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死前的嚴監生教學設計
12日晚上七點半,我准時收看了祖慶老師《創新型教師12堂必修課 之二:文本細讀與教學設計》,聽課的過程中,干貨是一個接一個砸來,令我興奮不已。
張老師這講課分為三部分:經典的重新發現;小說教學設計的四個維度;文本細讀的幾個竅門及推薦幾本參考書。
一、經典的重新發現
當前時代是閱讀碎片化時代,經典缺席,教材整體質量的低劣,讓我們共同呼喚經典的回歸!
因為經典在每個人生命成長中發揮著巨大作用。
什麼是經典?張老師告訴我們:
1.經典是第一次讀就像讀了好多次的作品
2.經典是我們正在重讀而不是我們正要讀的作品
3.經典是讀了好多次仍然像讀第一次的作品
老師還說,義大利作家伊洛塔·卡爾維諾的小說寫得極其精彩,值得拿來讀一讀。
1.經典的重新發現
祖慶老師以《窮人》為例,講了經典的重新發現。
文本溯源,最早是法國大文豪維克多·雨果敘事詩 創作了《可憐的人》,後來俄羅斯大文豪列夫·托爾斯泰 把它改成了小說《窮人》,著名翻譯家草嬰翻譯,我們就欣賞到了一部經典之作。
2.文本細讀
進行詩文特徵對比。
詩歌《可憐的人們》情感濃烈,多直抒胸臆,直接表達作者的態度與感情。
小說《窮人》情感深沉含蓄,藉助心理描寫、環境描寫、對話描寫推進故事情節。
不同的寫法,具有不同的效果!
3、第一 段 關 注點一:環境對比描寫和室內景物描寫的高超藝術。
作家筆墨節省,房間里的其他東西都略去了,他緊緊圍繞溫暖而溫暖而舒適僅僅對四個方面進行了描寫。
關注點二:孩子們安靜睡著和桑那心驚肉跳的對比。
安靜地睡著與感到心驚肉跳的強烈對比。
第三段:關注 「 睡覺還早 」 。這句話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兩人對話明明已經一點多了,明明睡覺不早,桑娜為什麼說「睡覺還早」呢?只因為窮得揭不開鍋,生活所迫。「 睡覺還早 」這四個字會讓文本教學亮了起來。
溫暖舒適與潮濕陰冷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都是因為人的生死。
「對著門的一張床」透露出:西蒙家家徒四壁。
「一隻蒼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麼似的」「睡得正香」是耐人尋味的細節描寫,催人淚下,這是托爾斯泰寫作的高明之處。
第七段,關注死去的西蒙
兩人不同的沉默的心裡內容不同,「沉默」背後的東西更值得回味。
《窮人》一課可以教哪些內容呢?祖慶老師說,先做加法。
1. 本單元的單元導語和其他課文介紹;
2. 托爾斯泰生平及主要作品、寫作風格簡介;
3. 認讀並解釋詞語:呼嘯、擱板、黧黑、忐忑不安、熬、撓等;
4. 這篇小說主要寫了一件什麼事?
5. 理解作品的表現手法:環境、心理、對話描寫;
6 .用視頻展現暴風雨襲擊海面的情景;藉助插圖說明室內溫暖與舒適;
7. 品讀心理描寫中每一處省略了什麼?
8. 找出人物對話朗讀,並體會人物心理與性格特徵;
9. 深度理解:自己原來有五個孩子,再抱來兩個孩子,桑娜一家人以後怎麼生活?
10. 結尾探究:小說似完未完,戛然而止,為什麼這樣寫?
11. 小說全文沒有一個窮字,為什麼卻以 「 窮人 」 為題?
12. 讀寫結合:西蒙臨死前,會想寫什麼?適當運用省略號,表達內心活動;
13. . 拓展延伸:補充列 夫 · 托 爾斯泰的其他作品;
14. 將雨果的同名詩 《 可憐的人們 》 進行互文閱讀。
在有限的2-3節課里,應做減法,做整合。
《窮人》一課必須教哪些內容
(一)根據學生的實際知識水平、理解能力和課堂容量托爾斯泰生平及主要作品、寫作風格簡介;(簡化處理)
認讀並解釋詞語:呼嘯、擱板、黧黑、忐忑不安、熬、撓等;(高年級,不作為單獨環節安排)
拓展延伸:補充列夫托爾斯泰的其他作品(完全沒有必要)
互文閱讀,將雨果的同名詩《可憐的人們》進行互文閱讀。(超出理解力,沒有必要)
(二)文本寫作特色與言語個性(指向於「語用」)
理解作品的表現手法:環境、心理、對話描寫;(表現手法,要!)
