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棋教學
① 有關數學的文章
許多同學報怨數學很難學習,老師講的總是聽得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我認為,學數學是有方法的,只要你掌握了這個黨閥並加以運用,相信數學將成為你的朋友。
學數學最重要的就是要善於思考。如果把數學比作一把鎖的話,那思考就是一把開鎖的金鑰匙,為你打開這把數學之鎖。
例如有的同學上課認真聽,能把老師講的內容全部吞下去,卻不去消化,不會吸收,最終還是「營養不良」。掌握是因為他沒養成思考的好成績,不能將老師講授的東西再加工,不能進行分類整理,更不了解道路的來龍去脈,當然就無法掌握知識的真面目了。
我們要學習蜜蜂那樣的工作方法,既會采蜜,又會釀蜜。在這方面,有的同學就做的比較好,他們在上課不僅專心聽講,他們在老師講某一題的解題方法時就思考,思考出這樣解的道理,雖然後再推出解這一類題的方法。這樣就把老師交的融會貫通了。
我們在學習數學的同時,要注意培養自己善於思考的好習慣,學會靈活運用,舉一反三,這樣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好成績。
有人說:「數學是深奧的,變化摸測的,讓人搞不懂,猜不透」。但在我眼裡,數學至多是一套打滿結的繩索,你必須耐心地解開一個又一個的死結,終有一天你一定能解開所有的結。
數學是利用學過的知識來解決未知的問題。學習數學要有毅力、有耐心、有恆心。正如一個挖井的人,挖了很深,就快接近水源時,卻放棄;了,先前做的就都白費了,功虧一簣。
解答數學題時,細心也是很重要的。計算中只要有一丁點兒的疏忽,就可能整題錯誤。正如下棋,只要走錯一步,可能導致全盤皆輸。大意失荊州,不要等到做錯了再後悔不已,世上從一為就未曾有過後悔葯。
培根曾經過說:「只見汪洋就以為沒有大陸的人,不過是拙劣的探索者」,「拙劣的探索者」就註定會失敗,而失敗的根本原因在於他們沒有探索精神。科學發明需要探索精神,數學同樣也需要探索精神。不要總是認為每一道題就一定只有一種解答方法,「條條大路通羅馬」,要試著去探究,去思考,去發現。
有主見,有信心,也是學習數學必不可少的。不要總認為老師講的課本上寫的一定是正確的,要有自己的主見,不能人雲亦雲。每個人都要對自己有信心,一個人不可能永遠成功,在面對失敗時,要對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一定能行。正如可爾德斯密斯所說的:「人生最大的光榮,不在於從不失敗,而在於能屢仆屢起。」
俗話說:"一勤天下無難事"。唐代文學家韓愈說:"業精於勤"。學業的造詣來源於勤。
正如這些道理,學習數學,一定要先預習,上課便可以輕松許多。在老師講課時,認真聽好自己在預習時不懂的問題,課後要進行有規律的復習,然後完成好課後作業,在空餘時間多做些練習,更好地鞏固所學知識。
我學習數學,除了平時的預習,還會在開學之前,先把數學課本從頭到尾略看一遍,抓到一些知識,大概了解數學課本的一些內容。了解哪些內容簡單,哪些復雜。每當老師講完每一節課,我還會認真地看一次該課的內容,在挖掘一些什麼出來。這時我的看書心得。
聽好課,獨立思考完成好作業,這是必然不可少的。我還會擠些課余時間做些相關練習,更好的理解、掌握、鞏固所學知識。雖然現在學習是很累,但如果我們能以自己的理想為目標,以學習為樂,那就可以變累為樂,快樂的學習數學了。現在不吃苦,將來肯定會吃更多的苦,現在多吃苦,以後可以免掉許多苦,所以我們應該現在吃苦。
學習數學最大的敵人就是粗心。有人馬馬虎虎,可你說了他,他就會說:"辦事何必太認真"。是呀,辦事何必太認真,似乎現在不認真影響不大。如果不認真,這個社會將是什麼樣呢?老師講課,丟三拉四,學生聽不明白;學生做作業,潦草至極,老師看不懂;交通警察上班打呵欠,事故不斷;工廠廠長對企業放鬆管理,虧損連年。再有甚者,計算衛星發射的軌道,如果錯了一個小數點,恐怕財政赤字後面就多了一筆巨款。這些都說明了辦事要一絲不苟,不能馬馬虎虎。
