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教育 » 教學樓底層平面圖

教學樓底層平面圖

發布時間: 2025-02-16 17:54:59

什麼是建築定點陣圖

建築物的定位,就是將建築物外廓各軸線交點(簡稱角樁,即圖11-9中的M、N、P和Q)測設在地面上,作為基礎放樣和細部放樣的依據。

由於定位條件不同,定位方法也不同,下面介紹根據已有建築物測設擬建建築物的方法。

(1)用鋼尺沿宿舍樓的東、西牆,延長出一小段距離l得a、b兩點,作出標志。

(2)在a點安置經緯儀,瞄準b點,並從b沿ab方向量取14.240m(因為教學樓的外牆厚370mm,軸線偏里,離外牆皮240mm),定出c點,作出標志,再繼續沿ab方向從c點起量取25.800m,定出d點,作出標志,cd線就是測設教學樓平面位置的建築基線。

(3)分別在c、d兩點安置經緯儀,瞄準a點,順時針方向測設90,沿此視線方向量取距離l+0.240m,定出M、Q兩點,作出標志,再繼續量取15.000m,定出N、P兩點,作出標志。M、N、P、Q四點即為教學樓外廓定位軸線的交點。





(1)教學樓底層平面圖擴展閱讀:

圖示內容

1、新建築物

擬建房屋,用粗實線框表示,並在線框內,用數字表示建築層數(例如11F+1F的住宅樓就表示1層車庫層加11層的標准層),並標出標高。

2、新建建築物的定位

總平面圖的主要任務是確定新建建築物的位置,通常是利用原有建築物、道路、坐標等來定位的。

3、新建建築物的室內外標高

我國把青島市外的黃海海平面作為零點所測定的高度尺寸,稱為絕對標高(又稱之為黃海高程)。在總平面圖中,用絕對標高表示高度數值,單位為m。

4、相鄰有關建築、拆除建築的位置或范圍。

原有建築用細實線框表示,並在線框內,也用數字表示建築層數。擬建建築物用虛線表示。拆除建築物用細實線表示,並在其細實線上打叉。

5、附近的地形地物,如等高線、道路、水溝、河流、池塘、土坡等。

6、指北針和風向頻率玫瑰圖。

7、綠化規劃、管道布置。

8、道路(或鐵路)和明溝等的起點、變坡點、轉折點、終點的標高與坡向箭頭。

㈡ 小學的房屋建築總平面圖怎麼設計哦

小學的房屋建築、總平面圖的設計:
1、學制與規模

國內小學的學制與規模:小學以12~24班為宜,小學六年。
2、參考指標:
2.1、學校的服務半徑:小學≤ 500m。
2.2、用地指標17.6~21.8㎡/小學生.人 。
2.3、每班學生:45人/班.小學
2.4、建築面積:5.6~8.0 ㎡/小學生.人
3、小學校教室使用面積參考指標:
教室軸線尺寸下限:6.6×8.1㎡ ,課桌選用1100×400mm。
上限:8.1×8.4㎡ ,課桌選用1200×400mm。
4、校址選擇:
4.1、符合當地規劃要求,考慮學校的服務半徑及學校的分布情況。
4.2、根據當地人口密度及人口發展趨勢和學齡兒童比例,選定校址。
4.3、地面應易於排水,能充分利用地形,避免大量填挖土方。山區應注意排洪,要有具備設置運動場的平坦地段。
4.4、有足夠的水源、電源和排除污水的可能。
4.5、學校布點應注意學生上下學安全,避免學生穿行主要幹道和鐵路。
4.6、學校應有安靜及衛生環境。
5、用地分區
5.1、用地類型
5.1.1、建築用地:包括教學用房及教學輔助用房、校園(含校前區)、道路和環境綠化等。
5.1.2、運動場地:包括課間操、球類、田徑、器械用地。
5.1.3、綠化及室外科學園地:包括成片綠地、種植、飼養、天文、氣象觀測等用地。
5.1.4、其他用地:包括總務庫、校辦工廠等。
5.2、決定校園基地規模地因素
5.2.1、學校規模
5.2.2、學校所在位置,設在不同地點,所需面積有所不同。
5.2.3、學校的等級,是指中心學校、重點學校或是一般學校。
5.2.4、學校的管理方式,是由市、區的不同級別、幹部的配備以及由於學校的改革影響的教育方法來確定。
5.2.5建築層數及容積率,建築層數可根據建築規劃和使用要求而變動,但容積率不能超過《規范》要求。建築容積率≤ 0.8
6、設計要求
6.1、符合國家有關規定指標,規范和標准。首先做好整體規劃一次建成或分期建設。
6.2、平面布置功能分區明確,布局合理,聯系方便,互不幹擾,滿足教學與教學衛生的要求。
6.3、很好的解決朝向、採光、通風、隔聲等問題。日照要求教學用房冬至日底層滿窗日照不少於2小時。教室長邊相對和教室與運動場的間距,受雜訊影響,不少於25米。
6.4、學校主要出入口不宜開向城鎮幹道,如必需開向幹道,則門前應留出適當的緩行地帶。
6.5、主要教學用房的外牆面與鐵路的距離不應小於300米,與機動車流量超過每小時270輛的道路同側路邊的距離不應小於80米。當不足時,應採取有效隔聲措施。(如南理工大附中和孝陵衛小學由於道路擴建,吡鄰馬路,所以採用了隔聲反射措施)6、運動場地