找出描寫桑娜內心活動的語句,關注省略號和感嘆號對表情達意的作用,細
細品讀,體會桑娜的內心世界;(表現手法,要!)
小說全文沒有一個窮字,為什麼卻以「窮人」為題?(寫作特色,非常重要!)
西蒙在臨死前,會想些什麼?適當運用省略號,表達內心活動。(指向遷移運用,豐滿文本內容)好的設計會起到「以一當十」的作用。
(三)課標對該年段的基本要求
在閱讀中了解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的基本表達方法……
閱讀敘事性作品,了解事情梗概,能簡單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場景、人物、細節,說出自己的喜愛、憎惡……等感受。
——節選自《2011版新課程准》第三學段內容與目標
小說主要寫了一件什麼事?(要!)
哪些內容可以不教或整合了教?
本單元的單元導語和其他課文介紹(不教);
用視頻展現暴風雨襲擊海面的情景;藉助插圖說明室內溫暖與舒適(不教);
結尾探究:小說似完未完,戛然而止,為什麼這樣寫?(整合到課外作業中去)
拓展延伸:補充列夫托爾斯泰的其他作品(不教);
接下來,張老師給我們呈現了《窮人》怎麼教。
一、課前談話(創造話題)
1、出示圖片,認識這個人嗎?(莫言、張藝謀)他們都有「創造」的特點。
2、出示雨果和托爾斯泰,他們有什麼關系?
(維克多·雨果 雨果寫了敘事詩 《 可憐的人們 》列夫·托爾斯泰把它改寫
了小說 《 窮人 》)
二、探究文本
1、文章有幾個窮人?
2、梳理人物情節(教方法)
3、整篇文章沒有「 窮 」字哪些地方寫 「 窮 」 ?怎麼寫 「 窮 」 ?
(歸納:環境描寫 心理描寫 心理描寫 細節描寫)
環境描寫襯托漁夫家的窮。
窮人雖然很窮很窮,但他們擁有()。
忐忑 小屋 臨死
省略號都省略了什麼?作者為什麼不寫省略號後面的東西?(神來之筆)
對比詞語,理解作者寫作的高超藝術。
西蒙曾經想抓住什麼?(心理描寫)
海明威說:「貧窮的人往往富於仁慈。」
總結:用心創造經典 創造經典……(推薦閱讀)
接下來,祖慶老師用幾張可愛豬的輕松圖片:渴望愛情的豬終於走進了結婚禮堂,但最終逃脫不掉被宰的命運,最後變成了豬腳耳朵、大腸、尾巴、豬心......完整的一篇文章就是一頭豬,朱老師應該是殺豬人,看小朋友適合吃哪些東西,可以吃,哪些不適合吃,可以吃的做成美味食品老師應該學會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
閱讀教學干什麼?一直以來,許多語文教師一直做著非本體教學內容,一直圍繞內容做文章,其實我們應該帶著孩子去認知遣詞造句規律,發現表達方法,創設語用情境實踐,最後遷移,情感、審美、價值觀則是滲透在教學過程中的我們應該做有關語文本體性的內容,關注寫了什麼?為什麼這樣寫?要帶著孩子們踏踏實實地學語文的東西,學習語文。
二、經典小說教學的主要維度
1.人物形象。
以《猴王出世》為例:
第一板塊:默讀,梳理故事情節(15分鍾)(內容)
①石猴是從哪兒來的?
②石猴是怎樣成為猴王的?
屬猴子,有多少?
第二板塊:批註,探究領袖氣質(發散思維)
師:「這么多猴子中,為何單單石猴成為了王?」請大家帶著這個問題,再次速讀課文,邊讀邊思考,石猴的領導能力,表現在哪些地方?劃出相應句子,在旁邊批註關鍵詞。閱讀,就是發現。(學生瀏覽課文,找句子,寫感受, 約 5 分鍾。)
不需思考10秒就舉手,讓老師和優秀生回答,其他同學長期坐在陪讀席上無所事事。所以要讓每個孩子與文本對話,課堂要鬆弛有度,不要太滿,不要太喧鬧,要給合適的思維支架,要以少勝多,要此時無聲勝有聲。5分鍾思考後要先小組分享:思維導圖上在圓圈裡寫上關鍵詞。
生 :我從 「 那猴在山中,卻會行走跳躍,食草木,飲澗泉,采山花,覓樹果。 」 讀出他活動能力強。
師:你發現了什麼?(動+名、節奏美、朗朗上口)
生 :我從 「 與狼蟲為伴,虎豹為群,獐鹿為友,獼猿為親。 」讀出 了他的 人際關系好。師:有節奏感。
生 :他 「 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 ,可以看出他 適應能力強。
(對仗)從內容到為什麼這么寫?才能觸動語文活動的內核。
......