學習數學也是一樣,只要以為自己學到點東西,便傲氣上漲,做練習馬馬虎虎,學到的東西不整理,如數學上的公式、定義記不牢,那就容易搞混淆,使你做題出現些問題,甚至把題目搞反了,這種張冠李戴的學習方法是不成的。
辦事只有認真,學習只有認真,才能有好的效果。偉人沒有馬馬虎虎就成為偉人的。我們學習、辦事都要認真,這樣才能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才能辦好事情,也才會有所成就。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些語句在我們身上表現出來。
② 大學是什麼
十二年寒窗苦讀,有些學生邁進了大學的殿堂。
然而很多人來到大學才會發現,這內哪容里是學校,這明明就是一個小型社會。
在這里,會遇到形形色色的人,看到千奇百態的事。
在這里,會有各種組織、協會、社團讓你加入。
在這里,會發現考試像是兒戲。
在這里,會發現你的時間總是很多,卻總是不夠用。
在這里,你可能會忙碌,但不知道為何而忙?
是為了自己的理想而忙,還是為了不讓別人失望而忙,還是為了
其實我們這個時代多數青年對大學的看法與安永全所處的時代的多數青年對大學的看法本質上沒有區別。
如果我把現在多數青年對大學看法總結一下就是:大學可以促使人事業有成,家庭美滿。
那麼大學就是一個鍛煉人的地方,有句話說道:「人生有三種歷練的方式:坐牢、當兵、上大學。」監獄中可以看到形形色色的人生,當兵可以磨練人的意志,上大學可以讓人變得淵博,深沉。
大學又是一個讓有些人找到自己理想並為之奮斗的地方,大學也是一個讓很多人迷失自我的地方。
語文教學目前的現狀是教學內容僵化,教學隨意性過大.教學內容的不確定性導致教師想教什麼就教什麼,能教什麼就教什麼,會教什麼就教什麼,喜歡教什麼就教什麼.流行什麼就教什麼.表現出語文教學內容的不確定性.導致有好些教學內容都是低水平的重復.例如比喻句,從小學三年級就開始教比喻,到高中三年級還是教比喻,每年都在教,每冊書都在教,每課都在教,結果大家都知道,考試的時候學生不一定會.不是教的太多了學生不會,而是每一次教的都是蜻蜓點水.面對復雜的課堂教學,我們需要知道每節課教師想教什麼,教師實際在教什麼,而學生又在學什麼?特別是公開課,教師總想上出新意來.一堂課,表面熱熱鬧鬧,實際是學生散亂地找東西,表演了一翻;教師額外地講東西,展示了一場.教師教的過程非常完整,豐富多樣;學生學的活動非常零散,非常單調.如果把一堂課錄下來,再把教師活動的部分剪掉,還能剩下些什麼?條條大路通羅馬,問題是你得到達羅馬.
如何有理據的確定教學內容呢?主要有兩點:一是依據體式,二是根據學情.語文課要上出語文味來,語文課不是思想政治課,語文是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語文課要教給學生積累、閱讀和寫作的方法.以閱讀為例,詩歌、小說、散文、說明文、議論文的教法是不一樣的,要按文體特點進行閱讀教學.例如《七根火柴》是這篇小說,不是一般的小說,是小說中五十年代的主旋律小說.其中有一個無名戰士,同學們在探討時,提出了如下疑問:作者為什麼不給這個戰士起個名字呢?叫張三李四王五都可以啊,給小說中的人物起個名字對作者來說不是輕易而舉嗎?有的同學說了,作者不知道那個戰士叫什麼名字.不是還有黨證,包著火柴的那個黨證嗎?黨證上不是有名字嗎?還有個同學說那個戰士犧牲的不值得,他可以先劃一根火柴,救活他自己,然後找部隊.這就是學生不理解的,就是教師需要教的.其實作者不給那個戰士起名字是有深意的.中間蘊含著作者的思想,那個戰士只是千千萬萬犧牲的紅軍戰士的代表,紅軍戰士不能劃這一根火柴,這根火柴是黨的財產,作為個人就是犧牲也不能動的.閱讀這樣的小說要依據那個時代主旋律小說的特點去理解.還有的同學問,假如那個無名戰士不是恰好碰上掉隊的盧進勇,或者是盧進勇再遲來半個小時,那個戰士犧牲了怎麼辦?老師說如果你懂得什麼叫那個時代的主旋律小說,你就會知道那個無名戰士不把應該交待的話交待完作者是不會讓他犧牲的.這不能理解為是編造,應該是那個時代主旋律小說的特點.