6.5.1、課間操:2.3m2/小學一人, 2.8m2/中學一人
6.5.2、籃、排球場最小6個班級一個,足球場可根據條件,也可設小足球場。
6.5.3、有條件時,小學高、低年級分設活動場地。
6.5.4、田徑場,根據條件設200-400米環行跑道。當城市用地緊張時,至少應考慮設置小學60米,中學100米的直線跑道。
6.5.5、球場、田徑場長軸以南北向為宜,球場和跑道皆不宜採用非彈性材料地面。
7、平面組合原則
7.1、教學用房大部分要有合適的朝向和良好的通風條件,朝向以南和東南為主,為了採光通風,教學樓以單內廊或外廊為主。避免中內廊。
7.2、各類不同性質的用房應分區設置,做到分區合理,又要互相聯系方便。
7.3、應以教學年級班為單位,設計平面及布置層次.
7.4、組織好人流疏散的各個單位。
7.5、處理好學生廁所與飲水位置,避免交通擁擠,氣味外溢。
8、單體設計要求
8.1、門廳:為教學樓主要交通樞紐,既要合理集散人流,又要美化建築的內外檐處理,美化內外部空間環境。注意空間協調並考慮布告欄和照身鏡的牆面。
8.2、學生休息廳:是供學生課余樓內休息和活動的場所,位置應考慮學生活動及游戲方便。其數目和面積依據要求而定。其種類有:
8.2.1、寬走道式:適用於單面走廊式。走道寬一般在2.5~3.0m之間。
8.2.2、大廳式:一般布置在底層或頂層。
8.2.3、隔離式:即以一間教室闢作休息廳,必要時可作機動教室使用。
8.3、樓梯:樓梯寬度及間距參照防火規范設計。每段踏步不得大於18步,也不得小於3步,樓梯間應直接採光,梯井大於200mm時,應採取安全防護措施。樓梯不得採用螺旋形或扇形踏步。每個踏步高:140~160mm,踏面寬280~300mm
8.4、走道:教學用房寬度不小於1800m,行政及教師辦公用房不小於1500mm,外廊高度不應低於1100mm 。
8.5、廁所:不得設在人流密集處,如主要樓梯旁等。應組織通風,避免氣味溢入走道及室內,其方式有:
8.5.1、設於教學樓的盡端,使兩側開窗,創造通風條件,並於走道設一道門隔開。
8.5.2、設於教學樓的盡端,從陽台連接廁所入口。
8.5.3、設於兩排教學樓的中間部位自成體系,從陽台入口,較為理想。
8.6、教室布置
8.6.1、排距:小學校不宜小於850mm,中學900mm,縱向走道的寬度不宜小於550mm,課桌的端部與牆面的內壁柱及管道的凈距≥ 120mm,前排邊座的學生與黑板遠端形成的水平夾角≥ 30° 。
8.6.2、教室第一排課桌前沿與黑板的水平距離不宜小於2000mm,教室最後一排課桌後沿與黑板的水平距離,小學不宜大於8000mm,中學不宜大於8500mm,教室後部應設置不小於600mm的橫向走道。
8.6.3、教室應設置黑板、講台、清潔櫃、窗簾桿、銀幕掛鉤、廣播喇叭箱、閉路電視、學習園地欄、掛衣鉤、雨具存放處,前後各設一組電源插座。
8.6.4、黑板的高度≥ 1000mm,寬度,小學不宜小於3600mm,中學4000mm,黑板下沿與講台的垂直距離,小學宜800~900mm,中學1000~1100mm,講台兩端與黑板邊緣的水平距離≥ 200mm,寬度650mm,高度宜為200mm。
教室平面多為矩形,跨度在6~7米左右較為經濟,因此,教室的形狀、尺寸即可確定。
8.6.5、教室的平面擺放:南外廊,黑板在東端。
9、圖紙要求:
9.1、總平面一張 1:500
9.2單體:
9.2.1、18班教學樓各層平面圖 1:200(只示意門窗位置、等比例大小,但不具體標注其尺寸,只標注開間及進深的軸線尺寸和總尺寸。)
9.2.2、主要剖面圖一張 1:100(標注同平面)
9.2.3、教室放大平面圖一張 1:50(桌椅的擺放、尺寸大小與門窗走道的位置關系等。)

㈢ 急求數學建模論文一篇!!

數學建模--教學樓人員疏散--獲校數學建模二等

數學建模
人員疏散

本題是由我和我的好哥們張勇還有我們區隊的學委謝菲菲經過數個日夜的精心准備而完成的,指導老師沈聰.
摘要
文章分析了大型建築物內人員疏散的特點,結合我校1號教學樓的設定火災場景人員的安全疏散,對該建築物火災中人員疏散的設計方案做出了初步評價,得出了一種在人流密度較大的建築物內,火災中人員疏散時間的計算方法和疏散過程中瓶頸現象的處理方法,並提出了採用距離控制疏散過程和瓶頸控制疏散過程來分析和計算建築物的人員疏散。

關鍵字
人員疏散 流體模型 距離控制疏散過程

問題的提出
教學樓人員疏散時間預測
學校的教學樓是一種人員非常集中的場所,而且具有較大的火災荷載和較多的起火因素,一旦發生火災,火災及其煙氣蔓延很快,容易造成嚴重的人員傷亡。對於不同類型的建築物,人員疏散問題的處理辦法有較大的區別,結合1號教學樓的結構形式,對教學樓的典型的火災場景作了分析,分析該建築物中人員疏散設計的現狀,提出一種人員疏散的基礎,並對學校領導提出有益的見解建議。