用自己的方式讀出石猴,可用評書
第三板塊:統整,提煉石猴品質(統整思維)
師:如果讓你在黑板上只選三點,你認為石猴之所以為王的最關鍵的品質是什麼?小組討論,按重要性,依次標出1、2、3,並想一想這樣標序的理由。(人物品質抓大放小,抓突出的品質)
如教《王熙鳳初見林黛玉》時,沒必要將每一個詞語逐一解釋,應該深究她說的話,做的事。
初讀:你看到了一個什麼樣的王熙鳳?(漂亮 潑辣 放誕無理 熱情關心人 豪爽 能說會道……)
再讀 再讀 再讀
熱情? 愛炫耀? 討好賈母?關心人?
細讀後:虛偽 會拍馬屁 表裡不一 阿諛奉承 愛慕虛榮有野心……
不同的人對王熙鳳的評價是不一樣的
嘴甜心苦,兩面三刀,上頭一臉笑,
腳下使絆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
興兒眼中的王熙鳳
她到底是個怎樣的人?請同學們長大了以後再細讀,發現一個立體的王熙鳳。
小說教學的主要維度
1. 人物形象《猴王出世》《王熙鳳初見林黛玉》
2. 故事情節 《橋》(一段話一句話,為什麼這樣寫?)《一件運動衫》(結尾)《臨死前的嚴監生》為什麼第四次才猜著了?
3. 環境描寫 《祖父的園子》(花園樣樣都有,園子里很自由,用意何在呢?)(下節課重點講)老闆說的話語無倫次、喋喋不休,為什麼這樣寫?)
4. 言語風格《金錢的魔力》((下節課重點講)
三、文本細讀的幾個竅門
(1)抓矛盾處 (睡覺還早、對著門的一張床)
(2)抓反復處(文眼) (忐忑不安、喋喋不休、「我進去,我進去」 )
(3)抓細微處 (溫暖而舒適、武松的哨棒)
教學設計六字訣
1.多——少——無。年輕教師教案應該寫詳細些;有了幾年經驗的老師可以寫簡案,不要太長,不超過500字進行粗放式經營;有了十幾年經驗的老師可以只做PPT上課,不牽著學生走,這樣很有可能上出非常靈動的課。
2.學——仿——創。每個教師成長之路總要經歷學習、模仿和創新的過程。
一個優秀的老師應該是:
目中有文(與眾不同之處?)
心中有課(反復琢磨)
手中有法(多預設幾套方案)
推薦幾本和文本解讀及教學實錄相關的書
1. 《 文本解讀與教學設計 》( 上 下)閆學
2. 《 如是我讀 》( 陳日亮)
3. 《 葉嘉瑩講詩詞 》 系列
4. 《 詩詞例話 》《 古代詩詞三十講 》《 小說例話 》( 周振甫)
5. 《 語文教學與文本解讀 》 詹丹
6. 《 名作重讀 》《 名作細讀 》《 解讀語文 》( 孫紹振、錢理群 、王富仁)
7. 《 文學的祖國 》( 薛憶溈)
8. 《寫滿字的房間》(畢飛宇)
9. 支玉恆 、於永正、薛法根等人的教學實錄
10.《名作欣賞》(雜志)
這一講留給我最深刻的就是:文本解讀的功夫是語文老師最重要的能力。我們要教給學生本體性的內容,要讓學生多與文本對話。一節課不要安排得太滿、太喧鬧。老師能教給學生的是自己,所以要經常地閱讀、學習、實踐和反思,讓自己不斷邁上新台階,練就火眼金睛,練得真功夫,才能透過開滿鮮花的文字,去觸摸文字後面的作者的文心,才能發現更好的自己。
② 怎樣讀臨死前的嚴監生
臨死前的嚴監生》第一次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讀准「侄兒、穿梭、郎中、諸親六眷、挑掉、登時」等字音。
2、抓住重點詞句體會人物的性格特點,感受嚴監生這個鮮活的吝嗇鬼形象。
3、體會作者通過抓住人物的動作、神態等方面來表現人物性格特點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簡介《儒林外史》,導入
1、《儒林外史》是我國清代一部傑出的現實主義的長篇諷刺小說,作者是清朝的吳敬梓。
2、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篇課文就選自《儒林外史》。板書課題:臨死前的嚴監生。注意「監」讀四聲,「監生」就是古代對讀書人的稱號。「臨」「監」兩字的字形。
3、檢查預習情況。出示詞語,指名讀,正音,解釋,齊讀。
二、初讀感知,了解內容
請同學們快速地瀏覽課文,想想這個片段主要講了誰?(嚴監生)他怎麼樣了?(將死了)臨死前的他做了什麼?(伸出了兩個指頭)
1、交流反饋。
2、誰能連起來講一講。
三、重點感悟人物形象
1、剛才同學們講得很好。接下來我們來了解嚴監生其人。老師找到了他的檔案,一起來看看。嚴監生名嚴大育,字致和,是個膽小有錢的人。他的家境如何呢?