備課備什麼?備教材、備學情.作為一個常態的讀者,他怎麼讀?有沒有先把文章分成幾段,歸納了段大意再去細讀與感悟的,有沒有從中間某一個教師認為的重點段先讀的.有人說這是學生常態的學習,那好,學生考場上是怎麼樣子的?一段文本,一些題目,在規定的時間內要得最多的分數.學生應該怎麼讀.這就是教師要教給學生的方法.教師不妨認真想想,語文的常態課堂應該是怎樣的,應該教會學生什麼?應該考慮我教的這些有沒有用,我教的這些對不對?我教的這些學生會不會.自己先讀一讀文本,能讀懂的要考慮學生懂不懂?不能讀懂的要再讀,反復讀,細細品味,除了這個方法還有什麼?你想啊,考場上不會的你不反復讀書你能去問誰啊?一個普通讀者晚上躺在床上讀書不懂的東西不反復讀還能去問那個老師啊?我們教了學生好幾年語文,真正教給他們應對考試和以後學習閱讀的方法了嗎?如果沒有教對,就應該好好想想語文課到底應該教什麼.是不是應該教學生最想學會的東西.當然,如果是常態的課堂和常態的學習,我們還可以教給學生不同的搜集資料的方法.向老師請教,同學討論,利用媒體查閱讀資料等都可以.
自己先明白學生可能有那些不懂的地方,學生可能有困難的地方,學生可能欣賞不了的地方,學生可能讀不懂的地方,把這些作為教師應該教的地方.學生不喜歡的地方,讓他喜歡;學生讀不懂的地方,讓他讀懂;學生讀不好的地方,幫他讀好,這就是語文教學應該重點教的內容.
二、語文教學為什麼要教這些?
這個問題其實就是教學反思的問題.把自己的教學對象化,反思自己做過的事情.進行有效、自覺的、深層的、系統的反思.想法決定做法.教師教的是什麼內容,為什麼要教這些內容?帶著問題,對優秀教師的成功課例進行反思,反思成功的課例為什麼要這樣教;然後對照自己的課例進行自我診斷,以理論知識為支架進行反思.反思的關鍵是要知道老師備課時是怎麼想的,上課時是怎麼想的.課後再想想自己原來想教什麼,課堂上實際教了什麼,學生實際學到了什麼?這才是教學反思.記三年教學反思可以成為名師所說的教學反思和我們每次課後為了應付而勉強寫成的那兩三行文字不是一個概念.有個老師在公開課上用11分鍾時間讓全體同學讀了很長的一篇課文,方法是組織全體學生齊讀一遍,理由是要培養學生的整體感知和朗讀能力.問題是全體讀一遍是不是就能整體感知文本內容?訓練學生朗讀能力也很重要,問題是訓練朗讀是訓練學生會朗讀的地方呢還是訓練學生不會朗讀的地方呢?成功與失敗都不是無緣無故的.研究優秀課例,藉助理論研究,研究自己原來是怎麼想的,現在又是怎麼想的.原來是怎麼做的,以後將會怎麼做?例如特級教師王崧舟執教《長相思》一詞,「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邊行,夜深千帳燈;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此無聲」這詞教什麼?咱們語文老師考慮怎麼教?特別是只有文本沒有參考的時候你怎麼教,教什麼?王老師當時拿到這個課題的時候也沒有參考,在飛機上,讀這篇詞.詩要吟,詞要唱.這是文體特點,要教.生字生詞是語言積累,要教.好的句子要教,學生對文本的感悟要教,學生對作者情感的理解要教.學習的方法要教.於是王老師設計了三個環節,一是藉助注釋,讀懂詞意;二是展開想像,讀出詞情;三是互文印證,讀懂詞心.首先是要求學生讀對生字、讀對多音字、讀對停頓、讀出味道和感覺來,並思考兩個問題:身在何方,心在何處?讀出身和心的分離,身和心的矛盾.