前言
建築物發生火災後,人員安全疏散與人員的生命安全直接相關,疏散保證其中的人員及時疏散到安全地帶具有重要意義。火災中人員能否安全疏散主要取決於疏散到安全區域所用時間的長短,火災中的人員安全疏散指的是在火災煙氣尚未達到對人員構成危險的狀態之前,將建築物內的所有人員安全地疏散到安全區域的行動。人員疏散時間在考慮建築物結構和人員距離安全區域的遠近等環境因素的同時,還必須綜合考慮處於火災的緊急情況下,人員自然狀況和人員心理這是一個涉及建築物結構、火災發展過程和人員行為三種基本因素的復雜問題。
隨著性能化安全疏散設計技術的發展,世界各國都相繼開展了疏散安全評估技術的開發及研究工作,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模型和程序),如英國的CRISP、EXODUS、STEPS、Simulex,美國的ELVAC、EVACNET4、EXIT89,HAZARDI,澳大利亞的EGRESSPRO、FIREWIND,加拿大的FIERA system和日本的EVACS等,我國建築、消防科研及教學單位也已開展了此項研究工作,並且相關的研究列入了國家「九五」及「十五」科技攻關課題。
一般地,疏散評估方法由火災中煙氣的性狀預測和疏散預測兩部分組成,煙氣性狀預測就是預測煙氣對疏散人員會造成影響的時間。眾多火災案例表明,火災煙氣毒性、缺氧使人窒息以及輻射熱是致人傷亡的主要因素。
其中煙氣毒性是火災中影響人員安全疏散和造成人員死亡的最主要因素,也就是造成火災危險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人員在CO濃度為4X10-3濃度下暴露30分鍾會致死。
此外,缺氧窒息和輻射熱也是致人死亡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空氣中氧氣的正常值為21%,當氧氣含量降低到12%~15%時,便會造成呼吸急促、頭痛、眩暈和睏乏,當氧氣含量低到6%~8%時,便會使人虛脫甚至死亡;人體在短時間可承受的最大輻射熱為2.5kW/m2(煙氣層溫度約為200℃)。

圖1 疏散影響因素

預測煙氣對安全疏散的影響成為安全疏散評估的一部分,該部分應考慮煙氣控制設備的性能以及牆和開口部對煙的影響等;通過危險來臨時間和疏散所需時間的對比來評估疏散設計方案的合理性和疏散的安全性。疏散所需時間小於危險來臨時間,則疏散是安全的,疏散設計方案可行;反之,疏散是不安全的,疏散設計應加以修改,並再評估。

圖2 人員疏散與煙層下降關系(兩層區域模型)示意圖

疏散所需時間包括了疏散開始時間和疏散行動時間。疏散開始時間即從起火到開始疏散的時間,它大體可分為感知時間(從起火至人感知火的時間)和疏散准備時間(從感知火至開始疏散時間)兩階段。一般地,疏散開始時間與火災探測系統、報警系統,起火場所、人員相對位置,疏散人員狀態及狀況、建築物形狀及管理狀況,疏散誘導手段等因素有關。
疏散行動時間即從疏散開始至疏散結束的時間,它由步行時間(從最遠疏散點至安全出口步行所需的時間)和出口通過排隊時間(計算區域人員全部從出口通過所需的時間)構成。與疏散行動時間預測相關的參數及其關系見圖3。

圖3 與疏散行動時間預測相關的參數及其關系

模型的分析與建立

我們將人群在1號教學樓內的走動模擬成水在管道內的流動,對人員的個體特性沒有考慮,而是將人群的疏散作為一個整體運動處理,並對人員疏散過程作了如下保守假設:

u 疏散人員具有相同的特徵,且均具有足夠的身體條件疏散到安全地點;
u 疏散人員是清醒狀態,在疏散開始的時刻同時井然有序地進行疏散,且在疏散過程中不會出現中途返回選擇其它疏散路徑;
u 在疏散過程中,人流的流量與疏散通道的寬度成正比分配,即從某一個出口疏散的人數按其寬度占出口的總寬度的比例進行分配
u 人員從每個可用出口疏散且所有人的疏散速度一致並保持不變。

以上假設是人員疏散的一種理想狀態,與人員疏散的實際過程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別,為了彌補疏散過程中的一些不確定性因素的影響,在採用該模型進行人員疏散的計算時,通常保守地考慮一個安全系數,一般取1.5~2,即實際疏散時間為計算疏散時間乘以安全系數後的數值。

1號教學樓平面圖

教學樓模型的簡化與計算假設

我校1號教學樓為一幢分為A、B兩座,中間連接著C座的建築(如上圖),A、B兩座為五層,C座為兩層。A、B座每層有若干教室,除A座四樓和B座五樓,其它每層都有兩個大教室。C座一層即為大廳,C座二層為幾個辦公室,人員極少故忽略不考慮,只作為一條人員通道。為了重點分析人員疏散情況,現將A、B座每層樓的10個小教室(40人)、一個中教室(100)和一個大教室(240人)簡化為6個教室。

圖4 原教室平面簡圖

在走廊通道的1/2處,將1、2、3、4、5號教室簡化為13、14號教室,將6、7、8、9、10號教室簡化為15、16號教室。此時,13、14、15、16號教室所容納的人數均為100人,教室的出口為距走廊通道兩邊的1/4處,且11、13、15號教室的出口距左樓梯的距離相等,12、14、16號教室的出口距右樓梯的距離相等。我們設大教室靠近大教室出口的100人走左樓梯,其餘的140人從大教室樓外的樓梯疏散,這樣讓每一個通道的出口都得到了利用。由於1號教學樓的A、B兩座樓的對稱性,所以此簡圖的建立同時適用於1號教學樓A、B兩座樓的任意樓層。

圖5 簡化後教室平面簡圖

經測量,走廊的總長度為44米,走廊寬為1.8米,單級樓梯的寬度為0.3米,每級樓梯共有26級,樓梯口寬2.0米,每間教室的面積為125平方米. 則簡化後走廊的1/4處即為教室的出口,距樓梯的距離應為44/4=11米。
對火災場景做出如下假設:
u 火災發生在第二層的15號教室;
u 發生火災是每個教室都為滿人,這樣這層樓共有600人;
u 教學樓內安裝有集中火災報警系統,但沒有應急廣播系統;
u 從起火時刻起,在10分鍾內還沒有撤離起火樓層為逃生失敗;