《儒林外史》第五回節選:
●嚴監生家裡有十多萬兩銀子,僕人無數,良田萬畝,除此之外,在縣城裡還有鋪面二十多間,經營典當,每天收入最少也有幾百兩銀子。
●便是我也不好說。不瞞二位老舅,象我家還有幾畝薄田,夫妻四口在家裡度日,豬肉也捨不得買一斤,每常小兒子要吃時,在熟切店內買四個錢的哄他就是了。
●過了燈節後就叫心口疼痛,初時撐著……後來就漸漸飲食不進,骨瘦如柴,又捨不得銀子吃人參。
你了解到他家境怎麼樣?(很有錢、傭人多,在鄉下還有田地)十多萬兩值現在的多少錢,最保守的估算恐怕也值千萬元的人民幣吧!他連平時買點豬肉都捨不得,他覺得他浪費的是什麼?(是銀子、生命)。
2、可惜這個有錢的人即將死了,哪些地方寫出他將死了?
奄奄一息的嚴監生,卻總不得斷氣,他是不是還有話要說?那他還能說嗎?於是他就……(伸著兩個指頭)
這兩個指頭代表著什麼?你明白嗎?(兩莖燈草)
看著臨死前的嚴監生伸著兩個手指,來送終的諸親六眷做出了哪些猜測?
當聽到大侄子這樣的猜測是 ,嚴監生非常的 。
當二侄子說到「二叔,莫不是還有兩筆銀子在那裡,不曾吩咐明白?」
盡管身體極度的虛弱,盡管呼吸已斷斷續續,但面對那兩莖燈芯,他僅僅
搖了搖嗎?你想,那是怎樣的搖頭?(用力、失望)
對嚴監生來說,那兩莖燈芯燒去的僅僅只是那麼點燈油嗎?還燒去了他的(銀子、生命)。
所以他面對大侄子的猜測時——生讀
當二侄子猜想莫不是還有兩筆銀子不曾吩咐明白時——
句子二:他把兩眼睜的滴溜圓,把頭又狠狠搖了幾搖,越發指的緊了。
他的的反應與前一次有什麼異同嗎?
面對大侄子、二侄子一再的誤解,此時此刻,他的內心是怎樣的——(急切、心急火燎)他急的究竟是什麼呀?所以,他把兩眼……把頭……
融入這份感受,再來讀讀這個語句。
當奶媽猜想也許是因兩位舅爺不在身邊故此記念時——
句子三:他聽了這話,把眼閉著搖頭,那手只是指著不動。
這一次的反應又有什麼不同嗎?
沒人能理解,沒人能讀懂他啊,此時的嚴監生把眼閉著搖頭,他的內心只有(絕望),難道真要讓我死不瞑目嗎?生一起讀
此時的是嚴監生有口不能言啊!如果可以,他會怎麼說呢,讓我們來當一回嚴監生的代言人吧?投影出示:
你們呀!怎麼就不明白我的心思呢?