然後老師吟唱這首詞,讓學生想像家鄉的畫面和情景.情感是需要依託的,通過家的一些細節把學生的生活經驗勾起來,然後去感悟作者能不能這樣靜靜的思念家鄉呢?然後引導學生去關心一個詞---碎,戰事的緊急導致不能回到家鄉,甚至不能靜靜地想念家鄉讓作者感到心碎.第三階段用另一首古詩去印證:問君何事輕離別,一年能幾團圓月.身在征途,心在故園.男兒為國盡忠不能盡孝的意蘊就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普通教的師不是才能不夠,而是想法有問題.不是不會上,而是不會想,這種現象並且是大范圍、長期性、集團性的.關乎閱讀的內容,以起點為感受是對的,但不能一直在起點上,需要提升,作者的情感就在語文課文之中.用2---3個實在的教學環節讓作品在學生的體驗與感受中逐漸展開.想法不改變,只從形式上追求是不會到位的,教什麼比怎麼教更重要.很多教師在課堂上試圖建立的不是學生與這篇文章的關系,而是學生與文章所描述的外延的關系.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不是讓學生建立體驗作者描寫的這種美的鏈接,而是費盡心思要求學生鏈接北大的荷塘,鏈接學生自己到北大看了荷塘後也能有朱自清那樣的體驗.而沒有想也許親自去看了以後會發現和感覺到那是個臭水塘.
三、語文教學怎麼教?
教學一節好的語文課其實就是各個教學環節的優化,如導入、目標、導讀、總結與作業等方面的優化.
1、導入的優化:導入課的方法很多,例如題目導入法,《將相和》將是大將,本文是指趙國大將軍廉頗,相是指宰相,本文是指趙國宰相藺相如,和是和好的意思.既然是和好,那麼肯定有有矛盾的時候,那麼他們有什麼矛盾,為什麼會有這個矛盾,又是什麼情況讓他們和好了?一下子就導入了課文核心.有的導語聽見很美,但與課文沒有多少聯系,游離於課文之外,這樣的導課我們寧可不要,也不要強加.
2、教學目標的優化:依據課文特點,依據文體特點學習品析語言的方法,教會方法,然後讓他用你教會的方法去學習.作為一個教師,心中特別應該有一個方法目標,同樣一個問題,不同年級是不一樣的.應該考慮七年級教會,八年級提升,九年級拔高.
3、導學過程的優化:導學思路藝術化,教材處理語文化,導學方法科學化.不同的課文用不同的思路設計.例如《紫藤蘿瀑布》可用整體感知---整體理解---整體賞析板塊式結構設計;《桃花源記》可用景美---人美---人情美---故事美的線索性結構設計;海輪《我的老師》可用瀏覽---感悟---精讀---積累的反復式結構設計;《十三歲的際遇》可用理解一篇---突破一點---記誦一段的選點式思路設計等等.例如用選點突破式結構教學《三拳打死鎮關西》選什麼?當然是那三拳.作為語言品析的範例,三個比喻,各不相同,各有精彩.為什麼要打鎮關西,打了以後又怎樣?選准一點,造成突破,然後牽一發而動全身.
要把語文上成語文課,不能讓語文上成熱熱鬧鬧的環保課,上成充滿熱愛的思想品德課.語文課的語文味是從對字詞與具體文句的賞析中散發出來的.不能忽略教材的工具性,而過多地關注人文性,他們是一個整體.不能片面的理解「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藉此而不去考慮對文本的深析,考慮專題組元對文本的影響,考慮不同年級對教材的影響.同樣一篇李白的《靜夜思》在小學、初中、高中的教法是不一樣的.再如「淡化文體的要求」也不是說脫離文體去隨便的教.