對於這種場景下的火災發展與煙氣蔓延過程可用一些模擬程序進行計算,並據此確定樓內危險狀況到來的時間.但是為了突出重點,這里不詳細討論計算細節.
人員的整個疏散時間可分為疏散前的滯後時間,疏散中通過某距離的時間及在某些重要出口的等待時間三部分,根據建築物的結構特點,可將人們的疏散通道分成若干個小段。在某些小段的出口處,人群通過時可能需要一定的排隊時間。於是第i 個人的疏散時間ti 可表示為:

式中, ti,delay為疏散前的滯後時間,包括覺察火災和確認火災所用的時間; di,n為第n 段的長度; vi,n 為該人在第n 段的平均行走速度;Δtm,queue 為第n 段出口處的排隊等候時間。最後一個離開教學樓的人員所有用的時間就是教學樓人員疏散所需的疏散時間。
假設二層的15號教室是起火房間,其中的人員直接獲得火災跡象進而馬上疏散,設其反應的滯後時間為60s;教學內的人員大部分是學生,火災信息將傳播的很快,因而同樓層的其他教室的人員會得到15號教室人員的警告,開始決定疏散行動.設這種信息傳播的時間為120s,即這批人的總的滯後時間為120+60=180秒;因為左右兩側為對稱狀態,所以在這里我們就計算一面的.一、三、四、五層的人員將通過火災報警系統的警告而開始進行疏散,他們得到火災信息的時間又比二層內的其他教室的人員晚了60秒.因此其總反應延遲為240秒.由於火災發生在二樓,其對一層人員構成的危險相對較小,故下面重點討論二,三,四,五樓的人員疏散.
為了實際了解教學樓內人員行走的狀況,本組專門進行了幾次現場觀察,具體記錄了學生通過一些典型路段的時間。參考一些其它資料[1、2、3] ,提出人員疏散的主要參數可用圖6 表示。在開始疏散時算起,某人在教室內的逗留時間視為其排隊時間。人的行走速度應根據不同的人流密度選取。當人流密度大於1 人/ m2時,採用0. 6m/ s 的疏散速度,通過走廊所需時間為60s ,通過大廳所需時間為12s ;當人流密度小於1 人/m2 時,疏散速度取為1. 2m/ s ,通過走廊所需時間為30s ,通過大廳所需時間為6s。

圖6 人員疏散的若干主要參數

Pauls[4]提出,下樓梯的人員流量f 與樓梯的有效寬度w 和使用樓梯的人數p 有關,其計算公式為:

式中,流量f 的單位為人/ s , w 的單位為mm。此公式的應用范圍為0. 1 < p/ w < 0. 55 。
這樣便可以通過流量和室內人數來計算出疏散所用時間。出口的有效寬度是從通道的實際寬度里減去其兩側邊界層而得到的凈寬度,通常通道一側的邊界層被設定為150mm。
3 結果與討論
在整個疏散過程中會出現如下幾種情況:
(1) 起火教室的人員剛開始進行疏散時,人流密度比較小,疏散空間相對於正在進行疏散的人群來說是比較寬敞的,此時決定疏散的關鍵因素是疏散路徑的長度。現將這種類型的疏散過程定義為是距離控制疏散過程;
(2) 起火樓層中其它教室的人員可較快獲得火災信息,並決定進行疏散,他們的整個疏散過程可能會分成兩個階段來進行計算: 當f進入2層樓梯口流出2層樓梯口時, 這時的疏散就屬於距離控制疏散過程;當f進入2層樓梯口> f流出2層樓梯口時, 二樓樓梯間的寬度便成為疏散過程中控制因素。現將這種過程定義為瓶頸控制疏散過程;
(3) 三、四層人員開始疏散以後,可能會使三樓樓梯間和二樓樓梯間成為瓶頸控制疏散過程;
(4) 一樓教室人員開始疏散時,可能引起一樓大廳出口的瓶頸控制疏散過程;
(5) 在疏散後期,等待疏散的人員相對於疏散通道來說,將會滿足距離控制疏散過程的條件,即又會出現距離控制疏散過程。
起火教室內的人員密度為100/ 125 = 0.8 人/m2 。然而教室里還有很多的桌椅,因此人員行動不是十分方便,參考表1 給出的數據,將室內人員的行走速度為1.1m/ s。設教室的門寬為1. 80m。而在疏散過程中,這個寬度不可能完全利用,它的等效寬度,等於此寬度上減去0. 30m。則從教室中出來的人員流量f0為:

f0=v0×s0×w0=1.1×0.8×4.7=4.1(人/ s) (3)

式中, v0 和s0 分別為人員在教室中行走速度和人員密度, w0 為教室出口的有效寬度。按此速度計算,起火教室里的人員要在24.3s 內才能完全疏散完畢。
設人員按照4.1 人/ s 的流量進入走廊。由於走廊里的人流密度不到1 人/ m2 ,因此採用1. 2m/s的速度進行計算。可得人員到達二樓樓梯口的時間為9.2s。在此階段, 將要使用二樓樓梯的人數為100人。此時p/ w=100/1700=0.059 < 0. 1 , 因而不能使用公式2 來計算樓梯的流量。採用Fruin[5]提出的人均佔用樓梯面積來計算通過樓梯的流量。根據進入樓梯間的人數,取樓梯中單位寬度的人流量為0.5人 /(m. s) ,人的平均速度為0. 6m/ s ,則下一層樓的樓梯的時間為13s。這樣從著火時刻算起,在第106.5s(60+24.3+9.2+13)時,著火的15號教室人員疏散成功。以上這些數據都是在距離控制疏散過程范圍之內得出的。
起火後120s ,起火樓層其它兩個教室(即11和13號教室)里的人員開始疏散。在進入該層樓梯間之前,疏散的主要參數和起火教室中的人員的情況基本一致。在129.2s他們中有人到達二層樓梯口,起火教室里的人員已經全部撤離二樓大廳。因此,即將使用二樓樓梯間的人數p1 為:
p1 = 100 ×2 = 200 (人) (4)