當趙氏走去挑掉一莖燈草時——
句子四:眾人看嚴監生時,點一點頭,把手垂下,登時就沒了氣。
那麼,當趙氏終於讀懂了他的心思,挑掉了一莖燈草,此時的嚴監生……終於放下了所有的心事,咽下最後一口氣,走了。
3、同學們,這種內心的感受和變化,作者是抓住了嚴監生的什麼來描寫的呢?是哪些部位的動作?(兩個指頭、頭、眼睛)的確啊,他的動作反應了他內心的想法。作者通過細致的描寫,讓這個個性鮮明的人物從文字中站了起來。
《臨死前的嚴監生》教學過程及反思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讀准「侄兒、穿梭、郎中、諸親六眷、挑掉、登時」等字音。
2、抓住重點詞句體會人物的性格特點,感受嚴監生這個鮮活的吝嗇鬼形象。
3、體會作者通過抓住人物的動作、神態等方面來表現人物性格特點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古詩引入,簡介《儒林外史》
1、出示古詩:示兒
這是陸游臨終前寫給兒子的。臨終前他最牽掛的是什麼?
(反思:由於學生對首古詩不是很熟悉,一部分學生只會背,對詩意不是很理解。設計此環節的意圖原本考慮到了既可以導入,又可以與嚴監生的吝嗇做對比。然而事實上,作用並不是很大,而且也影響了本堂課任務的完成。)
2、今天我們要學的這篇課文也是講臨死前的情形的。
板書課題:臨死前的嚴監生。注意「監」讀四聲,「監生」就是古代對讀書人的稱號。「臨」「監」兩字的字形。
3、這篇課文選自《儒林外史》,是我國清代一部傑出的現實主義的長篇諷刺小說,作者是清朝的吳敬梓。「儒」指的是讀書人,許許多多的讀書人就稱之為「儒林」。在這部小說里作家描寫一批可笑可悲的讀書人。
(設計此環節的目的是)
4、今天我們就去了解其中的一位,請同學們打開課本,認真讀讀閱讀提示。
5、從閱讀提示中你了解到了哪些關於嚴監生的哪些信息?
6、嚴監生到底有多少錢?
出示:嚴監生家裡有十多萬兩銀子,僕人無數,良田萬畝,除此之外,在縣城裡還有鋪面二十多間,經營典當,每天收入最少也有幾百兩銀子。
從這段文字中你感受到了嚴監生是個……(大富翁)
(從嚴監生的家境入手,了解他的富裕,為學習下文的極其吝嗇做好鋪墊。)
二、初讀感知,了解內容
請同學們自由地讀讀課文,讀准字音,把句子讀通順。
1、交流反饋。
出示詞語:諸親六眷 郎中 哥子 醫家
兩莖燈草 揩揩 挑掉
一聲不倒一聲 登時
指名讀,正音。
* 文中稱男孩子為 ,稱中醫的醫生為 ,又叫 ,所有的親戚,叫 。
* 再不回頭 ,一聲不倒一聲: ,登時: 。
2、課文主要講了誰?怎麼樣了?臨死前的他是怎樣的情形呢?
3、連起來說一說。
三、細讀課文,重點感悟人物形象
1、哪些地方在寫嚴監生的病情十分嚴重?
* 自此,嚴監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再不回頭。
* 到了中秋已後,醫家都不下葯了。
* 病重得一連三天不能說話。
* ?嚴監生喉嚨里,痰響得一進一出,一聲不倒一聲的,總不得斷氣。還把手從被單里拿出來,伸著兩個指頭。
用一個詞語來形容就是(奄奄一息、病入膏肓、無可救葯……)
2、然而,氣息奄奄的嚴監生去總不得斷氣,這又是為哪般呢?
(是為了兩莖燈草)
你怎麼知道的?(兩個指頭)
就因為多點了一莖燈草,氣若游絲的嚴監生伸著兩個指頭硬是不斷氣。而一莖燈草對於萬貫家財的他簡直就是「九牛一毛」,然而在嚴監生的眼裡,他覺得這一莖燈草燒掉的就是他的銀子,他的生命。
出示:《儒林外史》第五回節選:
便是我也不好說。不瞞二位老舅,象我家還有幾畝薄田,夫妻四口在家裡度日,豬肉也捨不得買一斤,每常小兒子要吃時,在熟切店內買四個錢的哄他就是了。
過了燈節後就叫心口疼痛,初時撐著……後來就漸漸飲食不進,骨瘦如柴,又捨不得銀子吃人參。
看了這一段資料,嚴監生這人怎樣?(吝嗇,連豬肉也捨不得吃……)像這種愛財勝過性命的我們就叫他「吝嗇鬼」。
(通過閱讀補充資料,更加可以體會到嚴監生的吝嗇。)
四、回讀課文,學習寫法
1、可惜這個有錢的人即將死了,哪些地方寫出他將死了?