4、拓展和作業布置的優化:拓展的優化是引導學生走近名家,讀懂名家,悠悠中華情,觸動我的心.作業布置也應該是異彩紛呈的.語文課是有限的,教師的創造力是無限的.語文教學每節課都是有缺憾的,但我們願意在這缺憾中做永遠無憾的追求.
四、語文應該怎麼學?
1、學習方式要根據實際情況結合運用,課程標准中倡導使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但是要注意,用詞是倡導,而不是說必須與唯一.也不是說絕對不能使用接受式學習.當講則講,才是語文的本色.合作學習與獨立學習是相輔相承的,如果每個人都沒有獨立學習,小組合作會有結果嗎?不能不改革,也不能光改革,還要注重實效.學習方式本身不分好壞,每種方式都可能成為最有效的學習方式.就像中國像棋里的每一個棋子,只要運用得法,在一定的環境下,每一個棋子都是具有大的殺傷力的,無所謂個棋子更有力量.有時候,准確的講解也非常有效.要根據每個學生的學習習慣加以引導,但本質是都應該有助於學生形成自己有效的學習方式.自主學習也不是自己學習,而是在教師指導下的自主制定學習目標、自主制定學習計劃、對學習進程和學習方法能夠自我調控.自主學習是建立在自主意識發展上的我想學、我能學、我會學,我能堅持學.普通教師對課標的學習是不夠的,對課標的研讀也是不夠的.課程標準是一個理想的課堂,但層層打折後在課堂上落實到學生身上的甚至連五折都不到.例如新課程改革不提倡死記硬背,但是不是就是不背?「積累」是什麼意思?是記住,可是除了背,還有什麼方法能讓學生記住.不提倡死記硬背是指把知識放在扎實地教語文知識,把知識滲透到語文知識的體系中,讓知識成為一個有邏輯、有感情的東西.
2、學習語文,關鍵的東西就是要有兩只語文眼,一顆語文心.學習語文是快樂的,學習語文有先天的條件.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時常提醒同學們,你能學會的.面對一篇篇的課文,我們沒有別的辦法,只有讀書,讀通、讀熟、讀懂.語文教師其實就是一張嘴,學生在課上愛聽,聽懂了,就對了.教師的一言一行,每天都在熏陶著他們.王玲玲老師說,如果學生喜歡你,你就成功了一半.什麼是語文,語文就語言文字---說出來的是語言,寫在紙上的是文字.生活中處處有語文,處處可以學語文.更多的需要在活的語言環境中學習品味詞語.2009年中央氣象台播報的天氣預報說氣象意義上的秋天只有12天,秋天珊珊來遲,冬天又不期而至.在很活的環境中學習珊珊來遲和不期而至兩個詞語,一下子就明白了.至於寫作就是有感覺就把它寫出來,不說假話,不無病呻吟,不說空話大話.
④ 語文課應該「教什麼」
1、語文教學應該教什麼?
語文教學目前的現狀是教學內容僵化,教學隨意性過大.教學內容的不確定性導致教師想教什麼就教什麼,能教什麼就教什麼,會教什麼就教什麼,喜歡教什麼就教什麼.流行什麼就教什麼.表現出語文教學內容的不確定性.導致有好些教學內容都是低水平的重復.例如比喻句,從小學三年級就開始教比喻,到高中三年級還是教比喻,每年都在教,每冊書都在教,每課都在教,結果大家都知道,考試的時候學生不一定會.不是教的太多了學生不會,而是每一次教的都是蜻蜓點水.面對復雜的課堂教學,我們需要知道每節課教師想教什麼,教師實際在教什麼,而學生又在學什麼?特別是公開課,教師總想上出新意來.一堂課,表面熱熱鬧鬧,實際是學生散亂地找東西,表演了一翻;教師額外地講東西,展示了一場.教師教的過程非常完整,豐富多樣;學生學的活動非常零散,非常單調.如果把一堂課錄下來,再把教師活動的部分剪掉,還能剩下些什麼?條條大路通羅馬,問題是你得到達羅馬.