此時f進入2層樓梯口>f流出2層樓梯口,從該時刻起,疏散過程由距離控制疏散過渡到由二樓樓梯間瓶頸控制疏散階段。由於p/ w =200/1700= 0.12 ,可以使用公式2 計算二樓樓梯口的疏散流量f1 , 即:
?/P>

0.27
0.73

f1 = (3400/ 8040) × 200 = 2.2人/ s) (5)

式中的3400 為兩個樓梯口的總有效寬度,單位是mm。而三、四層的人員在起火後180s 時才開始疏散。三層人員在286.5s(180+106.5)時到達二層樓梯口,與此同時四層人員到達三層樓梯口,第五層到達第四層樓梯口。此時刻二層樓梯前尚等待疏散人員數p′1:

p′1 = 200 - (286.5 – 129.2) ×2.2 = -146.1(人) <0 (6)

所以,二層樓的人員已經全部到達一層
此後,需要使用二層樓梯間的人數p2 :

p2 = 100×3=300 (人) (7)

相應此階段通過二樓樓梯間的流量f 2 :
0.27
0.73

f2 = (3400/8040) × 200 = 2.5(人/ s) (8)

這┤送ü樓樓梯的疏散時間t1 :

t1 = 300÷2.5 = 120 ( s) (9)

因為教學樓三、四、五層的結構相同,所以五層到四層,四層到三層和三層到二層所用的時間相等,因此人員的疏散在樓梯口不會出現瓶頸現象
所以,通過二樓樓梯的總體疏散時間T :

T = 286.5+ 120×3 = 646.5 ( s) (10)

最終根據安全系數得出實際疏散時間為T實際:

T實際 =646.5×(1.5~2)=969.75~1293( s) (11)

圖7 二樓樓梯口流量隨時間的變化曲線圖

關於幾點補充說明:
以上是我們只對B座二樓的15號教室起火進行的假設分析和計算,此時當人員到達一樓即視為疏散成功。同理,當三樓起火的時候,人員到達二樓即視為疏散成功,四樓、五樓以此類推。因為1號教學樓A、B座結構的對稱性所以樓層的其他教室起火與此是同一個道理。所以本文上述的分析與計算同時適用於A、B兩座樓。另外當三層以上(包括三樓)起火的時候,便體現出C座二樓的作用。當B座的三樓起火的時候,B座二樓的人員肯定是在B座三樓人員後對起火做出應對反應,所以會出現當三樓人員疏散到二樓的時候,二樓的人員也開始疏散的情況,勢必造成二樓樓梯口出現瓶頸現象。因為A、B座的三、四、五樓並沒有連接,都是獨立的結構,出現火災不會直接從B座的三樓威脅到A座三樓及其他樓層人員的安全,所以為了避免上述二樓樓梯口出現瓶頸現象的發生,我們讓二樓的所有人員向A座的二樓轉移,這樣就會讓起火樓層的人員能夠更快的疏散到安全區域。當B座的四、五樓起火的時候也同樣讓二樓的人員向A座的二樓轉移,為二樓以上的人員疏散創造條件。同理,A座也是如此。
在對火災假設分析和計算的時候,我們並沒有對大教室的後門樓梯的疏散做出計算,由於1號教學樓的特殊性,A座的四樓和B座的五樓沒有大教室,所以大教室的後門樓梯疏散人員的速度是很快的,不會在大教室後門的樓梯出現瓶頸現象。
關於1號教學樓的幾個出口:
u 大廳有一個大門
u A座一樓靠近正廳有一個門
u A座大教室旁邊有一個門
u B座中教室靠近大廳正門側面的窗戶可以作為一個應急出口
u A、B座的底層都有一個地下室(當煙氣蔓延太快來不及疏散,受煙氣威脅的時候可以作為一個逃生去向)
u A、B座大教室各有一個後門
合計: 8個出口
致校領導的一封信
尊敬的校領導,你們好。
針對我校1號教學樓,我們數學建模小組通過實際測量、建立模型、模型分析,得出如下結論:一旦1號教學樓發生火災,人員有可能不能全部安全疏散。
以上的分析是按一種很理想的條件進行的,並沒有進行任何修正。實際上人在火災中的行為是很復雜的,尤其是沒有經過火災安全訓練的人,可能會出現盲目亂跑、逆向行走等現象,而這也會延長總的疏散時間。
該模型在現階段是一個人員疏散分析模型的基礎,目前屬於理論上的模型,以上的計算結果都是通過手算或文曲星計算得到的。模型中的人員行走速度是通過多次觀察該教學樓內下課時人員的行走速度和參照Fru2in 給出的疏散時人員行走速度、NFPA 中給出的人員行走速度以及目前人員疏散模型中通用的計算速度等修正而得到的,具有較為廣泛的通用性。而預測的疏散時間是根據建築物的結構特點和人員行走速度而得到的,在計算疏散所用時間的時候在剔除疏散前人員的滯後時間(或稱預移動時間) 外,所得到的時間是合理的。對於疏散前人員的滯後時間,參考T. J . Shields 等試驗結論:75 %人員在聽到火災警報後的15~40 s 才開始移動,而整個疏散所用的時間為646.5 s。在該例中起火教室的反應滯後時間為60 s ,這是從開始著火時刻算起的。預移動時間與不同類型的建築物、建築物中人員的自身特點和建築物中的報警系統有著很大的關系,它是一個很不確定的數值。本文中所用的預移動時間不到整個疏散過程中所用的時間的 10 %。二樓樓梯口流量隨時間的變化曲線如圖7所示。由上可知,二層以上的所有人通過二樓樓梯所需的時間為646.5 s ,這比前面設定的可用安全疏散時間要長,因而不能保證有關人員全部安全疏散出去。樓梯的寬度和大廳的正門顯然是制約人員疏散的一個瓶頸。造成這種情況的基本原因是該教學樓的疏散通道安排不當,樓梯通道的寬度不夠,對此可以適當增大樓梯的總寬度;或者在教學樓的每個分支上再修一個樓梯,則人員的疏散會更加的暢通;最好是分別在A座和B座新建一個象正門一樣的出口,這樣將大大的緩解了大廳正門疏散人員的壓力,不至於造成大廳人員堵塞而影響樓上人員的疏散。另一方面,學校還應多增加一些消防設施,每個教室都該配備滅火器;學校還應加強學生消防意識的培養和教育,形式可以多樣化、新穎化,比如做報告,上實踐課,做消防演習等等。讓他們了解一些消防逃生的常識,學會一些消防器材的使用,並讓他們對自己所使用的教學樓有充分發認識和了解,一旦發生火災好知道採取何種疏散方法才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到達安全區域。
如果學校經費有限,也可以不花一分錢就可以消除這個消防隱患,就是合理安排上課的教室,避免每個樓層的所有教室都被用於上課。每層至少可以空出幾個,這樣就會大大的緩解人員疏散不利帶來的危險。但是這樣也有弊端,就是沒有充分利用教室的使用價值,浪費資源。 (非原創,望採納。。)

