統治者,怎樣解決這些社會問題?

通過學生討論,得出結論,要變法改革。

四、指出當時各國都進行了變法,提問最徹底的變法在哪國?引出秦國商鞅變法。

二組同學介紹商鞅。[以多種形式展示]

商鞅最主要的功績是變法.,那麼變法的具體情況怎樣?

討論:假如你是商鞅,你會採取什麼 措施 ?

學生討論,制定變法措施。

用多媒體展示商鞅變法內容。

1、背景---由於生產力的發展,奴隸主將新新開墾出來的田地變成私產並出租,這些奴隸主轉化為封建地主,租種地主土地的人們成為農民。

2、時間---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變法。

3、變法的內容,課本把它歸納成為三條。

A: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

B;獎勵耕戰,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據軍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廢除沒有軍功的舊貴族的特權;

C;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去管理。

4、變法意義: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封建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加強,逐步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
第 8 課 中華文化的勃興(一)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體,知道漢字的演變;了解夏朝和商朝的歷法、戰國的24節氣;知道扁鵲的成就;了解屈原和編鍾。

2、 過程與能力:通過分析史料和搜集資料,培養學生收集、處理、運用資料的能力,培養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我國勞動人民在古代就創造了輝煌的文明,培養學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通過詳細了解古代科技成果,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嚴謹的治學態度;通過學習詩人屈原,對學生進行道德情操 教育 。

【重點與難點 】

本課重點是甲骨文、商朝歷法和詩人屈原。

本課難點是甲骨文的字型結構、古代歷法和《離騷》的藝術成就。

【 方式與方法】綜合啟發式教學

【教具】相關多媒體、春秋戰國古代文字圖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故事法)

我們同學每天都在讀書、寫字,要接觸大量的文字,文字幫助我們記事、傳達信息、獲取信息,文字對我們來說太重要了。同學們有沒有想過,我們的祖先在文字沒產生之前是如何記事、傳達信息的呢?(學生能說出結繩記事、刻符號等等)

教學過程

一:文字的演變

1、先展示各種文字—--陶器刻符、甲骨文、金文、竹簡、帛書(讓學生有一個感性認識)

2、關於這些文字,你想知道些什麼呢?你對哪種文字最感興趣呢? (讓學生選擇學習內容)

3、甲骨文:商朝的文字寫在龜甲或獸骨上,稱為甲骨文。今天的漢字就是從甲骨文發展來的,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是從商朝開始的。

商周的青銅器上鑄刻的文字叫金文

4、小結:隨著書寫工具的變化,字體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展示(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書法條幅,學生感受書法藝術美,陶冶了情操,同時對文字字體演變有了簡要的了解)。可見,隨著時代的發展,文字字體在進行不斷的演變,向著簡明、快捷的方向發展。

漢字形聲表意,歷經千年而不衰,成為維持和聯結我們中華民族的根。希望同學們熱愛我們的漢字,並寫好漢字好嗎?

(這種形象直觀的教學能發揮多種教育功能,既可以使學生清晰掌握我國漢字的早期演化過程,也可以通過了解造字方法增強學生准確運用漢字的本領,還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更能夠培養學生觀察和歸納問題的能力。)

[過渡:隨著對天象的觀察,我國的歷法發展起來。]

二、 向學生展示網上的資料)

(1)什麼叫歷法?

(2)夏朝的歷法的發明、商朝歷法的特點、戰國24節氣 從生活入手,讓學生了解歷法和24節氣,並讓學生深入思考他們的作用。讓學生課下繼續搜集24節氣的 諺語 。

三、 扁鵲

⑴名醫扁鵲,望、聞、問、切四診法

⑵補充扁鵲的資料,培養學生搜集資料和運用資料的能力

四、 屈原

詩歌賞析,體會屈原的思想感情,並從中受到啟迪。

(說明:《離騷》是屈原被流放後用詩歌形式寫成的自敘傳,是中國古典文學中最長的抒情詩。表達了崇高熾熱的熱愛祖國和人民的激情。同時通過閱讀和分析《離騷》,教育學生認識學習兩千多年前的屈原憂國憂民、高潔耿介的崇高品德和為追求理想頑強奮斗的精神。)

五、 戰國時期盛行鍾鼓之樂

提供一些資料供學生了解。

六、整合知識:綱要知識圖(可讓學生自己畫,小組互相交流)

七、總結認識: 1、 通過學習這些知識,你還有哪些想進一步了解?你打算怎樣繼續去了解呢?