如何有理據的確定教學內容呢?主要有兩點:一是依據體式,二是根據學情.語文課要上出語文味來,語文課不是思想政治課,語文是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語文課要教給學生積累、閱讀和寫作的方法.以閱讀為例,詩歌、小說、散文、說明文、議論文的教法是不一樣的,要按文體特點進行閱讀教學.例如《七根火柴》是這篇小說,不是一般的小說,是小說中五十年代的主旋律小說.其中有一個無名戰士,同學們在探討時,提出了如下疑問:作者為什麼不給這個戰士起個名字呢?叫張三李四王五都可以啊,給小說中的人物起個名字對作者來說不是輕易而舉嗎?有的同學說了,作者不知道那個戰士叫什麼名字.不是還有黨證,包著火柴的那個黨證嗎?黨證上不是有名字嗎?還有個同學說那個戰士犧牲的不值得,他可以先劃一根火柴,救活他自己,然後找部隊.這就是學生不理解的,就是教師需要教的.其實作者不給那個戰士起名字是有深意的.中間蘊含著作者的思想,那個戰士只是千千萬萬犧牲的紅軍戰士的代表,紅軍戰士不能劃這一根火柴,這根火柴是黨的財產,作為個人就是犧牲也不能動的.閱讀這樣的小說要依據那個時代主旋律小說的特點去理解.還有的同學問,假如那個無名戰士不是恰好碰上掉隊的盧進勇,或者是盧進勇再遲來半個小時,那個戰士犧牲了怎麼辦?老師說如果你懂得什麼叫那個時代的主旋律小說,你就會知道那個無名戰士不把應該交待的話交待完作者是不會讓他犧牲的.這不能理解為是編造,應該是那個時代主旋律小說的特點.
備課備什麼?備教材、備學情.作為一個常態的讀者,他怎麼讀?有沒有先把文章分成幾段,歸納了段大意再去細讀與感悟的,有沒有從中間某一個教師認為的重點段先讀的.有人說這是學生常態的學習,那好,學生考場上是怎麼樣子的?一段文本,一些題目,在規定的時間內要得最多的分數.學生應該怎麼讀.這就是教師要教給學生的方法.教師不妨認真想想,語文的常態課堂應該是怎樣的,應該教會學生什麼?應該考慮我教的這些有沒有用,我教的這些對不對?我教的這些學生會不會.自己先讀一讀文本,能讀懂的要考慮學生懂不懂?不能讀懂的要再讀,反復讀,細細品味,除了這個方法還有什麼?你想啊,考場上不會的你不反復讀書你能去問誰啊?一個普通讀者晚上躺在床上讀書不懂的東西不反復讀還能去問那個老師啊?我們教了學生好幾年語文,真正教給他們應對考試和以後學習閱讀的方法了嗎?如果沒有教對,就應該好好想想語文課到底應該教什麼.是不是應該教學生最想學會的東西.當然,如果是常態的課堂和常態的學習,我們還可以教給學生不同的搜集資料的方法.向老師請教,同學討論,利用媒體查閱讀資料等都可以.
自己先明白學生可能有那些不懂的地方,學生可能有困難的地方,學生可能欣賞不了的地方,學生可能讀不懂的地方,把這些作為教師應該教的地方.學生不喜歡的地方,讓他喜歡;學生讀不懂的地方,讓他讀懂;學生讀不好的地方,幫他讀好,這就是語文教學應該重點教的內容.
二、語文教學為什麼要教這些?