㈣ 東北大學渾南校區圖書館

攝影 張廣源
東北大學渾南校區是一組由國內眾多知名建築師和設計機構共同完成的集群設計。其中,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承擔設計的圖書館位於新校區兩條主要空間軸線的中心交點。作為一個規模不大,而對於校園整體空間有著重要作用的建築,採取怎樣的手法以實現建築對軸線的呼應,對東北大學歷史的呼應,成為設計的焦點所在。
01 布局:完整與分離
圖書館的外部形態設計化零為整、強調體量感。93m見方的體量方正完整,與周邊大體量教學樓尺度協調。設計同時利用「堆坡」「砌牆」等手法延伸圖書館視覺高度,使之成為整個校區的中心建築。由於身處兩條軸線的交匯點,設計採用不同的體量處理應對策略,與周邊建築共同構成井然有序的校園軸線空間。
▲ 圖書館在校園中的位置
▲ 總平面圖。1 圖書館、2 車庫、3 綜合辦公樓、4 孵化辦公樓、5 科技發展中心、6 國際學術交流中心、7 信息科學樓、8 建築學院、9 廣場、10 北校門、11 文科樓、12 BT樓、13 學生公寓
圖書館平面布局遵循開放性、高效率、沉浸式的設計理念。公共閱覽部分可由南側校園主入口或北側禮儀主入口、通過室內大台階到達二層中央大廳。各類閱覽空間圍繞明亮通透的中央大廳層層展開,既有相互連通、利於交流的共享區域,又有各自獨立、安靜的閱讀空間。
圖書館主入口
中央大廳
▲ 二層平面圖。1 中央大廳、2 門廳上空、3 網路文獻檢索、4 多媒體休閑閱讀、5 咖啡書吧、6 書店、7 閱覽室上空、8 閱覽室、9 多媒體製作
南北向剖面圖
沿主入口大台階可通往二層的中央大廳
該圖書館的另一重要功能是學術交流,此功能空間從空間和流線上都需與公共閱覽空間分離。設計將一層東、西兩側入口留作學術交流功能使用,觀眾通過兩側門廳可到達600人報告廳、展廳、培訓、研修等區域,這些功能空間與內部閱覽區劃分明確、互不幹擾,實現了功能組織的井然有序、動靜結合。
側向入口
▲ 首層平面圖
1 600人報告廳2 門廳3 展示交流廳4 臨時展廳
5 培訓教室6 會議室7 24小時閱覽室8 教師研修室
▲ 東西向剖面圖
02 立面:呼應與創新
圖書館建築體型方正,立面高寬比約為1:3,掘液外觀形態強調厚重和內斂的校園文化建築氣質。整體外觀在使用了現代建築設計語言的同時,注重東北大學悠久歷史人文精神的傳承。設計以楊廷寶先生的東北大學原北陵校區圖書館為文脈之源,無論是立面的比例宏賀尺度,還是材料搭配,甚至每一個窗口的細節處理,無不呼應著這一歷史建築凝聚鉛華的精彩細節。
▲ 原北陵校區圖書館
▲ 新圖書館充分尊重了原有建築語匯
整體建築立面呈簡潔三段式格局。底層主入口在厚實的外牆體上向內收進、橫向展開形成宏大的室外空間,展現圖書館對外部的開放姿態,也暗含對文化的包容精神。建築外立面中、上部樓層採用陣列式落地窗,最大限度滿足各層閱覽空間的自然採光通風需求。屋頂女兒牆加高,沿建築形成與整體立面統一的窗洞走廊。
▲ 主入口處立面局部
設計去掉繁復裝飾,保留了建築的厚重感。平面上斜角的引入,為圖書館帶來了形象上的「個性」。大至入口處的牆、頂、台階,中蔽散派庭兩側不平行的牆體界面;小至窗口上的斜面玻璃,乃至於轉角處一塊磚的斜向位移,斜線都是引出建築這一系列特徵的基本因素。它為整個平穩的結構帶來了一種內斂的動感,能使整個建築形態穩重中不乏靈動與活潑。
▲ 立面局部 傅曉銘 攝
和北陵校區圖書館一樣,新圖書館選用高質量清水頁岩陶土磚作為外立面主要材料。建築外牆採用「外側頁岩陶土模數磚+100厚擠塑板保溫層+內側200厚混凝土空心砌塊」夾心保溫牆體構造形式,這也是典型的圖書館外牆形式。清水砌築的陶土磚做法,既保證了材料邏輯的真實性,又避免了嚴寒地區採用濕貼面磚做法的種種弊病。
▲ 清水頁岩陶土磚是外立面的主要材料
▲ 部分典型牆身節點圖
清水混凝土是構築外觀的另一重要材料,它出現在外立面的各處窗洞檐口,有韻律的陣列點綴使建築材料層次分明、邏輯清晰。主入口上方80餘米長的清水檐口由室外延伸至室內,舒展大氣,在南北主立面上自然形成醒目的「飛翼」形態,整個圖書館的外觀形象規整而有活力、厚重不失輕盈。
▲ 主入口上方設有跨度為80餘米的清水混凝土檐口
▲ 立面上混凝土檐口的組合
03 中庭:空間與採光
和圖書館外立面上的陣列落地窗一同構成圖書館自然光環境的,是建築中央位置上的中庭空間。它自然劃分了不同閱覽區的分界面,圍繞這個中心空間的界面同時也是面向中庭的閱覽坐席區。
▲ 中庭內的界面
▲ 面向中庭的閱覽坐席區
▲ 四層平面圖
1 開放閱覽室2 電子閱覽室3 閱覽室
4 圖書典藏室5 科技查新室
結合沈陽當地氣候特點,設計對玻璃幕牆的使用較為謹慎。中庭東西兩端是整個建築中為數不多的整面通透玻璃幕。它在立面上與厚重的清水磚牆形成強烈虛實對比。自然光從這里照射到連接各層的讀書平台上。
▲ 自然光照射到室內的閱讀平台上 傅曉銘 攝
整個中庭的屋頂則被通長的Y型截面混凝土梁覆蓋,梁板之間形成鋸齒形採光天窗,使自然光折射後進入室內中庭空間。頂部天窗間設排水溝和掃雪道,同時也便於天窗從屋頂室外抵達和開啟,是兼顧到採光通風以及日常維護的結果。
▲ 中庭天窗系統的設計
▲ 天窗下的中庭空間
▲ 閱讀平台
工程地點:遼寧省沈陽市
設計時間:2012年
建成時間:2019年
用地面積:25901m2
建築面積:43700m2
方案設計:崔愷喻弢金爽
設計主持:崔愷喻弢
建築設計:金爽邢野余曉東段進兆
結構設計:張猛馬玉虎隋海燕
劉川寧張路肖耀祖
給排水設計:侯遠見俞劍峰
設備設計:王微微唐艷濱葛雅雯
電氣設計:張青林佳張輝
室內設計:顧大海郭林
景觀設計:馮君
建築攝影:張廣源(標注者除外)
傅曉銘 攝