2、 對於這些知識,你還能用其他形式表現出來嗎?

3、 約定:把自己探究的成果互相交流和展示。

第 9 課 中華文化的勃興(二)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孔子及其仁學說。孔子在教育和文化上的貢獻。老子和他的辯證思想。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墨家、儒家、道家、法家、兵家等。

2、能力目標:

指導學生比較諸子百家各自的主張,培養學生的對比分析能力。

【重點、難點 】孔子和百家爭鳴

【教法、學法】

由學生自己閱讀課文而後質疑,教師給與點撥。

【教具]多媒體課件、有關春秋、戰國主要思想家簡介、人物圖

【教學步驟】

一、導入課文:

山東被譽為一山一水一聖人。一山是指泰山。一水指黃河。同學們,這一聖人指誰?(學生回答出孔子,從而導入課文)

1、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板書)

1)、 思想:

(指導學生看孔子像及其學說)回答:孔子是個怎樣的人?他有何學說?

(學生回答出: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提出仁的學說.

2)、 教育:

(指導學生閱讀53頁第二自然節)提出: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貢獻?

(學生回答後,教師歸納)

a興辦私學,廣收門徒。 B注意因材施教,善於啟發學生思考問題。

C教育學生 學習態度 老實,要謙虛好學。

D時常復習所學知識,溫故而知新。

3)、 文化:

(指導學生閱讀課文)回答由孔子主持編定了哪幾部著作?孔子的言行被弟子編成了什麼書?(學生回答後,教師歸納)

《詩經》《尚書》《春秋》《論語》

春秋戰國時期的孔子在思想、教育、文化等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貢獻對

後世影響巨大,被譽為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與孔子同一時期還出現了另一位偉大的思想家,是誰呢?(學生回答出:老子)

2、思想家老子::(板書)

(指導學生閱讀老子插圖及 說明文 字,了解老子生平)

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它的學說記錄在《道德經》里。他認為,一切事物都有對立面,對立的雙方能相互轉化。

3、百家爭鳴:(板書)

(列表讓學生看書來回答表內內容,也可先問學生各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觀點是什麼,最後拿出事先准備的表格來總結。)

學派代表人物主要觀點

墨家墨子主張兼愛、非攻

儒家孟子反對一切戰爭,主張輕徭薄賦,實行仁政

道家莊子主張無為而治

法家韓非子主張改革,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兵家孫武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

(之後,請同學們想一想,哪一派的學說對戰國時期的封建統治者最有用?)

三、小結:

組織學生討論你認為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百家爭鳴的主要歷史條件

是什麼?

四、作業: 課本57頁填表題

熱點內容
聚焦中考數學 發布:2025-01-10 06:24:46 瀏覽:312
班主任工作分享ppt 發布:2025-01-10 06:24:43 瀏覽:716
書法基礎教學視頻 發布:2025-01-10 05:46:19 瀏覽:875
騎馬舞舞蹈教學視頻 發布:2025-01-10 05:16:38 瀏覽:635
小學師德師風建設整改方案 發布:2025-01-10 04:46:50 瀏覽:283
生物肌肉女 發布:2025-01-10 02:51:17 瀏覽:958
生物酶課件 發布:2025-01-10 01:47:32 瀏覽:416
嗯哼英語 發布:2025-01-10 01:18:56 瀏覽:935
教師性侵 發布:2025-01-10 01:13:09 瀏覽:761
服裝表演教師招聘 發布:2025-01-09 22:36:12 瀏覽: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