這個問題其實就是教學反思的問題.把自己的教學對象化,反思自己做過的事情.進行有效、自覺的、深層的、系統的反思.想法決定做法.教師教的是什麼內容,為什麼要教這些內容?帶著問題,對優秀教師的成功課例進行反思,反思成功的課例為什麼要這樣教;然後對照自己的課例進行自我診斷,以理論知識為支架進行反思.反思的關鍵是要知道老師備課時是怎麼想的,上課時是怎麼想的.課後再想想自己原來想教什麼,課堂上實際教了什麼,學生實際學到了什麼?這才是教學反思.記三年教學反思可以成為名師所說的教學反思和我們每次課後為了應付而勉強寫成的那兩三行文字不是一個概念.有個老師在公開課上用11分鍾時間讓全體同學讀了很長的一篇課文,方法是組織全體學生齊讀一遍,理由是要培養學生的整體感知和朗讀能力.問題是全體讀一遍是不是就能整體感知文本內容?訓練學生朗讀能力也很重要,問題是訓練朗讀是訓練學生會朗讀的地方呢還是訓練學生不會朗讀的地方呢?成功與失敗都不是無緣無故的.研究優秀課例,藉助理論研究,研究自己原來是怎麼想的,現在又是怎麼想的.原來是怎麼做的,以後將會怎麼做?例如特級教師王崧舟執教《長相思》一詞,「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邊行,夜深千帳燈;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此無聲」這詞教什麼?咱們語文老師考慮怎麼教?特別是只有文本沒有參考的時候你怎麼教,教什麼?王老師當時拿到這個課題的時候也沒有參考,在飛機上,讀這篇詞.詩要吟,詞要唱.這是文體特點,要教.生字生詞是語言積累,要教.好的句子要教,學生對文本的感悟要教,學生對作者情感的理解要教.學習的方法要教.於是王老師設計了三個環節,一是藉助注釋,讀懂詞意;二是展開想像,讀出詞情;三是互文印證,讀懂詞心.首先是要求學生讀對生字、讀對多音字、讀對停頓、讀出味道和感覺來,並思考兩個問題:身在何方,心在何處?讀出身和心的分離,身和心的矛盾.然後老師吟唱這首詞,讓學生想像家鄉的畫面和情景.情感是需要依託的,通過家的一些細節把學生的生活經驗勾起來,然後去感悟作者能不能這樣靜靜的思念家鄉呢?然後引導學生去關心一個詞---碎,戰事的緊急導致不能回到家鄉,甚至不能靜靜地想念家鄉讓作者感到心碎.第三階段用另一首古詩去印證:問君何事輕離別,一年能幾團圓月.身在征途,心在故園.男兒為國盡忠不能盡孝的意蘊就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普通教的師不是才能不夠,而是想法有問題.不是不會上,而是不會想,這種現象並且是大范圍、長期性、集團性的.關乎閱讀的內容,以起點為感受是對的,但不能一直在起點上,需要提升,作者的情感就在語文課文之中.用2---3個實在的教學環節讓作品在學生的體驗與感受中逐漸展開.想法不改變,只從形式上追求是不會到位的,教什麼比怎麼教更重要.很多教師在課堂上試圖建立的不是學生與這篇文章的關系,而是學生與文章所描述的外延的關系.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不是讓學生建立體驗作者描寫的這種美的鏈接,而是費盡心思要求學生鏈接北大的荷塘,鏈接學生自己到北大看了荷塘後也能有朱自清那樣的體驗.而沒有想也許親自去看了以後會發現和感覺到那是個臭水塘.
三、語文教學怎麼教?
教學一節好的語文課其實就是各個教學環節的優化,如導入、目標、導讀、總結與作業等方面的優化.
1、導入的優化:導入課的方法很多,例如題目導入法,《將相和》將是大將,本文是指趙國大將軍廉頗,相是指宰相,本文是指趙國宰相藺相如,和是和好的意思.既然是和好,那麼肯定有有矛盾的時候,那麼他們有什麼矛盾,為什麼會有這個矛盾,又是什麼情況讓他們和好了?一下子就導入了課文核心.有的導語聽見很美,但與課文沒有多少聯系,游離於課文之外,這樣的導課我們寧可不要,也不要強加.
2、教學目標的優化:依據課文特點,依據文體特點學習品析語言的方法,教會方法,然後讓他用你教會的方法去學習.作為一個教師,心中特別應該有一個方法目標,同樣一個問題,不同年級是不一樣的.應該考慮七年級教會,八年級提升,九年級拔高.
