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兒古箏教學
A. 為什麼說學古箏的孩子學不壞
兒童學習古箏的幾點建議:
兒童學古箏能啟發他們的創造力、想像力和內心的思想感情,使他們從心靈深處對音樂產生共鳴,從而通過音樂與人進行心靈的交融。如何讓孩子在輕松、愉快的教學中學習音樂,從而打好基礎呢?如果您是家有琴童的家長,不妨看看以下幾點建議。
一、要培養兒童對音樂的興趣
在古箏教學中看,興趣的作用是很大的。一般來說,兒童對學習古箏都是有一定興趣的。由於興趣像「催化劑」,使他們產生學箏的內在動力,他們會自覺地克服學箏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完成老師交給的每―項任務。所以,興趣在少兒古箏教學中的作用確實不容低估。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提倡興趣教學,以培養學箏興趣,提高教學效果。
在剛開始學箏的時候,首先讓孩子直面音樂,身處一定的音樂氛圍之中。把歌唱作為兒童學習古箏的第一步不失為一種好方法。演奏一到兩首他們熟悉的兒歌,孩子聽到熟悉的曲調後,會和著拍子輕聲哼唱,消除第一次上課的神秘感和陌生感,同時可以很快提高他們的識譜能力,掌握音高的正確概念,感受音程之間連接的過程,培養他們對曲調旋律的感受能力。同時,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讓學生在歌唱、欣賞中體驗音樂所表現的不同情感,享受審美的愉悅。總之,培養孩子對音樂的興趣,既要採用恰當的教學方法,又要為其創造一個良好和寬松的學習環境,在教學中還要引導學生的好奇心,這是培養學箏興趣、提高教學效果的最佳選擇。
二、掌握科學的練琴方法
我們都知道彈奏古箏是一種包含著視、聽、運動等多種感官與大腦思維中樞協同作用的有意識的心理活動。這種心理活動需要把技能操作與形象思維結合起來,也就是說,彈奏古箏需要經過大腦的智力加工,才能由手指彈出。所以,如果孩子不通過思考和領會,是不可能學到東西和彈好古箏的。因為兒童的年齡尚小,理解能力也差,這就需要家長的密切配合—家長有時就要充當「二傳手」的角色,把老師課上的要求慢慢地傳輸給自己的孩子。
三、家長可以適當陪練
學琴一開始是要家長陪的,年齡小專注不了幾分鍾的,沒有自覺性,也不知道怎麼學怎麼練習,剛學的階段是很枯燥的,沒有家長監督是不行的,而且大人的理解力比孩子要強,如果你只是每天把他送去接回,孩子大還沒關系,有自覺性,孩子小是肯定學不好的,老師只管上課時間,不會管你家裡的情況。也不能天天簡單的催促練啊練啊你怎麼不練的,簡單的練三十分鍾,念一個小時,關鍵你也要懂,上課要聽課,知道他哪裡不好,給他把把關,成為他的欣賞者和提醒者,以後就不用你操心了,學深了,你不彈也沒他懂了,那時候真該讓他自己來了。
B. 少兒古箏初學秘籍,這五點須記牢!
古箏音色優美、容易上手,又獨具民族特色,深受兒童及家長的青睞。對少兒來說,初學古箏應該注意哪些事項呢
一、5-6歲開始學習
學習彈古箏的兒童年齡,以5~6歲為好,這個年齡的幼兒一般自製力、注意力、記憶力、模仿力和求知慾望有明顯的發展,特別是他們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從這個年齡段著手對孩子進行古箏啟蒙,好處在於早選苗,早育苗,如果錯過這個年齡,要取得理想的成績,困難就大一些。
二、養成正確手型
幼兒彈古箏最大的困難是手型不易固定,用簡單的語言要求孩子做到正確的手型是很難的,最好老師邊示範邊啟發。「假如你的左手被蚊子叮了,你的右手指頭怎樣抓癢呢」學生會馬上用指關節帶動指頭做出了抓癢的動作,用這種通俗易懂的語言給予啟發,孩子會很快地理解正確的手型。
三、產生持久興趣
興趣是兒童學箏的根本動力,是最好的老師,孩子的注意力容易分散,興趣也不能持久。老師和家長就需要時刻注意讓孩子感興趣,從他們自身的特點出發,利用各種形式,不斷地激發他們的學箏興趣。比如運用形象的比喻,運用故事的形式介紹內容,引起孩子的興趣,這樣下去,孩子彈奏起來才會繪聲繪色。
四、尊重孩子個性
每個少兒都有其先天稟賦,有些孩子理解力強,反應敏銳;有些孩子反應敏銳;有些孩子接受力差,表現遲鈍。在老師在教授過程中,應根據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點,學箏情況,因人施教,因材施教。
五、家長密切配合
少兒學箏,一定要得到家長的密切配合,尤其在初學階段,家長陪伴幼兒上課,可以幫助老師管好孩子,盡快使孩子適應學習環境,而家長聽課後回家也能輔導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