自考/成考有疑問、不知道自考/成考考點內容、不清楚當地自考/成考政策,點擊底部咨詢官網老師,免費領取復習資料:https://www.87dh.com/xl/

㈤ 房屋建築學課程設計說明書,教學樓設計,急用哈!!!

任務書—題目2:十二班中學教學樓方案設計
一、目的要求
為配合《房屋建築學》第一至第四章理論教學,進行一次建築方案設計,培養學生綜合運用建築設計原理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從中了解方案設計的方法和步驟。
二、設計條件
1.修建地點:本建築位於中小城市或工礦區新建的職工住宅區內,地段情況可參考提供的地形圖,亦可自己另選地段。
2.房間名稱及使用面積
3.總平面設計:
(1)教學樓:佔地面積按設計
(2)運動場:設250m環形跑道(附100m直跑道),田徑場1個,籃球場2個,排球場1個。
(3)綠化用地(兼生物園地):300~500m2
4.建築標准:
(1)建築層數:1~4層
(2)層高:教學用房3.6~3.9m 辦公用房3.0~3.4m
(3)結構:混合結構或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
(4)門窗:木門、鋁合金窗(或塑鋼窗)
(5)裝修:根據當地社會經濟狀況,自行確定。
(6)走道寬(軸線尺寸):2.4~3.0m(中間走道),1.8~2.1m(單面走道)。
(7)採光:教室窗地比為1/4,其他用房為1/6~1/8。
(8)衛生:設室內廁所(蹲式大便器、小便槽或小便斗),數量按男女學生各半計算。
男廁所:40~50人一個大便器,兩個小便斗(或1m長小便槽)。
女廁所:20~25人一個大便器。
三、設計內容及深度
本設計按方案設計深度要求進行,用AUTOCAD軟體計算機制圖,2#圖紙兩張。完成下列內容:
1.平面圖:各層平面,比例1:100~1:200
(1)底層各入口要畫出踏步、花池、台階等。
(2)尺寸標注為兩道,即總尺寸與軸線尺寸。
(3)確定門窗位置、大小(按比例畫,不注尺寸)及門的開啟方向。
(4)樓梯要按比例尺寸畫出梯段、平台及踏步,並標出上下行箭頭。
(5)標出剖面線及編號。
(6)註明房間名稱。
(7)標圖名及比例。
2.立面圖:入口立面及側立面,比例1:100~1:200。
(1)外輪廓線畫中粗線,地坪線畫粗實線,其餘畫細實線。
(2)註明圖名及比例。
3.剖面圖:1~2個剖面,比例1:100。
(1)剖切部分用粗實線,看見部分用細實線;地坪為粗實線,並表示出室內外地坪高差。
(2)尺寸標兩道,即各層層高及建築總高。
(3)標高:標注各層標高,室內外標高。
(4)標圖名及比例。
4.總平面設計作與否,可以酌情掌握。
5.主要技術經濟指標:總建築面積、平均建築面積(校舍總面積/學生總人數)、平面系數K(使用面積/建築面積)等。
四、設計基礎知識
五、設計方法與步驟
1.分析研究設計任務書,明確目的要求及條件,根據題目所給條件,算出各類房間所需數目及面積和廁所蹲位數。
2.帶著問題學習設計基礎知識和任務書上所提參考資料,參觀已建成的同類建築,擴大眼界,廣開思路。
3.在學習參觀的基礎上,對設計要求、具體條件及環境進行功能分析,從功能角度找出各部分、各房間的相互關系及位置。
4.進行塊體設計,即將各類房間所佔面積粗略地估計平面和空間尺寸,用徒手單線畫出初步方案的塊體示意(比例1:500或1:200)。
在進行塊體組合時,要多思考,多動手(即多畫),多修改。從平面入手,但應著眼於空間。先考慮總體,後考慮細部,抓住主要矛盾,只要大布局合理就行了。
5.在塊體設計基礎上,劃分房間,進一步調整各類房間和細部之間的關系,深入發展成為定稿的平、立、剖面草圖,比例為1:100~1:200。

