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相矛盾教學設計
㈠ 文言文自相矛盾教案
1. 成語故事《自相矛盾》教學設計 及反思
【成語】: 自相矛盾
【拼音】: zì xiāng máo dùn
【解釋】: 矛:進攻敵人的刺擊武器;盾:保護自己的盾牌。比喻自己說話做事前後抵觸。
【出處】: 《韓非子·難一》:「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莫之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勿能應也。」
【舉例造句】: 這些理論自相矛盾。
【拼音代碼】: zxmd
【近義詞】: 格格不入、桿格不入
【反義詞】: 自圓其說、無懈可擊、天衣無縫
【燈謎】: 類;開封;尺短寸長
【用法】: 作謂語、定語;用於說話或文章
【英文】: paradox
【故事】: 戰國時期,大思想家韓非子曾講有一個賣矛和盾的人,見人推銷他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矛,沒有穿不透的東西;一會又向人推銷他的盾是世界上最堅硬的盾,沒有什麼東西能戳穿它。人群中有人問他用他的矛戳他的盾,他只好落荒而逃
2. 成語自相矛盾教學設計
自相矛盾zì xiāng máo dùn
[釋義] 自己的言行前後互相抵觸。矛:古時用來進攻的銳器;盾:古時用來防身的盾牌。
[語出] 《魏書·明亮傳》:「辭勇及武;自相矛盾。」
[正音] 相;不能讀作「xiànɡ」。
[辨形] 矛;不能寫作「予」或「茅」。
[近義] 格格不入
[反義] 自圓其說 無懈可擊 天衣無縫
[用法] 含貶義。一般作謂語、定語。
[結構] 主謂式。
[例句] 一篇文章的觀點要前後一致;不能~。
[英譯] antinomy
[成語故事]
3. 成語故事自相矛盾教案
自相矛盾
zì xiāng máo dùn
【解釋】矛:進攻敵人的刺擊武器;盾:保護自己的盾牌。比喻自己說話做事前後抵觸。
【出處】《韓非子·難一》:「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莫之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勿能應也。」
【結構】主謂式。
【用法】含貶義。一般作謂語、定語。
【正音】相;不能讀作「xiànɡ」。
【辨形】矛;不能寫作「予」或「茅」。
【近義詞】格格不入
【反義詞】自圓其說、無懈可擊、天衣無縫
【例句】一篇文章的觀點要前後一致;不能~。
【成語故事】楚國有一個賣兵器的人,到市場上去賣矛和盾。
好多人都來看,他就舉起他的盾,向大家誇口說:「我的盾,是世界上最最堅固的,無論怎樣鋒利尖銳的東西也不能刺穿它!」
接著,這個賣兵器的人又拿起一支矛,大言不慚地誇起來:「我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無論怎樣牢固堅實的東西也擋不住它一戳,只要一碰上,嘿嘿,馬上就會被它刺穿!」 他十分得意,便又大聲吆喝起來:「快來看呀,快來買呀,世界上最最堅固的盾和最最鋒利的矛!」
這時,一個看客上前拿起一支矛,又拿起一面盾牌問道:「如果用這矛去戳這盾,會怎樣呢?」 「這——」 圍觀的人先都一楞,突然爆發出一陣大笑,便都散了。
那個賣兵器的人,灰溜溜地扛著矛和盾走了。
4. 怎樣教文言文——《揠苗助長》《自相矛盾》
這是小學階段首次出現文言文。
兩篇寓言故事,都是勸諫君主治國的文字《揠苗助長》選自《孟子.公孫丑上》,《自相矛盾》選自《韓非子.難一》。 這兩篇文言文寓言,既包含了寓言故事的教學,也涉及到文言文的教學。
我想,首先,是要讓學生了解文言文的基本特點,學習理解文言文的方法,其次,是理解這兩個故事蘊含的道理。核心目標:1.學會讀好這兩個故事,讀准字音,讀出停頓與重音。
2.根據譯文大意,了解故事的內容,明白故事蘊含的道理,知道要遵循事物發展的規律;說話和辦事都不能太絕對。3.通過與現代白話文比較,體會文言文言簡義豐的特點。
4.學習聯繫上下文等方式理解文字含義的方法。5.激發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揠苗助長》預習題設計:1.「揠苗助長」的「揠」是什麼意思?能找個近義詞嗎?2.回憶你讀過的《揠苗助長》的故事,用自己的話講講。3.讀了這個故事,你得到什麼啟發?4.熟讀課文,聯系課文意思思考文中「憫」「其」「病」「謂」等字的意思。
5.數數這篇文言文的字數,想想文言文和白話文有什麼不同的特點。6.這篇文章已經離我們兩千多年了,它流傳至今的理由是什麼呢? 《自相矛盾》預習題設計: 1.熟讀這篇文言文,劃出自己覺得難以讀好的句子,想想為什麼讀不好。
2.圈出和現代白話文中意思不同的字詞,聯繫上下文,思考它們是什麼意思。3.讀了這個故事,你有什麼感受?4.賣矛和盾的人應該怎麼為自己的貨物做廣告呢?5.為什麼作者要先寫「賣盾」,這裡面藏有什麼秘密嗎?6.續寫《自相矛盾》。
5. 請請問誰知道說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八課《自相矛盾》的原文
《自相矛盾》原文:
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莫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眾皆笑之。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翻譯為白話文:
楚國有一個賣兵器的人,到市場上去賣矛和盾。
好多人都來看,他就舉起他的盾,向大家誇口說:「我的盾,是世界上最最堅固的,無論怎樣鋒利尖銳的東西也不能刺穿它!」,接著,這個賣兵器的人又拿起一支矛,大言不慚地誇起來:「我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無論怎樣牢固堅實的東西也擋不住它一戳,只要一碰上,馬上就會被它刺穿!」
他十分得意,便又大聲吆喝起來:「快來看呀,世界上最最堅固的盾和最最鋒利的矛!」。這時,一個看客上前拿起一支矛,又拿起一面盾牌問道:「如果用這矛去戳這盾,會怎樣呢?」 「這——」 圍觀的人先都一楞,突然爆發出一陣大笑,便都散了。 那個賣兵器的人,灰溜溜地扛著矛和盾走了。
(1)自相矛盾教學設計擴展閱讀:
這個成語出自於《韓非子》。多用來形容行事或言語前後不統一,比喻人的語言行動前後抵觸、不相應合。
揭示的道理:世上不大可能共同存在牢不可破的盾和沒有無堅不摧的矛,這個楚國人片面地誇大了矛與盾的作用,結果出現無法自圓其說的局面。比喻說話做事前後抵觸,不能自圓其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