奄奄一息的嚴監生,卻總不得斷氣,他是不是還有話要說?那他還能說嗎?於是他就……(伸著兩個指頭)
這兩個指頭代表著什麼?你明白嗎?(兩莖燈草)
2、引讀交流:
1)看著臨死前的嚴監生伸著兩個手指,來送終的諸親六眷做出了哪些猜測?
當聽到大侄子這樣的猜測是 ,他的反應如何?
此時的嚴監生心裡非常的 。
2)當二侄子說到「二叔,莫不是還有兩筆銀子在那裡,不曾吩咐明白?」
盡管身體極度的虛弱,盡管呼吸已斷斷續續,但面對那兩莖燈芯,他僅僅
搖了搖嗎?你想,那是怎樣的搖頭?(用力、失望)
對嚴監生來說,那兩莖燈芯燒去的僅僅只是那麼點燈油嗎?還燒去了他的(銀子、生命)。
????????? 所以他面對大侄子的猜測時——生讀
當二侄子猜想莫不是還有兩筆銀子不曾吩咐明白時——
句子二:他把兩眼睜的滴溜圓,把頭又狠狠搖了幾搖,越發指的緊了。
? 他的的反應與前一次有什麼異同嗎?
面對大侄子、二侄子一再的誤解,此時此刻,他的內心是怎樣的?(急切、心急火燎)
他急的究竟是什麼呀?所以,他把兩眼……把頭……
融入這份感受,再來讀讀這個語句。
當奶媽猜想也許是因兩位舅爺不在身邊故此記念時——
句子三:他聽了這話,把眼閉著搖頭,那手只是指著不動。
這一次的反應又有什麼不同嗎?
嚴監生的心裡是一次比一次焦急。此時的是嚴監生有口不能言啊!
句子四:眾人看嚴監生時,點一點頭,把手垂下,登時就沒了氣。
那麼,當趙氏終於讀懂了他的心思,挑掉了一莖燈草,此時的嚴監生……
終於放下了所有的心事,咽下最後一口氣,走了。
(此處環節過於繁瑣,造成了繁復的一問一答)
3、同學們,這種內心的感受和變化,作者是抓住了嚴監生的什麼來描寫的呢?是哪些部位的動作?(兩個指頭、頭、眼睛)的確啊,他的動作反應了他內心的想法。作者通過細致的描寫,讓這個個性鮮明的人物從文字中站了起來。
教學反思:《臨死前的嚴監生》這篇課文在我的主觀意識中,感受最深的還是兩個指頭,因此,在課堂設計的時候,我把過多的環節都放在了吝嗇之上,導致了一個重要環節——學習作者的寫法環節任務未完成。這也是本堂課最大的敗筆。其次,設計中我原本遵循著這樣的課堂思路:簡介《儒林外史》導入——初讀感知,了解大意——感受人物特點——品味語言,然而預設不足,導致課堂教學的失敗。聽課的老師也提出了課堂教學比較零碎,教學的重點主要放在了課文內容的理解上。本堂課中帶著學生走進去,卻沒有走出來。第三,課堂中一問一答形式占的份量比較大。
由此,我想到了備課時對學生備的不夠足。第一,原先《示兒》這首詩老教材中有,新教材中學生還未學過。也就是本來想拿來為課文學習服務的,沒有起到作用。第二,教師在預設的時候,更應該想到的是在學生的眼中,他(她)可能會怎樣理解?第三,林林總總的資料,這個也覺得重要,那個也覺得精彩,不懂得舍棄,也是一大毛病。第四,對於提問的方法,這絕對是個藝術。同樣一個問題,提問的方法不同,直接導致了教學的效果。例如第四板塊品味語言的過程中:嚴監生的吝嗇表現在哪裡?嚴監生吝嗇的形象已經深深地紮根在了我們的頭腦之中。那麼吳敬梓是用怎樣的語言把他寫出來的呢?作者是抓出什麼來寫的?(動作)哪幾個部位的動作?(頭、眼睛、手)嚴監生內心的感受和變化都是通過他的動作來反應的。就是這樣的語言,能讓我們的腦中出現了這樣一個「一莖燈草不挑,兩根手指不倒」的吝嗇鬼形象。
總之,有效的課堂教學設計之路尚漫長而又坎坷,如欲前行,還需更加努力。