土木工程專業畢業設計任務書

一、項目名稱: 多層教學樓
二、項目地點: 長春市
三、項目簡介:
本工程位於本市某中學校園內一平坦地段。建築性質為單一教學群體,用做全校公用流動教室,以滿足文化、美術、音樂實驗等教學需要;結構形式為全框架結構。
四、基本要求:
1、認真貫徹「適用、安全、經濟、美觀」的設計原則。
2、進一步掌握建設的內容、方法和步驟,充分考慮影響設計的各種因素。
3、了解和運用有關建築設計和結構設計規范和規定。
4、認真選擇結構形式及進行合理的結構布置,掌握框架結構的計算方法和要求。
5、認真繪制設計圖和編寫說明書、計算書。
6、外文摘要完整、准確、通順、清晰、簡潔。其中英文不少於2000個印刷符號,日文不少於600個印刷符號。
7、編制施工組織設計,其說明書要求內容全面、條理清晰、書寫工整;
8、編制施工進度計劃表,採用統一表格,用HB鉛筆繪制;
9、繪制施工平面圖,可採用手繪或計算機繪圖(必須手繪草圖),比例1:200-1:500。
五、設計條件:
1、自然條件
(1)地勢平坦(地段圖由指導教師給定);
(2)地質資料:場地土類別、地質勘察資料由指導教師給出;
(3)抗震設防要求:按7度考慮;
(4)主導風向:西南風;
(5)土壤凍結深度:-1.62m。
2、設備條件
電力,供水,排水,供熱均由城市系統引入。
3、建築規模
4-5層,可局部6層。
建築總面積4000平方米+5%,建築等級2級,耐火等級不低於2級。
4、房間組成及要求
普通教室 56-62㎡ 18個
階梯教室 250㎡ 1個
實驗教室 120㎡ 3個
音樂教室 70-80㎡ 1個
樂器庫 15-20㎡ 1個
美術教室 120㎡ 1個
視聽室 120㎡ 1個
電教室 120㎡ 1個
電教器材庫 20㎡ 1個
計算機教室 100㎡ 1個
科技活動室 15-20㎡ 4個
廣播室 12-16 1個
語言教室 80-90 2個
語言控制室 15-20 1個
教師休息室 14-18㎡ 每層1個
門衛、收發室、開水間、雜物間 自定
衛生間按規范標準定
建築層高:底層≥3.6m,標准層≥3.9m
六、設計內容
(一)建築部分
1、完成下面內容:
(1)建築平面功能劃分;
(2)建築材料選用及建築尺寸確定;
(3)防水、防潮、節能與保溫等具體構造及做法;
(4)建築構造。
2、完成下列圖紙繪制:
(1)總平面圖、設計說明、圖紙目錄、門窗表、裝飾材料做法表
(2)底層平面圖 1:100
(3)標准層平面圖 1:100
(4)剖面圖(1~2個) 1:100
(5)立面圖(1個) 1:100
(6)樓梯詳圖 1:50
(7)主要節點構造詳圖(3~4個) 1:20
註:1)樓梯詳圖包括底層、標准層、頂層樓梯間平面放大圖。
2)牆身詳圖包括外牆檐口、圈樑、過梁、窗檯、勒腳、散水、台階、雨篷。

七、參考書目:
(一)建築部分
1、《房屋建築學》 傅信祁 廣士奎 主編 第二版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2、《房屋建築學》張一弘 金虹 柴廣義 主編 東北大學出版社
3、《中小學建築設計圖集》南京工學院建築設計研究院 編 華中工學院出版社
4、《中小型民用建築圖集》(第二集)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5、《中小學校建築設計圖》張宗堯 閔玉林 主編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6、《現行建築設計規范大全》修訂縮印本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房屋建築制圖統一標准;總圖制圖標准;建築制圖標准;建築設計防火規范;民用建築設計通則;中小學校建築設計規范
7、《建築設計資料集》(1)(2)(3)第二版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8、參考圖集
(1)《室內設施》 DBJT06-46-92
(2)《APP改性瀝青防水卷材屋面建築構造》DBJT201-91
(3)《陶粒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塊填充牆體建築構造》DBJT06-74097
(4)《建築工程做法》 DBJT06-35-90
(5)《節能構造參考圖集》 DBJT06-12-90
(6)《塑鋼門窗圖集》 DBJT06-69-93
(7)《室外設施》 DBJT06-16-85
(8)《牆身》 DBJT06-13-90
(9)《鈣塑門窗圖集》 吉J94-771

㈥ 教學樓底層平面圖是怎樣的

(1)建築物朝向築物的朝向在底層平面圖中用指北針表示築物主要入口在哪面牆上

熱點內容
fdi是什麼意思 發布:2025-02-19 23:54:07 瀏覽:353
怎麼將pdf轉換成word 發布:2025-02-19 23:17:03 瀏覽:440
程建國老師演講 發布:2025-02-19 22:52:50 瀏覽:886
一年級語文上冊教學 發布:2025-02-19 20:44:55 瀏覽:254
小學師德教育總結 發布:2025-02-19 20:29:42 瀏覽:249
調教師穿越到古代 發布:2025-02-19 20:10:21 瀏覽:381
西農地理系 發布:2025-02-19 19:45:58 瀏覽:188
數學歌謠大全 發布:2025-02-19 18:31:50 瀏覽:227
番禺教師待遇 發布:2025-02-19 18:17:15 瀏覽:248
給老師的評價 發布:2025-02-19 17:34:45 瀏覽: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