3、導學過程的優化:導學思路藝術化,教材處理語文化,導學方法科學化.不同的課文用不同的思路設計.例如《紫藤蘿瀑布》可用整體感知---整體理解---整體賞析板塊式結構設計;《桃花源記》可用景美---人美---人情美---故事美的線索性結構設計;海輪《我的老師》可用瀏覽---感悟---精讀---積累的反復式結構設計;《十三歲的際遇》可用理解一篇---突破一點---記誦一段的選點式思路設計等等.例如用選點突破式結構教學《三拳打死鎮關西》選什麼?當然是那三拳.作為語言品析的範例,三個比喻,各不相同,各有精彩.為什麼要打鎮關西,打了以後又怎樣?選准一點,造成突破,然後牽一發而動全身.
要把語文上成語文課,不能讓語文上成熱熱鬧鬧的環保課,上成充滿熱愛的思想品德課.語文課的語文味是從對字詞與具體文句的賞析中散發出來的.不能忽略教材的工具性,而過多地關注人文性,他們是一個整體.不能片面的理解「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藉此而不去考慮對文本的深析,考慮專題組元對文本的影響,考慮不同年級對教材的影響.同樣一篇李白的《靜夜思》在小學、初中、高中的教法是不一樣的.再如「淡化文體的要求」也不是說脫離文體去隨便的教.
4、拓展和作業布置的優化:拓展的優化是引導學生走近名家,讀懂名家,悠悠中華情,觸動我的心.作業布置也應該是異彩紛呈的.語文課是有限的,教師的創造力是無限的.語文教學每節課都是有缺憾的,但我們願意在這缺憾中做永遠無憾的追求.
四、語文應該怎麼學?
1、學習方式要根據實際情況結合運用,課程標准中倡導使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但是要注意,用詞是倡導,而不是說必須與唯一.也不是說絕對不能使用接受式學習.當講則講,才是語文的本色.合作學習與獨立學習是相輔相承的,如果每個人都沒有獨立學習,小組合作會有結果嗎?不能不改革,也不能光改革,還要注重實效.學習方式本身不分好壞,每種方式都可能成為最有效的學習方式.就像中國像棋里的每一個棋子,只要運用得法,在一定的環境下,每一個棋子都是具有大的殺傷力的,無所謂個棋子更有力量.有時候,准確的講解也非常有效.要根據每個學生的學習習慣加以引導,但本質是都應該有助於學生形成自己有效的學習方式.自主學習也不是自己學習,而是在教師指導下的自主制定學習目標、自主制定學習計劃、對學習進程和學習方法能夠自我調控.自主學習是建立在自主意識發展上的我想學、我能學、我會學,我能堅持學.普通教師對課標的學習是不夠的,對課標的研讀也是不夠的.課程標準是一個理想的課堂,但層層打折後在課堂上落實到學生身上的甚至連五折都不到.例如新課程改革不提倡死記硬背,但是不是就是不背?「積累」是什麼意思?是記住,可是除了背,還有什麼方法能讓學生記住.不提倡死記硬背是指把知識放在扎實地教語文知識,把知識滲透到語文知識的體系中,讓知識成為一個有邏輯、有感情的東西.
2、學習語文,關鍵的東西就是要有兩只語文眼,一顆語文心.學習語文是快樂的,學習語文有先天的條件.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時常提醒同學們,你能學會的.面對一篇篇的課文,我們沒有別的辦法,只有讀書,讀通、讀熟、讀懂.語文教師其實就是一張嘴,學生在課上愛聽,聽懂了,就對了.教師的一言一行,每天都在熏陶著他們.王玲玲老師說,如果學生喜歡你,你就成功了一半.什麼是語文,語文就語言文字---說出來的是語言,寫在紙上的是文字.生活中處處有語文,處處可以學語文.更多的需要在活的語言環境中學習品味詞語.2009年中央氣象台播報的天氣預報說氣象意義上的秋天只有12天,秋天珊珊來遲,冬天又不期而至.在很活的環境中學習珊珊來遲和不期而至兩個詞語,一下子就明白了.至於寫作就是有感覺就把它寫出來,不說假話,不無病呻吟,不說空話大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