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i教學法
1.學以致用
近年來日益受到重視的以內容為基礎的語言教學(CBI)強調語言學習的目的性。CBi教學理論認為,語言學習最終目的不是掌握語言本身,而是用語言去做事情,比如學習其他學科,與他人進行交流等。(Anderson,1999)因此,外語作為一門幫助人們學習、工作的工具,首先應該體現在它的實用性上.而閱讀教學也往往帶有一定的目的性,即:把語言技能的學習同學科知識和社會文化知識結合起來。實現這個目的的途徑是把精讀課培養的技能運用到泛讀中,達到手段和目的的統一.這也是近幾年來市場上各類培訓班.從日常生存英語訓練(survivalEnglish)到英語考級輔導以及出國培訓等,取得成功的原因:學生認為學到了課堂上學不到的語言技能和技巧。大學英語課堂的尷尬,歸根結底是由於統一教材的局限性造成的。模式化的教學無法體現學生多層次的需要..因此在選擇材料時,應充分考慮到學生專業和日常運用要求。專業的選擇體現學生的興趣並與其未來的職業掛鉤。與專業相關的文章內容和詞彙往往能引起學生注意.體現日常運用的材料,如工作簡歷、租賃合同、留學申請、演講稿等不僅能作為閱讀材料運用,也能提高學生英語實際運用能力.
2.難易相宜
難易程度是材料選擇中最關鍵也是最難把握的問題。成功的理解取決於已有知識與文章要求的知識面是否相符,也取決於閱讀技能與理解文章所要求的技能是否相符。(Irwin,1986)學生總是需要一定的成就感來推動其學習積極性。因此。閱讀材料的選擇既應有一定的挑戰性,又不應超過學生水平太多,挫傷積極性。國外一些學者設計了不少模型(readabilityformulas)用來測量文章的難易程度。比較著名的如SMOGIndex(G.H.Mc.Laughlin,1969),theFry readabilityestimate(Fry,1977)。the Raygor Readability Estimate(Raygor,1977).但由於此類模型只選取某一方面的評判標准(如單詞音節數,句子長度)對文章進行微處理(microprocessing),忽略了其他影響閱讀的重要因素,只能做出粗略評估,所以在具體的英語教學課堂上實用性並不強。Mark w.Con-Icy(1992)指出,一些被可讀性模型歸類為簡單的句子,事實上會對一般讀者造成很大的困難,如:There was a run on the bank.(人們紛紛向銀行擠兌存款)由此可見,對於合適材料的篩選。需要教師根據實際情況,權衡多方面因素來進行定奪。
3原汁原昧
語言作為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工具,總是在一定的社會、文化環境中發揮作用的,因此語言學習材料應該體現真實性(authenticity),即:語言在真實生活中使用的習慣和方式。任何對原材料進行的修改(刪節、簡化、改寫等)都會對原文意思和語言結構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害,從而破壞其真實性。如:把一些難詞換成簡單卻在特定語境中不太常用的同義詞,或用考綱中要求的詞來替換符合習慣的簡單表達。雖然不少語言學家建議使用英文原作作為教材,但是在實際操作中,一方面學生有廣泛閱讀的需要,另一方面其語言水平又各不相同,選擇單一原材料進行閱讀訓練往往是不現實的,對於外語初學者更是如此。因此,教師更應該重視閱讀材料的真實使用.如:有些教師喜歡將閱讀理解題用做學生課外閱讀材料,這是不可取的.閱讀理解是為語言測試方便設計的習題,不僅缺乏語言環境,無法體現語言在自然環境中的使用,又禁錮了學生的閱讀選擇。同樣,一些教師經常用選擇題的形式作者簡介,黃毒。華東師范大學外語系05級研究生專業:英語語言文學來檢查學生的理解和閱讀完成情況。但這種測試手段與我們的生活經驗相去甚遠。因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並不會以選擇題的形式出現.所以簡單的提問或深入的討論是檢測閱讀效果的更為可取的方式。
4.觸類旁通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除了具有一定目的性外,還往往表現出不同的能力和興趣。如法律系學生往往樂意閱讀一些社會經濟方面的文章,來擴充專業知識,培養社會科學研究能力;新聞評論不僅對新聞專業學生有幫助,同時也能引起其他專業學生的興趣,從不同角度輔助其專業知識結構的完善.因此,教師應該把了解學生的閱讀興趣作為教學活動的基本出發點。以前,教師在閱讀題材選擇上常常表現得過於保守。但只要學生願意讀的材料(小說、詩歌、新聞、網文)都應考慮採納。學生的興趣體現在日常活動中。女生可能會認為換種語言看些言情小說值得嘗試,而一部恐怖懸疑電影可能會引發一些男生閱讀相關背景材料的念頭。報紙上的明星新聞更會激發一部分學生仔細「鑽研」。對於教師來說學生對文章產生的興趣比文章本身更重要。一開始不必擔心文章的主題和形式,隨著閱讀過程的深入。可以逐漸引導學生接受更加有益的讀物。多樣性的材料能拓展思路,為今後的閱讀和學習提供更廣闊的空間.
2. 什麼是默式教學法
國際私塾教育集團多年經驗總結,使用這種教學方法時,老師採用盡量保持沉默、觀察,不主動干預的態度,藉助特殊的教學掛圖,創造一個學生可以放膽嘗試的學習環境,引導學生通過已學知識,推導出新知。學生漸漸透過試驗和自我修正,最後達到自發學習的成功效果。學習過程中,學生不僅意識到自己的學習狀態,同時也和同學一起討論、修正、建議或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